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三十七 内容: 卷三十七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山东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山东八◇辽东旧都司城。 东至鸭绿江五百六十里,南至旅顺海口七百三十里,西至山海关一千一十五里,西北至大宁废卫八百六十里,东北至故建州卫七百九十里。 自都司至山东布政司二千三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里,至京师一千七百里。 古冀、青二州地。 舜分冀东北为幽州,即今广宁以西地;青东北为营州,即今广宁以东地。 战国属燕。 秦置辽东、辽西二郡。 汉初因之。 武帝拓朝鲜,并割辽东属邑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昭帝省临屯、真番郡。 后汉因之,后为公孙度所据度自称平州牧,传四世。 魏景初二年,司马懿击灭之。 三国魏置东夷校尉,治襄平,而分辽东、昌黎《晋志》:昌黎郡,魏置、乐浪、玄菟、带方带方郡,公孙度置五郡置平州。 晋改辽东郡为国,仍隶平州《通典》:魏因公孙度之旧,分辽东五郡置平州,后还合幽州。 又东夷校尉居襄平,后改为护东夷校尉。 晋咸宁二年,仍置平州,治襄平。 大兴三年,为慕容所据按《燕录》:慕容于晋太康五年始袭位。 东晋大兴二年,始逐平州刺史崔毖,据有辽东。 四年,始拜为平州牧。 初置即以为刺史,误也。 太和五年,属于苻秦。 后又属于后燕晋太元十年,高句丽寇辽东,后燕将王佐救之,为高句丽所败。 辽东、玄菟遂陷于高丽。 是年,慕容农复取之。 后为高句丽所据《十六国春秋》:慕容熙光始二年,高句丽陷平州。 五年,伐高句丽,不克。 魏收《志》有辽东郡,盖侨置也。 唐征高丽,初置辽、盖二州《唐书》:贞观十九年,伐高丽,克辽东城,以为辽州。 又克盖牟城,以为盖州。 后又置都督府九,又置安东都护以统之《通典》:总章元年,李平高丽,得城百七十六,分其地为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县一百,置安东都护于平壤城以统之,用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令。 上元二年,徙都护于辽东故城。 仪凤二年,又徙新城。 圣历元年,更名安东都督府。 神龙元年,复曰都护。 开元二年,徙于平州。 天宝二年,又徙于辽西故郡城,领羁縻州十四。 至德后废。 寻为勃海大氏所据。 五代时,地入契丹,阿保机葺辽阳故城建东平郡,寻升为南京《辽志》云:城名天福,后又改为东京辽阳府。 金因之。 元初置东京总管府。 至元二十四年,立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明年,改东京为辽阳路。 明洪武四年,置定辽都卫。 八年,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 十年革,所属州县置卫。 永乐七年,复置安东、自在二州,领卫二十五、州二。 今改置辽阳州、盛京奉天府。 州控驭戎貉,限隔海岛。 汉刘歆议孝武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者也。 后汉之季,东陲日渐多事。 及晋失其纲,慕容氏并有辽东,遂蚕食幽、蓟,为中原祸。 盖其地凭恃险远,盐铁之饶,原隰之广,足以自封;而招徕旁郡,驱率奚、羯,乘间抵隙,不能无倒植之势矣。 自晋大兴以后,辽东不被华风者,几数百年慕容燕、高丽相继有之。 隋常图之,而不能有。 唐虽得之,而不能守也。 五代梁贞明五年,契丹据有其地,渐营京邑,以侵扰中华。 金人亦启疆于此,用以灭辽弱宋。 蒙古先取辽东西,而金人根本拨矣,后亦置省会于此,以弹压东垂。 明时都燕,辽东实为肘腋重地,建置雄镇,藩屏攸赖。 故司之西北则朵颜、福余、泰宁三卫,东北则建州、毛怜、女直等卫,而广宁、开元居其噤吭,金、复、海、盖并称沃饶,为之根本。 边墙西自山海,东抵开元,延袤二千余里,东西阔绝。 议者以应援为虞。 成化二十年,边将邓钰言:永乐时,筑边墙于辽河,内自广宁,东抵开元,七百余里。 若就辽河迤西,径抵广宁,不过四百里。 以七百里边堑堡寨移守四百里敌,若入寇,应接甚易。 弘治六年,按臣李善亦言:边墙阻辽河为固,滨河之地,延垒八百余里,土脉咸卤,秋修春颓,动费巨万。 夏旱水浅,不及马腹;冬寒冰冻,如履平地。 所在城堡,畏贼深入,遂将良田数万顷,弃而不佃。 况道路低洼,每遇雨水,泥泞不通。 倘开元有警,则锦义、广宁之兵,不过遥望浩叹而已。 臣询之故老云:有陆行旧路,自广宁抵开元,约三百余里,兼程不二日可到。 地形高阜,土脉滋润,有古显州城池遗址即辽滨城,见沈阳卫。 计莫若开旧路,展筑边墙,起广宁棋盘山,直抵开元平顶山二山在塞外,移分守八百里之兵,聚守三百里之地,锦义为西路,广宁为中路,辽阳为东路,开元为北路,四路声援相接,如率然之势,庶庙堂可宽东顾之忧矣。 议格不行《边防考》:河西一带,随山起筑,多用石砌。 广宁以东,地势平衍,惟藉版筑。 弘治中,科臣邹文盛尝言:沿边野草繁茂,水土便益,甚利陶冶,若以岁役丁夫,烧砖修砌边墙,除山谷深峻不必修砌者,约千余里,及时督成,可为金汤之固。 议格不用。 说者曰:司负山面海,水深土衍,草木丰茂,鱼盐饶给正德三年,抚臣刘言:辽东边储,止是屯粮,岁用不给。 二十五卫,俱有盐场,每年例该煎盐三百八十五万六千四百三十斤,给军食用。 但盐场去卫颇远,运道甚艰,莫若召商开中籴买粮料为便。 从之。 三岔河南北数百里,木叶、白云之间,大定故城在焉见直隶大宁废卫。 乃委以畀敌,俾得进据腹心,限隔东西,宁前、高平诸处一线之险,形援易阻,保边长策,得毋坐失之哉? 定辽中卫附郭。 在司治东南。 汉襄平、辽阳二县地。 属辽东郡。 后汉仍为襄平县地。 晋因之。 后为高丽所据。 唐平高丽,复曰襄平县,后没于勃海。 契丹置辽阳县,为东平郡治,寻为辽阳府治。 金仍旧。 元为辽阳路治。 明洪武四年,改为卫治。 八年,改置都司治焉。 十年,废县。 十七年,置卫。 今为辽阳州治,六卫一州俱废入焉。 定辽左卫附郭。 在司治西南。 洪武四年,置千户所。 十年,升为卫。 定辽右卫附郭。 在司治西。 建置同上。 定辽前卫附郭。 在司治东北。 建置同上。 定辽后卫附郭。 在司治西北。 洪武四年置,初名辽东卫,治得利嬴城,寻徙治于此。 八年,改为定辽后卫。 东宁卫附郭。 在司治北。 洪武十三年,置五千户所,曰东宁、女直、南京、海洋、草河,各领所部夷人。 十九年置卫,并五所为左、右、前、后四千户所,寻又增置中所及中左千户所,以谪戍者实之。 今与六卫俱废。 自在州附郭。 永乐七年置,治开元城内,领新附夷人,后徙置于东宁卫西偏。 今与六卫俱废。 ○辽阳城即司治。 《辽志》:契丹神册四年,葺辽阳故城,谓之铁凤城,以勃海汉户建东平郡。 天显三年,迁东丹国民居之,升为南京,名天福城。 幅员三十里,有八门,其宫城在东北隅,南为三门,壮以楼观,四隅有角楼,相去各二里。 外城谓之汉城。 天显十三年,改曰东京辽阳府,金、元皆因旧城。 明洪武五年,改建定辽城,周十八里有奇,门六。 南面门二,左曰安定,右曰太和。 东面门二,左曰平夷,右曰广顺。 西面门一,曰肃靖。 北面门一,曰镇远。 十二年,展筑东城一里,其北又附筑土城,以处东宁卫内附夷人。 永乐十四年,复修筑北城,南北一里,东西四里,合于南城。 司城共周二十四里有奇,北城之门三,东永智,西武靖,北无敌,自是每加修饰。 万历庚申以后,鞠为茂草矣。 ○辽阳废县,在司城内,汉县,属辽东郡。 后汉安帝初,改属玄菟郡。 晋废。 《辽志》云:辽阳县,汉氵贝水县也。 高丽改为句丽县,勃海为常乐县,辽为辽阳县。 按氵贝水县,汉属乐浪郡,《辽志》误也。 金、元俱为辽阳县。 明初废。 襄平城司北七十里。 汉县,为辽东郡治。 后汉及晋因之。 亦谓之辽东城。 慕容使其子翰镇辽东,即是城也。 隋大业八年,度辽水围辽东城。 唐贞观十九年,亲征高丽,拔辽东城,以其城为辽州。 上元二年,移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 仪凤二年,复移新城。 贾耽曰:自营州入安东道,经汝罗守捉,度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府故汉襄平城是也。 又司东北有武次城,亦汉县,属辽东郡,东部都尉治此。 后汉废。 晋咸和中,慕容复置,寻废。 鹤野城司西八十里。 汉居就县地,属辽东郡。 晋因之。 后废勃海,置鸡山县于此。 辽改为鹤野,属辽阳府。 金因之。 元废入辽阳县。 ○宜丰城,在司西南百里,辽置宜丰县,兼置衍州治此,亦曰广安军。 金皇统三年,州废,以县属辽阳府。 元初县废。 又来远城,亦在司西南。 《辽志》:本属女真地,统和中,伐高丽,置城于此。 金升为来远军,又升为州。 元废。 石城故城在司东。 金置石城县,属辽阳府。 元省。 《志》云:司东南十二里,有石城山,县盖因以名。 又东南有故石城,盖高丽故城也。 唐贞观二十一年,遣牛进达等自莱州渡海击高丽,拔其石城,进至积利城,败其兵而还。 又横山城,亦在司东。 《唐史》:太宗征高丽,拔其横山等城。 又显庆四年,薛仁贵破高丽于横山。 即此。 紫蒙城在司东。 《辽志》:汉乐浪郡镂方县地。 后佛涅国置东平府,领蒙州紫蒙县。 寻徙辽城并入黄岭县,渤海复置紫蒙县。 辽因之,属辽阳府。 金废。 ○于河城,在司东北,晋大兴三年,慕容取辽东,平州刺史崔毖奔高句丽,高句丽将如奴子据于河城,遣将张统击擒之。 又汤州城在司北。 《辽志》云:汉襄平县地,渤海置州,领灵峰、常丰、白石、均谷、嘉利五县。 辽废县存州,在东京西北百里。 金废。 婆速城在司东西百七十里。 金初置统军司于此。 天德二年,置总管府。 贞元初,又置府尹,为婆速府路。 元讹速为娑,曰婆娑府。 至元十七年,改隶东京总管府,后废为巡检司。 兴辽城在司西南。 《辽志》:汉辽东郡平郭县地。 渤海改为长宁县。 辽曰兴辽县,属辽阳府。 金废。 凤凰城司东南三百五十里。 其相近有凤凰山,山上有垒石古城,可屯十万众。 