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二章·咸丰年间兵书考 内容: 第二章·咸丰年间兵书考(1850-1861)作者:董立剑出自————《晚清兵书通考》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二章·咸丰年间兵书考(1850-1861)1950 年, 清文宗咸丰即位, 第二年, 拜上帝会在广东起义, 近代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地揭开了序幕。 咸丰在位 11 年, 这期间战事不断, 继太平天国攻入南京后, 英法联军亦攻陷北京, 丧权辱国的条约自咸丰朝起, 一再地签了下来。 曾以武功定天下的大清王朝, 开始走向腐朽的边缘。 因为在位时间不长, 又逢战事连绵,咸丰年间存世兵书并不为多, 其中多为剿匪、纪略诸事, 而自鸦片战争开始的整体性的民族反思也在军事方面有了更为丰硕的成果积累。 如《乡 守外编辑要》、《团练约编》、《乡兵管见》、《牛营奕营纪略》 等书皆出于此间。 《金吾事例》 十卷存。 《清史稿》 卷一四六《艺文志》 第一二一载“《金吾事例》 十卷。 咸丰三年,步军统领衙门奉敕撰。 ” 入职官类。 《金吾事例》,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有著录, 内容含设官二卷、 章程六卷、缉捕二卷、 岁入一卷, 加目录共十二卷。 清代的则例按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大类, 即有关礼仪与行政法规的制度则例和有关工程技术与手工业行作的匠作则例。 前者系政府机构运行运作的方式常例, 包括执掌、 编制、 分工、 经费、 开销、 结算、 报销、 公文、雇佣、 日常活动等等, 不一而足, 这类则例多为官修且往往奉敕修撰, 是大清政府运行的基本守则。 《金吾事例》 即属此类, 虽然将其归于兵书稍显勉强, 但不失为军制一种。 现传世有清咸丰元年官刊本十一卷, 藏于东洋、 京都图书馆; 又有不分卷之清钞本, 藏于南京图书馆。 《防守集成》 十六卷存。 朱璐撰。 朱璐, 朱璐, 字玉泉, 清末旌德(今安徽省旌德县) 人, 其他不详。 咸丰四年(1854 年) 朱璐将平时积累的关于防守方面的军事资料, 重加删订,分类纂辑成《防守集成》, 刻印三百部, 他在《防守集成? 自序》 称编书刊行“权为救时之助, 以尽涓报之心。 ”《防守集成》 共十六卷, 十六篇, 附图 200 余幅, 约 10 万字, 主要论及城池防守问题, 所含内容为: 城制、 堡卫、 保甲、 乡 团、 积贮、 烽堠、 设险、 清野、 需备、守器、 约束、 严禁、 慎防、 措应、 城守、 引证。 一至十五卷的体例相同, 先有一段理论阐述, 出自编者之手, 是余书价值较高的内容. 接著是罗列辑录的有关资料. 一至十四卷均附载有图说, 主要有城制图、 防御工事图、 阵图、 防守器械图、 武器装备图、旗帜图等. 第十六卷“引证” 系辑录的从先秦至明代关于防守城池的战例一百余条。 《防守集成》 为《四库未收书辑刊》 及《中国兵书集成》 所收录, 今有清咸丰四年(1854) 凫山又一村木活字八册本, 南京、 南大、 社科院均有藏本。 《平海心筹》 二卷存。 林福祥撰。 林福祥(1814-1864) , 字亮予, 号季薇(或作季眉) , 广东香山(今中山) 人。 出身于书香门第, 好为诗文, 喜读兵略。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福祥投效两广总督, 招募水勇组成“平海营”, 抗击英国侵略军, 随后三元里抗击英军,他亦率水勇参加战斗, 曾上书请求收复香港。 后历任南昌、 抚州、 饶州知府, 吉安赣宁兵备道、 浙江布政使等职, 曾在安徽、 江西等地参与镇压太平军, 咸丰十一年杭州城破被俘, 《清史稿》 卷四二二载“浙江布政使林福祥, 杭州破后降贼”, 同治三年被左宗棠捕杀于浙江衢州。 