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百九 内容: 卷一百九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广西四◇柳州府东至平乐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南宁府五百七十里,西至庆远府二百三十里,北至贵州黎平府六百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五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三十二里。 古百越地。 秦为桂林郡地。 汉属郁林郡。 后汉因之。 三国亦属桂林郡。 晋、宋以后因之。 隋开皇十二年,置象州治马平县。 祝穆曰:三国吴析桂林郡置马平郡。 梁大同中,兼置龙州,治龙江南岸。 隋废郡,徙州治江北,寻废州,而以马平郡置象州。 与史志不合。 大业初,州废,仍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置昆州,寻曰南昆州。 贞观八年,改曰柳州以地当柳宿而名。 天宝初,曰龙城郡。 乾元初,复曰柳州。 光化三年,属于湖南。 五代汉乾三年,为南汉所取,仍曰柳州。 宋因之亦曰龙城郡。 《宋志》:州治马平。 咸淳初,徙治柳城县之龙江北。 元曰柳州路《元志》: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 十六年,改为柳州路。 明初,曰柳州府,领州二、县十。 今因之。 府襟带楚、黔,控扼蛮洞,山川回环,封壤辽远《志》云:柳州形势,东北达昭、桂,西南接黔、邕,控扼番落,封疆不啻千里,众流逶迤与会,边于夜郎,为骆越要害,足以控制诸蛮云。 驭之得其道,可以荡黔江之氛翳,清岭表之烽烟也。 马平县附郭。 本汉潭中县地,属郁林郡。 吴属桂林郡。 梁析置马平县,并置马平郡。 隋郡废,为象州治。 大业初,州废,县属始安郡。 唐为南昆州治,寻为柳州治。 宋因之。 咸淳初,州徙治柳城县之龙江。 元亦治柳城县。 明初,复徙治马平。 今编户七里。 ○潭中废县在府西。 汉县。 孙吴置桂林郡,治此。 晋、宋因之。 齐移郡治武熙县,潭中属焉。 梁因之。 隋废入马平县。 《城邑考》:府旧无城,宋元中创筑。 咸淳初,州徙城废。 明洪武初,复为府治。 四年,筑土城。 十二年,易以砖石,外环以濠,一名壶城,以三江回合,绕城如壶也。 万历十九年,复缮治。 有门五,城周五里有奇。 武熙废县在府东南。 孙吴置武熙县,属郁林郡。 晋因之。 宋改属桂林郡。 齐为郡治。 梁、陈仍旧。 隋平陈,郡废,寻废县入马平。 ○新平废县,在府南。 唐武德四年,析马平县置,属昆州。 贞观十二年省。 又父安废县,亦在府南。 唐武德四年置,属昆州,寻改县曰乐沙。 贞观七年,省入新平。 ○仙奕山府城西南。 山高耸,多竹木,山半有穴,由穴而登,乃至其巅,穴中如屏、如室、如宇,奇胜不一。 又有石枰可奕,因名。 其南为石鱼山,山小而高,形如立鱼,山半有立鱼岩,岩之东麓灵泉出焉。 ○驾鹤山,在府城南,旁临大江,耸立如鹤,古州治负此。 柳宗元云:古州治薄水南山石间,今徙在水北直平四十里,南北东西皆水汇。 是也。 又屏山,在府南一里,以方正如屏而名。 《志》云:江南岸一里有马鞍山,五里有凤凰山。 雷山府南三里。 两崖东西相向,雷水出焉,蓄于崖中,谓之雷塘,一名大龙潭。 《通志》云:山在府南十里。 ○峨山,在城西三里,一名深峨山。 亦曰鹅山,谓瀑布飞流如鹅也。 又西二里曰四姥山,其山四面对峙,因名。 又新洞山,在府西南十里,与鹅山相对,有穴可坐百人。 夹道双山府北十里。 东山曰桃竹,西山曰鹊儿。 柳宗元《记》:柳州北有双山,夹道崭然,曰背石山,有支川东流入于浔水。 ○龙壁山,在府东北十五里,有石壁峭立,下临滩濑,郡城之下关也。 有关洞,西去城八里。 龙壁南又有甑山,绝水壁立,下上如一。 走马岭在城西。 绵亘二十余里,有一峰突起,谓之金山。 又将台岭,在府东北十里。 府东十五里又有铜鼓岭。 ○柳江在城南。 其源曰福禄江,自贵州西山阳洞长官司南流入境,经怀远县西,至融县东为融水,又流经柳城县,始名柳江,历府城西,折而东南,经江口镇,合相思埭、永福、洛容之水,过象州,入浔州府境。 宋景德四年,宜州澄海军较陈进作乱,拥判官卢成均为帅,号南平王,攻柳州,至柳江不能渡,守臣王昱遁去,遂陷柳城,官军退保象州。 江盖郡城之襟要也。 一名黔江,亦曰浔水。 详大川右江及川渎盘江。 龙江在府城西北。 源自贵州独山州,流入庆远府天河县界,东流经宜山县北,又东入柳城县境,又南合于柳江。 ○黄陂水,在府西三十里,流入柳江。 又鹅水,在府西南四十里,源出鹅山,亦流入于柳江。 罗池在府城东。 水可溉田。 有罗池庙,即柳宗元祠也。 又府城东有白莲池,池有九窍,泉出其中。 又长塘,在城西南驾鹤山下。 俱有灌溉之利。 ○新兴镇府南五十里。 有巡司。 《志》云:府南十里有三江堡,亦谓之三江口渡,柳江、洛清江与鹅水汇流处也。 或曰:龙江、柳江、洛清江为三江。 洛清江,见下洛容县。 ○穿山驿,在府南四十里,马驿也,有穿山堡。 又雷塘水驿,在府城东。 《舆程记》驿在府东北七十里,又八十里为洛容县之云腾驿,似误。 《志》云:县旧有博罗镇、归化镇二巡司,今革。 干蔓堡在府北。 嘉靖二十四年,督臣张岳破鱼窝诸贼寨,至柳城,移驻干蔓,阅士叙功处也。 又府境有乌石、红花、响水、古零等十余堡。 鱼窝寨在府西南,贼巢也。 《经略志》:马平五都诸贼,窃发不时。 弘治中,鱼峰贼周鉴复相煽乱,官兵讨之,为所败,贼势益张。 嘉靖间,贼首韦金田等占据水陆二路,村落悉被荼毒。 二十四年,督臣张岳等会兵征之,分三哨,并进破雷岩、同银、平田、洛满、都博等巢,遂围鱼窝巢。 鱼窝石壁,削立拔地,高数千丈,从来用兵莫能胜。 贼悉力坚守,山四周倾仄,官军进攻不能置足,乃为久困计,乘懈击之,遂破鱼窝巢。 于是高桅、同银、马鞍诸巢亦尽下,马平之寇遂息。 洛容县府东北百三十里。 东北至永宁州永福县二百二十里,东至平乐府修仁县百五十里。 汉潭中县地。 唐贞观中,置洛容县,属柳州。 宋因之。 明时仍旧。 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五里。 ○洛容废城今县东北三十里。 《志》云:县本治白龙岩下。 明天顺末,毁于贼,邑民奔米峒居之,因即山麓为垣,距古田常安镇仅隔一水。 成化中,石为城。 正德十六年,为古田贼所陷。 嘉靖二年,稍修复之。 隆庆初,平古田,古田贼多遁洛斗及附县诸村,既而县令邵廷臣议复县治于白龙岩,不果。 诸贼寻纠永宁遗孽,又与柳城上油洞诸巢相联络。 万历二年,叛犭袭入县,杀吏掠印而去。 时官军方破怀远,议并除之,且分兵攻上油贼。 于是连破托定、洛斗、金峒、古龙、黄塘诸巢,贼败散,乃设兵分屯扼塞。 三年,复移城于白龙岩,以旧县为平乐镇,即故米峒地也。 废象县在县东南。 隋置,属象州,寻属始安郡。 唐初,属桂州。 贞观中,改属柳州。 宋初因之。 嘉四年,废入洛容县。 ○思微山在废城北一里。 顶有泉穴,四时不涸。 又西北九里曰屏石山,峰峦高耸,下有石崖,泉水出焉。 ○如来山,在废城南二十五里,高耸峻拔。 会仙岩县南五里。 中有潭,水石清旷。 又县西五里有白象岩,旧县东二十里有白龙岩。 ○洛清江县南半里。 