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八十四 内容: 卷八十四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江西二◇南昌府东北至饶州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临江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瑞州府二百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武昌府一千里,北至南康府二百六十里。 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五百二十里,至京师四千一百七十五里 。 《禹贡》扬州地。 春秋属吴。 战国属楚。 秦属九江郡。 汉分置豫章郡初属淮南国。 吴芮王长沙,兼得其地。 文帝后七年,地入于汉据《汉书》:景帝初,议削吴豫章、会稽郡。 则豫章吴地。 后汉亦为豫章郡。 三国吴因之。 晋初仍旧。 元康初,置江州治焉后移治寻阳,详见州域形势。 下仿此。 宋、齐以后,并为豫章郡。 隋平陈,废郡,置洪州。 炀帝复为豫章郡。 唐武德五年,平林士弘,复为洪州置总管府。 八年,改为都督府。 天宝初,曰豫章郡至德初,以代宗在东宫,讳豫,止称章郡。 乾元初,复曰洪州有南昌军,乾元二年置,元和六年废。 又建中以后,置江南西道观察使,治此。 咸通六年,升为镇南军节度。 五代初,属于淮南亦曰镇南军。 周显德六年,南唐升为南昌府,建南都时交泰二年也。 宋建隆元年,李迁都此,子煜仍还金陵。 宋复曰洪州亦曰镇南军。 天圣八年以后,江南西路治此。 隆兴三年,升隆兴府以孝宗潜邸也。 元至元十四年,改府为路。 二十一年,曰龙兴路。 明初,曰洪都府,寻为南昌府,领州一、县七。 今因之。 府包络江、湖,左右吴、楚,东南一都会也春秋时,吴楚相攻,必有事于豫章。 郦道元曰:《左传》昭七年,楚令尹子荡伐吴师于豫章,即此地也。 夫江湖沮洳,春秋时舟楫便利未逮今日,吴楚所争,实在淮、汉之间。 郦氏之言非笃论矣。 自汉高建郡以来,常为控扼之地。 后汉末,许劭谓刘繇曰:豫章北连豫壤,西接荆州,形胜之处也。 繇不能用,坐并于江东。 宋、晋之末,卢循自岭外入犯,道出豫章,江州刺史何无忌自寻阳引兵拒之。 长史邓潜之谏曰:国家安危,在此一举,闻循兵船大盛,势居上流,宜决南塘,守二城以待之二城,胡氏曰:谓豫章、寻阳也,此万全策也。 无忌不听,与贼遇于豫章,败死。 贼乘胜东出,建康震动。 陈氏缔造之初,萧勃首发难于岭外,其徒欧阳、余孝顷者,连兵而争豫章,非周文育之力战,豫章必不守。 豫章不守,霸先成败之数,未可知也。 隋之亡也,群贼操师乞、林士弘相继据豫章,萧铣恶其逼也,急取豫章,以为东藩。 唐李靖自荆楚而东,先略豫章,庾岭以北,刻期荡平矣。 建中间,曹王皋帅江西,屡破贼兵于黄、蕲间。 议者以南昌为百粤上游,三楚重辅,岂虚语哉? 淮南袭下洪州,乃规鄂渚。 及南唐之哀,以两淮既失,金陵浅露,上游完固莫若洪州,于是有南都之建。 然而南唐非真能用洪州者也。 宋之南也,女真突入洪州,蹂躏实甚。 继而群盗李成等据江州,有江淮湖湘十余郡,又遣其党马进据筠州。 诏张俊讨之。 俊以豫章介江湖间,急趋之,既入城,喜曰:吾已得洪州,破贼必矣。 韩世忠之平闽贼也闽贼范汝为,闻豫章方为群贼所窥伺,乃旋师永嘉若将休息者,忽由处、信径至豫章,连营江边数十里。 群盗出不意,多引降。 岂非以豫章在江右为噤喉之地乎? 元末,陈友谅倾国以争洪都,太祖击灭之,而荆湖南北遂次第入版图。 刘宋雷次宗曰:豫章水陆四通,山川特秀,南接五岭,北带九江,咽扼荆淮,翼蔽吴越。 唐王勃云:襟江带湖,控荆引越。 封敖曰:洪州当淮海之襟带,作吴楚之把握。 宋王应麟曰:南昌为钟陵奥区,楚泽全壤,信东南大藩矣。 南昌县附郭。 在府治东偏。 汉县,为豫章郡治。 后汉以后因之。 隋改县曰豫章,为洪州治。 唐武德五年,分置钟陵及南昌县,又于南昌县置孙州。 八年,州废,省钟陵、南昌二县。 宝应初,以肃宗讳,更豫章曰钟陵。 贞元中,又改曰南昌。 宋因之。 今编户六百四十三里。 新建县附郭。 在府治西偏。 汉南昌县地。 《志》云:陈又分置南昌县,隋省入豫章县。 唐初亦尝置南昌县,后又并入豫章县。 宋太平兴国六年,置新建县于郭内。 今编户百十三里。 ○豫章城今郡城也。 或以为春秋之豫章。 按:古豫章大抵在江汉之北。 《左传》昭六年,楚伐吴师于豫章,次于乾溪。 十三年,楚师还自徐,吴人败之豫章。 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章之。 三十一年,吴围弦,楚救弦及豫章,吴师还。 定二年,楚人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以败楚师于豫章,遂围巢,克之。 四年,吴人舍舟于淮,而自豫章与楚夹汉。 杜预曰:豫章皆当在江北淮南,柏举之役,豫章又似在汉东江北。 岂自昔由江汉之间以达于淮,豫章实为要害,而今不可考欤? 又按:乾溪在今南直亳州,徐在泗州,弦在光州,则豫章当在近淮之地光州、寿州之间,与汉之豫章全不相蒙也。 《古今记》:汉豫章城,颍阳侯灌婴所筑,亦曰灌婴城,即今城东之黄城寺。 又有刘繇城,在今府城东北三十里,相传汉扬州刺史刘繇所筑。 《水经注》:孙策略地至曲阿,扬州刺史刘繇奔豫章筑城自保处也。 又有西城,在子城西。 刘繇尝使豫章太守朱皓攻袁术所用太守诸葛玄,玄退保西城,即此。 《城邑考》:汉城周十里八十四步,开六门,南曰南门、松阳门,西曰皋门、昌门,东北二门,各以方隅为名。 晋咸安中,太守范宁更辟东北、西北二门。 唐初筑城之西南隅。 垂拱元年,洪州都督李景嘉又增筑之,凡八门。 贞元十四年,观察使李巽复营治。 元和四年,刺史韦丹更筑城东北隅,于是广倍于汉城。 宋筑洪州城,又倍于旧,周三十里,门十六。 绍兴六年,李纲帅洪州,以城北岁涌江沙,截城之东北隅入三里许,为十二门。 元因宋旧,其城西面瞰江,不利守御。 元至正十八年,伪汉陈友谅以大舰乘水涨附城而登,城遂陷。 二十二年,明太祖定洪都,乃命都督朱文正改筑,移城去江三十步。 后友谅至,遂不能近。 建七门:东曰永和,又名澹台,以门内有澹台墓也。 旧曰坛头,有黄紫庭仙坛云。 东南曰顺化,旧名琉璃,以门内延庆寺有琉璃古像而名。 南曰进贤,旧曰抚州,俱以道路相通而名。 亦曰望仙,以汉梅福曾为县尉也。 又南曰惠民,挽输惠民仓路由此。 旧名寺步,以近隆兴寺云。 西南曰广润,旧名柴步,亦曰桥步。 西曰章江,以近江滨,旧曰昌门,孙策遣虞翻与郡守华歆交语于此。 北曰德胜,旧名望云,李纲移筑于此,又名新城。 其旧城西之滨江者,有宫步门,亦曰遵道;井步门,亦曰德遂;仓步门,亦曰惠济;官步门,亦曰利步,与洪乔凡五门,俱废。 城之址,展东南二里许,视旧城杀五之一,周不及十二里。 《郡志》:城中故有子城,一名牙城。 三国吴五凤二年,太守张俊于城东南造双阙,亦曰双门。 唐垂拱间,都督李景嘉增修,周二里二百四十步,为东西二门,官署营舍,皆在其内。 