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四十八 内容: 卷四十八 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河南三 ◇河南府东至开封府四百二十里,东南至许州三百三十里,南至南阳府五百五十里,西南至陕西商州八百八十六里,西至陕西华州五百七十里,西北至山西绛州五百里,北至山西泽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怀庆府一百四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京师一千八百里,至南京一千八百里。 《禹贡》豫州之域。 周旧都也。 秦置三川郡秦庄襄王元年,置郡,以河、洛、伊三川为名。 汉置河南郡。 高帝元年,项羽立申阳为河南王。 二年,申阳降,置河南郡,治洛阳。 东汉都于此,改为河南尹,兼置司隶。 魏晋相继都之,并置司州改司隶为司州,河南尹如故。 其后刘聪置荆州,石虎为洛州,慕容亦置洛州于此。 苻秦曰豫州。 刘宋初,亦置司州治虎牢。 后魏改为洛州兼置南雍州,后并入洛州。 太和十七年,自代徙都之,亦曰司州郡守仍为河南尹。 东魏复曰洛州,改河南为洛阳郡西魏得之,又改司州。 北齐复曰洛州。 后周曰东京大象初,以洛阳为东京,治洛阳宫。 隋初,罢郡曰洛州。 大业初,徙都此,曰豫州。 三年,复曰河南郡初为东京。 大业五年,又改为东都。 王世充亦置司州于此。 唐初,又为洛州置都督府。 显庆二年,建东都光宅初,改神都。 神龙初,复曰东都。 开元初,改洛州为河南府。 天宝初,定为东京龙纪初,置佑国节度治焉。 五代梁谓之西都。 后唐都此,复曰东都。 石晋亦曰西京。 宋仍为西京河南府。 金废西京,而府如故,兼置德昌军。 兴定初,号中京,改为金昌府。 元曰河南路。 前朝曰河南府,领州一、县十三。 今因之。 府河山控带,形胜甲于天下。 武王谓周公:南望三涂三涂山,见嵩县。 一云三险涂也,谓虎牢、轘辕、崤渑,北望岳鄙孔颖达曰:太行、恒山之边鄙都邑也。 又平阳府赵城县霍山,一名太岳;顾瞻有河,粤瞻洛、伊。 此言洛阳形胜之祖也。 《史记》:吴起谓魏武侯: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即华山;伊阙在南,羊肠在北羊肠,见前名山太行。 皇甫谧曰:武王以洛邑为有夏之居,起所言,今河南城直之。 汉高祖初定都,群臣谓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背河乡伊、洛,其固足恃。 因张良、娄敬言,乃西都关中张良曰:洛阳其中不过数百里,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国。 景帝时,七国反,桓将军说吴王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 武帝时,淮南王安谋反,谓伍被曰:今先据成皋之口,下颍川兵,塞辕见巩县、伊阙见洛阳之道,发南阳兵守武关见陕西重险,河南太守独有洛阳耳。 元帝时,翼奉上书:愿徙都成周,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向嵩高,后介大河,建荥阳,扶河东,南北千里以为关,而入敖仓见前河阴县,地方百里者八,尤足以自娱,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 及光武中兴,乃定都焉。 班固云:崤函有帝王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张衡赋东京有曰:溯洛背河,左伊右,西阻九河,东门于旋旋门阪,见开封府汜水县;盟津达其后,大谷通其前大谷,见洛阳县;回行道于伊阙,邪径捷于辕;太室作镇,揭以熊耳熊耳,见卢氏县;底柱辍流,镡以大丕此以成皋为大丕也。 灵帝光和七年,以黄巾贼乱,从河南尹何进言,置八关都尉官。 八关者,函谷、广成见汝州,本河南梁县、伊阙、大谷、辕、旋门、小平津见孟津县小平城、孟津是也。 曹魏、西晋亦都之。 陆机《洛阳记》:左成皋,右函谷,前有伊阙,后背盟津谓之洛阳四关。 又江统《赋》云:带以河、洛,重以崤阻。 张华《博物志》:周在中枢三河之分,风雨所起,四险之国也。 晋永嘉五年,洛阳为刘聪所陷,王弥说刘曜曰时聪遣王弥、刘曜共陷洛阳:洛阳天下中,山河四塞,城池宫室,不假修营,宜为都邑。 曜不用弥策而焚之弥欲曜转白聪,徙都洛阳。 曜以天下未定,洛阳四面受敌,不可守。 遂不用弥策,弥骂曰:屠各子岂有帝王之意耶! 太和四年,桓温伐燕,屯枋头见直隶县,燕请救于苻坚。 王猛谓坚曰:燕虽强大,慕容评非温敌也。 若温举山东,进屯洛邑,收幽冀之兵,引并豫之众,观兵崤渑,则大事去矣。 魏高欢犯顺,宇文泰言:长河万里,捍御为难,一处得渡,大事去矣。 洛阳盖恃河为险也。 唐初,世民攻郑,至新安,进至慈涧,遣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即伊阙,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黄君汉自河阴攻回洛城见孟津县,大军进屯北邙以逼洛阳,既而洛阳降下。 宋初,周昭义节度使李继筠昭义,今潞安府举兵南向,其从事闾丘仲卿说筠曰:公孤军举事,其势甚危,大梁甲兵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声大义于天下,计之上也。 筠不能用而败。 孔颖达曰:洛阳处涧、之中,天地交会,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胜。 李文叔曰: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噤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 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明太祖命徐达,亦言先取山东,次及河洛。 盖英雄举事,类以洛阳为标准矣。 今府城,隋大业初所营东都也。 昔武王克商,定鼎于郏辱阝郑玄曰:郏,山名;辱阝,邑名。 司马贞曰:郏辱阝陌也。 见后,时未有城。 成王营洛为王城谓之东都,在今城西偏,平王东迁居于此。 灵王时,、洛斗,将毁王宫,齐庄公遣师城郏郏,陌也。 《左传》:襄二十四年,城郏,即王城也。 亦曰河南城。 《周书·作雒》解:周公立城,方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乎郏山一作邙山,以为天下大凑。 王城面有三门,凡十二门。 南城曰圉门《左传》庄二十一年,子颓之乱,郑、虢定王室,郑伯将王自圉门入,东城曰鼎门以九鼎自此而入也。 又洛阳西南洛水北有鼎中观,亦以九鼎而名,北城门曰乾祭《左传》昭二十四年,子朝争立,晋使士伯立于乾祭而问于介众,是也。 又下都城,在王城东四十里在今城东二十里,下都居殷民,与王城俱曰成周。 敬王以子朝之乱,出居狄泉狄泉,在故洛阳城中。 详见后。 晋定公使魏舒率诸侯之大夫,会于狄泉,城之而居敬王,即下都也《春秋》昭三十二年,城成周。 亦曰洛阳城。 《帝王世纪》:城东西六里十步,南北九里七十步,俗称九六城。 秦因周城而益大之,建宫阙于洛阳汉高五年,置酒南宫,即秦故宫也。 东汉初,定都于此,城郭益以宏壮。 魏晋亦相继都焉。 汉雒阳城凡十二门魏晋因之。 晋永安初,成都王颖入京师,还邺,其党石超率兵屯十二城门,是也。 后魏都洛,亦因前制:南面四门,正南一门曰平门,亦曰平城门魏晋以后曰平昌门。 永嘉末,刘聪将呼延晏等寇洛阳,攻平昌门,克之,遂焚东阳门及诸府寺,其东曰开阳门光武以琅邪开阳县城门柱飞至而名。 魏晋以后,因之,其西曰小苑门,亦曰讠移门讠移门,冰室门也,门内有冰室。 魏晋以后为宣阳门。 《水经注》:宣阳,汉之小苑门也,对阊阖门,南直洛水浮桥。 永嘉末,刘聪将王弥逼宣阳门,寻克之,入南宫,升太极前殿,纵兵大掠。 元魏时塞,又西曰津门以洛水自此入城而名。 魏晋以后曰津阳门。 晋永嘉二年,王弥寇洛阳,屯津阳门。 一名建城门;东面三门,正东曰东中门魏晋以后曰东阳门。 吴孙皓亡国,至洛,面缚诣东阳门。 晋成都王颖将牵秀犯洛阳,败于东阳门外,是也,其南曰望京门,亦曰税门一名芒门。 魏晋以后曰清明门。 后魏文帝改为青阳门,其北曰上东门,一名上升门建武十三年,车驾出猎,夜还上东门,门候郅恽拒关不开,乃回从东中门入。 又袁绍悬节上东门,逃奔冀州。 魏晋以后曰建春门。 晋成都王颖将马威等犯洛阳,长沙王奉帝战于建春门,大败之。 又永嘉二年,王弥寇洛阳,兵败,遂烧建春门而东。 《水经注》:水经建春门前,水上有石桥,亦曰建阳门。 按:唐宋时有上东、建春等镇,盖因故城遗址而名;西面三门,正西一门曰雍门魏晋以后曰西明门。 晋永嘉三年,刘聪寇洛阳,屯西明门。 五年,聪将刘曜寇洛阳,逼西明门,寻入屯武库。 后魏主宏改为西阳门。 魏主子攸永安三年,诛尔朱荣,是夜,尔朱世隆帅荣部曲焚西阳门,出屯河阴,其南一门曰广阳门顺帝安汉二年,立南匈奴兜楼储为单于,绍祖饯于广阳门外,是也。 魏晋因之。 晋河间王将张方至洛阳,入广阳门。 亦曰西阳门。 石勒救洛阳,与刘曜大战于西阳门,即此。 后魏主宏改曰西明门,其北一门曰上西门魏晋以后曰阊阖门。 石勒与刘曜战于广阳门,勒出阊阖门夹击之,是也。 又北一门曰承明门,后魏主宏所立,当金墉城前东西大道,初曰新门,旋改为承明。 时盖塞宣阳门,开承明门,亦曰十二门;北面二门,东曰门以水所经而名。 灵帝中平末,袁绍等诛宦官,中常侍张让等将帝步出门,夜至小平津,即此。 魏晋以后曰广莫门,西曰夏门桓帝崩,迎立解读亭侯至夏门,是也。 魏晋曰大夏门。 《载记》:晋永嘉三年,刘渊遣子聪攻洛阳,聪进屯宣阳门,曜屯上东门,王弥屯广阳门,刘景攻大夏门。 又后魏永安三年,尔朱世隆以尔朱荣见杀,遣其党将胡骑至郭下,魏主升大夏门望之,即此。 其中曰宫城后汉为南北两宫,魏晋以后,因为宫城,宫城正南门曰云龙门后汉南宫正门曰端门,旁有东、西掖门。 曹魏改建阊阖门。 晋更名云龙门,而东、西掖门如故。 元康初,贾后谋杀杨骏,骏主簿朱振说骏烧云龙门以胁之。 骏曰:云龙门魏明帝所造,功费甚大。 是云龙门即阊阖门也。 后魏亦曰阊阖门。 或曰:后魏以阊阖门为宫城外门,而云龙门为宫门。 永安初,尔朱荣擒葛荣于邺北,送至洛,魏主御阊阖门受之。 三年,尔朱天光擒万俟丑奴、萧宝寅于高平,至洛阳,置阊阖门外都街中。 既而魏主诛尔朱荣,登阊阖门,下诏大赦。 未几,尔朱兆犯阙,魏主步出云龙门,为兆骑所执。 是云龙门在阊阖门内也。 又普泰二年,尔朱度律等攻邺,败还河桥,为斛斯椿所擒,遣骑入洛,执尔朱世隆等,斩于阊阖门外。 高欢寻入洛,改立平阳王修,亦升阊阖门,大赦,东曰万春门曹魏门名也。 晋时亦谓之上东门。 长沙王与齐王冏相攻,帝幸上东门,即万春门也。 后魏又改为万岁门,西曰千秋门汉时宫西门曰广义门,亦曰神虎门。 晋曰千秋门,又为神虎门。 永宁二年,齐王冏袭长沙王,驰入宫,闭诸门,冏将董艾陈兵宫西,烧千秋神虎门。 后魏时亦曰千秋门,又名神虎门。 尔朱度律等攻高欢于邺,败还,斛斯椿等据河桥,诛尔朱之党,遣行台长孙稚诣洛阳,于神虎门外,启诛尔朱氏,北曰朔平门汉北宫门曰朔平。 自魏晋至后魏,皆相因不改,华延《洛阳记》:洛阳城内宫殿台观,府藏寺舍,凡百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九门。 自刘曜入洛,元帝渡江,宫署里闾,鞠为茂草。 后魏孝文太和十七年,幸洛阳,巡故宫,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经始洛京。 十九年,新都始立。 杨之《洛阳伽蓝记》: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永熙多难以后,城郭崩毁,宫室倾覆。 隋大业元年,改营东京城,前直伊阙之口,后依邙山之塞,东出水之东,西逾涧水之西,洛水贯其中象河汉也跨洛为桥,曰天津桥。 见后。 河南、洛阳,于是合而为一《括地志》:周王城在苑内东北隅,自周敬王、汉光武、魏文帝、晋武帝,皆都故洛城,至是,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都城。 唐亦曰东都高宗始以洛州为东都,武后号曰金城。 《志》云:自宫城而东二千五百四十步,周一万五千五十步,其崇丈有八尺,武后号曰金城。 《会要》:天宝二年,筑神都罗城,号曰金城,外城亦曰都城,亦曰京城周五十二里九十六步刘句曰:都城南北十五里二百八十步,东西十五里七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三百二十步。 又隋初作东都,无外城,仅有短垣,谓之罗城,正南曰建国门。 唐武后时,使李德昭筑之。 天宝初,又筑焉,内城亦曰皇城。 唐曰太微城。 在都城西北隅周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宫城唐曰紫微城,亦据内城西北隅周九里三百步刘句曰:宫城东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十五步;有隔城四重。 隔城者,皇城之东曰东城,皇城端门之南曰南城,东城之东曰曜仪城,宫城东南曰宝城。 详见后。 宋曰西京,大抵皆因隋唐之故,宫城门凡六:中五凤楼隋曰则天门。 唐武德四年,世民入东都,毁则天门及阙。 贞观中,复营治之。 显庆五年,御则天门楼,受百济俘。 武后改曰应天门。 《唐六典》:宫城门南曰承福门,或以为开元时名也。 宋曰五凤门,东兴教隋名也。 唐曰重明门。 昭宗迁洛,又改为兴教。 后唐同光末,郭从谦等作乱,攻兴教门,遂焚门,逾城而入。 宋亦曰兴教门,西光政自隋至宋,相仍不改。 一云唐曰长乐门,昭宗迁洛,改为光政,东面一门苍龙隋曰太阳。 越王侗皇泰初,王世充攻太阳门,杀卢楚等。 唐曰苍龙,亦名宣仁。 宋仍曰苍龙,西面一门金虎自隋至宋,相仍不改,北面一门拱宸《宋志》:拱宸门,旧名元武。 后唐应顺初,唐主从厚以潞王从珂犯洛,谋北渡河,使亲信守玄武门,遂出走,是也。 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 或曰旧名师子门。 后唐庄宗被弑,刘后自师子门出走,即此。 宫城东西有夹城,各三里,东二门:南曰宾晖,北曰启明;西二门:南曰金耀,北曰乾通皆隋唐旧名,宋因之。 皇城门凡七:南面三门,中端门隋名也。 大业二年,自江都还东京御端门,大赦。 唐世民入东都,改端门曰阊阖。 既而恶其侈靡,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 《唐六典》:皇城南门,中曰顺天。 隋开皇二年作,初曰唐阳,仁寿初改昭阳,大业初改为端门也。 唐武德中,又改曰顺天。 贞观四年,擒突厥颉利,上御顺天门受俘,即此。 神龙初,改曰承天。 宋亦曰端门,左、右掖门;东面一门宣仁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其将田承嗣等陷东京。 封常清与战于都亭驿,兵败,退守宣仁门;又败,乃自禁苑外墙西走。 又《唐六典》:东城在皇城之东,其门东曰宣仁,南曰承福。 后唐同光四年,将东巡汜水,骑兵陈于宣仁门外,步兵陈于五凤门外,郭从谦等遂作乱;西面三门,中开化,南丽景《六典》:洛城南门西有丽景夹城,自此潜通上阳宫,北应福《六典》:西面二门:南曰鹿丽,北曰宣耀。 此盖宋制。 京城门凡十:南面三门,中定鼎隋曰建国。 《隋书》:东都南面三门,中曰建国。 《六典》:唐平王世充,焚建国门,东长夏,西厚载;东面三门,中建春隋曰建阳,亦谓之太阳。 大业九年,杨玄感遣弟玄挺分道攻东都,东都兵拒之于白司马阪,兵败,玄挺遂直抵太阳门。 《宋志》谓为罗门,误也,南永通《唐志》作罗门,北上东隋曰上阳,亦曰上春。 杨玄感攻东都,屯上春门。 大业十三年,李密攻金墉,陈兵北邙,南逼上春门。 