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六章·黄埔军校各地分校 内容: 第六章·黄埔军校各地分校作者:陈宇出自————《中国黄埔军校》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第六章  黄埔军校各地分校  黄埔军校除本校外,还在各地开办有10多处分校,皆遵照本校教育大纲实施教学。 由于这一期间处在特殊的战争环境,前线急需基层指挥员,在分校学习的学生受训时间普遍较短,学期比较灵活,有的甚至仅有两三个月,在学会某一项兵科技术、战术后即算是毕业。 因此,从分校毕业的各种学生、学员、军官超过了总校毕业生的数量,有资料统计约为8万余人,实际上远大于这个数字。 本书经考证统计认为,以下12所分校的毕业生共计约有144300余人。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1)  潮州分校:是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指挥部为培养革命武装力量创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所分校,驻广东潮州。 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政府在粤东的军事摇篮,黄埔军校分校之开端。 1925年2月,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妄图推翻国民革命政府,其反动势力盘踞东江。 为粉碎其阴谋,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国民革命政府组织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主体的国民革命军东征。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带领军校本部学生以国民革命军教导第2团名义出征东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3月,东征军胜利占领潮州。 东征军指挥部为使随军东征的黄埔军校第2期学生能补习课程,“因见潮州位居韩江下游,与闽赣相毗连,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其间不乏青年有志之士,遂拟设分校于潮州”。 国民政府拟定潮州军校“以招收潮梅海陆丰各属学生,授以军事及政治之训练,灌输革命知识,使其能与本党(指国民党)宣传主义效力疆场”。 不久,由于广州发生刘震寰、杨希闵叛乱,国民革命军回师广州平叛。 校军奉命返回黄埔军校本校,筹办军校潮州分校之议“因之遂寝”撤销。 9月,国民革命军举行第2次东征。 10月,东征军再次到达潮州,收复潮汕。 11月初,国民革命军东征指挥部开始恢复筹办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最初定名为“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 11月12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月10日任命何应钦为校长兼教育长。 12月18日,举行开学典礼,学生和入伍生计800余人,各编3个队,于23日正式开课。 1926年4月1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 由于黄埔军官学校本校易名,5月潮州分校也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 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兼任潮州分校校长,汪精卫任党代表(属国民党),委派何应钦任教育长(后代理校长职务),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兼任潮州分校政治部主任(后由刘康侯继任),王昆仑为秘书(后由王逸常今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正门继任)。 分校仿照本校建立组织系统,设立校长、党代表、教育长,政治部(设总务、宣传和党务3个科)、教官部、校长办公厅、军需处、副官部、总队部和卫兵排。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校址设在潮州城湘太马路(今中山路)李氏公祠。 公祠旁边搭草棚作为学生教室和寝室。 初定招生人数为学生1个队,入伍生3个队,后因为第1军各师、教导师、独立第1师先后送来编余人员达400名,人数大增,故设3个学生队。 因李氏公祠房屋不敷分配,乃将入伍生分驻于金山中学及李氏公祠后面的郭家祠。 在1925年12月下旬,入伍生第3队入校后,潮城再也没有地方容纳,又把驻扎在海阳县儒学宫的第1师第1团迁入李氏公祠对面的黄氏公祠,儒学宫略事修葺作为入伍生宿舍。 潮州分校形成一座有完备机构建制的分校,因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称:“本校之有分校,当自潮州分校始”  当年的潮州分校门口周恩来担任潮州分校的早期政治部主任,为分校创立和开展政治工作倾注了一腔心血。 他聘请黄埔军校本校的熊雄、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员为政治教官,聘请共产党员李春蕃(马克思主义原著翻译家)、李春涛(国民党左派、周恩来称之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到校授课,并指示政治部宣传科长、共产党员杨嗣震创办校刊《韩江潮》,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 周恩来主持分校政治部,着重对学生开展阶级教育和形势教育。 