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五 内容: 卷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北直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北直六◇顺德府东至广平府清河县二百四十里,南至广平府百二十里,西南至广平府邯郸县百二十里,西至山西辽州二百四十里,西北至真定府井陉县二百里,北至真定府赵州百五十里。 自府治至京师一千里,至南京一千七百二十里。 《禹贡》冀州地。 殷祖乙迁于邢,即此。 周为邢国傅庚辰曰:刑为周公之胤。 春秋时并于卫,后入于晋。 战国时属赵。 秦为巨鹿、邯郸二郡地。 秦末谓之信都。 项羽又改为襄国二世二年,张耳、陈馀立赵歇为赵王,居信都。 秦亡,项羽分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 羽更信都为襄国也。 汉属巨鹿、常山二郡及赵、广平二国。 后汉因之。 晋为巨鹿、赵二国地。 其后,石勒都于此,石虎改置襄国郡。 后魏为巨鹿郡及北广平郡地。 隋改置邢州,炀帝改曰襄国郡窦建德尝置广州于襄国。 《唐纪》:武德四年,并州总管刘世让攻建德,自土门而东,克其黄州。 进攻州,不克。 盖误广为黄也。 唐复为邢州。 天宝初曰巨鹿郡,乾元初复故上元以后,邢州统于昭义镇。 中和二年,镇将孟方立迁治于此,自是昭义分为二镇。 李克用得之,仍置邢节度治焉,兼领、磁二州。 五代梁置保义军治此,唐曰安国军朱温得三州,改置保义军。 贞明二年,为晋王存勖所取,改曰安国。 宋仍为邢州亦曰巨鹿郡。 宣和初,升为信德府。 金复曰邢州仍置安国军。 蒙古中统二年,升为顺德府置元帅府于此,寻改安抚司。 至元初,又改为顺德路。 明曰顺德府,领县九。 今因之。 府西带上党,北控常山常山谓真定府,河北之襟要,而河东之藩蔽也。 秦之季也,章邯去楚而攻赵,巨鹿一败,秦不复振。 韩信战胜举赵,自赵以东,曾无坚垒。 张宾说石勒曰:襄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得而都之,霸王之业也。 自是幽、冀多故,辄争襄国。 唐初,窦建德、刘黑闼相继据州,纵横河北。 议者谓自河东下太行,拔邢州而守之,则州之肩背举,而河北之腰胁绝矣。 魏博叛帅田悦尝言:邢、磁如两眼在腹中,不可不取磁州,见河南。 邢、、磁三州境皆相接。 唐以昭义一镇,控御河北。 而邢州尤为山东要地,虽强梗如镇、魏,犹终始羁縻者,以邢州介其间,西面兵力,足以展施也。 李克用以河东争河北,数出邢州。 朱温得之,则用以蔽遏河东,迫肋镇、定。 及晋王存勖合镇、定以图梁,梁人战守,尤以邢州为切其后、魏、相、磁诸州,悉属于晋,邢州始下。 邢州不守,而河北之势,尽折而入于晋矣。 李忠定公曰:邢州与河东之潞州,皆地大力丰。 东西相峙,如太行之两翼。 往来走集,道里径易。 从邢州而西北,路出井陉,可以直捣太原。 从邢州而西南,路出邯郸,可以席卷相、卫。 若道庆源即赵州,而取深、冀,越清河而驰德、棣,如振裘者之挈其领也。 此韩信得之,遂以掇拾燕、齐;石勒据之,因以并吞幽、冀欤? 邢台县附郭。 古邢国。 秦为信都县,项羽改为襄国。 汉亦为襄国县,属赵国。 后汉因之。 晋属广平郡。 后魏永安中,改属北广平郡。 隋开皇九年,改为龙冈县。 十六年,置邢州治焉。 唐因之。 宋宣和二年,始改曰邢台县。 今编户二十八里。 ○襄国城在今城西南。 殷祖乙迁都于邢,即此城也。 春秋时,邢侯都于此,为卫之与国。 隐四年,石昔杀州吁,卫人逆公子晋于邢而立之。 闵元年,狄伐邢,齐人救邢。 僖元年,狄复伐邢,齐侯帅诸侯之师以救邢,迁邢于夷仪。 二十五年,卫侯毁灭邢。 二十八年,晋伐卫。 是时,邢为晋所取。 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邢。 既而邢复入于晋。 战国为赵邑。 秦灭赵,置信都县。 秦末,赵王歇都此。 项羽使张耳都之,改为襄国。 自是历汉及晋,皆为襄国县治。 石勒据之,亦谓之建平城。 《后赵录》:石勒由石门进据襄国,后擒刘曜,尽得关陇,乃僭号建平。 大修城郭,因徙洛阳铜马翁仲二,列于永丰门,谓其城曰建平城。 又勒擒刘曜至襄国,舍曜于永丰小城,盖即永丰门外耳。 《元丰志》:建平城,石勒所筑,即今邢州城。 非也。 冉闵灭赵,刘显复称帝于襄国。 晋永和八年,闵攻灭显,因毁其城垣。 是后襄国废入任县。 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襄国县,移于今治。 魏收《志》:襄国县有襄国旧城。 是也。 又《隋志》:后齐废易阳县入襄国县,置襄国郡。 后周改襄国曰易阳,别置襄国县。 隋开皇初,郡废。 易阳,今广平府之废临县,则襄国改徙非一处矣。 宋白曰:隋以易阳还故治,而襄国亦仍理旧城也。 宋沈括《笔谈》:邢州城,郭进守西山时筑,阔六丈,可卧牛,俗呼卧牛城。 一说城东有牛尾河,因名也。 今城明朝因故址修筑,周十二里有奇。 青山城府西北八十里。 其地近青山,本名青山口。 隋开皇十七年,因置青山县。 大业初,省入龙冈县。 唐武德初,复置,属邢州。 开成五年,省入龙冈县,仍为设险处。 乾宁五年,朱全忠会魏博帅罗弘信兵击李克用,至巨鹿城下,败河东兵,逐北至青山口,于是全忠遂取邢、、磁三州。 既而克用遣李嗣昭等出青山,将复山东三州,进攻邢州,为汴将葛从周所败,退入青山。 从周追之,将扼其归路,李嗣源击却之。 光化三年,李嗣昭拔州,朱全忠引兵来争,嗣昭弃城走,葛从周设伏于青山口,邀击嗣昭,大败。 后唐清泰三年,唐兵攻太原,为石敬瑭及契丹所败。 诏天雄帅范延光,将兵由青山口取榆次以救之,即此也。 榆次,今山西属县。 夷仪城府西百四十里。 《春秋》僖元年,狄伐邢,齐桓公迁邢于夷仪。 或曰今山东聊城县之夷仪聚也。 杜佑曰:龙冈县北百五十里夷仪岭,即《左传》邢国所迁,有夷仪城,俗讹随宜城。 《寰宇记》:夷仪山,在邢州西北百五十七里。 今详见山东聊城县。 ○封山府西二十里。 《志》云:以邢侯初封此而名,亦谓之西山。 今自封山以西,绵延数百里,直接太行,皆西山矣。 五代梁开平五年,晋王存勖自柏乡乘胜攻邢州,全忠遣将徐仁溥帅兵自西山夜入邢州,助保义帅王檀城守。 盖乘高而下,则晋兵不及备也。 又西十里,曰孤山。 斗绝多石,其旁平坦,可以耕艺。 百岩山府西北百里。 山高险,有岩百余,郡境诸山之望也。 又鹊山,在府西北百十里,冈峦鹊起,上有穴,出云母。 ○马鞍山,在府西北三十七里。 山脊隆起,其南有泉曰金泉,北曰玉泉。 又府西北三十里曰仙夷山,唐天宝中,玄宗锡以今名。 时张果游憩于此也。 又有百花山,在府西南四十二里,巨石岩,山色青白相间,因名。 马岭府西北百三十里。 其地峻险,有马岭口,为戍守要地。 唐天三年,河东帅李克用遣其将李嗣昭攻邢州,朱全忠将张筠引兵助守州城,因设伏于马岭。 嗣昭至,为筠所败,遂引还。 黄榆岭府西百二十里,亦设险处也。 岭北有陈宋口。 五代梁乾化五年,刘以晋兵在魏州,因潜师出黄泽岭,西袭晋阳。 晋将周德威闻之,自幽州将千骑救晋阳,至土门,已整众下山,自邢州陈宋口逾漳水而东,屯于宗城。 岭下多陈、宋二姓所居,因以为山口之名也。 黄泽岭,见山西辽州。 琉璃坡府南三十余里。 西山垂尽,冈脉起伏处也。 唐龙纪初,李克用自上党而东,攻孟方立于邢州,拔磁、二州,败方立兵于琉璃坡,进攻邢州。 又景福二年,克用攻李存孝于邢州,从栾城进屯任县,使李存审引军屯于琉璃坡。 盖备存孝之南走也。 ○石井冈,在府西北七里,上有井,大如车轮,相传汉世祖营军时所凿。 石勒改为龙冈。 《十六国春秋》:晋大宁元年,赵佛图澄于襄国石井冈掘得死龙,咒之,令苏,腾空而去,因名龙冈。 隋因以名县。 又有鹿城冈,在府北十五里。 ○漳水府东南八十里。 自广平府曲周县流经府境,入平乡县界。 又北历南和、任县,合澧河,而北入赵州隆平县界。 五代梁乾化四年,晋王存勖会兵攻邢州,梁将杨师厚自魏州赴救,营于漳水之东。 