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四十九 内容: 卷四十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河南四◇怀庆府东至卫辉府二百七十里,东南至开封府郑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河南府百四十里,西至山西绛州五百二十里,西北至山西平阳府六百五十里,北至山西泽州一百二十里。 自府治至京师亦一千八百里,至南京一千八百里,至布政司三百里。 《禹贡》冀州覃怀之 地。 商属畿内。 周亦为王畿及卫、雍、于阝诸国地。 春秋时,属晋,谓之南阳晋人自山以东谓之东阳,自山以南谓之南阳。 应劭曰:河内殷国也,周曰南阳。 后又为魏、郑、卫三国地秦始皇灭卫,徙其君角居野王,阻山自保。 胡亥时,复废角为庶人。 秦属三川郡。 汉初为殷国项羽立司马为殷王,王河内,寻为河内郡。 晋为河内、汲二郡地石赵改河内曰野王郡。 后魏置怀州魏收《志》:天安二年置,太和八年罢,天平初复置,兼置河内郡。 隋初,罢郡存州。 大业初,州废,复置河内郡。 唐初,亦置怀州。 天宝初,曰河内郡。 乾元初,复故。 宋仍为怀州亦曰河内郡。 金改为南怀州,又置沁南军,寻复曰怀州。 元因之,寻改曰怀孟路。 延中,又改怀庆路。 前朝为怀庆府,领县六。 今仍旧。 府南控虎牢之险,北倚太行之固,沁河东流,沇水西带,表里山河,雄跨晋、卫,舟车都会,号称陆海。 周之衰也,晋得南阳而霸业以成襄王十七年,与晋阳樊、温、原、赞、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 战国时,秦人与三晋争,多在南阳。 綦毋恢见魏王曰: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临南阳,而两上党绝上党,跨韩、魏两境,故曰两上党。 南阳,其南出之冲也。 又张仪曰:魏绝南阳。 《史记》:魏安王四年,魏段干子请割南阳予秦以和。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四十五年,白起趋韩野王,上党路绝。 皆郡境也。 汉争中原,先定河内。 东汉初,方经营河北,以河内带河为固,北通上党,南迫洛阳,险要富实,命寇恂守之,谓曰:昔高祖留萧何守关中,我今委公以河内。 会更始将朱鲔遣兵自洛阳攻温,恂曰:温,郡之藩蔽,失温,则郡不可守。 即勒军驰救,击却之,进规洛阳,王业始定。 晋泰始中,杜预建河桥于富平津,尝为天下之津要详见重险河阳三城。 唐武德初,李密败于邙山,自虎牢走河阳,议南阻河,北守太行,东连黎阳时黎阳属于密,以图进取。 诸将不从而止。 乾元二年,李光弼以史思明犯洛,移军河阳,北连泽、潞,以阻思明西入之谋。 贞元以后,置河阳三城节度,为都城之巨防。 会昌三年,讨刘稹于泽、潞。 李德裕曰:河阳捍蔽东都,临制魏博。 是也。 五代梁开平四年,李茂贞合、泾两镇兵攻夏州,复请兵于晋。 朱全忠欲西援夏州时夏州帅李仁福附全忠,恐晋兵袭西京梁以洛阳为西京,乃遣将屯河阳晋兵若出泽州逼怀州,则西京震动,继而闻其在绥银碛中,喜曰:无足虑也。 汉末,郭威自邺入洛,李骧说刘崇:亟逾太行,据孟津。 宋初,太祖闻李筠自昭义举兵南向,遣石守信等击之,敕曰:勿使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 明初略定山西,亦自怀、孟逾太行而北,岂非控扼之要地欤? 河内县附郭。 春秋时野王邑。 汉为野王县,属河内郡。 晋河内郡治此。 石赵尝置野王郡,寻废,复为河内郡治。 后魏因之。 隋改县为河内。 唐亦为怀州治。 旧编户百十六里,今止六十三里。 ○野王城今县治。 《春秋》宣十七年,晋人执晏弱于野王。 《大事记》:秦昭王四十五年,白起拔韩野王,绝上党道。 秦始皇六年,拔魏东地置东郡。 卫元君角自濮阳徙居野王,以保魏之河内。 汉因置野王县。 光武初,分遣邓禹入关亲送至野王,是也。 初平中,董卓以张扬为河内太守,屯野王。 曹魏末,以太原王辅为野王太守,寻罢。 后魏为怀州治。 宇文周建德七年,如怀州置怀州宫。 隋改县曰河内。 今府城,元至正二十二年筑,明洪武初改筑,正德中重修。 周九里有奇,有门四。 于阝城在府城西北三十里,故鄂国,纣三公鄂侯邑于此。 徐广曰:鄂,一作于阝。 《史记》:文王伐于阝。 又周武王子所封。 《左传》隐十一年,王取、于阝之田于郑。 僖二十四年,富辰曰:于阝、晋、应、韩,武之穆也。 汉武征和二年,封李寿为侯邑。 今为于阝台村。 《水经注》:城当太行南路,道出其中,旧有上党关。 ○期城,在府城西三十里。 故隰城也。 《左传》亦作隰城。 隐十一年,王与郑隰城,即此。 又僖二十五年,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 今名覆背村。 平皋城在府城东南七十里入温县界。 一名邢丘。 《韩诗外传》:武王伐纣,至邢丘。 《左传》宣六年,赤翟伐晋,围邢丘。 襄八年,晋会诸侯于邢丘。 昭五年子产相郑伯,会晋侯于邢丘。 《战国策》:范雎说秦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 《史记》:韩昭侯六年,伐东周,取邢丘。 秦昭王四十一年,攻魏,取邢丘、怀。 又秦始皇五年,蒙骜伐魏,拔邢丘。 信陵君上魏安王书:秦固有怀、茅、邢丘、安城、危津以临河内,即此邢丘也。 汉置平皋县,属河内郡。 高帝封项它为侯邑。 后汉亦为平皋县。 晋因之。 后魏属武德郡。 北齐废。 杜预曰:平皋,即邢丘也。 有平皋陂,周回二十五里,多产茭蒲,民赖其利。 陂南即大河矣。 怀、茅,见后。 安城,见原武县。 危津,见直隶滑县。 ○付逯城,在府西南三十二里。 本名城。 《左传》王与郑,《晋语》襄王赐文公以州、陉、、阻之田,即此也。 陉,王氏曰:在河南密县。 又波城,在府城南,汉县,属河内郡。 晋废。 武德城在府东南五十里。 本周之州邑。 隐十一年,属郑,后又属晋。 昭三年,晋人以赐郑公孙段。 七年,子产归州田于韩宣子,宣子因徙居之。 汉置州县,属河内郡。 晋因之。 后魏置武德郡。 隋废郡,改县曰邢丘,属怀州。 大业初,又改曰安昌。 唐武德二年,改安昌曰武德,置北义州。 寻没于王世充,置德州于此。 后复取之。 四年,废北义州,仍属怀州。 盖武德初置义州于卫州汲县,故以此置北义州。 义州凡有五:一在武德,一在汲县,一在易州容城县,一在光州商城县,一在眉州洪雅县,是也。 宋熙宁中,省县为武德镇。 又有武德城,在府东。 孟康曰:始皇东巡,置武德县,自以武德定天下也。 汉因之,属河内郡。 晋省。 又有安昌城,在府东南六十里。 汉成帝封张禹为安昌侯,盖乡名也。 隋唐因以名县。 紫陵城在府城西北三十里。 今呼紫陵村,有紫陵涧。 又忠义城,在府西南三十里,今为崇义镇。 又大行城,在府东北四十里,今为清化镇,城垣屹如。 近时,贼寇河北者,由辉县入清化镇,即此。 《志》云:三城皆唐武德三年置县,属怀州。 四年废。 又东金城,在府城东四十三里;西金城,在府城东北四十里,或云南北朝所置戍守处也。 射犬城在故武德县北。 亦曰射犬聚。 光武初,破赤眉别帅及青犊、上江诸贼于射犬。 又献帝建安四年,河东贼帅眭固屯射犬,曹操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北诣袁绍求救,遇史涣等,击杀之。 操遂济河围射犬,射犬降。 ○沙城,在府境。 晋太元八年,慕容垂起兵复燕,使辽东鲜卑可足浑谭集兵于河内之沙城,是也。 魏收《志》野王县有沙城。 ○太行山在府北二十里。 山麓曰太行南阪。 五代汉初,河阳来附,契丹帅崔延勋等自泽州引兵南逼河阳,嵩山贼帅张遇赴救,战于南阪,败死。 又府西北三十里曰太行陉,一名丹陉,太行八陉之一也。 又有紫金坛,在府城西北四十三里。 太行之阳,诸峰之上下有紫金涧。 唐因以名县。 余详见名山太行。 方山在府北四十里。 周围方正,上可容数百人。 府北六十里又有十二回山,山麓旋绕,凡十二回。 ○金伞山,在府东北五十里,奇峰律,上有万寿观。 又青山,在府东北六十里。 倚太行之侧,林木青翠,因名。 郡境诸山,皆太行之异名矣。 碗子城山在府北五十里太行山畔。 山势险峻,羊肠所经,上有古城,亦曰碗子城关。 元至正十八年,汝、颍贼大掠山西,察罕击之,自河东进屯泽州,塞碗子城。 既而守将周全以怀庆叛降刘福通,察罕遣将守碗子城,为全所败。 明初大兵攻山西,自碗子城北出,破泽、潞诸州。 盖南北之要道也。 ○沁河在府北二里。 源出山西沁源县之绵山,穿太行而东南流,经济源县东北流至此,又东南经武陟县入黄河。 后周大象二年,尉迟迥举兵相州,杨坚遣韦孝宽击之,军于武陟。 迥遣子帅众入武德,军于沁东,会沁水涨,孝宽与迥隔水相持,寻为孝宽所败。 唐至德中,安庆绪自邺攻李嗣业于河内,涉沁水攻之,不克。 上元元年,李光弼攻史思明将安太清于怀州,思明自东都来救,光弼逆战于沁水之野水渡,即此。 丹河在府东北二十五里。 源出山西高平县之仙公山,穿太行而南,名曰丹口,南流三十里入沁河。 引水灌溉,为利最溥。 《唐志》:河内丹水,开元十一年更名怀水。 ○尧河,一名尧池水,在府西北三十里,出太行谷中,资以灌溉,甚为民利。 东南流入沁。 秦渠在府南,即广济河也。 其上源为济源县之枋口水,经孟县流入境,又流经温县,至武陟南入黄河。 《唐史》:崔弘礼节度河阳,治河内秦渠,溉田千顷。 后温造帅河阳,亦奏复秦渠,民资其利。 宋、元亦尝修浚。 明弘治中及万历十四年,尝议浚治。 二十八年,河内令袁应泰又凿山引水为渠,广八丈,长百五十里,分二十四堰,均溉五县民田。 后复废,今故址犹存。 ○利人渠,在府东。 其上流自济源县分广济渠流经城西北,至城东入沁。 隋开皇中,卢贲为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之曰利人渠,即此。 又顺利渠,即府城之濠堑。 元至元中,总管石抹引济水穿城而入,作二桥:曰利津,曰览胜。 ○碗子城关见前碗子城山。 又大斛关,在府北太行山畔,唐置。 ○大台,在府城东。 光武遣王梁击赤眉于此。 万善镇在府城北二十里。 唐会昌三年,刘稹以泽潞叛,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以兵守万善,既而刘稹遣将张巨等攻万善,别将刘公直潜师过万善南五里,焚雍居,是也。 中和四年,黄巢攻略河南,诸道请救于李克用。 克用将兵出天井关,河阳帅诸葛爽辞以河桥不完,屯兵万善以拒之,克用乃西自陕津及河中渡。 《九域志》河内县有万善镇。 今为万善马驿。 又有覃怀马驿,旧在府治东,今废。 ○柏乡镇,在府西三十里。 旧有城。 济源县在府城西七十里。 北至山西阳城县百十里,西至山西垣曲县百七十里。 周为原地,后更名轵。 东周为畿内地。 春秋属晋。 战国属魏。 秦、汉皆为轵县地,属河内郡。 晋及后魏因之。 隋开皇十六年,析置济源县,属怀州,以济水发源,故名。 唐初置西济州,后省州,县属怀州,后属洛州,又属孟州。 宋因之。 元初改县为原州,寻复为济原县,属孟州。 明初改今属。 县城周五里有奇。 编户旧七十六里,今止二十一里。 ○向城在县西南。 《诗·大雅》:皇父作邑于向。 阚る曰:轵县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国也,为苏忿生封邑。 《左传》隐十一年,桓王以苏忿生之田向与郑。 《竹书纪年》:魏襄王四年,郑使韩辰归晋阳及向。 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 《战国策》:苏代为齐谓赵惠王:秦反高平、根柔于魏。 《史记》:秦昭王十八年,司马错攻垣、河雍。 又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 《括地志》:高平故城,在河阳县西北四十里,即向也。 垣,今山西垣曲县。 根柔、少曲,当与高平相近。 苏代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太行,是也。 刘伯庄曰:少曲在太行西南。 又根柔,一作鮖柔,亦作平柔。 ○原城,在县西北十五里。 周畿内国也。 僖二十六年,晋文公代原示信,又赵衰为原大夫,即此。 今名原乡。 曲阳城县西南十五里。 亦曰阳城,古阳樊也。 服虔云:阳,邑名;樊,仲山父所居。 僖二十五年,晋文公定王室,次于阳樊,王与晋阳樊、温、原、攒、茅之田。 