相传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 明成化十七年,以朝鲜使臣还国,道经山下,为建州野人所掠,奏乞于旧路南新开一路,以便往还。 于是抚臣王宗夷奏言,凤凰山前后,实出没要途,距辽东三百余里,其间土地广漠,旧无烽堠,请自山之东北至阳间,筑墩台二十二座;距山之西北一十五里,旧有古城遗址,于此筑立一堡,名为凤凰城。 距城西六十里,曰叙列站,宜筑立一堡,曰镇宁堡。 距城西北六十里,曰新通远堡。 于堡南增筑一堡,曰宁夷堡。 各置军马,为凤凰城声援,则自辽阳直抵朝鲜,烽堠联络,既拒零贼东南窃掠,亦便朝鲜使臣往来。 朝议改镇夷堡为镇东,宁夷堡为镇夷,余悉从之。 《志》云:凤凰城东南去镇江城凡百余里。 ○镇江城,在司东南四百六十里,旧为朝鲜贡道,其相近者有安奠堡。 明天启元年,毛文龙袭安奠,入镇江城。 是也。 又有斩木城及火烟沟等处,其西北与凤凰城相近。 ○首山司西南十五里。 山连海州卫界,顶有平石,泉出其中,挹之不竭。 曹魏景初二年,司马懿伐公孙渊,潜济辽水,进至首山,大破渊军,遂围襄平。 是也。 唐贞观十八年,征高丽,车驾度辽水,军于马首山,即此山矣。 或谓之驻跸山。 《唐史》:驻跸山在安市城外。 《志》云:首山一名手山,以山顶石上有文如指掌,故名。 平顶山司东百里。 山周三十里,其顶平旷,可资耕稼,有泉涌出,中产蒲鱼。 又千山在司南六十里,峰峦丛密,以千数计,中有龙泉、温泉、香岩等寺,及仙人台、罗汉洞诸胜。 ○华表山,在司东六十里,因丁令威化鹤得名,俗呼为横山。 又通明山在司南九十里,山多洞穴,俗名窟龙山。 又有石门山,在司东南四十里,旧有石门寨,万历中,李如松救朝鲜,道出于此。 安平山司东北百里。 俗名平矿山,一名天城山。 上有铁场,置百户所戍守,属沈阳中卫。 又龙凤山,在司东南四百里,大虫江出焉。 司东北五百里,又有罗山,大梁水出焉。 ○老鸦山,在司西百三十里,明初故元平章高家奴聚兵处。 凤凰山司东三百六十里,详上凤凰城。 其相近者曰青山。 ○大石岭,在司南十五里。 又分水岭,在司东四百里。 又有大盘岭,在司东南近大海。 《志》云:司北边外百余里有车轮坡,为三卫驻牧处。 西弥岛在司东南海中。 天启中,毛文龙言,西弥岛相连有三山,周广二百余里,中云从山,前西弥岛,后珍珠岛,与朝鲜国境铁山城相近,陆程则八十里,水程仅三十里。 西弥大路至朝鲜之义州,百六十里,铁山水路如之,义州与镇江相对,止三四十里,镇江去辽阳三百六十里。 铁山、西弥,与建州相去在五百里内也。 ○辽水司西百六十里,又西距广宁卫二百里。 自塞外流入三万卫西北境,南流经铁岭、沈阳而至此。 又南至海州卫,西南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 魏司马懿伐公孙渊,围襄平,会大霖雨,辽水暴涨,运船自辽口竟至城下,平地水数尺。 隋大业七年,伐高丽,至辽水,众军俱会,临水为大阵,高丽阻水拒守。 隋兵不得济,命宇文恺造浮桥三道于辽水西岸,既成,引桥趋东岸,桥短丈余,士卒赴水接战,高丽乘高击之,为所败,乃引桥复就西岸,命何稠接桥。 二日而成,诸军进战于东岸,高丽大败。 明年复度辽,攻辽东城,未克。 会杨玄感作乱,引还。 唐贞观十八年,遣营州都督张俭等讨高丽,值辽水涨,俭等久不得济。 既而车驾至辽泽,泥淖三百余里,人马不可通。 诏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 既济,即撤之,以坚士卒之心。 及师还,以辽泽泥潦,遣长孙无忌将万人剪草填道,水深处,以车为梁而度。 今辽地遇雨则多淖,盖天设之险矣。 向来筑边墙于辽河内,东西旷绝,自广宁至辽阳,以辽河为津要,秋冬冰结,人马可以通行,易于应援。 冰开时,为贼所据。 则两城势孤,虽有渡船,不能猝济。 天顺十一年,边臣马文升请复浮桥,以联声援。 从之。 自是常加修治。 《辽志》:辽河出东北山口为大河,西南流为大口入海。 太子河在司东北五里。 一名东梁河,一名大梁水。 源出罗山,西流五百里至此。 又折而西南,至浑河,合为小口,会辽河入于海。 司马懿斩公孙渊父子于梁水之上,即此。 或曰:太子河即故衍水,燕太子丹匿于衍水中,后人因名为太子河。 浑河在司西北。 一名小辽水。 源出塞外,西南流,至沈阳卫合沙河,又西南流至都司城,西北入于太子河。 《水经注》:小辽水出玄菟高句丽县之辽山,西南径襄平县为淡渊。 晋永嘉中,渊涸,小辽水又径襄平入大梁水。 鸭渌江司东五百六十里。 《汉志注》:玄菟郡西盖马县,有马訾水,西南至辽东郡西安平县入海,过郡二,行一千一百里。 郡二:玄菟、辽东也。 《新唐书》:马訾水出长白山,色若鸭头,号鸭渌水。 杜佑曰:鸭渌水阔三百步,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里,辽水东南四百八十里。 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道并进,皆会于鸭渌水西。 唐贞观十九年,程名振等拔卑沙城,遣将耀兵于鸭渌水。 又龙朔元年,契何力讨高丽,高丽守鸭渌水,不得济,何力乘冰坚渡水,大破之。 乾封二年,李伐高丽,管记元万顷檄文曰:不知守鸭渌之险。 高丽报曰:谨闻命矣。 即移兵拒守,唐兵不得渡。 乾封三年,李大破高丽兵于鸭渌栅,进围平壤,高丽降。 宋大中祥符二年,契丹主隆绪伐高丽,渡鸭渌江,高丽败保铜州。 元至正二十年,元主废高丽王伯颜帖木儿,立其昆弟在京师者,曰塔思帖木儿,以兵送之国,高丽国人不服。 至鸭渌江,高丽伏兵四起,兵败,仅余十七骑还京师。 今鸭渌水源出长白山,下流入海,与高丽分界。 万历二十年,大帅李如松等援朝鲜,出石门,至凤凰山,渡鸭渌江而东,是也。 ○大虫江,在司东四百里,源出龙凤山,南渡入于鸭渌江。 海司南七百三十里。 《齐都赋》:海之傍出者为勃,辽东延袤二千里,其南面皆临渤海。 《辽志》:辽阳府东至北乌鲁虎克四百里,南至海边铁山八百六十里,西至望平海口三百六十里,东西南三面皆抱大海。 ○连山关司东南百八十里。 地有连山,因名。 朝鲜入贡之道也,向有官军戍守。 《志》云:辽阳城北三里有镇湘关。 又有刺榆关,在司南百七十里。 ○鸦鹘关,在司东南三百三十里。 其东有喜昌口,即建州驻牧处。 天顺三年,帅臣赵辅等分军由鸦鹘关、喜昌口,又逾凤凰城、黑松林、摩天岭,至泼猪江,斩获而还。 万历四十七年,大帅李如松由清河出鸦鹘关,是也。 德胜营在司西六十里。 旧为军士屯戍之所。 又虎皮营,在司北六十里,亦曰虎皮驿。 又威宁营,在司东六十里。 《志》云:三万卫铁场百户所置于此。 首山堡司西十五里。 以近首山而名。 又南沙河堡,在司西南三十里。 又有北沙河堡,在司北八十里。 ○鞍山堡,在司西南六十里,以地有鞍山而名。 亦为鞍山驿,西南去海州九十里。 柳寨堡在司北。 旧为柳条寨。 弘治中,始增置营堡于此。 又莲花泊堡,在司北九十里。 又长勇堡,在司北百五十里,其西为长胜堡。 ○长营堡,在长勇堡东北。 《边防考》:堡南有毛得山,为屯兵按伏之所。 又长安堡,在司西北五十余里,其西为长定堡。 又西南为长宁堡,又西为长靖堡。 甜水堡司东南九十里。 亦曰甜水站,辽海卫铁场百户所置于此。 又南八十里曰草河堡。 又有青苔峪堡,在司南百五十里,以当青苔峪而名。 ○东丹堡,在司东百二十里,其相近者曰白泽山。 ○马根单堡,在东丹堡东三十里,其相近者曰静宁墩,贼冲也。 《志》云:马根单堡与清河堡、咸场堡、阳堡,相距皆七十余里,中间有乾河、王老诸岭,皆险隘。 清河堡司东南三百里。 南临太子河堡,西有白塔佃,可按伏。 又西有威宁营,可屯兵。 其东接鸦鹘关往来边路。 《志》云:清河堡东境有松山,军士采木处也。 《舆程记》:出清河路三十里即鸦鹘场,又三十里至响花岭,五里为撒石寨,十里无狼寨,十里旧鸦鹘关,十里一哈河,十五里乌鸡关,二十里林子岭,二十里错罗必寨,又三十里即建州老寨矣。 其旧鸦鹘,路坦无林,四马可进。 乌鸡关头道扣栅,有悬崖相抱,二道砌石横木,止容一人俯行,骑不能过。 林子岭树虽稠密,亦四马可行也。 ○散洋峪堡,在清河堡西。 嘉靖二十五年增置。 又一堵墙堡,在清河堡东,亦嘉靖二十五年置,当鸦鹘关之冲。 又司东南三百七十里有硷场堡,近堡有金人寨,可按伏。 又有孤山堡,在硷场堡东南,亦嘉靖二十五年置。 阳堡在司东南四百余里。 近堡有汤头溪,可按伏。 又新安堡,在阳堡西。 近堡有石岭儿、梁家峪,皆设险处也。 又洒马吉堡,在新安堡东北,与孤山堡相接。 《舆程记》:出阳路三十里至古北河,八十里至半岭,七十里为一赤董古寨子,五十里为头道大岭,二十里二道大岭,四十里凹儿哈寨,又七十里即建州老寨矣。 其古北河夹峙深林,小河数十道,冬涸夏涨。 头道、二道岭高岩陡绝,大树纷错,凡二百余里,并无别径可抄,险道也。 险山堡司东南四百余里,嘉靖二十五年增置。 堡北有双岭台堡,东有石坌口,锁果直等台,贼冲也。 ○宁东堡,在险山堡西南。 其南又有江沿台堡,亦嘉靖二十五年增置,当打探峪、瓦子峪等一带贼冲。 又汤站堡,在险山堡西,其西南与凤凰城接界。 《边防考》:贼从石岔口循短错江入掠江沿台,离汤站仅八九十里,亦冲要处也。 又凤凰城西北六十里曰镇夷堡。 又南有镇东堡,即成化十七年所置。 宽奠堡司东南五百里。 万历六年筑。 其东有通夷关,又东北有松子岭、林刚谷,俱接建州塞。 堡东又有晾马佃,亦曰晾马台,贼冲也。 ○长奠堡,在宽佃南百里。 其东北五十里为永奠堡。 又大佃堡在宽佃东南三十里,又东为石岔口驿。 又宽奠北三十里曰新奠堡,俱万历六年置。 《边防考》:宽奠新疆,逼近建州,边人谓之张其哈剌佃子。 万历中,李成梁弃其地为建州耕牧。 《舆程记》:宽佃一带,皆在建州东面,若从镇江路径长奠,永奠,三十里而至沙松排子,又三十里至分水岭,三十里至八家子,二十里转山头,十里鸦儿河,二十里稗东葛岭,十里稗东葛岭寨子,三十里牛毛岭,二十里牛毛寨,二十里董古寨,十里马家寨,四十里深河子,三十里大家寨子,三十里凹儿哈寨子,四十里家哈寨,三十里为建州老寨,此皆小径深林也。 从宽奠路则十五里至古洞,二十里至小佃子,三十里团团佃子,二十里八家子趋转山头。 其小佃、团佃、八家子,皆伐林可通。 而牛毛岭、家哈寨林深岩峭,稗东葛岭路夹大崖,皆难行之路矣。 牛毛寨在司东北塞外。 其北又有马家寨。 万历四十六年,大帅刘纟廷从宽奠堡出边,至牛毛寨,复深入至马家寨,即此。 《志》云:牛毛寨相近有万遮岭。 又有葛禄寨,亦在宽奠塞外。 又有董古、阎王等寨,皆近建州老寨。 ○修火寨,在司东南塞外。 成化三年,大帅赵辅等讨建州叛族,分军历宋产、八李等寨,追至摩天岭。 