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六十一 内容: 卷六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十榆林镇东至山西偏头关百六十里,西至宁夏后卫七百二十里,南至延安府绥德州三百里,北至黄河千余里。 自镇治至京师二千五百里,至南京三千一百里,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二十里。 春秋时白翟地。 战国属赵。 秦始皇时,为上郡地。 汉属西河郡。 后汉因之。 建安中,荒弃《魏志》:汉建安二十年,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 晋为并州徼外地。 其后属于苻秦。 寻为赫连夏所据。 后魏仍为上郡地。 后周置开光郡。 隋废郡,以地属绥州。 大业中,属雕阴郡。 唐属银州。 开元中,属银川郡。 宋没于西夏。 元属绥德州。 明初,因之。 正统间,河套多故。 景泰中,乃设戍守于榆林旧堡。 成化九年,陕抚余子俊改筑旧城,置榆林卫统千户所五,俱在卫城内。 弘治九年,又展筑焉,寻为重镇。 今为榆林镇,亦设榆林卫。 镇截河套之冲,固延绥之守。 自镇以北,皆战国时云中、九原地也。 《史记》: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北地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二十七年,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 其后赵益衰,匈奴强,遂入居河南。 秦始皇三十三年,使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 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又渡河据阴山,逶迤而北,谓其地为新秦薛赞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 汉亦曰新秦中。 元狩二年,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是也。 又元鼎五年,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秦中。 楚汉之际,匈奴复炽,乘间南渡河,冀复收蒙恬所夺地,大为边患。 汉武元朔二年,斥逐匈奴,遣卫青等度西河,历高阙,收河南地是时遣卫青、李息等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走胡之楼烦、白羊王,遂取河南地。 主父偃言: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备边之本也。 乃筑朔方城,立朔方郡,缮故秦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自朔方筑而匈奴始衰,其后遂入朝于汉。 及后汉顺帝永建初,陇西羌乱,西河、上郡、朔方皆残破。 四年,虞诩上疏,谓三郡沃野千里,水草丰美,土宜产牧。 宜复营城邑,事耕屯。 从之。 自魏晋以降,中原多故,其地遂沦于异域。 及刘卫辰据之,亦雄长河西。 赫连勃勃复起于此,兼有关陇。 后魏之季,宇文泰亦以夏州发迹,遂并关中矣。 唐贞观以后,声教讫于漠外,而边备未密,河西、朔方,时有阑入之虑。 景龙二年,张仁愿击突厥,夺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 大历二年,郭子仪言:朔方,国之北门,西御犬戎,北虞狁。 五城相去五城,谓灵武、定远及三受降城也凡三千里。 盖自秦至唐,御戎上策,恒在大河以北也。 唐末,拓跋恭据有夏州。 延及宋世,强狡益甚,陕西六路皆为困弊。 历祚三百余年,始为蒙古所并。 岂非关中上游,恒在朔方之验欤? 明初,李文忠定大同,西略丰州,遂即胜州城东胜,以统套内之地《九边考》:东胜州,统套内独乐、木禾、白土、奢延、皋狼、圁阴、鸿门、圁阳、朔方、窳浑、渠搜、临戎十二县。 按诸县俱汉旧名,属上郡、朔方、西河三郡。 后代久废,岂明初尝以置城堡欤? 又圁阳,或讹为罗阳。 是时,自东胜迤西,路通宁夏,皆有墩台墙堑。 永乐初,见亡元远遁,始移治延绥,弃河不守。 正统中,稍稍多事,乃筑榆林等城堡二十有三。 于其北三十里沙漠平地,筑望墩台。 往南三十里硬土山沟,则埋军民种田界石,列营积粮,以绝寇路。 成化七年,抚臣余子俊言:延庆边山崖高峻。 乞役丁夫,依界石一带山势,曲折铲削,令壁立如城,高可二丈五尺。 山坳川口,连筑高垣。 或掘深堑,相度地形,建立墩堠,添兵防守。 此不战而屈人之计。 九年,修筑始就《五边考》:正统中,有宁夏副总兵黄鉴,奏于偏头关东胜州黄河西岸地名一颗树起,至榆沟、沙迷、都六镇、沙河海子、山火石脑儿、碱石海子、回回墓、红盐池、百眼井、甜水井、黄沙沟,至宁夏黑山觜、马营等处,共立十三城堡、七十三墩台。 东西七百余里,实与偏头、宁夏相接,惟隔一黄河。 议者以地平漫难据,已之。 继而延绥镇守都督佥事王祯,始筑榆林城;创沿边一带营堡墩台,累增至二十四所,列营积粮以为固。 景泰中,边臣徐亨奏祯擅弃原守寨堡,移入腹里。 恐边寇占据所弃寨堡以为巢穴。 于是敕祯候春暖河开,仍往原寨守备。 事不果行。 盖榆林边堡,实自王祯始之也。 又景泰中,总兵石亨议将延绥一路营堡移从直道,以府谷堡移柴关故城等处,孤山、东村二堡移野芦川,神木堡移杨家城,柏林、高家二堡移石落涧,双山堡移直溪滩,榆林城移桦林白涧滩,响水、波罗二堡移白土窑,土门堡移白腊峰,大兔鹘堡移滥柴关,龙州城移北城,塞门堡移古窑,清边营移蒯河,宁塞营移察罕脑儿等处,直与安边、定边相对。 时亦以徙置烦劳,不果。 成化二年,兵部郎中杨琚条列边事,谓如黄鉴之说,既省戍兵,且易侦望。 而宁夏东路与偏头关河边营堡,俱在内地,与列堡数十而弃膏腴于境外者孰优? 石亨移堡之说,犹未如黄鉴之包括尽善也。 议亦不行。 是年,边臣王复言:延绥境府谷等一十九堡,俱极边要地,必须增置那移,庶为易守。 宜将府谷堡移出芭州旧城,东村堡移出高汉岭,响水堡移出黑河山,土门堡移出十顷坪,大兔鹘堡移出响铃塔,白洛城堡移出砖营儿,塞门堡移出榆柳庄,不唯东西直捷,亦水草便利。 内高家堡至双山堡,双山堡至榆林城,宁塞营至安边营,安边营至定边营,相去隔远,合于交界处,地名崖寺子、三眼泉、柳树涧、瓦楂梁,各添哨堡,以相联络。 从之。 七年,余子俊复徙平夷、清平、镇靖三堡于旧城。 以平夷水脉顿涸、清平镇靖又去水太远,因复徙旧城,而新堡亦拨兵戍守。 九年以后,营堡始鲜议徙者矣。 东起清水营紫城岩,西讫宁夏卫花马池边界,创修安边营,及置建安、常乐、把都河、永济、安边、新兴、石涝池、三水、马跑泉八堡;边墙东西长一千七百七十余里,而榆林渐为完固。 弘治中,抚臣文贵以屯田多在边外,于是修筑大边,防护屯田,而以子俊所筑者为二边。 正德初,制臣杨一清言:河套之地,饶水草,宜五谷,本吾内地,初非寇巢。 其地有受降城,据大河三面之险,当千里之蔽。 国初舍受降而卫东胜,已失二面之险;又辍东胜以就延绥,则以一面之地遮千余里之冲,遂使套中六七千里之沃壤为寇瓯脱,外险尽失,宁夏屯卒反备南河。 此陕西边患所以相寻而不可解也。 宜因时设策,一举而廓清之。 复守东胜,因河为固,东接大同,西接宁夏,耕屯牧放,亘千百里,以壮军实,以息内运,庶陕西可息肩耳。 时刘瑾专政,议遂寝。 嘉靖十年,督臣王琼复议修榆林边。 谓大边中间,率多平地,筑墙高厚,不过一丈,可坏而入。 当先修之,务使崖堑深险,墙垣高厚。 然功卒不成。 二十五年,督臣曾铣又言:边墙岁久倾颓,不异平地,宜分地定工,次第修举。 西自定边,东至龙川堡,计长四百四十余里,为西段;自龙川堡而东,至双山堡,计长四百九十余里,为中段;自双山堡而东,至黄甫川,计长五百九十余里,为东段今镇分三道,以西段为靖边道,中段为榆林道,东段为神木道。 岁修一段,期以三年竣事。 又言:河套为我必守之地,自寇据套为穴,深山大川,势反在彼。 彼得出没自繇,东西侵掠。 守御烦劳,三秦坐困,故套患不除,中国之祸未可量也。 臣尝审度机宜,较量彼我,当秋高马肥,弓矢劲利,纠合丑类,长驱深入。 彼聚而攻,我分而守,此彼利而我诎之时也。 