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阳明评点《武经七书》 内容: 王阳明评点《武经七书》作者:王阳明出自————《王阳明评点《武经七书》》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盘子曰:兵法者,将之授命于天道而驭三才四时万物以统摄六合八荒之规矩也,瞬息万变。 胜败之术,人心戚戚而天道昭昭! 天道有常而人无常,有常胜无常;天道无情而人有情,无情败有情。 三才聚合变化,四时交汇流转,“万物皆备于我焉”,将之资用而已,或曰离之间之  、围之堵之、劳之疲之、扰之骄之、击之摧之……莫不如是! 六合者,将心所在;八荒者,战阵所归。 或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者,君命多有情而无常,将所以不受者,心一也! 瞬息万变者,以不变应万变。 或曰“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者也! 静者,道也、地也、法也;动者,天也,人也,术也。 动静游离者,势也! 所以瞬息而万变者,势也! 以有常敌无常者,反身而诚之谓也;以无情驭有情者,强恕而行之谓也。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诚于道也。 正文:一、《孙子兵法》  始计第一谈兵皆曰:“兵,诡道也,全以阴谋取胜。 ”不知阴非我能谋,人不见,人目不能窥见我谋也,盖有握算于未战者矣。 孙子开口便说“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此中校量计画,有多少神明妙用在,所谓“因利制权”,“不可先传”者也。 作战第二兵贵“拙速”,要非临战而能速胜也,须知有个先着在,“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是也。 总之不欲久战于外以疲民耗国,古善用兵之将类如此。 攻谋第三兵凶战危,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 故孙子作《兵法》,首曰“未战”,次曰“拙速”,此曰“不战,屈人兵”。 直欲以“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 “全”之一字,争胜于天下。 “上兵伐谋”,第校之以计而制胜之道而已。 “辅周则国必强”其在此将乎! 军始〔一〕第四“修道保法”,就是经之以五事。 其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此真能先为“不可胜”,以“立于不败之地”者,特形藏而不露耳。 兵势第五莫正于天地、江海、日月、四时,然亦莫奇于天地、江海、日月、四时者何? 惟无穷,惟不竭,惟“终而复始”,惟“死而复生”故也。 由此观之,不变不化,即不名奇,“奇正相生,如环无端”〔二〕者,兵之势也。 任势即不战而气已吞,故曰  以“正合”、“奇胜”。 虚实第六苏老泉云:“有形势,便有虚实。 ”盖能为校计索情者,乃能知虚实;能知虚实者,乃能避实击虚,因敌取胜。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微乎神乎,此乃其所以“致人而不致于人”者乎! 军争第七善战不战,故于军争之中,寓不争之妙。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分合为变”,“悬权而动”;而必申之以避锐击惰;“以治”,“以静”,“无要”,“无击”,“勿向”,“勿逆”等语,所谓“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者,审也。 匪直能以不争胜争,抑亦能不即危,故无失利。 九变第八从古有治人无治法。 国家诚得于“九变”之将,则于“五利”、“五危”之几,何不烛照数计,而又何覆军杀将之足虞乎? “智者之虑〔三〕,杂于利害”,此正通于“九变”处,常见在我者有可恃,而可以屈服诸侯矣。 行军第九“处军相敌”,是行军时事。 “行令教民”,是未行军时事。 