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十八 内容: 卷五十八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七◇平凉府东至西安府州三百里,南至凤翔府陇州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巩昌府秦州三百四十五里,西北至宁夏中卫四百六十里,东北至庆阳府三百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八十里,至京师三千四百里。 《禹贡》雍州地。 春秋时属秦。 秦并 天下,属北地郡。 汉置安定郡。 后汉因之汉郡治高平。 后汉移治临泾。 永初五年,羌乱,郡寄治美阳。 永建四年,复旧。 美阳,今见乾州武功县,晋亦曰安定郡仍治临泾。 后魏为安定、高平诸郡地。 后周分属泾、原二州。 隋初因之。 炀帝时,属平凉、安定二郡。 唐初亦属泾州。 天宝初,属平凉、安定二郡。 元和四年,始置行渭州治此渭州,今巩昌也。 时陷于吐蕃,既而行渭州复为吐蕃所陷。 中和四年,复置渭州。 五代因之。 宋亦曰渭州亦曰陇西郡。 庆历初,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治所。 政和五年,升为平凉军节度。 金为平凉府。 元因之。 明仍曰平凉府,领州三、县七。 今仍曰平凉府。 府山川险阻,控扼边陲,屹为要会。 汉以安定名郡。 说者曰:郡外阻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辅辅。 关中安定,系于此也。 元魏主修永熙中,时贺拔岳为雍州刺史。 宇文泰说岳曰:今灵夏、河西,各拥部众,未知所属。 公引军近陇,扼其要害,收其士马,以资吾军。 西辑氐羌,北抚沙漠,还军长安,匡辅魏室。 此桓文之策也。 岳因引兵西屯平凉。 诸州镇多附于岳,同会平凉受节度。 今府西南平凉故城,是也。 既而岳至高平,为秦州刺史侯莫陈悦所贼杀。 悦还屯水洛。 岳众散还平凉,共迎宇文泰于夏州。 泰集宾佐议所向,皆以为水洛去平凉不远,宜且留以观变。 泰曰:悦既害元帅,自应乘势直据平凉,而退还水洛,吾知其无能为也。 即驰赴平凉,引兵上陇,为岳报仇,抚定关右。 盖宇文霸业集于平凉也。 唐自广德以后,西陲尽为异域,而泾原之备日棘。 贞元七年,诏以平凉当要会之冲,居北地之要,命泾原节度刘昌筑平凉故城,扼弹筝峡口。 浃旬而毕,廓地二百里即今郡城。 此平凉置州列郡之权舆也。 说者曰:陇口之要在平凉,而平凉之要尤在原州今镇原县。 《唐史》:大历八年,吐蕃数入寇。 元载尝为西州刺史,知河西陇右山川形势,因言于上曰:四镇、北庭既理泾州时马为四镇北庭节度使,治泾州,无险要可守。 陇山高峻,南连秦岭,北抵大河。 今国家西境尽潘原,而吐蕃戍摧沙堡,原州居其中间,当陇山之口。 其西皆监牧故地,草肥水美,平凉在其东,独耕一县,可给军食。 故垒尚存,吐蕃弃而不居。 每岁盛夏,吐蕃蓄牧青海,去塞甚远。 若乘间筑之,二旬可毕。 移京西军戍原州,移子仪军戍泾州,为之根本,分守石门、木峡,渐开陇右,稍置鸣沙戍见宁夏中卫丰安军见灵州所为羽翼,北带灵武五城为形势,进达安西,据吐蕃腹心,则朝廷可安枕矣。 议格不用时载并图地形以献,会载罢相,不果。 建中初,杨炎为相,复议城之,亦不果。 贞元三年,吐蕃城故原州而屯之,陇右沦于异域者殆五十年。 宋咸平四年,陕西漕臣刘综言:镇戎军为古原州,地沃衍,岁输刍粮四十五万石,请置屯田务。 因开田五百余顷。 王氏曰:原州当陇道之要,汉光武取陇右,先降高峻,而后可以蹙隗嚣。 赫连勃勃据高平,乘间以窥陇东、岭北,得以病姚兴。 宇文泰军于高平,因而规定关陇。 诚要害之地也。 平凉县附郭。 汉朝那、泾阳二县地,属安定郡。 东汉省泾阳入朝那。 晋因之。 后魏废为长城县地。 后周复置朝那县,又析置平凉县。 唐省朝那入平凉,属原州。 宋为渭州治。 金为平凉府治。 今编户二十三里。 ○平凉故城在府西南四十里。 苻秦时所置,兼置平凉郡治焉。 晋太元十七年,苻登与姚苌相攻,登保据平凉。 十八年,姚兴袭平凉,大获而还。 十九年,苻登为姚兴所败,平凉入于后秦。 义熙六年,赫连勃勃遣兵攻秦平凉,姚兴击却之。 明年,复寇平凉,寻没于勃勃。 后魏主焘神元年,夏主昌自上邽屯平凉,与魏争安定,昌败。 赫连定复称帝于平凉。 三年,魏主焘围平凉,克之。 其后置泾州于此。 熙平二年,城泾州所,治平凉。 即此。 正光五年,秦州贼莫折天生陷岐州,使其党卜胡寇泾州,败薛峦于平凉东。 永安三年,尔朱天光败高平贼万俟丑奴于安定。 丑奴欲趣高平,天光遣贺拔岳等追及于平凉,擒之。 永熙三年,侯莫陈悦杀贺拔岳于河曲。 岳众散还平凉。 众共推夏州刺史宇文泰统岳众,泰因驰入平凉。 西魏末,置平凉县,属原州。 隋因之。 大业初,属平凉郡。 唐亦为平凉县。 《唐书》:县旧治阳音川。 开元五年,移治古塞城。 广德以后,没于吐蕃。 贞元七年,泾原节度刘昌筑平凉城,移治于此。 十九年,以原州移治平凉。 元和四年,改置行渭州治焉。 自是常为州郡治。 《五代史》:后唐清泰三年,以故平凉县之安国、耀武两镇置平凉县,属泾州。 似误。 今府城周六里,有东西二城。 《通志》:元末,李思齐将袁亨分筑南北二城。 明朝洪武六年,修复如故。 门四:东和阳,南万安,西来远,北定北。 周九里有奇。 鹑阴城在府西南九十里。 本汉安定郡属县,在今靖远卫境。 后魏移置于此,为平凉郡治。 魏收《志》:鹑阴有故平凉城,即苻秦所置故城也。 魏因置平凉郡于此。 后周并入平凉县。 朝那城在府东南。 春秋时地名也,为秦之北境。 汉置县,属安定郡。 《史记》:汉初,匈奴强,复收蒙恬所夺匈奴故地,南至朝那、肤施。 文帝十四年。 匈奴入犯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侯骑至雍甘泉。 孔氏曰:朝那故城,在今百泉县西七十里。 曰朝那萧关者,萧关属朝那也。 胡氏曰:朝那故城,在原州花石川。 后汉仍属安定郡。 晋因之。 后魏亦属安定郡。 后周改置于故城东南二百余里,属泾州。 隋因之。 大业初,属安定郡。 义宁初,废。 雍,见前凤翔县。 甘泉,见泾阳县。 时侯骑或至雍,或至甘泉,故曰雍甘泉。 泾阳城在府西南。 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 谓此地也。 汉置县,属安定郡。 后汉建武二年,隗嚣自陇坻追败赤眉于此,县寻废。 灵帝初,段破叛羌,至泾阳。 晋元康六年,秦雍氐羌悉反,立氐帅齐万年为帝,围泾阳。 即此城也。 咸和四年,石赵取长安,分安定郡置陇东郡,治泾阳县。 太元十二年,后秦将姚硕德为苻秦故将杨定所逼,自上邽退守泾阳,即此。 又姚苌尝侨置天水郡于泾阳。 太元十五年,苻登攻故秦天水太守张业生于陇东,不克,是也。 后魏亦为陇东郡治,又析汉之咸阳县地,置泾阳县。 后周陇东郡及泾阳县俱废,而泾阳遂移于渭北。 潘原城在府东四十里。 本汉阴盘县,属安定郡。 后汉因之。 建武七年,隗嚣将步骑侵安定至阴盘,冯异等拒却之。 晋时县移治新丰,属京兆郡。 宋元嘉六年,夏赫连定保平凉,畋于阴盘。 即此。 