《国语》王以阳樊赐晋,是也。 后为曲阳。 《史记》:魏昭王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阳之城。 杜预曰:野王县西南有阳城,故阳樊也,即河雍矣。 胡三省曰:修武县有阳乡,盖春秋之阳樊。 晋大兴初,耿稚自洛渡河,袭击刘粲,粲大败,走保阳乡,是也。 新垣,即垣之别名。 轵城县南十三里。 苏秦说赵曰:秦下轵道,则南阳动。 苏代曰:秦下轵道、南阳而伐魏。 又苏厉曰:齐反温、轵、高平于魏。 秦昭王十六年,伐魏,取轵,是也。 汉县,文帝封薄昭为轵侯。 建武三年,吴汉等击青犊于轵西,破降之。 晋及后魏皆为轵县。 隋废。 唐初复置,属怀州。 贞观初废。 今名轵村。 旁有深井里,即聂政所居也。 王屋城在县西八十里。 周邵康公邑。 汉为河东郡垣县地。 后魏置苌平县,属邵郡。 后周改为王屋县,兼置怀州治焉,州寻废,置王屋郡。 隋初郡废,县属怀州。 唐初因之。 显庆中,改属洛州。 会昌中,仍属怀州。 宋属河南府。 金属孟州。 元省入济源县。 旧《志》:城在孟州西北百三十里。 ○勋掌城,在县西北十二里轵关之东。 高齐所筑以备周。 旁有勋掌谷,因名。 沁水城在县东北。 汉置沁水县,属河内郡。 晋及后魏因之。 后齐废。 《志》云:县在沁水之南、沁台之西,今呼为王寨城。 唐初,王世充复置沁水县,并置原州治焉,寻州县俱废。 又唐武德二年,分济源县置氵阳、蒸川、邵原三县,属西济州。 四年,州废,三县仍并入焉。 《郡志》:氵阳在今县东南,蒸川在北,邵原在西。 又《寰宇记》:县西北有西济州城,唐置,跨城东垣稍北,即唐以来济源城也。 ○王屋山县西八十里,与山西垣曲县接境。 《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是也。 山有三重,其状如王者车盖,济水出焉。 魏熙平初,崔亮尝请于王屋等山采铜铸钱,从之。 寻罢。 其北为天檀山,峰峦特兀,岩壑奇胜。 东峰为日精,西为月华,北有小有洞,为天下洞天第一,又北为五斗峰,洞西有七仙岭。 《志》云:山在县西百二十里。 又有华盖山,在县西九十里,亦王屋之支峰也。 宋徽宗尝幸此。 ○西釜山,在县西二十里。 《志》云:其山周回高峻,中深洼如釜,因名。 武山县西北十二里,北接猴岭山之东麓。 又猴岭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北接太行山,有阻猿麓,因名,俗称侯景山也。 ○琮山,在县西北十里。 《水经注》谓之原山,有勋掌谷,氵水出焉。 氵,读曰贝。 又陵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孤峰特立,稍西即轵关矣。 白涧山县东北三十里。 山有悬瀑如练,下注沁水。 又熊山,在县东北五十里。 三面距沁河,惟西南一峰突出。 齐子岭县西六十里。 杜佑曰:在王屋县东二十里,周、齐分界处也。 西魏大统十二年,高欢围玉壁,别使侯景将兵趣齐子岭。 又周建德五年,周主攻齐晋州,分遣韩明守齐子岭,是也。 玉壁,见山西稷山县。 ○韩王岭,在县北四十里,与山西阳城县分界。 盘谷,在县北二十里,唐李愿隐于此。 其西谷为天井谷,石上有数坎,其深若井,水自上溢,相接而落,远视若倚剑然。 ○济渎在县西北三里。 《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 其源发王屋山下,既见而伏,复出于此为济。 有二源:东源周回七百步,其深莫测;西源去东源二里,周回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与东源合流,南入于河。 《括地志》:沇水出王屋山顶崖下,石泉氵亭而不流,深不测,至县西北二里平地,其源重发而东南流。 《水经注》云: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又南当巩县之东北入于河,南溢为荥。 今无水,成平地。 司马彪曰:济水当王莽时大旱,川渎枯绝,入河以后,不复南溢是也。 今见川渎异同。 黄河在县南七十里。 自山西垣曲县东流,径县界,又东达孟县之南境,与河南府洛阳县分界。 氵水在县西。 有三源:一出琮山,俗呼白涧水。 《春秋》襄十六年,公会诸侯于氵梁。 《尔雅》:梁莫大于氵梁。 梁,水堤也。 一出阳城西南山,一出阳城南溪,俱东南流至县西合白涧水,流经县城南与氵尨水会,又东南经孟县,至温县入河。 晋永康二年,成都王颖起兵邺城讨赵王伦,与伦将孙会等大战于氵水,会等败走,颖遂长驱济河。 又隋仁寿末,汉王谅举兵并州,其将余公理屯河阳,与隋将史祥战于氵水,为祥所败。 氵,古阒翻。 《通典》作洧水,音同。 ○氵尨水在县西四里,东南流,与氵水合。 枋口水沁水渠也,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两山之间,沁水经焉,谓之沁口。 旧以枋木为门,故名枋口。 魏典农中郎将司马孚表言: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天时霖雨,众口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泛滥,岁功不成,请夹岸累石,结以为门,蓄泄以时,用代枋木。 故亦名枋口堰为石门堰,溉田甚众。 唐太和五年,河阳节度使温造奏复怀州古秦渠及枋口堰,以溉济源、河内、温、武陟四县田,凡五千余顷。 《胜览》云:枋口水,隋卢贲、唐温造俱于此开渠灌田,亦名广济渠。 《元史》:中统二年,自太行山下因沁口古迹,置分水渠凡四,溉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亘五百余里达于河,仍名广济渠。 未几堙废。 天历中,复议疏浚,不果。 今俗谓枋口为五龙口。 余详河内县秦渠。 马头溪在县东北八里。 西有千工堰六十余泉,俱入此溪。 ○天浆溪,在县东南二十里。 源出轵城西南,其水二源各出一溪,东北合流,会泥沟水。 泥,一作涂。 又东与氵水合。 《九州记》谓之玉浆涧。 又七谷沟,在县西百三十里,有七山之水合流于此,因名。 ○轵关在县西北十五里。 关当轵道之险,因曰轵关。 曹魏景安二年,司马懿时在汲,诏懿自轵关西还长安。 晋永嘉二年,群盗王弥寇洛阳,大败,遂走渡河,自轵关如平阳,归刘渊。 咸和三年,后赵石虎自轵关西入,击赵之河东。 永和六年,苻健西入长安,遣其弟雄自潼关入,兄子菁自轵关入。 太元十九年,后燕慕容垂伐西燕。 慕容永以太行道广,疑垂诡道取之,乃悉敛诸军屯轵关,杜太行口。 又北齐主湛河清二年,遣斛律光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 宇文周保定四年,杨ɡ与齐战,出轵关,引兵深入,为齐所败。 又建德四年,韦孝宽陈伐齐之策,曰:大军出轵关,方轨而进。 盖自轵关出险趣邺,前无阻险可以方轨横行云。 关今废。 狐岭关在县西。 一名胡岭关。 宋绍定三年,蒙古史天泽攻金将武仙于卫州,仙败走胡岭关,天泽遂取卫州,是也。 ○邵原关,在县西七十里。 或曰:故邵原县,盖置于此。 今有巡司。 白骑坞在县南氵水北原上。 氵水东南流至此,有同水会之。 坞据二溪之会,北带深隍,三面阻险,惟西版筑而已。 东汉末,贼将张白骑据此筑坞,因名。 宇文泰以权景宣守张白坞,此又白骑所筑于崤渑间者,非此坞也。 苗亭在县西。 《水经注》:氵綦水源出王屋西山,径氵綦关南,历轵关、苗亭西,亭故周之苗邑矣。 又东流注河。 苗亭盖在轵关南。 氵綦关,见山西垣曲县。 修武县在府东北百二十里。 东至卫辉府获嘉县五十里,北至山西陵川县百四十里。 商为宁邑。 周曰修武,秦因之。 汉高祖封功臣魏为宁侯,寻置修武县,属河内郡。 晋属汲郡。 后魏因之。 东魏置广宁郡。 后周郡废。 隋属怀州。 唐初改属殷州。 贞观初,仍属怀州。 宋熙宁六年省。 元初复旧。 今县城,明洪武初因旧址修筑,景泰三年重修,周四里。 编户旧六十二里,今止十里。 ○宁城在县东。 古宁邑。 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曰修武。 定元年,魏献子焚于大陆,卒于宁。 又《战国策》,秦攻魏,取宁邑,亦即宁也。 信陵君曰:通韩上党于共、宁。 《韩非书》:秦昭王越长平,西伐修武。 盖宁与修武通称矣。 汉二年,定河内,军于修武,寻置县。 后汉建武二年,幸修武。 自是修武县皆治焉。 唐中和二年,魏博帅韩简侵河阳,败其帅诸葛爽于修武。 明年,复侵河阳,爽遣李罕之御之,大败简于武陟,是也。 共,今见辉县。 ○小修武城,在县东四里。 汉三年,高祖自成皋北渡河,宿小修武传舍,既得韩信军,军于小修武,即此。 山阳城县西北六十里。 战国时魏邑。 秦始皇五年,蒙骜伐魏,拔山阳城。 八年,封毐为长信侯,与之山阳地。 汉置县,属河内郡,在太行山南,故曰山阳。 曹丕奉汉献帝为山阳公,是也。 晋山阳县仍属河内郡。 后魏属汲郡。 孝昌中,置山阳郡,寻罢。 北齐废山阳入修武县。 雍城在县西。 古雍国,周文王子所封。 《左传》:郜、雍、曹、滕,文之昭也。 《后汉志》又有蔡城,盖蔡叔之采邑。 ○赞城,在县西北二十里。 周襄王赐晋文公赞、茅之田。 《水经注》赞茅,本一城也。 或以为赞城在此地。 旁有吴泽,亦曰大陆,今名大陆村。 徐广曰:修武有茅亭,《括地志》在获嘉县东北二十里。 今属卫辉府。 又隤城,在县西北。 周苏忿生封于温,其田有隤、怀,是也。 《左传》隐十一年,桓王与郑苏忿生之田,有赞、茅、隤、怀。 南阳城在县北。 应劭曰: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是也。 《水经注》:修武,故宁,亦曰南阳。 《战国策》:赧王四十二年,魏割南阳与秦,实修武然。 则南阳其统名,而修武则魏之南阳地也。 杜预曰:晋山之南,河之北,故曰南阳。 马季长曰: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 《后汉志》修武有古南阳城。 天门山县西北四十里。 诸山唯此最低,故名天门。 其岩下可容百家,亦名百家岩。 ○温峪山,在县北五十里。 山北二十里有石峡,峭壁千仞,悬瀑下注,汇而为潭,曰黑、白二龙潭,亦名温峪潭。 又六真山,在县北二十里,下有新河,西流入吴泽陂。 《水经注》谓之陆真阜。 ○沁水在县西。 万历中,沁水决于武陟县东之大樊口,县首受其患。 盖县地较之大樊口下十五丈余,每秋水泛涨,多有溺民田之患。 预河在县南五里。 积涝而成,东注于卫辉府之卫河。 又新河,在县西北二十里。 自六真山下,合黄王母诸泉水,南流入于吴泽陂。 唐大中间,赵令所开。 《志》曰:黄母泉,在县西北十五里黄王母村。 又有王烈、巧妇、马鸣等泉,皆汇于新河。 吴泽陂在县北十里。 《左传》定元年,魏献子田大陆,焚焉。 杜预曰:即吴泽陂也。 东入获嘉县界,为太白陂,注于清水。 又宣王陂,亦在县北十里。 孔子欲北之赵,尝至此。 后人以孔子追封文宣王而名。 流合于吴泽陂。 ○承恩镇县西三十五里。 又县西二十里有待王镇。 皆以武王伐纣时所经而名。 ○仁亭,在县境。 后汉延熹二年,以诛梁异功,封尚书令欧阳参为仁亭侯,是也。 旧《志》:修武有仁亭。 又废山阳县有曲亭,是时封尚书令张敬为曲亭侯处。 武陟县在府东一百里。 南至郑州河阴县五十里,北至修武县三十五里,西南至河南府巩县六十里。 汉山阳县地,属河内郡。 隋开皇十六年,析修武县置武陟县。 大业初废。 唐初复置,兼置陟州,州旋废,以县属殷州。 贞观初,改属怀州,移州治此。 宋因之。 今县城,明景泰中因旧址增筑,天顺间重修,周四里有奇。 旧编户七十四里,今止二十里。 ○怀城县西南十一里。 隐十一年,王以隤、怀与郑,后属晋。 宣六年,赤狄伐晋,围怀。 《史记》:赵成侯四年,魏败我怀。 又魏安王九年,秦拔我怀。 《竹书纪年》:秦师伐郑,次于怀。 汉置怀县,为河内郡治。 后汉建武初,幸怀。 元和三年,北巡,耕于怀。 晋初仍为河内郡治。 永嘉四年,刘渊遣子聪等围河内太守裴整于怀,陷之,别将郭默收余众自保。 建兴二年,刘曜攻默,默弃怀城,度河走新郑。 自后,郡治野王,而怀属之。 后魏因之。 景明三年,魏主自邺还至怀,与宗室近侍习射。 东魏改属武德郡。 北齐废。 唐初复置,属怀州。 贞观初废。 《郡国志》:怀城在洛阳北百四十里。 《水经注》:怀城东有殷城,刘聪以郭默为殷州刺史,都督缘河诸军事,治焉。 《元和志》:殷城,在县东十里。 浊鹿城在县西北。 汉山阳县有浊鹿城,献帝废,居于此;帝崩,葬于城西北十里,名曰禅陵。 