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六十三 内容: 卷六十三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陕西十二◇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东至临洮府兰州黄河一千一百七十五里,南至西宁镇黄河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西至肃州卫嘉峪关五百七十里,北至亦集乃地一千五百里。 自镇治至京师五千四百里,至南京五千三百一十里,至布政司二千六百四十五里。 《禹贡》雍州地。 自汉以前,为月氏国地,后为匈奴所据《汉纪》:月支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 匈奴冒顿破月氏,使昆邪王居之。 武帝太和元年,始开置张掖等郡,以断匈奴右臂昭帝以后,与酒泉、武威、敦煌、金城,并称河西五郡。 后汉因之。 魏、晋仍为张掖等郡。 永嘉以后,为张所据,称前凉。 吕光继之为后凉。 沮渠蒙逊都张掖,称北凉。 后魏以其地属凉州。 西魏又置西凉州,寻改为甘州。 后周复置张掖郡。 隋初、郡废。 炀帝又改甘州为张掖郡。 唐初,为李轨所据。 武德二年,复置甘州。 天宝初,亦曰张掖郡。 寻没于吐蕃。 大中间,始复内属。 寻又没于羌戎。 宋天圣以后,为西夏所据。 蒙古得其地,仍置甘州。 至元初,置甘肃路总管府。 八年,改甘州路总管府。 十八年,置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此,以控河西诸郡。 洪武二十四年,置甘肃等卫。 二十六年,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领卫十二、守御千户所二。 今为甘肃镇。 镇河山襟带,扼束羌戎。 汉武开河西,遏绝羌与匈奴相通之路,使不能解仇合约,为中国患。 刘歆言:武帝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隔羌,裂匈奴之右臂歆又云:孝武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 单于失援,繇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盖其地跨越边塞,保险阻,宜畜牧,自古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也《汉志》: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休屠王地。 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鬲绝南羌。 匈奴地广民稀,水草宜蓄牧。 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 昭帝时,益置金城郡,所谓河西五郡也。 天下多事,群雄恒睥睨于此。 更始初,窦融私谓其兄弟曰:天下安危未可知。 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 此遗种处也。 乃求为张掖属国都尉,卒保有五郡,挈以归汉。 晋永康二年,张轨以天下方乱,阴有保据河西之志,乃出为凉州刺史。 盖祖窦融故智也。 遂世有凉土,保境息民,复以兵威慑服西域,雄长一隅几七十年。 太元初,苻秦并凉,使梁熙为刺史。 十年,关中乱,熙亦图据凉州,会吕光平西域,引兵还至宜禾时光未至敦煌之宜禾县,当是火州之伊吾谷。 详见后。 高昌太守杨翰言于熙曰:吕光新破西域,兵强气锐。 闻中原丧乱,必有异图。 河西地方万里,带甲十万,足以自保。 若光出流沙,其势难敌。 高梧谷口见后火州,险阻之要,宜先守之而夺其水,可以坐制。 如以为远,伊吾关亦可拒也见哈密卫。 度此二厄,虽有子房之策,无所施矣。 熙不从。 光遂据凉州。 后十余年,秃发沮渠以及李之徒,后先角立,分裂其地,亦皆一再传而后亡。 岂非以山川厄塞,负隅易固哉? 北魏主焘平统万及秦、凉,以河西水草丰美,用为牧地,蓄甚蕃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半之,牛羊无数。 隋之末也,李轨窃有其地。 唐武德二年,克平之,渐有事于西域。 昔人言: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汉人繇此而羌戎宾服者二百余年。 光武以中土初定,未遑外略,闭玉门,谢贡献。 明帝时复通西域,耿秉所谓破伊吾、折匈奴左角者也。 班氏父子,世修其职,厥功炳焉。 于是敦煌以东,风尘无警。 唐初,得河西地。 贞观中,地益拓,置四镇。 咸亨初,为吐蕃所陷。 长寿元年,复收四镇。 议者请废之,崔融曰:太宗践汉旧迹,并南山,抵葱岭,割裂府镇,烟火相望,吐蕃不敢内侮。 高宗时,弃四镇不能有,而吐蕃遂张入焉耆之西。 今若又弃之,使彼得四镇,必临西域。 西域震,则威忄詹南羌。 南羌连衡,河西必危矣。 乃复守四镇。 《唐书·吐蕃传》:初,太宗平薛仁杲,得陇上地;禽李轨,得凉州;破吐谷浑、高昌,开四镇。 玄宗继收黄河、碛石、宛秀等军,中国无斥候警者,几四十年。 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 开远门,揭候书曰:西极道九千九百里,示戍人无万里行也。 自乾元以后,河西军镇多为吐蕃所陷,而安西北庭,犹为唐守。 贞元中,始陷于吐蕃。 自是陇坂以西,皆为异境,畿辅震惊,烽火时至。 盖河西,强兵足食之本也。 武后时,陈子昂言:凉州岁食六万斛,甘州所积四十万斛。 观其山川,诚河西咽喉。 地广粟多,户止三千,胜兵者少,屯田广野,仓庾丰衍,瓜、肃以西,皆仰其。 一旬不往,士已枵饥。 是河西之命,系于甘州矣。 且其四十余屯《六典》:甘州十九屯,水泉良沃,不待天时,岁取二十万斛。 但人力寡乏,未尽垦发。 今甘州积粟万计,兵少不足以制贼。 若吐蕃大入,则河西何以守? 宜益屯兵,外得以防盗,内得以营农。 其后吐蕃入寇,终后世为边患。 又《徐邈传》:邈为凉州刺史,修武威、张掖、酒泉盐池,以收敌谷。 又开广水田,以足边储。 宋时,河西没于夏,夏以富强。 元置行省于甘肃,而西域诸国悉为附庸。 明初,冯胜出兰州、略甘肃,先破元兵于别力笃山,取西凉、至永昌、下甘州。 又败元兵于虎剌罕口,进拔肃州。 又进至扫林山,取亦集乃路,次别驾山,抵瓜沙州,分布戍守,扼塞关塞而还。 永乐二年,建哈密等卫,领袖诸番,藩篱内地。 成化以后,哈密为土鲁蕃残破。 嘉靖中,徙其部落于肃州近境,而弃其地于土鲁番。 自是西域隔绝,番酋内侮,嘉峪以西,声教不至矣。 又西海左右,复巢逋逃;甘凉之间,孔道侵多;庄浪以东,咽喉易梗。 论者为羌戎异类,联络犹难。 今者南北同种,声息易达,狺狺然伺我四郊,非吾利也。 尝考河西水草丰饶,训兵足赋,于屯牧为宜。 昔人云:屯修于甘,四郡半给;屯修于甘凉,四郡粗给;屯修于四郡,则内地称苏矣。 夫耕屯之政,冏牧之设,旧章具在明初,置行太仆寺于都司城内,后皆因之,可勿讲欤? 