唐改为上东。 安禄山遣田承嗣等犯东京,封常清与战于上东门,兵败,东都遂陷;西面一门关门;北面二门,东延喜《唐史》:昭宗天二年,敕改东都延喜门曰宣仁,西徽安皆隋唐旧名也。 又《隋志》:东都有三市,东市曰丰都,南市曰大同,北市曰通远。 大业十三年,李密屯洛口,遣兵入东都外郭,烧掠丰都市。 《旧唐书》:都城内有东西二市,纵横各十街,街分一百三坊,每坊纵横三百步,开东西二门。 自靖康以后,铜驼荆棘、黍离麦秀之悲,千秋一辙。 山川岩壑之奇,都邑宫阙之盛,止以发嗜古者之唏嘘云尔! 洛阳县附郭。 周下都也。 在洛水北,故曰洛阳。 秦为三川郡治。 汉河南郡亦治焉。 东汉改洛为雒。 魏复为洛阳县。 晋及后魏皆因之。 隋迁郡治河南县,并移县郭下。 唐神龙二年,改洛阳曰永昌。 唐隆元年,复旧。 宋熙宁五年,省入河南县。 元初,复置。 金人以河南县省入洛阳。 今因之。 府城周不及九里,有门四:东建春,西丽景,北旺喜,南长夏。 编户八十八里。 ○洛阳故城在府东北二十里。 周公迁殷顽民于此,是为成周。 《春秋》昭二十六年,天王入于成周。 三十二年,诸侯城成周。 班固曰:晋合诸侯于狄泉,以其地大成周之城,居敬王也。 战国时,亦曰洛阳。 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后置三川郡,治洛阳。 汉亦为河南郡治。 后汉都此,改洛为雒。 鱼豢曰:汉火德,火忌水,故去水而加隹也。 魏复改为洛。 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故除隹而加水。 晋仍为洛阳。 永嘉以后,城郭宫阙,大都芜没。 后魏太和十七年,始营洛阳。 景明二年,司州牧广阳王嘉请筑洛阳三百二十三坊,各方三百步,从之。 三年,洛阳宫室始成。 永安二年,梁陈庆之送元颢北还,入虎牢,魏主子攸北渡河,入河内,颢入洛阳宫。 未几,败灭。 东魏迁邺,改置洛阳郡。 西魏大统三年,遣独孤信等趣洛阳,至新安,东魏高敖曹自洛引兵北渡河,信进据金墉城。 四年,东魏侯景等围信于金墉,悉烧洛阳内外官寺民居,存者十二三。 及邙山之战,两军互相伤败,宇文泰留长孙子彦守金墉而还。 高欢来攻,子彦弃城走,焚城中室屋俱尽,欢毁金墉而还。 未几,魏将是云宝复袭取洛阳。 九年,宇文泰败于邙山,西入关,洛州复为东魏所取。 隋开皇初,废洛阳郡。 大业初,移洛阳入新都郭内。 《洛阳记》:魏晋时,城中有铜驼街,在宫南,旁有汶阳里。 河南故城在府城西北。 周之王城,亦曰郏邑。 《春秋》桓七年,王迁盟、向之民于郏。 襄二十四年,齐人城郏,是也。 自平王以后,十二王皆都此。 敬王始迁洛阳,至赧王复居王城。 秦置三川郡。 汉为河南县,属河南郡。 后汉、魏、晋皆属河南尹。 《晋·地道志》:河南城去雒城四十里。 后汉建武二年,遣冯异代邓禹定关辅,车驾送至河南。 晋永嘉五年,刘聪遣呼延晏等寇洛阳,比及河南,晋兵前后十二败,遂至洛阳。 后魏太和十七年,如河南城,遂定都洛阳,县仍属河南尹。 东魏迁邺,改为宜迁县,徙置河南郡于此。 隋初郡废。 大业初,改营新都,仍曰河南县。 唐因之。 垂拱二年,以明堂成,改合宫县。 神龙初复故,三年,仍曰合宫,旋又复旧。 宋亦曰河南县。 金人省入洛阳。 ○永昌废县,《唐书》:垂拱四年,分河南、洛阳置,治都内道德坊,在洛水侧。 神龙三年废。 又来庭废县。 唐天授三年,分洛阳县置,治都内从善坊。 龙朔元年废。 金墉城故洛阳城西北隅也。 魏明帝筑城,南曰乾光门,东曰含春门,北有门,又置西宫于城内。 嘉平六年,司马师废其主芳,迁于金墉。 延熙二年,魏主禅位于晋,出舍金墉城。 晋杨后及愍怀太子至贾后之废,皆徙金墉。 永康二年,赵王伦篡位,迁惠帝自华林西门出居金墉城,改曰永昌宫。 其后每有废置,辄于金墉城内。 大宁三年,后赵将石生保金墉,刘曜遣刘岳等攻之,不克。 咸和三年,刘曜攻石生于金墉,为石勒所败。 八年,后赵石朗举兵于洛阳讨石虎,虎攻朗于金墉,金墉溃。 永和十一年,桓温收洛阳,屯故太极殿前,寻徙屯金墉,置戍而还。 兴宁二年,为燕所陷。 太和五年,秦王猛克洛阳,使邓羌戍金墉。 太元九年,复归晋。 隆安初,姚兴遣姚崇寇洛阳,河南太守夏侯宗之固守金墉,崇不能克。 久之,始陷。 义熙十二年,刘裕伐秦,前锋至成皋,秦将赵玄劝姚固守金墉,以待西师之救,金墉不下,晋必不敢越我而西。 不听,遣军迎战,军败,出降。 元熙初,刘裕使王康保据金墉。 宋景平元年,为魏所陷。 元嘉八年,遣到彦之等北伐,下河南,留杜骥守金墉,为河南四镇之一。 既而后魏将安颉自委粟津济河来攻,骥南遁。 魏太和十七年,如金墉城,经营洛都。 十九年,金墉宫成。 《洛阳志》:金墉城有瑶光寺。 魏太和中,废后冯氏。 延昌末,太后、高氏皆徙居于此。 西魏大统四年,东魏高欢因宇文泰自邙山西遁,克金墉,毁其城。 后周建德四年,周主自将攻金墉,齐将独孤永业拒却之。 隋大业十三年,李密攻金墉,不克。 明年,密大败世充于巩城,乘胜进据金墉。 唐初,以洛阳县治故金墉城。 贞观六年,移入郭下,金墉遂废。 含嘉城在东都城北。 隋含嘉仓城也。 王世充与李密战,败于巩北,奔还东都,屯含嘉城。 又唐武德三年,世民伐王世充,世充使其子玄恕守含嘉城。 开元中,亦置含嘉仓于此。 又有宝城。 《隋志》:在洛阳罗郭内,自为一城,附于宫城东南。 《六典》曰:即皇城也,以内有宝城朝堂而名。 唐兵攻王世充,世充遣其弟世伟守宝城。 皇城之南又有南城,皇城之东又有东城,东城之东则为曜仪城。 王世充以唐兵来攻,使其兄世恽简较南城,子玄应守东城,道恂守曜仪城,是也。 ○伐恶城,在今城东。 齐天保五年,于洛阳西南筑伐恶城、新城、严城、河南城,因巡四城以挑魏师,魏师不出。 新城府南七十五里。 古戎蛮子邑。 战国时谓之新城。 张仪曰:秦攻新城以临周郊,是也。 又城浑言于楚,以新城为主郡。 《史记》:秦昭王七年,拔新城。 十三年,白起攻新城,败韩、魏之师于伊阙。 二十三年,与魏王会宜阳,与韩王会新城。 二十五年,复与韩会新城。 又汉二年,汉王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处也。 汉惠帝四年,置新城县,属河南郡。 晋因之。 隆和初,桓温遣邓遐救洛阳,进军新城。 后魏仍属河南郡。 东魏置新城郡于此。 隋初郡废。 开皇十八年,改县曰伊阙,以伊阙山为名,属伊州。 大业初,属河南郡。 二年,发江都,自伊阙入东京。 唐亦曰伊阙县。 贞观十五年,校猎伊阙,因幸嵩阳。 宋熙宁五年,废为伊阙镇。 杜预曰:新城县东南有蛮城,即戎蛮子故邑也。 高都城在新城西南。 《史记》苏代说韩相国以高都与周者,《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东周与郑高都是也。 其南七里有阝垂亭。 阝,音审。 《左传》文七年,周甘蜀败戎于阝垂。 《水经注》:来儒之水,出于半石山西南,流径大石山,又西至高都城东,西入伊水。 前城在府西南五十里。 《左传》昭二十三年,子朝之乱,司徒丑以王师败绩于前城,既而晋箕遗、乐徵、右行诡济师取前城。 服虔曰:前,读为泉,即泉戎地,在伊阙南。 僖十一年,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 杜预云:伊阙北有泉亭,扬拒、泉皋,皆戎邑也。 泉皋,即前城矣。 又故洛城西南有戎城,则伊洛之戎也。 ○甘城,在府西南二十五里。 周襄王弟子带之故邑,亦谓之石城。 又有蒯亭。 《左传》昭二十四年,子朝之乱,其党尹辛攻蒯。 王隐曰:河南县西南有蒯乡。 城府西北十八里故苑中,西临水。 《左传》定八年,周大夫儋翩叛,单子伐城,即此。 汉置城县,属河南郡。 晋省。 西魏大统四年,东魏侯景围金墉,宇文泰赴救,至城;北齐常山王演于城筑戍,以备周师,即故县也。 ○解城,在故洛阳城西南。 《左传》昭二十二年,王师次于解。 杜预曰:洛阳县西南有大解、小解。 《战国策》:苏代谓向寿,公与楚解口地,封小令尹以杜阳。 解口,即两解城也;杜阳,或曰即今关中长安南废杜陵县。 ○北邙山在府北十里。 山连偃师、巩、孟津三县,绵亘四百余里,古陵寝多在其上。 邙,一作芒。 《左传》昭二十二年,王田北山,即邙山也。 魏明帝尝欲平北邙,于上作台观,望孟津,以辛毗谏而止。 晋太安二年,成都王颍自邺举兵内向,帝军于芒山以拒之。 明年,帝自邺还,济河至芒山。 永和十二年,姚襄为桓温所败,奔洛阳北山,即北芒也。 元熙初,后魏守将于栗游骑在邙山上,窥逼洛阳,刘裕遣兵救却之。 魏太和二十年,命代人迁洛者,悉葬邙山。 景明二年,猎于北邙。 建义初,尔朱荣自洛还晋阳,魏主饯之于邙阴。 永安二年,元颢自河桥败还,遂南走,洛中诸臣杨津等出迎魏主于北邙。 三年,尔朱兆作乱,立长广王晔于晋阳。 明年,将入洛,至邙山,尔朱世隆等胁之禅位于广陵王恭。 普泰二年,高欢自邺趣洛阳,奉其主朗至邙山,复废之而立平阳王修。 永熙三年,魏主与高欢隙,因发河南诸州兵,大阅于洛阳,南临洛水,北际邙山。 既而欢自晋阳南犯,魏主勒兵屯河桥,以斛斯椿为前驱,陈于邙山之北。 西魏大统四年,东魏侯景围金墉,宇文泰驰救,景解围去,泰追至河上,景为陈,北据河桥,南属邙山,既而败走。 东魏武定初,虎牢降魏,魏将宇文泰帅诸军应之,前军围河桥南城,高欢引军渡河,据邙山为陈,泰寻自曲夜登邙山以袭欢,为欢所败。 明日,复战,欢败走。 后周保定四年,宇文护等伐齐,军于弘农,前锋尉迟迥围洛阳,宇文宪等军于邙山。 久之,齐将段韶自晋阳驰救,济河至洛阳,登邙阪,观周军形势,与周军遇于太和谷,周师败遁,自邙山至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山泽。 隋大业九年,杨玄感围东都,代王侑自长安使卫文赴救。 文度水,进屯邙山之阳,与玄感决战。 十三年,李密据洛口,越王侗运回洛仓米入城,分兵屯丰都市、上春门及北邙山,为九营以备密。 明年,李密据金墉,拥兵三十万屯于北邙,东都出兵以拒之,为所败。 唐武德初,王世充攻密偃师,密自金墉引精兵出偃师,阻邙山以待之。 世充夜遣二百余骑潜入邙山,伏溪谷中,及战,伏兵发,乘高压密营,纵火焚其庐舍,密众大溃。 三年,世民攻王世充,大军屯于北邙以逼洛阳。 世充出战,临水拒唐兵。 世民陈于北邙,登魏宣武陵望之,知贼可击,度水大战,贼败走。 四年,世民围东都,窦建德来援,世民分兵围守世充,自将兵历北邙抵河阳,趣巩,军于武牢,世充不敢出。 上元二年,武后祀先蚕于邙山之阳。 肃宗上元二年,李光弼自河阳与史思明战于邙山,败绩。 洛阳有事,北邙亦必争之会矣。 金废主亮尝更山名曰太平。 《志》云:太和谷,在邙山东垂。 魏宣武陵,北魏主恪陵也,亦曰景陵,在邙山上,近府城西北隅。 阙塞山在府西南三十里。 亦曰龙门山,亦曰伊阙山,一名阙口山,一名钟山,又为龙门龛。 《志》云:山之东曰香山,西曰龙门。 大禹疏以通水,两山对峙,石壁峭立,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门。 《左传》昭二十六年,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使女宽守阙塞。 又定六年,郑伐周阙外,即伊阙之外也。 《战国策》: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进兵攻周,既而犀武败于伊阙。 《史记》:周赧王二十四年,苏厉谓周君:秦将出塞攻梁。 又秦昭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之师于伊阙。 四十一年,将军攻韩,取阳城、负黍。 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 东汉灵帝时,为河南八关之一。 《北魏史》:伊阙以南,大山长谷,蛮多居之,魏因以伊川土豪李长寿为防蛮都督。 景明初,尝遣宦者白整凿二佛龛于龙门,其后宦者刘腾复凿一龛,皆高百尺,用功数十万。 又正始初,魏主幸伊阙。 熙平初,胡太后作石窟寺于伊阙口,极土木之美。 武泰初,群盗李洪攻烧巩以西,阙口以东,将军费穆败洪于阙口南,遂平之。 隋大业九年,杨玄感作乱,围东都,分兵守伊阙道。 唐初讨王世充,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 其后武后居东都,数游龙门。 建中四年,李希烈叛,游兵剽掠至伊阙。 元和十一年,淮西叛,屡犯东畿,防御兵屯伊阙以备之。 宋祁曰:伊阙,洛阳南面之险也。 自汝、颍北出,必道伊阙,其间山谷相连,阻厄可恃。 元末,土民桀黠者,往往置寨于此,西连商洛,东出汝、颍,随地立名,多至数十。 徐达收中原,次第平定。 又龛涧,在阙塞山中。 后唐同光三年,猎于白沙;明日,宿于伊阙;又明日,宿潭泊;又明日,宿龛涧;明日,还宫。 其地皆在阙塞旁。 又有八节滩,在龙门下。 城山在府西北五十里,东连孟津县界。 旧名替亭山,水所出。 又秦山,在城西南二十五里,俗传此山为秦头魏尾,因名。 又谷口山,在城西南三十里,谷水出焉,亦曰孝水。 ○八将山,在城西三十里。 《志》云:唐尉迟敬德与单雄信等八将战于此,因名。 委粟山府东三十里。 曹魏景初元年,营圜丘于此。 后魏主宏太和十九年,如委粟山定圜丘。 又首阳山,在城东北。 曹丕黄初三年,表首阳山东为寿陵。 其相近者又有覆舟山。 大石山在府东南四十里。 亦曰大石岭,一名万安山。 山阿有魏明帝陵,曰高平陵。 曹爽从魏主芳谒高平陵,司马懿因之诛爽。 后魏主修永熙末,西迁关中,散骑常侍裴宽不附高氏,逃于大石岭,即此。 ○周山,在城南十五里,一名小亭山,下有周谷。 山之东麓,有柏亭。 大谷府东南五十里。 亦曰大谷口。 章怀太子贤曰:自嵩阳县西北出八十五里,对故洛阳城,张衡《东京赋》所云大谷通其前者,亦灵帝时八关之一也。 初平二年,孙坚讨董卓,进军大谷,距洛阳九十里。 坚盖军于登封县界。 王世充置谷州,以在大谷口而名。 白司马阪在府东北三十里,邙山东北垂也。 或以为白马山。 后魏孝昌三年,萧宝寅以关中叛,萧赞在洛阳闻之,惧而出走,趣白马山,至河桥,为人所获。 隋大业九年,杨玄感反于黎阳,引兵向洛,使其弟玄挺为先锋,自白司马阪逾邙山南入。 唐贞观十一年,河溢坏陕州河北县,毁河阳中潬城,帝幸白司马阪观之。 朱梁开平末,晋王存勖屡破梁兵于河北,全忠惧,引兵屯白司马阪。 又唐主从珂末,以石敬塘将渡河而南,遣将至白司马阪行战地,不果。 郏辱阝陌在故河南城西。 或谓之郏山。 《图经》:郏山在郡西南,迤逦至城北二里曰邙山。 周武王定鼎于郏阝,即此。 ○黄河在府北二十里。 自山陕之交,历潼关北流入阌乡县北境,经灵宝、陕州、黾池、新安、洛阳、孟津、巩县北而入开封府界。 府境诸水,悉入于河。 后魏永熙三年,高欢自晋阳举兵犯洛,魏主勒兵屯河桥,斛斯椿陈于邙山北,请帅精骑夜渡河,掩其劳弊。 魏主不许。 宇文泰闻之,曰:高欢数日行八九百里,此兵家所忌,当乘便击之。 而主上以万乘之重,不能渡河决战,方缘津拒守,长河万里,捍御为难,一处得渡,大事去矣。 乃遣精骑赴援洛阳。 魏主遂西幸。 大统四年,宇文泰破东魏侯景于洛北,赴河死者以万数。 今详见大川黄河及川渎异同。 洛水在府治南十五里。 源出陕西商州冢岭山,经卢氏、宜阳而入县境,又东经偃师县,下流至巩县北入河。 旧有洛水浮桥,在故洛城南五里。 司马懿谋诛曹爽,勒兵屯洛水浮桥。 晋永嘉三年,刘渊遣子聪等犯洛阳,聪直逼西明门而屯,凉州将北宫纯帅勇士夜袭聪壁,乃南屯洛水。 五年,刘聪将呼延晏等寇洛阳,帝具舟洛水,将东走,晏尽焚之。 《唐志》:洛水经东都城南面三门,有天津、永济、中桥三桥。 又有写口,洛城中水于此写放入洛处也。 唐武德四年,王世充出右掖门,临洛水为陈。 唐将王怀文先为世充所获,引置左右,忽起刺世充,衷甲不入,怀文走趣唐军,至写口,世充军追获,杀之。 开元十九年,浚苑中洛水,九旬而罢。 又有韩公堤,在今城南。 宋韩缜尹洛时,筑此以障洛水。 余详大川洛水。 伊水府东南十六里。 源出卢氏县之峦山,下流至偃师县西入洛。 曹魏正始十年,司马懿闭城门拒曹爽,爽留车驾宿伊水南。 晋永和十二年,桓温北收洛阳,军至伊水,姚襄拒水而战,温击败之。 后魏景明二年,改筑圜丘于伊水之阳,盖在洛阳城南伊水之北。 旧有伊水堰。 唐天宝十载,河南尹裴迥自龙门山东抵天津桥,为石堰以遏水处也。 