标题:计篇第一·论军政与主德之关系 内容: 计篇第一·论军政与主德之关系作者:蒋百里 刘邦骥出自————《孙子浅说》出自————《现代军事理论》管子曰:“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于境。 ”故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也。 此一篇论治兵之道在于妙算,而以“主孰有道”一句为全篇之要旨。 盖主有道,则能用正道亦能用诡道,无往而不胜矣,所以篇末即专重于妙算也。 宜分为四节读之。 自首至“不可不察”为第一节,总论兵为国之大事,死生存亡所关,不可不察。 自“故经之以五校之计”至“必败,去之”为第二节,论治兵之正道。 自“计利以听”至“不可先传也”为第三节,论用兵之诡道。 自“夫未战”至末为第四节,总论胜负之故,仍以妙算为主,惟有道之主而后妙算胜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右第一节总论兵为国之大事,国之存亡、人之生死皆由于兵,故须审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日: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右第二节皆论治兵之正道也。 五校之计,以道为最要。 道,即仁义之谓也。 故得其道,则民可与共生死而不畏危,道之时义大矣哉。 天为阴阳、寒暑、时制也者。 阴阳者,相其阴阳,以为驻军之预备《行军篇》所谓“贵阳贱阴”、《地形篇》所谓“先处高阳”之类是也。 寒暑者,审量寒暑,以为行军作战之预备。 将欲北征,必筹防寒之具,将欲南征,必筹防暑之具,或冬夏兴师之时,则防寒防暑之具尤为紧要是也。 时制者,因时制宜以筹兵器、堡垒之进步改良也。 上古为白刃时代,中古为火攻时代,近古为枪炮时代,皆因时定制也。 此三者皆关乎天之方向、天之气候、天之运会,故日天也。 地为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者,即第十篇“地形”是也,所谓“用兵者贵先知地形也”。 将为智、信、仁、勇、严者。 能机权、识变通之谓智”,刑赏不惑之谓“信”,爱人悯物之谓“仁”,决胜乘势之谓“勇”,威刑肃三军之谓“严”;此五德者,为将者所宜备也。 法为曲制、官道、主用者。 曲制为部曲之制,若今之军制司所掌者是也。 官道者,任官分职之道,若今之军衡司所掌者是也;主用者,掌军之费用,若今之军需司所掌者是也。 凡此五者,皆为将之要道,故为将者”知之则胜,不知则不胜也”。 “校之以计”者,谓当尽知五事、待七计,以尽其情也。 “主孰有道”,即五校之道也;“将孰有能”,即五校之将也;“天地孰得”,即五校之天与地也;“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者,即五校之法也;此七者乃五校之纲目也。 将听吾计必胜者,吾即主也,主与将同心合德,则未有不胜者矣。 然必有道之主乃能将将,吾故日“主孰有道”为此篇之要旨也。 此以上皆言治兵之正道也。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右第三节皆论用兵之诡道也。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者,计利既定,则当乘形势之便以运用于常法之外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者,因利行权以制之也。 兵者,诡道也者,兵不厌诈之谓也。 “能而示之不能”者,强而示之以弱也。 “用而示之不用”者,外示之以怯也。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者,令敌失备也。 “利而诱之”者,彼贪利则以货诱之也。 “乱而取之”者,诈为纷乱,诱而取之也。 “实而备之”者,敌治实须备之也。 ”强而避之”者,避其所长也。 ”怒而挠之”者,敌持重,则激怒以挠之也。 ”卑而骄之”者,示以卑弱,以骄其心也。 “佚而劳之”者,多奇兵以罢劳之也。 “亲而离之”者,以间离之也。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击其懈怠,袭其空虚也。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者,临敌应变制宜,不可须言者也。 此以上皆言用兵之诡道也。 总而言之,正道诡道皆以庙算为主,故下文即申明庙算以总结之。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右第四节本上文“道”字及“主孰有道”以立言,故推本于妙算也。 妙算者,即主之道也。 五校七事十二诡道,皆妙算也。 筹策深远,则其计所得者多;谋虑浅近,则其计所得者少。 故日多算少算,不必泥乎数目之多少也。 然妙算之多少,仍为有道之主言之。 若无道,别无算矣。 故日全篇要旨,在乎“主孰有道”也。 此“主”字,因时代不同,其解释亦不能不为之详说,以坚军人信仰拱卫之心,而奠国家长治久安之计。 旷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所谓“主”者,专属之皇帝,无论其传贤也、传子也、官天下也、家天下也,亦无论其自称之如何,皇王后辟可也、甲乙丙丁亦可也,但使其尊无二上、遂群以皇帝目之,此中国历史之旧观念也。 横览外国五大洲国体,则所谓“主”者,确有二义:传子之家天下,则谓之皇帝;传贤之官天下,则谓之大总统。 其实皆尊无二上之代名词,有总搅全国主权、土地、人民之全权,而毫不受外国之干涉、牵制、侵夺、保护者。 则无论其为皇帝、为大总统,均为全国之主。 此地球各国之新解释也。 在孙子当日,对吴王阖闾立言,则此“主”字,不过狭义而已。 然兵学为立国之要素,而孙子之精义,古今中外,咸不能出其范围,则其所谓“主”之广义,即尊无二上之皇帝及大总统也。 是故人民对于主,有当兵之义务,有纳税之义务,有神圣不可侵犯之义务,而主之对于人民,当以有道为标准。 此天下古今万国之通义也。 发布时间:2024-06-20 08:25:44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