他那充满感染力的演讲,和恽代英讲授的社会发展史,萧楚女讲授的经济学概论,都非常吸引学生。 政治部为学生开设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侵华史、世界革命史、社会主义等15门课的政治教程。 潮州分校培养了一批具有奋斗精神,为打倒帝国主义及军阀而战斗的革命战士。 1926年6月1日,第1期学生毕业,共348人。 因与本校第3期毕业时间相近,故此期又称为本校第3期。 学生毕业后,均分发到第1军独立第2师及第20师见习。 6月6日,第2期入伍生升学,并补考第1军未受军事政治教育的军官50多人。 12月底期满毕业280人,是为本分校第2期毕业生,又称为本校第4期毕业生或本校第4期独立大队毕业生。 这期毕业生分配后,该分校停办。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2)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自1925年12月正式开办,至1926年年底结束,存在1年时间,共举办2期,毕业生728人。 这些毕业生在北伐军各部队中担任军事或政治工作,参加了北伐战争的历次战斗,先后有近200人伤亡。 这些烈士的名字载入黄埔军校同学会荣哀录。 长沙分校:开办于1926年6月12日,1928年7月停办。 原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3分校,后并入南京本校。 1926年3月10日,蒋介石任命石醉六为校长,在两湖地区开办分校,校址选定在湖南省长沙。 先期在湖南、湖北招生,录取1000余人,编成步兵、炮兵、工兵各兵科及政治科。 正在训练时,学生因不满学校的教学管理,主动离分校到南京本校的有500余人,编为南京本校第6期步兵第3大队,未离开长沙的一半学生500余人,继续学习至1928年5月毕业,两个月后本分校宣布解散。 洛阳分校汉中办公地——石堰寺大门旧址南昌分校:开办于1928年5月,1929年7月停办。 设校长、教育主任各1人,第一任校长刘体乾、教育主任邹兆衡。 本分校学员由第5路军所属各师、旅、团中考选,计700余人,于1928年5月1日在江西省南昌举行开学典礼,8月初再复行甄别考试,淘汰100余人,其余学员编为步兵3个队,炮兵及工兵各1个区队,每个区队80余人,分为5个教授班施教。 10月,由原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南昌分校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昌分校。 1929年6月初,举行联合演习,本月中旬举行毕业考试。 前后历时5天,6月25日举行毕业典礼,蒋介石派代表监察考试及训话。 600余名毕业生分发至第5路军第7师、第12师及国民党江西省政府所辖各部队中见习。 自这批学员毕业后,蒋介石以南昌没有再设分校的必要为由,命令撤销该分校。 第1分校(洛阳分校):开办于1933年8月18日,1945年春停办。 开办此分校的宗旨是施行本校学生(员)的转地教育,及对于军官志愿赴西北服务或屯垦者,施以屯垦教育及军事训练,军官训练第2期学员开始在本分校召集训练。 本分校组织,设主任1人,先后由祝绍周、钟彬等负责,下设有学员总队、入伍生团。 本分校共调训第2至第5期学员9000余人。 1937年7月,奉命招收学生。 校址原在河南省洛阳,1938年1月迁往陕西省汉中,3月改称军校第1分校,并扩大编制。 1944年,国民政府采取精兵简政政策,所有军事机关大量缩编,当时黄埔军校所辖的各分校也奉命分别裁撤。 1945年春,该分校编并入第9分校。 本分校第14期学生分3个总队,毕业学生2170人;第16期学生分2个总队,毕业学生1935人;第17期学生分3个总队,毕业学生2182人;第18期学生分2个总队,毕业学生1098人。 计毕业学生7385人。 毕业学员(短期训练班队)共计7413人。 共计毕业学生、学员14798人。 1927年拍摄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大门口景象  第2分校(武汉分校、武冈分校):该分校是本军校分校中著名的一所分校,其规模与影响最大。 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称:“武汉分校规模之宏大不亚于黄埔本校,有男女学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实为中国腹部武装革命势力之大本营”。 在教学分类上同南宁分校一样,是一所政治学校。 武汉分校在办学时间上分为3个阶段。 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国民革命的浪潮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 为迎接革命大发展,满足政治、军事人才的需要,国民党中央先决定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政治科。 校址定在位于武昌文昌门、平湖门之间的两湖书院旧址。 两湖书院为张之洞1890年创办,旧址在原湖北医院住院部,今武汉音乐学院、武昌实验小学一带。 建校之初全名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0月27日宣布成立。 确定将黄埔第5期政治科学生移往武昌就读,同时面向全国招收新生。 新录取男生986人,女生195人,他们先称入伍生,后成为黄埔第6期的正式学生。 未被录取的考生,多数进入设在武昌南湖的总司令部学兵团,少数女生被介绍进入设在汉口的妇女运动训练班。 