别将攻修火寨,袭败贼于张亦升、松林,皆建州境内地也。 又鸭儿匮,亦宽佃塞外地。 万历八年,建州族犯阳、永奠等堡,官兵追奔出塞二百余里,至鸭儿匮,大破之。 甬道在司西辽河上。 隋大业八年伐高丽,起浮桥渡辽水,因筑甬道于河旁。 唐贞观十八年,伐高丽,李世军发柳城,多张形势,若出怀远镇者,而潜师北趋甬道,出高丽不意,度辽水至玄菟,即隋所筑甬道也。 怀远镇,见直隶废大宁卫。 海州卫司西南百二十里。 南至盖州卫百二十里,西至广宁卫二百四十里,东南至鸭渌江五百八十里。 秦汉时辽东郡地。 后魏末,为沃沮国地。 高丽为沙卑城。 渤海号南京南海府。 辽为海州南海郡。 金曰澄州。 元废。 明洪武九年,置卫。 今改曰海城县,属奉天府。 卫襟带辽阳,羽翼广宁,控东西之孔道,当海运之咽喉,辽左重地也。 ○沙卑城即卫城。 亦曰卑沙城,高丽所筑,叠石为城,幅员九里,或讹为卑奢城。 自登、莱海道趣高丽之平壤,必先出此。 隋大业十年,来护儿出海道,至卑奢城,败高丽兵,将趣平壤,高丽惧而请降。 唐贞观十九年,伐高丽,张亮帅舟师自东莱渡海袭卑沙城,其城四面悬绝,唯西门可上,唐兵攻拔之。 总章初,复得其地。 后没于勃海,置南京南海府,兼置沃州,领沃沮、鹫岩、龙山、滨海、升平、灵泉六县。 辽改置临溟县,为海州治。 金为澄州治,元州县俱废。 明洪武九年,改筑卫城,周六里有奇。 新昌城在卫东。 汉县,属辽东郡。 后汉因之。 永宁二年,高句丽与鲜卑寇辽东,太守蔡讽追击之于新昌,战殁。 晋亦为新昌县。 咸和九年,慕容仁自平郭趋新昌,都护王宇击走之,遂徙新昌入襄平,时仁与慕容相攻也。 ○居就城,在卫东北。 汉县,属辽东郡。 后汉省。 晋复置。 咸和九年,慕容击其弟仁于辽东,入襄平,居就及新昌皆降于。 析木城卫东南四十里。 汉望平县地,属辽东郡。 后汉因之。 晋改属玄菟郡。 勃海置花山县。 辽改曰析木,属辽阳府,寻置铜州广利军治焉。 金皇统三年,州废,以县属澄州。 元省。 辽队城卫西六十里。 汉县,属辽东郡。 队,读隧。 后汉初废,公孙度复置。 曹魏景初元年,幽州刺史丘俭击公孙渊,屯辽东南界,渊逆俭于辽队,会天雨十余日,辽水大涨,俭战不利,引军还右北平。 明年,司马懿伐公孙渊,渊使其将卑衍、杨祚屯辽队,围堑二十余里,懿佯出其南,而潜军济水出其北,径指襄平。 晋废。 《水经注》:辽队县在辽水东岸。 是也。 渤海国置永丰县。 辽曰仙乡县,属辽阳府。 金废。 耀州城卫西南二百里。 勃海置椒州于此,领椒山、貂岭、澌泉、尖山、岩渊五县。 辽改置耀州,仍属海州南海军节度。 金废。 《志》云:岩渊城在卫西南百里,即渤海所置县也,金废。 ○滨州城,在卫西北百二十里。 勃海置晴州于此,领天晴、神阳、莲池、狼山、仙岩五县。 辽改置滨州,仍属海州南海军。 金废。 ○三角山卫南二十里。 又卫东南三十里有白山,东三十里有滑石山。 ○辽河在卫西南五十五里。 自辽阳界流入,又南注于海,谓之三岔河。 当东西往来之冲,亦谓之辽泽,或谓之黄水。 晋咸和八年,慕容仁举兵平郭,袭慕容于棘城,至黄水,知事露乃还据平郭。 胡氏曰:黄水在险渎故县界,盖即辽渎之异名。 南北通江卫西百八十里。 源出卫东滑石山,自东而西,横度辽河,折而南流,又折而东,复入于辽河,其间有阆洲,方十余里,可以耕稼。 散水河在卫北。 源出塞外,西流经卫境,下流入太子河。 又新开河,在城西七十里。 城西二百九十里,又有开通河,下流俱汇于辽河。 勃错水在卫西北。 唐贞观十九年,亲征高丽,攻安市城,不克,引还。 至辽东,渡辽水,辽泽泥淖,车马不通,命长孙无忌剪草填道。 至蒲沟,驻马督填道,诸军渡勃错水,暴风雪,士卒沾湿多死者。 胡氏曰:蒲沟、勃错水,皆在辽泽中也。 ○梁房口关卫西南七十里。 又东南九十里,即盖州也。 海运之舟,由旅顺口达者,于此入于辽河。 旁有盐场三:其二属沈阳卫,一属辽海卫,各置百户所屯戍。 ○大片岭关,在卫东百十里,向亦置官军戍守。 永丰堡卫西南六十里。 又西有临清、广积、保宁、镇海等四堡。 ○东胜堡,在卫北。 其西南为东昌堡,堡东有赵皮湾,向为屯兵设伏之所。 牛家庄驿卫西北九十里。 又西北八十里为沙岭驿。 西至广宁七十里。 又耀州驿,在卫南六十里。 又南六十里,即盖州也。 ○杜家屯在卫西北,辽河东岸,亦与广宁接界。 又卫西南九十里有盐场,卫东九十里有铁场。 向各置百户所司之。 盖州卫司西南二百四十里。 南至复州卫百八十里,西北至广宁卫三百六十里,东至鸭渌江五百五十里。 秦汉时辽东郡地。 高丽为盖牟城。 唐置盖州。 勃海因之,又改为辰州《志》云:以路通辰韩也。 辽初,为长平郡,寻为辰州奉国军。 金初,改军曰辽海军,寻又改州曰盖州,军仍曰奉国。 元初,为盖州路,寻复为州,以州治建安县省入,属辽阳路。 明洪武九年,废州置卫。 今改为盖平县,属奉天府。 卫控扼海岛,翼带镇城,井邑骈列,称为殷阜。 论者以为辽东根柢,允矣。 ○盖牟城即卫治。 本汉平郭县地,汉、晋以后属于高丽。 亦曰盖葛牟城。 唐贞观十九年,伐高丽,取盖牟城,因置盖州。 《辽志》云:州治建安县,元省入州。 明洪武五年,改筑今城,周五里有奇。 平郭城在卫南。 汉县,属辽东郡。 后汉因之。 曹丕封公孙恭为平郭侯,即此。 晋省县而城存。 大兴四年,慕容以其子翰镇辽东,仁镇平郭。 咸和八年,仁据平郭以叛慕容。 咸康二年,袭仁于平郭,自昌黎东践冰而进,凡三百余里。 至历林口,舍辎重,轻兵趋平郭,遂克之。 历林口盖在卫西北,昔时滨海要口也。 七年,又使其子恪镇平郭城,后魏时废。 隋大业九年,复伐高丽,修辽东古城以储军粮,即平郭城矣。 ○建安城,在卫东南,汉平郭县地,高丽置建安城于此。 唐贞观十九年,伐高丽,张俭进度辽水,趋建安城。 又李世言: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安市先下,然后向建安。 二城盖相近也。 仪凤初,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其百济户口先徙徐、兖等州者,皆置建安。 《旧唐志》:自辽东城西南行三百里,至建安城,故平郭县也。 辽置建安县,盖循故名耳,非即旧城也。 安市城卫东北七十里。 汉安市县,属辽东郡。 后汉及晋因之。 高丽亦曰安市城。 唐贞观十九年,征高丽,攻安市城,不克,引还。 咸亨三年,高丽余众复叛,遣将高侃击之,败之于安市城。 后置安市州。 渤海改置铁州,领位城、河瑞、苍山、龙珍四县。 辽仍为铁州,亦曰建武军,改置汤池县。 《志》曰:在东京西南百六十里。 金州废,以县属盖州。 元省。 今为汤池寨堡。 又后黄城在卫东,亦高丽所置。 唐太宗攻安市,先拔其后黄、银城二城。 胡氏曰:高丽东境城也,与安市相近。 时又拔其横山、磨米、麦谷等数城。 秀岩城在卫东南。 亦汉平郭县地。 辽时,本名大宁镇。 金明昌四年,升为秀岩县。 泰和四年,废为镇。 贞四年,复为县,属盖州。 元废。 又兴辽城,在卫东。 《辽志》:汉平郭县地。 勃海置长宁县。 辽曰兴辽县,属辽阳府。 金废。 ○乌骨城,在安市东南,近大海。 《唐史》:自登州东北海行,至乌湖岛。 又行五百里,东傍海需,有道至乌骨江。 唐贞观中,太宗围白岩城,乌骨城遣兵为声援。 又太宗围安市不下,群臣皆言宜释安市,并力拔乌骨城,度鸭渌水,直取平壤。 是也。 熊岳城在卫南六十里。 《辽志》:勃海杉卢郡也,领县五,曰山阳、杉卢、汉阳、白岩、霜岩。 辽改置卢州玄德军。 金州废,以州治熊岳县,属盖州。 元废。 《志》云:县西至海十五里,傍海有熊岳山,今为熊岳堡,下有熊岳河。 西安平城亦在卫东南。 汉县,属辽东郡。 后汉及晋因之。 咸康七年,石虎将王华帅舟师自海道袭燕安平,破之。 即此城也。 ○文城,在卫西。 汉置文县,属辽东郡。 后汉改曰汶县。 晋省。 咸和八年,慕容遣将攻其弟仁于平郭,败于汶城之北。 胡氏曰:汶城在平郭之西。 永平监城卫南百五十里。 永乐七年建,城周三里有奇,有东西南三门。 《志》云:旧有升平、新昌等监六,甘泉、安山、河阴、古城等苑二十四。 后惟存永宁一监,清河、深河二苑,仍属辽东,行太仆寺及苑马寺,寺皆置于镇城内。 ○驻跸山在卫东。 《唐史》:本名六山,在安市城外。 贞观十九年,征高丽,攻安市城,高丽将高延寿等来救。 帝曰:彼若勒兵连安市而壁,据高山,取城中粟食之,纵掠吾牛马,攻之不可下,此上策也。 及延寿至,距安市四十里而屯。 帝曰:虏堕我策中矣。 既延寿又进一舍,至城东南八里,依山为阵。 上命李世将兵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奇兵自山北出狭谷,以冲其后,自将步骑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 上命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 及战,高丽兵败,无忌断其归路,延寿乃降。 因名其山曰驻跸。 或曰:卫东分水岭诸山,即太宗驻跸处也。 又六山,今广宁无闾山之别名。 石城山卫东北十五里。 上有石城,城中有泉,相传唐太宗征高丽,土人筑此城以避兵。 又平山,在卫北五十里,三万卫盐场百户所置于此。 又北十里有关山。 ○灶突山,在卫东南十五里,群山环绕,中有孤峰特起,若灶突然。 又布雾山,在卫东南百四十里,其山最高,常有云雾在其上。 又有城子山,在卫东南百七十里。 青泉山卫南九十里。 或曰即泉山也。 唐咸亨二年,高丽酋钳牟寻叛,立安舜为王,诏高侃、李谨行讨之,破其安市城。 三年,又败之于泉山。 即此。 或云:复州卫城南四十里有龙泉山,即故泉山云。 ○望海山,在卫西南三十五里。 登山可以望海。 又卫西南五十里有孛罗铺山。 分水岭卫东百四十里。 绵亘数百里,山下有泉,东西分流,因名。 又有七盘岭,在卫东百十里。 ○陡松岭,在城南百里。 又南十里为猫儿岭。 又锅儿峪,在卫东南五十里。 《边防考》:卫又有猪儿峪,明初叶旺等败敌处。 ○清河卫南五里。 源出卫东分水岭,西南流经此,一名州南河。 又西流合于泥河。 《志》云:卫南有柞河,或讹为梓河,即明初叶旺败敌处。 或以为即清河之支流也。 ○泥河,在卫东七十里,亦曰芋泺,以水多{艹轩}芋草也。 或谓之氵贝水,误矣。 又五重河,在卫东北百五十里,源亦出分水岭,流经城东北,有杓子河流合焉,下流汇清河、泥河之水为临江,注于海。 《志》云:临江在卫东南三百里。 毕里河卫东南百八十里。 《一统志》:源出卫东南山谷间,南流经复州卫入海。 