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三十五 内容: 卷三十五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东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东六◇青州府东至莱州府三百十六里,东南至海五百里,南至兖州府沂州四百四十六里,西南至兖州府四百二十里,西至济南府三百二十里,东北至海百八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千五百里,至京师千里。 《禹贡》青州地。 春秋、战国为齐地。 秦置 齐郡。 汉因之,又分置北海郡。 后汉为齐、北海、乐安三国地后汉青州理临。 永嘉末,陷于石勒后赵冉闵之乱,段龛据此,寻为燕慕容恪所陷。 其后南燕慕容德建都于此南燕于广固置燕都尹。 义熙五年,刘裕灭之。 宋仍为齐郡,兼置青州刘裕初平南燕,置北青州,治东阳,以广陵有南青州也。 后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 今详见州域形势。 后魏及后周因之。 隋初,郡废州存,炀帝复改置北海郡。 唐复曰青州。 天宝初,亦曰北海郡。 乾元初,复故。 寻曰平卢军节度。 五代因之。 宋仍曰青州亦曰北海郡。 淳化五年,改军名曰镇海军。 庆历三年,置京东东路于此。 金曰益都府。 元为益都路。 明初,改曰青州府,领州一、县十三。 今仍曰青州府。 府凭负山海,利擅鱼盐。 班固曰:临淄,海、岱间一都会也。 盖自太公建国以来,齐往往称雄于天下,历汉及晋,未始不以临为三齐根本。 后燕之亡也,潘聪说慕容德曰: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地二千里,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为用武之国。 广固城,曹嶷所筑,山川险峻,足为帝王都。 若得其地,闭关养锐,伺隙而动,此今日之关中、河内也。 德用其说,遂复据有三齐。 刘宋垣护之曰:青州北有河、济,又多陂泽,非敌所向。 盖谓地险足恃也。 宋乐史曰:营丘东道之雄,号称富衍,物产尤盛,盖太公由之以兴,管仲用之而霸。 山东之国,齐为最强,地利然矣。 益都县附郭。 古临淄地。 汉置广县,属齐郡。 后汉属齐国。 晋属东莞郡。 刘宋改置益都县,属齐郡。 后魏因之。 隋为北海郡治,自是州郡皆治此。 今编户二百六十七里。 ○益都城在今城北。 汉益都城,在今寿光县北,北齐始移治齐郡城北。 隋因为青州治,今城亦曰南阳城。 宋武帝克慕容超,平广固城,以羊穆之为青州刺史。 穆之乃筑城于阳水北,名曰东阳。 其后复筑城于阳水南,名曰南阳。 盖府城旧有二城,其北城即羊穆之所筑东阳城也。 永初末,刺史竺夔守此,后魏攻围数月不拔。 泰始二年,刺史沈文秀举兵应晋安王子勋,旁郡皆起兵应建康,合攻东阳,为文秀所败。 既而文秀归顺,仍守东阳,后魏将慕容白曜攻围三年,无救而陷。 魏人亦为青州治,普泰初,崔祖螭聚众围东阳,刺史王贵平拒却之。 是也。 《括地志》:东阳即郡治东城。 曾肇曰:东阳府治北城,隋筑益都城,东阳并入焉。 《齐乘》曰:府城为南阳城,其北为东阳城,东西长而南北狭,两城相对,抱水如偃月,因水以为隍,因崖以为壁。 盖古合两城为一。 宋时两城故址犹存。 靖康兵烬,入金始并于南城。 明洪武三年,因旧址以砖石,环城为池。 十一年,建齐藩,复因东阳城故址,修筑土城,寻以国除而止。 今府城门四,周十三里有奇。 广县城府西南四里。 汉县,高帝封召欧为广侯,宣帝又封淄川孝王子宽为广侯,邑于此。 晋永嘉末,曹嶷改筑广固城,而故县遂废。 《水经注》:浊水自为山东北流,径广固城西。 城在废广县西北四里。 水又东北径尧山东,又东北径东阳城北。 ○广固城,在府西北八里。 《志》云:汉魏以来,青州并治临淄。 晋永嘉末,刘聪将曹嶷为青州刺史,欲窃据东方,以临淄城大难守,乃于尧山南三里筑此城,名曰广固,以城旁有涧甚广,因以为固也。 大宁初,后赵石虎攻克之,仍置青州镇焉。 隆安三年,慕容德据此,其城四周绝涧,阻水深隍。 德又于其中筑内城,亦曰小城。 慕容超名广固内城南门曰天门,是也。 义熙五年,刘裕攻广固,克其大城,超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及城下,遂平其城隍,而改筑东阳城,为青州治云。 《九域志》:广固城即古乐安城,在益都县西四十里误。 柳泉城在府东。 汉县,属北海郡,宣帝封胶东戴侯子疆为侯邑。 后汉省。 晋隆安三年,慕容德攻广固,幽州刺史辟闾浑遣司马崔诞戌薄荀固,平原太守杨豁戍柳泉,诞、豁皆降于德。 胡氏曰:薄荀,人姓名,因以名固,亦在广固城西。 ○云门山府南五里。 一名云峰山,山麓为花林疃,其上为大云顶,中有通穴如门,可容百余人,远望如悬镜,旁有黑龙洞及石井。 又有水帘洞在其阴,或谓之劈头山,以与劈山相接也。 《志》云:劈山在云门山东南,石壁自顶开裂,二峰屏峙,高插云霄,远望如刀劈状,亦谓之劈裂峰。 其南曰八仙台,台之阿有皇化寺,今为广福寺。 尧山府西北八里。 《三齐记》:尧巡狩时所登也。 山南有二水,名东西丹水,广固城在其南。 ○驼山,在府西南八里,云门之右,以形似名。 山阴有龙湫。 又龙山,在府西二十里,有二山,俱蟠曲如龙形。 又石膏山,在府西南二十五里,以石色润泽如膏也,南阳水出焉。 《志》云:府西二十五里有九回山,回亦作会,俗名九扈山,北阳水出于此。 香山府东四十五里。 孤峰独耸,绝顶有泉,冬夏不竭。 山南又有龙女泉,《元和志》谓之箕山,《齐乘》以为琪山也。 自山而南、而西,有群山联属,直接颜神镇。 《志》云:郡境诸山,多在西南,东郊平原百余里,惟香山童然特峙云。 冶岭山在广固城西南。 一名为山,浊水所出。 亦谓之阳水,通谓之渑水,即今北阳水也。 山麓有五龙口,北阳水所经也。 刘裕伐南燕,南燕婴城拒守,经时不拔。 河间人玄文说裕曰:昔赵攻曹嶷,望气者以为渑水带城,非攻可拔,若塞五龙口,城当自下。 石虎从之而嶷降。 后五日,大雨雷电震开。 慕容恪攻段龛,十旬不拔,塞口而龛降。 无几,雷复震开。 今宜仍旧修塞。 裕从之。 超及城内男女悉皆脚弱,病者大半,城遂下。 或曰:冶岭盖尧山别阜也。 ○南阳水在城北。 源出石膏山,东北流,经广县故城西。 又东北有石井水注之,又北而东贯益都南北两城间,东合建德水,入巨洋水。 或误为南洋水。 元至正二十年,察罕围益都,遏南洋河以灌城,即是水也。 水上有南洋桥,在城北门外。 北阳水在城西。 源出九回山,东北径五龙口,又北径广固废城,又北径尧山,东至东阳城北。 又东北径石槽城,又北至乐安合女水,又东北入巨淀。 一名浊水,又名长沙水,亦谓之渑水。 《水经注》:淄水合浊水,浊水东北径广固城西,亦曰渑水。 石赵攻曹嶷于广固,望气者谓渑水带城,非可卒拔。 南燕慕容超来,河冻皆合,而渑水不冰,超恶之。 其臣李宣曰:渑水无冰,良由逼带京城,近日月也。 超悦。 既而刘裕来攻,议者谓塞五龙口,城必当陷。 塞之,果验。 又此水时有通塞,刘宋及元魏太和中,水尝竭而复流。 古谚云:渑水不冰,瘦马不渡。 盖谓此水。 亦误为北洋水。 元末,扩廓围益都,筑长围,决洋水灌城。 即南阳、北阳二水矣。 淄水府西五十里。 源出莱芜县原山,东北流经县界,而达于临淄,至乐安、寿光县入海。 《禹贡》:潍、淄其道。 此淄水也。 《汉志》:淄水出源山东,至博昌入[1111]。 今淄水出颜神镇东南二十五里岳阳山东麓,东北流径莱芜谷,又北径长峪而东流,圣水入焉。 又东北径牛山,折而北,天齐渊水入焉。 又北渐临淄东城,又东北径安平故城北,又东北径乐安县东南、寿光县西,又北入巨淀,注马车渎,合时水入海。 淄多伏流,潦则薄崖,涸则濡而已,俗谓之九十八漏。 《晋书》:永和十二年,燕慕容恪引兵击段龛,未至广固百余里,龛帅众逆战,恪大破之于淄水。 即此。 弥水在府东北。 源出临朐县沂山西麓。 弥,一作渳。 又《国语》谓之具水,袁宏以为巨昧,王韶以为巨蔑,或曰朐弥,或曰巨沫,实一水也。 又《后汉书》以为巨末,《后魏书》以为氵巨液。 自沂山而东北,经临朐县东南,熏冶泉入焉。 又东经覆釜山,又北经委粟山,又东北合逢山石沟水,又北经府城东北建德水,合南阳水入焉。 又东北康浪水入焉。 又北径寿光县东,又东北下黑冢泊入海,亦谓之巨洋水。 《汉志》:洋水出石膏山。 盖误以南阳水为洋水也。 孝妇河在颜神镇南三里,其地亦名秋口。 《志》云:孝妇河本名龙水,亦曰笼水,又名孝感泉。 《水经注》:龙水南出长城中,今颜神镇有孝妇祠,祠下即古齐筑长城处也。 西径莱芜山阴,北入济南府淄川县界。 今详见济南府邹平县。 ○七里河,在府南,源出劈山之阴。 又有石井水,亦出劈山,流经废广县城东,七里河流合焉,经府城南,又东北入南阳水。 又城西有石子涧,流合石井水。 ○颜神镇府西南百八十里,接莱芜、淄川二县界。 以齐孝妇颜文妻居此而名。 地宜陶,又产铅及煤,居民稠密,商旅辐至,设巡司及税课局于此。 《舆程记》:镇北去淄川县三十里,西南去章丘县百里。 