《河南志》:今府城南二十五里有伊渠,西南二十五里有洛渠,引二水溉田。 盖旧迹也。 宣德初堙塞。 弘治六年,复疏浚。 明年,筑坝闸及子堰游渠,以均水利,民以为便。 又府西南二十里有大明渠,分洛渠水以灌田,弘治十一年新开。 府西南四十里又有新兴渠,亦是时所创,筑石坝断乾水河,引流灌田处。 水在府北。 源出谷城山,东南流,至故洛城西入洛。 汉明帝作千金曷于故河南县城东十五里,盖堰、洛之水会于水,而经洛阳城北,谓之千金渠,又东南合于阳渠,至偃师县东而入洛云。 《水经注》:水出河南城县北山,东与千金渠合,又东过洛阳县南,又东过偃师县南,又东入于洛。 后魏永熙末,高欢自晋阳引兵渡河,魏主以五千骑宿于西,遂西奔。 东魏天平末,侯景围魏将独孤信于金墉,宇文泰军至东,景等解围去。 又武定初,宇文泰围河桥南城,高欢至河北,泰退军上,既而留辎重于曲,距欢营四十里,袭欢军于北邙,不克。 隋杨玄感作乱,围东都,卫文自长安赴救,渡水与玄感战。 皆在今城东北隅。 涧水在府西。 源出渑池县之白石山,东流经新安县东而合水。 水出渑池县南山中阳谷,东北流经新安县南,又东而与涧水会,自是遂兼水之称。 又东历故洛阳城广莫门北,又东南出上东门外石桥下,而会于洛水。 此魏晋以后之水也。 周时涧水本在王城西入洛,故《洛诰》云:涧水东,水西。 周灵王时,、洛斗,毁王宫,亦在王城西。 自此涧水更名水。 《水经注》:河南城西北水之右有石碛,碛南出为死,北出为湖沟。 魏太和七年,暴水,流高三丈,此地下,停流以成湖渚,造沟以通水,东西十里,决湖以注水。 然则水入而经城北,自元魏时始也。 隋开通济渠,自西苑引、洛水达河,又自板渚引河通淮,而水道复一变。 《唐六典》:东都苑中,、洛二水会焉。 《通典》云:水经东都西苑中入洛。 贞观十一年,大雨,水溢入洛阳宫。 开元八年,、洛溢入上阳宫,畿内诸县田庐荡尽。 是也。 又北齐河清中,段韶败周军,自邙山追至水。 唐天复四年,朱全忠劫车驾迁洛阳,自陕而东,憩于水,寻发水入宫。 水盖即涧水矣。 孝水在府西二十里。 出谷口山,本名谷水。 晋王祥卧冰于此,因改为孝水,北流入于水。 西魏大统四年,东魏围金墉,宇文泰自关中赴救,别将莫多、娄贷文请击泰前锋,夜遇西魏将李弼等于孝水,败死。 高齐时,常山王演于此筑孝水戍,以拒周师。 ○甘水,在城西南四十里。 源出宜阳县鹿蹄山,东北流经故甘城,又北入于洛水。 千金曷在府城北。 《洛阳记》云:在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旧堰水入洛阳城。 晋河间王将张方逼洛阳,决千金曷,京师水碓皆涸,是也。 永嘉初,李矩为汝阴太守,与汝南太守袁孚修洛阳千金曷,以利漕运。 晋咸和三年,刘曜攻后赵将石生于金墉,决千金曷以灌之。 唐初,罗士信伐王世充,拔其千金堡。 盖于千金曷傍筑堡也。 又千金曷,一名五龙曷,亦曰九龙渠,亦曰九曲渎。 后汉建武中,司空王梁引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不流。 后张纯堰洛而通漕是渠,引水历曷东注。 魏文帝使都水使者陈协更修此堰,谓之千金曷;积石为曷而开沟渠五,因谓之五龙渠。 太始七年,大水荡坏。 晋元康七年,更于西开泄,名曰代龙渠。 凡更开二曷二渠,亦曰九龙渠。 后魏太和五年,又尝修治,亦谓之九曲渎。 傅畅《晋书》:河南十二县薄言陈协凿运渠,从洛口入,经巩县西,注九曲渎,又西至洛阳东阳门,会于阳渠。 是也。 阳渠在府东。 旧《志》:在故洛阳城南。 汉建武二十三年,张纯奏穿渠引洛水为漕处也。 《洛阳记》以为周公所作。 《述征记》:东城有二石桥,旧于王城东北开渠引洛水,名曰阳渠,东流经洛阳,于城东南回通出石桥下,运至建春门以输常满仓。 《水经注》:上东门外石桥右柱铭曰:阳嘉五年,诏书以城下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乃作石桥。 此即阳渠与水回通处也。 唐乾元二年,史思明陷郑州,西窥洛阳,李光弼去洛而迁河阳。 时贼游骑已至石桥,诸将请曰:自洛城而北乎? 当石桥而进乎? 光弼曰:当石桥而进。 部曲坚整,贼不敢逼。 又后唐同光四年,李嗣源入汴,帝自汜水西还,至石桥西,置酒悲涕,乃入洛城,即故上东门外之石桥也。 大阳三渠在府南十里。 旧分洛水以溉田。 本一渠,后析为三:中曰中渠,北曰青渠,东曰莽渠,合名大阳。 又漕口渠,在城东北。 宋开宝九年,幸西京,发卒自洛城市桥,凿渠至漕口三十五里,以便馈运。 又有通津渠,在城南三里。 《元和志》:隋大业初,分洛水西北,名千步碛渠,东北流入洛水。 ○金水河,在城西二十里,自新安县流入。 《志》云:隋时引水绕皇城,因名。 下流入涧水。 金谷涧在府东北七里。 《水经注》:金谷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涧,东南流经晋石崇故居。 又水自千金曷东,径门桥东,左会金谷水。 晋大宁三年,刘曜督诸将与石虎战洛阳,屯金谷。 夜,军中无故大惊,士卒奔溃,乃退屯渑池。 隋大业九年,杨玄感攻东都,代王侑自长安遣卫文赴救。 文鼓行出崤、渑,直趣东都城北,屯于金谷,即石崇之金谷也。 太白原,在城西北六十里,即邙山之别阜云。 七里涧在故洛城东二十里。 《水经注》:鸿台陂,在洛阳东北二十里。 其水东流合于七里涧。 晋泰始十年,立石桥于涧上。 永宁初,成都王颖还邺,齐王冏送之七里涧。 大安二年,颖遣陆机为前锋,进逼洛阳,长沙王讨破之,机军赴七里涧,死者如积,水为不流。 又永嘉二年,群盗王弥逼洛阳,不克,引而东,晋将王秉追败之于七里涧。 鸿台陂亦曰鸿池陂,在洛阳故城东二十里。 《水经注》:水东经鸿池陂,池东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 汉桓帝永兴元年,幸鸿池。 元魏时曰洪池。 景明二年,咸阳王禧谋为变,夜宿洪池墅,事觉,自洪池东南走,即此。 又天渊池,在故洛城内东北隅。 《水经注》:水径洛阳故城北,东历大夏门下,枝分渠水东入华林园,又东注于天渊池;又东历故金市南,直千秋门,支流入石逗,伏流注灵芝、九龙池,即曹魏明帝所引过九龙殿前水也。 翟泉在故洛阳城中。 《左传》僖二十九年,盟于狄泉。 昭二十三年,天王居于狄泉。 三十二年,晋合诸侯之大夫于翟泉,城成周。 《史记》:景王元年,晋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泽。 贾逵曰:泽,邑名,即狄泉也。 时子朝据王城,曰西王;敬王在狄泉,曰东王。 郑玄曰:狄泉本在下都城北,时城成周,乃绕狄泉于城内。 杜预曰:狄泉,即洛阳内太仓西南池水也。 《地道记》:晋时,此水在东宫西北,今堙。 ○甄官井,在故雒阳城中。 甄官掌琢石、陶土之事,晋为甄官署,汉时盖属于他署,而井因以名。 后汉初平二年,孙坚讨董卓,败之,进至雒阳,得传国玺于城南甄官井中,即此。 ○汉故宫在洛阳故城中。 《括地志》:洛阳故城内有南宫、北宫,秦时已有之。 汉五年,帝置酒洛阳南宫。 后汉建武元年,车驾入雒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 蔡质《汉仪》:南宫至北宫,相去七里。 永平初,帝思中兴功臣,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 延康四年,孙程等定策立和帝,自德阳殿西钟下,幸南宫,登云台,召公卿百僚,是也。 其北宫禁门,亦曰省门,又名章台门;北宫北门曰朔平门。 省门内有崇玄诸门,门内即德阳殿,又有承明门及温德等殿。 南宫正门即端门,旁有鸿都、盛德、九龙及金商、青琐诸门。 其正殿曰崇德殿,旁为嘉德殿,崇德殿西则金商门也。 董卓之乱,南北两宫,大都焚荡。 建安初,驾还洛阳,诸将张扬自以为功,名所葺南宫正殿曰扬安。 及曹丕篡位,营洛阳宫。 初居北宫,起建始殿,朝群臣,又于其北建崇华殿。 曹睿青龙三年,始于汉南宫崇德殿故址起太极、昭鼎诸殿;又是年,崇华殿灾,乃更作九龙殿,引水过殿前。 其北宫南又有式乾、显阳诸殿,及太后所居曰永宁宫。 皇后宫中殿曰含章殿,东宫门曰承华门。 又于太极殿前作总章观,高十余丈,门曰阊阖,以象天门。 晋武都洛,大抵因之。 永嘉之季,刘曜陷洛,复成灰烬。 及后魏南迁,大营宫室,魏晋之旧次第修复。 其后尔朱始祸,东西战争。 东魏天平二年,遣高隆之尽撤洛阳宫殿,运其材入邺,自是故址渐成蓁莽。 及隋改营都邑,而沧桑益不可问矣。 ○永安宫,在汉北宫之东,中有候天台,亦汉置。 洛阳宫在故宫城内。 隋大业所建。 其正殿曰乾阳殿,殿南门曰紫微,宫门门阙曰紫微观;其别宫曰景华宫。 《隋史》:宫城南面为应天、兴教、光政三门。 兴教之内曰全昌门,其北曰章善门;光政之内曰广运门,其北曰显福门。 大业十四年,东都立越王侗,王世充专政,使其党守章善、显福二门,既遂幽侗于含凉殿。 唐武德四年,平洛阳,故宫遂废。 贞观中,复治之。 永徽以后,营缮益密。 其正殿曰乾元,即隋乾阳故址也。 武后垂拱四年,毁之,改营明堂。 开元五年,复故。 十年,仍改为明堂。 二十五年,复为乾元殿。 二十七年,复曰明堂。 明堂西则武成殿也。 其别殿台馆在宫内者,凡二十五所。 又上阳宫,在宫城西南隅,南临洛水,西距水,东接宫城,北连禁苑,门殿皆东向,正门曰提象,正殿曰观风,内有别殿亭馆凡九所。 上阳之西,隔水为西上阳宫,虹梁跨,行幸往来,皆高宗龙朔后所置。 武后尝居东都,兴修益广。 及天宝倦勤,渔阳乱作,车驾不复东巡,宫室渐废。 天初,朱全忠缮修旧宫,逼帝迁洛,未几,全忠篡夺。 开平三年,亦徙居洛阳宫。 后唐都洛,未遑改作。 石晋迁汴,至于宋季,宫阙犹存唐旧。 及女真、蒙古播毒中华,而故宫鞠为茂草矣。 《东都记》:洛阳宫城,西北出曰洛城西门,其内曰德昌殿;殿南出曰延庆门,又南曰韶晖门,西南曰洛城南门,其内曰洛城殿。 龙朔初,与群臣、外夷晏于洛城门。 武后载初二年,策贡士于洛城殿,或以此为夹城内别宫也。 禁苑在府西。 隋大业初,筑西苑,周二百里,内为海,周十余里,作蓬莱、方丈、瀛州诸山,高出水百余丈,台观殿阁,罗络山上,向背如神;北有龙鳞渠,萦纡至海内,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 十三年,李密攻东都,每入苑,与隋兵连战。 唐曰禁苑。 《六典》:禁苑在皇城之西,北距北邙,西至孝水,南带洛水支渠,、洛二水会于其间;苑墙周回一百二十六里,东距上阳宫七里;西面四门:南曰迎秋,次游义,次笼烟,北灵溪。 《两京记》:东都苑,隋曰会通苑,又改为芳华苑,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里。 义宁二年,唐世子建成等援东都,军于芳华苑,东都闭门不出,李密出军争之,小战,各引去。 苑内有青城宫,隋斋宫也,亦曰青城堡。 唐武德二年,行军总管罗士信攻王世充,夜入洛阳外郭,焚清化里,既又拔青城堡。 三年,世民攻洛阳,军于北邙,世充陈于青城宫,世民亦置陈当之。 武德四年,世民移军青城宫,世充自方诸门出,凭故马坊垣堑,临水以拒唐兵,为世民所败。 方诸门,都城西出禁苑之门也,唐亦为青城宫。 又明德宫,亦大业初建于禁苑中。 唐贞观十年,作飞山宫。 十一年,幸明德宫。 是年,以洛水漂溢居民庐舍,乃废明德宫及飞山宫之玄圃苑,以给洛人之遭水患者。 显庆二年,改明德宫监为东都苑南面监。 五年,作入关宫,寻改曰合璧宫。 调露初,又作宿羽、高山等宫,寻又作翠微宫。 凡离宫亭馆共一十四所。 又苑中有三陂:一积翠、二月陂、三上阳,以、洛二水泛溢,故为三陂以防之。 隋大业二年,集四方散乐于东京,门之于芳华苑积翠池侧。 唐贞观十一年,宴洛阳西苑,泛积翠池。 十二年,猎于洛阳苑。 开元二十年,幸东都,晏百官于上阳东洲。 二十四年,河南尹李适之复修三坡,、洛始无泛溢之患。 天宝以后,亦曰西苑。 建中四年,李希烈以淮西叛,围郑州,游骑西至彭婆,留守郑叔则入保西苑,苑中有九曲池,即隋龙鳞渠也。 天二年,朱全忠尽杀昭宗诸王子于此。 上林苑在今府城东,后汉所置苑也。 桓帝屡幸上林,灵帝亦尝幸焉。 又广成苑,在府南。 《后汉·郡国志》新城县有广成苑。 延熹中,帝屡校猎广成。 又光和五年,狩于广成苑。 ○显阳苑,在故雒阳城西。 后汉桓帝延熹二年作。 中平六年,袁绍等诛宦官,董卓自显阳苑急进至城西,闻帝在北,因与公卿奉迎于北邙阪下。 华林园在故洛城内东北隅,与宫城相接。 有东西二门,魏文帝所起,亦曰芳林园。 《水经注》:大夏门内东际侧城,有景阳山在芳林苑西北,魏明帝景初元年所起土山也。 齐王芳即位,始改芳林曰华林。 按:太和元年,王朗言华林天渊,足展游晏,则华林之名久矣。 内有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九花丛殿。 后魏太和十九年,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 二十年,宴群臣及国老庶老于华林园。 二十一年,魏主将入寇,讲武于华林园。 景明二年,魏主游北邙,闻咸阳王禧谋变,自华林园还宫,既而擒禧送华林都亭,是也。 正始初,以北海王详得罪,遣左右郭翼开金墉门出谕旨,卫送华林园。 魏主子攸建义初,诏自孝昌以来,有冤抑无诉者,悉集华林东门,当亲理之。 明年,元颢自河桥败走,魏主复入洛,居华林园。 东魏天平二年毁。 ○濯龙园,在故洛阳城中,近北宫,中有濯龙池,后汉时为游宴之所。 又直里园,在故城西南隅,亦后汉所作。 灵帝光和二年又造毕圭、灵昆苑,并在宣平门外。 初平二年,董卓逼车驾西迁,卓留屯毕圭苑中,是也。 又有西林、西游等园,后魏熙平以后,置于宫旁为游宴处。 三王陵在府西。 《水经注》河南县西南柏亭东北有周景、悼、敬三王陵。 隋义宁二年,李密围东都,世民赴救,东都不应,引还,设伏于三王陵以待之,东都将段达来追,败去。 ○原陵,在故洛城西北二十五里,汉光武陵也。 《帝王世纪》:在临平亭东,西望平阴,大河绕其北。 又显节陵,明帝陵也,在富寿亭西北,去故洛阳城三十七里。 东汉凡十陵,俱在洛阳之郊。 初平二年,孙坚讨董卓,自阳人进军大谷,卓与战诸陵间,败走。 大谷关在县东南大谷口。 又皋门关,在故洛城门上,亦曰皋门桥,晋惠帝建,潘岳《西征赋》所云秣马皋门者也。 《唐志》作高门关。 ○龙门关,即府西南龙门山口,今有河南卫军戍守也。 褚氏聚在故洛城南。 《左传》昭二十六年,子朝之乱,王宿褚氏。 杜预曰:洛阳南有褚氏亭,又有唐聚。 昭二十三年,尹辛败刘师于唐。 ○上程聚,在故洛城西南。 古程国,《史记》重黎之后伯休父之国也。 关中有程地,所谓文王自程徙丰者,故此曰上程。 士乡聚在故洛城东。 东汉初,冯异与更始将武勃战于士乡下,斩之。 又有樊濯聚,在故雒城北,东汉清河王庆母宋贵人葬处。 ○圉乡,在故洛城东南。 《左传》昭二十二年,子朝之乱,单氏伐东圉。 杜预曰:洛阳东南有圉乡。 孔城防在故伊阙县东南。 魏收《地形志》:天平中,置新城郡,治孔城防,属北荆州。 西魏大统四年,权景宣与李延孙会攻孔城防,拔之。 后周天和四年,盗杀周孔城防主,以其地入齐。 盖周、齐相攻之境也。 杜佑曰:孔城防,伊阙县东南故城是。 石梁坞在故洛城东,洛水北。 晋永嘉末,将军魏浚聚流民屯洛北石梁坞,刘琨在并州,承制假浚河南尹。 建兴初,刘曜攻陷之。 大宁三年,后赵将石生据金墉,刘曜遣将刘岳攻之,岳拔孟津、石梁二戍。 未几,石虎围岳于石梁,寻拔之。 孟津戍,胡氏曰:时置于河阴。 豆田壁在故洛城东。 晋太安二年,成都王颖引兵内向,帝幸偃师,舍于豆田,是也。 胡氏曰:荥、洛之间,有麻田、豆田,大抵因人所种艺而名。 姚襄与苻秦将李历战于麻田,襄大败,其地亦在洛阳、成皋间也。 张方垒在故洛城西七里。 晋齐王冏将张方所筑,后遂为戍守之所。 永嘉五年,刘聪遣呼延晏等寇洛阳,晏留辎重于张方故垒,是也。 彭婆镇在府东南九十里,又东入汝州界之临汝铺。 唐建中四年,李希烈畔围郑州逻骑西至彭婆。 《金人疆域图》洛阳有彭婆镇。 《郡志》:府东南四十五里即彭婆镇,东南七十里为白沙镇。 平乐观在故洛城上西门外。 汉灵帝初平五年,讲武于平乐观下。 又袁绍诛宦官,促董卓进兵屯平乐观。 魏嘉平六年,诏司马昭自许昌西击姜维,魏主芳幸平乐观以临军。 