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百十一 内容: 卷一百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广西六◇思恩府东至柳州府宾州上林县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南宁府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南宁府归德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庆远府那地州百七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三百里。 古百越地。 汉郁林郡地。 晋、宋以后,皆为蛮所 据。 唐置羁縻思恩州,属邕州都督府。 宋仍为思恩州,录邕州迁隆镇。 元属田州路。 明初,属田州府。 永乐三年,改隶广西布政司。 正统五年,改为思恩府,寻升军民府《土夷考》:洪武初,土酋岑永昌归附,授世袭知州,时居民仅八百户,子瑛强勇,有谋略。 洪熙间,以武缘白山峒七百户分属思恩。 宣德间,又以上林渌溪洞八百余户益之。 正统间,从安远侯柳溥议,升为府,又益以宜山八仙诸峒六百六十户,寻升为军民府。 弘治中,岑恃兵力,屡寇思城、果化、上林,又攻陷田州,放兵大掠。 官兵讨之,败死,因改设流官,其土目叛服不常。 嘉靖初,王守仁列其地为九土巡简司,乱稍弭。 其后,九司日炽,府不能制。 万历七年,督臣吴文华请割南宁府之武缘县属思恩,自是遂成巨镇。 弘治中,改同正府编户二十里,领县一。 今仍曰思恩府。 府土田广衍,山溪环错,控临诸夷,为西土之外险《志》云:府旧治桥利,四面绝壁,署据确,触之皆芒刺利令砑之石,如在矛戟中,瘴雾昏塞,薄午始开。 今治四野平旷,轩豁秀丽,后山起伏蜿蜒,敷为平原,两水绕山合流,而入巨浸。 江水既通,商贾辐辏,益比于内地矣。 ○思恩旧城在今城西五里,地名桥利。 其西北又有旧城,今名寨城,明初思恩州治也。 正统七年,岑瑛以府治遐逖,迁于桥利。 成化初,始筑城,有门四。 嘉靖七年,督臣王守仁奏徙治于荒田,创筑砖城。 十七年,大水,城坏,旋复修治。 二十一年及万历十九年,俱重修。 有门三,北面无门。 城周三里有奇。 凤化废县府北三十里。 正德七年增置,属思恩府,治以流官。 嘉靖七年,王守仁议割武缘止、戈二里益新郡,又议割上林三里移凤化县治焉,为犬牙相错之势。 明年,林富议以三里地迁置南丹卫,遂并凤化县裁之,于是府治益孤。 三里,在府东百十里。 其地在八寨间,平旷博衍,多良田茂林。 南丹卫置于此。 详见前上林县。 ○独秀山在旧城东半里。 一峰峭立,亦名印笏山。 又旧治南有笔架山,五峰并耸。 《志》云:旧府城内有仙女山,前有大潭,水光如镜。 其环绕旧治左右者,又有狮子、栖霞诸岩。 ○将军山,在旧府城西,山势雄伟,状如兜鍪。 旁有两峰,峭拔夹峙。 崇武山在旧城西北十里。 高峻,为一方之巨镇。 又文笔山,在府西北五里,高插云中。 ○安山,在府北十里,为郡后屏障,土人讹为暗山。 又鹰山,在府西北七十五里,临江屹立。 又西有仙迹山,上有池,登其巅可见田畴。 大名山府东南五十里,即大明山也。 形势高广,接上林、武缘二县界,远近群川多出于此。 可泸水亦出焉,下流入于郁江。 余见前上林县。 ○双马山,在府西五十五里,二峰昂耸,如骏马并驰,因名。 都阳山府西北二百余里。 山高广,有泉下注成溪,引流溉田。 旧有都阳寨。 弘治中,土酋岑作乱,都阳等寨石城十有八所,即此处也。 ○靖远峰,在府东北,近庆远府宜山县界。 弘治中,官兵讨岑,道出此,登此峰以望贼氛,事平,名曰靖远。 又黄岭,在府北四十里,其高处有废垒。 白云岩《志》云:在旧城东北十余里。 林壑甚胜,泉自岩出,流成溪涧。 