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八十二 内容: 卷八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广八◇郴州东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广东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里,至京师七千三百里。 《禹贡》荆州地。 春秋、战国时楚地。 秦属长沙郡项羽徙义帝于长沙,都郴,即此。 汉初,置桂阳郡。 后汉因之治郴。 刘句曰:后汉尝移郡理耒阳,寻还郴。 三国吴亦曰桂阳郡后汉建安中,吴蜀分荆州,以湘水为界,桂阳以东属吴,是也。 晋、宋、齐仍旧。 梁、陈亦为桂阳郡。 隋平陈,改置郴州。 大业初,复为桂阳郡。 唐武德四年,复置郴州。 天宝初,亦曰桂阳郡。 乾元初,复为郴州。 五代晋天福初,马氏改曰敦州。 汉乾初,复曰郴州周广顺初,南唐取其地,仍曰郴州。 宋仍为郴州亦曰桂阳郡。 元曰郴州路。 明初,改为府。 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郴阳县省入编户十二里,领县五。 今仍曰郴州。 州北瞻衡岳之秀,南当五岭之冲,控引交广,屏蔽湖湘。 项羽谓怀王曰:古之帝者必居上游。 乃徙义帝于郴。 《形胜记》曰:州在五岭以北,万山之内,湘楚上游也。 汉建初八年,郑弘为大司农,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 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至今为常路。 此桂阳于楚、粤之交,有咽喉之重也。 唐末,黄巢乱广南。 高骈建议,请遣兵于郴州守险。 时不能用。 刘氏之据广南也,亦知守岭北始足以固岭南,乃规取郴、连二州,以重兵屯戍。 宋将潘美南伐,自湖南进兵,先拔郴州,而岭南胆落矣。 昔人云:韶、连二州,为粤东北门,而郴州又韶、连之北门也。 ○郴阳废县今州治。 秦置郴县。 汉为桂阳郡治。 后汉以后因之。 隋、唐皆为郴州治。 五代晋天福初,马氏改曰敦化县,寻复旧。 宋仍为郴州治。 元至元十三年,改为郴阳县。 明初废。 《城邑考》:州城,汉初所筑,历代因之。 明初,因故址修筑。 景泰、正德间,相继修筑,有门四,城周五里有奇。 ○黄岑山州南三十六里。 即五岭之一,从东第二骑田岭也。 岭高千余丈,绝顶一望,郴、桂皆在目中。 宋庆历七年,桂阳蛮遁入郴州黄岑山,由赵洞转寇英、韶,依山自保。 赵洞,盖在宜章南也。 山中涌泉深广,溉田甚多。 其支曰摺岭,为楚粤之关,与诸岭连属,横截南北,寒燠气侯顿殊。 《寰宇记》:黄岑山,一名黄箱山,其东为仰天湖,其北郴江之水出焉。 其同出者为桂水,为寒溪水。 史载高祖置桂阳郡于上岭山。 又《后汉书》郴有客岭山,皆黄岑也。 今亦见宜章县。 鱼山州东三十里。 自山而东南,有七十一峰,亦谓之东岭,相传与南岳止增一峰云。 又马岭山,在州东南二十余里,岩洞幽胜,一名苏子岭,以有汉苏耽升仙遗迹也。 又五盖山,在州东南六十里,五峰如盖。 ○灵寿山,在州南二十里,旧名万岁山,出灵寿木可为杖。 唐天宝间改今名。 千秋水出焉,流注城南,东合于郴水。 又文明山,在州城南一里,上有塔。 又南四里曰香山,城东一里曰东山。 张舜民曰:州在百重山内。 练亨甫曰:郴环山而为州。 是也。 云秋山州东北二百余里,云气凝结,黯淡如秋,与衡州府酃县接界。 或云山有黑风洞。 宋嘉定四年,黑风洞民罗世传倡乱,官军讨平之,即此。 ○曹王寨山,在州北二十里郴江口,山势壁立,可以避兵。 又坦山,在州西三十里,有万花岩,涧水自岩而出,下流入郴水。 ○郴水州东一里。 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水清驶,下流会耒水及白豹水,入湘江。 韩文公谓郴山奇变,其水清泻,是也。 ○栖凤水,在州北五十里。 源出桂阳州南之龙渡山,东北流入州境,至州北五十里之栖凤渡,因名。 栖凤水入永兴县界,合白豹水。 又桂水,在州东南六十里。 源出鱼山,东流入桂阳县界,会于耒水。 《志》云:桂水亦出黄岑山,在州西南五十里。 似误。 牙江水州东四十里。 源出五盖山,北流经此,灌田八十顷,又西北流入于郴水。 又州西二十里有寒溪水,源亦出黄岑山,灌田三十顷,北流入郴。 ○三川水,在州南一里,源出坦山,流经州西三里通陂堰,分为三派,绕城内外,其下流皆入于郴。 《志》云:州西三十里有骡溪水,下流入郴。 州东百里有黄袍水,下流会于耒水。 俱有溉田之利。 北湖州北一里。 湖面渺阔。 唐韩愈所云北湖之空明,即此。 其水流七里入郴水,灌田甚广。 ○温泉,在州北二十里。 平地涌出如汤,东流合郴水。 《荆州记》:郴县西北有温泉,其下流有十数亩田,常十二月下种,明年二三月谷登,一岁三熟。 又铜坑泉,亦在县北二十里,两旁岩壁如束,迅流斗折,合于温泉。 相传泉旁产铜,因名。 《宋志》:郴县有新塘、浦溪二银坑,今皆废。 ○石陂镇州西八十里。 一名两路口。 山径险阻,有巡司戍守,与桂阳州临武县接界。 正德十二年,讨乌春贼,副使恽巍等驻兵两路口,为诸军策应,是也。 亦见前临武县。 ○豪石镇,在州境。 五代周广顺二年,湖南王逵攻郴州,与南汉兵战于豪石,为南汉将番崇澈所败,即此。 永兴县州西北八十五里。 西北至衡州府耒阳县百九十里,北至衡州府安仁县百八十里。 汉置便县,属桂阳郡。 后汉因之。 晋仍为便县。 刘宋初,省入郴县。 陈复置。 隋又废。 唐开元十三年,析郴县北界置安陵县,属郴州。 天宝初,改曰高亭。 宋仍属郴州。 熙宁六年,改为永兴县。 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十里。 ○安陵城县西南五十里。 今县治,即汉便县城也。 唐析郴县置安陵县,寻曰高亭,皆治此。 宋熙宁中,太守李士燮以古便县基据郴江上,舟楫往来,贸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设场市,乃更徙治焉,名曰永兴。 今安陵城址尚存,周一里有奇,亦谓之高亭城,置高亭镇,有巡司戍守。 ○白豹山县西九十里。 山险峻,高数百丈,周百余里。 接衡州府耒阳县界。 又高亭山,在县西三十里,周回百十里,亦接耒阳县界,顶有仙亭,高数丈,唐以此山名县。 又天竺山,在县西二十里,山亦高耸。 ○龙耳山,在县西十五里,周亘五十余里,南接郴州界。 又土富山,在县西南二十里。 