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商君书·简介 内容: 商君书·简介作者:商鞅出自————《商君书》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商君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班固自注云:“名鞅,姬姓,卫后也。 相秦孝公。 ”《隋书·经籍志》称此书为《商君书》,《新唐书·艺文志》称为《商子》。 严万里得元刻本,凡二十六篇,而中亡其二(第十六、第二十一两篇亡),实二十四篇。 群书治要》所引《商君书》还有《六法》一篇,今本无。 《商君书》系卫鞅即商鞅后学编著,当是战国晚期的著作。 所以,《韩非子·五蠹篇》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更法篇》记载商鞅初入秦时与旧贵族之间的斗争;《境内篇》记载商鞅变法后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垦令篇》记载如何采取措施奖励垦荒问题;《徕民篇》主张三晋人民来秦垦荒,并述及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说明此书的成书年代当在公元前二六○年以后。 《商君书》大体上是总结商鞅变法以后的统治经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本书有严万里的校本,即浙江书局所辑《二十二子》本。 注释本,有朱师辙的《商君书解诂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和高亨的《商君书注释》(中华书局,1974年版),可供参考。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2册《商君书》,又叫《商君》、《商子》,是战国时代一部有名的法家理论著作。 其作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及其后学。 商鞅(约前390 —前338 ),本名公孙鞅,因为是卫国人,也称为卫鞅。 后来被秦孝公封于商,号为商君,历史上又称他为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后至魏国,认真研究过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的变法经验。 商鞅虽有治国奇才,且见知于魏相公叔痤,但因年少位卑,未得当时的魏国君主惠王的重视。 这时,秦国的新国君秦孝公为了使秦国尽快强大起来,发布了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的求贤令。 这对怀才不遇的商鞅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于是,他西至秦国,因陈说以变法图强为主要内容的“强国之术”,取得了孝公的信任。 在商鞅的劝说下,孝公于公元前359年计划进行变法,遭到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的反对。 商鞅凭借其系统的革新理论和雄辩的口才,驳斥了旧贵族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三年之后,即公元前356 年,秦孝公终于下定决心,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让他在秦国正式推行变法。 史称商鞅第一次变法。 这次变法,主要做了如下的改革:一、颁布法律,制定连座法,实行轻罪重刑的刑罚政策;二、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四、鼓励小家庭独立,规定一户如有两个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课赋。 商鞅的这些变法措施,在秦国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特别是在对外战争中不断获胜。 公元前352 年,商鞅因功升为大良造,相当于中原各国的相国兼将军。 公元前350 年,为了进一步谋求富国强兵,商鞅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 这次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废除井田制,令民开阡陌;二、普遍推行县制;三、统一度量衡制;四、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商鞅的这些变法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秦国很快成为了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不仅是个精明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善战的军事家。 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孙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一部分过去夺去的西河地。 商鞅由于这一军功,受封于商(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商洛镇)十五个邑,号为商君。 商鞅变法,虽然已使秦国富强,但因剥夺了贵族的特权,损坏了贵族的各种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 尤其是太子触犯了法令时,商鞅对太子的师傅公子虔等用刑,于是遭到公子虔等的怨恨。 公元前338 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 秦惠王对商鞅颇多猜忌,公子虔等乘机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迫出走,欲投奔魏国,魏不许入境。 商鞅遂回封邑,举兵抵抗,结果战败,被车裂而死。 商鞅虽遭车裂,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却沿用未改,他的政治理想和计划不但没有“人亡政废”,反而根深蒂固地成为了秦国的政治传统。 据一些现代学者的研究,商鞅的学说在秦国不断有人传习,并形成了一个学派,对秦国的国策具有影响。 流传至今的《商君书》,就是商鞅及其学派的著述汇编。 