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施子美十一家注孙子·势篇·上 内容: 施子美十一家注孙子·势篇·上出自————《施子美十一家注孙子》《作战指挥》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势篇  施子美注:势者,兵之临时制敌之势,能明乎势,则可以胜敌,此《兵势》之所由作也。 刘寅注:势者,破敌之势也。 乘敌人有可破之势,奋兵击之,如破竹,如摧枯拉朽,而势不可遏。 故下文以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喻其势之险而不能止也。 赵本学注:势者,排兵布阵有奇有正,正兵主于自固,奇兵主于制胜。 奇兵或在正兵之先,或在正兵之后,或在正兵之左右,或就于正兵之中而变。 但应敌而出,以不远不近不后不先适中,其节为贵,是有势存焉。 故猛兽将搏必伏形,鸷鸟将击必敛翼,将以用其势然也。 此篇投卵激石、发机转石之喻其示人以势也,明且尽矣。 世人不善读《孙子》书,每恨其不及于阵法,殊不知此篇皆阵法之要旨,诚能以孔明八阵图参此篇而推演之,古人所秘于千万世之上者,皆得之矣。 呜呼,妙哉! 邓廷罗注:形震而势张,次《兵势》。 王注:势者,形之变动者也。 形为体,势为用,阵以形成,战以势决。 故孙子于阵法之后,即以战法继之。 然战势不过奇正,是以篇中首言奇正相生之妙,次言奇正发动之速,终言奇正所以致敌虚实之术。 总写出“战势”二字,故篇末以择人任势结之。 顾福棠注:初见者谓之形,见而共著者谓之势,形微而势显,故以《势》次《形》之下。 黄巩注:整军陈列,则有形可观,至于战斗变化莫测,只能任势,不能观形也。 陆懋德注:礼运在势者去。 《汉书·高帝纪》:地势便利。 《淮南·兵略训》曰:兵有三势,一曰气势,二曰地势,三曰因势。 刘邦骥注:此一篇发明第一篇,因利制权及诡道之义也。 财政外交内政均已修明,然后可言用兵。 故首篇谓五校七计事均已详备,然后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即诡道也。 然诡道之界说有二:一曰奇正,二曰虚实。 此篇专论奇正之诡道,以兵事不过奇正一句为一篇之纲领也。 钱基博注:势与形不同。 形者,量敌而审己,筹之于未战之先。 势者,因利而制权,决于临战之日  陈启天注:势,即战势,今言战略战术。 凡战略战术,须求其急疾捷先,为状甚险,为力甚大,故以《势》字名之。 《后汉书·崔驷传》注云:“势,谓谋略也。 ”本书所谓势,本统言一切谋略。 本篇主旨,乃论战争之进行,贵善于任势。 任势者,即运用战略战术之谓。 战略战术之基本方式,有奇正二者。 奇对正言,由正生奇,奇复转正,是为奇正之变。 国防已于平时准备充实,然后可与敌国实行作战。 实行作战,贵能善于运用战略战术,故以次于《形篇》。 按:此篇篇题,施、黄注本作《兵势》,刘寅、赵、邓、王注本作《兵势第五》,顾注本作《势篇》,陆、刘、钱、陈注本作《势篇第五》。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施子美注:用兵之道四:有法、有令、有机、有势。 分数者,法也。 形名者,令也。 奇正者,机也。 虚实者,势也。 盖用兵者莫难于驭众,今者治众如治寡者,以其分数也。 分者,部曲是也。 数者,计伍是也。 此法之所存也。 有一定之法而后可以理众,亦莫难于斗众。 刘寅注:孙子言凡治众多之兵,如治寡少之兵者,分数是也。 分,谓偏裨卒伍之分;数,谓十百千万之数,各有统制。 而大将总其纲领,故治百万之众与治寡同。 此韩信所以多多而益善也。 赵本学注:总百万之众,无有不得之奸,无有不揭之罪,无有不达之情,此治众如治寡之谓也。 分者,所定上下贵贱之分数者,所稽尺籍伍符之数目也,《司马法》:五人为伍,伍有长;二十五人为两,两有司马;百人为卒,卒有长;五百人为旅,旅有师;二千五百人为师,师有帅;万人为军,军有将,此军中之分数也。 