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七十二 内容: 卷七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四川七◇嘉定州东至成都府内江县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叙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雅州二百三十里,北至眉州百七十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六十里,至南京六千七百七十里,至京师九千八百四十五里。 《禹贡》梁州地。 汉为犍为郡地。 后汉因之。 晋仍属犍为郡。 宋、齐因之。 梁属齐通郡。 后周析置平羌郡。 隋开皇初,郡废,属嘉州时州治广通县。 广通,今眉州治也。 或曰,隋移嘉州治此。 大业二年,又改眉州。 大业二年,改置眉山郡于此。 唐复为嘉州。 天宝曰犍为郡。 乾元初,仍曰嘉州《旧唐书》:是年剑南节度使卢元裕请升州为中都督府,寻罢。 宋因之亦曰犍为郡。 庆元二年,升嘉定府以宁宗潜邸也。 开禧初,又赐军号曰嘉庆节度。 元曰嘉定府路。 明洪武四年,复为嘉定府。 九年,降为州,以州治龙游县省入编户十里,直隶布政司,领县六。 今仍曰嘉定州。 州倚三峨而带二江唐杜佑曰:州在大江、青衣二水之会。 宋鲜于绘曰:州背负三峨,襟带二江,山川之胜,为蜀冠冕,且北去成都不过五驿,东指江阳,易于一苇,从来繇外水而指成都、犍为、武阳,其必争之道也。 宋牟子才言,嘉定为镇西之根本,以州据黎、雅上游也。 然津途便利,密迩叙、泸,讵非成都之噤吭乎? ○龙游废县今州治。 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 后周置峨眉县,平羌郡治焉。 隋初郡废,县属嘉州。 开皇九年,改县曰青衣。 平陈日,有龙见水中,随军而进,十年,因改曰龙游。 大业初,为眉山郡治。 唐为嘉州治。 宋因之。 宣和初,改曰嘉祥县,寻复故。 明初省。 《城邑考》:州城,宋开禧中故址,西北依山,东南临江,江水啮城,城辄坏。 明正统中,障以木栅。 成化中,复捍以石堤。 正德中,于城东南两面掘地石,深厚皆八尺余,高倍之,复编柏为栅以附石,始称坚完。 嘉靖二年,复改筑西北一隅,又于水城增崇雉堞。 自是皆以时修葺。 城周十二里有奇。 平羌废县州北四十里。 后周置平羌县,属平羌郡。 《志》云:本汉时平羌戍也。 后周保定间,因故址置县。 隋因之,属嘉州。 大业初,属眉山郡。 唐仍属嘉州。 宋初因之。 熙宁五年,废为平羌镇,属龙游县。 《一统志》:平羌故城在州南十八里。 似误。 ○废丰远监,在州界。 《宋志》嘉州有丰远监,掌铸铁钱。 元废。 ○九顶山州治东一里隔江。 山有九峰,曰凤集、曰栖鸾、曰灵宝、曰就日、曰丹霞、曰祝融、曰拥翠、曰望云、曰兑说。 山下有凌云寺,唐开元间,僧海通者,于渎江、沫水、蒙水之会,悍流怒浪之滨,凿山为弥勒大像,高三百六十尺,建七层阁覆之。 咸通十年,南诏蛮陷犍为,掠陵、荣二州,既而大集于凌云寺,与嘉州对岸。 州刺史杨等勒兵拒之,蛮潜遣奇兵自东津济,夹击官军,官军溃,遂陷嘉州。 《志》云:寺在州城东南。 又乌尤山,在九顶山之东。 旧名乌牛,突出水中,作犀牛状。 黄庭坚改为乌尤,亦名乌龙山,俗仍呼为乌牛山。 明初,明玉珍据重庆,元将完者都将攻之,屯嘉定之大佛寺,明玉珍遣兵劫乌牛山寨,捣嘉定,是也。 大佛寺,见犍为县山之左。 又有马鞍山,《唐志》:嘉州有二十四镇兵,一曰马鞍镇,盖置于此。 一云在州南八里。 又有圣冈山,在州治东南,山冈与凌云寺相连,因名。 一名东山。 高标山州治西半里。 一名高望山。 巍然高峙,万象在前,旧有层楼,江山千里,一目可尽。 其相接者有杨雄山,有洞深邃,相传子云所居。 《志》云:在治西一里。 又城西门外有古像山,有石镌佛像,如凌云大佛而略小。 俗云,初作此为式也。 又茶山,在州西二里,产茶。 三龟山州治东。 以形似名。 中间一峰,循其趾而上,弯环有九洞。 宋德初,元将汪德臣攻嘉定,守将昝万寿战败,籍境内三龟、九顶、紫云诸城以降,即此。 紫云城见犍为县。 又州治南有洛都山,俗名龟子山。 郭璞所云将州对洛都者也。 青衣山在州东南大江中。 屹然迥绝,崖壁苍峭,周广七里,长波四匝。 又九龙山,在州东二里,俯临大江。 ○锦江山,在州北四十里,大江自成都环流至此,登山下瞰,萦绕如带。 又白崖山,在州北八十里,山有清风、白云、朝霞三洞,称佳胜。 ○大江在州城东,俗名通江。 自眉州流入界,又南经乌尤山下,为三江会流处。 中有洲,曰黑水尾,旧为茶商批验之所。 又东南流入犍为县界。 《志》云:大江经州东,青水、沫水从西南来注之,谓之合水。 晋永和三年,桓温讨李势,循外水西上,势遣李福拒温,自山阳趋合水。 山阳,峨眉山阳也。 又唐咸通十年,南诏陷犍为,薄嘉州,刺史杨与蛮夹江而军,蛮阴自上游济,背击王师,走。 嘉州陷,江盖州之襟要也。 余详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阳江州西南九十里,亦曰阳山江。 阳,一作羊。 即大渡河也。 源出雅州羌界,下流自越卫境流入州界,径峨眉县南,至州西,又东径州城南入大江。 《通典》谓之青衣江,以与青衣水合流也。 或谓之峨水,以峨眉山水流入也。 自蜀以西之水,交会于此。 详见大川大渡河。 青衣江州西十五里。 其上流自青神县流入夹江县界,至此会于阳江,而东入大江。 《图经》:青衣、沫水合流处,有观音滩,自滩而上,曰鱼村、曰浮桥口,路出雅州之道也。 《郡志》:州境有渎江,发源成都府温江县,径双流县界,又径眉州丹棱县、青神县,入州境,至州城东而入大江。 盖即青衣水讹为渎江耳。 详见大川青衣水。 泥溪河州东北五里。 源出平羌县山谷中,每岁泛涨,水色甚浑,泥凝于岸,因曰泥溪。 西南流会于大江。 又临江溪在州西二十里,源出三峨山,流合青衣江而入大江。 《志》云:州治北有竹公溪,又平羌县界有三溪,今皆湮。 ○明月湖,旧在州治南,今为平陆。 又西湖,在城西,方广十里。 吕公堤在城东。 《志》云:州城三江门当二水之会,岸被水啮,易于圮。 宋守吕由诚筑堤,连延不断,以御冲波,郡人德之,号曰吕公堤。 ○平羌关在州西北。 《唐志》平羌县有平羌关。 《州志》云:白崖山南有临江关,今废,即平羌之讹也。 又嘉禾关,亦在州北。 