刘昭曰:浊鹿城,今名汉陵村。 《郡志》山阳城在修武县西北三十五里,浊鹿城在修武西北六十里,似皆误。 《旧唐书》:武德二年,李育德以浊鹿城归顺,因置陟州及修武县于此。 四年,平王世充,改为武陟县,仍废陟州,修武仍移旧治。 贞观中,复移县于南境,即今县也。 《志》云:今县西四十五里有樊城,相传樊哙屯兵处。 又县西南三十里有司马城,相传司马故城。 ○沁河在县东一里。 自河内县流入,又南达于河,其入河之处名南贾口。 支流复自县北东引,灌田二千余顷。 后魏主子攸建义初,贼葛荣军乏食,遣其党任褒南掠,至沁水。 宇文周末,尉迟迥起兵相州,杨坚使韦孝宽讨之,军于武陟,与迥隔沁水相持,盖在此。 明永乐九年,沁河溢,淹没县境田庐,诏修决口以御之。 盖沁河多沙而横暴也。 又有观滩,在县东四十五里沁河之北,旧为决溢处。 ○黄河,在县东南六十里,南岸即郑州荥泽县。 莲花池在县东北沁河东岸,地名木栾店。 其相邻者地名金坑,东去卫河百里。 万历十五年,沁从此决,卫辉府之获嘉、新乡,俱受其患。 时有议:引沁入卫,既以杀黄河之势,而卫河水盛东注,运河足资其利,当因其决,不必塞也。 科臣常居敬言:沁河身阔里余,穿太行而南注,浊流湍急,较黄河益甚。 卫辉在沁河下流,地形卑下,横流一发,被灾最远。 且临清运道,不能赖其清流之利,而每遭其淤阻之害,此前事可覆者也。 盖卫小沁大,其势难容;卫清沁浊,其流必淤。 木栾,在沁河北岸,与大樊口相邻。 嘉靖三十五年,从此横决,突入卫河,泥沙弥漫,至临清,逆流上拥,运河板闸至砖关七十余里,淤塞难行。 此患不专在于卫辉而更贻患于漕者也。 于是复堤塞之,而引沁入卫之议始格。 ○候人亭在县西南。 《左传》成十一年,晋至与周争候田,此也。 杜预曰:怀县西南有候人亭。 永桥镇在县西。 宋白曰:隋大业十一年,移修武县于永桥。 高齐有永桥大都督,盖地近河阳,设以控三城之险。 后入于宇文周。 大象二年,韦孝宽攻尉迟迥于相州,至永桥城,城为迥守。 诸将请先攻之,孝宽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军威。 因引兵壁武陟。 武陟,即今县地。 ○宁郭镇,在县西北二十里。 旧有城,崇祯九年,通判窦光仪修筑,今亦名窦公城。 宁郭驿置于此。 孟县在府西南六十里。 西南至河南府孟津县四十里,北至山西泽州一百九十里。 周武王会诸侯于孟津,是也。 亦曰盟津。 《左传》隐十一年,王以盟与郑。 后属晋,为河阳。 战国属魏,为垣雍地。 汉为河阳县,属河内郡。 高祖封陈滑为侯国。 晋仍属河内郡。 后魏因之,后废。 隋开皇二十六年,复置河阳县,属怀州。 唐武德四年,置盟州于此。 八年,州废。 显庆二年,改属河南府。 建中三年,河阳三城节度使治焉。 会昌三年,置孟州,治河阳县。 宋仍曰孟州,亦置三城节度。 金亦为孟州。 元属怀庆路。 明改州为县,以河阳县省入。 今县,城周九里有奇,旧编户三十一里,今止十五里。 ○河阳城旧城在今县西南三十里。 春秋时,晋之河阳邑。 僖二十年,天王狩于河阳,是也。 后属魏。 《史记》:赵惠文王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河阳于魏。 汉置县。 建武初,帝幸河阳。 晋仍为河阳县。 后魏因之。 太和中,筑河阳城。 北齐置河阳关。 后周建德六年,灭齐,置河阳总管府,以地临河津,特为重镇。 隋置河阳宫于城内。 唐仍曰河阳县。 刘句曰:河阳城临大河,长桥架水,古称设险。 乾元中,史思明再陷洛阳,太尉李光弼以重兵守河阳。 及雍王平贼,留观军容使鱼朝恩守之。 建中二年,遂以河阳为节镇。 会昌中,中书门下因奏置孟州于此。 《元丰志》云:怀州南至河阳七十里,河阳东南至河阴百六十二里。 金大定中,城为河水所坏,筑城徙治,土人谓之上孟州。 兴定中,复治故城,土人谓之下孟州。 元初,复治上孟州,即今治也,而故城为下孟镇。 河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 汉平阴县地。 晋及后魏为河阴县地。 隋省河阴县。 唐武德二年,置大基县,属怀州。 八年省。 咸亨四年,复置,属洛州。 先天二年,改曰河清。 会昌三年,改属孟州,后仍属河南府。 宋开宝初,移治于白坡镇,西去旧城三十里,仍曰河清县。 金人移县于河南岸,西去旧城又十里,曰孟津。 杜佑曰:县南临黄河,城侧有野水渡,置戍守之,亦谓之野戍。 乾元二年,镇西兵自相州溃还,段秀实时为行营留后,屯怀,帅将士妻子公私辎重,自野戍渡河,待命于河清南岸,荔非、元礼至而军焉。 又史思明见军于河清,欲绝李光弼粮道,光弼军野水渡以备之,因降其将李日越于此。 《志》云野戍镇在今县西十里,似误。 柏崖城在故河清县西三里。 东魏侯景所筑。 隋末,王世充以怀州侨治此。 《唐志》,武德二年,于济源西南柏崖城置怀州,四年,移治野王,是也。 咸亨四年,置敖仓于此,曰柏崖仓,容二十万石。 开元十年废,二十二年复置。 元和十年,淄青帅李师道遣盗焚柏崖仓。 ○集城废县,在县西南。 唐初置,属怀州,寻省入河阳。 中潬城在今县西南黄河中郭家滩上。 旧曰河中渚。 《水经注》:河中渚上有河平侯祠,河之南岸有一碑,题曰:洛阳北界。 中潬城盖在河中渚上,东魏元象元年筑,历代为防拒之所。 唐武德三年,贼帅李商胡据孟津中潬,为窦建德所灭。 今废。 无辟城在县东南。 《南齐书》:城在河桥北二里。 后魏孝文太和二十年,废其太子恂为庶人,置于河阳无鼻城。 《水经注》:氵水南经无辟邑西,又南注于河。 无辟城,亦为无鼻城。 或谓之无比城,又曰马髀城,皆非也。 ○紫金山在县西八里。 地宜麦,亦名麦山。 唐太宗尝猎于此,以其冈岭稠叠,亦曰岭山。 《舆程记》云:紫金山,在今县南三十里,其下即孟津。 ○黄河在县西南三十里,南渡即河南孟津县,河广二里。 亦曰富平津,亦曰陶渚,自古设险之所。 太子贤曰:孟津在河阳县南门外。 胡氏曰:河内北有太行之险,南据河津之要。 光武初,拜冯异为孟津将军,统魏郡、河内兵于河上,以拒洛阳,是也。 又有万艘潭,在旧县治南,潭水深平,为舟楫辏泊之所。 ○氵水,在县北十五里。 《志》云:水上有旦桥。 又县东三里有东马桥,亦跨氵河上。 治坂津在县东南四十三里。 郭缘生《述征记》:治坂城,春秋践土也。 《水经注》:河阳故城,在治坂西北。 《魏土地记》:治坂城,旧名汉祖渡,城险固,南临孟津。 刘宋景平元年,魏主嗣寇河南,还至孟津,于栗造河桥于治坂津。 魏主遂引兵北济,西如河内。 元嘉七年,宋人复取河南地,魏遣安颉击到彦之,彦之遣裨将姚耸夫渡河攻治坂,与颉战,败绩于此。 旧《志》:治坂津,在洛阳东北四十二里。 ○黄河关在县南黄河北岸。 又县西南有河阳古关。 宋白曰:河阳关,东魏置于中城。 白坡镇在河清城东。 或谓之白坡谷。 后汉中平五年,黄巾余贼郭大等起于河西白坡谷,寇太原、河东。 胡氏谓孟津河西也,相近有东吴垒。 晋永和中,谢施尝遣军屯此,北人因以为名。 升平二年,泰山太守诸葛攸帅水陆二万击燕,入自石门,屯于河渚,燕将慕容评等与攸战于东吴,攸大败,即白坡也。 宋绍定四年,蒙古攻金汴京,自河中而东,由河清县白坡渡河,汴京始困。 ○旦镇,在县北十五里。 《志》云:唐初尝析置旦县,旋废。 今有旦桥。 又沇河镇,在县东二十里。 《志》云:在沇水东,金置镇于此。 又河阳马驿,在县南十五里。 温县在府东南五十里,又东南至郑州汜水县二十五里,西至孟县六十里。 周畿内国。 战国时魏邑。 汉为温县,属河内郡。 晋及后魏因之。 东魏属武德郡。 北齐废。 隋复置,属怀州。 唐武德四年,置平州,寻复旧。 显庆中,改属洛州。 会昌中,又改属孟州。 宋以后因之。 明初改今属。 县城周五里有奇,旧编户三十三里,今止十二里。 ○温城故城在今县西南三十里。 周畿内国。 武王时,苏忿生以温为司寇,是也。 《春秋》庄十九年,王子颓伐王,不克,奔温。 僖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 二十五年,襄王与晋温、原之田。 明年,晋会诸侯于温。 文元年,晋侯朝王于温。 十六年,晋侯会诸侯于氵梁,晏于温。 战国时为魏地。 《史记·魏世家》:昭王十年,齐灭宋,宋王死于温。 又安王元年,秦军大梁下,予秦温以和。 汉置温县于此。 后汉初,更始将朱鲔守洛,遣兵攻温,寇恂击却之。 唐徙治于李城。 文德初,河东帅李克用遣兵攻河阳,朱全忠命其党丁会等赴救。 河东将李存孝分兵逆战于温,为汴兵所败,即今县也。 李城今县治。 战国时,秦攻赵邯郸,李同帅其徒赴秦军,秦军退。 同死,封其父为李侯,邑于此。 《续汉志》平皋县有李城。 晋永和五年,石虎没,其下张豺擅命,虎子遵时出镇关右,至李城,举兵趣邺。 城西南有李陂,淹地百余顷,葭苇生焉。 又有鸣雌城,在县南。 《楚汉春秋》:汉高祖封善相者许负为鸣雌侯,此其食邑也。 ○黄河在县南二十里。 自孟县流入县界,与河南府巩县接境。 济水在县南。 自济源县流入,经县西南虢公台下,又南注于河。 《志》云:县西三十里有沇河堤,旧筑以防横溢之患,长七十里,一名小金堤。 ○氵水,在县西南,自孟县流入,达于河。 又涝水,在县北十里,积涝而成,流入氵水。 温润渠在县东。 隋开皇中,刺史卢贲于河内引沁水为利人渠,又派入温县,名温润渠,以溉舄卤之地。 ○虢公台在县西南,济水径其北。 相传亦周封虢仲之地,亦曰虢公冢。 俗名贺酒台。 司马懿过故邑,集父老宴贺于此,因名。 附见:怀庆卫在府城内。 洪武六年建,辖左、右、前、后千户所四及守御卫辉千户所一。 ◇卫辉府东至直隶开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开封府百七十里,西南至河南府二百六十里,西至怀庆府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山西泽州四百十里,北至彰德府一百九十里,东北至直隶大名府二百八十里。 自府治至京师一千四百里,至南京一千五百里,至布政司见上。 《禹贡》冀州之域。 殷纣所都。 周既灭殷,分其地为比阝、、卫《世纪》:纣都朝歌,周灭殷,分殷都以北为,西为,东为卫。 朝歌,今直隶县之废卫县是。 后以卫封康叔,居河、淇之间春秋时,、皆入于卫。 其后卫为翟所灭,齐桓公更封卫于河南楚丘见直隶滑县。 而河内殷墟,寻属于晋。 战国属魏。 秦为三川郡地。 二汉为河内郡地。 曹魏置朝歌郡。 晋改置汲郡治汲。 后魏因之魏收《志》:郡治枋头城。 枋头,见直隶县。 东魏置义州。 后周改卫州又分置修武郡。 《隋志》:州郡俱置于朝歌县。 隋初郡废,仍曰卫州。 大业初,复为汲郡治卫县,故朝歌也。 唐复曰卫州治汲县。 天宝初,亦曰汲郡。 乾元初,复故。 宋仍曰卫州亦曰汲郡。 金因之,亦曰河平军大定二十六年,以河患,徙治共城。 二十八年,复故。 贞三年,又徙治胙城县。 元曰卫辉路复治汲县。 明为卫辉府,领县六。 今仍旧。 府南滨大河,西控上党,称为冲要。 《战国策》:吴起谓魏武侯,殷纣之国,左孟门孟门山,见前太行山,右漳、釜漳、釜,二水也。 《史记》作右太行,前带河,后被山《史记》作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张仪说楚曰:秦下甲攻卫阳晋阳晋,见山东曹县。 府境即卫地,必大关天下之胸。 苏秦说赵曰: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秦。 盖其地在天下中矣。 后汉安帝时,朝歌贼宁季等作乱,虞诩出为朝歌长,谒河内太守马棱曰:朝歌者,韩、魏之郊韩界上党,魏界河内,俱接于太行,故云郊,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在开封府荥阳县,见河阴县。 而青、冀之民,流亡数万,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汲县附郭。 本殷牧野地。 汉置汲县,属河内郡。 魏属朝歌。 晋为汲郡治。 后魏兴和中,为义州治。 北齐置伍城郡及伍城县。 后周郡废,以伍城县属卫州。 隋开皇六年,改为汲县,仍属卫州。 唐初为义州治。 武德四年,州废,属卫州。 贞观初,徙卫州治此。 今府城周六里有奇,有东西北三门,编户四十里。 ○汲城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 《秦纪》:庄襄三年,蒙骜攻魏汲,拔之。 又始皇七年,骜还兵攻汲,是也。 汉为汲县治。 后汉崔瑗筑汲城,即此。 东魏兴和二年,恒农人率户来归,因置义州于汲县城中。 