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六 内容: 卷十六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北直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北直七◇大名府东至山东东昌府一百八十里,南至河南开封府三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卫辉府二百八十里,西至河南彰德府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广平府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广平府清河县二百十里。 自府治至京师一千一百六十里,至南京一千六百五十里。 《禹贡》兖州之域。 夏为观扈之国。 春秋晋地。 战国属魏。 秦属东郡。 汉属魏郡时郡治邺。 后汉因之按建安十七年,割河内、东郡、巨鹿、广平、赵国十四县以益魏郡。 十八年,分置东、西都尉。 时魏为曹操封国也。 三国魏分置阳平郡。 黄初二年,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治元城。 晋因之。 宋亦为阳平郡,后魏因之治馆陶。 后周末,置魏州治贵乡县。 隋初因之。 大业初,改为武阳郡隋末,李密改为魏州。 寻为窦建德所据。 唐武德四年,复为魏州置总管府,寻改为都督府。 贞观初省。 龙朔初,改为冀州又为大都督府,督贝、德、相、棣、沧等州。 咸亨中,复故。 天宝初,曰魏郡治元城县。 乾元初,复曰魏州寻置魏博节度,亦曰天雄军。 建中三年,田悦拒命,称魏王。 僭改魏州为大名府。 余详州域形势。 下仿此。 五代唐同光初,升为东京兴唐府。 三年,改东京曰邺都天成四年,还曰魏州,寻复为邺都。 晋曰广晋府开运二年,复置天雄军于此。 汉曰大名府。 周显德初,复罢邺都为天雄军,而府如故。 宋因之亦曰魏郡。 庆历二年,建为北京八年,置大名府路,领北京、澶、怀、卫、德、滨、隶等州军。 金仍为大名府路宋建炎四年,金人立刘豫为齐帝,据大名。 寻徙汴。 绍兴七年,金人废豫,仍为大名府,亦曰天雄军。 《志》云:金贞二年,改安武军。 而《金史》不载。 元曰大名路。 明改大名府,领州一、县十。 今仍曰大名府。 府西峙太行,东连河济,形强势固,所以根本河北,而襟带河南者也。 春秋时,齐、晋尝角逐于此。 及战国之季,魏人由以拒赵而抗齐。 自秦以降,黎阳、白马之险,恒甲于天下。 楚、汉之胜负,于此而分。 袁、曹之成败,由此而决。 晋室多故,漳河之交,玄黄变更,南北津途,咽喉所寄也。 隋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以郡降李密,请改为魏州,又请西取魏郡。 密从之,而军声振于河朔。 窦建德及刘黑闼皆有问鼎中原之志,辄争魏州以临河。 南唐得魏州,亦为重镇。 迨安史倡乱,河北之患,二百余年,而腹心之忧,常在魏博。 朱温据有汴州,倚魏州为肩背。 魏州入晋,而梁祚遂倾矣。 自庄宗以魏州称帝,其后邺都军乱,李嗣源因之而承大统。 郭威复自邺都南向,竟移汉祚。 邺都于河南,遂成偏重之势广顺初,以邺都镇抚河北,控制契丹,特命腹心镇之。 宋亦建陪京于此,以锁钥北门,契丹不敢遽窥也。 及守御非人,女真长驱犯黎阳,大名竟不能为藩篱之限,因而汴洛沦胥,驯至九州崩陷。 使大名兵力,足以根柢两河,虽渐车之流,女真其未敢涉矣。 说者曰:河既南徙,今日之大名形势,视昔为一变。 不知东指郓、博,西出相、卫,南迫汴梁,大名介其中,道里便易,皆可不介马而驰也。 夫守险非难,用险为难。 用有形之险非难,用无形之险为难。 如谓大河既徙,无险可恃而少之,则齐、豫之间,列城数十,皆与大名犬牙相错者也。 举不足为用武之资欤? 今府,宋之北京也。 唐为魏州。 宝应以后,魏博节镇治焉按旧《志》,魏州城外有河门旧堤。 唐中和中,节度使乐彦桢筑罗城约河门旧堤,周八十里。 后唐建为东京,寻曰邺都。 晋、汉因之。 后周复为天雄军。 皆因旧城不改《志》云:大名府有隍城,郭威镇邺都时筑。 宋建北京,乃增修城郭,内为宫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 宫城南三门,中曰顺豫《宋志》:顺豫门内东西各一门,曰左右保成,东曰省风,西曰展义。 东一门,曰东安。 西一门,曰西安熙宁九年,北面增置一门,曰靖武。 其外城周四十八里二百有六步。 南面三门,正南门曰南河熙宁九年,改曰景风,其东曰南砖熙宁九年,改曰亨嘉。 已下诸门,皆是年所改也,西曰鼓角改曰阜昌。 北面二门,正北门曰北河旧《志》:魏州北门旧曰馆陶。 光化二年,幽州帅刘仁恭侵魏博,攻魏州,上水关馆陶门。 汴将葛从周救魏博,败却之。 胡氏曰:门以路出馆陶而名。 宋曰北河门。 熙宁中,曰安平门,其西曰北砖改曰辉德。 东面二门,正东曰冠氏改曰华景。 又有冠氏第二重门及子城东门,时改曰春祺及泰通。 子城在宫城之外,旧牙城也,东南曰朝城改曰安流。 又有朝城第二重门,时亦改曰巽齐。 西面二门,正西曰魏县改曰宝成。 又有魏县第二重门及子城西门,时亦改曰利和及宣泽,西南曰观音《五代史》:魏州罗城西门曰观音门。 晋天福初,改曰金明,即此门也。 宋仍曰观音门,复改为安正门。 又有观音第二重门,时亦改曰静方。 又上水关曰善利,下水关曰永济元丰七年,善利、永济二关俱废。 其后金人立刘豫于此,寻迁汴,亦伪称北都。 豫废,置大名府路。 元人亦因旧城。 前朝洪武三十一年,漳河泛溢,城沦于水,因迁今治,在旧城西八里。 建文三年,营筑土城。 成化、弘治以后,相继增修。 嘉靖四十年,易以砖石。 隆庆四年,复增葺之。 寻以涨水冲啮,屡葺屡圮。 万历二十年,大水,城坏,又复改筑,始为完固。 有门四,周仅九里,非复宋时陪都之制矣。 元城县附郭。 春秋时沙麓地,后为魏地。 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也。 汉因置元城县,属魏郡。 后汉因之。 曹魏置阳平郡于此。 晋及后魏因之。 东魏天平初,阳平郡移治馆陶县,仍属魏郡。 后齐县废。 隋开皇六年,复置,属魏州。 唐因之。 贞观十七年,并入贵乡。 圣历中,复置。 开元十三年,移入郭下,与贵乡并为州治。 五代唐曰兴唐县,晋复为元城县。 宋因之。 元至元初,省入大名县,寻复置。 今编户三十九里。 ○元城故城在府东。 刘句曰:隋元城治古殷城,在今朝城东北十二里。 唐贞观中,并入贵乡。 圣历二年,复分贵乡、萃县地置元城县,治王莽城。 开元中,移入郭下。 王莽城在今城东北二十余里王莽河北岸,亦谓之故元城。 唐武德五年,刘黑闼攻魏州,不下,引兵南拔元城,复还攻之。 此即朝城县境之元城也。 五代梁贞明二年,刘自莘县袭魏州,至城东,晋兵击之,稍却,至故元城西,为晋兵所围,大败,走黎阳,渡河保滑州。 此王莽城之元城也。 又石晋天福九年,契丹入寇,前锋至黎阳,契丹主屯于元城,赵延寿屯南乐。 此元城亦即故王莽城,胡氏以为古殷城也。 又《郡国志》沙麓旁有元城故城遗址,盖汉县治云。 魏县城府西三十里,相传魏县旧治此。 自汉以来,皆属魏郡。 隋末宇文化及自黎阳北趣魏县,称许帝于此。 后益徙而西,此城遂废。 今名旧县店,亦曰魏店。 五代梁龙德二年,戴思远自杨村袭晋魏州。 晋将李嗣源觉之,自澶州驰进,军于梁公祠下,遣人告魏州使为备。 思远至魏店,嗣源遣兵挑战。 思远知有备,乃西渡洹水,拔成安,大掠而去。 又魏武侯城,在旧城南十里,相传魏武侯所置。 旧有坛,亦曰武侯坛。 五鹿城在府东南。 春秋时卫地,亦与齐、晋接境。 《国语》:齐桓公筑五鹿,以卫诸侯。 《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过卫,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 即此处也。 僖二十八年,晋伐卫,取五鹿。 其后仍属卫。 襄二十五年,卫献公自齐还国,齐崔杼止其帑,以求五鹿。 后复入于晋。 哀元年,齐侯、卫候救邯郸午之子稷于邯郸,围五鹿。 四年,齐、卫救范氏,围五鹿。 皆此城也。 杜预曰:元城县东有五鹿。 是矣。 《志》云:府东四十五里有五鹿城。 又《郡志》:旧元城东三十里,有五孝城。 当即五鹿之误。 阳狐城《括地志》:在元城县东北三十里。 《史记·齐世家》:宣公四十三年,田庄子伐晋,围阳狐。 盖晋邑也。 又《魏世家》:文侯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阳狐。 胡氏曰:是时,秦兵未得至元城,盖在河东境内。 今山西垣曲县有阳胡城,是也。 又几城,《括地志》云在元城县东南。 战国时,魏伐齐,取几。 《史记》:赵惠文王二十三年,楼昌将攻魏几,不能取。 十二月,廉颇将攻几,取之。 即此城也。 二城盖俱近山东朝城县界。 马陵城在府东南。 隋开皇六年,分元城县地置马陵县,属魏州。 大业初省。 又府境有襄城,汉武帝封韩婴为襄城侯。 《郡邑志》元城县有废襄城,是也。 ○沙麓山府东四十五里。 《春秋》僖十四年,沙鹿崩。 《梁传》曰:林属于山,曰鹿沙,山名也。 《水经注》:元城县有沙丘堰,大河所经,以沙鹿山而名。 又沙鹿亦名女坐丘,周穆王女叔坐曾届此,因名。 ○御河在府城南。 亦曰通济渠,一名永济渠。 即隋大业中所开,淇、卫诸水之下流也。 自河南卫辉府境,流经县、滑县、内黄、魏县之境,又东北流,经此过小滩镇。 又北入馆陶县界,合于新漳水,亦名白沟水。 对北白沟而言,谓之南白沟。 唐咸亨中,李灵龟为魏州刺史,凿永济渠,以通新市,百姓利之。 又开元二十八年,刺史卢晖移永济渠,自石灰窑引流至城西,注魏桥。 夹渠置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 亦谓之西渠。 唐建中三年,河东帅马燧等攻叛帅田悦于魏州,悦撄城自守。 既而幽州帅朱滔等叛应悦,引兵赴援。 悦恃援军将至,遣将康等出城西,与燧等战于御河上,大败而还。 《元志》:御河自魏县界,经元城县泉源乡于村渡,南北约十里。 东北流至包家渡,下接馆陶县界。 漳河府西北二十里。 有新旧二河,俱自魏县流经府境。 《志》云:旧漳河自魏县东南流经府城西南,入卫河。 后徙,从魏县东北流经府北,下流至馆陶县界,入卫河,谓之新漳。 《五代史》:梁开平五年,晋王存勖败梁兵,自赵州进围魏州。 梁将杨师厚引军自磁、相赴救。 晋解围去,师厚追之,逾漳水而还。 宋时尝引漳水注雕马河,入府城,灌御河。 又从东北陡门出,灌流沙河,复入漳河,以通漕运。 今故渠已湮。 《河渠考》:漳水流浊,最多决溢。 明洪武初,漳水溢。 三十一年,漳、卫并溢,郡城遂圮。 自宣德以后,横流决啮,不可胜纪。 其最甚者,莫如嘉靖三十六年,漳、卫横流,盘旋于元城、大名、南乐、魏、、内黄等县境,民至有攀木而栖者。 盖漳盛而卫不能容,泛滥为灾也。 又云漳、卫二河,并在府境。 大抵卫常安流,漳善决啮。 明初,漳水从魏县北,历西店东,注馆陶,合卫水。 正德初,漳河决魏县阎家渡。 又十年,决双井渡,皆合卫水,由艾家口东北经小滩镇,而入馆陶界。 堤堰完固,环抱郡城,虽有决啮之害,补塞亦易。 嘉靖三十六年,复决于魏县西南回隆镇。 遂舍艾家口,经大名县南,分流汗漫,东至岔道村,始合旧河。 公私皆以泛滥为病。 隆庆三年,漳水大溢,大名县城垣、室庐,几至为墟。 万历十九年,始自大名县西白水村至艾家口,开渠十一里,达漳河故道,复自艾家口导支流入府城壕。 工甫毕,淫潦适至,赖二流分派,大名县得以无恙。 因拟益为闸坝,以节宣之。 自是水患差少。 余详大川漳水。 屯氏河在府东。 《志》云:《汉书》武帝塞宣防,后河复决于馆陶,分为屯氏。 即此河也。 按此盖屯氏别河,决于成帝时,泛滥兖、豫者,其后流绝。 亦名为王莽河。 班固曰:禹酾二渠以引河。 一则漯川,今河所经。 一则北渎,王莽时绝,故世俗名是流为王莽故河。 