后魏置平原郡,治阴盘。 后周因之。 隋初,郡废,县属泾州。 唐初因之。 天宝初,改曰潘原。 大历八年,马自泾州袭吐蕃辎重于潘原,败之。 贞元二年,吐蕃将劫盟。 骆元光先奉诏屯潘原,以潘原距盟所七十里,缓急不相知,因进兵距盟所三十里而屯。 《会要》:大历后,以潘原省入良原县,改故县为彰信堡。 贞元四年,陇右节度李元谅复筑潘原城。 十一年,节度刘昌奏请于临泾界保定城置阴盘县,敕改为潘原。 复置于彰信堡,寻又省入良原县。 元和中,节度朱忠亮复筑潘原城。 王潜又筑归化、潘原二垒,请复城原州,不果。 中和四年,武州侨治于潘原,复立为县。 五代周显德中,州废,县属渭州。 宋因之。 金亦曰潘原县,仍属渭州。 元省入平凉县。 百泉城府西北八十里。 本姚秦时之黄石固。 赫连夏置长城护军于此。 后魏因置长城郡,治黄石县。 西魏改黄石为长城县。 隋初,郡废,县属原州。 大业初,又改长城县为百泉。 唐因之,仍属原州。 贞元二年,吐蕃诈浑盟于平凉川。 韩游瑰奉诏军洛口,遣五百骑伏营侧,令曰:若有变,汝曹西趣百泉以分其势。 是也。 五代初,县废。 安丘城在府东。 魏收《志》:阴盘有安丘城。 晋太元十四年,姚苌遣将姚崇袭苻登辎重于大界。 登邀败崇于安丘。 是也。 胡氏曰:大界在新平、安定间。 又有安武城,在府东北。 本汉县,属安定郡。 后汉废。 晋太元十三年,苻登与姚苌相拒,登军朝那,苌军武都。 武都盖因安武而名。 后魏亦为安武县,属西北地郡。 西魏又置安武郡,治此。 隋开皇三年,俱废入朝那。 魏收《志》:阴盘有安武城。 ○可蓝山府西南二十里。 一名都卢山,亦曰苛蓝山。 刘宋元嘉六年,夏主赫连定保平凉,畋于阴盘,登苛蓝山,望统万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业者,岂复有今日之事。 盖是时为魏所败也。 其相接者,曰大统山,亦高峻。 又西接于崆峒山。 ○天坛山,在府北五里。 一名卧虎山,上有朝天宫。 山之西,为会盟坛。 唐贞元二年,吐蕃诈请盟,因筑坛于此。 使浑与吐蕃会盟处也。 《志》云:坛在今城西北五里。 崆峒山府西三十里。 《唐十道志》:陇右名山之一也。 相传即广成子所居。 黄帝尝学道于此。 山之东岩,有广成子洞、皂鹤洞。 西岩有西岩泉及琉璃泉,味俱甘冽。 峰之最高者曰翠屏峰,顶有圆石,累累若珠。 一名垂珠峰,俗名屏风山。 峰顶又有青龙洞,雨后将晴,云辄归洞中。 亦谓之归云洞。 其相对者为香炉峰,亦名香炉台。 两峰间有巨石横亘,谓之石桥。 山下有撒宝寨,秦始皇游崆峒至此。 又汉武帝逾陇西,登崆峒,山下有问道宫,亦以黄帝问道广成子而名。 历代皆修葺焉。 山之西北为望家山,亦峻耸。 《志》云:崆峒西连笄头,东连大统,西北接望家山。 是也。 头山在府西四十里崆峒山西。 亦曰笄头山,以形似名。 《史记》:黄帝西至于崆峒,登笄头之山。 郦道元曰:头山,大陇之异名也,或谓之鸡头山。 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至鸡头。 后汉建武七年,隗嚣攻来歙于略阳,使其将王孟塞鸡头道。 晋咸和七年,后赵石生起兵长安,讨石虎不克,匿于鸡头山。 隋开皇二年,突厥入寇,韩增寿破之于鸡头山,是也。 亦谓之牵屯山。 北魏永安三年,尔知天光讨万俟丑奴于高平。 其党万俟道洛帅其众西入牵屯山,据险自守,为天光所败,走入陇,归略阳贼帅王庆云。 西魏末,宇文泰北巡,度北河,还至牵屯,是也。 班固曰:头山,在泾阳县西。 孔颖达曰:笄头山,一名空峒山,在高平西百里。 有泾谷,泾水所出。 杜佑曰:笄头山,亦讹为屯山。 ,又讹为牵也。 盖山界于泾阳、高平两县间,恃为险阻。 雕窠峡府南三十里。 两山深险,群雕出入其中,因名。 ○金佛峡,在府西六十里。 峡长二十里,峭壁层峙,不见天日。 嘉靖十九年,于峡口筑城,复建清水、红沙二石墩于山上,以增戍守。 弹筝峡府西百里。 《九域志》:渭州都卢峡即弹筝峡。 《水经注》云:都卢山峡之内,常有弹筝声,一名弦歌之山。 峡口水流、风吹,榷响如音韵也。 宋元嘉五年,魏主焘遣将奚斤击夏。 赫连定设伏陇山弹筝谷以邀之。 即此。 后魏永熙三年,宇文泰在夏州,闻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遂驰赴平凉,令杜朔周先据弹筝峡。 唐武德八年,突厥入犯,诏李艺屯华亭县及弹筝峡以备之。 建中三年,凤翔陇右节度与吐蕃盟,以泾州西至弹筝峡西为唐界。 贞元三年,吐蕃入寇华亭及连云堡,陷之,掠人畜万计,置之弹筝峡西。 七年,刘昌城平凉,开地三百里,扼弹筝峡口,是也。 孙丘谷在府东南。 晋太元十一年,苻秦平凉太守金熙,安定都尉没奕干等,与姚秦将姚方成战于孙丘谷,败之。 即此。 又苟头原,在县东。 晋太元十四年,苻登攻后秦平凉城,克之。 进据苟头原,逼姚苌于安定,不克,是也。 ○泾河在府北一里。 源出笄头山。 经华亭县境,至府西五里,有泾河桥。 又东经城北,至府东五里,为利民渠。 又东入泾州界。 《志》云:利民渠引泾水连亘二百里,至泾州东,分渠六十二,灌田三千余顷。 今多堙废。 《图经》:泾河自府西南白岩发源,下流入于泾州。 详见大川泾水。 横河府西三十里。 自华亭县流入境,下流注于泾河。 又府东三里有湫峪河,又东十里有大坌河,又府南二里有南峪河,俱流入于泾河。 依力川在府西。 晋义熙五年,赫连勃勃掠后秦平凉,进屯依力川。 王氏曰:依力川在平凉故城东南,又东流入于泾河。 今涸。 ○柳湖,在府北三十里,旧时湖畔栽柳数千株,因名。 ○通梢关在府东五里,有平凉卫军戍守。 关盖明初所置。 群牧监旧在府西。 《唐书》:天宝末,太子自奉天至平凉阅牧马,得数万匹。 盖府境宜蓄牧也。 明洪武三十年,于府治东建陕西行大仆寺。 永乐四年,又于府治东建陕西苑马寺,领长乐、灵武、威远、同川、熙春、顺宁六监,开城、安定、弼隆、广宁、清平、万安、庆阳、定边、武安、陇阳、保川、泰和、天兴、永康、嘉靖、安胜、康乐、凤林、香泉、会宁、云骥、升平、延宁、永昌二十四苑,俱在府境及庆阳、巩昌境内。 正统三年,又并甘肃苑马寺入焉。 密造堡在府西南。 晋太元十四年,苻登攻安定羌密造堡,克之。 即此。 ○敕奇堡,在府西北。 晋义熙五年,赫连勃勃攻秦敕奇堡、黄石固、我罗城,皆拔之。 黄石固,即百泉废县也。 我罗城,又在黄石之东。 朝谷堡在府西。 《唐志》:在平凉故城西三十五里。 贞元七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故城,又筑朝谷堡。 诏更为彰信堡。 《实录》:朝谷作胡谷,彰信作彰义。 按潘原已为彰信堡,则此当作彰义。 ○归化堡,亦在府西。 唐贞元十四年,归化堡军乱,泾原节度使刘昌讨定之。 后堡废。 元和中,节度王潜复筑归化垒于此。 硖石镇在府西北。 唐元和中,泾原节度王潜自原州逾硖石,败〔吐蕃〕军,筑归化、潘原二垒,是也。 时原州治今镇原县之废临泾县。 ○安国镇,在府西四十里。 宋置。 今为递运所。 又府东九十里有花家庄递运所。 《通志》:府东二里为平凉递运所,五十里为上,现递运所。 又有高平驿,在府东南。 崇信县府东南八十里。 东北至泾州七十里。 本平凉县地。 唐贞元间,陇右节度使李元谅始筑城屯军,名曰崇信。 亦为神策军分屯之所。 