又滴玉岩,在旧城西十余里,又西七十余里有通天岩,皆深广。 ○清水江在府北。 东南流,城中有通津水、桥利水,俱流合焉,下流会于大榄江。 《志》云:大榄江,一名剑江,出大明山,流入武缘县,沿江立陂以溉田,盖即可泸水之别名矣。 又府南有朱砂江、粟谷江、渌流江,皆分流并导,有灌溉之利。 洪水江府西北六十里。 一名驮蒙江。 源出府西北都阳诸山,经鹰山下,又东会于清水江。 或以为即清水江之上源。 ○惠泉,在府城西,流经城中而东出,引流灌田。 ○白山镇府北六十里。 正德中,土目王受与田州土目卢苏合谋煽乱。 嘉靖初,督臣王守仁招抚之,寻分思恩地为九土巡司,管以头目,而授王受白山巡司是也。 今府西北六十里有兴隆巡司。 府北五十里有那马巡司,隆庆中,移治布咳。 府东北七十里有下旺巡司。 府东八十里有古零巡司。 府东北三百二十里有安定巡司。 府西一百三十里有定罗巡司。 府西北百五十里有旧城巡司,百六十里有都阳巡司。 俱嘉靖六年置。 八仙堡在府东北,即元所置八仙屯也。 亦曰八仙峒。 本庆远府宜山县地。 正统中,割属思恩,置堡于此,仍以八仙为名。 《志》云:堡东五里即靖远峰。 弘治中,讨岑,以堡为驻兵之所。 ○渌溪峒,在府东,本上林县地。 宣德中,改今属。 又白山峒,在府南,本武缘县地。 洪熙元年,改属思恩是也。 《志》云,有在城、荒回、苏韦三驿,又有古陵驿,今革。 武缘县府南百五十里。 东南至南宁府八十里,西至南宁府隆安县百二十里,东至宾州百五十里。 汉领方县地。 梁置武缘县,属岭山郡。 隋平陈,郡废。 大业初,以武缘县并入岭山县。 唐武德五年,仍置武缘县,属南晋州,寻属邕州。 宋因之。 元属南宁府。 明初仍旧。 万历七年,改今属。 《城邑考》:县城,洪武二十四年筑,周三里有奇。 编户十五里。 ○乐昌废县在县东南。 刘宋时,置乐昌郡,治乐昌县。 齐、梁因之。 隋废。 唐为晋兴县地,属邕州。 宋初,置乐昌县,仍属邕州。 景二年,省入武缘县。 《志》云县北有永宁废县,误。 罗波城县东四十里。 正统中,土官岑瑛筑石城于此,中有罗波潭,因名。 又东二十里有镆石城,亦岑瑛所筑。 今皆废。 ○镆山县东八十里,即大明山也。 延袤甚远,旧为邕、澄二州之望。 又武台山,在县东二十里,山后有大章岭,耸秀冠于一邑。 又起凤山,在县东九里,平地特起,两峰轩耸,秀丽如双凤之腾霄。 ○独秀山,在县南五十里,平地突起一峰,高数十丈。 其相近有高峰岭,高二百余丈,长十五里,南接宣化县界。 帽山县西十五里。 山形圆耸。 又郎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山状如人。 又西北十里有峥山,上有泉,甚清冽。 ○紫金岭,在县南二十里。 又南五里有天井岭,山顶有井。 俗传侬智高败遁经此,人马渴甚,穿石得泉。 似误。 ○南流江县南二里。 源出大明山麓,西流合西江水,南流经宣化县界会于郁江。 ○西江,在县西门外,可泸水支流也。 源亦出大明山,其正流经县西入隆安县界,支流经城西南合南流江而注于郁江。 ○博涩寨县东六十里。 有巡司。 又县东五十里有镆寨巡司,县北百五十里有高井寨巡司,县西北百里有西舍寨巡司,县南四十里又有横山寨巡司,俱为戍守处。 高峰堡县南四十里。 又县东百十四里有马头堡,百二十里有彭岭堡,百四十里有扶台堡。 又有暗山堡,在县南三十里。 俱拨兵戍守。 横桐驿县东六十里,马驿也。 又县北四十里有朱砂马驿,县西百二十里又有白石马驿。 《志》云:县南五十里有暗桥,与宣化县接界。 又县北五十五里有朱砂渡,思恩府境朱砂江所经也。 附见:武缘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 本南宁卫前所。 洪武二十四年,拨武缘县守御,仍隶南宁卫。 万历九年,改属思恩府。 ◇镇安府东至向武州界八十里,西至交趾广源州界三百五十里,南至都康州界六十里,北至奉议州界四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四百九十四里。 