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管子·兵法·第十七 内容: 管子·兵法·第十七作者:战国·管子出自————《管子》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兵法第十七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谋得兵胜者霸,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 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权者也;故举兵之日而境内贫,战不必胜,胜则多死,得地而国败,此四者,用兵之祸者也。 四祸其国,而无不危矣。 大度之书曰:“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战而必胜,胜而不死,得地而国不败,为此四者若何? ”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者,计数得也。 战而必胜者,法度审也。 胜而不死者,教器备利而敌不敢校也。 得地而国不败者,因其民也,因其民,则号制有发也,教器备利,则有制也。 法度审,则有守也。 计数得,则有明也。 治众有数。 胜敌有理。 察数而知理,审器而识胜,明理而胜敌。 定宗庙,遂男女,官四分,则可以定威德,制法仪,出号令,然后可以一众治民。 兵无主,则不蚤知敌。 野无吏,则无蓄积。 官无常,则下怨上。 器械不巧,则朝无定。 赏罚不明。 则民轻其产。 故曰:蚤知敌,则独行。 有蓄积,则久而不匮。 器械巧,则伐而不费。 赏罚明,则勇士劝也。 三官不缪,五教不乱,九章着明,则危危而无害,穷穷而无难。 故能致远以数,纵强以制。 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 所以起也,所以进也。 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 三曰旗。 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此之谓三官。 有三令而兵法治也。 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 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 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 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 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九章:一曰举日章,则昼行。 二曰举月章,则夜行。 三曰举龙章,则行水。 四曰举虎章,则行林。 五曰举鸟章,则行陂。 六曰举蛇章,则行泽。 七曰举鹊章,则行陆。 八曰举狼章,则行山。 九曰举韟章,则载食而驾。 九章既定,而动静不过。 三官五教九章,始乎无端,卒乎无穷。 始乎无端者,道也。 卒乎无穷者,德也。 道不可量,德不可数也。 不可量,则众强不能图。 不可数,则伪轴不敢向。 两者备施,则动静有功。 径乎不知,发乎不意。 径乎不知,故莫之能御也。 发乎不意,故莫之能应也,故全胜而无害。 因便而教,准利而行。 教无常,行无常。 两者备施,动乃有功。 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 绝地不守,恃固不拔。 中处而无敌,令行而不留。 器成教施,散之无方,聚之不可计。 教器备利,进退若雷电,而无所疑匮。 一气专定,则傍通而不疑。 厉士利械,则涉难而不匮。 进无所疑,退无所匮,敌乃为用。 凌山阬,不待钩梯。 历水谷,不须舟楫。 径于绝地,攻于恃固。 独出独入,而莫之能止。 宝不独入,故莫之能止。 宝不独见,故莫之能敛。 无名之至尽,尽而不意,故不能疑神。 畜之以道,则民和。 养之以德,则民合。 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 谐辑以悉,莫之能伤。 定一至,行二要,纵三权,施四教,发五机,设六行,论七数,守八应,审九器,章十号。 故能全胜大胜。 无守也,故能守胜。 数战则士罢,数胜则君骄,夫以骄君使罢民,则国安得无危,故至善不战。 其次一之。 破大胜强,一之至也。 乱之不以变,乘之不以诡,胜之不以轴,一之实也。 近则用实,远则施号。 力不可量,强不可度,气不可极,德不可测,一之原也。 众若时雨,寡若飘风,一之终也。 利适,器之至也。 用敌,教之尽也。 不能致器者,不能利适。 不能尽教者,不能用敌。 不能用敌者穷,不能致器者困。 远用兵,则可以必胜。 出入异涂,则伤其敌。 深入卮之,则士自修。 士自修,则同心同力。 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 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 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 此之谓道矣。 若亡而存,若后而先,威不足以命之。 发布时间:2024-06-24 08:25:46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