宋初始置县,属凤翔府。 淳化初,改属仪州。 熙宁中,州废,以县属渭州。 金属平凉府。 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五里。 ○赤城县西南五十里。 宋置。 赵元昊谋攻延,约诸番自德靖、塞门、赤城三道并进。 所谓赤城,即此城也。 金为西赤城镇。 德靖、塞门,见延安府保安、安塞二县。 ○铜城,在县西四十里。 其西有铜城山,宋因置铜城军。 《宋志》:庆历四年,陕西漕臣张奎采仪州黄铜,置博济监。 盖在此。 ○花山在城南。 又城北五里为殿子坡,襟带近郊,恃为形胜。 ○五马山,在县西南四十里。 状如五马。 又有迎驾坡,在县西南三十里。 《通志》:县西四十里有断万山,险绝难登。 相近又有文笔山,亦秀削。 湫峪在县西北二里。 湫峪水发源于此。 北流入平凉县境,注于泾水。 《志》云:县西十五里有左峪。 又西二十五里为石佛峪。 又十里为黄花峪。 皆昔时防守之地。 ○水在城北。 源出陇州弦蒲薮。 历华亭县,又东北流经此,复东入泾州界。 《志》云:县西北四十里有峡口,水自华亭县境分南北二流,复会于此,并出峡中,而绕流达于城下云。 今源流附见大川泾水。 赤城川在县西南六十里。 流经灵台县东北,会白石川,入州长武县境。 至县东四十里亭口镇,入于泾水。 ○白石川,在县南六十里。 东流入灵台县境,合于赤城川。 华亭县府南百二十里。 南至凤翔府陇州百六十里。 汉右扶风县地。 后魏普泰二年,立华亭镇以扼蕃戎。 隋大业初,置县,属安定郡。 义宁二年,分置陇州于此。 唐改属陇州。 垂拱二年,改为亭川县。 神龙初,复故。 大历八年,置义宁军于此。 九年,吐蕃入寇,凤翔节度李抱玉破之于义宁,是也。 元和三年,省县入源。 贞元三年,吐蕃大掠阳、吴山、华亭,即故城也。 五代唐又改置义州。 后周显德中,复置华亭县,为州治。 宋改为仪州。 熙宁五年,州废,以县属渭州。 金属平凉府。 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八里。 ○化平城在县西北百里。 宋初置安化县,属渭州,在今县西。 熙宁五年,废原州制胜关,移县于关地,以旧县为安化镇,县仍属渭州。 金初因之。 大定七年,改为化平县,属平凉府。 元省。 ○永信城,在县北。 唐贞元十三年,筑永信城于平戎川,置军以备御吐蕃。 《志》以为即此城也。 阳城在县西南。 东汉初,隗嚣败赤眉于乌氏、泾阳间。 赤眉复进至阳城,入番须中,逢大雪,士多冻死。 道元曰:阳城在安民县。 汉成帝永始二年,罢安定呼他苑为安民县。 后汉废。 安民应在县界,今《汉志》不载。 乌氏,见泾州。 番须,见陇州。 ○陇山县西三十里,即陇山之东麓也。 崇隆绵亘,界于平凉、巩昌、凤翔诸郡间,为关中之屏障。 其在县境者,亦曰小陇山。 今详见名山陇坻。 ○瓦亭山,在县西北百六十里。 瓦亭关在其西麓。 又有朝那山,在县西七十里。 汉朝那县以此名。 县境诸山,皆陇山之别阜矣。 义山在县东二里。 唐以此名军。 又县西北二里有铧尖山,以形似名也。 又有飞凤山,在县西北百里。 ○桦岭山,在县东五十里,山多桦树。 又有湫头山,在县北六十里。 支磨原在县东北。 郭汾阳《家传》:大历十年,吐蕃略潘原,西至小石门白草川,又下朝那川,至百里城支磨原而入华亭。 子仪遣浑破走之于故平凉县。 小石门,或曰在平凉县西。 百里城,今见灵台县。 ○泾河县西北八十里。 自开头山发源,流经此,与平凉县分界。 《志》云:县北十里有武村水,又北二十里为策底水,下流俱入于泾河。 又有燕脂川,在县西北百里,亦东流入于泾河。 水在城东南三里。 自陇州流入境,又东北流入崇信县。 《志》云:水绕流城下,有惠民渠引水经城中而西北出,以溉高之田。 ○瓦亭关县西北百八十里。 魏收《志》:鹑阴有凡亭。 后汉灵帝时,段破东羌于此。 即瓦亭之讹矣。 亦谓之东瓦亭。 唐贞观二十年,逾陇山至西瓦亭观牧马。 此巩昌秦州秦安县之瓦亭山也。 至德元载,肃宗幸灵武,牧马于瓦亭。 此东瓦亭也。 宋建炎四年,金人陷泾原,经略使刘退屯瓦亭,金人遂取渭州镇戎军。 亦此瓦亭。 胡氏曰:瓦亭川出陇山东北,西南流。 关在瓦亭川之首,故名。 金为瓦亭寨。 今有巡司戍守。 《通志》:有瓦亭驿及递运所,而瓦亭巡司则在县北百八十里。 ○三乡镇,在县西八十里。 有三乡川,置巡司于此。 《志》云:县又有马铺岭巡司。 今革。 镇原县府北百三十里。 西南至巩昌府秦州四百六十里,西北至宁夏卫灵州所五百四十里,东北至庆阳府四百三十里。 汉临泾县地,属安定郡。 隋大业初,置秋谷县于此,寻改曰临泾,属安定郡。 唐初,仍属泾州及原州,陷吐蕃。 元和三年,徙原州治临泾。 大中三年,州还治高平。 广明后,又侨治临泾。 宋、金皆因之。 元初,改今州曰镇原州,属巩昌路。 至元七年,省州治临泾县入。 明初,改州为县,又改今属。 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二十里。 ○高平城在县西二里。 汉置县为安定郡。 后汉建武初,冯以恂邑叛,引兵西向天水。 隗嚣逆击,败之于高平。 其东有城,曰第一城。 建武八年,光武讨隗嚣,进至高平第一城。 嚣将高峻拥兵据高平第一城。 耿等围之,一岁不拔。 寇恂奉命往降之,至第一城。 峻遣其军帅皇甫文出谒,恂诛之,峻降。 其城险固,故曰第一城也。 晋省。 《括地志》:晋省高平,刘曜复置,为朔州治所。 苻秦又置牧官都尉于其地。 姚秦时,为鲜卑别部帅没奕干所据。 晋元兴初,拓跋圭袭高平,没奕干走上邽,寻复还高平。 义熙三年,赫连勃勃以朔方叛秦,伪畋于高平川,因袭杀没奕干而并其众。 诸将皆谓高平山川险固,土田饶沃,可以定都。 勃勃不从。 后魏初,谓之高平川。 太延二年,置高平镇。 正光五年,镇民赫连恩等反,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攻高平镇,以应破六韩拔陵。 魏遣将卢祖迁击走之,改置原州。 既而秦州贼莫折大提遣其党卜胡袭高平,陷之。 寻复为胡琛、万俟丑奴等所据。 永安三年,尔朱天光击平之。 西魏大统十四年,宇文泰奉太子钦巡西境,登陇至原州,历北长城。 盖繇高平而北至秦所筑长城也。 自隋以后,为原州治。 唐广德后,陷于吐蕃。 自是、泾之间,御寇不给。 大中三年,原州复治高平。 广明中,又弃不守。 宋至道中,改置镇戎军于今治。 咸平六年,筑军城为重镇。 明初,始改为县。 今城虽周不及二里,而险固有余。 临泾城在县东六十里。 《括地志》:临泾南去泾州八十里。 汉置县,属安定郡。 更始末,方望等立前定安公婴为天子,居临泾。 更始遣李松等击灭之。 后汉移安定郡治此。 建安十六年,曹操自长安围安定,杨秋以城降。 晋仍为郡治。 后魏因之,又为泾州治。 后周改置州郡于安定,县寻废。 隋大业初,改置湫谷县,属安定郡,旋改为临泾。 唐属泾州。 大历九年,吐蕃寇临泾。 即此。 《唐志》:广德初,原州陷于吐蕃。 节度马表置行原州于灵台县之百里城。 贞元十九年,刘昌城平凉,原州徙治焉。 元和三年,始徙治临泾。 《郝传》:为临泾镇将,以临泾地险要,水草肥美,吐蕃将入寇,必屯其地。 因言于节度马曰:临泾扼洛口,川原饶衍,利蓄牧;西走戎道,旷数百里,皆流沙,无水草,愿城之,为休养便地。 不听。 及段代为节度,复请。 