及冬深水枯,分帐散牧,马无宿藁,日渐羸瘠。 比及春深,贼势益弱,我则淬励戈矛,多备火器,练兵秣马,乘便而出,此我利而彼诎之时也。 今御边者,不乘彼之诎,而用吾之利,常使得因其利而制吾之所诎,是以有败无胜。 为今之计,宜益练士卒,多备矢石,每于春夏之交,携五十日之饷,水陆并进,乘其无备,直捣巢穴,材官驺发,炮火雷激,则寇不能支矣。 岁岁为之,每出益厉,寇势必折,将遁而出套恐后矣。 俟其远去,然后因祖宗之故疆,并河为塞,修筑墩台,建置卫所,处分戍卒,讲求屯政,以省全陕之转输,壮中国之形势,此中兴大烈也。 夫臣方议筑边,又议复套者,盖筑边不过数十年计耳;复套则驱斥凶残,临河作障,乃国家万年之计也。 未几,铣为严嵩、仇鸾所构,论死。 自是无议及河套者。 隆庆中,套寇吉能以俺答内附,亦愿款塞,朝廷因而羁縻之云。 《九边考》:明初,设东胜卫于套北,又设延绥镇于套南。 藉如带之河,相为犄角,与云川玉林卫所声势联络,以故关陕、晋云之间,晏无边警。 套地长几二千里,横数百里,山川环列,原田沃饶。 黄河自宁夏横城绕入北地,至山西老牛湾入中国。 其中地与关中郊圻相接。 若画地而守之,每年防御,唯在冬春四阅月,较易为力。 今弃为异域,使寇雄长其中,南犯榆林,则关陕戒严,东犯偏关,则晋云惊扰。 唐筑受降城,能遏敌于河外,今守榆林,乃养敌于套中,诚不知计所出也。 又套以内,地广田腴,亦有盐池海子。 初时敌少过河,军士多耕牧套内,益以樵采围猎之利,故诸堡皆称丰庶。 自套内益炽,诸利尽失。 镇城四望黄沙,不产五谷,不通货贿,一切资粮,皆仰给腹里。 又以边邑凋敝,多灾伤,西安、延、庆三府,悉改本色为折色。 于是军用益窘,镇城将士恒有枵腹之忧。 说者谓榆林地险而防严,将士敢勇,战不贯胄,敌每惮之,呼为骆驼城人马。 然迫于寇门,粮道险远,彼若以重兵压境,更以奇兵驻鱼河之地,即粮道阻绝,不三月而镇城坐困矣。 今黄河自陕城而上,至绥德近境,春初皆可舟行。 若计沿河郡县,改征本色,水陆接运而上,榆林可以少苏。 又添设仓场于延宁甘固适中之地,以户部官主之。 每镇给与盐银十余万,令其籴买储蓄。 一旦客兵应援,缓急不至无备。 疆埸无事,储畜可以益广。 又或谓葭州至府谷,逆流舟楫可通,宜建仓庾于濒河,征本色于近县,造舟转运,以济清水、木瓜、孤山等处。 既以河流险峻,不果行。 要皆非胜算矣。 夫周命南仲城朔方,而狁于襄。 后世举关河要地,拱手畀敌,使横据其中,长驱突犯,形势日蹙,边害日剧,独何欤? 万历中,宁夏游击金城者建造四艘,蓄健兵器械于其中,乘黄河泛涨时,自横城顺流而东,月余至老牛湾始还,颇有斩获。 两岸敌骑聚观,矢石莫敢近,内外共奇其功。 夫复套搜套,筹略之士有言之者,此亦出奇之一策欤。 ○榆林城今镇城。 故榆林庄寨也,属绥德州。 亦曰榆林堡。 成化中,始置卫于此,因旧城改筑。 弘治九年,增拓旧城,建为雄镇。 正德十三年,幸榆林,明年,始还。 城周十四里有奇,西四门,东二门,南一门,凡七门。 夏州城在镇西北二百里。 东南至绥德州四百里。 周之朔方。 秦为上郡地。 后没于匈奴。 汉元朔二年,逐匈奴,始置朔方郡。 后汉末,废。 晋乱,石勒并朔方,兼置朔州。 义熙九年,赫连勃勃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筑城曰统万,遂都焉。 宋元嘉初,勃勃名其四门,东曰招魏,南曰朝宋,西曰服凉,北曰平朔。 后魏主焘始光三年,袭统万,大掠而还。 明年,复袭统万,克之,因置统万镇。 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及化政郡。 《魏史》:初,勃勃筑统万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广十步,宫墙高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 太武克之,每言屈丐蒸土筑城而朕灭之,守国岂在城也。 永熙中,宇文泰为夏州刺史,因并贺拔岳之众。 大统二年,东魏高欢袭取夏州,留兵镇守。 既而西魏复取之,改郡曰弘化。 隋废郡,复曰夏州。 开皇六年,遣崔仲方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是也。 大业三年,改为朔方郡。 十三年,梁师都据朔方,寻称帝。 唐武德五年,延州总管段德操攻之,克其东城。 师都保西城,会突厥救至,德操乃还。 贞观二年,柴绍引军攻取之,复置夏州。 天宝初,亦曰朔方郡。 乾元初,复故。 贞元三年,尝置夏州节度。 广明初,赐号定难军以授拓跋思恭,遂世据其地。 宋淳化四年,李继捧镇定难军,以夏州合于继迁。 遣李继隆入夏州,执之。 朝议夏州深在沙漠,奸雄因以窃据,乃毁其城,迁其民于绥银。 既而复为西夏所据。 亦谓之平夏城。 咸平中,李继迁徙绥州吏民之半置平夏,以为巢穴。 又党项在夏州境者,亦曰平夏部也。 元废。 宋白曰:赫连勃勃于晋义熙九年蒸土筑城。 其城土白而坚,南有亢敌峻险,非人力所攻。 迄今堆堞虽久,崇墉若新。 后唐长兴四年,遣安重进等攻李彝兴于夏州。 州城坚如铁石,凿不能入。 又为党项所抄掠,粮运不继,引还。 夏人常恃为险云。 ○朔方废县,唐夏州治也。 本汉县,属朔方郡。 晋废。 后魏置岩绿县,为化政郡治。 隋为夏州治。 唐贞观二年,改为朔方县。 《旧唐书》:岩绿,亦作岩银。 宁朔城在废夏州南。 本朔方县地。 后周析置宁朔县。 隋因之,仍属夏州。 唐武德二年,灵州总管郭子和袭梁师都宁朔城,克之。 六年,置南夏州于此。 贞观二年,州废,县仍属夏州。 四年,突厥亡,分突厥所统地,置顺、、长、化四州都督。 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刘句曰:时侨置定襄都督府,治宁朔。 云州都督府亦侨置于朔方之境。 长泽城在废夏州东南。 汉置三封县,为朔方郡治。 后汉朔方郡迁治临戎,以三封县属焉。 汉末废。 后魏太和十三年,置阐熙郡,治山鹿县。 西魏析置长泽县,又置大安郡及长州治焉。 隋开皇初,郡废。 大业初,州废,县仍属朔方郡。 唐贞观七年,亦置长州于此。 十三年,州废,还属夏州。 宋没于西夏,县废。 又新[C082]城,亦在夏州东。 后魏置,属阐熙郡。 隋开皇三年,与山鹿县俱废入长泽。 [C082]、国同。 德静城在废夏州北。 本汉朔方县地。 或谓之什贲城。 《括地志》:夏州朔方县北什贲城,即汉武遣苏建所筑朔方城也。 什贲之号,盖出蕃语。 隋义宁二年,置德静县,属朔方郡。 唐贞观七年,属北开州。 八年,改北开州为化州。 十三年,废化州,县仍属夏州。 宋白曰:什贲故城,即德静县治。 是也。 石堡城在废夏州东南。 隋末,梁师都所置。 唐武德初,延州总管段德操击梁师都石堡城。 三年,师都将石堡留守张举来降。 既而其城复为师都所取。 五年,段德操复自延州攻石堡城,师都自将救之,败去。 师都平,城废。 宋时夏人复置戍于此。 元丰四年,种谔克米脂,进攻银、夏二州,破石堡城,遂进至夏州,是也。 宥州城在废夏州西二百二十里。 南至宁夏后卫百四十里。 《旧唐书》:调露初,以突厥降户置曾、丽、含、塞、依、契六胡州于灵夏南境,以唐人为刺史统之。 长安四年,并六胡州为匡、长二州。 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仍置六州隶之。 开元九年,兰池州胡康待宾反,诱诸降户攻陷六胡州,进逼夏州。 十年,复分置曾、丽、契、塞四州。 十一年,克康待宾,迁其人于河南江淮之地。 十八年,又于此置匡、长二州。 二十六年,自江淮放回胡户,因于盐夏间置宥州处之,治延恩县。 天宝初,曰宁朔郡。 至德二载,改为怀德郡。 乾元初,复曰宥州。 宝应后,废。 元和九年,李吉甫请复宥州,以备回鹘、党项。 从之。 因复于经略军置宥州。 十五年,移治长泽县,为吐蕃所破。 长庆四年,夏州节度使李复于旧经略城置州。 宋没于西夏。 元丰中,吕惠卿出延,复宥州,旋复为夏所陷。 元废。 ○延恩废县,故宥州治也。 唐开元二十六年,以废匡州置。 《志》云:天宝中,王忠嗣奏置经略军于榆多勒城,去宥州故城东北三百里,寻移经略军于灵州城内。 元和九年,以宥州寄治经略军。 长庆中,始移治于故经略城,延恩县亦随州移治焉。 宋白曰:六胡州俱置于德静县北。 归仁城在废宥州西南。 唐初为兰池州之长泉县。 开元二十六年,置归仁县,属宥州。 又怀德城,亦在废宥州南。 唐初为塞门县,旋废。 