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十二章·名将传类 内容:  第十二章·名将传类 作者:许保林·著  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十二章·名将传类  第一节概述  名将传是记述历代著名将帅军事生涯的兵书。 中国历代名将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业绩辉煌。 他们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许多流芳千古的战法,为撰写将帅传记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 首先为名将立传的是西汉司马迁,他的《史记》中的《孙吴列传》等军事人物列传,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将帅传名篇。 司马迁为名将立传,具有发凡起例的作用,以后的各代正史均有名将传记。 但是,关于名将传的专书直到宋代才出现。 现存最早的名将传专书是宋张预的《百将传》,其传记资料辑自十七部正史,故又称《十七史百将传》。 名将传书一出,即受到社会的重视。 因为它寓将帅修养和兵法于故事之中,可读性强,适于将士及各阶层人士阅读。 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规定将士要读《百将传》,熟悉诸将人品、心术、功业,以为借鉴。 所以继张预之后,又有宋章颖的《南渡十将传》、《六将传》、《四将传》、明何乔新的《续百将传》、黄道周的《广名将传》、清尹于皇的《百将全传》等兵书相继问世。 名将传类兵书属于传纪类图书的一种,所以,古代书目往往将此类兵书归入史部之传记类。 但名将传类兵书与一般传记类图书有所不同,它紧紧围绕军事问题选材,以借鉴名将军事实践经验立意,与此无关者一般略而不录。 第二节百将传  《百将传》,宋刻残本称《张氏集注百将传》,元、明刻本又称《十七史百将传》、《正百将传》。 张预撰。 张预,字公立,北宋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人,生平不详,只知他注过《孙子》(见《十一家注孙子》),非常推崇孙武。 他用数年的工夫,按照《孙子》的思想,选编了《百将传》。 他在该书进表中说:观历代史书,上下千余载间将兵者,所以成,所以败,莫不与武之书相符契。 因择古之所谓良将者,得百人,以其传集成一书,分为十卷,以太公为首,而其次皆以年代,题曰:《百将传》。 (明刻本《十七史百将传序》)本书名将事迹虽采集自五代之前的史书,但并非原封不动地照录原书传记,而是按照一定的选材标准和编纂体例进行重新编辑。 其选材标准和体例是:凡史辞泛漫而不切于兵者,一删去之;或非兵略可以资人之智虑者,间亦存焉。 虽期便于观阅,然亦全其始末。 传取数事,先以《孙子兵法》题其后,次以行事合之参校其得失。 (明刻本《十七史百将传序》)张预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者观此不独简而易习,明而易晓,抑亦知孙子之书不为空言,而古之贤将所以成立功名者,岂无法哉。 (明刻本《十七史百将传序》)  《百将传》,张预进表和现存元、明刻本均著录为十卷,但现存宋刻残本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著录为一百卷,可能是以人分卷的缘故。 全书辑录自周初太公迄五代刘词(明万历本《正百将传评林》词作嗣,《四库总目提要》称终于五代刘鄩)共一百人,每卷十人。 具体卷目如下:  卷一:周齐太公、吴孙武、越范蠡、齐孙膑、齐田穰苴、魏吴起、秦白起、秦王翦、燕乐毅、赵李牧。 卷二:赵赵奢、赵廉颇、齐田单、汉张良、汉韩信、汉周亚夫、汉李广、汉卫青、汉霍去病、汉赵充国。 