隋末,李密自洛口向东都,败隋兵于平乐园,即故平乐观也。 时在东都之东十五里。 胡氏曰:汉魏平乐观,在洛城西,隋营新都,改为平乐园,在都城之东。 ○平望观,在故洛城华林园东南,天渊池水径其南,魏所置也。 太和四年,改曰听讼观。 陆机云:洛阳城有三市九观。 三市者,一曰金市,在旧宫西大城内;二曰马市,在城东;三曰羊市,在城南。 九观曰临商、凌云、宣曲、广望、阆风、万世、修龄、总章、听讼,皆在宫中:皆魏晋时置。 又玄武馆,在北邙山之尾,直故洛城北。 曹魏立玄武馆于邙垂,是也。 高贵乡公自元城入即位,至玄武馆,即此。 元城,今北直大名府属县。 宣武场在故洛城大夏门东北,其南有宣武观。 晋河间王之乱,帝自十三里桥还军宣武场。 《水经注》:大夏门东宣武观,凭城结构,南望天渊池,北瞩宣武场。 是也。 凌云台在故金墉城之西。 《水经注》在洛阳城中金市之东,魏文帝黄初三年筑。 苻秦置戍于此。 晋大元八年,丁零翟斌叛秦,举兵新安,慕容凤等归之,败秦兵,克凌云台戍,是也。 又东晋末,刘裕诛除宗室,宗室多逃亡在河南,司马顺明率众保凌云台,即此。 《寰宇记》:故洛城东有云台,今地名水南保,即汉明帝图中兴二十八将处。 误。 ○周公台,在故洛阳县治东,相传周公所作。 李密据金墉,筑寝室于台后。 又龙虎台,在今城东,李密攻东都时,筑此以阅武。 天津桥在府西南洛水上。 旧为洛水桥,在洛阳故城南。 后汉时建。 魏晋因之。 后魏正光初,时方强盛,于洛水桥南御道东作四馆,道西立四里,有自江南来降者,处之金陵馆,三年之后,赐宅归正里;自北夷降者,处燕然馆,赐宅归德里;自东夷降者,处扶桑馆,赐宅慕化里;自西夷降者,处崦嵫馆,赐宅慕义里。 永安三年,遣高乾等东归济州,招集乡曲,魏主亲送之河桥,即洛水桥也。 隋大业初,迁都,以洛水贯都,有天汉之象,因建此桥,用大船,连以铁锁,南北夹起四楼,名曰天津。 李密破回洛仓,遂烧天津桥。 唐武后长寿中,始命李德昭石为岸。 开元二十年,又改造焉。 广平王入东都,陈兵于天津桥南。 宋建隆二年,留守向拱重修,以巨石,基址甚固,横亘洛水,为都城之胜。 洛中桥在天津桥东。 武后时,李德昭所造。 其东有利涉桥。 上元二年,韦弘机移中桥南当长夏门,废利涉桥,人以为便。 《宋会要》:西京端门前,唐《洛阳图》有四桥,曰水、曰黄道,在天津桥北;曰重津,则在南;桥西十里有石堰曰分洛。 自唐以来,引水入小河,东南入伊。 又有蒋桥,旧《志》:在城西水上。 后唐应顺初,潞王从珂自陕趣洛,至蒋桥,百官班迎,即此。 ○莱市桥,在府城东,亦唐所置。 宋开宝九年,郊祀西京,诏发卒五千,自洛城莱市桥凿渠抵漕口三十五里,馈运便之,其后导以通汴。 十三里桥在府东。 自洛阳故城西至桥十三里,因名。 晋太安二年,成都王颖自邺,河间王自关中,皆举兵内向,帝如十三里桥,既而还军宣武场,舍于石楼,屯于河桥;将张方寻攻洛阳,为长沙王所败,退屯十三里桥。 石楼驿,在故洛城东北。 夕阳亭在府西南。 董卓为何进所召,引军至河南,复遣种劭止之,卓还军夕阳亭。 又晋贾充出镇长安,荀勖、冯篏等饯送于夕阳亭,劭子谓“晋室之祸,成于夕阳亭之一言”者也。 唐时亦为饯送之所,更名河亭。 《志》云:今洛阳县治东南有周南驿。 夹马营在府东北二十里。 朱梁开平初,置营于此,有指挥使掌之。 后因而不废。 宋太祖诞生焉。 真宗时建为应天寺,后又改为发祥寺。 白马寺在故洛城西。 汉明帝时建,中国僧寺盖始于此。 唐垂拱初,武后复修之。 乾元二年,史思明取洛阳,畏李光弼在河阳,不敢入宫,退屯白马南,又筑月城于河渚以备光弼。 唐末,置白马顿于此。 朱温乾化二年,自洛阳至白马顿,寻渡河,至武陟,是也。 胡氏曰:河渚在河阳南岸。 永宁寺在故洛城内。 元魏熙平初,胡太后建于宫侧,极土木之美。 《水经注》:渠南流出大尉、司徒两坊间,水西为永宁寺,有九层浮图,高百丈,最为壮丽。 永安三年,尔朱兆入洛阳,执魏主子攸,锁于永宁寺。 永熙三年,永宁浮图灾,既而高欢入洛,魏主西迁,欢舍于永宁寺。 ○汉王寺,在府东十七里。 隋杨玄感作乱,遣其弟积善将兵,自偃师南缘洛水西入,东都遣达奚善意拒之,善意渡洛南,营于汉王寺,旋溃还。 偃师县在府东七十里。 北至孟津县三十五里,东北至怀庆府温县八十五里,东南至登封县九十里。 帝喾所都,古亳邑也。 亦曰西亳,成汤都焉,为三亳之一。 又盘庚自耿徙此,改号曰殷。 周武王伐纣,回师息戎,因名偃师。 秦属三川郡。 汉置县,属河南郡。 晋并入洛阳。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 大业十三年,李密攻偃师,不克,即此。 唐仍属洛州。 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 ○亳城县西十四里。 古西亳也。 《史记》: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孔安国曰:契父帝喾居亳,汤自商丘迁焉,盘庚亦徙都之。 春秋时为郑地。 《左传》哀十一年,公会诸侯伐郑,同盟于亳城北。 《汉志》偃师有尸乡,汤所都。 《水经注》:尸乡,故汤所居,亦曰汤亭。 今在县西三十里,亦曰尸氏。 《左传》昭二十六年,子朝据王城,刘人败王城之师于尸氏。 汉初,曹参还击秦将赵贲于尸北,破之,谓尸乡北也。 又田横乘传诣洛阳,至尸乡厩置,遂自刭。 今有田横墓。 又《晋太康地记》:尸乡南有亳坂,东有桐城,太甲所放处;亦曰桐宫,汤墓在焉。 缑氏城县南二十里。 古滑国。 《春秋》僖二十年,郑人入滑。 僖三十三年,秦人灭滑。 晋吕相绝秦,曰:殄灭我费、滑。 杜预曰:滑国都于费,今缑氏也。 昭二十二年,子朝之乱,晋师军于侯氏,即缑氏矣。 战国时为东周之邑。 《史记》:秦昭王四十六年,攻韩缑氏、蔺,拔之。 宋白曰:古缑氏城,在今城南二十里。 汉始置县,属河南郡,武帝尝幸此。 晋仍为缑氏县,属河南郡。 太安二年,成都王颖自邺入犯,帝幸缑氏,击颖将牵秀,走之。 后魏太和十七年,并洛阳。 天平初复,亦属河南郡。 东魏改属洛阳郡。 隋开皇十六年,废。 大业初,复置,仍属河南郡。 唐贞观六年,省。 上元二年,复属河南府。 宋熙宁初,省入偃师。 蔺,林氏曰:在缑氏南,故韩邑也。 胥靡城在县东南四十里。 《左传》襄十八年,楚伐郑,侵费、滑、胥靡。 后亦为周邑。 昭二十六年,子朝之乱,敬王入于胥靡,次于滑。 定六年,郑伐胥靡,乘周大夫儋翩之乱也。 晋使阎没戍周,且城胥靡,即此。 ○缑氏山在县南四十里。 一名覆釜堆,相传周灵王太子晋升仙之所。 又百丕山,在县南五十里。 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幸缑氏,登百丕山,是也。 县西南三十五里又有半石山,合水出焉。 ○首阳山,在县西北二十里。 杜佑曰:夷齐葬于此,旧有周公庙。 后魏普泰初,尔朱世隆为尔朱荣立庙于首阳山,因周公旧庙而为之,庙成,为火所焚。 景山在县南二十里。 《商颂》景员维何,谓此山也。 又懊来山,在县东南五十里。 唐高宗太子弘葬此,曰恭陵,改山为太平山。 天佑初,朱温弑昭宗,葬于此,名曰和陵。 ○凤台山,在县东二十里,接巩县界。 本名訾王山,宋天圣八年,建太祖太宗真宗会圣宫于上,改名凤台山。 ○洛水在县南五里。 自洛阳县流入,又东北至巩县境。 隋大业九年,杨玄感作乱,自汲郡南渡河,使其弟积善自偃师南缘洛西入,攻洛阳。 县东北有塔儿湾。 明初,徐达取河南,自虎牢进至塔儿湾,是也。 伊水在县西。 自洛阳县流入,合于洛水。 上有望江台,相传周刘康公所筑。 ○合水,在县西南,出半石山。 《水经注》:合水北径合水坞,又东北注于公路涧,俗讹为光禄涧。 又有刘涧,亦出半石山东,西北流经刘聚而注于合水,又北入于洛。 通济渠在县南,故阳渠也。 隋时尝修导之,亦曰通津渠。 王世充自东都出兵击李密,至偃师,营于通济渠南,作三桥于渠上,即此。 通山沟在县西北三十里。 深二丈,阔百尺,南起邙山,北通孟津。 昔以邙山涧谷之水并流入洛,每遇霖潦,辄至泛溢,因为此沟导之入河,故曰通山。 《图经》邙山在县北三里。 ○延寿关在县南三十五里。 晋永康二年,齐王冏举兵许昌,讨赵王伦,伦遣兵出延寿关,以拒之。 或谓之延寿城。 《嵩山记》:王子晋学道于洛鹿涧,涧旁有灵星坞,即延寿城。 刘聚在故缑氏城南十五里,三面临涧,甚险固。 周畿内刘子国也。 昭二十三年,王室乱,单子、刘子以王如刘。 《括地志》云即刘累故城,似误。 又西南有邬聚。 《左传》隐十一年,王取邬、刘之田于郑。 庄二十年,王及郑伯入于邬,遂入成周。 昭二十四年,子朝入于邬。 或谓之邬乡。 杜预曰:缑氏县西南有邬聚,西北有刘亭。 柏谷坞在县东南十五里。 《水经注》:洛水东经偃师县南,又东径柏谷坞。 戴延之《西征记》:坞在川南,因高为坞,高十余丈。 义熙十二年,刘裕伐秦,军至成皋,秦姚镇洛阳,遣赵玄屯守柏谷坞,毛德祖击败之。 元熙初,司马楚之避刘裕,逃亡河南,屯柏谷坞。 元魏景明二年,咸阳王禧谋为变,事泄,自洪池东南走,济洛,至柏谷坞,追兵擒之。 东魏武定初,高季密以虎牢降魏,宇文泰率军应之,至洛阳,遣于谨攻柏谷,拔之。 隋大业十四年,李密围东都柏谷,降密。 又《宋书》:武帝西征,营于柏坞,西有三垒,相连如锁,名锁钩垒云。 袁术固县西南三十五里。 汉末,袁术所筑,四周绝涧,迢递百仞,广四五里,有一水渊而不流,即公路涧也。 隋大业二年,设缑氏县于公路涧西,凭岸为城云。 ○仙人山寨,在县南境。 又有神顶山寨。 皆元末土豪屯结处。 石阙在县西二十五里。 胡氏曰:偃师西山有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庙东有二石阙。 刘裕伐秦,檀道济等自成皋、虎牢长驱而进,秦姚镇洛,遣石无讳戍巩,无讳至石阙,奔还。 或作石关,误也。 孝义桥在县东二十里洛水上。 唐天宝七载,河南尹韦济奏于偃师县东山下开驿路,通孝义桥。 后废。 宋景德四年,于其处造訾店渡桥,诏赐名奉先桥。 又首阳驿,在今县城西。 河阳仓在县北。 隋开皇三年,于洛州置河阳仓,即此。 ○夏台,在县西。 《史记》:夏桀囚汤于此。 又韩王二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 或曰即夏台也,夏狱名。 《郡志》:台在巩县西南,与永安故城相近。 巩县府东一百三十里。 东至郑州汜水县六十里,北至怀庆府温县二十五里,东南至禹州密县八十里。 周巩伯邑。 战国时,谓之东周。 汉置县,属河南郡。 晋及后魏因之。 东魏属成皋郡。 北齐属洛州,寻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 大业初,移县治洛口,仍属河南郡。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九里。 ○巩城在县西南三十里。 周巩伯邑。 《左传》昭二十六年,晋师克巩,逐王子朝。 《尔雅》曰:巩,固也。 四面有河山之固也。 《史记》:西周惠公封少子班于此,为东周公。 秦庄襄元年,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 盖东周亡于是年也。 汉三年,项羽拔成皋欲西,汉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后置县于此。 隋迁今治。 訾城在县西南四十里。 《左传》昭二十三年,子朝之乱,单子取訾。 或谓之东訾。 二十五年,子朝之党尹圉涉于巩,焚东訾,是也。 晋咸和三年,石勒击刘曜于洛阳,至成皋,卷甲衔枚,诡道兼行,出于巩、訾之间,即此。 亦曰訾聚。 《地道记》訾城在巩县东,误。 又黄亭,在訾城北三里,有皇水。 《春秋》昭二十二年,刘子、单子以王子猛居于皇。 杜预曰:即黄亭也。 城在县西南五十八里。 周邑也。 《左传》昭二十三年,王师晋师围郊,郊、溃。 杜预曰:郊、,二邑名。 今巩县西南有地名中,郊与盖相近。 或谓即夏之斟。 洛口仓城在县北十里。 隋大业二年,于巩东南原上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 亦曰兴洛仓。 十二年,以盗贼充斥,命移兵守洛口仓。 明年,李密说翟让曰: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先无豫备,取之如拾遗耳。 遂袭克兴洛仓,密称魏公,命护军田茂广筑洛口城,方四十里而居之。 又临洛水筑偃月城,与仓城相应。 既而与王世充战于洛北,败走洛南,余众东走月城。 唐武德三年,世民伐王世充,分遣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 开元二十一年,复置洛口仓于此。 《志》云:今县东有洛口驿。 永安城在县西南四十里。 宋太祖父昭武帝葬于此,曰永安陵。 景德四年,割巩、偃师二县置县以奉陵寝,后为永安军。 《志》云:宋景中,升永安镇为县。 自太祖至哲宗八陵皆葬于城西南诸原上。 金贞元元年,改芝田县。 元废县。 今为芝田集。 又有南城军,亦在县西南。 宋绍兴二年,岳飞遣诸将收复河南,杨遇复南城军,张宪复永安军,是也。 金废。 王药城在县东北滨河,高齐时戍守处。 后周建德四年,宇文宪等入齐境,降拔三十余城,师还,皆弃不守,惟以王药城为要害,遣将韩正守之。 正以城降齐。 ○轘辕山在县西南七十里。 其坂有十二曲,将去复还,故名。 《左传》襄二十一年,晋栾盈奔楚,过周,王使候出诸轘辕。 《战国策》:张仪曰:秦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 《史记》:沛公伐秦,南出轘辕。 汉三年,从轘辕至阳城。 又樊哙攻轘辕,克之。 武帝时,淮南王安谋反,欲塞轘辕伊阙之道。 建武九年,帝幸缑氏,登轘辕。 灵帝时,为河南八关之一。 建安初,曹操奉献帝迁许,从轘辕而东。 晋怀帝永嘉二年,群盗王弥自许昌入轘辕,败官军于伊北,遂逼洛阳,屯于津阳门。 三年,刘渊使王弥等复寇洛阳,不克,乃南出轘辕,掠豫、兖而东。 四年,刘聪使其子粲等犯洛阳,粲出轘辕,掠梁、陈、汝、颍间。 五年,刘曜、石勒等陷洛阳,勒引兵出轘辕,屯许昌。 后魏永安二年,元颢入洛,继而败于河桥,轻骑南走,自轘辕南出至临颍,为人所杀。 唐武德二年,讨王世充,王君廓攻轘辕,克之。 世充遣将魏隐来救,为君廓所败,遂东徇地,至管城而还。 四年,王君廓与世充将单雄信等相持于洛口,世民援之,至轘辕,雄信等遁去。 乾符元年,黄巢侵逼东都,诏发兵守轘辕伊阙河阴、武牢。 孔颖达曰:轘辕山在缑氏县东南三十里,道路险厄,自古为控守处。 寒战山在县东南五十里。 其山陡峻,临玉仙河,经者战惧,因名。 又赵封山,在县东南四十里。 《志》云:宋种茶于此而封固其地,因名。 ○青龙山,在县南四十里宋太祖永昌陵东。 其尾接洛河者曰龙尾山,在县南三里。 又有神尾山,在县东北。 宋元丰初,都水丞范子渊议引洛入汴处也。 又黑云山,在县西南六十里,相传汤祷雨处。 横岭在县东三十里,接汜水县界。 李密据兴洛仓,隋遣东都兵讨之,又使虎牢镇将裴仁基自汜水西入以掩其后,密分兵伏横岭下以待仁基,是也。 又百花谷,在县东南三十余里,接汜水县西境。 裴仁基讨李密,失期不进,屯于百花谷,旋降密。 ○窑岭,在县西南八十里,宋时常置寨于此。 岑原丘在县西北三十里。 《水经注》:山临大河,下有穴,谓之巩穴,潜通淮浦,北达于河,直穴有渚,谓之鲔渚。 东晋永和十年,故魏降将周成反,自宛袭洛阳,河南太守谢施,自洛阳奔鲔渚,是也。 ○黄河在县北十里。 洛水流合焉,又东入汜水县界。 洛水在县北二里。 流六里,至洛口入河。 《续汉志》注:洛在巩县东北三十里,大康五弟于此。 《左传》昭元年,晋赵武自郑还,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馆于洛。 杜预曰:洛在巩县南,水曲流为。 晋大兴初,荥阳太守李矩使郭诵救赵固于洛阳,屯洛,诵遣其将耿稚夜济河袭刘粲,大败之。 大宁三年,后赵石虎败刘曜将刘岳于洛西,盖在洛口西也。 后魏永熙末,高欢自晋阳引军渡河,众议欲守洛口死战,魏主不能从。 隋末,李密据洛口,越王侗使诸军击密,夹洛水相守。 既而王世充与密相持于洛水上,屡为密所败。 义宁二年,世充击密于洛北,败之,遂屯巩北。 复渡洛击密,军败,溺者甚众。 