本作毕列河,唐乾封元年,诏李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伐高丽,又诏独孤云卿出鸭渌道,郭待封出积利道,刘仁愿出毕列道,金待问出海谷道,并为行军总管,受节度。 毕列道盖以此水名,俗讹为毕利河。 其相近者有将军山,即明初叶旺败敌处。 鸭渌江卫东南五百里,与朝鲜分界。 ○八角湖,在卫西近海,铁岭卫盐场百户所置于此。 海卫西十里。 又西十里为归洲。 又西南百十里曰苇子套,波涛险恶,不利行舟。 《志》云:卫南海口有马石津,晋咸和九年,遣使者由海道致命于慕容,船下马石津,皆为慕容仁所留,时在棘城,路由平郭始达也。 《新唐书》:自登州大洋东北行,过大谢、龟歆等岛,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 所谓马石津,当即此处也。 ○连云岛关卫西十五里,置关以控海滨之险。 又梁房口关,在卫西北九十里。 又有梁房口堡,向设兵戍守,与海州接界。 ○石门关,卫东七十里,向亦有官军屯戍。 曷苏馆在卫东南。 契丹移女真部落数千家于此,置馆领之,谓之熟女真。 金亦置曷苏馆路节度使,后徙于宁州,寻废。 宁州在三万卫。 背阴寨堡卫西北十五里。 又西北有平山堡、八角湖堡。 卫南百二十里有五十寨堡。 又卫东北九十里有排山寨。 东二百五十里有岫岩寨。 ○盐铁场,《志》云:卫西四十里有盐场百户所,北九十里有铁场百户所。 复州卫司南四百二十里。 南至金州卫百八十里,西北至广宁卫五百四十里,东南至海二百四十里。 秦汉时辽东郡地。 唐没于勃海。 辽置复州怀德军。 金仍曰复州,元废。 明洪武十四年,置卫。 今并入盖平县。 卫山海环峙,川原沃衍,亦辽左之奥区也。 ○永康城今卫治。 辽置永宁县,复州治焉。 金大定七年,更名永康。 元废。 洪武十五年,因旧城修筑。 永乐四年增修,周四里有奇。 得利嬴城卫东八十里。 元季土人筑以避兵。 明洪武四年,置辽东卫治此,寻徙入司城中,曰定辽后卫。 又南有废德胜县,辽置,属复州。 金废。 ○明山卫东十里。 亦曰明王山,相传以高勾丽王子东明葬其上,因名。 又锅铁山在城南十里。 ○骆驼山,在卫西三十里。 又西二十里海中有屏风山。 长兴岛卫西南四十里。 亦曰长生岛,内容五军,复州粮一万二千,而长生输其七。 又茶河岛,在卫西南五十里。 又西南三十里曰长山岛,上有塔。 ○万滩岛,在卫东海中,陆行至岛二百四十里,水行不过六十里。 又老鸦岛,在卫西北四十里。 ○沙河卫南八里。 出卫东得利嬴城山,下流经此。 卫南三十里有麻河流合焉,西注于海。 又窑河,在卫西一里,源出骆驼山,东流注于沙河。 ○毕里河,在卫东北二百十里。 又东北四十里有杓子河,会毕里河入海。 海在卫西四十五里。 有白沙洲,最为险要。 南为南信口,北为北信口。 ○栾古关卫南六十五里。 以近栾古山而名,向有官军戍守。 盘谷堡卫东二十里。 其东南又有富川、秀山、临溪三堡。 又牟官寨堡,在卫西四十里。 卫东南八十里,又有胡十八寨堡。 ○盐铁场。 《志》云:盐场百户所,在卫西四十二里,铁场百户所,在卫北九十里。 金州卫司南六百里。 南至大海百二十里,西北至广宁卫七百二十里。 秦汉时辽东郡地。 高丽为南苏城。 辽曰苏州安复军。 金皇统三年废。 贞四年,改置金州。 元废。 明洪武四年,置卫。 今亦并入盖平县。 卫控临海岛,限隔东夷。 明初屡有倭警,自刘江告捷而患息。 旧制运道,由登州新河海口至金州铁山旅顺口,通计五百五十里。 自旅顺口至海州梁房口三岔河,亦五百五十里。 海中岛屿相望,皆可湾船避风。 运道由此而达,可直抵辽阳沈岭,以迄开元城西之老米湾,河东十四卫俱可无不给之虞。 自正德以后,旧制浸废。 嘉靖中,虽尝举行,而议者旋以奸民伏匿为言,遂罢嘉靖三十七年,辽东大,督臣王忄予等请开海禁,以纾辽困。 从之。 四十年,山东抚臣朱衡言其不便,遂罢。 夫创法之初,以辽隶山东者,正以旅顺海口,片帆可达登、莱耳。 乃修举无术,坐视辽左之匮乏,而莫之恤欤。 ○南苏城即卫治。 高丽所置。 晋永和初,燕王遣慕容恪攻高句丽,拔南苏。 隆安二年,燕慕容盛以高句丽王安事燕礼慢,自将兵袭之,拔新城、南苏二城,开境七百余里。 隋大业七年,伐高丽,分遣段文振出南苏道。 唐贞观二十一年,李世伐高丽,渡辽水,历南苏等城,败其兵而还。 又乾封二年,薛仁贵破高丽兵,拔其南苏等城。 显庆中,置南苏州于此,寻没于渤海。 辽置苏州,兼置来苏县为州治。 一云晋时高句丽都丸都,去金州甚远。 按:《汉志》高句丽县有南苏水,城当置于水侧。 今朝鲜咸镜道有苏州,即其地也。 木底、新城,亦当在其处。 宋建隆初,女真自其国之苏州,泛海至登州卖马,故道犹存。 宣和初,复由此道遣马政等通金,谋攻辽。 金改置化成县,寻为金州治。 元州县俱废。 明洪武四年,修筑旧城,周四里有奇。 归胜城在卫东北。 辽置归州,治归胜县。 金废为归胜镇。 又卫东有怀化城,辽置县,属苏州。 金省。 沓氏城在卫东南。 汉县,属辽东郡。 后汉因之。 晋废。 《志》云:辽河旁有沓渚,汉沓氏县因以名。 非也。 县西南临海渚,谓之沓渚。 三国吴嘉禾二年,谋讨公孙渊。 陆瑁曰:沓渚至渊,居道里尚远。 盖泛海至辽,沓渚其登涉之所也。 魏景初三年,以辽东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立新沓县,即沓渚之民矣。 新城在卫西。 胡氏曰:新城西南傍山东,北接南苏、木底等城。 晋咸康五年,慕容击高句丽,兵及新城。 高句丽乞盟,乃还。 隋大业九年,复伐高丽,遣王仁恭出扶余道。 仁恭进至新城,攻之不拔。 唐乾封二年,李世伐高丽,度辽,谓诸将曰:新城,高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余城未易取也。 遂壁西南山临城,城下,进击一十六城,皆拔之。 此盖高丽之新城也。 木底城在卫东。 胡氏曰:此高丽之南道也。 晋咸康八年,慕容击高句丽。 高句丽有二道,其北道平阔,南道险狭。 慕容翰曰:彼以常情料之,必谓大军从北道,当重北而轻南。 今以锐兵从南道击之,出其不意,丸都不足取也。 别遣偏师从北道,纵有蹉跌,其腹心已溃,四支无能为矣。 从之。 遂克高句丽。 盖从北丰而进者为北道,从南狭入木底城而进者,即南道也。 义熙初,后燕慕容熙攻高丽木底城,不克。 唐乾封二年,高丽袭新城,薛仁贵败之,进击高句丽兵于金山,遂拔其南苏、木底、仓岩诸城。 寻置木底州于此,后废。 仓岩本高丽二城名,唐置仓岩州,亦在卫境。 ○大黑山卫东十五里。 绝顶有城,四面悬绝,唯西面一路可通,中有井,昔人避兵处也。 又有小黑山,在卫东北七十里。 又卫东北百五十里有独山,以挺然独秀而名。 ○铁山,在卫西南百五十里,亦曰铁山岛,为滨海要地。 又宋家峪,在卫东北十五里。 卫东二十里又有姚家峪,卫南五十里有狗儿峪。 南关岛卫南二十里。 天启中,守将张盘议开河,断南关岛,以守卫城。 即此。 又杏园岛,在卫西十里。 河口岛,在卫北三十五里。 海青岛,在卫东南四十五里。 莲花岛卫东三十里,滨海险要处也。 卫东南百二十里,又有金线岛,向俱有兵戍守。 明永乐十七年,大帅刘江于金线岛西北望海埚上,筑垒备倭,会者言:东南海洋内王家山岛夜举火。 江急遣马步军趋埚上小堡备之。 翌日,倭泊马雄岛登岸,径奔望海埚,江大败之。 《志》云:王家山岛,在卫东南三百里海中。 马雄岛在金线岛东南。 ○萧家岛,在卫东北百五十里,有萧家岛关,驻兵戍守。 又青山岛,在卫东北百二十里。 《志》云:卫境凡七十二岛,罗列海滨,居民往往渔佃于此。 近时辽左流民,多居其地。 双岛《志》云:有二南双岛,在卫西南百里。 又北十里,即北双岛。 《饷辽图》:自旅顺口西铁山至老猫圈三十里,又西北至双岛四十里,自双岛至羊头凹四十里,羊头凹至八只船四十里,八只船至宗岛三十余里,宗岛至长行岛亦三十余里,长行岛至老瓜岛六十里。 又至归洲百余里,又至南套三十里,南套至盖州二十里。 又由北套百余里而至三岔河。 自旅顺口至三岔河,凡五百五十里。 此由海道溯辽河之旧迹也。 三山岛在城南七十里海中。 天启中,毛文龙言三山岛在旅顺东三百里,从岛可以入旅顺。 旅顺者,登、莱、朝鲜水路津要也。 三山岛转北二百里,为广鹿岛,从岛可入金州。 广鹿岛而东五十里为长山岛,从岛可入复州。 长山东北二百余里为石城岛,从岛可入海州。 石城相近有小松岛,从岛可入盖州。 石城又东二百余里为丽岛,从岛可入岫岩。 丽岛而东二百里为鲜镇,宽、以兵守之,乘间抵隙,可以惟意所向矣。 皮岛卫东七百余里。 地形广衍,有险可恃。 天启中,毛文龙屯驻于此。 其东北为僧福岛,又东北即朝鲜东境之铁山矣。 ○长行岛,在卫东南百余里。 天启中,毛文龙使朱昌国驻长行岛,曾有功驻三山岛,张盘守金州,为百里棋布之势,是也。 ○海卫西三十里。 又卫境东南二面皆滨大海。 ○东沙河,在卫东百里,下流入海。 贵端水在卫西南。 唐永徽五年,程名振等讨高丽,度辽水,趋新城。 高丽以其兵少,开门度贵端水逆战,名振等大破之,焚其外郭而还。 今堙。 ○旅顺口关卫南百二十里。 海运舟达金州卫者,至此登岸。 有旅顺口南北二城,金州卫中左千户所在此备御。 又哈思关,在卫南十八里。 望海埚堡卫东南七十余里。 地特高,可驻兵千余。 洪武初,都督耿忠于此筑堡备倭,寇至必先经此,海滨咽喉地也。 永乐十七年,总兵刘江用石垒之,倭乘海入犯,直逼城下,登岸索战。 江出奇败之,贼奔樱桃汇空堡,江围之,特开西壁以待其奔,分两翼夹击,尽歼之,辽之倭患遂绝。 樱桃汇,或云在堡东北。 又堡西有左眼、右眼、三手、西山、沙州、山头、爪牙山敌台凡七所,接于旅顺口,皆明初所置。 石河堡卫北六十里。 卫西南六十里又有木场堡。 又红嘴堡,在卫东八十里。 卫东北七十里有归服堡。 又东北三十余里有黄骨岛堡。 ○盐铁场。 《志》云:卫东北百三十里有盐场百户所,卫东百三十里有铁场百户所。 《边防考》:卫西北二十里有盐场岛。 赤烽镇在废新城东。 唐显庆三年,营州都督程名振等攻高丽,拔其赤烽镇,即此。 广宁卫司西四百二十里。 西至山海关五百八十里,西南至广宁中屯卫百八十里,东南至海州卫二百四十里,南至海百三十里。 秦、汉辽东郡地。 晋因之,后没于高丽。 唐复取其地,寻没于勃海,为显德府地。 辽置显州奉先军。 金改为广宁府,亦曰镇宁军,初属东京路,寻属北京路。 元亦曰广宁府。 至元十五年,改为广宁路。 明洪武二十三年,改置卫。 今为广宁县,属锦州府。 卫西控卫渝关,东翼辽镇,凭依山海,隔绝戎奚,地大物繁,屹然要会。 议边事者曰:备镇静,则南寇不能北来;驻三岔,则寇不能东渡。 