开元二十六年,改置怀德县,属宥州。 宋皆没于西夏,县废。 ○威戎城,在废宥州东南。 宋绍圣四年,吕惠卿复宥州,筑威戎、威羌二城是也,旋废。 奢延城在故夏州西南。 汉县,属上郡,以在奢延水旁而名。 后汉因之。 汉末废。 又白土城亦在夏州南。 汉县,属上郡。 高七年,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叛,即此。 后汉仍属上郡,后废。 《汉志》注:圜水出白土县西。 是也。 窳浑城在故夏州西北。 汉县,属朔方郡,西部都尉治此。 《汉志》注:县有道,西北出鸡鹿塞。 又有屠申泽,在县东。 《水经注》:屠申泽东西百二十里。 阚る以为浑泽也。 后汉,县废。 ○临戎城,在废夏州西北。 汉县,属朔方郡。 后汉为朔方郡治,后废。 县北即高阙塞也。 又临河城,在临戎城东。 汉初,属朔方郡。 武帝封代恭王子贤为侯邑。 后汉省。 或曰:唐西受降城即其地。 沃野城在废夏州西。 汉县,属朔方郡。 后汉末,废。 晋末,赫连勃勃复置城邑于此。 后魏平赫连,置沃野镇。 《后魏纪》:延兴元年,统万、沃野二镇敕勒叛,源贺讨平之。 正光四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反,杀魏将。 孝昌初,拔陵为柔然所破,乃弃沃野,南徙渡河。 《魏志》沃野县属偏城郡,盖于镇城兼置县也。 后周保定四年,杨忠约突厥伐齐,因引兵出沃野,寻引还。 隋并县入丰林。 《志》云:县地沃衍,水土尽黑,功省数倍,七月成熟,又有盐官。 后魏置镇于此。 又于沃野县盐泽北之黑池西,置凉城郡。 今故城犹在焉。 胡氏曰:魏平赫连,置统万、沃野二镇,不在六镇之列。 《唐志》:魏沃野镇城,在天德军北六十里。 《风土记》:后魏改朔方故城为沃野镇,去统万八百里。 似误。 ○渠搜城,亦在废夏州北。 孔氏曰:即《禹贡》所云渠搜之戎也。 汉为渠搜县,属朔方郡,中部都尉治此。 后汉,废。 后魏太和二年,亦置渠搜县,属代郡。 盖是时,侨置郡于朔方境内。 又广牧城,在废夏州东北。 汉县,朔方东部都尉治此,有盐官。 三国魏省朔方,以县属新兴郡。 晋因之。 魏收《志》:广牧县,属朔州附化郡。 盖侨置于河东也。 又魏末,斛斯椿为广牧富昌人,岂广牧尝别为一郡欤? 。三交城在废夏州西。 晋义熙初,姚兴以三交五部鲜卑及杂部二万余落,配赫连勃勃使镇朔方。 勃勃因以叛。 王氏曰:朔方西有三交城,以旁有三交谷而名。 唐大中四年,以平夏党项未平,诏讨之。 定远城使史元破党项九千余帐于三交谷,叛部悉定。 即此地矣。 盖与宁夏卫东北接界。 乌延城在废夏州西南。 唐长庆四年,李为朔方节度使,筑乌延、川、临塞、阴河、陶子等五城于芦子关北,以护塞外,亦谓之五城。 《志》云:五城俱在朔方县境。 或曰:乌延城,一名乌水城,亦曰乌城。 唐武德八年,突厥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即此城矣。 《唐志》:朔方有乌水城。 王氏曰:乌城盖在盐州五原县乌盐池旁。 木城在故夏州东。 晋义熙九年,姚兴遣将齐难讨赫连勃勃于朔方。 勃勃闻秦兵且至,退保河曲。 齐难以勃勃远遁,纵兵野掠,勃勃潜师袭败之。 难退走,勃勃追至木城,悉俘其众,是也。 又罗孩城,在废夏州东北。 宋开禧三年,蒙古攻西夏,克其罗孩城。 《唐志》:夏州北又有弥峨城。 ○察罕脑儿城,在临戎废县东。 永乐中,宁夏总兵柳升请修之。 景泰中,石亨请移宁塞营于此。 皆不果。 胜州城镇东北四百五十里。 北至黄河五里,东至黄河五十里。 古戎狄地。 孔氏曰:战国时林胡所居。 赵武灵王北破林胡,其后李牧降林胡,皆此处也。 亦为赵之云中郡地。 秦始皇伐赵,取云中。 及秦并天下,此为云中、九原二郡地,亦谓之榆溪塞。 《史记》:秦却匈奴,树榆为塞。 是也。 汉为云中、五原二郡地。 后汉末,没于匈奴。 隋开皇二十年,始置胜州。 大业三年,改为榆林郡。 是年,北巡至榆林,欲出塞耀兵,经突厥中指涿郡。 突厥奉诏,发榆林北境至其牙东达蓟,长三千里,开为御道。 时又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 隋末,为梁师都所据。 唐讨平之,复置胜州。 天宝初,亦曰榆林郡。 乾元初,复故。 宋亦曰胜州,寻没于西夏。 辽人置东胜州于河东。 后皆因之,而胜州遂废。 《通典》:胜州东渡河,至马邑郡四百二十里,东南至合河关、去楼烦郡二百五十里。 马邑、楼烦,今山西朔州及岚县也。 ○榆林废县,故胜州治也。 杜佑曰:榆林,汉沙南县地,属云中郡。 后汉末,废。 隋开皇六年,置榆林县,寻为胜州治。 唐因之。 五代梁贞明二年,契丹阿保机破振武军。 胜州之民皆趣河东。 石晋初,以代北地割属契丹,因置东胜州,县亦迁治焉。 河滨城在故胜州东南。 古榆林县地。 或曰古河滨戍也。 晋大宁三年,刘曜遣刘岳击斩后赵将石陀于河滨。 盖在此。 唐贞观三年,置云州于河滨,因置河滨县。 四年,改为威州。 八年,州废,以县属胜州。 《通典》:县东临河岸,因名。 辽东胜州亦兼领河滨县。 金废。 金河城在故胜州黄河东岸。 《隋志》:开皇三年,置阳寿县及油云县,又置榆关总管。 五年,改置云州。 十八年,改阳寿曰金河。 二十年,突厥启民可汗来降,因移云州于河东之大利城。 遣将赵仲卿为突厥启民可汗筑金河城,二县俱废。 仁寿二年,又置金河县带关,属胜州。 唐县废。 ○富昌城,在胜州西南。 汉县,属西河郡。 后废。 隋开皇十年,复置,属胜州。 唐废。 《汉志》注:富昌县有盐官。 五原城在故胜州。 西汉置五原县,属五原郡。 后汉因之。 永和五年,以南匈奴叛乱,徙朔方郡治五原,亦曰五原塞。 《晋志》:自北地郡北行九百里,得五原塞。 《地志》:五原:龙游原、乞地干原、青岭原、岢岚正原、横槽原也,环绕县境,汉因以名县。 晋县废。 后魏亦置五原县,属朔方郡。 魏主嗣泰常五年,如五原。 魏主诩正光五年,元与破六韩拔陵战于五原,军败。 明年,元深击拔陵,被围于五原,深乘间还朔州。 西魏大统五年,宇文泰奉太子钦巡抚境内,自北长城东趣五原,还至蒲州。 后周,县废。 隋开皇十九年,使长孙晟筑大利城,以处突厥启民可汗。 晟以染干部落归者益众,大利虽在长城内,犹被雍虞闾抄掠,请移五原,以河为固。 于夏胜两州间,东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 令处其内,使得任情蓄牧。 从之。 时隋立染干为启民可汗,使与雍虞闾相攻杀也。 魏收《志》:朔州附化郡有五原县。 杜佑曰:汉五原县城,在榆林县西。 大利,见山西朔州。 ○太安城,在故胜州东北。 魏收《志》:魏延和二年,置太安郡于汉五原界,属朔州。 即此。 曼柏城在故胜州西。 汉县,属五原郡。 后汉因之。 永平十八年,置度辽将军屯营于此,以防南北匈奴交通也。 永元六年,南单于安国欲诛其右谷蠡王师子,师子遁入曼柏城。 又延光二年,鲜卑攻南匈奴于曼柏,即此。 汉末废。 美稷城在故胜州西南。 汉县,属西河郡,属国都尉治焉。 后汉建武中,诏南匈奴徙居美稷之虎泽,又令使匈奴中郎将亦屯焉。 永初三年,南单于叛,围中郎将耿种于美稷。 永和五年,南匈奴别部酋围美稷,杀朔方代郡长吏。 又永寿元年,南匈奴别部叛,寇美稷。 中平中,以南匈奴寇乱,寄治于隰城县界。 今汾州府西北亦有美稷故城,是也。 后汉末,废。 固阳城在废胜州西南。 汉县,属五原郡,东部都尉治此。 后汉因之。 《汉志》:注固阳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課河城,又西得宿鲁城云。 后汉末,废。 后魏主焘畋于固阳,即此。 ○临沃城,在固阳县东。 汉县,属五原郡。 后汉末,废。 《水经注》:怀朔镇城,在固阳县光禄城东北云。 金肃城在故胜州东北。 宋庆历四年,契丹主宗真伐夏,出金肃城。 又分兵出南路、北路、三路济河,长驱入夏境四百里,不见敌,据德胜寺南壁以待。 北路将萧惠,败元昊兵于贺兰山。 后元昊伪请和,契丹主进次河曲待之。 元昊败其前锋,乘胜攻南壁,契丹主大败。 又宣和五年,辽主延禧为金人所败,夏人请辽主临其国,遂自云内渡河入夏境,次金肃军北。 《辽志》:金肃州,契丹重熙十二年伐夏时置。 河清城在金肃州东北。 《辽志》:西夏归辽,开直路趋上京。 重熙十二年因建城,号河清军。 宋靖康元年,金人许以天德、云内、金肃、河清四军及武州等八馆地畀夏,约攻麟州,以牵河东之势。 夏人遂繇金肃、河清渡河,取天德、云内、武州、河东八馆之地,即复为金人所取。 