又有紫石关,当嘉、眉两州分界处,山石皆赤,因名。 二关皆近代所增置。 ○嘉庆关,在州城东大江东岸。 《志》云:凌云寺之西即嘉庆关。 二石阙在州西南旧市镇。 《郡国志》:龙游县有二石阙,汉武使唐蒙下夜郎置。 《舆地碑目》云:旧市镇石阙上有唐李德裕领重兵过此九字。 晏殊《类要》误作二石关,近《志》皆从之。 宜辩。 又《州志》云:关在州东。 亦误。 凌云驿州治东。 水驿也。 又州北四十里有平羌水驿,即故平羌县,皆大江所经也。 《志》云:州东南四十里有金石井巡司,万历中革。 峨眉县州西八十里。 西北至洪雅县八十里。 汉南安县地。 后周为峨眉县地。 隋开皇九年,改峨眉曰青衣。 十三年,复置峨眉县于此,属嘉州。 大业中,属眉山郡。 唐仍属嘉州。 宋因之。 今城周八里,编户六里。 ○绥山废县县西四十里。 刘句曰:本名荣乐城,隋招致生獠置县于此,因山为名也。 唐属嘉州。 宋乾德四年,省入峨眉县。 罗目废县县西南九十里。 唐麟德二年,开生獠置县,并置沐州治焉。 上元三年,州废,县亦省。 仪凤三年复置,属嘉州。 刘句曰:县初治峨眉县界内陀和城,如意初,移于今治,距旧县三十余里。 宋乾德四年,废为罗目寨,属峨眉县。 三峨山《志》云:大峨山在县西百里,所谓峨眉山也。 中峨山在县南二十里。 一名覆蓬山,一名绥山。 小峨山在县南三十里。 一名铧刃山。 三山相连,谓之三峨。 详见前名山峨眉。 龙门山县西十里。 两崖峭峙,仰观青天,仅露一罅,岩壑奇胜,不一而足。 又罗蒙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罗目山,亦高广。 二山盖即峨眉之别阜。 ○阳江县西南百里,即大渡河也。 自越界流入境,经废罗目县南罗目江流入焉,亦谓之峨水。 又东入州界。 罗目江在县西。 出峨眉山麓,右溪自小天池以东,左溪自黄茅平以北,至罗目废县之上,合二溪之委为江。 水石甚奇险,下流入于阳江。 《寰宇记》:罗目县西南五里有小铜梁,盖在罗目江之上。 ○符文水,在县西三十里。 出峨眉山洞中,北则白水,南则黑水,过双飞桥下而汇流为一,下流亦注于阳江。 夷惜水县东南五十里。 又天津水,在县西南百五十里。 皆出越界,东北流入县境,注于阳江。 ○秦水,在县西南二十里,亦出峨眉山麓,下流汇于阳江。 《志》云:秦惠王克蜀,移秦人万家以实之,秦人思秦之泾水,遂于此水侧置戍,谓之泾口。 唐天宝六载,改曰秦水。 《名胜志》:今夹江县治名泾上。 泾水疑在其地。 又种玉溪,在县西十里,出龙门山,亦曰龙门溪,流合于秦水。 ○土地关县西南四十里。 《边略》:县地西南二边,邻松坪木瓜、大小赤口等处,自县三十里至高桥,又十里至土地关,二十里至龙池场,二十里至大围关,五里至铁索桥,五里至射箭下坪,三里至射箭上坪,此县之旧界也。 坪外八里至黑龙溪,四里至虎皮冈,始分两岐,右路由上马胜溪至金口厂,为邛部司新附之民,名归化乡,有阳化堡设焉。 由金口厂二十里至楠木园,五十里至天池,八十里至万家石,三十里至松坪,则黎州境内矣。 左路由下马胜溪至古金寺,渡中镇河,有中镇巡简戍之。 又十七里而至太平墩。 墩有两岐,右路过阳村行百里,乃至猡犭回。 猡犭回,亦新附蛮种也。 左路上蛮鬼冈,冈势险峻,树木丛杂,入冬徂春,烟雾不收,雨雪层积,即蛮人亦鲜踪迹。 又十五里至空木,即永宁墩。 八里乃至栖鸡坪,今筑平夷堡处,城池候馆咸备焉。 由栖鸡五里至泠溪,二十里至热水河,十里至四百囤,又二十五里而主西河,设有镇远墩,过墩四十里为杀马溪,悬崖峭壁,中逼河流,人过此者,两头牵索,缘索而步,至下山处,名为马漕。 又五十里则木瓜夷种巢穴也。 栖鸡,一作茜鸡。 靖夷堡在县西南。 《志》云:万历初,猓夷猖獗,增设此堡以备之。 又中镇亦在县西南,临中镇河,明初置巡司于此。 又陀和镇在县西南,后周时置戍于此。 唐仪凤中,为罗目县治,寻改置陀和镇兵于此。 宋废。 ○峨眉驿,在县西南。 唐置峨眉镇于此,寻改为驿。 明初,傅友德于大渡河造船,以达建昌,曹震言,建昌驿道经大渡河,多瘴疠。 峨眉至建昌有古驿道,平易可行,乞以时开通,移温江至建昌,各驿马置峨眉新驿为便。 从之。 寻废。 夹江县州西北八十里。 东北至青神县六十里。 本龙游、平羌二县地,隋开皇三年,析置夹江县,属嘉州。 唐、宋因之。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南安废县县西北二十五里。 汉县,高帝封功臣宣虎为侯邑。 武帝时,属犍为郡。 后汉因之。 自晋以后,皆属犍为郡。 梁属齐通郡。 后周属平羌郡,寻废。 今为南安镇,亦曰南安乡。 ○夹江旧城,刘句曰:本夹江废戍也,在今县北八十里,地名泾上,隋于此置夹江县,唐武德初,移于今治。 ○万松山县东北三十里。 山有三峰,中峰尤为峻耸,环山皆松也。 其南曰天马山,山势高骞,一名马鞍山。 相近者曰伏龟山,冈峦绵亘,盘曲有九。 又有葛藤山,以形如葛藤也。 滨江又有帘钩山。 《志》云:以两山夹江,状若帘钩而名。 自天马以下俱在县东三十里。 ○丈人山,在县东十里,亦曰九盘山。 上有石,峭拔如人立,俗谓之丈人峰。 相近者曰虎履山,上多虎迹,因名。 平羌山县西十五里。 山高广,下瞰平羌江。 后周以此山名县。 又凤凰山在县南十里,冈峦攒列,飞翥若凤。 又县西三里有云吟山,亦耸秀。 ○千佛崖,在县西八里,数峰崭然,崖石峭拔,崖旁多镌佛像,因名。 西岩瀑布悬流,响震林壑。 ○青衣水县西十九里。 自眉州青神县流经县界。 洪雅川亦自县西流合焉,因有夹江之名。 或曰,非也。 大江经县东,青衣经县西,故云夹江。 旧《志》:青衣水经南安故城,亦谓之南安峡口。 蜀汉章武三年,汉嘉太守黄元叛,杨洪度其必乘水东下,敕诸将陈等于南安峡口邀遮,果得元。 是也。 青衣水又东南流,至州城西而入于阳江。 洪雅川县西三十里。 自洪雅县流入界,东西曲流百三十里,与青衣水合,亦谓之雅江。 ○至川溪,在县西三十五里。 源出峨眉山麓,流入县界,合青衣水而注大江。 又龙鼻溪,在县西南十五里,其地有龙鼻山溪流绕其下,因名。 又飞水溪,在县西十里,状如素练,一名瀑布泉,皆东流注于大江。 《志》云:江西去县三十里也。 又天水溪,亦在县西。 有天生桥,在依凤冈东,其桥天成,涧水出其下,流而为溪,灌田千顷。 向君堤在县西南,延袤数里。 《志》云:蒙江啮岸,县令向君捍之,锸沙泞中,得白金一箧,资以就堤,亦名白金堤。 蒙江即青水江也。 ○弱氵焉镇在县东南。 有弱氵焉渡,盖青衣水渡口。 《后汉志》县有鱼涪津。 《蜀都赋》注:津在县北三十里。 