嘉靖十七年,山寇作乱,专设通判一员驻札。 三十七年,筑城于此,为守御之备。 ○金岭镇,在府西北七十里,西南去淄川县五十里,盖接境处也。 向有金岭马驿。 又府城北有青社马驿。 旧青社、金岭,皆置递运所,今革。 青石冈在颜神镇西南。 两山壁立,连亘数里,南走淮、徐之道也。 又石棚寨,在府西南山谷间,明永乐中,妖妇唐赛儿作乱,保据于此。 ○氵巨液戍,在府东北弥水上。 《后魏书》:太和十六年,青州氵巨液戍获白雉一头,时以为瑞云。 石楼在府西。 唐天复三年,朱全忠将朱友宁攻王师范,拔临淄,进攻青州,师范帅登、莱兵拒之。 于石楼为两栅,友宁进攻,师范奋击败之,斩友宁,逐北至米河。 米河即巨沫水也。 时汴兵盖南趋临朐,故师范追之于巨沫水上。 ○好石桥,在府西南,元末,察罕遣军破益都贼将毛贵于此。 临淄县府西北三十里。 西至济南府淄川县九十里。 古齐都也,齐献公自薄姑徙临淄,即此。 汉置临县,为齐郡治。 后汉为齐国治。 又青州亦治此。 晋、宋及后魏因之。 后齐以齐郡治益都,临废入焉。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临淄县,属青州。 唐、宋因之。 元至元三年省入益都县。 十五年,复置。 今土城周四里,编户六十一里。 ○齐城在县城北。 亦曰齐国,城址周四十里,自齐献公以下皆都此。 《齐记》:古齐城周五十里,有十三门,其西曰雍门。 《左传》:襄十八年,晋及诸侯伐齐,伐雍门之荻。 己亥,焚雍门。 哀十三年,陈恒杀阚止,大陆子方出雍门奔卫。 《战国策》:孙子说田忌轻车锐卒冲雍门。 又齐王建入朝秦,雍门司马入谏。 是也。 《说苑》:韩娥东至齐,乏粮,过雍门,鬻歌于市。 其南曰稷门。 昭二十二年,莒子如齐莅盟,盟于稷门之外。 《战国策》:谈说之士,会于稷下。 盖齐人于稷门立学舍也。 《史记》: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荀卿尝为稷下祭酒。 郑玄曰:稷下生齐人,亦号曰棘下生也。 其西南曰申门,门外有申池。 文十八年,齐懿公游于申池,邴蜀、阎职二人弑公,纳诸竹中。 襄十八年,晋伐齐,焚申池之竹木。 杜氏曰:齐城无池,惟南城西门有池,门因以池名。 又《晋书》:慕容德宴庶老于申池,左太冲以为昭华池也。 西北有扬门。 襄八年,范鞅门于扬门。 又州绰门于东闾。 杜预曰:扬门,齐西门,东闾,齐东门也。 又东南门曰鹿门。 昭十年,国人追败栾施、高疆于鹿门,遂来奔。 《括地志》以为武鹿门,此古门之可考者也。 又有郭关,则齐郭门也,田氏杀阚止于郭关,是矣。 其章华东门,则齐宫门也。 王二十六年,苏代自燕入齐,见于章华东门,是矣。 秦灭齐,因故城置齐郡,其后项羽封田都为齐王。 汉有天下,封庶长子肥为齐王,皆即故城都焉。 所谓临十万户,天下之雄国也。 景帝时,七国反,齐独以临拒守。 后汉初,为张步所据。 建武五年,耿讨步,拔临而守之,步引兵至临东,将攻。 先出水上,遇步前军,恐挫其锋,令步不敢进,乃引归小城,陈兵于内,分兵陈于城下,直前会战。 升王宫坏台望之,锋既交,乃自引精兵横突步陈,大破之,帝亦寻至临劳军。 盖临有大城,又有小城也。 魏晋以来,皆承旧制。 永嘉丧乱,始渐衰耗。 今县盖隋所改置,在故城西南隅,其城历代完毁不一,今仅有土垣而已。 安平城县东十九里。 本齐邑。 《史记·齐世家》:平公割齐安平以东为田氏封邑。 王末,燕师入齐,齐田单走安平。 既而齐襄王封单为安平君。 是也。 汉置东安平县,属川国。 应劭曰:博陵有安平,故此加东。 后汉改属北海国。 世祖封川王子茂为安平侯。 晋改属齐国。 刘宋曰安平县,仍属齐郡。 后魏因之。 北齐废入临。 唐武德四年,复置安平县,属青州,八年废。 《志》云:城内有石槽,俗因谓之石槽城。 西安城县西北三十里。 或曰:春秋时之渠丘也。 昭十一年,楚申无宇曰,齐渠丘实杀无知。 杜预曰:渠丘,今西安也,齐大夫雍廪邑,北距时水。 汉置西安县,属齐郡,武帝封李朔为轵侯,食邑西安。 后汉建武五年,耿讨张步,步使其弟蓝将精兵守西安,以诸郡兵守临,相距四十里。 进军画中,居二城间。 视西安城小而坚,蓝兵精,临虽大,实易攻。 乃佯言攻西安,而袭攻临,拔之。 蓝惧,弃西安,走剧。 晋仍属齐国。 刘宋及后魏属齐郡。 北齐废。 画邑城县西北二十里。 齐邑也。 孟子去齐,宿于画。 又乐毅伐齐,闻画邑人王贤,即此。 后汉耿攻张步,进军画中。 章怀太子曰:即画邑也,以澅水而名。 ○时水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刘宋置高阳县,后魏因之。 隋开皇十六年,析高阳置时水县。 大业初,俱废入临淄。 唐武德四年,复置时水县,属青州,八年废。 今高阳见高苑县。 又索头城,在县东南二十里,女水之南,相传后魏将慕容白曜攻宋青州刺史沈文秀于东阳,因筑此城,南人呼魏人为索头也。 ○牛山县南十里。 齐景公登山流涕处。 孟子所云牛山之木尝美者。 徐《齐都赋》云:牛岭镇其南。 谓此。 其相接者曰菟头山,一名驼头山,又名鼎足山。 《晋书·载记》:慕容德北登社首山,东望鼎足者也。 上有齐桓公及管仲冢,又桓公女亦葬焉。 女水出于此。 《括地志》:鼎足山一名牛首冈,在县东十五里。 又县南十五里有山,《诗》所云遭我乎之间者。 《汉志》作农山。 又有南郊山,在县东南十五里。 下有天齐渊。 一名南野山。 ○稷山,在县西南十三里,上有稷祠,或曰齐稷门,稷下之名以此。 又县西二十里有愚公山,山北为愚公谷,时水径其下。 其南有杜山,相传齐宣王猎于此。 商山县西八十里。 一名铁山,跨益都、临淄、新城三县界。 崔琰《述征赋》:涉淄水,过桓都,登铁山,望齐密。 是也。 《晋书》:慕容德立冶于商山,置盐官于乌常泽,以广军国之用。 《魏书·食货志》:崔亮言南青州苑烛山,齐州商山,并是往昔铜官。 《元史·合剌普华传》:尝以事至益都,于四脚山下置广兴、商山二冶。 即此。 营丘在故齐城内。 旧《志》:在县北百步外城中。 《史记》:太公都营丘,后五世胡公迁薄姑,弟献公又徙临淄。 今昌乐县本汉营陵县,陵与丘同义,当是太公所封也。 《水经注》:《尔雅》水出其前,右为营丘。 营陵城南无水。 异《尔雅》之文,不得以为营丘矣。 营丘,山名也。 《诗》:子之营兮。 今临淄城中有小丘,周三百步,高九丈,淄水出其前,与《尔雅》符。 郭璞言:齐之营丘,淄水径其南及东。 是也。 其外郭即献公所徙临淄城,世亦谓之卤城。 齐王伐燕,卤其民实居郭中,因名也。 《通典》:临淄一名营丘,少之代,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汤末有逄公伯陵,殷末有蒲姑氏,皆为诸侯国于此。 周成王时,蒲姑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太公,后徙临。 亦其地也。 孔颖达曰:营丘临水上,故曰临。 献公之徙,犹晋氏之深翼居绛,其实一城也。 顾氏曰:《班志》云,临淄名营丘,此犹晋迁于新田,而仍谓之绛;楚迁于若阝,而仍谓之郢。 盖因临淄城中有小丘,而系以旧名,非即古营丘也。 《晋·载记》:慕容德如齐城,登营丘。 即此地也。 杜氏又谓临淄后为营陵。 夫《汉志》明言齐郡治临,北海郡治营陵,岂一城乎? 《通志》又云:营丘城在今县西北二里。 亦误也。 中峪在县西南。 《志》云:自临淄西南至莱芜,有长峪,界两山间,长三百里,中通淄河。 《左传》:襄二十五年,闾丘婴与申鲜虞乘而出,及中。 哀十四年,子我出,陈氏追之,失道于中者也。 今其民犷悍不识官府,为盗贼之薮。 ○淄水在城东。 《志》云:淄水东北经牛山西。 又东,天齐水出焉。 过县东,入乐安县界。 《战国策》:田单为齐相,过淄水,见老人涉淄而寒,解裘衣之。 又淄水在城南,渑水在城北,鲁仲连谓田单骋乎淄、渑之间。 《淮南子》:易牙尝淄、渑而别之。 是也。 后汉建武三年,耿攻张步,拔临淄,军于淄水上。 即此。 渑水在县西。 源出故城西南之申池,分为二流:西流曰系水,北流曰渑水。 《左传》:昭二年,晋侯与齐侯宴,齐侯曰:有酒如渑。 是也。 北流至博兴县界,入于时水。 又系水自县西而北流二十五里,复分二流,俱入时水。 《水经注》:渑水出营丘城东,世谓之汉凑水,西经乐安、博兴,与时水合。 时水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其地名矮槐树,旧置邮亭于此。 平地出泉,谓之曰而彡。 《左传》:襄三年,齐侯与晋士盟于而彡外。 哀十四年,子我之臣大陆子方,以公命取车于道,及而彡,众知而杀之。 是也。 源浅易涸,亦名干时。 《左传》:庄九年,及齐师战于干时。 《汉志》:临淄有如水。 《水经注》:如水,即时水也。 如与时,音相近耳。 其色黑,俗又谓之乌河,亦曰黑水,又谓之源水。 《志》云:时水盖伏淄所发,自矮槐树西北径黄山,又北径愚山,又屈而径杜山,澅水入焉。 又北径西安城西,系水入焉。 又北至济南府新城县东南之索镇,可通舟楫。 又北至博兴南之湾头,与小清河会。 又东径乐安县北,又东北由马车渎入海。 女水在县东十里。 