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百二十一 内容: 卷一百二十一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贵州二◇贵阳府东至龙里卫六十里,西至威清卫六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毕节卫四百五十里。 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七十里。 《禹贡》荆、梁二州南裔。 汉初,为西南夷地。 武帝置郡。 隋亦为郡。 唐为州地。 宋为羁縻蛮地《志》云:开宝中,蛮酋普贵内附,置大万谷乐总管府授之。 嘉定中,移府于今治。 元至元二十年,置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通志》:元初为罗甸鬼国。 寻改罗甸军民安抚司。 至元十六年,改顺元军民安抚司。 二十年,于司治北增置亦奚不薜总管府。 二十四年,复增置顺元路,并贵州于司治内,以统降附者。 《元志》皆不载,属八番、顺元等处军民宣慰司。 明洪武四年,置贵州宣抚司。 六年,升宣慰使司,隶四川行省时酋长密定等举土内附。 永乐十一年,改隶贵州布政司。 成化十年,分置程蕃府。 隆庆六年,移府治于省城,改为贵阳府。 万历二十八年,又加军民府,领州三、县二、安抚司一、长官司十六。 今仍曰贵阳府。 府当四达之郊,控百蛮之会《志》云:贵阳所辖蛮种非一,曰罗罗,曰宋家,曰蔡家,曰仲家,曰龙家,曰曾竹龙家,曰红犭乞犭老,曰花犭乞犭老,曰打牙犭乞犭老,曰东苗,曰西苗,曰紫苗,曰卖爷苗,习俗各异。 一旦有警,则滇南隔绝,便成异域。 故议者每以贵阳为滇南之门户,欲得滇南未有不先从事贵阳者。 自滇南而东出贵阳,其必争之地也。 盖应援要途控临重地矣。 新贵县附郭。 元置贵竹长官司,属顺元路安抚司。 明初因之。 万历十八年,改置今县。 编户六里。 贵定县附郭。 万历三十六年,割新贵县及定番州地置。 编户四里。 ○贵阳城今府治。 即明初宣慰司城也。 洪武五年,始筑城,以石。 其城依山麓为址,地势坡陀高下,少平衍。 西南临河,东北有池,为水关二,门五,城周九里有奇。 瓮蓬废县府北四十里。 元置,今为瓮蓬堡。 又章龙废县,在府北二十里,元置,俗讹为陇上。 其相近者又有废章龙州。 《通志》作龙章州,似误。 ○洪边废州,在府北八里。 《志》云:元至元中建,隶八番罗甸宣慰司。 今本《志》不载。 又乖西废军民府,在府北百里,地名大乖西。 元皇庆初置府。 又大万谷落废总管府,宋开宝八年所置羁縻府也。 在府北百二十里。 小罗废县在府城南。 元置,寻废。 俗名尔溪街。 《志》云:府南二十里,有大罗废州,亦元置,俗讹为大罗街。 《元志》有小罗州,无大罗州。 或云对县而言,故曰大罗。 ○鸭水废县,在府北百六十里,近鸭池河。 《志》云元置。 按《元志》有高桥、青塘、鸭水等处长官司,无鸭水县也。 又骨龙等处废长官司,在府北六十里。 又陆广等处废长官司,在府北百五十里。 底窝、紫江等处废长官司,在府东北百五十里。 又曾竹等处废长官司,在府西北八十里。 皆元置,明废。 又水西故城,在府西北二百五十里,盖明初所筑,垒门尚存。 平伐废长官司府东南百二十里。 元置平伐等处长官司,洪武十五年,改为平伐长官司,属贵州卫。 二十八年,改属龙里卫。 万历〔十〕八年,改置新贵县,以司地省入。 今为平伐乡。 《一统志》:平伐长官司在龙里卫东南六十里。 ○贵山府北二里,入蜀之道也。 一名贵人峰,贵州之名以此。 又铜鼓山,在府东二里,高百余仞,每阴雨,山半空洞中有声若铜鼓。 其相接者曰东山,峭壁千仞,俗名老王山。 