此其战守必资之地欤天启中,毛文龙议。 广宁中卫在城内西南隅,洪武二十七年置。 广宁左卫在城内东北隅,洪武二十七年置。 广宁右卫在城内西北隅,洪武二十七年置。 初治大凌河,永乐元年,徙治卫城内。 今俱并入广宁县。 无虑城今卫治。 本汉之无虑县,属辽东郡。 后汉属辽东国。 元初二年,辽东鲜卑围无虑。 又阳嘉初,鲜卑寇辽东属国,耿晔移屯无虑城以拒之。 晋省。 唐置巫闾守捉城。 勃海为显德府地。 辽置奉先县为显州治,领山东县。 金改山东曰广宁县,为州治。 元省县入府。 明初因旧城修筑,周十里有奇。 永乐中,总兵刘江增拓南关,是后数修筑。 嘉靖三十四年,复增筑南关,合于北城,谓之新城。 钟秀城卫西南五里,辽奉先县。 金天会八年,改置钟秀县,属广宁府,后废。 寻复置,元至元六年废。 又卫东北有故归义城,辽置县,属显州,金废。 ○闾阳城,在卫西南三十五里,汉无虑县地,辽景宗贤葬此,谓之乾陵,因置乾州广德军,并置奉陵县为州治。 金天会八年,州废,更县名曰闾阳,属广宁府。 元改为千户所。 至元十五年,以户口繁多,复立行千户所,寻复为闾阳县。 明初县废,置闾阳驿于此。 《志》云:闾阳城亦曰闾阳乡,其西有高城,唐太宗征高丽时,尝屯兵于此。 望平城卫东北九十里。 汉置县,属辽东郡。 后汉因之。 晋省。 辽置山东县,属显州。 金仍分置望平县。 元曰望平千户所,寻复为县。 明初省。 又辽西城,亦在卫东北。 辽置辽西州阜城军,统长庆县,仍属显州。 金废。 ○险渎城,在卫东南,汉县,属辽东郡。 应劭曰:县依水险,故曰险渎,后汉属辽东属国。 后废。 川州城卫西北百二十里。 《辽志》:本唐青山州地,属营州都督府。 辽初置白川州,寻曰川州长宁军,领弘理、咸康、宜民三县。 金初因之。 大定六年,废川州为宜民县,属懿州路。 承安二年,复置川州。 泰和四年,仍罢州,以宜民县属兴中府。 元复曰川州,属大宁路。 明初废。 《志》云:川州有东西二城:东川州,辽所置也,西南去义州卫百五十里。 西川州,金所置,南至义州卫九十里。 又有徽川城,在川州西。 《金志》:承安二年,以徽川寨为徽川县,属川州。 泰和四年,州废,县亦罢。 懿州城卫北二百二十里。 辽置庆懿军,更为广顺军,寻为懿州宁昌军,领宁昌、顺安二县。 金因之,初隶咸平府,后属中京路,领顺安、灵山二县。 元以灵山县省入顺安,又省顺安入州。 至元二十四年,诸王乃颜反,元主发上都兵讨之,至撒儿都鲁之地,败之。 既而其党犯咸平,宣慰塔出之沈州,分遣亦儿撒趣懿州,悉平之。 明初置广宁后屯卫于此。 永乐八年,徙卫入义州。 又宁昌城,在懿州北二十里,本勃海之平阳县,辽改曰宁昌,为懿州治。 金徙州治,以宁昌并入顺安。 又灵山废县,在懿州西。 《金志》:本勃海之灵峰县,金曰灵山,元省。 闾州城在卫东北。 辽置。 《志》云:以近巫闾山而名。 在辽州西百三十里,西北至上京临潢府九百五十里,金废。 又顺州城,在卫东北百二十里。 《辽志》:汉辽东郡辽队县地也。 辽置顺州,西北至上京九百里,金废。 ○豪州城,在卫东北二百二十里。 《辽志》:汉辽东西安平地也,辽置州,西北至临潢七百二十里,金废。 又渭州城,在卫东北二百五十里,《辽志》亦曰高阳军,金废。 同昌城卫西北百九十里。 辽初置长府军,寻曰成州兴府军,统同昌县。 金州废,县属川州。 大定六年,改属懿州。 承安二年,复隶川州。 泰和四年,改属义州,元废。 《辽志》:成州在宜州北百六十里,北至临潢七百四十里。 ○肇州城,在卫北境。 《元史》:至元三十年,以阿八剌忽者之地产鱼,立肇州城。 元贞元年,立肇州,屯田万户府于此,元末废。 又金置肇州,在开元卫境。 ○巫闾山卫西五里。 舜封十有二山,此即幽州之镇山也。 《周礼·职方》:幽州,山曰医无闾。 即此。 亦谓之北镇。 隋开皇十四年,诏以医无闾为北镇,是也。 其山掩抱六重,亦谓之六山。 岩洞泉壑,种种奇胜。 山麓有石门,自卫城西北经平坂,两山屹立如门,有溪中出,岩壑窈窕,峰峦回合。 契丹耶律突欲尝读书山巅,筑堂曰望海,及卒,遂葬于此,谓之显陵,显州之名以此。 ○蛇山,在卫东三十里,岩嶂稠叠,径路崎岖。 又有盘山,在卫东九十里。 又卫北二十五里有三尖山,东北九十里有白云山,又北三十里有鞍山。 蒺藜山在卫北塞外。 宋政和七年,辽主延禧以金人取东京,募辽东人为兵,使报怨,号曰怨军。 命耶律淳将之屯于蒺藜山。 既而金将斡鲁古等与淳战,淳走,金人追至河里真陂,遂拔显州。 于是乾、懿诸州皆降于金。 牵马岭卫西北六十里。 山脉与医巫闾相接,势极险峻,中通驿路,行者必下马攀援乃得越,故名。 向置驿于此。 又西至义,州卫五十里。 又白土岭,在城北六十里。 ○板桥河出医巫闾山,同源异流,一经卫城北,一经卫城南,俱至城东南,合芦沟及双峰河入海。 今城西有板桥驿,以此名。 又卫西有杨郎河,亦出医巫闾山,合于板桥河。 ○珠子河,在卫东北,源出白云山,南流入辽河。 又有细河,在城西六十里,源出卫西北百里之响山,南流合于大凌河。 路河卫东四十里。 其上流为羊肠河,源出白云山,经镇武堡高桥铺入镰刀湖,又东合潮河,流入三岔河。 中间有沙岭,地形高阜,多沙,河易淤。 自盘山驿以东九十里,每霖雨,河水泛滥,军马策应,尝虞艰阻。 正统中,于沿河筑堤岸,为长广道,河水通行,初起海州东昌堡南十四里布化堡,西至广宁城北,凡二百里。 后由广宁东制胜堡至东昌,凡百七十里。 自海运废,河道遂阻塞。 《志》云:路河以缘路浚河而名,辽地多泥淖,路河浚,可以外御敌骑,内泄潴水达于海。 嘉靖末,尝因旧迹浚河筑堤,行旅称便。 久之,堤日颓,河日淤,敌得乘隙以入,而内水无所泄,潴为洿池,地不可耕,久雨则行旅断绝矣。 此宜急为修筑,边防、水利,胥有赖焉者也。 又高桥河,在卫东南四十里。 卫东南六十里,又有龙湾河。 旧皆通于路河。 双峰湖卫南二十里。 源出医无闾山,东西沿流通板桥河。 又莽獐湖,在城南九十二里。 ○古老无名泉,在城北。 二泉涌出,自城西南流入城中,至东南隅,达于城濠,四时不竭,汲者便之。 又满井,在城西北二里,水甘美,人多汲饮,虽旱常满。 ○白玉厂关城北七十里,夷人于此入市。 又分水关,在卫北八里,上有镇北楼。 又魏家岭关,在卫西北六十里。 通定镇在卫东百八十里,近辽水。 旧《志》:高丽于辽水西置军,以警察渡辽者,谓之武厉逻。 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唯得辽水西武厉逻之地,置辽东郡及通定镇而已。 九年,诏修辽东古城以贮军粮,即所置辽东郡城,以仍旧名,亦曰古城也。 唐贞观十八年,伐高丽,李世自通定济辽水,趋玄菟。 即此。 又唐垒,《志》云:在卫东南三十二里,唐太宗征高丽,屯兵于此,因名。 ○夫犁营,在卫西,或曰夫犁当作巫闾,盖依山结营,以医巫闾山为名也。 后汉元初二年,辽东鲜卑围无虑,又破夫犁营,杀县令,盖即无虑令。 贤曰:夫犁故城,在营州东南,当即辽东属国之交黎县。 镇边堡卫西北七十里。 又西有镇夷堡,接义州卫界。 《志》云:镇夷堡东南有盘岭,可以按伏。 又镇远堡,在卫东北六十里,其西南曰东安堡。 又镇宁堡,在镇远堡东南四十余里,堡西有蛇山,可按伏。 ○镇安堡,在卫北三十里,其西北有镇静堡。 又团山堡,在卫西北二十五里。 镇武堡卫东百五十里。 万历末,边将罗一贵驻守于此。 又东八里曰西兴堡,堡东南又有西宁堡,西宁之西,曰西平堡。 又平洋堡,在卫东二百里,接海州卫界。 亦曰平洋铺。 ○制胜堡,在卫东二十里。 《一统志》:堡在卫北境者,曰镇安、镇边、青石、团山、双树、北安、东安、南安、西安、中安等堡。 在东境者,曰高庙、倒塔、板桥、平洋等堡。 在南境者,曰四塔、闾阳、柳河、十三山、丰安、沙窝、沙墩、海潮、大觉、凌河、双峰等堡,凡二十五云。 又有咸场寨,在卫南百里。 十三山驿在卫西南七十里,即十三山堡也。 又西八十里,达锦州之小凌河驿。 又高平驿,在卫东四十五里。 又卫东九十里有盘山驿。 ○老虎林,在边外百余里。 三卫驻牧处也。 义州卫司西北五百四十里。 东至广宁卫百二十里,东南至广宁右屯卫亦百二十里,南至海岸百四十里,西南至广宁中屯卫九十里,西至边外废兴中州百六十里。 秦、汉辽西郡地,汉末为山戎所据。 唐为营州地。 辽置宜州崇义军。 金改为义州,属中京路。 元属大宁路。 明初州废。 洪武二十二年,置卫。 今省入锦州府。 卫山川环峙,迫处疆索,亦控驭之所也。 广宁后屯卫在义州卫治西偏,洪武二十五年置。 初治旧懿州,永乐八年,徙治于此。 今废。 ○弘政废县即卫治。 汉置县,属辽西郡,后废。 辽置弘政县,为宜州治,在今卫东北二十五里。 金移今治。 元省县入州。 明初,州废。 洪武二十二年置卫,因故城修筑,周九里有奇。 正德中,复修治,其城南有南关,周一里余。 闻义废县卫南四十里。 辽置海北州广化军,治闻义县。 金皇统三年,州废,县属义州。 元省。 ○青山卫东三十里,上有塔。 又卫东北五十里有隘口山,又十里有骆驼山,与废川州接界。 ○牛心山在卫西六十里。 与废兴中州接界。 又卫北二十里有石门山,又北十五里有嘉福山。 擦牙山卫西北六十里。 其相近者曰营城山。 又双山,在卫南十五里。 又南十里有八塔山。 ○大凌河卫西北六十里。 源出废大宁卫之松山,流入境,东南流经卫东,又经广宁左右屯卫界,下流入海。 ○隘口河,在卫东北八十里,源出废川州之双峰山,流入清河。 《志》云:双峰山在卫东北九十里。 又清河,在卫东北百里,源出废川州境,南流合隘口河,入大凌河。 石河卫南四十里。 源出卫西南山中,流为石房河,经卫城西一里,南流为石河,又东入大凌河。 卫南二十里又有泥河,出西山中,流经卫东二十里之杵头山,入大凌河。 ○大定堡卫西南七十里。 堡东南有十方寺。 由大定而西北,有大安堡,堡北曰半边山,可屯兵。 又西北曰大康堡,其相近又有义家堡。 ○太平堡,在卫北六十里,堡南有狗河寨,可按伏。 又有黄泥沟、黑鹰山,贼冲也。 又大宁堡,在太平堡东二十里,堡南有金家沟,可按伏。 又有达达岭、分水岭,为贼冲。 又正义堡,在大宁堡南二十里。 大靖堡卫东北七十里。 其东曰大清堡,又东接广宁之镇夷堡。 ○永宁堡,在卫东三十里。 又有杵头堡,在卫东二十里,以近杵头山而名。 其在卫东者,又有辽镇堡、三家城等堡。 塔山堡卫东南六十里。 其相近者,又有塔山南堡、塔山北堡。 又五里庄堡在卫南。 其相近者,又有鹅食、团山、栾家、开川等堡。 又泥河堡,在卫南二十里,其东北又有城南堡。 ○石家堡,在卫西南,其相近者,曰八塔山堡。 又青榆林堡在卫西,其北为万佛堡,以近万佛山而名。 《志》云:山在卫西十五里。 又卫西北边外百余里有凌河屯。 