胡氏曰:师厚盖营于平乡县南也。 详见大川漳水。 百泉水府东南五里。 自平地涌出,其脉甚多,故曰百泉。 盖即澧河之上源。 引流而东,入南和县界,又东北经任县,东入赵州隆平县,而汇于胡卢河。 又有七里河,在府南七里,流合于百泉水。 《志》云:百泉水,一名涡水,又名鸳鸯水。 《隋志》以为氵水也。 达活水府西北五里,旧名蓼水。 出石井冈,流经任县为蔡河,合于澧河。 又有野河,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发源百岩诸山,引流凡七十二道,下流亦会于澧河。 ○黄榆关在府西北黄榆岭上。 据险筑堡,为戍守处。 《志》云:黄榆岭口有腰水寨,最高峻,其上平阔,惟一径可通。 腰半有水,因名。 又香炉寨,在黄榆岭北,峰峦高险,状如香炉,惟一径可达,旧置寨于此,皆有官兵戍守。 又北即赵州赞皇县界也。 ○马岭口,在马岭下,亦有堡寨,与黄榆关相为犄角。 张公桥在府西北。 或云其下即野河所经。 旧为通道。 唐末,李克用争河北,每出青山口,必经张公桥,然后至邢、诸州。 天三年,梁将葛从周败晋兵于沙河,追至张公桥。 五代梁乾化四年,晋王存勖会兵于赵州,南攻邢州,至张公桥。 是也。 檀台在府境。 徐广曰:襄国县有檀台。 《史记》:赵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椽以为檀台。 盖在此。 ○偏店,在府南。 近时贼犯府境,官军败之于此。 龙冈驿在府治东,洪武间置。 又西王巡司在府西七十里,□太行山,道通太原诸城邑。 沙河县府南三十五里,南至广平府邯郸县八十里。 汉襄国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析置沙河县,属邢州。 唐武德初,置温州于此。 四年,州废,仍属邢州。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九里。 ○沙河旧城县东一里。 隋置县于此。 唐武德五年,世民击刘黑闼于州。 幽州总管李艺引兵会战,黑闼留兵守州,自将兵拒艺,夜宿沙河。 乾元二年,官军与史思明战于相州之安阳河。 会大风晦冥,官军溃而南。 思明亦溃而北,至沙河,寻还屯邺南。 五代晋开运初,县移今治。 ○汤山县西北七十里。 下有汤泉,《山海经》:此汤愈疾为天下最,故以名山。 又黑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山石多黑,因名。 旧《志》:黑山,襄国之名山也。 罄口山县西南九十八里。 卢毓曰:淇阳罄口,冶铸利器。 汉魏时旧铁官也。 今县有綦阳镇,置铁冶司于此。 盖即汉魏之故址。 《隋志》谓之罄山。 ○沙河在县治南一里。 源出汤山,一名氵禺水。 绕流经县南,又东南流入广平府永年县界。 氵禺,读曰容。 《水经注》:氵禺水出襄国县西山,昔牛缺遇盗于沙、氵禺之间。 是矣。 西山,即汤山也。 ○仓门县西南百二十里。 《志》云:唐太宗为秦王时,击刘黑闼于河北,置仓于此,以通馈饷,故有仓门之名。 或曰建中年间,昭义帅李抱真与河北叛帅田悦等相持,因置仓以供军处也。 亦谓之仓口。 南和县府东四十里,东至平乡县四十里。 汉县,属广平国。 后汉属巨鹿郡。 晋属广平郡。 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 永安中,分置北广平郡治此。 高齐省入广平郡。 后周分置南和郡。 隋初郡废,县属邢州。 唐武德初,置和州。 四年,州废,县仍属邢州。 宋、金仍旧。 元省入沙河县,寻复置。 城周四里有奇,今编户十三里。 ○漳河在县东南。 自平乡县合沙、诸流入县境。 又西北会于澧河,而入任县界。 ○澧河,在县西十里,隆冬不冻,其上源即百泉水也。 自邢台县流入境,漳水及沙、诸川俱流合焉。 又东北流,而入任县境。 氵氐水县西北十五里。 《志》云:其上源自赵州临城县分流,入唐山县界,折而西南,经任县内丘县境。 又东南流至县界,邢台县之达活河亦流经县西,合于氵氐水云。 盖氵氐水伏见不常,自临城县流合沙河,复分流而南出于郡境者也。 ○狼沟河,在县南五里。 沙、二河合流以后,旁出者为狼沟河,下流仍合于澧河。 《志》云河两岸多狼,因名。 任县府东北四十里,又东北至赵州隆平县六十里。 汉置任县,属广平国。 后汉属巨鹿郡。 晋属广平郡。 后魏因之。 永安中,改属北广平郡。 高齐时,县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邢州。 大业初,废入南和县。 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邢州。 宋省入南和,寻复置。 金因之。 元省入邢台,寻复置。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古任城在县东南。 本晋邑。 《春秋》襄三十年,郑羽颉奔晋,为任大夫。 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任,即此地也。 后为赵邑。 汉因置任县。 刘句曰:晋改置任县,本汉巨鹿郡南县地。 后废。 唐武德四年,复置于故苑乡城,寻移今治。 会昌三年,讨泽潞叛帅刘稹,成德帅王元逵次临,略任及尧山。 景福二年,李克用攻叛将李存孝于邢州,自栾城进屯任县,即今县矣。 苑乡城县东北十八里。 本汉南县地,后为闲厩之所,谓之苑乡。 晋永嘉末,广平人游纶等拥众于苑乡。 时石勒据襄国,遣其将夔安等攻败之。 又永和五年,石虎子遵篡立,其兄冲起兵幽州讨之,至常山,军于苑乡,寻败死。 《志》云:苑乡,石勒置县于此。 又改为清苑县,属襄国郡。 后魏时废。 魏收《志》:任县有苑乡城。 是也。 渚乡城县西南二十七里。 本汉之张县,属广平国。 后汉县省,俗谓之渚乡城。 晋永嘉末,幽州刺史王浚遣兵及辽西鲜卑段疾、陆眷等,攻石勒于襄国,屯于渚阳,即此城也。 城在泽渚之阳,故又曰渚阳。 ○龙冈山在县南。 《志》云:其山冈脊横亘,东西长二十里。 盖西山之脉蜿蜒于郡北,与石井、鹿城诸冈互相接续也。 或曰此山旧在邢台县境内,故隋以名县。 ○澧河县东十五里。 自南和县合漳河以及群川,流入县境,水势曼衍,颇有涨溢之患。 又东北入隆平县之大陆泽。 元初,郭守敬言:澧河东过任县,失其故道,淹没民田千余顷。 若开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种。 因命有司浚导。 明亦尝修治焉。 蔡河在县治南。 其上源即邢台县之达活河也。 流至南和县西,会于氵氐水,复东北流入县境,谓之蔡河。 又东注于澧河。 内丘县府北五十五里,东北至赵州柏乡县六十里。 汉置中丘县,属常山郡。 后汉属赵国。 晋因之。 石赵尝置中丘郡于此。 又改置赵安县。 后魏复曰中丘。 太和中,属南巨鹿郡。 孝昌中,属南赵郡。 隋改曰内丘,属邢州。 唐初,改属赵州。 贞观初,复属邢州。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中丘城在县东。 汉县治此。 魏收曰:晋废。 太和二十一年,复置中丘县。 今中丘故城是也。 隋讳忠,因改曰内丘。 唐因之。 光化三年,朱全忠遣军攻幽、沧,李克用遣李嗣昭攻邢、以救之,败汴兵于内丘,又败汴兵于沙河,遂克州。 五代汉乾末,契丹陷内丘,即今县治矣。 ○青山县西二十里。 《志》云:初亦名黑山,后周时始改曰青山。 山冈陇绵延,与太行相接,为郡境之险。 隋置青山县以此,唐曰青山口。 详见邢台县之青山城。 攫山县西北十二里。 山峰岩错峙,势如搏攫,因名。 砺水出于此。 又鹊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昔扁鹊封此。 又蓬山,在城西六十里。 其相近者曰龙腾山,以山有骞举之势也。 龙腾水出焉。 ○孤山,在县西北十七里,挺然独峙,旁无支阜。 唐天宝中,赐名曰内丘山。 《志》云:县西北十三里有夷仪岭,相传为诸侯会盟处。 