又有栖霞山,在府东七里。 山半有来仙洞。 ○照壁山,在府东北里许,以岩石屹立而名。 又东北六里有石洞山。 山有石洞通人行,一名髑髅山,俗呼枯髅山。 《通志》:在府北四里。 狮子山在府城西。 土山戴石,状如狮子。 明初傅友德南征驻兵于此。 又城东亦有狮子山,城南里许亦有之。 城周围又有五虎山,城南五里则有凤凰山,俗传五虎三狮一凤凰者也。 天启初,水西土目安邦彦作乱,进围会城,沿山札营,四面把截,以断城中出入。 城东有山冈,高与城齐,贼据其上,作厢楼。 官军设计焚之,会援军至,贼始引却。 又坎马山,在府西二里,俗名坎马冲山。 高连山府南二里。 山势高耸,与贵人、天马诸山连接。 《志》云:即新添关诸山也。 其前为天马山,又前为天榜山。 又斗崖山,在城南里许,俗名倒崖山。 其相近者曰笔架山。 山之西曰文笔峰,皆与高连山相映带。 ○交椅山,在府南五里,以形似名。 又卧牛山,在府南二十五里。 山南有长丰堰,溉田甚广。 府南五十里曰簸箕山,傍有青岩。 岩临河,通定番州。 其侧为羊、虎二场,四方军民贸易于此。 木阁箐山府西北五十里。 延袤百余里。 林木蓊蔚,中有道通水西、毕节。 上有龙潭。 深不可测。 又三脚山,在府北五十里。 三峰竦立,形如鼎足。 又石人山,在府北三十里,水西大道也。 山顶群石拱立如人,俗名石人山坝。 又府北八里有翠屏山,旁有绣岭。 府北五里曰骊珠山,其相接者曰鸦关山,府北二里曰白崖山,兔场官道经其下。 石门山府东六十二里。 绝顶二石对峙,人行其中,俨然如门。 《唐志》:有高连、石门二山。 《志》以为即此山也。 又冗刀山,在废平伐司治西。 峰峦高耸,状如列戟。 宋末有蛮酋保郎者,立寨此山,招集蛮类,以拒蒙古,故址犹存。 ○清水山,在府东二十里,下临清水江。 两岸壁立,水深莫测。 又唐帽山,《一统志》云:在府南六十里,以形似名。 土人尝避兵于此。 南望山府北百里。 崇峰大箐,岚气昼冥,人迹罕至,为郡之镇。 又鲁郎山在府北八十里,元时有鲁姓者读书于此,因名。 本名乖西山,亦名书案山。 旁有洗马潭,相传诸葛武侯南征时,洗马于此。 ○玛瑙山,在府西二百五十里,峰峦逶迤,林木叠翠,水西宣慰安氏宅其山麓。 又箐林山,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水西境内。 又北二里有聂石坝。 又西北三百里有克仲坝,即水西巢窟也。 梯岭府南三里。 有石级如梯,中曹司路经其上。 《志》云:府城内前卫治西南隅有藏甲岩,一名鬼王洞。 ○朝阳洞,在府北废骨龙长官司侧。 中容数百人。 又白龙洞,在府西北十五里。 云崖洞,在府西北三里,旧名唐山洞,皆幽邃。 又三仙洞,在府东四十里,地名蓊若堡,中有泉石之胜。 又龙冈,在府北五十五里龙场驿侧。 又有东洞,正德初,王守仁谪居于此,改名阳明洞。 ○乌江府北二百里,源出水西,与四川遵义府分界,湍流汹悍,其北岸有乌江关。 详见大川乌江。 南明河府城南。 源出定番州界,东北流经青岩下,至南门外,中有芳杜洲。 广百步,可以种植。 其下流为清水江。 《志》云:清水江在府东北百二十里,与新添卫分界,水甚清冽,两岸峰岩壁立,崎岖难行。 乖西、巴乡诸部苗犭老倚此为险。 景泰三年,南和侯方瑛将兵济此,平其两岸以为坦途,至今苗獠夺气。 又东北入于乌江。 ○三水江,在府北三十里。 府西境之水派流而下,至此合流为一。 东流合于清水江,即陆广诸水之下流也。 龙洞河在府南十里。 又四方河在府西南五里,下流俱入南明河。 又富河在城南一里,源出八里屯之龙井。 东北流入南明河。 又贯城河在城北,源出夷界,流贯城中。 夏秋涨溢为患。 正统、景泰以后,常浚治之。 下流亦入于南明河。 陆广河府西北百二十里。 源出苗界。 或曰即三水江上源也。 当水西驿道于此,置巡司以盘诘行者。 