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反经·利害·第六十一 内容: 反经·利害·第六十一作者:赵蕤出自————《反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孙子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 ”又曰:“杂于利而务可伸,杂于害而患可解。 ”何以明之? 汉将韩信攻赵,赵盛兵井陉口。 信乃引兵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音蔽)而望见赵军。 诫之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 ”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 ”信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我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行出,倍水阵。 赵军望见,大笑之。 (太公曰:“智与众同,非人师也;伎与众同,非国士也。 动莫神于不意,胜莫大于不识。 ”使赵军识韩信之势,安得败哉? 故笑之而败也。 )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与张耳弃旗鼓,走水上。 水上军开壁入之,复疾战。 赵空壁争汉旗鼓,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帜,立汉赤帜两千。 赵军不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太公曰:“夫两阵之间,出俾阵矣。 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 ”此之谓矣。 ),以为汉皆已得赵主将矣,遂乱,遁走,赵将虽击斩之,不能禁也(孙子曰:“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 ”夫众心已乱,虽有良将,亦不能为之计矣。 )。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之,斩成安君泜水上,擒赵王歇。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 ’臣等不服。 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信曰:“此在兵法中,顾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夫处死地者,谓力均势敌,以死地取胜可也。 若以至弱当至强,投弱兵于死地,自贻陷矣。 故孙膑曰:“兵恐,不可救。 ”又《经》曰:“大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是知死地之机,必用大众矣。 )? 且信非得素抚循士大夫也,所谓‘驱市人而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与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曰:“善。 非所及也。 ”  (孙子曰:“兵甚陷则不惧,不得已则斗。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投之无往者,诸将之勇也。 此之谓矣。 )  魏太祖征张绣,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 贾诩曰:“不可追也。 ”绣不从,果败而还。 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战必胜。 ”绣收散卒,赴追太祖,战果胜。 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 皆如公之言,何其反而皆验也。 ”诩曰:“此易知耳。 军势百途,事不一也。 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 魏军新退,曹公必自断其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还,必国内有故也。 既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也。 故虽用败兵而胜也。 ”绣乃服其能。 此利害之变,故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杂于害而患可解。 ”此之谓也。 译文:  孙子说:“让士卒陷入‘不疾战则亡’的‘死地’然后可以得生;把士卒投入危亡之地,然后可以保存。 ”又说:“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进行;在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 ”  为什么这样说呢? 汉朝大将韩信攻打赵国,赵国在井陉口列兵。 韩信于是率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止前进,安营住下。 到了半夜,下达命令,准备出发。 韩信选拔了两千名轻装骑兵,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红旗,从小道上山,隐蔽在山中,窥望赵军。 