言治众如治寡,无他法,惟明定其分数耳。 邓廷罗注:(此句至“虚实是也”)此概举行兵之要,而欲主将先审其势也。 分数,谓部曲卒伍,各有统属,兵虽众,不难治矣。 王注:(此句至“以奇胜”)此节乃一篇之纲,以下皆反复申明之。 分者,部曲之分。 凡三军之众,各有部分,孰为前军,孰为后军,别之以五章,表之以旗幡。 数者,什伍之数。 凡营伍之内,各有定数,某营若干队,某队若干伍,技有定习,籍有定号。 分数既明,则上下相临,统纪不紊,所御者虽众,所操者常寡。 故曰:治众如治寡也。 黄巩注:分数形名尽其用,奇正虚实致其变,皆积成其势也。 陆懋德注:《汉书·韩信传》曰:臣将兵多多益善。 按:即分数明也。 刘邦骥注:(此句至“孰能穷之”)此第一节,论势有奇正虚实,而以战势不过奇正一句为主脑,可见“奇正”二字,即势之确诂也。 “虚实”二字,即于次篇发明之。 分数者,统众既多,必先分偏裨之任,定行伍之数,使不相乱,然后可用也。 钱基博注:(此句至“孰能穷之”)此第一节,论奇正之变。 孙子之谓分数,戚继光谓之节制。 以将校之统御言,曰节制;以部伍之分编言,则曰分数。 又克氏之所谓战斗序列,盖师以上之编制,而孙子之所谓分数,则相当于师以下之编制。 众寡不同,而义相发也。 陈启天注:(此句至“虚实是也”)此第一节,论奇正之意义。 治,犹言管理或统御。 众寡,谓兵员之多少。 统御众多之兵员,如统御寡少之兵员,其法维何? 分数是也。 分数,犹今言编制。 编制之法,虽平时与战时稍异,然皆分级编成而递治之。 此则仅言编制之必要,未及详论焉。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施子美注:今也斗众如斗寡者,以有形名也。 形者,旌旗也;名者,金鼓也。 此令之所存也。 有素行之令,而后可以用众。 成周之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此分数也。 卞鼓铎镯铙之用,卞旗物之用,卞号令之用,此形名也。 故虽率六乡之民,而为王之六军,其理之用之,殆无甚难者,法之一定而令之素行也。 刘寅注:斗众多之兵如斗寡少之兵者,形名是也。 形,谓旌旗麾帜之形;名,谓金鼓笳笛之名。 以其言不相闻也,故为之金鼓笳笛,使听之而进止;以其视不相见也,故为之旌旗麾帜,使视之而左右。 故斗百万之众,与斗寡同。 赵本学注:旌旗羽章之属曰形,所以示人之目,而为分合前后左右之节。 金鼓钲镯之属曰名,所以示人之耳,而为击刺进退疾徐之节也。 二者素明则斗百万之众如一人矣。 邓廷罗注:形名,谓旌旗金鼓,各有节制,敌虽众,不难斗矣。 王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形者,以其有形可见也。 名者,以其有声可听也。 用众既多,相去必远,耳目之力所不见闻。 故令士望旌旗之形而左右,听金鼓之声而行止。 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即使百万之众出斗,其指麾之便,如使数人而已,故曰斗众如斗寡也。 陆懋德注:《汉书·晁错传》曰: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 按:此亦形名之义。 刘邦骥注:形者,陈形也;名者,旌旗也。 形名巳定,志专势孤,人自为战。 故战百万之兵,如战一夫也  钱基博注:形名者,军队作战之所以指挥也。 古人以旌旗为形,金鼓为名。 而今军中所用之手旗、烟火、手电筒、信号弹、光号弹,皆以为形之指挥也。 军号、口笛、锣鼓,则以为名之指挥也。 然古之战场小,军队之组织简单,故形名足以指挥。 而今之战场广,军队之组织烦复,仅形名不足指挥,而指挥之权,操于将校,指挥之事管以通信。 陈启天注:斗众如斗寡,犹言使众多之兵员战斗,如使寡少之兵员战斗也。 其法维何? 形名也。 形名之义,从来注家以杜牧之说较为近是。 按:形名二字合为一术语,先秦名家法家均用之。 韩非子云:审合形名,形名参同,皆谓设官分职,循名责实,使其不溺不越也。 