唐建中三年,朔方帅李怀光等,与朱滔战于惬山,败绩。 是夕,滔等堰永济渠入王莽故河,绝官军粮道及归路。 明日,水深三尺余,马燧等大惧,卑辞谢滔,始得与诸军涉水而西,退保魏县。 兴元初,朱滔与田悦有隙,攻悦贝州。 会田绪杀悦,滔喜,遣兵攻魏州军王莽河。 又后唐同光四年,赵在礼等作乱,自临清、永济、馆陶趣魏州。 州将孙铎请乘城为备,且募壮士伏王莽河,逆击之。 监军史彦琼不听。 贼掩至魏州,城陷。 宋时,大河自澶州而东北,出大名元城之东。 其后决徙不一,屯氏河之故迹遂堙。 《一统志》:王莽河,一名毛河。 即屯氏河之讹矣。 又金堤,《邑志》云在旧府城北十九里,即汉成帝时所筑,北尽馆陶县界。 沙河府东北四十里。 《志》云:河南北约长二十里,东西阔二里,流常不定。 一名流沙河。 下流合于漳河。 又雕马河,在府西南。 宋时引漳河注此,绝卫河而注城中,复北出以入于卫河。 今皆湮废。 ○马颊河,在县东五十里。 旧自开州流经此,阔约百步。 今虽枯竭,故道犹存。 淫雨泛溢,辄害禾稼。 下流入山东朝城等县境。 今详见山东高唐州。 ○马陵道府东南十里。 《左传》成七年,公会诸侯救郑,同盟于马陵。 《战国策》:梁惠王二十七年,伐韩。 齐救韩,使田忌、孙膑直走魏都。 魏将庞涓倍道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乃使万弩夹道而伏,涓至杀之。 即此处。 是时梁尚都安邑,齐入魏境道出此也。 隋因置马陵县。 宋人河北漕运,往往于黎阳或马陵道口装卸,盖津要所关矣。 沙亭在府东。 《春秋》定七年,齐侯、卫侯盟于沙。 左氏谓之琐。 杜预曰:元城县东南有沙亭。 晋太和五年,秦王猛围邺,燕慕容桓自沙亭屯内黄。 是也。 《晋·地道记》:元城县南有琐阳城。 盖即沙亭矣。 ○金波亭,在故魏州城内。 五代梁乾化五年,分魏博为两镇,置昭德军于相州。 魏人不乐分徙,遣刘将兵屯南乐以逼之。 遣别将王彦章将骑入魏州,屯金波亭。 既而魏州军乱,围金波亭,彦章斩关走。 小滩镇府东北三十五里卫河滨。 自元以来,为转输要道。 又东北三十里,而达山东冠县。 今河南漕运,以此为转兑之所,有小滩巡司。 嘉靖三十七年,又设税课司于此。 或以为镇即古枋头,误也。 其西南数里有岔道村,亦卫河所经也。 ○台头堡,在府城南,其地有高台。 相传魏惠王拜郊台,村因以名。 又束馆堡,在府东六十里,以有束庙而名。 亦曰束馆。 《镇志》云:府西北三十里有西店集,漳河旧经此。 又有儒家寨堡,在府西北四十里。 黄金堤堡,在府东北三十里,皆商民辏集处。 铜雀驿在魏州旧城内。 五代梁乾化二年,宣义帅杨师厚军魏州,馆于铜雀驿。 会朱友弑逆,师厚遂入牙城,据有魏博。 是也。 《志》云:今有艾家口水驿,在城南卫河滨。 河门在旧魏州城外。 《唐书》魏州有河门旧堤,魏帅乐彦桢尝因以筑罗城。 五代梁乾化五年,分魏相为两镇。 魏人谋作乱,曰:六州历代藩镇,兵未尝远出河门。 谓此也。 ○狄公祠,旧在府西南二十里。 狄仁杰尝刺魏州,民因立祠祀之。 晋将李嗣源自澶州驰救魏州,军狄公祠下,即此。 大名县府东南十里。 东至山东朝城县七十里,东北至山东冠县九十里,东南至南乐县三十五里。 本汉元城县地。 东魏天平二年,析置贵乡县,属魏郡。 后周为魏州治。 隋因之。 唐亦为魏州治。 五代梁乾化末,晋王存勖入魏州,改曰广晋县。 汉曰大名县。 宋熙宁六年,省入元城县。 绍圣二年,复置。 政和六年,移治南乐镇,即今县治也。 金亦为倚郭县。 元初仍治于此,寻又迁入郭内。 至元九年,复还故治。 明初废。 洪武三十一年,复置于郭内。 永乐九年,复还故治。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九里。 ○贵乡废县在今县北。 《水经注》沙丘堰有贵乡。 《五代志》:前燕慕容置贵乡县,属昌乐郡。 昌乐,即今南乐县也。 刘句曰:后魏天平二年,分馆陶西界于今州西北三十里古赵城,置贵乡县。 后周建德七年,以赵城卑湿,西南移三十里,就孔思集寺为贵乡县治。 大象二年,于县置魏州。 隋大业中,为武阳郡治。 唐开元中,与元城县并在郭下。 今县盖即故贵乡县地也。 ○惬山县北十五里。 汉成帝时,河决。 王延世于此运土塞河,颇惬人心,因名。 唐建中二年,朱滔等共拒朝命,救田悦于魏州,引兵营于惬山。 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击滔于惬山之西,为滔所败,蹙入永济渠,溺死甚众。 今元氏故城旁,有朱滔壁垒余址。 ○卫河县北五里,与元城县接界。 滨河有艾家口递运所。 弘治初,卫水自此决溢为患,因筑堤障御,名曰红船湾堤。 又县有附城堤。 正德间,漳、卫二水决溢入境,县令吴拯增筑此堤,植柳千株,环抱县治。 一名吴公柳堤。 《郡志》:县境有卫河堤,起自县之新镇,达于馆陶,延袤三百余里。 成化二十二年,郡守李瓒增筑。 又县西北二里有张家堤,西南八里有李茂堤,县东北十五里有范胜堤。 俱嘉靖三十六年以后,漳河南决,因筑诸堤捍卫。 万历三十八年,卫河溃于范胜堤,即此。 《志》云:县东三里有逮家堤,起自南乐县界,经县境,抵卫河滨。 盖古堤也。 又县治二里有诸公堤,嘉靖二十八年,邑令诸所筑,因名。 屯氏河县东南三里。 即汉成帝时,河决馆陶及东郡金堤者,支流派别,县境因有此渠。 宋时大河自南乐县东北流入县境,又东北入元城县,此即大河故渎矣。 今废。 ○雕马河,在县北,与元城县接界。 今亦涸。 张家泽县东二里。 鱼藻繁衍,冬夏不涸。 《志》云:昔有县令张珩者,结庐读书泽上,因名。 又县西南三里有白水潭,林树交荫,菱荇纵横,为近郊之胜。 盖即屯氏河之余浸矣。 魏县府西四十里。 西至河南临漳县九十里,北至广平府广平县二十里,东北至山东丘县九十里。 春秋时洹水地,应劭以为魏武侯别都也。 汉置魏县,属魏郡,郡都尉治焉。 后汉仍曰魏县。 晋及后魏,并属魏郡。 后齐废。 隋开皇六年,复置魏县,属魏州。 唐因之。 宋属大名府。 明初,移治五娃店。 今城周五里,外环堤八里。 编户五十里。 ○废魏县城县南三十里。 《志》云:汉县旧治,在今府西三十里于村渡西,俗呼旧县店。 唐时移县于洹水镇。 刘句曰:天宝三载,移魏县,以县居漳水、洹水之下流冲溢为患也。 《邑志》:县旧治在于村渡西五里,唐以河患迁洹水镇,后皆因之。 明初复为漳河所冲啮,始迁今治。 废城旧址犹存。 漳阴城在县西南。 隋开皇十六年,析魏县地,置漳阴县,属魏州。 大业初,废。 唐武德四年,复置漳阴县。 贞观初,仍省入魏县。 ○葛筑城,在县西南二十里。 《史记》:赵成侯及魏惠王遇于葛筑。 即此城也。 今其地又有筑亭。 ○漳河在县南。 《志》云:旧漳水为浊漳,今自临漳县东流至县南十八里,又东流至府城西南,与御河合者是也。 新漳水为清漳,自县南徙流而北,迫县之南关,东流数里,折而东北,经元城县北,入山东馆陶县界,与卫河合者是也。 二漳水盖以堤岸相隔。 按清、浊二漳已合于临漳县西,此所云旧漳者,盖沿漳水之旧名,新漳则据其分流入卫河者言之耳,非仍有二漳水也。 欧阳曰:漳河过魏县,亦谓之魏河。 唐建中三年,马燧等围田悦于魏州。 朱滔、王武俊叛,援悦,燧败保魏县。 滔等亦引兵营魏县东南,与官军隔水相拒。 五代梁乾化五年,晋王存勖得魏州,梁将刘自洹水趣魏县。 晋将史建瑭屯魏县拒之,晋王劳军至魏县,帅百骑循河而上,觇营。 伏兵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王力斗得免。 河曲,即漳河曲也。 《河渠考》:漳水入县境,一遇雨潦,恒多决溢之患。 成化十八年,水决县西,入城市。 弘治二年,复自县西羊羔口,漫流害稼。 十四年,复溢。 明年,从县西北趣广平县东南,下流皆被其害。 仍入馆陶,合卫河。 嘉靖中,漳、卫屡溢。 三十年,为患尤剧。 三十六年,自县及元城、大名以南二三百里间,皆为巨浸。 久之,患始息。 万历二十年,复涨溢害稼。 土人以漳水变迁不常,谓之神河。 水退后,往往以填淤为利,故垫溺常不免。 又旧有漳河堤,在县南,其南岸起自临漳,延袤八十里。 北岸起自成安,延袤五十里。 俱由县境抵元城县界。 永乐八年,县令杨文亨创筑,后屡增修之。 卫河县南三十里。 自内黄县合洹水流入县界,经回隆镇,至县南五十里,有泊口渡。 又东经县东南三十五里,有阎家渡。 四十里,有双井渡。 又东北入元城县境。 漳水决溢,卫河辄被其患。 正德初,漳水自阎家渡决入,后又自双井渡决入。 嘉靖中,复自回龙镇决入。 近时漳水屡决县、内黄之交,溃溢辄入县境。 盖漳、卫相近故也。 杜佑曰:炀帝引白沟水为永济渠,经魏县南而东北出。 即此。 又旧有卫河堤,自回龙镇东北,抵大名县界,景泰七年修筑。 又有护城堤,弘治中县令鲍琦筑此,以御卫河之水,亦曰鲍公堤。 白龙潭在县西,漳水汇流处也。 唐乾宁三年,河东帅李克用攻魏州,败魏兵于白龙潭,追至观音门。 朱全忠驰救,乃引还观音门,即故魏州西门矣。 ○李固镇在县东南。 唐文德元年,魏博军乱,乐从训保内黄,求救于朱全忠。 全忠将兵自白马济河,下黎阳、临河、李固三镇。 《九域志》:魏县有李固镇。 薛居正曰:邺西有栅,曰李固,清淇合流于其侧。 唐同光以后,魏州有邺都之称,故曰邺西。 回隆镇县西南六十里。 隆,亦作龙,相传宋真宗北征时,回銮经此,因名。 《相州志》:安阳县东九十里,有回隆驿。 又临漳县东南五十里,亦有回龙镇,南临御河。 盖其地为四达之郊也。 今亦见内黄县。 ○北皋镇,在县西北,界成安、临漳之间,商民辏集,有北皋堡。 又沙口镇,在县东二十里,为往来冲要,亦置堡于此。 又有双井镇,即双井渡,漳、卫合流之冲也。 南乐县府东南四十里。 东至山东朝城七十里,北至山东冠县百十五里,东南至山东观城县五十里,西至内黄县七十里。 汉置乐昌县,属东郡。 高后封张敖子寿为侯邑。 又宣帝封王武为乐昌侯,邑于此。 后汉省。 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复分魏县置昌乐县,属魏郡。 永安初,置昌乐郡治焉。 东魏天平中,罢郡。 后周复置郡。 隋初郡废,县属魏州。 大业初,省入繁水县。 唐武德初,复置,属魏州。 五代唐讳昌,改曰南乐,属兴唐府。 宋仍属大名府。 崇宁五年,改属澶州。 金还隶大名府。 元因之。 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三十五里。 ○昌乐城县西北三十五里。 后魏昌乐县治也。 隋省。 唐武德五年,太子建成等击刘黑闼于魏州,至昌乐。 刘句曰:故城在县西,后魏曾置昌州于此。 今城,武德六年所筑。 宝应初,仆固等追击史朝义于昌乐东,败之。 五代梁乾化五年,分天雄军置镇相州,恐魏人不服,使刘济河屯昌乐以逼之,魏人遂作乱,以地归于晋。 明年,晋王存勖改县为南乐。 晋天福八年,以契丹将入寇,遣使城南乐及德清军,征近道兵备之。 即今城矣。 昌州,即后魏昌乐郡,刘句误也。 繁水城县北四十里。 隋开皇六年,分昌乐县置繁水县,属魏州。 大业初,以昌乐县省入,县属武阳郡。 唐仍属魏州。 贞观十八年,省入昌乐县。 平邑城县东北七里,故赵地。 《史记》: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 又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齐,至平邑。 悼襄王元年,魏欲通平邑、中牟之道,不成。 五年,傅祗将居平邑,庆舍将东阳,河外师守河梁。 《竹书》:晋烈公十一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 十六年,齐田盼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 即此。 汉为元城县地。 东魏天平二年,分置平邑县,属魏郡。 高齐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 大业初,并入贵乡县。 唐建中二年,马燧等败田悦于洹水,顿兵于平邑浮图。 悦因得入魏州。 今有马燧营遗址。 《正义》:河外,魏州河南地。 