天启初,安邦彦挟宣抚司安位以叛,位之母曰奢社辉,与位据大方。 抚臣王三善既解会城之围,分军屯陆广以逼之。 安邦彦纠群贼攻陷陆广,势益张。 既而官军四集,邦彦堑陆广以自守。 议者谓陆广去大方百七十里,前后左右皆罗鬼巢窟。 王三善之败,以失地利故也。 未几,朱燮元督川、湖、云、贵、广五省之军,分道并进,而亲帅大军驻陆广,逼大方,奇兵四合,遂克之。 《滇纪》:陆广河有水口寨,又有陆广城,为水西要地。 济番河府西南三十里。 俗名花犭乞犭老河。 八番路所经。 成化初,宣慰使宋昂垒石为桥。 其下流合于南明河。 又鸭池河,在府西百五十里。 一作鸦池河,下流达于陆广河。 ○墨特川,在府西北。 元大德五年,顺元酋长宋隆济与水西土官妻蛇节作乱,攻陷杨、黄二寨,进攻贵州。 元将刘国杰讨之。 自播州进战,大破隆济等于墨特川,贼遂降散。 川盖在水西境内。 泽溪府西三里。 一作宅溪。 有广济桥跨其上。 天启初,王三善援会城营于南门外坡上,又移宅溪。 安邦彦远遁陆广、河外。 《通志》:泽溪在府治北,源出髑髅山,流合贯城河,入南明河。 又西溪在府西北二百八十里,流合陆广河。 又有沙溪,在府北二百里,流合乌江。 ○圣泉,在府西五里,自山麓涌出,下流溉田数百亩。 又温泉在府北九十里,地名杨郎坝。 其始出可以熟物,流远乃可浴。 又神应泉在府北百二十里,地名巴乡。 击石则泉出,因名神应。 又济行泉,在新添关铺。 有二源:出高连山穴,行者至此,籍以济渴。 又有九十九泉,在府西二十里,地名高寨。 泉出山顶,凡九十九穴。 ○新添关府东南一里。 贵州站在其下。 又鸦关,在府北鸦关山下。 关西为杨柳铺,四川驿道所经也。 又蔡家关,在府西北五里,亦谓之响水关。 《志》云:府南百里有瓮岩关。 又阔水关在府西北。 洪武三十年,顾成征水西诸蛮,破阔水,进克宗那革、贾母龙等关寨。 盖皆在蛮境。 ○陆广河寨,在府西北百二十里,有陆广河巡司。 陆广驿亦置于此。 其对岸曰黄沙渡,亦有巡司。 又府北二百里有沙溪渡巡司。 洪边堡府北十里。 土司宋氏所据。 又有八姑荡及平八庄诸寨,在府西北,皆诸苗窟穴也。 天启初,安邦彦作乱,洪边土酋宋万化与诸苗应之。 刻期复犯会城。 抚臣王三善遣别将王建中等剿八姑荡,焚庄寨二百余处,穷追渡河,贼谋始寝。 ○孙官堡,在府西北。 安邦彦渡江败官兵,烧劫麻姑孙官堡,抚臣王先遣兵攻府西河沙坝,尽俘其罗鬼。 广顺、定番、青岩、白纳一带苗蛮为之夺气。 又遣兵败邦彦于赵官堡。 水内水外之贼皆溃去,赵官堡亦在府西北。 青岩堡府南青岩下。 天启初,安邦彦复攻贵阳,使其党李阿二督四十八庄兵围青岩断贵阳粮道。 抚臣王三善使别将王建中救青岩,焚贼寨四十八庄,定番路始通,是也。 四十八庄皆群苗屯聚处,亦谓之四十八马头。 奢香驿府西北二百六十里。 奢香者,明初水西酋霭翠之妻也。 霭翠死,香为贵州都督马烨所辱。 香诉于朝。 太祖为诛烨,而封香为顺德夫人。 香归,开贵州西北赤水、乌撒道以通蜀乌蒙;立龙场九驿,世办马匹廪饩以报德。 故驿因以名。 又水西驿,在奢香驿东五十里。 又东五十里为谷里驿。 又东南五十五里即陆广驿也。 《志》云:自奢香驿而西北,又经金鸡、阁鸦、归化三驿,而至毕节。 驿去府城四百二十里。 ○龙洞铺,在府东十里。 天启,初安邦彦叛,攻会城。 抚臣王三善引兵赴救,克龙里。 邦彦退屯龙洞,即此。 贵州驿在府城北。 又府北六十里有佐驿,九十里为底寨驿。 府北百里又有渭河驿,百二十里有养龙坑驿。 又龙场驿在府西北五十五里,又西五十里即陆广驿也。 ○威清驿,在府西北四十里。 又平坝驿,在府西北九十里。 又府东五十里有龙里驿。 皆为往来之要道。 麦架桥府北三十里,通水西大道。 又阿江桥,在府西十里,云贵往来必出于此。 定番州府南八十五里。 