《志》云:山旧有银井,凿之益深,因名。 《一统志》云: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四十八峰山县北九十里。 有四十八山,拱峙攒簇。 又县北八十里有八仙山,以八峰并峙也。 ○连珠山,在县东五十里,以圆峰层叠而名。 《志》云:县东北有天株山,颇称要害。 县东四十里有九折洞,路径逶迤,凡八十一盘。 又观音岩,在县西北十五里,下瞰郴江。 又有五峰岭,在县西北二十里。 ○郴水在县城东。 自郴州北流至此,又西北白豹水合焉,会于耒水,谓之郴口,又西入耒阳县界。 ○白豹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白豹山,流合郴水。 《志》云:县有长安水,出西南六十里郁凤山,西流七里,灌田三十顷,又北入于郴水,水旁旧有长安馆。 潦溪水在县北。 源出县东北之黄沙泉,北流经衡州府安仁县界,为永乐水之上源。 又潮水,在县西八十里,旧有日夜两潮,后凿渠引水,潮遂绝。 又四十二渡水,源出县西之乾溪,流四十里,灌田八十顷。 俱西入耒阳县界,注于耒水。 ○紫泉,在县北,泉紫色,重于他水,铜壶漏取此以定时刻,亦曰紫井。 ○安福镇县西北八十里。 与县西南高亭镇并为戍守处,俱有巡司。 宜章县州南九十里。 西南至广东连州二百三十里。 汉郴县地。 隋末,萧铣置义章县。 唐武德七年,省入郴县。 明年,复置,仍属郴州。 五代周广顺初,南汉攻郴州,败南唐兵于义章,是也。 宋太平兴国初,改曰宜章县。 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七里。 ○义章城县北四十里。 今城本高平废县也。 刘句曰:唐长寿元年,分义章南界置高平县,开元二十三年,废高平,仍移义章治高平废县。 是也。 ○黄岑山县北六里,北连郴州界。 又摺岭,在县北三十五里。 《志》云:岭西南连黄岑山,北入永兴县,东入桂阳县,岭高百丈,其路盘叠。 又县北十里有野石岩,岩壁峭立,正临官道。 又北二十里曰仙人掌山,亦以岩壁峭峙而名。 皆黄岑之支山也。 莽山县西南百里,接广东韶州府及连州界。 延袤六十里,有九十九峰,山形如寒芦在宿莽,因名。 宋乾道元年,宜章盗李金作乱,刘珙帅湖南,遣兵讨之,追破之于莽山,其党执金以降,是也。 《志》云:县西六十里则近莽山诸犭,又四十里则近长塘诸贼云。 又漏天山,在县西九十里,万山环合,多雨少晴。 ○桄榔山,在县东一里。 山旧多桄榔木,因名。 其旁有蒙岩,又县南二里有艮岩,皆有泉壑之胜。 ○章水在县北。 有大章、小章二水俱出黄岑山西麓,东至县北二十五里合流,又东合县境大小诸溪水,经流入江西崇义县界,为赣江西源,支流入广东乐昌县界,为三泷水。 武水县东三十里。 源出桂阳州临武县之西山,东流入县,会于大小章水。 又平禾水,在县北三十里,亦流合章水。 《志》云:平禾水出县西北戴家源,经十二渡,至石门,出为瀑布,下流经冷水湾,至县东合章水。 又宝云水,在县西七里,出县南宝云山。 长乐水,出县西莽山,下流皆入于章水。 仰天湖县北十里黄岑山东,平旷无山阜,涌泉蓄水,周回三十里。 又玉溪水,在县城南,其源一自黄岑山西北,一自宝云山东,至城西一里,两源合流,名曰两河口,至县南绕流东出。 旧《志》所云玉溪三曲水也。 溪滨多白石,故名。 下流亦达于章水。 ○白沙镇县西南八十里。 又赤石镇,在县东六十里,皆设巡司戍守。 《志》云:县南八十里有笆篱堡,洪武中置。 县东八十里又有里田堡,正德中置。 又县北为召募堡,本宋之永戍寨,明成化八年,设守御千户所,调茶陵卫官兵守御,堡寻废,所移置于县城东;又县西南九十里为黄沙堡,俱洪武二十七年置。 又县西南六十里为凤头营,东二百二十里〔为〕糍粑营,东三十里为紫溪营,俱有官兵戍守。 又有瞿塘、荆州二哨,正德中,调官军轮戍,设守备一人,治县城内。 《志》云:县南有栗源一堡,西北有香口堡,皆戍守处,而香口尤为险要。 桃油坪寨在县西。 宋庆历中,官军讨桂阳蛮唐和等,覆其桃油坪、熊家原等寨,寻又败贼于银江源,降贼甚众。 卢氏曰:其地皆在县境,与广东诸山相连。 兴宁县州东北百里。 东南至桂东县百五十里。 汉郴县地。 后汉永和初,析置汉宁县,属桂阳郡。 三国吴改县曰阳安。 晋太康初,又改曰晋宁县,仍属桂阳郡。 宋以后因之。 隋废。 大业末,萧铣复置晋兴县。 唐武德四年,平铣,县仍属郴州。 贞观八年,县废。 咸亨三年,复置,改曰资兴。 五代时废入郴县,为资兴寨。 宋嘉定二年,复置资兴县。 绍定二年,又改曰兴宁,仍属郴州。 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一十四里。 ○汉宁城县西二十五里。 汉县治此。 孙吴以后,县名屡易,而县治不改。 宋复置资兴县,初亦治此。 绍定初,徙治管子壕,改曰兴宁,而故城遂废。 ○浦溪山县南六十里。 一名瑶冈岭,高万丈,周二百里,顶有雁池,俗名天鹅池。 又秋溪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周百里,山势层叠,接桂东、桂阳二县界。 《志》云山在县西三十里,似误。 ○石城山,在县西三十里。 《志》云:山在资兴旧治西,高耸如城,亦名西城山。 又县西四十里有九鼎山,以九峰如列鼎而名。 八面山县东五十里。 山接桂东县境,峭险壁立,延袤二百余里,登之可见郴、衡、吉、赣诸郡。 又山中有上洞、中洞及雷家洞,皆深险,素为贼窟。 嘉靖末,犭贼黄积珠等据险肆掠,寻就擒。 隆庆二年,犭贼谢福通复猖獗于此,官军讨平之,因置堡戍守于此。 ○资兴水县东南二十里。 发源州东百余里之古泉,其泉方广十余里,四旁石壁峭立,西北流五十余里,至旧县前,横流十里,合泸渡江。 ○泸渡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源出桂东县万王山,西流入桂阳县界,而北入县境,合资兴水。 《舆程记》云:泸渡水自桂阳县东北唐延里北流至丰乐,又二十里至沿潭接县界,六十里至高活,水势险恶,其旁凿山通道,行者必舍舟从陆以避险。 自高活五里至结鱼,又六里至泸渡,又十五里至耒江口泷头,凡十二滩,巨石堆叠,舟师非荡舟不能渡。 又十五里至东津渡,又七十里合郴江口,即耒江正流也。 程水江县西四十里。 有四源合流于此,地名潭州江口,亦西流会于郴江口。 ○泉,在县东北四十里。 其水清冽甘美,酿酒极佳,即程水正源也。 昔置官酿于此,名曰酒官水。 其酒亦曰程酒,献同酃酒。 刘杳云,程乡有千里酒,饮之,至家犹醉,谓此也。 又龙泉,在县西二十里,有二窍,东流出县西二十五里之双溪,西流出程水,溉田甚广。 又玉泉,在县西四十里,上有玉泉馆。 