诚安恃欤? 甘州左卫附郭。 本匈奴昆邪王地。 汉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之义。 后汉因之。 晋仍为张掖郡。 西魏置甘州,取州东甘浚山为名。 隋、唐因之,亦曰张掖郡。 宋时,西夏改为镇夷郡,寻曰宣化府。 元初,仍曰甘州。 至元初,改为甘肃路。 八年,曰甘州路,寻置行中书省于此。 明洪武二十四年,置甘肃卫。 二十九年,分置甘州五卫,此为左卫。 今卫城周十二里有奇,门四。 甘州右卫附郭。 建置同上。 今仍设左右二卫。 甘州中卫附郭。 建置同上。 甘州前卫附郭。 建置同上。 甘州后卫附郭。 建置同上。 ○张掖废县即今镇治。 汉为〈角乐〉得县,张掖郡治焉。 应劭曰:〈角乐〉得,匈奴王号也。 〈角乐〉,音禄。 后汉仍为郡治。 晋改曰永平县。 后魏因之。 后周为张掖郡治。 隋大业初,改为张掖县。 唐因之,州郡皆治此。 元省。 刘句曰:后魏置张掖军,孝文改为张掖郡及县。 又《通典》云:张掖县西北有汉张掖郡故城。 屋兰城在镇东北。 汉县,属张掖郡。 元凤三年,匈奴犯屋兰,败去。 后汉仍属张掖郡。 晋因之。 后废。 又昭武城,在镇西北。 汉县,属张掖郡。 后汉因之。 晋讳昭,改曰临泽,仍属张掖郡。 后废。 氐池城在镇东。 汉县,属张掖郡。 后汉因之。 晋省。 隆安五年,沮渠蒙逊自西安举兵,袭段业。 至氐池,众逾一万。 进逼候坞,业军皆溃,是也。 旧《志》:候坞在氐池西,去张掖百里。 ○西安城,在镇东。 后凉吕光置西安郡。 晋隆安二年,段业取西安,因城其地。 五年,沮渠蒙逊求为西安太守,因举兵击业而代之。 又宋元嘉三年,乞伏炽磐遣太子暮末伐河西王蒙逊,攻西安不克,又攻番禾,是也。 后魏废。 侯官城在镇北。 《后汉志》:武帝置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 后汉安帝时,张掖属国别领五城。 五城,侯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也。 晋废。 ○祁连城,在镇西北百九十里。 《晋志》:永兴中,前凉张祚置汉阳县,以守牧地。 张玄靓改为祁连郡。 吕光因之。 后废。 唐开元十六年,吐蕃寇甘州。 凉州将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即故城也。 胡氏曰:城在祁连山旁。 临松城在镇东南。 《晋志》:前凉张天锡别置临松郡。 太元中,吕光置中田护军,镇临松。 隆安五年,南凉秃发利鹿孤遣将袭沮渠蒙逊于张掖,至万岁、临松。 义熙五年,秃发亻辱檀遣军伐蒙逊,掠临松千余户。 蒙逊因掠南凉之显美以报之。 宋元嘉二年,西秦乞伏炽磐遣兵袭破临松,徙其民五千余户于枹罕。 十七年,魏拔姑臧。 沮渠无讳起自晋昌,复拔酒泉,围张掖,不克,退保临松。 后魏亦为临松郡,领安平、和平二县。 寻改郡为临松县,以二县并入。 后周复省入张掖县。 《五代志》:后魏临松县有临松山。 显美,见凉州卫。 建康城镇西二百里。 前凉张骏置建康郡,属凉州。 后梁因之。 后魏废。 唐嗣圣末,王孝杰置建康军。 天宝初,属河西节度使,后废于吐蕃。 《名胜志》:高台所西南四十里,有故建康城。 蓼泉城在故建康城西百二十里。 晋义熙十三年,沮渠蒙逊遣张掖太守沮渠广宗诈降,以诱西凉李歆。 歆发兵应之。 蒙逊将兵三万,伏于蓼泉。 歆觉之,引兵还。 蒙逊追破之于鲜支涧,城建康,置戍而还。 宋永初二年,歆东袭蒙逊,大败于怀城。 勒兵复战于蓼泉,为蒙逊所杀。 唐置守捉城于此。 《新唐书》:祁连山北有建康军,军西百二十里有蓼泉守捉城。 ○弱水城,在镇西南三百里。 西秦乞伏炽磐遣兵破吐谷浑觅地于弱水南,觅地降,置弱水护军,是也。 或云,在西宁卫境。 居延城在镇西北千二百里。 汉县,属张掖郡,郡都尉治此。 元狩初,又置属国都尉治焉。 其东北有居延泽,亦曰居延海。 古文以为流沙。 太初三年,使路博德筑遮罗障于居延泽上,是也。 《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夏,霍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 太和三年夏,路博德筑居延。 天汉二年夏,诏李陵出遮罗障。 陵将兵出居延北千余里。 《后汉志》注:郡都尉治居延。 永平十六年,耿秉等出张掖居延塞,击北匈奴。 安帝时,改置张掖居延属国,别领居延一城。 献帝兴平二年,武威太守张雅奏立为西海郡。 晋因之,仍领居延一县。 后废。 后魏正光二年,柔然国乱,其王阿那瑰、婆罗门相继来降。 凉州刺史袁翻请并存之,分统其民,修西海故城,以处婆罗门。 且曰:西海在酒泉北,去高车所居金山千余里,实北寇往来之冲要。 土地沃衍,大宜耕稼。 其北即邻大碛,野兽所聚也。 魏主从之。 所谓西海,即居延矣。 《括地志》:汉居延故城,在今张掖县东北千五百三十里。 有遮罗障。 《通典》居延城,亦曰居延塞。 王应麟曰:颜师古谓居延盖匈奴中地名,张掖所置县,以安处所获居延之人而名。 其说非也。 河西之未入汉也。 霍去病欲攻小月氏,则先望居延而济,乃至天山。 李陵欲涉单于庭,必先自居延北出,乃至浚稽。 则知居延之出匈奴,乃其要路也。 汉既全得月氏之地,立为四郡,则居延又为酒泉要路。 故筑塞其上,以扼其来。 名以遮罗,可见其实也。 《通典》既于张掖著居延塞,又于酒泉著遮罗障者,甘州之西,即肃州之东,寇之来路,亘乎两州之间。 故障塞之设,亦亘两郡。 李陵之军,自遮罗障北出,亦望遮罗障南入。 可见寇路出入,无不繇此也。 居延塞,即遮罗障。 《元志》甘州北一千五百里有汉西海郡居延故城,夏人尝立威福军于此。 元至元二十三年,立亦集乃路总管府。 城东北有大泽,西北俱接沙碛。 明初,冯胜拔肃州,进至扫林山,取亦集乃路,是也。 受降城在居延东北,谓之汉受降城。 其东近汉五原县界。 汉武太初元年,遣因于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 天汉二年,诏李陵出遮罗障。 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望,即无所见,还抵受降城休士。 又昭帝元凤初,匈奴遣骑屯受降城以备汉。 二年,匈奴复遣骑屯受降城。 宣帝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入朝。 既遣归,请留居幕南光禄塞,有急,保受降城,是也。 后魏太平真君九年,伐柔然,至受降城,无所见,因积粮于城内,置戍而还。 因于,读因于,匈奴中地名也。 光禄塞,见榆林镇。 石城在居延城北。 明正统初,阿鲁台为脱欢所败死。 其部落阿台及朵儿只伯窜据亦集乃路,屡犯甘凉。 诏边帅任礼进剿,破之于石城。 复追破之梧桐林,至黑泉而还。 别将赵安等又破之于刀力沟,逐出塞千余里,寇众几尽。 梧桐林诸处,俱在今塞外。 ○祁连山在镇西南百里。 山甚高广,为河西之镇。 亦曰天山。 今详见名山祁连。 合黎山在镇西北四十里。 《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 即此山也。 《括地志》:合黎山,亦名兰门山。 晋隆安五年,北凉沮渠蒙逊欲图段业,约其兄男成同祭兰门山。 又名要涂山。 