12月,黄埔本校第5期政治科学生抵达武昌,同时又决定将黄埔本校第5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 当时武汉军校本部驻两湖书院,第5期政治科、第6期男生也住在这里。 第5期工兵科、炮兵科分驻大东门外华中师大旧址和平湖门外旧骑兵营,女生队驻在与书院一墙之隔的两湖中学。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3)  1927年1月,黄埔本校第5期炮兵、工兵科学生陆续到武昌学习。 武昌的军校有了政治、炮兵、工兵3科。 1月19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蒋介石兼任校长,张治中任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学生总队长,共产党人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校务实际由代校长邓演达代理。 2月12日军校正式开学,宋庆龄、孙科、吴玉章、董必武等出席开学典礼。 宋庆龄的祝词由中共湖北省委妇委书记袁溥之(后为吴晗夫人)“大声转述”,言简而意赅,师生为之动容。 此期间,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曾来武汉检阅分校的学生。 3月22日,鉴于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已迁至武汉,决定将分校正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取消分校名称。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取消军校校长制,蒋介石遂离职,月底张治中也辞去教育长职务。 改由以谭曙卿、邓演达、恽代英3人组成校务委员会,管理校务。 “四·一二”政变后,夏斗寅叛变,由军校学生组成独立师讨伐夏部。 6月30日,撤销建制,恢复正常学习。 汪精卫策动“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形势骤变。 7月18日,黄埔第5期学生被迫毕业离校,一部入叶挺、贺龙部,一部入张发奎部。 接着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全部移驻南湖营房。 在武汉分校这个大熔炉里锻炼出来的数千优秀儿女,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恽代英和几百名分配或转移到叶挺、贺龙部队的师生,包括70多名女兵,参加了南昌起义。 曾负责分校党务工作的陈毅率领一批师生没有能赶上起义,却在江西临川赶上了起义队伍。 起义军在潮汕失败后,陈毅与朱德率余部转战湘南,接着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分校教导团后转移到广东,著名的广州起义就是以这个团的1300多名武汉军校师生为主而发动的。 起义失败后,又成为叶镛、徐向前(政治大队第1队队长)领导的红4师第10团,转移到海陆丰。 在这两次起义的师生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陈毅、徐向前,大将罗瑞卿、许光达,上将陈伯钧及程子华、刘型等都担任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女兵危拱之、周月华、张瑞华(后为聂荣臻元帅夫人)也在随后的革命和建设中作出过贡献。 胡筠、黄杰(后为徐向前元帅夫人)等返乡的军校学生,都成了各自家乡起义活动的领导者;去苏联学习的李淑宁、王亦侠等,回国后参加了抗日运动。 李淑宁就是后来在东北抗日联军任职,在白山黑水高举抗日大旗的巾帼英雄赵一曼。 政治教官沈雁冰、第6期学生臧克家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和著名诗人。 学生宋绮云后成为杨虎城的秘书,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显著成绩。 到1927年7月底,原武汉分校的师生全部离校。 第一阶段的武汉分校至此结束,或者说是国共合作的武汉军校从此便不复存在。 1929年春,原在武昌的桂系军队败走别处,前第4集团军随营军官学校学员1000多人出走鄂西,蒋介石遂下令收留这些学员,于4月初决定续办武汉分校,派钱大钧为教育长前往接办。 4月18日,武汉分校再次正式开办。 5月初陆续将流落鄂西回校的学员改编为步兵3个大队,炮兵、工兵各1个队,并将第18、第50师军官教导团500余人,并入本分校编为军官补习班,后改编为步兵第4大队。 共有学员1700余人。 1929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 1930年7月下旬,第7期学员毕业后,又招收第8期入伍生1个团。 这年冬,第8期入伍生修业期满时,奉命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 中间阶段的武汉分校于此宣告结束。 1936年1月,出于军事形势的需要,蒋介石决定将陆军整理处军官教导团改组为武汉分校,又复组该分校,是为武汉分校的后期阶段。 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李明灏任主任。 训练单位有:学员总队、军官教育队、练习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校址由武昌南湖迁至湖南邵阳,于完成第14期学员入伍教育后迁移至武冈,故习惯上又称为武冈分校。 是年冬,改称中央军校第2分校。 日军进犯湘西时,为避免损失,分校迁至湖南会同。 1939年10月,国民党军实行修订新编制,军校的组织变动也很大。 