东至龙里卫大平伐长官司八十里,西至金筑安抚司百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百五十里。 古西南夷地。 元至元十六年,置程番武胜军安抚司。 明初,改置程番长官司,隶贵州卫。 正统四年,属贵州宣慰司。 成化十年,置程番府于此时长官方勇等请设府治,遂从之。 十二年,创筑府城,周二里,有门四。 隆庆六年,移府治于省城。 万历十二年,置定番州于旧府治编户四里,属贵阳府,领长官司十三、里三。 今仍曰定番州。 州北屏贵阳,东接龙里,控御蛮獠,粮援所资也。 程番长官司附州。 元安抚司治此。 明洪武五年,改置长官司,授土酋程谷祥。 本隶贵州卫,寻隶宣慰司。 后为府治。 隆庆初属贵阳府。 万历中始为州治。 编户一里。 ○废定远府州南二百二十里。 元置,领桑州等五州,朝宗等十一县。 明初俱废。 《志》云:州南三十里有废南宁州,宋所置羁縻州也。 似误。 ○连珠山州南八里。 五山圆秀,连络如珠。 其相近者曰笠山,俗名斗蓬山。 又南二里有三宝山,上有龙洞。 《志》云:州南五里有挂榜、笔架二山。 又有营盘坡,在州南二里。 ○麒麟山,在州东五里。 又州东一里有琴山。 天马山州西南七里。 又州西五里有交椅山,西一里有旗山,皆以形似名也。 《志》云:旗山相近有红土坡。 又有杨梅坡,以所产名。 ○龙玩珠山,在州北二里,以山势盘曲向城也。 又州北二十里有凤凰山。 龙山在州西。 《志》云:在程番司西二十里,又司治南二里有蒙山。 ○滴水崖,在州东南十里,水出崖中,四时不绝,行者资以济渴。 崖前有平地,名曰三墓。 常有贼出没于此为患,向立哨兵戍守。 ○都泥江州城南。 一名江。 源出州西北三十里乱山中,曰潭。 经州南界地,名破蚕,流入广西南丹州境。 《志》云:江有二流:一自金筑东北流绕州城,一自上马桥东流入境,合为一江而东南注。 详见川渎盘江。 又七曲江,在州西二十里。 又有玉带河,在州北二里,皆流合都泥江。 清水塘州南五里。 水清不涸,溉田数百亩。 《志》云:程番司北一里,有乾堰塘。 此水盈缩,可验丰歉。 ○程番关州北十里。 又鸡窝关在州南十里,相近者又有磨石关。 ○滴水岩关,在州南十五里。 又南五里有石门关。 又有卜弄立旺等寨,皆在州境。 小程番长官司州西北十里。 北至府城七十五里。 元置小程番蛮夷军民长官司。 明洪武四年,酋长程受孙归附,改置是司授之。 初属贵州卫,寻属宣慰司,又改属程番府,后改今属。 余皆仿此。 编户〔十〕里。 ○唐帽山在司治北。 又司东四里有五魁山。 ○嘉木箐,在司南十五里。 又司南五十里有江度箐。 又有伏龙坡,在司南二里,西通上马桥,东达卢番司。 又司西二里,有廖家坝。 ○涟江在司治东。 又冷水河,在司南五十里。 俱流入于都泥江。 韦番长官司州南十里。 北至府城九十五里。 元置韦番蛮夷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酋长韦四海归附,仍置司授之。 编户〔十〕里。 ○印山司西一里。 又司南十里有三宝山。 ○大韦河司南三里,流入都泥江。 《志》云:河上通程番,下接卧龙番。 又滚水泉,在司西三里。 方番长官司州南七里。 北至府城九十里。 元至元十六年,置方番河中府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酋长方得用归附,改置是司授之。 编户〔一〕里。 ○锦屏山司北一里。 其相近又有将台、旗峰二山。 ○小河在司治南。 又南五里有底方河,司北一里有云溪水,下流皆合于都泥江。 洪番长官司州西九里。 东北至府城九十里。 元置洪番永盛军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 编户〔一〕里。 ○三叠山在司治南。 