源出鼎足山齐桓公女冢侧,因名。 东北流经东安平故城南。 郭缘生曰:女水化隆则水生,政薄则津竭。 南燕建平六年,水忽暴竭,玄明恶之,浸病而亡。 太上四年,女水又竭,慕容超恶之,燕祚遂沦。 《续述征记》:女水至安平城南,伏流十五里,然后更流,注北阳水。 今石槽城东北出泉,俗名马台河,至乐安东北,合北阳水,入巨淀,盖即女水之伏流者也。 澅水县西二十里。 《水经注》:澅水出时水,东去临淄城十八里,所谓澅中也。 俗谓之宿留水,以孟子三宿出画云。 西北流入于时水。 今俗谓之泥河,在金岭镇东。 ○康浪水,在县西十里平地,北流与系水合。 宁戚歌曰:康浪之水白石粲。 谓此。 天齐渊在县东南八里。 出南郊山下,有五源并发,广可半亩,土人名曰龙池。 《史记·封禅书》: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 秦祠八神,一曰天主,祀天齐。 《齐乘》曰:渊在淄水之东,女水之西,西南流,入于淄水。 天齐之义,苏林曰:当天中央齐也。 师古曰:谓其中神异如天之腹齐。 《齐记补》引《晏子》曰:吾闻江深五里,海深十里,此渊与天齐。 司马彪曰:齐回水如磨齐也。 岂以众泉并出,旋流如齐而名欤。 ○檀台县东一里。 《史记》:齐简公与妇人饮于檀台。 又梧台在城西三里系水傍。 《说苑》:楚使者聘齐,齐襄公飨之梧台。 或谓之梧宫。 又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者也。 今有小阜,即梧台故基。 又遄台在县西五十里,《左传》:昭二十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 今俗呼为歇马台。 ○雪宫,在县东北五里,即齐宣王见孟子处。 又《晏子春秋》:齐侯见晏子于雪宫。 《志》云:齐城内有故王宫,即战国及汉时诸王故宫也。 蘧丘里在县西。 《后汉志》:西安有蘧丘亭,亦曰渠丘,或谓即古葵丘。 《左传》:庄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 辨者曰:葵丘去齐都甚近,无置戍之理,是必齐之边邑,今不可考也。 京相曰:葵丘在齐西五十里,似误。 又僖九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 见河南考城县。 ○庄岳里,在故齐城内。 《左传》:襄二十八年,反陈于岳。 昭十年,败栾高于庄。 孟子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 是也。 阝亭在县东。 春秋纪国之邑也。 庄三年,纪季以阝入于齐。 《国语》:齐地东至于北阝。 后为田成子之邑。 《后汉志》:安平有阝亭。 徐广曰:安平即故阝邑也。 ○棘里亭,在县西北,杜预曰:西安县东有棘里亭,陈桓子召公子山而反棘焉。 是也。 或谓之戟里城。 《括地志》以为即古画邑云。 博兴县府西北百二十里。 东至乐安县三十里,西至高苑县四十里。 古薄姑地。 汉为博昌县,属千乘郡,宣帝封董忠为侯邑。 后汉属乐安国。 晋及刘宋因之。 后魏亦属乐安郡。 北齐改为乐安县。 隋复曰博昌县,属青州。 唐因之。 五代唐讳昌,改曰博兴。 宋因之。 元曰博兴州。 明初,复为县。 今土城周三里,编户七十六里。 ○博昌城县南二十里。 汉县治此。 今县则汉乐安县城也。 本属千乘郡。 后汉属乐安国。 晋省。 唐初,复置乐安县。 武德八年,省入博昌,仍移治乐安城。 骆宾王谓博昌移就乐安故城,是也。 天复三年,朱全忠将朱友宁攻平卢帅王师范,陷博昌,进拔临淄,抵青州城下,即今县矣。 薄姑城县东北十五里。 殷末薄姑氏国也,亦曰蒲姑。 周成王时,薄姑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以益太公之封。 故晏子曰: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 《史记·齐世家》:胡公徙都薄姑。 即此。 又《左传》:庄八年,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 姑棼,或以为即薄姑也。 《括地志》:薄姑在博昌县东北六十里。 利县城在县东。 汉县,属齐郡。 后汉属乐安国。 晋曰利益县,仍属乐安国。 宋省。 《水经注》:济水东北径乐安故城南,又径薄姑城北,又东北至利县,又东北至琅邪入海。 是也。 ○平安城,在县西。 应劭曰:在博昌西南三十里。 汉县,属千乘郡。 后汉省为平安亭。 《水经注》:济水自临济县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亦曰平安城,故县也,俗谓之会城。 又东北经高昌城西。 是也。 ○小清河在县南八里。 自济南府新城县界,流经高苑县,至此又东流入乐安县界。 顾铎曰:《汉书·卜式传》,吕嘉反,式上书欲率博昌习舟之民以行。 又唐末王师范保青州,博昌之水不设备,为汴将朱友宁所败,则清河在县境,当时为茫然巨浸,历下以东,临淄以北诸水,大都由此入海。 伪齐刘豫时,分流为小清河,下与乌河合流,凡海上盐场,傍河州县,其货物皆得达历下,入大清河,抵张秋以至大名。 其后淤废。 成化九年,参政唐源洁力请开复,于是循故迹疏之,又多置闸及开支脉沟,遇大水则开闸分流,以杀其势,旱则闭之。 东方盐货仍得抵于张秋。 今历城、章丘诸水,仍入大清。 而小清上流,遂为平陆。 惟孝妇河诸水,仍汇流入县界。 然旱时亦涸而断流,潦则弥地上矣。 《寰宇记》:济水北去海百步,东北流入海,其入海水口,谓之海浦,在县东北二百里。 时水在县南。 自临淄县流入境,又东入乐安县界。 《从征记》:县西南有渑水,自临淄县北,径博昌南界入时水,自下通谓之渑水云。 ○贝中聚县南五里。 杜预曰:博昌县南有地名贝中。 京相曰:博昌南近渑水,水侧有地名贝丘,在齐郡西北四十里。 《春秋》:庄八年,齐侯田于贝丘,见公子彭生,豕立而啼,齐侯坠车伤足处也。 又《楚语》:沈诸梁曰,齐驺马濡以胡公入于贝水。 亦即此。 《史记》谓之沛丘。 《后汉志》博昌有贝中聚,是也。 高苑县府西北百五十里。 东至博兴县四十里,西至济南府新城县九十里。 古苑墙地。 汉置高宛县,属千乘郡。 后汉属乐安国。 晋曰高苑,为乐安国治。 苑与宛通也。 宋曰长乐县,属渤海郡。 后魏因之。 隋属齐州。 开皇十八年,改曰会城县。 大业初,复曰高苑县。 唐武德四年,县属邹州。 八年,州废,县属淄州。 宋因之。 景德三年,以县置宣化军。 熙宁三年,军废,仍隶淄州。 元属益都路。 今土城周三里,编户三十一里。 ○被阳故城今县治。 汉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燕为被阳侯国。 《史记·表》上作披阳,属千乘郡。 后汉建武初,又封欧阳歙为被阳侯,寻省。 《水经注》:临济有南北二城,中隔济水。 南城即汉被阳故城也,今为渤海侨郡治。 高齐又自狄城移长乐县于此。 隋改名高苑,县属淄州。 《元和志》:县南至州百十里,取东南高苑故城为名。 是也。 高苑城,今见长山县。 长乐故城在今县西。 汉狄县地。 刘宋孝武始侨置长平县,为勃海郡治。 北齐郡废。 隋改长平曰今城,又改高苑。 《寰宇记》:刘宋于今县西二里如狄故城置长乐县,高齐又移被阳故城,而此城废。 按《汉志》:狄,即临济。 刘宋时,临济为县如故,何得别置郡县于此? 岂如狄城又非狄耶。 临济故城县西北二里。 故狄邑也。 或曰:春秋时长狄所居,因名。 《战国策》:田单攻狄,三月不下,即此。 秦置狄县。 二世二年,陈胜将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杀狄令,自立为齐王。 汉亦曰狄县,属千乘郡。 汉安帝永初三年,改曰临济,为乐安国治。 晋、宋属乐安国。 宋泰始二年,青州刺史沈文秀举兵应晋安王子勋,高阳、勃海二郡太守刘乘民据临济城以应建康。 是时县盖属勃海侨郡也。 后魏亦曰临济县,属东平原郡。 隋改朝阳县,并入高苑,而移临济之名于故朝阳县,非旧治矣。 建信城县西北五十二里。 汉县,属千乘郡。 高帝封娄敬为侯邑。 后汉省。 《水经注》:漯水自东邹县,又东北径建信县故城北,又东北至千乘。 应劭曰: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有建信侯城,都尉治故城。 魏收《志》临济县有建新城,亦即此。 千乘城县北二十五里。 本齐邑,后属秦。 汉四年,灌婴追击齐将田于千乘,即此。 《汉志》:千乘郡治千乘县。 后汉乐安国移治临济,县属焉。 晋省。 刘宋移千乘之名于汉广饶县,而改置阳信县于县界,属乐陵郡。 后魏因之。 魏收《志》阳信县有千乘城,是也。 又青州亦尝治此。 隋初,县废。 伏琛曰:千乘城在齐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余里。 其一城县治,一城故太守治也,侨置。 《括地志》:千乘故城在今高苑县北二十五里。 《寰宇记》:在县北者,南千乘也。 高阳城在县东南五十里。 