丰州城在镇西北七百里。 《通典》云:北至黄河四十里,西至黄河百三十里。 是也。 自古为戎狄地。 战国属赵。 秦属九原郡。 始皇三十五年,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又三十七年,东巡道死,行从井陉抵九原,从直道至咸阳,是也。 汉为九原县,五原郡治焉。 元鼎五年,匈奴入五原,谓此。 后汉仍为五原郡。 汉末,没于匈奴。 苻秦得其地,亦置五原郡。 后为赫连夏所据。 后魏延和二年,置五原镇。 寻改曰怀朔,为六镇之一。 太和十八年,魏主如怀朔镇。 正始初,柔玄侵魏之沃野及怀朔镇,命源怀出行北边,怀至云中,柔然遁去。 正光四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叛。 其党卫可孤,围武川镇,遂攻怀朔镇。 镇将杨钧拒守经年,外援不至。 继而武川陷,怀朔亦溃。 孝昌中,改镇为朔州。 其后荒弃,以朔州寄治并州境内。 《水经注》:怀朔镇城,在汉光禄城东北。 胡氏云:在汉五原郡固阳塞外。 其实即五原旧城矣。 隋开皇五年,始置丰州于此。 大业初,又改为五原郡。 义宁初,太守张长逊奏改归顺郡。 唐初,复曰丰州。 武德五年,突厥遣其郁射设入居五原。 灵州总管略阳公道玄逐出之,斥地千余里。 六年,州废。 贞观四年,以突厥降附,复置丰州。 二十一年,废。 二十三年,复置。 永淳二年,突厥畔部寇丰州,议者欲遂弃之,迁百姓于灵夏。 唐休言:丰州阻河为固,居贼冲要。 秦汉以来,列为郡县,土宜耕牧。 隋季丧乱,迁百姓于宁、庆二州,致胡寇深侵,以灵夏为边境。 贞观之末,募人实之,西北始安。 今废之,则河滨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 乃不果弃。 天宝初,亦曰九原郡。 乾元初,复曰丰州。 五代唐曰天德军。 石晋初,为契丹所有,曰应天军。 寻复为丰州,后入于宋。 庆历初复为夏人所陷。 绍兴中,又没于金。 《金志》:皇统九年,升州为天德总管府,州守为天德尹。 大定初,降为天德军节度。 元仍曰丰州。 明初,省。 旧《志》:丰州东南去夏州五百里,去云中故城四百二十里。 《一统志》云:废丰州,在大同府西北四百二十里。 误矣。 ○九原废县,汉五原郡治也。 后汉末,废。 隋复置。 大业末,又废。 唐贞观中,丰州不领县,惟领蕃户。 永徽四年,始复置县,为州治。 契丹得之,更置富民县。 金因之。 元省县入州。 《志》云:丰州城前后,有鸡延城及郎君城,汉唐时屯戍处也。 明洪武七年,败寇于丰州,置戍于此。 后废。 永丰城在故丰州东。 后周保定三年,置永丰镇。 隋开皇五年,置县。 《唐志》:武德六年省。 永徽元年,复置,属丰州。 后为契丹所废。 又安丰废县,亦在丰州东南。 隋开皇十一年,置安化县,属丰州。 后废。 唐永徽中,改置安丰县,仍属丰州。 唐末,废。 ○蒲泽废县,亦在故丰州东。 汉元朔中置,属国都尉治焉。 后汉,废入九原县。 宜梁城在故丰州东。 汉县,属五原郡。 后汉末,废。 阚る曰:宜梁城,在五原西南六十里,世谓之石崖城。 大河经宜梁、九原二县间。 其津济之处,谓之金津。 ○西安阳城,在故丰州东北。 汉县,属五原郡。 后汉末,省。 成宜城在丰州界。 汉县,属五原郡。 《汉志》注:五原中部都尉治原高,西部都尉治田辟。 颜师古曰:辟,读壁。 二都尉皆治县界。 后汉建武二十六年,诏立南匈奴庭,去五原西部塞八十里。 时南匈奴单于比属汉,与北匈奴分二国也。 又县有盐官。 后汉末,县废。 ○河阴城,在丰州西南。 汉县,属五原郡。 后汉末,废。 又有河目城,在废丰州东。 亦汉县,属五原郡。 后汉省。 中受降城在废夏州北八百里。 战国时,属赵。 秦为九原郡地。 汉属五原郡。 后汉末,没于胡。 唐为丰、胜二州地。 景龙二年,张仁愿于黄河北岸筑三受降城。 以拂云堆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 三城各据津要,相距皆四百余里。 地皆大碛,斥地三百里而远。 开元二年,移安北大都护府治中受降,置屯田。 杜佑曰:安北府东至榆林三百五十里,西至九原三百五十里,北至回纥界七百里,南至朔方八百里,即中受降城也。 二十一年,置朔方节度使于灵武,三受降城皆属焉。 宋白曰:中城西行二百里,至大同川。 北行二百四十余里,至步越多山。 又东北三百余里,至帝割达城。 又东北至诺真水云。 又曰:中城西北至天德军三百里,南至麟州四百里,北至碛石口五百里。 西受降城在废丰州西北八十里。 《志》云:本汉朔方郡临河县旧理所。 唐景龙二年,张仁愿置城于此。 开元初,为河所圮,总管张说于城东别置新城。 元和七年,河溢,城南面多毁坏。 八年,振武帅李光进请修受降城,兼理河防。 李吉甫请移治于天德故城。 李绛、卢坦以为旧城当碛口,据敌要冲,得制匈奴上策。 又丰水美草,边防所利。 今避河患,退二三里可矣,奈何舍万代久安之策,为一时省废之谋? 况天德故城,僻处确瘠,去河绝远,烽候警急,不相应接,寇忽唐突,势无繇知。 是无故而蹙国二百里也。 城使周怀义奏利害,与绛、坦同。 上卒用吉甫策。 于是西城遂废。 《通典》:西城去灵武千余里。 宋白曰:西城西南至远定城七百里,东北至碛口三百里。 东受降城在废胜州东北二百里。 本汉云中郡地。 唐景龙二年,张仁愿置城于此。 天宝初,王忠嗣并受降、振武为一城。 元和七年,振武河溢,东城毁。 宝历元年,振武节度使张惟清以东城滨河,徙置绥远烽南。 其城在胜州东北八里,朔州西北四百里。 会昌二年,回鹘为黠戛斯所败,屯天德、振武北境。 李德裕请修东中二受降城,以壮天德形势,是也。 《通典》:故东城去灵武千六百余里。 宋白曰:东受降城东北至单于都护府百二十里。 振武城,在废胜州东北。 唐天宝初,王忠嗣置振武军于东受降城东百余里,既而合东城、振武为一。 贾耽曰:振武城,在朔州北三百五十里。 本汉定襄郡之盛乐县。 今详见山西大同府废盛乐县。 天德城在中受降城西二百余里。 古大同川地。 隋大同城故墟也。 宋白曰:大同城故墟,在牟那山钳耳觜之地。 东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西南渡河至丰州百六十里,西至西受降城百八十里,北至碛口三百里,西北至横塞军二百里。 天宝八载,朔方节度使张齐丘于中城西二百余里之木剌山筑城,号横塞军,以郭子仪为军使,胡语谓之可敦城。 十二载,安思顺奏废军,请于大同川西筑城,改名天安军。 乾元中,复西南移四里,权居永清栅,号天德军。 元和八年,河溢,西受降城西南面多毁坏。 李吉甫密陈便宜,请修天德城,以安军镇。 曰:西城是开元十年张说所筑,今河水毁其半,不堪重修。 其子城犹坚,量留千人,足得居住。 按:天德旧城,在西城正东微南百八十里。 其处现有两城。 永清栅,即隋大同城,去本城约三里,城甚牢小。 今随事宜置,仍存天德军额。 北城,周回十二丈,天宝十二载安思顺所置。 其城居大同川中,当北戎大路,属禄山,有事为贼将破毁,遂移永清栅。 今别置理所于西城,力所不足,实非远图。 若于天德旧城,随事增饬,因有移换,仍取西城隶天德军,别置使名,自为雄镇,可以服殊邻。 诏从之。 于是移天德理旧城。 旧城,即安思顺所筑也。 《唐·回鹘传》:元和末,回鹘以三十骑至鹈泉。 诏天德城备御。 会昌中,嗢没斯降,以天德为归义军,授嗢没斯为军使。 乾符初,党项回鹘寇天德军。 唐末,属于李克用。 既而契丹阿保机袭党项,破天德,尽掠吏民以归,城遂废。 其后契丹置招讨司,渐成井邑。 于是复置天德军治焉,属西京道。 宋政和中,辽主延禧为女真所逼,亡走天德。 即此。 金废。 《唐志》:中城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军,大同西有天安军,皆天宝十二载置。 又《会要》云:天宝八载,张齐丘于木剌山置横塞军。 十三载,郭子仪为军使,以地偏不可耕,徙筑永清,号天德军。 似俱未核也。 大同城在中受降城西二百二十里。 古大同川也。 东去木剌山二十里,西南去永清栅五里。 有古大同城,隋析置也。 开皇十九年,突厥谋攻大同城,遣汉王谅等分道击却之。 即此。 唐天宝三载,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筑大同、静边二城,徙清塞横野军实之。 后改置天安军,寻复移永清栅。 贞元中,浑破阿布思,复与诸军城永清军及天安军。 后复废。 