《司马法·严位》篇云:凡战之道,等道义,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察名实。 此所谓形名,即《司马法》之名实。 以今语释之,名谓战斗序列,战地区分及军队部署中之特定任务,形谓特定任务之完成。 在战斗时,各依特定任务之完成与否而奖惩之,即形名之谓也。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施子美注:法曰:正兵贵先,奇兵贵后,则奇正者兵之机也。 有制敌之机,而后可以待敌,故使三军之众,必受敌而无败者,以能用机也。 能用其机,则正而敌以为奇,奇而敌以为正,有不可得而测者,彼又安能败我哉! 刘寅注:三军之众可使人人必受敌而无败者,有奇有正是也。 大众所合为正,将所自出为奇。 善战者或以奇为正,或以正为奇,使敌莫测。 此吾三军所以必受敌而无败也。 赵本学注:正兵受之君,上中下三军也。 此兵堂堂正正六伐七伐各止而齐居,六步七步各止而齐居。 奇兵者,将所自出为备为扬为伏之兵是也。 此兵乍前乍后乍进乍退,阵势步法不拘绳墨,奇所以取胜正,所以自守有正而无奇,则虽整而无功;有奇而无正,则虽锐而无恃。 诸葛孔明以天地风云四隅之兵为正,以龙虎鸟蛇四方之兵为奇,盖出于孙子也。 元吴莱曰:作文如用兵,有正有奇。 正者,法度部伍分明也;奇者,不为法度所缚,千变万化,坐作击刺一时俱起,及其欲止,部伍各还其队。 元不曾乱此,可以明奇正之义也。 邓廷罗注:奇正,谓开合起伏,变通用之,自可无败。 唐太宗曰:奇兵者,曹操旁击之谓,与李靖曰:大众所合为正,将所自出为奇,乌有先后旁击之拘哉,奇正之谓也。 王注:受,当也。 居中当敌者为正,两旁翼击者为奇。 凡出军临敌,必有正有奇,正兵如身,奇兵如手足,奇非正则无所依,正非奇则无以取胜。 惟以正兵为战锋队,居中当敌,分奇兵为左右战队,从旁助之。 再以游军从后蹑敌,或横击之,或先诱之,或后冲之,左右救应,首尾掎角。 故可使必受敌而无败。 按:以三军之众,明于奇正之妙,故可使必受敌而无败。 黄巩注:分数形名尽其用,奇正虚实致其变,皆积成其势也。 刘邦骥注:奇正者,当敌以正陈,取胜以奇兵,前后左右俱能相应,则常胜而不败也。 钱基博注:(引郑友贤注后云)郑氏之说,苦心分明而未得其旨。 夫以奇胜,岂止无败,以正合,不限受敌。 受敌而无败,一意相贯,非二义也。 其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盖意在为不可胜,而自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奇正者,不必指我之以正合,以奇胜,乃谓识奇正之用,而以测敌军之孰为正,孰为奇,而后可以受敌而无败也。 陈启天注注:必,王晳云:当作“毕”字误也。 按:“必”字不误,如作毕,则三军之众尽受敌,有正无奇矣。 受敌,谓以正兵当敌也。 无败,谓以奇兵袭击取胜也。 奇正,古八阵以四方为正,四隅为奇曹操以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 李靖以前向为正,后却为奇。 然皆不若李筌以当敌为正,傍出为奇较含于上文也。 在正面当敌,或攻或守,甚或且战且退,以牵制敌之主力者,统谓之正兵。 由侧面迂回、包围、袭击,出敌不意以取胜者,统谓之奇兵。 正兵重在战守,奇兵重在攻击。 有正无奇,则易为敌所乘。 有奇无正,则奇无所依。 二者配合为用,乃可取胜。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施子美注:法曰: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则虚实者兵之势也。 有可乘之势而后可以摧敌。 放兵之所加,如以石投卵者以得其势也。 得其势,则避实而击虚,如重压轻,抑何其易耶? 若《荀子》之议兵,谓锐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则岂不能使之必受敌而无败乎。 