中牟,今见河南汤阴县。 昌城在县南。 魏收《志》昌乐县有昌城。 晋永和六年,冉闵篡赵自立。 赵将张贺度等会于昌城,将攻邺。 闵自将击之,战于仓亭,贺度等大败。 《志》云:县有古昌意城,黄帝子昌意所筑,即故昌城矣。 又县东二十五里,有故朝城,近山东朝城县界。 唐开元中,以此名县。 今其地名韩张堡。 五代梁将王彦章尝营此,壁垒犹存。 ○方山县北七里。 《志》云:旧有二土山并峙,其形正方。 宋嘉以后,大河经县境,荡决不时,夷为平陆。 今其地名方山村。 ○龙窝河县东四十里。 自山东观城县界,流经县境之荚村,又经县南,入清丰县界。 或曰本大河故渎也。 唐开元十四年,魏州河溢,其决口谓之龙窝。 自宋以来,县皆为大河经流之道。 其后河既南徙,余流断续不一,因随地立名云。 又二股河,在县南,大河故道也。 一名四界首河,以流经魏、恩、德、博四州之界而名。 宋嘉中,大河决溢于恩、冀诸州之境,河北漕臣韩贇言:四界首,古大河所经,宜浚二股渠,分流入金、赤二河,以纾恩、冀之患。 其东北为五股河,亦并浚之。 诏从其请。 于是大河从魏州第六埽,溢入二股河,广二百尺,经流百三十里,东至沧州入海。 熙宁中,河复溢恩、冀诸州,议者复请于大名第四、第五埽开修直河,使大河还二股故道。 又浚清水镇河,塞退背鱼肋河。 王安石主其说。 既而刘绘上言:河势增涨,许家湾、清水镇河极浅漫,几于不流。 蒲泊已东,下至四界首,退出之田,略无固护。 设漫水出岸,牵回河头,将复成水患。 宜候霜降水落,开清水镇河,筑缕堤一道,以遏涨水,使大河复循故道。 命有司相度。 熙宁末,河溢卫州。 又大决于澶州,而二股、直河诸流,一时湮废。 吕大防曰:治河持议有三,一曰回河,二曰塞河,三曰分水。 而分水之说差胜。 今详见川渎异同。 繁水在废繁水县南五里。 自内黄县流入境,又北注于永济渠。 一名浮水。 《水经注》:浮水上承大河于顿丘县北,下流至东武阳东入河。 《志》云:县西北三十里有王村堤,繁水所经也。 其堤南入清丰北,入大名县界。 今繁水浅涸,非复故流矣。 东武阳,见山东朝城县。 ○朱龙河,在县西南四里。 源自开州澶渊陂,分流过清丰县界,入县境。 至赵家庄曲折南,回复入开州界,注黑龙潭。 今涸。 又宋堤,在县东二十里,南接清丰县界。 宋至和二年所筑,以御大河之泛溢。 又有古金堤,在县西十里,亦南接清丰县界。 ○仓亭县西三十五里。 其地有仓帝陵及造书台亭,因以名。 即冉闵败张贺度处也。 或以为山东范县之仓亭津,误矣。 又县西三十里有操刀、留胄二营,相去六里,土人相传周武王伐纣驻师于此。 或曰非也。 宇文周灭齐,遣兵追高纬,此其故垒云。 清水镇在县东。 宋人引河出此,入于二股渠,所谓清水镇河也。 其后河流涨溢,镇亦堙废。 五花营,在县北十八里。 唐时河北五镇尝会兵于此,因名。 后人因其壁垒,聚居成镇。 《志》云:县北八里有建成营,唐武德五年,太子建成驻兵于此。 又有王彦章营,在县南门外,宋、金城厢,皆因其故垒。 清丰县府东南九十里。 南至开州五十里,东南至山东濮州六十里,东至山东观城县五十里。 汉顿丘县地。 唐大历七年,魏博帅田承嗣请析顿丘、昌乐二县地置今县。 以孝子张清丰而名。 县属澶州。 五代晋属德清军,宋仍属澶州。 庆历四年,徙德清军治焉。 金废军,县属开州。 元因之。 明朝改今属。 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十五里。 ○清丰故城县西北十八里。 唐大历中,县盖治此。 又县南五里有故城,或以为宋庆历中,县徙治处也。 县西南十五里,又有故城。 《志》以为宋嘉中,因避水患迁于此。 后复移今治。 今城周五里,城外又有小城,周三里有奇。 顿丘城县西南二十五里。 古卫邑。 《诗》: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竹书》:晋定公三年,城顿丘。 汉置顿丘县治此。 颜师古曰:丘一成为顿。 成,重也。 重,平声。 后汉亦属东郡。 初平三年,曹操击黑山贼于毒等,军于顿丘。 晋为顿丘郡治。 后魏因之。 高齐郡县俱废。 此为古顿丘城,在今县西北,非此城也。 隋开皇六年,复置顿丘县,属魏州。 唐武德四年,置澶州治焉。 贞观初,州废,县仍属魏州。 大历七年,复为澶州治。 旧《志》云:澶州治顿丘,其地当两河之驿路。 五代梁乾化五年,晋王存勖克澶州,即此城也。 石晋天福三年,徙州跨德胜津,并顿丘县徙焉。 因于旧城置顿丘镇,取县为名。 四年,改镇为德清军。 九年,复徙军于陆家店,而故城遂墟。 未几,契丹入寇,军于元城。 继而伪弃城去,伏精骑于古顿丘城,以俟晋军至而击之。 晋军不出,复围澶州,即此城也。 宋仍置顿丘县,属澶州。 熙宁六年,并入清丰县。 《志》云:今县西北十五里,有顿丘故城。 宋时县盖治此。 德清军城县西三十里。 本顿丘县地。 石晋天福四年,置德清军于故澶州城。 开运初,契丹入寇澶州、邺都之间,城戍尽陷。 议者谓澶州、邺都相去百五十里,宜于中途筑城,应接南北。 因更筑德清军城,合德清、南乐之民以实之。 旧《史》:开运元年,移德清军于陆家店,南去新澶州七十里。 二年,更筑军城。 是也。 王氏曰:晋天福八年,城南乐及德清军。 是时军治顿丘镇,南去澶州六十里。 明年,遂移陆家店。 宋初因之。 庆历四年,徙军治清丰县,仍隶澶州,而故城遂废。 阴安城县西北二十五里。 汉县,属魏郡。 元封五年,封卫不疑为侯邑。 后汉仍属魏郡。 晋属顿丘郡。 永和六年,冉闵败赵将张贺度等于仓亭,追斩靳豚于阴安,即此。 后魏亦属顿丘郡。 高齐废入顿丘县。 隋末,尝移顿丘县治阴安城。 唐复还旧治。 胡氏曰:阴安城,一名顿丘古城,盖以顿丘尝治此也。 《一统志》:顿丘城,亦名阴安古城。 误矣。 观泽城《括地志》:顿丘城东十八里,有观泽城,战国时赵邑,又为魏地。 《史记》:齐王七年,与宋攻魏,败之观泽。 即此。 又刚平城,在县西南。 《史记·赵世家》:敬侯四年,筑刚平以侵卫。 五年,齐、魏为卫攻赵,取我刚平。 是也。 ○干城,在县西南三十里,本卫之干邑。 《诗》:出宿于干。 又县北十里有聂城。 《春秋》僖元年,齐师、宋师、曹伯次于聂北,救邢。 《志》以为即此城也。 《寰宇记》:干、聂,并卫大夫食邑。 又有孙固城,在县北十八里,周五里,废址尚存。 一云城在县南二十里,盖五代时戍守处。 又有卫城,在县东南四十里,相传卫灵公置离宫于此。 ○鲋禺山《志》云:在顿丘故城西北三十里。 一名高阳山。 《山海经》:鲋禺之山,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 《胜览》云:山在滑州东北七十里,一名青冢山。 又有秋山,亦在顿丘西北。 《山海经》:帝喾葬其阴。 今故址已湮。 ○朱龙河县东七里。 南接开州,北入南乐。 一名龙窝河。 《志》云:县东十五里,有大河故道。 县东南三十里,又有六塔故渠,即宋庆历中,议引商胡河自六塔渠入横陇故道者。 又有鸡爪渠,在县东。 宋绍圣初,河决内黄,吴安持请塞梁村口、缕张包口,开清丰口以东鸡爪河,分泄河势者是也。 今皆堙废。 详见开州及川渎异同。 淇河在县西。 旧《志》云:自临河县流经顿丘县北五里,又东历清丰县,至观城县境。 盖淇水自县合卫河支流,复引而东出,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入于大河,故渎今湮。 ○澶水,在故顿丘城西南二十里,伏流至南乐县废繁水城西南,合于繁水。 亦曰繁泉。 《志》云:顿丘故城西北有泉源,即《诗》所云泉源在左者。 硝河县东南十八里。 水流无源,盈涸不时,两岸产硝,因名。 又黄龙潭,在县东南三十五里,约二十余顷,在断堤之间。 盖皆决河之余浸矣。 ○金堤驿在县南。 《志》云:县南四十五里,有金堤,南接开州,北接南乐县境。 汉成帝时,王延世运土塞河,自金堤增筑之,置驿于其上,因以金堤为名。 宋庆历五年,命内臣王克恭塞滑州横陇决河。 克恭请先治金堤,御下流。 诏止勿塞,即此处也。 《邑志》云:德清废城东南五里,有金堤余址。 又云金堤在县西二里。 主簿寨堡县东南三十里。 又县西南三十里有许村堡县,东北二十里有马村堡,皆有小城,周一里有奇,可以守御。 蒯聩台在顿丘故城北五里,相传蒯聩所筑。 又县有颛顼冢。 《皇览》曰:冢在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 又有帝喾冢,在顿丘城南台阴野中。 《一统志》:颛顼及帝喾陵,俱在今滑县东北七十里。 盖即鲋禺山麓矣。 内黄县府西南百里。 南至滑县百二十里,东南至开州七十里,西至河南彰德府百二十里。 战国时魏邑。 汉置内黄县,属魏郡。 应劭曰:魏以河北为内,河南为外。 陈留有外黄,故此曰内。 后汉仍曰内黄县。 晋属顿丘郡。 后魏因之。 东魏天平初,省入临漳县。 隋开皇六年,复置,属相州。 大业初,改属汲郡。 唐初,属黎州。 贞观十七年,还属相州。 天三年,改属魏州。 宋属大名府。 金大定六年,改属滑州。 元因之。 明初改今属。 城周五里有奇,外郭九里。 编户三十四里。 ○内黄旧城在县西北十八里。 战国魏之黄邑。 《史记》:赵廉颇伐魏,取黄。 汉因置内黄县。 后汉初平三年,曹操击黑山贼眭固及匈奴於扶罗于内黄,是也。 或曰:隋末,窦建德尝置黄州于此。 唐武德四年,并州总管刘世让克黄州,进攻州,不克。 即内黄云。 又文德初,魏博军乱,逐其帅乐从训。 朱全忠引兵救之,至内黄,败魏州兵。 周移县于今治。 繁阳城县东北二十七里。 战国时魏地。 《史记》: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廉颇攻魏繁阳,拔之。 汉置县,属魏郡。 应劭曰:在繁水之阳也。 后汉因之。 晋属顿丘郡。 永和六年,后赵冉闵之乱,刘国据阳城,引兵击闵。 胡氏曰:即繁阳城也。 后魏太平真君六年,省入顿丘县。 太和十九年,复置,仍属顿丘郡。 东魏天平二年,改属魏郡。 北齐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卫州。 大业初,并入内黄县。 柯城在县东北。 《春秋》襄十九年,叔孙豹会晋士于柯,杜预以为内黄柯城也。 又牵城,在县西南十二里。 《春秋》定十四年,公会齐人、卫人于牵。 《传》作会于脾上梁之间。 杜预曰:黎阳县东北有牵城,脾上梁即牵也。 戏阳城在县北。 《春秋》昭九年,晋荀盈卒于戏阳。 杜预曰:内黄县北有戏阳城,亦曰[B111]阳聚。 后汉建武二年,帝自将征五校,幸内黄,大破五校于[B111]阳。 [B111]、戏通,许宜反。 即戏阳城矣。 一云:城在河南彰德府永定故城东二十五里,址周二十里有奇。 又殷城,在县东南十三里。 《括地志》:河甲居相时所筑,因名。 《志》云:县西南二十五里又有亳城,城东有殷中宗陵。 今为亳城集。 ○五马山在县西。 宋宝元年,彭义彬与蒙古战于内黄之五马山,兵溃,死之。 即此。 又博望冈,在县西南十三里。 旧《志》:上有博望关路,出河南汲县。 ○卫河在县北。 自县流入境,经魏县,入元城县界,即永济渠也。 亦曰淇水。 《志》云:淇水东过内黄县,为白沟水,亦曰清河。 唐光化二年,刘仁恭攻魏博,拔贝州。 朱全忠遣将李思安等赴救,屯于内黄。 仁恭子守光等来击,思安使别将伏兵于清水之右,而逆战于繁阳,阳不胜而走。 守光逐之,及内黄之北,伏兵发,守光仅免。 《郡志》:县南有沟河,源出县界,流经滑县,入县境西北,至孟家潭北,流入卫河。 其两岸产硝,一名硝河。 似误。 洹水在县西。 其上流曰安阳河。 自河南临漳县,流经广平府成安县界,又东南入县境,经县西北永和镇,入于卫河。 ○汤水,在府西南,自河南汤阴县流入县境,合洹水入于卫河。 一名黄雀沟。 繁水县东二十六里。 旧自顿丘县流入境,又东北入南乐县界,即浮水也。 《汉志》云:魏徙大梁,以地易赵,赵南至浮水繁阳。 即此地矣。 ○界河,《志》云:在县南,西通沟河,东南流经开州界,东经清丰界,东北经大名县界。 春冬常涸。 夏秋淫潦,则溢而北,入于卫。 又有故河渠,在县东十余里,有南北古堤,俗呼其地曰黄滩。 《志》云:清丰东境亦有故渠,俗因呼此为西黄河故道。 