《郡县志》:洛水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河,是为洛。 自隋以前,县与成皋中分洛水为界,西则巩,东则成皋。 隋筑洛口仓,而巩与成皋之界相错矣。 《唐·五行志》:开元五年,巩县大水,坏城邑,损民居数百家。 洛水入河之处,即洛口也,与大河清浊异流,焉殊别,亦名什谷云。 谷水在县北。 亦谓之什谷,即洛口也。 《元和志》:洛水东经洛,北对琅邪渚入河,谓之洛口。 亦名什谷。 《史记》:张仪说秦,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 徐广曰:什口,寻口也。 寻,亦作。 水,一名温水。 《括地志》:温泉水即源,出巩县西南四十里,谓之南,亦曰上;至巩洛渡北,东入洛,谓之北,亦曰下。 《一统志》:偃师县东北十四里有溪,旁有莲池,夏寒冬暖,即源矣。 又市河,在县东一里;青龙河,在县西南五十里,皆源出青龙山,绕流分注,下流入于洛河。 长罗川在县西南。 源出汜水县之方山,西北流入县界,又西北过訾城东北而入洛,谓之罗口。 隋大业十三年,李密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又密将张善相为伊州刺史,据襄城。 自襄城北出罗口,即长罗川口矣。 ○饮马沟,在县东七里,俗传吕布军虎牢,饮马于此。 石子河县东南二十里。 《水经注》:洞水出南溪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水,过巩东坎聚西,而北入洛。 盖即石子河也。 李密取兴洛仓,隋刘长恭帅东都兵讨之。 长恭度洛水,陈于石子河西,南北十余里。 密陈兵于石子河东,击长恭,大败之。 又王世充与密相持,夹石子河而军,世充为密所败。 或谓之王仙河。 ○神堤渠,在县北三里,中低而四围高,常横流为患。 永乐十六年,县丞华胥开此渠而水患息。 九曲渎在县西,即洛阳之千金曷。 晋永康二年,赵王伦败,其子虔自河北还,至九曲,闻乱,弃军归里第。 ○荣涧,杜预曰:在县西。 《左传》昭二十二年,景王崩于荣氏,涧盖在邑傍。 又明溪泉,在县西南。 昭二十二年,晋贾辛军于明溪泉,谋定王室也。 五社津在县北五里。 大河东过巩北,谓之巩河,有五社渡,亦谓五社津,又名五度津。 更始将朱鲔守洛阳,遣兵度巩河,攻温。 又建武初,遣将军耿等军五社津,备荥阳以东,而使吴汉等围洛阳,是也。 黑石渡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洛水津济处。 隋末,王世充与李密相持,世充夜渡洛水,营于黑石。 明日,分兵守营,自将精兵陈于洛北。 李密渡洛逆战而败,复渡洛趣黑石。 世充还救,为密所败。 元至和初,陕西诸王阔不花等讨燕帖木儿之乱,进至巩县黑石渡,大败河南兵,遂克虎牢,闻上都已陷而还,入自巡简司。 ○辕关在轘辕山上。 陆机《洛阳记》:洛阳四关,南有轘辕。 杜预曰:缑氏东南有轘辕关。 又大栗树关,在县东南三十里,崎岖险阻,元置,今废。 坎聚在县东南。 《春秋》僖二十四年,周襄王避子带之难,出及坎,国人纳之。 杜预曰:在巩县东。 《晋·地道记》:县南有坎聚。 石窟寺在县西南洛水北。 隋末,王世充与李密相持,世充渡洛水逼仓城,为营,与密战于石窟寺东,败还。 ○天堂山寨,在县东南;又有鹿耳、鸡翎、凌青、黑山等山寨,俱元季乡豪屯聚处。 孟津县府东北五十里。 东北至怀庆府孟县四十里,西北至怀庆府济源县七十里。 汉平阴县地,属河南郡。 魏晋时为河阴县地。 唐为河清县地,仍属河南府。 宋移河清县治白坡镇。 金又徙而东十里,治孟津渡,改孟津县;又升为陶州,州旋废。 元仍曰孟津县。 明时嘉靖十七年,圮于水。 二十五年,始迁今治。 旧无城,今增筑,周三里有奇。 编户二十九里。 ○孟津旧县在县东二十里。 周武王伐纣,师渡孟津,是也。 汉为平阴县地。 晋属河阴县。 唐属河清县。 宋亦为河清县地。 金人徙置孟津县于此。 前朝因之,并置巡司。 嘉靖中,又徙今治,仍置孟津巡简司于旧县治。 旧《志》:县北去孟县三十里。 平阴城在今县东一里。 旧《志》云:城在故洛阳城东北五十里。 《左传》昭二十二年,子朝之乱,晋籍谈帅师军于阴,即平阴也。 二十三年,晋师在平阴,是矣。 其地亦为津济处。 沛公北攻平阴,绝河津南,战洛阳东。 汉二年,南渡平阴津,至洛阳。 后置平阴县,属河南郡。 《十三州志》:县在平津大河之间,故名。 更始将朱鲔遣兵攻温,自将数万人攻平阴,是也。 魏文帝改曰河阴,仍属河南郡。 晋因之。 永嘉五年,帝以洛阳危困,欲东幸仓垣,而卫从不备,使傅祗出诣河阴,治舟楫,不得进而还。 既而洛阳陷,祗建行台于河阴。 后魏仍属河南郡。 太和十八年,如河阴规方泽。 二十年,营方泽于河阴。 武泰初,尔朱荣立子攸于河阳,百官奉迎于河桥,荣遣骑入洛,执太后及幼主钊送河阴,沉之于河。 魏收《志》:河阴县,晋置,太宗并洛阳,正始二年复。 元象二年,又分置河阴郡治此。 其后周武帝攻齐,拔河阴大城,是也。 隋初郡废。 仁寿末,汉王谅举兵并州,遣其将余公理下河内,诏史祥拒之于河阴。 祥具舟南岸,公理屯河阳,亦聚兵当之。 祥简精锐于下流潜济,公理败走。 大业初,县废。 王世充复置,又置平州治焉。 唐武德四年废。 开元二十年,始割汜水、荥泽二县地置河阴县,非复平阴旧地矣。 《通典》河阴旧城,北对河阳岸,即此。 小平城在今县西北。 《汉志》河南郡有平县。 武帝封刘遂为侯邑,城中有高祖讲武场。 旧《志》云:汉平阴县城北有河津,曰小平津。 津上有城,灵帝时河南八关之一也。 袁绍诛宦官,中常侍张让等将帝步出门,至小平津,让等投河死。 帝夜从小平津步至雒舍。 雒舍在邙山之北,驿舍也。 晋永嘉末,傅祗保盟津小城,或曰即小平津。 建兴末,刘聪将赵固以洛阳归晋,聪遣刘粲以步骑十万屯小平津,逼洛阳。 隆和元年,慕容遣其将吕护屯河阴,进攻洛阳,桓温遣军赴救,护退守小平津,中流矢而死。 后魏太和二十年,讲武于小平津。 又武泰初,尔朱荣举兵南向,胡太后遣费穆屯小平津拒之,穆遁还。 《水经注》:小平津,亦曰河阳津。 武济城在旧县东。 旧传周武王伐纣,由此济河,故名。 东魏筑城于此,为戍守处。 周建德四年,大举伐齐,宇文宪拔武济,进围洛口,拔东西二城,是也。 回洛城在旧县东。 《唐志》河阳关南有回洛城。 东魏大象初,侯景邙山之战,诸军皆北渡河桥,万俟洛独勒兵不动,魏人畏之而去,高欢因名其所营地曰回洛。 隋大业二年,于其地置回洛仓,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 十三年,李密遣兵袭回洛东仓,破之。 既而据回洛仓,大修营堑以逼东都。 隋段达等出兵拒之,战于仓北,隋兵败走。 未几,达等复陈于回洛仓西北,密战败,奔还洛口。 寻败隋兵,复取回洛。 武德三年,世民攻王世充,分遣怀州总管黄君汉自河阴攻回洛城。 君汉遣其将张夜以舟师袭回洛,克之。 世充使其子玄应来攻,不克,乃筑月城于其西,留兵守之。 《隋纪》云回洛仓置于洛阳北七里,似误。 ○破陵在县西。 隋大业中,杨玄感围东都,屈突通奉诏驰救,自河阳济河,军于破陵。 胡氏曰:破陵,近洛城东北。 硖石在县西二十里,亦黄河津济处。 晋永嘉末,魏浚率流民数百家,保河阴之硖石。 后魏永安二年,尔朱荣奉魏主子攸讨元颢,自马渚西硖石夜渡,亦河阴之硖石也。 ○黄河在县北五里。 河北即怀庆府孟县界,又东入巩县境。 《志》云:旧县治西有护民、永安二堤,当黄河漫流。 又有罗家滩、在县西北十五里;又西为杨家滩、柳滩、杏园滩及耕子、马坟二滩,俱在黄河中。 委粟津在县西,黄河渡处也。 刘宋元嘉七年,后魏将安颉自委粟津济,攻宋金墉,守将杜骥南遁,遂克之。 高渚在县西,亦黄河津渡处。 北魏胡太后之乱,尔朱荣举兵至河内,迎长乐王子攸于洛阳。 子攸潜自高渚济河,会荣于河阳。 亦曰雷陂。 尔朱兆闻庄宗诛尔朱荣,自汾州引兵南下,破丹谷军,趣洛阳,从河桥西涉渡。 《洛阳伽蓝记》曰:渡处即雷陂也。 亦曰[A212]陂津。 普泰二年,尔朱度律等攻邺,败还,斛斯椿等先据河桥拒之,度律等不得入,西走[A212]陂津,为人所获,是也。 胡氏曰:[A212]陂津,在河桥西。 丹谷军,见山西泽州。 马渚在县西,近故洛城北,亦黄河渡处也。 后魏永安二年,尔朱荣奉魏主子攸南讨元颢。 颢列兵沿河固守,北军无船,不得渡。 伏波将军杨摽与其族居马渚,自言有小船数艘,求为乡道。 荣遂命尔朱兆等缚林为筏,自马渚西硖石夜渡,袭击颢子冠受,擒之,颢军遂溃。 三年,尔朱世隆犯洛阳,李苗募人从马渚上流纵火船焚河桥,世隆北遁。 ○陶渚,在县北,大河中渚也。 河流经此,有三渚之名。 晋永嘉末,刘聪子粲攻晋故司徒傅祗于三渚,即此。 详见重险河阳三城。 ○河桥在县北。 晋杜预所建。 详见重险河阳三城。 横水店在县西。 唐宝应元年,仆固怀恩讨史朝义,陈于横水。 贼立栅自固。 怀恩陈于西原以当之,遣骁骑回纥并南山,出栅东北夹击之,贼大败。 又转战于昭觉寺、石榴园、老君庙,皆败之。 贼人马相蹂践,填满尚书谷。 《金人疆域图》孟津县有横水店、昭觉寺诸处,应在河北岸。 文家寺在县南。 宋建炎二年,翟进复西京,遂袭兀术于河阳,败还。 又帅韩世忠等战于文家寺,复败走。 金人遂复入西京。 ○观兵台,在旧县治东。 相传武王观兵于此。 一名选将台。 宜阳县在府西南七十里。 西至永宁县百二十里,北至新安县六十里,东至登封县百八十里,南至嵩县百二十里。 周为召伯听讼之所。 汉宜阳县地,属弘农郡。 晋及后魏因之。 后魏孝昌初,置宜阳郡。 东魏天平初,置阳州。 四年,州降于西魏。 后周明帝二年,改置熊州。 隋初郡废。 大业初州废,县属河南郡。 义宁初,复置宜阳郡。 唐初,改郡曰熊州,改县曰福昌。 贞观初,州废,以县属州,六年,又徙州治此。 显庆初,州废,县属洛州。 后唐改为福庆县。 宋复曰福昌。 熙宁五年,省入寿安县。 元初,复置。 金以福昌县属嵩州。 正隆后,改寿安为宜阳县。 元初,以福昌废入。 明仍之。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六十八里。 ○宜阳城在县东北十四里,韩城也。 苏秦说赵曰: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 说韩曰:韩西有宜阳、商阪之塞。 张仪曰: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 又说韩曰:秦下甲据宜阳,断韩之上地。 苏代曰:秦起乎宜阳而触平阳。 皆谓此也。 又周王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 故甘茂亦云:宜阳,大县也。 秦惠文王三年,拔韩宜阳,既而韩复取之。 又武王四年,使甘茂伐宜阳,五月而不拔,大起兵拔之。 盖渑池、二崤,实皆在宜阳境内,为控扼之要地。 孔氏曰:宜阳,韩之大郡,伐取之,三川路乃通。 汉置县于此。 光武降刘盆子,积甲宜阳城。 晋太安二年,河间王举兵关中,遣其将张方趣洛阳。 长沙王使皇甫商将兵拒之于宜阳,为方所败。 永嘉三年,刘渊遣其子聪等寇洛阳,长驱至宜阳,弘农太守垣延袭败之。 未几,渊复遣子聪自宜阳寇洛阳。 周、齐时,为东西必争之所。 后周天和四年,遣宇文宪等将兵趣宜阳,筑崇德等五城。 五年,齐斛律光救宜阳,屡破周军,筑统关、丰化二城而还。 六年,周宇文纯复取宜阳等九城,斛律光引兵争之,与周师战于宜阳城下,取周建安四戍。 四戍,亦在宜阳城侧。 隋义宁二年,唐公渊遣世民等救东都,东都不应,引还。 东都将段达来追,世民败之,逐北至城下,置新安、宜阳二郡,留兵戍之而还。 福昌城今县治。 杜佑曰:即故乙合坞。 晋永嘉末,魏浚屯洛北石梁坞,族子该聚众屯一泉坞。 大兴初,谈始自宜阳帅众南迁新野。 盖其地险固可凭也。 《水经注》:洛水经卢氏县南,又东过一合坞南。 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全固,因名乙合坞。 《晋书》:一泉坞,在宜阳西南洛水北原上。 又名乙泉戍。 慕容时,戍此以备秦。 晋太和四年,燕慕容垂奔秦,乙泉戍主吴归追之至阌乡,是也。 宇文周时,亦置重兵于此以备齐。 唐初移宜阳县于此,改曰福昌。 ○洛水城,在县西北。 东魏置南渑池县,属金门郡。 后周改曰昌洛县,属熊州。 开皇末,改为洛水县。 大业初废。 寿安城在县东南二十里。 旧《志》:在洛阳西南七十里。 后魏置甘棠县,属新安郡。 隋仁寿四年,改曰寿安。 义宁初,移治九曲城,属熊州。 唐贞观七年,复移治此,改属洛州。 宋因之。 金废。 杜佑曰:高齐孔城防,在寿安县东南。 又兴泰城,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隋大业四年,置兴泰县,属河南郡。 隋末废。 唐长安四年,立兴泰宫,复析置兴泰县。 神龙初,省入寿安。 ○金门城,在县西南六十里,以金门山名。 后汉延熹二年,以诛梁冀功,封尚书令李玮为金门亭侯,即此处也。 后魏天平初,置金门郡及金门县。 后周废。 《隋志》宜阳县有故金门郡。 九曲城在县东三十里。 高齐置城于此以备周。 其地亦曰九阿。 《水经注》:洛水自宜阳而东,径九曲南,其地十里,有阪九曲。 《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升于九阿,是也。 刘句曰:熊州寿安县,隋义宁元年移治九曲城。 唐武德二年,王世充与唐兵战于九曲,秦叔宝等来降。 三年,熊州总管史万宝邀败王世充子玄应于九曲,是也。 ○柏谷城,在县南,后周所置以防齐。 《北史》:高齐武成初,斛律光出洛阳,击斩周将曹回公,柏谷戍主薛禹生弃城走,光遂取文侯镇,立栅置戍而还。 镇盖与柏谷城相近。 又天和五年,宇文宪与斛律光争汾北,齐将段韶等攻周人柏谷城,拔之而还。 ○熊耳山在县西百里洛水之北。 双峰竞举,状如熊耳。 东汉建武三年,赤眉震惊,乞降,积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 唐初李密自桃林畔走南山,盛彦师帅众逾熊耳山南据要道,弓弩夹路乘高,刀伏于溪谷,曰:俟贼半渡,一时俱发。 密至,逆击斩之。 ○金门山,在县西六十里。 《九州要记》:金门之竹,可为笙管,一名律管山。 后汉金门亭置于此。 鹿蹄山县东南五十里。 一名纵山。 或谓之非山。 唐龙朔元年,畋于非山,是也。 非,一作韭。 甘水出焉。 又女几山,在县西九十里。 晋张轨少隐于宜阳女几山,即此。 ○锦屏山,在县治南。 唐武后幸此,赐名。 中有一峰耸出,谓之玉柱。 又寿安山,在县东十三里。 隋寿安县以此名。 又南五十余里有万安山,唐武后置兴泰宫于此。 ○洛水在县北一里。 自永宁县流经县界,又东入洛阳县境。 前朝洪武二十九年,洛河泛溢,漂没宜阳庐舍,因筑防于水侧。 宜水在县西五十里。 本名西度水。 自永宁县界流经县西境之宜谷西,又南注于洛。 ○昌谷水,在县西九十里,即永宁之刀轘川。 源出陕州界,东南流入洛。 又甘水,出鹿蹄山西,至洛阳县南而入洛。 又汪洋水,在县西四十里,自渑池县流入,下流注于洛。 ○豪水,在县东。 《水经注》:洛水又东与豪水会,源出新安县密山,南流历九曲东而南入洛。 黑涧在寿安废县南。 《水经注》:黑涧水出陆浑县西山,历黑涧,西北入洛。 洛水径宜阳故城南,又东与黑涧水合。 亦曰皂涧。 《隋志》:大业初,营显仁宫,南接皂涧,北跨洛滨,是也。 新安别有{白十}涧,非是。 ○上宜川,在寿安故城西南二十里大安山下。 开元十年,幸兴泰宫,猎于上宜川,是也。 又有方秀川。 开元十四年,幸寿安,猎于方秀川。 ○福昌宫县西十七里。 隋置,后废。 唐显庆三年,复置,改为兰昌宫。 ○显仁宫,在故寿安城内。 隋置,自西京幸东都,以此为中顿。 亦曰甘棠宫。 唐初讨王世充,史万宝进军甘棠宫,是也。 后仍曰显仁。 贞观十一年,幸显仁宫。 又兴泰宫,在废寿安县西南四十里万安山上。 唐武后长安四年置宫,因分寿安置兴泰县。 神龙元年废。 ○连昌宫,在寿安废县西二十九里。 唐显庆三年置。 赵保镇关县西南三十里。 又县西南百二十里有穆册镇关。 今俱有巡司戍守。 张白坞在县西北。 后汉末,贼将张白骑据此,曹公使庞德破之于两崤间。 西魏大统四年,宇文泰置戍以拒东魏,使权景宣守之。 ○福昌山寨,在县南。 