谓圆居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夫触之者犹摧,况以是而压卵乎! 刘寅注:兵之所加如以砺石投鸟卵之易者,以我之实击彼之虚也。 碫,砺石也。 赵本学注:碫,砺石也。 卵,鸡子也。 以石投卵,喻其破碎残灭之易也。 兵之实者,分数素定,形名素习,奇正素孰是也。 反是则为虚,虚实之不相敌,犹石卵之不相当也。 邓廷罗注:虚实,谓彼虚我实,以实击虚,自如石投卵矣。 王注:实者,阵坚队整无间可入也。 虚者,烦乱劳倦,有隙可乘也。 凡两军对敌,必从容暇整,常使不可胜在我,待其气衰力竭,敌有可乘,或以正兵捣其中坚,或以奇兵冲其腹胁,或引兵佯却,致敌来追,发我伏兵而夹击之。 大约以我之严整,击敌之散乱,如投砺石于鸟卵之上,其虚实自不相敌也。 陆懋德注:碫与锻通,《诗·大雅传》曰:锻,石也。 陆德明《音义》曰:锻又作碫,故碫即石也。 《荀子·议兵》篇曰:以卵投石,义与此同。 王晳谓锻为冶铁,谬甚。 刘邦骥注:碫实卵虚,以实击虚,犹以坚破脆也。 赵本学注:四事(按:指张预注分数、形名、奇正、虚实)承上篇而备陈其目。 分数、形名、奇正三者,所以自立于不败之地。 而虚实,则所以不失敌之败也。 虚实云者,谓避实击虚,避坚击瑕,不虚耗吾力以攻敌之坚,以碫投卵,喻其易耳! 夫用兵之法,贵于明奇正,识虚实,而攻守相兼,奇正为用。 陈启天注:石坚而卵脆,以坚石击脆卵,鲜有不碎者。 兵之以实击虚,亦犹是耳。 正面作战,多以实击实,故每不易为功。 侧背袭击,始易以实击虚,故又贵善于出奇也。 虚实为奇正之妙用,详见下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施子美注:不示以正,无以致敌之来;不制以奇,无以致敌之败。 克日合战,告期合兵,正也。 声前击后,猎左取右,奇也。 法曰:先正而后奇,亦此意也。 若夫正变为奇,奇变为正,不可一概论。 故卫公论擒虎曰:安知奇正之极。 刘寅注:凡战者以正兵合之,以奇兵或左或右出其不意而胜之。 赵本学注:长短相参,步数相应,其行阵务,坚密其器,仗尚拒御,进不速趋,退不喻列,但主自守,不求胜人,此正兵之用也。 布阵取便于地,器械取便于战,出入缓急取便于时,步骑多寡取便于将,此奇兵之用也。 正兵于敌合战,坚立不动,而前后左右之间别出奇兵掩击,以观其变。 敌不能支,或嚣或乱,即急麾奇兵,连续并击,如决长川一泻千里。 邓廷罗注:(此至“节如发机”)此言奇正相生,其势险,其节短,不可御也。 正合奇胜,言法之常。 王注:承上四段,而单以奇正为言者,盖以分数形名,奇正之本,虚实又奇正之所致也。 正合奇胜之义前段已详。 黄巩注:此以下(至“孰能穷之”)喻奇正变化之势,而分数形名寓其中。 陆懋德注:《史记·田单传》引此二语,索隐曰:奇谓权诈也。 刘邦骥注:战无其诈难以胜敌也。 分数形名二者为正合也,虚实者为奇胜。 故曰:以正合,以奇胜也。 钱基博注:战之为道,在歼灭敌之主力,而歼灭敌之主力,则必以正合,以奇胜,虽在今曰,不能例外。 然而议论纷纭,亦各不一,或主侧翼包围,则有当于以正合,以奇胜者也;或持中央突破,则不必以奇胜,而蕲决胜于以正合者也。 陈启天注:(此句至“孰能穷之”)此第二节,论奇正之作用及变化。 战,谓战斗。 一切战斗,欲求获胜,必须适当配合奇正而运用之。 正兵之作用在合。 合者,《尔雅》云:对也。 按:以正合,犹言运用正兵对敌作战也。 我以正合,敌亦以正合,势均力敌,胜负难决。 欲求得胜,尚须有赖于运用奇兵。 奇兵之作用,在易于得胜。 奇兵何以易于得胜? 以其能乘虚袭击,敌不及防也。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施子美注:运谋以决胜者,贵乎造微妙之机,则托物以明意者,贵乎得幽深之象。 夫幽莫幽于天,深莫深乎海,而出奇用智,运之不穷.酌之不竭。 此法曰:若邃于地,若秘于天。 又曰:如江如海是也。 刘寅注:故善出奇兵者,无穷如天地之久,不竭如江海之深。 