《平海心筹》 为林福祥参加抗击英军的纪录和经验总结, 成书于道光二十三年. 《平海心筹》 上下两卷, 一万余字, 附图十四幅。 上卷辑录了宜于水战的火器十三种,药方二十八种; 绘制了广东水道图, 标示出了夷船入侵路线和登陆地点, 并提出了防守重点; 记述了广东一带涨潮、 退潮时辰。 下卷是作者的防夷论、 作战日记、 收复香港的上书、 训兵辞及书信的汇录, 也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 《平海心筹》 中《广东水道图》、《三元里打仗日记》、《上制军祁宫保乞收复香港书》 等篇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平海心筹》 开始流传并不广泛, 最早刊行的道光二十三年二卷本今已不传, 存世之清咸丰四年(1854) 刊本另收有十三种火器图谱, 藏国图及广东图书馆; 另有1960 年广州古籍书店油印二册本, 藏国图、 山东、 复旦诸馆。 《军书》 四篇存。 徐宗干撰。 《清史稿· 艺文志》 收其“《兵鉴》 五卷,《测海录》 五卷。 徐宗干撰。 ” 入兵家类。 另有“《济州金石志》 八卷。 徐宗干撰。 ”,“《斯未信斋文编》 十二卷。 徐宗干撰。 ”徐宗干, 字树人, 江苏通州人。 嘉庆二十五年进士, 历官山东、 四川府州县。 清道光二十七年, 由福建汀漳龙道调台湾道。 时在英人窥台之后, 著防夷之论, 立绅民公约, 禁不与贸易。 水沙连六社久请内附, 宗干请准援乾隆五十三年之例, 先设屯丁管理; 后遂设官置治。 咸丰初年, 台地迭有事变发生, 均经敉平。 四年, 擢福建按察使。 其后, 尝襄办皖、 豫军务。 同治元年, 再擢福建巡抚。 此时彰化戴潮春事变延及全台, 又值福建上游太平军战事复亟, 宗干兼筹并顾, 台地以宁。 五年, 卒于官。 《清史稿· 徐宗干列传》 载‘(同治) 五年, 卒。 宗棠偕将军英桂奏: “宗干循良著闻,居官廉惠得民, 所至有声。 ’ 优诏褒恤, 谥清惠, 祀福建名宦。 ”《军书》 四篇, 收录于徐宗干《斯未信斋文集》, 《斯未信斋文集》 分《文编》、《杂录》 两部,《文编》 有军书四卷、 官牍七卷、 艺文四卷;《军书》 即多为书简往来,内容涉多及广, 有《上王春岩制军书(五) 》 、 《寄庆正轩方伯书》 、 《答曾辑五参戎书》 、 《寄邵捷轩总戎书》 、 《与台属绅耆书(附示谕) 》 、 《谕粤民》 、 《谕闽粤绅士》 、 《与将备书》 、 《谕官兵》 、《复春岩制军书(附条陈) 》 、 《致提镇书》 、 《寄东紫来将军书》 等数十篇。 今存咸丰五年刻本, 藏南京、 福建、 福师大、 上师大等图书馆。 《兵家方道指南》 九卷存。 彭定澜撰, 生平未详。 《清实录? 清文宗显皇帝实录(咸丰)》 载“(咸丰八年) 又谕、 江西教谕彭定澜、通晓堪舆。 前曾随同陆应谷相度吉地。 兹据彭蕴章面奏、 该员现系安徽候补知县。 在张芾军营效力。 着何桂清、 即行咨照张芾。 饬令彭定澜迅速来京。 将此谕令知之。 ”“以安徽婺源办团出力。 擢同知彭定澜、 以知府用。 ”“(咸丰九年) 以安徽婺源办团出力。 擢同知彭定澜、 以知府用。 ”按: 方道, 指关于坤、 地的道理、 法则。 宋祁《宋景文公笔记· 杂说》 载: “天用其圆, 地用其方。 圆道主于生, 方道主于成。 ”故《兵家方道指南》 当承兵家阴阳之道, 在清晚期兵书中甚为少见, 其书今有清咸丰九年钞本, 藏军科大图书馆; 清同治四年刊本, 藏于北师大、 中科院等馆。 《乡兵管见》 三卷存。 李柬撰。 李柬, 字敬之, 直隶卢龙举人, 仕蜀。 《蜀燹死事者略传》 载“咸丰九年冬, 摄江油县事, 时蓝、 李二逆起, 鸱张甚。 公以此时政务, 团练为急, 办理井井, 著《乡兵管见》 一书, 大吏嘉之, 饬属通行。 十一年三月贼围绵州, 众数十万, 分党连陷安县、 彰明。 遂破江属之中坝场, 势如风雨。 公婴城固守, 既而贼大至, 绅团未见大敌,且为贼先声所劫, 遂溃逃不可止。 