一名羌谷。 《广志》云:肃州废会川县东北有合黎山。 ○人祖山,在城东北四十里。 其山不毛。 又东北五里为人祖山谷口,戍守处也。 甘浚山卫西南八十里。 山绵亘甚远。 距山丹卫三十里,中有泉,味甘冽,州以是名。 一名绀峻山。 ○临松山,在镇南一百里。 前凉于此置郡。 山岩有神骥足迹,亦谓之马蹄山。 《一统志》:马蹄山有临松、青松、丹霞三名。 三木楼山在镇东北塞外。 后汉永平十六年,分遣耿秉、秦彭出张掖居延塞,伐北匈奴。 绝幕六百里,击匈奴句林王于三木楼山。 建初八年,北匈奴三木楼山部落款五原塞降。 盖匈奴保聚处也。 川岩在镇西南三百五十里。 宋永初元年,北凉沮渠蒙逊欲伐西凉,引兵攻西秦浩,潜师还屯川岩。 西凉李歆因东袭蒙逊,进入都渎涧。 蒙逊击之于怀城,大败之。 怀城,盖在川岩之北、都渎涧之东。 ○大柳谷,在镇东南百里,与山丹卫接境。 曹魏青龙三年,张掖柳谷水溢,宝石负图立于川西,时以为司马氏之谶也。 又晋泰始二年,张掖太守焦胜言:氐池县大柳谷口水溢,有玄石之瑞。 《隋志》张掖县有大柳谷。 ○弱水在镇西。 《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 《淮南子》:弱水源出穷石山。 曾氏曰:弱水出于穷谷。 《通释》:弱水出吐谷浑界穷石山,自甘州删丹县西至合黎山,与张掖河合。 其水力不胜芥,然可以皮船渡。 环合黎山,东北入居延泽。 居延泽,即古流沙云。 晋元熙元年,西秦将乞伏孔子击吐谷浑觅地于弱水南,大破之。 觅地降,拜为弱水护军。 其地盖在今西宁镇之西塞外。 《括地志》:穷石山在删丹西南七里。 此盖兰门山。 余详见川渎异同。 张掖水在镇西十里。 经合黎山下,弱水入焉。 《水经注》:张水历绀峻山南,与张掖河合。 一名鲜水,亦谓之合黎水,又名羌谷水。 自吐谷浑界流入。 《一统志》:张掖河源出摆通川,经祁连山西,出合黎北,流入亦集乃界。 河西岸有泉数十处,俱生芦草,饲秣资焉。 ○黑水,在镇西十三里。 即张掖河之别名。 或曰,即张掖河之支流也。 从卫西南山谷间流经此,有黑河桥跨其上。 其下流仍合于张掖河。 明正德九年,火鲁番部长之弟真帖木儿,尝羁寓甘州,谓甘州城南黑河可引灌城,因导叛寇满速儿谋犯边云。 沮渠川在镇东南。 或曰,即卢水也。 《北史》:沮渠蒙逊世居张掖临松卢水。 即此川矣。 后人因谓之沮渠川。 唐武德八年,凉州将安修仁破叛胡睦伽陀于沮渠川,是也。 ○蒲离侯水,在镇北塞外。 汉本始元年,分道击匈奴。 范明友出张掖塞千二百余里,至蒲离侯水,即此。 居延海在故居延城东北。 亦曰居延泽。 《志》云:渡张掖河,出合黎峡口,傍河东壖,屈曲行千五百里,至居延海。 《唐书》:居延海,在宁寇军东北。 武后垂拱初,同罗、仆固等部叛命,刘敬同等出居延海讨之,同罗、仆固皆败散。 宁寇城,见山丹卫。 千金渠在镇西。 《汉志》注:千金渠西至乐入泽中,或谓之泺得渠。 乐,见肃州卫。 ○阳化渠,在镇南六十里。 又南十里,有阳化西渠。 又有梨园堡渠,在镇南百里。 旧《志》云:卫境之渠以数十计,俱有溉田之利。 赤柳涧在镇西南三百三十里,与肃州卫分界处。 《通典》:赤柳涧,在肃州东南二百里。 ○赤泉,在废氐池县北。 晋义熙二年,秃发亻辱檀伐沮渠蒙逊。 蒙逊婴城固守,亻辱檀至赤泉而还。 又穷泉,在卫东南。 晋义熙六年,秃发亻辱檀伐沮渠蒙逊,战于穷泉,大败而还。 ○均石戍在镇东。 晋时为张掖西郡分界处。 义熙三年,南凉秃发亻辱檀自姑臧伐沮渠蒙逊。 蒙逊与战于均石,大破之,遂克西郡,是也。 人祖山口在镇东北四十五里。 又镇西南七十里有大小磁窑山,又西南有甘浚山口,俱戍守处。 ○通远山口,在镇南八十里。 又南十里为顺七口。 又十里为宣政、阳化、和宁诸口。 又十里为大慕化、小慕化及洪水等山口。 诸口皆通祁连山,设兵戍守。 沙河堡在镇西八十里。 又西有甘浚、高台二堡。 又小满堡,在沙河堡南。 又东南有黑城堡。 已上五堡,属甘州左卫,有官军戍守。 长乐堡在镇西北。 又卫南有大满、顺化二堡。 西北有平源堡。 俱属右卫官军戍守。 ○镇平堡,在镇东南。 又镇南有小慕化堡。 西有抚夷堡。 西北有平川、胭脂共五堡。 向俱属甘州中卫,官兵戍守。 柳树堡在镇西北。 又镇东南有古城、洪水、东乐三堡。 向俱属甘州前卫,官兵戍守。 《志》云:古城堡在镇东南四十里。 又东四十里为东乐城。 又东五十里,即山丹卫云。 板桥堡在镇西北二百里。 向属甘州后卫,官兵戍守。 嘉靖末,寇尝犯此。 督臣王崇古等议移兵于高台所,以便声援,是也。 又张钦堡,在镇西南。 嘉靖初,官军败土鲁番于此。 巩笔驿在镇西南。 唐开元十五年,回纥部酋护输,袭杀河西节度使王君鋑于此。 ○仁寿驿,在镇东南十里。 又西城驿,在镇西四十里。 又西四十里,即沙河堡。 又西四十里,即抚夷驿。 又西四十里,则高台千户所也。 肃州卫镇西五百十里。 西至废瓜州五百二十里,北至废亦集乃路五百里,西南至赤斤蒙古卫界五百里。 汉以前为月氏国地,后为匈奴所据。 武帝太初元年,开置酒泉郡刘句曰:城下有金泉,其味如酒,因以为名。 后汉及魏晋因之。 西凉李迁都于此。 后魏亦为酒泉郡刘句曰:后魏初,置酒泉军。 太和中,改为郡。 《通典》亦曰:后魏有酒泉郡。 今魏收《志》不载也。 隋初,郡废,始置肃州。 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张掖郡。 唐复置肃州。 天宝初,亦曰酒泉郡。 宋没于西夏。 元为肃州路。 明初,改为肃州卫。 今亦设肃州卫。 卫迫临边徼,通道羌戎,河山环带,称为要会《边略》:甘肃边自金城至嘉峪,长一千六百余里,西控西域,南迫羌界,北当要冲。 而肃州地居绝塞,孤悬天末,尤为控扼之要。 明洪武五年,冯胜下河西,虽直抵玉门,而嘉峪以外皆为羁縻地。 嘉靖中,割弃哈密,嘉峪益为极边矣。 夫弃敦煌而事酒泉,则玉门以外,声势遥隔,此蕃戎所以生心,边备所以日棘也。 有远驭之略者,其亦取鉴于汉、唐之成算哉? ○酒泉废县今卫治。 汉福禄县地。 《通典》曰:县有古长城,汉遮罗障也。 隋初,废酒泉郡,置酒泉县,为肃州治。 炀帝初,州县俱省。 义宁元年,复置酒泉县。 唐武德二年,仍为肃州治。 后没于吐蕃。 今卫城周八里有奇,门三。 福禄城卫东南五十里。 汉县,为酒泉郡治。 魏、晋因之。 隋亦为福禄县,初属肃州。 大业初,属张掖郡。 唐改属酒泉郡。 刘句曰:唐福禄县、汉乐涫县地也。 武德二年,于乐涫故城置福禄县。 乐涫城在卫东二百五十里。 汉县,属酒泉郡。 后汉因之。 晋仍属酒泉郡。 前凉张氏分乐涫属建康郡。 隆安初,沮渠蒙逊起兵临松。 其从兄男成亦聚众数千屯乐涫,进攻建康,推太守段业为凉州牧,是也。 义熙初,西凉李以张体顺为建康太守,镇乐涫。 后周废乐涫入福禄县。 玉门城在卫西二百里。 汉县,属酒泉郡。 后汉因之。 阚る曰: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因名。 晋仍属酒泉郡。 《五代志》:后魏尝置玉门郡于此。 西魏大统十二年,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叛。 瓜州民张保据州城应之。 晋昌民吕兴亦据郡应保。 宇文泰遣史宁至凉州,保遣州主簿令孤整将兵救仲和。 整行及玉门,还击保,先克晋昌,进击瓜州。 保奔吐谷浑。 所谓玉门,即此城也。 