刘宋元嘉中,于乐安地侨置高阳县,兼置高阳郡治焉,属冀州。 后魏因之,改属青州。 东魏天平初,以侯渊行青州事,青州刺史王贵平不受代,渊袭高阳郡,克之,旋入东阳。 是也。 高齐郡县俱废。 隋复置高阳县,大业初废。 ○济阳城,在县北九十里,《唐志》:景龙初,分高苑县置济阳县。 元和十五年,并入高苑。 《志》云:县有古高会城,隋改县曰会城,以此。 ○小清河县西南七里。 自新城县东北流经此,孝妇河亦自新城县北流合焉,土人谓之坌河。 又东入博兴县界。 《水经注》:济水自菅县东,过梁邹县北,又东过临济县南。 宋泰始三年,青州刺史沈文秀以东阳拒魏,魏将长孙陵等败屯清河,即此水西也。 《通志》云:县北二十里有济河故道,今堙。 菅县、梁邹,见济南府历城县及邹平县。 隔会水在县南。 《汉志》:昌国有德会水,西北至西安入如。 《水经注》:如水即时水,自西安县西流,合德会水,又西径东高苑、西高苑,至梁邹入济。 杜预曰:即春秋时干时。 京相又谓之苑时。 德会水讹曰隔会,盖时水上流也。 或以为漯水别名,误。 ○漯水,在县北。 《汉志》:漯水至千乘入海。 即此。 今涸。 又马厩湾,亦在县东南,相传齐桓公牧马处。 乐安县府北九十里。 西至博兴县三十里。 汉置广饶县,属齐郡。 后汉属齐国。 晋因之。 刘宋移千乘县治此,并置千乘郡。 后魏因之,属青州。 唐武德二年,于县治置乘州。 八年,州废,县属青州。 宋因之。 金改为乐安县。 今土城周五里,编户九十五里。 ○广饶城县东北二十里。 汉置县于此。 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国为侯邑。 后汉至晋、宋、后魏皆曰广饶县。 《水经注》:淄水又东北径广饶故城南。 是也。 隋废入,置千乘县。 金人又改置乐安县于今治,初非汉时之千乘、乐安矣。 琅槐城县东北百十里。 汉县,属千乘郡。 后汉省。 《风俗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 《汉志》:济水东至琅槐入海。 《水经注》:济水东历琅槐故城北入海云。 又延乡城,在县西北,汉县,属千乘郡。 元帝封李谭为侯邑,后汉省。 《水经注》:延乡城谓之从城,延与从字相似也。 《志》云:县西南又有新河城,隋开皇十八年置,大业初,省入博昌县。 ○青丘在县北。 相传齐景公尝畋于此。 司马相如《子虚赋》:秋田于青丘。 是也。 《志》云:今清水泊,亦名青丘泺。 又黄丘在县南二十里。 《志》云:淄水径其东。 ○小清河县北十八里。 自博兴县流入境,又东合时水,入寿光县界,汇众流以达海。 《通志》:小清河经高苑、博兴、乐安县界,合于乌河,又北至马车渎入海。 乌河即时水矣。 淄水县东南五十里。 自临淄县流入境,东北流,经朱家道口,入寿光县界。 又时水,亦在县南,东北合于淄水,于是淄水亦兼时水之名。 ○北阳水,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自益都县流入界。 又女水自临淄县北流合焉,俱至寿光县入海。 巨洋水县东南二十五里,即弥水。 县西南二十里有浆水河,县北六十里有支派沟,其下流皆合弥水入海。 《志》云:支派沟起高苑城南二里,径博兴入县境,泄马家泊诸水入海,今故迹微存,居民皆佃作输租,非甚潦无水也。 又有利丰堤在县城北,成化十七年,知县沈清筑。 马车渎县东北五十里。 又南即寿光县之清水泊也。 《汉志》:马车渎首受巨定,东北至琅槐入海。 亦谓之马常坑,接高苑、博兴、乐安三县界,盖众水所潴也。 《纪略》曰:马车渎入海处,一名皮丘沱。 《旧记》:淄、渑之水,合于皮丘。 即此。 今谓之高家港,为海滨戍守处,有高家港巡司,司去县百余里。 或作五十里,误也。 渤海县东北百十里,与寿光、博兴县接界。 府境之水,皆归于此。 《志》云:县境滨海有三盐场,曰王家冈、新镇、高家港也。 ○塘头寨县东北百里,滨海要地也。 备御百户所驻守于此,有土城周三里。 又乐安镇,在县西北六十里,旧置巡司于此,与高家港巡司并为守御之所。 高家港镇,在县东北。 新《志》:高家港盐场在县东北九十里□□社。 又县东北二十里有高家社□□□冈城□□□□□社南□。 柏寝台县东北二十八里,淄水经其下。 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望其国,是也。 少海,或曰即勃海。 俗谓台曰桓公台,相传桓公曾会盟于此。 寿光县府东北七十里。 东南至莱州府潍县八十里。 古斟灌氏地,汉置寿光县,属北海郡。 王莽改置翼平连率于此。 后汉初,光武封更始子鲤为侯邑,改属乐安国。 晋因之。 宋初省。 北齐复置。 隋属青州。 唐初,属乘州,寻复属青州。 今土城周五里,编户百三十二里。 ○剧城县东南三十里,亦曰剧南城。 春秋时纪国地。 汉置剧县,初属齐国,文帝分置淄川国,都剧。 景帝三年,与吴楚叛,国除,并入北海郡。 寻复为淄川国治。 后汉初,张步据齐地,都剧。 建武五年,耿讨败之,帝幸剧。 寻为北海国治,以齐武王子兴为北海王,都于此。 晋以县属东莞郡。 刘宋仍属北海郡。 后魏因之。 北齐省。 《括地志》:昌乐县西五十五里有故剧县。 盖淄川所治之剧也。 ○纪城,亦在县东南。 应劭曰:剧县西有纪亭,故纪国也。 城内有台,俗曰纪台城。 《春秋》:庄四年,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 战国时为齐之剧邑,鲁连子云:剧、朐之人辨。 谓此。 汉因置剧县。 《志》云:县东北二十里有牟城,即春秋时牟国。 恐误。 牟城,今见莱芜县。 平望城县西北三十里。 汉置平望县,属北海郡,武帝封淄川懿王子赏为侯邑。 后汉省为平望亭。 又乐望城,在县东二十里。 汉县,属北海郡,宣帝封胶东戴王子光为侯邑,亦后汉省。 《志》云:县南有闾丘城,隋开皇十六年,置闾丘县,属青州,大业初省。 巨定城在县西北八十里。 汉置巨定县,属齐郡,以巨定泽而名。 《水经注》:城在淄水北。 是也。 后汉省。 《志》云:县西四十里有益城,汉益县也,属北海郡,后汉属乐安国。 晏谟云:司马宣王伐公孙渊,徙丰人于益县。 亦谓之南丰城。 一云南丰城在县西二十里,亦曰丰城。 又益都城,在县北二十里。 汉武封淄川懿王子胡为侯邑,后并入益县。 三国魏复置益都县。 晋改置利益县,属乐安国。 刘宋改置益都县,今府治是也。 ○斟灌城,在县东北四十里。 斟,《汉志》作斗,与斟同。 《春秋》襄四年传,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 杜氏曰:二国夏同姓诸侯,仲康子后相所依也。 今县有故灌亭。 斟寻,今见潍县。 ○淄水在县西南。 自乐安县东北流入界。 又渑水,即北阳水也,亦自乐安县流入界,与淄水会流,北注于清水泊。 巨洋水县东十里。 自乐安县流入界,过废剧县西,又东北会于黑冢泊,亦曰巨昧水。 后汉建武五年,耿败张步于临淄,步引归,伏兵起,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 《水经注》:巨洋水东北经益县故城东,又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焉,谓之百尺沟,西北流径益都故城,注于巨淀。 ○〈豕生〉水,在县西,亦谓之尧水,《汉志》:剧县有义山,〈豕生〉水所出。 《水经注》:尧水出剧县南角崩山,一名义山。 俗以其山角若崩,因名角崩山。 又为角林山,皆音讹也。 其水即蕤水矣,东北流注于巨洋水。 丹河在县东三十里。 有东西二源,东丹水出昌乐县方山,西丹水出临朐县丹山,北流经昌乐故城,西北合东丹水而为丹河,经县东,又东北入于海。 ○二岳龙泉水,在县西南二十里。 一曰东岳龙泉水,出县西十二里,俗名北夹河。 一曰西岳龙泉水,出县西南二十六里,俗名南夹河,北流至罗桥,合东岳龙泉水,注于清水泊。 清水泊县西北五十里。 淄水、北阳水及东西岳龙泉水俱汇流于此。 即《汉志》所云巨定也。 《汉志》:征和四年,行幸东莱,临大海,耕于巨定。 汉时尝引水溉田,今亦谓之巨淀湖。 又北接乐安县之马车渎,其中茭芦千顷,利倍腴田,今属于德府。 ○黑冢泊,在县东北五十里,巨洋水汇焉。 《述征记》谓之乌常泛,又东北注于海。 ○广陵镇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广陵镇巡司。 《志》云:县有莘店递运所,今革。 马陵台在县西南四十里。 亦曰臧台,相传臧武仲致防而奔齐,卒葬于此,因名。 ○望海台在县东北四十里,相传秦始皇所筑,俗名黑冢,其北即黑冢泊也。 昌乐县府东七十里。 东至莱州府潍县五十里。 古营丘地。 汉为营陵县地,北海郡治焉。 后汉属北海国。 晋初,属城阳郡。 太康初,改属东莞郡。 刘宋属高密郡。 后魏属平昌郡。 后齐废。 隋开皇十六年,,改置营丘县,属潍州。 大业三年,属北海郡。 唐武德初,仍属潍州。 八年,废入北海县。 宋乾德二年,置安仁县,寻改昌乐县,属潍州。 金因之。 元至元三年,县省。 明初,复置,属青州府。 今土城周四里,编户九十八里。 ○营陵城县东南五十里。 