又云县东一里有古金堤,北接大名县界之卫河。 又有高堤,起自县南高堤镇,北至魏县泊口渡,凡百余里。 鸬鹚陂县西南五十里。 陂周八十里,蒲鱼之利,土人所资。 魏收《志》临漳县有鸬鹚陂,又《九域志》洹水县西南五里有鸬鹚陂。 陂盖与成安县及河南之临漳县接界矣。 或曰旧陂纵横广远。 今水流断续,故余址分见于临漳及县境也。 黄泽在县西北五里。 旧时泽广数里,有堤环之,曰黄泽堤。 后汉初,世祖破五校贼于黄泽。 是也。 今湮废。 城西北二十里,又有孟家潭。 《志》云:其水无源,夏潦则硝河汇于此潭,溢入卫河。 或以为即故黄泽也。 应劭曰:黄泽在内黄之西。 《志》云:县有黄池驿,嘉靖四十五年革。 ○回隆镇县西北五十里,有回龙庙巡司。 其北与魏县接界。 《志》云:镇在漳、卫二水之间,河南岁漕尝转兑于此,寻移小滩镇。 今详见魏县。 又黄池水驿,在县西四十里卫河滨。 河南粮运道皆经此,为津途要隘。 烽火台县北四里,高二丈许。 宋咸平中,契丹入寇大名,杨延朗军内黄以御之,筑台于此。 又澶、濮间皆有烽火台,俱五代时及宋咸平、景德间所置也。 《邑志》云:县西南三十里,地名河村,有李靖堡。 又县北二十余里,有单雄信营。 营为土城,有南北二门,相传李密将单雄信屯兵处。 永定桥在县西南,跨卫河之上。 唐大顺二年,朱全忠侵魏博,罗弘信军于内黄以拒之。 全忠败魏州兵,进至永定桥。 弘信惧,请降。 又高堤渡,在县西南五十里卫河南岸。 县府西南二百里。 东至开州一百里,西南至河南卫辉府百二十里,西北至河南汤阴县七十里。 春秋时卫地。 汉置黎阳县,属魏郡。 后汉因之。 晋仍属魏郡。 石赵置黎阳郡。 后魏属汲郡。 孝昌中,分置黎阳郡。 周宣政元年,置黎州。 隋初,州郡俱废,县属卫州。 开皇十六年,复置黎州。 大业初,州废,仍属汲郡。 唐初,复置黎州。 贞观十七年,州废,仍属卫州。 五代晋改属滑州。 宋初因之。 雍熙中,改属澶州。 端拱初,建通利军。 天圣初,改安利军。 熙宁三年,复为黎阳县,属卫州。 元初,复为通利军。 政和五年,升为州,亦曰川军。 寻又为平川军。 金皇统八年,改曰通州。 天德三年,复曰州。 元初以州治黎阳县省入,属真定路。 至元二年,改隶大名路。 明洪武三年,改州为县。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里。 ○黎阳废县县西二里。 又有故城在今县东北,汉县治此。 相传以黎侯失国寓卫时,居此而名。 应劭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县取山之名。 水在其阳,故曰黎阳。 《水经注》:山在城西,城凭山为基,东阻河。 后汉有黎阳营。 《汉官仪》云:中兴以幽、冀、并州兵平定天下,故于黎阳立营,兵锋尝为天下冠。 建安四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黎阳。 八年,操攻黎阳,败袁谭、袁尚于城下。 既而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尚寻攻谭于平原,操救谭,复至黎阳,尚还邺。 晋永嘉三年,刘渊将刘景攻陷黎阳,既而石勒亦军焉。 永和六年,后赵石闵作乱,故将段勤据黎阳,谋攻闵。 太元九年,谢玄北伐,遣将颜肱等军河北,袭击苻丕将桑据于黎阳。 据走,遂克之,以滕恬之为黎阳太守。 十一年,丁零翟辽作乱,据黎阳。 十七年,慕容垂取其地。 隆安以后,没于后魏。 孝昌中,置郡于此,常为河津重镇。 隋开皇三年,置黎阳仓,漕河北之粟,以输京师。 大业九年,杨玄感督运黎阳,起兵攻东都。 十三年,李密攻东都,使徐世袭破黎阳仓,据之。 开仓,恣民就食。 旬日间,得胜兵三十余万。 唐武德初,宇文化及自滑台趋黎阳。 徐世畏其军锋,自黎阳西保仓城。 化及遂渡河保黎阳,围世于仓城,寻为世所败。 二年,窦建德攻黎阳,克之。 《括地志》:黎阳城西南有故仓城,相传袁绍聚粟之所,亦即隋开皇中置仓处也。 是时黎阳城,盖在大亻丕以东矣。 文德初,朱全忠救乐从训于内黄,自白马济河,下黎阳等镇。 五代梁贞明二年,晋王存勖略有河北诸州镇,屡败梁兵,梁主命刘守黎阳。 继而河北悉入于晋,惟黎阳为梁守。 三年,晋王攻黎阳,不克。 晋开运二年,契丹入寇,建牙元氏,命张彦泽屯黎阳以备之。 三年,契丹犯相州。 诸将张从恩等议,以相州粮少,不若引军就黎阳仓,南倚大河以拒之,可以万全。 遂自相州东趣黎阳。 宋端拱初,为通利军治。 天圣中,城圮于水,移治于浮丘山西二里。 熙宁七年,置黎阳监,铸钱于此。 政和三年,都水监言:大河移就三山,今通二河于通利之东,虑水溢为患,乞移军城于大亻丕、三山之间,以就高。 从之。 五年,始置州治焉。 《金志》云:州,宋亦曰大亻丕郡。 《元志》云:州,石晋时置。 今本《志》皆不载,金、元二《志》误也。 邹伸之《使达日录》:州城在小横山上,复有一山如偃月,与城对峙。 盖宋置城于浮丘之西。 明初徙县治于浮丘东北平坡上,去旧治二里有奇。 弘治十年,筑城环之。 议者以城西连浮丘,登高内瞰,指顾毕尽,不可戍守。 嘉靖二十九年,邑令陆光祖截旧城西南隅于城外,踞山冈险绝处,改筑今城,城小而坚,可恃为固云。 卫县城县西五十里。 古朝歌也。 殷武乙所都,纣因之。 亦曰沬邑。 周武王灭殷,封其弟康叔于此。 后属于晋。 《左传》襄二十三年,齐伐晋,取朝歌。 又定十三年,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畔。 战国属魏。 秦始皇六年,伐魏,取朝歌。 项羽立司马邛为殷王,都此。 汉置朝歌县,属河内郡。 后汉因之。 永初四年,朝歌贼宁季等作乱,使虞诩为朝歌长,遂平之。 三国魏置朝歌郡。 晋改属汲郡。 永康二年,成都王颖举兵于邺,讨赵王伦,前锋至朝歌,远近响应。 太安二年,颖复举兵内向,屯于朝歌。 明年,幽州都督王浚入邺,遣兵追颖至朝歌,不及而返。 后魏仍属汲郡。 东魏为汲郡治。 后周置卫州治此,兼置修武郡。 隋初,郡废,仍为卫州治。 大业初,改州为汲郡,复改朝歌曰卫县,仍为郡治。 唐初亦为卫州治。 贞观初,州移治汲县,县仍属卫州。 宋初因之。 天圣四年,改属安利军。 熙宁六年,废为镇,属黎阳县。 元初,复置,仍属通利军。 金属州。 元废。 杜佑曰:县西二十五里有古朝歌城。 刘句曰:纣所都朝歌城在县西。 《郡志》:古朝歌城在县北二十里,汉朝歌城在县西五十里。 似误。 今亦见河南淇县。 清淇城在废卫县东。 隋开皇十六年,分卫县置。 大业初,废入卫县。 隋末,复置。 宇文化及据黎阳,围徐世于仓城,李密帅兵壁于清淇,与世烽火相应。 唐初,属卫州。 贞观十七年,废入卫县。 长安三年,复置。 神龙初,废。 《括地志》:清淇西南二十六里,即延津故城。 枋头城县西南七十里,即今之淇门渡。 旧《志》:在卫县南,去大河八里。 《水经注》:枋头,古淇口也。 汉建安九年,曹操攻袁尚,围邺。 于淇水口下大枋木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道,时号为枋头。 晋永嘉六年,石勒自葛陂北行,至东燕。 汲郡守向冰聚众壁枋头,为石勒所败。 咸康二年,苻洪降于石虎,说虎迁秦雍民十余万户于关东。 虎以洪为流民都督,居枋头。 永和五年,赵乱。 秦雍流民,相率西归,路由枋头,共推洪为主,众至十余万。 洪子健在邺,亦斩关奔枋头。 八年,晋将谢尚使别将戴施据枋头时,慕容隽遣军攻邺,邺溃,施自邺奔还仓垣。 太和四年,桓温伐燕,战于枋头,不利而还。 五年,苻坚破燕,自邺如枋头,宴父老,改枋头曰永昌,复之终世。 太元九年,慕容垂攻苻丕于邺,分遣慕容德攻枋头,取之。 十年,刘牢之引军救苻丕于邺,至枋头。 既而邺中饥甚,丕帅众就晋谷于枋头,牢之遂入邺城。 义熙十二年,刘裕伐秦,前锋王仲德帅水军入魏滑台,魏主嗣遣叔孙建等自河内向枋头,引兵济河。 宋景平元年,魏主嗣遣兵寇河南,自邺城如汲郡,至枋头。 既而使其将娥清镇于此。 元嘉二十六年,魏主焘以宋围滑台,自平城赴救,至枋头,遂度河,大败宋军。 《括地志》:枋头城在淇水北。 《河南志》云:今淇县南八里有枋头城。 误也。 葛陂,见河南新蔡县。 仓垣,见河南陈留县。 雍榆城县西南十八里。 《春秋》襄二十三年,齐伐晋。 叔孙豹救晋,次于雍榆。 杜预曰:朝歌县东有雍城,即雍榆也。 杜佑曰:黎阳县北又有凡城,即古凡伯国。 ○丘城,在县西,或曰古顿丘邑也。 《水经注》:顿丘在淇水南。 淇水又东屈而南,径其西。 魏徙九原、西河、吐军诸胡于丘侧,故有五军之名。 《寰宇记》:丘县古城在卫县西北二里。 古之顿丘,今为通灵观。 丘县之名,未详所据。 袁谭城在县西。 《述征记》:黎阳城西南七里有袁谭城。 城西南三里又有一城,曹公攻谭时所筑。 操攻黎阳,败袁谭、袁尚,留其将贾信屯兵守之,因筑城于此。 《郡志》:县西二十里有永昌废县,隋初置,大业初废。 《隋志》不载。 ○大亻丕山县东二里。 周五里,高四十丈有奇。 峰秀拔,若倚屏障。 孔安国曰:山再成曰亻丕。 李巡曰:山再重曰英,一重曰邳。 亻丕与邳同也。 《禹贡》:导河至于大亻丕。 即此。 《国语》:内史过曰,商之兴也,杌次于丕山。 亦即大亻丕也。 今亦名黎阳东山。 刘桢《黎阳山赋》:南荫黄河,左覆金城。 青坛承祀,高碑颂灵。 金城,谓黎阳城也。 又名青坛山。 山之绝顶,有中军亭,隋末李密建以敌者。 今遗址犹存。 其北麓为黎阳仓,自隋至唐宋,皆置仓于此,即仓城故址也。 宋政和以后,河易故道,仓始废。 由大亻丕而东,曰紫金山。 又东北,曰凤凰山,俱大亻丕之支垅也。 控扼淇、卫交流之口,屹然并峙。 旧《志》云:凤凰山在故河东岸,碧石耸立,相传昔有凤凰集此,因名。 紫金山,在县东北六里,山无余土,奇石崚嶒,岩洞泉壑,俱称绝胜。 浮丘山县西南一里,高三十余丈。 盘踞六里,有峰岩三层。 其脉自白祀同山而东伏卫河之下,至河东岸,突然耸峙,缭绕河滨。 今县治正跨其上。 同山县西南四十五里。 相传武王伐纣,诸侯会同于此,因名。 亦曰童山。 宇文化及自黎阳度永济桥,与李密战于童山之下。 山无草木,故曰童也。 其麓绵亘四十余里,形若游龙,高处如龙脊,曰龙脊冈。 冈西有山,相辅而行。 西属太行,曰达西冈。 《志》云:龙脊之左,有山曰白祀,淇水所径,多溢为陂,又南入同山陂。 同山西麓又有小溪,名波罗河,挟山南流,至龙口渚,伏流地中,潦溢则会于长丰泊。 善化山县西北三十五里,去内黄县西南六十里。 山有三峰如鼎峙,亦名三山。 俗传纣杀比干于此,亦名枉人山。 后魏主宏云:邺西有枉人山。 谓此也。 山高六十余丈,周三十里。 其南北连跨巨冈,左右溪涧,不啻百数。 西南一峰杰出,近西有黑龙潭。 又有仰泉七十二穴,旱潦如一,居人以山出云雨,望之幻态百出,名曰善化山。 黑山县西北八十里,周五十里。 数峰环峙,形如展箕。 石色苍黑,岩峻壁,曲涧回溪,盘纡缭绕。 汉献帝初平初,黑山贼张燕等聚众于此,掠河北诸郡县。 三年,曹操自顿丘西入,击黑山贼于毒等本屯是也。 或谓之墨山。 其西又有陈家山,连亘而南,下临淇水。 石壁屹立,高二十仞。 又鹿肠山,在县西北,与黑山相接。 后汉初平四年,袁绍引兵入朝歌鹿肠山,讨于毒等贼。 是也。 《续汉志》朝歌县有鹿肠山。 ○大河故渎在县城西十里。 旧为大河所经,亦曰西河。 《汉志》:黎阳南有故大金堤,与东山相属,北尽魏界。 又有鲧堤。 《唐会要》:元和八年,河溢瓠子,东泛滑,距城才二里。 郑滑帅薛平按故道河,出黎阳西南,遣使请于魏博帅田弘正。 弘正许之。 因共发卒凿古河十四里,径黎阳山东,会于故渎。 自是滑无水患。 宋大中祥符四年,河决通利军,合御河,坏州城田庐。 遣使浚治。 自是以后,决溢之患,常在州境。 以大河自高趣卑,县实当其冲也。 又有黎阳津,自昔为津济之要。 《郡县志》以为白马津,非也。 白马津属滑县,盖在黎阳之南岸。 杜牧曰:黎阳距白马津三十里。 《山堂杂论》云:、滑间度河处,昔皆以白马为名。 然主河北而言,则曰黎阳。 主河南而言,则曰白马。 后汉初平二年,袁绍并河北军于黎阳。 建安四年,袁绍谋攻许,曹操闻之,进军黎阳。 既而操屯官渡,绍军黎阳,遣兵围白马,为操所败。 操军还,绍渡河追之。 