《唐志》:河西节度使统玉门军,在酒泉郡西二百里,即汉故县城矣。 宋白曰:县石门周匝山间,径二十里,众流北入延兴海。 唐开元十五年,吐蕃陷瓜州,进攻玉门军。 五代晋天福三年,高居诲使于阗记,自肃州西渡金河百里,出天门关。 又西百里出玉门关,亦即玉门城矣。 绥弥城在卫西。 汉县,属酒泉郡。 后汉改曰安弥。 魏、晋因之。 晋太元十年,吕光自西域还,凉州刺史梁熙遣其子胤等拒之于酒泉。 光遣将彭晃等与胤战于安弥,破擒之。 或讹为安珍县。 义熙二年,沮渠蒙逊袭李于酒泉,至安珍。 即安弥也。 后魏。 废。 ○延寿城,在卫西南。 后汉置县,属酒泉郡。 晋因之,后废。 又騂马城,在卫西。 晋置县,属酒泉郡。 后废。 会水城在卫东北。 汉县,属酒泉郡。 阚る曰:众水所会,故曰会水。 又县有偃水障,为北部都尉治。 东部障,为东部都尉治。 后汉因之。 晋仍属酒泉郡。 后废。 乾齐城在卫西北。 乾,音干。 汉县,属酒泉郡。 有西部障,西部都尉治。 后汉因之。 晋改属敦煌郡。 后废。 ○沙头城,在卫西二百五十里。 汉县,属酒泉郡。 后汉因之。 晋惠帝分属晋昌郡。 隆安四年,北凉酒泉太守王德叛,称沙州刺史。 段业使沮渠蒙逊讨之。 德奔晋昌。 蒙逊追破之于沙头,是也。 会稽城在玉门故城西。 汉沙头县地。 晋惠帝元康五年,分置会稽县,属晋昌郡。 西凉李因置会稽郡。 后魏因之。 《五代志》:会稽郡在汉玉门县界。 后周废郡,并会稽、新乡、延兴三县地为会稽县。 隋开皇中,改为玉门县,以汉玉门县并入焉,属瓜州。 唐亦为玉门县,属肃州。 贞观中,县废。 《通典》:苻坚徙江淮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 西凉武昭王遂以南人置会稽郡,中州人置广夏郡。 广夏城,今见沙州卫。 凉宁城在卫东北,后凉所置郡也。 晋隆安五年,沮渠蒙逊所部酒泉、凉宁二郡,叛降于西凉。 魏收《志》:凉宁郡,领园池、贡泽二县。 西魏废。 ○威远城,在卫北。 《唐志》:肃州有酒泉、威远二守捉城。 又曲尤城,在卫西。 卫北又有胭脂城,盖西夏时所置。 威虏城在卫北百二十里。 又有天仓墩、毛目等城,皆近塞,接亦集乃城。 《志》云:卫东北有白烟墩等城堡,俱嘉靖间筑。 又白城子,在卫东北百二十里。 《元志》:在黑水河西。 《五边考》:嘉靖末,嘉峪关属部落日羔剌等族,因哈密失守,徙居肃州之白城山。 即白城子矣。 金塔寺城卫东北六十里,亦曰金佛堡。 嘉靖七年,迁哈密种于此。 其相近者,又有魏城及魏里城。 又钵和寺,亦在卫北。 嘉靖中,以钵和寺境外闲地,给哈密种人寄住,是也。 ○崆峒山在卫东南六十里。 《括地志》:古西戎地。 司马迁谓黄帝披山通道,西至崆峒,指此山也。 《九州要记》:近崆峒山顶有魏太祖埒。 魏太祖,拓跋也。 ○嘉峪山,在卫西六十里。 山之西麓,即嘉峪关。 一名玉石山,一名璧玉山。 《穆天子传》:天子巡黑水,至璧玉之山。 即此。 昆仑山在卫西南二百五十里,南与甘州山连。 其巅峻极,经夏积雪不消,俗呼雪山。 《志》云:山有昆仑之体,因以为名。 或曰,即《禹贡》之西戎昆仑也。 周穆王西巡,至仑丘,见西王母于此。 汉平帝时,金城塞外羌献鱼盐之地,遂得西王母石室云。 或谓之小昆仑。 ○九龙山,在卫南二百里。 《通典》:酒泉县有九龙山,是也。 又有独登山,《志》云:在废玉门县北。 有盐出岩石上,美于海盐。 其相近者,又有神雨山。 西候山在卫西北塞外。 汉本始元年,分道伐匈奴。 赵充国出酒泉塞千八百余里,至西候山,是也。 亦作候山。 ○黑山,在卫北。 屹立沙漠中,黑水经其下,为北面之形胜。 ○讨来河在卫北百里。 源出雪山,东流三百里,入于镇夷所之黑河。 ○沙河,在卫东四十里。 源亦出雪山。 又清水河,在卫北四十里,下流俱会于讨来河。 黑水在卫西北十五里。 自沙漠中南流,经黑山下,又南合于白水。 《通典》:即《禹贡》之黑水也。 出张掖郡西北境之鸡山,南流至敦煌郡,经三危山云。 ○白水,在卫西南二十里。 源出卫北山谷中,黑水流合焉。 又有红水,在卫东南三十里。 源亦出卫南山谷中,西流会于白水,入西宁镇之西海。 金河在卫西。 《高居诲使于阗记》:从甘州而西,始涉沙碛。 又西北行五百里,至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云。 唐人有金河戍。 呼蚕水在卫东,亦名福禄水。 《汉志》注: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 羌谷水,即张掖河也。 《寰宇记》:呼蚕水,一名潜水。 ○榆树泉,在嘉峪关外。 嘉靖中,边臣杨博请建墩台于榆树泉,以厚边防,是也。 ○嘉峪关在卫西嘉峪山下。 山之西,即关口。 明初,收河西地,西抵玉门,北至沙漠,而仍以嘉峪为中外巨防。 弘治七年,闭嘉峪关,绝西域贡。 八年,甘肃巡抚许进等出嘉峪关,入哈密。 土鲁番遁走。 正德十六年,土鲁番大掠嘉峪附近诸裔。 自嘉靖以后,土鲁番侵扰益甚,嘉峪之防日急。 隆庆以后,势始衰息。 石关儿口,在嘉峪东。 又东有新山口,去卫北八、九十里。 文殊山口在卫西南三十五里。 又西南二十余里有硫黄山口。 卫东南又相近有寒水石山口、红山口、观音山口,俱卫卒戍守。 土隗口在卫北塞外。 宋大中祥符二年,契丹伐回鹘,破肃州。 先是,契丹将萧图玉伐回鹘,入甘州。 至是,复破肃州,尽俘其民,修土隗口故城以实之。 永宁堡在卫东。 又卫南有永安、永清等堡。 卫东南有永定盐池等堡。 《志》云:盐池堡,在卫东百三十里。 亦曰盐池驿,接镇夷千户所。 ○临水堡,在卫东四十里。 亦曰临水驿。 又东四十里为河清堡。 亦曰河清驿。 成化中,罕东番贼尝犯此。 又老鹳窠堡,在卫西。 嘉靖七年,土鲁番尝犯此。 土儿坝在卫西境。 又西为沙子坝。 正德中,土鲁番入寇,官军败绩于此。 又仙人坝,亦在卫西境,番族所居也。 ○守乐烽,在卫西南三百四十里。 宋白曰:唐肃州与瓜州分界处。 马庙在卫东。 晋义熙六年,沮渠蒙逊伐西凉,败其世子歆于马庙。 盖祭马祖之处,因名。 山丹卫镇东南百八十里。 东至永昌卫百九十里,南至番界二百七十里。 汉张掖郡地。 东汉末,属西郡。 晋因之。 后魏仍属西郡。 西魏郡废,县属甘州。 大业初,仍属张掖郡。 唐属甘州。 宋为西夏所据,置甘肃军于此。 元为山丹州。 明初,改置山丹卫。 今亦设山丹卫。 卫密迩张掖,联属诸城,南隔番戎,北控沙漠。 甘肃有事,卫其肘腋地也。 哽咽为虞,可无意外之防哉! ○删丹废县即今卫治。 汉县,属张掖郡。 后汉末,改属西郡。 晋因之。 后魏曰山丹县,仍属西郡。 西魏属甘州。 大业初,复曰删丹县,仍属张掖郡。 唐属甘州。 西夏亦为删丹县。 元曰山丹州。 明初,改州为卫。 今卫城周七里有奇。 日勒城在卫东南。 汉县,属张掖郡。 元凤三年,匈奴分三队入寇。 日勒、屋兰、番和皆败去。 《汉志》注:县有泽索谷,郡都尉治此。 泽,音铎。 后汉因之。 献帝分置西郡,治日勒县。 晋亦为西郡治。 《志》云:自姑臧西北出张掖,其间有大岭。 度岭而西,西郡当其要岭,谓删丹岭也。 隆安二年,后凉段业据建康,使沮渠蒙逊攻克西郡。 于是,晋昌、敦煌诸郡皆降。 后魏改置永宁县,为西郡治。 西魏郡废,又改县曰弱水。 后周复省县入山丹。 ○金山废县,在卫东。 后周置县,属甘州。 寻省。 万岁城在卫东南。 晋置县,属西郡。 南凉秃发利鹿孤遣将袭沮渠蒙逊,至万岁、临松。 