魏收《志》:时置义州于汲县陈城内,领伍城、义宁、新安、渑池、恒农、宜阳、金门等七郡二十八县,盖皆侨置于汲县界。 高齐时,悉省入伍城郡。 《北史》:时分河内、汲郡二郡界扶风之地,立义州,以置关西归正之民。 是也。 《后周书》云:魏大统六年,陕州行台宫延和等降于东魏,东魏以河北马场为义州以处之。 《通典》:汲郡,古牧野地。 后魏太和十七年,徙代畜于石济之西,故有河北马场。 又有怀义等屯,亦高齐于义州置,以给河南之费。 盖其地皆属义州也。 宋白曰:卫州旧城,隋以前谓之陈城。 《郡国县道记》云:武王伐纣,于此列陈,故名。 陈,俗作阵。 隋改伍城为汲县,移于今治。 比阝城在府东北。 周武王克商,分其地为、、卫,是也。 又城,在府东北十三里。 《通典》:新乡县西南三十二里有古国城。 ○隋兴城,在府北二十里。 《隋志》汲郡有隋兴县,开皇六年置,寻又析置阳源县。 大业初,以阳源县并入隋兴。 唐初,又废隋兴入汲县。 延津城在府南。 《战国策》谓之危津。 孔颖达曰:即延津也。 汉建安中,曹操遣于禁渡河守延津。 晋永嘉中,群盗汲桑等破邺,济自延津,南击兖州。 城盖后汉末所筑,南临河津,为戍守处。 《一统志》:延津关,在府东南二十五里,即延津城矣。 ○苍山在府西北四十里。 一名苍峪山,亦曰青岩山。 产珉石,上有龙潭。 又府西三十里有仙翁山,一名神山。 《寰宇记》:县东北五十里有博望冈,接内黄县界。 内黄,今属大名府。 ○黄河旧在府东南十七里。 东北流,南接胙城县,北接直隶县界。 宋时,州西南有王供埽。 熙宁四年,决王供埽,即此。 详见川渎异同。 卫河在城北一里。 源发苏门山,经新乡县北,又东至城北,又东北入大名府县界。 隋炀帝引之为永济渠,亦曰御河。 《宋志》卫州东北有御河,直至乾宁军,于此运军食馈边,是也。 元人漕江淮之粟达于河,至封丘,陆运一百八十里,至淇门,入御河。 永乐初,卫士唐顺言:卫河南距黄河,陆运五十余里,若开卫河,距黄河百步置仓廒,受南方所运粮饷,转致卫河,公私两便矣。 乾宁军,今直隶青县。 余详直隶大川。 黑龙潭在府城西。 旧时黄河决溢,潴而为潭处也。 上有黑龙神庙。 宋建炎二年,岳飞大败金人于胙城,又战于黑龙潭,复大败之。 ○卫关在府南境。 旧《志》:汲县有卫关,亦大河津济处。 淇门镇城东北五十里。 唐大顺初,朱温寇魏博,分遣其将丁会等渡河,取黎阳、临河,庞师古等下淇门、卫县。 五代梁龙德二年,与晋军夹河相持,戴思远袭陷卫州,又攻陷淇门及共城、新乡等县。 《九域志》汲县有淇门镇。 元人运道,自封丘中栾镇,陆运至淇门。 明初,徐达定中原,规取河北,自中栾渡河,下卫辉,至淇门镇,是也。 黎阳等,见大名府。 杏园镇在府城东南。 旧为黄河津济处,设戍守。 唐乾元初,郭子仪讨安庆绪于相州,自杏园渡河,至获嘉,败贼将安太清之兵。 《九域志》汲县有杏园镇。 ○卫源驿,在府城西,明初置。 白公庙在府东。 宋绍定六年,金主次于河北,遣其臣白撒攻卫州,不能克而还,蒙古将史天泽追败之于白公庙。 牧野在府东北。 司马彪曰:北去朝歌十七里。 周武王伐纣,陈师牧野。 《诗》,会于牧野,是也。 《水经注》:自朝歌南暨清水,土地平旷,据皋跨泽,悉牧野矣。 又比干墓亦在焉。 《水经注》:朝歌南有比干墓。 魏主宏太和十八年,自邺南巡,过比干墓,祭以太牢,是也。 胙城县府东三十五里。 东北至直隶滑县九十里,古胙伯国,周公支子封此。 春秋时,为南燕国。 战国属魏。 汉置南燕县,属东郡。 东汉为燕县。 晋省。 石勒复置燕县,兼置东燕郡。 其后慕容德据之,改为东燕县。 后魏因之,仍属东郡。 隋开皇十八年,始曰胙城,属滑州。 唐、宋因之。 金属开封府,又改属卫州。 贞中,移卫州治此。 元还治汲县,以县属焉。 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五里。 ○东燕城在县西。 春秋时之南燕也。 《左传》隐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 战国属魏。 秦始皇五年,蒙骜攻魏,拔燕、虚。 秦为燕邑。 汉初,卢绾、刘贾与彭越复击破楚军于燕郭西。 又汉将王武反黄、程处反燕,曹参往击,尽破之。 孔氏曰:黄,今内黄黄泽;燕,即南燕也。 汉置南燕县。 后汉初为樊封邑。 晋省县而城犹存,谓之东燕城。 光熙元年,进东嬴公腾爵为东燕王,东燕国盖置于此。 永嘉二年,石勒寇邺,诏车骑将军王堪屯东燕以拒勒,既而为刘渊将刘景败于延津。 大兴二年,石勒将桃豹屯陈川,为祖逖将韩潜所逼,退保东燕。 升平二年,故赵降将高昌保东燕,慕容隽遣兵攻克之。 太和四年,桓温伐燕,不克,自枋头奔还,以毛虎生为东燕太守。 沈约曰:东燕郡,江左分濮阳置。 《晋志》:石虎分东燕郡,属洛州。 后魏为东燕县,属东郡。 隋始改置胙城县。 《新唐志》:武德初,于胙城县置胙州,又析置南燕县于此。 州旋废,仍以南燕省入胙城。 又旧胙城,在县南。 杜预曰:南燕县西南有胙亭,古胙国也。 隋盖因以名县。 新城在县西南。 《金志》:大定二十六年,卫州避河患,徙治共城。 二十八年,还治汲县。 贞二年,城宜村。 三年,徙卫州治于宜村新城。 五年,以胙城为倚郭县。 正大八年,以石新城,是也。 元初复还旧治。 桃城在县东三十里。 战国魏之桃邑。 赧王四十二年,楚黄歇说秦拔虚、桃。 虚与桃相近也。 汉初封项襄为桃侯,邑于此。 又虚城,亦在县东南,战国时魏邑也。 秦始皇五年,蒙骜攻魏,拔燕、虚,此即虚邑矣。 或以为朝歌,误。 ○黄河旧在县北。 自新乡县流入境,接汲县界,又东入大名府县境。 金时黄河屡决,河在县南。 元时自开封府原武县决而东南流,北道之河遂绝。 文石津在县东北。 旧为大河津济处。 胡氏曰,津在东燕之东北,枋头之东南,是也。 晋永嘉四年,石勒围陈留太守王讠赞于仓垣,为讠赞所败,退屯文石津。 六年,石勒自葛陂北行,至东燕,将渡河,闻汲郡向冰聚众数千,壁枋头,恐邀之,从张宾言,使支雄等自文石津缚筏潜渡,尽取其船。 勒遂自棘津渡河,击冰,破之。 今堙。 仓垣,见陈留县;葛陂,见新蔡县。 棘津在县北。 黄河自新乡县界流经此,亦谓之石济渠,故南津也。 《春秋》僖二十八年,晋伐曹,假道于卫,卫人不许,还自南河济,即此津矣。 亦谓之棘津。 昭十七年,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用牲于雒,遂灭陆浑。 晋永嘉六年,石勒将图河北,济自棘津,击破向冰于枋头。 永和八年,戴施救冉智于邺,自仓垣徙屯棘津。 《水经注》:河水经东燕故城北,有棘津之名。 棘津,盖石济南津也。 旧有棘津亭。 《寰宇记》云:津在汲县南七里。 石济旧在县东北。 《水经注》:河水径东燕故城北,有济水自北来注之,即石济也。 宋元嘉三十七年,王玄谟将兵取河南地,攻滑台,遣垣护之为先锋,帅百舸屯石济。 石济在滑台西南百二十里。 及玄谟败退,不暇报护之,魏人连战舰断河,绝护之还路,河水迅急,护之中流而下,遇连舰,以长柯斧断其铁锁,魏不能拒。 后魏大和十七年,将迁洛阳,自河南城如虎牢,舍于石济。 十八年,敕后军将军宇文福行牧地。 福表石济以西,河内以东,距河凡十里为牧场,自代徙杂畜置其地。 自是常畜戎马十万匹。 正光以后,始渐衰耗。 十九年,魏主自滑台还洛,舍于石济。 又北魏主永熙三年,与高欢隙,遣汝阳王暹分兵守石济,欢使其党韩贤拒之。 宇文周末,尉迟迥以杨坚擅政,起兵相州,招东郡守于仲文,仲文不从。 迥遣宇文胄自石济、宇文威自白马济河,二道击之,既而杨素攻杀宇文胄于石济。 今亦为平陆矣。 白马,见大名府滑县。 濮渠在县南。 《寰宇记》:渠在城南一里,自酸枣县流入。 《水经注》:濮渠东北经燕城南,为阳清湖,又经桃城南,入濮阳县。 濮阳,今直隶开州也。 ○瓦亭在县东北。 春秋时卫地。 定八年,公会晋师于瓦。 杜预曰:燕县东北有瓦亭。 刘昭曰:县北又有雍乡。 谢沉《书》:赤眉攻雍乡。 是也。 ○万户营,在县东南。 《志》云:元末万户陈荣置营于此,因名。 新乡县府西五十里,南至开封府阳武县八十里。 本汉河内郡之获嘉、汲二县地。 隋开皇初,于古新乐城置新乡县,属怀州。 唐初属义州,后寻属殷州。 贞观初,属卫州。 宋因之。 熙宁中,省入汲县。 元初,复置。 今县城周九里有奇,编户五十里。 ○新乐城今县治。 晋太和五年,燕慕容臧所筑。 元魏尝以获嘉县治此。 魏收《志》,太和中,获嘉县治新乐城,是也。 隋改置今县。 唐武德二年,王世充使刘黑闼守新乡,为窦建德所获。 朱梁开平五年,晋将周德威逼卫州,拔新乡及共城。 新乡,皆今治也。 获嘉城在县西南十二里。 本汲县之新中乡。 汉武元鼎六年,东巡至此,适灭南越得吕嘉首,因置县。 自汉以后县皆治此。 至隋,始迁而北,今获嘉县是也。 ○五陵冈县东北二十里。 阜之大者有五,因名。 又红土冈,在县北十里,俗传为纣师倒戈血流之所。 ○黄河在县西南。 旧自获嘉县流入境,又东北经汲县界。 今自县西南流入阳武县界。 又县境有汉堤。 《志》曰:自获嘉西南四十里,至县南,又东北至胙城县,又北接汲县,皆有汉古堤。 卫河在城北。 又东入汲县界,或谓之清河。 又清水,在县西北。 《志》云:清水出怀庆府修武县西北,经获嘉县北六里,又东至新乡县西北侯家桥,而入于卫河。 沁河在县西。 今涸。 《一统志》:沁河故道,自怀庆府武陟县入获嘉县境,下接新乡县,又东北接汲县界,北抵清河。 按:沁河自武陟而东,从高入卑,势如建瓴。 《府志》称卫辉浮图最高,才与沁水平,故万历十五年莲花池之决,为患甚烈,所当谨杜其端云。 详见武陟县。 ○临清关在县东黄河北岸。 隋仁寿四年,炀帝发民掘堑,自龙门抵临清关。 大业九年,杨玄感作乱,自黎阳引兵向洛阳,修武民相率守临清关,玄感不得渡,乃于汲郡南渡河,是也。 《一统志》云:关,唐所建。 误。 延津关旧在县东南,所谓大河北岸之延津也。 汉建安五年,袁绍以颜良败于白马,自黎阳渡河,追操军,沮授谏曰: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谓此延津也。 《唐志》新乡县有延津关。 ○李台寨,在县东南。 《志》云:元末,里民避兵之处。 明改为李台驿。 永乐中废。 今县城东有新乡驿。 获嘉县在府西北一百里。 西南至怀庆府修武县五十里。 周之修武地。 汉置获嘉县,属河内郡。 晋属汲郡。 后魏因之。 后周置修武郡。 隋开皇初,废郡,属怀州。 十六年,又置殷州于此。 大业初,州废,仍属河内郡。 隋末,王世充复置殷州。 唐武德二年,李厚德逐其殷州刺史,以城来降,仍置殷州。 贞观初,州废,以县属怀州。 宋因之。 明初改今属。 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七里。 北修武城今县治。 后魏末,分修武县置北修武县,以故县为南修武县。 后齐省入南修武,复曰修武县。 隋开皇四年,移获嘉县治此。 唐武德五年,世民击刘黑闼军至获嘉,黑闼弃相州退保州,是也。 ○齐州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志》云:南北朝时,尝侨置齐州于此,城因以名。 今亦名齐州村。 ○同盟山在县东北五里。 相传武王伐纣,与诸侯同盟处。 ○黄河在县南六十里。 自武陟县流经县界,又东入新乡县界。 清水在县北六里。 自辉县流入,又东至新乡县而入卫河。 ○太白陂,在县西北十里,其上流即吴泽陂也。 自修武县流入境,下流入于清水。 ○茅亭《括地志》:在县东北二十里,周苏忿生之邑也。 周桓王与郑赞、茅,襄王又以赞、茅与郑,即此。 徐广曰:修武故县有茅亭。 ○崇宁驿,在县治东南。 又县南十里有亢村驿。 淇县府北五十里。 北至彰德府汤阴县六十里,东至直隶县七十里。 汉河内郡朝歌县地。 唐、宋时,卫县之鹿台乡也。 元初置淇州,又置临淇县为州治,属大名路。 至元三年,省临淇县,以淇州属卫辉路。 明初,改州为县。 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六里。 ○朝歌城在县东北。 杜佑曰:卫县西二十里有朝歌古城。 《括地志》在卫州东北七十二里,即纣所都也。 《左传》:齐伐晋,取朝歌。 战国时,属魏。 秦始皇五年,拔魏朝歌。 汉因置朝歌县。 隋改曰卫县。 今见直隶县。 近《志》云:县东二十里有卫县城,康叔所封。 又云:今县西南二十里有朝歌寨。 临淇城县西北十里。 东魏天平初,置临淇县,属林虑郡。 北齐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相州。 唐废。 元初,复置临淇县,为淇州治,盖因旧名也。 《志》云:今彰德府林县南七十里有临淇城。 又魏德城,在县东,亦东魏天平二年置,属林虑郡。 