从之。 因置行原州,以为刺史。 自是吐蕃不敢过临泾,泾原获安。 大中三年,原州还旧治。 广明中,复治临泾。 宋原州亦治焉。 金因之。 元至元七年,省入镇原州。 彭阳城县东八十三里。 《括地志》:城西去临泾二十里。 汉置县,属安定郡。 文帝十二年,匈奴入犯,至彭阳。 后汉灵帝初,段讨叛羌,自彭阳直指高平,是也。 晋废。 后魏破赫连定于此,复置彭阳县,又置西北地郡治焉。 隋开皇初,郡废。 十八年,改县曰彭原,属宁州。 大业中,为北地郡。 唐武德元年,置彭州治此。 八年,突厥寇彭州,是也。 贞观元年,州废,以县属宁州。 宋复为彭阳县,属原州。 庆历中,元昊入寇,种世衡将景泰遇于彭阳城,依山为阵处也。 金仍为彭阳县。 元至元七年,省入镇原州。 丰义城在县东彭阳废县界。 旧有丰城,西魏时置云州于此。 后周保定二年,废州为防。 隋开皇中,废防为丰义城。 唐武德三年,分彭原县置丰义县,属彭州,以故丰城为名。 贞观初,改属宁州。 贞元三年,吐蕃寇丰义城,前锋至大回原,宁节度韩游瑰击却之。 四年,游瑰请筑丰义城,二坂而溃,遂不果城。 五代时,县废。 大回原,或云近泾州境。 三水城在县东北百里。 汉置三水县,属安定郡,属国都尉治焉。 后汉仍属安定郡。 刘昭曰:县有左谷,即卢芳所居。 晋废。 《水经注》:肥水出牵屯山,东北流,注高平川。 川东有三水县故城。 东汉初,三水人卢芳据城叛。 即此。 ○廉城,在县东北。 汉置廉县,属北地郡。 后汉因之。 晋废。 《水经注》:高平川东北流径廉城东,又东北径三水县西,是也。 他楼城县北百里。 本高平县地。 晋太元十六年,乞伏乾归击鲜卑部帅没奕干,没奕干奔他楼城。 即此。 唐贞观六年,置他楼县,又以突厥降户置缘州治焉。 神龙初,州县俱废。 ○侯尼城,在县东北百五里。 宋元嘉六年,赫连定保平凉,欲复取统万,引兵东至侯尼城,不敢进而还。 萧关城县西北百四十里,即汉之萧关也。 《旧唐书》:高宗时,于萧关置地犍县,属原州。 神龙元年,废,改置萧关县。 广德后,没于吐蕃。 大中五年,复置武州治此。 中和四年,武州侨治潘原,萧关县属焉。 五代周显德中,废武州,并废萧关县,是也。 又有白草军城,在萧关北、蔚茹水西。 唐开元中,置军于此,属朔方节度。 平夏城县西八十里。 本唐石门关之地,亦曰石门城。 宋绍圣四年,夏人入寇,知渭州章请城葫芦河川,据形胜以逼夏人。 诏从之。 遂出葫芦河川,筑二寨于石门峡江口好水河之阴。 夏人来争,击却之。 赐名曰平夏城、灵平寨,寻升平夏城为怀德军。 《宋志》:怀德城,初亦名威德军。 其东十五里为结沟堡,西十八里为石门堡,南十二里为灵平寨,北十八里为通峡寨,是也。 又明景泰中,知平凉府张镛请修葫芦峡口古城。 议者谓不击要害,罢之。 马文升曰:葫芦峡为宁夏韦州南出静宁之要路。 盖即平夏城故址也。 保定城在县东。 唐贞元七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保定城,捍青石岭。 十年,又请于临泾界保定城置阴盘县,是也。 ○靖夏城,或云在县东北。 宋置。 政和六年,夏人大举攻泾原靖夏城,城陷,屠之而去。 ○陇山县西七十里,即陇山北麓也。 对华亭小陇山而言,亦曰大陇山。 有若水谷,高平川出焉。 《水经注》:汉建武八年,世祖征隗嚣,从高平第一城若水谷入。 即此谷也。 若水,当作苦水。 雉头山县西三十里。 又西二十里为鸡头山,本一山而异名耳。 《通典》:笄头山在高平县,一名崆峒山。 盖山陇绵延,接于县西也。 《志》云:县东二里有东山,极高峻。 又东八里有玉山,多白石。 逢义山在县北。 东汉建安初,段讨先零叛羌,自彭阳直指高平,战于逢义山,大破之。 杜佑曰:高平县有逢义山。 是也。 ○三观山,或云在县北。 唐武德五年,突厥寇原州,陷大震关。 既而交州刺史权士通、弘州总管宇文歆、灵州总管杨师道,击突厥于三观山,破之。 ○高平川在县治南。 源出大陇山。 一名苦水,下流合于胡卢河。 汉段为护羌校尉,于安定高平若水讨先零羌,斩首八千级于是水之上。 若水,即苦水之讹矣。 晋隆安五年,后魏拓跋遵等袭破没奕干于高平,亦即是川也。 《水经注》:高平川,北入于河,西南去安定三百四十里。 胡卢河在萧关东十五里。 《志》云:县西南有颓沙山,河流出焉。 曲折流,经县西北,亦名蔚茹水,北注于黄河。 支流折而东南,入平凉县界,注于泾河。 《唐志》:萧关县有蔚茹水,水西即白草军。 太和五年,牛僧儒主议以维州还吐蕃,曰:吐蕃若养马蔚茹川,上平凉阪、犯回中,不三日至咸阳桥,何有西南数千里外之维州哉? 盖蔚茹川多水草,宜畜牧也。 宋治平中,蔡挺知渭州,夏人集胡卢河。 挺出奇兵迎击,夏人奔溃。 《金志》谓之大胡河。 又屈野河,亦在县北,下流合于胡卢河。 或曰,即胡卢河之异名也。 宋咸平四年,陕西漕臣刘琮言,镇戎军本古原州,请于军前后置堡寨,且耕且战。 祥符二年,始置横阳、神堂、缘城三寨,皆在屈野河东。 天圣以后,没于西夏。 三川县西北三十里。 《水经》谓之次水。 其源本一,流而为三,入高平川。 又有三水,在县东北六十里。 水流三派,会归一川,流入泾州界,入于泾水。 汉三水县以此名。 ○阳晋水,在县西。 自西蕃界流入,又东南流,经平凉县北,至泾州境,合于泾水。 石门水县西八十里。 其地有石门口,亦曰石门关。 《水经注》:其水五源,俱导东北乱流,左会三川,参差相得,同为一川,又东北注于高平川。 ○肥水,在县西北四十里。 又西北有自延水。 又蒲水,在县北五十里,出县北境之南蒲谷。 《金志》谓之蒲川河,下流俱入于高平川。 长泽川在县西北。 南流合于高平川。 唐大历十一年,吐蕃寇原州石门,入长泽川。 十二年,复入寇,军于原州北长泽监,进破方渠。 时盖置马监于此。 又寿渠川,在县北。 晋义熙六年,赫连勃勃寇略阳,徙其民于大城。 姚兴自安定追之,至寿渠川,不及而还。 胡氏曰:寿渠川,在安定西北。 安定,今泾州也。 大城,见榆林卫。 ○六泉,在县西北。 晋太元十二年,乞伏国仁袭鲜卑三部大人于六泉,三部皆降于国仁。 胡氏曰:六泉在高平境内。 ○萧关在县西北百四十里。 自秦汉以来,为华戎之大限。 唐置萧关县于此。 《宋志》:萧关西三十里有绥戎堡。 关北十八里有临川堡。 又有通关、山西二堡,与临川堡俱隶于萧关。 金亦为萧关镇。 今详见重险萧关。 木峡关在县西南,亦陇山之口也。 元魏永熙三年,宇文泰讨侯莫陈悦于水洛城。 至原州,众军毕集,遂引兵上陇,出木峡关,是也。 隋开皇二年,突厥纵兵出木峡、石门两道入寇,武威、天水、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咸尽。 唐为原州七关之一。 石门关在县西九十八里,亦曰石门峡。 隋开皇二年,突厥自石门分道入寇。 唐为原州七关之一。 元和三年,沙陀朱邪执宜自甘州谋归唐,循乌德犍山而东。 吐蕃追之,沙陀自洮水转战至石门,诣灵州降。 宋绍圣二年,以其地置平夏城。 元符初,又筑石门堡于此。 又石峡关,在县西七十里,当陇山之口。 其南又有驿藏、木青二关。 唐时原州七关,在县境者凡五。 或以木青为七关之一,而萧关不与焉。 定川寨县西北二十五里。 宋置。 庆历二年,赵元昊寇镇戎军。 渭州将葛怀敏御之于此。 贼毁桥,断其归路,四面围之。 怀敏突围走,至长城,濠路已断,死焉。 元昊遂乘胜直抵渭州。 