元末,土豪屯聚于此。 永济桥在县东十三里。 旧《志》:在寿安县西十七里。 隋大业三年置,架洛水上。 隋末废。 贞观八年,修治,造舟为梁,长四十丈,后又易以石柱云。 《河南志》:在新安县西十七里。 永宁县在府西南二百里。 北至渑池县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陕州二百里,东至宜阳县百二十里,西至卢氏县百八十里,南至嵩县百六十里。 汉为渑池县之南境,属弘农郡。 西魏于黄栌城置北宜阳县,后改熊耳县,属宜阳郡。 后周移于刘坞,属同轨郡。 隋徙治同轨城。 义宁二年,又移于永固城,因苻坚旧城置县,曰永宁。 唐初复移治同轨城,属熊州。 贞观初,改属州,又移治莎栅,后又移治鹿桥驿。 显庆初,改属洛州。 宋属河南府。 金属嵩州。 元属河南路。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六十四里。 ○同轨城在县东。 西魏置同轨防于此。 大统十五年,高澄至洛阳,同轨长史裴宽与东魏将彭乐战,为乐所擒。 后周为同轨郡。 隋开皇初废。 《通典》:永宁县,后周置黄栌、同轨、永昌三城以备齐。 唐武德二年,移县治同轨城,兼置函州。 八年,州废。 又莎栅,亦在县东。 唐乾元、上元间,卫伯玉等屡破史思明将李归仁于永宁、莎栅之间。 宝应初,仆固怀恩等帅蕃汉兵,讨史朝义于东京,军于同轨城。 崤县城在县北五十里。 后魏太和十一年,置县,属恒农郡,以三崤山而名。 隋大业初,并县入熊耳。 唐初复置。 《旧唐书》:武德元年,复置崤县;二年,属函州;三年,自石坞移治鸭桥;八年,改属陕州;十四年,移治硖石坞,改曰硖石县。 《宋志》:熙宁二年,省硖石为石壕镇。 五代刘知远自太原南下,至陕州,明日至石壕,是也。 旧《志》:石濠镇,在陕州东南九十里。 龙骧城在县西四十里。 晋末,龙骧将军王镇恶伐秦,尝军于此,因名。 又县西三十里有金门坞,或以为金门郡城也。 ○崤山在县北六十里。 亦曰三崤。 崤水出焉,北注于河。 《志》以此为东崤。 其西崤在陕州东南七十里,峡石故城是其地也。 李吉甫云:两崤相去三十五里。 今详见前名山三崤。 ○金门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溪水出焉。 《志》云:金门溪水出金门山,北经金门坞,西北流入洛。 又有白马溪水,在今县东十余里,水出南山,北入洛。 后汉建武二年,强弩偏将军陈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是也。 阳虚山在县西五十里。 一名阳峪。 黄帝时,仓颉随帝南巡,登阳虚之山,是也。 有玄扈水出焉,流注于洛。 又大通山,在县西五十里,有风穴,击之如雹声。 鹈鹕山县西八十里。 高峻凌云,有二峰尤为峻极。 山接卢氏县界,黄城溪水出焉,东南流入洛。 ○荀公谷,在县东南,有荀公涧水出南山,东北流入洛。 宋元嘉中,庞季明侵魏,入荀公谷,是也。 又檀山,在县西五十里。 其山四绝孤峙,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 摩云岭县西八十里,岭高入云。 又鱼脊岭,在县北七十里,以形似名。 又县西四十里有分水岭,陕州、嵩县亦俱有之,以泉流分注名也。 《志》云:县西南百二十里有十八盘岭,接卢氏县界,一名高门关。 又县西南有角鸡尖等洞,旧产银;马槽等洞,产青碌。 今皆封闭。 回溪阪在县北崤山南。 俗名回坑,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 更始初,王莽遣九虎将东击汉兵,至华阴回溪,据隘自守,为汉兵所败。 又建武三年,冯异与赤眉战,败,奔上回溪阪。 杜佑曰:自汉以前,入崤之道皆由此。 曹公西讨,恶其险,乃更开北道。 郑康成云洛阳北险,西有降谷者,即回溪也。 ○崤底,在县西北七十里,即崤谷之底也,亦曰崤阪,一名渑池。 冯异大破赤眉于此,光武劳之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是也。 今有崤底关。 明初,置巡司于此。 今革。 ○洛水在县南五里。 自卢氏县流入,至县东六十里而入宜阳县境。 亦曰永宁川。 ○刀轘川,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源出陕州界,下流经宜阳县界,入洛水。 一名昌河,亦曰昌谷水。 又有大宋川,在县东北二十里,源出县北八十里之横塘山,至宜阳县境,注于洛水,即宜水矣。 宣利渠在县西南三里。 又有新兴渠在县西二里,万箱渠在县西一里,龙头渠在县西四十五里。 皆分洛水以溉田,甚为民利。 ○崎岫宫在县西五里。 又县南二十三里有兰峰宫。 皆唐高宗显庆三年置。 鹈鹕关在县西鹈鹕山谷,唐所建也。 今废。 ○高门关,在县西十八盘岭上。 又县西八十里有崇阳镇关。 俱有巡司。 《志》云:县西六十里有松阳关,尤险厄。 鹿桥驿在今县城东。 又东有柳泉驿。 唐制,三十里一驿。 史朝义部将执史思明于鹿桥驿,囚之于柳泉,既而杀之。 《志》云:今宜阳县西三十里有柳泉,即置驿之所。 又金门桥,在县南,以金门山而名。 新安县府西七十里。 北至怀庆府济原县百四十里,西至渑池县九十里,南至宜阳县六十里,西南至永宁县百六十里,西北至山西垣县百四十里。 战国时西周地。 秦曰新安。 汉置县,属弘农郡。 晋属河南郡,后魏太和十二年,置新安郡。 十九年罢为县。 天平初复置郡。 周置中州,寻废。 隋初郡废。 开皇十六年,置州于此。 仁寿四年,州废,又废新安入东垣县。 大业初,复为新安县,属河南郡。 义宁二年,仍置新安郡。 唐初,复置州。 贞观初,移州治渑池县,新安改属洛州。 后因之。 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新安城在今县西。 《括地志》:秦新安故城,在今渑池县东十二里。 项羽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盖在其地。 是后东徙。 后汉建武二年,赤眉自三辅引而东,帝遣军分屯宜阳、新安,以要其还路。 晋永宁二年,河间王举兵长安,罪状齐王冏,遣其将张方趣洛阳,军新安。 大宁二年,石勒将石生击斩刘曜、河南太守尹平于新安。 东魏天平四年,魏独孤信取新安,逼洛阳。 隋义宁初,刘文静等出潼关,克弘农郡,遂克新安以西。 唐为州治。 武德二年,王世充围州,刺史任瑰拒却之,是也。 东垣城在县东。 晋太元十一年,苻丕败奔东垣,谋袭洛阳,晋将冯该自陕邀击,斩之,即此。 元熙元年,时刘裕将篡,宗室多逃亡在河南,司马道恭自东垣帅三千人屯金墉城西。 《宋志》:晋末,河南领东垣、函二县。 魏收《志》新安郡有东垣县。 《隋志》:仁寿四年,废新安入东垣。 大业初,改东垣曰新安。 唐武德初,仍置东垣县,属州。 四年省。 八关城在县东北。 后汉灵帝中平元年,以黄巾乱,京师震动,置八关都尉。 杜佑曰:函谷为八关之首,故此城总名八关城。 ○白起城,在县西三十里。 相传白起尝屯兵于此,因名。 ○缺门山在县西三十里。 一名扼山。 山阜不相接者里余,水经其间。 唐乾元二年,郭子仪自相州溃还,至河阳,军中相惊,又奔缺门,即此。 时有缺门营,以山名也。 开元八年,契丹寇营州,发关中卒援之,宿缺门,营水上。 夜半,山水暴至,万余人皆溺死。 ○慕容山,在县治后,相传慕容垂尝屯兵于此。 又青要山,在县治西北三里,一名强山,或谓之密山,豪水出焉。 八特阪在县东。 《水经注》:涧水经新安县东南,东北流,经函谷东阪东,谓之八特阪。 晋大宁三年,石虎与刘曜将刘岳相持于石梁,曜自将救岳,虎率骑逆战,刘曜将刘黑大破虎将石聪于八特阪,是也。 ○水在城南。 自渑池县流入,又东合涧水,入洛阳县界。 《水经注》:水出弘农渑池县,又东径新安故城南,又东径千秋亭,又东径缺门山。 是也。 ○涧水,亦自渑池县流入,径县东而合水。 慈涧县东三十里。 《水经注》:少水出新安南山中,控引众流,积以成川,东流注于,世谓之慈涧。 隋大业九年,杨玄感围东都,分兵守慈涧道。 唐武德三年,罗士信围慈涧,王世充使其子玄应救之,败却。 是年,世民讨王世充,士信将兵围慈涧,既而世民自新安进至慈涧,世充拔慈涧之戍归洛阳,是也。 又有皂涧,在县东三里,注于水。 ○函谷新关在县东二里。 汉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数有战功,耻为关外人,上书乞以家财东徙关,武帝为徙于此。 三国魏正始元年,关废。 周主邕保定五年,以函谷关城为通洛防,置中州,镇函谷。 《郡县志》:新安县城,本名通洛城,周武帝将东讨,令尉迟纲筑此以临齐境。 《志》云:今县治西有函谷关驿。 又县西八里为义昌递运所,县东三十里为慈涧递运所。 硖石堡在县东四十里。 《水经注》:水自新安故城东经千秋亭南,其亭垒石为垣,世谓之城也。 又东经雍谷溪,回岫萦纡,石路阻峡,故有硖石之称。 唐武德四年,罗士信讨王世充,拔其峡石堡,是也。 渑池县在府西百六十里。 西至陕州百三十里,西北至山西平陆县五十里,东南至宜阳县百三十里,北至山西垣曲县百二十里。 本韩地,后属秦。 汉景帝中〔元〕二年,置县,属弘农郡,以县在崤渑间,故名。 曹魏徙治蠡城。 晋因之,仍属弘农郡。 后魏置渑池郡。 后周置河南郡。 大象中,废郡,以县属洛州。 隋因之,寻移治大坞城。 义宁二年,属宜阳郡。 唐初,属州。 贞观初,移州治焉。 三年,又移县治双桥,即今治也。 显庆初,州废,县属洛州。 宋属河南府。 金置韶州。 元至元八年,省州,复为县。 明因之。 今县城周八里有奇,编户二十八里。 ○渑池城在县西南。 自曹魏以后,县徙治不一。 隋移治大坞城,即此城也。 其秦汉时故城,亦在今县西。 张仪说赵: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 秦二世二年,章邯追败陈涉将周文,文走次渑池。 后汉中平末,董卓为何进所召,军至渑池。 初平二年,董卓为孙坚所败,自雒阳却屯渑池,聚兵于陕。 坚入洛阳,分兵出新安、渑池间以要卓。 既而卓使董越屯渑池,引还长安。 晋永兴三年,东海王越等遣军迎车驾于关中,以周馥为司隶校尉,假节督诸军屯渑池。 永嘉四年,刘聪遣子粲等寇洛阳,自大阳济,败监军崔邈于渑池,长驱入洛川。 此皆故渑池也。 唐光启初,蔡州贼秦宗权将孙儒攻东都,留守李罕之兵少食尽,弃城,西保渑池,即今渑池县。 蠡城在县西四十里。 宋白曰:渑池,旧理蠡城。 曹魏贾逵为渑池令,治此。 姚秦以弘农太守戍焉。 刘裕伐秦,王镇恶进军渑池,遣毛德祖击擒秦将尹雅于蠡城,是也。 今县治西有蠡城驿。 《水经注》:蠡城南对金门坞,坞属永宁县,以洛水为界。 ○俱利城,在县西。 旧《志》云:县西十二里有东、西俱利城,二城相去止一里。 相传秦昭王会赵惠文王处,云秦、赵俱利也。 又有会盟台。 《志》云:秦、赵会盟于此。 ○广阳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一名渑池山。 《郡县志》:渑池,故韩地。 秦攻商君,杀之于郑渑池。 郑,即韩矣。 翼奉曰:成周右阻渑池,汉景帝始因崤渑之地以目县。 又韶山,在县北三十里,金人以此名州。 县东北三十里又有田山,山平可种。 ○白石山,在县东北二十三里,涧水所出。 据《水经注》,以为即广阳山。 ○水在县南十里。 源出三崤东马头山之阳谷。 《水经注》:水出渑池县蟠冢社阳谷,东北流,历渑池川,或谓之彭池;又东径秦、赵二城南,又东入新安县界。 亦谓之涧水。 唐开元十五年,涧溢,毁渑池县,是也。 ○天池,在县南。 贞观十八年,畋于渑池之天池。 《水经注》:熊耳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入洛,水侧有一池,世谓之黾池。 天池,盖近宜阳西北境。 ○紫桂宫在县西五里。 唐仪凤四年置。 调露二年,改曰避暑宫。 永淳初,又改曰芳桂宫。 明年,废万泉、芳桂、奉天宫,高宗遗诏也。 南村关在县西北九十七里。 有济民渡,路通山西垣曲县,设巡简司以守之。 义昌镇,在县东四十里。 《志》云:汉三老董公于此遮说汉王为义帝发丧,因名。 今为义昌驿。 登封县在府东南一百四十里。 东至禹州密县八十五里,北至巩县有百三十里,南至汝州九十里。 古阳城也。 禹避舜子于阳城,即此。 《世本》言禹都阳城,误也。 汉武帝元爵元年,分阳城置崇高县,属颍川郡。 东汉省入阳城县。 后魏太和十三年,置堙阳县。 东魏天平初,又于县置中川郡。 后周郡废。 隋开皇六年,改县曰武林。 八年,又改曰输氏。 大业初,改曰嵩阳,属河南郡。 王世充置嵩州于此。 唐初因之。 贞观三年,州省。 十七年,省县入阳城。 永淳初,复置,旋省。 光宅初,仍置嵩阳县。 登封元年,改今名。 神龙初,复曰嵩阳,旋复故,属河南府。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四十四里。 ○阳城废县在县东南四十里。 《河南志》:在县东二十八里。 本周之颍邑。 《左传》昭元年,晋赵孟自郑还,周景王使刘定劳孟于颍。 九年,晋梁丙、张率阴戎伐颍。 阴戎,即陆浑之戎也。 战国初,属郑,谓之阳城。 《史记》:郑君乙十一年,韩伐郑,取阳城。 秦亦为阳城县。 陈胜,阳城人也。 二世三年,沛公自洛阳东还,至阳城。 汉二年,汉王使韩襄王孙信急击韩王郑昌于阳城,昌降。 汉置县,属颍川郡。 东汉永平六年,幸阳城。 初平二年,袁术表孙坚领豫州刺史,屯阳城。 袁绍寻遣周昂为豫州刺史,袭夺坚阳城,坚击昂,走之。 晋仍为阳城县,属河南郡。 义熙十二年,刘裕伐姚秦,使新野太守朱超石等趣阳城。 后魏正光中,复置。 孝昌二年,置阳城郡。 隋开皇初,郡废。 十六年,置嵩州于此。 仁寿四年,州废。 大业初,县属河南郡。 唐初,仍置嵩州。 贞观三年,州省,县仍属洛州。 登封初,改曰告成县。 神龙初,复曰阳城,旋复曰告成。 天二年,更名阳邑。 后唐复故。 五代周显德五年,省入登封县。 《志》云:城中有测景台,周公定此地为土中,立土圭测景,汉唐皆因之。 ○康城废县,在故阳城南,后魏所置。 隋仁寿四年,废入阳城县。 颍阳城县东南八十里。 本秦邑。 沛公南攻颍阳,屠之,封祭遵为颍阳侯。 又汉置颍阳县,属颍川郡。 章帝封马防为侯邑。 建初八年,幸颍阳,是也。 晋省。 后魏复置,仍属颍川郡,寻属阳城郡。 东魏属中川郡,后周省入堙阳县。 唐载初元年,分河南伊阙、嵩阳地置武临县。 开元十五年,复曰颍阳,仍属河南郡。 宋因之。 金废为镇。 纶氏城在县西七十里。 《竹书纪年》: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 又《史记》:秦攻韩缑氏、蔺。 或曰:蔺,即纶也。 二邑盖相近。 汉置纶氏县,属颍川郡。 东汉建初四年,改置轮氏县。 晋废。 其西有武林亭,又西有堙阳亭,亦曰堙阳城,汉乡亭名也,北魏及隋因以名县。 又有当阶城,在堙阳之西,或曰后魏所置。 ○嵩山在县北十里。 中岳是也。 有逍遥谷,一名承天谷,道士潘师正居此,唐高宗尝幸焉。 又少室山,在县西十七里,一名御寨。 潘岳云:少室山有十八叠,周百里。 其北有少林寺,背五乳峰,元魏所建,历代尝修治之,近代所称少林寺之僧兵也。 余见名山嵩高。 阳乾山在县东二十五里。 颍水所出,一名颍山。 ○阳城山,在县北三十八里。 晋建兴末,刘聪遣子粲屯小平津,粲遣刘雅生攻洛阳,守将赵固奔阳城山。 俗名车岭山,亦名马岭山,洧水所出。 又大熊山,在县东南五十里,顶宽平,四周陡峻,俗曰大熊寨,可避兵。 县东南四十里又有小熊山。 《志》云:交牙山,在县南四十里,有石门,俗呼王莽寨。 岭在县东南三十里,本箕山也。 宽平而长,约数里。 许由所隐,亦曰许由山。 有坂关,东出阳翟、许昌之道。 晋齐王冏举兵许昌,讨赵王伦,伦遣兵出咢坂关拒之。 梁大通三年,陈庆之送元颢北还,至梁国,魏人分兵镇荥阳、虎牢,又使尔朱世承镇坂以备之。 唐乾元二年,史思明窥洛,李光弼议去洛守河阳。 或以东京帝宅不可不守,光弼曰:守之则汜水、岭、龙门,皆应置兵。 是也。 或以为取轘辕岭。 ○鬼谷,在县北五里。 战国时,王诩隐于此,号鬼谷先生,即苏秦、张仪所师事者。 