五年,绍为操所败,走至黎阳北岸。 七年,绍殁。 袁谭屯黎阳,操自官渡渡河攻谭,败之。 晋太元十七年,慕容垂攻翟钊,军黎阳,临河欲济,钊列兵南岸以拒之。 垂移营就西津,去黎阳西四十里,为牛皮船佯渡,钊亟引兵趣西津,垂潜遣慕容镇自黎阳津夜济,营于河南。 钊还攻镇,不能拔。 慕容农遂自西津济,夹击钊,钊遂败。 隆安初,慕容德自邺徙滑台,至黎阳津,冰合夜济,因改为天桥津。 二年,慕容宝以兰汗等作乱,自龙城南奔至蓟,间道至邺。 南至黎阳,伏于河西,欲赴慕容德于滑台。 闻德已称制,惧而北走。 胡氏曰:河自遮害亭屈而东,过黎阳县南,故曰河西。 其东岸即滑台也。 东魏武定六年,高澄南临黎阳,自虎牢济河至洛阳。 高齐河清二年,自虎牢至滑台,如黎阳,还邺。 武平四年,以陈人克淮南,命于黎阳临河筑城戍。 时又移石济关于黎阳,改名白马关。 唐元和中,发郑、滑、魏博卒,凿黎阳古河,导河还北。 大顺初,朱全忠谋侵河东,假道于魏博,罗弘信不许。 全忠自黎阳济河击魏。 五代梁开平五年,晋王存勖乘柏乡之捷,进攻魏州,观河于黎阳,梁兵骇遁。 贞明五年,晋军屯德胜。 梁将王瓒自黎阳渡河,掩击澶、魏,至顿丘,遇晋兵而旋。 石晋天福二年,天雄帅范延光举兵,遣其将冯晖等循河西抵黎阳。 九年,契丹入寇,陷贝州,前锋至黎阳。 既而晋主出屯澶州,命张彦泽将兵拒契丹于黎阳。 宋靖康初,女真南犯,命内侍梁方平屯黎阳河北岸。 女真将斡离不陷相州及州,前锋至黎阳,方平奔溃。 河南守桥者,亦烧营遁。 女真遂济河陷滑州。 宋南渡以后,大河南徙。 范成大《北使录》:州城西南有积水若河,盖大河剩水也。 今亦堙为平陆。 《河渠考》:县北四十里有大齐村,相传黄河故道也。 众流所钟,旧于村东故堤,开堤口以泄众水,由田氏村顺流入卫。 万历十年,为滑民所壅,自县以北,皆被溺。 寻复故流,州境始为安堵。 石济,见河南胙城县。 卫河在县城西。 源发河南辉县苏门山。 自汲县境流入县界,至黎阳故城西,又东经城西北。 流经县西北三里,曰王桥渡。 至县北二十五里,曰屯子渡。 又北十五里,曰老鸦嘴渡。 入内黄县界。 《寰宇记》:卫河、淇水合流,亦曰黎水,亦曰水,又谓之白沟。 魏武遏淇水东入白沟,盖昔时淇水南入河,堰之使东入卫,以通漕也。 《志》云:县西南十里,旧有外郎河,或谓之黎水,盖即卫河故渠也。 西汇长丰泊,又西北历善化山,复西北会于漳水。 金时州守以州城象舟,乃自外郎河引流东北出,取舟在水中之义。 今卫河经流于此。 《河渠考》:卫河经城西,广数丈。 堤甚卑薄,夏秋雨潦,上流诸水并集,往往为害。 万历六年,县令任养心于旧堤外八里许,自石羊村至侯固寨,筑长堤障之,公私利赖云。 淇水县西南六十里。 源出河南辉县之共山,自淇县境流入县界。 《汉·地理志》:淇水东至黎阳入河,谓之淇口。 贾让《治河议》: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 是也。 亦谓之清水。 后汉初平二年,袁绍屯朝歌清水口。 《九州春秋》曰:淇水口也。 南岸即是延津。 建安九年,曹操下大枋木成堰,正在其处,卢谌《征艰赋》所谓洪河巨堰,深渠高堤者也。 后废。 北魏熙平中,复浚治之,盖即淇水合卫河之处矣。 又宿胥渎,亦在县西南。 《水经注》:淇水右合宿胥故渎,渎受河于遮害亭东,黎山西北。 会淇水处,立石堰遏水,令更东北注。 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功焉。 《战国策》:苏代曰: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 即是渎也。 《魏志》:武帝因宿胥故渎,开白沟导清淇水入焉。 虚,即殷墟,见河南安阳县。 顿丘,见前。 宛水县西南六十里。 《水经注》:淇水南历枋堰,又东有宛水合焉,其上流有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 今并为二水,一为天井沟,一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 又东入同山陂,溉田七十余顷,又东南入于淇水。 长丰泊县西二十里。 《地理志》:天下水名泊者二,一曰梁山泊,一曰长丰泊。 长丰泊,即白祀、同山二陂水所汇也。 自大河南徙,二陂渐堙,泊亦浅涸。 今为牧马地,每遇霖潦,水辄泛溢。 《志》云:长丰泊向为洿池之所,周数十里。 嘉靖中,邑令陆光祖因水涸时疏渠,南起交卸村,北抵屯子镇,延袤九十余里。 一有水患,辄循渠而泄,地可耕艺。 未几湮塞,寻复浚治,至今为民利。 ○裴潭,亦在县西,与长丰泊相近。 宋天禧四年,李垂规度疏河利害,请自卫州东曹公所开运渠东五里引河,正北稍东十三里破伯乐旧堤,注裴潭,径牧马陂,正东稍北四十里系大亻丕、西山酾为二渠。 不报。 ○新镇县西南六十里。 接河南汲县界,为戍守处。 元置巡司于此,明初革。 洪武二十九年,复置。 又有新镇水驿,亦在县西六十里。 《志》云:县有平川水驿,在县城西长青门外。 又有李家口递运所,在县南二十五里,民居辐辏,有城周六里有奇。 嘉靖三十六年,设税课局于此。 《志》云:新镇、平川二水驿,嘉靖四十五年革。 遮害亭县西南五十里,旧为大河所经。 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有金堤,堤高一丈。 自淇口东,地稍下,堤稍高。 至遮害亭,高四五丈。 大河经亭南,又东至黎阳县东大亻丕山,北入开州境,此黄河故道也。 贾让《治河策》: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泰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 即此。 昭阳亭在县东北。 汉贾让《治河策》: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 激使东抵东郡平冈,又为石堤。 使西北抵黎阳观下,又为石堤。 使东北抵东郡津北,又为石堤。 使西北抵魏郡昭阳,又为石堤。 激使东北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迫扼如此,不得休息。 昭阳,盖在黎阳县境。 平冈,或曰在滑县西南。 观,今山东观城县。 谷口戍在枋头西。 晋太元十年,秦苻丕就谷枋头。 既而复自枋头将归邺,与晋将檀玄战于谷口,玄败,丕复入邺。 ○孙就栅,在县西北。 晋太元十年,刘牢之攻后燕黎阳太守刘抚于孙就栅。 慕容垂来救,牢之不胜,退屯黎阳。 孙就,人姓名也。 天成桥在故河上。 宋政和五年,都水使者孟昌龄献议,导河大邳,可置永远浮桥。 河流自大亻丕之东而来,直大邳山西止数里,方回南东转,复折而东,亦不过十里。 视地形水势,东西相直甚径易,曾不十余里。 且地势低下,可以成河,倚山可为马头。 又有中潭,正如河阳。 若引使穿大亻丕、大山及东北二小山,分为两股而过,合于下流,因三山为趾,以系海梁,省费数十百倍。 从之。 寻奏开凿大亻丕、三山两河,回引河流,修系木桥,进合龙门。 功毕,诏居山至大亻丕山浮桥,属州者名天成。 大亻丕至汶子山浮桥,属滑州者名荣光,俄又改名圣功。 宣和三年,河溢,坏天成、圣功桥。 都水孟扬奉诏修筑三山东桥,寻复坏。 ○巨桥,《志》云:在县西五十里。 又鹿台亦在焉。 《周书》:武成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 盖谓此云。 今有巨桥镇。 上宫台在废卫县东北。 《志》云:卫县北有苑城,其东二里为上宫台。 《卫风》所云要我乎上宫者也。 相近又有沙丘台,俗名妲己台。 滑县府南二百三十里。 东北至开州百二十里,西北至县二十五里,南至河南开封府二百十里,西至卫辉府百二十里。 古豕韦氏国,春秋时卫地。 汉置白马县,属东郡。 后汉因之。 晋属濮阳国。 刘宋于此置兖州及东郡,亦谓之滑台城,河南四镇之一也。 后魏初因之,寻改为西兖州治。 太和十八年,废州,仍为东郡治。 隋初,郡废。 开皇九年,置杞州于此。 十六年,改为滑州。 大业二年,又为兖州。 三年,复曰东郡。 唐仍为滑州。 天宝初,曰灵昌郡。 乾元初,复故。 大历七年,永平节度治于此。 贞元初,为义成军治。 大顺初,亦曰宣义军。 五代唐复为义成军。 宋仍曰滑州。 太平兴国初,改军名曰武成军。 端拱初,赐郡名曰灵河郡。 熙宁五年,州废,属开封府。 元丰四年,复旧。 刘豫伪改曰凉平府。 金复曰滑州。 元因之。 明洪武初,以州治白马县省入。 七年,又改州为县。 今城周九里,外堤周二十里,有城门五。 编户九十二里。 ○白马废县今县治,春秋时卫之曹邑也。 闵二年,狄灭卫,卫人立戴公以庐于曹。 秦为白马县,沛公与秦将杨熊战白马。 又汉初,灌婴击破叛将王武别将桓婴于白马下。 后汉建安五年,袁绍遣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击斩之。 曹丕黄初中,改封其弟寿春王彪为白马王。 晋永嘉二年,刘渊遣王弥、石勒等寇邺,引军而南。 诏豫州刺史裴宪屯白马以拒弥。 四年,石勒济河陷白马。 自刘宋以后,白马皆为东郡治。 隋唐以后,白马皆为滑州治。 《括地志》:白马城在卫南县西南三十四里。 《邑志》:今县西北十里有白马古城。 一云在县南二十里。 盖河变徙,白马非复旧治也。 又滑台城,胡氏曰:在白马县西南。 晋太元九年,谢玄北伐,遣别将郭满据滑台。 滑台之名,始见于此。 十三年,丁零翟辽自黎阳徙屯滑台。 十五年,刘牢之击败之。 十九年,陷于后燕。 隆安二年,慕容德自邺南徙滑台。 三年,德引兵西击苻广,留慕容和守滑台。 和长史李辨作乱,杀和降魏。 德还兵欲攻之,潘聪曰:滑台四通八达之地,居之未易一日安也。 乃谋迁广固。 盖滑台城旁无山陵可依,车骑舟师皆可以逞。 是时,魏人自北渡河而南,晋从清水入河,秦沿渭顺河而下,皆凑于滑台,故潘聪云然也。 《郡县志》:滑台城有三重,都城周二十里,相传卫灵公所筑。 中小城谓之滑台,晋时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高坚峻险,临河有台,故曰滑台。 义熙十二年,刘裕伐秦,王仲德帅水军入河,逼滑台,魏兖州刺史尉建弃城北渡河,仲德遂入滑台。 宋永初末,东郡太守王景度戍守于此,魏人攻拔之。 元嘉七年,到彦之等取河南地,入滑台,留朱之戍守。 魏攻围数月,粮尽为魏所陷。 二十七年,王玄谟攻围滑台,积二百余日,不能克。 魏人来救,败还。 后魏太和十七年,将迁洛都,设坛于滑台城东,告行庙以迁都之意,大赦,起滑台宫。 十九年,复如滑台时,又置西兖州于此,后废。 孝昌中,置西兖州,治定陶,寻复旧治。 永安二年,徐州刺史尔朱仲远举兵向洛,攻拔西兖州。 魏主子攸使贺拔胜拒之,战于滑台东,兵败降于仲远。 普泰三年,尔朱仲远自东郡会尔朱兆等,攻高欢于邺,败走滑台。 滑台,即东郡治也。 永熙三年,高欢自晋阳犯洛,魏主修使贾显智等镇滑台,显智密降于欢。 魏主复遣侯几绍等与欢将窦泰等战于滑台东,败死。 每河北有变,滑台常为重地。 盖其地控据河津,险固可恃也。 宋南渡后,大河南徙,滑州、白马皆在河北,而滑州故城已沦于河中。 陵谷变迁,非一日矣。 《邑志》:县东二里有滑台故城。 恐误。 今县城,正德七年因旧址增修。 明年,复筑外堤,周二十里。 嘉靖以后,相继修筑云。 韦城废县县东南五十里。 相传殷豕韦氏故国。 战国时,亦曰危津。 信陵君曰:秦有危津以临河内。 是也。 《史记》:曹参至河内,下修武,渡围津。 徐广曰:东郡白马有围津,围、韦同。 《志》云:河水至韦城,名曰韦津。 汉为白马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置韦城县,属滑州。 唐因之。 大历十一年,汴宋叛帅李灵曜为诸道兵所败,走至韦城,永平将杜如江追擒之。 五代汉末,郭威为将士推戴,自澶州南趣汴,至韦城。 宋亦为韦城县,仍属滑州。 景德初,契丹入寇,车驾北巡,驻于韦城。 金时,县圮于水,废为韦城镇。 ○平阳城,《志》云在韦城西二十里。 