1945年5月,本分校奉命裁撤,在校受训入伍届满的第19期第5、第6总队学员,由成都本校派员考试甄别选取,编为第21期,并入成都本校继续学习,本分校遂宣告结束。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4)  后期阶段的武汉分校各期毕业学生、学员:第14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136人;第15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195人;第16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2575人;第17期学生4个总队,毕业学生5425人;第18期学生3个总队,毕业学生3673人。 计有毕业学生14004人。 各种班队毕业学员9513人。 共毕业学生、学员23517人。 武汉分校3个阶段共有毕业生约32000人。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遗址尚存,原军校建筑现还有位于武昌实验小学内的几幢办公楼,红色木柱,白色墙壁,白色檐瓦,古色古香。 书院内原有一个内湖,环境清幽,20世纪90年代被填平。 1982年,湖北省公布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对遗址加以修缮,在小学大门侧竖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牌,旧址现为实验小学的教学办公区。 第3分校(成都分校、江西分校):1935年10月1日创办于四川省成都市,负责人李明灏、彭武敭等。 校址原是四川陆军小学武备学堂的旧址,成都分校建校初历时4个多月,整修此地,铲除蒿草,修建校舍,开始略具规模。 招收学员以四川、贵州部队的初级军官为对象,前后共考选军官6121人,区分为第1、第2期,于1935年11月1日入校,1936年4月开学。 1938年1月改称军校第3分校,南京本校迁移入川辗转到成都后,该分校后并入本校。 该分校在成都历时4年,毕业学员约6000余人。 1939年3月,改设第3分校于江西省瑞金。 蒋介石令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上将具体负责该分校在瑞金创办之事,并派吕济为本分校主任。 1940年5月,本分校奉命实施乙种编制。 1941年7月,迁往江西省永丰。 1942年6月,迁往福建省邵武。 1943年2月,迁往江西省会昌,后又迁回瑞金。 1944年11月8日,奉命改行新制,规定本分校收训学生总量为12个队,分步兵科7个队、炮兵科1个队、工兵科2个队、辎重兵科1个队、通信兵科1个中队。 并增加特种兵科学生教育。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11月奉命裁撤,第21期学生,合并编入成都本校第21期继续学习。 本分校于1946年2月停办。 本分校各期毕业学生、学员:第16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4203人(其中有女生300多人);第17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323人;第18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02人;第19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602人;第20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600人。 计有毕业学生7430人。 各种班队毕业学员5961人。 共毕业学生、学员13391人。 本分校成都时期和江西时期,共计有毕业生近2万人。 第4分校(广州分校):1927年初,由于黄埔本校招生人数大发展,黄埔岛上的校址显得过于狭小了。 军校于是在广州燕塘训练第7期入伍生,是为广州分校校址的开端。 此外,民国时期入据广州的军队,在此地还办过一些军校,其中有李耀汉的肇军讲武堂,林虎的第2军广西桂平第4分校旧址讲武堂,李烈钧的滇军讲武堂,李济深的西江讲武堂,谭延闿的湘军讲武堂,李福林的第5军讲武堂,还有李济深的广东地方武装团体训练养成所、第8路军干部学校等。 这些军校旧址,后来多成为黄埔军校广州分校的校舍。 1936年夏,余汉谋投靠南京国民政府取代陈济棠,蒋介石派陈诚、陈芝馨接收燕塘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蒋介石兼任校长,陈诚兼主任,陈芝馨为副主任(后升任主任)。 燕塘军校原第3期学生作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2、第13期学生,毕业后有资格投考陆军大学。 1936年至1937年间,广州分校续招第14、第15期学生3000多人。 1936年冬,第4路军的军官总队共4个大队约1000余人,编入该校,以陈克球为总队长,办了两期后改为补习总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机轰炸广州,校部迁往白云山,学生总队迁往龙眼洞上、下元岗,军官总队迁往肇庆,校内只留守卫兵1个排。 1937年12月,全校迁往德庆。 迁校后已不能正常进行教学和训练。 1938年1月,广州分校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4分校(迁址德庆),由韩汉英任主任,谢婴白为副主任。 2月,成立第14期学生第7总队,分甲乙两级,学生1028人,同时将政训处改为政治部。 成立第15期学生第7总队,学生1482人。 9月,第14期甲级生毕业。 10月,日军侵占广州。 本分校奉命从德庆等地全部迁移到广西宜山、德胜、东江一带教学,校部设在宜山。 又招收新生1500名。 