或以为即今武阳县之鱼符津也。 洪雅县州西北百三十里。 东北至眉州丹棱县六十里。 汉南安县地。 后周为齐乐县之洪雅镇。 隋开皇十三年,改置县,属嘉州。 唐武德初,置犍州治此。 贞观初,州废,改属眉州。 开元七年,复置义州于此。 明年,州废,仍属眉州。 宋初因之。 淳化四年,改隶嘉州。 元至元二十年,废入夹江县。 明成化十八年,复置。 今城周六里有奇,县编户三里。 ○南安废县在县东南。 贾耽曰:后周废南安县,隋义宁初,改置南安县于废县西,属嘉州。 唐武德二年,改属眉州。 五年,省入洪雅县。 开元八年,复以獠户置南安、平乡二县,属义州。 明年,州废,二县俱并入洪雅。 是也。 《州志》:县西四十五里有洪雅故县。 县初置于此,后移今治。 ○九胜山县北一里。 九峰屹立,近如屏阑,远如户闼,为县之胜。 又八面山在县南三十里。 峰峦高峻,黛色参差,八面如一,因名。 又县东南二十五里有金釜山。 冈陇回环,草木丛郁。 一名主簿山。 下有金釜渡,洪雅水所经也。 或以为即丹棱县之金釜山。 恐误。 竹箐山县西三十里。 上多竹,蒙茸茂密。 昔人以石梯磴,盘折而上。 宋尝置关于其巅,设巡简司,后废。 嘉靖中,复设竹箐山巡司。 又云占山在县西七十里,高出诸峰之上,四时云气笼罩尝半县。 西百里又有阿吒山,岩石雄峻,其东岩瀑布千仞,响撼山谷。 《志》云:县西又有思经山,与雅州分界,其北有废严道县址。 雪坡在县南,即峨眉山麓也。 胡氏以为雪岭之坡。 今夹江县西有雪岭,一名宝子山,坡盖在其西。 唐咸通十年,南诏入寇,与官军相持于大渡河,蛮密分兵开道逾雪坡,奄至沐源川,渡江陷犍为。 沐源川,今在犍为县界。 ○青衣水县西北七十里。 自雅州名山县东南流入县界,又东南入眉州丹棱县境,亦曰平羌江,下流入夹江县。 ○洪雅川,在县西七十里。 一云源出阿吒山,绕流县界,而入夹江县境,县以此名。 唐武德九年,益州将郭行方击破眉州叛獠于洪雅川。 是也。 花溪县西六十里。 其上流为雅州之周公水,流入县界,东北流入青衣水。 又有龙溪,在县西南六十里,分流为二,左流为大龙溪,右流为小龙溪,盘曲围抱,如游龙然。 下流皆注于洪雅川。 犍为县州南百里。 东南至叙州府三百里。 汉南安县地。 后周置武阳县。 隋初改名属戎州。 唐初因之。 上元初,改属嘉州。 宋、元因之。 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八里。 ○沉犀城县南十五里。 《志》云:后周保定初,置沉胥郡治此。 隋开皇初废。 或曰,即故犍为县治。 《宋志》大中祥符四年,徙县于惩非镇,即今治云。 ○紫云城,在县东南十五里。 亦曰子云城,相传杨子云曾居此。 宋宝中兵乱,筑城置戍于此。 德初,昝万寿以紫云城降元。 是也。 今其地为水月市。 玉津废县县西北三十九里。 《志》云:隋大业中置。 唐初属嘉州。 宋乾德四年,废入犍为。 ○犍为山县南十五里。 相传汉以此名县。 又南五里曰沉犀山,近大江亦曰沉犀滩。 沉犀城以此名。 ○四望山,在县东北百里,山高耸,可以四望。 ○大江在县城东。 自嘉定州南流经此,又东南入叙州府宜宾县界。 唐咸通十年,南诏攻黎州,分兵东出,诡服汉衣,济江袭陷犍为,遂焚掠陵、荣二州间。 《州志》:县北十里有蟆颐滩,大江所经也。 湍流峻急,为行舟患。 近凿而平之,公私便利。 沐源川县西南百里。 自马湖府沐川长官司流入界,经县南入于大江。 今县南有清水溪,源出马湖界,流入境,下流至孝女渡入江,曰清溪口,即故沐源川矣。 唐咸通中,南诏蛮自雪坡奄至沐源川,寻陷犍为,即此。 又四望溪,在县东北百里,发源三江镇,下流入岷江。 ○汉水,《志》云:在县东北百八十里。 汉成帝时,得古磬十六枚于水滨,名宝磬川。 其下流东入资江。 鸳鸯奇在县东北,临大江。 晋永和三年,桓温伐蜀,李势将昝坚拒温,至合水,诸将欲设伏于江南,以待晋兵,坚不从,引兵自江北鸳鸯奇渡向犍为,温军至青衣,从彭模直指成都,坚至犍为,知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军遂溃。 合水,今州东阳江合大江之口也。 彭模及沙头津,俱见眉州彭山县。 ○沐源镇在县西南,以近沐源川而名。 唐嘉川二十四镇兵之一也。 乾符初,高骈筑沐源川城,盖即故镇筑以御蛮寇。 《新唐书》县又有犍为市、庄牛径等镇。 石马滩镇县北四十里,有巡司。 又县东北百里有四望溪口巡司。 其相近者,又有永通盐课司。 又税课局,在县西十里。 ○沉犀驿,在县治南。 水驿也。 又南四十里为下坝驿。 又六十里接叙州府境之月波驿,县北五十里又有三圣驿,又北六十里达于凌云驿。 大佛寺县东南四十里,唐所建。 元末完者都以明玉珍据重庆,屯兵大佛寺,将攻之,明玉珍遣兵捣嘉定,遂攻破大佛寺。 荣县州东二百里。 西北至成都府井研县百五十里。 汉南安县地。 隋大牢县地,属资州。 唐武德初,置荣州,治大牢。 贞观初,析置旭川县。 永徽二年,移州治焉。 天宝初,曰和义郡。 乾元初,复曰荣州。 继又增置威远军于城内。 宋因之,亦曰和义郡。 治平四年,改旭川县曰荣德。 绍熙中,又升州为绍熙府,以光宗潜邸也。 端平以后,废徙不一。 元亦曰荣州,以州治荣德县省入。 明初因之。 洪武九年,降州为县。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七里。 ○大牢废县县西南五十里。 宋白曰:萧齐置南安郡,治南安县,即此地也。 后周废。 隋置大牢镇。 开皇十三年,改置县,属资州。 仁寿初,山獠作乱,以卫文为资州刺史,到官,獠方攻大牢镇,文单骑谕降之,即此。 唐初,析置荣州,寻治大牢。 永徽中,州移治旭川,大牢属焉。 天宝初,改曰应灵郡。 宋仍属荣州。 明初省。 ○罗水废县,在县南,唐初置。 《新唐书》:景龙二年,省云州及罗水、云川、湖连三县入大牢,其地皆与大牢相接也。 公井废县县东三十五里。 刘句曰:唐武德元年,割资州之大牢、威远二县地,于公井镇置荣州,以界内荣德山为名。 是年,改镇为公井县。 六年,州移治大牢,公井属焉。 宋初因之。 熙宁四年,省为公井镇,入荣德县。 《宋志》公井有盐场一,端平三年废。 资官废县县西南百二十里。 本南安县地,晋义熙十年,置冶官县,属犍为郡。 宋齐因之。 后周省。 隋末复置,改曰资官。 唐武德初,属嘉州。 六年,改属荣州,县有盐有铁,故曰资官也。 宋仍属荣州。 元省。 《邑志》:县治西一里有荣王城,宋宝庆初筑,以封弟与芮,周一里有奇。 元末隳。 ○凤鸣山县治西北。 