此太公望所封之营丘也。 《史记》:周武王封师尚父于营丘,未就国,东莱与之争。 太公闻之,夜衣而行,至营丘,国遂定。 盖营丘边莱也。 《吕氏春秋》:太公封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 其后五世胡公徙薄姑,六世献公徙临,盖自东而西也。 汉置营陵县于此。 高帝十一年,封刘泽为营陵侯。 应劭曰:陵亦丘也。 薛瓒曰:营陵即春秋时之缘陵。 后汉以后,皆曰营陵县。 高齐废。 隋复置营丘县。 唐武德初,营丘民汲嗣率乡人拒贼于此,权置杞州,以春秋时杞尝徙治此也。 二年,复为营丘县,寻废。 今其地犹名营丘社,与潍县接界。 剧魁城在县西北。 汉县,属北海郡,武帝封淄川懿王子黑为侯邑。 又有剧县城,亦汉北海郡属县也,武帝封淄川懿王子错为侯邑。 盖非淄川所治之剧县也。 后汉时,剧魁与剧县俱省,而移北海郡治淄川之剧县。 ○昌乐故城,《志》云:在县西北十里。 宋昌乐县治此,后徙今治。 ○孤山县东十里。 峰峦峭拔,高出云霄。 《志》云:伯夷避纣,居东海之滨,盖在此山之侧。 今山接潍县界。 又方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山麓有龙池,四时不竭,盖东丹河所出。 其相近者,又有黄山。 又西曰西黄山。 ○白狼河在县南。 源有二:一出县南五十里擂鼓山,一出临朐县丹山,流入县境,合流而东北,经潍县东寒亭北,入于海。 《唐志》:长安中北海令窦琰于故营丘城东北穿渠,引白狼水,曲折三十里以溉田,号窦公渠云。 丹水在县西。 《志》云:东丹水出方山。 流经县西三里。 西丹水出临朐县丹山,流经县西九里,又西北合流于昌乐故城西,又西北入寿光县界。 昔时引此水溉田,民被其利。 ○黑水,在县东南,俗名污河,源亦出方山。 西北流经黄山,东有宝泉水流合焉,下流入于白狼河。 ○丹河驿在城东,旧置丹河马驿于此。 又县东有小丹河店递运所,万历初,与驿俱革。 临朐县府东南四十五里。 南至莒州二百五十里。 本齐之勺邑,汉置临朐县,属齐郡。 朐,音劬。 武帝元朔三年,封淄川懿王子奴为侯邑。 后汉属齐国。 晋属东郡。 义熙五年,刘裕伐南燕,至东,慕容超先遣军屯临朐,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往就之。 裕与燕军战于临朐南,参军胡藩曰:燕悉兵出战,临朐城中,留守必寡,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 裕从之。 潜师出燕兵后,袭攻临朐,克之。 超走城南,裕纵兵奋击,超大败。 刘宋初,县省。 北齐改置昌国县。 隋开皇六年,改置逄山县,属青州。 大业初,复曰临朐,属北海郡。 唐仍属青州。 天复三年,汴将朱友宁攻青州,青州帅王师范袭杀之。 朱全忠自齐州兼行至临朐,命将进攻益都。 宋仍曰临朐县,属青州。 元省入益都县,寻复置。 今土城周三里,编户百十里。 ○朱虚城《括地志》:在县东六十里。 汉县,属琅邪郡。 吕后二年,封齐悼惠王子章为侯邑。 后汉永初元年,改属北海国。 孔融为黄巾所败,尝保于此。 晋属东莞郡。 刘宋属平昌郡。 后魏因之。 后齐省。 《县志》:今县东北萌山社有遗迹,土人犹呼为城头。 《十三州志》:朱虚城东十三里有校城,亦曰校亭,汉武封城阳顷王子云为侯邑。 ○临原城,在县东。 汉县,属琅邪郡。 《史记》:武帝元朔三年,封淄川懿王子始昌为临原侯国于此。 《汉书》作临朐。 后汉省入朱虚县。 又般阳城,在县西南,盖宋魏时因故县移治也。 魏收《志》:盘阳有朱虚城。 隋开皇六年,析置般阳县于此,属青州。 大业初,并入临朐。 唐武德四年,又置。 八年,省。 新《县志》:县西南三十五里有□□社,盖以故□□□。 详见淄州。 并阝城在县东南,春秋时纪邑也。 庄元年,齐师迁纪并阝、、吾阝。 杜预曰:齐欲灭纪,故先迁三邑之民,而取其地。 并阝,亦作骈。 后为齐大夫伯氏邑。 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即此。 汉文帝十四年,封孙单为瓶侯,国于此。 景帝前三年除。 元封元年,又封淄川靖王子成为侯,属琅邪郡。 后汉省。 应劭曰:临朐有伯氏骈邑。 杜预曰:城在临朐东南,即一地。 《齐乘》:在安丘南,吾阝城相近。 今吾阝城,在朱虚故县东南,见安丘县。 又城,见莱州府昌邑县。 西安废县在县西。 盖亦宋、魏时移治。 魏收《志》西安县有逢山、□士山。 新《县志》:今县西南十里有西安店,盖其故址。 都昌故城在县东北。 汉置都昌县,在今昌邑县界。 沈约《志》:青州北海郡都昌县有箕山、阜山、白狼山。 《唐志》:都昌县,武德二年属潍州,六年省。 《括地志》:都昌故城在临朐县东北,盖宋、魏间又自州下所徙置也。 又魏收《志》:昌国县有纪信冢。 《隋志》:临陶县旧曰昌国,开皇六年改曰逄山,后又改临朐。 今按:纪侯冢在益都箕山,则昌国县当亦江左自般阳东徙临朐界逄山、箕山间,非故县也。 穆陵故城在县南。 《左传》僖四年,管仲曰:昔成王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 《隋志》:临朐县有穆陵山。 《金志》:贞四年,开临朐之穆陵关。 即其地。 东阳故城旧《志》:在县东。 春秋时齐境上邑也。 《左传》襄二年,齐晏弱城东阳以逼莱。 九年,复城东阳,遂围莱。 《通典》:东阳城一名凡城,在临朐。 是也。 ○长城,在县南。 《竹书纪年》: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侯及我师伐齐,入长城。 又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 《水经注》:朱虚泰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所造。 校城在县东。 《汉·王子侯表》:校侯,云城阳顷王子,元鼎元年封。 阚る曰:朱虚县东三十里有校城,亦曰校亭,故县也。 又《汉表》:邳离侯路博德灭马侯雕延年,俱元狩四年封,在朱虚。 邳离,《史记》作符离。 ○沂山县南百五十里。 《志》所谓东泰山也,亦曰东镇,详见前名山沂山。 ○丹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一名丸山,《封禅书》所云黄帝封东泰山,禅丸山者也。 《大事记》:轩辕征不道,东至海,登丸山。 或讹为凡山,俗谓之丹山,西丹河、白狼河,皆源于此。 又灵山,在县东北二十里,《晏子春秋》:齐大旱,景公欲祀灵山者也。 大岘山县东南百有五里。 道径危恶,一名破车岘。 宋武帝伐南燕,道经此。 穆陵关在其上。 ○逄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其山峭绝,惟一径可通,有泉出岩窦,甘洁异常,相传殷诸侯逄伯陵国也,今山麓有逄伯陵祠。 郭缘生云: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洋水历其险而东北流,世谓之石匮水也。 又山有石鼓,齐地将乱,则鼓自鸣,声闻数十里,隋时逄山县以此名。 宋季,民避兵于此者多获济。 《志》云:县西南七十里又有仰天山,山有黑龙渊及白云、罗汉二洞,极幽胜。 朐山县东南二里。 一名覆釜山,朐水出焉,县以此名。 又委粟山,在县东北三里,孤阜秀立,形如委粟,因名。 弥水经其东麓。 弥水县东南一里。 源出沂山,一名巨蔑水,一名巨洋水。 径朱虚故县西,又北径县东,沿流上下,皆刘裕伐广固时营垒旧址也。 《晋书》:义熙五年,慕容超闻刘裕兵入岘,使公孙五楼率骑进据巨蔑水,为裕前锋孟龙符所败。 又北径委粟山,入益都县界。 ○石沟水,在县西,源出逄山之阴,东北流二十余里,至委粟山北,又东北入弥水,曰石沟口,亦谓之洋水,或谓之龙泉水。 郭缘生曰:石沟水下流,涸溢有时。 亦谓之龙水。 晋太元十九年,后燕慕容农败晋青州刺史辟闾浑于龙水,遂入临。 是也。 汶水县东南六十里。 源出东泰山。 伏琛《齐记》:汶水出吾阝山,或谓之吾山,东北流入安丘县界,下流合潍水入海。 此汶水别源,非浮汶达济之汶水也。 吾山,今见安丘县。 ○沭水,在县南,源出沂山东麓。 又沂水,亦出沂山西麓,分流并导,俱入沂水县境。 《志》云:县东南又有左右岘水,出大岘山,下流注于沭水。 西丹河在县北。 源出丹山,流入昌乐县界,与东丹河合。 又白狼水,亦出丹山,北流与昌乐县之白狼河合。 ○熏冶泉,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水经注》:古冶官所在,因取名焉,东北流,入于巨洋水。 ○穆陵关在大岘山上。 所谓齐南天险也,自昔为必争之地。 今有穆陵关巡司戍守。 详见前重险穆陵。 南邓村在县西南北。 周主邕追齐主高纬至青州,纬南走,至南邓村,为周将尉迟迥所擒,是也。 又火星埠,或云亦在县西南。 元至正二十二年,扩廓围田丰于益都,刘福通自安丰引军赴援,至火星埠,扩廓遣将关侃邀击败之。 即此。 安丘县府东南百六十里。 东南至诸城县百二十里。 