卷三:汉陈汤、汉冯奉世、汉邓禹、汉寇恂、汉冯异、汉岑彭、汉贾复、汉吴汉、汉耿弇、汉耿恭。 卷四:汉王霸、汉臧宫、汉祭遵、汉马援、汉班超、汉虞诩、汉皇甫规、汉张奂、汉段纪明、汉皇甫嵩。 卷五:汉朱隽、魏张辽、魏张郃、魏徐晃、魏李典、魏邓艾、魏司马懿、蜀诸葛亮、蜀关羽、蜀张飞。 卷六:吴周瑜、吴吕蒙、吴陆逊、吴陆抗、晋羊祜、晋杜预、晋王浚、晋马隆、晋周访、晋陶侃。 卷七:晋谢玄、燕幕容恪、秦王猛、宋檀道济、宋王镇恶、梁韦睿、梁王僧辨、陈吴明彻、魏崔浩、魏于谨。 卷八:齐斛律光、周宇文宪、周韦孝宽、隋杨素、隋长孙晟、隋韩擒(韩擒虎)、隋贺若弼、隋史万岁、唐李孝恭、唐尉迟恭。 卷九:唐李靖、唐李勣、唐苏定方、唐薛仁贵、唐裴行俭、唐唐休璟、唐张仁愿、唐王晙、唐郭元振,唐李嗣业。 卷十:唐李光弼、唐郭子仪、唐李抱真、唐李晟、唐李愬、唐马燧、唐浑瑊唐王忠嗣、梁刘鄩(五代)、周刘词(五代)。 《百将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辑评名将传略的兵书。 它记述人物,着重在用兵的谋略和战法方面。 如孙膑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田单诳称神师下凡,夜摆火牛阵;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背水而战,半渡而击;耿弇逼巨里而致费邑,攻西安而拔临淄;耿恭以毒药傅矢而谓汉家箭神;段纪明欲击鲜卑而诈为召还;檀道济夜唱筹粮沙,等等。 每将传记最后都有一段评语,先以孙子曰引一句《孙子》中的话,再讲人物的一件用兵事例,以说明《孙子兵法》的实用性和名将用兵之法的继承性。 评语长短根据人物事迹而定,长至百余字,短则十余字,如司马懿的评语一百七十字,而王猛的评语只有十八个字。 这些评语既诠释了《孙子》的军事论点,又评论了名将的用兵得失,也反映了编辑者的军事思想。 《百将传》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兵书。 它将深奥的军事理论寓于生动活泼的战争故事之中,加上画龙点睛似的评语,读者既可学到名将们的用兵艺术,又可加深对古代兵法理论的理解。 因此,它的读者面较为广泛,受到后世兵家将帅的重视。 明庆远府儒学训导高谅陈演在为本书写的后序中说:此乃军旅之龟鉴,而中兴之急务也。 此足为治乱持危之筌蹄,而为将者不可不知。 (明刻本《十七史百将传后序》)为适应将帅学习的需要,之后又产生了续、评、增补《百将传》的兵书。 首先续编《百将传》的是何乔新。 何乔新,字廷秀,明景泰(1450-1456)进士,历任刑部侍部、刑部尚书等职,为人刚正,长于著述,著有《元史臆见》等多种著作。 他在出镇北陲,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时,自念累世儒家于行师御众、营垒战阵之法,素未之讲,大惧无以应变于仓卒。 乃取公立所编(注:指张预编《百将传》),正其讹,补其缺,治戎之暇,辄取而阅之,以考古人用兵胜负之迹,庶几缓急不至于偾事。 (《百将传续编序》)但又感到张预《百将传》有欠缺,意欲续编。 便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考五代及宋元史,又得王彦章以下四十人,芟其浮辞,摭其实事,以续公立所编,本传有缺者,杂取它书以补之。 于是上下数千年元戎大帅用兵之迹,可以一览而得矣。 (《百将传续编序》)他采用张预《百将传》的体例,每将传之后也有一段以孙子曰开头的评语,将续收的40名将帅传记编成四卷本的《百将传续编》。 其卷目如下:  卷之一:梁王彦章、唐周德威、郭崇韬、宋曹彬、曹翰、王全斌、潘美、曹玮、李继隆、尹继伦。 卷之二:狄青、种世衡、郭逵、王韶、种师道、宗泽、岳飞、韩世忠、张俊、刘锜。 卷之三:吴玠、吴璘、李显忠、杨存中、王德、王彦、刘子羽、魏胜、李宝、赵方。 卷之四:孟宗政、孟珙、杜杲、余玠、赵范、赵葵、曹友闻、史天泽、伯颜、张弘范。 