《志》云:自县治北至县治西南之浮图崖有五山相连,亦曰五山。 荣德山县东北四十一里。 唐因以名州。 《志》云:山在群山中,峭拔突起,高五百余丈。 有小径至山顶,以木为梯,上有石室二十四,相传皆仙真幽栖之所。 一名老君山。 又有荣隐山,在县北三十里,亦幽胜。 一名石筠山。 又荣黎山,在县东十五里,上有龙池,县有三荣之名以此。 ○荣川在县东,亦曰荣溪。 自成都府仁寿县界流入,又东南与双溪合流,东南入叙州府富顺县,合金川,注于大江。 《志》云:荣川亦名遁水。 又有东川,在县北,亦自仁寿县山谷中出,东南流经城下,会于荣川。 ○双溪,在县北。 其水一自西来,流浊;一自东来,流清。 二水相合,流经城下,会荣川东川而入富顺县界。 ○新罗镇县南八十里,有盐课司。 或曰,司盖与富顺县接界。 威远县州东三百里。 东南至叙州府富顺县百三十里。 亦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初置,属资州。 唐初,改属荣州。 宋因之。 元省,后复置。 明洪武四年,省入荣县。 九年,复置,改今属。 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县今省。 ○和义废县在县东南百里。 隋末置。 唐初属泸州。 贞观八年,改属荣州。 宋乾德五年,并入威远县。 又至如废县亦在县东南。 唐贞观初,置婆日、至如二县,属荣州。 二年,又割泸州之隆越县来属。 八年,俱并入威远县。 ○中峰山县北百里。 山峰高耸,与资县分界。 又两母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 二峰并耸,皆有石崖下垂,望之如乳。 又佛顶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悬崖百尺,上镌佛像,因名。 《志》云:县东十五里有葛仙山,亦高秀。 ○献宝溪县西北七十里。 《志》云:溪源一出仁寿县界罗泉山下,一出两母山,合流而东南入富顺县界,注于金川。 又有中溪,在县南,下流合于荣县之荣川。 ○龙会河,在县东,曲流如盘龙,合于献宝溪。 又硫黄川,在县北四十里,溪自山壑中来,旁有一窍,硫黄随泉而出。 ◇泸州东北至重庆府五百七十里,南至永宁宣抚司三百四十里,西至叙州府三百五十里,北至重庆府合州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嘉定州六百五十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六百八十五里,至京师九千二百里。 《禹贡》梁州地。 春秋时巴国地。 汉属犍为郡,后汉因之。 建安十八年,析置江阳郡。 三国汉及晋因之。 宋、齐仍曰江阳郡按沈约《志》:江阳郡,晋安帝时乱,失本土,乃侨置于武阳。 宋时,始复旧土,因为东江阳郡。 《萧齐志》亦曰东江阳郡。 梁兼置泸州。 隋郡废州存仁寿中,置总管府。 大业初,府废。 大业初,改曰泸川郡。 唐初复为泸州武德初,置总管府,寻曰都督府。 刘句曰:州督羁縻十州,天宝初,督十四州。 天宝初,曰泸川郡。 乾元初复故。 宋仍曰泸州亦曰泸川郡。 宣和元年,赐军额曰泸川节度。 乾道六年,移潼川路安抚司于此。 《宋志》:泸州领羁縻州十八。 景定初,没于蒙古,寻复取之,改曰江安州。 元仍曰泸州,以州治泸川县省入,隶重庆路。 明初改直隶布政使司,仍曰泸州编户七十里,领县三。 今仍旧。 州西连道,东接巴、渝,地兼夷汉,江带梓、夔,控制边隅,最为重地。 今自州而北,一军出中水,可以径达广汉。 自州而东,江水兼众水之流,浩瀚洋溢,吴楚百石大舟可方行而至。 自州以西,水陆兼济,不十日可抵成都,泸州惊则两川尽城守矣。 宋绍定中,魏了翁知泸州,时泸为大藩,控边面二千余里。 了翁乃修武备,治城郭,为捍御之计。 既而叛将刘整以州降蒙古,教之侵宋,泸州失而蜀益不可为,宋之亡亦日迫矣。 泸实当东西腰膂之地,谋蜀者所当先也。 ○泸川废县今州治。 汉置江阳县,属巴郡。 景帝六年,封赵相苏嘉为侯邑。 武帝改属犍为郡。 后汉因之。 建安中,为江阳郡治。 三国时,诸葛武侯尝屯兵于此。 晋仍为江阳郡治。 宋、齐因之。 梁为泸州治。 或曰州治马湖江口,误也。 隋泸州亦治此。 大业初,改县曰泸川,仍为郡治。 唐因之。 宋淳三年,徙治于江南岸神臂山,谓之铁泸城。 元还旧治。 至元二十年,省县入州。 《城邑考》:州旧为土城,宋政和间旧址也,元毁。 明初,因故址修筑,石为固。 弘治初,增修。 嘉靖中,又复营治。 隆庆三年,复增拓之。 有门四,城周七里有奇。 泾南废县州西南四十五里,在泾水之南。 唐贞观八年,析泸川县置泾南县,属泸州,寻复省入泸川县。 九支城州西南百余里。 本南广蛮地,宋大观二年内附,因置纯州,领九支、安溪二县。 宣和二年,州废,改县为九支城,属泸州。 《州志》:九支城在州西五十里。 似误。 ○武都城,在州西南境,亦南广蛮地。 宋大观三年内附,建滋州,领承流、仁怀两县。 宣和三年,废州为武都城,以仁怀为堡,承流县并入焉。 元初废。 思峨废州亦在州西南境。 唐天授二年所置羁縻州也,领多溪、洛溪二县,属泸州都督府。 宋因之。 熙宁八年内附。 政和中,属长宁军。 又羁縻顺州,亦在州境。 唐载初二年置,领曲水、顺山等五县,属泸州都督府。 宋因之。 后俱废。 今州有思峨洞,或云州盖因洞而名。 ○神臂山州东八十里,亦曰神臂崖。 北临江渚,险固可凭。 宋淳熙三年,余迁州城于山上,所谓铁泸城也。 ○方山,在州西南三十五里。 《志》云:山分八面,有九十九峰,下瞰江流,深无际,顶有巅池,周围一里,唐时尝改名曰回峰山。 又《水经注》:绵水至江阳县方山下入江,谓之绵水口。 绵水即资江也,南去方山犹十余里,盖径山北东入江耳。 宝山在州城西。 初名堡子山,宋陈损之,易今名。 两江合流,下瞰城郭,为郡之胜。 一名泸峰山。 又三华山,在治北一里,有三峰耸秀。 州东三里曰归子山,下临江滨。 ○南寿山,在州南十里,初名博望山,宋政和中,晏州叛夷平定,守臣绘图以进,诏改今名。 又州南五里有瑞鹿山,亦高秀。 思峨洞州西南二百里。 初入稍隘,已乃宏广,相传为故思峨州地也。 又龙女洞,在州东北二十里。 崖壁高峻,有二洞,甚幽邃,人不能到。 又州南十里南田镇有飞云洞,亦幽胜。 ○泸江在州城东,即大江也。 自叙州府南溪县流径江安纳溪县,过州城南,又东北出而会雒江。 今州治东隅即为江浒。 夏潦水涨,两江环合,弥漫浩渺,如大海然,州人谓之海观。 