四月十二日城陷, 公及家人曹堃, 皆被执。 逼降,公裂眦大骂, 贼义之,不加害, 拥赴中坝,将徐图劝诱也。 及河, 公投水, 曹堃随之。 贼惊救而公已毙, 尸逐浪远, 拯堃出, 驱之去。 数日逃出, 觅得公尸, 集附近士民殓殡焉。 公一子, 年十二, 贼掳至绵州。 八月与县民龙姓逃回, 仍由曹堃经纪, 送至省城, 与其母居焉”《乡兵管见》 为关于保甲团练的兵书,《乡兵管见》 共三卷, 卷一为“乡 兵劝谕”,是建立乡 兵的总纲和动员令, 讲建立乡 兵的必要性、 可行性, 动员富者出财、 贫者出力, 早建乡 兵, 认真团练, 煽动群众以农民军为敌; 卷二为“乡 兵章程”, 记述保甲方法、 乡 兵的选拔、 编制、 赏罚、 训练、 经费来源、 火药火器的制造、 侦察、 巡逻及作战要求等; 卷三为“乡 兵杂说”, 讲乡 兵应严禁的弊端和注意事项. 今有咸丰十年(1860 年) 陕西布政使司刊本, 藏于军科大图书馆; 光绪二十四年聚奎主人辑兵书七种本, 藏上海、 四川诸馆; 另有木活字印本及钞本存世。 《牛营奕营纪略》 一卷、《和营纪略》 一卷、《胜营纪略》 一卷、《赴营纪略》 一卷存。 姚承舆撰, 姚承舆生平未详。 《清史稿· 艺文志· 选举四》 载“咸丰五年, 以各省用兵, 诏采访才兼文武、 胆识出众之士。 御史宗稷辰疏荐湖南左宗棠, 浙江姚承舆, 江苏周腾虎、 管晏, 广西唐启华。 命各督、 抚访察, 送京引见。 ”《清史稿· 宗稷辰列传》 载“臣闻见隘陋, 非能尽识天下之才, 所知湖南有左宗棠, 通权达变, 为疆吏所倚重, 若使独当一面, 必不下于林翼、 泽南。 其屡经论荐,难进易退, 肝胆经术, 实可取材者, 有若湖州之姚承舆。 其策议深沉, 才识过人者,有若常州之周腾虎、 管晏, 桂林之唐启华, 皆关心时务, 今尚郁郁伏处田间。 诚能破格招贤, 连茹并进, 则得一人可以平数州, 得数人可以清一路。 长江虽阻, 当不难分道建功, 克日平定。 伏乞皇上命内外臣工各举所知, 无论已仕未仕, 果能文武兼资,皆许征起, 必可网罗而尽得之。 ”按: 姚承舆系清代著名择吉、 堪舆大师, 著有《择吉会要》、《阳宅正宗》 等术书,其《牛营奕营纪略》、《和营纪略、《胜营纪略》、《赴营纪略》 诸书或为咸丰五年宗稷辰疏荐后, 姚承舆军营行伍诸事纪略, 尚待考证。 此四书均收存于清咸丰十一年《姚正父集本》 刊本中, 藏国图、 上海、 江西等图书馆。 《知古录》 三卷存。 恒秢撰。 恒秢, 字寿之, 清绥芬人, 旗校出身, “身隶旗籍, 职厕兵官。 ”(自序)《知古录》 系恒秢分类辑录古代兵家将帅言论事迹而成, 取宋范仲淹“将不知古今, 匹夫勇耳” 之意, 取名为《知古录》, 意在“以古人之性情正众人之心术, 以古人之事功广众人之见闻。 ”(盛福跋)。 《知古录》 共三卷, 二十八类, 约二万字, 大致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兵法通论, 选录古代兵家将帅的三十七条兵法言论, 以资借鉴; 二是内篇性情, 选录一百三十二条有关将帅修养方面的事例,“以正心术”; 三是外篇事功, 选录一百二十二条有关将帅治军用兵的事迹,“以广见闻”; 四是巾帼, 选录七条有关古代妇女用兵御敌的故事, “以愧须眉”; 五是鉴戒, 选录十三条古代将帅的恶德败绩, “以作鉴戒”。 按: 《知古录》 书成于咸丰五年, “未尝轻以示人”(自序) 直到咸丰十年, 他随军驻防彭城(今江苏徐州) 时, 才在伊兴额的提议下, 由盛介臣、 续小泉等捐资刊印,此本未见传世; 清同治二年癸亥避热窝重刊, 藏国图、 军科大、 社科院诸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4-11-11 08:00:03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1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