其上源自永福县境流入,亦谓之永福水,经县南谓之洛清江,又西南至郡城南之三江口,入于柳江。 《志》云:柳江,在县西百二十里。 ○龙鼻江,在旧县西十五里,出托定、洛斗诸乡,流合洛清江,入于柳江。 ○江口镇在县东。 有巡司。 《志》云:洪武六年,设于县西南十里洛容江口。 万历三年,迁于此。 又平乐镇,即废县也,亦有巡司。 《志》云:洪武六年,置镇于县东十里丰轨乡石榴江。 万历十四年,迁于此。 又县有章路镇巡司,今革。 ○高天寨,在县东。 自寨而东,百二十里至平乐府修仁县,旧为盗贼出没处。 桥邓隘在县北。 万历二年,官军平洛斗诸巢,贼败散,乃设兵分屯扼塞:一守桥屯隘,一守都勒隘,一守平经隘,于三板桥设堡一,屯兵戍守。 又托定村,在县东北。 正德十五年,贼犭童覃万贤据古田作乱,陷洛容,据西乡、托定、洛斗诸村,江道多梗。 久之,患始平。 洛容驿在县东。 又江口驿,《通志》云:在县西。 《舆程记》:自江口驿而西南,百二十里为云腾驿,趋府城之道;自江口驿而东北,百二十里为大分驿,又百二十里为永福县之横塘驿,趋桂林府之道。 柳城县府西北七十里。 西南至庆远府百六十里,西北至罗城县百二十里。 汉潭中县地。 梁置龙城县,属始安郡。 隋开皇中,属贵州。 唐武德四年,置龙州于此。 贞观七年,州废,县属柳州。 宋因之。 景德三年,改曰柳城县。 咸淳初,徙州治此。 元因之。 明初,还治马平,县属焉。 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十二里。 ○龙城废县在县南。 《志》云:梁大同三年,八龙见于江,乃即江南置龙城县。 隋开皇八年,徙治江北。 唐因之。 宋曰柳城。 元移治于龙江东,即今县也。 县旧无城,成化间筑,以砖石云。 ○柳岭废县,在县西南。 唐武德四年,置县,属龙州。 贞观七年,废入龙城县。 ○青凤山县西二里。 高百余丈,上有一窍通明,一名穿山。 又乌蛮山,在县东南二里,高耸临江,下有深潭,澄湛彻底,以山石纯卢,故名。 ○勒马山,在县北五里,其形曲转,如勒马状。 《志》云:县治旧在山下,一名文笔山。 又铜磬山,在县西十里,一名云盖山,高大峻耸,云气常覆其上。 《志》云:县西北有观音岩,回环相通。 又东有会仙岩。 ○龙江在县城西南。 自庆远府宜山县东流入境,又东南流,与融水合而为柳江。 融江在县东。 即柳江上流也。 自怀远县流入境,亦谓之融水,又南入马平县界,龙江流合焉。 ○马跑水,在县西七十里,一名涌珠泉,有灌溉之利。 ○东泉镇在县南。 有巡司,东泉驿亦置于此。 又古寨镇,在县北,有巡司。 《志》云:司初置于融江西岸。 成化二十二年,迁于马头驿东。 ○东江驿,在县西。 又县北有马头驿。 《舆程记》:自东江驿而西,六十里为罗斯驿,又五十里为宜山县境之大曹驿,又五十里即庆远府城也。 《志》云:县有磨石驿及洛奸、吉清、廖洞三巡司,今革。 上油峒在县东北,贼巢也。 万历二年,洛容叛犭与上油洞诸贼相连络,官军讨之,分遣别将杨照等攻上油,连破板桥、姚峒、青鸟、黄泥、常安、蒲岩诸巢,俘获甚众,贼遁匿里厢、下良诸岩。 里厢、下良共一山,长数里许,中宽而曲,水石各半,官军复攻破之。 ○安劳堡,在县西北。 成化初置。 正德以后,为叛犭所据。 万历二年,平上油贼,复置堡设兵屯守,又于境村立堡,亦设兵守之,邑境遂安。 罗城县府西北百九十里。 东南至柳城县百二十里,西南至庆远府天河县百里。 《一统志》云:本桂林之玖州洞地。 宋开宝五年,置罗城县,属融州。 熙宁七年,省入融水县。 崇宁初,为罗城堡。 明洪武初,复置县,仍属融州。 十年,州废,改今属。 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五十里。 ○罗城旧城在县西。 《志》云,县旧治西罗乡,洪武三年,迁治凤凰山下,即今县也。 旧无城,成化十七年,始筑,以石。 ○东黄山在县东。 中有渊秀岩。 又城北二里曰凤凰山,十里曰覆钟山,有岩圆耸若覆钟。 ○冰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其上高寒,四时常冰。 县西北八十里又有葵山,又西十里曰石砚山,圣水发源于此,南流入于龙江。 ○武阳江县北百里。 有二源:一出县东北之高悬里,一出县北之平西里,皆流至武阳寨合为一,又西有沙拱江流合焉,下流入于融江。 ○西江水,出县西银村,南流入于庆远之龙江。 ○武阳寨在县北。 宋置。 《通志》:今县西百里有武阳镇巡司。 又西九十里有通道镇巡司。 又莫离镇巡司,在县东五十里。 怀远县府北三百十里。 北至贵州永从县二百里,东北至湖广通道县三百七十七里。 本夜郎蛮地。 宋初,置羁縻怀安军。 庆历中废。 至和中,置王口寨。 崇宁四年,又于寨置怀远军,寻改平州,兼置怀远县为附郭。 政和初,州县俱废,复为王口寨。 七年,复置平州。 宣和二年,赐郡名曰怀远。 绍兴四年,州废,又为王口寨。 十四年,仍置怀远县,隶融州。 元因之。 明洪武十年,县废,置三江镇巡司。 十四年,复置县,改今属。 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九里。 ○怀远旧城在县北,即王口寨也。 宋初,置怀安军。 景德四年,宜州澄海军较陈进作乱,据宜州,陷柳州,官军退保象州。 贼攻怀安军,知军任吉等击走之,即此。 崇宁中,置怀远军,并置平州于此,后改废不一。 明初,吴良征蛮,降古州峒,析融县金鸡乡为县地,置县治于江浦。 其地形虰,犭峒环伺,屡为寇乱。 嘉靖初,县城为贼陷。 隆庆初,营故城,犭贼复为变。 万历初,讨平之,议移县治于板江堡。 四年,犭复叛,堡毁,县寄理于融县。 十七年,始营县城于丹阳镇,即今城也。 废允州在县西北。 宋置安口寨。 崇宁中,置允州治焉,改寨为县。 政和中,州县俱废。 又西有废从州,宋置乐古寨。 崇宁中,置格州治焉,又改寨为县。 五年,改格州为从州。 政和中,州县皆废,复为乐古寨。 《宋史》:崇宁四年,时蔡京以开边蛊上,知桂州王祖道诱王江酋杨晟免等使纳土,夸言向慕者百二十峒,又言王江山川形势,据诸洞要会,宜开建城邑,置洞司主之。 从之,于王口寨置怀远军,寻分其地置允、格二州是也。 ○平山县北五里。 宋平州以此名,亦曰屏山。 山东麓有治平洲,广数百亩,可以耕种。 又北五里曰大桂山。 ○武牢山,在县南十五里,高险峭拔。 又县南有珠玉山,县之案山也。 《志》云:今县治即故丹阳镇,有丹阳洲,苍帽山当其北,珠玉山在其南,挂榜山在其西,天马山直其东,又东北为大耀山,又远为唐朝山,与湖广通道县接界。 九曲山在县西北。 高万仞,怪石岩,中流一泓,碧练千尺。 其南为石门山,大江左右,两山夹峙,凡有四处,俱崖石峭竖如门,又南入融县界。 江岸皆有山夹峙,俱谓之石门云。 《志》云:县境有古尼山,峰峦环抱,风气凝聚。 ○古州江在县西北。 自贵州西山阳洞长官司流入县境,即福禄江也,亦谓之大江,湖广靖州南境之多星江、芙蓉江诸水皆流汇焉。 自石门山而南,绕县西入融县境,谓之融江。 板江县北十五里。 源出北境之扶劳山,经牛头、上瓮、边田诸村,南入大江。 又蕉花江,在县北二十里,出蕉花村,自江口入大江。 县北三十五里又有田寨江,出吼江北原,经田寨、播营、丹竹诸村入大江。 ○西波江,在县北四十三里,源出白雉山,入甘边江,会合水江而入大江。 又四里江,亦在县北,自大理马平经白花、占利、龙塘诸寨入大江。 又有斗江水,自县北江源、大地诸村入大江。 《志》云:县北三里有军听潭,两岸皆悬崖峭壁,其流亦入大江。 ○文村堡在县北。 宋置。 其东有临溪堡,又有融江寨,在县东北。 又东有浔江堡。 《宋志》:崇宁四年,王江、古州蛮户纳土,因建怀远军,割融州之融江、文村、浔江、临溪四堡寨隶焉,寻又属平州。 政和初,州废,融江等寨还隶融州。 又百乐寨,在县西北,崇宁中置,兼置万安寨,初属平州,寻又置连靖、镇安等寨,拨隶允州,后皆废。 《志》云:县东有通天寨,亦宋政和中置,属平州,宣和中废。 又县有浔江镇巡司,旧有宜良、丹阳、万石三巡司,今革。 板江堡在县西南。 万历二年,设兵戍守,又议迁县治于此。 四年,堡为犭贼所陷。 《经略志》:万历初,议讨怀远叛犭,以近县近江诸巢为必剿之寇,黄土诸犭同、白杲诸犭童、青淇、大梅诸犭,宜安抚。 于是召集诸军,水陆并进,贼党奔溃,官兵追捣太平、河里,连破七团诸巢,直抵靖州界。 于是天鹅岭之北,贼犭略尽,而杲黄、大地诸贼,犹聚郡邓山,乃移兵夹击,复大破之,又破其上犭龙七寨。 寨为诸犭重地,长亘数里,崖壁峭绝,官兵奋勇克之。 计前后破贼巢百四十有余,犭大窘,乃议以县北之太平、河里、四港诸孽属之三甲余民,猛团、七团诸孽属之武洛良犭童,桐木、合水、三门诸孽属之白杲良犭童,县南郡邓、坡头、杲黄、大地诸孽属之县,边田、板江诸孽属之浪溪、宝江良犭童,河潺、蕉花诸孽属之背江良犭童,县境侵噬稍息。 四年,犭复叛,陷坡头堡,毁板江堡。 六年,复攻长安镇,官军大败之,自是犭患益少。 融县府西北二百五十里。 东至桂林府永宁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怀远县九十里。 汉潭中县地。 萧齐析置齐熙县,为齐熙郡治。 梁兼置东宁州。 隋平陈,郡废。 开皇十八年,改州为融州,又改县曰义熙。 大业初,州废,县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复置融州。 六年,改义熙曰融水县。 天宝初,曰融水郡。 乾元初,复为融州。 宋因之,亦曰融水郡。 大观元年,升为帅府,黔南路治焉。 三年,府罢,赐军额曰清远军节度,寻又升为下都督府。 元曰融州路。 至元二十二年,降为州。 明洪武初,以州治融水县省入。 十年,降州为县。 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七十里。 ○融水废县今县治西。 萧齐曰齐熙县,隋曰义熙,唐曰融水,皆为州郡治。 明初废。 《志》云:县东临融水,西近香山,南达真仙岩,北倚云际山。 唐始筑州城。 宋大观初,复增拓之,创外城,周九里。 元至正中,寇毁,复修筑内城。 明初,又增拓城西一面,环之以濠。 正统九年、嘉靖三十一年、四十四年,皆尝修葺云。 武阳废县在县西北。 《志》云,萧梁置黄水县,并置黄水郡,在今县西。 又于西北置临县,属黄水郡。 隋平陈,郡废,县皆属融州。 大业初,俱省入义熙县。 唐初,复置临、黄水二县,仍属融州。 天宝初,改置武阳县,临、黄水俱省入焉,仍属融州。 宋初因之。 熙宁七年,废入融水县。 崇宁初,置武阳寨,即故县也。 或曰:武阳废县,即临故址。 ○安修废县,亦在县西北,唐武德四年置。 贞观十二年,省入临。 抚水废县县西北三百里。 唐垂拱中,置羁縻抚水州,领抚水、古劳、多蓬、京水四县,属黔州都督府,后仍没于蛮。 宋初,亦置抚水州及县于此。 祥符九年,州蛮为乱,寇宜、融等州,广西转运使俞献可使宜州将普克明、融州将王文庆等讨之。 克明出樟岭西,文庆出天河寨东,磴道危绝,蛮多伏弩以待,官军击破之,群蛮窜伏,寻出降。 诏以抚水州为安化军,县为归仁县。 《宋志》庆远府有羁縻安化州,领县四,即此。 元废。 ○乐善废州,在县北。 宋崇宁二年,置乐善寨。 绍兴中,为羁縻乐善州,后复废。 ○独秀山县西一里。 挺然秀发,上干云霄。 又西里许为旗山,山巅卓起,坡势衍逶,旧设香山驿于山下。 《志》云:县西南四里有老人岩,叠隆起,度高千仞。 山腰削壁,忽开岩窦,轩豁明爽。 山后有石径,萦纡而上,俯眺川原,尽在几榻。 又县西北四里有玉华岩,俗谓之龙吟虎啸岩,以石形相似也。 又县西五里有弹子岩,中多石子,一名德岩。 灵岩山县东南五里。 仰视高远,青白错杂,灵寿溪贯串中出。 岩中有白石巍然,亦名老君洞。 宋咸平中,改为真仙岩,颁太宗御书百二十轴藏于岩内。 《志》云:县南五里为刘公岩,旧名西峰。 宋绍定间,郡守刘继祖洗辟,因名。 又南二里即真仙岩矣。 云际山县北十里。 甚高峻,上有二泉。 又石门山,在县西北十里,两峰夹峙江岸,崖石峻削若门,土人谓之上石门。 其在怀远县境者曰下石门。 ○圣山,在县北四十里长安镇,高七八里,上有舜祠,因名。 又县东北四十里有四盘岭,上下二十余里,岭道萦纡。 《志》云:县北五十里有天堂岭,有泉长流。 宝积山县东五十里。 产铁及芦甘石。 ○采蓝洞,在县东北二十里。 四山环列,洞中平地如砥。 ○潭江县城东。 一名融江。 自怀远县流入,与县境诸水合流至柳城县而为柳江。 今有浔阳渡,在县东南十五里,融水津渡处也,为往来要道。 背江县西北十里。 《志》云:背江之水,历石门山,流经罗城县界入柳江,盖即融江支流也。 又保江,在县北二十里。 浪溪江,在县北六十里。 县境又有思回江、丹江诸水,俱流汇于潭江。 灵寿溪县南五里。 出县西南之六村,东流入真仙岩。 县东七里有清潭,其深叵测,流合灵寿溪,下流俱注于融江。 又玉华溪,亦曰玉华江,出玉华岩,下流亦注于融江。 ○都博塘,在县西南十五里,大数百亩。 又县北四十五里有山塘,受诸山溪之水,回环数曲,大如江河。 《志》云:县境陂塘凡数十处,而都博山塘为最大。 ○长安镇县北四十里。 有巡司。 《通志》镇旧在融江东岸,今徙西岸。 又县西南五十里有鹅颈镇巡司,县东六十里有思管镇巡司。 《志》云,县有清流镇巡司、大约镇土巡司,又有保江、西峒、理源三镇巡司,今皆革。 ○板江村,在县西。 成化中,怀远贼侵融县板江村据之,即此。 来宾县府南七十里。 南至宾州二百二十里。 汉潭中县地,后为獠所据。 唐乾封元年,招致生獠,置来宾县,并置严州治焉。 天宝初,改为循德郡。 乾元元年,复曰严州。 宋初,州废,县属象州。 元因之。 明初,改今属。 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九里。 ○归化废县在县南。 晋义熙中,置县,属郁林郡。 宋、齐因之。 梁、陈间废。 唐乾元初,复置,属严州。 宋开宝七年,省入来宾县。 又循德废县,在县东。 唐初,置归德县,属柳州,寻改曰循德县。 乾元初,改属严州。 宋初废。 《志》云:县东南五十里有古郎城,以傍有古郎山而名,城周一里。 疑即故循德县治。 武化废县县东南八十里。 刘句曰:汉潭中县地。 隋为桂州建陵县地。 唐武德四年,析置武化县,仍属桂州,寻属晏州。 贞观十二年,州废,以县属象州,寻移州治此。 大历十一年,州移治阳寿,县仍属焉。 宋初因之。 熙宁七年,省入来宾。 元初,复旧。 绍兴初废。 又东有长风废县。 唐武德四年,析阳寿县置,属晏州,寻属象州。 大历十一年,省入来宾。 ○龙镇山县北一里。 县之主山也。 县北四十里又有思玉山。 ○石牙山,在县南三十里,平地有石,峭拔如牙。 又南五里有居松山。 又南五里为穿山,山有穴,南北相通,相传马伏波获白鹿于此。 《志》云:县南六十里又有金峰山,泉石甚胜。 白云洞县北二十里。 洞深邃,尝有白云覆其上。 ○白牛洞,在县西南六十里。 