《边防考》:凌河、墨州、上三卫贼巢也,皆在义州塞外。 广宁中屯卫司西南六百里。 东至广宁卫百八十里,北至废兴中州百五十里,西北至故大宁之废建州百五十里,西南至宁远卫百二十里,南至海岸五十里。 秦汉辽西郡地。 东晋时,慕容置西乐县按《十六国春秋》:晋咸和九年,征慕容仁,入辽东,置西乐县。 后墟其地。 辽置锦州临海军。 金因之,属大定府。 元属大宁路皆兼置临海节度于此。 明初,仍为锦州。 洪武二十四年,改置卫。 今改置锦州府,领州一、县二。 卫山川盘错,屹峙边陲,称为形胜。 广宁左屯卫在中屯卫治西,洪武二十四年置。 今改置锦县,为附郭。 ○永乐废县即卫治,辽置为锦州治。 金因之。 元省县入州。 明改州置卫,因旧城修筑,周五里有奇。 成化十二年,复增筑。 弘治十七年,并城南关。 今城周七里有奇,形势若盘,俗谓之盘城。 安昌城在卫西。 辽置安昌县,属锦州。 金因之。 元省。 陈元靓曰:元临海节度领永乐、安昌、兴城、神水四县。 考诸志无兴城县也。 神水城在卫西北。 《辽志》:汉徒河县地,属辽西郡。 辽开泰二年,置神水县,属大定府。 金改属锦州。 皇统三年,废为神水镇,寻复为县。 元废。 《志》云:城北有溜石山堡,金末,蒙古将木华黎镇北京大定府,降将张致据锦州以叛,华黎以致地险兵精,欲设奇取之,遣兵急攻溜石山堡,而使别将屯永德西十里,致驰救溜石,永德军遣骑将断其归路,华黎驰至神水,与致遇,永德军亦至,致败走,锦州遂下。 ○永德城,在卫北。 辽初置安德县,属乾州,改属霸州,寻升置安德州化平军于此。 金州废。 大定七年,改为永德县,属兴中府。 元废。 《志》云:永德城西北去神水城五十余里,东北去兴中城百里。 木叶山卫东三十里。 契丹阿保机建南楼于木叶山,在今三卫境内废永州,非此山也。 又紫荆山,在卫东八十里。 ○望海山,在卫东南十五里,山高可望沧海。 弘螺山卫西六十里。 亦名红螺山。 有大小二山,绵亘东西百余里,今因其势筑长城,为一方之障塞。 又白云山,在卫西二十五里,土人以山验晴雨。 ○杏山,在卫西南四十里,向有杏山驿。 又西南三十里有乳峰山,中峰如盖,东西十二峰,拱城北向,悬岩有窦,泉出其中,寒溜如乳。 又翠幕山,在卫北十里。 又北十五里有梯子山。 又有望城冈,在卫北八里。 ○小凌河卫东南十五里。 出废大宁卫界,南流,经卫西南五里,有女儿河流合焉。 河出卫西南五十里之女儿山,至此并流而东。 又有哈河,在卫南十里,亦东流合于小凌河,又南注于海。 《志》云:卫西有小河,名锦川,州以此名。 或曰:小凌河与诸水回合如锦也。 ○大凌河,在卫东南四十里,自义州卫流入境,又东南入广宁右屯卫界。 ○松山堡卫南二十里。 以地有松山而名。 宣德三年,置中左千户所于此,属中屯卫。 又大凌河堡,在卫东四十里,以近大凌河而名。 宣德三年,亦置中左千户所于此,属左屯卫。 大兴堡卫西六十里。 又西与宁远卫接界,堡北有新庄子,可屯兵。 又大福堡,在大兴堡东北。 又东为锦昌堡。 ○大镇堡,在卫西北三十里,其西曰沙河堡。 又大胜堡,在卫北。 其南曰蔡家堡,有分水岭,可以按伏。 大茂堡卫东北四十里,其南曰流水堡,有苇子沟,可以按伏。 自堡而东,接义州之大定堡。 ○年丰堡,在卫东四十里。 《一统志》:卫境自东转南,有广济、顺阳、常丰、仁和、大有、广盈、嘉禾、顺宁、乐安、丰稷、春华、西杏、西和、永丰、临川、富有、锦昌、丰稔、兴稼、得安、南阳、福宁、秀颖、蔡家、西宁,凡二十五堡。 又卫境盐、铁场凡四,其盐场百户所,一在城南六十里,一在城南八十里。 铁场百户所,一在城西六十里,一在城南百里。 小凌河驿卫南三十里。 又卫西四十里有杏山驿。 又西六十里达宁远卫之连山驿。 《边防考》:辽东之木市凡三,置于锦州、宁远及前屯卫。 广宁右屯卫司西五百里。 北至广宁卫百二十里,西至广宁中屯卫八十里,南至海岸三十里。 秦、汉辽东郡地。 辽为显州地。 金为广宁府地。 元因之。 洪武二十七年,改置卫。 今并入锦州府。 卫南临大海,北峙医闾。 辽左有事,此亦出奇之地矣。 ○右屯卫城即卫治,元闾阳县之临海乡也。 洪武二十六年,置卫于十三山堡。 二十七年,迁治于此。 永乐中筑卫城,周五里有奇。 ○十三山卫北三十里。 五代胡峤《北行记》:十三山西南去幽燕二千里。 又《辽史》:燕王淳讨武朝彦,至乾州十三山。 即此。 又塔山,在卫北四十里,有塔在其上,因名。 ○大凌河卫西二十五里,自广宁中屯卫流入境,又东南入于海。 又城东一里有枯凌河,从大凌河分流,或盈或涸,故名,亦东南入海。 ○黑林堡卫西北五里。 又卫东南有河通堡。 《一统志》:自卫境东北折而南,有枯树、东海、枯凌河、槟榔、常丰、女贞等六堡。 又盐场百户所,在卫南二十里。 铁场百户所,在卫东五十里。 望海顿在卫西南。 隋大业八年,伐高丽,败还,敕运黎阳、洛口、太原等仓谷向望海顿,图再举。 谓此。 广宁前屯卫司西九百六十里,西至山海关七十里,南至海二十里,北至边墙二十五里,西北至大宁废卫三百七十里。 秦、汉辽西郡地。 晋及后魏因之。 唐初,为营州地。 咸亨中,置瑞州于此。 契丹置来州归德军。 金天德三年,改为宗州。 泰和六年,复为瑞州避金主睿宗讳也。 元亦曰瑞州,属大宁路。 明洪武二十五年,改卫。 今省入宁远州。 卫襟带燕蓟,控扼营平,当戎索之要冲,司雄关之锁钥,诚咽喉重地也。 ○来远废县即卫治。 《唐史》:贞观十年,以乌突汗部落置威州于营州境,后改瑞州,又置来远县为州治,后废。 契丹改置来宾县,来州治焉。 金曰宗安县。 泰和六年,改曰瑞安。 元省县入州。 明改置卫,因旧城修筑,周六里有奇。 海阳城在卫东。 《辽志》:汉海阳县地,属辽西郡,濒海多硷卤,置盐场于此。 慕容置集宁县,辽置隰州平海军,领海阳县。 金皇统三年,州废,县属瑞州。 元省。 ○海滨城,在卫西七十里。 《辽志》:本汉阳乐县地,属辽西郡,辽置润州海阳军,统海滨县。 金初封辽主天祚为海滨侯,州寻废,县属瑞州。 元省。 明初置东关递运所于此。 《北蕃地里书》:润州西至渝关四十里,南至海三十里。 旧《志》云,海滨故县在关城东也。 迁民废县在卫西北。 辽置,亦汉阳乐县地。 统和中,置迁州兴善军,统迁民县。 金州废,又废县为迁民镇,属海阳县。 元仍曰迁民镇,属瑞州。 致和元年,燕帖木儿迎立怀王于大都,上都诸王也先帖木儿等自辽东以兵入迁民镇。 明洪武十三年,故元平章完者不花等犯永平,礻卑将王辂追击至迁民镇,擒之,即此。 ○万松山在卫西北十五里,绵亘东西百余里,连山海永平界,山多松,因名。 山北相接者,曰五指山,五峰秀拔,若五指然。 《志》云:五指山在卫北五十里。 ○三山,在卫西北三十里,高数千仞,三峰并秀,《辽志》谓之三州山。 又铁场山,在卫北三十里。 卫东北百五十里,又有九洞山。 十八盘山卫北九十里。 萦回曲折,十有八盘。 《志》云:卫北三十里有石梯山,昔人凿石为梯,以便登陟处也。 又有关山,在城北十五里。 ○灰山,在卫西北七十五里。 又卫西北九十里有龙门山。 《志》云:卫西北三十里有蛇倒退山,以险峻难越而名。 又大寨儿山,在卫东北四十里。 卫东北二十里,又有小寨儿山。 横岭卫北二十里。 又北十里曰分水岭、青石岭。 卫东北四十里又有白石岭。 又长岭在卫西三十里,其相接者曰高岭。 又西四十里曰欢喜岭。 麻子峪,在卫西四十里,铁场百户所置于此。 又山口峪,在卫东南七十里,盐场百户所置于此。 又卫西北四十里有寺儿峪。 ○急水河源出万松山,经卫西五十里入海。 又有慢水,源出欢喜岭,经卫西七十里入海。 ○六州河,在卫东北七十里,大宁、建州等六州之水,合流入境,南流经卫东北十五里之蛇山,又东南入海。 杏花沟卫东北三十五里。 又东北三十五里有三道沟,又东北二十里有苇子沟。 又烂泥沟,在卫东五里。 又卫北二十里有芍药沟。 ○白龙潭,在卫东南七十里,南流入海。 又卫西北三十里有黑龙潭。 ○山海关卫西七十里,与直隶永平府接界。 详见直隶重险山海关。 急水河堡卫西五十里。 宣德三年,增置中前千户所于此,堡南有芝麻湾,滨海要地也。 ○杏林堡,在卫东五十里,宣德三年,增置中后千户所于此。 铁场堡卫西六十里,与山海关接界。 又永安堡,在卫西北四十五里。 背阴堡,在卫西北三十里,《志》云:嘉靖二十五年置。 又三山营堡,在卫西北三十里。 ○平川营堡,在卫北三十里。 又东北为瑞昌堡。 又东北为高台堡。 《志》云:自高台入盘岭二百五十里,又北入毛安铺二百里,皆前屯旧界也。 三道沟堡卫东北七十里。 又东为新兴营堡。 嘉靖三十五年,马市成,俺答纵掠如故,别酋把都儿辛爱犯辽东新兴堡,即此。 又锦川营堡,在卫东北九十里,又东接宁远卫界。 塔山堡卫东南六十里。 又安宁山堡,在卫东北五十五里。 庆春山堡,在卫东北七十余里。 ○海山堡,在卫西南四十里。 《一统志》:卫境自北而东南,有战歌、安家、庆春、永丰、古城、广积、积粮、长安、镇安、永安、蛇山、海泉、海山、新安、林树、泰新、盐场、三山、塔山、海滨、刘兴、兴安、城南、老军,凡二十四堡。 椴木冲卫西北三十里。 其相近者又有碾儿冲。 ○黄喜冲,在卫东北三十里。 又东北四十里为塔儿冲。 又十里为老鹳冲。 《边防考》:卫境塞外百里有铁岭川,三卫所驻牧处也。 沙河驿卫东北四十里。 又东三十里,达宁远卫之东关驿。 又高岭驿,在卫西南三十五里,西入山海关之道也。 宁远卫司西七百七十里,西至广宁前屯卫百三十里,东北至广宁中屯卫百二十里,东北至广宁卫三百里,西北至故大宁卫废利州百五十里。 秦汉时辽西郡地。 唐为营州地。 辽为锦州及来州地。 金、元亦为锦、瑞二州地。 明初,为广宁前屯及中屯二卫地。 宣德三年,始置卫。 今改置宁远州,属锦州府。 卫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 ○宁远城即卫治。 创建于宣德三年,抚臣包德怀所奏置,据三首山为固,城小而坚,周七里有奇。 和州城卫北百二十里,元初置和州,属大宁路。 至元五年,并入利州,为永和乡。 利州见废大宁卫。 ○三首山卫东五里,三峰相峙,上有泉,四时不竭。 又望海山,在卫东十八里,下临大海。 八塔山在卫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八小塔。 又铁帽山,在卫西十八里。 大团山卫西北三十里,中高四下,固守之,可断北寇出没之道,团山堡置于此。 又镇山,在卫西北二十里。 其相近者又有双山。 又剌梨山在卫北,与塞外相接。 ○长岭山,在卫东北五十余里,向有长岭山堡。 万历中,朵颜寇连山驿,总兵杜松出中屯所长岭山,夜至塞外之哈流兔袭贼营,大有斩获。 