明万历年间出现赵光裕评本,全称是《新刊官校批评正百将传十卷》,著录为东光张预公立集,东浙赵光裕克荣评。 此本在原本上增加了眉批。 之后,又出现《正续百将传评林》,一称《正续百将传节评》,题宋东光张预集录,明六安张澡节评。 所谓节是指对于传中无关于大体者节而删之(《锲百将传节评引》),所谓评是指张澡的评语,附在原评语之后,并另起一段,均以平曰开头。 张澡,字子新,号阳泉,明代六安人。 袭职六安卫指挥,积功至参将,先后驻浙江十年,御倭有战功,授征蛮将军印。 曾镇粤西,寻以南京都督致仕。 他文武并用,翩翩有古儒将风。 (《锲百将传节评引》)所以,他节评的《百将传》,节则简,简则不滥;评则核,核则不晦;俾后学一展卷间道善败如别苍索,不至于按图索骥焉。 其功倍于作者多矣,讵徒述焉已哉! (《锲百将传节评引》)明天启三年(1623年)陈元素编出《名将传》,所收名将逾百人。 它虽然源于张预《百将传》,但从内容到书名都有了很大变化,当是另一部独立的兵书,将另文介绍。 第三节将鉴论断  今存本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的两淮盐政采进宋麻沙本均题宋戴溪少望撰。 《宋史》有戴溪传,为淳熙进士,开禧时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绍定间追谥文端,学者称岷隐先生,著有《春秋讲议》等。 然而该书自序题宋绍兴辛酉(1141年),当成书于1141年,此距戴溪登第时间甚远,是否为该书作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出疑问:考沈光作戴溪岷隐春秋传序,称其字曰少望,则此书当为溪作。 然溪以淳熙五年登第,开禧中尚官资善堂说书,而此书自序,题绍兴辛酉,为高宗十一年,下距其登第之岁三十八年,距开禧元年更六十五年,溪不应如是之老寿,疑别一人,其名偶与溪字同也。 戴少望撰《将鉴论断》的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大抵多为南渡后时事而发,如第一条诋孙武之徒能灭楚,终于恃强以亡吴,盖隐以比金兵破汴之事;第二条称范蠡能复吴仇,为春秋大夫第一,则又隐激诸将恢复之心,而耿弇一条,窦宪一条,尤三致意焉。 大旨主于尚仁义,贱权谋,尊儒者,抑武臣。 其自序对撰写该书的目的讲的更加清楚,指出:三代而下,为将者计功不计德,任将者择才不择行,文武之道于是分裂,而仁义诗礼之师殆十未一二也。 尝取春秋迄五代诸将行事得失之概,折衷以理而论述之,凡一百篇,目曰:《将鉴论断》。 善者可法,恶者可戒,皎然明白,如指诸掌,所冀后人观往以知来,选而入之,推而广之,损其有余,抑其太过,而勉其不及,孝于亲而忠于君,勇于义而忠于礼,崇廉耻谦逊之风,杜乘争凌犯之衅,知柔知刚,知弱知强,可以养心,可以修身,可以利国,可以便民,可以保功,可以全名,可以居安,可以临危,可以守常,可以应变,进退去就,辞受取舍,无施不可而期于合理,不专诡诈,果敢驰骋行阵而已矣。 至若历代华夷之盛衰,用兵彼己之胜负,商榷评订亦具载焉。 噫! 区区论述之意,欲以少补于世,世必有能详之者矣。 《将鉴论断》又称《将鉴博议》,或《历代将鉴博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明武定侯郭勋尝重刻之,前有正德十年达宾序,题曰《将鉴博议》,与宋版不同。 考《永乐大典》,已引为《将鉴博议》,则其来久矣。 今存清康熙三十年朝鲜刻本亦题《将鉴博议》。 据考《宋史艺文志》始即改题《历代将鉴博议》。 今存明刻(残)、明抄本仍题《将鉴论断》,说明元明以后两种名称并用。 《将鉴论断》十卷,共百篇,收录自春秋孙武迄五代郭崇韬九十四人,明抄本和《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两淮盐政采进本收录九十三人。 其中韩信等六人分上下篇。 全书卷目如下:  卷之一战国(注:应为春秋战国):孙武、范蠡、田穰苴、孙膑、吴起、乐毅、田单、赵奢、廉颇、李牧、白起、王翦、蒙恬。 