弘治中,盗贼出没于此,台臣万祥言,贼在柳、庆间者,有白牛、上油、肆滴、二都、四五都诸巢,是也。 ○大江在县南。 都泥江下流也。 其源自贵州定番州界,经庆远府境,历迁江县北、宾州南,又东北入县界,有雷江流合焉,又东南入于柳江。 《元和志》严州有长水自流下来宾,即此水也。 详见大川右江及川渎盘江。 定清江县北五里。 又雷江,在县北三十里。 俱南流入于大江。 ○白马溪,在县西南二十余里,下流亦入大江。 ○界牌镇在县南境。 有巡司。 《志》云:司旧置于县西。 宣德七年,迁于南冈石牙村,接贵县界。 ○在城驿,在县西二里。 象州府东南百三十里。 南至浔州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宾州二百八十里,北至平乐府修仁县百五十里。 秦桂林郡地。 汉属郁林郡。 后汉因之。 三国吴属桂林郡。 晋以后因之。 梁置象郡。 隋平陈,郡废,置象州开皇十二年置,治马平县。 大业初,州废,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复置象州治武德县。 贞观十二年,移治武化。 大历十一年,又移阳寿。 天宝初,改曰象郡。 乾元初,复为象州。 宋因之亦曰象郡。 《宋志》:景定三年,州徙治来宾县之蓬莱镇。 元曰象州路,寻降为州。 明初,以州治阳寿县省入编户十里,领县一。 今仍旧。 州接壤浔、邕,控临番峒,山溪错杂,为肘腋要地。 ○阳寿废县今州治。 汉中县地,属郁林郡。 后汉因之。 晋废,后复置,属桂林郡。 宋、齐因之。 梁改置阳寿县,又置诏阳郡治焉。 隋郡废,县属象州。 大业中,属始安郡。 唐初,属象州,寻为州治。 宋、元因之。 明初省。 《城邑考》:州旧有土城,洪武中,以砖。 成化十四年、嘉靖九年及万历十三年,皆尝修治。 城周三里有奇,门五。 桂林废县在州东南。 汉县,属郁林郡。 吴孙皓分置桂林郡,县属焉。 《广纪》:汉改秦之桂林郡为郁林,孙皓又分立桂林郡。 时谓桂林县为小桂。 晋建兴三年,陶侃为广州,执交州叛将刘沈于小桂是也。 陶弘景曰始兴桂阳县即是小桂,误矣。 大兴初,又分置晋兴郡,桂林县属焉。 宋、齐因之。 隋属桂州,后属始安郡。 唐属象州。 乾封初,省入武仙县。 ○淮阳废县,在州西南。 梁置,属诏阳郡。 隋开皇十八年,改曰阳宁县,属象州。 大业初,废入阳寿县。 武德废县在州南。 唐武德四年,析桂林县地置为象州治,寻属象州。 天宝初,省入阳寿县。 又西宁废县,亦在州南。 唐武德四年置,属象州。 贞观十二年,省入武德县。 ○晋兴废县,在州西。 晋大兴初,分郁林郡置晋兴郡,领晋兴等县。 宋、齐因之。 隋郡县俱废。 ○象山在州治西。 下有岩,深三里许,中有白石如象,州名本此。 其相连者曰西山,山北为猫儿山,下临大江。 《风土记》猫儿山对鹿儿滩,是也。 又凤凰山,在州治东二里,与东冈山相连。 又东三里有金鸡岭。 《志》云:州城北有燕子岩,空洞可容千人,群燕巢栖于此,下有碧潭,亦名龙潭山。 白面山州南七里。 石壁屹立,横截大江,中多白石,一名挂榜山。 又南三里有鹭鹚岩,一名鹭鹚峡。 ○居鹿山,在州东北四十里,上有鹿池。 又雷山,在州东六十里,广四十里,下有仙女池。 州东北百里又有圣塘山,高峻不可登,上有塘水。 象台山州西北三十里,平正如台。 ○石门岭,在州东南十里。 《志》云:州北七里又有二仙岩。 ○象江在州城西,即柳江也。 自府城东南流经州西北,自城西而南入武宣县境,又南入浔州府界。 详见前大川右江。 七里江州东七里。 有天堂岭,江源出焉,流入象江。 又温汤泉,在州东三十里,水流成河,灌田甚广,土人谓之热水江。 其下流谓之第四涧,从牛角洲流入象江。 又州东四十里有濮泉,州城东北有东泉,俱有灌溉之利。 三里塘在州南。 方广三里,灌南乡诸田。 《志》云:州城东有大莲塘,城北有第一、第二、第三等涧。 又古凤坝在州北,慈悲坝在州南。 俱灌溉民田,为利甚博。 ○龙门寨州东八十里。 有巡司。 《志》云:寨东至永安州二百里,山溪险僻,为犭贼出没之处。 又州境有鸡颈、尖山二镇巡司,今革。 ○象台驿,在州城南。 《志》云:州南三十里有象台,平地突起,巍然一台,四望平远,相传州旧治此,驿因以名。 《舆程记》:自象台驿沿江而北,江中有金滩、麻子滩,皆峭险,分道出洛容县之江口驿凡七十里。 武宣县州南百里,南至浔州府二百五十里。 本桂林县地。 唐武德四年,析置武仙县,属象州。 宋因之。 明初,改为武宣。 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八里。 ○武仙旧城县东十余里。 旧县治此。 宋景德四年,宜州军较陈进作乱,转攻象州。 时曹利用安抚广西,遣将败贼于武仙,遂平之,即此。 明洪武三年,筑土城。 三十年,尝增拓之。 宣德八年,移于今治。 成化中,始营砖城,即今城也。 ○仙岩山县南四十里。 岩中可容数百人。 又石羊山,在县西六十里,峭壁上有石如羊,俯临大江。 又铜鼓山,在县西十里,下有铜鼓滩。 罗渌山县东南百五十里。 其相近有老鼠诸寨,旧为犭贼出没之薮。 洪武二十年,广西参政汤敬恭讨叛犭,败没于此。 ○大藤峡,在县东南三十里,接浔州府界。 详见重险。 ○浔江县东南三十里。 亦曰大藤峡水,即柳江与诸川汇流处也。 中有四滩,曰弩滩、新藤滩、锁筒滩,牛角滩,滩有巨石,水势回旋,其声如雷,又南入浔州府境。 旧为犭贼渊薮云。 ○大江,在县西六十里,都泥江下流也。 自宾州流入界,东合于浔江。 ○仙山驿在县南。 自浔州府经大藤峡至县,又北出象州之通道也。 又县东有东乡巡司,旧为犭犭童出没处。 成化二年,平大藤贼,设巡司于此。 《会典》有县郭、安永二巡司,又旧有周冲、闲得二巡司,今革。 宾州府南三百里。 东北至象州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南宁府二百五十七里,西北至庆远府二百二十里。 秦桂林郡地。 汉属郁林郡。 晋、宋、齐因之。 梁置领方郡。 隋平陈,郡废,属尹州。 大业初,仍属郁林郡。 唐武德四年,属南方州。 贞观五年,改置宾州。 天宝初,曰安城郡。 至德二载,改为岭方郡。 乾元初,复为宾州。 宋开宝五年,州废,属邕州。 明年,复置亦曰安城郡。 元曰宾州路,寻降为州。 明初,以州治领方县省入编户十五里,属柳州府,领县二。 今因之。 州制邕管之上游,为两江之障蔽嘉靖中,林富言:州为两江障蔽,宾州有警,两江必不能晏然也。 南服有警,批亢捣虚,州其折冲之所矣宋皇中,狄青讨侬智高于邕州,勒兵宾州,亦其证也。 ○领方废县今州治。 《志》云:旧县在今州南三十里。 汉置县,属郁林郡,郡都尉治焉。 后汉亦属郁林郡。 三国吴改曰临浦。 晋太康初,复曰领方县,仍属郁林郡。 宋、齐因之。 梁为领方郡治。 隋初,郡废,县属尹州,寻属郁林郡。 唐属南方州,寻为宾州治。 宋开宝五年,以琅邪县省入领方。 明年,移州及领方县于琅邪旧治,即今城也。 《唐志》琅邪县,唐武德四年,析领方县置,属宾州。 《城邑考》:州城,宋开宝中筑,后废。 明洪武初,复修筑。 成化中,增修。 正德八年,复修城浚濠。 嘉靖十五年、万历十二年,皆尝营缮。 城周不及七里,门四。 保城废县在州东南。 本领方县地。 梁析置安城县,并置安城郡。 隋平陈,郡废,县属尹州。 大业中,属郁林郡。 唐初,亦曰安城县,属南尹州。 贞观五年,析属宾州。 至德二载,改曰保城县。 宋开宝五年废。 ○思干废县,在州西。 唐武德四年置,属南方州。 贞观五年,改属宾州。 十二年,省入领方县。 ○领方山城东一里。 旧郡县皆以此名。 又圆珠岭,在城南门外,大江环流,如珠圆抱。 又南里许为铜鼓岭,人行岭上,逢逢有声,如铜鼓然。 ○顶山,在州南五里。 州南十五里又有南山,连峰耸峙,为州前案。 其相近者曰武渌山。 马鞍山州西十五里。 以形似名。 其相连者有白村岩,相传岩中有道,潜通南宁府武缘县界。 又葛仙岭,亦在州西十五里,有洞深邃,容数百人。 又有渌蒙岭,在州西北十五里,盘踞蜿蜒,与渌寿岭相接,四围如屏,中有田数十亩。 ○金鸡山,在州西二十里。 又州西南二十里有甘村岩,岩中幽深,下有潭水。 石壁山州东北二十里。 其并峙者曰白羊山,旁有廖平岩,清胜奇绝,四围坚密如城郭。 又双山,在州东二十八里,以两山相对而名。 ○铜泉山,在州东北十七里,下有泉,尝出铜。 《志》云:州北十五里有罗凤岭,蜿蜒横亘,为州后屏。 古漏山州西四十里。 有泉如滴漏,四时不竭。 宋咸平中,州守王举凿崖烧石,开关路以通行旅,往来称便。 又灯台山,在州西南八十里,高耸为诸山望,南接南宁武缘界,西接上林大明山,迤逦二百余里。 ○镇龙山,在州东南八十里,高出东南诸山,亘百余里,与平乐府之永安县、浔州府之贵县接界。 ○宾水在州南。 其上源即都泥江也。 自庆远府忻城县界东南流,经迁江县北,又东南流,历州南,复东北入来宾县界。 详见大川右江。 李依江州东三十里。 源出县北,合诸流入宾水。 融县商船道出于此。 又武陵江,在州东南三十里,源出武渌山。 又有浮江,亦自州南流入焉。 俱汇于李依江。 ○宝水,在州西南三十里,即宾水支流也,亦东会李依江。 古漏水在州西。 出古漏山下,注流成川,合于宾水。 ○白鹤泉,在州南三十里,源出南山,至城东南,通鹰寨泉,合李依江。 陷塘州东二十里。 相传岭陷成塘,周五六里许。 又东二十里有梁鸦塘。 俱灌溉所资也。 《志》云:州东十里有清潭渠。 州境陂塘,其得名者凡十余处,俱有灌溉之利。 ○古漏关州南四十五里。 以古漏山名,宋置。 又安城镇,在州东六十里,有巡司。 ○清水驿,在州北八十里。 又北八十里为来宾驿,接来宾县界。 《志》云州有在城驿,又有李依驿,今革。 迁江县州西北百里,西北至庆远府忻城县七十里。 本蛮地。 唐大历中,置羁縻思冈州,属邕州都督府。 宋天禧中,改为迁江县,属宾州。 嘉定三年,始筑县城。 元毁。 明洪武二十五年,始复营筑。 万历十三年,增修,周不及四里。 编户二里。 ○宝积山县东二里。 叠石崔巍,不通道路。 山巅稍平,可居,乡人常依以避寇。 亦作堡积山。 又县北一里有钟山,下有岩。 又北二里曰钟子山,以石峰突兀如钟也。 ○印山,在县西二里,有泉石之胜。 又西一里曰烟合山,层峦叠嶂,岩壑深蔚,烟云常聚其上。 又县北五里有泊舰山,下有岩,容数百人,石笋奇甚,舟行者必驻观而后去,因名。 永昌山县西七里。 石岩奇秀。 又瓦山,在县西十里,山峰险峻。 《志》云:山下有古县治。 又县西十五里有古党山。 《志》云:唐开古党洞,置党州,即此。 误。 ○双髻山,在县南十里,两峰并峙。 又南十里有鹧鸪山。 《郡志》谓之白鹤山,下有洞,亦名白龙洞。 ○大江县东北二里。 即都泥江也。 自庆远府忻城县流入界,又东南入宾州境。 旧《志》:都泥江,亦名浑水江,自宜州落木渡东流,合贺水达柳江。 详大川右江。 龙江县南三里。 源出鹧鸪山之白龙洞,下流入大江。 又贺水,在县西二里,源出上林县界,石碛险,溪流屈曲,绕县西而东,亦会于都泥江。 ○武节水,在县西十里,流汇于都泥江。 又武绳水,在县南十七里,流合贺水,入都泥江。 《志》云:县西八十里有潮泉,泉水涌出,一日三潮,流至罗月镇入都泥江。 ○石零堡县东南三十里。 往来者经此,每罹寇患。 正德七年,设堡于此,筑城置戍。 《志》云:县有清水镇巡司,旧有罗目、李广二镇巡司,今革。 上林县州西八十五里。 西至思恩府一百五十里。 汉领方县地。 唐武德四年,析置上林县,并置南方州治焉。 贞观八年,改为澄州;天宝初,曰贺水郡;乾元初,复为澄州,皆治上林县。 宋开宝五年,州废,县属邕州,寻改今属。 县旧无城,洪武三十一年,立屯田千户所,始筑土垣。 景泰三年,陷于贼。 天顺初,改筑土城。 成化八年,以砖。 弘治以后,屡经修筑。 城周一里有奇,编户八里。 ○无虞废县在县南四十里。 唐武德四年,析领方县置,属南方州。 贞观八年,属澄州。 宋开宝五年,省入上林。 又止戈废县,在县东南,亦唐武德四年置,属南方州。 贞观五年,改属宾州,寻复来属。 宋开宝中废。 ○贺水废县,在县东北。 《新唐书》:武德四年,析马平县地置,属柳州。 八年,改属南方州,寻属澄州。 宋初,与州俱废。 扶岚山县北五里。 八山分矗,若扶摇云霄之上,一名八角山。 又罗勾山,在县西六里,山势盘屈如勾。 ○大明山,在县西十里,接思恩府及武缘县境。 蜿蜒叠耸,中有五峰,直插霄汉;上有潭,深不可测,潭中时吐异光,远烛数里,因名。 又县东七里有争光岭,俗称岭有夜光,与大明山交映也。 又石光山,在县北十里,以山石洁白而名。 镆铘山县南十里。 相传昔人尝得宝剑于此。 有镆铘关。 县南二十里又有鸡笼山,中有洞,宏阔可容百人。 又石蓬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平地突起,中有岩洞,容数百人;下有小江,穿石缝中,其水清碧多鱼。 《志》云:县东四十里又有云陵山,最高秀。 ○罗洪山,在县东五十里,岩洞幽胜。 其相近者又有狮山,对峙者曰螺山,皆平地突起,旁有狮螺江。 《志》云:鱼峰岭,亦在县东五十里,高峻可四望。 高眼山县南四十里。 山最高,林木深郁。 又古渌山,在县西南五十里,乔林葱蔚,下有古渌水。 ○周安岩,在县东北二百里。 又智城洞,在县东二十里,矗立千仞。 又罗汉洞,在县北二十里,一名白云洞,有茂林清溪之胜。 ○澄江县西二里。 出大明山下,流入马波江。 唐澄州以此名。 ○马波江,在县北四里,源出县西之茶山,流入迁江县境,合于大江。 《志》云:县北有黄龙、里仁、化龙诸江,又有周江,皆流合马波江。 又淡竹水,在县南八里,亦出大明山,会马波江。 周利江在县西南。 又县南有单竹江。 俱东流注合水。 《志》云:县南三里有龙马江,亦出大明山,县南又有章光江流合焉。 又樊庙江,在县南三十里,出古渌山。 俱流至县东三十里而为合水,又东汇于大江。 ○宝水,在县西南十五里,有陂堰,可溉田。 ○镆铘关在县南镆铘山上,宋置。 ○三畔镇,在县北三十里,有巡司。 《志》云:上无虞乡有琴水桥,万历中置巡司于此。 又思龙驿,在县东百二十里。 旧有思龙、三门滩二镇巡司,今革。 周安堡在县西南。 八寨之一也。 八寨者,曰思吉,曰周安,曰古卯,曰古蓬,曰古钵,曰都者,曰罗墨,曰剥丁;后又益以龙哈、布咳为十寨。 其地东达柳州三都、皂岭、北四诸洞,西连东兰等州及夷江诸峒,南连思恩及宾州上林铜盘、渌毛诸峒,北连庆远忻城东欧、八仙诸洞,周环五百里。 故迁江八屯及上林二里民地,贼据日久,寨各千余人,扼险要,且鸷悍难制。 成化初,参将马义等讨之,不克。 正德中,益炽。 嘉靖初,王守仁定思恩,密图八寨,潜师分道捣之,破石门,贼始觉,惊溃。 守仁议以八寨诸贼实柳庆诸贼根柢,四山环合,同据一险,各巢贼皆倚八寨为逋逃薮;今幸平荡,宜据其要害,建置卫所,以为控御;其周安堡正当八寨之中,宜创筑一城,移南丹卫守之。 未及行,而守仁病归。 既而抚臣林富议云:八寨为柳、庆、思恩各贼渊薮,而周安堡委当思恩八寨之中,四方贼巢道路所会,宜就筑新成,委官驻札。 亦不果。 不数年,猖獗如故。 