《宋志》:定川与高平寨相接。 又荡羌寨,在县西北六十里,宋元符初置。 其东十八里曰通峡寨,又东八里曰东河湾堡。 《宋志》:镇戎军北八十里有胜羌寨,西北五十里有通远寨,西南百二十里又有九羊寨,其地名九羊谷也。 金人多因宋旧。 ○灵平寨,在县西南百十里。 宋置。 本名好水寨。 绍圣四年,改名灵平。 其南二十八里有熙宁寨,以宋熙宁中所置而名。 又县境有乾兴、飞泉等寨,亦宋置。 金因之。 元废。 高平寨在县北二十五里。 宋庆历二年,置寨于此。 旁有故寨堡,宋元符四年置。 金废。 ○龙泉堡,在县西北。 《宋志》:通远寨东三十里为龙泉堡。 摧沙堡在县西北。 唐置。 广德二年,仆固怀恩合回纥、吐蕃自朔方南犯。 河西节度使杨志烈遣监军柏文达攻灵武以救京师。 文达击摧沙堡、灵武县,皆下之,进攻灵州。 怀恩闻之,引还朔方。 大历中,元载言:吐蕃戍摧沙堡。 盖原州要地也。 贞元二年,李晟遣将野诗良辅,自凤翔袭破吐蕃于此。 土梨树堡在县东。 唐贞元二年,吐蕃将劫盟,先请盟于土梨树。 神策将马有麟奏土梨树多险阻,恐吐蕃设伏兵,不如平凉川坦途,因定盟所于平凉川,是也。 善和镇在县西南。 唐武德六年,突厥陷原州善和镇,遂侵渭州。 又新城镇,在县西五十里。 柳泉镇,在县西北七十里,俱宋置。 金人疆域图,原州有新城、柳泉二镇。 ○西城屯,在县东南九十里。 唐兴元初,李晟复西京,朱Г自泾州北走,至彭原西城屯。 其将梁庭芬等杀之,趣泾州降。 《通志》:县南九十里有白水驿。 又县北有安平寨巡司。 附见:平凉卫在府城内。 洪武三年建,初置于府治东。 永乐六年,移于府治东南,辖千户所五。 又安东中护卫,在府治东。 洪熙元年,为韩府置。 泾州府东百五十里。 东南至州百五十里,东北至庆阳府百二十里,东至宁州百七十里,南至凤翔府二百六十里。 春秋时秦地。 始皇时,属北地郡。 汉属安定郡。 后汉因之。 魏、晋亦曰安定郡苻秦初,置雍州于此。 其后姚秦亦置焉,恃为重镇。 后魏改置泾州,取泾水为名魏收《志》:州治临泾县,领安定、平凉、北地、新平、陇东诸城镇,所谓岭北五郡也。 隋初,亦曰泾州。 大业初,又改为安定郡治安定县。 唐复为泾州。 天宝初,亦曰安定郡至德初,改曰保定郡。 乾元初,复曰泾州,寻置泾宁节度于此。 大顺初,改曰彰义军。 宋仍曰泾州亦曰安定郡。 太平兴国初,复曰彰化军节度。 金改属平凉府。 元因之元至元中,改属巩昌府,寻复旧。 后又以州直隶行省。 明亦曰泾州,属平凉府,以州治泾川县省入编户十七里,领县一。 今仍曰泾州。 州山川环带,水陆流通。 岭北有事,州实为之孔道。 晋太元中,姚苌起于岭北,以安定为根本。 其后遂为重镇。 梁喜谓若无安定,戎马必至于,是也。 赫连勃勃因刘裕灭秦,先据安定,尽收岭北郡县。 及裕东还,南下长安,势若建瓴矣。 夏人之衰,安定亦降于魏。 赫连定复举安定,遂长驱而入长安,魏人力与之争,然后关中复定。 唐自至德以后,吐蕃内侵,恒以泾州为节镇,遮蔽岐。 宋以夏人跳梁,泾州亦为重地。 庆历中,范仲淹请驻泾州,斩复横山以断贼臂横山,即桥山之北麓。 寻命韩琦、范仲淹开府泾州,总四路之事,为攻讨声援。 盖泾州联络中外,翼带东西,诚关中之襟要也。 ○泾川废县即州治。 汉置安定县,属安定郡。 后汉省。 晋末复置。 苻秦为雍州治。 姚氏因之。 宋元嘉五年,魏将奚斤等军安定。 夏主昌自平凉进攻,为魏将安颉所擒。 既而魏将丘堆弃安定南走,赫连定复取之。 后魏为安定郡治。 正光末,高平贼胡琛遣其党万俟丑奴等寇泾州。 萧宝寅等军于安定,丑奴军于安定西北七里。 别将崔延伯自安定缘原北上。 贼覆背来击,延伯败绩。 后周时,为泾州治。 隋初因之。 大业初,为安定郡治。 唐亦为泾州治。 天宝末,改县为保定县。 宋因之。 金大定七年,改县曰泾川。 明初省。 《志》云:泾川城,旧在州北五里,泾州治焉。 洪武三年,县废,州移今治。 今城周六里有奇,惟南北二门。 乌氏城《括地志》:在安定县东三十三里。 周之故地,后入于戎。 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 氏,音支。 汉因之,属安定郡。 后汉建武初,隗嚣追破赤眉于乌氏、泾阳间,是也。 《后汉志》亦作乌枝。 晋仍为乌氏县。 后魏皆因之。 西魏时,废,后为乌氏驿。 唐武德九年,突厥屯河南,入寨,围乌城,即乌氏也。 肃宗初,自马嵬北行,至乌氏。 亦即此。 ○爰得城,在州东南。 汉置县,属安定郡。 后汉废。 后魏复置,属新平郡。 后周废。 圻鬖城州东北十四里。 亦曰薛举城。 唐初薛举尝据此,因名。 举卒,子仁果立于圻鬖城,寻为世民所败,降于唐。 杜佑作析鬖城。 析,思历反。 鬖,章恕反。 ○故县城,在州南。 汉安定县初治此。 后汉省,因名故县。 晋太元十年,后秦姚苌自故县如新平,是也。 抚夷城在州东北。 汉置县,属安定郡。 后汉省。 魏收《志》乌氏县有抚夷故城,是也。 后魏复置抚夷县,属陇东郡。 后周废。 或曰,后魏盖徙治于平凉西。 ○回中山在州西五里。 上有王母宫。 《一统志》以为汉武通回中道盖在此,似误。 ○笔峰山,州南五里,山峰耸秀。 又东有三峰峭拔,俗名为米面山。 青石岭州西北七十里。 宋白曰:泾州西北九十里有临泾城,其界有青石岭,亦曰青石原。 后汉元初四年,马贤讨羌,败于安定青石岸,即此。 晋义熙三年,赫连勃勃败姚秦将张佛生于青石原。 六年,勃勃又南攻安定,破姚秦将杨佛嵩于青石北原,进攻东乡,下之。 东乡,盖在青石岭东也。 唐大历七年,吐蕃下青石岭,军于那城。 郭子仪谕却之。 又十二年,吐蕃下青石岭,逼泾州。 子仪复击却之。 那城,盖朝那城之误也。 青溪岭在州西南。 宋建炎二年,金娄宿犯泾原。 经略使曲端遣将吴逆击于青溪岭,败之。 绍兴中,撒离喝自凤翔趣州,泾州将田盛遣兵击之于此,寇引去。 马鞍阪州西百里。 晋义熙十二年,后秦姚绍自安定击赫连勃勃于马鞍阪,破之,追至朝那,不及而还,是也。 又州西北有彭坑谷。 《后魏书》:孝昌元年,万俟丑奴置营泾州城北七十里当原城。 崔延伯缘原北上,战败,保泾州。 又从泾州西进,去贼彭坑谷七里,战没。 当原城,盖近朝那。 ○安仁谷,《志》云:在州东南四十里,中有长城寨。 宋范仲淹尝遣宋良等控守于此。 ○泾河在州北。 自平凉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入州长武县界。 ○水,在州北二里。 上有桥。 自崇信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入州长武县界,合于泾水。 阁川河州西南三里。 州西山谷诸水,会流成河,下流入于泾河。 百泉州西三十五里。 泉眼极多,四时不涸,州人引以溉田。 其下流入于泾河。 又共池,在州北五里。 《诗》:侵阮徂共。 郑氏曰:阮,国名,今之共池。 是也。 ○盐仓在州西。 唐大历八年,泾原节度马与吐蕃战于盐仓,败绩。 盖是时运盐储此,以供军,故有盐仓之名。 平亭在州北。 元魏永安三年,高平贼万俟丑奴为贺拔岳所败,弃岐州北走安定,置栅于平亭。 既而尔朱天光进下安定,丑奴弃平亭北遁。 又彭坑,在州西北。 元魏正光末,高平贼帅万俟丑奴等屯安定西彭坑。 崔延伯击之,自安定西进,去贼七里结营,直前袭贼,败死。 连云堡在州西界。 宋祁曰:泾西要地也。 