南唐保大十六年,建南都。 明年,遂迁居之。 俗呼双门为东西华门,仍旧都之号也。 宋淳化及熙宁间,皆尝修葺。 建炎三年,兵毁。 绍兴中,复营治,其南面虽有门楼,而故塞不启。 元亦建行省于子城内。 至正十八年,陈友谅陷龙兴,毁城门,惟东南二门楼存。 明洪武二年,亦建行省于内。 九年,改布政司。 永乐元年,为宁王府。 正德十四年,宸濠反,府废,乃辟中为道,通行旅。 旧《记》:子城东门楼。 旧名镇南军。 宋赵鼎作帅时,立东门楼,旧名隆兴都督府。 宋邓祚作帅时,立南昌门,旧名南楼,左望大江,下临,为一郡之胜。 今废改不一,而滕王阁在章江门城上,唐显庆四年,滕王元婴为洪州都督时所造也。 明初,驾幸南昌,宴从臣于此。 寻改建西江第一楼在章江门外迎恩馆。 椒丘城府北百四十里。 后汉建安四年,孙策破刘勋于浔阳,欲谋取豫章,太守华歆筑此城御之。 《江表传》:策在椒丘,遣虞翻说华歆。 即其地也。 ○齐城,在府东二十里,吴孙权立其第五子奋为齐王,都武昌,诸葛恪徙奋于此,因号为齐城。 又昌邑城,在府西北六十里。 《豫章记》:汉昌邑王贺封海昏侯就国,筑城于此。 口城府西南七十里。 《城邑志》:陈永定元年,广州刺史萧勃遣从子孜及其将欧阳、傅泰等出兵南康,趋豫章。 傅泰据口城,与周文育相持,既而文育使其将丁法洪攻口城,擒泰。 一云城在吉安府北七十里,似误。 ,亦作庶。 ○南昌废县,在府西北。 唐武德五年,析豫章县地置南昌县,又置孙州治焉。 六年,洪州总管张善安叛,陷孙州,即此。 八年,州县俱废。 ○西山在城西大江之外三十里。 一名厌原山,又名南昌山。 高二千丈,周三百里,跨南昌、新建、奉新、建昌四县地。 宋余靖云:西山在新建县西四十里,岩岫四出,千峰北来,岚光染空,连属三百余里。 《郡图经》:初济江十里为石头津,并江北行有铜山,即吴王濞铸钱之所。 山有夜光,远望如火,以为铜精也。 自石头西行二十余里,得梅岭山,岭峻折,羊肠而上十里,有梅仙坛,即梅子真学仙处。 自岭纡徐南行六七里,得葛仙峰,山下有川曰葛仙源。 自葛仙羊肠而下,高下行三十里,有洪,石壁陡绝,飞湍奔注,下有炼丹井,亦曰洪井。 自井南绕溪五里,有鸾冈。 冈西五里最高一峰,曰鹤岭。 又有大萧、小萧二崖,亦曰萧史峰。 又蛇行十里,得天宝洞,洞为西山最胜处。 又自梅岭而北,上下行四十五里,得吴源水,高下十堰,每堰溉田千余顷。 其极源至山椒,得风雨池。 风雨池者,能出云气作雷雨云。 度西山之势,高与庐阜等,而不与之接,余山则枝附耳。 《志》云:天宝洞,在府西八十里,《道书》所载第八洞天也。 洞门喷泉如缕,名玉帘泉,泉水注入山下金钟湖。 又秦人洞,在府西五十里齐源岭侧,亦幽邃。 其风雨池,则在府西北七十里。 《豫章记》:风雨池是西山绝顶,四面悬绝,人迹罕至,中通洪井。 《寰宇记》:梅子真种莲其中,亦名梅福池。 城西三十里吴源水,乃风雨池之余波也。 下注十余里,为陂十有一。 明初,驾幸南昌,放陈友谅所蓄鹿于西山云。 鸡笼山府西十里。 其山盘旋耸秀,下枕大江。 晋义熙六年,何无忌与徐道覆遇于豫章。 贼令强弩数百,登西岸小山邀射之,会西风暴急,飘无忌所乘小舰向东岸,贼乘风以大舰逼之,无忌败祀处也。 相近者又有钓矶山。 ○罕王山,在府西六十里,峰峦高耸。 府西南八十里又有逍遥山,道家以为第四十福地。 几山府东北百四十里,屹立鄱阳湖中,上有仙岩。 《志》云:府北百八十里有吉州山,其上居民数千家,相传秦时移此。 ○渐山,在府东南六十八里,耸如卓笔,南接进贤县界。 梅岭在府西。 祝穆云:西山极峻处也。 汉元鼎五年,楼船将军杨仆请击东越,屯豫章梅岭以待命。 明年秋,东越王余善反,发兵距汉道,入白沙、武林、梅岭,杀汉三校尉。 《索隐》云:豫章西三十里有梅岭,在洪崖山,当古驿道。 一云《索隐》非也。 《括地志》:梅岭在虔州虔化县东北百二十八里,此岭以梅福得名。 ○龙冈,在府城北带江,亦曰龙沙。 《水经注》:赣水北经南昌县城西,又北经龙沙。 沙甚洁白,高峻逶迤若龙形,连四十里,旧为九日登高处。 《郡志》:沙踞府城之背,面临章江,环亘五里,居人时见龙迹于沙上。 沙南有豫章台,明太祖破陈友谅,驻跸南昌,筑台朝父老于此,亦名龙沙台。 ○章江在府城西。 一名赣江。 从临江府流入丰城县界,又北流至城南之南浦,始别为支流,沿城南陬而复合,中裂三洲,民居其上,为石桥以济。 自南浦西北出,下流入鄱阳湖。 李云:章江发源于赣,绕郡城前,从西北流入西鄱湖,俗名西河,是也。 抚河,发源于于,绕郡后,从东北流入东鄱湖,湖即宫亭湖也。 两水为郡之经,而鄱湖为水之聚,其在郡西南者,一由抚水入,曰曹溪水,出接溪港。 一由剑水入,曰殷家渡,出荆林与接溪合,径南浦入章江。 其在郡东南者曰西洛水、武阳水、三阳水,皆自抚水入,至郡城北出东鄱湖,又至康山,始合樵舍、昌邑之水,会西鄱湖出口云。 鄱阳湖府东北百五十里。 即《禹贡》之彭蠡也。 饶、信、徽、抚、吉、赣、南安、建昌、临江、袁、瑞、南康数郡之水,皆汇于此。 详见前大川鄱阳湖。 ○南湖,《志》云:在府东五十里,源出进贤县罗溪岭,东北流八十里,合三阳水入鄱阳湖。 东湖在府城东南隅。 周广五里,旧通章江。 后汉永元中,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谓之南塘。 晋义熙六年,卢循自岭外入犯,邓潜之劝何无忌决南塘水拒之。 《水经注》:豫章城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南缘回折至南塘,本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 张躬筑堤通路,兼遏此水,时卢循舟船大盛,若决南塘,则循舟兵无所用,可以坚守而待其敝也。 刘宋少帝景平元年,太守蔡兴宗于大塘之上更筑小塘,以防昏垫,并遏湖水,令冬夏不复增减。 隋义宁初,贼帅张善安归林士弘于豫章,士弘疑之,营于南塘上,寻袭士弘,焚其郛郭而去,士弘因徙南康。 唐元和二年,江西观察使韦丹又于南塘筑捍江堤,长十二里,派湖入江,节以斗门,以疏暴涨。 凡为陂塘五百九十八所,,灌田万二千顷,俗呼为南塘。 《郡志》:东湖今又分为西北二湖,故豫章城中有三湖、九津之说。 九津者,三湖水所派泄也,与章江水仅隔一线而不相参互,乃由内水关穿广润、章江、德胜、永和四门城濠而过之,东北汇蚬子、艾溪二湖,以入于东鄱湖。 又东湖沿堤植柳,名万金堤。 湖之北崖曰百花洲。 武阳水府东南三十五里。 源出于江,自南丰县流经建昌、抚州境,入府界。 支流达丰城县境。 东北出,经此为武阳渡,一名辟邪渡,又东北达宫亭湖。 明初太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先遣人调信州兵守武阳渡,防贼奔逸,即此。 又西洛水,在府南七十里,即于、汝二水下流也。 流经此,又东北入武阳水。 ○蜀水,在府西南六十里,一名筠河。 自瑞州府东流入境,至象牙潭,吴源水自西山来会焉,入于章江,或谓之黄源水。 《志》云:府西六十里有瀑布水,亦出西山中,状如玉帘,曰瀑布泉,流合吴源水。 象牙潭府南八十里。 亦曰象牙江,即章江回曲处也。 