古百粤地。 汉属交趾郡。 唐为羁縻蛮地。 宋于镇安峒建右江镇安军民宣抚司。 元改镇安路。 明洪武二年,以旧治僻远,移建于废冻州或曰:元上冻州尝置于此,改镇安府《土夷考》:洪武初,土酋岑天保归附,世袭知府,流官守领佐之。 三十五年,向武知州黄世铁侵夺高寨等地,督抚遣兵平之,仍以其地属镇安,隶布政司编户二里,秋米千二百五十石,贡马。 今仍旧。 府高峰峻岭,环带左右,内抚溪峒《志》云:府压溪峒二十有八,外控安南,亦形胜处也。 ○镇安旧城在府西感驮岩下,即故镇安峒也。 宋时,宣抚司置于此。 元泰定三年,镇安总管岑修广为其弟修仁所攻,来告,命湖广行省辨治之,即此地。 明初,移置于废冻州,即今治也。 ○岜笔山府城北。 上有数峰相连。 又云山,在府城东,峰峦耸拔,上接云霄。 其北又有岭曰雷高岭。 ○敢山,在府西十里,下有泉流,为布来水。 感驮岩府西四百五十里。 岩周二十余丈,内有石柱如盘,亦名盘石岩。 侧有镇安峒,宋、元时镇安旧治也。 ○驮命江在府城南。 府境之水皆流汇焉,东北历奉议州界,入于大江。 又布来水,在府城北,南流合驮命江。 黑洞水府南二百余里。 水出洞中,长流不竭,引以灌溉。 又莲花塘,在府南,其水四时不涸。 又那盎陂,在府东三里。 皆潴水溉田,为利甚博。 ○布桑泉,在府西百八十里,亦有灌溉之利。 ○上映洞在府东。 元置上映州,属镇安路。 明初,废为上映洞。 明崇祯十年,复为州,仍属镇安府。 土官许朝卿管峒事,世守其职。 湖润寨在府东南。 明初,土酋岑元全归附,授巡简司,世袭传至岑稳。 隆庆三年,调征广东,阵殁,其子复继其职。 ◇归顺州东北至镇安府百余里,东至都康州界四十里,南至太平府安平州界七十里,西至交趾界二百余里。 宋羁縻蛮地。 明初,为归顺峒,隶镇安府。 弘治九年,升为归顺州《土夷考》:永乐中,镇安知府岑志纲分其第二子岑永福领归顺峒事,传子瑛,屡率兵报效。 弘治中,都御史邓廷瓒奏:归顺峒旧为州治,洪武初裁革,今其峒主每效劳于官,乞设州治,授以土官知州。 从之,仍增设流官吏目一员。 后又以瑛子岑璋奏,改隶布政司。 从之,仍隶镇安府。 嘉靖初,改隶布政司编户一里,秋米一百五十石,贡马。 今仍曰归顺州。 ○归顺江在州北。 流入镇安府,合于驮命江。 ○禄峒在州西。 又州西北有计峒,西南与禄峒接界。 元皇庆二年,交趾犯镇安、归顺二州,陷禄峒、计峒,焚养利州,寻引去。 ◇思明府东至广东钦州界三百里,南至思陵州界八十里,西至交趾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江州界四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三百六十里,至京师九千五百二十七里。 古百越地。 汉属交趾郡。 晋、宋以后,皆为蛮地。 唐置羁縻思明州,隶邕州都督府。 宋隶永平寨。 元至元二十四年,改置思明路。 明初,改为思明府《土夷考》:洪武初,思明总管黄忽都归附,世袭知府,流官佐之。 编户三里,秋米六百三十七石,贡马。 旧领州七、县一,领州一。 今因之。 府密迩交趾,江山环带,资为屏蔽。 ○回团山府治西南十里。 以山势盘旋而名。 又府南百二十里有公母山,以山顶有两峰相对也。 ○摩天岭,在府南十五里,道出思陵州;又府北十里有风门岭,皆高峻。 ○明江在府治南。 源出上思州之十万山,西北流,绕府治而北流百八十里,入龙州之龙江。 龙江,即丽江也。 太子泉在府治西。 《志》云:元镇南王讨占城,师还思明,士卒饮明江水而病,祷于神,马跑泉涌,味甘美,汲之不竭,因为井,亦名太子井。 明初,建楼其上。 ○迁隆峒府东二百里,东至上思州五十里。 亦曰迁隆寨。 宋邕州五寨之一也,为控扼要地。 元曰迁隆峒。 明洪武初,峒长黄氏归附。 四年,置迁隆峒土巡司,以黄氏世其职。 秋米四十石。 况村在府西。 