峰峦绵连,曲折三叠。 又司北一里,有伏蛟山。 ○小溪在司治南,溪流清澈,亦东入都泥江。 卢番长官司州北五里。 北至府城八十五里。 元置卢番靖海军安抚司,寻又析其西北境,置卢番蛮夷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酋长卢朝俸归附,改置是司授之。 编户一里。 ○象山司南一里,又南里许,曰狮山。 又南里许曰太平山。 《志》云:州东三里曰桐木山,又有长崖,在州南十五里。 ○洗马河在司东。 下流南入于都泥江。 上马桥长官司州西北二十里。 北至府城七十里。 元置上桥县,属定远府。 明洪武五年,酋长方朝俸归附,置是司授之。 编户〔一〕里。 ○屏风山司南一里。 又南二里曰卓笔山。 ○高洞山,在司北二里。 又北二里曰崖头山。 ○上马桥河司治东,北流入贵阳府界。 或曰即南明河之上源也。 ○洞口关司东南二十五里。 又小山关在司东五里,青苗关在司南四十里,长田关在司东南三十里。 卧龙番长官司州南十五里。 北至府城百里。 《志》云:宋置南宁州治此。 至道元年,有南宁酋长龙溪入贡,自号龙番。 元丰二年,复入贡。 元置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酋长龙得寿归附,改置是司授之。 编户□里。 ○笔架山司南三里,旁有月坡,皆以形似名。 又有文峰山在司南十里。 《志》云:司东十里有仙人洞。 东南十里有白象洞,洞中有石如人如象也。 ○绕翠江在司治南。 自山涧中绕流而东,亦入都泥江。 ○下马关司南十五里。 又鸭水关,在司西北六十五里。 小龙番长官司州东南二十里。 北至府城百有三里。 元置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酋长龙昶归附,改置是司授之。 编户〔一〕里。 ○九龙山在司治北。 有九岭起伏蜿蜒如龙。 又马鞍山,在司南十五里。 又南五里曰旗鼓山。 ○牛眠岭,在司南十里,其相近有文秀峰。 又古松坡,在司南一里。 ○双峡水在司治南,有二水导流会于司东。 又南流而西折,入于都泥江。 大龙番长官司州东南三十里。 北至府城百十里。 元置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 编户〔一〕里。 ○执笏山在司治南。 其相近者曰挂榜山。 又栗木山,在司西十里。 《志》云:司南一里,又有桐木冈。 ○奔龙江司东一里。 又大龙河在司治后,合奔龙江,下流入于都泥江。 ○龙堰口关司西十二里。 金石番长官司州东二十里。 西北至府城百里。 《志》云:宋元丰二年,石番来贡,即此。 元置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酋长石爱归附,置是司授之。 编户□里。 ○三台山司南一里。 又司治东有小龙山,司治西二里有天堂山。 又伏龙山,在司南五十里。 司东六十里,又有天生洞。 ○回龙江在司东南,流入都泥江。 ○墓口关司西三十五里。 又梅子关,在司西九十里。 木星关,在司西南八十里。 罗番长官司州南三十里。 北至府城百十五里。 《志》云:宋元丰二年,罗番入贡,即此。 元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酋长龙世映归附,改置是司授之。 编户〔一〕里。 ○屏风山司治北。 又司北三里有松明岭,又龙王洞在司西五里。 ○环带江在司治南。 又司治北有罗番河,流合环带江。 又有小水河,在司东五里,亦合流而入都泥江。 ○乌罗关司西北五十里。 又司北十里有冗夏关。 相近者曰竹柯关。 卢山长官司州南七十里。 北至府城百五十里。 