然先处军而后相敌,既相敌而又无武进,所谓“立于不败之地”,而兵出万全者也。 地形第十今之用兵者,只为求名避罪一个念头先横胸臆,所以地形在目而不知趋避,敌情我献而不为觉察,若果“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单留一片报国丹心,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计险阨远近”,而“料敌制胜”乎? 九地第十一以地形论战,而及“九地”之变,“九地”中独一“死地则战”,战岂易言乎哉? 故善用兵者之于三军,“携手若使一人”,且如出一心,使人人常有“投之无所往”之心,则战未有不出死力者,有不战,战必胜矣。 火攻第十二火攻亦兵法中之一端耳,用兵者不可不知,实不可轻发,故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四〕。 ”是为“安国全军之道”。 用间第十三用间与乘间不同,乘间必间自人生,用间则间为我用。 知此一法,任敌之坚坚完垒〔五〕,而无不可破,横行直撞,直游刃有余了。 总之,不出“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语。 梅林曰:用间是制胜第一妙法,故孙子作十三篇,以此结之。 其寓意远矣,有志当世者,不可不留心焉。 二、《吴子》 (自首《开国》〔六〕第一至《应变》第五无评)  励士第六吴子握机揣情,确有成画,俱实实可见之行事,故始用于鲁而破齐,纵入于魏而破秦〔七〕,晚入于楚而楚伯。 身试之,颇有成效。 彼孙子兵法较吴岂不深远,而实用则难言矣。 想孙子特有意于著书成名,而吴子第就行事言之,故其效如此。 三、《司马法》(《仁本》第一无评) 天子之义第二先之以教民,至誓师用兵之时,犹必以礼与法相表里,文与武相左右,即“赏罚且设而不用”,直归之“克让克和”,此真天子之义,能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者也。 四、《李卫公问答》(问答上、中卷无评)问答下卷李靖一书,总之祖孙、吴而未尽其妙,然以当孙、吴注脚亦可。 五、《尉缭子》(自《天官》第一至《武议》第八无评)  将理第九将为理官,专重审囚之情,使关联良民,亦得无覆盆之冤,可谓“直进虞廷钦恤”之旨。 (《原官》第十无评)治本第十一武禁文赏,要知文武二者不可缺一。 (自《战术》第十二至《踵军》第二十无评) 兵教上第二十一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兵之用奇,全自教习中来。 若平居教习不素,一旦有急,驱之赴敌,有闻金鼓而色变,睹旌旗而目眩者矣,安望出死力而决胜乎? (自《兵教》下第二十二至《兵令》上第二十三无评)  兵令下第二十四《尉缭》通卷论形势而已。 六、《三略》 (《上略》无评) 中略皇帝王霸四条,总是论君臣相与之道,而化工特带言之,中间直出“揽英雄之心”一语,末复以“揽英雄”一语结之,《三略》大义,了然心目矣。 下略开口便曰:“泽及于民,贤人归之。 ”结尾仍曰:“君子急于进贤。 ”端的不出“务揽英雄”一语。 七、《六韬》文韬  文师第一看“嘿嘿昧昧”一语,而韬之大义,已自了然。 武韬(自《发启》第十三至《文伐》第十五无评)以此十二节为“文伐”,毋乃更毒于“武伐”乎? 兵莫惨于志,安在其为文? 文王圣人,不必言矣,即尚父荐扬,何遂阴谋取胜至此? 明是后世奸雄附会成书,读者可尽信乎? 梅林曰:“养其乱臣,回崇侯虎是也〔八〕;进美女淫声,华氏女是也;遗良犬马,骊戎之文马是也。 即末一节,而太公一一身行者,岂得谓之诬哉? 龙韬(自《王翼》第十八至《奇兵》第二十七无评) 五音第二十八上古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以制刚强。 今兵家亦知法五行相克,以定方位日时,然而于审声知音,则概乎未有闻也。 非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其孰能与于斯? 兵征第二十九“望气”之说,虽是凿凿,终属英雄欺人。 如所云“强弱征兆,精神先见”,则理实有之。 农器第三十古者寓兵于农,正是此意。 无事则吾兵即吾农,有事则吾农即吾兵,以佚待劳,以饱待饥,而不令敌人得窥我虚实,此所以百战而百胜。