三垂峭绝,北据高岸,〔敌兵〕进退,烽火易通。 唐贞元三年,吐蕃陷连云堡,泾州恃堡为斥侯。 连云既陷,西门不开,门外皆为敌境矣。 四年,戍将刘昌始复筑之。 路承堡在州东南。 晋太元十六年,姚苌败苻登于安定东。 登退据路承堡。 路承,人姓名。 丧乱时创筑此堡,因以为名。 马家凹州东四十里。 今有递运所。 又东有金家凹,置巡司戍守。 ○瓦亭驿,在州东六十里,泾之通道也。 《通志》:州治西北有安定驿。 灵台县州南九十里。 南至凤翔府麟游县七十里,东南至州六十里。 古密须国。 汉为鹑觚县,属北地郡。 后汉属安定郡。 晋因之。 后魏置赵平郡治此。 后周郡废,县属泾州。 隋初因之。 大业初,析置灵台县,取文王伐密作灵台之义。 明年,废入鹑觚。 唐天宝元年,改鹑觚为灵台县,仍属泾州。 宋因之。 元省入泾川,寻复置。 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里。 ○鹑觚城即今县。 或曰汉县治,在今县东南接州长武县之鹑觚原。 秦蒙恬筑长城,以觚爵奠祭。 有鹑集觚上,县因以名。 今城本隋所置灵台县,后以县并入鹑觚,遂移鹑觚县治此。 阴密城县西五十里。 《志》云:古密国也。 周文王伐密,《诗》所称密人不恭,此矣。 《左传》:密须之鼓与其大辂文,所以大也。 《国语》:周共王游泾上,密康公从。 盖即密国之后矣。 秦始名阴密。 昭王五十年,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 汉为阴密县,属安定郡。 后汉废。 晋复置。 大兴二年,晋王保使其将张显等据阴密,为刘曜所陷。 三年,巴酋句渠知举兵拒刘曜,保于阴密,曜将游子远击灭之。 太元十二年,苻登将杨定等攻后秦姚硕德于泾阳。 姚苌自阴密赴救。 义熙十二年,赫连勃勃攻拔后秦阴密,置雍州镇焉。 寻复为秦所取。 后魏主焘延和三年,休屠金当川围魏阴密。 魏将拓跋嘉击斩之。 即此城也。 后魏仍为阴密县,属平凉郡。 后周废。 良原城县西北九十里。 《九域志》:在泾州西南六十里,本鹑觚县地。 隋大业初,析置良原县,以县西南有良原而名。 唐属泾州。 贞元二年,为吐蕃所破。 四年,陇右节度使李元谅筑良原故城而镇之。 开美田数千里,劝士垦辟,岁入菽粟数十万斛。 自是常以神策军分屯于此,谓之良原镇。 朱梁贞明六年,蜀将王宗俦等攻岐,出故关,壁于咸宜,入良原,是也。 宋仍属泾州。 元省入灵台县。 胡氏曰:咸宜,今见陇州。 百里城在县东。 《元和志》:灵台县有百里城,亦曰百城。 唐大历八年,吐蕃入寇,郭子仪使浑将兵趣朝那。 吐蕃至百城而还。 邀之于隘,尽得其所掠。 十年,马复破吐蕃于此。 又以原州陷于吐蕃,表置行原州治焉。 贞元三年,吐蕃入寇,诏唐朝臣戍百里城,是也。 《九域志》灵台县有百里镇。 ○苍山县南二里。 以林木苍翠而名。 又隐形山,在县东北二里。 以地形深奥而名也。 ○台山,在县东北十里。 山多奇木异禽,甘泉秀石,顶平如台,因名。 一作书台山。 保岩山县东三十里。 山势峭拔,回旋百折,巅有经台,登之望见百里外。 其下常有云雾。 又有温、冷二泉出焉。 ○兼山,在县西九十里。 其山两重,因名。 《一统志》云:泾州之主山也。 白石原在县西北。 《志》云:白石原首起废良原县西南三十里。 东下三十里分为两原:一更名良原,一更名杜原。 或曰,即灵台西原也。 唐永泰初,回纥、吐蕃入寇,郭子仪以回纥兵破吐蕃于灵台西原。 刘句曰:破吐蕃处在灵台县西五十里,地名赤山岭。 ○望儿原,在废良原县东三十里。 今县东十里又有卧龙原。 ○三香水在县东北五里。 源出凤翔府麟游县东,亦名三交川。 下流入州界,合泾水。 《志》云:在县东十五里。 ○达溪川,在县南二里,流达于泾河。 《志》云:源出陇州五马山,至州梁山下,入于泾水。 旧《志》:县西七十里有妲己川。 相传妲己产于此。 盖即达溪之讹矣。 细川水在县东北。 源出麟游废普润县之细川谷,东北流,入县境,又东北合于三交川。 北魏永安三年,高平贼万俟丑奴屯安定,闻魏军未进,乃散众耕于细川。 唐初,泾州镇将刘感自高鬖引还泾州。 薛仁果自南原驰下,与感战于百里细川,感为所擒。 百里、细川地盖相近。 胡氏曰:灵台百里镇,即古细川地。 ○草壁戍胡氏曰:在阴密东。 晋大兴二年,屠各路松多起兵附晋王,保据草壁。 刘曜攻拔之,松多奔陇城。 《水经注》:陇山西南故陇城北有松多川。 盖因松多据此为名。 ○栖凤桥,在县西五十五里,细川水经其下,南接麟游县境。 静宁州府西二百三十里。 南至巩昌府秦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固原州百六十里,西北至靖边卫四百二十里。 汉安定郡地。 唐属原州。 宋为渭州之陇干城。 庆历中,置德顺军,属秦凤路。 金皇统二年,改为德顺州贞四年,又升为陇安节度。 元初因之。 寻改为静宁州,以州治陇干县省入,属巩昌路。 明初改今属,仍曰静宁州编户十一里,领县二。 今亦曰静宁州。 州陇坂环峙,河、渭萦流。 宋天禧中,曹玮筑陇干城,曰:异时泾渭有警,此必争之地。 隆兴中,吴复秦陇诸州,朝议弃还。 金人虞允文言:恢复莫先陕西,陕西新复州郡系德顺之存亡,一旦弃之,则窥蜀之路愈多。 西、和、阶、成,利害至重,不可不审。 盖静宁为陇口要地,自陇以西,保据所当先也。 ○陇干废县今州治。 宋元八年,以外底堡置陇干县,为德顺军治。 金因之。 元省。 今州城周七里有奇。 有登高台置于城最高处,为望之所。 水洛城州西南百里。 《水经注》:水洛亭在陇山之西,近略阳县界。 是也。 晋义熙七年,西秦乞伏乾归攻姚秦南平太守王憬于水洛城,克之。 北魏永安末,贼帅万俟道洛为尔朱天光所败,自高平走降略阳贼帅王庆云。 庆云遂称帝于水洛城。 天光追击之,帅诸军入陇,至水洛城。 庆云、道洛出战而败,拔其东城。 贼并兵趣西城,西城无水,为天光所擒。 是水洛有二城也。 永熙三年,贺拔岳自平凉召秦州刺史侯莫陈悦会于高平,共讨曹泥于灵州,为悦所害。 悦还入陇,屯水洛城。 既而宇文泰讨之,引兵上陇。 悦留兵守水洛,退保略阳。 泰至,水洛即降。 隋为陇城县地。 唐因之。 宋咸平中,曹玮尝经营此。 范仲淹曰:朝那之西,秦亭之东,为水洛城。 郑戬曰:水洛城西占陇坻,通秦州往来路。 陇之二水,环城西流,绕带渭河,川平土沃,广数百里,又有水轮银铜之利。 庆历三年,刘沪密使城主铎斯那内附,戬即遣沪筑之以捍西夏。 金升为县。 元并入陇干。 治平城州南八十里。 宋治平四年所置,寨因名。 吴尝遣王中正败金人于此。 金升为治平县,属德顺州。 元废。 ○威戎城,在州西南四十里。 宋为堡,属德顺军。 金升为县。 元省。 城下有威戎川。 ○陇山州南百五十里,即故陇坻之隘也。 或谓之石门山,亦曰石门峡。 崖石如门,山路斩截,当陇山北垂。 宋刘沪尝破羌裔于此。 《志》云:陇山亘南北数州,石门出入径道也。 镇原之石门、石峡,皆因此而名矣。 余详见名山陇坻。 横山州北十里。 山连绵横亘,旧为蕃部所居。 又翠屏山,在州南五里。 下为白土坌。 又东七里有马迹岔,州西南六十里有牡丹坌,皆陇山之支麓也。 旗鼓山在水洛故城南一里。 又州南七十里有武山,西南八十里有宋家山。 又有孙家山、主山,俱在州南百五十里,与陇山冈脉相接。 ○水洛川在州南。 《水经注》:川导源陇山,西得奴椟川口。 