五代梁开平三年,危全讽以抚州兵攻洪州,屯象牙潭,不敢进,营栅临溪,亘数十里。 淮南将周本隔溪布陈,全讽兵涉溪攻之,本乘其半济击之,全讽兵大溃,又分兵断其归路,遂擒之。 象牙江之下有金口,亦曰金溪口。 陈永定三年,周文育击余公、余孝励于新吴,军于金口,进屯三陂。 既而王琳遣将曹庆等救孝励,分遣兵败别将周迪,文育复退据金口,是也。 金口、三陂应近奉新县界。 胡氏曰:自豫章西南入象牙江,至金溪口。 是也。 生米潭府西南四十里。 相传西山天宝洞之南门也,亦曰生米渡,上有市曰生米市。 晋义熙六年,何无忌讨卢循,与循党徐道覆相遇,握节被害于此。 宋绍兴元年,贼李成将马进犯洪州,连营西山,岳飞谓张俊曰:贼贪而不虑后,若以骑兵自上流绝生米渡,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俊从之,贼败走筠州。 《志》云:生米市旁有翻车冈。 蓼洲在城西里许南塘湾外。 两洲相并,水自中流入章江,上有民居数百家。 郦道元所云,赣水又经谷鹿洲,号蓼子洲,即此。 唐天三年,淮南将秦裴攻洪州军于蓼洲,诸将请阻水立寨,不许。 洪州将刘楚据之,裴击擒之,谓诸将曰:楚若守城,则不可猝拔,吾以要害诱致之也。 ○百花洲,在城东东湖北。 宋绍兴中,尝习水军于此。 又城西章江门外江中有凤凰洲,横亘而西,北抵石头口,如凤翼然。 又黄牛洲,在府西南十里。 又有吴家洲,在府西南二十里。 相近有滕家、郭家二洲,俱南北相去十数里。 黄家渡府东三十里。 明正德中,宸濠作乱,赣抚王守仁讨之,克南昌。 伍文定击贼于黄家渡,败之。 《舆程记》:自黄家渡东四十里为赵家圩,又东四十里为团鱼洲,又东达饶州府余干县界。 ○石头驿在章江门外十里。 有石头渚,亦曰投书渚,即殷羡投书处。 《水经注》赣水经豫章郡北,水之西岸有磐石,谓之石头津渡之处。 汪藻曰:自豫章郡绝江而西,有山屹然,并江而出者,石头渚也。 沮江负城,十里而近。 陈永定初,萧勃起兵广州,讨陈霸先,遣欧阳等出南康,屯豫章之苦竹滩,别将傅泰据口城。 余孝顷时为南江州刺史,亦附于勃,遣其弟孝迈守郡城,自出豫章据石头,既又与萧勃从子孜同拒周文育于石头,筑二城,各据其一,多设船舰,夹水而陈。 霸先遣侯安都与文育水陆进攻,孜降,孝顷走还新吴。 《志》云:陈永定中,尝置南昌县于此。 隋废。 唐初复置,旋废县,因置石头驿。 明初陈友谅围南昌急,张子明以小渔舟夜从水关潜出,越石头口,告急于建康,是也。 今为石步镇。 ○南浦驿,在府城西南广润门外。 又府南六十里有市汊驿,在章江滨,南去丰城县之剑江驿凡百里,市汊巡司亦设于此。 《舆程记》:自市汊驿而西南七十里至松湖,又西六十里即瑞州府。 樵舍驿府西北六十里。 近昌邑王城,有巡司。 明正德中,宸濠作乱,王守仁克南昌,宸濠攻安庆未下,闻之,遂移兵罂子口。 其先锋至樵舍,守仁遣伍文定等击之,败贼兵于黄家渡。 贼退保八字脑,既而宸濠败保樵舍,文定等四面合攻,遂擒之。 又破余党于吴城,江西遂平。 罂子口,在府东北鄱阳湖滨。 八字脑,见饶州府。 ○吴城驿,在府北百二十里,临江有吴城巡司,即伍文定破宸濠处。 《志》云:吴城山,在府东百八十里临大江,驿盖以山名。 又武阳驿,在府东南六十里,道出抚州府。 又府东七十里有赵家圩巡司。 《会典》:新建县又有昌邑、乌山二巡司。 芊韶镇府南百里。 陈永定初,周文育击欧阳等,自豫章伪遁,由间道兼行据芊韶。 芊韶上流则苦竹滩诸营,下流则口城、石头诸营。 文育据其中,筑城飨士,等大骇,退入泥溪,是也。 泥溪,见临江府新淦县。 姚思廉云:芊韶,在巴山界。 似误。 丰城县府南百六十里。 西南至临江府百三十里,东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 汉豫章郡南昌县地。 三国吴分置富城县。 晋太康初,移治丰水西,改曰丰城县,仍属豫章郡。 宋以后因之。 隋平陈,县废。 开皇十二年,复置,改曰广丰,属洪州。 仁寿初,复曰丰城。 唐因之。 乾宁三年,改曰吴皋。 淮南因之。 南唐复曰丰城。 宋因之。 元至元二十三年,升曰富州。 明初,复为丰城县。 今编户三百七十七里。 ○富城旧县在县南六十里富水西。 后汉建安中,孙氏置县于此。 一名黄金城,有黄金陂。 晋初,移县于今县西南三十里丰水西剑池侧,因曰丰城。 梁侯景之乱,南昌民熊昙朗聚众据丰城为栅,是也。 唐永徽初,迁于章水东,始为今治。 元延初,筑土堤以遏暴涨,周围十里,环郭六门,池濠四绕,中有子城,周不及二里。 后皆圮。 《志》云:旧县城在县西二十里,唐以前城也。 县东南又有广丰城,梁大同二年分丰城县置,寻废。 隋因改丰城县为广丰。 今有广丰乡。 ○赤冈山县西北十五里。 濒江壁立,土石皆赤。 一云富城县旧治此。 又始丰山,在县南七十五里,道家以为第三十七福地。 ○凤凰山,在县东九十里。 《晋书》:穆帝升平四年,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山,因名。 县东南之苦竹村又有九子池。 龙门山县南百里。 傍有龙湫,西北与道人山相接。 《志》云:道人山在县西南八十里。 又罗山,在县南百二十里,晋罗文通学道于此,因名。 山顶有池,冬夏不竭,亦名池山,富水所出。 其东为尧山,与罗山相接。 ○杯山,在县南百三十里,高二百丈,周回百里,形如覆杯,丰水所出。 ○章江县西南三里,有斗门堤。 至县东北十里为曲江,形如半月,中分三潭。 岸傍居民凡数百家,薄晚波平,江浮金碧,舟航云绝。 有矶头山。 李梦阳云:赣江北奔,入彭蠡湖千里,犹建瓴然。 至丰城触矶头冈,则俯而东,又折数里而北达,故曰曲江。 矶头山之滨有金花潭,民居缭绕,榆柳成行,水波潋滟,动摇金碧,渔舟上下,宛然画图。 宋隆太后以金花投潭,祈风于此,因名。 《志》云:曲江有滩,旧尝出金。 蛟湖县西十五里。 源发剑池,东北流五里许,汇为此湖,流入长乐港,灌田数百顷,下流入于章江。 《志》云:县西南三十一里有剑池,晋雷焕得龙泉、太阿二剑处。 池前有石函,长逾六尺,广半之,俗呼其地为石门。 丰水县南百八十里。 出自杯山,西北流,绕剑池而入赣江,一名剑水。 又富水,在县东南百五十里,源出罗山,西北流,合于丰水。 县东南百十三里又有云韶水,源出抚州横汊河,东北入县界,合于赣江。 苦竹滩在县南。 亦曰苦竹洲,洲多竹。 陈初,广州刺史萧勃遣其将欧阳军苦竹滩,陈霸先遣周文育擒之。 《一统志》:县东南有苦竹村。 《名胜志》:苦竹洲在县上游十里许。 ○杨子洲,在县西二十五里章江中,周广二十里,居民二百余家。 《通志》云:洲在府北九十里。 又三洲,在县北三里,滨大江。 《志》云:县北堤之趾有小港,港外为三洲:上洲曰杨林,中曰牛宿,下曰金鸡。 又有龙雾洲,在县东北四十里大江中,上皆橘林。 宋时有渔者得金钟于此,因名金钟口。 ○剑江驿在县治北。 又县北有市源巡司,县西南有江浒巡司。 进贤县府东百二十里。 东南至抚州府九十里,东至饶州府余干县百四十里。 汉南昌县之东境。 晋太康初,分置钟陵县,寻省入南昌。 唐武德五年,复析置钟陵县,属洪州。 八年,废为进贤镇。 宋崇宁二年,升镇为县。 旧无城。 明正德五年创筑。 十二年,复以石。 十六年,增修。 