元置卢山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土酋卢经保归附,改置是司授之。 编户〔一〕里。 ○卢山司治南。 极高,旁有三石峡如门,盘旋而上,顶平广,可容千人。 有泉池田土可耕食,盖乡人避兵处也。 又五门山,在司东三里。 司南二十里,又有茶山产茶。 ○宝塔山,在司西五里,峰峦尖削如塔。 又司治北有纱帽山,亦以形似名。 《志》云:司北一里,有卧牛冈,南十五里有翁松岭。 ○腰带河在司治南。 又摆游河,在司西三十里。 下流俱入于都泥江。 ○翁松关司西北八十里。 又司西北七十里有苦练关。 木官里州南百四十里。 元置木当蛮夷长官司。 明改为木官里。 初属贵州卫,寻属宣慰司。 成化中,属程番府,寻改属定番州。 余仿此。 ○沿台山在里寨西三里。 寨北五里又有木栗山。 又独峰在寨东二里。 克度里州东南百里。 元置雍郎、容都等处长官司。 明初,改为克度里。 后属定番州。 ○松岐山在里寨南二里。 又南四里,有高囤山。 ○龙井河在寨南。 ○克度关《志》云:在定番州东南百八十里,接广西龙平界,属克度里管辖。 通州里州东南百五十五里。 元置重州蛮夷长官司。 明初改为通州里,后属定番州。 ○连云山里寨南五里,以高竦连云也。 相近又有屏风山。 ○绕村沟在里寨西。 ○通州关《志》云:在定番州东南百七十里,抵新添卫之丹平、丹行二长官司界。 又有把马等十八寨,俱属通州里管辖。 开州府东百二十里。 东西距百十里,南北距九十里。 东至清平县界八十里,西至息烽所界三十里,南至贵州前卫界四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五十里。 东南到平越府治百三十里,东北到瓮安县治九十里,西到修文县治五十里。 乖西长官司在州东北六十里。 本水西地。 明崇祯三年,开置州,属贵阳府。 今因之。 广顺州在府西南百十里。 东至普定县界十里,西至安顺府界二十里,南至定番州界四十里,北至镇夷关界五里。 东南到定番州治五十五里,西南到镇宁州治百八十里,西北到安顺府治八十里。 本水西地。 明崇祯三年,开置州,属贵阳府。 今因之。 金筑安抚司与州同城。 府西南百二十里。 东至定番州百里,西至安顺府百三十里,北至平坝卫九十里。 古西南夷地。 唐为国羁縻州地,宋亦为羁縻蛮境《志》云:宋为南宁州地。 元置金竹府,属顺元等路。 明洪武四年,改置金筑长官司。 十年,升为安抚司,隶贵州卫《志》云:初金竹酋长密定归顺,置长官司授之,治斗笠寨。 洪武十六年,迁治杏林峰。 永乐十一年,又迁于马岭之阳,即坝寨也。 正统四年,直隶贵州布政司。 成化十一年,改属程番府。 隆庆二年,改属贵阳府编户十里,领长官司三。 司重冈叠阜,山广箐深。 居诸蛮丛集之中,称为要地。 ○古筑废县《志》云:在司南百里。 元置古筑县,隶金竹府,俗名其地曰占羊。 明初,县废。 ○天台山司西南二十里,孤耸如台。 又螺拥山在司东二十里,山高五里,状如螺拥。 上有深渊,水碧如蓝,四时不涸。 又簸箕山,在司东六十里。 ○马鞍山,在司治后,又司北十里有粗石坡。 ○麻线河司北十里,流延如线,下流入于都泥江。 ○乾溪,在司南五里,雨集成溪,雨止溪涸。 又胜水,在司西五里,地名麻大寨,人汲则涌,不汲则止。 ○翁桂关司东二十里。 又有白崖关,在司东十五里。 ○乾溪关,在司西四十里。 又西五里有文马关。 又有燕溪关,在司北十三里。 《志》云:司东南又有罗荣寨。 天生桥司北三十里。 石壁千仞,环绕如城。 水流其下,人行其上,平坦如桥。 木瓜长官司安抚司东百里。 元置木瓜犭乞犭老蛮夷军民长官司。 《志》云:元初,置罗赖州,寻改木瓜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隶葛蛮安抚司,误也。 明洪武五年,酋长石盖归附,改置是司授之。 