并流而东入合江县境。 《志》云:泸江中有大石阙,亦曰黄龙堆。 春水涨则堆没阙平,水涸时常为舟楫患。 余详大川大江及川渎异同。 资江在州城北,即中江也。 自叙州府荣昌县东南流,至州城东,合于泸江。 《水经注》: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雒会。 是矣。 详见前大川雒水。 支江州城西北,大江分流也。 自叙州府南县鸳鸯圻而东,入州界,经安流镇,又东入于资江。 又有赤水,自隆昌县界流入州境。 合于支江。 ○九曲溪,在州东北十里。 蜿蜒九曲,可通小舟,引流灌溉,为利甚博。 又有澄溪,在州治南。 源出宝山下,流常澄洁,下流俱入于大江。 ○龙透关州南七里。 相传诸葛武侯所立。 又州南二十里有道寨。 《志》云:东汉征南夷,尝屯军于此。 ○博望寨,在州南十里。 宋政和七年置,亦曰南寿寨,以寨在南寿山下也。 又绥远寨,在州西南。 宋大观中置,隶滋州。 宣和三年,改隶泸州。 宋末俱废。 板桥堡在州西南。 相近有政和堡。 俱宋政和初置。 《宋志》:州境有羊羝寨,治平四年废。 又有白{艹刀}寨。 皇初,知益州田况发白{艹刀}子弟讨叛夷,是也。 元丰二年废。 又有大硐寨,元丰三年废。 ○石门堡,在州境,宋李焘知泸州,首葺石门堡,以扼夷人,是也。 或曰,即今州南石棚镇。 石棚镇州南二十里,有巡司。 又有李市镇巡司,在州北百里。 ○泸川水驿,在州治东。 又东六十里有黄舣水驿。 又立市马驿在州治北,盖州当水陆津涂也。 纳溪县州西南四十里。 西南至叙州府长宁县二百二十里。 本泸川县地,宋为纳溪堡。 皇二年,增置军寨巡简。 绍定五年,升为纳溪县,属泸州。 旧有土城,今废。 城址不及三里,编户三里。 ○旧县城县北十里。 元大德中,移县于江北,以避水害,即此城也。 至大初,复还今治。 今亦谓之旧县坝。 楼子山县治东一里。 层峰叠嶂,俨若楼阁。 又县东四里有掇旗山,相传武侯树旗于此,以誓蛮人。 又舞凤山,在县西南十五里。 山势起伏,横开如凤舞。 ○大江在县城北。 自江安县流入界,又东南出泸州城南。 《舆程记》:自县至州江道凡七十里。 盖水流盘曲也。 又有掇旗滩,在县东二里江滨,相传亦以武侯名。 纳溪县治西。 县境大川也。 永宁宣抚及泸州卫以北之水,汇流经江门峡口大洲,而北至县西门入于大江。 亦谓之纳江。 旧《志》云:源出阿永蕃部,即永宁属夷也。 今县有纳溪河口巡司。 ○倒马关县南百三十里。 明初置,路通云南、交趾,因倒马坎为名。 又石虎关,在县南百五十里。 明初置,通云贵之道,关前有石如虎,因名。 ○保子寨,《志》云:在县西十里,相传武侯南征尝驻兵于此。 江门寨在县西南。 宋元丰四年,置江门寨,属乐共城。 后城废,寨属纳溪县。 今为江门堡,南去永宁一百三十五里。 江门水马驿亦置于此。 《舆程记》:由江门水道而北,径峡口水驿至纳溪县,共二百四十里。 是也。 ○大洲堡,在县南百四十里,亦宋元丰中置,属乐共城。 今为大洲水驿,又改大洲驿为通邮驿,属江安县。 《舆程记》:县南七十里至渠坝驿,又七十里至大洲水驿,又南六十五里为峡口水驿,与永宁接界。 《州志》:渠坝驿在泸州治南,大洲驿在江安县治东。 似皆误。 江安县州西南百二十里。 西至叙州府南溪县百二十里。 汉江阳县地,后汉置汉安县,属犍为郡。 晋属江阳郡。 刘宋为东江阳郡治。 齐、梁因之。 隋开皇初,仍曰汉安县,属泸州。 十八年,改县曰江安。 唐仍属泸州。 宋因之。 今城周六里,编户二十里。 ○绵水废县在县西绵水溪口汶江中洲上。 晋太元中置县,属江阳郡。 刘宋属东江阳郡。 齐梁因之。 隋仍曰绵水县,属泸州。 唐仍旧。 宋乾德五年,废入江安县。 ○施阳废县,在县西。 唐贞观初,以夷獠户置施阳县,又置思隶、思逢二县,属泸州。 八年,省施阳县入江安。 十三年,又省思隶、思逢入焉。 又废南井监,《志》云:在县东北,宋南渡后置监。 有凤凰山,山有雁塔,元初监废。 今为南井铺。 阴废县在县西南。 唐羁縻晏州所领县也。 宋熙宁七年,熊本降泸夷阴酋不下,本合晏州十九姓之众,发黔南军讨败之于黄葛下,追奔深入,阴乞降,本受之。 以其酋个恕知归徕州,于是氵育井、长宁乌蛮、罗氏鬼主诸蛮,皆愿内附。 黄葛,或曰山名也,在县南归徕州,即阴县改置。 乐共城在县南百里小龟山上。 宋元丰四年置城于此,后并入江安县。 《宋史》:元丰元年,命韩存宝经制泸州纳溪蛮,存宝破其后城。 二年,罗苟蛮叛犯纳溪,议者言罗苟不加诛,则乌蛮观望,为害不细。 存宝檄归徕酋乞弟击平之。 既而乞弟率兵至江安城下责赏,寻益桀敖,官军击之,败没。 四年,改命林广讨之。 广败乞弟于纳溪,破乐共城,进至斗满村,又次落婆囤。 乞弟遁,广率兵深入,自发纳江即入丛箐,无日不雨雪,士卒死者不可胜计。 过老人山,山形剑立,度黑崖,历鸦飞不到山,进抵归徕州,竟不得乞弟,师还,筑乐共等城为戍守。 政和五年,晏州夷卜漏反攻乐共城,官军拒却之,是也。 纳江,即纳溪。 ○汉阳山县南四里。 孤高突起,为南境之望。 又县南四十里有照山,峰峦岩壑,为一邑之胜。 ○连天山,在县南七十里。 回旋曲折,高耸连天。 又南三十里即小龟山矣,乐共城旧置于山上。 ○大江在县北。 自南溪县流入境,又东接纳县界。 《志》云:县西旧有三江碛,控江为险,宋嘉熙三年,筑城于此,以御蒙古。 或曰,三江碛即绵水口也。 绵水在县治西。 源出连天山,北流经废绵水县,入于大江,谓之绵水口。 或曰,绵水合于氵育溪诸水,同入大江也。 ○氵育溪,在县南。 源出叙州府长宁县,流入县界,入大江。 又安乐溪,宋邓绾云:在县东北。 自合江县南境上接蛮界,西北流至县境,入江。 一云,即纳溪分流也。 时未建纳溪县,故云自合江境流入耳。 ○泾滩,在县南三十里。 滩上有山插天,瀑布悬流,侧有卧石,下流会于绵水。 ○安远寨县南七十里。 世传诸葛武侯征蛮,于此屯驻。 《宋志》:元丰三年废平夷堡,于罗池改筑安远寨,属泸州。 后废入江安县。 又有西宁等寨,亦元丰中置,后废。 梅岭堡县西南百二十里,相传亦诸葛武侯屯兵处。 又南有镇溪寨,《宋志》:元丰四年,置乐共城,领江门寨、镇溪堡、梅岭堡、大洲堡。 是也。 政和中,晏州蛮卜漏反攻破梅岭寨,寻讨平之。 元废。 江门、大洲,见上纳溪县。 ○席帽溪寨,亦在县境。 《宋史》:元丰五年,林广入归徕州,师还,筑乐共、江门、梅岭及席帽溪等寨,西达氵育井,东到纳溪,皆控制要害。 是也。 寨旋废。 江安驿在县西,水驿也。 《舆程记》:自南溪县之龙腾驿,东六十里至江安驿,又六十五里为董霸驿,自此而东六十里即纳溪县之纳溪驿。 