《志》云:长岭即弘螺山之别名,今卫东北五十六里为小红螺山,卫东北六十里即大红螺山,盖与中屯卫接境处也。 白塔峪卫西北三十五里。 又卫西六十里有石峡口,其泉流为曲尺河,东入海。 ○桃花岛,在卫东十五里海滨,海舟往来,恒泊于此。 又觉华岛,在卫东南二十里,上有海云、龙宫二寺。 ○宁远河源出城西北山谷中,流至城西,分为二池,环抱城郭,复合为一,南流入海。 又卫东北二十五里有七里河,源出废和州,东南流入海。 又臭柳河,亦出和州境,下流入海。 ○北沙河,出卫西二十里之小隐山。 又有北沙河,出卫西四十里羊角山,俱东流入海。 《志》云:城东三里又有沙河,源出卫北塞儿山,东南流入海。 东关河在城西六十里。 自大宁境流入,上通六州河,南流入海。 又女儿河,亦自境外流入,经城西一里,东南入海。 又有石桥河,在卫西十三里,源出铁帽山,南流入海。 ○西湖,在卫西十五里,有藕、芡、鱼、虾之利。 海卫南二十五里。 又卫东南至海,仅十五里。 ○塔山所在卫东五十里。 宣德三年,别置中左千户所于此,属宁远卫,所城周三里有奇,嘉靖三年修筑。 ○小沙河所,在卫西四十里。 宣德三年,别置中右千户所于此,属宁远卫,所城周三里有奇。 黑庄窠堡卫西六十里,其南即石峡口,可屯兵。 又西与广宁前屯之锦川堡接界。 又仙灵寺堡,在黑庄堡东。 其东又有小团山堡,堡西有五涧山,可屯兵。 堡西北为老虎冲,可按伏。 ○兴水堡,在卫西北五十里,堡北有烟笼山,可屯兵。 堡东为王保儿山,可按伏。 又白塔峪堡,在白塔峪口,其东为陡岭口,可按伏。 寨儿山堡卫北二十里,堡东为鹰窠山,可屯兵。 堡西为横岭,可按伏。 又灰山堡,在寨儿山堡东。 ○松山寺堡,在卫东北四十里,堡东有庙儿山,可屯兵。 又沙河寨堡,在卫东北四十余里。 又东北即长岭山堡也。 又椴木冲堡,在卫东北六十里。 又东接锦州西境之大兴堡。 《志》云:卫有盐场百户所,在城南二十五里。 铁场百户所,在城南十八里麻子峪。 连山驿城东北三十二里。 又曹庄驿,在城西南十三里。 东关驿,在城西六十里。 又西六十里为前屯卫之沙河驿。 又瓦窑冲,在卫东北四十里。 ○双塔,在卫东。 万历中,三卫部落尝聚此犯宁前诸处。 或曰:即塔山所也。 又东南为汤池站,故属锦州,置站于此,西达曹庄驿。 沈阳中卫司北百二十里。 北至铁岭卫百二十里,东南至鸭渌江六百里。 《禹贡》青州地。 战国时属燕。 秦、汉为辽东郡地。 晋因之,寻为挹娄国地。 唐得其地,属安东都护府,后没于勃海,置沈州。 辽置兴辽军,后更名沈州,亦曰昭德军。 金因之,后更为显德军。 元曰沈阳路《元志》:金末,沈州毁于兵火,元初徙高丽降民散居辽阳,置高丽举民万户于沈州,以城郭初创,寄治辽阳故城。 中统二年,改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 及高丽举国内附,又分置安抚高丽军民总管理沈州。 元贞二年,并两司为沈阳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仍治辽阳故城。 明洪武二十年置卫。 今建盛京于此,府曰奉天,□□领州一、县五。 卫控御荒徼,抚集戎夷,辽阳之头目,广宁之唇齿也。 ○乐郊城即卫治。 辽初俘蓟州三河县民,置三河县于此,后更为乐郊县,沈州治焉。 金因之,后废。 明洪武二十一年,修筑故城,周十里有奇。 城南有南关城,周不及一里,游兵居焉。 今改置附郭县,曰承德,编户□□。 章义城卫西南六十里。 《辽志》云:汉襄平县地,高丽置当山县,勃海为铁利郡,契丹初置铁利州。 统和八年,州省。 开泰七年,复置广州,治昌义县。 金皇统三年,州废,改县曰章义,属沈州。 元废,今为章义站。 辽滨城卫西北百八十里,高丽之辽东城也。 唐太宗克之,改曰辽州。 时亦谓之新城,以别于辽东故城也。 《唐史》:贞观十九年,伐高丽,江夏王道宗将兵数千至新城。 二十年,复伐高丽,命李世将营州兵自新城道入。 永徽三年,高丽侵契丹,松漠都督李窟哥将兵御之,大败高丽于新城。 仪凤二年,徙安东都护于新城,以统高丽、百济之地。 此唐所名之新城也。 后为拂涅国城。 勃海置东平府,督伊、蒙、陀、黑、北五州。 契丹阿保机攻勃海,先克东平,五州皆下,复置辽州于此,并置辽滨县为州治,亦曰东平军,德光更为始平军。 金皇统三年,州废,县属沈州。 元并废县。 近《志》谓之辽阳城,又谓之显州城,皆误也。 按:《旧·高丽传》:贞观十九年,季围辽东城,高丽发新城步骑来援。 又《志》安东都护府领新城州、辽东州。 据此则辽东城非新城也。 盖唐初以辽东城置辽州,亦曰辽城州,新城则置新城州,至辽时乃移辽州于新城耳。 又《旧·高丽传》曰:乾封二年,季度辽至新城,谓诸将曰:新城是高丽西境镇城,最为要害。 若不先图,余城未易可下。 遂引兵于新城西南,据此筑栅,且攻且守。 城中窘迫,乃降。 北丰城在卫西北。 后汉末,公孙度据辽东,置城于此,谓之丰城。 司马懿伐辽东,丰人南徙青齐,其留者曰北丰。 宋元嘉十五年,北燕主冯弘奔高丽,至辽东,高丽处之平郭,既而徙之北丰,寻杀之。 胡氏曰:慕容翰议以偏师从北道攻高丽,即此丰道云。 ○白岩城,在卫西,高丽所置城也。 唐贞观十九年,克辽东城,进军白岩城,克之,改置岩州。 勃海曰岩州白岩军,治白岩县。 契丹因之,改属沈州。 金废。 贵德城卫东八十里。 《辽志》:汉襄平县地,契丹置贵德州宁远军于此,治贵德县。 金因之。 元废。 又有奉德废县,在贵德州东。 《辽志》:勃海缘城县地,契丹置奉德州于此,寻降为县。 金省。 ○奉集城,在卫东南。 《辽志》:高丽置霜岩县于此。 勃海置集州,治奉集县。 契丹仍曰集州,又为怀众军。 金废州,以奉集县属贵德州。 元县废。 今为奉集堡,有铁场百户所,属铁岭卫。 《志》云:堡东去铁岭卫二百十里。 崇信城在卫东。 《辽志》:汉长岑县地,属乐浪郡,勃海置崇州,领崇山、沩水、缘城三县。 辽仍置崇州,亦曰隆安军,并崇山三县,置崇信县为州治,在东京东北百五十里。 金废。 ○玄菟城,在卫东北,汉武开朝鲜,置玄菟郡,领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 又昭帝元凤六年,筑玄菟城。 陈寿曰:玄菟郡本治沃沮城,后为夷貊所侵,徙治高句丽县西北。 是也。 公孙度据辽东,复置玄菟郡于辽东东北二百里。 晋因之,即此城矣。 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遣辛世雄出玄菟道。 唐贞观十八年,征高丽,拔玄菟城。 皆谓此城也。 ○东牟山卫东二十里。 唐高宗平高丽,勃海大氏以众保挹娄之东牟山。 《唐史》:山东直营州二千里,武后时,大祚荣筑城于此居之。 其国界南至新罗,以泥河为界,东穷海西契丹。 盖即此山矣。 或云在三卫福余境内,误。 又辉山,在卫东北四十里,层峦叠嶂,为诸山之冠。 又黑山,亦在卫东北。 ○长山,在卫西北八十里。 又卫东南二百里有三角山。 又有苏水岭,在卫东三百八十里。 薄刀山在抚顺关口,亦曰剥刀山,接建州界。 成化三年,大帅赵辅讨建州族,中军自抚顺过薄刀山、鲇鱼岭,越五岭、苏子河,至虎城,是也。 《志》云:塞外有石门山,有分水岭,俱入建州境内,与五岭为必争之险。 赵辅讨建州,遣左军出浑河,趋石门,至分水岭。 万历四十七年,大帅杜松出抚顺关,越五岭,前抵浑河,败殁。 ○媳妇山,亦在抚顺关外,建州右卫驻牧处也。 嘉靖中,边将黑春捣建州王果巢,陷于此。 ○浑河卫南十里,自卫东北塞外流入境,又南入定辽卫界。 ○辽河,在卫西百十里,自铁岭卫流入界,又南入定辽卫境。 蒲河卫北三十里,源出辉山,西流入浑河。 又沙河,在卫东南,亦西流入浑河。 又有夹河,在抚顺城南四十里,源出塞外分水岭,亦西流至卫南,入于浑河。 小沈水卫西南四十里。 东流入于浑河,亦谓之活水。 宋政和六年,女真阿骨打攻辽叛将高永昌于辽阳,取沈州,永昌帅众拒金人于活水。 金师既济,永昌军不战而却,逐北至辽阳城下,永昌败奔长松,其下执之以献,于是东京州郡皆降于女真。 长松,盖与辽阳相近,或以为即司东境之松山。 ○抚顺所卫东北八十里。 《志》云:金贵德州地,洪武二十一年,置抚顺千户所,属沈阳中卫,城周二里。 ○蒲河所,在卫北四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蒲河千户所,属沈阳中卫,城周不及一里。 抚顺关在抚顺所东二十里,置马市于此,为建州种人朝贡市马处。 《舆程记》:从抚顺路,二十里至关口剥刀山,五里至土木河,十五里至新寨,二十五里至汪江木寨,十五里至毡房山城,八里至窝儿胡寨,三十里至古路寨,十五里至哈寨,十七里至五岭关,三里至马儿墩寨,十里至穆七寨,六十里至拖东寨,三十里即建州老寨也。 一路皆坦易大道,而五岭特为险峻。 静远堡卫西七十里,与定辽卫之长营堡接界。 其相近又有陈宁堡。 又平虏堡,在卫西北三十三里。 堡北去边十里,堡南有河一道。 弘治十七年建永利闸一座于河东南,以扌益贼骑,使不得渡河犯卫城。 ○上榆林堡,在卫西北四十里。 其相近者,有倒塔儿空堡,万历末增置。 又十方寺堡,在蒲河所西北。 其南有马空堡,亦万历末增置。 武靖堡卫西南七十里。 又卫南六十里有永盈堡。 《志》云:卫南又有常丰、庆稔、嘉禾、大有、土母河五堡。 ○会安堡,在抚顺所东十余里。 所西南又有浑河、塔下二堡。 《志》云:卫西有高墩屯。 弘治中,尝议建营堡于此。 又有铁场百户所,在卫东九十里安平山,山属定辽卫。 又有盐场百户所,在海州之梁房口。 古勒寨在抚顺关外百余里,海西南关族驻牧于此。 寨陡峻,三面壁立,濠堑甚险。 万历十二年,大帅李成梁攻拔之。 又莽子寨,在毛怜北境,成梁遣别将秦得倚所攻拔处也。 ○八口,在卫东境。 宋政和六年,辽东京裨将高永昌以三千兵屯八口,诱其勃海戍卒作乱,入辽阳据之。 即此。 铁岭卫司北二百四十里。 北至三万卫九十里,东南至抚顺千户所一百里。 秦、汉时辽东地。 勃海置富州,契丹更名银州。 金皇统三年,州废,以其地属咸平府。 元因之。 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卫。 今改置铁岭县,属奉天府。 卫控扼夷落,保障边陲,山川环绕,屹为要地。 ○新兴城即卫治。 本勃海富寿县,为富州治,境有延津。 辽更名延津县,银州治焉。 金皇统三年,州废,更置新兴县,属咸平府。 金末废。 元因之。 明洪武二十一年,在卫治东南五百里故铁岭城,置铁岭卫,与高丽接境。 二十六年,徙治于此,因故城修筑,周五里有奇。 又有故新兴城,在今卫东。 《辽志》云:故越喜国地,勃海置银冶于此,因置银州。 