奴椟川,亦出陇山,流合水洛川,又西经水洛亭,又西南径石门峡,亦谓之石门水。 又西南入秦州界,注略阳川。 《元和志》:瓦亭川东北有水洛口,亦谓之洛口。 唐贞元二年,吐蕃将劫盟,韩游瑰奉诏屯洛口。 即水洛口矣。 《志》云:唐人亦以平凉川、蔚茹川、洛门川为三川。 大中十一年,吐蕃降将尚延心谓秦成防御使李承勋曰:唐人多内徙三川,吐蕃皆远遁于叠宕之西。 所谓洛门川,即水洛川也。 苦水河在州西五里。 水味苦,因名。 即高平川之上源也。 出陇山中,曲折流,入庄浪县境,又东北达于镇原县界。 《志》云:州东百五十里又有通遍川,以道路四通而名。 ○靖边寨州西七十里。 《志》云:寨西南去略阳二百里。 宋天禧中,置寨于此,为戍守要地,属德顺军。 金人尝改为静边县,寻复为寨,属隆德县。 元省。 得胜寨州东南五十里。 《宋志》:寨东去怀远城三十里,曹玮所置,领开边等堡。 赵元昊寇渭州,薄怀远城。 韩琦使任福将兵自怀远趣得胜寨,至羊牧隆城,出敌后,是也。 又高家堡在州西四十里,旧为戍守处。 庄浪县州东南九十里。 东北至府城百七十里。 本华亭县地。 元置庄浪路。 大德八年,改为州。 明洪武八年,又改为县,属静宁州。 今城周一里有奇,编户七里。 ○莲花城在县东北百里。 宋天圣中置。 郑戬为经略使,率军士按边至此,天寒,与将佐置酒会饮。 日暮尘起,有报敌骑至者,戬曰:此必三川将按边回,非敌骑也。 已而果然。 亦谓之莲花堡。 ○盘龙山在县南四十里。 山势回伏,状如盘龙。 又樱桃原,在县西三十里。 ○苦水川县西二十里。 自静宁州流入境,又北流入镇原县界,为高平川。 县北三十里又有曹务川。 川旁旧有姓曹名务者居之,因名。 又县西南七十里有阳三川。 《志》云:山阳有川,三道合流,因名。 ○达合堡《通志》云:在州东二十里。 县西三十里有张川堡。 俱昔戌守处。 隆德县州东九十里。 东北至固原州五十里。 本平凉县地。 宋天禧初,置羊牧隆城寨。 庆历中,改曰隆德寨。 金改为县,属德顺州。 今城周九里有奇,编户五里。 ○怀远城在县东南四十里。 《宋志》:明道三年,镇戎军新修赤藁城,赐名怀远。 是也。 庆历初,赵元昊寇渭州,趣怀远城。 金为怀远寨。 元省。 《宋志》:怀远寨,北去镇羌寨二十七里。 隆德城县西北九十里。 《一统志》云:县旧治于此,后迁今治。 又有红土城,在县北四十里,亦宋金时戍守处。 ○襟山县南十里。 山势延远,状似衣襟,因名。 又美高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山形耸秀,底堡水出于此。 六盘山在县东二十里,与固原州接界。 今详见固原境内。 又莺架山,在县西南三十里。 ○好水县东二里。 源出固原州界六盘山,西南流,合于庄浪县之苦水。 宋庆历初,任福败夏人于张家堡南,轻进,屯好水川。 其别将屯笼络川,相距五里。 贼兵屯川口。 福等循好水西行,出六盘山,距羊牧隆城五里。 贼伏丛,皆败没。 即此处也。 ○底堡水,在县西二里。 源出美高山,下流合于好水。 武延川县西北七十里。 昔有武延者居此川旁,因名。 宋曹玮知渭州,与陈兴秦翰破党项章悝族于武延川,是也。 又有孤树川,在县北三十里。 马兰川,在县西北六十里。 其下流俱合于好水。 捺龙川在县东南。 下流入苦水川。 宋庆历元年,任福趣怀远捺龙川,与贼战于张家堡南。 贼佯北,福恃胜轻进处也。 ○六盘关在县东二十五里。 唐置。 今与固原州分界。 又神林堡,在县西四十里,亦旧戍守处也。 今有神林堡递运所。 又隆城驿,在今县治西。 固原州府西北百十里。 东至庆阳府三百五十里,西北至宁夏中卫三百六十里,西至靖边卫四百五十里。 秦北地郡地。 汉初,安定郡治此。 晋为雍州徼外地。 后魏置高平郡,兼置原州。 隋改平凉郡。 唐仍为原州。 宋置镇戎军。 金改镇戎州。 元改开成路。 至治中,降为州。 明初,复废为县。 弘治十五年,改置固原州固,本作故。 时以此城为故原州城,讳故为固,后遂以名州。 是时套河有事,因建为州。 又增置固原卫,且以靖、兰、甘三卫隶焉。 后又以洮、河、岷三卫隶焉。 寻建为重镇州编户九里,属平凉府。 今仍曰固原州。 州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 元《开成志》云: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称为形胜。 今自州以东则翼庆延,自州以西则卫临、巩,自州而南则瞰三辅矣。 乃其边境则东接榆林,西连甘肃,北负宁夏,延袤盖千有余里。 三镇者,其固原之门墙,固原者,其三镇之堂奥欤。 成化八年,抚臣马文升言:平巩为关陕藩篱,而固原为平巩屏蔽。 平巩有警,则关陕震惊,而固原一带尤不可无备。 弘治十五年,制臣秦言:御戎之道,以守备为本。 平凉北四百余里,旧有豫望城,固靖北靖,当作静,谓静宁州三百余里。 旧有石峡口及双峰、台城三处,皆入寇总路。 修完戍守,东接环庆,北接韦州,此第一厄也;稍南有西安州镇戎所、海剌都、打剌赤见靖边卫、黑水口、乾盐池亦见靖边卫、撒都城城一作川,犬牙参错,此第二厄也;又南有固原卫、靖边卫、平滩堡见靖边卫、一条城同上、东山城、白杨城或曰即阳武城,分布守御,此第三厄也;又进而益南,则有火龙沟、虎山沟二沟当在平凉县西北、金佛峡见平凉县、麻张沟、海子口此二沟当在庆阳府环县西南,乃深入腹里之路。 缘山傍溪,筑墙立营,分兵防护,一夫守险,百人莫过,此第四厄也。 路径虽多,如此处置,曲折艰远,贼劳我逸,贼难我易,庶几得守备之策云。 嘉靖十五年,制臣刘天和言:固原为套部深入之冲。 前尚书秦修筑边墙,延袤千里。 然而大举入寇,尚不能支。 及杨一清筑白马城堡,而后东路之寇不至。 王琼筑下马房关,而后中路之患得免。 惟西路自徐斌水至黄河岸六百余里,地势辽远,终难保障。 今红寺堡东南起徐斌水至鸣沙州,河岸可二百二十里。 总兵任杰议于此地修筑新边一道,迁红寺堡于边内,撒旧墩军士使守新边,舍六百里平漫之地,守二百二十里易据之险,又占水泉数十处,断彼马饮牧之区,而召军佃种,可省馈饷,计无便于此。 议者以旧边不可弃,遂格不行。 许论等亦尝言:固原旧边,繇徐斌水西南至靖边卫黄河岸,凡六百五十里。 其间有青沙岘者凡八十里,随风流走,不可筑墙。 寇若窃发,必假途于此。 由青沙岘以北,红寺堡以南,周环旷阻,有地数百里,水泉四十五处,草木繁茂,寇至每驻牧马,呼为小河套。 红寺堡虽当其冲,而堡势孤悬,且外高内下,四面受敌,又去水甚远,取汲必于堡西之梁家泉。 彼若据水头驻守,则立毙矣。 诚筑新边于徐斌水东北,直接鸣沙州黄河岸,所筑不满三百里,土坚易守,内包梁家泉等水泉数十处,又有林木之饶,耕屯可数百顷,惟至河冻,则复守旧边,此为固原西路计利至厚也。 而议者以弃地扰民沮之,误矣。 又花马池一带,固原与宁夏分险处也。 往者套内充斥,尝为固原门户之祸。 故防维戍守,于此急焉。 要以固原一镇,控扼要领,联属指臂,张皇诘毖,有由来矣。 岂区区为一隅计哉? ○开成废县州西南四十里。 汉安定郡高平县地。 唐亦为高平县地,属原州。 宋置开远堡,属镇戎军。 元置开成路及开成县于此,寻降为州。 明初,改为县。 景泰中,议者言开成东北四十里有固原州城,修筑置戍,足以固边折寇。 乃命修筑。 成化三年,寇破开成,因徙县于固原。 弘治中,改置固原州,而以开成县省入焉。 