此即万岁城也。 后废。 宋白曰:隋炀帝始并万岁县入删丹。 ○焉支城,亦在卫东南。 后魏置县,属番和郡。 因焉支山以名。 隋并入番和县。 番和,今见永昌卫。 宁寇城在卫北。 《唐志》:渡张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峡口,傍河东,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 初曰同城守捉,属删丹县。 武后初,同罗、仆固等部叛。 刘敬同讨破之于居延海,敕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纳降者,即守捉城也。 天宝二年,改为宁寇军。 《通典》:张掖郡北界傍张掖河,屈曲过同城镇,至峡口烽,总三千七十八里。 又宁寇军东北,即居延海云。 胡氏曰:宁寇军,在凉州东北千余里。 ○焉支山卫东南百二十里。 旧《志》云:在番禾县界。 汉元狩二年,霍去病击匈奴,过燕支山千余里。 匈奴既失此山,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是也。 隋大业五年,炀帝伐吐谷浑,还出张掖,至燕支山。 高昌、伊吾及西域二十七国皆谒于道左。 唐哥舒翰尝建神祠于山麓。 《西河旧事》云: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 上有松柏五木,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山同。 一名删丹山,亦曰删丹岭,又名丹岭。 余见凉州卫洪池岭。 甘浚山卫西北三十里,连亘于甘州境内。 中有三石洞,下有泉。 又红寺山,在卫北二十里。 其山土色多红。 《志》云:卫城北三里有花门山。 葱谷在卫东。 晋隆安初,沮渠蒙逊据金山。 吕光遣子纂败之于葱谷。 胡氏曰:葱谷,在删丹县境内。 是也。 ○南草湖在卫城南,周回九里。 又西草湖,在城西十里,周回七里,与南草湖水皆可灌田。 红盐池在卫北五百里,池产红盐。 又居延泽旁亦有池,产白盐,采之不竭。 ○红寺山口卫北二十五里。 《志》云:卫南百余里有静宁山、和宁山、无虞山、宁番山等四口。 ○石峡口,在卫东八十里。 两峰相对,下有石井。 今石峡口堡及石峡口驿,俱置于此。 又东四十里,即永昌卫之水泉儿驿。 新河堡卫东四十里。 正德中,边将张鹏等败寇于新河北山坡,即此。 又东四十里,即石峡口堡也。 ○永兴堡,在卫东南。 又东南有暖泉、大黄山等堡。 卫西南又有洪水山、洪水店等堡。 靖安堡在卫西。 成化中,寇尝犯此。 官兵御却之。 又宁远堡,在卫东二百里。 本属永昌卫。 隆庆中,改今属。 卫境口堡,向俱设军戍守。 赤亭在卫西北。 唐开元八年,突厥将暾欲破拔悉密于北庭,还出赤亭,掠凉州羊马。 唐兵邀之于删丹,为所败。 《唐志》:删丹县有赤亭。 永昌卫在镇东南三百十里。 东至凉州卫百五十里,西至山丹卫一百九十里。 汉张掖、武威二郡地。 后汉及魏晋因之。 后魏置番和郡。 后周改置番和镇。 隋属凉州。 大业中,属张掖郡。 唐仍属凉州。 宋初,为西凉府地时为西番所据,羁属于宋。 景德中,没于西夏。 元初,仍属西凉府。 至元十五年,置永昌路以永昌王宫殿所在而名。 明初,改置永昌卫卫城周七里有奇,门四。 今因之。 卫唇齿姑臧,形援张掖,襟山带水,战守有资,河西一线,卫其东西孔道也。 ○番禾城在卫西。 汉置番禾县,属张掖郡,农都尉治此。 番,读曰盘。 后汉曰番和县。 晋仍曰番和,改属武威郡。 后凉吕光置番禾郡。 后魏因之,亦曰番和郡。 西魏末,突厥假道番和袭吐谷浑。 隋曰番和县,属凉州。 唐复曰番禾,仍属凉州。 天宝三载,以山出醴泉,改为天宝县。 后废于吐蕃。 ○彰县城,亦在卫西。 魏收《志》:番和郡,领彰县及焉支县。 《隋志》:开皇中,并力乾、安宁、广城、彰、焉支五县入番和县。 鸾鸟城在卫西南。 汉置鸾鸟县,属武威郡。 后汉因之。 建光初,护羌校尉马贤,自金城、令居追叛羌于鸾鸟。 又永康初,段击破西羌于鸾鸟,是也。 晋县废。 唐以其地置神鸟、嘉麟二县,属凉州。 后没于吐番,县废。 刘句曰:鸾鸟,读曰鹳雀。 唐置嘉麟县。 此鸾鸟故城。 其神鸟县,则鸾鸟县地也。 ○金山在卫北二里。 晋隆安初,沮渠蒙逊攻后凉临松郡,拔之,屯据金山。 又义熙十三年,沮渠蒙逊遣其将袭乌啼部,大破之。 乌啼,盖在金山之西。 旧《志》:山本属山丹。 《魏氏春秋》云:删丹县金山玄川溢。 《五代志》张掖郡删丹县有金山。 山盖亘于番和、山丹两县间也。 青松山卫南八十里。 一名大黄山,一名瑞兽山。 一山而连跨数处。 又鸾鸟山,在卫西南。 汉县以此名。 群山连亘,与青松、白岭诸山皆相接。 ○白岭山,在卫西南。 山顶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寒气异于他处,鸟飞不下。 其东与凉州南山相连,亦名雪山。 ○水磨川卫西南二十里。 一名云川。 源出鸾鸟山之平羌脑儿都山口。 水势汹激,能转水磨,因名。 今城东有三岔河流合焉。 又考水河,在卫西南六十里。 东北流,入于水磨川。 ○蹇上口渠,在卫东二十里。 源出雪山,经蹇占山口,下流合水磨川,分为九渠。 卫境之田藉以灌溉。 恩宿川在卫西。 晋太元初,苻秦将苟苌等伐凉,至河西。 遣别将马晖等西出恩宿,邀张天锡走路,期会姑臧。 晖等行泽中,值水失期处也。 ○暖泉,在卫西南三十五里。 二穴涌出,四时尝温,东北流入水磨川。 《通志》卫东北有白盐池、青盐池。 ○水磨川关在卫西二十里。 又卫西有白石崖山。 卫西南有平羌山、脑儿都山、鸾鸟山。 卫南有一颗树山。 卫东南有土鲁干山、长城山,凡七口。 向俱设卫卒戍守。 乐善堡在卫东。 又真宁堡,在卫东二十里。 真宁驿亦置于此。 又东二十里,即凉州卫之沙河堡。 ○水磨川堡,在卫西四十里。 又西五十里为水泉儿堡,有水泉儿驿,接山丹卫界。 又高古堡,在卫西八十里。 天启中,设守备驻守于此。 又有永宁堡,在卫西北六十里。 其相近又有官家堡、卫境口堡,俱官军戍守处。 苕藋戍在卫西。 旧《志》云:在汉张掖郡番禾县界。 晋隆安初,后凉三河大守沮渠麴粥以吕光猜忌,谓其兄罗仇曰:若勒兵向西平,出苕藋,奋臂一呼,凉州不足定也。 义熙七年,南凉秃发亻辱檀自乐都伐北凉,五道俱进,至番和、苕藋,掠五千余户而还。 九年,沮渠蒙逊自姑臧西如苕藋,遣兵袭卑和等部,是也。 凉州卫在镇东南五百里。 东至靖远卫六百里,东南至临洮府兰州六百三十里,南至西宁镇三百六十里,北至镇番卫百九十里。 周时为狄地。 汉初,为匈奴休屠王地《通典》:秦兴匈奴既失甘泉,使休屠浑邪王居此。 刘句曰:秦时月支戎所据也。 甘泉,见西安府泾阳县。 武帝太初四年,匈奴休屠王降,置武威郡。 后汉因之。 魏晋时,凉州并理于此。 前凉张轨、后凉吕光,皆据其地吕光改武威太守为凉都尹。 北凉沮渠蒙逊亦尝迁都于此。 后魏亦曰武威郡,兼置凉州。 隋初,郡废,州存。 炀帝初,复改州为郡。 唐初,为李轨所据。 武德二年,复置凉州景云初,置河西节度治于此。 开元中,又置赤水军于城内。 天宝初,曰武威郡。 广德初,没于吐蕃。 咸通四年,收复。 旋又荒弃。 后唐长兴四年,复来属,置归义军于此。 周显德中,凉州复绝于中国。 宋初,为西凉府西番所据也。 寻没于西夏。 元初,仍曰西凉府,寻改西凉州,属永昌路。 