既终而复始如日月之循环,既死而复生如四时之往来,皆喻出奇之无穷也。 赵本学注:凡战皆以正合,以奇胜。 善于出奇者而奇为多,如天地之不息,如江海之长流,如日月之迭运,如四时之错行,无少间断也。 王注:(此句至“孰能穷之哉”)言出军之初,其奇正更番之妙如此。 此以下赞叹正合奇胜之妙,然所谓善出奇者,言奇不言正何也? 此即《握机经》听音望麾,以出四奇之意。 当其出军之始,正皆变名为奇,故只曰奇。 顾福棠注:善出奇者如天地循环变化,令人莫测。 应变出奇源流不绝。 如日月运行入而复出,如四时更变往而复来。 刘邦骥注:天地,动静不居也。 江河,通流不绝也。 日月四时,盈亏寒署不停也。 天地、日月、四时,以喻奇正相变。 纷纭浑沌,终始无穷也。 陈启天注:奇正二者适宜配合,为本书所示战略战术之基本原则,此吾人所当谨记者。 此基本原则,即近代战略战术亦莫能外之。 抑本书所谓奇正,非一成不变者。 正可变为奇,奇亦可变为正。 奇正互为变化,可以至无穷尽。 要在依战况之推移,神而明之,活而用之,不宜拘泥也。 奇正之变化,如天地之运行无穷,如江河之长流不竭,如日月之终而复始,如四时之死而复生,如五声五色五味之为变无尽。 凡此皆以喻奇正之变化甚多也。 终而复始,谓日月迭为出入也。 死而复生,谓春夏秋冬依次往复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昧不过五,五昧之变,不可胜尝也。 施子美注:至于如日月不可以数推,如四时不可以历计,酸苦辛咸甘味之常可得而尝,若变而用之,则不可胜尝也。 青黄赤白黑色之常可得而观,若夫变而为之,则不可胜观也。 宫商角徵羽声之常也,可得而听,若变而奏之,则不可胜听。 刘寅注:声不过宫商角徵羽五者而已,至于五声之变不可尽听也。 色不过青赤黄白黑五者而已,至于五色之变不可尽观也。 味不过辛酸咸苦甘五者而已,至于五味之变不可尽尝也。 引此以喻奇正之无穷也。 赵本学注:五声宫商角徵羽,五色青白玄赤黄,五味甘酸咸苦辛,喻言出奇之多者,不过由奇正而相变耳。 王注:此又申明其无穷不竭之故也。 顾福棠注:引五声五色五味以喻奇正迭用之法,生生无穷令人莫窥其本末。 刘邦骥注:五声五色五味,比喻奇正相生之无穷也。 陈启天注:今光学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为七色,他色皆由此七色混合而成,白、黑乃光而非色,是与古说异者。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施子美注:奇正者,战之常势也。 可得而穷,若变而施之,则不可穷。 益用兵有术,术因势而后用;用法有机,机以变而后通。 奇正者,术也,用奇正者,机也。 太宗与李靖问对曰:奇正在人,变而神之,所以推乎天。 又论韩擒虎曰:但知以奇为奇,以正为正,曾未知奇正相生,循环尤穷者也。 论曹公《新书》则曰:惟孙子云,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穷,斯得之矣。 古之善言奇正者,无出于此,是道也。 刘寅注:战阵之势不过奇与正而已,至于奇正权变之道不可尽穷究也。 王注:承上而言,善出奇者,其无穷如此。 而其所以无穷者,以其达于变也。 刘邦骥注:此孙子大书特书之笔,明乎奇正之变,则万途千辙乌可穷尽也。 陈启天注:战势不过奇正,谓战略战术之基本方式,不外奇正二者。 奇正之互为变化,亦如五声五色五味之不可胜穷。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刘寅注:或以奇而生正,或以正而生奇,奇正相生,如环之循转,无有端倪本末,谁能穷之哉? 赵本学注:李靖曰:敌意其奇,则以吾正击之;敌意其正,则以吾奇击之。 又曰:一鼓则奇变而为正,再鼓则正复变而为奇,此相生之谓也。 大抵自古善奇者,惟黄帝、太公、孙武、诸葛孔明、李靖数人而已  邓廷罗注:相生如环,言法之变常可知,而变不可穷,归重于能变也。 李靖曰:奇正相生者,正兵变为奇,奇兵变为正,如环无端者。 