《左传》:哀十六年,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 又孔悝为蒯聩所逐,载伯姬于平阳,行于延津。 亦谓之平阳亭,杜预曰:燕县东北有平阳亭,盖其地。 今与河南胙城县接界。 又废长垣城,亦在韦城南三十余里。 《隋志》:开皇十六年,改故长垣县曰匡城,而分韦城县置长垣县,大业初废。 卫南废县县东六十里。 春秋时楚丘地。 僖四年,卫文公自曹迁于楚丘,《诗》所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者。 隋开皇十六年,置楚丘县,以曹有楚丘,改曰卫南,属滑州。 唐因之。 《旧唐书》:县本治楚丘古城,仪凤初,移治西北滨河之新城。 永昌初,又移于楚丘故城南。 宋仍曰卫南县,亦属滑州。 靖康末,宗泽自大名至开德,与金人屡战皆捷,孤军进至卫南。 是也。 金省为镇。 ○平昌城,在县东南。 本白马县地,后魏置平昌县,属东郡。 北齐废。 又凉城废县,在县东北,亦后魏置,属东郡。 北齐并入白马县。 又有长乐城,在县东,后魏分凉城县置,属东郡。 北齐省。 《郡县志》:隋卫南县,即故平昌、长乐二县地。 灵昌废县在县西南,以灵昌津而名。 隋开皇十六年,分酸枣县地,置灵昌县,属滑州。 唐因之。 五代唐曰灵河县。 周广顺中,河决灵河口。 显德初,遣使修塞。 宋仍属滑州。 乾德四年,命韩重贇修滑州灵河堤。 是也。 熙宁六年,县废为灵河镇。 鹿鸣城在县东北。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郑侯使许息来致地,我取枳道,与郑鹿。 枳道,在河内。 郑,即韩也,谓与韩以鹿邑。 今城内有故台,俗谓之鹿鸣台。 晋太元十一年,黎阳太守滕恬之南攻鹿鸣城,降将丁零翟辽畔据黎阳。 宋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谟自滑台走鹿鸣,即此。 城下有津,曰鹿鸣津。 又西三十里为白马津,戴延之曰天桥津。 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周二十里,本鹿鸣城,俗谓之逯明垒。 明,石勒骑将也,城因以名。 郭缘生曰:鹿鸣城,袁绍所筑,即今六明镇矣。 ○大通城,在县东北,当胡梁渡口。 旧时于大河津济处,往往为月城,以防渡口,谓之大通城。 隋义宁二年,王世充为李密所败,自巩北走大通城,盖即孟津渡口。 石晋时,以胡良渡路通澶州,为往来要地,因筑月城于此。 天福四年,置大通军,其浮桥亦曰大通桥,城北即六明镇也。 鉏城《志》云:在县东十五里。 《左传》:后羿自鉏迁于穷石。 哀十一年,卫太叔疾出奔宋,向与之城鉏。 二十五年,卫侯辄适城鉏。 二十六年,卫以城鉏与越人。 即此。 又须城,在县东南二十八里。 《诗》:思须与漕。 漕,亦作曹,即白马县也。 须与漕,盖相近矣。 ○訾楼城,在县西南六十里,古卫地。 《春秋》僖十八年,邢、狄伐卫,卫侯师于訾楼。 《志》云:在长垣西北六十里。 盖接界处也。 《寰宇记》: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即古帝丘城。 卫成公迁于帝丘,即此城云。 沙店城县南三十里。 旧为戍守处。 宋建炎初,宗泽留守东京,召王彦于太行山,共议进取。 彦渡河至汴,屯于滑州之沙店。 即此。 又赤眉城,在县东二十四里,相传赤眉屯营处。 《志》云:县南七里有董固城,县东北五十里又有大城。 未详所据。 ○白马山县东北三十四里。 《开山图》:山下常有白马群行,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 《水经注》:白马县有神马亭,实中层峙,南北二百步,东西五十余步。 今削落过半,西去白马津可二十里许,疑即白马山。 盖河水决溢,山久颓圮也。 今县东三十里有村,曰白马墙,尚沿旧名云。 天台山在县城西。 宋天禧三年,河决天台山,发丁夫万人塞之。 堤成,名天台埽。 今城西高堤阔百步者,是也。 旧《志》:山在滑州城西北隔河。 又狗脊山,在县西北隅,山麓有龙潭,广十余顷。 《郡志》县东北七十里有鲋禺山。 金自开州割入县界,今见清丰县。 盖境皆相接也。 瓦冈在县东。 隋末,翟让亡命于瓦冈,为群盗。 《水经注》:濮渠东径滑台城南,又东南径瓦亭南。 瓦亭,盖因瓦冈而名。 今湮。 ○卫河县西北五十里,亦曰永济渠。 自县流入境,又东北入内黄县界。 滑河故渎在县北。 《水经注》:白马县有凉城,大河经其北,有神马亭。 昔时大河东北流至滑,势最盛。 自洛以西百川,皆会澶、濮之间,所在决荡,更相通注。 唐末,滑受患最剧。 乾宁二年,河涨,将毁州城,朱全忠命决为二河,夹州城而东,为害滋甚。 后唐同光初,梁以唐兵渐逼,命段凝于滑州决河,东注曹濮及郓,以限唐兵,谓之护驾水。 自是屡费修塞。 宋淳化四年,梁睿言:滑州每岁河决南岸,请于迎阳村凿渠引水,凡四十里至黎阳合大河。 乃命兴役。 五年,新渠成。 又命杜彦钧凿河开渠,自韩村埽至州西,凡五十余里合于河,以分水势。 宋南渡以后,故渎渐为平陆矣。 《邑志》:县东北六十五里有消河,古黄河经流处。 或以为即滑河之讹也。 白马津在县西,即大河津渡处也。 胡氏曰:河自黎阳遮害亭决而东北流,过黎阳县南。 河之西岸为黎阳界,东岸为滑台界,其津口曰白马津。 《水经注》云:津在白马城西北,因名。 战国时张仪谓赵王,秦守白马之津。 又苏代约燕王:决白马之口,魏无黄、济阳。 韩非说秦王曰: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 秦末,张耳、陈馀略赵地,从白马渡河。 又沛公与秦将杨熊战白马,郦食其说汉王塞白马之津。 是也。 汉三年,卢绾、刘贾将卒二万、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烧楚积聚。 晋永兴三年,成都王颖故将公师藩起兵赵魏,寻自白马渡河,兖州刺史苟击斩之。 宇文周大象二年,尉迟迥举兵相州,遣其党宇文胄自石济,宇文威自白马济河,共攻东郡。 隋仁寿末,汉王谅举兵并州,遣其将綦良出滏口,攻黎州,塞白马津。 唐文德初,朱全忠以魏博军乱,自白马济河,下黎阳等镇。 津口旧有白马驿。 天二年,全忠杀故相裴枢等三十余人于白马驿,投尸于河。 三年,全忠自白马济河,攻刘守文于沧州。 五代梁乾化五年,分天雄军置镇相州,恐魏人不服,遣开封尹刘自白马济河以胁之,魏军遂作乱。 石晋天福二年,范延光举兵魏州,晋主命白奉进将兵屯白马津以备之,延光亦遣兵循河西抵黎阳口。 开运末,契丹入大梁。 明年,自汴还渡白马津而北。 周显德三年,北伐契丹,渡白马津。 《通释》:白马北岸,即黎阳津。 故白马亦兼有黎阳之名。 黄、济阳,见河南杞县及兰阳县。 《山堂杂论》曰:决宿胥,决河使北也;决白马,决河使南也。 灵昌津在白马津西。 旧《志》云:在灵昌县东北二十二里。 一名大曷。 相传澹台灭明斩蛟投璧处也。 《水经注》:灵昌津,本名延津,一名延寿津。 后汉建安六年,袁绍遣颜良攻白马。 曹操驰救,荀攸曰:今兵少不敌,必分其势乃可。 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 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良可擒也。 操从之。 既而与绍战于延津,绍大败。 晋永嘉初,群盗汲桑、石勒等入邺,大掠而南。 济自延津,将击兖州,刺史苟讨败之。 三年,刘渊使其将刘景攻黎阳,克之。 时晋将王堪屯东燕,景败堪于延津,沈男女三万余人于河。 咸和三年,石勒击刘曜于洛阳,至河渚,不得渡。 流澌忽因风冻合,渡讫复泮。 勒自以为得天助,改曰灵昌津。 建元二年,石虎作河桥于灵昌津,采石为中济,石下辄随流去,用工五千余万,而桥不成。 虎怒,临河斩匠而还。 盖大河深广,必下石为中济,两岸系巨以维船,然后可以立桥,如河阳蒲津之中潬是也。 刘宋景平元年,魏主嗣侵宋,自灵昌津济,遂如东郡。 元嘉七年,到彦之等收复河南,诸军进屯灵昌津,列守南岸,西至潼关。 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自灵昌渡河,以约败船及草木,横绝河流。 一夕,冰合如浮梁,遂陷灵昌郡。 津旁有湖,周十里许,曰灵昌湖,盖大河所汇也。 今涸。 胡氏曰:滑台城下为延津,又西为灵昌津。 王氏曰:灵昌津在白马津之西,近河南之延津县界。 今亦见延津县。 长寿津在县东北。 《水经注》:河水径滑台城,又东北径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 《述征记》: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之故渎出焉。 王氏曰:自汉以来,长寿津为黄河故道。 南北朝时,黄河自漯河入海,因谓之故渎。 北魏永熙末,魏主遣贾显智御高欢于滑台,欢遣相州刺史窦泰趋滑台,遇于长寿津。 显智阴约降于欢,引军退。 即此。 胡良渡在县东北,接开州境,亦旧时大河渡口也。 唐乾元二年,史思明自范阳南寇,遣其伪相周挚,分道自胡良渡会于汴州。 良,亦作梁。 五代晋天福二年,杨光远击范延光于魏州,引兵自滑州逾胡梁渡。 四年,以胡梁渡月城为大通军。 二年,契丹入寇建牙元氏,晋主命景延广自滑州引兵守胡梁渡以备之。 是也。 或曰即故鹿鸣津矣。 白皋渡在县北,亦大河津渡处。 唐乾元二年,史思明自范阳南寇,分四道渡河。 一出黎阳,一出胡梁,思明自引军出濮阳,分遣其子朝义出白皋,皆会汴州。 后唐同光末,魏州军乱,李嗣源讨之,为乱兵所推。 嗣源寻自相州由白皋济河,至滑州。 石晋天福二年,杨光远击范延光于魏州,自大梁进兵,由白皋趣滑州。 是也。 濮渠在县南。 旧自河南延津县界分濮水为渠,又东入开州界,仍合于濮水。 今涸。 《水经注》滑台南有濮渠,是也。 寸金潭,在县东北,旧为大河经流处。 宋宣和二年,王黼言:河流自韩村埽冲至寸金潭,自成直河。 即此。 今涸。 又有滹沱泽,《志》云:在县北三里,周五里,亦大河之余浸也。 金堤在废灵河县西南五十二里。 隋大业中,置金堤关,寻废。 《括地志》:千里堤,在白马县东五里。 即金堤也。 《元和志》:金堤在酸枣县南二十三里。 王氏曰:今在滑州界。 汉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 汉成帝建始四年,又决东郡金堤。 杜佑曰:白马县有瓠子堤,亦曰金堤。 后汉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 尊躬帅吏民祀水,请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堤上,水波稍却,即此处云。 《邑志》:金堤在县南二十三里。 县西南三里有故瓠子堤,三十里有东西大堤。 其南复有一堤,西接卫辉,东连开州界,土人呼为夹堤。 又有新堤,正统初,河决河南胙城县,泛溢入境三十余里,因筑此堤障之,东接长垣县界,号曰新堤。 又有陈公堤,在县南门外,宋滑州守陈尧佐所筑。 ○六明镇在胡良渡口。 石晋天福二年,范延光举兵魏州,其将冯晖等引兵至六明镇,渡河击晋军,为杨光远所败。 周广顺中,河决六明镇。 显德初,遣使修塞之。 胡氏曰:镇即大通军之地。 是也。 或以为即故鹿鸣城,误为六明云。 ○老岸镇,在县东南七十里,今有巡司。 鱼池店在废灵河县东。 五代汉乾元年,河决于此,谓之鱼池口。 周显德初,遣使修塞。 天圣五年,浚鱼池埽减水河。 《宋志》:大河径县界,有韩村、房村、石堰、鱼池、迎阳等埽。 今县有鱼池、迎阳等铺。 ○草市,旧在城西南。 胡氏曰:滑州城外旧有草市,以草舍成市而名。 石晋天福二年,范延光举兵魏州,遣兵渡河,焚草市,即此。 《邑志》:由县南门外出草市,穿堤有大路,挟东西龙潭,谓之龙河道口。 石柱店在县南。 唐兴元初,李希烈据汴州,滑州刺史李澄初降于希烈,至是希烈使澄攻宁陵。 澄至石柱,使众阳惊,烧营而遁,密请内附处也。 