《会典》有通邮驿,即纳溪之大洲驿改今属。 合江县州东百二十里。 东北至重庆府江津县二百七十里。 汉犍为郡符县地,后汉为符节县。 晋仍曰符县,属江阳郡,县寻废。 永和中,改置安乐县。 宋齐因之。 梁时亦曰安乐戍。 后周置合江县,属泸州。 隋因之。 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七里。 ○废符县在县南。 汉置县于此。 《水经注》:汉建元六年,以唐蒙为中郎将,从万人出巴符关,即此。 元鼎二年,始置符县。 后周时,置合江县于今治。 隋以后因之。 宋嘉熙三年,兵乱,移县治于榕山。 四年,又移县治于安乐山,皆筑城为守。 元复还今治。 明天顺中,始筑土城。 成化中,以石。 弘治正德中,皆增修之。 安溪废县县西南百里。 本蛮地,宋大观中,置纯州,并置安溪县隶焉。 又南为美利城,亦属纯州。 宣和二年,州废,县及美利城皆降为寨,属合江县。 元俱废。 ○榕山县南五里。 山高秀,上有芙蓉池,即宋嘉熙中筑城处也。 俗亦名容子山。 其相近者,曰月台山,孤峰突立,之溪环绕其麓,如新月然。 ○安乐山,在县西五里。 三峰奇秀,中有八洞及泉石诸胜,亦宋嘉熙中筑城处。 《志》云:唐天宝中,尝改山名曰合江山。 俗亦谓之笔架山。 ○大江在县北,自州东流入县界。 县西北二十里有白龙滩,即大江所经也。 至县治东有之溪流合焉,因谓之合江。 又东北入重庆府江津县界。 之溪在县治西南。 一名小溪。 源出遵义府仁怀县境,环绕如之字,径县南十里之丁山及安乐山之麓,复绕流而东北出,合于大江。 ○遥坝寨在县南。 宋大观中置,属合江县。 宣和二年废。 四年复置。 《志》云,县境又有安溪、小溪、青山等寨,皆宋皇以后置。 元初俱废。 冈门镇在县南。 路通遵义。 万历中,杨应龙之乱,合江募兵扼冈门以拒之,是也。 ○牛脑水驿,在县治北。 县西六十里又有神山水驿,西去泸州黄舣水驿六十里。 又史霸驿,在县东六十里。 又东七十里为汉东驿,即江津县界也。 附见:泸州卫州西南二百九十里。 《志》云:卫地东西广二十里,南北袤九十里,东至永宁卫界,西至九姓长官司界,各十里,南至太平长官司界五十里,北至纳溪县界四十里。 洪武二十五年,陕西长安卫军征云南还,命驻守州城,改为泸州卫,分立左右中前后五所隶焉。 正统中,调前所于利州卫,后所于青川所。 成化四年,都掌种大坝蛮叛,事平,因迁卫于宋江渡。 其地本名渡船铺,增置官军,并调重庆卫前所充之,即今卫也。 卫城即成化初筑,以石,周四里有奇,有门四。 弘治间,复于东城外筑土城,周一里有奇,控制蕃落,为西南之要害。 ○腰营山卫北二十里。 明初命将南征,师出州境,尝屯驻于此。 又有仙洞,在卫治南半里,深一里,中有池,水常不竭。 ○宋江在卫治东。 《志》云:源出大坝儿北洞,即今叙州府兴文县界也。 又悦江,在卫东北,源出兴文县之氵若武箐。 《志》云:以流经废羁縻悦州而名。 又有思晏江,在卫西四里,源亦出兴文县界,以径故羁縻思晏县而名。 皆北流径江门驿,至纳溪而注于大江。 ○洞扫堡卫南三十里。 本蛮寨。 成化四年,官军攻都掌蛮,破其洞扫、海纳、龙背、豹尾等寨,事平,改为堡,属泸州卫。 又定远堡,在卫南五十里,太平堡,在卫南九十里,水峡堡,在卫东南一百里,亦曰水流崖堡,俱成化四年所置也。 ○江门堡,在卫北五十里,即纳溪县之江门寨也。 又大洲堡,在卫北百三十里,即纳溪县之大洲驿。 渠坝堡,在卫西北百八十里,即纳溪县之渠坝驿也。 又三层堡,在卫西北百六十里。 俱成化四年置,俱分拨卫兵戍守。 泸州驿卫西五里,马驿也。 又有来节驿,亦在卫境。 或云,本在州北,近隆昌县之玉蟾山,万历初,移于此。 ◇雅州东至嘉定州二百三十里,西南至黎州所二百四十里,西至天全六番招讨司百里,北至邛州二百里,东北至眉州二百四十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七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里。 《禹贡》梁州地。 秦属蜀郡。 汉为蜀郡西部。 汉延光初,置蜀郡属国。 三国汉改汉嘉郡。 晋因之。 宋属晋原郡。 齐梁仍旧。 西魏置蒙山郡。 隋开皇初,郡废,属邛州。 仁寿四年,置雅州。 大业初,改曰临邛郡。 唐初,复为雅州开元三年,置都督府于此,督羁縻十九州。 天宝以后,多至五十七州。 刘句曰:羁縻州并生獠、生羌,但有州名,无属县,亦无实土。 天宝初,曰卢山郡。 乾元初,复曰雅州督羁縻州如故。 五代因之《五代史》:王建时以雅州为永平军。 一云,后唐清泰初,孟知祥置。 误。 宋仍曰雅州亦曰卢山郡。 《宋志》:雅州领羁縻州,凡四十有四。 元亦为雅州初属嘉定路,寻属吐蕃等处宣慰司。 明初,仍曰雅州,以州治严道县省入今编户四里,直隶布政司,领县三。 今因之。 州襟带西川,咽喉夷落,唐韦皋、李德裕由此以挞伐吐蕃,鞭弭南诏,所谓邛崃、大度之险也。 《寰宇记》:州西和川路,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从大渡西郭至吐蕃松城四日程,羌蛮混杂,连山接野,鸟路沿空,不知里数。 今州之西徼迫近番戎,山高谷深,天险陡绝,灵关、碉门、始阳,向称三路,而碉门要害尤为巨防也。 ○严道废县今州治。 秦县,属蜀郡。 《华阳国志》云:始皇灭楚,徙严王之族以实其地,因名严道。 后往往徙罪人于此。 汉文帝六年,诏徙淮南厉王长于严道邛邮,即此。 县亦属蜀郡。 后汉延光初,属蜀郡属国。 三国汉属汉嘉郡。 晋因之。 宋省入汉嘉县。 杜佑曰:永嘉以后,李雄据蜀,此地芜废。 是也。 齐亦为汉嘉县地。 梁因之。 西魏置始阳县,并置蒙山郡治焉。 隋开皇十三年,改县曰蒙山,寻为雅州治。 大业初,复曰严道县。 自是州郡皆治此。 洪武四年,省县入州。 《城邑考》:州城,明初因旧址修筑,累石为固,有门四,城周五里。 徙阳废县在州西。 汉县,属蜀郡。 徙,音斯。 或曰,徙,榆蛮也。 亦曰斯榆。 《汉纪》:元狩中,发使者出尨、出冉、出徙、出邛,指求身毒。 即此徙也。 又《西南夷传》:自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徙、﹂、都,最大。 又《西域传》:建元中,司马相如使西夷,邛、﹂、冉、尨、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元鼎中,始置徙县,即斯榆地也。 后汉改属蜀郡属国都尉。 