似误。 ○氵氐水在县东南。 自唐山、任县境内,西南流经县界,复折而东南,入南和县境。 又沙沟水,在县西南,源出龙腾山,引而东,合于龙腾水。 东北流入唐山县界,合于氵氐水。 又砺水,源出攫山,其水可以砺刀剑,因名。 亦曰砺沟水,一名渚水。 下流入沙沟水。 ○烧梁关在县西。 旧为控扼之处。 《晋书·地道记》中丘县有烧梁关。 石门塞在县西北。 《晋书·地道记》中丘县有石门塞。 《纪胜》云:石门塞,邢州之险要也。 晋时石勒遣石季龙进据石门,因取襄国。 五代初,晋王存勖以张文礼之乱,自石门趣镇州,即此矣。 《寰宇记》邢台县有石门山。 《金人疆域图》因之,误也。 中丘驿,在县治东南。 又有递运所,在县治北。 唐山县府东北九十里。 北至赵州柏乡县三十五里,东至赵州隆平县五十里。 汉置柏人县,属赵国。 后汉及晋因之。 后魏属赵郡。 孝昌中,改属南赵郡。 高齐改县曰柏仁。 隋属邢州。 唐武德初,置东龙州。 四年,州废,改属赵州。 贞观初,还属邢州。 天宝初,改为尧山县。 宋因之。 熙宁六年,废。 元初,复置。 金人改县曰唐山,仍属邢州。 元省入内丘县,寻复置。 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一十四里。 ○柏人城县西十二里。 春秋时晋邑。 哀四年,晋荀寅奔鲜虞,齐弦施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 五年,晋围柏人,拔之。 《史记》:赵王迁元年,城柏人。 汉因置柏人县。 高祖八年,击韩王信,馀反寇。 过赵,赵王张敖相贯高等,以帝数[1111]骂王,谋为乱。 帝还过柏人,欲宿,心动,问县何名,曰柏人。 帝曰:柏人者,迫于人也。 不宿而去。 光武初,破王郎将李育于柏人。 晋建兴三年,石勒自襄国袭王浚于幽州,以火宵行至柏人。 后魏主宏太和十八年,南巡谋迁都,群臣或请都邺。 魏主曰:邺西有枉人山,东有列人县,北有柏人城,君子不饮盗泉,恶其名也。 盖亦以柏人为迫人矣。 皇甫谧曰:柏人城,尧所都。 魏收《志》柏人县有柏人故城。 或以为今治,即后魏时所迁矣。 唐天宝初,改县曰尧山。 景福初,李克用侵镇州帅王,合幽州兵拒克用于尧山。 克用遣将李嗣昭击败之,即今县也。 又柏乡城,在县东北十八里。 魏收《志》柏人县有柏乡城。 《城冢记》云:亦尧所筑也。 ○尧山县西北八里。 相传尧始封此,因名。 其东麓一名宣务山,又名虚无山。 《山经》:宣务山高一千八百五十丈,出文石,五色锦章。 昔尧登此山,东瞻洪水,务访贤人,因名。 ○干言山,在县西北五里。 《诗·卫风》: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寰宇记》以为即此山也。 《隋志》内丘县有干言山。 《金志》亦云:山在内丘县。 或曰:山延袤数十里,西接内丘县界。 鹤度岭县西百七十里。 《志》云:岭最高,惟鹤可度,故名。 南去邢台县马岭仅三十五里,俱为兵防要口。 ○光泰冈,在县西二里,广一里,袤数里。 相传光武破李育于此。 ○氵氐水县西二里。 其上源自赵州临城县东南流入境,至县西,复折而西南,经任县之西北,内丘县之东南,远近诸川流多附入焉。 ○宣务栅在尧山东麓,唐昭义镇所置戍守处也。 会昌三年,刘稹以泽、潞叛,诏诸道兵进讨。 成德帅王元逵以兵守临,掠尧山,旋奏拔其宣务栅,因进攻尧山城。 刘稹遣兵来救,元逵击却之。 盖宣务栅与县相唇齿云。 平乡县府东南八十里。 南至广平府六十里,西南至广平府鸡泽县二十里。 秦巨鹿县也。 汉因之,为巨鹿郡治。 后汉仍属巨鹿郡。 晋属巨鹿国。 后魏初因之。 景明二年,改置平乡县于此。 孝昌中,属南赵郡。 隋初,郡废,县属邢州。 唐武德初,置封州。 四年,废,还属邢州。 宋因之。 熙宁六年,省入巨鹿县。 元初,复故。 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巨鹿城今县城也。 秦二世二年,章邯北渡河击赵,赵王歇、张耳、陈馀皆走入巨鹿城。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陈馀将卒数百人,军巨鹿北,所谓河北之军也。 三年,楚上将军项羽引军渡河,救巨鹿,大破秦兵。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章邯兵数却,遂以兵降楚。 即此巨鹿也。 《括地志》:汉巨鹿郡故城,在平乡县北十一里。 故巨鹿县城,即平乡县治。 是。 平乡城县东南二十里。 汉平乡县,属广平郡,在今任县界。 晋末罢。 后魏景明二年,始移治故巨鹿城。 《邑志》县东二十里有艾村,相传其地即故南城,平乡县初治此。 宋元符中,始迁今治。 艾村,当即故平乡。 元符迁治之说谬。 ○棘原在县南。 《史记》:项羽破秦军章邯军于巨鹿南棘原。 即此。 今湮。 刘昭曰:巨鹿县南有棘原,即章邯所军处。 ○浊漳河县西南二十里。 自广平府曲周县流入境,又东北经县东十里,复折而西北流,入南和县界,合于澧水。 《括地志》:浊漳水,即《禹贡》之横漳,俗亦名为柳河。 《史记》:项羽已破秦军,军于漳水南。 是也。 朱梁时,魏博帅杨师厚以晋兵攻邢州,引兵救之,亦屯于此。 《志》云:今县东二十余里为旧漳河,又东十二里有新漳河。 漳水流浊易决,旧漳河久填淤,不能容水,每至涨溢,则西入滏阳,东入新漳。 而沙、诸流,亦不时泛滥,与漳、滏诸流,合为一壑,民被其害。 盖邑之为地,外高中卑,浸淫所不能免也。 明朝正统中,尝为堤以防之。 弘治十四年,复太溢,县令唐泽大修堤障,环绕邑境,民困始苏。 盖川流变徙,大抵非故道矣。 河县西十里。 自鸡泽县流经境内,又西五里为沙河。 《志》云:县境左舒而右缩,河在境上,沙河在境外。 此即沙河在鸡泽县,南流合水之道也。 沙、合流,俱东北出而经县西,至南和县界,合于漳河。 滏阳河县东七里。 亦自曲周县流经境内,又北入于漳河。 万历初,漳水挟滏阳而北出,于是旧流益乱。 ○落漠水,在县西南十八里。 漳水旧经流此,谓之薄洛津,俗因讹为落漠水,《志》以为水支流也。 自县境北入南和县界,与滏阳河合,近亦为漳、诸流所并,非复故渠矣。 又淤泥河,在县东十里,亦漳水支流也。 ○沙丘台县东北二十里。 古史:纣筑沙丘台,多取禽兽置其中。 《庄子》:卫灵公卒,葬沙丘宫。 《战国策》:赵李兑等围主父于沙丘宫,百日而饿死。 《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更不徙都。 赵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赵主父及子惠文王游沙丘异宫。 是也。 《秦纪》:始皇三十七年,崩于沙丘平台。 或曰:平台,沙丘宫中之台也。 《邑志》县南五里有平台。 巨鹿县府东北百二十里。 东北至冀州南宫县六十里,西北至赵州隆平县六十里。 汉巨鹿县地。 后魏初,改置巨鹿县于此,仍属巨鹿郡,后属南赵郡。 高齐废。 隋开皇六年,复置,属邢州。 大业十年,为群盗张金称所陷。 唐武德初,置起州。 四年,州废,县属赵州。 贞观初,仍属邢州。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巨鹿城汉城,今平乡是也。 后魏移置今县。 《旧唐志》:旧治东府亭城,嗣圣元年,移今所。 《邑志》云:县北十里,有旧巨鹿城,县本治此。 唐垂拱初,因漳水为患,徙县于东南,即今县治。 按:垂拱即嗣圣之明年,所云旧城,即东府亭城也。 《宋·河渠志》:大观二年,河决,陷巨鹿县,诏迁于高地。 此则县经再迁,非嗣圣故治矣。 《邑志》未详也。 ○南城,在县北,隋开皇六年改置,大业初废。 刘句以为即汉之南,非矣。 《舆程记》:自县而南四十里,至平乡县,此为汉之巨鹿。 自县而西五十余里至任县。 又北至柏乡县之废南城九十里,此为汉之南县。 白起城在县西南。 旧传白起攻赵,尝筑城于此。 唐武德初,置白起县,属起州。 四年,并入巨鹿县。 又今县南七里有棘城,一名棘家寨,《志》以为即章邯所军之棘原也。 