隆庆四年,抚臣殷正茂征古田八寨,贼震恐请服,因设长官司戍守其地。 万历二年,龙哈犭童樊尚纠党为乱,抚臣郭应聘密令三寨土司袭破之。 其后,诸酋益恣,占上林七里、武缘五图横行四出。 七年,督臣刘尧诲等议征之,分官兵为四部:一由三里,一由忻城,一由夷江,一由上林,进破贼巢,贼皆披靡。 又以北五诸聚落习与贼通,移师破之。 因议曰:八寨,原系迁江县永安乡地,洪武间设千户所。 后寨贼强盛,所不能制。 弘治六年,以其地拨附思恩。 正德间,又改属归顺州。 未几,复叛。 今宜分设三镇,以周安、古卯为一镇,思吉、古钵、罗墨为一镇,古蓬、都者、剥丁为一镇,各置土巡司戍守,以思恩参将辖之而隶于宾州,建参将署于三里,龙哈、布咳各筑左右堡,募兵置戍,迁南丹卫八所与参将同城而居。 自是八寨帖服。 《土夷考》:三里,谓上林之循业、抚安、古城等里,向被寨贼占据,改为龙哈、布咳二寨。 万历三年,抚臣郭应聘改设思恩参将驻守于此,因筑三里城,又筑龙哈、布咳二大堡,设兵戍守。 附见:柳州卫在府治东北。 洪武四年建。 又守御融县左千户所,在县治东,洪武二年建。 守御来宾中前千户所,在来宾县治东,洪武三十年建。 ○守御象州中右千户所,在州治东,亦洪武中建。 又武宣守御千户所,在武宣县治东北,宣德六年建。 守御宾州后千户所,在州治东,洪武三年建。 以上五所,俱隶柳州卫。 南丹卫在上林县西北百里,南至周安堡五十余里。 本庆远之南丹州。 洪武二十八年,改州为卫。 正统七年,徙卫于宾州治东,寻复立南丹州于故地,而卫治不改。 嘉靖三年,王守仁平八寨,议移南丹卫于八寨。 八年,抚臣林富言:南丹卫旧设于宾州,既不足以遥制八寨,迁之八寨,又不得以还护宾州。 独上林之三里,守仁议设凤化县者,可迁卫于此。 其地平旷博衍,多良田茂林,南连八寨,西达思恩,形势险要,可耕可守。 但设县,则割宾州之地以益思恩,是顾彼失此也;迁卫,则守宾州之险以制八寨、以援思恩,是一举两得也。 亦不果。 万历八年,督臣刘尧诲议曰:南丹八千户所,旧在南丹土州,洪武二十八年建,后徙于柳城屯种。 永乐二年,徙于上林县东二里,筑城以卫之。 正统七年,改附宾州。 嘉靖七年,王守仁议移南丹卫于周安堡,既而林富议移于三里,俱不果。 今仍议移于三里,与思恩参将同城驻守。 从之,即今卫也。 迁江县屯田千户所旧在县治东。 洪武二十五年建,直隶都司。 嘉靖三年,王守仁议曰:迁江八所,皆土官世职,旧有狼兵数千分置八寨。 今虽衰耗,尚有四千余众。 若留四所屯田于外,调四所合南丹一卫之众以守,足为柳、庆间一巨镇。 既而抚臣林富言:八寨原系迁江八所土官所辖地方,合如守仁议,量迁四所官兵并召募精锐,协力防守。 七年,迁置所于县东南境,接浔州府界,西达八寨,压屯堡七十二,编户五里。 ◇庆远府东至柳州府二百三十里,东南至柳州府宾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利州界七百里,西北至贵州独山州界二百七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六百三十里,至京师七千九百里。 古百粤地。 秦属象郡。 汉为郁林郡地。 晋以后,没于蛮。 唐武德中,置粤州。 乾封中,改为宜州。 天宝初,曰龙水郡。 乾元初,复为宜州。 唐末,为马氏所据。 五代汉乾三年,入于南汉。 宋仍为宜州亦曰龙水郡。 宣和初,升为庆远军节度。 咸淳初,又升为庆远府以度宗潜邸也。 元曰庆远路。 大德初,改为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三年,复为庆远府《通志》:洪武二年,安抚司吴天护归款,以庆远为南丹军民安抚司,授天护为同知。 三年,以广西省臣言,改置今府,领州一、县四,又羁縻州三、县一,长官司二。 今仍曰庆远府。 府江山峻险,土壤遐僻,控扼蛮荒,为西陲之襟要。 宜山县附郭。 唐置龙水县,为宜州治。 宋宣和初,改县曰宜山。 今编户三十七里。 ○龙水废县在府治东南。 唐武德中,平蛮洞,置县于此,寻为州治。 《城邑考》:郡旧有土城,唐天宝初筑,后废。 明洪武二十九年,因旧址改拓。 成化三年,增修。 弘治初,复修城浚濠。 正德七年,又增筑外垣。 嘉靖、万历间,又复营缮。 有门六,城周六里有奇。 洛曹废县府东八十里。 唐置洛封县,属柳州。 元和十二年,改曰洛曹。 宋淳化五年,改属宜州。 嘉七年,省入龙水县。 ○述昆废县,在县西南。 唐置羁縻述昆州,领夷蒙等五县,隶桂州都督府。 宋因之,寻为述昆县。 熙宁八年,废县为镇。 相近有古阳废县。 《宋志》羁縻怀远军,领古阳一县。 熙宁八年,废县为怀远寨,即此。 今为永顺长官司地。 崖山废县在府东南。 唐贞观九年,置崖山县,属柳州,后改属宜州。 宋景三年,县废。 ○富安废监,在府南百六十五里,宋置此以采朱砂,后废。 《宋志》:宜州有羁縻监二:曰富仁,曰富安,其地盖相近。 《通志》:府北三里有铁城,宋宝中筑。 又有废宝积监,在府西二百二十里。 废玉田场,在府西南百三十里。 皆宋置。 ○宜山府城北一里。 群山皆高大,此独卑小,下临龙江,宜于登眺,因名。 唐以此名州。 宋复以此名县。 又天门山,在城北二里,两峰如笋,律参天,亦曰天门拜相山。 其相近者又有卢山,与府治对峙。 ○南山,在城南五里,岩洞轩敞如屋,洞中有石龙,鳞甲宛然,因名。 龙隐洞山之左曰白云岩。 又九龙山,在府西南六里,山有九龙洞,洞口有潭,深不可测,引流为陂,资以溉田。 《志》云:九龙江陂,在府西八里。 会仙山府北二十里。 有白龙洞,一名北山,盘曲数里,中多佳胜。 《通志》:山在城北一里。 ○日山,在府东隔江九里,圆耸特立,拱峙郡城。 又有月山,在府西二十里。 小曹山府东三十二里。 下有潭,今筑为寨,名水寨。 又马蹄隘山,在府南二十里。 其并峙者曰鳌山。 ○香炉山,在府西六十里德胜镇。 其并峙者曰文笔山、屏风山。 又有羊角山,在府西六十里河池所。 皆以形似名。 《志》云:府西十五里有观洞,以灵异称。 ○龙江在府城北。 自贵州独山州流经天河县境,又东南流经城北,复折而东流,至柳州府柳城县,又东南合于融江,即右江别源也。 其两岸石笋峭立,湍流迅急。 洪武二十九年,拓郡城,北倚龙江为险,而东、西、南三面平旷。 弘治二年,始环城为濠,引官陂水注之是也。 余详大川右江。 小江府东北六里。 源出西北诸蛮峒,经天河县界,合于龙江。 又洛蒙江,在府南六十里,源出忻城县山中,东北流经此,下流亦注于龙江。 ○金水,在府北。 《志》云:龙江自天河县折而南,与金水诸川合流至城北。 是也。 官陂府南六里。 堰水分流东西灌溉,汇流城南,引入饮军池。 弘治初,郡守王溥尝疏治之。 ○饮军池,在城南。 宋景德间,宜州军较陈进叛,曹利用讨败之,尝饮军于此,因名。 又龙泉,在府南二里,泉涌出如勺而灌田甚博。 又南一里为龙塘,即龙泉所潴也,复导流而南为官陂水。 《志》云:府境陂塘灌溉之利,以数十计云。 ○东关在府城东。 成化三年,垒石为垣,以护民居。 亦曰迎恩关。 又西、南二厢亦各为关,皆设兵守之。 其西关亦曰香山关。 大曹镇府东五十里。 有巡司。 其旁为大曹驿。 《志》云:府东四十里为大曹渡,即龙江渡处也。 又有宜阳驿,今革。 ○怀远镇,在府西三十五里,有巡司。 又德胜镇,在府西六十里,有巡司,德胜驿亦置于此。 《志》云:万历六年,置戎政行馆于德胜镇。 是也。 又东江镇,在府西一百二十里,亦有巡司。 思立寨在府北。 宋淳熙十一年,安化蛮蒙光渐等犯宜州思立寨,广西将沙西坚讨平之。 