晋曰徙阳县,属汉嘉郡。 大宁初,越斯叟攻成将任回,斯叟即徙之遗种也。 宋属晋原郡。 齐因之。 后废。 蒙阳废县在州西北。 《新唐书》:唐初析州界,置蒙阳、长松、灵关、阳启、嘉良、大利六县,属雅州。 武德六年,俱省入严道县。 罗岩废州州西四百八十里。 《寰宇记》:雅州管和川路、夏阳路羁縻州,凡四十有六,罗岩其首也。 诸州去雅州近者四百余里,远者六百余里。 和川路有罗岩以上三十七州,夏阳路有让川州以下九州。 《宋史》:雅州西山蛮有部落四十六。 是也。 ○会野废州,《通典》云:在州西北五百七十里。 贞元中,吐蕃会野首领高万唐等来降。 又有东西二嘉梁州,在州西五百六十余里。 贞元中,其首领亦来降。 又欠马、白坡等州,亦在州西五百余里。 宋时诸州仍在四十六州之列。 按:《新唐志》雅州羁縻有欠马州而无白坡,唯黎州羁縻有柏坡州。 晏山城在州西界,唐置。 《新唐书》:雅州有和川、始阳、灵关、安国四镇。 又有晏山、边临、统塞、集重、伐谋、制胜、龙游、尼阳等八城,盖皆置兵以控扼蛮部处。 ○逋租城,在州西徼外。 又西北境有木波城。 唐贞元中,韦皋使雅州将路惟明趋吐蕃逋租、偏松等城,既而皋败吐蕃于雅州,克木波城。 是也。 又有嵬龙城及业城,俱唐时吐蕃所置,近雅州西界。 ○蔡山州东五里。 《禹贡》:蔡、蒙旅平。 即此蔡山也。 岩峦高耸,为州之望。 州东十里有地,名旅平,即大禹旅祭处。 俗呼为落平。 又诸葛武侯祀周公于蔡山,今亦名周公山。 ○雅安山,在州治西,由沉黎而来。 一名月心山。 州旧治山上,宋大中祥符间,州守何昌言以地多岚瘴,徙治于山麓。 严道山州南五里。 本名鹿角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又悬空山,在州南二十里,层峦耸翠,称为奇胜。 ○金鸡山,在州北二十里,上有金鸡关。 又北十里有凤飞山,峰峦起伏,如凤飞然。 又翠屏山,在州西二十里,山峰环列,因名。 万胜冈在州治西,山势起伏,环绕州治。 相传诸葛武侯擒孟获,还师至此,冈下人聚观之,因名。 ○青衣江州西六十里。 源出卢山,东南流至州境,合沫水,经名山县南,又东入嘉定州洪雅县界。 详见大川青衣江。 平羌江在州城北。 源出徼外,流入境,绕州城西北郭,下流合于青衣江,故青衣亦兼平羌之名。 旧传羌夷入寇,诸葛武侯击平之于水上,故曰平羌。 又长江,在州东南二里,一名邛水。 其源自邛崃山涌而出,绕城东北,入于平羌江。 沫水州西五十里。 源亦出卢山,东流至此,会于青衣江,故青衣江又有沫水之称。 又有周公水,在州东四里。 源出荣经县瓦屋山,流经周公山,因名。 下流入嘉定州洪雅县界,即花溪也。 《志》云:周公山下有麒麟渡,即周公水津济处。 相传麒麟尝游此。 和水州西南四十里。 源出蕃界,流入境,合于平羌江。 《禹贡》和夷底绩,唐有和川路,皆以此水名。 ○金鸡关在州北金鸡山上,一名山鸡栋关。 又金沙关,在州东北二十里。 ○雅安驿,在州治东,马驿也。 《志》云:州城内旧有茶场,宋熙宁中置,城南又有阜民司,明洪武九年置,收买番马,后罢为民居。 今州治北有税课司。 绳桥在州西北平羌江上,所谓多功路之绳桥也。 旧名高桥,以绳架栈,下瞰峡江,为险要处。 《志》云:州西北一里曰清源桥,东北十里曰龙门桥,三十五里曰道远坝桥,五十里曰鱼喜河桥,州西七里曰铜头河桥,其近多功路者,曰大绳桥,皆索桥也。 名山县州东北四十里。 东至邛州蒲江县百二十里。 汉蜀郡青衣县地。 后汉为汉嘉县地。 晋以后因之。 西魏置蒙山县,属蒙山郡。 隋初,属邛州。 开皇十三年,改始阳县曰蒙山,因改县曰名山,寻属雅州。 唐、宋、元因之。 明洪武十年,省入州。 十三年,复为县。 土城,周二里,编户三里。 ○汉嘉废县在县西。 本青衣羌地。 汉高六年,置青衣县,属蜀郡。 十一年,废梁王彭越为庶人,传处蜀青衣,是也。 武帝天汉四年,废沉黎郡,分置西部都尉治青衣。 后汉延光元年,置蜀郡,属国都尉。 阳嘉二年,改青衣曰汉嘉。 三国汉为汉嘉郡治。 章武二年,汉嘉太守黄元以汉嘉叛,寻讨平之。 晋仍为汉嘉郡治,寻废。 宋以县属晋原郡。 萧齐因之,后废。 《水经注》:汉嘉县,故青衣羌国。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汉武置西部都尉主青衣。 公孙述有蜀,青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尝置青衣郡云。 百丈废县县东北六十里。 刘句曰:在临邛县南百二十里。 唐初,置百丈镇,以百丈山为名。 贞观八年,改置县,属雅州。 宋初因之。 熙宁五年,省入名山县。 元二年复置。 元因之。 明初废。 今为百丈驿,有百丈桥。 又废土城邑,《志》云:在县东北三十四里,周七十二丈。 相传武侯征蛮时所筑,遗址犹存。 ○蒙山县西十五里。 山有五峰,前一峰最高,曰上清峰,有甘露井。 《禹贡》:蔡、蒙旅平。 此即蒙山也。 《水经注》:青衣水出于蒙山,宋人谓梁州之山,西山皆岷,北山皆嶓,南山皆蒙,峨眉在《禹贡》则蒙山之首云。 ○莲花山,在县北十五里,山有五峰,耸列如莲花。 百丈山县东北六十里。 上有穴,圆百尺,深百丈,唐以此名县。 又泉池山,《寰宇记》云:在百丈县东四十里。 其山四面悬绝,上有泉池。 《邑志》云:百丈县近南五里有铜鼓山,为汉唐戍守之地。 ○鸡栋山,在县西南十七里,一名鸡鸣山。 王象之曰:鸡鸣山,即古之名山,因为名山戍。 隋以此名县,盖即州北之金鸡山矣。 大山县东四十里。 南接河罗戍,北入邛州,高七十里,上耸天际。 《寰宇记》:县西又有罗绳山,自蒙山西北入芦山县界,东北接邛州火井县界,皆山之高大者。 ○青衣江在县南。 自州界流入,又东南流径嘉定州洪雅县,北入眉州丹棱县境。 亦谓之邛崃水,又名平羌水。 ○百丈河,在县东北六十里。 源出莲花山,径百丈废县东,下流入邛州蒲江县界,为铁溪河。 一名千尺潭,以水源远而深也。 ○鸡栋关县西南鸡栋山上,即金鸡关也。 《唐志》名山县有鸡栋关。 ○百丈马驿,在县东北,即故百丈县治。 荣经县州西南百二十里。 南至黎州所百三十里。 本严道县,后废。 唐武德三年,改置荣经县,属雅州。 宋因之。 元末,省入严道县,设巡司焉。 明洪武十三年,复置今县。 土城周三里,编户二里。 旄牛废县在县西。 汉县,属蜀郡。 后汉延光初,改属蜀郡属国。 二年,旄牛夷反,益州刺史张乔讨平之。 是也。 三国汉属汉嘉郡。 晋因之。 宋属沉黎郡。 萧齐仍旧,后废。 俗亦谓之牛头城。 ○邓通城,在县东三十里。 