明初,改置凉州卫,今因之。 卫山川险厄,土田沃饶。 自汉开河西,姑臧常为都会。 魏晋建置州镇。 张轨以后,恒以一隅之地,争逐于群雄间。 魏太武焘灭北凉,敕太子晃曰:姑臧城东西二门外,涌泉合于城北。 其大如河,自余沟渠流入漠中,其间乃无燥地。 《五代史》: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 土沃物繁而人富乐。 其地宜马。 唐置八监,牧马三十万匹。 汉班固所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是也。 西夏得凉州,故能以其物力侵扰关中,大为宋患。 然则凉州不特河西之根本,实秦陇之襟要矣。 ○姑臧废县今卫治。 汉置县,为武威郡治。 晋因之,又为凉州治。 张轨、吕光并都于此。 后魏武威郡治林中县。 或曰即故姑臧也。 西魏仍曰姑臧。 隋、唐皆因之。 宋没于西夏。 元废。 《西河旧事》:姑臧城,秦月氏戎所据。 匈奴谓之盖臧城,语讹为姑臧也。 王隐《晋书》:凉州城有龙形,一名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二里,本匈奴所筑。 张氏居之,又增筑四城箱,各千步,并旧城为五。 《张骏传》:骏于姑臧城南筑五殿。 四面各依方色,四时递居之。 其中又起谦光殿。 宫门南曰端门,东曰青角门,中城之门曰广夏门,北曰洪范门,南曰凉风门,东曰青阳门。 又东城亦曰讲武城,北城亦曰玄武圃。 太元初,苻秦灭凉,改谦光堂曰宣德。 十年,吕光据有姑臧,复曰谦光。 隆安初,郭作乱,以二苑之众,烧洪范门,不克,据东苑以叛。 三年,吕纂作乱,帅壮士逾北城,攻广夏门。 其弟弘率东苑之众,斧洪范门。 吕绍将齐从守融明观拒之,不克。 纂入自青角门,升谦光殿。 绍登紫阁自杀。 四年,弘复以东苑之兵作乱,败死。 又是年,纂袭北凉,围张掖。 南凉秃发亻辱檀闻之,乘虚袭姑臧。 纂弟伟凭北城自固。 亻辱檀置酒朱明门,大飨将士,耀兵青阳门,掠八千余户而去。 五年,后秦将姚硕德伐凉,取姑臧。 义熙二年,后秦主兴以姑臧授秃发亻辱檀。 征凉州刺史王尚还长安。 亻辱檀逼遣尚。 尚出自青阳门。 亻辱檀入自凉风门,大燕群臣于宣德堂。 盖姚秦复改谦光曰宣德也。 四年,姚兴遣子弼等袭姑臧,不克。 弼退据西苑。 兴复遣姚显等继进。 显至,遣善射者孟钦等挑战于凉风门。 亻辱檀遣将斩之,乃还。 六年,姑臧入于沮渠蒙逊。 八年,蒙逊自张掖徙姑臧。 宋元嘉十六年,北凉为后魏所灭。 《敦煌杂录》:姑臧城内有沮渠蒙逊所造七级木浮图,因名七级城。 又檀道鸾筑土为城,若盘龙状,四隅有头尾两翅,一名鸟城也。 《新唐书》: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 旧城匈奴所筑。 张氏增筑四城。 余二城,又后人所筑也。 其东西箱城,亦曰东西苑城。 至德二载,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作乱,杀节度使周泌。 武威七城,胡据其五。 度支判官崔称等以二城坚守,讨平之。 广德初,为吐蕃所陷。 咸通四年,沙州防御使张义潮收复凉州。 寻为西番所据。 后唐长兴四年,凉州内附。 周显德二年,复没于西番。 宋初,亦为羁属地。 至道二年,丁惟清知西凉府,言凉州周回二千里,东界原州,南界雪山、吐谷浑、兰州,西界甘州,北界吐蕃,州城周四十五里。 又有融明观,亦前凉所建,在广夏门内,是也。 夏人仍为西凉府治。 元为西凉州治。 《志》云:今卫城周十一里有奇,门四。 东北二里,又有姑臧旧城遗址。 武威城在卫西北。 汉县,属武威郡。 后汉因之。 晋省入姑臧。 《续汉志》注:姑臧东南有汉阴县故城。 今见靖远卫。 休屠城在卫东北。 汉县,属武威郡。 因故休屠王城以名。 《汉志》注:县有熊水障,武威都尉治。 又北部都尉治休屠城。 太初三年,伐大宛,置居延、休屠,屯兵以卫酒泉,是也。 后汉仍属武威郡。 晋县废。 隆安初,后凉张捷等招集戎夏三千人,反于休屠,以应郭,即此。 《水经注》:姑臧城西有马城。 东城,即汉休屠故县。 显美城在卫西北。 汉县,属张掖郡。 后汉改属武威。 三国魏黄初二年,凉州刺史张既击卢水叛胡于显美,破平之。 晋仍属武威郡。 隆安五年,南凉秃发亻辱檀攻后凉昌松太守孟于显美,即此。 后周废入姑臧县。 ○宜盛城,在卫西。 魏收《志》:凉州武安郡领宜盛一县。 《隋志》注:后魏置武安郡,治襄武县。 并西魏废。 武兴城在卫西北。 晋永宁中,张轨以秦、雍移人置武兴郡。 魏收《志》:武兴郡领晏然、马城、休屠三县。 王莽时,改休屠为晏然。 张轨盖析休屠置晏然、马城二县也。 晋隆安三年,后秦姚硕德攻后凉吕隆于姑臧,以降将姜纪为武威太守,屯据晏然,即武兴矣。 西魏时,郡县俱废。 唐武德八年,凉州叛寇睦伽伦寇武兴,即故城也。 石头城在卫东。 晋大宁初,刘曜军河上,声言攻凉州。 张茂屯石头以拒之。 胡氏曰:石头在姑臧城东。 《志》云:卫西南八十五里有石头山。 ○清塞城,在卫东南。 晋太元初,苻秦将梁熙、苟苌等伐凉。 凉将马建退屯清塞。 既而苌等败凉,常据兵于洪池,遂入清塞。 清塞,盖与洪池岭相近。 又金昌城,在卫南。 晋太元初,秦将苟苌等入清塞,败凉兵于赤岸。 张天锡自金昌城出战,败还姑臧。 胡氏曰:金昌城,在赤岸西北。 白亭城在卫西北五百里。 唐白亭军也。 武后长安初,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 先是,州境广轮不过四百余里。 突厥、吐蕃频岁奄至城下。 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境碛中置白亭军,控其冲要,拓境千五百里。 自是,寇不复至城下。 开元中,亦曰白亭守捉城。 和戎城,今甘州东南古浪所也。 大斗城在卫西二百里。 《新唐书》:本赤水守捉城也。 亦曰赤水军,本名赤乌镇,有赤乌泉。 西魏时,置戍于此。 废帝钦二年,吐谷浑叛。 魏通使于齐。 凉州刺史史宁觇知其还,袭执其使者于赤泉。 唐因置赤水军,幅员五千一百八十里,军之最大者。 开元十六年,改为大斗军。 因大斗拔谷为名,属河西节度使。 天宝六载,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以部将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是也。 《通典》:赤水军,在凉州城内。 盖改赤水为大斗,因移军于城内,仍存旧名也。 交城在卫西二百里。 亦曰交城守捉。 又卫南二百里有乌城守捉。 俱唐开元中置,属河西节度使。 或谓之张掖守捉城。 《一统志》:卫东北三十里有永昌城,元永昌路本治于此。 ○天梯山卫南八十里。 山路崎岖,层折而上,因名。 晋大兴二年,京兆人刘弘客居凉州天梯山,以妖术惑众处也。 宋元嘉十六年,魏主焘议伐凉州。 李顺等言:姑臧城南天梯山上,冬有积雪,深至丈余。 春夏消释,下流成川。 居民引以灌溉。 后以虚妄获罪,是也。 ○臧南山,在卫西南百二十里。 上多积雪,亦名雪山。 《一统志》:姑臧界有第五山,清泉茂林,悬崖石室,自昔为隐士所居。 又西山,在卫西二十里。 中有莲花峰,甚高耸。 大斗拔谷山卫西二百里,山甚高。 隋大业五年,伐吐谷浑,自张掖东还。 