《史记》:苏代为甘茂说秦王曰:甘茂,非常士也,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 或为三原之鬼谷也。 ○颍水在县东三十里。 源出阳乾山,流入开封府禹州界。 《水经注》:颍有三源,出阳乾山者为左源,出县西少室山者为中源,出少室南溪者为右源云。 五渡水县东南二十五里。 一云县东北十五里。 源出嵩山东谷,自山顶下注为二十八浦,山下大潭中有立石,高广平整,其水萦委,溯者五涉,故名。 东南流入颍,亦谓之三交水。 梁大通三年,陈庆之自河阳败还,尔朱荣追之,会嵩高水涨,庆之军士死散略尽。 胡氏曰:颍水出少室山,五渡水出太室山,入颍水,即嵩高水也。 ○少阳河,在县西南十五里,源出少室山,流入颍。 县西北八里又有双溪水,源出嵩山麓,亦南流入颍。 ○奉天宫在县北嵩山之南,唐高宗永淳初建。 又三阳宫,在县西二十里之石淙山,武后圣历三年建,自是数幸焉。 长安四年毁。 辕关在县西北二十四里。 县与巩县以轘辕岭为界,置关于上。 又有石羊关,在县东南四十里,崖石险峻,仅容一车。 又有嵩阳关,《唐志》云:在县北。 今皆废。 ○鸡翎山寨,在县西北;又有雾豹、王山等寨,皆元末土民撄险自守处也。 负黍聚在故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 世谓之黄城。 《水经注》:颍水东南径负黍亭东。 《春秋》定六年,郑伐周负黍。 《史记》:郑公十六年,伐韩,败韩兵于负黍。 郑君乙二年,负黍反,复归韩,《韩世家》:宣惠王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 又《楚世家》:悼王九年,伐韩,取负黍。 《古今地名》阳城县有负黍山。 ○铁聚,在县南。 《史记》:郑声公八年,晋伐郑,败我军于铁。 是也。 又杨志坞,在县西北。 魏收《志》:武定七年,汝北郡治杨志坞,即此。 嵩县在府南百六十里。 东北至登封县二百五十里,北至宜阳县百二十里,东至汝州伊阳县九十里。 汉陆浑县地,属弘农郡。 晋属河南郡。 东魏武定二年,置北荆州及伊阳郡,治伏流城,领南陆浑县。 周保定二年,于伏流城置和州。 隋开皇初,改伊州,又改南陆浑曰伏流县。 大业初,废伊州,改伏流曰陆浑,属河南郡。 唐先天二年,析置伊阳县,属洛州。 宋属河南府。 绍兴初,升为顺州。 金改嵩州,治伊阳县。 元以县省入州,属南阳府。 明初改州为嵩县,又改今属。 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五十六里。 ○陆浑城县北三十里。 《左传》僖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宣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 亦谓之阴戎。 昭九年,晋梁丙、张率阴戎伐颍。 杜预曰:阴戎,陆浑之戎也,以在晋阴地而名。 昭十七年,晋荀吴帅师灭陆浑,以其贰于楚也。 汉置陆浑县,属弘农郡。 建安二十四年,陆浑民孙陆等起兵南附关羽,是时羽围樊城也。 晋属河南郡。 后魏亦为陆浑县,又尝置防蛮都督于此。 盖伊阙以南,大山长谷,多为蛮居,故置督以防之。 东魏为北陆浑县,属新城郡。 后周并入南陆浑县。 《通典》:陆浑东北有齐北荆州城。 伏流城在县北。 此南陆浑也。 魏收《志》:东魏武定二年,置伊阳郡,治伏流城,仍领南陆浑县。 隋初,郡废,改县曰伏流。 大业初,复曰陆浑县。 唐因之。 五代时,省入伊阳县。 今其地有伏流岭,亦曰伏流阪,北去废陆浑县二十余里。 西魏大统初,宇文泰以伊川豪李长寿为广州刺史,长寿帅其徒拒东魏,侯景攻拔其壁,杀之。 其子延孙复集父兵拒东魏,宇文泰仍以延孙为广州刺史,又以长寿胥韦法保为东洛州刺史,助延孙拒守。 法保与延孙连兵置栅于伏流,是也。 《元和志》:东魏筑伏流城,以城北有焦涧水,伏流地下而名。 广州时治襄城,今属许州。 洛州时治商洛,此盖以洛阳南境地侨置东洛州。 ○三涂山在县南八十里。 《周书》:武王南望三涂。 《春秋》昭四年,晋司马侯曰:三涂,九州之险也。 十六年,晋将伐陆浑,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三涂。 今伊水经其下。 ○介立山,在县北四十里,一名孤山。 又山人山,在县东北八十里,顶平,四围险峻,旧有寨。 陆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 伊水经其下,一名方山。 县东北五十里又有鸣皋山。 宋建兴三年,翟兴破贼杨进于此。 上有九皋寨,亦名九皋山,接汝州界。 又奉牛山,在县东三十里。 翟兴屯伊阳之奉牛山,刘豫诱其下贼杀之,即此。 亦谓之伊阳山。 ○云梦山,在县东九十里,相传鬼谷子游息处,一名鬼谷山。 又灵星山,在县西十里,尝置寨于此,名灵星寨。 露宝山在县北六十里。 产锡矿,上有古寨。 又筛山,在县东九十里,以多岩洞而名,与县西二十里大矿山皆产锡。 ○黄松岭,在县北三十里,有洞,产铅、锡。 ○伊水在县东南一里。 自卢氏县流入境,与汝州伊阳县接界,县西北五里之高都川、七里之龙驹涧,县南六里之王母涧、八里之空桑涧,俱流入焉。 东北流,达洛阳县界。 《志》曰:高都河出大矿山,经县东关,有顺阳桥跨其上。 又顺阳川,在县东北六十里,源出宜阳县,南流至此入于伊河。 伊阳渠在县东十里,分伊水以溉田。 ○永定渠,在县南六里。 又县东北六十里有鸣皋渠;县东六十里有顺阳渠,五十里有济民渠,皆洪武中,邑民分引伊水溉田,至今为利。 ○陆浑关在县北七十里。 旧《志》云在伊阙县西南。 更始二年,赤眉贼西攻长安,分其众为二部:一自武关,一自陆浑关,两道西入。 盖由陆浑西北趣函谷道也。 《志》云:今旧县镇关,在县南九十里,洪武三年建,有巡司。 ○白杨关,在县东,有戍兵。 又楼子关,在县西南。 县南百里又有没大岭关,今置巡司于此。 卢氏县府西南三百四十里。 北至陕州灵宝县二百里,西至陕西洛南县二百五十里,东至永宁县百八十里,东南至嵩县二百六十里。 本虢之莘地。 汉因卢敖得仙,始置卢氏县,属弘农郡。 晋属上洛郡。 秦苻健侨置青州于此。 后魏又置乐安郡,西魏改义川郡,隋初改虢州,皆治焉。 大业初,州废,属弘农郡。 义宁初,又置虢郡于此。 唐初,改虢州。 贞观八年,移虢州治弘农,县属焉。 宋因之。 元属嵩州。 明初属陕州。 万历初,改属河南府。 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三十二里。 ○长水废县县东南七十里。 《九域志》:在河南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后魏为南陕县。 西魏改长渊。 隋因之,属弘农郡。 唐讳渊,改曰长水,属虢州。 贞观八年,属州。 显庆□年,改属洛州。 宋因之。 元废。 宋白曰:汉卢氏县地也。 后魏延昌二年,分卢氏东境库谷以西、沙渠谷以东为南陕县,以北有陕县也。 废帝改长渊,以县东洛水长渊为名。 唐贞元二年,陕虢观察使李泌,败州叛卒归淮西者于陕州城南,意贼必分兵自小路南遁,乃遣将自炭窦谷趣长水,贼果至,大败之。 炭窦谷,在长水县西北,与陕州接界。 今《隋志》作长泉,亦唐时史臣讳之也。 王城废县在县西。 后魏置石城郡,治王城县。 西魏郡县俱废。 唐初复分卢氏县地置王城县,属虢州。 宋熙宁四年,废为王城镇,属虢略县。 《志》云:在今灵宝县东南八十里。 ○栾川废县,在县东四十里。 本伊阳县地。 宋熙宁四年,改属卢氏。 元二年,为栾川镇。 崇宁三年,升为县。 金贞元二年,废为镇。 高门城在县东。 《水经注》:洛水支津东北流,径石勒城北,又东径高门城,有高门水,出县北山,东南流,合洛水支津,南注洛。 宋元嘉中伐魏,庞季明入卢氏,进达高门木城者也。 阴地城在县东北。 《左传》哀四年,楚围蛮氏,蛮子赤奔晋阴地。 杜预曰:阴地,河南山北,自上雒以东至陆浑也。 或曰:晋有阴地之命大夫,命大夫,别县监尹也,城即其戍守之所。 ○熊耳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东连永宁,南接内乡,有东西两峰,相竞如熊耳然。 洛水径其下。 《禹贡》曰:导洛自熊耳。 《史记》: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 熊,谓熊耳山;湘,今湖广岳州之君山也。 又齐桓公南伐至召陵,公自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 是也。 《志》云:府境山名熊耳者有三:卢氏之熊耳也,宜阳之熊耳也,陕州之熊耳也。 塔山在县东北二十里。 旧有浮图,因名。 上有太平寨,四壁陡绝,昔人避兵于此。 又抱犊山,在县东南九十里,亦名抱犊寨。 四周险绝,顶平可耕,昔人多避兵其上。 峦山在县东南百里。 《括地志》伊水出卢氏县东峦山,即此。 一名闷顿岭。 ○邢公山,在县北九十里。 旧传盛彦师杀李密及王伯当于此。 密尝封邢国公,故名。 下有断密涧。 铁岭县北四十里。 层崖陡立,峭壁嶙峋,中有一径,才通往来,古设关于此。 宋绍定五年,蒙古围汴,金人征兵入援。 时金将徒单兀典镇阌乡,以备潼关,奉命发兵,由西南径入大山,潼关遂入于蒙古。 蒙古引兵追兀典,及于铁岭,金兵大败。 今有铁岭关巡司。 又八盘岭,在县西二十里,巍然高险,曲折八盘。 赀谷在县境南山中。 宋元嘉二十七年,北伐魏,庞季明自赀谷入卢氏,说诱士民,薛安都等因之,自熊耳山北出。 又柳元景上百丈崖,出温谷以入卢氏,共引军向弘农。 百丈崖,在赀谷南;温谷,或曰即赀谷。 ○洛水在县南一里。 自陕西商州流至县境,又东北流入永宁县界。 《志》云:县城西有黑马河,城东有沙河,诸山之水汇流于此,□□□□之总。 弘治中,县令郭鼐□□。 ○马回川,在县东北七十里。 相传唐初盛彦师杀李密于此,振旅而回,因名。 又东涧水,在县北。 源出铁岭,流入城中,析为众渠,灌溉蔬圃。 二水俱东南流入洛。 氵育水县南百五十里。 出南山溪谷中,东南流入南阳府内乡县界。 《水经注》:冉水出卢氏县攻离山。 ○白华关在县西。 路通陕西商洛,有兵戍守。 又县西南百余里有毛葫芦山寨,元末余贼负隅处也。 徐达入河南,遣兵徇虢州,遂袭取之,于是诸山寨次第降下。 ○社管镇关,在县北六十里。 又县东南二百里有栾川镇关。 今俱有巡司。 又朱阳关,在县西南五十里。 县有朱阳山,后魏时置关于此。 唐武德八年废,后复置。 今亦有朱阳关巡司。 《郡志》:县西有青石关,元末置。 县北又有鸡救关。 今皆废。 葭芦戍在县西。 隋大业九年,杨玄感为隋兵所败,自董杜原与十余骑奔上洛,至葭芦戍,知不免,自杀。 董杜原,见阌乡县。 ○土,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通典》曰:古关之塞垣也,后周以为镇防。 附见:河南卫在府城内。 明洪武初,置左、右二卫。 五年,并为一卫,辖五千户及中前、中后千户所七,又守御嵩县千户所一,守御永宁百户所一。 又有洛阳中护卫,永乐十年为伊府设,辖左、右千户所二。 嘉靖初废,寻改置汝州卫。 陕州在府西三百里。 西至潼关二百里,又西至陕西华州百十里,北至山西平阳府四百三十里,西北至山西蒲州二百三十五里,东南至南阳府七百三十里。 周为周公、召公分陕之所《公羊传》:陕以东,周公主之;陕以西,召公主之。 春秋虢国地,所谓北虢也,寻属晋。 战国属魏,又属韩,后入秦,属三川郡。 汉属弘农郡。 魏、晋因之。 后魏置陕州及恒农郡后魏太和十一年,置陕州,带弘农郡。 十八年省。 天平初复置。 后周又置崤郡置兵以备齐。 隋初郡废。 大业初废州,以其地属河南郡。 义宁初,复置弘农郡。 唐复为陕州。 天宝初,改陕郡。 乾元初,复为陕州《旧唐书》:天宝初,改陕府。 乾元初,改陕郡,寻曰陕州,又为大都督府。 天初,升为唐兴府《唐书》作兴德府,寻又为保义军龙纪元年置。 朱梁开平二年,改曰镇国军。 后唐复曰保义。 宋仍曰陕州。 大平兴国初,改军号曰保平。 金亦曰陕州。 元因之。 明初以州治陕县省入编户三十五里,领县二。 今仍旧。 州内屏关中,外维河洛,履崤坂而戴华山,负大河而肘函谷,贾生所云崤函之固也。 戴延之云:其地南倚山原,北临大河,良为形胜。 崔浩曰: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为天险。 所谓秦得百二者,此地是也。 东西魏相争,宇文深劝宇文泰速取陕州,为兼并关东之计。 唐初克长安,刘文静等将兵出潼关,克弘农,略定新安以西,而东洛已有削平之势。 唐之中叶,陕州尤为重地。 达奚抱晖之乱,李泌以单车定之,曰:陕州三面险绝,攻之未可岁月下也抱晖为陕虢牙将,贞元初,作乱,与河中叛帅李怀光相结。 帝忧之,曰:若蒲、陕连衡,则猝不可制,且抱晖据陕,水陆之运皆绝矣。 因命李泌为陕虢防御水陆运使,乱遂定。 石晋既亡,刘知远自晋阳举兵,保义帅赵晖以陕州附汉,汉主喜曰:晖挈咽喉之地以归我,天下不足定矣。 盖据关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先得者强,后至者败,自古及今,不能易也。 ○废陕县今州治。 《史记》:秦孝公元年,东围陕城。 又惠文君十三年,使张仪伐魏,取陕,出其人以与魏。 汉置县,属弘农郡。 后汉兴平二年,李亻等作乱,帝崎岖至陕,结营自守。 晋亦为陕县。 后魏主焘始光三年,遣将周几等袭夏陕城,夏弘农太守曹达弃城走,几乘胜长驱,遂入三辅。 太和中,为陕州治。 永熙末,高欢自晋阳南犯,魏主命长孙子彦镇陕州。 既而欢入洛,魏主西奔,彦亦弃陕走,高敖曹追帝至陕西,不及。 西魏大统三年,宇文泰取恒农,既而高欢使高敖曹攻之,不克。 九年,高欢败宇文泰于邙山,追至陕。 隋大业初,改属河南郡。 义宁初,置弘农郡治此。 唐初仍为陕州治,后因之。 明初省。 州旧城周十三里有奇,洪武初改筑,截去城东。 今九里有奇,有门四。 硖石城在州东南七十里。 本后魏崤县之峡石坞。 唐贞观十四年,移崤县治峡石坞,因名硖石县,属陕州。 宋因之。 金废县,置仓于此。 蒙古围汴,完颜兀典自阌乡入援,起陕州民运灵宝、硖石米东下,是也。 今有硖石关,设巡司戍守,又为硖石驿。 《一统志》:硖石关,古之崤陵关也,路东通渑池,西通函谷。 上阳城在州城东南。 《水经注》:陕东城,即虢邑之上阳。 《春秋》僖五年,晋围上阳。 杜预曰:虢国都也,或谓之北虢。 又《水经注》陕县有安阳城,汉上官桀封邑,亦误。 曲沃城在州西南三十二里。 因曲沃水为名。 春秋时,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以备秦,时以曲沃之官守此,故名。 《水经注》:弘农县东十三里有好阳亭,又东有曲沃城。 唐至德二年,广平王俶出关,收东京,至曲沃,又东败贼于新店,遂入陕城。 新店,在陕州西二十余里。 焦城在州南二里。 因焦水为名。 《括地志》陕县有故焦城,周同姓国也。 后属晋。 《左传》晋许秦焦、瑕,又秦与晋焦、瑕,是也。 宣二年,秦围焦,晋赵盾救焦,遂自阴地及诸侯之师侵郑。 盖自焦而东,河南山北之处,皆阴地也。 《史记》:梁襄王五年,秦围我焦、曲沃,与秦河西之地。 六年,秦取我焦。 八年,秦归我焦、曲沃。 焦与曲沃相近也。 又《秦纪》:惠文王后十一年,樗里疾攻魏焦,降之。 东魏武定初,高欢使李徽伯刺陕州,筑垒于此,因鸡足山为址,后遂名徽伯垒。 四年,为宇文泰所拔。 瑕,见山西临晋县。 ○砥柱山在州东北四十里黄河中,河南之名山也。 详见前名山底柱。 ○鸡足山,在州西南二里。 上有虎岩洞,山临河,宛如鸡足。 又羊角山,在州城西北隅,高百尺。 又州东百五十里有熊耳山。 《志》云:三觜山,在州东南五十里,山有三峰。 又橐山,在州东九十里,橐水源出于此。 虢山在州西北三里。 西临黄河,今临河有冈阜,似是颓山之余,河水涌起,方数十丈。 《史记》: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逆流。 是矣。 礓子坡州东南五十里,接永宁县界。 唐乾元二年,史思明遣将李归仁寇陕州,卫伯玉击败之于此。 又上元二年,史朝义自三崤南道袭陕州,伯玉败之于礓子岭,即礓子坡也。 ○北崦,在州西。 唐至德二载,王师追贼于曲沃,回纥傍南山设伏,按军北崦以待贼,战于新店,贼大败。 