后又迁往贵州独山、贵阳、遵义等地。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5)  从1938年12月31日以蒋中正、韩汉英和谢婴白3人名义发布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4分校招生布告》看,本分校的招生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对于上世纪民众文化素质较低的年代来说,这些要求可谓非常苛刻。 首先要求报考者须“德才兼备”,“隶属中华民国国籍,品行良好,笃信三民主义者。 ”重要的是必须“初级中学以上毕业或修业,及经教厅立案之私立中学体育、艺术、会计、新闻、速记等学校,暨各有所习学校得有毕业证书,曾受军训者。 ”另外,要求报考者“年龄20岁以上,28岁以下”、“体格健全,合于本分校体格检查之规定者”。 1940年2月,昆仑关战役打响,日军自南宁进犯宾阳。 本分校奉命编组全体官兵为第120军,辖2个师,参加桂南作战,出色地完成任务后,迁移到贵州独山。 6月,第17期新生入伍,成立两个总队,共2629人。 7月奉命实施乙种编制。 建议招考海外侨胞青年子弟回国受训,专请侨务委员会及战时驻东南亚各国领事馆负责招生,计招学生254人,成立华侨大队。 1944年8月,桂林、柳州一线战局紧张,本分校奉命组织黔桂边区防守司令部,其组成由本分校优秀官员充任,官兵沿黔桂边区各要隘地区修筑防御工事,完成任务后转移到贵阳附近的湄潭县作为新校址。 本分校两次参加抗日作战,3次迁移校址,对学生完成学业影响甚大,但这批学生也在战火中得到了锻炼。 1945年10月,本分校奉命裁撤。 凡未完成课程的各大队,分别将炮、工、通信兵科学生转送各专科学校继续学习。 入伍生团未升学学生,也分别参加第20期学生升学考试,转往志愿兵科学校继续学习。 本分校各期毕业学生、学员:第12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80人;第13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17人;第14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24人;第15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482人;第16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2127人;第17期学生6个总队,毕业学生5945人;第18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680人;第19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2912人。 计有毕业学生14377人。 各种班队毕业学员5079人。 共毕业学生、学员19456人。 第5分校(昆明分校):校址在云南省昆明市,其前身是云南陆军讲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讲武学校,后又改名为云南教导团。 朱德、叶剑英  等著名将领毕业于此校。 1935年9月16日,云南教导团改组为黄埔军校  昆明分校——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旧址  昆明分校,主任唐继麟。 1938年1月,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5分校。 1940年10月奉命实施丙种编制。 本分校成立之初,原在校受训的滇、黔绥靖公署军官队,改称学生大队。 1936年招新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各科,计700人,训练时间原定为3年又4个月。 后续招第14期,训练时间缩短为1年又6个月。 1939年,招训第16期入伍生。 当时抗日前线急需基层军官,故将第16期学生分甲、乙两级教育,同时学生名额增加到1500人。 甲级生为期6个月毕业,乙级生为期1年毕业。 1940年3月,招考第17期学生,录取120人,分步兵、炮兵、工兵3科,步兵科为期1年,炮兵、工兵科为期1年6个月毕业。 1941年12月,第19期学生1300多人入校,并续招了第20、第21期学生。 1944年11月8日,本分校奉命改行新制,规定本分校收训学生总量为12个队,分步兵科6个队、炮兵科2个队、工兵科1个队、辎重兵科1个队、通信兵科2个中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本分校奉命裁撤,未完成学业的学生于1946年2月并入成都本校,本分校至此结束。 本分校各期毕业学生、学员:第14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958人;第16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2856人;第17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047人;第18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104人;第20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577人。 计毕业学生6542人。 各种班队毕业学员2480人。 共计毕业学生、学员8022人。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6)  该分校旧址(讲武堂)建筑,具有浓厚的西南地区民族特色。 现存主体建筑为“走马串过楼”式的两层砖木建筑,基本呈正方形四合院样式。 东楼长118. 