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雪晦冥,士多冻馁死者。 唐武德初,西突厥阙度设为李轨所败,窜于达斗拔谷,寻为轨所灭。 贞观八年,李靖讨吐谷浑还,上遣使劳军于大斗拔谷。 又开元十四年,吐蕃自大斗谷攻甘州,焚掠而去,是也。 亦作达斗拔谷云。 石驴山在卫西南。 《志》云:在姑臧西南长宁川之西北。 张讨曹祛于晋昌,自姑臧西逾石驴。 又秃发亻辱檀为沮渠蒙逊所败,其将折掘奇镇据石驴以叛,是也。 长宁川,见西宁镇长宁谷。 洪池岭在卫东南,凉州之大山也。 晋太元初,苻秦梁熙等伐凉。 张天锡遣将常据军于洪池,为秦所败。 隆安二年,羌酋梁饥攻后凉西平。 秃发乌孤欲救之。 左司马赵振曰:吕氏尚强,洪池以北,未可冀也。 岭南五郡,庶几可取。 乌孤击饥,大破之,遂取岭南五郡。 岭,即洪池岭。 五郡:广武、西平、乐都、湟河、浇河,皆在洪池岭南也。 《唐志》:凉州有洪池府。 又姑臧有二岭:南曰洪池岭,西曰删丹岭。 后凉杨颖谏吕纂曰: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 是也。 自删丹岭以西,谓之岭西。 张氏以后,西郡、张掖、酒泉、建康、晋昌,皆谓之岭西地云。 可落亥在卫东南。 隋开皇二年,突厥寇兰州。 凉州总管贺娄子败之于可落亥。 《志》云:山无草木,曰亥。 ○高越原,在卫西北塞外。 隋开皇三年,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出凉州,与突厥相拒于高越原,却之。 ○白亭海在卫东北。 卫西南有五涧谷水流入。 以水色洁白,故名。 一名小阔端海子。 《高居诲使于阗记》:自灵州过黄河三十里,始涉沙入党项界,曰细腰沙。 神树沙至三公沙,宿月支都督牙帐。 自此沙行四百余里,至黑堡沙,沙尤广,遂登沙岭。 沙岭,党项牙也。 渡白亭海,乃至凉州。 盖自灵州西,出凉州,白亭海为必经之道。 潴野泽在卫东北三百里。 一名都野泽,亦曰休屠泽,又名凉泽。 《禹贡》:原隰底绩,至于猪野。 是也。 《汉志》注:休屠泽,在武威县东北。 古文以为猪野。 其上承武始泽。 晋元兴初,秃发亻辱檀攻后凉,至昌松,徙凉泽段冢民五百余户而还。 段冢,其地与凉泽盖相近。 ○武始泽,在卫西。 亦曰武始大泽。 晋永和十一年,凉张祚之乱,宋琨起兵武始大泽以攻姑臧,是也。 五涧在卫东。 《水经注》:五涧水,出姑臧城东,西北流,注于马城河。 晋义熙二年,姚兴以姑臧授秃发亻辱檀。 亻辱檀军于五涧,遂入姑臧,是也。 又有五涧,在洪池岭南。 宋永初二年,沮渠蒙逊遣沮渠鄯善伐西秦,败于五涧。 既又遣沮渠成都耀兵岭南,遂屯五涧,为西秦将出连虔所败。 ○赤弥干川,在卫西五十里,与卫东南百五十里之黄羊川,俱分流灌田,民资其利。 三岔沟在卫东南。 成化中,土达满四作乱。 四,本名俊。 明初,徙降部于边地。 俊居凉州三岔沟,谓之满家营。 至是据石城作乱,官军讨平之。 石城,见固原州。 ○灵泉池,在卫治南。 后凉吕光尝晏群臣于此。 又有红泉,《一统志》:在卫东五十里,水色微红。 ○甘泉关在卫西。 《唐志》:凉州有甘泉关。 杂木口关,在卫东三十里。 又卫西南有俺公山,卫南有倘哥儿山、东山、乾沟山,卫东南有黄羊川、下古城等口。 向俱设卫卒戍守。 ○白雅孤口,在卫北。 明朝正统中,王骥讨叛寇,使赵安繇凉州逾白雅孤口,北抵赤林、铁门诸关为犄角。 盖其地皆近塞外。 赤岸戍在卫南。 晋太元初,秦苟苌等败凉兵于洪池,入清塞。 张天锡使其将赵充哲拒战于赤岸,败死。 天锡出金昌城自战。 城内又叛,天锡奔还姑臧。 胡氏曰:赤岸在枹罕。 按:自清塞至姑臧,皆在百里内外,枹罕去姑臧远矣。 ○胡亢戍,在卫西。 晋隆安五年,秃发亻辱檀攻后凉,耀兵姑臧,壁于胡亢,即此。 义熙六年,沮渠蒙逊围姑臧。 亻辱檀遣司隶校尉敬归及子佗为质于蒙逊以请和,归至胡亢,逃还。 姚家寨在卫东北。 正德中,边将苏泰等败寇于此。 又暖泉寨,在卫东。 卫东北又有红水寨。 ○扒里寨,在卫东北。 与卫东之暖泉寨及庄浪卫之扒沙城,俱为甘肃寇门。 又有苦水墩,在卫西。 嘉靖初,官军大破西海寇于此。 怀安堡在卫西五十里,有怀安驿。 又西四十里有纋远堡,有柔远驿,皆戍守要地也。 又武威堡,亦在卫西。 卫西四十里又有怀远堡。 又西五十里为沙河堡,接永昌卫界。 大河堡在卫东三十里。 正德中,边将苏泰等败寇于大河滩,即此堡也。 今大河驿置于此。 又静边堡,在卫东八十里,有静边驿。 又东三十里为双塔儿堡。 又东三十里即古浪千户所也。 《志》云:卫东有杂木口堡,卫北又有永昌旧堡,俱官军戍守处。 杨坞在卫西五十余里。 晋太元十一年,前凉张大豫攻吕光,进逼姑臧,保据杨坞,是也。 ○刘林台,在卫治西北五里。 相传汉窦融所筑,本名窦融台。 明初,百户刘林与寇战,死其下,因易今名。 又有灵钧台,在卫治北,晋明帝太宁初,张茂所筑,遗址尚存。 镇番卫在镇东五百五十里。 南至凉州卫一百九十里,东南至庄浪卫四百二十里。 汉武威郡地。 后汉因之。 晋仍属武威郡。 隋唐时,为凉州地。 宋没于西夏。 元置小河滩城。 明初,改置镇番卫卫城周六里有奇,东西南三门。 今亦设镇番卫。 卫南蔽姑臧,西援张掖,翼带河陇,控临绝塞,地形陡绝,戎马之场也。 ○来伏山卫西北八十里。 其山脊高首俯,如拜伏然,因名。 又苏武山,在卫东南三十里。 俗传苏武尝牧羝于此。 盖传讹也。 ○小河卫南十五里,自凉州五涧谷来。 又有黑河在卫西四里。 《志》云:即张掖河也。 自甘州卫东北流经卫境云。 新中沙白盐池在卫东五十里。 《志》云:卫东四十里有小池,卫南三十里有三坝白盐池,卫西二百二十里有鸳鸯白盐池。 又有小盐池,俱产盐。 ○黑山关卫西南六十里。 黑山驿置于此。 《志》云:黑山关西南十里有红崖子,土色皆赤,亦戍守处也。 重兴铺关,卫西南九十里。 沙嘴儿〔关〕,卫北九十里。 屯于卫境芦沟、鞍子山、鱼海迤北诸处,皆北寇必由之道。 蔡旗堡卫东六十里。 又南六十里为三坌堡。 有三坌驿,南达凉州之道也。 《舆程记》:凉州卫西北四十里,即三坌堡。 ○东安堡,在卫东。 又卫东南有土门堡。 万历中,设守备驻于此。 西乐堡在卫西。 又有护卫堡二,俱在卫城西南,旧属甘州中护卫。 又永宁堡,亦在卫西南。 万历中,设守备驻守于此。 庄浪卫镇东南九百四十里。 东南至临洮府兰州二百七十里,西至凉州卫三百七十里,西南至西宁镇四百十里。 汉武威郡地。 后汉因之。 晋仍为武威郡地。 隋属凉州。 唐亦为凉州地。 宋没于西夏或曰:夏人置洪州于此,以其地有洪源谷云。 元置庄浪卫,属永昌路。 明初,改今属卫城周八里有奇。 今设庄浪所。 卫黄河南绕,松山东峙,河西之肘腋也。 《五边考》:卫东北二十里有大小二松山,东扼黄河,南缀兰、靖,北阻贺兰,延袤千余里,号为沃壤。 隆、万间,番酋宾兔盘踞其中,时肆侵掠,内地削弃,仅存一线。 万历二十六年,抚臣田乐克复其地,建堡筑城,屯戍相望。 乃割芦塘等处,属固原芦塘,见靖远卫;红水河、三眼井等处,属临洮;阿坝岭、大靖城、土门儿等处,属甘肃。 自靖远卫界黄河索桥起,至土门山,共长四百里,而兰、靖、庄浪千四百里之冲边始安。 第芦塘、三眼井等处,土疏易圮,时费修葺。 若按明初旧址,自镇番直接宁夏中卫,通树长边,则外钥尤壮矣。 盖弃地犹六七百里云。 ○苍松废县在卫西。 汉县,属武威郡。 后汉作仓松。 晋因之。 