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郭化若孙子译注·形篇·第四 内容: 郭化若孙子译注·形篇·第四作者:郭化若出自————《郭化若孙子译注》《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形篇·第四曹操曰:军之形也。 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题 解《孙子》用“形”这一概念(范畴)名篇,全篇主要是讲战争的胜败是由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而决定,并讲如何善于利用这些条件。 形,简单地说就是有形的物质。 《孙子》不把这种客观物质力量看成死的、静止的、孤立的。 他在篇末用“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样形象思维来指明要把物质力量集中,并决开这积水,让它从八百丈陡溪上倾泻而下,这种迅猛的运动速度乘积水的重量以加强其冲击的能量。 把物质看成运动中的物质,这在古代军事理论家中可算是难能可贵的。 二十一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丌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①丌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②故善战者,能为丌可胜,丌能使敌之必可胜[1]。 ③故曰:胜可知,而丌可为。 ④丌可胜者,守 也;可胜者,攻也。 ⑤守则丌足,攻则有余。 ⑥善守者,藏二九地之下;善攻者,劢二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⑦曹操曰: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也。 曹操曰:见成形也。 曹操曰:敌有备故也。 曹操曰:藏形也。 曹操曰:敌攻已,乃可胜。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 曹操曰: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于九地之下;因天时之变者,动于九天之上。 校 勘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武经》本于“之”字下有“必”字,竹简于“敌”字下无“之”字,今从《武经》本增“必”字,留“之”字。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十家本、《武经》本于两“胜”字下有“者”字,竹简无此两“者”字。 有两“者”字含有“不可胜”和“可胜”两种事物和措施之意,所以应有“者”字。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十家本、《武经》本皆作“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竹简作“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未从之。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十家本、《武经》本作“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而竹简甲、乙本均作“昔善守者藏九地之下动九? ?”。 无“善攻者”三字,疑竹简抄漏。 因善守者不可能“动于九天之上”。 故未从之。 注 释 ①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从来善于指导战争的人,总是先消灭自己的弱点,使敌人无隙可寻,不会被敌胜我,以此来等待敌人发生错误,暴露弱点,使我有机会战胜敌人。 ②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消灭自己的弱点,使敌不能胜我,这权操在我们自己手里,敌人犯不犯错误,什么时候暴露弱点使我可战胜敌人,这事属于敌人。 ③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指我先主动地自己消灭弱点,为不可胜,亦即立于不败之地。 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指不能使敌人一定犯错误暴露弱点而为我所战胜。 ④ 故日: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可知”,指能否胜利是可以预见到的。 “而不可为”,是说缺乏客观条件,则不能凭主观愿望使敌人为我所胜,所以说是不可为。 ⑤ 不可胜者,守也:这里“不可胜者”指上文“先为不可胜”;“守也”讲这是属于防御方面(兵力集中、警戒森严都属这方面)的事情。 可胜者,攻也:“可胜者”,指敌已暴露弱点,我可以胜敌。 “攻 也”,这是属于进攻方面的事情(指正确判断敌之弱点,作战部署适 当,选用部队正确等等)。 上述解释再三检查并无错误,而被指名批为“下旬则未切”(《新笺》)。 不知“不切”在哪里应如何才切《新笺》作者笔扫历来注家:“随文衍义,不察本旨”,当然“未切”之注必不在外。 如果有人也用“随文衍义,不察本旨”这两句话来回敬《新笺》作者。 不知《新笺》作者有无自知之明能否自我反省抑或能否在战争实践中来检验谁是真理! ⑥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所以采取防御,是因为兵力不足;所以采取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 曹注也认为:“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 ”《新笺》作者断定:“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这乃孙子原文。 这真是“不察本旨”了,《新笺》作者何不作一切合战争实践的说明! ⑦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九,泛指多数。 不是具体的规定。 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有两种含义:其一,九地之下,言极其深密地隐藏自己的力量。 九天之上,言极其高明地发挥自己的威力。 如梅尧臣注:“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测。 ”其二,九地,言善于利用各种地形以为坚固防守;九天,言善于利用天时天候主动地选择进攻时间。 如曹注:“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于九地之下;因天时之变者,动于九天之上。 ”先后两说都讲得通。 为了不失原意,所以译文把这两种意思都包括在内。 译 文 二十一孙子说:从前会打仗的人,先要造成不会被敌战胜的条件,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不会被敌战胜,这权力操在我军自己手中。 可不可能战胜敌人,却在于敌人[是否犯错误暴露了弱点]。 