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二百四十二里。 ○港南山县南十里。 其山平夷,旁即驿路,南接云桥,北通罗溪。 又钟山,在县南五里临水,昔尝破裂为二,得铜钟十二于此,一名上下破山。 县西南三十里又有金山,亦曰金峰,地产金,有淘金井,界于临川。 ○渐山,在县西六十里,山多石壁,俗呼石仓。 宋时于此置驿。 更十里为武阳渡,乃渐山尽处,入南昌县界。 北山县北百里。 地滨彭蠡湖,四周皆水,与天无际。 其上平夷,利耕作,居民常千余户。 县东九十五里又有栖贤山,山幽胜,唐抚州刺史戴叔伦栖隐于此。 ○罗溪岭,在县西二十五里,其麓有罗溪,通鄱阳湖。 又十五里为玉岭,公馆在焉。 又县北二十里有双乳峰,双峰如乳,因名。 其下即日月湖。 ○三阳水县北六十里。 上源在县西,曰南阳、洞阳、武阳,合流经此,故曰三阳。 又东北入鄱阳湖。 李曰:进贤县之水,惟以鄱阳为统会,而水之经则曰三阳。 今县西北三里有三阳渡,亦曰师过渡。 相传吴子胥为吴伐楚师,尝经此。 ○院泽水,在县东南五里,源发临川县界之槲山下,会于藏溪,湾旋九曲,下流东北出,入鄱阳湖。 日月湖县北二十里。 水涸则分为二,涨则合为一,中有石人滩。 又军山湖,在县北四十里,亦钟水处也。 《志》云:县境之水,二湖最大,而总归于鄱阳湖。 鄱阳湖盖浸北山之趾。 ○龙马洲,在军山湖畔,亦曰龙马坪。 宋德三年,蒙古兵逼抚州,州将密逆战于进贤坪,进至龙马坪,力战不屈,为敌所执,即此。 ○邬子寨县东北七十里。 有邬子巡司。 又邬子驿,亦置于此,为滨湖要地。 ○润陂巡司,在县东。 又县北有龙山巡司。 《会典》:县又有花园巡司。 奉新县府西百二十里。 南至瑞州府九十里,西北至靖安县五十里。 汉豫章郡海昏县地。 后汉中平中,分置新吴县。 三国吴及晋、宋以后因之。 陈初,置南江州治此,寻废州而县如故。 隋平陈,复省县入建昌。 唐武德五年,复置新吴县,属南昌州。 八年,仍省入建昌县。 永淳二年,复置。 南唐升元元年,改今名。 今编户一百五十里。 ○新吴城县西三十里。 旧《志》:汉高平定海内,分徙江东大族置之他郡,于是迁涂山氏于此,号曰新吴,以旧隶楚,今新属吴也。 后汉灵帝时,置新吴县。 陈初,豫章太守余孝顷别立城栅于新吴,与江州刺史侯相拒。 遣其从弟ち守豫章,悉众攻孝顷,不能克,梁因授孝顷为南江州刺史。 寻废州,隋并废县,唐复置新吴县。 神龙初,移县治于冯水南,即今治也。 长庆三年,尝筑土城,后圮。 明正德六年,以华林盗起,复筑土为城,间以砖石。 十六年,以淫潦圮坏。 嘉靖初修复,自是以时营葺。 今城周五里有奇。 又越王城,在县西五十里,相传勾践伐楚时尝屯兵于此。 太史城县西二十里。 孙权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委以南方之事,督治海昏时,筑此城,周回三里。 西南有城角山,东南有盘山,北枕江水,其地险固,基址尚存。 《类要》云:隋大业十年,建昌县尝移理于此。 又余城,在县西十五里。 《梁书》:于庆入洪州,进攻新吴,余孝顷起兵拒之,因筑此城,周围三里一百五十步。 孝顷因号新吴洞主云。 ○登高山县治北。 一名龙山。 其巅平坦,旧为射圃,下视居民,千甍鳞次,每九日士女登高于此。 山北有井,曰冯井。 井上有墙,延袤数百尺,俗呼仓城,汉时冯氏仓场故址也。 《志》云:汉迁江东冯氏之族于海昏西里,赐之田,曰冯田,故水曰冯水,井曰冯井。 华林山县西南五十里。 三峰秀拔,崔嵬险峻,周回百里,古浮丘君隐此,一名浮云山。 其南峰又名浮丘岭,山有投龙洞,本浮丘公游息之地,号浮丘石室。 又有李八百洞及剑池、丹井诸迹。 《志》云:李八百洞在县南三十里,高安郡圃亦有八百洞,与此相通。 明正德中,群贼陈福一等作乱,结寨山中,攻破瑞州,指挥周宪攻贼于仙女寨,拔之,又克鸡公岭,进薄华林。 山谷险峻,宪深入败没。 南昌守臣李承勋寻击贼,平之。 药王山县西北五十里。 其山盘险而升,至顶平阔,可二十里,有湖澄深无底。 一作越王山,亦曰越王岭。 明正德二年,靖安贼胡雷二等据越王岭、玛瑙寨,南昌守臣李承勋击平之。 又九仙山,在县西八十里。 山北有温泉池,其汤一温一沸,涌出道旁,往来者皆得浴焉。 ○百丈山,在县西百四十里,吴源水倒出,飞下千尺,因名。 又以其势出群山,名大雄山。 其相接者曰驻跸山,相传唐宣宗迎回时,尝驻跸于此。 ○龙溪水县西二十里。 源发药王山,萦回数里,合冯水。 又有华林水,发源华林山,至冯田渡,与龙溪水合注于冯水,下流入南康府安义县界,为奉新江,注修水,入于章江。 上牢水县东北百里,接南康府建昌县境。 陈初,周文育击欧阳等屯豫章,军少船,余孝顷有船在上牢,文育遣将焦僧度袭之,尽取以归上牢,盖上缭之讹也。 详见建昌县。 ○罗坊镇在县西,有巡司。 明初,置以防山寇。 ○藏溪桥,在县东十里,长五丈五尺。 又东二十里有阳乌桥,其地连绵五桥,相续横截川原,亦戍守处也。 靖安县府西北百六十里。 西至宁州百九十里,东北至南康府安义县八十里。 隋洪州建昌县地。 唐广明中,置靖安镇。 杨吴乾贞二年,改为场。 南唐升元元年,割建昌、奉新、武宁三县地,升为县,仍属洪州。 宋因之。 旧有城,后圮。 明正德六年,以寇乱,复筑土垣防御。 周三里有奇,今编户三十八里。 ○葛仙山县西北四十里。 四面险阻,人迹罕到,中多名胜。 相传葛洪尝隐此。 其相近者有桃源山,幽胜如武陵桃源,上有仙姑坛及龙须、乐血、车箱等九洞。 又有石门山,山有宝莲峰。 ○绣谷山,在县北五里,一名幽谷山,嵯峨深秀,瀑布飞悬。 ○双溪在县南。 源出宁州之毛竹山,东北流入县界,分二支,复合流而绕县前。 又东北出安义县界,汇奉新江诸水,注于修水。 《志》云:县西北四十里有名山,长溪出焉,其下流亦入于修水。 武宁县府北三百二十里。 东至南康府建昌县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通山县二百八十里。 汉海昏县地。 后汉为建昌县地。 建安中,又分置西安县,皆属豫章郡。 晋太康初,改曰豫宁县。 宋、齐以后因之。 陈立豫宁郡。 隋废郡,以豫宁县并入建昌。 唐长安四年,复析置武宁县。 景云初,仍改曰豫宁。 宝应元年,以代宗讳,复曰武宁,隶洪州。 宋因之。 元至元二十三年,置宁州治此。 大德八年,徙州治分宁,县还属龙兴路。 明因之。 旧有土城,周不及二里,相传唐天宝中筑。 洪武三年,因故址修治,寻复圮。 正德六年,复营土城。 十五年以后,屡经营缮,周七里有奇。 今编户五十九里。 ○西安废县县西二十里。 后汉置县于此。 晋以后曰豫宁。 宋王僧绰封豫宁侯,是也。 陈为豫宁郡。 《南史》:陈初,周迪统南川八郡。 八郡者:南康、宜春、安成、庐陵、临川、巴山、豫章、豫宁,是也。 隋郡县俱废。 唐改置今县。 《志》云:县南甘罗村有豫宁城,唐豫宁县本治此。 天宝四载,迁于今治。 ○玉枕山县北八里,状若枕。 其北有四望山,与玉枕山高下相等。 又柳山,在县西五十里,峰峦峭拔,甲于群阜,以唐柳浑尝隐此而名。 ○九宫山,在县西北百八十里,与湖广通山县接界。 上有瀑布,下有温泉。 又太平山,在县西九十里,亦与湖广兴国州接界。 