成化中,思明庶孽黄绍治兵况村,残思明州及下石西、上石西州,并据府治。 弘治十八年,讨平之。 绍子文昌后肆恶,迁府治于况村,筑城拒命,复讨擒之,思明始定。 《志》云:有明江驿及永平寨巡司,今革。 下石西州府西百四十里。 西至上石西州十五里,北至思明州界三十里。 本蛮峒地。 唐置石西州。 宋嘉间,分置下石西州,属永平寨。 元属思明路。 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二年,土官闭贤归附,授世袭知州,流官佐之,属思明府编户一里,秋米二十五石,贡马。 今省。 ○白乐山在州治北。 峰峦耸秀,林木苍翠。 附见:禄州府东南二百余里。 本蛮洞地。 唐置羁縻禄州,属安南都护府。 宋属邕州永平寨。 元属思明路。 明洪武初,省入思明府。 二十一年,复置,寻没于交趾。 永乐二年,开复。 宣德二年,复没于安南州南三里有栋包山。 西平州府西南二百里。 本蛮峒地。 唐置羁縻西平州,属安南都护府。 宋属永平寨。 元属思明路。 明初省。 永乐二年,复置。 宣德二年,没于安南。 ◇田州东南至南宁府归德州三百里,南至奉议州界一百里,西至泗城州界百十里,北至庆远府东兰州界二百五十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三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二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三百三十里。 古百粤地。 汉属交趾郡。 晋、宋以后,皆没于蛮。 唐开元初,置田州。 天宝初,曰横山郡。 乾元初,复故,后为羁縻蛮洞地。 宋亦置田州,隶邕州横山寨。 元改为田州路。 明初,曰田州府《土夷考》:洪武元年,土官岑伯贤归附,世袭知府。 弘治三年,恩城州土官岑钦、泗城州土官岑应攻寇田州,自是田州与邻境互相仇杀。 正德中,酋岑猛恃其强狡,凌粇邻境。 嘉靖初,骄慢益甚,督臣姚镆遣兵攻之,猛走死。 疏请改置流官,从之。 未几,田州复乱,乃命王守仁总制军务。 七年,诸蛮听命,守仁疏言:治田州非岑氏不可,请降府为州,分设土巡司以杀其势,而添设田宁府,统以流官知府,俾总其权。 从之。 未几,以都御史林富言,罢府治,惟分置十九土巡司。 嘉靖五年,改为流官。 七年,降府为州,复添设田宁府治焉。 明年,废府,仍为田州,直隶布政司编户十里,秋米四千八百六十五石,贡银炉并马。 旧领四州一县,领县一。 今省。 州山川平旷,控带百粤,翼蔽南荒《风土记》:田州临大江,地势平衍,沃野方数百里,兵力悍勇。 ○田州旧城州东四十里。 唐置州,治都救县,兼领惠隹、武龙、横山、如赖四县。 大历以后,为羁縻州县。 宋诸县皆废,而田州如故。 元末,移于今治。 今故址犹存。 废来安路在州西。 元置来安路军民总管府于此。 明初,岑伯颜以田州、来安二路来降。 洪武七年,来安酋岑即广叛命,旋讨平之,寻以来安省入田州府。 又唐兴废州,亦在州西境,元置,属来安路。 延六年,来安总管岑世兴叛,据唐兴州,即此。 明初废。 婪凤废州在州境。 宋所置羁縻州也。 元废。 今为婪凤巡司。 ○横山州东南十里。 以山势蜿蜒横列而名。 又岜野山,在州东三十里。 《志》云:州西十里有怕武山。 ○古钵山,在州境。 万历二十一年,土目黄关据周安镇作乱,官兵讨之,贼败遁古钵山,官兵追及之于石崖藤萝间,斩之。 周安镇,见前上林县。 ○左江州东南三十里。 自泗城州流入界,又东入奉议州境。 详见大川左江。 ○万洞溪,在州西二十里,水深阔,居民常渔于此,下流入于左江。 又州西五十里有那坝泉,四时不竭,引流溉田。 ○工尧隘在州东南。 亦曰工尧村,州之险塞也。 嘉靖初,官兵讨岑猛,猛以劲兵屯工尧隘,别将沈希仪击之,去工尧五里而营,夜分三百人缘山而右走间道,三百人缘江而左绕出工尧山背,黎明接战,间道兵登山树我旗帜,贼惊溃,遂入田州。 ○武峒,在州东。 万历二十一年,州目黄关作乱,掩州之武峒,大掠而去,即此。 一名武笼峒。 凌时镇在州境。 嘉靖七年,王守仁抚定田州土目卢苏等,因分州地置十八巡司,以卢苏为岩马甲巡司,余曰凌时,曰大田子,曰万冈甲,曰阳院,曰思郎,曰累彩,曰洎河,曰武隆,曰拱甲,曰床甲,曰婪凤,曰下隆,曰寨桑,曰思幼,曰侯周,曰县甲,曰篆甲,俱以土酋世袭。 《会典》:有怕牙土巡司,又有平马土官驿,慕化、驮淮、横山各驿,俱革。 上林县州东南三百八十里,西至向武州界六十里。 宋置羁縻上林县,隶横山寨。 元属田州路。 明洪武二年,土官黄嵩归附,授世袭知县,以流官吏目佐之,编户一里。 今省。 附见:恩城州在田州北二百五十里。 旧为蛮峒地。 唐置恩城州,隶邕州都督府。 宋因之。 元属田州路。 明初,属田州府《土夷考》:明初,岑氏世袭知州。 弘治中,知州岑钦与田州相攻,官军讨之,钦服罪。 弘治末,思恩岑作乱,攻田州,钦孙桂佩党于,官兵讨,并诛桂佩。 印失,今无袭。 旧有编户六里。 弘治末废。 上隆州在田州北八十里。 旧为蛮峒地。 宋置上隆州,隶横山寨《宋志》不载。 元属田州路。 明属田州府《土夷考》:洪武初,以上林知县岑永通管州事。 成化间,移置浔州府武靖州,州遂废。 旧有编户四里。 成化三年,州废。 ◇泗城州东至东兰州界三百里,南至果州界百八十里,西至上林长官司界一百二十里,北至贵州永宁州界百六十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一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六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四十五里。 汉交趾郡地。 唐羁縻蛮地。 宋置泗城州,隶横山寨。 元属田州路。 明初,移州治古洞,仍曰泗城州《土夷考》:洪武初,土官岑善忠归附,世袭知州。 宣德七年,岑豹袭职,桀骜亡状,子应及接,世济其恶,迫逐程县流官知县,攻杀上林安隆长官司,残破田州。 嘉靖初,为田州所戕杀,自是衰息。 编户二里,秋米一千六百四十一石,贡马,隶广西布政司,领县一。 州山川明秀,境壤深僻,与庆远羁縻诸州互相雄长《风土记》:泗城方千余里,兵倍田州,散居岩洞,石城险绝,芭蕉关尤峻而固。 ○泗城旧城在州西南。 宋、元时,州皆治此。 今治即古勘洞也。 或曰:宋置勘州于此,元州废,改为古勘洞。 明初,移州治焉。 ○凌云山州治北。 极高峻。 又治东有迎晖山,治西有饯山,东西并峙,为州之胜。 ○左江州东八十里。 其上源即南北盘江也。 自贵州慕役长官司合流入州境,又东南入田州界。 详见大川左江。 ○澄碧水,在州东北三里。 又州南百五十里有龙渊水。 ○罗博关在州界。 有巡司戍守。 又州界有芭蕉关。 ○古那村,在州西北,与利州接界。 宣德七年,总兵柳溥以泗城与利州争地,议将古那易利州之利甲庄,不果。 《志》云,有木沙、板驮、上林、博赛、泗城、往甸、归乐七土官驿。 旧又有罗博驿,今革。 程县州东北三百二十里。 东至南丹州界二百里。 旧名程丑庄。 洪武初,土酋归附。 二十一年,升置程县,隶泗城州,寻以县距州远而距宜山稍近,因改属庆远府。 宣德初,改任流官,还隶泗城州。 正统间,为泗城岑豹所窃据,凡七十余年。 嘉靖初,始征县印,贮于公帑。 其地已为蓁莽,南丹、那地诸州俱图吞据,治兵相攻。 旧有编户一里。 ○回顾山县东五十里。 又县西百里有藩篱山。 ○布柳水在县西。 流入那地州境,合于都泥江。 ◇利州东至泗城州界八十里,南至田州府界二百五十里,西至隆安长官司界百五十里,北至贵州永宁州界六百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五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六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四十五里。 