兵无不正,无不奇,惟形人而我无形,乃为奇正之极。 臣使番汉,变号易服者,亦奇正相生之法。 王注:循环,谓旋绕往来也。 端,绪也。 孰能穷,言敌不能穷我也。 言此又以足上不可胜穷之意。 自善出奇者至此。 顾福棠注:视为正忽变为奇,视为奇忽变为正,二者循环相生无穷极也。 刘邦骥注: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敌不能穷我也。 此一节以“奇正”二字为势之确诂也。 钱基博注:起历举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四者,而侧重奇正,以战势不过奇正,而奇正者,则势之所以因利而制权也。 奇正之变,“变”字尤宜注意。 如果执以正合,以奇胜,而不知所为变,则敌有以测吾之奇正,而吾因利制权之势有所穷! 唐太宗曰:以奇为正,使敌视以为正,则吾以奇击之。 以正为奇,使敌视以为奇,则吾以正击之。 张预曰:奇亦为正,正亦为奇。 奇正相生,若循环之无端,斯以尽奇正之变。 盖惟变乃能因利制权也。 陈启天注:正能生奇,奇亦能生正。 因而正者变为奇,奇者变为正。 奇中有正,正中有奇。 有始为正,中为奇,终为正者。 亦有始为奇,中为正,终为奇者。 奇正配合,往复变化,虽有智者,不易穷究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施子美注:兵之所加,必欲得其势,兵之制胜,必欲尽其节。 夫水至柔也,能漂石之至刚者,以其疾而得其势也。 鹰鹞之搏,能折挫禽鸟者,以其下视之明得屈折之节也。 张昭兵法曰:水能漂石得高下之形,鸷鸟搏物能节其远近也。 势者,用也,节者,次也。 刘寅注:水性柔弱,险隘之处激之,疾流至于漂转巨石者,其势然也。 鹰鹯之鸷者,擒搏鸟雀之疾必至于毁折者,其节然也。 节者,节量其力,必至其处,使不失也。 赵本学注:此言出奇之妙法,水至柔石至重,以物之至柔而能漂流,物之至重由其湍急直冲,而得疾速之势故也。 鹰鹯虽厉不过一鸟而已,以鸟击鸟至于毁骨折翼而坠者,由其猎击厉疾而得远近之节故也。 邓廷罗注:水可漂石者,为其势之峻急也,以气势言。 鸷鸟之疾可以毁拆群鸟者,为中其肯綮之节也,以腠理言。 王注:(此句至“节如发机”)言出军之时,其步队疏密之制如此。 此言地形陡狭则水湍激而流急,地形宽平则水散漫而无势。 故水之漂动巨石者,非谓水能载石,得其冲突之势也。 猛击之鸟,擒搏鸟雀,飞近则势疾而力大,飞远则势缓而力微。 故鹰鹯搏雀,必至于毁骨折翼者,非徒力以胜之,得其远近之节也。 言此以起下文之意。 顾福棠注:水势峻迫则虽巨石至重亦能挟之而走,喻兵有勇往直前之势,虽大敌当前无不可击之使退者。 故善战者当任势而行,有可进之机不可馁也。 《尉缭子》曰:便吾器用,养吾武勇,发之如击。 李靖曰:鸷鸟如击卑飞敛翼,皆言待之而后发也。 喻善战者遇不可进兵之时,亦当养兵蓄锐,待时而动不虚发也。 陆懋德注:《离骚》王逸注曰:鸷,执也,谓能执伏众鸟鹰鹯之类也。 鸷鸟之击必迥飞戢翼,待时而发,有疾徐之节,故曰节也。 激水句喻正兵前进之不可当,鸷鸟句喻奇兵狙发之不可防也。 诸家解皆安。 刘邦骥注:(此句至“节如发机”)此第二节,论势之形状,如激水之漂石,势峻则巨石虽重不能止也。 然必有节焉,如鸷鸟之能节量远近,然后能毁折物也。 钱基博注:(此句至“节如发杌”)此第二节,论用奇宜乎势险而节短。 陈启天注:(此句至“以卒待之”)此第三节,论战势之要旨及运用。 战势之要旨,其属于攻击者,可以迅速猛烈以赴战七字尽之。 赴战之迅速猛烈者,其势如激水之漂石,如鸷鸟之折物,敌莫能当也。 石比水重,然激水能漂动之者,以其具有迅速猛烈之势也。 鸷鸟之能自高而下,毁折雀鸟者,以其所调节远近而迅速猛烈赴之也。 凡时间及空间相去合度者谓之节。 鸷鸟击物,迅速猛烈适合其度,足以毁折,故曰节也。 发布时间:2024-12-30 08:04:53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