卷之二西汉:张良、韩信上下、樊哙、周亚夫、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赵充国、冯奉世、陈汤。 卷之三东汉:邓禹、邓训、寇恂、冯异上下、贾复、吴汉、岑彭、耿弇、耿恭。 卷之四东汉:王霸、臧宫、祭遵、马援、班超、窦宪、虞诩、皇甫规、皇甫嵩。 卷之五三国:魏:张辽、司马懿上下、邓艾。 蜀:诸葛亮、关羽、魏延。 吴: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 卷之六西晋:羊祜、杜预、王浚、马隆、周处。 东晋:祖逖、周访、陶侃、谢玄。 卷之七南北朝:秦:王猛上下。 宋:檀道济、王镇恶。 梁:韦睿。 魏:崔浩上下、于谨。 齐:斛律光。 周:韦孝宽。 卷之八隋:长孙晟、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 卷之九唐:李靖、李勣、李孝恭、蔚迟恭、苏定方、薛仁贵、裴行俭、唐休璟、张仁愿、王忠嗣、李光弼。 卷之十唐:郭子仪上下、李抱真、李晟、李愬、马燧、浑瑊。 五代:梁:王彦章。 唐:郭崇韬。 《将鉴论断》选录军事人物与《百将传》有所不同,重在将帅品德高下、器量大小、智计短长,且详加评论其得失,较之《百将传》理论色彩为浓。 其体例是以人物标目,目下有一句总的评语,如评孙武有余于权谋而不足于仁义,张良有道之臣,进退尽善,李广用兵失纪律,冯异不伐其功,祭遵有德之将,邓艾有才智而无气度,诸葛亮有仁人君子心,有英雄豪雄(杰)才,有忠臣义士节,羊祜仁义之将等。 接着是人物传记,最后是戴氏的论断。 其论断的特点:一是不执一端,比较客观,如对韩信的评论,首先实事求是地肯定了韩信的用兵才能,自古用兵全胜未有如韩信者。 接着又站在国君的立场上指出:智与忠皆不足论也,信譬则虎也,人不刺虎,虎必伤人,决无两利俱全之理。 二是不囿旧说,比较深刻,如对田单的评论,田单守即墨,亡骑劫,再造齐国,一般认为是因田单使用了纵间谍、立神师、用火牛阵的计谋方略,而戴溪却认为这些都不是田单的制胜之本,他引用鲁仲连的话说:单尝攻狄三月不克,问计于鲁仲连也。 仲连曰:将军之在即墨也,坐则织篑,立则仗锸,为士卒倡。 宗社亡矣,当此之时,将军有必死之心,而士卒无幸生之气,闻君之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 今将军东有夜邑之俸,西有淄上之娱,黄金横带,驰驱于临淄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 单于是励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援抱鼓之急,狄人乃下。 最后得出结论:故夫国大而兵众者未必强,国小而兵弱者未必弱。 强者未必长胜,弱者未必长败。 国大兵强而狃于胜则将军情而士卒骄,忽于料敌而轻于使人。 国小兵弱而戒于败,则上下心专而力齐,虑患深而难犯矣。 三是以懦家正统思想评论军事问题,极力为国君辩护,如对周亚夫的评论,称周亚夫失君臣之礼,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此之谓也。 观亚夫初营细柳,屈天子之尊,伸将军之威,后击吴楚,守便宜,不奉诏,委梁于吴,以收全胜,可谓为将善用兵矣。 然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欲以行阵之仪而行庙堂之上可乎? 四是极力推崇具有道家思想的《三略》,对孙吴之书有所贬低。 戴氏认为,三略之书不可不知,兵法传于今世者七家,惟《三略》最通于道,而适于用。 王用之则王,伯用之则伯,为将者用之可以立功而保身,非孙吴比也。 盖孙吴之书,知有权谲而已。 可用之于危而不可用之于安,可用之于暂而不可用之于久,然其利近而效远,故后世谈兵者必先焉。 若夫《三略》之书,则其旨远,其理深,人君惟光武知之,故能以神武定四方,又能以柔道理天下,能驾二十八将以成功。 