二山俱见湖广。 ○汾水在县北。 源出县东北七十里之梅崖,亦曰分水泉。 西流七十里入兴国州界,下流会于长河。 《志》云:分水泉西入兴国州界阳新河,下流灌田千余亩。 又白石山水,在县南五十里,源出诸山涧,北流经县治南,为腰带河。 经县东四十里有羊肠滩,又三十里为三洪滩,乱石横列,俗呼和尚原。 下流入南康府建昌县之修水。 宁州府西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湖广兴国州三百里,南至袁州府四百二十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二百五十里。 春秋时楚地。 汉属豫章郡。 晋以后因之。 隋属洪州。 大业初,属豫章郡。 唐仍属洪州。 宋属龙兴府。 元至元二十三年,置宁州初治武宁县,后移治此。 明初,州废。 弘治七年,复建为州编户九十八里,仍属南昌府。 州武昌之南屏,豫章之右臂,控引浔阳,旁通湘岳,民殷物阜,称为奥区。 ○分宁废县今州治。 本汉豫章郡艾县地。 唐为武宁县地。 贞元十六年,析置分宁县,属洪州。 宋仍旧。 元属宁州。 大德八年,移州治此,以县并入。 明初,改州为宁县。 弘治中,复升为州。 旧有土城,周不及二里,今圮。 艾城州西百里,地名龙冈坪。 《左传》哀二十年,吴公子庆忌出居于艾,即此。 汉置艾县,属豫章郡。 后汉延熹五年,艾县贼攻长沙郡县,是也。 晋仍属豫章郡。 宋、齐以后因之。 隋省入建昌县。 ○旌阳山州东一里隔水。 山势壁立,烟云回薄,横截水口,上有旌阳观,因名。 又南山,在州治南,隔溪跨桥,穿石窦而入,悬崖峭壁,下瞰修水。 州治西北又有凤山,多灵草仙药,秀水出焉,出浮桥渡而会修水。 ○鹿源山,在州西八里,有九峰回环高耸。 《志》云:州西五里有鸡鸣峰,青岚峭绝。 又二里为瀑布水,从鸡鸣峰西流,出修水北岸石下,飞流直下三十余丈。 又里许,即鹿源山也。 毛竹山州南百二十里,产毛竹。 《图经》云:此山路塞,宋治平间,有金者出家财凿山,径至烂泥坪,通奉新道。 山周三百余里,高千仞。 ○黄龙山,在州西百八十里。 山之西南有鸣水洞,水行两石间,高数十丈直下,声如雷,流十余里,始达平田。 其相近者又有青龙山。 幕阜山州西百九十里。 山接湖广通城及平江二县界,周围数百里,修水出焉。 后汉建安中,吴太史慈拒刘表从子刘磐,置营幕于此,因名。 今详见湖广境内。 又柏山,亦在州西,汨水出焉,流入湖广平江县界。 ○清水岩,在州东北二十里。 有南北二岩,黄鲁直以为天下绝胜处。 岩前平衍,可坐千人。 ○修水州西六十里。 源出幕阜山,分东西二流,西流入湖广通城县界,合隽水。 东流屈曲六百三十八里,出建昌城,又百二十里,入于彭蠡。 以其流长而远达章江,故曰修。 《水经注》:修水出艾县南。 《寰宇记》:修水在分宁县南二百里。 似误。 鹤源水州东北七十里。 源出武宁县九宫山下,南流与修水合,冬夏不涸,田畴藉以灌溉。 ○双井,在州西二十里。 《志》云:南溪心有二井,土人汲以造茶,绝胜他处。 宋黄庭坚称为草茶第一。 ○杉市在州西,有巡司。 《闻见录》:州有铜鼓营,近黄龙山,其地险厄,奸豪尝保据于此。 《会典》:县有八叠巡司。 附见:南昌卫在府治南。 《志》云:明洪武八年,置南昌左卫。 永乐初,改为护卫,以宁府故也。 天顺初,复为左卫。 又有南昌前卫,在府治东,明洪武十九年置。 正德十四年,宸濠叛,二卫官军多从逆。 事平,王守仁奏请并省,于是改为一卫,垂为永制。 ◇瑞州府东北至南昌府二百里,南至临江府百十里,西南至袁州府万载县二百里,北至南昌府奉新县九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七百里,至京师四千九百六十五里。 《禹贡》扬州之域。 春秋属吴。 战国属楚。 秦属九江郡。 汉属豫章郡。 晋、宋以后因之。 隋属洪州。 唐武德五年,置靖州。 七年,改为米州,又改筠州。 八年,省入洪州。 南唐保大十年,复置筠州时五代周广顺二年也。 宋因之绍兴十三年,赐郡名曰高安。 宝庆初,改曰瑞州避理宗讳也。 元曰瑞州路。 明初洪武二年,改为瑞州府,领县三。 今因之。 府山川明秀,原隰沃衍,居列郡之中,为襟要之地。 高安县附郭。 汉置建成县,属豫章郡。 武帝元光四年,封长沙定王子拾为侯邑。 后汉仍为建成县。 晋、宋以后因之。 隋属洪州。 唐武德五年,改今名,避隐太子讳也。 又置靖州治焉,寻为筠州治。 八年,州废,县仍属洪州。 南唐以后,复为州郡治。 今编户三百里。 ○建成废县即今府治。 汉置。 唐始改曰高安。 五代梁开平三年,危全讽以抚州兵攻洪州,请兵于楚,马殷遣军围高安,淮南将周本败楚兵于上高。 宋亦为高安县。 《志》云:郡旧有土城,唐初筑。 宋元丰中修筑,建炎间又复增葺。 元初毁,至正末亦尝营治。 明正德六年,改营郡城,以砖石,又浚濠为固,有门九,城周十四里有奇。 又城中旧有子城,宋时土筑,环城为濠,周三里,有门四。 元毁。 明正德元年增修,缘碧落山后筑墙,以卫府治。 六年,经华林贼焚毁,郡守邝重建,石为墙,颇称严固,周一里有奇。 华阳废县府西四十里。 唐武德五年置,属靖州,寻属筠州。 八年,与州俱废。 ○云棚城,在府北三十里。 又府北五里有断水桥城。 隋大业末,萧铣、林士弘攻掠江西,土人应智顼拒贼于华林山,筑云棚等城,召义兵保安此土。 二城,即其故址云。 ○碧落山在府治后。 下临井邑,尽在目中,一名凤凰山。 山后有五龙冈,前临蜀水。 又有李八百洞,久塞,亦曰迷仙洞,在郡之后圃。 山之西脉曰逍遥山。 又大愚山,在府治东南朝阳门外,门据山为固。 又有龙化山,在府西南上蔡门外。 ○米山,在府北二十五里。 《豫章记》:此山四面流泉,土地膏沃,生禾香茂,为米精美,唐因以名州。 败伏山府南百里。 相传梁末陈武帝起义兵破贼,伏军于此,因名。 又荷山,在府南二十五里,中有池,多红莲。 山之南有琴岭,其形如琴。 ○凤岭山,在府西七十里。 《志》云:唐初,靖州刺史应智顼屯兵之地,山势峭拔,远望如凤。 相近者又有飞霞山,亦耸秀。 华林山府西北七十五里。 有玄秀峰,相近有主岭、南北岭、三宝岭,皆山势危峻。 正德七年,官兵分屯于此,进讨华林山贼。 谚云:若要华林败,三宝去立寨。 少南曰南山,皆华林之冈阜也。 《志》云:华林山周百里,与奉新县接界。 又白云山,亦在府西北七十余里,有涧泉瀑布诸胜。 其相接者曰白鹤山,亦幽胜。 ○谢山,在府西北百里,奇峰怪石,甲于群山。 龙珠岭府西北四十里。 又府西南六十里有鸡笼岭,高数百仞,皆以形似名。 旧《志》:高安县有石炭岭,产篁竹,唐因改州为筠州。 今府治北凤凰山下有大石,色黑,碎之若炭。 《永和山川记》:建成县西有羊山,山产燃石。 《豫章记》:建成县有葛乡,有石炭二顷,可燃以爨。 疑即石炭岭矣。 ○蜀江在府治北。 源出袁州府万载县境龙河渡,流至上高县凌江口,合新昌县盐溪,历郡城中而东出,汇于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 亦曰锦江,亦曰锦水,《水经注》亦谓之浊水。 自府西南来,折而东注,界为两崖。 汉晋旧有城池,世远圮塞。 唐武德中,李大亮始筑土城,浚濠以受之。 