汉交趾郡地。 隋、唐以来,为溪峒地号阪丽庄。 宋置利州,属邕州横山寨。 元仍置利州。 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官岑姓者归附,授世袭知州,流官吏目佐之。 正统间,利州知州岑颜为泗城酋岑豹所攻,夺其地二十五里。 颜诉于上,屡敕镇官开谕豹,终不悛,攻杀颜及子得,夺去州印,遂以流官州判管州事。 嘉靖二年,泗城土酋岑接为田州岑猛所攻杀,督府始遣官按问,州印核颜,宗枝无可据者。 印贮宾州库中,而以地方兵民归并泗城州。 旧有编户二里,秋米一百石,贡马,直隶布政司。 今省。 ○白丽山州治北。 又州西二里有巴牙山。 ○阪丽水州北二里。 又蒙泓水,在州东百三十里。 阪作水,在州南八十里。 三水皆小溪,乱石嵯岈,难通舟楫。 ◇奉议州东至田州界十里,南至镇安府界百二十里,西至田州界十五里,北至田州界一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四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十里,至京师一万九百五十五里。 汉交趾郡地。 隋、唐以来,为溪洞地。 宋置奉议州《志》云:初属静江军节度使,后属广西经略安抚司。 元因之《一统志》:元属广西两江道宣慰司。 明洪武五年,省入来安府。 七年,复置。 二十八年,改为奉议卫,寻罢卫,复置州《土夷考》:洪武初,奉议州为土酋所窃据。 七年,向武土官黄志威招抚有功,兼辖州事,世袭。 弘治中,殄世。 今以判官掌州事。 编户二里,秋米二百八十六石,贡马,直隶布政司。 今仍旧。 ○奉议旧城州东十五里。 宋置州治此。 元大德中,始筑此城。 明洪武初,迁州治于柴林村,即今治。 旧城遗址尚存。 ○唏沙山州南十里。 州东南十六里又有石门山。 ○左江在州城北。 自田州流入境,又东入南宁府归德州界。 今州城北门外有州门渡,州东二里有通济桥,即左江经流处也。 《一统志》作右江,而谓交趾所出之丽江为左江,误。 详见大川左江。 ○莲花关《图经》云:在州北,与田州接境处也。 向武州东至田州上林县界五十里,南至太平府镇远州界七十里,西至镇安府界百二十里,北至田州界百二十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九百四十五里。 汉交趾郡地。 隋、唐以来,为溪洞地。 宋置向武州,隶横山寨《宋志》不载。 元隶田州路。 明初,亦曰向武州。 洪武二十八年,改置向武军民千户所。 三十二年,复曰向武州《土夷考》:洪武二年,土官黄志威归附,世袭知州。 七年,以志威兼辖奉议州及富劳县,皆世袭。 弘治中,奉议改流官,而向武、富劳羁縻如故。 编户七里,秋米八百六十八石,贡马,改隶布政司,领县一。 今省。 ○向武旧城州西北五里。 元筑。 延中,迁州治于岜棒村,即今治也。 旧城故址尚存。 ○武林废县,在州东北十里,元置。 明永乐初,省入富劳县。 又向武千户所,在今州城内,洪武中置。 正统中,徙浔州府贵县。 ○马鞍山州东三里。 又州南有武城山。 ○枯榕江在州城南。 其上流即驮命江也。 自镇安府流入州境,又东至田州上林县界合于左江。 又泓氵江,在州东南。 自太平府境流入州界,有多罕泉江流合焉,复流合枯榕江,注于左江。 富劳县州北三十里。 元置,隶向武州。 明初,为蛮獠所据,县废。 二十五年,复置富劳县,仍隶向武州,以知州黄志威兼辖,仍命世袭。 编户二里,秋米二百一十四石。 ○坡州山县北三里。 山势如虎,一名虎山。 又塘滨山,在县西五里,山势萦纡耸秀,下有塘滨泉。 ◇都康州东至太平府龙英州界二十里,南至龙英州界五里,西至镇安府界十里,北至向武州界五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五十里,至京师一万九百九十五里。 