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曾国藩·治兵语录·第一 内容: 曾国藩·治兵语录·第一作者:曾国藩出自————《曾胡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窃疑①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②。 几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 恐亦史册追崇之词,初非预定之品要。 以衡③材不拘一格④,论事不求苛细。 无因寸朽而弃连抱⑤,无施数罟⑥四以失巨鳞,斯先哲⑦之恒言,虽愚蒙⑧而可勉。 【注 释】   ①窃:私下。 ②方物:想象。 ③衡:衡量。 ④格:标准。 ⑤连抱:数人连手才能抱住,比喻树木粗大。 ⑥数罟:数(cu),密的意思。 罟(gu),渔网。 巨鳞,大鱼。 ⑦先哲:以前贤德的人。 ⑧愚蒙:愚昧而幼稚。 【译 文】我私下不相信古人评论将才的做法,往往神明变幻,不可想象。 几乎要把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一人身上,一点短处都不能容忍。 恐怕这是史书上的溢美之词,并非是选拔将才之初就定下的标准。 其实,选拔将才最主要的是不拘一格,评论事体不能过于苛求。 不能因为一点点短处就不用极有才干的人,不能因为结细密的渔网,就漏掉了大鱼。 这是从前圣贤常常说的话,即使是很愚昧不开窍的人,也可以经过劝导而醒悟。 【读 解】中国人向来喜欢在道德评价上走极端:一说起圣君圣人就认为他们是高高在上的完人,似乎一切人世间的优秀品德都集中在他们身上,他们就是人间的上帝。 而说起恶人则一无是处,好像世界上所有的罪恶都集中在他们身上似的。 然而孟子早就说过,桀纣并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坏,尧舜汤武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 可是尽管这也是“亚圣”说的话,但人们历来仍然这样看。 一个主张中庸的民族在道德上评价上竞如此走极端,这似乎是一个极矛盾的现象,实际上这正是道德文化、礼仪文化的显著特点。 由于有这种悠久的传统,古时的人选拔人才首先注重他的人所谓“德”,“太上立德”就明显反映这一点。 于是对那些极有才干的人百般挑剔,只要有一点短处常常就弃之不用。 而对那些平庸的官员,只要觉得他有忠孝之类的仁德,那怕他政绩平平、毫无建树也会认为满够条件,这种人常常还可以成不倒翁似的三朝元老。 直到今天,这样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地盘踞在人们心中。 由此就形成了许多弊端。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曾专门对平庸人员担任领导所带来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写出《帕金森定律》一书。 他指出一个不称职的平庸官员往往喜欢任用水乎更低的人作助手,因为他们一不想因辞职而损失既得利益,二不想让能力强的人协助他工作,因为那会使之成为他将来的竞争对手,而比自己更蠢的人则可以由他任意支配。 然而这样一来两个助手自然能力不济,他们又会使用比他们更无能的人,这样层层发展,就形成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互相推诿,相互牵制的效率低下的领导班子。 这种班子中的人有利都想分享,无利则十分“谦让,一旦事情弄糟了便会纷纷推御责任。 闻名于世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七十年代初期曾由于总经理缺乏现代大生产的管理能力使公司发生高额亏损。 于是管理专家斯克米尔受命于危难之际,接替了总经理的职位。 他采取大刀阔斧的措施消除那些无能的人,各级领导大为减少,员工由11万多人减少到9万多人。 由于减少中间环节,解决了人浮于事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公司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得以迅速实施。 1975年底扭亏为盈,1976年一跃蠃利10亿马克。 发布时间:2024-12-26 08:31:30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1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