古莒国之渠丘地。 汉置安丘县,属北海郡。 后汉、晋县属东莞郡。 惠帝复置平昌郡。 刘宋安丘县为平昌郡治。 后魏仍属平昌郡。 后齐郡县俱废。 隋开皇十六年,改置牟山县,属密州。 大业初,复改曰安丘,唐仍属密州。 乾元初,改曰辅唐县。 五代梁开平二年,复曰安丘。 唐又为辅唐县。 石晋天福七年,改曰胶西,避嫌名也。 宋开宝四年,复曰安丘县,仍属密州。 明初,改今属。 土城周三里有奇,编户百七十四里。 ○安丘故城在县东北。 汉县治此。 《志》云:汉安丘有二县,一属北海,即此安丘也。 一属琅邪,在今县东南。 高祖封功臣张说为侯邑。 成帝时,封高密顷王子当为安丘侯。 后汉建武五年,张步降,亦封为安丘侯。 寻省琅邪之安丘,而北海之安丘如故。 高齐以后,城邑屡经变徙,两安丘遂不可考。 昌安城在县西南十里。 《通典》:安丘外城也。 汉置昌安县,属高密国。 后汉明帝封邓袭为昌安侯邑于此,后属北海国。 晋属城阳郡。 元康末,改属高密郡。 刘宋因之。 后魏属平昌郡。 后齐以安丘县省入昌安。 隋复置安丘县,以昌安省入。 唐武德二年,复置昌安县,属潍州。 六年省。 乾元二年,刺史殷仲卿请移安丘县于故昌安城,改为辅唐县。 天复三年,淮南将王茂章救王师范于青州,引还。 朱全忠遣将杨师厚追及之于辅唐,败其后军。 是也。 宋复移于今治。 ○牟山城,在县西南十三里,《志》云:旧有牟乡城,为昌安县地,隋析置牟山县于此。 大业二年,改曰安丘。 明年,移治平昌城。 唐又移于昌安故城云。 平昌城县西南六十里。 汉县,属琅邪郡。 文帝封齐悼惠王子为平昌侯,后改封胶西王,是也。 后汉属北海国。 三国魏置平昌郡。 晋郡废,县属城阳郡。 惠帝复置郡,以县属焉。 刘宋因之。 元嘉八年,青州刺史萧思话镇东阳,闻魏军将至,弃镇奔平昌,即此。 后魏仍属平昌郡,后改属高密郡。 后齐废入安丘县。 隋大业三年,尝移置安丘县于此。 《水经注》:平昌城东南角有台,世谓之龙台城,荆水经其下,亦谓之龙台水。 淳于城县东北三十里。 古淳于国也。 郦道元曰:本夏时斟灌国。 周武王以封淳于公,遂号淳于。 《春秋》:桓六年,州公如曹,传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 州盖国名也。 后为杞人所有,亦谓之杞城。 襄二十九年,晋人城杞之淳于。 是也。 汉因置淳于县,属北海郡。 后汉初省。 永元九年,复置,属北海国。 建安十六年,曹操东击海贼管[C051],至淳于,[C051]走入海岛。 晋改属城阳郡。 元康末改属高密郡。 刘宋因之。 后魏属平昌郡。 后齐废入高密县。 吾阝城县西南六十里。 春秋时,纪之吾阝邑。 杜预曰:朱虚县东南有吾阝城。 汉置梧城县,属琅邪郡。 后汉废。 后魏时,于故吾阝城置平昌郡。 北齐郡废,改置琅邪县。 隋初因之,属密州。 大业初,改为吾阝城县。 唐武德初废。 《志》云:吾阝城盖在吾山下。 又瓶城,与吾阝城相近。 《志》云:汉武封淄川靖王子成为瓶侯,即此。 ○乍山县东北四十里。 其形乍然高耸,金人置寨于此。 宋建炎三年,张邵使金,至潍州,与金将挞览抗礼,金人执邵送密州,囚于乍山寨。 又峡山,在县东四十里,以两山夹峙而名。 吾阝山县西南六十里。 四面险绝,其上宽平,约数百里,有古城遗址,即吾阝城也。 中有池,伏琛以为汶水所出。 又淇山,亦在县西南六十里,旁有淇河。 ○金鞒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形肖鞍鞒。 其相接者有太平、凤凰两山。 牟山县西南十五里。 山北有故城,即牟乡城也,隋因置牟山县。 其相联络者有洪陀山,山多巨石,巑岏高耸。 又峰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三峰高峙。 又有土山相连。 ○望高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山形突兀,远视高耸。 《志》云:县西南八十里有长城岭,以长城故址而名。 ○汶水县北三里。 《志》云:汶水出沂山百丈崖,循山东麓北流,经吾阝山,又北径县东北,至淳于故城西,又东北合于潍水。 《齐乘》曰:齐有三汶,入济之汶见《禹贡》,入潍之汶见《汉书》,入沂之汶见《水经》。 此则入潍之汶也。 潍水县东五十里。 源出莒州箕屋山,东北达诸城县界,又东北径高密县北入县境,又东北径淳于故城东,又东北合于汶水。 复东北流,径潍县、昌邑界,东北入海。 《禹贡》:潍、淄其道。 《周·职方》:其浸卢、潍。 《左传》:襄十八年,晋侯伐齐,东侵及潍南,及沂。 汉初,韩信伐齐,破楚将龙且于潍水。 隋大业九年,齐郡丞张须陀击群贼于潍水上,败之。 俗亦呼为淮水,传讹也。 《汉志》:潍水过郡三,谓城阳、琅邪、北海也,行五百三十里入海,为青州浸。 ○浯水,在县东四十里。 《汉志》:浯水出琅邪灵门壶山,盖自莒州北流入县界,又东北注于潍水。 荆水在县南。 源出县西南七十里荆山中,东北流经平昌故城东,又东北注于潍水。 《三齐略记》:桓公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 今尚有余堰及稻田遗畛存焉。 又淇水,出淇山,亦流入于荆水。 雹泉县南四十里。 自石罅中涌出,绵绵不绝,东流入潍水。 又沸泉在县西四十里,泉出如沸,东流合城西之灵河,又东亦入于潍水。 又县西七十里有温泉,以四时皆温而名。 ○渠丘亭县西南十里。 春秋时,莒子朱居渠丘。 《左传》:成八年,晋侯使申公巫臣如吴,假道于莒,与渠丘公立于池上。 九年,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丘。 渠丘城恶,众溃奔莒,莒城亦恶。 楚围莒,莒溃,楚遂入郓。 郓,亦莒别邑,所谓浃辰之间,楚克其三都者也。 杜预曰:渠丘,邑名,亦谓之蘧里。 防亭在县西南。 杜预曰:平昌西南有防亭,莒邑也。 《左传》: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此即防邑云。 诸城县府东南二百八十里。 东北至莱州府三百里,东至莱州府胶州百八十里。 春秋时鲁诸邑。 汉置东武县,为琅邪郡治,高帝封功臣郭蒙为侯邑。 后汉属琅邪国。 晋属城阳国。 刘宋属平昌郡。 后魏属高密郡。 永安二年,置胶州,治东武县,亦为高密郡治。 隋开皇初,郡废。 五年,改胶州为密州。 八年,又改县为诸城县。 大业初,又改州为高密郡,县仍为郡治。 唐初,复为密州治。 天宝初,亦曰高密郡。 乾元初复故。 宋因之,亦曰安化军。 金元时,皆为密州治。 明初省密州县改今属。 县旧为南北二土城,洪武四年修葺,合为一,周九里。 编户百八十里。 ○古诸城县西南三十里。 《志》云:在石屋山东北,潍水之南。 《春秋》:庄二十九年,城诸及防。 文十二年,季孙行父城诸及郓。 汉置诸县,属琅邪郡。 晋属城阳国。 太康末,属东莞郡。 刘宋、后魏因之。 北齐省县入东武。 隋改东武为诸城。 《城邑考》:今县有南北二城。 南城,汉所筑东武县城也,有四门,即秦汉亦为琅邪郡附郭县。 《水经注》潍水过东武县故城西北,是也。 北城,后魏永安二年,分东武为胶州所筑,但有东西二门,撤东武北垣而合之。 隋于旧北门之址,更券一门,谓之双门。 旧《经》东武,因冈为城,周三十里。 防城,见费县。 姑幕城县西四十里。 古蒲姑氏国。 汉置姑幕县,属琅邪郡。 武帝封郝炎为众利侯,食邑于姑幕,是也。 后汉初,莒人逄安等起兵从樊崇攻莒,不下,转掠至姑幕,遂入青州。 晋仍为姑幕县,属城阳郡。 宋省。 后魏永安二年,复置,并置东武郡于此。 后齐郡县俱省。 《寰宇记》:莒州东北百六十里有姑幕故城,在密州境内,盖与莒州接界。 又昆山城,在县西南六十里。 昆山,西汉琅邪郡属县也,元帝封城阳荒王子光为侯邑。 后汉省。 又县西南七十里有析泉废县,亦汉琅邪属县,元帝封城阳荒王子根为侯邑。 《志》云:析泉即涓水也,出县北,东北流经县东入潍。 后汉县省。 横城县东南四十里。 汉置横县,属琅邪郡。 后汉废。 《志》云:城在卢山北,卢水绕其下。 又昌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亦汉琅邪属县也。 武帝封城阳顷王子差为昌侯,后汉废。 《水经注》:卢水西北流,径昌县故城西。 琅邪城县东南百四十里。 齐琅邪邑也,越王勾践尝徙都此。 南北二面城址犹存,东西二面已成巨壑,相传秦琅邪郡治此。 《舆地广记》:汉琅邪县属琅邪郡,在诸城东境。 晋省。 刘宋复置,属平昌郡。 后魏因之。 后齐废。 隋开皇十六年,改置丰泉县。 大业初,复曰琅邪县,属高密郡。 唐初废。 《地记》:琅邪城地逼窄,非可以建都。 郦道元曰:琅邪台在城东南十里,今夏河城在台西北正十里,或是越王都云。 又县南七十里有长城,即战国时齐所筑。 《括地志》所云起自郓州平阴,至密州琅邪台入海者。 《志》云:古长城起自平阴,连亘泰、蒙、莱、芜,跨安丘至县境,又迤逦至胶州大珠山东入海。 南去琅邪台六十里,初为齐、越分界,后齐、楚分界处也。 今故迹依约犹存。 ○梁乡城,在县东南百二十里。 后魏永安中,分琅邪县置,属东武郡,后废。 