北齐废。 《括地志》:魏德故城,一名晋鄙故城,在卫县西北五十里,即信陵君矫夺晋鄙兵处。 ○朝阳山在县西十五里。 有岩石泉林之胜。 又县西南三十里有青岩山。 唐天宝末,甄济隐此,安禄山辟之不就。 其上有水帘洞。 又县西北二十里有灵山,上有黑龙泉。 又金牛岭,在县西十五里。 ○淇水在县西北三十里。 《山海经》:淇水出沮洳山。 《水经》:淇水出隆虑县西大号山。 杜佑曰,出共县之共山,是矣。 上流自彰德府汤阴县流入境,又东至大名府县西而入卫河。 淇水亦兼清水之名。 ○阳河,在县西南三里,一名太和泉。 自辉县东流,经县界,东入卫河。 相传纣斫朝涉之胫于此,亦名斫胫河。 肥泉在县东。 《水经注》:淇水至朝歌东南,有马沟水出朝歌城北,东南流合美沟水。 美沟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南流与马沟水合,又东南注于淇水,为肥泉。 《诗》曰:我思肥泉。 《尔雅》:归异出同曰肥。 犍为舍人曰:水异出,流行合同为肥。 是水异出同归矣。 ○淇园在县西北,地名礼河社。 汉武帝塞瓠子决河,下淇园之竹以为犍。 东汉初,寇恂为河内太守,讲武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 章帝建初七年,幸淇园。 今废。 瓠子河,见直隶开州。 ○淇门驿,在县城西南,明初置。 城西北又有淇县递运所。 鹿台在县东北。 刘向曰:朝歌城中有鹿台,大三里,高千尺。 《志》云:今县之南阳社有鹿台,县东北吴里社有巨桥,皆殷纣积粟处。 黄桥在县西南。 胡氏曰:朝歌西有黄泽,泽水右入荡阴县之荡水,谓之黄萑沟。 桥当在沟上。 晋永康二年,成都王颖起兵于邺,讨赵王伦,前锋至黄桥,为伦党孙会等所败,即此。 亦见直隶内黄县。 辉县府西六十里。 北至彰德府林县百七十里,西北至山西陵川县九十里。 本共伯国,春秋时属卫,战国时属魏。 汉置共县,属河内郡。 高祖封旅罢师为侯邑。 晋属汲郡。 后魏因之。 东魏改属林虑郡。 后齐废。 隋开皇六年,复置共城县,属怀州。 唐武德初,置共州。 四年,州废,以县属殷州。 贞观初,属卫州。 宋因之。 金大定中,徙卫州治此,以避河患。 旋复旧,改县曰河平,又改曰苏门。 贞中,又置辉州治焉。 元省苏门入州。 明改州为县。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二里。 ○共城今县治。 春秋时卫邑。 《左传》隐元年,郑公叔段出奔共。 《战国策》:信陵君曰:通韩上党于共、宁;又云河内共、汲者也。 秦灭齐,迁王建于共,饿而死。 汉置共县。 晋及后魏因之。 隋改置共城县。 自唐至宋,因而不改。 宁,见修武县。 凡城在县西南二十里。 周公子凡伯国。 《左传》:凡、蒋、邢、毛、胙、祭,周公之胤也。 隐七年,王使凡伯来聘。 唐初,因析共城置凡城县,属共州,寻省。 ○王莽城,在县西北八十五里。 三城如鼎足,相传王莽所筑。 又县西南有邓城,南北朝时所置城也。 重门城在县西北二十里。 魏主芳为司马师所废,降为邵陵公,筑宫于河内重门,即此。 又刘曜为石勒所擒,谓勒曰:颇忆重门之盟否? 又有重门山。 后魏太和初,怀州民伊祁苟聚众重山作乱,洛州刺史冯熙讨平之,是也。 或曰即苏门山之别名云。 ○山阳县城,在县西南七十里,本修武县之重泉村也。 清水源于此。 金兴定四年,置县,隶辉州。 元省为山阳镇。 太行山县西五十里,连怀庆府界。 有白陉,太行第三陉也。 详见前名山太行。 苏门山县西北七里。 一名百门山。 有百门泉,泉通百道,《卫风》所咏泉源在左者也。 或谓之百泉。 《左传》定十四年,晋荀寅、范吉射以朝歌叛,晋人败郑师及范氏之师于百泉。 宋建炎元年,王彦与金人战败,保共城西山,即苏门山云。 卫水源于此。 ○共山,在县北七里,亦名九峰山,又谓之共北山,苏门之别阜也。 杜佑曰:淇水源出于此。 又方山,《志》云:在县西十里,山方正而上下平坦。 白鹿山县西北五十里。 与太行连接,长泉水出焉。 东晋太元十七年,丁零翟钊为慕容垂所败,自滑台北济河,登白鹿山,凭险自守处也。 ○黑麓山,在县北四十里。 《水经注》谓之黑山,清水出于此云。 ○黄河旧在县南。 宋熙宁六年,内侍程舫言:得共城县旧河漕,若疏导入三渡河,可灌西坑稻田,即此。 《志》云:三渡河,在县西四里,源出百泉之南,流入卫河。 卫水在县城北。 源出苏门山,谓之搠刀泉,南流入新乡县境。 《宋志》卫河源出百门泉,是也。 《漕河考》:卫河自山东临清而下,每虞浅涩,盖因发源之处,建有仁、义、礼、智、信五闸,壅泉灌溉民田,以致水不下流。 合于粮运时,将五闸封闭,俾水尽归运河,余月或从民便云。 清水在县西南七十里。 有重泉并注,东流经获嘉县境,下流合于卫河。 ○长泉水,在县西。 出白鹿山,东南伏流一十三里,至邓城西北,重源浚发,世亦谓之重泉水。 南径邓城,又谓之邓渎。 亦谓之白屋水。 司马懿征公孙渊,还达白屋,即此水也。 又东注于清水。 侯赵川在县西北三十里,接彰德府汤阴县界。 四面皆山,中甚平旷,即苏门之北麓本无川也。 宋建炎元年,岳飞破金人于新乡,复其城,又败金人于侯赵川,引军益北,战于太行,又败之。 ○侯赵川关县西北七十里。 又鸭子口关,在县西七十里。 俱有巡司。 县西北十里又有马武寨。 盖皆太行之要隘也。 附见:守御卫辉千户所在府城内。 洪武二十三年置,属怀庆卫。 ◇彰德府东至直隶大名府二百二十里,南至卫辉府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山西泽州三百二十里,西至山西潞安府三百里,北至直隶广平府一百八十里。 自府治至京师一千二百里,至南京一千七百里,至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禹贡》冀州之域。 殷河甲居相,即此。 春秋为晋东阳地。 战国为魏之邺地,后属赵。 秦为邯郸郡地。 汉为魏郡治邺,见临漳县。 东汉末,冀州徙治焉。 曹魏以受封于此,称为邺都。 晋仍为魏郡,属冀州。 后赵石虎、前燕慕容隽,并都邺苻坚灭燕,亦置冀州,治邺。 后魏仍为魏郡,兼置相州魏主取河甲居相之义,置州名相。 东魏都此,改司州以魏郡太守为魏尹。 北齐又都之改魏尹为清都尹。 后周仍置相州及魏郡周末,移治安阳城。 隋初,废郡,炀帝复改相州为魏郡。 唐仍曰相州。 天宝初,改为邺郡至德二载,安庆绪据此,伪改安成府。 乾元初,复为相州五代梁乾化五年,分天雄军置昭德军节度于此。 明年,入晋,仍合于天雄。 五代晋天福三年,置彰德军兼领澶、卫二州。 宋仍为相州亦曰邺郡及彰德军。 金为彰德府。 元曰彰德路。 明初复为彰德府,领州一,县六。 今仍曰彰德府。 府山川雄险,原隰平旷,据河北之噤喉,为天下之腰膂。 春秋晋之东阳地也。 《左传》襄二十二年,齐侯伐晋,赵胜帅东阳之师以追之杜预曰:东阳,晋之山东,魏郡广平以北是也。 战国魏得其地,雄于三晋,后入于赵。 范雎谓秦王:弛上党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 又国子曰: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 其后谓之邺。 燕太子丹曰:今秦举兵临赵,王翦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必不支秦。 两汉以来,魏郡称为雄固。 袁绍窃据于此,既而曹公擅有之,训兵积粟,雄长中原。 左思《魏都赋》:尔其疆域,则旁极齐、秦,结凑冀道;开胸殷、卫,跨蹑燕、赵;山林幽映,川泽回缭。 晋永嘉末,张宾谓石勒曰:邺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山河四塞,宜北徙据之时石勒在葛陂,故云北徙。 葛陂,见新蔡县,以经营河北。 勒遂引兵渡河勒至邺,会刘琨兄子纟寅方镇邺,保三台以自固,诸将欲攻之。 宾复曰:三台险固,攻之未易猝拔。 乃进据襄国,今直隶顺德府也。 其后石虎自襄国徙都邺,慕容氏亦雄据于此。 拓跋孝文之去代迁洛也,经邺,登铜雀台,其臣崔光进曰: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有西门、史起旧迹,可以富饶,请都之。 及高欢自赵州入邺,一战而霸业遂成,既管魏权,挟其主东迁。 是时兵力雄盛,十倍于关西矣。 周末,尉迟迥举相州之众,问罪杨坚,西方震动,韦孝宽仅而克之。 及隋末,群雄角遂,起于河北者,未尝不急争相、邺。 盖驰逐中原,邺其绾毂之口矣。 唐天宝乱起,再犯关、洛,相州每当其冲。 安庆绪偷息于此,犹足以抗九节度之师;田承嗣恣睢自擅,天雄兵力为河北最者,岂非相州形胜有以助之欤? 朱梁之季,犹争相州以图河北。 刘知远之自立于太原也,契丹亦知置军彰德以扼要害时契丹犹据汴,乃分屯昭义、彰德、河阳以备太原之师。 宋靖康初,女真将粘没喝犯泽州,种师中议由邢、相捷出上党,捣其不意,当可以逞,不果。 夫相州唇齿泽、潞,臂指邢、,联络河阳,襟带澶、魏,其为险塞,自关以东当为弁冕。 或以地气偏残,人情险而少之,岂笃论哉? 又漳水在邺,富饶所资也。 《史记》:魏西门豹为邺令,凿十二渠以富民邺西有十二登,亦名西门渠。 《汉·沟洫志》:史起为邺令,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汉武帝太初二年,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陂流以溉民田。 曹公建安十八年,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漕白沟,即卫河。 见大名府。 东魏天平中,决漳水为万金渠,亦曰天平渠。 唐咸亨三年,又引为金凤、菊花诸渠以溉邺南详见临漳县。 宋天圣四年,王氵公上言:魏史起为邺令,凿十二渠引漳水溉田,历汉、魏、齐、隋不绝。 唐至德后,其渠遂废。 今相、魏、磁、之田,并漳水者,斥卤不可耕,又取为牧地,民益困。 请募民复十二渠,渠复则水分,无奔决之患,可以富数郡之民。 诏河北漕司规度。 而议者谓漳水岸高,难开导,浑浊不可溉田。 氵公又奏:渠田起于战国魏襄王时,前载但言灌溉之饶,不言疏导之法。 唯《相州图经》载天井堰,魏武所作,凡十二里,分十二登,相距二百步,互相灌注。 故《魏都赋》云:登流十二,同源异口《水经注》:魏武遏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作十二登,一源分十二流,皆悬水门。 陆氏《邺中记》:水所溉之处,名曰晏陂泽。 然则为渠之法,必就高阜,凿岸为渠,截流为堰,然后行水,数里方至平田。 若渠开二十四丈,则作堰之功,可损其半,日役万人,五十日而罢。 若采山之石见大名府县,取阳之木见林县,给利成之铁相州有利成铁冶,用郑白渠之法郑白渠,见陕西西安府,扼中流以作堰,下流大渠,分置斗门,余水东入于御河,或水盛溢,则下板闭渠以防奔注,复三百年之废迹,溉数万顷之良田,虽劳不可已也。 议卒不行。 后沿为河北转运使,导相、卫、邢、赵天平、晏陂诸渠晏陂,即天井堰,溉田至数万顷。 安阳县附郭。 本纣之朝歌地。 七国时,为魏宁新中邑。 徐广曰:宁,一作曼。 秦昭襄王五十年,王从张唐拔之,更名安阳。 汉省入荡阴县。 昭帝尝封上官桀为侯邑。 晋始置安阳县,属魏郡。 后魏又并入邺,后复置,属汲郡。 后周末,自故邺城移相州治此,亦曰邺县。 隋开皇十年,复曰安阳。 今编户八十四里。 相城在府西。 《帝王世纪》:河甲居相。 今城西北五里洹水南岸有河甲城,一名畿城,即相城矣。 隋开皇十年,分安阳置相县。 大业初,复废。 唐初仍置相县。 武德五年,废。 《志》云:相城在府西十五里。 又有殷太甲旧都,在故邺城西南。 ○魏郡城,刘句曰:在安阳西北七里,汉郡治此。 安阳城在府西北。 魏宁新中邑也。 《史记》:楚考烈王六年,秦围赵邯郸,楚遣将军景阳救赵。 七年,至新中,即此。 胡氏曰:故城在今县西北十里。 秦曰安阳。 始皇十六年,桓攻赵,取邺、安阳。 《晋土地记》:安阳城,在邺城南四十里。 永安初,东海王越奉乘舆讨成都王颖,前锋至安阳。 永和五年,后赵石遵举兵河南,自荡阴进至安阳。 太和五年,苻坚伐燕,自帅精锐发长安,趣洛阳,七日而至安阳。 太元八年,慕容垂谋复燕祚,自河阳趣邺,至安阳,是也。 魏收《志》:天平初,安阳、荡阴俱并入邺县,后复置。 《郡志》云:安阳凡四迁:秦县在今府城东南四十三里;晋置县于今县西南;隋开皇十年,复徙县于洹水南;大业十年,移郡郭内。 今府城,宋景德三年筑,周十九里。 