所以会打仗的人,能够做到不会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出现被我战胜的情况。 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到,而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强求。 使敌不能胜我,这是属于防守方面的事;使我可以胜敌,这是属于进攻方面的事。 采取防守,是由于兵力不足(我方暂处劣势);采取进攻,是由于兵力有余(我方兵力已拥有优势)。 善于防守的人,深深隐蔽自己兵力于各种地形之下;善于进攻的人,高度发挥自己力量,动作于各种天候之中。 所以能保存自己而取得完全消灭敌人的胜利。 二十二 见胜丌过伒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日善,非善之善者也。 ①故丼秋毫丌为多力,见日月丌为明目,闻雷霆丌为聪耳。 ②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二易胜者也。 ③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④故其战胜丌忒。 丌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贤者也。 ⑤故善战者,立二丌贤之地,而丌失敌之贤也。 ⑥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贤兵先战而后求胜。 ⑦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贤之政。 ⑧ 曹操曰:当见未萌。 曹操曰:争锋也。 曹操曰:易见闻也。 曹操曰: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 曹操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曹操曰: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 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校 勘 故其战胜不忒:竹简作“故其胜不贷”。 “贷”与“忒”通。 注 释①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见胜,指看到人家打了胜仗,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大家都知道的,这不过是一般人的见识。 “非善之善者也”,直译就是不算得好中之好的,或说算不得什么高明(这里“善之善”似指交战外的第三者)。 战胜而天下日善,非善之善者也:战胜,即打了胜仗。 天下,指普天之下,即现在所说的全世界各国。 此句意为:打了胜仗,天下日善,各国都称赞说打得好,也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高明。 ②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故”在这里是承接词,连接下面三种举例:一、拿得起秋天极其轻的一根毫毛,算不得大力。 二、看得到日、月那种人人都看得见的东西算不得眼睛明亮。 三、听得见雷响那样人人都听得到的巨响,算不得聪耳。 孙子用这几句明显的比方来形容打了胜仗,天下叫好,这没有什么了不起。 《孙子》这一段的用意,是从反面说明要在仗未打起就能预料到谁胜谁败,仗已打了,要能察觉到是怎样运用计谋而打胜的,那样才算高明的见解。 ③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古来所谓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是在容易胜利的条件下战胜敌人。 ④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段话是说:古来真正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在战略部署早已布置好使敌人必败的部署。 所以打起来很容易就取得胜利,没有什么巧计多谋、勇猛战功传出来。 ⑤故其战胜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不忒(te 特),指没有差错。 意思是说:善于指挥战争的人,他的战略措施,作战部署十分周密,保障一定能胜利,这是战胜已经处于失败境地的 敌人。 ⑥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意即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使敌失败的机会。 《孙子》认为这才算得“善战者”。 ⑦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胜兵,胜利的军队。 先胜而后求战,即先充分准备了胜利的条件,然后求战。 败兵,失败的军队。 先战而后求胜,是缺乏胜利的条件,先冒险同敌方交战,而企图侥幸的胜利。 ⑧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修道,即修明政治。 保法,即严守法制。 能为胜败之政,即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译 文 二十二预见到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算不得最高明;打了胜仗普天下都说打得好,这也算不得了不起的高明。 这就像举得起秋天的毫毛(极言其轻)算不得大力,看得见日月算不得眼明,听得见雷霆算不得耳聪一样。 古来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都是在容易取胜的条件下战胜敌人的。 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并没有智谋的名声,也没有勇猛的武功。 所以他取得胜利,不会有差错。 其所以不会有差错,是因为他的战略措施先造成必胜的条件,战胜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处于不败的地位,而不放过使敌人失败的机会。 因此胜利的军队先有了胜利的把握,才寻找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往往是先冒险同敌人交战,企图在作战中去求侥幸的胜利。 善于领导战争的人,修明政治,确保法制,所以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试 笺《孙子》提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是在军事上有普遍的规律性的名言。 他认为“胜可知,而不可为”,在本篇着重讲战争的胜败首先决定于物质条件,所以只讲到可知而不可为,即战争的胜负是可以从双方有形的客观条件对比中预料到的,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企求胜利。 