洪武十二年建。 ○乾坑关在县西北,通宜章县,为溪峒出没之处,防守最切。 《志》云:县西南程水、双溪等处,皆戍守要地。 滁口镇县南五十里。 又县北三十里有州门镇,皆设巡司戍守。 《志》云:县南有竹篙岭,路近猿坑,又与上下连峒相接,设滁口巡司以巡缉之。 又八面山,通桃源塘、金垄等峒,设州门巡司巡缉之,俱称要害。 ○玛瑙堡,在县东八面山上。 隆庆二年平犭乱,因置堡于此。 其旁又有永安堡,亦设官军守御。 又新沟隘,在县东南八十里。 正德中,犭犭童为患,官军讨之,屯于新沟,以扼其要路,遂歼贼于此。 桂阳县州东南二百四十里。 东至江西上犹县二百四十里,西至宜章县百六十里,南至广东仁化县百五十里。 汉郴县地。 后汉汉宁县地。 东晋置汝城县,属桂阳郡。 宋、齐因之。 陈天嘉初,改曰卢阳县,并置卢阳郡。 隋废郡,县属郴州。 唐因之。 天宝初,改为义昌县。 五代唐同光初,马氏改曰郴义县。 宋太平兴国初,又改曰桂阳,仍属郴州。 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耒山县南五里,四面孤绝,耒水所出。 又南十里为乌龙、白骑山。 《湘中记》:山黑石如龙,白石如马,因名。 ○白云山,在县南四十里,高耸磅礴,周二三百里,顶有石岩,旁有九曲池,四时云气尝暗,晴霁登望,广、韶、郴、桂,咸在目中。 其并峙者曰屋岭山,岭最高,水分南北,其北汇流为耒水,南为屋岭水。 箸竹山县东北七里。 峰峦耸峙,竹木蓊郁,重冈复水,回抱左右。 又文笔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一名黄冈尖,高出众山。 ○洞灵山,在县东十七里,有岩洞池泉之胜。 又东三里曰君子岭,相近者曰龙顶坳,一名东冈尖,巅有清泉,东流入江西,南流入广西,流合于耒水。 又义通山,在县北九十里,一名百丈岭。 ○耒水县西十里。 发源耒山,西北流经兴宁县界,合资兴水,又西北会郴水,经衡州府耒阳县界,下流注于湘水。 ○淇江水,在县北二十里,自桂东县南流经此,合河桥水,北入兴宁县界,或曰即泸渡江之上源也。 《志》云:县南十里有寿江水,北流入城,其下流西入耒水。 宋时,县有延寿银坑,盖以此水名。 屋岭水县南六十里。 源出屋岭山,南流百余里,入广东仁化县界,下流会于郴水。 ○孤山水,在县东南二十里,源出县南十七里独秀峰,俗谓之孤山岭,其水屈曲北流,凡百五十里,入江西上犹县界,即犹水上源也。 又东坑水,在县东七十里,亦流入上犹县界,合于犹水。 《志》云:县南五里有周塘泉,分上、中、下三塘,溉田百余顷。 ○益将镇县东四十里。 道出江西,以银岭为汛地。 又山口镇,在县南四十里,道出广东,亦曰长乐山口,以老虎峒为汛地。 又濠村镇,在县东北四十里,以金豆、永丰为汛地。 镇安镇,在县西北六十里,以百丈岭为汛地。 俱有巡司戍守。 ○马山寨,在县东南二百余里万山中。 正德十二年,官军讨乌春山贼,贼首龚福全遁保马山禾仓石寨,官军进克之。 《志》云:县境如上庄、姜阳、延寿峒,邻广东乐昌县;龙虎峒、三江口,近广东仁化县;热水、鱼王、石峰寺,接江西崇义县,与猿坑、虎住等峒,皆峻险处也。 桂东县州东百八十里。 东北至江西龙泉县百九十里,西北至衡州府酃县百七十里。 宋桂阳县地。 嘉定四年,析置桂东县,治上犹寨。 元因之。 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四里。 ○三峰山县南六十里。 三峰耸秀,蜿蜒十余里。 一名石峰山。 又万王山,在县东五十里,山高峻,有万王废城,未详所自。 ○凤凰山,在县西十里,《志》以为县之主山。 又县西南五里,有鹅公山,山高直,县境水口山也。 乌春山在县南境,接江西、广东境内诸山。 峰峦攒聚,道径险僻。 正德中,土人龚福全等倡乱,据乌春山、腊栗寨等处。 十二年,官军分道自桂东、桂阳、郴州、临武等路合击,遂平之。 ○清石洞,在县南七十里,有石桥长百余丈,非人力所创,名曰仙女桥。 ○淇江水县南八十里。 出三峰山,流入桂阳县界。 又严溪水,在县南三十里。 经县南鹅公山,下流入兴宁县境,西注资兴水。 ○烟竹堡县北五十里,又北接酃县梅花、万王等山峒。 又有寒口堡,在县东南三十里。 又新坑堡,在县南四十里,南接江西上犹、崇义县匹袍、猴子岭,向有官军戍守。 又分置守镇百户所屯于此。 ○高分堡,在县东八十里,接江西龙泉县燕塘、长河,向有巡司。 旧《志》:县西接兴宁县界,当八面大山之冲,又有九磴诸隘,俱称峻险。 附见:郴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西。 洪武初置。 又宜章后千户所,在县城东,成化二年置。 俱隶茶陵卫。 广安守御千户所在桂阳县治东北。 洪武末,置于城东八里。 成化三年,徙入县城,亦隶茶陵卫。 今仍置广安所。 ◇靖州东至宝庆府武冈州三百十里,西南至贵州黎平府二百三十里,南至广西融县二百八十里,西北至辰州府沅州三百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六千一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 秦为黔中地。 汉属武陵、二郡。 后代皆为蛮地。 唐为溪洞诚州州境在唐时,为叙州之境。 五代时,马氏有其地初,马希范击破诸蛮,蛮皆降附。 后周时,杨正岩以十洞称徽、诚二州。 宋初,为羁縻州。 熙宁九年,收取其地时章平南江州洞,进兵城徽州,蛮酋杨氏以二十三州洞归附,因置靖州。 元丰四年,仍为诚州移治渠阳。 元二年,改为渠阳军。 三年,废为寨,属沅州。 五年,又为诚州。 继而辰溪蛮叛,复据有之。 崇宁中,遣将收复,改诚州为靖州崇宁二年,蔡京使舒知荆南,开拓境土,奏诚徽州杨晟臻等纳土,因改置靖州。 元升为靖州路,后降为州,属辰州路见《一统志》。 《元史》不载。 前朝洪武元年,改为靖州军民安抚司。 三年,改为靖州府。 九年,降为州,以州治永平县省入编户二十三里,领县四。 今仍为靖州,直隶布政司。 州南连粤右,西接黔陬,障蔽湖南,隔碍蛮服,山川险阻,南服要区也。 ○永平废县今州治。 本蛮地,宋时,蛮名古诚州贯保新寨。 熙宁中,收复。 元丰三年,置贯保寨,属沅州。 八年,改属诚州。 七年,改置渠阳县,寻移县为州治。 元二年,州废为渠阳军。 三年,废军为寨。 五年,复置县为州治。 崇宁二年,改县曰永平,旧治郭外。 绍兴八年,移入州城。 元因之,明初省。 《城邑考》:州旧有土城,宋淳熙中,增修。 明初,因旧址展筑,为门五,城周五里有奇。 诚州城在州东。 五代时蛮酋杨氏所置,亦曰杨氏城。 