又有柴城,在县东三十里,五代周显德中所筑。 《志》云:世宗父柴守礼,本尧山人,尝徙于此,筑城以居,因名。 今城址犹存。 ○漳水旧在县东。 有大小二河,亦谓之新旧二河。 自平乡县东北流入县境,与广宗县接界,又北注于大陆泽。 前朝天顺中,漳河南徙,悉入于运河,北道之流几绝。 其后漳水余流,自平乡北徙,合于南和县之澧河,不复至县境,二河渐成平陆矣。 《唐史》:贞元中,邢州刺史元谊徙漳水,自州东二十里,出至巨鹿县北十里,入于故河,民赖其利。 又宋元初,大河北徙,决入漳河,涨溢为害。 其后河复南出,漳亦随之,故道多塞。 盖漳水经流,其不可问久矣。 广阿泽县北五里。 亦曰大陆,亦曰巨鹿,接赵州隆平县界。 《吕氏春秋》:晋之大陆,赵之巨鹿也。 《十三州志》:广阿泽,即唐虞时大麓地,东西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 葭苇鱼蟹之利,充刀其中。 泽畔又有盐泉,煮而成盐,百姓资之,亦名沃洲。 潴而复流,即宁晋之胡卢河也。 《食货考》:汉堂阳县有盐官,盖以地近广阿泽云。 ○原庄堡县西南十五里。 往来所经,商旅辐集。 旧有小城,可以守御。 广宗县府东百二十里。 东南至山东临清州七十里,西北至巨鹿县三十五里。 汉巨鹿郡堂阳县地。 后汉章帝分置广宗县,仍属巨鹿郡。 永元五年,尝置广宗国于此,国寻废。 晋仍曰广宗县,属安平国。 石赵尝置建兴郡治焉。 后魏属清河郡。 太和二十一年,置广宗郡,寻罢。 孝昌中,复置郡。 高齐时郡废,县属贝州。 隋仁寿初,改曰宗城县。 唐武德四年,置宗州。 九年,州废,县仍属贝州。 天初,以朱温父名诚,复改广宗县,属魏州。 后唐复曰宗城。 宋属大名府。 金属州。 元复曰广宗。 至元初,省入平乡。 寻复置,属顺德路。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宗城故县即今治。 后汉置广宗县于此。 光和末,皇甫嵩大破黄巾贼帅张梁于广宗。 晋永嘉四年,幽州将祁弘击刘渊、冀州刺史刘灵于广宗,斩之。 隋避太子广讳,改曰宗城。 唐建中末,幽州留后朱滔叛应朱Г于长安,入魏境,以田悦不与同叛,攻宗城、经城,陷之。 乾宁三年,河东将李存审救郓帅朱,攻临清,败汴将葛从周于宗城北,乘胜至魏州北门。 五代梁乾化五年,刘谋袭晋阳,不能达。 自西山下至邢州,逾漳水而东,军于宗城。 以晋所蓄积俱在临清,谋袭之,以绝晋粮道。 晋将周德威引兵追,至南宫诘朝,略营而过,驰入临清。 因引兵趣贝州。 五代晋天福六年,成德帅安重荣举兵叛,南向邺都。 遣杜重威等击之,遇于宗城西南,重荣败保宗城,官军攻拔之,重荣走还镇州。 胡氏曰:宗城东南至魏州百七十里。 由宗城东行,斜趣至临清,数十里。 自南宫东南至临清,亦不过数十里。 梁晋争衡,数邑常为棋劫之势。 经城故县县东二十里。 后汉分堂阳县置经县,属安平国。 晋因之。 后魏省入南宫县,寻复置,属广宗郡。 高齐省。 隋开皇六年,复置经城县,属贝州。 唐仍曰经城县。 宋因之。 宋白曰:后汉于今县西北二十里置经县。 后魏省。 太和十年,置县于今治,又置广宗郡理于此。 北齐省郡及县,尝移武强县治焉。 后周复于此置广宗郡。 隋开皇三年,郡废。 六年,改置经城县也。 熙宁六年,省为镇,入宗城。 ○府城废县,在县东南。 隋开皇十六年,分经城县置,属贝州。 大业初,仍省入经城县。 唐武德四年,复置,属宗州。 九年,复废。 上白城在县南。 晋建兴初,石勒攻乞活帅李恽于上白,斩之。 又永和五年,石虎死,张豺专政,谋诛李农。 农奔广宗,帅乞活数万家保上白。 豺遣兵攻之,不能克。 ○建始城,在县西南。 《水经注》:张甲河经广宗故城西,又北经建始故城东。 田融曰:后赵立建兴郡,治广宗,又置建始、兴德等五县隶焉。 魏收《志》广宗县有建始、建德等城,是也。 ○漳水旧在县西。 《水经注》:漳水经经县故城西,其故津为薄洛津。 《后汉志》:经县西有薄洛津。 《战国策》所谓河薄洛之水,即此也。 初平四年,袁绍击公孙瓒军于薄洛津,即漳水津矣。 又县旧有大河故渎。 宋元四年,河决宗城中埽。 七年,赵议修宗城,弃堤塞宗城口。 盖是时,大河挟漳而北注,南宫、冀州皆为水冲云。 张甲河县南二十里。 旧自清河县流入,东经冀州枣强县东,合于洚河,后堙。 《唐志》云:经城西南四十里有张甲河。 神龙二年,刺史姜师度因故渎开以利民。 枯洚河《寰宇记》云:在县东二十七里。 杜佑曰:经城县界东去清河郡理五十四里,有枯洚渠,北入南宫县界。 古冀、兖二州,于此分域。 五桥泽在县东。 东晋太元十年,刘牢之救苻丕于邺,慕容垂北遁,牢之追及垂于董塘渊。 又疾趣二百里,至五桥泽中,争燕辎重,为垂所邀击,大败。 董塘渊,见后曲周县。 ○界桥在县东。 《通典》:宗城有界桥。 后汉初平三年,袁绍及公孙瓒战于桥南二十里,追至界桥,瓒军大败。 今一名袁公桥,亦曰界城桥。 郦道元云:清河经广宗县南,又东北经界城亭东。 水上有大梁,谓之界城桥。 太子贤曰:宗城县东有古界城,近枯洚水,桥当此水之上。 桑林在县南。 唐兴元初,朱滔攻田绪贝州,久之未拔,成德帅王武俊、昭义帅李抱真,合兵进救。 距贝州三十里,武俊先伏兵于桑林。 合战,伏发,滔大败,走德州。 胡氏曰:桑林在经城县西南。 ○唐店,在县南。 五代梁乾化二年,镇冀将王德明自临清攻宗城,下之。 梁魏州帅杨师厚伏兵唐店邀击,德明大败,即此。 附见:顺德守御百户所在府治东,洪武初建。 ◇广平府东至山东临清州百五十里,东南至大名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德府百八十里,西至河南磁州百二十里,西北至顺德府亦百二十里。 自府治至京师一千里,至南京一千六百七十五里。 《禹贡》冀州地。 春秋时属晋,为东阳地晋人自山以东,谓之东阳。 自山以南,谓之南阳。 后世山东西之称,盖氵于此。 战国属赵。 秦为邯郸郡地。 汉初置广平郡。 武帝征和二年,改平干国。 宣帝五凤二年,复为广平国,治广平。 后汉省入巨鹿郡。 魏复置广平郡。 《三国志》:汉建安十七年,割广平属魏郡。 十八年,分魏郡为东、西部。 魏黄初二年,以魏郡西部为广平郡,仍治广平。 晋及后魏因之徙治曲梁。 后周宣政元年,置州。 隋大业初,改为武安郡。 唐复为州《唐书》:武德元年,改武安郡为州。 二年,为窦建德所据。 四年,平,立山东道大行台于此。 五年,刘黑闼都之。 六年,黑闼平,置州大总管府,寻复为州。 天宝初,曰广平郡。 乾元初,复故。 宋仍曰州亦曰广平郡。 金人因之。 元初亦为州初置邢路,兼领邢、磁、威三州。 寻又为磁路,兼领磁、威二州。 至元中,升为广平路。 前朝为广平府,领县九。 今因之。 府西出漳、邺,则关天下之形胜。 东扼清、卫临清州,运道之咽喉也,则绝天下之转输。 晋以东阳之甲,雄于山东杜预曰:晋自山以东,魏郡、广平之地,皆曰东阳。 襄二十二年,齐侯伐晋还,赵胜帅东阳之师追之。 又昭二十二年,晋荀吴略东阳,还袭鼓,灭之。 《战国策》:赵,万乘之强国也。 前漳、滏,右常山,左河间,北有代苏秦亦曰:赵西有常山,南有河、漳。 又苏代曰: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 盖太行在郡肘腋间,形胜所凭也。 太史公曰:邯郸,漳、河之间一都会也。 北通燕、涿,东有郑、卫。 汉初,代相国陈反,高祖自将击之。 至邯郸,喜曰: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 《区宇志》隋崔赜等撰:邯郸包络漳、滏,倚阻太行,赵人都此。 秦、魏战其西南,燕、齐战其东北。 而赵之力,常足以却秦胜魏,胁齐弱燕。 苏秦谓山东之国,莫强于赵者,岂非拥据河山,控带雄胜,邯郸之地,实为河北之心膂,而河南之肩脊哉? 后汉初,王郎假窃于邯郸,遂收燕赵。 光武既入邯郸,耿进曰:王郎虽破,天下兵革乃始耳。 于是遣将集兵,以次征伐,光复大业,肇于邯郸也。 魏晋以降,河北多事,往来角逐,邯郸实为孔道。 隋季群雄割据,窦建德纵横河朔,西入州,兼有相魏,渐且规并河南。 