这反映古代朴素唯物论的战争观,而在后文“虚实篇”第四十三段,则又讲“胜可为也”(详后)。 这样把由“不可为”到“可为”,由“可知”到“可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割开了,在理论上或逻辑上看总不免是个缺陷,但在古代则是难能可贵的。 他指出:“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根据兵力众寡强弱决定进攻或退守,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是唯物论的战争观。 他又提出 二十三 兵法:一曰度,事曰量,三 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①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曹操曰:因地形势而度之。 曹操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 曹操曰:称量敌孰愈也。 曹操曰: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 注 释   ①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度,计算长短的丈尺叫度,这里度字是指国土的大小,不是指战地,杜牧注也认为是讲“国土大小”。 量,计算物产体积多少的升、斗等叫量,这里指物产(主要指粮秣)收获之丰歉。 数,数目的多少,这里指户口、人口的多少,即可能征召和供养的兵力数量上之多寡。 称,就是“衡”,衡量轻重的斤两叫衡。 这里是指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含义似较衡广而深些,指上述“度”、“量”和“数”所构成的两方面力量对比的轻重,孙 子把它叫做“称”。 双方国土有大小,在国土大小基础上,物产就有多有少,户口人口也有多有少。 胜,即胜利。 这里指的是胜利的物质基础。 地生度:敌对双方各有各的国土,双方国土有大有小,于是发生 “度”的不同。 度生量:在双方国土“度”的大小不同的基础上,就产生双方物产 有贫有富的“量”的不同。 量生数:双方物产“量”的不同,就产生双方可能召集征召和供养兵员“数”的多寡。 数生称:讲的是国土的大小,物产的富贫,兵员的多寡,就构成敌 我双方力量对比有轻有重的“称”了。 称生胜:而这些物质力量对比的轻重不同,就成为胜败的物质基 础。 这是《孙子》朴素唯物战争观的又一表现。 译 文 二十三军事上有五个范畴: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 [敌对双方都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产生[土地面积大小不同的]“度”的问题;[双方土地面积大小的]“度”的不同,就产生[物产资源多少的]‘‘量”的问题;[双方物产资源多少的]“量”的不同,就产生[能动员和供给兵卒众寡的]‘‘数”的问题;[双方人力众寡的]“数”的不同,就产生[军事力量轻重对比的]“称”了;[双方力量轻重的]“称”的不同,就产生胜败。 试 笺《孙子》在这里所说的“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这是古代战争胜败的根本物质基础,是明显唯物论战争观,讲得简单明了。 其实国土大的不一定物产丰,物产丰的应召的兵员不一定多,也不一定强;敌我力量对比称胜的,如果指挥错了也会失败,这是古代唯物论的朴素性。 《孙子》主张:开明的政治,能令民与上同意,这里多少反映鼓励农奴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战争的胜利建立在修明政治、发展封建经济、充实国家财力和物力的客观基础上,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较没落奴隶主略为开明的思想。 二十四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贤兵若以铢称镒。 ①曹操日:轻不能举重也   注 释①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兵,指胜利的战争或胜利 的军队。 镒,古代二十四两为一镒。 铢,二十四分之一两为一铢。 镒比铢重(24×24)百七十六倍。 这里是形容敌对双方力量对比极其悬殊,一方比另一方重五百七十六倍,用这样绝对优势的力量去进攻敌人,就像用“镒”称“铢”那样轻而易举。 反之,另一方力量只有对方五百七十六分之一,用这样绝对劣势的力量去同敌人作 战,就像用“铢”称“镒”那样无能为力。 因为绝对优势和绝对劣势在战争初期一般说来是很少有的,所以这段话也可以解释为:胜利的战争出现于力量对比好像用“镒”称“铢”那样的绝对优势上,失败的战争发生在力量对比好像用“铢”称“镒”那样的绝对劣势中。 译 文 二十四 胜利的军队,在力量对比上,就像用“镒”称“铢”那样占绝对优势[自然轻而易举,必胜无疑];失败的军队,在力量对比上,就像用“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劣势[自然无能为力,必败无疑]。 二十五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二千仞之溪者,形也。 ①曹操曰:八尺曰仞决水千仞,其高势疾也。 校 勘胜者:竹简作:“称胜者”,意为力量雄厚的一方。 “胜者”则是指胜利的一方。 其实质是一样的,故未改。 注 释①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仞,周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仞(一说七尺为一仞)。 “决积水于千仞之溪”,是说把水堵积在成千丈的水溪上流。 水的重量已大得可知,又从而决开积水,使之迅猛奔泻而下,这样大水的重量乘上奔流而下的运动速度,就更加大了在奔流运动中溪水冲击的力量。 《孙子》不但重视积水这一物质力量,而且要加上决水于千仞之溪的运动速度,使物质在迅猛的运动中更有冲力。 《孙子》把这样的运动的物质,叫做“形”。 这是《孙子》把“形”这一范畴用“决积水于千仞之溪”一句这样易懂的形象的语言提示出来。 译 文二十五胜利者指挥军队作战,就像决开在八百丈高处的溪中积水那样,这是重大的物质在迅猛运动中加强了力量(冲力)的表现呀! 试 笺本篇《孙子》提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指出“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都是杰出的战略命题。 最后把战争胜利的基础(或来源)归根于国土之广大、物产之丰富、兵员之众多、敌我力量对比上的绝对优势,最后指出“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孙子》意在用兵不但应集中优势力量,并要使它在迅猛奔流运动中-加强其冲击力量,这就是《孙子》所说的“形”。 这是古代唯物论辩证法的军事思想的萌芽,虽是朴素的却是卓越的。 发布时间:2024-11-19 08:00:03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