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反经·蛇势 ·第五十七 内容: 反经·蛇势 ·第五十七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语曰:“投兵散地,则六亲不能相保;同舟而济,胡越何患乎异心。 ”孙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何以明之? 汉宣帝时,先零为寇,帝命赵充国征之。 引兵至先零所在,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 或曰:“逐利行速。 ”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追也。 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 ”诸将校皆曰:“善。 ”虏果赴水,溺死者数百,于是破之。 袁尚既败,遂奔辽东,众有数千。 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曹公既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 ”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 ”公引兵还。 康果斩送尚、熙,传其首。 诸将或问曰:“公还而康斩尚、熙,何也? ”公曰:“彼素畏尚、熙,其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  曹公征张绣,荀攸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锈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其势必离。 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 若急之,则必相救。 ”曹操不从,进至穰,与绣战。 表果救之,军不利矣。 故孙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 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或曰:“敢问可使如率然乎? ”孙子曰:“可矣。 夫吴人之与越人相恶,当其同舟而济,则相救如左右手。 是故,放马埋轮,不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 ”此之谓矣。 译文:  谚语说:“把士卒放在自己的领地内和敌人作战,士卒在危急时就容易逃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六亲也不能彼此相保。 而在风雨飘摇中同处一只船上,即使是曾经相互仇视的胡人和越人,也不用担心他们在此时会存有异心。 ”孙子说:“善于打仗的人,就象能首尾相顾的常山蛇‘率然’一样。 ”为什么这样说呢? 汉宣帝时,先零部落反叛,宣帝命令赵充国去征伐。 赵充国领兵到先零的所在地,先零因此溃散,看到汉军逼近,他们便慌忙丢弃了装备物质,想渡过湟水,先零败逃的道路险狭,赵充国在后面慢慢地驱赶他们。 有人说:“为什么追逐敌人这样迟缓。 ”赵充国说:“这是‘穷寇’,不能把他们逼急了。 如果慢慢地追逐,他们就逃跑了不再回顾;如果逼急了,他们会狗急跳墙,拼死一战的。 ”听了赵允国的话后,部下都说“是这样”。 果然,在渡河时就有数百名先零人淹死,于是先零被赵充国打得大败。 三国时,袁尚因为失败,逃奔到了辽东,手下仍有数千人。 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康依仗着自己地方僻远,不顺服曹魏。 曹操这时已经打败了乌丸,有人劝说曹操:“要紧接着讨伐辽东,袁尚兄弟就能被擒获。 ”曹操说:“我要让公孙康自己杀掉袁尚、袁熙,送来他们的首级,不用动兵。 ”曹操于是领兵而回。 后来公孙康果然杀掉了袁尚兄弟,并送来了首级。 将领中有人问曹操:“您领兵返回,公孙康却杀了袁熙、袁尚,这是因为什么? ”曹操说:“公孙康平时就畏惧袁尚兄弟。 我如果逼急了,公孙康就会和袁尚兄弟合起来抵抗;如果松缓一下,他们就会自相残杀。 这是形势决定的。 ”  曹操要征伐张绣,荀攸劝谏说:“张绣与刘表相互依凭而逞强,然而张绣是领着的散兵游勇向刘表求食。 长久下去,刘表是不会提供的,最终两人一定会离异。 不如先暂缓征伐,看一下情况,引诱他前来。 如果逼急了,刘表一定会来救援。 ”曹操不听,进军到了穰,与张绣作战。 刘表果然来救助张绣,使曹操非常被动。 孙武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就象‘率然’一样。 ‘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部,头和尾都来救应。 ”有人说:“请问军队可以使它象‘率然’一样吗? ”孙子回答:“可以。 吴国人和越国人虽然相互仇视,可是,当他们同船渡河时,如遇到大风,也能如左右手一样相互援救。 因此,想用系住马匹、埋住车轮的办法来稳定军队,那是靠不住的。 要使士卒整齐一致,奋勇杀敌,就要靠组织指挥得法。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发布时间:2024-11-07 08:00:03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