今郡城分南北,锦江中贯,市南溪设三闸,而城跨其上,以为防卫。 宋乐史云:蜀江东流五百五十里而入章江也。 ○钟口江,在府南三十七里,源出荷山,流入蜀江。 萧梁时尝获古钟于此,因名。 清湖府东十五里。 其水四时莹彻。 又珠湖,在府南十八里,俗传有仙遗珠于此。 又府西南二十五里有药湖,相传以吕仙弃药湖中而名。 其下流皆入蜀江。 鸣水府西北六十里。 发源山谷中,流经此,北流入奉新县界,合龙溪诸水,而为奉新江。 碧涧飞流,空谷振响,因名。 又曲水,在府南六十里,源出上高县之蒙山,流出潦浒口,东入赣江。 其势回环萦曲,因名。 ○华阳水,在府西南百里,源出临江府新喻县界,东北流入蜀江。 又龙口水,在府西六十里,一名谈口水。 《志》云:高安县西界有蛟湖,引流为龙口水,北流至花园埠,入于蜀江。 又务农溪,在府东三十里,源出新建县东,至府城南流入蜀江。 ○阴冈岭镇府南六十里,有巡司。 《志》云:县旧有洪成巡司,革。 ○仁济桥,在府治东,旧有浮桥。 宋淳熙十二年,改建石桥于两岸,作石堤以摄悍流,垒八墩于深渊,以酾水势。 墩之上架木为梁,以石版。 梁之上覆以厦屋六十余间,往来者便之。 后修废不一,元季毁于兵燹。 明弘治九年,因旧址复建,长数十丈,屹为津要。 又府东有青湖、舣口等渡,皆蜀江津口也。 上高县府西南百里。 东南至临江府新喻县九十里,南至袁州府分宜县百四十里,西北至新昌县五十里。 本建成县地。 后汉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于此,因立上蔡县,属豫章郡。 晋太康初,改曰望蔡县,以上蔡人思其故土也。 宋、齐以后因之。 隋复省入建成县。 唐武德五年,复置望蔡县,属靖州。 八年,又废。 僖宗时,钟傅以故县地置上高镇。 南唐升元中,改镇为场。 保大十年,升为县,属筠州。 今编户百七十五里。 ○上蔡废县今县治西。 晋曰望蔡。 隋废。 《五代志》:唐中和末,钟傅以其地在高安上游,因置上高镇。 宋白曰:以地形高上而名也。 天四年,淮南将吕师周等戍守于此,以备湖南。 既而师周奔湖南。 五代梁贞明三年,楚马殷遣弟仔攻上高,大掠而去。 南唐升为县,有城,周五里。 宋嘉熙中增修。 元废。 明正德七年,凿池树栅,立四门,议循旧址修筑,未果。 嘉靖末,始筑石城千一百二十二丈七尺。 ○米城,在县西北十五里顾城山下,或云唐末淮南所置戍守处也。 ○镜山县东二里。 山有三端,圆如镜,相对而峙,中有径,可通人行。 县界五里又有屏山,山势连亘如屏,因名。 ○宝盖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嵌岩岌,霭翠玲珑。 稍南曰灵峰山,峰前有铜丁岭,一名铜精岭。 又南五里有宝珠岭。 蒙山县南三十五里。 周一百四十里,峭壁横险,乔木千寻,常有烟雾蒙蔽其上。 山有多宝峰及上下两洞。 《志》云:宋庆元间,常产银、铅,故峰名多宝,并置蒙山务于山下。 ○九峰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接新昌县界。 其峰有九,曰云末、飞云、香炉、翠霞、苍玉、芙蓉、清流、峨眉、天竺。 县西六十里又有末山,与九峰相连,以耸峙天末而名。 其相近者曰谢君岭,高数百仞,接万载县界。 天岭县西二十里。 岭最高,行者若登天然。 《志》云:县北三里有敖岭,亦曰敖峰,高峻为近郊之胜。 又礼架岭,在县西北六十里,高峻多石,洞深且阔,兵燹时,土人避此,寇不能近。 县西北七十里又有蓬莱岭,草木蒙密,云雾杳霭。 又有黄凤岭,在县西九十里,相传昔有黄凤集于此。 ○慈光洞,在县西四十里,悬梯而下,始有门可入。 唐乾符二年,黄巢之乱,民逃避于此,壁间题字犹存。 又旺贤冈,在县北二十里,一名黄田冈。 ○蜀江县治西。 自万载县流入,至县西北二十里凌江口,新昌县水亦流入焉。 又东南流经县治南,又东流入高安县界。 又斜口水,在县西十里,源发蒙山,入于蜀江。 鸬鹚洲县治东南,当蜀江水口。 又仙姑洲,在县西六十里。 县境又有八叠洲,皆在蜀江中。 又章树潭,在县治西,其水澄澈而渊深。 ○离娄桥镇县西七十五里。 有巡司。 ○蒙山务,在县南四十里,蒙山之南麓也。 宋置为采炼银铅之所,今废。 新昌县府西百二十里。 西北至宁州二百里,西南至袁州府万载县百里。 汉建成县地。 三国吴析置宜丰县,仍属豫章郡。 晋因之。 宋初废。 唐武德五年,复置宜丰县,属靖州。 八年,废入高安县。 南唐以宜丰旧地为盐步镇。 宋太平兴国六年,以地广势险,于宜丰故城置今县,属筠州。 元元贞初,升为新昌州。 明仍为县,编户百二十九里。 ○宜丰城县北三十里。 孙吴置县治此。 唐改置于今治。 宋因之,改曰新昌。 有土城,元圮。 明成化间,因旧址修筑,寻砌以砖石,周五里有奇。 康乐城县东二十里。 本建成县地。 孙吴黄武中,析置阳乐县。 晋太康初,改曰康乐,仍属豫章郡。 刘宋封谢灵运为康乐侯,即此。 齐亦曰康乐县。 梁、陈因之。 隋废。 《志》云:上高县北十五里有阳乐城,盖地相接云。 ○三峰山县西五里,与县治前盐岭相接。 《志》云:盐岭高出群山,下瞰邑市,鳞鳞可数。 县东门外又有折桂峰,奇石耸秀,俗呼火焰山,岁多火灾,后平其顶,改今名。 ○吉祥山,在县北五十里,一名瑞云山。 山高耸,中有聪明泉。 又尉山,在县西七十里,盘亘数里,相传南昌尉梅福栖隐处。 黄冈山县西八十里。 山势磅礴耸秀,为新昌诸山之冠。 又八叠山,在县西北九十里。 山形盘郁,叠嶂纵横,断而复续,因名。 又县西百里有黄蘖山,一名鹫峰山,泉石奇胜。 唐宣宗与僧黄蘖观瀑布于此。 ○五峰山,在县西北百里。 山有归云、积翠、罗汉、月桂、佛岩五峰。 《志》云:县西五十里有九峰山,与上高县接界。 西岭县北六十里。 望东面诸山,兀起蹲伏,若翔舞状,亦曰攀龙山。 又县东北七十里曰北岭,截出云外如屏嶂,峰峦相倚,紫翠万叠,有飞瀑三四道,颇为奇观。 ○盐溪在县治西。 一名若耶溪。 源出南昌府宁州界,流入县境,至县南三十里,出凌江口,入上高县界,东流而入蜀江。 又治西南有小斜川,亦流合于盐溪。 ○濯湖,在县东二里,相传晋旌阳令许逊濯衣于此,因名。 ○大姑岭镇县西三十余里。 有巡司,明洪武五年置。 又有黄冈洞巡司,本宁州之定江巡司,万历四年改。 ◇南康府东至饶州府三百里,南至南昌府二百六十里,西至九江府德安县百三十里,北至九江府百八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二十里,至京师四千六百七十五里。 《禹贡》荆、扬二州之域。 春秋时,为吴、楚之郊。 战国属楚。 秦属九江郡。 汉属豫章郡。 后汉因之。 晋初,仍属豫章郡,寻又兼属寻阳郡。 宋、齐以后因之《通志》云:陈为豫宁郡地。 隋属洪州。 大业中,属豫章郡。 唐仍属洪州,后兼隶江州。 五代时,南唐亦为江州地。 宋太平兴国六年,置南康军。 元曰南康路。 明初,改为西宁府时为元至正二十一年,寻曰南康府元至正二十四年改,领县四。 今仍曰南康府。 府负匡庐之胜,面彭蠡之险,引湖口之舟航,屏南昌之肩背,势雄吴、楚,泽接江湖。 刘裕败卢循之众,王守仁破宸濠之军,道皆出此云。 星子县附郭。 汉枭阝阳县地,属豫章郡。 