汉交趾郡地。 隋、唐皆为蛮地。 宋置都康州,隶横山寨《宋志》不载。 元属田州路。 明初,州废。 建文元年,复置都康州《土夷考》:洪武初,蛮獠作乱,酋长冯原保出奔,诏抚还。 其子进福以安集民夷,后置州以授。 进福子斌世袭知州,设流官吏目佐之。 编户二里,秋米二百三十石,贡马,直隶布政司。 今省。 州崇山峻岭,环列左右,控御诸蛮,亦称险固。 ○唏显山在州治北。 州治东又有岜望山。 ○岜炉江州西四里。 下流入龙英州界,合于通利江。 ○札空陂,在州西,其地有炉泉水,涌流不竭,筑为陂。 又州治南有黎塘。 俱为灌溉之利。 ◇江州东至南宁府忠州界百二十里,南至思明府界百里,西至龙州界九十里,北至太平府界十五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一百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里,至京师一万四百四十五里。 汉交趾郡地。 隋、唐时,皆为蛮地地名江阳。 宋置江州,隶古万寨。 元属思明路。 明初,属思明府《土夷考》:洪武元年,土官黄威庆归附,世袭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 编户二里,秋米二百二十石,贡马。 洪武二十五年,改隶布政司,领县一。 今仍曰江州。 州山川环带,土田旷远,于诸部中称为饶沃。 ○波汉山在州治后。 山势起伏如波澜,因名。 ○绿眉水在州治南。 下流入丽江。 又有归安水,自上思州流经州境,下流亦入丽江。 罗白县州东北百里。 本蛮地。 宋置罗白县,属迁隆寨。 元属江州。 明洪武初,土官梁敬宾归附,授世袭知县,仍属江州。 编户一里,秋米一十五石。 县今省。 ○罗高山在县治东。 ○陇冬水在县南。 下流入于丽江。 思陵州东至南宁府忠州界四百二十里,南至交趾界三百九十里,西至思明府界七十里,北至思明府界一百二十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一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百八十里,至京师九千九百二十七里。 汉交趾郡地,后为溪峒杂夷所据。 唐置羁縻思陵州,属安南都护府。 宋属永平寨。 元属思明路。 明洪武初,省入思明府。 二十一年,复置州授土酋韦氏世袭。 编户二里,秋米二十五石,贡马,直隶布政司。 今省。 州逼近交趾,山川回绕,亦为要地。 ○峙壁山州东六里。 又东四里有纪牟山。 又东陵山,在州东四十里。 州南二十里又有角硬山。 ○氵念削水在州治南。 流入思明府,入于明江。 ○角硬水,亦在州南,源出角硬山,北流二十里合于氵念削水。 ○辨强隘在州西南。 道出安南,为戍守处。 ◇龙州东至太平府百八十里,南至思明府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太平府上下冻州四十里,北至太平府安平州二百余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三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一百五十里,至京师一万五百六十里。 汉交趾郡地,后为溪洞地。 唐置龙州,属安南都护府。 宋改隶邕州太平寨。 元大德中,升州为万户府。 明初,复为龙州《土夷考》:洪武初,土官赵帖坚归附,世袭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 编户五里,秋米四百五十五石,贡马,隶太平府。 洪武九年,直隶布政司。 今省。 州控制交趾,藩屏中原。 《土司论》曰:永乐中,问罪安南,由龙州度凭祥,用扼交人之吭,最后,安南纳款,叩关请命。 