宁陵,今河南归德府属县。 ○王铁枪寨,县东北四十里。 五代梁将王彦章尝屯兵于此,因名。 东明县府南百八十里,旧在州东南百里。 西至长垣县七十里,东至山东曹州六十里,南至河南仪封县百里。 本汉冤句县地,唐宋因之。 宋乾德初,置东明县,属开封府。 金避河患,徙县治于曹州济阴县西,因属曹州。 元初因之,寻改属大名路。 至元二年,属开州。 明初省入开州及长垣县。 弘治四年,复置,属大名府。 万历中,改属州。 城周七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 今改属府。 ○东明废城在县东。 《志》云:金徙县治河北冤句,故地在今县东北二十里,即山东曹州境内也。 洪武初,避水患,徙治云台集,谓之新东明。 寻复堙没,县遂废。 弘治中,复置县大单集,即今县治也。 《郡志》:汉东明城在长垣县东南十五里。 今见河南兰阳县。 武父城在县西北。 《左传》桓十二年,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杜预曰:济阳东北有武父城。 济阳,今见河南兰阳县,盖与县接境。 《邑志》云:县东北二十里有故漆园城,昔时多树漆于此,因名。 今其地亦曰漆园村。 离狐城在县东。 汉置离狐县,属东郡。 后汉建初四年,改属济阴郡。 《魏志》:李兴从太祖,迁离狐太守。 盖尝置为郡也。 晋仍曰离狐县。 隋仍属东郡。 唐还属曹州。 《元和志》:县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在濮水南。 常为神狐所穿,遂移于水北,故曰离狐。 天宝元年,改曰南华县。 宋因之。 《河渠志》:乾德四年,灵河县堤坏,水东注南华县。 《寰宇记》:南华县在州西北百二十里,离狐故城在县西北五十三里,后魏时所迁治也。 《通考》:金时,因黄河水,废。 新《县志》:离狐城,在县东北十里西台集。 又曰在曹州西四十里李二庄。 盖境相接也。 ○龙光山县东南三十里。 以云气升腾如龙而名。 其相峙者,曰白龙山,相传张良尝辟谷于此。 五霸冈县东南五十里。 《志》云:春秋时齐、晋会盟处也。 亦曰霸王冈。 相传项羽救邯郸时,曾驻此冈。 ○黄陵冈,在县东南八十里。 弘治五年,大河决溢处。 其地与河南仪封县接界,有黄陵渡。 今详见仪封县。 ○黄河旧在县南五十里。 自长垣县流入境,南接仪封县界,又东南接山东曹县界。 河益引而南,县境之患差少。 ○普河,在县北,大河余流也。 《志》云:县四面俱有护城壕堤,惟北门堤外有普河一道,当河南黑阳山下流。 岁久冲淤,渐成巨浸,因筑堤以防其冲啮。 黑阳山,见河南原武县。 长堤在县南。 西接长垣县境常村、新丰等堤,东入曹州界,绵亘百余里。 《河防考》:县西南二十里有响子口,即正统十三年,大河决入处也。 又有七里堤,在县西四十里,长七里。 ○杜圣堤,在县南六十里,南滨大河。 《志》云:长堤属县境者三十三里,而长堤为要口。 嘉靖十三年,因旧址增筑。 有杜圣寨,亦曰杜圣集,置巡司于此。 康王台县南五十里。 宋高宗为康王时,募兵入援,筑台于此。 一云在五霸冈上。 《志》云:县东北十五里有西台,相传冤句县昔尝治此。 恐误。 开州府南百六十里。 东南至山东濮州百二十里,南至河南开封府百五十里,西至河南卫辉府二百三十里。 古昆吾国。 春秋战国为卫地。 秦置东郡治濮阳。 汉仍属东郡。 后汉因之。 晋改濮阳国。 后魏改濮阳国为濮阳郡。 隋初,郡废,属魏州,寻属滑州。 大业初,为东郡及武阳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澶州治顿丘,取澶渊以名。 贞观初,州废,仍属魏州。 大历七年,复置澶州从魏博帅田承嗣请也。 五代晋曰镇宁军《薛史》:天福三年,移州治于德胜口。 九年,始置镇宁军,兼领濮州。 《郡志》:晋天福中,州移治夹河。 汉乾初,又徙德胜寨,周世宗复移治澶渊故城。 皆误也。 宋仍曰澶州亦曰澶渊郡、镇宁军节度。 熙宁九年,移于今治。 崇宁五年,升为开德府《宋志》:崇宁四年,建为北辅。 宣和二年,罢辅郡,仍隶河北东路。 金仍曰澶州。 皇统四年,改开州,属大名府。 元属大名路。 明亦曰开州,以州治濮阳县省入编户百有一里,领县二。 今仍曰开州,领县一。 州肘腋大梁,襟带东郡谓山东东昌府境。 春秋时,卫都于此,与齐、鲁相雄长。 秦末,项羽由此扼章邯。 后汉之季,吕布亦争此,以抑曹操。 盖其地滨河距济,介南北之间,常为津要。 五代时,晋王存勖与梁人力战于河上,德胜两城,为必争之险。 石晋开运三年,虑契丹为后世患,徙澶州于德胜。 九年,契丹入寇,屯元城。 赵延寿请于契丹曰:晋军悉在河上,不如即其城下,四合攻之,夺其浮梁,则天下定矣。 契丹遂进营城北。 宋景德初,契丹南犯,寇准力劝亲征,御北城门楼,而契丹气沮。 宋人以澶州为大梁北门,安危所系也。 今大河南徙,形势稍移,然川原平旷,道路四达,居然冲要矣。 ○濮阳废县今州治也。 王氏曰:旧城在今治西南三十里,为古颛顼之墟,亦曰帝丘。 夏为昆吾氏所居。 《国语》曰:昆吾为夏伯。 是也。 《春秋》僖三十一年,卫成公自楚丘迁于帝丘。 即此。 其后曰濮阳,以地在濮水北也。 秦始皇七年,拔卫濮阳,置濮阳县,东郡治焉。 《史记》:章邯与项羽战,军濮阳东,环水自固。 汉仍曰濮阳县,亦为东郡治。 后汉因之。 初平二年,曹操击黑山贼白绕于濮阳,破之。 袁绍因表操为东郡太守。 兴平初,吕布袭据濮阳,与曹操争兖州。 晋亦曰濮阳县,为濮阳国治。 后魏仍属濮阳郡。 隋属滑州。 大业初,属东郡。 唐属濮州。 五代梁贞明四年,晋王存勖攻梁濮阳,拔之,寻弃不守。 五年,晋败梁军于河南岸,复乘胜拔濮阳。 石晋天福四年,改属澶州。 宋因之。 熙宁四年,河决澶渊,因改置澶州,移濮阳县为州治。 胡氏曰:濮阳旧在河南,今开州治所之濮阳,乃石晋天福中移就澶州南郭者。 或曰即宋所移,胡氏误也。 《九域志》云:濮阳县东去濮州九十里。 《城邑考》:州城,宋熙宁中土筑,后皆因之。 弘治十三年,增修其城,前方后圆,俗呼卧虎城。 周二十四里,为门四。 德胜城州东南五里,古澶渊也。 《春秋》襄二十年,晋及诸侯会于澶渊。 二十六年,复会于澶渊。 三十年,又会焉。 杜预曰:澶渊在顿丘南。 今谓之繁,近戚田,其后为德胜渡,黄河津要也。 五代梁贞明四年,晋王存勖拔濮阳,军德胜渡。 寻遣李存审于德胜南北,夹河筑两城而守之。 胡氏曰:时河津阔远,两城相距,盖三十里。 五年,梁贺瑰攻晋德胜南城,百道俱进,以竹笮连艨艟巨艘,横断河流,使晋救兵不得渡,为晋将李建及所破。 既而梁将王瓒据杨村,夹河筑垒,造浮桥,谋攻德胜。 晋将李存进亦造浮桥于德胜。 或曰:浮梁须竹笮、铁牛、石,我皆无之,何以能成? 存进不听,以苇笮维巨舰,系于土山巨木,逾月而成,人服其智。 晋王寻自魏州发徒数万,广德胜北城。 梁人来争,晋王拒之,大小百余战,城始就。 龙德初,戴思远复自杨村袭晋德胜北城,为晋所败。 明年,复攻北城,重堑复垒,断其出入,昼夜急攻。 晋将李存审悉力拒守,晋王自幽州驰救,思远引却。 后唐同光初,梁王彦章自杨村径攻德胜,力战断其浮桥,南城遂陷。 唐主命弃北城,撤屋为筏,东助杨刘守备。 彦章围杨刘不克,退走杨村,唐军复屯德胜。 石晋天福三年,时瀛、莫诸州入于契丹,河北无藩篱之固,于是移澶州跨德胜津,并顿丘县亦随州移治郭下。 是时作浮桥于德胜口,谓之澶州河桥。 于是两城有南澶、北澶之目,盖以防固河津也。 九年,契丹攻澶州,欲夺浮梁,不克。 开运三年,契丹入汴,遣酋帅耶律郎五据澶州。 贼帅王琼帅众袭据南城,北渡浮航,围郎五于牙城,契丹救却之。 汉乾三年,郭威举兵邺都,汉主遣侯益等将兵趣澶州。 威至,澶州降,遂渡河,趣滑州。 宋景德初,契丹入犯,寇准劝帝亲征。 驾至南城,众请驻跸,准固请渡河,御北城门楼,士气百倍。 既而幸浮桥,登临河亭。 盖是时,澶州犹治德胜城也。 庆历中,尝增修之。 熙宁九年,城圮于水,因改筑州城,以濮阳县为州治,非复石晋所移之旧矣。 《九域志》:澶州距魏州百三十里。 胡氏曰:此据故澶州北城言之,自南城度河并浮梁计之,则百五十里,故晋人每言澶州距魏百五十里也。 盖澶州徙治不一,大约唐治故顿丘城,石晋时治德胜,宋始治濮阳。 《一统志》云:今州南有故德胜寨。 杨刘,见山东东阿县。 戚城州北七里。 春秋时卫邑,会盟要地也。 又为卫大夫孙林父之食邑。 《左传》文元年,公孙敖会晋侯于戚,时晋师伐卫,取戚,疆戚田也。 成十五年,同盟于戚。 襄元年,晋以诸侯之师伐郑,侵楚及陈。 晋侯、卫侯次于戚,以为之援。 二年,诸侯之师会于戚。 五年,晋复会诸侯于戚。 襄二十六年,孙林父以戚如晋,晋会诸侯于澶渊,以讨卫疆戚田也。 取卫西鄙懿氏六十,以与孙氏。 又昭七年,晋反戚田于卫。 哀二年,赵鞅纳卫太子蒯聩于戚。 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 杜预曰:是时戚在河外,晋军已渡河,故云。 哀十六年,卫世子蒯聩自戚入卫。 今亦谓之戚田,自戚城而西北五十里有懿城,即古懿氏也。 《水经注》:戚,卫河上邑。 汉高十二年,封李必为戚侯,邑于此。 《五代史》:梁贞明五年,王瓒与晋将李嗣源战于戚城,败还。 龙德初,晋将李嗣源伏兵于戚城,败梁将戴思远。 晋天福九年,契丹入寇,围晋将高行周等于戚城,为晋所败,解围去。 未几,复攻澶州,与行周战于戚城南,不胜而还,即此城也。 临河城州西六十里。 汉黎阳县地。 武帝封鲁共王子贤为临河侯,邑于此。 后魏永安初,分黎阳县地,置东黎县,属黎阳郡。 北齐废。 隋开皇六年,改置临河县,属卫州。 唐初,属黎州。 贞观十七年,改属相州。 文德初,朱全忠救乐从训于内黄,下临河镇。 大顺初,全忠将丁会等侵魏博,度河取黎阳临河。 后唐同光初,梁段凝寇澶州境,进至临河之南。 宋仍为临河县,属澶州。 金废。 《郡志》:临河城在内黄县南三十里。 一云滑县西北有临河城。 盖境相接也。 ○澶水城,在州西二十里,本临河、内黄、顿丘三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置澶水县,属卫州。 大业初,属汲郡。 或曰隋本置澶渊县,唐讳渊,因改曰澶水县。 初属黎州,寻属澶州。 贞观初,州废,还属黎州。 十七年,废入临河县。 昆吾城州东二十五里。 其地有古颛顼城,城中有古昆吾台,相传夏昆吾氏所筑。 春秋时属卫。 《左传》哀十七年,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是也。 汉为濮阳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析置昆吾县,属滑州。 大业初废。 唐武德四年,复置昆吾县,属濮州。 八年,仍省入濮阳。 《志》云:颛顼城,一名东郭城。 隋置昆吾县于此。 又废临河县东北三里,亦有颛顼城。 咸城州东南六十里。 春秋时卫地。 《左传》僖十三年,齐桓公会诸侯于咸。 又文十一年,鲁叔孙得臣败狄于咸。 定七年,齐侯、郑伯盟于咸。 是也。 刘昭曰:濮阳有咸城,或以为古之咸国。 ○圉城,在州东。 春秋时卫邑。 襄二十六年,卫孙林父以戚如晋,卫人侵戚东鄙。 晋戍茅氏,卫人伐之,孙蒯从卫师败之圉。 茅氏,即戚东鄙之地也。 又五鹿城,《志》云:在州南三十里。 杜预曰:卫地有二五鹿,一在元城东,一在卫县西北。 此卫县西北之五鹿矣。 《寰宇记》:元城东为五鹿墟,即重耳乞食处,此为五鹿城。 又古浚,在州城东南。 南有寒泉,即《诗》所谓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卫阳山州东南二十里。 以在卫地之阳而名。 又州东南五里,曰洪洋山,山秀丽而隆峻。 《志》云:澶渊旧在其下,今山南有浮翠桥,即澶水所经也。 ○金沙山,在州治东迤北。 宋建炎间,杨隶守开德,金人来攻,力战城陷。 金人屠其城,隶及弟彭年死之。 人为瘗骨立冢如山,因以沙名。 铁丘州北五里。 杜预曰:铁在戚城南。 哀二年,赵鞅送卫太子蒯聩入于戚,遇郑师,蒯聩登铁上以望,惧,自投于车下。 铁上,即铁丘也。 又瑕丘,在州东南三十里,高三丈。 