故知夫《三略》之书有补于世,而又念夫为将者,不可不熟穷其义而用以立功,用以保身也。 《将鉴论断》中除了包含有所录将帅的军事思想以外,评论中比较充分地反映了编辑者的军事思想。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仁义为本。 该书通篇贯穿着封建阶级的仁义思想,认为仁义之道,若大路然,有目者所共睹也,有足者所共由也。 蹈之则为君子,背之则为小人。 戴氏虽承认《孙子兵法》在军事上的价值,可谓善之善者也,但却又指责说,然武之操术,有余于权谋而不足于仁义,能克敌制胜为进取之图,而不能利国便民为长久之计,可以为春秋诸侯之将,而不可以为三代王者佐矣。 夫考其所行与所言而知之。 古者文武一道,伊尹之于鸣条,太公之于牧野,皆以大圣大贤而任将帅之事。 其用兵也,以安民为心,以安社稷为心,非善战争也,非贪势利也,非幸功名也,以仁伐不仁,以义伐不义,而权谋亦寓夫仁义之间,如《六韬》、《司马法》之所陈,本末先后自有序也。 2.以德为先。 戴氏认为,为将首先要有德。 似乎不同意兵家的功德论,指出:兵家之论将曰功而已,次以德。 懦家之论将曰德为先,功次之。 何为功? 守城野战有劳于国是也。 何谓德? 爱人利物,尽忠于君是也。 他称赞祭遵为有德之将。 3.以气为主。 该书在许多地方都谈到了力与气的关系,如上文引用的对田单的评论,认为田单致胜的根本原因是励气。 主张以气为主,人之勇以力,力之奋以气。 以匹夫而抗万乘,以一身而凌三军,岂惟力有所恃哉,必其气有所激也。 4.主张重敌轻死。 戴氏认为,为将之道,贵夫重敌而轻死,重敌而轻死,其为将之大要欤! 并对重敌轻死作了解释:何谓重敌,知彼知己,虑善以动,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是也。 何谓轻死,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是也。 善将者如此,故百战而百胜。 事有出于意外,则身虽殒而名不泯。 并认为李陵是轻敌而寡谋,所以败也。 重死而偷生,所以降也。 5.反对贪小利邀近效。 戴氏认为,良将不贪小利而邀近效,贪小利者不足于成大功,邀近效者不足于图远略。 重国体,爱民命,戢兵锋,畜士气,时出而用之,伐谋伐交,折冲尊俎,无知名,无勇功,而智者、勇者莫能加焉。 以我之佚待彼之劳,以我之锐乘彼之惰,有所不举,举必克矣。 6.在作战指导上,主张以强击弱,稳操全胜。 该书指出:善用兵者,必先料敌之强弱,强则避之,所以挫其锐也。 弱则取之,所以乘其弊也。 挫其锐而乘其弊,然后可以收其全胜之功,小而用于一阵,大而用于天下,莫不尽然。 并且认为以弱击强为不得已,不是兵家的常法,以弱敌强,如周瑜之与曹操,谢玄之于苻坚,是皆迫于不得已而斗,非兵家之常法也。 7.主张学习兵法,反对拘泥兵法。 戴氏针对霍去病顾方略何如耳,不在学古兵法的说法,指出使去病之言为然,孙吴之书宜投诸火,何乃世传而代习耶。 盖兵法其来者尚矣。 兵法不可不学。 同时又指出:虽然兵法不可不学也,学兵法而不达其意,亦不可也。 赵括读父书而兵败,不是兵法的罪过,而是赵括死读兵书未达其意的结果。 《将鉴论断》是一部史论结合的名将传类兵书,与同类兵书相比,以评论将帅得失见长。 但全书以儒家正统思想衡量将帅功过是非,尚仁义,贱权谋,尊儒者,抑武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许多观点失之偏颇,甚或错误。 《将鉴论断》原有宋刊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兵家类存目》著录的两淮盐政采进本即为宋麻沙版,今不得见。 元代有至正乙巳(1365年)重刻本,元泰定进士杨维祯为该本作序,序言说:今二百余年,而我右辖张公得其书于吴兴,以其论裁不谬于理,而深有警劝于人,命工录其本而锓诸梓,将以分示诸校。 编成,遣使驰书云间,征余一言以为序。 说明该书在元代曾被官方刊行,分发给将校。 