《宋志》龙水县有怀远、思立二寨,是也。 怀远,即上废古阳县。 安化,见柳州府融县之废抚水县。 天河县府北九十里。 西北至贵州独山州界二百里,东北至柳州府罗城县百里。 唐武德中,置天河县,属粤州,寻属宜州。 宋因之。 大观初,改隶融州。 靖康初,复故。 今城周二里,编户十八里。 ○天河旧城在县西。 唐置县治此。 《志》云:宋时,天河县治在高寨山下。 明洪武二年,迁治兰石村。 正统七年,治甘场村。 是时,县未有城。 正德十二年,始营土垣。 嘉靖十三年,迁于福禄村,寻改筑土城,后毁。 万历九年,复营木城。 明年,始以石,即今治也。 东玺废县在县东。 唐置,属粤州,寻属宜州。 五代时,马氏因之。 南汉废入天河县。 ○澄海废城,在县东南,宋置戍守处也。 景德四年,澄海军较陈进作乱,据宜州,既而转攻天河寨,官军败之,即此城。 寻废。 ○甘场山在县治东。 形如幞头,岩险可恃,县治倚其麓。 又东二里曰凤头山,山形昂耸,因名。 ○榜山,在县西三里,形如挂榜。 又西里许曰穿山,以石窦相通也。 又交椅山,在县西五里,山形回环,因名。 高寨山县西二十里。 旧县治在其下。 其相近者曰北陵山,麓有水泉。 又乌山,在县西三十里,峰峦高峻,上有泉,民恃险筑寨其上。 ○且福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势高耸,绵亘数里,县之镇山也。 ○龙江在县西南。 自贵州独山州流入界,又东南流达于府城北。 ○三潮水,在县西十里,源出北陵山,注于龙江。 其水一日三潮,潮至涨满,潮退则其流一线,可以溉田。 民受其利,谓之圣水。 东小江水在县东。 发源罗城县界,流入境,注于龙江。 又有东北小江水,亦自罗城县流入境,二流分导,下流复合入于龙江。 居民引以溉田,为利甚溥。 ○思吾溪,在县东南二里,下流亦入龙江。 ○德谨寨在县北,宋置。 又西有江堡,《宋志》:大观三年,与县俱属融州。 靖康初,复旧。 元废。 《志》云:县有归仁、思农二镇土巡司。 ○江口渡,在县南二十里,通道所经。 县北三十里又有清潭渡。 河池州府西二百十五里。 西南至南丹州百四十里,西北至贵州独山州二百里。 唐羁縻智州地。 宋初,置河池县,隶宜州。 大观初,改置庭州。 四年,州废,仍属宜州。 元属庆远路。 明初,属庆远府。 弘治十七年,升县为州编户十八里,领县二。 今因之。 州密迩蛮左,山川环叠,为控扼之地《志》云:州境思恩、荔波二县西北界与贵州烂土、黎平诸蛮相接,不通王化。 ○怀德废县今州治。 北宋置河池县。 大观初,即县置庭州,改县曰怀德州,寻废,县复曰河池。 元因之。 明初,亦曰河池县,后改为州。 《城邑考》:州治即宋怀德县,旧有土城。 天顺六年,迁于屏风山。 成化十三年,还治庭州故址。 嘉靖四年,以土壤卑洼,城易颓圮,复迁今治,北去旧治三里而近。 隆庆四年,始营土城。 万历十三年,复增拓之。 城周不及二里,门三。 富力废县在州东北。 《一统志》:宋置河池县,以富力县并入。 或曰,县盖湖南马氏所置,南汉因之,宋废。 疑即智州所领羁縻县矣。 ○废智州,在州西。 《志》云:唐贞观中,开生蛮置。 今《唐志》不载。 《宋志》宜州所领有羁縻州十,智州其一也。 州盖宋初所置。 或曰,州西南有三旺州,今为三旺里,盖明初所废。 似未可据。 ○屏风山州东北三里。 嵯峨环绕,如屏之峙。 天顺中,尝徙县治此。 又四一山,在州治北。 州治南有吴山,环拱前后,为州之胜。 又移岭山,在州北五里,道路萦纡,山崖峻险。 州东南三里又有马鞍山。 智州山州西四十里。 盘纡绵亘,凡百余里,智州旧置于山下。 ○都铭山,在州东二十里,山高峻,旧名都猛。 又州东三十五里有鬼岩隘山,以岩穴深杳而名。 又太平山,在州东,下临金城江。 ○金城江州东五十里。 源出贵州界,下流入都泥江。 《宋志》宜州所领有羁縻金城州,盖因江以名。 ○古浪溪,在州东五里,一名乾溪。 又州南一里有秀水州,西有猫溪水,居民多引为陂塘。 其下流注于金城江。 怀德陂在州南。 又州东南有罗家水陂,州东有将村陂,东北有官村陂。 俱灌溉民田,多者至千余顷。 又悬崖泉,在县南,溉田十余里。 ○安远寨在州西。 宋大观二年置,属庭州。 宣和五年,移寨于平安山,寻废。 今为安远里。 谢村站州西南八十里。 又六十里而达南丹州。 ○金城渡,在州东五十里金城江上,渡旁旧置巡简司。 《志》云:州有土堡镇巡司。 又都铭镇巡司,今革。 思恩县州东北七十里。 东南至府城百五十里。 本生蛮地。 唐贞观十二年,开置思恩县,属环州。 宋熙宁八年,改隶宾州。 大观初,又改属宜州,寻复故。 元属庆远路。 明初因之。 弘治中,改今属。 县无城,编户二十二里。 ○废环州在县西北。 本蛮地。 唐贞观十二年,李弘节招抚降附,置环州,理正平县,兼领福零、龙源、饶勉、思恩、武石、歌良、蒙都七县。 天宝初,曰正平郡。 乾元初,复故,后仍没于蛮。 宋为羁縻环州,亦曰南环州,以别于陕西之环州也。 庆历四年,南环州蛮臣希范作乱,陷本州,破镇宁州,诏广西提刑田瑜讨平之。 元初,州废。 ○废镇宁州,在县西,宋所置羁縻属州也。 《宋志》:熙宁八年,以环州之思恩县属宜州,又省镇宁州之礼丹县入焉。 县亦宋所置。 宋末,州废。 废溪州在县北。 宋置带溪寨。 熙宁八年,移思恩县治此。 元丰六年,县还旧治。 大观初,增置溪州于此。 四年,州废,仍曰带溪寨。 ○寒山县南五里。 山高多风,土人谓之寒坂。 ○绀山,在县北二十里,以山色名。 亦曰捍山,以捍蔽县后也。 岩嶂层叠,日光少见,土人谓之暗岭。 三峰山县东二十里。 三峰并列,下有石岩洞,泉出其中,引流溉田。 ○回头岭,在县南三里,山势回顾县治。 又龙岩,在县南五十里,有洞深邃。 ○环江县南六里。 源出县西北蛮洞中,绕流经此,东北流合于龙江。 唐环州以此名。 《志》云:县西有环江渡,即江流所经也。 ○带溪,在县北四十里,源出荔波县,东流经此,旋绕如带,南流入于龙江。 普义寨在县南。 《宋志》县有普义、带溪、镇宁三寨,是也。 元废。 《土司志》:普义相近有苑滩,正德中,南丹酋莫扬侵思恩地,于苑滩筑二堡,于普义、六传、川山、三疃筑四堡。 嘉靖初,始还属思恩。 《志》云:县有安化镇巡司、归恩镇土巡司。 又普义、吉定、北兰三巡司,今革。 ○白面山寨,在县治西。 《志》云:县治旧在清潭,宣德中,徙于白面山寨。 天顺中,又移今治。 寨盖邑民保聚处也,北去清潭不过百武。 荔波县州西北五十里。 南至南丹州百八十里。 本蛮地。 宋置羁縻荔波州。 元初因之,属南丹安抚司。 大德初废。 《一统志》云:宋置荔波州,明初,废入思恩县。 洪武十七年,复置荔波县,属庆远府。 正统十二年,改隶南丹州。 弘治十七年,改今属。 县旧无城,嘉靖四十年,创营之,寻圮。 万历三十年,改筑,周不及二里。 编户十二里。 ○水岩山县西十里。 岩穴幽胜,水出其中,因名。 又县北五里有方林山。 ○马鞍山,在县北;又有分水岭,俱与贵州独山州接境。 万历三十年,界独山,还所侵甲站等村地,以此为限云。 ○劳村江县东南百二十里。 或曰即金城江之别名。 ○带溪,在县东,流入思恩县界。 ○董界堡在县南,近南丹州境。 万历八年,南丹酋莫之厚谋侵县地,毁董界官堡,督臣刘尧诲谕却之。 相近又有金竹隘堡及翁昂等村寨,俱南丹所侵地。 万历三十年,复来归。 附见:庆远卫在府治东北。 洪武二十九年建。 又河池守御千户所,在德胜镇西二里。 明初,置于河池县城内。 永乐六年,徙于此,隶庆远卫。 有土城,宣德八年,易以石城。 内有思恩仓,亦永乐中置。 