建德既蹶,刘黑闼复奋,再扰河北,两据州,自关以东,皆为震动。 唐之中叶,昭义一镇,所以能限隔河北者,藉邢、、磁三州掣其襟要。 而州,又邢、磁之中枢也。 及会昌中,刘稹拒命于潞州,官军四面进讨,邢、、磁三州先下。 李德裕曰:昭义根本,尽在山东,三州降,上党不日有变矣。 朱温攘夺、邢,西逼上党,而河东兵势为之衰钝。 宋初,以刘崇在太原,使郭进守州,以控西山,汉人畏其锋。 然则州之于两河谓河北、河东,互为形援矣。 使塞清河之口,涉黎阳之津,所就又乌可量哉! 永年县附郭。 春秋时晋之曲梁地。 汉为曲梁县,属广平国。 宣帝封平干顷王子敬为侯邑。 后汉属魏郡。 晋属广平郡。 后魏为广平郡治。 北齐省入广平县。 隋开皇初,改置广平县于此。 仁寿初,避太子广讳,改曰永年,仍为州治。 今编户二十九里。 ○曲梁城在县东北。 春秋时,为赤狄之地。 宣十五年,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遂灭潞,即此。 汉为曲梁县治,晋因之。 永嘉末,刘聪将赵固、王桑等,自河内归平阳,桑引其众东奔青州,固遣兵追杀之于曲梁。 《水经注》:水东径曲梁城。 是也。 隋移置广平县,寻曰永年。 自是以后,州郡皆治此。 今郡城,明初因故址修筑,周十四里有奇。 广平城杜佑曰:在永年县北。 汉置广平县,盖治此。 高帝封功臣薛欧为侯邑。 征和二年,为平干国治,寻为广平国治。 后汉国废,属巨鹿郡。 建武二年,封吴汉为广平侯。 是也。 曹魏复置广平郡治焉。 晋因之,后废。 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广平县,仍属广平郡。 高齐废曲梁、广年二县入焉。 隋开皇初,徙置广平县于此城,置鸡泽县。 大业初,又省鸡泽入永年。 ○广年城,亦在县境。 汉县,属广平国。 后汉属巨鹿郡。 晋仍属广平郡,后废。 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仍属广平郡。 高齐省入广平县。 又五花城,在府西北三十里。 元末筑此,为戍守处。 临城府西四十里。 本汉之易阳县,属赵国。 后汉因之。 和帝永平七年,易阳地裂,即此。 建安九年,曹操围邺,易阳令韩范以县降。 魏属魏郡。 晋属广平郡。 后魏仍属广平郡。 东魏天平初,改属魏郡。 时又于水置北中郎将。 《齐书》:尔朱荣擒葛荣,分广平之易阳、襄国、赵郡之中丘三县,置易阳郡。 宋白曰:魏初,省易阳入邯郸。 孝文复于北中府城置易阳县。 盖后魏末又改置易阳郡也。 《隋志》:武安郡临县,旧曰易阳。 齐废入襄国,置襄国郡。 周改为易阳,别置襄国县。 开皇六年,改易阳为邯郸。 十年,改邯郸为临。 唐武德初,置紫州,治临。 四年,罢州,以县属磁州。 五年,仍属州,即此城也。 建中二年,魏博节度使田悦叛,攻围临。 河东帅马燧等自壶关进击悦,大败之。 兴元初,昭义帅李抱真军于临,与王武俊会于南宫东南,共救魏博,却朱滔,攻贝、魏之兵。 会昌三年,刘稹以泽潞畔,成德帅王元逵遣兵守临,掠尧山,即此。 宋熙宁六年,省为镇。 元二年,复故。 寻又废为临镇。 范成大《北使录》:临城东至州三十五里,以北滨水而名。 自此过河三十里,至沙河县。 是也。 今置临驿于此,为磁州及潞安府之通道。 ○建德城,在府北二十五里,有故城二,东西相直。 相传窦建德屯军处。 ○聪明山府西六十里。 邯郸县紫山之别峰也。 或以为即古之邯山。 周回俱石,形势高峻,冈峦盘据,绵亘广远。 ○红山,在府西七十里,踞紫山之北。 山形延袤,回峰环涧,互相映带。 下有屯,曰丰稔屯。 又狗山,亦在府西七十里,以山峰如狗脊而名。 唐太宗击刘黑闼时,建垒于此。 ○水府北三十五里。 源出太行山中,经河南武安县东北流,绕邯郸县紫山之北,二流双导合而为一。 经府西临镇东北流,合于沙河。 历鸡泽县东南,而入顺德府平乡县境。 唐武德五年,世民击刘黑闼,拔其水城,乃营于水南,分屯水北,密使人堰氵名水上流。 黑闼南渡氵名水,压唐营而陈。 世民战酣,乃决堰。 氵名水大至,黑闼兵溃。 贞元十年,昭义将元谊畔,据氵名州。 昭义帅王虔休将兵攻之,引水以灌城。 既又乘冰合,渡濠急攻。 元谊出击,虔休不胜而返。 会日暮冰解,士卒死者大半。 即此水也。 沙河府北五十里。 自顺德府沙河县,流经鸡泽县西,又东南流至府境,合于河。 复东北出,入平乡县境。 郡境支川多附沙、二河以北出,涨溢不时,下流多被其患。 滏水县府西南五里,亦名滏阳河。 自邯郸县流入界,俗谓之柳林河。 又东北经府城南,又东北入曲周县界,旧有堤东去城二里。 唐武德五年,世民攻刘黑闼于州。 别将程名振载鼓六十具,于城西二里堤上击之,城中地皆震动,即滏阳河堤矣。 元至元五年,州人患井泉咸苦,引滏水灌城壕,资食用,因置坝闸,以节宣之。 至今不废。 鸡泽在府西。 《春秋》襄三年,诸侯同盟于鸡泽。 杜预曰:在曲梁县西南。 郦道元曰:漳水东为渚泽,曲梁县之鸡泽也。 《国语》所谓鸡丘矣。 ○贾葛潭,在府西二十里。 受邯郸西山之水,下通滏水。 旧有贾葛口堤,东沿滏河,至府城东南,复迤逦而北,长三十里许。 又利民闸,在府城东南五里,明建,引水灌田。 又有惠民、通水、普惠诸闸,俱在府城外。 ○信宫在府西北。 孔颖达曰:临有信宫。 赵武灵王元年,梁韩来朝信宫。 又十八年,大朝于信宫。 即此。 府治南又有长春宫。 唐武德二年,窦建德取州,进取卫、滑诸州,还州,筑长春宫,而徙都之。 是也。 今皆堙废。 黄龙镇在府西南。 唐光化三年,李克用将李嗣昭拔州。 朱全忠遣其将葛从周击之,自邺县渡漳水,营于黄龙镇。 全忠自将中军涉水,置营以逼嗣昭,嗣昭弃城走。 《金人疆域图》永年县有黄龙镇。 黑闼垒府西南十里。 唐初刘黑闼据州,筑垒以拒唐师处也。 或谓太宗征黑闼时所筑。 误。 又《寰宇记》云:府南十里,有廉颇台。 《十六国春秋》:冉闵遇慕容恪于廉颇台,十战皆败。 即此台也。 今见无极县之廉台。 临镇,在城西五十里。 嘉靖中,修筑镇城,最为坚峻,有巡司。 又递运所亦在焉。 曲周县府东北四十五里。 东至山东临清州百四十里,北至顺德府平乡县五十里。 汉县,属广平国。 高祖封郦商为曲周侯,邑于此。 后汉属巨鹿郡。 晋省。 隋开皇六年,复置曲周县,属州。 大业初,废。 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州。 宋因之。 熙宁三年,省入鸡泽县。 元二年,复置。 明年,复降为曲周镇。 四年,又为县。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八里。 ○曲周故城杜佑曰:在县西南。 汉县治此。 今城,唐所置也。 又县东有曲安故城,后魏景明中,分平恩置曲安县,属广平郡。 高齐废。 《寰宇记》:后魏改曲周为曲安。 平恩故城,在县东南,今见山东丘县。 ○漳水县西南三十里。 自河南临漳县流入府境,经成安、广平、肥乡三县而至县界,东北流达平乡县境,合于河。 《志》云:今县东十五里,有漳河枯渎。 漳水旧自肥乡北口,接县西南赵林村,至县东北,而入威县。 其后漳水自魏县东出,经流变徙,遂为枯渎。 明万历初,漳水遂合滏河而北出,不复经故道矣。 又旧有漳河堤,在县东二十里。 ○漯河枯渎,在县东。 《志》云:自永年县界泊头堡接县境西朱堡,长十五里,又东接于漳河枯渎。 遇雨潦,滏水泛溢,辄由此分流北注。 今堙塞殆尽。 又有大河枯渎,在县东五十里。 宋元丰中,大河经流于此。 河南徙后,遗迹仅存。 滏阳河县东一里。 自永年县东北,流经县南,又东北入平乡县境,下流合于河。 旧时雨潦,辄有暴溢之虞。 春冬之交,则以涸为患。 万历初,漳水决溢于大名府魏县界,奔流北出,至县南八里苏河寨,挟滏河而经县东,势盛流驶,非复故渎也。 旧有护城堤在滏阳河上,自县西南十二里滏阳集,至县东北十五里马疃村,长几三十里。 董塘陂县西北十五里。 魏晋时,导漳水入陂,为灌溉之利,今涸。 《晋纪》:太元十一年,刘牢之救苻丕于邺,慕容垂逆战,而败退屯新城,复自新城北遁,牢之追及垂于董塘渊,为垂所败。 