相传汉文帝赐通严道铜山,铸钱于此。 旁有饿死坑,亦以通名。 又古城,在县西五里。 相传诸葛武侯征南时,屯兵处也。 唐李德裕增筑之,置兵戍守。 御侮城在县西。 唐太和中李德裕帅西川,作仗义城,以制大度、清溪关之阻;作御侮城,以控荣经犄角之势;作柔远城,以扼西山吐蕃,复邛崃关,又于雅州筑伐谋、制胜等八城。 是也。 仗义城,今见黎州所。 ○静寇城,在县西境。 唐乾符二年,于雅州置金汤军,并置静寇军,是也。 《新唐书》:静寇军,故延贡地。 ○邛崃山县东四十里。 一名邛﹂山,亦曰邛山。 山峻阻,凝冰夏结,冬则剧寒,产竹,高节而中实,所谓筇竹杖也。 有九折坂,亦曰邛崃坂。 李吉甫曰:邛崃山自沉黎直走千里,至临邛,环抱为镇山云。 详附见前重险临关。 铜山县东北三十里。 山产铜,相传即汉文帝赐邓通铸钱处。 萧齐永明八年,议更钱法,益州行事刘悛上言,蒙山下有严道铜山,旧铸钱处,可以经略,不果。 宋初平蜀,其故将全师雄等复叛,讨平之。 余党据铜山,推谢行本为主,复击败之,即此。 ○自由山,在县东二十里。 《志》云:山深远,连亘黎州界,上出群山之表。 又有孟山,亦在县东二十里,俗传孔明擒孟获处,其下有七纵桥。 盖传讹也。 大关山县西八十里。 山极险隘,当西南夷要路。 或曰,山即邛崃之西麓,邛崃关置于此,因名。 又晒经山,在县北二十里。 山高峻,俗传唐三藏晒经处。 ○瓦屋山,在县南百二十里。 山多灵异,上有雷洞。 又石狗山,在县南六十里,以石形似狗而名。 《寰宇记》:县东西皆连接,大山岩峦,阻绝不辨疆界。 鸡止崖县西二十五里。 本名栖止,其崖西临险路,由大关山而东,至此,方坦平。 肩担背负者,悉栖止于此,因名。 《寰宇记》谓之鸡心山,传讹也。 又大相公岭,在县西百里,相传诸葛南征时经此,因名。 《志》云:大相公岭有虚阁险崖,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尝修治之,以通行旅。 ○荥经水在城东。 荥水出大相公岭,流至城北,经水出瓦屋山,流经城南,会流而东北入于平羌江。 隋时置荥经口戍,唐因置县。 ○菩萨溪,在县南六十里,源出瓦屋山,东北流入州界,注于平羌江。 ○邛崃关县西八十里,今曰大关。 隋大业十年置,为控扼番戎之要隘。 详附见重险临关。 ○天险关,在县东北四十里,据邛崃九折坂之险,至为要害。 又紫眼关,在县西北三十里,昔有紫眼番人流寓于此,因名。 《土夷考》:紫眼夷编氓殆半里,其地紫眼关与西番相接,广可四十里,袤百里。 自瓮溪、飞水,小路直透冷碛番,皆为紫眼关地。 又飞水关,亦在县西北,路出西番。 碉门寨县西北百五十里,即和川镇、雅州西通蛮路也。 元至元初,置碉门等处安抚司于此。 二年,安抚司高保四言,碉门旧有城邑。 中统初,为宋所废,众依山为栅,去碉门半舍,欲复戍故城,便于守佃,敕秦蜀行省相度行止。 明初,亦设碉门百户所,有石城足以控御,盖州之灵关、碉门、始阳,皆通番之道,而碉门最为要害。 两山壁立,一水中通,特设禁门以限中外。 碉门以外,即天全境,所谓万里乾河,直达碉门者也。 ○蛮宿川,在县西境,亦唐时招纳吐蕃之道。 又有夏阳路,俱近天全招讨司界。 雄边寨在县西北。 中有讲武堂,宋淳熙间,创屯营于此。 ○太平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又有黄土堡,在县西五十里,俱明初置,属大渡河千户所官军戍守。 大渡河所今见黎州所。 箐口驿县东三十里。 县南三十里又有新店驿。 ○大通桥,在县西三十里。 洪武五年,因征云南,置为﹂桥,往建昌、云南之要路也。 芦山县州西北百里,东至名山县九十里。 本严道县地。 隋初,置卢山镇。 仁寿末,改为卢山县,属雅州。 唐宋因之。 元末,省入严道,设巡检司。 明初,复置今县。 县土城周五里,编户三里。 ○大渡废县县西北五十里。 唐仪凤二年,析卢山县置,属雅州。 长安二年,复省入卢山县。 又故灵关道,在县西北六十里。 汉置,属越郡。 后汉因之。 晋废。 即今临关也。 ○姜维城,在县治南。 《志》云:姜维置城于此,以拒西羌,隋开复此地,即故城置县。 又开明城,在县西七里,相传蜀王开明所筑。 ○卢山县东九里。 接黎州所界,隋以此名县。 或谓之卢奴山。 其相接者,曰始阳山,俗呼为罗绳山,在县东十里,西魏以此置始阳县。 《寰宇记》:卢山高八里,束道控川,横亘入邛州大井县界,青衣水出焉。 ○百步山,在县北四十里,路接蛮界,仅百步许,险隘难行。 灵山县西北五十里。 峰峦竦峻,林木深阻,为蜀西之襟要。 刘句曰:县西北六十里有卢山,下有硖口,开三丈,长二百步,俗呼为卢关。 关外即生獠,盖即灵山矣。 又龙头山,在县西南。 绵亘四十里,绕县前后,夭矫如龙,连接番部,实为要害。 又有崖钵山,在县西百里。 上耸云汉,莫测其高,崖上有石,其状如钵,因名。 ○大渡河县北四十里。 从生羌界流入境,邛雅西道往来者,必渡此水。 又南入黎州界。 详见大川大渡河。 ○青衣江,在县东南,源出卢山,流入州界。 详见大川青衣水。 龙门河县东北五十里。 有二源,一自邛州界九子山西流,一自徼外东流,经冷砧河,南流会于金鸡峡口,过鱼喜河、八步关、青源河,南流入于青衣江。 ○浮图水,在县西北五里,亦从生羌界来,中有孤崖如浮图,因名。 流合于大渡河。 圣水县东十里。 连筒引之,行里许,伏流二三里,复涌出分为五,因以圣名。 又老君溪,在县南六十里,相传以老聃曾经此而名。 下流皆入青衣水。 石波堰县东三里。 源出始阳山,用木槽接水溉田。 又涌泉,在县东北五里,泉水涌出,为居民灌溉之利。 ○三江渡,在县南十里,路通天全六番。 《志》云:三江渡水注多功峡,入平羌江。 又多功河,上有飞仙阁,为木栈道,即古漏阁也。 ○临关县西北六十里。 本曰灵关,亦称零关。 正统初,改今名。 有巡司戍守。 详见前重险临关。 ○八步关,在县东北五十里。 飞仙关县南五十里。 亦曰飞仙阁,即古漏阁也。 《梁益记》:大小漏天在雅州西北,山谷高深,沈晦多雨,而黎州常多风,故谓黎风雅雨。 宋宇文普《新路赋》:惟天下之至险,有严道之漏阁焉。 孤峰上绝于青天,湍波下走于长川。 断崖横壁立之岸,飞流溅千丈之泉。 盖谓此。 附见:雅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南。 洪武四年建,直隶四川都司。 发布时间:2025-05-06 08:12:46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