辽改富州为银州,以故银州置新兴县属焉。 是也。 金并入延津县,又改延津为新兴县。 挹娄城卫南六十五里。 本挹娄地。 《辽志》:汉乐浪郡海冥县地,勃海置兴州,领盛吉、蒜山、铁山三县。 辽废,寻复置兴州兴中军,治常安县。 金州废。 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挹娄县,属沈州。 元县废。 今为懿路所。 庆云城卫西北五十里。 本勃海蒙州地。 契丹阿保机俘檀州民置檀州,并置密云县于此。 寻改州为祺州佑圣军,县曰庆云县。 金州废,县属咸平府。 元废县为庆云驿。 《元志》:至元三十年,置辽阳路,自庆云北至合里宾,凡二十八驿。 ○永平废县,在卫东北,本勃海优富县地,契丹置永平寨于此。 寻升为县,属银州。 金省。 铜山城卫西北五十里。 《辽志》:勃海东平寨地,契丹置同州镇东军,后更为镇安军,治东平县,兼领永昌县。 金州废,寻改置铜山县,属咸平府。 元废。 ○双城废县,在卫西六十里。 本挹娄故地,勃海置安定郡及安夷县,后废。 契丹置双州保安军,治双城县。 金州废,县属沈州。 元省。 咸平城在卫东北。 《辽志》:汉辽东郡侯城县以北地。 高丽为铜山县地。 勃海置铜山郡,地在龙泉府之南,多山险,寇盗以为渊薮。 契丹建城于此,初号郝里太保城。 开泰八年,置咸州安东军,治咸平县。 金曰咸州路。 天德二年,升咸平府。 大定中,又改咸平县为平郭县。 贞初,耶律留哥聚众隆安,金人讨之,为所败,尽有辽东州郡,称辽王,都于此。 元初县废,以咸平府隶开元路,后改隶辽东宣慰司。 明初废。 ○清安城,在咸平东北。 辽置肃州信陵军,治清安县。 金废州,以县属咸平府。 元废。 归仁城在故咸平东境。 《辽志》:通州安远军,本扶余国王城,勃海号扶余城。 辽初故置龙州,寻曰通州,领通远、安远、归仁、渔谷四县。 金州废,以三县并入归仁,属咸平府。 元初废。 又玉山废县,在咸平东南,金置县,属咸平府。 贞二年,升为玉山州顺安军,金末废。 ○荣安废县,在卫西北,辽河东岸,金置,属咸平府,元废。 ○龙首山卫东二里。 又卫东三十里有松山。 又东六十里有大灰山。 ○虎头山,在卫东南百十里。 又卫东八十里为山羊山,皆东面之障蔽也。 保山卫西北三十里,辽河西岸。 又马鞍山,在卫西百十里,辽河之西。 又有塔儿山,在卫西南四十里。 又西南四十里有上塔儿山,又西南十里为下塔儿山,二山亦俱在辽河之西。 ○黄山,在卫西南五十里,又西南十里曰猪儿山。 又有寨坡岭,在卫南六十里。 ○辽河卫西八十里,自三万卫南流入境,又南入沈阳卫界。 ○柴河,在卫北二里。 源出卫东松山之西,会诸水而西入辽河。 又泛河,在卫南三十里,出松山之东,亦会诸山之水,而南流经黄山塔,北流入于辽河。 小清河卫南六十里。 源出废贵德州南山中,西流经懿路城南,又西入于辽河。 又泥沟河,在卫南八十里。 源出沈阳卫之东山,西北流入境,又西流经沈阳之十方寺堡,入于辽河。 ○懿路所即故挹娄城也。 明初置中右千户,左左千户及中左千户等所,属铁岭卫。 洪武二十九年,调左左千户所于懿路城。 永乐初,虏酋鬼力赤等寇辽东懿路寨,即此城也。 五年,因旧城修筑,周四里有奇。 八年,复调中千户所戍于此。 嘉靖三十七年,改筑懿路关厢,四十四年,复增筑焉。 ○泛河所,在城南三十里。 正统四年,调中左千户所于此,筑城周不及四里。 三岔儿堡卫东南七十里。 《志》云:堡在懿路所东,其东有张家楼近堡。 又有黄泥洼,贼径也。 又东南有二道关,又东有三道关,山路崎岖,旧属海西,今为建州境内。 万历中,大帅马林由三岔出塞,败绩于二道关。 《舆程记》:出铁岭路至三岔儿,又十里至仙石洞,十里至八湾,八十里由诈合寨大路抄至康家寨,八十里至大寨,又十里即建州老寨矣。 此一路皆平川疏木,惟康家寨二十里有夹川平佃大树,五十里中有夹沟谷,为必防之处。 ○丁字泊堡,在懿路所西,接沈阳卫蒲河所界。 宋家泊堡在泛河所西十里。 西南接丁字泊堡所,东有白家冲堡,西南接三岔儿堡。 又有曾迟堡,在宋家泊堡东北。 其东北又有平定堡,又东北接三万卫之定远堡。 《志》云:所东有李屯堡,嘉靖间增筑。 抚安堡卫东五十里。 其东有石门堡,可屯兵。 南有小钓子山,可按伏。 又有龙潭寺口,贼冲也。 又镇西堡,在卫西北辽河外,近堡有熊官儿屯,官军尝御敌于此。 又堡东有彭家湾堡,嘉靖中增筑。 ○常裕堡,在卫南三十五里。 《一统志》:自堡而东南,有永登、秀颖、丰平、大有、富丰、安福、团山、康嘉,凡八堡。 三万卫司北三百三十里。 南至铁岭卫九十里,西至废懿州三百七十里,东北至三卫境废信州三百十里。 古肃慎地。 隋唐时,为黑水所居。 唐元和以后,勃海取其地,属上京龙泉府。 勃海衰,黑水女真复有之,后灭辽,此为会宁府之地。 金末,其将蒲鲜万奴据辽东,蒙古克之。 至元二十三年,置开元路《元史》:元初平辽东,置开元南京二万户府,治黄龙府。 至元四年,更辽东路总管府。 二十三年,改为开元路。 王氏曰:开元者,金上京境内地名,元平辽东,引师至此,遂定其地。 时上京一带,俱已残毁,因改建开元路。 以三万卫为即会宁故地者,误也。 明洪武二十一年,置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军民府。 二十二年,罢府,置今卫。 今改置开原县,属奉天府。 卫控临绝徼,翼带镇城,居全辽之上游,为东陲之险塞。 辽海卫在三万卫治东北,洪武二十一年置。 初治牛家庄,二十六年,移治于此,今废。 安东州在三万卫治西南,永乐七年置。 今亦并入开原县。 ○开元城即卫治。 元或作原,误也。 蒙古窝阔台六年,初立开元南京二万户,治黄龙府。 或以今城即黄龙城,非也。 盖初寄治于黄龙府,后徙今治。 明初,因旧城设三万卫,洪武二十五年修筑,周二十三里有奇。 废信州在卫东北四百里。 《辽志》云:本粤喜故城,勃海置怀远府,治怀福县。 辽改置信州彰圣军,又改置武昌县为州治,金因之。 元州县俱废。 又定武废县在信州境,本勃海豹山县地,辽置定功县,又改为足武县,属信州,金废。 废韩州在卫东北。 《辽志》云:本藁离国,旧治柳河县,高丽置莫阝颉府,都督莫阝、颉二州,勃海因之,后废。 契丹初置三河、榆河二州,寻并二州置韩州东平军。 金因之,又增置临津县为州治,而以所统柳河县属焉。 元初废。 ○柳河废县,在韩州境。 《辽志》:本勃海粤喜县地,辽置柳河县,属韩州,金因之,元省。 废凤州在故韩州北二百里,辽置。 《志》云:亦藁离国故地,勃海之安宁郡也。 契丹置,州西北至上京九百里。 金废。 ○九连城,在卫东北九十里,木川东岸,城连属有九,因名。 明初征纳哈出,驻兵于此。 ○黄山卫东北十五里。 又卫东一十里有塔儿山,又东四十五里有松山。 ○刀毕山,在卫西南二百五十里。 刀毕盖二山西相连。 又熊山,在卫西北百九十里,与刀毕山俱在辽河西岸。 金山在卫西北三百五十里,辽河北岸。 唐乾封二年,薛仁贵破高丽于金山,进拔扶余城,即此。 一名曲吕金山。 又西北三十里曰东金山,又二十里曰西金山,三山延亘三百余里。 明初冯胜破纳哈出于此。 详见直隶兀良哈境。 ○牛心山,在卫东北三百五十里。 《志》云:在艾河之北,土河之东。 又阿儿干山,在卫东北三百五十里,废信州之东南。 分水岭有二:东岭在卫东二百五十里,密河西岸,西岭在卫北二百里,辽河西北。 天顺三年,大帅赵辅分遣左军出浑河、柴河、石门河、土木河,至分水岭。 讨叛酋是也。 ○金线河在卫城东北,西流入城,出西水关,又南入清河,夹岸多柳,因名。 清河卫东五十里,谓之大清河。 源出分水岭,流经城东南,有小清河,自卫东流合焉,经城南,西流入于辽河。 ○密河,在卫东二百五十里,自塞外流入,合于大清河。 又马鬃河在卫西三十里,源出卫东北境黑嘴山,绕黄山后西南流入于大清河。 又卫东北百里有水川,源亦出分水岭,下流入大清河。 艾河卫东北二百五十里。 源出塞外,流经卫东北境黑嘴山,与土河会。 又上河,在卫北二百五十里,亦自塞外流入,至黑嘴山,合于艾河。 二河合流,谓之辽海,经卫西八十里,又西南流入铁岭沈阳境,即辽河之上源也。 ○涂河,在卫西北二百五十里。 自塞外流入境,南合辽河。 又有亮子河,出卫东北境枪竿岭,西南流入于辽河。 ○镇北关卫东北七十里,海西族朝贡市易处。 又广顺关,在卫东六十九里靖安堡东。 嘉靖中,海西族分道款关,因以镇北曰北关,广顺曰南关。 ○新安关,在卫西六十里,庆云堡北。 又清河关在卫西南六十里,山头关在卫南六十里,各关俱有官军戍守。 《志》云:卫南四十五里有中固城,永乐五年筑,抚顺驿置于此。 靖安堡卫东六十里。 近堡曰黄泥冈,按伏处也。 万历四十七年,大帅马林等分为□□□从靖安出边,南向建州,即此。 又东川堡,在卫东南七十里。 《舆程记》:从东川堡路□□□至剪河□□□□□□□□□□□□□至黄岭□□□□□□□□□□□□□至拖东□□□□□□□□□□□□□亦可抄□□□□□□□□□□□□□直趋老寨,皆坦途也。 古城堡卫西南四十五里。 又西十五里曰庆云堡,与中固城、定辽堡相为应援。 《边防考》:卫城南旧有马市。 盖□□□□□□□□□,一在开元□□□□□□□□□□□城东三里,一在□□□□□□□□□□。 正统间,罢其□□开元□□□□□□□□,又添设马市于古城堡南。 嘉靖三年,□□□庆云堡北,每岁□西黑龙江部市易□□。 ○永宁堡,在卫西北二十里,其东曰镇夷堡,近堡有皇甫城,按伏处也。 定远堡在卫南,中固城西,近堡有高丽屯,可屯兵。 又柴河堡在中固城东南,近堡有关门冲,可屯兵。 又有马家寨,可按伏。 ○威远堡,在卫东五十里。 近堡有木川、百峰山,皆为贼冲。 又松山堡,在靖安堡西南,与中固城、柴河堡接境。 清阳堡卫北二十里。 又东二十里曰镇北堡。 去镇北关六十里,又有静边堡,与镇北堡相近。 瓦峪堡卫东三十里。 又扣河堡,在卫东南六十里。 《一统志》:卫境自东南转西,有实秀、实颖、迎阳、扣河、长城、东川、福兴、关东、嘉禾、雍康、石门、常宁、上饶、团山、甘泉、城、向阳、问粮、古城、仙安、永庆、长乐、山冈、三山、劝农、富川、聚货、梁山、高梁、中寨、泉安、黑穗、丰乐、莲湖、永丰,凡三十五堡,俱有官军戍守。 ○曹子谷寨,在卫东南塞外,□□□□□□□□□□□□□李成梁□□□□□□□□人等寨□□□□□□□。 亦赤哈答寨在靖安堡边外七十里。 □□□之□别□□□□□□□□□□□□□□十里地□□□□□□□□□□□□□□因呼为□□□□□□□□□□此构衅之□□□□□。 发布时间:2025-05-02 08:15:42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