《旧书》:贞元十五年,置安乐戍,在河西壖。 其东壖有古大同城。 元和八年,李吉甫奏移西受降城于天德军云。 永清栅,即隋大同城,其实非一城也。 宋祁曰:自夏州北渡乌水,行五百三十余里,过横水,又行百十九里至安乐戍。 或曰:横水在山西大同境。 祁说亦误也。 安北城在黄河北岸。 唐贞观二十一年,铁勒、回纥等十三部内附。 永徽初,即古单于台置燕然都护府,分领羁縻府州。 龙朔三年,改为翰海都护府,移置于碛北回纥部落。 总章二年,又改为安北都护府。 开元二年,王移治中受降城。 十年,移置于丰、胜二州间。 天宝四载,置阴山县为府治。 至德初,又改为镇北都护府。 大历八年,又徙治天德军。 《新志》云:镇北都护兼领大同、长宁二县。 盖大历后于天德境内置。 《元和志》:单于台在今西受降城东北四十里。 汉武北巡,登单于台,是也。 刘句曰:安北府,北至阴山七十里,至回纥界七百里。 单于城在安北府东黄河北岸。 唐永徽初,置翰海都护府,分领羁縻府州。 龙朔三年,改燕然都护府为翰海,而徙翰海都护府于云中古城,号云中都护。 碛以北番州,悉隶瀚海,南隶云中。 麟德元年,更为单于大都护府。 垂拱二年,改镇守使。 圣历元年,又改属安北都护。 开元二年,复置单于都护。 天宝四载,府置金河县。 大历八年,徙置振武军。 杜佑曰:单于都护府,南至榆林郡百二十里,东南至马邑郡三百五十里。 胡氏曰:二都护所领羁縻府州,分合错杂,记载详略不同。 当时贾耽、李吉甫或未殚究矣。 大成城在镇东北。 前汉置县,属西河郡。 后汉属朔方郡,亦曰大城。 永元六年,邓鸿等击南匈奴逢侯于牧师城,追破之于大城塞。 即此。 晋废。 义熙三年,柔然献马于姚秦。 至大城,赫连勃勃掠取之,遂叛秦。 五年,勃勃掠秦民置于大城,置幽州牧镇之。 既又略后秦略阳,徙其民于大城。 后魏废。 牧师城,见山西汾州府。 增山城在镇东北。 汉县,属西河郡。 后汉废。 《汉志》注:县有道,西出眩雷塞,为北部都尉治。 又鸿门城,在卫东。 亦汉县,属西河郡。 后汉废。 《汉志》注:县有天封苑,又有火井,火从地出云。 ○平定城,在镇东南境。 汉县,属西河郡。 后汉初,为西河郡治。 《东观记》:平定县,南去离石五百九里。 永和五年,以南匈奴别部败乱,乃徙治离石。 虎猛城在镇东北。 前汉置县,属西河郡,西部都尉治焉。 王莽天凤二年,匈奴遣使至虎猛制卤塞下。 六年,莽遣使至制卤塞,诱胁匈奴大帅须卜当,即此。 后汉省。 敬本故城在中受降城北四十里。 壕堑深峻,可以坚守。 贾耽《古今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赵武灵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即此地矣。 又范夫人城,在黄河北岸,汉将所筑。 应劭曰:范夫人,汉将妻也,常保此,因名。 征和三年,李广利出五原塞,匈奴要击广利于夫羊勾山峡。 广利击破之,乘胜追北,至范夫人城。 服虔曰:夫羊,地名;勾山,西山也。 俱在五原塞外。 代来城在镇北,亦谓之悦跋城。 晋太元初,苻秦灭代,分代地,自河以西属刘卫辰,以东属刘库仁。 既而卫辰叛,刘库仁击破之,追至阴山西北千余里。 坚寻以卫辰为西单于,屯代来城。 太元十六年,拓跋破卫辰之子直力于铁岐山南,乘胜追之,自五原金津南济河,径入卫辰国,直抵其所居悦跋城,是也。 又魏主焘神三年,徙敕勒降户于河西。 敕勒谋西奔凉州,使刘屯五原河北,安原屯悦跋城以备之。 胡氏曰:代来城,在北河西。 金津,当在五原郡宜梁、九原二县间。 黑城在镇境黄河北。 旧《志》云:在五原河北是也。 晋太元十二年,刘卫辰屯代来城,遣子直力出固阳塞,侵魏及黑城。 二十六年,慕容垂遣子宝伐魏,至五原,收祭祭田百余万斛,置黑城,进军临河。 时魏已灭刘卫辰,居河南也。 ○龙州城,在镇西南二百五十里。 或以为即西夏所置龙州也。 元废。 今为戍守要地。 屋窦城在镇北。 北魏主嗣泰常七年,自云中西巡,至屋窦城。 《志》云:城西有薛林山。 又绥远城,在卫东北。 《唐志》:古云中城西五十里有绥远城,灵夏以北蕃落所居也。 又西南六十里有定戎城。 又落思城,在塞北。 宋开禧初,蒙古铁木真攻西夏破力吉里塞,经落思城,大掠而还。 ○笔架城,在镇西北。 嘉靖四十五年,套寇尝陷此。 ○红山在镇北五里。 山皆红石,地近沙阜,因筑红山墩于上。 左峡有水,自沙漠来,从石穴流下,陡落数千仞,合于黑水。 又马神山,在镇东北二里。 秋祭马社于此,因名。 黑山在镇南十里。 水草甘美。 正统中,北骑内侵,率繇此驻牧。 成化中,始筑寨堡,并种柳万株以防冲突。 山下黑水出焉,合大川河,流绕卫城。 又有黑山,在中受降城正北稍东八十里。 亦谓之杀狐山,亦谓之呼延谷。 晋义熙十年,北燕冯跋遣其将万陵帅骑送柔然斛律还国。 陵惮远役,至黑山,杀斛律而还。 后魏神二年,伐柔然,自将出东道黑山。 师还,至黑山,以所获班赐将士。 唐调露初,裴行俭大破突厥余党阿史那泥孰匐于呼延谷。 开元四年,突厥降户畔。 郭知运以朔方兵邀击于黑山呼延谷,大破之。 至德初,同罗突厥诸部作乱,朔方帅郭子仪约回纥兵讨之。 回纥至带汗谷,与子仪军合,大破叛胡于榆林河。 带汗谷,即呼延谷之讹矣。 又元和初,回鹘以三千骑至鹈泉、振武,以兵屯黑山。 会昌三年,麟州刺史石雄出振武,大破回鹘之众于杀狐山。 胡氏曰:黑山,在振武北塞外。 五代周显德初,契丹主兀欲如云州,遂猎于黑山。 或谓即此山也。 跋那山在镇东北。 晋太元十九年,后魏将长孙肥追斩柔然曷多汗于上郡跋那山。 时魏俘柔然族属,置于云州,曷多汗帅众西走至此也。 又义熙九年,魏将奚斤破越勤部于跋那山西,徙其二千余家于大宁。 《通典》:胜州西北百二十里有纥那山。 即跋那山矣。 又有郁对原,亦在镇东北。 后魏将于谨追破柔然于此。 大宁,见直隶保安州。 铁岐山在镇东北大河北岸。 晋太元十六年,匈奴刘卫辰遣子直力攻魏南部,拓跋拒破之于铁岐山南,乘胜追之,自五原金津南济河,是也。 又薛林山,在卫北。 《魏记》云:在屋窦城西。 晋元熙初,魏主嗣西巡至云中,从君子津西渡河,大猎于薛林山。 即此。 ○马梁山,在镇西北。 明嘉靖二十五年,套寇繇宁塞营入犯保安、庆阳环县诸处。 督臣曾铣帅兵驻塞门,遣将李珍出塞,捣其巢于马梁山后。 即此。 木根山在废夏州西北。 晋兴宁三年,秦苻坚使邓羌击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于木根山,擒之。 太元十六年,魏拓跋讨刘卫辰,直抵其所居悦跋城。 卫辰与其子直力出走,将军伊谓追擒直力于木根山,卫辰为其下所杀。 西魏废帝二年,突厥击破柔然于沃野北木赖山。 或曰:即木根山矣。 唐武德七年,突厥寇原州,诏灵州都督杨师道趣大木根山。 即此山也。 胡氏曰:木根山,在五原县西。 又勿根山,在塞外阴山之北。 晋太元十四年,拓跋会后燕慕容德等兵讨贺兰部帅贺讷。 德追奔至勿根山,讷穷迫请降。 或以为即木根山。 误。 拔邻山在废夏州东北。 后魏主焘始光四年,袭夏主昌,济君子津,至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军倍道袭统万。 李延寿曰:山去君子津三百余里,魏主谓拔邻山去平城二千余里,又隔大河,是也。 ○契吴山,在废夏州北七十里。 赫连勃勃尝游此,叹曰:美哉! 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 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南,大河以北,未有若斯之壮丽者。 因筑城,曰吴城。 隋置白城镇于此,旋废。 卢朐山在废夏州塞北。 汉武太初三年,遣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西北至卢朐山。 晋灼云:自五原固阳县北石门障,即得所筑城。 杜佑曰:卢朐山,在麟州银城县北。 误。 狼山在废丰州塞外。 唐调露元年,裴行俭讨破突厥于黑山,余党走保狼山。 《唐书》:突厥歌逻禄右厢部落所居。 永徽初,置狼山州,属云中都护府,是也。 又萨河内山,亦在废丰州塞外。 唐天宝三载,朔方节度王忠嗣乘突厥乱,抵萨河内山,击其左厢阿波达干十一部,破之。 ○大娥山,在故五原塞外北。 亦曰大娥谷。 晋隆安三年,拓跋遣庾真等击库狄、宥连、侯莫陈三部,皆破之。 追奔至大娥谷,置戍而还。 又魏主焘神二年,伐柔然,自东道向黑山,使长孙翰自西道向大娥山,同会柔然之庭,即此。 铁山在废丰州北。 