《商君书》,今本共二十六篇,有题无文者二篇,实存二十四篇。 这二十四篇,长短不一,所论述的问题有时互有重复,看来不是商鞅预先有计划撰述的一部论著,而是由一批长短不一、来源不同的文章及资料汇聚而成的集子。 据今人陈天启、高亨、郑良树等研究,各篇的写成年代不一,有的是商鞅的亲著,有的则是其后学的著作。 大致说来,《更法》、《垦令》、《境内》、《战法》、《立本》、《兵守》等六篇,其形成年代较早,所载多为商鞅的思想,其中《垦令》、《境内》、《战法》、《立本》四篇极可能是商鞅的亲著。 《算地》、《农战》、《修权》、《去强》、《徕民》、《弱民》、《说民》、《外内》等八篇的形成年代也较早,大概是由曾亲闻商鞅师教的弟子完成的,其说多与商鞅相合,但《去强》、《说民》主张重刑轻赏,与商鞅的学说已有差别。 《靳令》、《壹言》、《开塞》、《错法》、《赏刑》、《画策》、《慎法》等七篇的形成要晚些,其作者大概距离商鞅已较远,所论多与商鞅不同,继续强调重刑轻赏,甚至主张重刑不赏。 《君臣》、《禁使》、《定分》等三篇的年代最晚,大概是秦统一六国后的作品。 由此看来,今本《商君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其中既载有商鞅的思想,又载有商鞅后学的思想,是研究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资料宝库。 商鞅作为战国时代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既包含了法家的一些基本主张,又根据秦国的具体情况和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提出了一些新的说法。 法家都认为治国的目标要固执,而治国的手段要灵活。 《更法》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固;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 正是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商鞅在秦国大力从事变革传统、更新政治的变法工作。 法家都主张,在法律面前不分亲疏贵贱,人人平等。 商鞅不仅在理论上提倡,而且在行动上落实了这一原则。 著名的“太子犯法,黥其师傅”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法家都主张,应向人民公布法律,使举国知所依循。 商鞅也持有类似的主张,要求政府普及法律条例,使百姓能知法守法。 商鞅到秦国后,根据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和当时秦国的迫切需要,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这是商鞅对秦国的重要贡献,也是商鞅对法家思想的重要贡献。 商鞅的新说主要包括: 一、重视农业。 商鞅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社会,农业的好坏决定了国势的强弱。 而当时的秦国由于人口稀少,农业不太发达。 商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向秦孝公提出了重视农业生产的建议。 在《垦令》中,他提出了发展农业的二十条措施,可谓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商鞅的重农思想,后来成为了秦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使秦国经济在不长的时间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为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刑厚赏。 商鞅认为人性是畏罪避利的,所以,只要用重刑及厚赏的办法,就可以使人民驯服而达到国治的结果。 后来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评述商鞅时说,“其诛重而必”,“其赏厚而信”。 三、重视战争。 战国时代,列国相争,各国国君都想兼并邻国,扩大地盘,以图统一天下。 于是,战争成为了国家政治中的头等大事。 商鞅对军事素有研究,并有专门的著作传世,《汉书。 艺文志》兵家类著录的《公孙鞅二十七篇》,就是他所著的兵书。 集法家、兵家双重身份于一身的商鞅,在治国时不但重视法制,也很注重军备。 在《商君书》中,商鞅始终强调,政治上进行改革,就是为了能在军事上取得成功;富国强兵,最后要落实到扩张国土上。 因此,他极力鼓励军事和军功,制定并推行了按军功授予爵禄的制度。 四、统一民心和制度。 为了团结全民,集中国力从事耕战,商鞅认为必须以法家的思想统一全民的言行,必须统一国家的各种制度。 商鞅死后,其后学为完成商鞅的未竟之业,在秦国继续宣传法家学说,并根据新的时代需要,对商鞅的思想和理论进行了开拓和修正。 他们主张提高国君和法律的地位,认为国君要掌握法、信、权,成为国家行政的核心;法律必须经常修改,以适合形势的变化。 他们改变了商鞅耕战并重的主张,把战争放到了首位,认为国家强盛必然要发动战争,国家衰弱则更必须发动战争以转移矛盾。 他们特别注重调查和规划国家的资源,为的是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些资源。 从有关史料和史实看,商鞅后学的一些主张,似曾在秦国付诸实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今本《商君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与别的古书一样,出现了不少错简和讹误。 从明代起,开始有学者做文字校刊,清代做校刊的人更多,近人则多用力于文义的注释。 他们所取得的成果,都是我们今天研读《商君书》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中,今人朱师辙的《商君书解诂》、高亨的《商君书注译》、蒋礼鸿的《商君书锥指》三种,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并有许多新的创见,对阅读《商君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郑良树的《商鞅及其学派》,对商君书各篇的时代和思想做了详细的研究,也是阅读《商君书》的重要参考书籍。 发布时间:2025-01-01 08:25:27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