宋熙宁中,亦为诚州治。 元丰中,始移治渠阳。 《志》云:故城址今名渠水滩头。 又故渠阳城,在渠江东岸,与今城对,遗址犹存。 今州城,宋崇宁初,舒选纯福坡地所建新城。 是也。 ○飞山州西北十五里。 俗呼胜山,比诸山特高,突出双峰,四面陡绝,十有余仞。 其上平广,蛮人保险于此,曰飞山蛮。 唐乾宁二年,蒋勋谋据邵州拒刘建锋,起兵连飞山、梅山蛮,寇湘潭。 五代梁开平五年,飞山洞酋潘全盛遣其党杨承磊略武冈,马殷使吕师周讨之,攀藤悬崖,直抵飞山,分军布栅,全盛大骇,承磊来战,师周破其军,缚降者为乡导,袭斩全盛,尽平巢穴。 今环山壕堑遗址尚存,俗呼为马王城。 宋大观初,亦于此置飞山堡。 《志》云:马王城,在州西十里。 又香炉山,在州北十五里。 《志》云:亦诸苗负固之所。 宝溪山州东北五十里。 林木繁郁,下有溪中产金,故名。 《志》云:城东二里有五老山,五峰连峙。 又城南五里有侍郎山。 《一统志》:侍郎山在州南百八十里,与广西分界,以宋绍兴中侍郎程敦厚以言事窜谪,尝游此而名。 ○九叠山,在州南二十里,山势盘纡,九峰相次。 州西南二十里又有青萝山,烟罗苍翠,一名大青山。 又古城岩,在州西北三十里,洞穴深广,可六七里。 又有中洞岩,在州西北百里来威寨中。 ○渠河在州城东。 源出通道县之佛子岭,下合众流,环州城而东北出,会于会同县之郎江入沅水。 氵異溪在州西南。 源出古城岩,流达于渠河。 又有六王溪,在州南五十里,亦流合于渠水。 ○龙井涧,在县北十里。 源出飞山,绕流经城西,达于渠河。 又洗马池,在飞山上,味咸,可煮为盐。 ○零溪镇州西百二十里。 宋政和三年置零溪堡于此,今有巡司。 又州北四十里有金滩堡,一百五十里有矛营堡,俱为戍守处。 《志》云:州西有废纠坡堡,道出铜鼓卫。 ○贯保寨,在州北三十里。 宋元丰中置寨于此,寻改为渠阳县,移入郭下,复置寨于此。 今有贯保渡。 石家堡州南三十里。 宋元丰四年置堡于此,今为石家驿。 《志》云:州境有石家、村、多星、大田、天村五堡,皆宋元丰中置,元三年俱废。 崇宁三年复置,又增羊镇、木寨二堡。 大观以后,又置飞山、零溪等堡云。 ○西楼驿,在州南六十里。 宋淳熙三年,中峒贼姚民敖作乱,州兵守州西南之密崖及西楼驿,以断寇路,既而郡守邢迁益兵守西楼,进捣中峒,覆其巢,略大小汶川,还取桃溪堡,犭犭童慑服。 其地皆在州南境,今置驿于此。 又铜鼓驿,在州南百八十里。 《志》云:州南三里为永平驿,九十里为三里坪驿,百二十里为江团驿,百五十里为铁炉驿,诸驿皆有百户一人,领兵哨守,属于五开卫。 楚湘台在州城南。 洪武三十年,楚王、湘王奉诏讨苗,尝驻军于此。 ○诸葛营,在州西。 《志》云:诸葛武侯抚溪峒诸蛮驻军处也。 会同县州东北百里。 西北至沅州黔阳县九十里,西至贵州思州府二百五十里。 宋渠阳县狼江寨地。 崇宁初,置三江县。 二年,改曰会同县,属靖州。 今城周二里,编户二十七里。 ○金龙山县东五十里。 峰峦峻绝,状若飞龙。 又金凤山,在县北百里,山势昂耸,若飞凤然。 又云盘山,在县东百二十里,峰峦层叠。 县南百十里又有云环山,以高耸回环而名也。 ○尖崖山,在县西十五里,尖峰如削。 又旺溪山,在县西百六十里,四山相联二十余里,溪内尝产金,宋时淘采,元废。 又崖屋山,在县西北二里,有石岩如屋。 ○沅江县西五十里。 自沅州黔阳县流入境,又北入辰州府辰溪县界。 《志》云:沅水入境过长潭、云潭、文溪、金溪,至托口,与郎江合。 郎江县西南百里。 源出贵州湖耳长官司山中。 流入县境,经县北合于沅江。 《志》云:郎江入县界,过郎坡,横流入狼洞,会于三江口,上受渠河、潭溪之水,至托口入沅江。 或作朗江。 《隋志》作郎溪。 又作狼江,宋以此名寨。 洪江县东百里。 《志》云:原出宝庆府界,即九溪中之雄溪也。 九溪曰朗、曰氵舞、曰雄、曰龙、曰辰、曰叙、曰桂、曰武、曰酉,而雄居其一,与渠河、潭溪、郎江诸水汇流而注于沅江。 又若水,在县东八十里。 《志》云:水有两源,一出州北贯保寨旁楠木山下,一出绥宁县界,会为若水,入于洪江。 ○文溪江,在县西北二十里。 《志》云:源亦出胡耳长官司,流为潭溪,又北至云潭,又北至文溪寨,其下流亦会郎水入沅江。 清陂湖县南十里。 周十余里。 又南有玉山潭,其水皆会于渠河,入于郎江。 ○三江渡,在县南五里。 又县西北四十里有朗江渡,西北百里滨沅江,有江东渡,今置江东巡司于此。 ○丰山堡在县西南。 宋时,蛮置丰山新堡。 熙宁中收复。 元丰三年,改为丰山寨,属沅州,寻属渠阳县。 八年废。 崇宁初,复置丰山堡。 今仍为戍守处。 ○若水寨,在县东九十里。 宋崇宁初置,今因之。 又县西九十里有镇远寨,皆有巡司戍守。 《志》云:县南三十里有连山堡,东北五十里为洪江堡,西北六十里为郎江堡,西百里为远口堡,北三十里为五招堡,六十里为相见堡,与丰山堡为九堡,俱永乐中置,皆靖州卫官军戍守。 地灵堡县西南六十里。 西七十里为黄强堡,六十里为黄檐堡,又西三十里即镇远巡司也。 接贵州诸蛮,皆有官军戍守。 ○文溪寨,在县西南。 宋置,亦名文村堡。 元中,诚州叛酋杨晟台寇文村堡,即此。 又洪江驿,在县东百二十里。 通道县州南百里。 西至贵州潭溪长官司百三十里,南至广西融县百七十里。 本蛮地。 宋元丰八年,置罗蒙寨。 元三年废。 崇宁初复置县。 二年,改为通道县,属靖州。 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五里。 ○福湖山县北六十里。 下临渠河,林木郁然。 宋元丰中,通道广西经此,因取材以供建置。 又佛子山,在县东南百里,与广西分界,亦名佛子岭,下有五虎潭,潭旁五石相对如虎。 ○渠水在县东。 出佛子岭,北流经此,经县东北七十三里门峡中而入州界。 《志》云:县南七十里有芙蓉江,来自绥宁界,下流入广西怀远县之古州江。 ○罗蒙江,在县西四十里。 《志》云:江源有三:一出佛子岭,为羊镇堡江;一出县南天星里,为天星江;一出贵州洪州泊里长官司界,为洪州江。 合流经此,西南流至广西怀远县,入古州江。 多星江县西四十里。 源亦出贵州界,流合罗蒙河。 宋元丰六年,置多星堡,盖置于江滨。 又凿字溪,在县西南二百里,接广西界。 宋元丰中,于溪旁得古碑,乃唐久视中遣将王思齐率兵征蛮过此,隔碍山险,负舟而济,字以记岁月,蛮人因目为凿字溪。 ○收溪寨县西南五十里。 宋元丰八年,置收溪寨。 元三年,废。 崇宁三年,复置。 《志》云:州至广西融县,古无通途,宋知诚州周仕隆,始遣人由收溪小径趣广西,观山川形势。 今自寨而南三十里至佛子坡,即广西界也。 向设巡司戍守。 ○播阳寨,在州西北五十里,亦有巡司。 《志》云:县城外有长安、流源二堡,俱嘉靖中置,调常德卫官兵戍守。 绥宁县州东百十里。 