即此处也。 新城,见肥乡县。 康台泽在县东。 《地形志》平恩县有康台泽,苻秦时为闲牧之所。 晋太元九年,后燕慕容农起兵,遣其党兰汗等取康台牧马数千匹。 即此。 阿难渠县西三十里。 后魏时,广平郡守李阿难凿渠,导漳水以溉田,因名。 《水经注》馆陶县有阿难河。 今县境东南与山东馆陶县接界,渠盖经两邑间矣。 ○巨桥旧在县西。 杜佑曰:纣巨桥仓,在曲周县。 《水经注》:横漳北经巨桥邸阁西,旧有大桥横水,故曰巨桥。 昔武王伐纣,发之赈殷饥民。 服虔曰:巨桥,巨鹿水之大桥也。 当在巨鹿县。 刘伯庄曰:桥以高广名也。 香城固堡县东北六十里,接威县界。 又东北四十里有大寨堡,接清河县界。 《里道记》:县东北至威县七十里,自威县至清河县亦七十里,县境最为广远。 又大目寨堡,在县东七十里,接山东临清州界。 侯村堡,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接山东丘县界。 又安儿寨堡,在县南二十五里,又西南三十五里,即肥乡县也。 肥乡县府南四十里,南至大名府魏县四十里。 本汉邯沟县地,属魏郡。 后汉废入广平县,魏析置肥乡县,属广平郡。 晋因之。 后魏仍属广平郡。 东魏天平初,省入临漳县。 隋开皇十年,复置,属州。 唐武德初,属磁州。 六年,改属州。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六里。 ○肥乡旧城县南二十里。 战国时赵之肥邑。 《竹书》: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肥。 即此。 曹魏因置肥乡县。 唐武德五年,刘黑闼据州,世民击之,取相州,进据肥乡,列营水上,以逼之。 又会昌三年,讨泽潞叛帅刘稹。 魏博帅何弘敬栅肥乡,侵平恩。 即今县也。 邯沟城县西北十里。 汉县,属魏郡。 颜师古曰:以邯水之沟而名。 宣帝封赵顷王子偃为侯邑。 今俗谓之桓公城。 又有邯会城,在县西南二十里,亦汉魏郡属县也。 武帝封赵敬肃王子仁为侯邑。 张晏曰:漳水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 今城旁犹有沟渠在焉。 二县俱后汉时废。 ○葛孽城,在县西。 《战国策》:魏王抱葛、孽、阴、成,为赵养邑。 鲍彪曰:葛、孽、阴、成,四邑名。 《寰宇记》:葛孽城,赵武灵王夫人所筑,一名夫人城。 俗谓之葛鹅城,似未可据。 列人城县北三十里列人堤上。 战国时赵邑也。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列人。 汉置县,属广平国。 更始初,光武徇河北,至邯郸。 故赵王元子林说光武曰:赤眉今在河东,河水从列人北流,如决河灌之,可令为鱼。 王氏曰:时赤眉屯于濮阳,在列人河东也。 建武中,县改属巨鹿郡。 晋属广平郡。 太元九年,慕容垂谋叛秦,其子农自邺奔列人,与其党起兵应垂。 众请治列人城,农曰:今起义师,惟敌是求,当以山河为城池,何列人之足治? 既而秦将石越来攻,为农所败。 后魏亦为列人县,仍属广平郡。 东魏天平初,改属魏郡。 高齐省。 隋大业末,窦建德据广平,置列人营于此。 唐武德五年,刘黑闼以水城为唐所取,自沙河引兵还攻之,行至列人,为唐所败。 即此城也。 新兴城在县东南。 晋太元九年,慕容垂攻苻丕于邺,分置老弱于肥乡,筑新兴城,以置辎重。 既而邺久围不下,垂解围趣新城。 即新兴城也。 二十一年,拓跋攻后燕邺城,为慕容德所败,退屯新城,亦此城矣。 今俗呼为白塔营。 ○清漳城,在县东南七十里,汉列人县地。 隋开皇十年,置清漳县,属州。 唐初因之。 会昌初,省入肥乡县。 浮丘山县南四里。 土阜隆起,高于平地,仅数尺许,或以为古堤遗址。 又县西十五里有天台山,土山无石,其顶平衍。 ○漳河县西北十里。 旧自广平县流入境,又东北入曲周县界。 今多浅涸。 县东南五里,有石家河,本漳水支流也。 经县东复北流,入于漳河。 白渠在县西北。 旧自武安、临漳、成安等县流入境,入于漳河。 今湮。 《汉志》注:魏郡武安县有敛口山,白渠所出,东至列人入漳。 列人堤县东北二十里。 亦曰列人埤。 漳水淤浊,积久而成高岸。 或曰汉时大河堤也。 又神腴堤,在县北,堤东西约五里。 唐邑宰韦景骏筑以备漳水之患。 鸡泽县府北七十里。 西北至顺德府沙河县三十里。 汉广年县地,属广平郡。 后汉属巨鹿郡。 晋仍属广平郡。 永嘉以后,县废。 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 高齐废广年入永年县。 隋初复置。 六年,避讳改曰鸡泽县,属州。 大业初,又并入永年。 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州。 宋因之。 元初省入永年县,寻复置,属广平路。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九里。 ○鸡泽旧城在县南。 隋开皇中于广年故城置鸡泽县,寻废。 唐复置,南去故城十余里,后又移今治。 盖县屡迁,而名不改。 ○普乐城,在县东南十里。 《寰宇记》:唐初置县,旋陷于窦建德。 或曰即建德创置。 武德四年,建德所署普乐令程名振来降。 是也。 建德平,县仍省入鸡泽。 ○河县东南二十里。 自永年县东北流经县境,而入平乡县。 《寰宇记》:漳、二水,俱在县东南。 今县东二十里有漳河堤,亦曰漳南堤。 盖昔时漳水在县界,合河而东北注也。 沙河县西南二十里。 自沙河县东南流经县境,达永年县界,合于河。 复自县境东北出,而入平乡县界。 《志》云:县西南有沙河堤,阔一丈,长二十里,《图经》所云漳河东环,沙、西绕者也。 《郡国志》县有沙河南堤,唐永徽五年筑。 广平县府东南七十里,又东南至大名府六十里。 本大名府魏县地。 金大定七年,置广平县,属州。 元因之。 今城周三里,编户十七里。 ○辘轳山县南二里。 县治西北,又有鏊子山,皆以形似名也。 县东三十里,又有紫荆山。 《志》云:县地平衍,无陵峦泉石之胜。 辘轳诸山,仅同冈阜,盖亦西山之余脉也。 ○漳河在县西北。 自成安县流入县界,又东北达于肥乡县。 ○拳壮河,在县东十里,本漳河之支流。 亦自成安县流入境,至肥乡县,复入于漳。 今漳水浅涸,此河遂为枯槽矣。 成安县府南六十里。 东南至大名府魏县四十里,西南至河南临漳县八十里。 汉为斥丘县地,属魏郡。 晋因之。 后魏仍属魏郡。 天平初,并入临漳县。 高齐复置,改曰成安。 隋因之,属相州。 唐初属磁州。 贞观初,改属相州。 天二年,避朱全忠父讳,改名斥丘。 三年,更属魏州。 后唐复曰成安。 宋属大名府。 金、元属州。 元至元二年,并入滏阳。 后复置,改属磁州。 明初,改今属。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三十四里。 ○斥丘城县东南三十里。 春秋时晋之乾侯邑。 昭二十八年,公如晋,次于乾侯。 即此。 汉为斥丘县。 阚る曰:地多斥卤,故曰斥丘。 应劭曰:有斥丘在其西南也。 高帝六年,封功臣唐厉为侯邑。 后汉仍为斥丘县。 初平二年,袁绍屯于斥丘,即此。 魏晋以后,皆为斥丘县治。 高齐改置成安县,移于今治。 隋、唐皆因之。 五代梁龙德二年,戴思远袭晋魏州。 魏州有备,乃西涉洹水,拔成安,大掠而还。 即今县也。 洹水城县西南三十里。 本临漳内黄县地。 后周建德六年,分置洹水县,属相州。 隋因之。 唐仍为洹水县。 乾元初,史思明自范阳救安庆绪,由洹水趣相州。 建中二年,魏博叛帅田悦攻临军,败,复合散卒,军于洹水。 马燧自临帅诸军进屯邺,与悦相持。 乾宁二年,李克用击魏帅罗弘信,攻洹水,败魏兵。 进攻魏州,朱全忠遣其将葛从周救魏博,营于洹水。 克用与战,不胜,乃还河东。 既而克用复攻魏全忠,仍遣从周救之,屯于洹水。 全忠自以大军继之,克用引却。 五代梁乾化初,全忠以晋军出井陉,将攻邢、魏,引兵自相州至洹水,进屯魏县。 五年,魏博附晋,晋军屯临清。 梁将刘自南乐屯洹水。 洹水在相、魏、三州之交,尝为兵冲也。 