魏收《志》:梁乡有琅邪台,兴和中立临海郡,寻废。 扶淇城在县西北。 后魏永安中置,属东武郡,寻废。 《水经注》:扶淇水出常山,东北流注潍水,县以水名也。 又娄乡城在县东北,《春秋》:隐四年,莒伐杞,取牟娄。 又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 杜预曰:牟娄,杞邑,城阳诸县东北有娄乡。 《水经注》:涓水东北流,径娄乡城东入潍。 又兹亭,在废姑幕县东北。 汉置兹乡县,属琅邪郡。 后汉省。 ○琅邪山县东南百四十里。 详见前名山琅邪。 ○卢山,县东南四十五里,以秦博士卢敖隐处而名,其北即废横县也。 卢水源于此,岩壑颇胜。 常山县西南三十里。 苏轼云:山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雉堞楼观,仿佛可数。 上有雩泉,流为扶淇水。 宋熙宁八年,苏轼守密州,祷雨于此而应,因名。 ○障日山,在县东三十里。 《水经注》:潍水又东南径障日岭,岭势高峻,隔绝阳曦,因名。 苏轼称为小蛾眉,密水源于此。 九仙山县西南七十里。 高耸摩空,峰峦十有一,磐石十有八。 苏轼以为奇秀不减于雁荡。 金时,土贼尝据九仙山为巢穴。 今山西北兀子山南有大路,东出信阳场,西走沂、莒,为奸徒亡命出入之处。 有黄草关,亦邑之要害也。 ○马耳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双峰耸削,形如马耳。 《水经注》:马耳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涓水出其阴,北流入潍水,或谓之分流山。 五弩山县东南八十里。 百尺水出其西麓,有五峰相望,如雉堞然。 近《志》:县南有五垛山,即五弩之讹也。 旧《志》云:山在黔陬废县南,盖与高密县及胶州接界。 ○潍水县北五里。 自莒州流入界。 《水经注》:潍水东北径诸县故城西,又东北径县南城西,又东北径高密县西。 是也。 《左传》:晋师伐齐,东侵及潍。 盖在县界云。 卢水县东北三十里。 源出卢山,北流经县东北二十五里,入于潍水。 一名台水。 台,读怡。 按《汉志》:琅邪横县故山,久召水所出,东至东武入潍。 《水经注》:久召水出故山,山在东武县东南,世谓之卢水。 又密水,在县东,有二源,西源出障日山,东北流。 东源出五弩山,西北流,同泻一壑,谓之百尺水,径高密县入于潍。 ○纪里河,在县东南。 《志》云:源出县东南之竹山,与密水合流,入高密县界,注于潍水。 一名合河。 西涯有台方三里,相传太公钓处,亦名为棘津。 又柳林河,出县南六十里石门山,西北流合扶淇水,又东北注于潍水。 海口县东南百三十里。 《唐志》:元和十一年,密州大风雨,海溢毁城郭。 《志》云:海口在信阳场南一里,南北往来客商泊舟于此。 又琅邪山东南五里海中有斋堂岛,其上平地可千余亩,多土少石,甚肥饶,产紫竹、黄精、海枣。 元时海运漕舟经泊处也。 又信阳场东南一里海中有沐官岛,多石不可耕。 ○景定镇县北七十里。 为县及安丘、高密三县之界,居民四五千家,流寓杂处,筑土城为卫。 万历七年,设莱州府通判驻于此,今革。 ○龙湾镇,在县东南百三十五里,明初置南龙湾海口巡司。 又县南百二十里为信阳镇,有寨城,亦置巡司于此。 又县东南百十里有龙潭寨,又东南十里有萧家寨,明初各以砖石为城,周一里有奇,置百户所戍守,属胶州灵山卫。 其相近者,又有崔家民寨,《志》云:县境旧有东关、桃林、药沟等驿,俱革。 假密亭在县东北。 《史记》:曹参从韩信击楚将龙且于上假密,破之。 即此。 一云在高密县境。 蒙阴县府西南三百五十里。 东至莒州六十里,南至沂州费县百二十里。 春秋时,鲁附庸颛臾国地。 汉置蒙阴县,属泰山郡。 后汉省。 晋复置,属琅邪国。 刘宋废。 东魏复置。 高齐省入新泰县。 元中统二年,以其地置新寨镇。 皇庆二年,复改置蒙阴县,属莒州。 明初,改今属。 石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五十里。 ○蒙阴故城在县西。 《春秋》:哀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 杜预曰:故蒙阴城是也。 汉置县盖治此。 又县东十里有古城,在绵山社,其地有绵山,产木绵。 其城周二里,旧址犹存。 ○蒙山县南四十里。 其阳即费县也,今详见费县。 又县南八里有蒙阴山,今曰仙洞山。 长山县东三十里。 其山或起或伏,南北连延凡数十里。 ○具山,在县东北十五里。 又县西北三十五里有敖山。 《左传》:申曰,先君献武废二山。 谓具山、敖山也。 又《国语》: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鲁人以其乡对。 即此。 今误曰鳌山,亦见前新泰县。 又云云山,《志》云:在县东北三十里,即古帝王封禅处。 晋灼曰:山在蒙阴故城东北,下有云云亭。 或以为在梁父山之东。 《图说》:梁父山在县北三十里。 浮来山县西北三十里。 《春秋》:隐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杜预曰:浮来,杞邑。 东莞县北有邳乡,乡西有公来山,号曰邳来间。 《水经》:沂水东经浮来之山,浮来水注之。 《志》以为在莒州,误。 ○艾山,在县西北百二十里,与沂水县接界。 《春秋》:隐六年,公会齐侯盟于艾。 《水经》以为沂水出于此山也。 ○沂水在县东。 自沂水县流入境,又南入兖州府沂州界。 又县北有蒙水,源出蒙山之阴,东北会于沂水。 ○蒙阴水,源出蒙阴山,亦东北流入于沂水。 又桑泉出县西南五女山,纳堂阜诸水,经县南合蒙阴水。 萧马庄河在县西。 《志》云:河北流二十里,入莱芜县界合淄水。 又县东门外有东关河,下流入新泰县之汶水。 又县东北七十里有龙泉,又有顺德等泉。 《志》云:县有泉五,其二入汶,其三入沂。 ○紫金关县东南四十里,元置巡司于此,万历中革。 ○夷吾亭,在县西北三十里,其地有堂阜。 《左传》:庄九年,齐鲍叔牙受管仲之囚,及堂阜而税之。 即此。 后人因以夷吾名亭。 黑龙寨在县东。 其旁有杨家寨。 又东南有筲箕寨,傅家寨,西南有搜虎寨、西北有青崖寨,北有五子寨、树枝寨,东北有匙尾寨、磨崮寨、太平顶寨、卢崮寨、大崮寨、板崮寨,皆昔时凭险拒守处。 附见:青州左卫在府城内。 洪武初建益都卫,寻改青州左卫。 今亦置青州卫。 ○诸城守御千户所,在县西南隅,洪武四年建。 莒州府南三百里。 东北至莱州府胶州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兖州府沂州二百七十里,南至江南海州四百七十二里。 春秋时莒子国,后灭于楚。 战国属齐。 秦属琅邪郡。 汉初为齐国地,文帝置城阳国。 后汉属琅邪国。 三国魏置城阳郡。 晋初因之,寻改置东莞郡。 刘宋、后魏因之。 后齐郡废,寻置义唐郡。 隋开皇初郡废,改属莒州。 大业初,州废,属琅邪郡。 唐武德五年,仍属莒州。 贞观八年,州废属密州。 宋因之。 金置城阳军,寻升为州,又改曰莒州。 元仍旧。 明初,以州治莒县省入编户二百有八里,改属青州府,领县二。 今仍曰莒州。 州东连海渚,南控泗、沂,扼淮北之要冲,为青、齐之屏障。 南北相持,州亦必备之险也。 ○废莒县今州治。 古莒国。 周武王封少昊后嬴兹舆于此。 《左传》:成九年,楚子重自陈伐莒,莒溃。 《史记》:楚简王元年,北伐灭莒。 是也。 后属齐。 战国时,乐毅破齐,莒城不下。 亦曰城阳。 《战国策》:燕袭齐墟,王走城阳山中。 汉二年,项羽北至城阳,田荣将兵会战,不胜,遂走死。 荣弟横收散卒,复起城阳。 四年,韩信破齐,齐相田光走城阳。 既而韩信追虏齐王广于此。 后置莒县,为城阳国治。 文帝封朱虚侯章为城阳王,即此。 王莽末,赤眉樊崇、谢禄等,将兵十余万围莒,数月不能下。 后汉建武五年,耿引兵至城阳,降五校余党。 寻废城阳国,县改属琅邪国。 建安二年,泰山贼帅臧霸袭破琅邪相萧建于莒。 三年,曹操析置城阳郡。 晋初仍为郡治,寻改置东莞郡,仍为治。 刘宋、后魏仍之。 隋属莒州。 大业初,属琅邪郡。 唐初属莒州,后属密州。 宋因之。 金复为州治。 元因之。 明初省。 《地志》:春秋时莒有三:一为齐东境之莒邑。 《左传》:昭三年,齐侯田于莒。 十年,陈桓子尽致诸公,而请老于莒,是也。 一为周境内邑。 昭二十六年,阴忌奔莒以叛,是也。 一为鲁之莒父邑。 定十四年,城莒父及霄。 又子夏为莒父宰。 楚考烈王八年,迁鲁于莒,而取其地,是也。 惟此为古莒国之莒。 旧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内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 昔齐无知之难,小白奔莒。 其后齐杞梁华植袭莒战死,及乐毅攻齐,莒竟克全。 盖守险难犯也。 元至元中,参政马睦火者镇莒,以城大难守,截东北隅为今城,周五里有奇,门三,西面无门。 卑城州南七十二里。 《寰宇记》以为即春秋时故向城。 汉置卑县,属琅邪郡。 