明代有武定侯郭勋重刻本,前有正德十年(1515年)达宾序。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朝鲜以至正本翻刻。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此本,首册封面题东阳家藏,最后一页题庆尚道咸昌县芝山里虎严材。 现存本还有明刻本残卷(存一至四卷)和明抄本。 第四节古今将略  《明史·艺文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均著录为明冯孜撰。 冯孜,字原泉,桐乡(今浙江省嘉兴地区)人,明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 但后来的刊本改题为冯时宁以一甫撰,前有李维桢写的序言,亦称冯时宁所撰。 李维桢与冯孜同登明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并在序言中称时宁为年侄,照理不会有误。 然与《明史·艺文志》和《千顷堂书目》有矛盾。 对此矛盾,冯孜的六世孙冯浩作了解释。 他在为本书写的跋语中称:孜生三子,次子曰时宁,孜殁时仅六岁,及年渐长,忽有志习武,乃妄窃父书,凿改己名,且求父之同年李维桢为序。 维桢诡随徇物,竟不为之是正。 此话出自冯氏子孙,当必有据,《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著录为确,此书实为冯孜所撰。 《古今将略》是关于将帅用兵方略的兵书。 从史书中选辑了自上古至明朝以战功显著的将帅的用兵事迹,并对照其用兵思想从《武经七书》中摘取相应的文句附在事迹之后,作为佐证。 是书纪其人则名震而士思慕,叙其绩则事核而士思奋,证以法则言有据,而士无敢矫诬。 (李维桢序)  《古今将略》四卷,以朝代为序分为元、亨、利、贞四集,各集篇目如下:  元集(卷一):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 亨集(卷二):三国、晋、南北朝、隋。 利集(卷三):唐、五代、宋、元。 贞集(卷四):国朝(明朝)。 《古今将略》在内容选录和编排上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有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对于商汤放桀,武王伐纣,王莽篡汉、安史反唐等事例均不予收录。 二是虽名为将略,但不局限于将帅事迹,而对有雄才大略的明君贤主如汉、唐、宋、明创业中兴之主,以及能运筹帷幄的文臣如寇准、范仲淹等也予收录。 三是选录以制胜的正面事例为主,但也适当选录一些失败的反面事例,以为鉴戒,间有筹画未当,节制罔遵,而偶遭挫衄者,亦录其一二,以为明鉴,俾临敌知所警戒。 (《古今将略凡例》)四是以人列条,但不录人物全传,而是随事节录,一人有数事者,分别列条,集中排列,如明王守仁一人就列有14条,这是本书与其他名将传略类兵书的区别。 五是有实践有理论,这理论是《武经七书》的论述,但没有编者自己的言论,类同张预《百将传》。 《古今将略》是一部辑录体兵书,书中的军事思想即《武经七书》的思想及将帅们用兵实践中反映的军事思想,全书没有一句编者的言论,所以这里不再介绍编辑者的军事思想。 本书有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刻本、遗经堂丛书本等刻本传世。 第五节广名将传  《广名将传》,又称《广名将谱》、《广百将传》。 它是在宋张预《百将传》的基础上,几经增删评注而成。 而它的直接前身是明陈元素增补的《百将传》。 因所收名将已逾百人,所以改名为《名将传》。 后来有的版本卷端虽题陈元素原本,但未经后人增删评注的原本至今尚未见到。 《广名将传》保留的陈元素的原序记载了他编纂此书的有关情况。 陈元素为明代长洲人,字古白,一字孝平,诸生。 