4米,西楼长119. 6米,南楼长116. 7米,北楼长116. 8米;东西楼宽10米,南北楼宽7米,四楼高12~15米。 西楼为教室,东楼为办公室,南北楼为学生宿舍。 四楼对称相接,浑然一体,四角有拱形门洞可出入。 20世纪50年代初,驻人民解放军昆明步兵学校。 90年代时主体建筑整修一新,被列为全国第3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6分校(南宁分校):该分校是一所政治学校。 最初驻南宁,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1分校。 1926年5月16日,在南宁东部原陆军讲武堂旧址成立,负责人俞作柏、萧越、黄杰、甘丽初等。 第1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工、炮兵3个科目。 1927年底第2期开学时,吕竟存接任校长。 1928年6月1日,军校改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广西分校,后又称广西各部队干部训练所。 1929年秋,改为陆军军官学校,迁桂林。 1930年4月7日,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分校。 1931年3月,军校校址迁往柳州,改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学校第1分校。 后校址迁回南宁,恢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1分校原名,通常称为南宁分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军事政治统一于中央,遂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6分校,主任冯璜。 1938年春,校址由南宁迁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 这里依山靠河,有许多天然防空洞,名将蔡锷曾在这里建立学兵营。 3月,本分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6分校。 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俞星槎任主任。 1940年10月奉命实施丙种编制。 南宁分校门口1944年9月,桂柳会战爆发,11月军校被迫撤到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百色地区凌云县城。 11月8日,本分校奉命改行新制,规定本分校收训学生总量为12个队,分步兵科6个队、炮兵科2个队、工兵科1个队、辎重兵科1个队、通信兵科2个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本分校奉命裁撤,未完成学业的学生于1945年11月并入成都本校,本分校至此结束。 本分校历届各期毕业学生、学员:南宁分校第14期之前计毕业学生1335人;第14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618人;第15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357人;第16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418人;第17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72人;第18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1871人。 第14期后计有毕业学生7036人。 各种班队毕业学员7081人。 共毕业学生、学员15452人。 第7分校(西安分校):1937年下半年,胡宗南部第17集团军参加淞沪抗战后,奉命转进安徽、河南,后开赴到陕西省凤翔一带整训。 该集团军在行军沿途招收男女知识青年,申请入伍参加抗战者有200余人,编为抗日青年学生队,随军训练。 另外还有以女大专学生李芳兰为首的30多人,立志从军抗日报国,编为随军服务团,参加军队的宣传和后勤工作。 因此,该集团军为争取将战区敌后青年储备为抗日军事干部,在1937年12月底,呈准在西北地区筹备创办黄埔军校第7分校,校部驻甘肃天水。 1938年1月中旬,该分校将本集团军随军青年和天水训练班驻湘训练的第6期学生800余人,合编为第15期第2总队,另外附编一个女生队,在受训10个月后转入战干第4团。 4月中旬,该分校奉命接收王曲特别训练班学生1800多人,还有驻终南山麓的江苏抗日青年团600余人,这时派往甘肃、宁夏、青海和山东、河南等地区所招收的1000余名学生,也先后到达。 合并选编为第15期第3、第4、第5总队。 这时的本分校已经增加到4个总队,分驻王曲、凤翔、天水、兰州等处。 是年5月底,分校校部迁设西安之王曲,借用和修缮祠堂庙宇,作为校部办公的场所,修补挖掘窑洞作为学生的宿舍,平整河滩作为操场。 该分校组织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首任主任是胡宗南。 训练单位有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7)  西安分校常宁宫旧址  学生总队、战时补充军官训练总队、军官教育队、军需训练班、军官研究班、练习团、教导团等。 1940年10月奉命实施甲种编制,1944年11月8日又奉命实行新制。 新制规定:(1)收训步科学生20个中队,炮兵科、通信科学生各4个中队,工兵科、辎重科学生各3个中队,骑兵科学生2个中队。 (2)将原有的练习团改制为特务团。 (3)裁撤边区语文班。 (4)原有附属于军医处的医院,改称为军医院。 (5)各科学生大队,一律改为直隶校部,分别受兵科之指导。 (6)各中队学生人数一律确定为108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该分校奉命裁撤,未毕业的学生拟并入成都本校继续学习。 后来因为考虑到便于训练本分校学生,1946年1月在本分校原址成立西安督训处,继续负责训练。 从1937年到1945年,本分校先后招训学生第15至第21期,在训学生有23个总队另3个大队。 本分校各期毕业学生有:第15期学生分4个总队,毕业学生3745人;第16期学生分7个总队,毕业学生7935人;第17期学生分7个总队,1个炮科队,毕业学生8842人;第18期学生分1个总队2个大队,毕业学生3196人;第19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297人。 计有毕业学生25015人。 各种班队学员毕业者共有10927人,其中包括1938年毕业的女生队189人。 共计毕业学生、学员35942人。 该分校招收的第20、第21期学生在成都本校毕业。 西安分校王曲旧址  第8分校(武当山分校):抗战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8分校和第5战区长官司令部相继设在武当山下的湖北省均县草店镇和周府庵。 1938年春,国民党第5战区所属部队在台儿庄重创日本侵略军后,部队即向豫、鄂西部地区转移,经汉川、浠水、宋埠、襄樊,于当年秋天到达老河口。 当时襄樊系第5战区司令部所在地,而均县武当山则为防御作战的腹地。 均县北隔汉水与河南毗连,西通陕西、四川,武当山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尤为重要。 1939年1月,第5战区干训团第1、第2期学生同时结业。 结业的学生大部分到战区各部队任连、排长。 这年冬天,蒋介石曾派黄埔一期毕业生贺衷寒前往武当山视察该团干部训练团。 国民党当局以扩大干部训练团范围,统一军事训练机构之名,决定将干训团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8分校。 本分校编组主任、副主任各1人。 10月,蒋介石派徐祖诒为本分校副主任,主任由第5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兼任。 校址设于湖北省均县武当山下的草店,利用原有庙宇为校舍,开始筹备工作。 1940年2月,学生先后入校,开始预备教育,5月4日补行开学典礼。 10月本分校实施丙种编制。 1944年11月8日,本分校奉命施行新制:步兵科学生7个中队,炮兵科、辎重兵科、通信兵科学生各1个中队,工兵科学生两个中队。 1945年5月,校址由湖北省均县迁往房县。 武当山地区作为第5战区大后方,有很多国民党军队的将领来过这里,如: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曾到武当山视察,第32集团军第77军副军长兼第179师师长何基蚌,曾在周府庵办过军事干部培训班。 本分校主任李宗仁常来校训导和讲话。 这期间,武当道众为支持抗战,积极协助和配合第5战区干训团和后来的第8分校培养抗日军事骨干。 为了给干训团提供足够的房舍,他们把道人集中到其他宫观,只留少数道人护观。 如周府庵原有100多名道人,只留9人看观,其余殿堂、房屋都提供给校总部使用。 该分校在办学期间,道人罗教佩、洪永寿、刘理山曾多次下山为学生治病,尤其是紫阳庵的14名道人,每天要为3~5个学生治疗跌打扭伤。 道长赵远高原系张自忠部特务营的连长,1940年5月16日在枣阳与日军作战中右臂负伤,伤愈后到武当山出家,住金花村(冲虚庵),1943年至1944年间,多次应邀给驻扎金花村的第8分校学生授课,讲解对日军作战的方法。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8)  1945年6月,该分校奉命裁撤。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不久,该分校于10月并入西安分校,12月正式停办。 本分校历届毕业生有:第16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431人;第18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858人。 计毕业学生2289人。 各种特别班毕业学员3442人。 共计有毕业生5731人。 第9分校(迪化分校):本分校的前身最早是杨增新、金树仁主政新疆时的讲武堂。 1933年,盛世才任新疆督办时,改名为新疆军官学校。 1942年初,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巡视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盛世才建议改组新疆军官学校,纳入黄埔军校建制,蒋介石对此正在欲求不得,立即欣然表示同意。 3月27日,原新疆军官学校奉命改组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9分校,并以当时在训的第6期学生改为第18期,独立第6队及第7期改为第19期,独立第2大队(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通信兵科)等4个队及第8期改为第20期。 迪化分校教室遗址本分校校址原为新疆军官学校旧址,位于迪化东门与近山“一炮成功”之间。 这里过去是一片无名山岭,但是地势较高,居上可以俯瞰迪化全城。 清末名将左宗棠进疆平乱时,敌军占据迪化城负隅顽抗。 左宗棠率大军欲全力破城,在这个山头上架起了大炮,就只打了一炮,正中敌要害,敌军全部溃败。 左宗棠大获全胜后,在此山岭上建立了炮台,以作纪念,并以“一炮成功”命名炮台。 