岏音裨。 后汉废。 《汉志》注:卑县有夜头水,南至海,或以为向水也。 又高乡城,在州东南七十里,汉宣帝封城阳惠王子休为高乡侯。 是也。 后汉省。 其地又有曹公城。 《志》云:曹操攻陶谦,拔五城,略地东海,筑此戍守。 《元和志》:曹公城在县南七十二里。 《齐乘》:在州南二十里。 今谓之五花营。 灵门城州北百二十里。 汉县,属琅邪郡。 后汉省。 《寰宇记》:在沂水县西北百里。 今名石埠城。 又箕城,《寰宇记》:在州东北百余里箕屋山下。 汉箕县,属琅邪郡,宣帝封城阳荒王子文为侯邑。 亦后汉废。 ○卢城,在州西南。 汉卢县,属城阳国,武帝封城阳共王弟猪为侯邑。 又州南有高广城,亦汉县,属琅邪郡。 宣帝甘露四年,封城阳荒王子勋为侯邑。 俱后汉废。 ○焦原山州南四十里。 尸子曰:莒有焦原、广寻,长五百步,临百仞之溪,国人莫敢近者,莒勇士登焉。 《庄子》:伯昏瞀人射临百仞之渊。 是也。 《汉志》谓之峥嵘谷,俗名青泥,以两峡壁立如也。 旁有定林山。 又屋楼山,在州东二十里,以重叠耸秀而名。 高山州北百三十里。 《汉书》:灵门有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淮。 淮盖潍之讹也。 ,古柘字。 今俗呼为高望山。 《志》云:高山西四十里有壶山,一名巨平山,浯水出此,亦曰浯山,一名台头。 又箕屋山,在州西北九十里,潍水出焉,亦曰潍山。 ○潍水在州东北。 源出箕屋山,东流入诸城县界。 ○浯水,在州北,《志》云:源出高山之阳,东北流入安丘县。 今莒州、安丘之间,地名王护,即浯水所经也。 沭水州东三里。 自沂水县流入界,又西南入沂州界。 《志》云:浔水出州南六十里马山,《水经》谓之巨公山,西南流入沭水,旧曷以溉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 又有葛陂水,出日照县三柱山,西南流,径故辟阳城南,积而为陂,谓之辟阳湖。 又西南流,入于沭水。 今皆湮涸。 ○孝源泉,在州北百里,以唐孝子孙既庐墓得泉而名。 虽大旱,水尝不涸。 ○葛沟店州西南百二十里,向有巡司戍守。 又州南百里有十字路巡司,有十字路城。 ○蘧里,在州北。 杜预曰:莒县有蘧里。 今详见安丘之渠丘亭。 又鼓里,在故莒城内,《战国策》:淖齿杀齐王于鼓里。 是也。 沂水县州西北九十里。 西南至沂州百六十里。 春秋时,为鲁郓邑地。 汉置东莞县,属琅邪郡。 后汉属琅邪国。 三国魏于此置东莞郡,后废。 晋复置郡,领东莞县。 刘宋仍之。 泰始三年,又兼置东徐州。 后魏改为南青州,又分置东安郡。 后周又改州曰莒州。 隋开皇初,郡废,而改县曰东安。 十六年,又改曰沂水。 大业初,州废,县属琅邪郡。 唐武德五年,置莒州于此。 贞观八年,州废,县属沂州。 宋因之。 今属莒州。 今县有石城,周二里有奇,编户百四十三里。 ○东莞故城在县治西北。 汉县治此,武帝封城阳共王弟吉为侯邑。 曹魏黄初中,置东莞郡。 梁普通五年,彭宝孙拔魏东莞,是也。 《水经注》:沂水自盖县,又东径浮来山,又东南径东故城西。 魏文帝立为东郡。 《东燕录》谓之团城,魏南青州治。 城北有郓亭。 京相曰: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今在团城东北四十里。 又县南三十里有东安城,汉县,属城阳国,宣帝封鲁孝王子强为侯邑。 后汉改属琅邪国。 三国魏置东安郡于此,郡寻废。 晋仍属琅邪国,后废入盖县。 郓城县东北四十里。 即古郓邑。 阚る《十三州记》:鲁有两郓,西郓在东平,昭公所居,东郓即此城也,为莒鲁所争之邑。 文十二年,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后入于莒。 成九年,楚子重伐莒,入郓。 襄十二年,莒围台,季武子帅师救台,遂入郓。 昭元年,季武子伐莒取郓。 杜预曰: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 《后汉志》:南燕置团城镇于此,以其城正员也。 刘裕北伐广固,登之以望大岘。 宋泰始三年,以辅国将军张谠为东徐州刺史,守团城,魏攻取之,亦置东徐州,以成固公为刺史,戍团城,南袭朐山。 或讹为城,声相近也。 后魏太和十二年,改东徐州为南青州,仍治团城。 梁天监五年,冀州刺史桓和击魏,袭南青州,不克。 即团城也。 周、齐间城废。 盖郓与团城相去四十里,或并为一,误矣。 台,见前费县。 朐山,见江南海州。 盖城县西北七十里。 齐邑也。 陈仲子兄戴盖禄万钟,又王为盖大夫,即此。 汉置盖县,属泰山郡。 景帝封后兄王信为侯邑。 后汉亦曰盖县。 晋改属东莞郡。 惠帝时,析置东安郡治此。 刘宋及后魏因之。 后齐移东安郡治东莞,而故东安郡及盖县俱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东安县于此,仍属莒州,大业末废。 阳都城在县南。 古阳国,齐利其地而迁之。 《春秋》:闵二年,齐人迁阳,是也。 汉置阳都县,属城阳国。 高帝时封功臣丁复为侯邑。 又宣帝封张彭祖为阳都侯。 后汉改属琅邪国。 明帝征东平王苍会阳都,是也。 晋仍属琅邪国,《十六国春秋》:石虎好猎,自灵昌津南至荥阳,东极阳都为猎场。 又永和九年,段龛据青州,置徐州于阳都,以王腾为刺史。 十二年,燕慕容恪围广固,腾降于燕,徐州刺史荀羡救龛,攻阳都,克之。 《水经注》:沂水又东径阳都故城。 城盖晋末废。 又古长城,在县北百里。 ○沂山县北百十里。 山之阴,即临朐县也。 今详见名山沂山。 ○大岘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 杜佑曰:县北有大岘,为齐地南面险固处,与临朐县接界,上有穆陵关。 今详见重险穆陵。 雕山县西北百七十里。 岩壑耸秀,如雕琢然,连络蒙阴县界。 《志》云:山即沂山西峰也,沂水盖出于此。 又西北接大弁山,山顶平夷,周八九十里,俗称太平崮。 《水经注》: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而异名。 《志》云:县北百九十里为穆陵山,又北里许为螳螂山。 其相连者,曰大小二鲁山,山之前,平野弥望,清流萦带,其南面有穴若门,直入二十里,可容方驾云。 雹山县西北五十里。 山有二峰,双峦齐秀,圆峙若一,出紫石英,映彻如雹,因名。 今曰大崮山。 又县西南三十里有双崮山,亦以双峰并峙而名。 ○沂水县西一里。 源出沂山,南流经雹山西麓,与蒙阴县接界。 又东南流经此,又南经故东安城东,而入沂州界。 县境诸水,悉流入焉。 《水经注》:沂水经东安故城,南合时密水,水出县西时密山。 春秋时莒地,《左传》:莒人归共仲于鲁,及密而死,即此。 沭水县北五十里。 源亦出沂山。 《水经注》以为出大弁山也。 东南流入莒州境。 ○上泉,源出县西南四十里望仙山。 又芙蓉泉,出县西北七十里闵公山,与县东南六十里之铜井泉,县西南三十里之大水泉,俱南流入沂水。 《志》云:县境之泉凡十,皆入于沂。 ○牟乡在县东南。 杜预曰:阳都县东有牟乡。 《春秋》:宣九年,取根牟。 根牟,本东夷国也。 又昭八年,于红,自根牟至于商卫,革车千乘。 根牟,即牟乡矣。 垛庄驿在县西南北五十里垛庄集。 近年置驿于此,南去沂州信公店七十里。 今从沂州青驼寺竟走蒙阴道百十里,不经垛庄矣。 日照县州东南百五十里。 南至江南赣榆县百六十里,北至诸城县百七十里。 汉为海曲县地,置盐官于此,名曰日照。 魏、晋以后,俱为莒县地。 金始置日照县,属莒州。 今编户八十三里。 ○海曲城县西十里。 汉置西海县,属琅邪郡,或以为海曲也。 王莽末,琅邪吕母起兵攻海曲,有众数万,为赤眉之始。 后汉仍属琅邪郡。 晋废,后为日照镇。 又《博物记》:太公望出于此。 今有东吕乡。 又有棘津,亦云太公垂钓处,故浦犹存。 ○丝山县东北二十里。 山形陡绝,悬溜侵崖,如丝缕然,丝水源于此。 又三柱山,在县北二十里,葛陂水出焉。 又县东南二十里有孤奎山,亦曰圭山。 ○海县东二十里,接胶州及江南海州界。 有涛雒盐场。 丝水在县南二十里。 一名大儿庄河。 源出丝山,流绕孤奎山下,合于寨河。 《志》云:寨河,在县南五十里,源出县西北八十里驮儿山,一名付河,流合丝水,入于海。 又竹子河,亦在县南五十里,源出县西南五十里之矮岐山,下流亦注于海。 ○夹仓镇县南二十五里。 有石城,向置巡司于此。 《志》云:县西七十里有刘三公庄,萧梁时刘勰所居,旧置巡司于此。 洪武三年,移于夹仓镇。 又县南付河上有付马驿,县北二十五里白石山下有白石山驿,今皆革。 附见:安东卫在日照县南九十里。 南去江南海州七十里。 卫城周五里。 弘治三年置,初领五千户所,寻调左所于天津,右所于徐州,止领中前后三所。 东接胶州灵山卫界,为滨海戍守处。 今亦置安东卫。 石旧寨备御后千户所在日照县东南。 所城周三里有奇。 又东南有塘头寨备御百户所,土城周三里。 俱嘉靖中置,属安东卫。 发布时间:2025-05-02 08:08:51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