他曾受一位掌握有刊印力量的客人的邀请,校正《武经》刊行,并一起刊行《百将传》。 他认为,从古至今,其间祸乱时有,英雄代生,将才不仅仅只有百人,会须翻廿一史更搜之,而客不能待,仍以旧本请标目。 而于我明,君(捃)取李温陵江编稍退进之。 总题之曰:《名将传》,言不止于百也。 (《增补〈百将传〉序》)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元素原打算在廿一史中广搜博采,编一部贯通古今的《名将传》,但因客人不能等待,只好以急就的方式改编成了《名将传》,并说明明代有关名将传记从李贽著作中采录了资料。 继陈元素之后,黄道周对《广名将传》又进行了改编。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平或作玄),一字螭若,号石斋,福建漳浦人。 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 崇祯时任右中允,因上疏指斥大臣杨嗣昌等人,被谪戍广西。 越年复故官,以病辞归故里。 南明弘光帝任为礼部尚书,南京失守,与郑芝龙等在福建拥立隆武帝,自请前往江西征集军队,至婺源与清兵遭遇,力战兵败,被俘,后在南京被杀,谥忠烈。 他博学多思,勇于任事。 一生著述宏富,见于记载的就有《洪范明义》、《易象正义》、《孝经集传》等十余种。 黄道周生活在内忧外患,国事危艰的明朝末年。 他企图从历史材料中寻求借鉴,来挽回民族危机和明廷的衰败,主张读《名将》一书。 但他又对原《名将传》不甚满意,指出:倘纂修无识,只辑繁文,反遗精要,纵三绝韦编,于武何益? 此旧本所以不足重轻也。 (黄道周《自序》)他决心按照自己的想法改编《名将传》,取而细较之,芟其繁文,出其精要,再入妙旁批,有疑夹注,又总断结其智勇之所在,虽仍是此百数英雄,只觉一经洗发,而面目精神皆跃跃纸上,使览之者会心点首。 (黄道周《自序》)他改编的《名将传》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是经芟其繁文,出其精要的名将传记。 二是在传记精妙之处所作的旁批。 如他在吴起对魏武侯说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这段话的旁边批道:此兵家最贵之言,起能言之,则起之抱负不浅。 旁批中常有危语、妙策、确论等词。 三是对有疑问的文句作的夹注。 如在李牧传中百金之士五万人下夹注道:曾破敌受赏百金者。 四是名将传记之后以断曰标目的四字韵文断赞。 这些断赞于各名将立功名成之要,言之甚备,且均属韵语,尚便诵习。 (《武学丛抄》)  如田穰苴的赞断:穰苴庶族,人微权轻。 燕晋压境,齐国殆倾。 晏婴明识,荐苴用兵。 法斩贵族,一军皆惊。 再加恩驭,莫不奋兴。 未经血战,势已雷轰。 敌人潜遁,追奔扫清。 尊为司马,兵法垂名。 《广名将传》的著者本来很清楚,各本均著录为黄道周注断。 但丁日昌在其辑编的《百将图传》自序中说:《广名将谱》十七卷,不著撰人姓氏,《将苑》及《广名将谱》则又坊肆依托。 从现存各本考察,丁日昌看到的大概是坊肆刊行的未著黄道周姓氏的简本或者是残本。 书商为了赚钱,在版本上作些手脚是常有的事,但不能说《广名将传》这部书是坊肆依托之作。 丁日昌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广名将传》二十卷,现存本所收名将人数有所不同。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刊《新镌旁批详注总断广名将谱》收录名将一百六十八人,删去了张预《百将传》中的刘鄩、刘词两人,另外增补七十人,除西汉程不识、六朝梁程灵洗之外,均为五代至明代名将。 其卷目如下:  卷之一:周姜太公、吴孙武、越范蠡、魏吴起、齐田穰苴、齐孙膑、秦白起、秦王翦、燕乐毅、赵李牧。 卷之二:赵赵奢,赵廉颇、齐田单、西汉张良、西汉韩信、西汉周亚夫、西汉李广、西汉卫青、西汉程不识。 