今止九里有奇,门四。 永定城在府城东四十里,与大名府内黄县接界。 本晋之长乐县,属魏郡。 高齐废入临漳县。 隋开皇八年,复置。 十八年,改曰尧城。 唐因之,属相州。 唐天中,改曰永定。 朱梁开平中,曰长平。 后唐同光初,复曰永定。 宋天圣七年,避真宗山陵名,改永和。 熙宁七年,废为镇。 旧城周三里有奇,洹水环其西南隅。 《安阳县志》云:永定城东有鲧堤,鲧治水时所筑,以捍孟门溢河,今谓之三刃城。 防陵城在府南愁思冈上。 相传纣囚文王于里,城此防之。 冈亦曰防城冈。 战国时魏邑。 《史记》:赵廉颇攻魏,拔防陵、安阳。 孔氏曰:安阳南有防水,防陵盖以水为名。 防水,今见汤阴县。 ○灵泉废县,在府西南。 后周置灵泉县,属相州。 隋因之。 唐武德四年废。 灵,《唐志》作零。 又顷城,在府西北虎涧南五里,周仅四十步。 相传卫顷公筑。 ○韩陵山在城东北十七里。 相传韩信尝屯此,因名。 北魏主嗣泰常八年,自代至邺,畋于韩陵山。 普泰二年,尔朱兆等攻高欢于邺,欢于韩陵为圆陈,连系牛驴以塞归道处也。 俗名七里冈。 旧有栗园在山东北。 高欢与尔朱兆等战,高敖曹以千骑自栗园出,横击兆军,是矣。 蒙赉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 后魏孝文迁洛阳,于此颁赉从臣。 又宝山,在府西南四十里,产白石,陶人取以为器。 山有八峰,峰下有泉,其西北为清凉、马鞍诸山,俱高胜。 又铜山,在府西北四十里,旧产铜。 ○龙山,在府西四十里,周十里,高五里,洹水洑流出焉。 左思《魏都赋》所云虎涧龙山也。 又高望山,在府西北八十里。 山最高,可以远望。 蓝嵯山在府城西。 《晋书》注:安阳境有蓝嵯山。 杜佑曰:山在安阳。 后汉建安九年,袁尚自平原还救邺,依曲漳为营,操围之急,尚遁保蓝口,盖蓝山之口也。 或谓之祁山。 诸葛武侯谓曹操危于祁连者,盖即蓝口之战云。 愁思冈在城南十五里。 魏曹植尝悲吟于此,因名。 隋文帝改曰崇义冈,俗曰望喜冈。 冈周七里,防城在其上。 薛居正曰:冈在汤阴县界。 郭子仪讨安庆绪,拔卫州,进军向邺。 庆绪收余兵,拒战于愁思冈。 石晋末,契丹入汴,执晋少帝及母后辅臣,寻还北,至此,登冈饮酒,因讹为愁死冈。 ○野马冈,在城北三十三里。 冈侧有涧曰彪涧,亦曰虎涧。 又有黄衣水,在冈东南,注万金渠入于鸬鹚陂。 陂在临漳县境。 ○安阳河在府北四里。 本名洹水。 出林县西北林虑山中,东流经府境,又经临漳县西南,达直隶成安县界,至内黄县界永和镇而入卫水。 《左传》叔孙声伯梦涉洹水,是也。 苏秦说赵肃侯:令天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 曹操攻邺,进军至洹水。 又尔朱兆等攻高欢于邺,夹洹水而军。 马燧讨田悦,亦夹洹水而战。 一名安阳河。 唐乾元二年,九节度之师与史思明战于安阳河北,溃还。 石晋开运二年,契丹入寇相州境,晋军陈于安阳水南,是也。 既而契丹陈于安阳水北,复逾水,环相州而南,至汤阴,晋军驰救,乃还。 胡氏曰:洹水经安阳县而东流,谓之安阳河。 漳水在府北四十里。 自林县东流经此,又东北接临漳县界,清漳水流合焉。 《史记》:赵成侯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于漳水上。 《水经注》:后汉建安十八年,曹公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 是也。 《郡志》:漳河旧自安阳丰乐镇北,东流过临漳南,又东北至馆陶而南入卫。 正德十五年,漳水溢,南决,自安阳显王村南流,折而东过崔家桥,又东过永和、吕村入卫,袤百余里,广四十里。 境内上田,悉成□□。 详见直隶大川。 万金渠在府西北二十里。 本东魏之天平渠。 《邺都故事》云:渠自安阳引洹水入邺,自邺入临漳以溉田。 唐咸亨三年,复浚之,自府城西南宝山而东分注东南,以资灌溉。 《唐志》:尧城北四十五里有万金渠,引漳水入故齐镇渠以溉田。 宋元以后废。 又县北三十里有清河渠,高齐清河二年堰漳水为渠处也。 今废。 高平渠在府东南二十里。 《志》云:府西三十里有高平村,自此堰洹水入渠。 唐咸亨中,相州刺史李景引安阳水东流溉田,入广润陂,是也。 宋至和中,韩琦判相州再疏之,置二水,改曰千金渠。 其水绕城而北,分流入城,以资灌溉。 明弘治后,渠流渐淤。 《志》云:广润陂,在府东二十二里。 隋开皇八年,刺史梁士彦引汤阴县之汤、二水,入陂以溉田。 今堙。 水冶渠府西四十里。 后魏引水鼓铸于此,因名。 其水东北流十里,入洹水,溉田数百顷。 ○广遂渠,在府西南四十里。 渠中水涌,四时不竭,亦名珍珠泉,民藉以溉。 城西北又有蜀渠,流入高平渠。 正德十四年,因旧渠开导,又复于东北作堰,障水入城壕,为灌溉利。 又汤池,在府城外。 晋太元八年,苻坚命慕容垂击丁零翟斌于新安,垂自邺行至安阳之汤池,是也。 ○殷墟在府城北。 《汲冢古文》:盘庚自奄迁北冢,曰殷虚。 虚,与墟同。 《国都城记》:安阳城,一名殷中,即北冢也。 《相州图经》:安阳,纣都也。 《战国策》曰:纣聚兵百万,左饮淇水竭,右饮洹水不流。 今邑在二水间。 《史记》云:二世三年,项羽与章邯盟洹水南殷墟上。 亦即此矣。 《水经注》:洹水东径殷墟。 或以为即战国时之虚邑。 虚邑,见前胙城县。 奄,见山东曲阜县。 古垒在府北十里,南北斜长五里。 唐郭子仪等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时,营垒于此。 《志》云:府西□□里有天禧镇□□宋天禧中,徙林虑。 北齐镇于此。 又回隆水驿,在府东九十里,永乐十六年建。 府治西南又有邺城,永乐十三年建。 ○石梁驿,在府东北,古驿也。 隋大业十年,李密从杨玄感之乱,被执至魏州石梁驿,逸去,即此。 安阳桥在府北四里安阳河上。 石晋开运二年,契丹犯相州,晋军陈于安阳河南,既而诸军东趣黎阳,留步卒五百人守安阳桥。 知相州苻彦伦以桥非五百人所能守,召入乘城为备,至曙,契丹果数万骑陈于安阳水北,是也。 岁久桥坏。 元至元间,伐石改建,东徙里许。 亦曰洹水桥,旧名鲸背桥。 临漳县在府东北九十里。 东至直隶魏县九十里,北至直隶成安县八十里。 汉魏郡邺县地。 晋建兴初讳邺,改为临漳。 时邺已陷于刘聪,石赵仍称邺县。 东魏天平初,分置临漳县,属魏郡。 唐属相州。 今城周四里,编户三十九里。 ○邺城旧在县西二十里。 春秋时,齐桓公所置。 管子曰: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侯。 是也。 后属晋。 战国属魏,文侯二十五年,任西门豹为县令。 安王十九年,使晋鄙救赵邯郸,畏秦之强,止壁于邺。 又赵悼襄王六年,魏与赵邺。 九年,秦攻邺,拔之。 又秦始皇十一年,王翦等攻邺,取八城。 汉高十二年,置魏郡,治邺县。 后汉初,更始将谢躬屯邺,光武使吴汉等袭邺,斩躬,悉降其众。 建初七年,帝幸邺。 初平二年,袁绍自为冀州牧,镇邺。 建安八年,曹操败袁谭、袁尚于黎阳,追至邺,收其麦。 九年,操攻邺,为土山地道以攻之,既而毁土山地道,凿堑围城,引漳水灌之,寻拔其城。 十五年,建邺都,作三台。 曹丕篡位,号为五都之一。 晋仍为魏郡治。 惠帝时,成都王颖镇邺。 太安二年,自邺举兵逼洛阳。 永安初,幽州都督王浚讨颖,入邺,大掠而去。 永嘉初,群盗汲桑、石勒等攻邺,杀新蔡王腾,焚邺宫,火旬有五日方灭。 建兴初,勒复使石虎攻邺,邺溃,勒使桃豹守之,寻使石虎镇焉。 咸和六年,勒营邺宫。 咸康初,石虎徙都焉。 升平初,慕容隽亦都之。 苻秦灭燕,仍为冀州治。 太元九年,慕容垂叛秦,攻邺,拔其外城,苻丕退守中城。 十年,晋将刘牢之等救邺,寻入邺城,既而丕复守之,寻弃邺如晋阳,慕容垂取之。 二十一年,拓跋遣拓跋仪等攻燕邺城,慕容德守邺,魏人不能克。 隆安初,魏克中山,益兵攻邺。 慕容麟说德曰:魏乘胜攻邺,邺城大难固,且人心忄匡惧,不如南趣滑台,阻河为境,伺衅而动,河北庶可图也。 德从之。 拓跋仪乃入邺,因置行台于此,寻置相州。 太和十七年,将迁洛都,因巡省至邺,筑宫于邺西。 十九年,复如邺。 孝昌二年,邺城叛降于葛荣,复讨平之,既而荣再攻邺。 建义初,尔朱荣击破荣于邺北,尽降其众。 永安二年,魏主使尔朱世隆镇邺。 普泰二年,高欢起兵信都,进围邺,拔之。 魏主朗自信都入居邺,尔朱兆等来攻,欢大败之于邺西,遂南入洛阳,还镇邺。 天平初,欢迁魏主都此。 二年,作新宫于邺,筑邺南城,周二十五里。 元象二年,复城邺。 《北史》:邺有南北两城,高欢迁其主善见至邺,居北城。 明年,改筑南城而居之。 其后高洋篡位,亦居南城。 后周建德六年,灭齐,置六府于邺城。 宣政初,移六府于洛阳,以相州为总管府。 大象二年,尉迟迥起兵讨杨坚,坚使韦孝宽击平之。 乃焚烧邺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理所,仍名邺,而改旧邺县为灵芝县。 隋开皇十年,复邺县为安阳,而灵芝仍为邺县,县治即故邺都之大慈寺。 唐贞观七年,筑邺县治所小城,仍属相州。 宋熙宁六年,省入临漳。 邺城旧有七门:南面曰凤阳门。 晋永和五年,后赵石遵自河内举兵趣邺,入自凤阳门,升太武前殿,斩张豺于平乐市。 明年,赵将孙伏都等起兵诛冉闵,不克,屯于凤阳门。 闵毁金明门,击斩伏都等。 中曰中阳门,亦名章门;次曰广阳门。 二门皆在凤阳东。 东面曰建春门;北面曰广德门;次西曰厩门,西面曰金明门,亦名白门。 晋永和三年,石虎命其子宣祈祷山川,戎卒十八万出自金明门,虎从后宫登凌霄观望之,即此门也。 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 又有宫城,东魏所建也,在南城中,城周六里,正南门曰朱雀门,其内曰阊阖门。 天平二年,作新宫,既而阊阖门灾。 武定五年,慕容绍宗擒梁萧渊明至邺,魏主升阊阖门受俘。 又北则云龙门。 武定八年,魏主禅位于高洋,洋出云龙门,入北城。 《邺都记》:魏以阊阖、云龙为宫门,皆仿洛阳之旧。 是也。 其东曰万春门,西曰千秋门,又有神虎门。 武定五年,魏主谋诛高澄于宫中,作土山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门,门者觉之,以告澄,澄因勒兵入宫,幽其主于含章堂。 齐武平初,高俨斩和士开于神虎门,帅兵屯千秋门。 其后莫多、娄敬显等谋伏兵千秋门,斩高阿那肱不克处也。 北门亦曰玄武门。 周大象二年,悉皆焚废。 今俗名故邺城曰邺镇。 《邑志》云:今县城,明洪武十八年,县为漳水冲陷,因移今治。 城周四里,西南去旧城十八里,去故邺城几四十里。 又故邺都,北城在邺镇东南一里有奇,南城在邺镇东南三里。 城在故邺县西。 《水经注》:水出武安县山,东南流,经城北,又东入于漳。 颜师古曰:水在邺西南。 项羽击章邯,军于水上,大破之,是也。 又司马彪曰:邺西有九侯城,纣三公国于此,一作鬼侯城。 《隋图经》:九侯城,在磁州境。 《括地志》亦云:滏阳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 平阳城县西北二十五里,周四里有奇。 《史记》:秦始皇十三年,桓攻赵,败赵将扈辄于平阳。 明年取平阳。 汉初,靳歙将兵别下平阳。 又袁尚救邺,循西山来,东至阳平亭,去邺十七里,即平阳也。 《括地志》:临漳县西二十五里有平阳故城。 《邑志》作阳矣。 又高陵城,在县东北二十里。 《邑志》云:在县东南三里。 战国时,乐毅聘魏,魏封为冈陵君,即此。 后讹为高陵城。 讲武城在故邺城北漳水上。 磁州南二十里亦有讲武城。 皆曹操所筑也。 又操有疑冢,凡七十二处,在漳水上,自讲武城外,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 伯阳城在故邺城西。 战国时魏邑。 《史记》:赵惠文王十六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 十九年,赵与魏伯阳。 《括地志》:伯阳城,在相州邺县西,即汉之邯会县也。 邯会,今见直隶肥乡县。 ○东譈山在今县西南三十五里。 东魏高澄凿池游玩于此,其后往往为游晏之所。 亦谓之东山,旧在邺东也。 又《北史》:武定初,魏主畋于西山。 说者曰:邺无西山,盖即邯郸之西山。 紫陌在故邺城西北五里。 行旅往来,必经之地也。 《水经注》:漳水东出山,过邺,又北径祭陌西。 战国时,俗巫为河伯娶妇,祭于此陌。 田融以为紫陌。 石赵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于水上。 