唐贞观四年,李靖破突厥,余众窜入铁山,靖复追败之于阴山。 亦谓之铁建山。 开元九年,张说督朔方军,破兰池叛胡康待宾。 胡溃走,西入铁建山。 或曰,即阴山北麓也。 ○鸡秩山,在废胜州塞北。 汉本始初,分道伐匈奴。 田广明出西河塞千六百里,至鸡秩山,是也。 错子山在西受降城北五百里。 唐会昌元年,回鹘为黠戛斯所败。 其十三部近牙帐者,立乌希特勒为乌介可汗,南保错子山。 新《志》:鹈泉北十里入碛,经麚鹿山、鹿耳山至错甲山。 错甲山,或以为即错子山也。 李德裕云:错子山东距释迦泊三百里。 麚,读葭。 牛头牟那山在废中受降城西北。 唐景龙中,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又于牛头牟那山北置烽堠千八百所。 自是突厥不敢度山畋牧,减镇兵数万人,是也。 或讹为牛头朝那山。 永淳初,突厥入寇。 丰州将崔智辨与战于朝那山,败绩。 即此。 朝,一音邾。 ○草心山,在中受降城北。 唐景龙三年,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锋游奕使。 时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弓仁以兵出诺真水草心山为逻卫,是也。 阴山在中受降城东北。 去卫千余里。 黄河径三受降城南者,汉人谓之北河。 河之外,阴山横亘。 中外大限,常以此分。 《史记》:赵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 又始皇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傍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 或谓之阳山。 《蒙恬传》:恬筑长城,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 是也。 汉元帝竟宁初,呼韩邪愿保塞,因议罢边备塞吏卒。 郎中侯应曰: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 本冒顿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 孝武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 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列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幕北地平少草,多大沙。 匈奴来寇,少所蔽隐。 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差难。 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续汉志》:五原郡西安阳县北有阴山。 徐广云: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 《水经注》:大河径高阙南,又自临河县东,径阳山南。 阳山,即阴山矣。 晋太元十一年,拓跋以国有内难,自盛乐北逾阴山,依贺兰部。 魏主焘始光四年,伐木阴山,大造攻具,谋伐夏统万城。 大延五年,魏将稽敬等大破柔然于阴山之北。 太平真君四年,魏主如阴山。 六年,复如阴山之北,谋击柔然。 是时起殿于阴山北,殿成而仇池杨难当来朝,命曰广德宫。 九年,如广德宫。 既复如阴山,遂西击柔然,无所见而还。 明年,复如阴山,分道伐柔然,大败之。 十一年,复如阴山。 盖魏都平城,去阴山近。 自太武焘以后,其主皆数游畋于阴山,无岁不至,或一岁再至焉。 孝文帝宏太和十八年,如阴山。 明年,遂迁洛。 自是阴山无复轮蹄之迹,而行宫别殿大都颓废矣。 唐贞观四年,李靖破突厥颉利于阴山,军于碛口,遂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 景龙二年,张仁愿筑三受降城,阴山皆为塞内地。 至德以后,回鹘盛强,阴山为所侵据。 宋初,属于契丹,后属女真,不复为王土也。 《志》云:阴山,一名钟山,一名金山。 元初,置宣尉司于和林,分置都元帅府于金山南,以为重镇。 即阴山南也。 《九边考》:自阴山而北,皆大碛。 碛东西数千里,南北亦数千里,无水草不可驻牧。 中国得阴山,则乘高一望,寇出没踪迹皆见,必逾大碛而居。 其北,去中国益远,故阴山为御边要地。 阴山以南,即为漠南。 彼若得阴山,则易以饱其力而内犯。 此秦、汉、唐都关中,必逾河而北守阴山也。 奈何使黄河以南,寇得窟穴其中哉。 青岭在废夏州西南,亦曰青岭门。 旧《志》夏州有青岭门,即汉上郡桥山之长城门也。 亦曰桥门,见前名山桥山。 ○紫城岩,在卫东清水营西。 明成化中,余子俊筑榆林边墙,铲山削崖,筑垣掘堑,始于紫城岩,即此。 拂云堆即中受降城也。 《唐志》: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 北崖有拂云祠,突厥入犯,必先谒祷。 景龙二年,时突厥悉兵西击突骑施。 张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其南寇路,因以拂云为中城。 元和九年,置关于此。 十三年,高霞寓为振武节度使,吐蕃攻盐、丰二州。 霞寓以兵五千屯拂云堆,寇引去,是也。 又牛心堆,在卫东北。 旧为戍守处。 大石崖在镇西北五百里。 明洪武七年,李文忠败贼于大石崖,又败之于丰州,是也。 索家平在废夏州城南。 宋元丰四年,种谔伐夏,破石堡城,进至夏州,驻军索家平,粮尽引还,即此。 ○美原,亦在废夏州南。 唐天三年,静难节度使杨崇本将兵攻夏州,军于美原。 夏州帅李思诚求救于朱全忠,全忠遣将刘知俊击败之,崇本引还。 满夷谷在镇东北。 胡氏曰:在美稷县西北。 后汉永元初,遣窦宪与南匈奴会兵讨北匈奴。 南单于出满夷谷。 六年,南单于诸降胡叛,立其日逐王逢侯为单于。 遣邓鸿等讨之,兵至美稷。 逢侯方围单于师子于牧师城,乃解围,乘冰渡隘,向满夷谷。 鸿等追破之于大城塞,任尚要击之于满夷谷,复大败之。 高渠谷在镇西北。 《东观记》:在九原县界。 一作高梁谷。 后汉安帝永初三年,雁门乌桓、鲜卑与南匈奴叛,寇五原。 太守与战于高渠谷,大败。 又大石谷,在故丰州境。 唐元和四年,丰州奏吐蕃骑至大石谷,是也。 ○带汗谷,或云在卫南黑山下。 唐至德初,回纥入援,至带汗谷,与郭子仪合军处也。 赤坑在镇东北境。 后汉延熹初,张奂为北中郎将,屯美稷。 时匈奴乌桓烧度辽将军门,引兵屯赤坑,烟火相望,奂以次破降之。 贤曰:时度辽将军盖屯五原,赤坑与五原相近也。 ○黄河在镇北千余里。 自宁夏镇灵州所横城堡西折而北,过平虏城东百余里。 又东北流,过古丰州西北,折而东,径三受降城南,至废东胜州西,又折而南,至黄甫川东九里。 其中皆为河套地,周回数千里。 《史记·晁错传》:秦时,北攻胡,筑河上塞。 汉二年,缮治河上塞。 皆此地也。 杜佑曰:河经灵武郡西南便北流,凡千余里。 过九原郡,乃东流。 自灵武以北,汉人谓之西河。 自九原以东,汉人谓之北河。 然北河之名,已起于秦矣。 《秦纪》:惠文王后五年,游北河。 昭襄王十八年,又之上郡北河。 《汉书》:武帝元朔二年,卫青绝梓岭梁北河。 又元封元年,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遣使告单于,是也。 晋大元二十年,慕容垂遣子宝伐魏,拓跋悉徙部落畜产,西渡河千余里以避之。 燕军至五原,进军临河。 亦治兵河南,进军临河。 又使拓跋虔将五万骑屯河东,拓跋仪将十万骑屯河北,拓跋遵将七万骑塞燕军南。 相持久之,燕军夜遁。 时河冰未结,宝以魏兵必不能渡,不设斥堠。 会暴风冰合,引兵济河,追败宝于参合陂。 西魏末,宇文泰北巡,渡北河乃还。 后周保定四年,杨忠会突厥伐齐,至北河而还。 《水经注》:河水东经沃野故城南,又北屈而南河出焉。 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又屈而东流,为北河,东径高阙南。 即今镇境大河矣。 奢延水在镇西。 亦曰朔方水,即无定河也。 下流径米脂县入绥德州境,注于黄河。 