《里道记》:洹水西去临漳县五十里,东去大名府魏县五十里。 唐魏博与昭义相抗,每置重兵于此,谓之洹水镇。 宋仍为洹水县,属大名府。 熙宁六年,省为镇入成安县。 ○漳河县南十里。 自临漳县东北流入县界,又东入广平县境。 此清、浊二漳,自临漳县合流之后,横亘于冀州之境,合滹沱以达海者,所谓漳河之经流也。 今多自临漳而东达魏县界,又东合于卫河。 国家漕渠,往往资漳水之助,经流不绝如线。 间有决溢、浅淤随之矣。 洹水县西南七十里。 自河南临漳县流入县界,又东南入内黄县境。 唐建中三年,河东帅马燧讨田悦,与悦夹洹水而军。 悦守洹水城,坚壁不出。 燧因为三桥,逾洹水,日往挑战,悦不应。 乃潜师循洹水,直趣魏州,留百骑抱薪持火匿桥旁。 悦闻之,遂引军逾桥掩燧后,燧结阵待之。 悦战败,还趣三桥,桥已为伏骑所焚。 悦军乱,赴水溺死者,不可胜纪。 ○仓口县西南五十里,与河南临漳县接境。 马燧与田悦相持,燧军于漳滨,悦遣其将王光进筑月城,以守长桥,诸军不得度。 燧塞漳水,下流水浅,诸军涉度。 遂进屯仓口,与悦夹洹水而军。 仓口盖在洹水北。 长桥,今见河南临漳县。 兔台在县西。 《史记》:赵敬侯四年,魏败我兔台。 《郡邑志》成安县有兔台,是也。 威县府东北百三十五里。 东南至山东临清州百里,西至顺德府平乡县六十里,南至大名府百二十里。 汉广平国斥章县地。 后汉属巨鹿郡。 晋属广平郡,后魏因之。 东魏天平初,改属魏郡。 后齐省入平恩县。 隋开皇六年,置水县,属州。 唐因之。 会昌五年,省入曲周县。 宋初亦置水县,寻废。 金复置,仍属州。 元自井陉县移威州治此,以县属焉。 至正间,废水县,以威州属广平路。 国初,改为威县。 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八里。 ○斥章城在县西南。 汉县治此。 应劭曰:漳水所经,北入河。 其地斥卤,故曰斥章。 魏晋时县皆治此。 后魏太平真君三年,县并入列人县。 太和二十年,复置。 高齐废。 隋开皇中,改置水县于今治。 水城在县治北,隋所置也。 唐武德五年,世民击刘黑闼,其水城来降,黑闼还攻之。 水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余步。 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城,为所陷。 既而唐兵复拔之。 自唐以后,县皆治此。 元始为威州治。 《名胜志》云:今县东南二十里,有威州故城。 似误。 ○漳水旧在县南。 自曲周县流入界,又东北经顺德府广宗县,东入冀州南宫县境。 杜佑曰水县南有衡漳渎,是也。 今漳流决徙不一,故渎遂涸。 ○水,旧在县西,自鸡泽平乡县界流经县境,合于漳河,故隋以水名县。 今与漳河俱徙流入平乡县境,旧迹遂湮。 ○定陵墅在县西北。 陵周三百二十步,高六丈余,上有汉广宗王庙。 晋建兴初,幽州都督王浚,使其将田徽为兖州刺史保定陵时,石勒据襄国,遣孔苌击杀之。 即此定陵也。 邯郸县府西南五十五里。 西南至河南磁州七十里,南至临漳县亦七十里。 春秋时卫地,战国时赵都也。 秦置邯郸郡于此。 汉为邯郸县,赵国治焉。 张晏曰:邯,山名。 郸,尽也。 后汉亦为赵国治。 曹魏属广平国。 晋及后魏属广平郡。 东魏天平初,废入临漳县。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县,属州。 唐初,属磁州。 贞观初,还属州。 永泰初,复属磁州。 宋因之。 明初,复改今属。 今城周八里,编户二十七里。 ○邯郸城县西南二十里。 春秋时卫邑,后属晋。 《左传》定十三年,赵鞅杀邯郸午,午子赵稷以邯郸叛。 上军司马籍秦围之,齐侯、卫侯伐晋救之。 哀四年,赵鞅围邯郸,邯郸降。 《汲冢周书》:敬王三十年,赵鞅围邯郸,竟有邯郸。 《战国策》张仪曰:使齐兴师度清河,军于邯郸之东。 《竹书》:周安王十六年,赵敬侯始都邯郸。 《史记》: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 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 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盟漳水上。 说者曰:是时赵未都邯郸也,至肃侯时始都之,《竹书》误改为敬侯也。 又秦昭襄四十八年,五大夫陵攻赵邯郸。 五十年,王攻邯郸,不拔。 始皇十八年,端和伐赵,围邯郸城。 十九年,尽取赵地。 秦王之邯郸,置邯郸郡。 二世二年,章邯破赵军,平邯郸城郭。 汉高九年,封子如意为赵王,都邯郸。 自是赵尝都此。 更始二年,世祖擒王郎,幸邯郸。 其后,仍为赵国治。 建安九年,曹操围邺,击走袁尚将沮鹄于邯郸,拔其城。 东魏废县,而城如故。 隋仍置邯郸县。 唐建中二年,魏博叛帅田悦遣兵围邢州,使别将栅邯郸西北,以断昭义救兵。 五代时,县移今治。 《志》云:旧城俗呼为赵王城,雉堞犹存。 《舆程记》:赵王城西南二十里至台城冈,又西二十里,即磁州也。 五氏城在县西,亦曰寒氏。 春秋时,晋邯郸大夫赵午之私邑。 定九年,卫侯如五氏。 盖会齐侯之师,共伐邯郸午于寒氏也。 十年,晋师围卫午门,于卫西门曰:请报寒氏之役。 或曰五与午通,城盖以邯郸午而名。 武始城县西南五十里。 战国时韩地。 秦昭襄王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 汉因置武始县,属魏郡。 武帝封赵敬肃王子昌为侯邑。 后汉省。 《汉志》注:武始县有拘涧水,东北至邯郸,入于白渠。 涉乡城,在县西。 《隋志》:开皇十六年,置涉乡县,属州。 大业初,省入邯郸。 又王郎城,在县西三里。 后汉初,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率车骑数百人入邯郸僭号,此其屯聚处也。 俗犹呼为郎村。 ○紫山县西北三十里。 昔尝有紫气,与山相连,因名。 亦谓之马服山,以上有赵奢冢也。 《汉志》注:县有堵山,牛首水所出。 或以为即紫山云。 ○邯山,在县东。 张晏曰:邯郸山在东城下,亦谓之邯郸阜。 旧《志》:邯山在召代镇,去县东南二十里,邯水出焉。 岁久山移水绝,故址遂湮。 又刘劭《赵都赋》西有灵丘,《郡国志》以为灵山也。 今城西北有照眉池,相传赵王宫人照眉处,已废为耕地。 池西有高岭,或以为即古之灵山,赵武灵王所登云。 双冈在今县西北,当郡西废临县西出之要道。 一名卢家疃,又名卢家寨。 唐建中二年,魏博帅田悦拒命,围邢州及临,遣其将杨朝光栅邯郸西北,以断昭义救兵。 昭义帅李抱真东下壶关,军于邯郸,破悦支军,进攻朝光栅。 悦从临驰救,河东帅马燧遣其将李自良等御之于双冈,悦不得前,遂破朝光栅,进攻临,悦败走。 ○河县西北三十五里。 自河南武安县流入境,又东入永年县界。 滏阳河县东三里。 自河南临漳县流入境,又东入永年县界。 元至元初,郭守敬言:磁州东北漳、滏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州、永年,下经鸡泽,合澧河,可灌田三千余顷。 前朝成化十八年,磁州守张梦辅,令民于故渠随方浚治,以通舟楫,达于邯郸。 今废。 西河县西二十五里。 源出紫山,流入府城西贾葛潭。 一名渚沁水。 《水经注》:牛首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 汉景帝时,六国悖逆,命曲周侯郦寄攻赵,围邯郸。 相捍七日,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坏,王自杀。 其水东入邯郸城,经温明殿南,又东径丛台南,又东历邯郸阜,又东流出城,合成一川。 又东澄而为渚。 沁水东南流,注拘涧水。 又东入于白渠。 今城南五里有渚河城,西半里许有沁河,即《水经注》所云牛首水。 自堵山东流分为二水者,合流而为西河。 蔺家河县西南二十里。 《志》云:以近相如故宅而名。 