其后慕容隽入邺,投石虎尸于漳水,尸倚桥柱不流处也。 后魏永安末,高欢建义,克邺城,尔朱兆等会军攻邺,欢出顿紫陌,寻败兆兵。 东魏武定三年,高欢自晋阳入朝于邺,百官迎于紫陌。 齐天保七年,南巡晋阳,百官辞于紫陌。 八年,齐主在晋阳,征其弟上党王涣于邺,将杀之。 涣至紫陌桥,逸去。 后周建德六年,伐齐,师至紫陌桥,是也。 又有紫陌宫,石虎所建。 齐高洋复修为济口,巡游往来,百官祖饯,皆集于此。 ○显原陵,在故邺城西,石虎虚葬处。 冈阜陂陀,隐然陵麓。 《志》云:高平陵,亦曰西陵,在县西南三十里,即曹操陵云。 ○漳水在县西。 有二源:一出山西潞安府长子县发鸠山,曰浊漳。 东流入府界,过林县北,又东经安阳县北,至县西而合清漳。 一出山西太原府平定州乐平县少山,曰清漳。 历辽州潞安府境,入府界,经涉县及磁州南,又东南至县西,合于浊漳。 合漳村,在涉县东南、林县北。 其相合处谓之交漳口,并流而东,至县南,又东北入直隶广平府成安县境。 后汉建武二年,遣吴汉击檀乡贼于邺东漳水上,大破之。 又曹操围邺,于城西引漳水,曷以灌城。 《魏志》:操围邺,凿堑周四十里,初令浅狭,示若可越,守者笑之,不出争利。 操一夜浚之,广深二丈,引漳水灌之,城中大困。 既而袁尚自平原还救邺,战败,依曲漳为营,操击走之。 晋太元九年,慕容垂攻邺,亦引漳水灌城。 唐郭子仪围安庆绪于相州,亦筑垒穿堑,拥漳水灌之。 又有漳渠,在邺西紫陌桥下,谓之天井堰,亦曰西门渠,以西门豹所凿也。 其后史起复修之,故《魏都赋》云:西门溉其前,史起灌其后。 汉元初二年,复修故渠以溉田。 魏武又于邺西二十八里堰为渠,东入邺城,经宫中,又东注为南北二沟,夹道东出石窦下,注隍水,以水激有声,名曰长鸣沟。 《典略》:建安十八年,曹公作金虎台,于其下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漕,是也。 又东魏都邺,兴和三年,筑漳滨堰。 自隋及唐,皆引漳穿渠以资灌溉。 宋天圣末,亦尝修浚。 明洪武十五年,漳水决溢,为民患。 永乐九年,复决于张固村,北合于滏阳河,寻修塞之。 今有晏公堤,在县南二里,东西长四十五里;又有障城堤,在县西南十五里:皆以卫漳水之决溢。 滏水在县西十五里。 亦曰滏阳河。 源出武安县东滏口山,泉源沸涌,若釜水之汤汤,故以滏名。 经磁州而东南流,至县西北,入漳河。 袁尚救邺,循西山东至阳平,去邺十七里,临滏水为营。 胡氏曰:滏水在邺北,《魏都赋》所云北临漳、滏也。 永乐中,漳河自张固村决入滏水,暴流汹涌,境内田庐,悉被其患。 成化中,漳水复挟而东南出,滏水之旧流几绝。 洹水在县西南四十里。 自安阳县流入县境。 《水经注》:洹水东北流经邺城南,又分为二水,北径东明观下,是也。 万金渠在县西南。 东魏天平中,浚漳水为万金渠以溉田,亦谓之天平渠。 ○菊花渠,在县东南四十里,自故邺县引天平渠水溉田,屈曲三十里。 其北三十里有利物渠,自磁州下流入广平之成安县,皆取天平渠水以溉田。 唐咸亨四年,令李仁绰所开。 金凤渠在县南五里。 唐咸亨三年,引天平渠下流东至金凤台侧,又东出以溉田。 又有百阳渠,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亦自天平渠引漳水南入安阳县界,亦曰安阳渠。 石渎堰在故邺城东。 魏武引漳水入邺城,又东出为石窦堰,是也。 晋永和六年,冉闵之乱,后赵将张贺度据石渎,即石窦矣。 三户津孟康曰:在故邺城东北二十三里。 《水经注》:漳水东径三户峡,为三户津。 秦二世三年,楚项羽使蒲将军引兵渡三户,军漳南,击章邯,是也。 蒲池在故邺城外。 燕慕容隽尝与群臣晏会于蒲池。 晋太元八年,慕容垂谋复燕,举兵河内,慕容农等自邺中出,至蒲池,奔列人,是也。 列人,见直隶肥乡县。 又玄武池,在故邺城玄武苑中。 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凿池以肄舟师。 鸬鹚陂在县东北二十里。 又县东北二十里有毛象陂。 《隋图经》:邺县有黄衣水,经安阳县之野马冈,东南注万金渠,入鸬鹚陂,又东北入毛象陂。 鸬鹚陂,广袤各十五里;毛象陂,周五里。 洹水涨则入鸬鹚陂,而注于毛象陂。 ○三台在故邺城内西北隅。 因城为基,巍然若山。 汉建安十五年,曹公所筑,中曰铜雀,南曰金虎,北曰冰井。 左思所云三台列峙以峥嵘者也。 晋永嘉二年,刘渊遣石勒等寇邺,杀魏郡太守王粹于三台。 六年,石勒自棘津济河,长驱至邺。 时刘琨以兄子纟寅为魏郡太守,纟寅保三台以自固,勒诸将欲攻之。 张宾曰:三台险固,攻之未易猝拔,舍而去之,彼将自溃。 乃进据襄国。 咸康初,石虎徙邺,名铜雀曰鹳雀台。 是年,台崩,虎修之,倍于其旧。 《邺志》:旧台高十丈,虎更增二丈,又筑九华宫于其上。 永和五年,石闵执其主遵于南台,杀之。 南台,即金虎台也。 继而石鉴立,居于中台,复为闵所杀。 八年,晋将谢施救魏入邺,助守三台。 升平元年,慕容隽徙都邺,复作铜雀台,以兵乱圮毁也。 齐高洋天保七年,修广三台宫殿,发丁匠至三十余万,历三年乃成。 九年,更名铜雀曰金凤,金虎曰灵应,冰井曰崇光。 高湛河清二年,以三台宫为大兴圣寺。 后周建德六年,周主亲将兵趣邺,时齐臣相率出降。 高劢言于齐主,请追三品以上家属置三台,因胁之以战,若不捷,则焚台,可背城一决。 不果。 周主入邺,诏毁三台宫殿。 大象二年,杨坚焚烧邺都,楼台尽毁,唯土阜存焉。 李善云:铜雀园西有三台:中央铜雀台,高十丈,有屋一百一间,亦曰中台;南有金虎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间,亦曰南台;北则冰井台,亦高八丈,亦曰北台,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藏冰及石墨,又有粟窖及盐窖。 《春秋古地》云:葵丘,今邺西台是也。 棘津,见前胙城县。 九华宫《一统志》:在铜雀台之东北,石虎所建,以三三为位,谓之九华。 梁沈约诗:照耀三雀台,徘徊九华宫是也。 又紫陌宫,见前紫陌。 ○明光宫,在县北,石赵所建也。 晋永和七年,石祗自立于襄国,使其将刘显攻冉闵于邺,军于明光宫,去邺二十三里,为闵所败。 又赤桥宫,在今县东南七里。 石虎自襄国至邺,相去二百里,每舍辄立一行宫,有安阳、汤阴二宫,其临漳、永乐、黎园、赤桥四宫,皆在今县界。 ○清阳宫,在县东,高齐别宫也。 齐主湛出高归彦为冀州刺史,敕督将悉送至清阳宫。 胡氏曰:疑在清淇之阳,因名。 华林苑在故邺城北。 晋永和三年,石虎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广袤数十里,盖仿洛阳故名也。 太元九年,慕容垂围邺,引漳水灌之,垂行围,饮于华林园。 苻丕密出兵掩之,垂仅免。 东魏武定三年,高欢自晋阳来朝,魏主晏之于华林苑,即此。 东明观在故邺城东,石虎所立。 《水经注》石氏立东明观于邺东城上,是也。 石虎太子宣贼杀其弟韬于此。 晋升平三年,慕容隽发虎墓,购其尸,得之东明观下。 又宛阳观,在邺城东北,亦石虎所立。 《水经注》:漳水自西门豹祠北径赵阅马台,台高五丈,石虎讲武于其下,列观其上以望之。 《十六国春秋》,石虎欲击慕容,因悉括民马,大阅于宛阳,是也。 又邺城有宣武观,亦石虎所筑。 晋建元初,石虎大阅于此。 ○御龙观,亦在邺城中,与三台相近。 晋永和五年,石闵以兵守其主鉴于御龙观,悬食以给之,寻杀之。 榆林店在县西南四十里。 石晋开运二年,契丹入寇,至相州境,晋军陈于安阳水南。 皇甫遇等觇贼,至邺,将度漳水,契丹数万奄至,遇且战且却,至榆林店,布陈力战,安阳救者至,乃得还。 ○白沙镇,在故邺县东南。 晋成都王颖使孙惠为白沙督,是也。 长桥在县东漳水上。 唐建中二年,马燧等讨田悦,军于漳滨。 悦遣将筑月城以守长桥,燧以铁锁连车数百,实以土囊塞其下,水浅,诸军涉度,进军仓口,与悦夹洹水而军。 明年,悦将王光进以长桥降于马燧。 仓口,见直隶成安县。 混桥在故邺城东北。 冉闵之乱,姚弋仲自滠头帅众讨闵,军于混桥。 或曰:即故邺城东五里之石桥也。 桥跨漳水上,长十余丈。 滠头,见直隶枣强县。 汤阴县在府南四十五里。 南至卫辉府九十里。 汤,读曰荡。 古里地也。 战国为魏荡阴地。 汉荡阴县属河内郡。 晋属魏郡。 后魏因之。 东魏省入邺县。 隋开皇六年,复置汤阴县,属卫州。 大业末省。 唐初,置汤源县,仍属卫州,寻改属相州。 贞观初,复曰汤阴县。 宋宣和初,改属州,旋复故。 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四十三里。 ○荡阴城在今县西南。 荡,亦作汤。 战国时魏邑。 秦围邯郸,魏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汤阴。 又晋惠帝永安初,东海王越奉帝讨成都王颖,颖将石超将兵犯驾于荡阴,稽绍死难处也。 永和五年,石虎殁,张豺擅政,虎子彭城王遵自河内举兵趣邺,军于荡阴,寻入邺。 《郡志》:隋开皇六年,徙置县于今县治东十七里。 十六年,又改置于今县西南三十里。 唐武德四年,还治古汤阴城,即今治云。 ○城,在县东南三十里。 相传殷纣子武庚所封地。 又牖城,在县北九里,北临牖水,一名防城。 相传殷纣囚文王于此,古里也。 徐广曰:荡阴县有里城。 中牟城县西五十里。 《齐语》:桓公筑中牟以卫诸夏。 《春秋》定九年,齐伐晋夷仪,晋车千乘在中牟。 卫侯将会齐侯于五氏,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 哀五年,晋赵鞅伐卫,围中牟。 又赵襄子时,佛以中牟叛。 《汲冢周书》: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 又赵献侯徙居中牟。 《战国策》:赵楼缓以中牟反,入梁。 所谓河北之中牟也。 夷仪,见山东聊城。 五氏,见直隶邯郸县。 ○魏将城,在县东南。 相传魏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军于此,亦谓之晋鄙垒。 ○五岩山在县西四十里。 山有五谷,故名。 又浅山,在县西南侯兆川,与林县太行山相接。 ○西牟山,在县西五十里,汤河发源于此。 《隋志》县东有博望冈,今见直隶内黄县,盖接境处也。 ○汤水本名荡水,在县治北一里。 源出西牟山,流经县东五十里,东过大名府内黄县界,合洹水,入卫河。 《志》云:唐贞观初,以水微温,改曰汤。 ○防水,出西山马头涧,东经防城西南,即防水。 又有水,出县西北四十五里之鹤山,流经牖城北而成渊,一名牖水,又东会防水入于汤水。 《志》曰:防水在安阳县西南二十里,盖经此而入汤水云。 淇水在县西七十里。 源出卫辉府辉县之共山,东北流入林县境,又东流至县界,复东南流而入卫辉府淇县境。 ○伏道店在县东十二里。 又县南二十五里有宜沟驿。 隆庆三年,尝移驿于城内,万历三年复旧。 县东五十里,又有榻河递运所。 皆往来必经之道。 林县在府西百二十里。 北至涉县百五十里,西北至山西平顺县百十里,战国时,为韩之临虑邑。 虑,音庐。 汉为隆虑县,属河内郡。 高帝六年,封周灶为侯国。 后汉避殇帝讳,改林虑。 三国魏属朝歌郡。 晋属汲郡。 后魏太平真君六年,省入邺县。 太和二十一年,复置。 永安初,又置林虑郡。 北齐郡废。 后周复置郡。 隋开皇三年,罢郡。 十六年,置岩州。 大业初,州罢,仍属魏郡。 唐武德初,复置岩州。 五年罢,以县隶相州。 宋亦曰林虑县。 金为林州。 明洪武三年,以林虑县省入州,又降州为县。 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五里。 ○淇阳城《志》云:在县南三十里。 隋初置淇阳县,属相州。 大业初,并入林虑县。 又阳城,在县西北八十里。 或曰:石赵时置县于此。 有沧溪水,经城西北隅入于漳水。 又有石城,《括地志》:在县西南九十里。 秦惠文王十一年,伐赵,拔石城,即此。 辅岩城在县东六十里。 本安阳县之水冶村。 金兴定三年,置为县,属林州。 元废。 《志》云:县东北二十五里有利城,唐置铁冶处。 宋至和中废。 ○太行山在县西二十里。 群山衿带,形势崔巍,其间峰谷岩洞,景物万状,在府界者绵亘凡二百余里云。 余见前名山太行。 隆虑山县西北二十五里。 南负太行,北接恒岳。 光武遣更始将谢躬邀击尤来贼于隆虑山,躬大败走邺,即此。 后改曰林虑。 隋大业十三年,汲郡贼王德仁保林虑山为盗,是也。 一名黄华山,有黄华谷,其北岩出瀑布,曰黄华水。 刘劭《赵都赋》置酒黄花之馆,盖谓此山。 