太和二年,凉张天锡击李俨于陇西,分遣前军向金城、左南白土诸郡,自将屯仓松,是也。 《志》云:张氏置昌松郡。 后凉吕光因郭之谶,改为东张掖郡。 后魏复置昌松郡。 后周郡废,为昌松县。 隋开皇初,改县曰永世。 后复曰昌松,属凉州。 大业三年,李轨据河西。 薛举遣将常仲兴击之,战于昌松,仲兴败没。 唐亦曰昌松县,仍属凉州。 乾元以后,陷于吐蕃。 宋时,夏人置洪州于此。 元废。 左南白土,见西宁镇。 ○漠口城,在卫西南。 晋义熙四年,后秦姚兴遣其子弼等,袭秃发亻辱檀于姑臧,自金城济河进至漠口。 《地形志》:漠口县属昌松郡,谓之昌松漠口,并为险要。 允街城在卫东南。 汉神爵二年,置允街县,属金城郡。 允,读曰钅公。 后汉因之。 明帝初,滇吾羌寇陇西,败太守刘于于允街。 又延熹四年,勒姐零五羌围允街,护羌校尉段击破之。 晋仍属金城郡。 前后凉因之。 后魏废。 《周地图》:允街城,地势极险阻。 沮渠蒙逊增筑,以为防守之所。 杜佑曰:允街城临丽水,亦名丽水城。 ○街亭城,在卫南。 后凉所置城也。 晋隆安初,秃发乌孤自广武取后凉金城。 吕光遣窦苟伐之,战于街亭,大败。 《水经注》:逆水出允吾县参街谷,东南流,经街亭城南。 《通典》:街亭城,沮渠蒙逊所筑,地势险隘。 胡三省曰:金城北有街亭城。 允吾,今见兰州。 扌胥次城在卫西北。 汉县,属武威郡。 扌胥,读胥。 次,读咨。 后汉因之。 三国魏黄初二年,凉州卢水胡反,遣张既讨之。 胡逆拒既于阴口。 既扬声军从阴,乃潜繇且次出武威。 胡以为神,引还显美,既击平之。 且次,即扌胥次也。 《晋志》谓之揖次,仍属武威郡。 太元十一年,魏安人焦松等迎故凉张天锡之子大豫于揖次,攻拔后凉昌松郡。 又元兴初,后凉焦朗据魏安。 秃发利鹿孤遣其弟亻辱檀击灭之。 《晋书》以揖次为魏安,盖据后魏所置郡也。 魏收《志》:扌胥次县属昌松郡,后又析置魏安郡。 胡氏曰:后魏置魏安郡,盖治于扌胥次。 后周郡废,寻并扌胥次县入昌松。 又白山县,后周改魏安郡置,寻废。 长最城在卫东南金城河北。 晋永和三年,石虎将麻秋等济河,击张重华,遂城长最。 凉将谢艾军神乌,败后赵兵,进击麻秋。 秋遁归金城。 隆安初,后凉吕光击乞伏乾归,军于长最。 遣其子纂攻金城,拔之。 神乌,盖亦在卫东南。 或以为今永昌卫废鸾鸟县地。 误矣。 ○缠缩城,亦在卫东南。 晋太元初,苻秦将苟苌、梁熙伐凉,会攻缠缩城,拔之。 或云,与兰州故广武城相近。 振武城在卫东南。 晋咸和二年,赵刘曜遣子胤败张骏将韩璞之兵于沃干岭。 追奔济河,至令居,进据振武,河西大骇。 永和二年,石赵将麻秋等攻凉金城,金城降赵。 凉将谢艾引兵出振武击麻秋,破之,是也。 胡氏曰:振武在姑臧城南、广武西北。 沃干岭,见兰州。 ○扒沙城,在卫西北二百里,又西北去凉州二百五十里。 正统中,以其地为控御之要,议建城,调靖边中所于此。 又有速罕秃地,在卫东南黄河北岸,亦为要害,议筑城于此,以遏寇冲。 ○大松山卫东百二十里,山多大松。 又有小松山,在卫东北百二十里。 近代议边事者,谓二山控御边陲,为卫境之要地。 ○蒲萄山,《志》云:在卫西北百三十里,与雪山相拒,大通河所经也。 又东山,在卫东一里。 又东北三十里有石沸山。 南山在卫南。 《汉志》:武威郡苍松县有南山松峡,起自羌中,连延西平、金城之界。 东出秦雍,至于终南,皆曰南山。 分水岭卫西百五十里。 岭峤有泉分流,南为庄浪河,北为古浪河。 其北又有平岭。 嘉靖中,总兵姜御敌于分水岭,败之,遂北至平岭。 敌大集,乃伏兵于岭南岔口,佯退以诱之,敌大败。 洪源谷在卫西北。 唐武后圣历二年,吐蕃将论赞婆来降,使将其众守洪源谷。 又久视元年,吐番将麴莽布反,寇凉州昌松县,入洪源谷。 陇右诸军大使唐休击败之。 又洪池谷,亦在昌松界。 唐贞观十七年,有瑞石产于此。 ○大通河在卫南百二十里。 北流过卫城西,有大通桥跨其上,又北入于沙漠。 又庄浪河,亦在卫南,下流合于大通河。 瓦窑渠在卫西二里。 又卫南五十里有青寺河渠。 又南四十里有野狐渠。 俱引大通河之水,资以灌溉。 裴家川在卫东。 东北流,绵亘于靖远卫及宁夏中卫之境,为戍守要地。 万历间,设官兵驻守于此。 ○嘉泉,在废扌胥次县界。 晋太宁三年,黄龙见凉州之嘉泉。 凉臣汜等劝张骏改年,以章休祥,骏不许。 即此泉也。 ○南大通山口堡卫东四十里。 又东南四十里为红城子堡。 又东南六十里为苦水堡。 苦水堡,一作苦水湾堡。 又南三十里为安宁堡。 又东三十里即兰州之金城关也。 ○西大通河口堡,在卫西南百六十里。 又西八十里为西宁镇之老鸦城堡。 武胜堡卫西北三十里。 又西北四十里为坌口堡。 又西北五十里为镇羌堡。 皆卫境之冲要也。 又西四十里为古浪所之打班堡。 野狐堡在卫东南。 其西北有青寺、通远二堡,俱戍守要地。 《一统志》:卫东有应理州堡。 又东有泗水堡云。 ○沙井儿驿,在卫南百九十里。 驿,亦作堡。 《志》云:卫境诸堡,多置馆驿于此,以地当往来冲要云。 杨非亭在卫东南。 《水经注》:逆水东南流,经街亭城南,又东经杨非亭北,又东南经广武城西。 今逆水源流,不可复辩也。 《载记》:杨非,在支阳西北三百余里。 晋太元初,苻秦伐凉,张天锡使马建等拒秦军于杨非。 秦兵济河攻缠缩城。 建惧,自杨非退屯青塞。 或讹为阳妃谷。 五代时,有阳妃谷首领,即此地矣。 清塞,见凉州卫。 镇夷守御千户所镇西北三百里,故张掖县地。 明洪武二十九年置镇夷守御千户所于黑河之北。 后为河水冲决。 天顺间,始移今治。 《志》云:所东抵高台,西接酒泉,南距番夷,北邻胡境,广袤二三百里,为戍守之要。 城周四里有奇,有南面二门。 今改设镇夷卫。 ○狼心山在所北。 明正统中,王骥出镇夷讨叛胡,与总兵蒋贵等约:至狼心山,举火为应。 贵败敌于石城儿泉,又败之于九鲁乃地。 其地去镇夷三百余里。 又追败之于梧桐林,至肃州亦集乃地。 又追至野狐山、青华山,至黑泉而还。 转战二千余里,敌众大衄。 ○黑河在城南四里。 有黑水渡,即古张掖河也。 流经硖口,入居延海。 《志》云:所境有永丰等渠二十,分流溉田。 又有盐池,在所西四十里,产白盐。 ○马营堡在所东。 向为官军戍守处。 古浪守御千户所在镇东南六百四十里。 汉武威郡地。 唐亦为凉州地,于此筑和戎城。 元为古浪城,立巡简司,属永昌路。 正统间,置古浪守御千户所。 《志》云:所境东至扒沙,西连武威,南界湟河,北抵暖泉,广袤五百里。 所城周二里有奇,有东南二门。 今亦设古浪所。 ○古浪水在所南。 流绕关城,所以此名。 《志》云:所境有暖泉等渠,分引溉田。 ○黑松堡所东南三十里,亦曰黑松驿。 又东南三十里为打班堡,即安远驿也,亦作安远站堡。 又东四十里为庄浪卫之镇羌堡,皆往来冲要处。 高台守御千户所镇西北百六十里。 汉张掖郡地。 唐为建康军地。 明正统中始置高台守御千户所。 曰高台者,以其地稍高,控扼戎番之要冲也。 所城周四里,惟南面一门。 今亦设高台所。 ○白城山所西北百余里,为甘、肃二境接界处。 成化以后,哈密遗种多迁于此。 ○红城渠所西北三十五里。 又所东南三十五里有丰稔渠。 《志》云:所境之渠十有二,分溉境内之田。 ○黑泉堡所西五十里。 又西五十里为深沟堡。 又西五十里,即镇夷所也。 ○红崖堡,在所西南百余里。 又所北有八坝、九坝等堡。 发布时间:2025-05-05 08:10:54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