陕原在州西南二十五里。 《括地志》:周、召分陕,不因城名,从原为界也。 ○莘原,在废硖石县西十五里。 《左传》庄十三年,有神降于莘,即此。 ○黄河在城北,又东径渑池县境。 又州东百六十里有五户滩,在河中,为湍激之处。 自此而东,河流稍为宽衍。 ○焦水,在州南三里,平地涌出,北流入河,俗呼三里涧。 焦,一作谯。 利人渠有南北二渠。 北渠在州北。 隋开皇六年,苏成引橐水西北入城,民赖其利。 南渠在州东南,自硖石界流入,与北渠同时疏导。 唐贞观十一年,命丘行恭开南渠,是也。 又有广济渠,唐武德元年,陕东道行台长孙操所开,引水入城以代井汲。 傅畅《晋书》云:武帝泰始五年,凿陕南山,决河东注洛以通漕。 此即利人等渠之创始矣。 好阳涧在州西四十五里。 《晋书·地道记》:好阳亭,在弘农县东十三里。 本曰曹阳,以在曹水之阳也。 其水出州西南四十里岘头山,北流入于河。 陈涉将周章击秦,为章邯所败,出关,止屯曹阳。 汉献帝兴平二年,幸弘农,李亻等追败乘舆,帝露次曹阳,是也。 曹操改曰好阳涧。 ○七里涧,在州西南七里。 今名石桥沟,北流入河。 唐贞元二年,陕虢观察使李泌,击淮西卒自州叛还者,遣将夜出南门,陈于涧北,贼至,大败之。 漫涧在州东,即橐水也,一名永定涧。 源出橐山,其水漫流,故名漫涧。 经州南境,又北流入河。 涧北旧有逆旅亭,谓之漫口客舍。 《志》云:州西二十五里有盘涧水,即漫涧矣。 大阳津在州西北三里。 黄河津济之处。 《志》云:津北对茅城,古茅邑也,谓之茅津。 亦谓之大阳津,以河北即故大阳县也。 又为陕津。 《左传》文三年,秦孟明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 《公羊传》:晋败入大阳,是也。 《史记》:秦穆公元年,自将伐茅津,胜之。 《后汉书》:邓禹围安邑,更始将樊参渡大阳,将攻禹,禹击斩之于解南。 兴平二年,献帝自曹阳至陕,夜潜渡河,河岸高十余丈,不得下,乃以绢为辇,匍匐而下,仅到大阳。 建安十年,河东卫固等谋举郡叛,曹公以杜畿为河东太守,固等绝陕津,使不得渡,畿诡道自氵豆津济。 又晋永嘉二年,以刘渊据蒲子,遣将曹武屯大阳以备之。 既而武为刘渊子聪等所败,遂长驱犯洛阳,又渊将呼延翼犯洛,为其下所杀,其众自大阳溃归。 四年,刘聪使其子粲等寇洛阳、石勒自河内帅骑会粲于大阳。 咸和三年,刘曜败石虎于河东,济自大阳,攻后赵将石生于金墉。 义熙十二年,刘裕伐秦,军至成皋,秦使并州牧姚懿南屯陕津,为洛阳声援。 懿以蒲阪叛,秦主泓使姚赞等屯陕津。 唐贞观十一年,于茅津造浮梁曰大阳桥,长七十六丈,广二丈,架大河之上。 寻废。 宝应初,史朝义据洛阳,征兵回纥。 回纥至河东,自大阳津济河。 今其地亦曰大阳关。 盖东则富平津,西则大阳津,实大河之冲要也。 安邑、解,俱见山西平阳府。 ○弘农宫在州城内。 隋大业初置。 杨玄感围东都,不克,西趣潼关,至弘农宫,父老遮说曰:宫城空虚,又多积粟,攻之易下。 弘农太守蔡王智积亦以玄感欲西度关城,恐成其计,激使攻城。 玄感留攻不克,追兵大至,遂及于败。 唐初曰陕城宫。 调露二年,改曰避暑宫。 永淳元年,曰芳桂宫。 弘道元年废。 ○绣岭宫,在硖石废县,唐显庆三年置。 又神爵台,唐天宝三年置,以赤爵见也。 雁翎关在州东南。 路通永宁,今有兵戍守。 又州有硖石、大阳二关,见前。 ○乾壕镇,在州东九十里,往来所经处也,后唐应顺初,潞王从珂举兵自凤翔而东,入陕州,唐主以康义诚统禁旅御之。 义诚至乾壕,降于从珂,既而曹太后令内诸司至乾壕迎潞王。 《金志》灵宝县有乾壕镇,似误。 《郡志》州治南有甘棠驿,州城东有横渠递运所,东五十里有张茅递运所。 太原仓在州西南六里。 隋开皇三年所置常平仓也。 唐贞观三十一年,复置焉。 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建转输之法,江淮舟运,悉输河阴仓,更用河舟,运至含嘉仓及太原仓,自太原仓入渭,输关中,是也。 宝应初,回纥助唐讨史朝义,自大阳津渡河,食太原仓粟。 贞元二年,淮西兵自州叛归,李泌遣兵伏于太原仓之隘道,击之。 《志》曰:太原仓北临焦水,西倚大河。 又有集津等仓,在底柱山上,见前名山底柱。 灵宝县州西六十里。 西北至山西芮城县四十里,东北至山西平陆县七十里。 本秦函谷关地。 汉为弘农县地。 魏晋因之。 隋开皇十六年,析置姚林县,属陕州。 大业中,改属河南郡。 义宁初,属弘农郡。 唐初,仍属陕州。 天宝初,得符宝于古函谷关旁,因改今名。 今城周三里,编户五十九里。 ○恒农城在县西南三十里。 春秋时虢国地。 晋灭虢,其地属晋,后为秦魏二国之境。 秦属三川郡。 汉武帝元鼎三年,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置弘农县。 四年,置弘农郡治焉。 后汉亦为弘农郡治。 后避献帝讳,改曰恒农。 魏复旧。 晋亦为弘农郡治。 后魏以献文帝讳,又改恒农,又移恒农郡治陕,而以恒农县为西恒农郡。 后复曰弘农。 永熙三年,高欢自晋阳举兵犯洛,魏主求迎于宇文泰,泰自将发高平前军屯弘农。 既而魏主入关,高欢自追迎魏主,至弘农。 后周郡废。 隋复以弘农郡治弘农。 义宁元年,又移弘农郡治陕,而以弘农置凤林郡。 唐武德元年,改置鼎州。 贞观八年,废鼎州,自卢氏移虢州来治。 神龙元年,又改弘曰恒。 开元十六年,复故。 五代及宋皆为虢州。 建隆初,改县曰常农。 至道三年,又改曰虢略。 金亦以虢州治虢略县。 元至元八年,废虢州,并虢略入灵宝。 《元丰志》:自河南府西南抵虢州界三百二十五里,稍南抵邓州界六百里,皆高山深林,古虢略也。 ○窦门城,在函谷关南七里。 汉武微行柏谷,遇辱窦门,即此。 后周置邑阳县。 隋开皇末,改曰邑川,属虢州。 大业初,废。 朱阳城在虢州城西南五十里。 汉弘农县地。 后魏分置朱阳郡,治黄水县,属析州。 后周废郡,改县为朱阳。 隋初属虢州。 大业初,属弘农郡。 唐初,仍属虢州。 龙朔初,属商州,又改属洛州。 开元中复属虢州。 宋乾德六年,废入常农。 太平兴国七年,复置。 金海陵时又废,后又复。 元至元八年,省入灵宝县。 《志》云:县西北五里有沙城,唐武后幸洛阳时筑。 《河南志》:沙城三面距河,南有深堑,在县西北五里。 ○项城,在县南七十里。 县南三十里又有霸王城。 皆项羽屯兵处。 ○岘山在县东三十五里。 山连陕州界,曹阳水出焉。 形似襄阳岘山,因名。 亦曰岘头山。 ○石城山,在县南三十五里,一名横岭,亦曰衡岭,又名衙岭山,烛水出焉。 又有华阳山,在故虢州南境,绪茹水出焉。 俱东北流合于门水。 又枯枞山,在县西南百里,亦名地肺山。 赤眉立刘盆子于郑北,《古今注》云:在枯枞山下。 柏谷在县西南朱阳镇。 《水经》:河水径湖城县北,又东合柏谷水。 郦道元曰:柏谷水出弘农县石堤山,北径柏谷亭下。 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汉武帝微行,夜至柏谷,是也。 东西魏时,为战守之处,有柏谷城。 西原在县西南五十里稠桑驿西。 唐天宝末,哥舒翰出潼关,与贼战,遇贼将崔乾之兵于灵宝西原。 乾据险以待,南薄山,北阻河隘道七十里,贼乘高下木石,击杀士卒甚众。 又遣精骑自南山出官军之背,官军骇乱,遂大败。 又细腰原,在县西南七十九里。 东西阔三里,南北长十里,中十五步,狭如束素,因名。 方伯堆在故虢州东南五里。 《水经注》:烛水东注于绪茹之水,历涧东北出,谓之开方口。 水侧有阜,名方伯堆,上有城,宋元嘉中,奋武将军鲁方平伐魏时所筑。 又是时柳元景率众至弘农,营于开方口。 唐置府兵,虢州有开方府,盖因以名。 ○黄河在县北十里。 自阌乡县流入,又东入陕州境。 门水在县西十里。 《水经注》:洛水自上洛县东北流,至拒城西北,分为二水。 枝渠东北出为门水,门水又北历华阳山,又东北历峡,谓之鸿关水,又东北径窦门城,历函谷故关城东而北注于河,谓之氵豆津云。 华阳山,见陕西洛南县。 豆阝津在县西北十里。 豆阝,一作氵豆。 《水经注》:河水径湖城北,又东合柏谷水,又东合门水。 河水于此,有氵豆津之名。 汉建安十年,使杜畿守河东,叛者绝陕津,不得渡,畿乃诡道从豆阝津渡。 宋元嘉二十九年,柳元景等自卢氏趣弘农,北魏将封礼自豆阝津南渡,赴弘农以拒之。 隋义宁元年,置豆阝津关。 贞观初,废关置津,是也。 弘农涧在县治西。 会崤渑诸水,北入于河。 汉兴平二年,李亻等乱长安,杨奉、董承奉帝幸弘农。 李亻、郭汜兵追乘舆,大战于弘农东涧,奉等大败,即是处也。 又弘农渠,在故弘农县南七里。 唐贞观元年,县令元伯武引水北流入城,居民便之。 马牧泽在县西。 《水经注》:桃林之塞,湖水出焉,其中多野马。 《三秦记》:桃林塞在长安东四百里,若有军马经过,则牧华山,休息林下。 马牧泽是矣。 西魏大统三年,宇文泰袭高欢将窦泰于潼关,自小关出马牧泽,大破之。 ○桃源宫在县城内。 唐武德初置。 又有上阳宫,隋初置于桃林县。 唐贞观中,移置于湖城县。 高宗又改置于东都禁苑。 《一统志》云:上阳官,在废湖城县西北一里。 函谷故关在县南十一里。 秦置关于此。 汉初设关校尉。 武帝移关于新安,以故关置弘农县。 文颖曰:秦关在弘农衡岭。 师古曰:今桃林县有洪氵留涧水,即古所谓函谷。 其水北流入河,夹河之岸,尚有旧关余迹。 荀卿子曰秦有松柏之塞,谓函谷关也。 《史记》:齐王二十六年,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 又汉元年,沛公入秦。 或说沛公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兵。 项羽欲入关,关门闭,羽怒,攻破函谷关,遂至戏。 刘宋元嘉二十七年,薛安都等攻魏陕城,别将鲁元保自函谷关驰赴之。 皆谓此也。 《志》云:关旁有望气、鸡鸣二台遗址,以老聃、田文而传。 望气台,亦曰尹喜台,即关令尹喜候得老子处、唐天宝初言得符宝处也。 今详陕西重险潼关。 洪关在县西南四十里。 《水经注》:门水东北历峡,谓之鸿关水。 水东有城,即关亭也。 水西有堡,谓之鸿关堡。 宋元嘉末,遣雍州刺史臧质伐魏,质遣柳元景等进据洪关,即鸿关矣。 ○虢略关,《志》云:在县南百里。 元至元八年,废虢略州,并废虢略县,置巡司于此。 今因之。 又火烧关,在县东南百余里,接永宁县界,山溪险恶。 县西南又有辘轳关,接陕西洛南县界,至为险阻。 {艹务}乡在县西南五十里。 后汉初,赤眉入长安,至弘农,更始遣将拒之,赤眉败更始将苏茂于枯枞山下,又败李松于{艹务}乡,转北至湖城,是也。 {艹务},莫老反。 《续汉志》弘农有{艹务}乡。 ○桃林驿,在今县治西,明初置。 阌乡县州西一百三十里。 西至陕西华阴县百十里,北至山西芮城县□□里,东北至山西解州□□里。 汉湖城县之阌乡也。 西魏大统四年,魏主自洛还关中,留阌乡。 后周置湖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改置阌乡,移治今所。 大业初,属河南郡。 唐属虢州。 宋太平兴国三年,改属陕州。 今城周四里,编户二十五里。 ○湖城县东四十里。 秦曰湖关。 王稽载范雎入秦,至湖关,即此。 汉置胡县,属京兆尹。 武帝建元元年,更名湖县,以黄帝鼎湖而名。 邓禹从关中还洛阳,自河北渡,至湖,邀冯异共攻赤眉处也。 建武十五年,改属弘农郡。 晋因之。 惠帝末,东海王越等遣兵迎帝于关中,河间王使其党彭随等拒之于湖,败走,东兵遂西入关。 太元十七年,河南太守杨期军于湖城,击苻登将窦冲于华阴,走之。 隆安初,姚兴寇湖城,弘农、华山二郡皆降于兴。 后魏县废而城存。 魏主修避高欢,西奔关中,至湖城。 隋义宁二年,复置,曰胡城,属虢州。 乾元初,改为太平县。 大历四年,复故。 宋太平兴国三年,属陕州。 熙宁四年,省入灵宝。 元丰元年,复置。 金因之。 元至元二年,省入阌乡。 废城中有汉武帝鼎湖宫。 刘句曰:隋大业三年,于湖城县西一里置弘农县,寻随郡移治于弘农川云。 盘豆城在县西南二十里。 西魏大统三年,宇文泰使于谨为前锋,攻盘豆,拔之,进克弘农。 其东为皇天原。 隋大业九年,杨玄感攻东都不克,将西图关中,至阌乡,隋兵追及之于皇天原。 玄感上盘豆,布陈亘五十里,且战且行,一日三败处也。 ○夸父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山海经》:夸父之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广回三百里。 《十三州记》:弘农桃丘聚,即桃林也。 晋灼曰:在阌乡南谷中。 周武王放牛于桃林之野,谓此。 《志》云:自灵宝西至潼关,皆曰桃林塞。 《寰宇记》:夸父山,一名秦山。 谚曰:秦为头,虢为尾。 与太华相连,中有大谷关。 ○荆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志》云:山下有铸鼎原,即轩辕采首阳之铜铸鼎处云。 又有阌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县以此名。 皇天原在县西。 《水经注》:玉涧水南出玉溪,北流径皇天原西。 周固《记》:阌山东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许仞。 汉世祭天于其上,名之曰皇天原。 原上有汉武思子台,又有全鸠涧水出南山,北径皇天原东。 《隋志》阌乡县有玉涧、全鸠涧,一经县城西,一经县城东,皆北注于河。 胡氏曰:皇天原之西有盘豆城,盘豆之西有董杜原。 隋杨玄感自阌乡而西,追兵及之于皇天原,玄感上盘豆,又败走董杜原是也。 《志》云:董杜原,在县西四十里。 ○黄河在县北七里。 自山西西境、陕西东境南流千里抵潼关,乃折而东,沿府境之北而入开封府界,县首当其冲云。 《志》云:县东五十里有阌源水,北达于河。 湖水在废湖城县西门外,源出夸父山。 又盘涧水,在废湖城西二十五里,亦出夸父山。 俱北流入河。 ○西董渠,在县西。 弘治八年,令孟周因故渠疏凿。 又有阳平渠,县东南二里有坊廓渠,皆弘治中令孟周疏凿,以资灌溉。 ○轩游宫在县东,故隋别院宫也。 唐咸亨五年,更名。 ○潼关在县西六十里,与陕西华阴县分界。 《唐志》云:武德元年,废。 又西有凤陵关,贞观元年废。 详见陕西重险。 ○大谷关,在县西南秦山谷中。 黄卷坂县西北二十五里。 亦名黄卷坡。 河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曰黄卷坂,傍绝涧,陟此以升潼关。 潘岳《西征赋》云溯黄卷以济潼者也。 平吴台在县西北二十三里。 晋末,赫连勃勃取关中,攻克朱龄石之兵于此,筑京观以表武功,名曰平吴台。 曹公垒在县西二十里。 旁有李典营。 郭缘生曰:汉末之乱,魏武征韩遂、马超,连兵于此,今际河之西有曹公垒。 义熙十三年,王师曾据此。 十四年,赫连勃勃南侵,赫连昌围晋将王敬先于此,断其水道,城遂陷。 ○刘武七营,亦在县西。 刘裕伐姚泓,檀道济、王镇恶滨河带险造大小七营是也。 稠桑驿在县东三十里。 《春秋》僖二年,虢公败戎于桑田,即稠桑也。 魏主修奔关中,至稠桑驿。 隋义宁初,刘文静遣将窦琮自潼关追屈突通,至稠桑执之。 又高祖诏李密招抚山东,至稠桑驿复止之,密因入桃林以叛。 其西有路曰晋王斜,馆驿使宋洋以遇暑则行者多死,乃开新路于此。 ○王思村,在县东。 后魏主修西奔至湖城,王思村民以麦饭壶浆献,帝悦,复一村十年,乃进至稠桑。 是稠桑在村西也。 胡氏云:湖城西为稠桑驿。 又鼎湖驿,在今县治东,明初置。 蓼坞在县西北。 西魏大统三年,行台杨白驹与东魏阳州刺史段粲战于蓼坞,白驹败绩。 《水经注》:蓼水出襄山蓼谷,当时于此谷筑坞,因名蓼坞。 《汉书音义》:襄山,在潼关北十余里。 泉鸠里在县东南十二里。 汉戾太子亡匿处。 有泉鸠涧,一名全节水,亦曰全鸠水,北流入河,戾太子冢在涧东。 又有归来、望思台址,皆汉武所作。 《一统志》:今县东北二十里有汉武思子宫城。 附见:弘农卫在州城内。 洪武二年,置守御陕州千户所,属河南卫。 十一年,改置今卫,辖左、右、中、前千户所四及守御尽六百户所一。 发布时间:2025-05-03 08:32:50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