《水经注》:奢延水源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经奢延县故城南。 又经朔方城南,又东,黑水流注焉。 赫连勃勃筑统万城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是也。 宋元丰四年,内侍王中正出麟州,渡无定河,循水北行。 水皆沙湿,士马多陷没,糗粮不继。 耻于无功,遂入宥州。 黑水在镇西北。 《水经注》:黑水出奢延县之黑涧,东南流,历沙陵,注奢延水。 赫连勃勃筑统万城于黑水南,是也。 后魏主焘始光三年,袭统万,军于黑水,去城三十余里,即此。 一云:黑水出朔方县契吴山之麓。 今城南有黑山,出黑水,与红山之水合流为大川河,绕镇城,又西流入于奢延水。 诸次水在镇东北。 《水经注》:上郡诸次县有诸次山,诸次水出焉。 其水东经榆林塞,为榆鱼谷水,即榆溪也。 下流入于黄河。 ○宜水,亦在镇东北。 宋宣和四年,金取辽东胜州。 夏人遣李良辅将兵救辽。 金罗等击败之于宜水,追至野谷涧。 水暴至,夏人漂没者不可胜计。 令鲜水在废夏州西。 后汉灵帝建宁元年,段破羌于高平之逢义山,遂追之出上郡桥门,与战于奢延泽落川令鲜水上,连破之。 又破之于灵武谷。 杜佑曰:言桥门以西,落川以东,故宫县邑,更相通属。 盖今金城、会宁、平凉郡地也。 胡氏曰:奢延泽即奢延水。 灵武谷,在宁夏废灵武县。 洛川,在奢延水南。 令鲜水,在奢延泽西南、灵武谷东北。 逢义山,今见平凉府镇原县。 ○诺真水,在中受降城东北。 《唐志》:张仁愿筑三受降城,戍诺真水,为逻卫。 即此。 乌水在废夏州境。 或曰:乌水上有乌城。 唐武德九年,突厥郁射设屯河南,入塞围乌城。 命元吉督诸将救之。 即此。 贞观七年,朔方县开延化渠,引乌水入库狄泽,溉田二百顷。 又大历十年,回纥寇夏州,州将梁荣宗破之于乌水。 咸应渠在废丰州界。 《唐志》:丰州九原县有咸应渠,又有永清渠。 贞观中,刺史李景略以丰州地瘠卤,乃开二渠,溉田数百顷。 ○陵阳渠,亦在废丰州界。 《唐史》:建中初,宰相杨炎奏开陵阳渠,屯田于丰州。 京兆尹严郢以为不便,请复五城旧屯。 不听。 既而渠卒不成,是也。 又呼延渠,在中受降城境。 《通典》:安北都护府有呼延渠。 肆卢川在镇西北。 晋永嘉四年,并州胡刘虎为刘琨所破,收余众西渡河,居朔方肆卢川。 或曰:其地即战国时楼烦胡所居。 是时刘聪以虎为宗室,封楼烦公。 或以为山西忻州之肆卢川。 误。 又吐俱麟川,在卫东北。 《唐志》:过金河经后魏沃野镇城。 又傍金河,过古长城九十二里,至吐俱麟川。 ○三岔川,在镇南十里。 或曰,即黑水上源也。 黑山之水,分流并导,会合于此,因有三岔之名。 虎泽在镇东北。 《汉志》注:西河郡罗县有虎泽,在其西北。 胡三省曰:虎泽应在五原曼柏之北。 后汉建武二十六年,诏南匈奴徙居西河美稷之虎泽,亦即此泽也。 盖境相接矣。 后汉永初三年,南单于反,围中郎将耿种于美稷。 四年,梁瑾等击之于属国故城南,单于败还虎泽。 汉复攻之,单于乞降。 唐讳虎,谓之武泽。 地斤泽在废夏州东北三百里。 宋端拱二年,李继捧以夏州归宋。 其族弟继迁走地斤泽以叛。 又有安庆泽,亦在夏州北。 宋淳化初,定难节度使赵保忠与李继迁战于安庆泽,继迁败走。 保忠,即李继捧也。 释迦泊在中受降城西北塞外。 旧为蕃戎驻牧之地。 唐会昌二年,回鹘乌介掠横水,退屯释迦泊东,即此。 横水,见山西大同府。 芹菜沟在镇西。 源自沙漠来,水际常产芹菜,因名。 《志》云:卫西境有小芹河墩。 隆庆初,寇尝繇此入犯。 又有扇马沟,在镇东南。 朝落池在镇北境。 《唐·食货志》:安北都护有胡落池,岁得盐万四千斛,给振武、天德两军。 《郡县志》云:宥州长泽县,亦有胡落盐池。 《辽志》丰州有大盐泺,盖缘河多卤地也。 又盐泽亦在镇北境。 《汉志》朔方县南有金连盐泽及青盐泽。 今湮废。 红盐池镇西北三百五十里。 成化中,套寇入宁夏。 韦州总督王越知其巢于红盐池,乃从安边营北境红山儿出边,昼夜兼行百八十里,至白盐滩,又行百五十里,至红盐池。 寇大创,渡河北遁。 红山儿,王复云:自花马池东走环庆之道也。 ○石涝池,在镇西。 正德初,督臣杨一清议于延绥定边营迤东石涝池,至宁夏横城三百里内边墙,增筑高厚处也。 野马涧在镇西安边旧营东北。 天顺中,寇犯安边,官军败之于野马涧。 又东为柳树涧。 景泰中,石彪御敌于安边营口,追至昌平墩,大败之于野马涧半坡墩。 转战六十余里,至柳树涧,是也。 娘娘滩在镇东黄甫川东九里。 《五边考》:寇入套之路,多自黄甫川南焦家坪,以两岸夹山,冰先合后泮也。 此外则娘娘滩、羊圈子渡口,冬月冰坚,随在可渡云。 ○神水滩,在镇东。 《五边考》:套寇每岁聚众处也。 鹈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 一作拂梯泉。 唐贞观中,以回纥归附,诏于碛南鹈泉之阳置过邮六十八所。 又元和四年,振武奏吐蕃骑至拂梯泉。 八年,振武天德军复奏回鹘数千骑至鹈泉,边军戒严。 《辽志》丰州有九十九泉,鹈盖其最著者。 ○奈王井,在宥州西。 宋元丰四年,分道伐夏。 内侍王中正引河东兵入宥州,自宥州行至奈王井,粮尽引还。 ○榆林关在废胜州东。 秦置榆中关。 《隋志》:开皇三年,城榆关,置榆关总管。 又仁寿二年,置金河县带关。 《唐志》胜州榆林县东有榆林关。 又有河滨关,俱贞观十三年置。 孔氏曰:榆林关,在榆林县东四十里,东北临河。 云迦关在天德军城北。 《新唐书》单于府有云迦关,后废。 太和四年,复置。 时李泳为振武节度,以兵千人戍守。 开成五年,回鹘溃乱,侵逼西城。 诏振武节度使刘沔屯云迦关,为之备。 又会昌二年,回鹘乌介可汗寇横水栅,略天德振武军。 沔屯云迦关却之,是也。 榆溪塞在废胜州北。 《战国策》:赵武灵王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逾九限之固,绝五径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 又苏厉为齐遗赵惠文王书:秦之上郡,近关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 《史记》: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 三十六年,徙民三万余家于北河榆中,置榆中关。 是也。 汉为榆溪塞,亦曰广长榆塞。 《汉书》:王恢议伐匈奴,曰:蒙恬侵胡,辟地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 武帝曰:卫青西定河南地,按榆溪塞,绝梓岭、梁北河。 又淮南王臣伍被曰:广长榆,开朔方,匈奴绝翅伤翼。 又枚乘曰:秦北备榆中之关。 皆谓此也。 宣帝甘露二年,呼韩邪款五原塞。 《正义》:五原塞,即五原郡。 榆林塞,在胜州榆林县西四十里。 其地亦谓之榆中,亦谓之长榆。 《晋太康志》:自北地郡北行九百里,得五原塞,或谓之榆林山。 《水经注》:榆林山,汉之榆溪旧塞,自溪以西,悉榆柳之沙,缘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出,因谓之长榆。 孔氏曰:榆溪塞,在北河北岸。 《通典》谓在榆林郡南界,似误。 关,《史记》作挺关。 吕氏谓晋阳蔽之备,非关名也。 光禄塞在废胜州西北,亦名光禄城。 《汉志》注:固阳县出石门障,得光禄城。 太初三年,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筑城障,西北至卢朐山,谓之光禄塞。 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入朝归国,自请愿留居幕南光禄塞下,即此。 固阳塞在固阳城北。 固,一作固。 战国时,魏地。 《史记》:魏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 又秦孝公十一年,卫鞅围魏固阳,降之。 汉亦置固阳塞。 后汉永元初,窦宪出鸡鹿塞,邓鸿出固阳塞,皆会涿邪山。 后废。 后魏主焘太延初,畋于固阳。 二年,复如固阳,驱野马于云中,置野马苑。 杜佑曰:固阳塞,在银城县北。 盖唐自胜州南至麟州,不过百五十里,地相近也。 胡氏曰:固阳有连山,东至河西,南接夏会数州界。 银城,今见神木县。 鸡鹿塞在故夏州西北。 《汉志》注:朔方窳浑县有道,西北出鸡鹿塞。 