《檀弓》:公叔文子升瑕丘,蘧伯玉从。 即此。 又东南十里为延丘,相传吴延陵季子适卫时,曾憩于此。 清丘州东南七十里,丘高五丈。 《春秋》宣十二年,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 是也。 唐置清丘驿。 五代唐同光初,李绍兴败梁游兵于清丘驿南。 即此。 又旄丘,在州东北,《志》云:即《卫风》所咏旄丘之葛者。 《郡志》旧濮阳城东有高丘,盖即帝丘之讹也。 ○寒泉冈,在州西南。 《水经注》:濮阳城侧有寒泉冈,即《诗》所称爰有寒泉者。 世谓之高平渠。 非也。 ○黄河故渎在州治南。 自滑县流入州界,自昔大河经流处也。 今有瓠子故渠,在州西南二十五里。 汉元光中,河决瓠子,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塞之,不成。 元封元年,封禅还,自临决河,塞之。 筑宫其上,名曰宣防。 《水经注》:濮阳北十里,即瓠河口,亦谓之瓠子堰,又为宣房堰。 平帝以后,河水东浸,日月弥广。 永平十二年,诏王景修治,景防遏冲要,疏决壅积。 瓠子之水,绝而不通。 自唐末以至五季,河流荡决,渐失故道。 宋庆历中,河自澶州东北三十里商胡河口趋恩、冀,既而大名、郓、澶、滑、濮、齐、淄、沧、隶、德、博、怀、卫、孟、郑及开封,俱受河害。 至和二年,河复决大名馆陶。 李仲昌奏请自商胡河东南凿六塔渠,引河东注横陇故道,以披其势。 时孙亦言:六塔下流,可导而东去,以纾息冀金堤之患。 欧阳修谓:六塔狭小,不能容受大河,滨、隶、德、博诸州,必被其患。 不听。 遂塞商胡,修六塔河。 明年,六塔河复决。 熙宁元丰中,河屡决于澶州之境。 陈甫言:商胡决三十余年,河道填淤渐高,宜修之。 并修横陇,以分河流。 又以二处土性疏恶,请修禹故渎。 不果。 既而大河自州北决,入于御河,州境之患渐少。 靖康以后,大河益徙而南,商胡、六塔诸河,尽成平陆。 明正统十三年,河决开封之荥阳、阳武,循故道至州南,凡百二十里,东流抵濮州,过张秋入海。 其流奋击,声闻数十里,俗名响口子。 寻塞。 今州东二十里有清河,即大河旧流也。 其北有龙泉冈,西有杏花冈,各高二丈许,下临河,即旧时堤岸矣。 又六塔河,旧《志》云:在州东北十七里。 横陇河在州东四十里,俱宋时决溢之处。 今详见川渎异同。 濮水州南六十里,亦谓之濮渠。 旧《志》:濮水自河南延津县东北流,经胙城,过濮阳,入山东濮州界。 今胙城县犹有故濮渠,即此水上流也。 大河迁决不时,濮水遂至湮废。 淇水旧《志》云:在临河废县东南五里。 自县流入界,又东北流入内黄县及清丰县境。 《通典》:临河县有古淇河,谓此。 或曰:此即滑县之永济渠,自县流经临河县西北五十里,而入内黄县界者也。 西湖在州城西南。 旧时河流汇入,积而成湖。 夏秋时,弥漫甚广,后渐浅涸,然犹氵亭流荡漾,周数百亩。 今无复旧观矣。 ○胡柳陂,在州东南五十里,与山东濮州接界。 五代梁贞明四年,晋王存勖与梁军大战处也。 今详见濮州。 金堤头州东南百五十里。 《志》云:其西接黄陵冈,东至小张家湾,黄河分流决溢之处也。 弘治中,郡守修筑故堤,跨长垣县及山东曹州界,东西亘二百余里。 旧有金堤巡司,河南徙始废。 ○宋堤,在州南一里,相传宋熙宁中筑。 旧《志》:州北至大名,南抵长垣,其间长短无名之堤,不可数计。 城北古堤自滑县入州境,至清丰西五里。 城南古堤,亦自滑县经州东七十里之鄄城乡,分为五道,入山东范县界之五堤头村而止。 又环城四面有小堤,所谓护城堤也,皆宋所置。 白沙渡在州西,旧时大河津渡处也。 刘宋景平初,后魏主拓跋嗣寇宋河南,从白沙渡河,屯濮阳南。 胡氏曰:濮阳对岸则顿丘县境,白沙渡盖在澶州界内。 又鲧堤,在州西十里,自县而东接州界,相传鲧治水时筑。 《寰宇记》:州西黄河北岸有古复关堤。 《卫风》:乘彼危垣,以望复关。 盖谓此云。 《郡志》:复关堤,在临河废县南三百步。 ○宣防宫《志》云:在城西南十七里瓠子堤上。 汉武帝元封初,塞决河,筑宣房宫于其上,即此。 又有龙渊宫,在州西南八里,亦汉武时筑。 一名赤龙涡。 ○烽火台,在州东南。 《志》云:澶、濮间滨河远近多丘阜,或十余亩,或二、三十余亩,皆石晋时所筑,以备契丹处。 孙村州东北三十四里,宋时大河决啮处也。 天圣七年,汴河溢勾管汴口,王中庸欲增置孙村之石限以泄之,不果。 元丰末,河决于大名之小张口。 知澶州事王令图等议浚迎阳埽旧河,又于孙村置金堤,约复故道。 元初,张问等言:大河故道难复,请于南乐大名埽间,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入孙村口,以〈角羊〉北京向下水患。 于是回河减水之议复起,言者交斥其非,乃罢。 迎阳埽,旧在滑县东北境。 曹村在州西南,亦宋时大河要口也。 熙宁四年,河决澶州曹村埽,时程颢知镇宁军,方救护小吴埽,以曹村决,则注汴京,驰还塞之。 十年,河复大决于曹村,北流断绝,河道南徙,逾年始塞之,谓之灵平埽。 《郡志》:灵平埽在州西南七里。 恐误。 又小吴埽,在州东。 《志》云:小吴口西去曹村百里。 熙宁四年,河决澶州小吴埽。 元丰八年,小吴决口未塞,河又东决大名之小张口。 是也。 ○赵征村,在州东北,即六塔河口。 宋至和中,修六塔河,内侍刘恢奏六塔之役,河口乃赵征村,于国姓御名有嫌。 即此。 今其地亦名赵村铺。 杨村州西南十五里,旧时大河要口也。 五代梁贞明五年,晋王存勖军于德胜。 王瓒据晋人上游十八里杨村,夹河筑垒,造浮桥,通滑州馈运。 晋将李存进亦造浮桥于德胜以拒之。 既而瓒与晋兵战于河南岸,败走北城,即杨村北城也。 龙德初,戴思远悉杨村之众,袭晋德胜北城,为晋王存勖所败,走杨村。 寻复自杨村袭魏州,不克。 唐同光初,梁将王彦章攻唐德胜,自大梁驰至滑州,阴遣人具舟杨村,兼流而下,循河南岸,直趣德胜,遂克南城。 既而进攻杨刘,不克,解围西走杨村。 三年,唐主由德胜渡河,历杨村戚城,观昔时战处。 《薛史》:阳村在濮阳之北,滨大河。 盖据旧濮阳城言之也。 敛盂聚在州东南。 《左传》僖二十八年,晋侯、齐侯盟于敛盂。 《史记》作敛于,即此聚也。 又州治南有古重华台。 士孙子曰:卫灵公坐重华之台,侍御数百,仲叔圉谏,公乃出宫女。 即此处云。 《志》云:州西南又有地名瓦屋头,即《春秋》隐八年,宋公、齐侯、卫侯同盟处。 土楼镇在州西。 刘宋永初末,北魏将奚斤等拔宋滑台,进击翟广于土楼,破之,遂进逼虎牢。 《九域志》澶州临河县有土楼镇。 斗门在州东南。 唐元和十二年,陈许帅李光颜讨淄青叛帅李师道,攻濮阳,收斗门、社庄二屯。 又景福元年,朱全忠击天平帅朱,遣其子友裕将前军军于斗门。 全忠至卫南,朱遣步骑袭斗门,友裕走,据其营,全忠不知,复趣斗门,为所败。 长垣县州南百五十里。 南至河南兰阳县九十里,东南至河南仪封县百三十里,西至河南胙城县九十里,西南至河南封丘县六十里,西北至滑县九十里。 春秋时卫之匡邑。 战国属魏。 汉置长垣县,属陈留郡。 《风俗传》:县有防垣,故名。 后汉安帝封元舅宋俊为侯邑。 晋属陈留国。 后魏真君八年,并入黄。 景明五年,复置长垣县,属东郡。 隋开皇十六年,改曰匡城县,属滑州。 唐因之。 五代梁复曰长垣,属开封府。 后唐仍曰匡城。 宋建隆初,讳匡,改曰鹤丘,寻复为长垣县,仍属开封府。 金泰和八年,改属开州。 元初属大名路。 至元二年,仍属开州。 明因之。 今城周九里,有门四。 编户七十八里。 ○长垣故城县东北三十五里。 其地一名鲍垣,或曰即首垣也。 《战国策》:韩侈谓秦王:进宋、齐之兵至首垣,远薄梁郭。 又赵肃侯七年,公子刻攻魏首垣。 《水经注》曰:首垣,秦更为长垣,汉置县于此。 后废。 隋开皇十六年,改置县于妇姑城,以南有故匡城,因改为匡城县。 在旧城西南二十七里。 唐因之。 乾符二年,濮人王仙芝聚众数千起于长垣,即故长垣城也。 宋复改匡城为长垣县。 金初,迁县于柳冢村,在今县城东北七里。 明洪武初,以水患迁于蒲城。 即今县治。 蒲城今县治也。 春秋时卫邑。 桓三年,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成九年,同盟于蒲。 《家语》:子路为蒲宰。 《战国策》:秦攻魏之蒲。 又秦始皇九年,伐魏,取垣、蒲。 盖是时为魏地也。 《史记》:孔子去陈至蒲,会公叔氏以蒲畔,止。 孔子出,遂适卫。 灵公问曰:蒲可伐乎? 曰:可。 公曰: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 《正义》:蒲在卫西,故公云然。 又后汉初,光武大败铜马贼于馆陶,受降未尽。 而高湖、重连诸贼从东南来,与铜马合,光武与战于蒲阳,悉破降之。 蒲阳,盖即蒲城之南。 太子贤曰:北平县西北有蒲阳山。 误矣。 宋绍定十三年,金主自黄陵冈向河北行,至蒲城东,登舟渡河,遇风。 蒙古兵追至南岸,后军皆败。 盖旧时大河在今县北也。 北平,见保定府完县。 馆陶,今山东属县。 匡城县西南十五里,亦春秋时卫邑。 僖十五年,诸侯同盟于牡丘,遂次于匡。 《论语》:子畏于匡。 《史记》:孔子自匡至蒲。 《述征记》:匡城周三里。 《水经注》云:濮水东径匡城北。 是也。 隋因以名县。 唐大历十一年,李灵曜以汴、宋叛,发诸道兵讨之,围汴州。 魏博帅田承嗣遣兵救灵曜,败永平、淄青二镇之兵于匡城。 乾符四年,黄巢陷匡城,遂陷濮州。 中和四年,李克用破黄巢于封丘,复追至胙城、匡城,巢走兖州。 此即隋所置之匡城县也。 牡丘,见山东聊城县。 长罗城县北十里。 汉县,属陈留郡。 宣帝封常惠为长罗侯,邑于此。 后汉初,并入长垣县,为长罗亭。 太子贤曰:长罗故城在匡城东北。 《一统志》云:在长垣旧城西南三十里。 是也。 ○祭城,在县东北。 杜预曰:郑祭封人仲邑于此。 平丘城县西南五十里。 《寰宇记》:平丘在封丘县东四十里。 盖县与封丘接境。 ○漆城,在县西二十里,故卫邑也。 《竹书纪年》:邯郸伐卫,取漆。 即此。 又龙城,在县东南二十里,相传夏臣关龙逢所居。 县西十八里又有鹤城。 《城冢记》云:夏累养鹤于此。 《寰宇记》旧长垣城西北六十里有訾楼城。 《春秋》:邢人伐卫,取訾楼。 盖此城云。 ○沤麻冈在县西北。 宋绍定六年,金主以汴京危急,引军东行,次黄陵冈。 进向河北,至蒲城东,乘舟济河。 会大风起,蒙古兵追击之于南岸。 金主次于北岸,震惧,遂次沤麻冈。 遣白撒帅骑攻卫州,不克。 黄陵冈,见河南仪封县。 ○黄河县南六十里。 河流经此入山东曹县界,其故道在县北,堙决不常,此近时所经也。 《河防考》:县南有淘北河,相传即黄河故道。 明万历中,河决河南封丘县金龙口,挟淘北河决县境之大社口堤,长东二县,俱被其患。 又县南有大冈河,或曰亦黄河旧流也。 今县南为大冈集,与东明县杜胜集等堤,共长九十七里。 阎家潭县东南六十七里。 正统十四年,河水决入县境,回流冲啮,因成此潭。 弘治五年,河复北溢,因筑堤环之。 《河渠考》:潭西七里曰牛家口,东三里曰大冈,皆弘治六年,筑堤以防决溢处也。 ○朱家河口堤,在县东七十里。 正统十四年,黄河决溢,因筑塞之。 弘治五年,复修筑其南,即三春柳及大冈诸堤也。 又常村堤,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又西八里曰新丰堤,接河南封丘县界。 《志》云:弘治六年,郡守李瓒筑朱家河等十堤,以防河患云。 又三尖口堤,在县东三十五里,相传元贾鲁治河筑堤始此。 弘治五年,大河北涨,冲决牛家口诸处,北至三尖口,东至平冈陂,皆被其患。 明年,因修筑县境诸堤。 是也。 ○宛亭在县北。 《左传》僖二十八年,卫人盟于宛濮。 杜预曰:宛亭近濮水,故曰宛濮。 刘昭曰:长垣西有宛亭。 ○大岗镇,在县东南七十里,有巡司。 《志》云:洪武初,司置于县东南永丰里。 三年,徙司竹林。 十一年,徙大岗云。 魏楼村在县西。 金主自沤麻冈进攻魏楼村,欲俟蒙古兵至决战。 会其将白撒自卫州败还,且言北兵近在堤谷,邀金主潜度河,夜走归德。 即此处也。 发布时间:2025-04-30 08:05:48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