他告诫说:“赵军望见我军逃走,一定会全军出营追赶,这时,你们就迅速扑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把我军的红旗插上。 ”  他又让他的副将给战士们送去干粮,并说:“今天打败赵军后开饭。 ”各部将领都不相信会这么容易就取得胜利,嘴上却答应说:“好。 ”韩信又对军吏说:“赵军已经抢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势,并筑起了壁垒。 他们在没有望见我军主帅的大旗和听到我军主帅的鼓声的时候,是不肯攻击我军的先头部队的,他们怕我军行进到险阻的地方就向后撤退。 ”韩信让一万战士先头开拔,背着河水列阵。 赵军望见,大笑起来[姜太公说:“智慧与众人一样,不能做别人的老师;技艺与大众一样,不能做国家级的大师。 最神奇的行动是出人意料,最伟大的胜利是让人难以识破。 ”如果让赵军识破韩信的计谋,赵军哪会失败? 所以赵军嘲笑韩信,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到天明之后,韩信树起汉军主帅的旗帜,击起了主帅的战鼓,率领大军出了井陉口,赵军这才打开营门,出来攻击。 双方恶战了很久。 这时,韩信与张耳故意扔掉了军旗和战鼓,向背河列阵的汉军逃去。 背河列阵的汉军打开营门,把韩、张放了进去。 双方又开始了激战。 赵军见韩信退逃,果然全营出动,争着抢夺汉军的战鼓和军旗,争着追赶韩信与张耳。 韩、张已经进入背河扎营的阵地,汉军官军,人人拼死冲杀,不可战胜。 韩信事先派出去的两千名骑兵,乘赵军全体出动争功夺利的时候,迅速攻人赵军留下的空营,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树立起两千面汉军的红旗。 赵军不能抓住韩信等人,就想退回自己的营中,可近前一看,营垒上插得都是汉军的红旗,十分惊恐[姜太公说:两阵之间,出现了“俾阵”,放纵士卒四处乱行,出现了“变”的阵势],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身边的将领都活捉了。 于是赵军大乱,纷纷逃窜。 赵军的将官虽然斩了几个,也不能约束[孙子说:“以自己的平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哗恐,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 ”军心已经混乱,即使有良将,也不会有办法]。 汉军两路夹攻,大败赵军,在泜水河边斩杀成安君,活捉赵王赵歇。 各部将领呈示俘虏,都前来祝贺胜利,于是问韩信:“按兵法上说,陈兵列阵要右背山陵,前离水泽。 现在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还说等战胜赵军后开饭,我们心里当时都不信服。 然而却胜利了,这是使用的什么战术啊? ”韩信说:“这种战术兵法上也讲过,只是各位不注意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 [处在‘死地’中作战,是指双方力均势敌,将士卒置于‘死地’的一方就可以取胜。 如果把特别弱的当成特别强的,把弱兵投向“死地’,那是自找失败。 所以孙子说:“士兵恐惧是难以救助的。 ”《经》上也说:“把大众放在地形险要的地方,然后才能决定胜败’。 因此知道,使用‘死地’的战术,必须要使用大众。 ”]  况且我不是能平素做安抚工作的士大夫,能‘驱市人而战’,使人人各自为战。 现在如果把士卒投放在可以逃生的地方,遇到死亡的威胁,就会都逃走。 我还能指挥使用他们吗? ”各位将领说:“实在高明。 我们是难以赶上的。 ”  [孙子说:部队陷入“不战则亡”的境地,就不恐惧了。 因为迫不得已,只能苦斗。 所以,这样的军队不用整治就加强戒备,不用要求就能完成任务,不用约束就能亲近相助,不用申令就能信守纪律。 把他们投放不战就不能返回的绝境作战,需要将领有超凡的勇气。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魏太祖曹操征伐张绣,不多时便领兵撤退。 张绣去追击,贾诩说:“不能去追击。 ”张绣不听,果然失败回来。 贾诩说:“赶快再去追击,这次肯定能取胜。 ”张绣于是集合起散乱的士卒,再次去追击曹操,果然取胜了。 胜利归来后张绣问贾诩:“第一次我用精兵追击曹操的退军,而您却说一定要失败。 我撤退回来,第二次又以失败的士卒追击胜兵,您却说一定能取胜。 两次的结果都象您说的那样,为什么两次都不合常理,却都应验了呢? ”贾诩说:“这个容易解释。 军事形势纷坛,具体情况各不相同。 将军虽然善于用兵打仗,但不是曹操的对手。 魏军刚刚撤退,曹操一定守在部队后面。 你的追兵虽然精锐,但为将的既然不是对方的对手,对方的士卒何况也非常精锐,因此知道你一定会失败。 曹操进攻你的时候并无失策,但还没有全力进攻就撤退了,一定是因为曹操后方出现了问题。 曹操既己打败了你,一定会轻军快进,留下大将守在后面。 留在后面的将领虽然勇敢,但不是你的对手。 所以即使用失败之兵追击也能取胜。 ”张绣因此佩服贾诩的才能。 这就是利与害的相互转化。 所以让士卒陷于“不战则亡”的“死地”,然后可以得生;在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发布时间:2024-11-07 08:16:20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1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