则二州固中国之藩篱,亦入交之门户哉。 ○龙州旧城州东北百里。 元初筑。 大德间,迁于龙江,即今治也。 其故址尚存。 ○叫抱山州城南。 城西又有马倾山。 ○秀岭,在州西二十里。 其山高耸,为州境诸山之冠。 ○龙江在州城南,即丽江也。 源出交趾,经州境入太平府界。 今州东四十里有驮河渡,即龙江津济处。 ○罗回洞在州西。 元泰定中,安南广源贼闭覆寇龙州罗回洞。 又嘉靖中,讨交趾,分道出兵,以罗回峒为左哨,是也。 ○龙游驿,在城西。 《舆程记》:自龙州驿正南渡广源州江,入白藤大小两江,为龙州入交趾之道。 《志》云:州有龙游、镫勒、叫垒、龙步四土官驿。 ◇凭祥州东至龙州界六十里,东南至思明府百里,西至交趾界七十里,北至龙州界五十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零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百七十里,至京师九千六百三十里。 唐羁縻蛮地。 宋为凭祥峒,属永平寨。 元属思明路。 明初因之。 洪武十八年,置凭祥镇。 永乐二年,升为县,属思明府。 成化十八年,又升为州《土夷考》:洪武初,凭祥峒长李内附。 十八年,授凭祥镇巡司。 永乐初,改为县,子应清世袭。 成化中,以县当交趾要冲,升为州,授李广宁世袭,流官吏目佐之。 编户二里,秋米一百六十五石,贡马,直隶布政司。 今省。 州控驭安南,为出入冲要。 《志》云,州境有一关三隘,称西南门户,是也。 ○坡干山在州治北。 有六尖峰。 ○丽江在州西北。 亦曰左江。 自交趾广源州流入界,又东北入龙州界,谓之龙江。 ○镇南关州南三十里,即界首关也。 嘉靖十六年,兵部尚书毛伯温督师讨交趾,莫登庸受降于关内。 《舆程记》:自两广、云南三省,轺车往来必由龙州龙游驿,陆路四十里至凭祥,出界首关而南,皆土山,缘坡岭行二百四十里至卜邻站,山沟皆深峻,又百里过濮上站始平,又二百十里渡富良江抵安南城,此入交趾之正道也。 绢隘《图经》云:在州西。 其南又有坡口隘。 又镇南关旁有南关隘。 所谓州有一关三隘也。 ◇上林长官司东至泗城州界百里,南至云南广南府富州界百五十里,西至安隆长官司界百五十里,北至泗城州界一百五十里。 自司治至布政司二千三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四百里,至京师一万八百四十五里。 汉交趾郡地,后为蛮地。 宋为上林峒,属泗城州。 元因之。 明永乐七年,建上林长官司《土夷考》:永乐中,置长官司,以泗城土酋岑善忠第三子子成世袭长官。 天顺八年,为泗城酋岑豹所戕杀,擅据其地。 嘉靖初,泗城衰乱,而子成之裔皆绝,因以流官吏目掌司事。 管十六甲,秋米四百石,直隶布政司。 今省。 ○潺岜山司东十里。 司南二十里又有晚架山。 又累峰岭,在司南二里,岭有数峰,因名。 又司北三里有仓冒岭。 ○驮娘江在司治西。 流入田州界合于左江。 ◇安隆长官司东至泗城州界四十里,南至上林长官司界二百里,西至云南广南府界三百里,北至贵州贵阳府界六百里。 自司治至布政司二千五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一百二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五百六十里。 汉交趾郡地。 唐、宋时,皆为蛮峒地。 元置安隆寨,属泗城州。 明永乐元年,置安隆长官司《土夷考》:永乐初,置长官司,以泗城土官岑善忠次子子德世袭长官。 弘治四年,为泗城酋岑接所戕杀,自是数为泗城所侵扰。 嘉靖初,乱始息。 编户一里,秋米一百四十一石有奇,直隶布政司。 今省。 发布时间:2025-05-10 08:32:13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