宋以后因之。 五代时,杨吴以境内有落星石,置星子镇,属德化县。 宋太平兴国三年,升为星子县,属江州。 六年,置南康军治焉。 今编户二十八里。 ○南康城即今郡城也。 宋太平兴国中,置军,筑土城,周五里有奇,寻圮。 元末徐寿辉、陈友谅等相继寇掠。 郡无城郭,屡复屡陷。 明正德七年复筑。 明年,以砖石,以防寇乱,东西环濠,南临湖。 嘉靖以后,屡经修治,为门五,城周六里。 ○庐山府西北二十里。 其峰岭岩谷洞壑之属在境内者,奇胜以百计,北与九江府接界。 详见前名山庐山。 ○玉京山,在府西七里。 一名上京山,当湖之滨,一峰最秀。 其东西云山烟水数百里,浩渺萦带,皆列几席间。 又层城山,在府西五里,一名乌石山,亭然独秀。 下有蒲溪湾,流入彭蠡湖。 府西南十里又有凤凰山,蜿蜒特起,水涨山浮,如凤翔然,一名流星山。 鞋山府北六十里。 独立湖中,形如鞋,高数十丈。 《浔阳记》:神禹尝刻石纪功于此。 明初,陈友谅败于康郎山,其将张定边挟之退保鞋山,为明师所扼。 本名大孤山,与九江府接界。 ○龙塘山,在府北三十里。 峰峦峭拔,环抱湖湾。 又西北十里有屏风山,丹崖紫壁,环绕如屏障然。 《志》云:府北四十五里曰吴章山,与庐山接,岭峻峡隘,或谓之吴障山,以其为吴之障也。 岭北为德化县界。 ○宫亭湖府东五里,即彭蠡湖也。 一云在府南一里,接南昌、饶州二府界。 梁承圣二年,豫章太守萧永将兵讨陆纳于湘州,军至宫亭湖而溃,盖道出湖中也。 《志》云:湖之西北有落星湖,湖中有石山如星,相传星坠水所化也。 梁王僧辩破侯景于落星湾。 宋建炎三年,命李邴等自建康扈从隆太后如洪州,过落星湾,暴风覆舟,宫人溺死无数,惟后舟无虞。 一云落星石,高五丈,在城南五里湖中。 宋孟后过此,立落星寺。 夏秋之交水涨,石泛于波涛之上。 隆冬水涸,可以步涉。 后改寺为福星院,又为法安院。 灵溪府西三十里。 又府西南五十里有龙溪,府南二十里有沙溪,六十里有渚溪。 又有鸾溪在府西二十五里,又西一里有石镜溪。 俱源出庐山诸峰,下流皆入于彭蠡湖。 ○藋藤港,在府西南二十六里,源出府南三十里之黄龙山。 又谢思港,在府东九里,源亦出庐山,俱流入鄱阳湖。 又谷帘水,在府西三十五里,源出庐山康王谷,曰谷帘泉,下流入于彭蠡。 陆羽《茶经》品为天下第一。 桑乔山疏云:康王谷在府西六十里,泉在谷中,曰谷帘,其源出庐山绝顶之汉阳坡,悬注三百五十丈。 今亦见九江府德安县。 渚矶府南七十里,当鄱阳湖之西渚。 明初,与陈友谅相持于鄱阳湖,既而明师泊左蠡,友谅亦移泊渚矶,即此。 渚,或作潴。 《舆程记》:府南十里为瓜蠡,又六十里为渚矶,又六十里,即南昌府之吴城驿也。 又黄婆矶,在府治东南二里滨湖,宸濠为伍文定所败,尝退保于此。 ○芙蓉洲,在城西二里,与玉京山相连。 又鼍河洲,在府南十五里蓝车山下,滨鄱水,蜿蜒若鼍。 府西六十里又有火烧洲,接新建、建昌二县界。 相近又有绵条洲,与大洲相连,亦接建昌县界。 石堤府治南。 江浒舟楫之冲,每风涛骤至,舣泊无所。 宋元中,知军吴审礼始栅木为障。 崇宁四年,孙乔年以石为堤,延袤百五十丈,横截洪流之冲,中开为门,以通出入,内浚二奥,可容千艘。 岁久浸圮。 淳熙七年,朱熹来为守,岁适歉,遂捐金募饥民增筑之。 明景泰五年,嘉靖四十三年,亦相继增筑。 《志》云:城西有西湾,在石堤内。 宋徐端辅、朱熹知军事,相继作石闸,以泊客舟处。 当夏秋水涨,商旅牵舟,萦纡循绕,人力疲乏,故又号为西疲湾。 又湖西北有神林湾,多林木,中有神庙,商贾阻风泊此,必祈祷而去。 ○田公堤,在府治南一里。 明万历二十一年,以石堤迤东一带,湖水荡啮,渐及城址,郡守田因筑石堤,长数百丈,以卫之,民因谓之田公堤。 ○长岭镇府东北三十里,有巡司。 明洪武十一年,置于府东二十里废延庆县,寻移置于府南三十里之渚溪镇。 万历中又移置于青山镇,仍曰长岭巡司。 ○匡庐驿,在府治南一里。 《志》云:府东一里有锦冈岭,宋置锦冈驿于其上。 明初改置今驿。 都昌县府东百二十里。 北至九江府湖口县百四十里,东至饶州府百三十里。 汉枭阝阳、彭泽二县地。 唐武德五年,置都昌县,属浩州。 八年,州废,改属江州。 大历间,徙治彭蠡湖之东,属饶州。 宋太平兴国中,改属南康军。 旧无城。 明嘉靖三十七年创筑,四十一年始就,周五里。 编户五十九里。 ○都昌旧城在县北九十里王家市。 唐初,置县于此。 《志》云:唐以彭泽县地置浩州,又分杨梅岭以南更置都昌县属焉。 一云李大亮刈鄱阳西雁子桥之地置此县。 《纪胜》云:雁子桥,饶州之北壤也。 唐始立县在狮子峰之南,其地先有古城,莫知年代,遂因之创县,以地名都村,远与建昌相望,近与南昌相接,遂号都昌。 后移今治。 今犹谓故城曰衙前。 ○彭泽故城,在县北四十里。 盖梁、陈时尝徙治此。 旧《志》云:古县盖治此,晋陶潜为彭泽令,即此城。 误。 左里城县西南九十五里。 晋义熙六年,卢循为刘裕败于大雷,走还寻阳,将趋豫章,乃悉力栅断左里。 裕攻栅而进,循复败走。 又陈永定三年,侯安都击余孝劢于新吴,军至左里,适王琳将曹庆等救孝励,还与安都遇,安都击败之。 杜佑曰:地在章江之左,因名。 《元和志》:杨澜湖北曰左里。 《郡志》:县西北八十里有左蠡山,以临彭蠡湖东而名。 明初,与陈友谅相持于鄱阳湖。 明师自罂子口移泊柴棚,去敌五里许,诸将以湖水浅,请移舟扼江上流,乃泊于左蠡。 正德九年,河南盗由湖广至江西,掠星子,都指挥赵钺败之于左蠡,即此。 今有巡司。 又檀道济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相传道济讨谢晦时经此所筑城也,今其地有城山。 ○松门山县南二十里。 俗呼山。 明初,陈友谅围南昌,太祖帅舟师赴救,自松门入鄱阳湖,战于康郎山,是也。 《一统志》:松门山在南昌府北二百十五里,上有石镜。 ○石壁山,在县治西,临大江,有石如壁。 一云山在县西南十里。 又大矶山,在县西七里,一名望仙山,顶有平石,可以眺远。 其西南里许为小矶山。 《志》云:县北十里有芙蓉山,其山大小相对,形若芙蓉也。 华山县东北九十里。 突然峭拔,高压众山,拟于太华。 县东北百里又有黄金山,顶有龙湫,下有大石,飞泉喷落,谓之水岩。 ○元辰山,在县西四十里。 相传晋苏耽居此得仙,一名苏山。 《道书》以为第五十一福地。 又土目山,在县西北八十五里,临大湖,巨浪冲激,成孔如目,因名。 ○鄱阳湖县东南二十里。 远近群川皆汇于此。 西北入湖口县,注大江。 春夏浩荡无涯,谓之东鄱阳,至冬则水束如带。 又县北二十里有郭山湖,一名郭家湖。 县西北二十余里有石流、吴江诸湖,八十里有左蠡湖,皆鄱阳之支委也。 新开河县治西一里。 宋绍圣中,纲运船泊湖边,以大小矶湍急,请开此河,以避风涛,因名。 又后港河,在县北六十里,自左蠡石流嘴引入县西北二十五里之吴江湖,又由县北二十里北庙湖至王家市,有九十九湾,春夏水泛,广通舟楫。 《志》云:县东南三十五里有山田港,临鄱阳湖,引水溉田。 ○陈令塘,在县治南一里。 唐咸通元年,邑令陈可大筑塘以阻潦水,因名。 《闻见录》:县南四十里又有四山塘,由余干县康山入县境之道也。 ○柴棚镇县东南七十里鄱阳湖中。 有柴棚巡司。 明初,与陈友谅相持于鄱阳湖,既而自罂子口移泊柴棚,是也。 