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兵中器用之数,正不嫌于详悉,可备考。 (自《三阵》第三十二至《军略》第三十五无评)   临境第三十六梅林曰:自此至《垒虚》共七篇,体意相似,皆因事法,而又有法外之谋者。 本篇原件由日本学者佐藤一斋所藏。 卷首原有徐光启、孙元化、胡宗宪、茅震东的序言,发表于《阳明学报》第一七○号。 另东北图书馆亦藏有明朱墨印本《武经七书评》。 今据《阳明学报》移录。 校勘记〔一〕 军始,《孙子十家注》本题名《形篇》。 〔二〕 如环无端,《孙子十家注》本作“如循环无端”。 〔三〕 之,原本作“能”,据《孙子十家注》改。 〔四〕 愠,原本作“惶”,据《孙子十家注》改。 〔五〕 坚坚,疑为“坚壁”之误。 〔六〕 开国,《诸子集成》本作“图国”。 〔七〕 纵,疑为“继”字之误。 〔八〕 回,恐系误衍字。 阳明先生批武经序(徐光启)武书之不讲也久矣,释樽俎而谈折冲,不已迂乎? 然天下有握边算、佐庙筹者,其人则又如蟋蟀鸣堂除,才振响,已为儿童子物色,而卒不及一,何者? 夏虫难语坚冰,斥鹖奚知南冥也。 (「斥鹖」疑当作「斥鷃」,见《庄子》)明兴二百五十余年,定鼎有青田策勋,中兴称阳明靖乱。 二公伟绩,竹帛炳然。 乃其揣摩夫《正合》、《奇胜》、《险依》、《阻截》诸书,白日一毡,青宵一炬,人间莫得而窥也。 嘉靖中,有默林胡公筮仕姚邑,而得《武经》一编,故阳明先生手批遗泽也。 丹铅尚新,语多妙悟,辄小加研寻。 后胡公总制浙、直,会值倭警,逐出曩时所射覆者为应变计,往往奇中,小丑逐戢。 则先生之于胡公,殆彷佛黄石与子房,而独惜是书之未见也。 时余被命练兵,有门人初阳孙子携一编来谒,且曰:「此吴兴鹿门茅先生参默林公幕谋,获此帐中秘,贻诸后昆,兹固其家藏也。 缘其世孙生生氏欲授剞劂,属请序于先生。」余视阳明先生之手泽宛然,而惭碌碌靡所树奇,分不当先生功臣。 第窃喜《正合》、《奇胜》、《险依》、《阻截》诸书,实用固彰彰不诬也。 然则今日果有握边算、佐庙筹,如鹿门先生之于胡公者乎? 余又请以新建余烈,拭目竢之,是书或可借筹辽者之一箸云。 是为序。 时天启元年岁辛酉重阳前一日,赐进士出身奉议大夫奉敕训练新兵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徐光启撰。 (录自佐藤一斋藏《武经七书》本,又见近版《徐光启集》卷二)   阳明先生批武经序(孙元化)余非知武者,然能读武书。 少好奇,已而捐却一切嗜好,独于武事,犹时思简练,以为揣摩,不以后于举子业也。 顷者将图北上,辞友人于苕水,偶从通家弟生生氏案头,见《武经》一编,不觉踊跃神动,辄展而阅之,则王文成公所手批而胡襄懋公参阅者也。 大都以我说书,不以书绳我;借书揣事,亦不就书泥书;提纲絜要,洞玄悉微,真可衙官孙、吴而奴隶司马诸人者矣。 因思文成当年,讨逆藩,平剧寇,功名盖天地,智略冠三军,不过出此编之绪余而小试之耳。 即厥后襄懋公诛徐海、擒汪直,几与文成争烈者,亦安知不从此编得力哉? 余遂欲请而读之,生生不许,曰:「先大夫鹿门先生与襄懋公同榜,相友善,入其帐中赞谋画而得此,传至今四世矣,相诫秘不示人。」予曰:「否! 否! 方今辽事未息,川祸又遍,当局者恨不能起文成、襄懋两公于九泉而用之,然两公不可得,犹幸之两公秘授在,则广传之,未必无读其书即继其人者,而文成不死于昔,襄懋再见于今也。」因请以付欹劂,龙飞天启囗元年,囗之冬。 (录自佐藤一斋藏《武经七书》本)  阳明先生批武经序(胡宗宪)余诸生时,辄艳慕阳明先生理学勋名,前无古,后无今,恨不得生先生之乡,游先生之门,执鞭弭以相从也。 通籍来,幸承乏姚邑,邑故先生桑梓地,因得先生之遗像,与其门下士及子若侄辈游,而夙念少偿,可知也。 一日购求先生遗书,犹二千石,龙川公出《武经》一编相示,以为此先生手泽存焉。 启而视之,丹铅若新,在先生不过一时涉猎以为游艺之资,在我辈可想见先生矣。 退食丙夜读之,觉先生之教我者不啻面命而耳提也。 敬为什袭,以识不忘。 时嘉靖二十有二年岁在癸卯暮春之初,新安默林山人胡宗宪漫识于舜江公署。 发布时间:2025-01-06 08:10:35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