黄埔军校第9分校选址于此,颇收敬仰先贤、激励志气的效用。 本分校在1943年3月开办后,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 蒋介石委任盛世才为分校首任主任,后宋希濂等也负责过此分校。 训练单位含学生总队、军官教育队、入伍生预备教育班、通信教育班、警卫营。 本分校学生主要来源于从新疆14个民族的青年中招收选取,这14个民族包括汉、维吾尔、满、蒙、回、哈萨克、塔蓝旗、索伦、锡伯、白俄罗斯、塔塔尔、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吉克等族。 本地青年长于骑射,秉性勇敢。 国民政府认为新疆亟待开拓,内地与边疆文化应当充分交流,所以又从成都本校调部分入伍生加入迪化分校。 成都本校征求学生志愿,掀起了“开发边疆”的高潮,后批准500名学生的请求,配以全副装备,还有各兵科教官20多人随行,车运两个多月抵达迪化分校。 这批师生的到来,对迪化分校教育影响甚大。 成都本校来新疆的500名学生学成毕业后,均分发到当地部队中服役,不久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有许多人英勇牺牲。 本分校在1944年11月8日奉命改行新制:收训步科学生4个中队,骑兵学生3个中队,炮、工、辎、通、战车等科学生各1个中队。 本分校所在地,因一般民众文化水准较低,每届招考新生的水平也未能合乎原来的要求,为了继续分校的教育,乃降低标准,将原有入伍生预备班予以保留,施以相当教育,提高文化教育程度。 1946年9月,本分校停办。 1947年4月,第20期学生毕业后,奉命改组为第6军官训练班。 本分校历届毕业生,共计有1044人。 本分校培养了大批各民族学生,培养的许多毕业生后成为国民党驻疆部队的骨干力量,参加了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将军领导的和平起义,为新疆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本分校毕业生后多仍在新疆工作生活,1990年成立新疆黄埔军校同学会时,该分校毕业生占大多数。 2004年6月黄埔军校庆祝建校80周年时,新疆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有860多人,这些平均年龄83岁左右的老人,绝大多数是原分校毕业的学生。 黄埔军校各分校一览表  校别〖〗曾用名〖〗成立时间〖〗解散时间〖〗负责人〖〗毕业人数〖〗驻址及校名变动等情况潮州分校〖〗〖〗1925. 12. 18. 〖〗1926. 12. 〖〗何应钦〖〗728〖〗是为军校分校之开端,驻潮州。 培训两期学生。 长沙分校〖〗〖〗1926. 6. 12. 〖〗1928. 7. 〖〗石醉六〖〗约500余〖〗原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3分校,后并入南京本校。 驻长沙。 南昌分校〖〗〖〗1928. 5. 〖〗1929. 7. 〖〗刘体乾〖〗约600余〖〗培训一期学生。 第1分校〖〗洛阳分校〖〗1933. 8. 18. 〖〗1945. 8. 〖〗祝绍周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9)  钟彬〖〗14798〖〗原驻洛阳,1938年1月迁陕西南郑,3月改称军校第1分校。 第2分校〖〗武汉分校〖〗1926. 10. 27. 〖〗1945. 9. 〖〗邓演达恽代英〖〗约3万〖〗原驻武昌,开始招收女生。 1938年迁往湖南武冈。 改称军校第2分校。 第3分校〖〗成都分校江西分校〖〗1935. 10. 1. 〖〗1946. 2. 〖〗李明灏彭武敭吕济〖〗近2万〖〗原驻成都,1938年1月改称军校第3分校,后并入本校。 1939年3月改设第3分校于瑞金。 1941年7月迁江西永丰。 1942年6月迁福建邵武,1943年2月迁江西会昌,后又迁回瑞金。 第4分校〖〗广州分校〖〗1936. 8〖〗1945. 2〖〗韩汉英〖〗19456〖〗原驻广州燕塘。 1937年12月迁广东德庆。 1938年1月改称第4分校,10月迁广西宜山,再迁贵州独山。 1944年12月迁驻湄潭。 第5分校〖〗昆明分校〖〗1935. 9. 16〖〗1946. 2〖〗唐继麟〖〗8022〖〗驻昆明。 1938年1月改称第5分校。 后并入成都本校。 续表校别〖〗曾用名〖〗成立时间〖〗解散时间〖〗负责人〖〗毕业人数〖〗驻址及校名变动等情况第6分校〖〗南宁分校〖〗1926. 5. 1〖〗1945. 12〖〗俞作柏吕竟存冯璜〖〗15452〖〗原驻南宁,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1分校。 1929年迁桂林,1930年迁柳州,后迁南宁。 1937年称南宁分校。 1938年迁桂林,改称中央军校第6分校。 1944年迁宜山怀远,又迁广西百色。 第7分校〖〗西安分校〖〗1938. 3〖〗1945. 11〖〗胡宗南〖〗35942〖〗原驻甘肃天水,1939年迁往西安王曲。 第8分校〖〗武当山分校〖〗1940. 1〖〗1945. 10〖〗李宗仁徐祖诒〖〗5731〖〗原驻湖北均县,1945年5月迁往湖北房县。 第9分校〖〗迪化分校〖〗1943. 3〖〗1946. 9〖〗盛世才宋希濂〖〗1044〖〗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由新疆军官学校改组而成。 黄埔军校在其他地方还开办有一些时间较短、规模较小的分校或训练班,也有各地军事机关或驻军打着黄埔军校的旗号成立的一些分校、培训队、游击干部训练班等,情况比较复杂,在此不赘述。 发布时间:2024-11-13 08:00:07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1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