南丹州府西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那地州百八十里,西至贵州丰宁长官司二百里,北至贵州独山州二百七十里。 唐羁縻蛮洞地。 宋元丰三年,置南丹州《志》云:宋开宝中,土酋莫洪内附。 元丰中,置州管辖溪洞,以莫氏世其职。 大观初,改为观州,寻复故《宋史》:大观元年,广西经略使王祖道欲急边功,诬南丹酋莫公佞阻文兰州不令纳土,发兵取其地,杀公佞,改南丹为观州。 公佞弟公晟密图报复。 四年,废观州,仍以公晟知南丹州,历世承袭。 元为南丹州安抚司至元末,莫国麟纳土,升州为安抚司。 大德初,并入庆远路时议者以南丹去庆远为近,户口少,请省之。 因立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明初,复为南丹州。 洪武二十八年,州废,改设南丹卫。 正统十年,复置州洪武初,莫金内附,后复叛,遣都督杨文讨平之,因废州置卫。 后卫治屡徙,州地既虚,夷民屡叛,乃复置州,以授金子莫禄,世守职贡,属庆远府编户十九里,秋米七百二十石有奇,贡锡。 州今省。 州蛮峒错杂,控据咽喉,称为形要《西粤风土记》:南丹视田州、泗城差小,而兵力悍劲。 东兰、那地兵亦精勇。 ○废观州在州东。 本南丹州之高峰寨也。 宋大观初,改南丹为观州。 四年,南丹复故,移置观州于高峰寨。 绍兴四年,复废州为寨,即此。 ○废永州,在州境。 《一统志》:明初,省永、鸾、福、延四州入南丹州,建置未详。 中平废县在县北。 宋所置羁縻县也。 大观初,置靖南寨于此,属庭州。 四年,移寨于废孚州。 政和七年,寨还治中平县。 宣和三年,仍置于废孚州,以其地废入南丹州。 ○孟英山州西五十里。 产银。 永乐十五年,遣内臣开矿,岁不过九十余金,旋变锡,遂罢。 《志》云:州西有长春、三宝诸山,州南有金鸡等山,皆高峻。 ○都泥江在州南。 自贵州定番州界流入境,又东历那地州,入忻城县界。 详见大川右江。 《志》云:州东南有红盆江,西有青云溪,下流俱入于都泥江。 ○罗侯关《图经》云:在州西。 又西有下城关。 又甲界关,在县东南三十里。 《志》云:县东北二十里有莲花寨,又东有金鸡寨、巴峨寨。 又有蒙寨,在州东南四十里。 木门寨在州东。 《宋志》州有存留、木门、马台、平洞、黄泥、中村等堡寨,今皆废。 ○君峒,《舆程记》:在州南六十里。 又东南六十里为中坑锡场,又六十里而至那地州。 东兰州府西南四百二十里。 东北至那地州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思恩府二百四十里,西南至田州界百三十里,西至泗城州界二百里。 唐羁縻蛮洞地。 宋崇宁五年,置兰州《土夷考》:宋时,韦君朝者居文兰洞为土夷长,传子宴闹。 崇宁五年,内附,置兰州,以宴闹知州事,世其职。 元曰东兰州。 明初因之洪武十二年,土酋韦富挠归附,世袭知州,修职贡,属庆远府编户十二里,秋米一千一十三石有奇,贡马。 州今省。 州群山森立,地僻而险。 ○废文州在州东。 本羁縻蛮洞。 宋崇宁五年,纳土,置文州。 大观初,改置绥南寨。 绍兴四年,寨废,仍置文州。 《一统志》,洪武十二年省安习、忠、文三州入东兰州,建置皆未详。 废隆州在州南。 宋政和四年,置隆州,治兴隆县。 宣和三年,州县皆废,改置威远寨,隶邕州。 又东南有废兑州,亦宋政和四年置,治万松县。 宣和三年,州县俱废,改置靖边寨,亦属邕州。 元初,二寨俱废。 ○五篆山在州西南。 又州北有青云山,州西有胜山,州南有双凤等山,为州之胜。 ○福山,在州东北。 其东有三佛山,又东北曰伐山。 皆高胜。 ○隘洞江在州东北。 流入南丹州界,合都泥江。 又州西有九曲水,流经州南,合于隘洞江。 《舆程志》:自州东南渡清水江,越狗遁关,出思恩府之道也。 ○雷山关在州东南。 其地有雷山,因名。 那地州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东兰州二百四十里,南至思恩府百七十里,西至泗城州界三百里。 唐羁縻蛮洞地。 宋崇宁五年,置地、那二州《志》云:宋熙宁初,土酋罗世念等归附。 崇宁五年,诸蛮纳土,因置地州及那州。 元因之。 明洪武元年,省那州入地州,改为那地州时地州酋罗黄貌帅先归附,诏省那入地,以罗氏世管州事属庆远府编户二里,秋米四百一十石,贡锡、马。 州今省。 州界蛮犭之中,山川盘纡,有险可恃。 ○废那州在州南。 宋崇宁五年,蛮酋纳土置。 元亦曰那州。 明初废。 ○废孚州,在州东。 本地州之建隆县。 宋大观初,析置孚州,其倚郭县曰归仁。 四年,州县俱废,移置靖南寨于此。 政和七年,复置孚州及归仁县,以靖南寨还旧治。 宣和三年,州县仍废,置寨如故。 绍兴四年,寨废。 ○虎山在州南,以山形蹲踞也。 又有马山,在州北。 马山之西曰感现山。 俱高耸。 又有屏山,在州西,以卓立如屏而名。 ○红山,在州东南。 又东曰翠屏山。 《志》云:州北有慕晓岭,州东北有怀峡岭,俱峻险。 ○都泥江在州北。 自南丹州流入界,又东入忻城县境。 《志》云:县东有龙泉江,州西有巴罗江,俱汇于都泥江。 ○盘利关《图经》云:在州东北。 又州东有龙泉寨,州西北有思廉寨。 ○水龙坑,在州西南六十里。 《舆程记》:水龙坑山路险仄,沿溪越岭,三日而至东兰州。 忻城县府南百四十里。 东南至柳州府宾州百六十里,西南至那地州百里。 本蛮地。 唐贞观中,开置芝州,治忻城县。 天宝初,曰忻城郡。 乾元初,复曰芝州。 宋为羁縻地。 庆历三年,废芝州,以忻城县隶宜州。 元属庆远路。 明初,属庆远府。 《土夷考》:元置八仙屯千户,授土官莫保。 洪武初,罢屯官,籍屯田兵为民,莫氏遂徙居忻城界。 正统以后,犭犭童屡乱,知县苏宽不事事。 犭童老韦公泰等举莫保玄孙敬诚为土官,宽请于监司,奏授世袭知县。 一县二令,权不相统,流官徒拥虚名印,蹴居府城。 弘治中,革流官,独任土官莫氏世居其职。 编户一里,秋米二百一十九石。 县今省。 ○废纡州在县西。 唐所置羁縻州也,领东区等六县,隶桂州都督府。 其南又有羁縻废归思州,亦唐置。 宋初因之。 庆历三年,以二州地并入忻城县。 ○废思顺州,在县东,亦唐所置羁縻州也,领罗遵等五县。 宋初因之。 又有废归化州,宋所置羁縻州也。 庆历四年,以二州地并入柳州府马平县,后析入县境。 盖县与马平接界也。 ○叠石山县北六十里。 岩石重叠,因名。 又龙塘山,在县北六里。 ○张帽山,在县东北,山高耸,与叠石山相映带。 ○乌泥江县西六里,即都泥江也。 自那地州流入境,经县北,下流入宾州迁江县界。 ○龙塘江,在县北,源出龙塘山,东南流入乌泥江。 《志》云:县旧设三寨巡司,旋革。 永顺长官司府西南六十里。 本宜山县古阳、述昆等乡。 弘治间,增置是司,以邓文茂等世其职,割宜山西南百二十四村畀之,秋米三百五十九石。 永定长官司府东南八十里。 本宜山县归善、洛三等乡。 弘治中,增置是司,以韦槐等世其职,割宜山东南一百八十四村畀之,秋米三百三十五石。 《土夷考》:宜山南境与思恩府接界。 正统六年,老人黄祖记与思恩土官崇瑛合谋割地归思恩,土人韦万秀不服,遂倡乱。 成化二十二年,覃召管等复作乱。 弘治间,遣官抚之,叛者愿以黄祖记所谋割地别立长官司。 抚臣邓廷瓒奏,从其请,遂置二司,设正副长官各一。 自是遂为羁縻之地。 发布时间:2025-05-10 08:24:13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