今州城周十三里有奇,有门四。 广安城州东南六二十里。 旧《志》云:在开成县东四十五里。 宋咸平中,置东山寨。 金升为县,隶镇戎州。 元至元七年,并入镇原州。 寻改置广安县,又升为州,隶开成路。 明初,仍废为东山寨。 又阳武城,在旧县东南百里。 或曰:西魏时尝置阳武县于此。 后周废。 三川城州东南百里。 宋天圣中,置三川寨。 康定初,赵元昊寇三川寨,连陷乾沟、乾福、赵福等三堡。 时韩琦帅环庆遣将任福夜趣七十里,至白豹城,败其兵,夏人引却。 是也。 金置三川县于此,属镇戎川。 元至元七年,省入镇原州。 豫望城在州东二百里。 宋时与西夏分界处也。 弘治十七年,总制秦言:固原迤北,地名豫望城。 骒子川、狮子川、石峡口及宁夏之韦州,延袤千里,可垦田土,无虑数十万顷,请筑屯堡、议耕种。 又固原北三百余里旧有石峡口及双峰台城,宜以次修筑。 石峡口城,盖即平夏故城矣。 今有预望新仓。 石城州西北百五十里。 在乱山中,甚峭险。 其西山顶平,可容数千人。 城中有石池,可汲。 四围有石墙,高二丈余。 盖昔人避兵之所。 明天顺中,土达满四据此作乱。 成化四年,抚臣项忠讨平之。 今为石城堡。 其旁有青山洞、彗帚山,皆贼巢也。 ○古长城,亦在州西北。 相传即秦所筑。 成化三年,寇犯套,官军与战于西山长城,不克。 ○六盘山在州西南三十里。 曲折险峻,盘旋有六。 蒙古自和林有事陕蜀,恒屯兵于此。 《宋史》:绍定三年,蒙古主铁木真殂于六盘山。 宝六年,蒙古主蒙哥侵宋,次于六盘。 开庆元年,蒙哥入蜀,使浑都海守六盘。 景定元年,忽必烈立浑都海以六盘军叛,走甘州,廉希宪使汪良臣击平之。 元元贞二年,自六盘至黄河,立屯田,置兵万人,是也。 上有清暑楼,元安西王所建。 明初,徐达定关中,屡败敌兵于六盘。 盖州境之险要。 马屯山在州西南四十里。 本作马毛山。 晋太元十九年,苻登为姚苌所败,奔平凉,收集遗众,入马毛山。 既而姚兴自安定如泾阳,与登战山南,执登杀之。 宋元嘉五年,魏将奚斤军安定,追赫连定于平凉。 别将娥清欲循水而往,斤不从,自北道邀其走路,至马髦岭,为所擒。 胡氏曰:马毛山,盖平凉之险要。 天都山州西北百五十里。 宋元丰四年,宦者李宪帅陕西河东五路之师伐夏,宪自熙河趣兴灵,复兰州,进营于天都山,焚夏人南牟内殿,次胡卢河,不至灵州而还。 又元二年,夏人与西羌相结,聚兵天都山。 即此也。 《志》云:山在西安所东南三十六里。 兴灵,谓兴州、灵州也。 胡卢河,见宁夏卫。 ○炮架山,在州西北百二十里石城堡前,极险峻。 州北九十里又有须弥山。 又扫竹岭,在州西北百里。 山陇纡回峻阻,亦州境之险也。 ○清水河在州城东北。 源出六盘山,东北流。 镇原县之胡卢河,亦流会焉。 又北入宁夏卫界。 亦名胡卢河。 又西北入于黄河。 大黑水在州北五十里。 北流经宁夏境入黄河。 又州北百二十里有小黑水流入焉。 宋游师雄判德顺军,延将刘欲自延安入安定。 师雄料贼有伏,请繇他道。 已而谍报黑水傍尽伏精骑,始信其言。 即此黑水也。 ○海子河,在州西南三十里。 《志》云:州西北又有撒都儿川,须灭都河、硝河俱流入大黑水云。 南川有二:一在州东六十里,曰大南川;一在州东南五十里,曰小南川。 又有乾川在州东南百六十里。 朝那湫有二:一在旧县东十五里;一在旧县东北三十里。 俱出山间,土人谓之东海、西海。 二水相合,方四十里,水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两岸不生草木。 《封禅书》:湫渊祠朝那。 即此。 《水经注》:湫水西北流,出长城北,与次水会,径魏行宫故殿西,又东注若水。 若水,亦作苦水。 《通志》:今湫水一在州东南四十里,一在州西南四十里。 似误。 ○六盘关在六盘山上。 关路险阻。 唐为原州七关之一。 今与隆德县接界。 制胜关在州东南。 亦唐原州七关之一,控带陇山以西之路,旧号大振门,管沿坡小寨二十五处。 宋熙宁中,关废,改置安化县于其地。 元初,废。 今关与华亭县接境。 下马房关州北二百四十里。 南至平罗千户所四十里。 嘉靖初,总制王琼筑此,而后固原中路之患得免。 天圣寨州东北百里。 宋天圣中置,属镇戎军。 金为天圣寨。 元废。 又临羌寨,在州北百里。 又有定戎堡,在州西北二十里。 俱宋元符初置。 又天都寨,在州西北西安所东二十六里,南去天都山十里,亦宋元符初置寨。 金废。 镇羌寨在州东南。 《宋志》:寨东至三川城二十一里。 绍圣四年所置也。 ○宁安寨,在州境西安所西南三十里。 宋崇宁五年置,西至通安寨六十一里。 今与靖边卫接界。 张义堡在州西南六十里。 《宋志》:张义堡本名安边堡。 熙宁四年,废入开远堡。 五年,改置张义堡,仍属镇戎军。 金为张义寨。 元省。 白马堡在州东北百三十里。 有城,置仓于此。 《志》云:堡西去镇戎所百里。 正德中,总制杨一清筑。 自是固原东路之患渐少。 又彭阳城堡,在州东百二十里。 宋置。 金因之。 今亦为戍守处。 黑水苑堡在州西北百里。 亦谓之黑水口,有仓。 《志》云:堡东去镇戎所四十里。 嘉靖十九年,套寇至固原引还。 边将周尚文邀败之于黑水苑堡。 即此。 海剌都堡州北二百十里。 亦曰海剌都营,西去西安所四十里。 成化中,敌犯固原,繇此西入会宁、靖宁之道也。 今有海剌都营仓。 其相近者曰庙山堡。 弘治间,敌尝犯此。 红古城堡在西安所北百里。 今有兵戍守。 其西南十里有印子山,亦高峻,《通志》:城西门外有甜水,味甘可饮。 中有红古城堡仓。 又通会堡,在西安所西五十五里。 宋置。 ○没宁堡,在西安所北三十五里。 其东又有横岭堡。 俱宋置,今废。 徐斌水堡在西安所北百余里。 旧边在堡西南,新边在堡东北,为固原西路之要。 其西北又有红寺堡,入灵州西界。 ○乾盐池堡,在西安所西北,与靖远卫分界,为州境设险处。 甜水堡在平远所东北八十里,属环县守备戍守。 《舆程记》:堡北接宁夏中卫界。 是也。 嘉靖四十五年,甜水等堡有事,总兵郭江等战死。 ○响石沟堡,在下马关东。 其北为萌城驿,与宁夏境韦州盐池接界,乃固原东路之门户也。 李俊堡在州西北百七十里。 其地亦曰李俊沟,亦曰酸枣沟。 天顺中,官军讨满四时,分道进兵处也。 州西北又有莽金佛沟及木头沟,亦官军讨满四时,分道进兵处。 羊房堡在州西北百二十里。 其地亦名驴母川。 官军讨满四时分道处也。 ○黑城子,在州西北。 或谓之红城子。 官军繇此讨满四。 弘治十四年,敌常犯此,官军败绩。 《通志》:州东南有永宁驿,并置仓于此。 又州西北有板井堡仓,又州东百二十里有彭阳城堡仓。 附见:固原卫在州城内。 弘治十五年建,辖千户所五。 甘州群牧所州西北二百里。 明置监牧于此,属行太仆寺。 成化三年,敌犯固原,官军拒之,不克。 敌遂屯牧所城外,进陷开城县,杀掠甚众。 西安千户所州西北二百三十里。 本夏人南牟会新城。 宋元符元年,得其地,建西安州于此,仍属渭州。 金皇统间,地入于夏。 元省。 明置今所。 弘治中,改属固原卫。 镇戎千户所州北百二十里。 本镇原县地。 弘治中,置所于此,属固原卫。 平远千户所州北二百里。 弘治中置,属固原卫。 甘州千户所州西北三百余里。 亦弘治中置,属甘州中护卫。 发布时间:2025-05-04 08:31:35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