南至广西义宁县二百七十里,东至宝庆府城步县百三十里。 本唐溪洞徽州地。 宋初,为群蛮所据。 太平兴国中内附,置莳竹县,属邵州,寻又没于蛮。 熙宁九年,收复其地。 元丰四年,仍置莳竹县,隶邵州。 八年,县废。 崇宁二年,复置莳竹县,寻改曰绥宁。 绍兴十一年,属武冈军。 元属武冈路。 明洪武三年,改今属。 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三十三里。 ○绥宁废城县东北二十里。 本武阳寨,宋熙宁六年置。 绍兴十一年,移绥宁县治武阳寨。 二十五年,复还旧治。 今仍名武阳寨,为戍守处。 ○临冈城,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宋莳竹县地,隶邵州。 元丰四年,县废,置临口寨。 崇宁五年,改寨为临冈县,隶武冈军。 绍兴初,夫夷洞蛮杨再兴据县为乱,事平,复废县为临口寨。 今有巡司戍守。 ○风门山县东百二十里。 比诸山特高,有大小二风门岭,山之东麓入武冈州界。 其相接者曰金紫山。 《志》云:金紫山,在县东百三十里。 又唐纠山,在县东南百里,资水所出,亦接武冈州界。 ○斩龙坳山,在县东十里,上有土堆五,一大四小,状如龙爪。 蓝溪山县东北八十五里。 崇峦叠岭,草木荫翳,涧水萦纡,为蛮犭出没之所。 其相接者曰莲荷山。 ○枫木岭,在县南百三十里,最高险,为群蛮出没之所。 县东六十里又有菖蒲岭,县南百里有鸬鹚岭。 又有天塘岭、锁子岭,俱在县东北六十里。 ○西门河在县西关外。 其上源汇诸山溪之水,自西南而东北出,达于会同县之洪江,一名小洪。 又双溪,在县东五十里,有双溪渡。 又茶溪在县南五里,大金溪在县东五里,大冻溪在县西十里,俱流合于西门河。 ○东关在城东。 城西又有西关。 又黄石堡,在县东北四十里。 《志》云:县东北有关峡堡,宋熙宁六年所置,后废。 明嘉靖中,增筑黄石、关峡、蓝溪、多龙江口等五堡,调九溪荆州卫及城步所官兵戍守,皆在县东北境。 清坡寨在县北八十里,有巡司。 又有老鼠隘,在县东北百里,亦为控扼之所。 天柱县州西北二百里。 本蛮地。 洪武二十五年,置守御天柱千户所于此。 万历二十五年,改置县,又割绥宁、会同两县地益之。 县未有城,编户八里。 ○小坪寨在县西。 洪武三十年,古州蛮作乱,杨文讨之,至沅州,伐山开道二百里,抵天柱,遂涉苗境,营小坪,而以偏师别由渠阳零溪西山径,衔枚夜发,犄角以进,分道夹攻,直抵洪州泊里、福禄、永从诸洞,大破之。 贵州帅顾成亦剿平臻剖、六洞、螃蟹、天柱、天堂、大坪、小坪诸蛮。 洪州泊里诸处,俱见贵州黎平、镇远二府境,盖县与贵州接界云。 墨溪寨在县西。 苗寨也。 天顺元年,湖帅方瑛等自天柱进讨苗贼,克天堂、小坪、墨溪等二百二十七寨,即此。 又谷种寨,亦在县西境。 天顺三年,湖督白圭议以谷种诸处山箐诸蛮杂处,为东苗羽翼,乃分军进讨,一军进青崖,一军进牛皮箐,一军进谷种,一军进鬼山,所向皆捷,克水车坝等一百四十七寨。 复会兵青崖,进攻石门山,克摆伤等三十九寨。 又分兵四路,进攻董农、竺盖,及甲底一路,破羡塘及金配、江瓮、摆省等四百三十七寨。 贼首千把猪等退据六美山、翁受河等处,复檄各路会兵进剿,遂生擒之。 其地盖皆生苗之境,与贵州接界。 附见:靖州卫在州治东。 洪武三年建,今亦置靖州卫。 又守御天柱千户所,在天柱县城内,洪武中建。 万历中,增置县所,因而不改。 ○铜鼓卫,在州东一百里,今亦置铜鼓卫。 详见贵州黎平府。 屯镇汶溪后千户所州城西北二百五十里。 洪武三十三年建,无城。 ◇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东北至荆州府巴东县五百里,西南至四川酉阳宣抚司九百里,西至四川彭水县六百里,西北至四川石主宣抚司七百五十里。 自卫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五十五里,至京师四千一百五十里。 《禹贡》荆梁二州之域。 春秋为巴国境。 战国为楚巫郡地。 秦属南郡。 两汉因之。 三国吴属建平郡。 晋以后因之。 后周置清江郡,并置施州治清江县。 隋亦为清江郡移治监水县。 义宁二年,复置施州仍治清江。 唐因之。 天宝初,改曰清化郡《通典》作清江郡。 乾元初,复曰施州。 五代时,为前后蜀所据。 宋平蜀,仍曰施州亦曰清江郡。 元因之,属夔州路以清江县省入。 至正十七年,没于伪夏。 前朝洪武四年,仍置施州。 十四年,兼置施州卫。 二十三年,并州入卫,改为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编户三里,属湖广都指挥使司,领军民千户所一、宣抚司三、安抚司八、长官司八、蛮夷长官司五,而容美宣抚司亦在境内。 今仍置施州卫。 卫外蔽夔峡,内绕溪山,道至险阻,蛮獠错杂。 自巴蜀而瞰荆楚者,恒以此为出奇之道。 宋末,蒙古搭海入蜀,荆湖帅孟珙遣兵屯施州以备之。 又蒙古兵渡万州湖滩万州,今四川万县,施、夔震动。 盖施、夔表里大江,而清江源出彭水,中贯卫境,至夷陵宜都而合大江,其取径尤捷也。 前朝隆庆五年,湖广抚臣言:荆州去施州,道里险阻,不便巡历,夷陵以西,有国初颍国公傅友德所辟取蜀故道,名百里荒者,抵卫仅五百余里。 请移巴东之石柱巡司于野三关在卫东北四百里,施州卫之州门驿于河水铺在卫东北三百余里,三会驿于古夷铺在卫东北二百余里。 俾闾井联落,而于百里荒及东北陇,仍创建哨堡,各令千户一员,督夷陵、长宁二所长宁所设于归州治东,班军各百人,更番戍守,庶无险远之虑。 此亦平时效筹者所当知也。 ○清江废县今卫治。 汉巫县地。 三国吴分置沙渠县,属建平郡。 晋以后因之。 后周于县置施州及清江郡。 隋开皇初,郡废。 五年,改沙渠县曰清江。 大业初,州废,属清江郡。 义宁初,为施州治。 唐因之。 宋亦为施州治。 开庆初,郡守谢昌元徙州治于城东十五里之倚子山。 元至元十三年,仍还旧治。 二十二年,以清江县省入州。 二十五年,复置,寻又废。 《城邑考》:卫城,宋所筑,因山为基。 明洪武十四年,复改筑,东北带清江,南环溪水,天然壕堑。 为门四,城周九里有奇。 盐水废县卫东百七十里。 吴沙渠县地。 后周置盐水县,并置资田郡及亭州治焉。 隋初,郡废,县属亭州。 大业初,为庸州治,寻为清江郡治。 唐初,改属江州。 武德四年废。 亦曰亭州城,以都亭山为名。 或曰在卫东四十里,误。 开夷废县,在卫北六十里,后周置乌飞县,属施州。 隋改曰开夷县。 大业初,属清江郡。 唐初,仍属施州。 麟德元年废入清江县。 《志》云:卫西百七十里有银山废县,卫南七十里有信陵废县。 恐未足据。 银山,亻艮山之误也,见前夷陵州长阳县。 