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反经·道德 ·第四十四 内容: 反经·道德 ·第四十四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夫兵不可出者三: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出战。 故孙子曰:一曰道。 道者,令人与上同意者也。 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人不畏危。 (危,疑也。 言主上素有仁施于下,则士能致前赴敌,故与处存亡之难,不畏倾危之败。 若晋阳之围,沉灶生蛙,而民无叛疑也。 )  黄石公曰:“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 冬不服裘,夏不操扇,是谓礼将。 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 ”接之以礼,厉之以辞(厉士以见危授命之辞也),则士死之。 是以含蓼问疾,越王霸于诸侯;吮疽恤士,吴起凌于敌国。 阳门恸哭,胜三晋之兵;单醪投河,感一军之士。 勇者为之斗,智者为之忧。 视死若归,计不旋踵者,以其恩养素畜,策谋和同也。 故曰:“畜恩不倦,以一取万。 ”语曰:“积恩不已,天下可使。 ”此道德之略也。 译文:  兵不可以出动有三种原因:国中不和,不可以出军;军中不和,不可以出阵;阵中不和,不可以出战。 孙子说:放在第一位的是“道”。 所谓“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 [危,是“疑”的意思。 是说上级素来有仁义施给下级,那么士卒就能勇敢向前,攻击敌人,与上级共赴危难,即使有倾覆之败,也无所畏惧。 就象当年赵襄子败走晋阳,虽然被晋国军队围困,并用水灌,使炉灶沉于水中,日久蛙生,但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背叛的。 ]  黄石公说:“军井还没有凿成,将帅不说口渴;军中幕帐还未安置好,将帅不说疲劳,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这就是将帅的礼法。 只要将帅与士卒同苦乐、共安危,士卒就会团结一心,不可离异,这支队伍就不怕苦,不怕累,特别能战斗。 将帅如果以礼对待,以言辞激励[用言辞激励士卒,告诉他危急与使命],那么士卒就愿意为知遇之恩而万死不辞。 因此,越王勾践为了报仇,口含辛辣的蓼,问伤养死,抚慰百姓,最终称雄于诸侯;吴起为生病的士兵吸吮浓疮,体恤士卒,最终凌驾在敌国之上。 看守宋国国门阳门的士卒死了,子罕人城痛哭,感动全城百姓,晋国因此不敢讨伐;楚庄王有酒不独饮,而把它投在河中,令军士迎流共饮,三军为之感动。 这样,勇敢者愿为之战斗,智慧者愿为之忧虑。 在战场上视死如归,决计不退缩的原因,就是因为上级平日里有恩德于己,计策和谋略与自己心愿相一致。 所以说,平日里对士卒不断地积畜恩德,就可以在战场上得到“以一破万”的功效。 有俗语说:不断地积畜恩德,整个天下都会为你所驱使。 这就是对“道德”一词的简明概括? 发布时间:2024-11-05 08:28:05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1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