《志》云:黄花山有三峰,名仙人楼、玉女台、鲁般门,洹水源出于此。 《志》云:鲁班门,南去黄华谷二十里,自谷至县亦二十里。 ○大头山,在鲁班门西北。 《水经》云:即林虑之峤岭抱犊固也。 崖谷中断,以木为偏桥而行。 晋乱,乡人尝保聚于此,以避石勒之祸。 又马鞍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周三十里。 倚阳山县西北三十里。 山势突耸,而绝顶平坦,周八十里,可以避兵。 俗呼为蚁尖山。 金末,置蚁尖寨于此。 宋宝庆三年,蒙古史天泽攻金将武仙于真定之高公、抱犊诸寨,仙走入汲县,天泽复取相、卫蚁尖、马武等寨。 明洪武七年,设守御林县中千户所,拨守蚁尖寨;二十四年,移入县城内。 或讹为尾尖寨。 建文三年,燕兵在大名,南军据尾尖寨,梗燕饷道,燕王遣兵从间道击破之,即此。 马武寨,或曰在荡阴县南。 天平山在县西南三十里。 峰峦泉石,奇胜万端。 其别阜有将军山。 相传春秋时齐侯伐晋,赵胜率东阳之师追之,驻兵于此。 又有扑猪岭,最高峻,岭西即潞安府境也。 又有流沙岭,岭多沙,暴风则飞走如流,至潞安界不过十余里。 二岭之东,地名草场缠。 宋征河东时,积粮草于此,以兵戍守处。 《志》云:将军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又天平之南为玉泉山;又南曰泽阳谷,谷南曰谷,峰岩奇胜,参差相接。 ○栖霞谷,在县西南四十余里。 《志》云:谷在谷南十里,山溪幽险,迤逦与卫辉府辉县接界。 ○漳水在县北八十里,浊漳水也。 自山西黎城平顺县南流入县境,又东至临漳县西,合于清漳。 洹水在县西北五里。 出隆虑山中,东至安阳县,名安阳河。 又淅水,在县南,一名三阳河。 源自山西泽州陵川县,东流入县境,至县南合于洹水。 ○淇水,在县西南七十五里。 自卫辉府辉县东北流经县境,又东入汤阴县界。 ○鸡冠寨县西北四十五里。 元至正中避兵处。 又双泉务,在县西北二十里。 宋端拱初,置阳务于阳城内,又置双泉务于此,遣使臣采木于林虑之南北两山。 未几,废。 附见:彰德卫在府城内。 洪武七年建,辖左、右、前、后千户所四及守御林县中千户所一。 又有常山护卫,洪熙元年为赵府置,宣德三年革,而改后千户所为赵府群牧所。 磁州府北七十里。 东至直隶广平府邯郸县七十里,北至直隶顺德府一百八十五里,西至山西潞安府二百六十里。 春秋时晋地。 战国属赵。 秦为邯郸郡地。 汉魏郡地。 晋属广平郡。 后魏仍属魏郡。 后周置成安郡。 隋开皇十年,置慈州宋白曰:周武帝以滏阳县置成安郡,隋废郡置慈州,而《隋志》不详。 大业初,州废,仍属魏郡。 唐初,复置慈州。 贞观初废,仍属相州。 广德初,复置州相卫节度使薛嵩表置。 《旧唐书》:州以地产石而名。 朱全忠改为惠州。 后唐复旧五代梁贞明二年,惠州为晋王存勖所取,复曰州。 宋仍曰州亦曰滏阳郡。 《宋志》:政和三年,改为磁。 金因之。 元初升为滏源军节度,属广平路,后复为磁州。 明初改今属,省滏阳县入焉编户四十里,领县二。 今因之。 州倚太行之险,控漳、滏之阻。 战国时,秦、赵往往争胜于此。 苏秦曰:秦甲渡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刘氏曰:番吾应在州东。 《括地志》房山县东二十里有番吾城,今直隶真定府平山县也,去邯郸远矣。 张仪曰: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 是也。 是后中原多故,凡出并、邺之间者,滏口实为之冲要滏口,见武安县滏山。 慕容垂出,自滏口入天井关关在山西泽州南。 或曰:非也,在武安县西,灭西燕于长子见山西潞安府。 尔朱荣自晋阳讨葛荣于邺西,倍道兼行,东出滏口。 高欢自邺城讨尔朱兆于晋阳,引兵入滏口,而分遣库狄千出井陉见直隶真定府。 高齐末,周师克并州,将向邺,高孝珩请以幽州兵出土门即井陉,趣并州,洛州兵入潼关,而身将京畿兵出滏口,鼓行逆战。 齐主不听。 隋汉王谅举兵并州,遣其将綦良出滏口,趣黎阳,塞白马津黎阳,见大名府县。 白马,见滑县。 唐武德三年,突厥谋入寇,欲自幽州会窦建德之师,自滏口西入,会兵于晋绛。 又建德救世充,军虎牢,其妻曹氏亦劝建德自滏口乘唐国之虚。 虽成败逆顺,势各不同,而滏口其必争之地矣。 唐自大历以后,河北诸镇角立,磁州当太行之口,恒藉以联络邢、,为昭义之襟要。 其后昭义多故,磁州尝无宁岁。 五代周广顺初,以北汉屯兵黄泽黄泽关,见山西辽州,谋犯邢、赵,遣兵屯磁州备之。 磁州在山东西间,互为形援,不独一面之险而已。 ○滏阳废县今州治。 汉武安县地。 晋为临水县地。 后魏因之。 后周析临水置滏阳县。 隋为慈州治,州废,仍属魏郡。 唐初复为慈州治,寻属相州。 乾元初,九节度围邺,安庆绪求援于史思明,思明遣将李归仁军滏阳,为邺声势。 广德初,复置州于此。 明初县省。 今州城周八里有奇,有门四。 临水城在州西北三十里。 晋置县于滏口之右,属广平郡。 后魏及隋属魏郡。 唐武德六年,省。 代宗广德元年,薛嵩表于临水故城置昭义县,属磁州。 大历九年,田承嗣叛,遣将卢子期攻磁州,官军破之于临水,即此。 宋省入滏阳县。 梁期城在州东南。 汉县,属魏郡。 《风俗记》:邺北五十里有梁期城。 汉武元鼎五年,封任破胡为侯邑。 后汉仍属魏郡。 晋废。 惠帝永兴元年,王浚自幽州遣乌丸渴末径至梁期,败成都王颖将石超于此。 俗谓之两期城。 又《水经注》曰:邺西有武城,俗谓之梁期城。 非也。 台城州东北二十里。 相传昔赵王所筑避暑台也。 《舆程记》:台城罡北去邯郸五十里,有车时关。 又较城,在州之留望里,俗传光武击王郎,较兵于此。 又王城里有王城,周世宗击北汉时筑。 岳城里有岳城,宋建炎初,岳武穆驻兵处也。 ○神山在州西四十里。 《山海经》滏水源于此。 今山有黑龙泉,俗以为滏水源也。 环城东流,入于漳水。 成化十一年,判州事张□疏水北口,邯郸始无溃决之患。 又州西北四十里有贺兰山,以贺兰真人居此而名。 ○漳水在州南二十里,清漳水也。 自山西潞安府流入州境,又东至临漳县界,而合于浊漳。 漳河在磁州界,其北岸名三台口,西至讲武城,东至孙家庄,约十五里。 其岸稍卑,每岁五六月大雨,漳河泛涨,溢岸而流,北至临漳谷子里分为三股,二股入邬米口,在邯郸县东十里。 口北里许曰汉坝,折而专入肥乡、曲周。 汉坝飞沙堆累,水自南来者阻塞不通,积于二口,水势浩大,堤岸崩决,邯郸县东、肥乡县西北、曲周西南。 今议者专欲塞二口,但漳水未必起自邯郸二口,塞则邯郸独为壑矣。 今有二计:自磁州讲武城而东,临漳县孙家庄而西,筑堤以障漳水,使不至横逆,则三股之水可除,二口亦无冲决之患矣;不然,疏漳河故道,决汉坝而东达苏胡寨口入于滏阳,庶各县均受益矣。 滏水在州城西南。 自武安县流入境,又东入临漳县界,复东北流,入直隶邯郸县界。 《郡县志》:滏水出滏山,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所谓滏口之险也。 亦谓之滏阳河。 ○五爪渠,在州西十里,引滏水入焉。 明洪武中开浚,宣德九年修治,可溉田千顷。 ○车骑关在州北三十里。 路通直隶邯郸县,自邺趣河北,车骑往来,往往取道于此,因名。 今有巡司。 又州治东北一里,有滏阳驿。 武安县州北百二十里。 东北至直隶沙河县九十五里,西至山西辽州三百里。 汉置县,属魏郡。 曹魏属广平郡。 晋及后魏因之。 东魏改属魏尹。 后周属州。 隋因之,大业初属武安郡。 唐初属慈州,寻属州。 广德初,还属州。 宋因之。 元初省入邯郸,寻复旧。 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五里。 ○武安城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 战国时赵邑。 《秦纪》:昭王三十六年,赵奢救阏与,秦军军武安西,鼓噪勒兵,武安瓦屋皆振。 又四十八年,王伐赵,取武安、皮牢。 皮牢,盖与武安相近。 汉因置武安县,后移置今治。 隋大业初,群盗张金称陷武安,即今县矣。 毛城在县西。 汉建安九年,曹操攻邺,袁尚使武安长尹楷屯毛城,以通上党粮道,操击破之,即此。 又阳邑城,《志》云:在县南三里。 隋开皇十年,分武安县置。 大业初,废。 固镇城一作故镇,在县西。 唐光启二年,李克用将李克自潞州而东,败邢州孟方立兵,擒其将吕臻于焦冈,拔固镇、武安诸城镇。 周显德元年,北汉逼潞州,世宗遣天雄帅符彦卿引兵自磁州固镇出北汉军后。 胡氏曰:由固镇西北行至辽州,是出汉军后也。 《里道记》:固镇至辽州三百十一里。 ○粟山县东南十二里。 相传秦白起拒赵廉颇于此,赵将绝粮,起命将士以布囊盛粟,积至山巅,赵军乃退。 土人至今呼为粟山。 又磁山,在县西南三十里。 山产磁石,州名取此。 滏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即滏口,太行第四陉也。 山岭高深,实为险厄。 晋永和六年,石赵冉闵作乱,赵将张沈据滏口。 太元十九年,慕容垂攻西燕,遣慕容楷出滏口,既而垂亦引大军自滏口出,是也。 后魏主子攸建义初,群贼葛荣围邺,尔朱荣自晋阳东出滏口,讨平之。 永安三年,魏主使杨津督并、肆等九州诸军事,津以兵少,留邺召募,欲自滏口入并州,不果。 既而尔朱兆使高欢统并肆间六镇降户,欢请就食山东,遂自晋阳出滏口。 高乾等闻欢东出,自信都迎谒于滏口。 太昌初,高欢自邺入滏口,击尔朱兆于晋阳。 后周建德五年,克晋阳,将趣邺。 齐主遣尉世辨觇周师,出滏口登高阜西望。 盖滏口为自邺西出之要道。 亦曰鼓山,有二石如鼓,南北相当。 俗语云:南鼓北鼓,相去十五。 《冀州图经》:邺城西有石鼓,鸣则兵起。 高齐之末,此鼓尝鸣而齐遂灭;隋末鼓又鸣,声闻数百里而隋亡。 又高欢卒,高澄虚葬欢于漳水西,而潜凿鼓山石窟佛寺之傍为穴,纳其柩而塞之。 《淮南子》亦谓之景山也。 余见前。 阏与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战国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韩相攻而围阏与,赵将赵奢拒秦军于阏与,先据北山,大破秦军于阏与下。 北山,即此山之北云。 ○焦冈,在县西六十里。 唐末,河东将李克修败邢州孟方立兵于此。 三门山在县西北八十里。 山有三足,峻峙如门。 《寰宇记》云:水所出也。 又有天井岩,绝壁四围,极其险峻,在县西八十里,为适晋之要途。 慕容垂灭西燕,出滏口,入天井关,当在此地。 ○河在县东北十里。 源出辽州太行山,至县之柏林里伏流,至远里复出,东流入直隶邯郸县界,为广平府境之大川。 县东北四十五里有响水河,北八里有儒教河,俱流入于河。 滏水在县东南。 源出滏山,南入磁州界。 《水经注》:滏水出石鼓山南岩下,冬温夏冷,东流注漳,亦名合河。 ○新口在县西。 唐会昌中,讨叛将刘稹于泽潞,自辽州开新路达磁州武安,谓之磁州新口。 光化五年,朱全忠攻李克用,使张文恭引魏博兵入自磁州新口,是也。 固镇关县西五十里,即固镇城也。 今有巡司戍守。 涉县州西二百里。 西至山西黎城县八十里。 汉置沙县,属魏郡。 后汉因之,后因漳水溢,人民徒涉,因曰涉县。 建安九年,曹操围邺,涉长梁岐以县降。 晋属广平郡。 后魏天赐元年,并入临水县。 隋开皇十八年,复于涉城置涉县,属潞州。 唐初属韩州。 贞观十七年,改隶潞州。 宋仍旧。 金置崇州。 元罢州,复为涉县,属真定路。 明初改今属,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崇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金升涉县为崇州,以此山名。 山头青翠,形如螺髻,亦名青头山。 ○韩王山,在县东五里。 相传韩信曾驻兵于此。 ○漳水在县南一里。 自山西潞安府流经县界,东入磁州境。 亦曰涉河,县以此名。 通利渠在县西一里。 下流入于涉河,居民资以灌溉。 ○沙亭在县东南。 因故沙国为名。 晋太元十八年,慕容垂遣将平规攻西燕将段平于沙亭。 十九年,垂自出沙亭以击西燕,是也。 胡氏曰沙亭在邺西南,恐误。 偏店关县北三十里。 旧设巡司,今迁县西南二十里吾儿峪,与山西黎城县接界。 《志》云:吾儿峪,地当险要。 嘉靖二十一年,抚臣李宗枢奏筑城,增设官兵守之。 附见:磁州守御千户所在州城内。 洪武二十三年建,属山西潞安卫。 发布时间:2025-05-03 08:37:04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