信陵,见归州巴东县。 ○都亭山卫东北二百里。 崇冈深麓,映带左右,山之下多良田广囿。 后周以此名州。 ○倚子山,在卫东十五里,峰峦环峙。 宋开庆初,郡守谢昌元移城治此,以据险要。 今亦名州基山。 《志》云:卫东二里有连珠山,五峰相峙如贯珠,亦名五峰山。 其相接者曰龙首山,控清江之口。 又文笔山,在卫南二里,亦名双翠山。 山之西南为翠涛山,峰峦如波涛层涌。 又有通明山及丹凤、玉女诸山,俱与文笔山相接。 卫城西北又有碧波等峰,环抱而东,曲折逶迤,如波涛之层叠。 城中有回龙、象耳诸山,皆高秀,俗呼象耳山为舵楼山。 东门山卫东南二百余里。 旧有关在山之东,名东门关。 相传夷夏尝以此山分界。 ○银山,在卫东八十里。 顶有峰,高数十丈,昔人于此避兵。 又银矿山,在卫南三十里。 一名青山箐,相传旧出银,西有铁冶。 《志》云:卫东五十六里有天楼山,山势耸拔,如危楼倚天。 又有天成山,在卫南十五里,上有天生桥。 又羊角山,在卫东南百四十里,尖峰高峙,卓立天半。 石乳山卫西百七十里。 周百余里。 山石层叠,多生石乳而名。 又红崖山,在卫西南七十里。 东有寨名鼓楼,昔人避兵处。 《志》云:卫西一里有宜山,俗名宜姑寨。 ○客星山,在卫西十里,复岭重嶂,蜿蜒盘礴,南连猿啼山。 山甚奇秀,亦名雪岭,以冬常积雪也。 又药山,在卫西二十里,下瞰麒麟溪,山多药物。 贺山卫西三百余里。 明初,诸蛮煽乱,胡海讨之,自九溪大庸度天火岭、六古卑洞,大败蛮兵,还次贺山,分道剿捕散毛诸洞,皆大胜之。 时群蛮自慈利以西,及辰、沅、川、贵之间,群起为寇也。 ○七曜山,在卫西北三百里,上有梅子关。 大石岭卫东北四百里。 《志》云:山顶有池,又有大石,一名仙掌岭。 其东即南陵山,与巫山县分界。 又卫西七里有瘦驴岭,岭高路险。 又卫东十五里有通天岩,亦曰通天洞。 又有双城洞,在卫北四十五里。 又石通洞,在卫东百三十里,接四川建始县界。 ○班鸠崖,在卫东百八十里,崖长五十里,望之若城郭。 ○清江在卫城东北。 亦曰黔江。 自四川黔江县流入界,绕城东而北出,卫境诸水皆流合焉。 又东北至夷陵州宜都县,入于大江。 蜀江水浊,此水独清,因名。 一名夷水。 麒麟溪在卫城南。 源出卫西境诸山岩洞中,奔流成溪,至夏水极冷,亦名冷水河,经客星山下,又北经城南,入清江。 又卫城西有腰带溪,亦出西山中,流经宜山,曲折萦带,绕城下入麒麟溪。 ○九度溪,在卫北,源出四川石柱宣抚司,流入卫境,至都亭山下,又东入清江。 居民多引水溉田。 又有九龙溪,出红崖山下,东北流,亦合于清江,一名甘平溪。 又金印溪,在卫南,源出银矿山,东流合覆盆水,又东合石板溪,北流三十里,入清江。 又有盘龙溪,在卫东北,源亦出卫西诸山,流至都亭山下,入于清江。 黄连溪卫南三十里。 一名芭蕉溪。 卫西南二十里又有朱砂溪流合焉。 经天成山石桥下,又东北流二里,入于清江。 又巴公溪,亦在卫南,其源一出药山,一出城南三十里鼓楼山,合于翠涛山,下至城南二里,入清江。 又卫东有通潮溪,源出东南七十里之龙洞,经连珠山下,入于清江。 ○龙平溪,在卫东南二百余里。 又有细沙溪,出东门山流合龙平溪,共注清江。 又菖蒲溪,源亦出东门山,西流经歌罗寨,会黄姑溪,其下流合于酉溪,旁多菖蒲,因名。 木李溪卫东三百里。 源出长望洞,曲折数百里,沿溪万山深僻,旁地平旷,可耕作。 元末土民多避难于此。 又红楠溪,在县东班鸠崖下,俱流入清江。 《志》云:卫东四百里有灵阳溪,出容中山,其地与容美通。 ○龙马溪,在卫北百里,一名沱河,俗名带河,相传牧马河滨尝生龙驹,因名。 龙马溪经卫北二十五里之观音崖,入于清江。 朝贡水在卫西。 源出石乳山,一名丹阳溪,东流六十里,亦名龙溪,下流入于清江。 又龟溪,在卫西北,源亦出石乳山,西北流至四川云阳县界,凡三百余里,入于岷江。 ○马公泉,在城东一里。 宋嘉中,运使马公按部至州,以城跨山,不可凿井,乃相视水脉,以竹引此泉入城中,公私赖之。 ○五峰关在卫城东连珠山下。 有官军戍守。 又东门关,在东门山上,今废。 石乳关,在卫西石乳山上。 梅子关,在卫西北七曜山上。 卫西北三百五十里又有铜锣关。 石乳以下三关,俱四川奉节县官兵防守。 《志》云:卫西三百里,又有老鹰隘,亦为戍守处。 歌罗寨卫西南百九十里。 宋置,又尝置驿于此。 又尖木寨,在卫西南。 宋咸平六年,丁谓帅夔州,招抚叛蛮,置尖木寨于施州界,以控扼之。 《宋志》:清江县有歌罗、永宁、细沙、宁边、尖木、夷平等六寨。 熙宁六年,省施州永兴寨,置夷平寨。 元丰三年,又废永宁寨,置行廊、安确二寨,是也。 ○暗利寨,在卫南二百余里。 又南七十里有七女栅。 《宋史》:祥符初,夔州路言:五团蛮啸聚,谋劫高州,请令施州暗利寨援之。 乾兴初,顺州蛮田彦晏寇施州暗利寨,知夔州史方发兵击之,追至七女寨,降其众,是也。 《志》云:忠建司西二十里有七女栅。 施王屯卫南十五里。 东晋末,桓诞自称施王,屯据于此,因名。 ○三会驿,在卫东百二十里。 又卫东清江门外有施州马驿。 又盘龙桥,在卫北盘龙溪上,有石崖,极高,昔人凿石架木为桥,行者股忄栗目眩,不敢俯视。 大田军民千户所卫西三百五十里。 本蛮地。 宋为羁縻柔远州。 元曰散毛洞。 洪武五年,定其地。 二十三年,始置散毛千户所。 明年,改曰大田军民千户所,隶施州卫。 城周不及三里。 今仍置大田所。 ○小关山所东百里。 古置关其上,遗垒尚存。 《志》云:所城北门外有朝阳、积翠二山。 又有秀屏山,在所城南,青峰高耸,若屏嶂然。 ○朝霞岭,在所东五十余里,巍峨高耸。 又有行者峰,在小关山南五里。 ○西北河所西二十里。 有二溪合流,下入山洞中,其上有石如桥,高十余丈,名天生桥。 又头渡河,在所东十里,源出所东十五里之龙洞口,流为河。 ○万顷湖,在所西南二百里,与酉阳接界。 其湖深陷,行之周回动摇。 ○深溪关所南百五十里,当酉阳路口。 硝场所北百里。 悬崖数千丈,下有河渡,其半崖一孔,势若城门,上产硝土。 《志》云:县北百里有韩信坡,相传信尝经此,土不生草。 施南宣抚司卫东百里。 本巴蛮地。 宋为羁縻蛮地。 元初,置沿边溪峒招讨司。 至正二年,更为施南道宣慰使司。 十七年,为明玉珍所据,改为宣抚司。 洪武四年,复为施南宣慰司,寻复为蛮所据。 二十三年,定其地。 永乐三年,改为施南长官司。 明年,复升宣抚司,领东乡五路、忠路、忠孝、金峒四安抚司,隶施州卫。 ○笔架山在司治南,有五峰高耸。 又南一里为马鞍山。 又金龙山,在司东里许。 司西里许曰来龙山,下有醴泉。 ○天柱峰,在司东三十里众山中,有石屹立,因名。 ○石壁石板溪司西里许。 其旁有九曲溪,合流入施州界,下流注于清江。 ○白沙溪,在司北。 又有白石、三花等溪,下流俱入于清水。 ○怀来峒隘在司西。 