卷之三:西汉霍去病、西汉赵充国、西汉陈汤、西汉冯奉世、东汉邓禹、东汉寇恂、东汉冯异、东汉岑彭。 卷之四:东汉贾复、东汉吴汉、东汉耿弇、东汉耿恭、东汉王霸、东汉臧宫、东汉祭遵、东汉马援、东汉班超。 卷之五:东汉虞诩、东汉皇甫规、东汉张奂、东汉段颎、东汉皇甫嵩、东汉朱隽、汉(三国)诸葛亮、汉(三国)关羽、汉(三国)张飞。 卷之六:魏(三国)张辽、魏(三国)张郃、魏(三国)徐晃、魏(三国)李典、魏(三国)邓艾、魏(三国)司马懿、吴(三国)周瑜、吴(三国)吕蒙、吴(三国)陆逊、吴(三国)陆抗。 卷之七:晋羊祜、晋杜预、晋王浚、晋马隆、晋周访、晋陶侃、晋谢玄、燕(北朝)慕容恪、秦(北朝)王猛、宋(六朝)檀道济。 卷之八:宋(六朝)王镇恶、梁(六朝)韦睿、梁(六朝)王僧辩、陈(六朝)吴明彻、魏(北朝)崔浩、魏(北朝)于谨、齐(六朝)斛律光、周(北朝)宇文宪、周(北朝)韦孝宽、梁(六朝)程灵洗。 卷之九:隋杨素、隋长孙晟、隋韩擒(韩擒虎)、隋贺若弼、隋史万岁、唐李孝恭、唐尉迟恭、唐李靖、唐李勣。 卷之十:唐苏定方、唐薛仁贵、唐裴行俭、唐唐休璟、唐张仁愿、唐王晙、唐郭元振、唐李嗣业、唐李光弼。 卷之十一:唐郭子仪、唐李抱真、唐李晟、唐李愬、唐马燧、唐浑瑊、唐王忠嗣。 卷之十二:梁(五代)王彦章、晋(五代)周德威、唐(五代)郭崇韬、宋曹彬、宋曹翰、宋王全斌、宋潘美、宋曹玮、宋李继隆。 卷之十三:宋尹继伦、宋狄青、宋种世衡、宋郭逵、宋王韶、宋种师道、宋宗泽。 卷之十四:宋岳飞、宋韩世忠、宋张俊、宋刘锜。 卷之十五:宋吴玠、宋吴璘、宋李显忠、宋杨存保、宋王德。 卷之十六:宋王彦、宋刘子羽、宋魏胜、宋李宝、宋赵方、宋孟宗政、宋孟珙、宋杜杲。 卷之十七:宋余玠、宋赵范、宋赵葵、宋曹友闻、元史天泽、元伯颜、元张弘范。 卷之十八:明刘基、明徐达、明常遇春、明李文忠、明沐英、明邓愈、明俞通海、明傅友德。 卷之十九:明姚广孝、明刘江、明王骥、明于谦、明郭登、明韩雍、明马文升、明王信、明张辅。 卷之二十:明罗通、明项忠、明陶鲁、明王越、明王琼、明马昊、明王守仁、明杨锐、明仇铖、明戚继光、明沈希仪。 本立堂刊本《新镌锈像旁批详注总断广百将传》,著录为古闽黄道周石斋注断、长洲陈元素孝平原本、后学周亮辅猷庵增补。 此本共收名将一百八十五人(程济、陈九畴有目无传,不包括在内),比《广名将谱》本增加明代将帅17人。 其中李善长、铁铉、程济、朱能、张玉、杨一清、俞大猷等七人附于二十卷之后,既有传记,又有注断;而汤和、胡大海、郭英、康茂才、山云、余子俊、周金、胡宗宪、刘显、刘綎等十人附于全书最后,只有简略传记,而无注断,可能是黄道周死后,由周亮辅所增补。 另外此本增补了二十幅木刻人物画,其中十八幅有画题,二幅缺画题。 《广名将传》的军事思想主要寓于名将们的言行之中,而黄道周的赞断除了评论名将们的事功之外,也有对古代军事思想的概括和发挥,如在战争观方面,认为兵者凶器,战者逆德(《范蠡》),主张修德用武(《太公》);在战略战术方面,认为剽轻难制,坚壁守之,以挫其气(《周亚夫》),主张出其不意(《李牧》);在治军方面,主张法令为先(《孙武》),既严且锐(《周亚夫》),再加恩驭(《田穰苴》),妄谏者死,善谏者容等等。 同时也需指出,黄道周赞断中也夹杂有天命论思想,如勾践犯之,故遭天责(《范蠡》),迷道自刭,天意难量(《李广》)等。 《广名将传》是明代辑评历代名将传略的兵书,它寓理于史,把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起来,扩大了读者面;黄道周的韵文断赞,对各名将一生军事实践及用兵之法,进行了高度概括,言简意赅,而且便于诵习,后人甚至把它单独析出,独立成册,收入《武学丛抄》之中。 因此,本书对后世影响颇大。 就连清王朝也允许这位反清人士著的兵书刻印,以供武人学习。 本书除了有崇祯刻本、本立堂刻本、清道光耆英刻本等单行本行世外,还被收入《海山仙馆》等丛书中。 发布时间:2024-11-15 08:13:43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