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反经·恩生怨 ·第二十六 内容: 反经·恩生怨 ·第二十六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传》称谚曰:“非所怨,勿怨。 寡人怨矣。 ”是知凡怨者,不怨于所疏,必怨于亲密。 何以明之? 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高子曰:“怨。 ”孟子曰:“固哉! 夫高叟之为诗也。 有越人于此,关弓而射我,我则谈笑而道之。 无他,疏之也。 兄弟关弓而射我,我则泣涕而道之。 无他,戚之也。 然则《小弁》之怨,亲亲也。 亲亲,仁也。 ”(《小弁》,刺幽王也。 太子之傅作焉。 )  晋使韩简子视秦师云:“师少于我,斗士倍我。 ”公曰:“何故? ”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不报,所以来也。 ”(观秦怒而来,则知至恩必有至怨矣。 )  杜邺说王音曰:“邺闻人情恩深者,其养谨;爱至者,其求谨。 夫戚而不见异,亲而不见殊(戚,近也。 殊,谓异于疏者也。 ),孰能无怨? 此《棠棣》、《角弓》之所作也。 ”由此观之,故知怨也者,亲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也。 不可不察。 译文:  《左传》上引用了这样一句谚语:“不该怨恨的不要怨恨。 可是有的人我却禁不住要恨。 ”由此可以知道,凡是有怨恨的人,不是恨他所疏远的人,就是恨他所亲近的人。 怎么来证明这一道理呢? 高子说:“《诗经·小弁》一诗是小人作的。 ”盂子说:“何以见得? ”高子说:“该诗充满怨恨情绪。 ”  盂子说:“真机械啊! 高子竟是这样来研究《诗经》的。 假如有一个越国人在这里,弯弓射我,我可以一边说笑一边谈论这件事。 这没有别的原因,只为我和他素不相识。 可是假如是我的兄弟用箭射我,我就会哭着诉说这件事,这也没别的原因,只为他和我是亲人。 《小弁》这首诗里的怨恨情绪,正是热爱亲人的表现。 热爱亲人,这是仁啊! ”[《小弁》一诗是讽刺周幽王的。 太子的老师所作。 ]  秦、晋之战,晋惠公命韩简子察看秦国军容。 韩简子说:“秦军在人数上少于我军,可斗士却比我们多一倍。 ”晋惠公问:“这是为什么? ”韩简子回答说:“我们出外流亡时,得到了秦国的资助;回国时受到秦国的护送;发生饥荒时,又得到秦国的粮食救济。 三次受人家的恩惠却不报答,所以秦军才来攻打我们。 ”[从秦军怀恨而讨伐晋国,就可以知道,最大的恩德必然产生最大的怨恨。 杜邺在游说王音时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人之常情一般是对恩情深的,其供养反而少;对最亲爱的人,要求也少。 关系亲近却显不出与关系疏远的人有何不同,怎么能没有怨气呢? 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棠棣》、《角弓》二诗的原因。 那就是写兄弟之间互相怨恨的。 ”由此即可明白,为什么关系亲近的反而要生怨恨。 所以说,恩情恰恰是产生怨恨的根源。 这道理不可不弄明白。 发布时间:2024-11-03 08:39:05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