《舆程记》:自县至饶河口六十里,又十里为柴棚,又十五里为钓台,又五里为周溪,又十里为打石湾,又十里为棠阴巡司,饶州府鄱阳县界也。 又左蠡巡司,在县西故左里城,明初置。 四望山寨县东南六十里鄱湖中。 宋元时置巡简寨于此,以备逋盗,今废。 《志》云:县西北七十里有彭蠡戍,西临彭蠡湖,陈末置戍于此。 唐武德五年,以江湖阔远,遂置镇。 景龙元年,复为戍,以扼要冲。 又有檀山戍,在县北九十里,与马颊相对。 唐武德五年,以水陆之冲,置戍。 《寰宇记》:檀头山有石室,以宋檀道济尝领兵登望而名。 其地盖与城山相近。 团山驿县西南一里。 洪武初置。 《志》云:县西十五里旧有白石驿,县东二十五里有矶子驿,县西四十里有赤石驿,七十里有游贤驿,西北八十余里有土目驿,俱宋元时置,明初废。 ○圣驾墩,在县治西三里。 明太祖征陈友谅,驻跸于此,军士筑土为墩,一夕而成,因名。 建昌县府西南百三十里。 北至九江府德安县七十里,西至南昌府武宁县百四十里。 汉豫章郡海昏县地。 后汉永元十六年,分置建昌县,仍属豫章郡。 晋因之。 刘宋元嘉二年废海昏县,移建昌治焉。 齐、梁因之。 隋属洪州。 大业末,林士弘置南昌州于此。 唐武德五年,并其地为南昌州总管府,寻曰都督府。 七年,府废。 八年,并废州,仍为建昌县,属洪州。 五代时因之。 宋太平兴国七年,改属南康军。 元元贞初,升为建昌州。 明初,仍降为县。 今编户八十四里。 ○海昏城今县治。 汉初属豫章郡,宣帝废昌邑王为海昏侯,国于此。 东汉亦为海昏侯国,寻又析西南境置建昌县,或云县在今奉新县界。 建安初,孙策分海昏、建昌六县,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 晋亦为海昏、建昌二县,并属豫章郡。 刘宋以建昌治海昏城,遂并海昏入焉。 齐、梁以后,并为建昌县。 一云隋置当阳府于此,误也。 《类要》云:大业十年,县又移理于县西太史慈故城。 太史城,亦见奉新县,盖唐初复还今治也。 宋因之。 旧无城。 明正德十三年,营土城。 嘉靖四十一年,改以石,周四里有奇。 昌邑城《志》云:在县北六十里。 汉昌邑王改封海昏侯时所筑城也。 《豫章记》:城东十二里江边,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 昌邑王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因名。 ○凤栖山县西十五里。 山势旋洑,状如栖凤。 又云居山,在县西南三十里,纡回峻极,顶常出云。 一名欧山,世传欧岌先生得道于此。 《志》云:欧山湫泽,涌泄垂流三十余丈,形如曳布,谓之布水,在县西南四十里。 ○回城山,在县西五十里,中有高峰嵬峨,望之如城阙。 又城门山,在县西八十里,山形双峙,远望如城门,中有飞泉,溉田甚广。 长山县南五十里,与安义县龙安城相对。 宋岳武穆屯兵于此,贼李成屯于龙安北,武穆登山望贼阵,邀击于楼子庄,大破之。 楼子庄,盖在山西南。 《宋书》:绍兴元年,岳飞败李成将马进于筠州,进奔南康。 飞夜引兵至朱家山,斩其将赵万,又破李成于楼子庄,追斩马进,遂复筠州。 朱家山,或曰即长山。 ○修水在县治南。 亦曰帽带水,以映带县治东西也。 自宁州东流,屈曲数百里,入县界经此,又东百二十里入于彭蠡。 以其遥达章江,故曰修。 邑人亦谓之西河水。 或云:修水,故名缭水。 《水经注》:僚水导源建昌县东,径新吴县,又径海昏县,谓之上僚水,即缭水也。 后汉建安三年,孙策使太史慈觇华歆于豫章,慈还言歆为太守,海昏上缭不受发召,盖是时县民数千家相结聚于上缭,惟刘氏一人为主,谓之宗帅。 四年,孙策忌庐江太守刘勋兵强,绐之攻上缭,即此。 亦曰海昏江。 蛇子径水县南二十里。 旧传晋吴猛杀大蛇,蛇子穿地成穴,流水灌通。 唐仪凤中,始通小舟,今水势屈曲,尚如蛇形。 又潺陂水,在县南五十里,源出奉新县界,北流入境。 又宝峰水,出县西九十里宝峰山下,赤石水亦出焉。 县南百里又有斛源水,出靖安县界,下流皆汇于修水。 《志》云:县西十里有枫林水,二十里有西江水,又五里有白沙水,县西四十里有南舍山水及醴坑水,七十里又有云门水,皆出云居山,流入修水。 ○向家山水,在县北三十里,流经九溪湾。 又北三十里有檀陂水,源出德安县,皆南流合修水。 明月湖县西四十里。 其水泓涵澄澈,莹然如月。 县境又有南湖及东白、大岸等湖,皆导流入于修水。 ○捍水堤,在县治南一里。 唐会昌六年,县令何易于筑。 西二里又有堤,咸通二年,令孙永筑,因亦谓之孙公堤。 ○芦潭镇县东六十里,有巡司。 明初吴元年建。 又县西七十里旧有谷源巡司,百二十里有河浒巡司,今皆废。 《志》云:县东四里有镇遏营,汉建安八年,孙策使太史慈筑以拒刘磐。 又上缭营,在县南十七里,相传昌邑王贺所筑。 今皆为民地。 ○城子驿,在县北二十五里,唐置。 又丰安驿,在县南二十里,《志》云隋置。 今皆废。 县南一里又有炭妇镇,今为妙明观,俗传许旌阳试弟子处。 又太平镇,在县西北三十里,今亦废。 安义县府西南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南昌府靖安县八十里,南至南昌府奉新县九十里,北至建昌县八十里。 本建昌县地。 明正德十三年,议者以地广民顽,境壤旁接,依山据峒,啸聚不时,奏请割五乡置今县。 从之,因安义乡为名。 明年,筑砖城浚隍。 十五年,功始就。 嘉靖以后,屡经修筑,周四里有奇。 今编户四十六里。 ○龙安废县县东北三十里。 唐武德五年,析建昌县地置龙安县,属南昌州。 八年,县废。 今为龙安镇。 旧《志》:龙安城,在建昌县南六十里。 ○永修废县,在县西南四十里。 沈约曰:后汉中平中置,吴、晋因之,仍属豫章郡。 宋、齐以后,仍曰永修县。 隋平陈,并入建昌县。 唐武德五年,复置,属南昌州。 八年,复省入建昌。 又孙虑城,在县南三十里。 《吴志》:虑字子智,权第三子,黄武七年封建昌侯,筑城于此。 ○西山在县西南。 即南昌府城西山也。 蜿蜒绵亘,北入县界,为境内之巨镇。 又兆州山,在县南百十里,崖磊落,其形如兆,下多良田,民居有如州郭,因名。 ○文山,在县南十里,峰峦秀丽。 又笔架山,在县东四十里,秀丽与文山相匹。 《志》云:县东二十里有睡虎山,又仰天狮山在县南二十里,皆以形似名。 ○龙江水县南一里。 源出靖安县境流入界,北会修水,达于彭蠡。 县东南四十里又有兆州水,源出兆州山,奉新江之水自奉新县流入境,合于兆州水。 《志》云:县东二十里有东阳新径水,源出靖安县,与奉新江、兆州二水合,俗谓之义兴三合水,亦曰三合口。 萦回九转,而成大川,径达东阳津口,注修水,以合章江。 ○湖陂水,在县南三十里,源亦出靖安县,险不通舟。 相近又有冯水,自奉新江分流入县界,皆北注修水。 又皎源水,在县西北二十里。 源出建昌县宝峰山,险不通舟,亦江流合修水。 ○龙安驿即故龙安县。 宋庆历中置,今废。 又娉婷镇,在县东三十里。 《志》云:唐太和中,女仙吴彩鸾舞鹤于此,因名。 又县南二十里有龙潭镇。 发布时间:2025-05-07 08:33:46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