甘露三年,遣长乐卫尉董忠,将骑发边郡士马送呼韩邪单于出朔方鸡鹿塞。 明年,北单于款塞,南匈奴请袭击之。 因遣骑出鸡鹿塞,围北单于。 北单于仅免。 又后汉永元初,窦宪出鸡鹿塞,伐匈奴,是也。 高阙塞在废丰州西黄河外。 《史记》赵武灵王北逐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傍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汉书》:元朔二年,卫青渡西河,至高阙,破匈奴。 五年,大将军青将六将军伐匈奴,出朔方高阙。 后汉永平十六年,祭彤并将南单于兵,击北匈奴,出高阙塞九百余里,至小山南。 匈奴左贤王信妄,以为衘邪山也,遂还。 后魏正光五年,六镇叛乱。 元深奏言:高阙戍主御下失和,遂至为变。 即此。 《地志》:朔方郡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 其山中断,两岸双阙云表,望若阙焉,名曰高阙。 《水经注》:河水自窳浑县东,屈而东流,径高阙南,自阙北出荒中。 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 自昔置重捍以防塞道。 杜佑曰:高阙,在丰州河西。 黄河自丰州西折而东,《汉史》因谓之西河也。 刘句曰:高阙北距大碛口,凡三百里云。 符离塞在丰州河西北。 汉元朔二年,匈奴入上谷、渔阳。 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西至符离,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是也。 又眩雷塞,在废增山县西北。 汉初为匈奴中地。 元封初,西置酒泉,通月氏、大夏,结乌孙,分匈奴西方之援,又北益广田至眩雷塞,是也。 翁龙埤在废胜州北。 《汉志》:元朔四年,置西河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龙埤。 又有匈归障,亦在胜州塞外。 汉有匈归都尉,置于匈归障。 ○益寿塞,亦在废胜州东北。 王莽始建国三年,匈奴入云中益寿塞,大杀吏民。 即此。 北假戍在废丰州西北。 郦道元曰: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西,皆北假也。 《史记》:始皇三十三年,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汉书》:元帝初元五年,罢北假田官。 《王莽传》:五原北假,膏壤殖谷,遣赵并屯田北假,是也。 永清栅在中受降城西二百余里。 唐开元中所置。 天宝十一载,突厥叛酋阿布思入寇,围永清栅。 栅使张元轨击却之。 乾元中,天德城寄治于此。 又归唐栅,在中受降城正北八十里。 《唐志》:呼延谷口有归唐栅,入回鹘使臣所经道也。 ○王亭镇,在废夏州南。 宋将安守忠讨李继迁,败绩于王亭镇,即此。 清水营在镇东三百九十五里。 又东十五里为黄甫川。 又东去黄河九里,渡娘娘滩,入山西偏头关界。 明成化五年,立营屯兵,为镇境东路要口。 《志》云:黄甫川堡,在镇东四百五里,北寇入犯之冲也。 永乐初,山西奏寇犯灰沟村、黄甫川。 嘉靖四十四年,寇袭陷黄甫川堡,守御最切。 安边营镇西五百七十里,有二旧营,地名深井。 成化中,移治迤南中山坡,曰新安边营。 《五边考》:西路参将驻新安边营,分守一十二营堡。 宁塞营,在镇西四百六十里。 又东六十里为靖边营。 旧《志》:宁塞营,在延安府保安县北百八十里,旧名兀刺城。 正统三年,改筑宁塞城,设军备御。 又靖边营,亦在保安县东北。 正统十三年,修筑旧城,设靖边营。 成化中,改属榆林卫,为西路要地。 嘉靖二十五年,寇自宁塞营入犯延庆诸城镇。 督臣曾铣遣将击却之。 定边营在镇西六百六十里。 又西六十里即花马池,为西路之冲要。 嘉靖中,总制刘天和言:定边、宁塞二营之间,套寇所繇入也。 议者请自定南八墩至宁朔墩十七里,创筑新墙,以杜乾沟深入之路。 自宁朔墩至昌平墩九十里,增修旧墙,以卫旧安边孤悬之势,所宜及时修举。 从之。 《舆程记》:自旧安边营九十里至定边营,又西至花马池,为外边;自新安边营以西至三山饶阳等堡,为内边,与固原边形势相接云。 神木堡镇东二百三十五里,即神木县城。 旧置神木寨,属绥德州。 成化中,改今属。 东路参将驻守于此,分辖神木等九堡。 ○镇羌堡,在神木堡东四十里。 《边略》云:自正统初,北人入套,镇羌为最冲。 寇东西突犯,恒取道于此。 孤山堡神木堡东八十里。 旧为孤山寨,属绥德州。 成化三年,寇入榆林孤山,参将汤胤战死。 寻改今属。 又东四十里为木瓜园堡。 又东四十里即清水营也。 ○大柏油堡,在神木堡西十五里。 又西十五里为柏林堡,旧为柏林寨,属绥德州。 成化九年,改今属。 又西四十里曰高家堡,亦绥德州属寨也。 后改今属。 又西四十里曰建安堡,自神木堡以下,所谓东路九堡也,皆置兵戍守。 长乐堡镇东三十里。 成化中置。 《五边考》:中路参将驻榆林城,领长乐等十二堡。 隆庆六年,寇攻康家寨,不能陷,转入榆科涧,官兵败之。 又入长乐堡,败去。 康家寨,在堡东南,亦戍守处也。 又双山堡,在长乐堡东四十里。 旧为双山寨,属绥德州。 后改今属。 《边略》云:套寇入绥德,每由双山堡入,至为冲要。 嘉靖三十五年,寇犯宁塞营,寻犯双山堡。 堡东四十里,即东路建安堡。 又归德堡,在镇南三十里,亦成化中置。 响水堡镇西四十里,旧为绥德州属寨。 成化二年,边臣王复议移黑河山,改名平夷堡。 七年,余子俊以平夷水泉枯涸,复还故治。 其南又有新添堡,成化中所置也。 ○波罗堡,在响水堡西四十里。 旧为波罗寺寨,属绥德州。 后改今属。 《边略》云:景泰中,石亨议移寨于滥柴关,不果。 成化二年,王复请移于堡北响铃塔,即今堡也。 又西四十里为怀远堡,又西五十里为威武堡。 俱成化九年置。 靖平堡在威武堡西五十里。 旧为白洛城。 天顺中,守将房能请移于城北砖营儿,不果。 成化二年,王复复奏移之,改今名。 七年,余子俊以去水太远,复还旧治。 嘉靖二十五年,寇入梁家塘,复犯靖平堡。 隆庆初,寇犯小芹河墩,官兵却之。 复攻靖平堡,不能陷。 又东四十里为龙州城,城稍东曰龙州堡。 鱼河堡在卫南百余里。 旧为鱼儿河寨,属绥德州。 成化中,改今属。 《五边考》:鱼儿河,榆林转输之要道也。 其西北有乱峰墩、野猪峡,乃直冲鱼河之径。 寇入鱼河,则榆林、绥德断而为二矣,故防御最急。 自长乐堡以下,榆林中路所守之十二营堡也。 永济堡在新安边营东四十里。 成化中,移置迤南上洪寺,属西路参将戍守。 又把都河堡,在永济堡东四十里,亦名毕家梁。 又东二十里,即宁塞营也。 镇靖堡在靖边营东九十里。 本名塞门堡。 天顺中,房能请移于堡北榆柳庄,不果。 成化二年,王复又请移于榆柳庄,改今名。 既又移于迤北白塔涧口,就快滩河迤南之险。 其河深二十丈,远百里。 九年,余子俊复移还故城。 又东四十里,即中路龙州城也。 嘉靖四十四年,寇犯镇靖堡,参将鲁聪战死。 新兴堡在新安边营西六十里。 本治堡北。 成化中,移就迤南海螺城,即今堡也。 正德四年,套寇伏大队延绥塞内,遣轻骑攻新兴堡。 即此。 《五边考》:新安边营西二十里有砖井寨,亦成化中置。 又石涝池堡,在新兴堡西百五十里。 其东有乾沟、乾涧、定南、定北诸墩,俱戍守要地。 三山堡在石涝池堡西五十里。 又西三十五里为饶阳水堡。 堡北即定边营也。 又有瓦楂梁寨,在三山堡西。 ○盐池堡,在定边营南。 自永济堡至盐池堡,即西路参将所统十二营堡也。 《五边考》:榆林三路,皆为寇冲,而西路为甚。 自镇靖堡、瓦楂梁、安边、定边诸处,川原平旷,与花马池相接,迫近敌巢。 此边一溃,则南之绥德、延安,西之环庆、平固,皆受其患矣。 白城子在镇西怀远堡北。 旧为寇巢。 隆庆中,陕督王崇古自花马池长城关出边,与敌战于此,败之。 ○者者口,在河套北,乃入套之冲也。 明初,置墩四十于黄河南,列障者者口,以为守御。 又有加塔剌马安赤步等口,俱为守御处云。 黑河墩在镇西。 其相近者,有蒺藜川。 嘉靖中,寇尝入此,败去。 又乾沟墩,在龙州城西北。 《五边考》:卫西乾沟、乾涧、定南、定北诸墩,俱延绥要害,为官军戍守处。 ○红山墩,在安边营北。 隆庆五年,西戎吉能请开市,诏予市红山墩。 即此。 发布时间:2025-05-05 08:03:19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