明初,蓝玉引兵至此,受夷款,因名。 其相近者,又有石宝寨,一名通天洞。 东乡五路安抚司本蛮地。 宋置细沙寨,北去施州二百八十里。 元仍为细沙寨,明玉珍改置东乡五路宣抚司。 洪武六年,更为安抚司。 二十三年废。 永乐五年,复置安抚司。 宣德三年,分领摇把峒以下长官司三,镇远、隆奉蛮夷长官司二,仍隶施南宣抚司。 ○杨平山司东二里。 司东十五里又有龙津山。 又卧龙山,在司北六十里。 又司南十五里有东坡山,司西十五里有那岔山。 ○细沙溪司东二十里。 自施州界东门山流经此,下流入龙平溪。 摇把峒长官司《志》云:元为义巴峒,至元中,尝置义巴安抚司。 上爱茶洞长官司。 下爱茶洞长官司《志》云:二长官司,元为怀德府。 至顺中,升宣抚司。 至正中,又尝升军民宣慰司。 镇远蛮夷长官司。 隆奉蛮夷长官司。 忠路安抚司本蛮地。 宋为羁縻龙渠县。 元曰忠路寨,属施州。 明玉珍时更置忠路宣抚司。 洪武四年,改为安抚司。 二十三年废。 永乐五年,复置忠路安抚司。 宣德三年,分领剑南长官司,仍隶施南宣抚司。 ○石旗山司南一里。 《志》云:司旁有凤凰、狮子、龙洞、金紫诸山,皆高峻。 ○革井溪司东一里。 又司旁有中应溪。 去司五里又有两会溪。 剑南长官司。 忠孝安抚司本蛮地。 宋为羁縻西高州地。 元置大奴、管勾等峒长官司。 至正十一年,改为忠孝军民府。 十五年,又更为忠孝军民安抚司。 明玉珍时,改为宣抚司。 洪武四年,复为安抚司。 二十三年废。 永乐五年,复置忠孝安抚司,隶施南宣抚司。 ○石门山司南一里。 《志》云:司西一里有龙泉。 金峒安抚司本蛮地。 宋祥符初,黔州言磨嵯、洛浦蛮归顺,此即磨嵯蛮地也。 元置金峒寨,属施州。 明玉珍时,改为镇边五路总管府。 洪武中,金峒蛮叛。 二十三年,讨定其地。 永乐五年,始置金峒安抚司。 宣德三年,分领西萍蛮夷长官司,仍属施南宣抚司。 ○积玉山司北二里。 山高峻,积雪经春不消。 其南一里曰十三盘,以登陟盘曲也。 《志》云:积玉山旁有黑洞俨,若城门,水从中流,二里许始出山,绕司北,为青崖、塞谷等溪。 其上又一小洞,伐木为阑。 洪武间,凉国公征蛮尝经此。 ○两会溪司北五里,即积玉山溪涧所会流也。 西萍蛮夷长官司。 中峒安抚司《志》云:嘉靖初增设,隶施南宣抚司。 散毛宣抚司卫西三百二十里。 本蛮地。 五代时为羁縻感化州。 宋为羁縻富州地,寻为柔远州地。 元初因之,寻曰散毛洞。 至元三十一年,升为散毛府。 至正六年,改为散毛、誓等处军民宣抚司。 明玉珍时,更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司。 前朝洪武四年,改为散毛沿边宣抚司。 十四年,定散毛地,寻复叛。 二十三年,发兵剿捕,寻复定。 永乐九年,置散毛长官司。 十三年,复升宣抚司。 宣德三年,分领龙潭、大旺二安抚司,仍隶施州卫。 ○酉溪在司南。 自四川酉阳宣抚司流入境,下流至辰州府,合于沅水。 ○散毛关在司南。 亦曰散毛路口。 本名师壁洞。 元至元中,置师壁宣慰司,寻改宣抚司,领师壁镇抚所、师罗千户所。 至正中,又立长官司四,巡简司七。 明初,复废为师壁洞。 今改为散毛关。 龙潭安抚司本蛮地。 宋属施州。 元置龙潭安抚司。 明玉珍时,为龙潭长官司。 洪武四年,更为安抚司,寻叛,发兵讨平之。 二十三年,废。 永乐五年,复置龙潭安抚司,属散毛宣抚司。 ○白凤山司西十里。 ○黔水在司治南。 即清江也。 《志》云:流经四川彭水县,至涪州入岷江。 误。 大旺安抚司本蛮地。 元时,以大旺地大翁迦洞属师壁洞安抚司。 明玉珍时,置大旺宣抚司。 洪武五年,大旺蛮叛,讨平之。 六年,仍置大旺宣抚司。 永乐五年,改为安抚司。 宣德三年,分领东流、腊壁洞二蛮夷官司,仍隶散毛宣抚司。 ○达车溪司东一里。 其相近者又有芭蕉溪。 ○野猫关《志》云:在司境刺若洞路口。 东流蛮夷长官司。 腊壁洞蛮夷长官司。 忠建宣抚司卫东二百五十里。 本蛮地。 宋为羁縻保顺州。 元置忠建军民都元帅府。 明玉珍因之。 洪武四年,内附。 六年,改为忠建宣抚司,寻叛。 十四年,讨平之,更为安抚司。 永乐四年,复为宣抚司,领忠峒、高罗二安抚司,仍隶施州卫。 ○连珠山司北一里。 又司西十里有师壁山,司东百五十里有奴阑山。 ○车溪司南二十里。 《志》云:源出木册长官司,下流入酉溪。 又有弄罗溪,在司南二十五里。 相近者又有车弄溪,下流亦俱入酉溪。 ○胜水关司东南三百里。 又司境有虎城关、野熊关及野牛关。 《志》云:诸关各去司三百里。 忠峒安抚司本蛮地。 宋为羁縻顺州。 元改置湖南镇遏宣慰使司。 明玉珍更置沿边溪峒宣抚司。 明初废。 永乐四年,复置忠峒安抚司,隶施州宣抚司。 ○连珠山司南二里。 上有寨。 又司东三里有墨达山。 《志》云:土人谓天为墨,言山高接天也。 又明珠山在司西六里,其西又有三十六峰,群山环峙,亘司前后。 ○酉溪在司南。 《志》云:自容美流入司界,名大水。 下流经镇南界,亦名慢水。 又有母古溪,在司南四里,源出高罗安抚司,流入酉溪。 ○土地关《志》云:在忠建路口。 又有覃山寨,在司北一里。 高罗安抚司本蛮地。 宋初,为羁縻珍州。 开宝初,改曰高州,寻曰西高州。 元更置石溪洞长官司,寻为高罗寨长官司,又升为宣抚司。 明玉珍改为安抚司。 明初废。 洪武六年,复置高罗安抚司。 明年叛,废,寻讨平之。 永乐四年,复置安抚司,分领木册长官司,隶忠建宣抚司。 ○墨把山司西十里。 有七峰耸拔,亦曰墨把峰。 又通积山,在司西三里。 司北里许又有劳喜山。 ○白凤溪在司南。 源出东门山,流会酉溪,名三江口。 ○水心寨司南三里。 有水心山寨据其巅。 又司西三里有树斜洞。 木册长官司本蛮地。 元置木册安抚司。 明玉珍改曰长官司。 明初因之,隶高罗安抚司。 ○栖凤山司北十五里。 又司东四里有蒲载山,二十里有低罕山,司西三十里有木册山。 ○车溪《志》云:源出木册山,流入忠建境内。 思南长官司成化以后增置,亦隶高罗安抚司。 镇南长官司卫南二百五十里。 本酉溪蛮地。 元初,置毛岭峒。 至正十五年,置宣化镇南五路军民府,领提调军民镇抚所、蛮夷军民千户所,寻更为湖南镇遏毛岭峒宣慰使司。 明玉珍改为镇南宣抚司。 洪武四年,内附。 二十三年废。 永乐五年,复置镇南长官司,直隶施州卫。 ○镇南山司南一里。 ○酉溪《志》云:自忠峒司流经司界。 又东南入辰州府境。 唐崖长官司本五溪西界地。 元置唐崖长官司,寻更为军民千户所。 明玉珍改为宣抚司。 洪武六年,仍置长官司,后废。 永乐四年,复置,直隶施州卫。 ○万峰山在司境。 亦曰杉篁峒,顶有池,流为杉篁、杉碧、垒子等溪。 ○黔水在司南。 即清江上源也。 又乾溪,在司北一里。 司东里许又有普乐溪,俱流入于黔江。 ○百节峒司南里许。 