又西十里有阎家河。 秋夏之交,同归渚河。 又岩嵛河,在城西北二十里,又十里为牛照河。 此二水同归沁河,其下流俱入于滏河。 ○输鼋河,在县西北二十里,或云河支流也。 其水秋夏之交,散注田畴,或抵城下,与沁水同流。 相传元至正间,有龙鼋斗于泽中,龙胜而鼋负,因名。 白渠在县西。 旧自河南武安县流入境,牛首水及武始县之拘涧水,悉流合焉。 又东经成安、肥乡县,而入漳水。 今余流仅存,俗犹谓是水为拘水也。 ○邯郸宫《志》云:旧址在城西北一里许。 《舆地要览》以为赵王如意所建。 东汉初犹存。 光武破王郎,居邯郸宫,昼卧温明殿。 是也。 又齐主高纬时,尝营邯郸宫。 盖即赵宫故址更为营建云。 丛台在县城东。 世传赵武灵王所筑。 颜师古曰:以其连聚非一,故曰丛台。 汉高后元年,赵丛台灾。 更始二年,光武拔邯郸,置酒高会,与马武登丛台。 是也。 今有丛台驿,在县治西南。 ○洪波台,在县东南三十里洪波村。 《赵都赋》:南有洪波浊河。 《后汉志》注:邯郸有洪波台,赵简子与诸大夫饮酒酣而泣处也。 又陵台,在县西北三十里,赵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所葬处。 亦曰三陵村。 清河县府东北二百里。 东南至山东东昌府百三十里,南至大名府二百十里,西至顺德府二百四十里,北至冀州百三十里。 汉信城县地,属清河郡。 后周为武城县,清河郡治焉。 隋初,郡废,改县曰清河县,为贝州治。 自唐至宋,皆为州郡治。 金移恩州治历亭县,而清河县仍属恩州。 元属大名路。 明初属大名府。 洪武六年,改今属。 城周九里有奇,编户六里。 ○贝州城在县治东。 汉置清河郡,治清阳。 后汉桓帝改为甘陵国,移治甘陵县。 晋复曰清河国。 后周移武城县于汉信城县界,以郡治焉,兼置贝州。 隋初郡废,改县曰清河,仍为州治。 炀帝复曰清河郡。 唐复曰贝州。 天宝初亦曰清河郡。 乾元初,复故。 五代梁乾化三年,魏州帅杨师厚掠赵王之境,使刘守奇分道自贝州入趣冀州。 石晋天福三年,分天雄军之地置永清节度于贝州,兼领博、冀二州。 九年,以契丹将入犯,贝州为水陆要冲,多聚刍粟,为大军数年之储。 既而契丹逼贝州,叛将邵柯导之入城,悉为所有。 周显德初,废永清军。 宋仍曰贝州。 《宋志》:端拱元年,清河县徙治永宁镇。 淳化九年,又徙今治。 庆历八年,平王则之乱,改曰恩州。 金人移州治历亭县,即今山东恩县也。 国初,又废恩州为县,而清河郡及贝州之名遂泯。 甘陵故城,见山东夏津县。 永宁镇,或曰在县东北。 甘陵城在县西北。 周甘泉市地。 秦置厝县,属巨鹿郡。 汉属清河郡。 后汉章帝子清河孝王庆初立为太子,被废。 其子是为安帝。 王薨,葬于厝县之广丘,安帝因尊陵曰甘陵,县亦取名焉。 清河国移治于此。 桓帝建和二年,又改清河国曰甘陵国。 晋又改甘陵县为清河县,仍为清河国治。 后魏因之。 北齐改为贝丘县。 隋省入清阳县。 清阳城在县东。 汉县,清河郡治此。 景帝中元二年,封皇子乘为王国。 武帝元鼎三年,徙代王义为清河王,都清阳,即此。 后汉省。 《括地志》:清阳故城在清河县西北八里。 是也。 又隋改故甘陵为清阳。 今见山东夏津县,非汉之清阳也。 信成城县西北十二里。 汉县,属清河郡。 后汉省。 应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县也。 《水经注》:后赵置水东县于此城,故亦曰水东城。 又汉有信乡县,属清河郡。 宣帝封清河刚王子豹为侯国。 亦作新乡。 元始中,有新乡侯上书,言莽宜居摄。 佟,即豹孙也。 孟康曰:顺帝更名安平。 按《后汉志》,安平县故属涿,非清河之境。 应劭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 是也。 又《风俗记》:东武城西北三十里有复阳亭,故县也,属清河郡。 今枣强县有故复阳城。 末否城县东北五十里。 晋建兴初,幽州都督王浚使辽西鲜卑段疾、六眷等,与石勒相持。 末否,六眷之从弟也,尝筑城于此,因名。 ○清河城,在县东南。 《风俗志》:甘陵郡东南十七里,有清河故城。 汉高六年,封功臣王吸为侯邑,世谓之鹊城也。 《水经注》甘陵故城直东二十里有艾亭城,疑即清河城。 后蛮居之,故世称蛮城。 ○清河旧在县西。 《水经注》:淇水自馆陶清渊,又东北过广宗县,为清河。 又东北入县界,与张甲故渎合。 《战国策》苏秦说赵曰:赵东有清河。 张仪说赵曰:秦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 是也。 汉因之置清河郡。 今堙。 县,见景州。 ○张甲河,在县境。 《汉志》信成县有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流经广宗县界,又东北入冀州界,至,入漳水。 别河,谓屯氏别出之河也。 亦自馆陶流入境。 今皆堙废。 《水经》:淇水自馆陶清渊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 清河又东过修县,与大河张甲故渎合,又东过东光、南皮等县,齐之北界也。 永济渠县西北十里,引清漳水入此。 旧名瓠子渠。 隋炀帝征辽,改曰永济渠。 俗名御河,即卫水也。 元人开合运河,卫河渐徙而南,经武城恩县之西,去县境遂远。 ○涉水渠,在县东。 《志》云:渠自莲花池达永济渠。 先是卫河数决,故凿此渠,广丈余,长四十里。 遇泛溢为灾,赖此泄之。 今涸。 直渠在县西。 汉时大河所经也。 《沟洫志》:地节中,郭昌使行河,河曲三所。 水流之势,皆邪直贝丘,恐水势盛,堤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东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 渠通,百姓安之。 建始初,清河都尉冯逡言:郭昌穿渠后三岁,河水更从第二故曲间北可六里,复南合。 今其曲势复邪直,贝丘百姓寒心,宜复穿渠东行。 不听。 今皆堙废。 又二渠,亦在县境。 《汉书音义》:二渠一出贝州西南南折,一则漯川也。 禹厮二渠以引其河,即此。 今涸。 漯川,见山东莘县。 鸣犊口在县东南。 旧为大河所经。 《汉书》: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 成帝建始初,清河都尉冯逡言:郡承河下流,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 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 屯氏河不流行七十余年,新绝未久,其处易浚。 又所居高于以分流杀水势,道里便宜。 不听。 后二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 灵,灵县,见山东博平县。 屯氏河,亦详见山东馆陶县。 鲧堤县西三十里。 自顺德府广宗县逶迤入境,相传鲧治水时所筑。 又曲堤,在县东北。 齐时,群盗多萃于此,郡守宋世良下车颁行八条之制,盗奔他境。 盖地近河需,故群盗得以依阻。 ○新栅在县西。 晋太元中,燕人齐涉据新栅,降慕容垂。 垂以涉为魏郡太守。 既而附于泰山叛帅张愿,垂欲击之。 慕容隆曰:新栅坚固,攻之未易拔。 愿破,则涉不能自存矣。 乃击愿,破之,新栅亦下。 宁化镇在县西南。 《宋志》:政和七年,臣僚言:恩州宁化镇,大河之侧,地势低下,正当湾流冲激之处。 岁久堤岸怯薄,沁水透堤甚多。 近镇居民,例皆移避。 夏秋霖潦,堤防一失,恐妨阻大名、河间诸州往来边路,乞付有司贴筑固护。 从之。 甘陵在故厝县。 应劭曰:安帝以孝德皇后葬于厝,尊曰甘陵。 是也。 宋白曰:汉安帝父清河孝王陵,在清河县东南三十里,《城冢记》仍谓之英陵。 帝母左氏葬于县东北角,名曰甘陵。 发布时间:2025-04-30 08:00:03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