又司境有蛮王峒。 容美宣抚司卫东南二百十里。 元至正十五年,立四川容美洞军民总管府。 明洪武四年,置宣抚司,寻废。 永乐四年,复置,领长官司四,隶施州卫。 椒山玛瑙长官司洪武六年置。 十四年废。 永乐五年,复置,隶容美宣抚司。 下仿此。 五峰石宝长官司。 石梁下峒长官司。 水尽源通塔平长官司。 盘顺安抚司成化以后,置隶容美宣抚司。 ◇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东至澧州慈利县三百九十里,西南至保靖州宣慰司二百二十里,南至辰州府三百十里,北至永定卫二百九十里。 自司治至布政司二千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八百里,至京师七千三百里。 《禹贡》荆州之域。 秦黔中郡地。 汉以后,为武陵郡地。 隋为辰州地。 唐天授二年,析置溪州。 天宝初,曰灵溪郡,后复为溪州。 五代时,马氏有其地。 宋初,为羁縻永顺州,又为上、中、下溪三州《志》云:宋时有羁縻州二十,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隶焉,谓之誓下州。 彭氏世为之长。 熙宁中,招纳誓下等州,改隶辰州。 元时,彭万潜自改为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后彭天宝又改宣抚司。 前朝洪武二年,内附。 六年,升为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隶湖广都司,领州三、长官司六。 司东抵荆、湘,西通巴、蜀,南近辰阳,北距归峡,四通五达之郊也。 唐天授二年,析辰州置溪州,为控御群蛮之地。 《五代史》:溪州西接、两林,南通桂林、象郡,马希范取其地,因立铜柱以为表铜柱,见前沅陵县。 宋仁宗嘉三年,下溪蛮彭仕义叛,既而乞内属,诏遣雷简夫往视之。 简夫度仕义未即顺命,督诸将进兵,筑明溪上下二寨,据其险要,拓取故地五百余里。 仕义计穷遂降。 熙宁九年,章经制荆湖,誓下三州蛮悉内附,诏筑下溪州城,而五溪悉平。 明初,蛮酋归顺,因而抚之。 万历中,廖道南建议曰:国家肇平南土,即设永顺、保靖于湖,酉阳于川,而施、夔、贵竹各有安抚、宣抚、长官诸司,兼收并蓄,纳污包荒,治之以不治。 继而经制渐疏,苗酋倡乱,谓宜设重臣以镇抚之。 如南、赣之兼闽,郧、襄之兼蜀,以制永、保、酉、竹诸司,则蛮獠犭犭童有所顾忌而不敢肆矣。 其后特简重臣镇抚偏沅,盖自道南发之也。 ○大乡废县司西南一百七十里。 汉沅陵、酉阳二县地。 梁分置大乡县。 隋属辰州。 唐初因之。 天授二年,置溪州治此。 五代时,马氏改置溪州于辰州境上,既而蛮复还旧治此,即下溪州城矣。 宋熙宁中,溪酋归附,诏修筑下溪城,即此也。 今司城,即古永顺州治。 明初,仍置司于此,下溪州地并入焉。 三亭城在司西南。 汉武陵郡酉阳县地。 梁为大乡县地。 唐贞观九年,分置三亭县,属辰州。 天授二年,改属溪州。 五代时,没于蛮。 又洛浦废县,在司南,本大乡县地。 唐天授二年,分置洛浦县,属溪州。 四年,改属锦州。 五代时为蛮所据,所谓洛浦蛮也。 明溪城在司东南。 宋康定中,辰州蛮彭仕义叛,命雷简夫讨之。 简夫至辰州,进筑明溪上下二寨,夺其险要,拓取石马岩故地五百余里,即此城也。 ○黔安戍在司西。 宋熙宁初,彭师晏以誓下州来归,诏修筑下溪城,并置寨于茶滩南岸,名曰黔安戍,是也。 或云茶滩,即黔江所经。 南渭州本蛮地。 宋为羁縻南渭州。 元因之,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寻废。 明洪武二年,复置州,改今属。 施溶州蛮地。 宋为羁縻州。 元为会溪施溶地,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后废。 洪武二年,置施溶州,改今属。 上溪州蛮地。 宋为羁縻上溪、中溪、下溪三州,后废。 洪武二年,置上溪州于此。 又改今属。 腊惹洞长官司元置,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改今属,下仿此。 麦著黄洞长官司。 驴达洞长官司。 施溶溪长官司。 白崖洞长官司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明初,改今属。 田家洞长官司明初置,属永顺宣慰司。 ◇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东至辰州府镇溪所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施州卫大田所界三百里,西南至四川酉阳司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永顺司界四十里。 自司治至布政司一千九百七十里,至南京三千八百里,至京师七千三百里。 《禹贡》荆州之域。 自汉以后,为武陵郡地。 隋为辰州地。 唐为溪州地。 宋为羁縻保靖州。 元因之,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明初,置保靖州安抚司。 洪武六年,升军民宣慰使司,隶湖广都司,领长官司二。 司四山环抱,涧水中流,控御苗蛮,与川、黔之酉阳、铜仁,相为表里,山薮藏疾,功在刊除矣。 五寨长官司宣慰司南百八十里。 唐时,为宋沱洞、乌引洞、庐荻洞、杜望洞、白岩洞五寨,命田氏世官之,以控蛮裔。 宋以来仍旧。 明初,五寨官田文归附,因置是司。 ○密峰寨在司东。 嘉靖三十四年,督臣冯岳言五寨在麻阳、保靖之中,宜移镇参将驻此,以便控制。 且寨东有密峰寨,西有牛拗脚,又诸田出入之冲,宜各立哨堡一座,分兵防守云。 子坪长官司宣慰司南百五十里,永乐三年置。 茅冈隘冠带长官司成化以后置,属保靖宣慰司。 下仿此。 两江口长官司。 镇远臻剖六洞横坡等处长官司本属贵州境内镇远卫。 《通志》云:新置,属保靖宣慰司。 俟考。 ○乌牌寨在司西。 《志》云:子坪叛苗二十七,洞头、中略、留绞、亚保、谷耻、大略、琴图、盘营、回寨、大塘、爆木、岩口、盘那、孟瘦、大唐、池已、乌牌、小五、恶党、古藏、板栗、冷水、排那、瘳铁、乌巢、老菜、岩洞等寨是也。 阴隆江镇在司境。 《志》云:保靖境内有阴隆江、杜望、滑石江三巡简司,俱隶湖广都司。 发布时间:2025-05-07 08:18:32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