又以从征官顾宸副之,属金筑安抚司。 成化中,改属程番府。 隆庆中,复改今属。 编户〔一〕里。 ○天马山司西一里,旁有莲花洞。 又独鲤山,在司南一里。 司东二里又有凤凰山。 ○九曲溪司南八里。 又沿井,在司北一里,清流汹涌,虽旱不涸。 ○蔓头关司北十五里。 麻向长官司安抚司东百十里。 《志》云元置麻向等处蛮夷长官司,误也。 盖明洪武五年增置,以授归附土酋得雍。 成化中,改隶程番府,后复旧,编户〔一〕里。 ○百连山司北二里。 又司治后有盘龙山。 ○小河在司治前。 ○打仇关司东二里。 大华长官司安抚司东百二十里。 元置大小化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明洪武十年,改置是司。 成化中,改属程番府,后复故。 编户〔一〕里。 ○翠松山司治前。 又司南十里有牛角山。 司北二里有播山。 ○清水沟司西一里,相近又有龙塘。 ○黑石关司北六里。 ◇贵州宣慰使司与府同城。 明初置,后增置府治,而宣慰司如故,领长官司九。 水东长官司府北三里。 元置水东寨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土酋向四归附,置是司授之,又以随征官胡文英副之。 编户〔一〕里。 中曹蛮夷长官司府东南三十里。 元为白纳县阿耸寨地。 《一统志》云:元中曹白纳等处长官司也。 明洪武五年,土酋谢石宝、刘礼宾归附,置司授石宝而以刘礼宾副之。 编户〔一〕里。 青山长官司府东北四十里。 元置青山、远地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土酋蔡、刘士真归附,置司授而以士真为副。 编户〔一〕里。 佐长官司府北五十里,元置落邦、佐等处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土酋宋文忠归附,改置是司授之。 编户〔一〕里。 龙里长官司府东五十里。 元为龙里等寨长官司。 《志》云:本龙里县,后改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土酋何有善归附,改置是司授之。 编户〔一〕里。 今以龙里长官司并龙里卫置龙里县,属府。 白纳长官司府东南七十里。 元置茶山、白纳等处长官司。 明洪武初,并入中曹司。 永乐四年,复置是司,授归附土酋周可敬。 又以土人赵仲祖副之。 编户〔一〕里。 ○白纳废县司西八里,元初尝置县于此,亦曰躬蛾寨。 ○风洞山在司西。 山腹有洞,风贯其中,有声如雷。 底寨长官司府北百里。 元置底寨等处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土酋蔡永昌归附,置司授之。 八年,又以从征官梅忠副之,编户〔一〕里。 乖西蛮夷长官司府东北百五十里。 元置雍真、乖西、葛蛮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土酋杨文真归附,改置是司授之,又以土人刘海为副。 今编户〔一〕里。 ○阴阳山司治旁,土人以云气占晴雨,因名。 ○金明寨在司境。 洪武二十一年,顾成统平越等卫军征乖西、扒古、谷劳、金明等寨,平之。 或曰:其地与都匀府丰宁司接界。 养龙坑长官司府北二百二十五里。 元为养龙坑、宿、徵等处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土酋蔡普化归附,置司授之。 又以土人谢文直为副,今编户〔一〕里。 ○养龙坑在司旁。 两山夹峙,潴流其中,泓氵亭渊深,龙藏其下。 春初牧牝马其侧,多产龙驹。 ◇贵州卫在府城内西偏。 洪武四年建,隶宣慰司,寻隶贵州都司。 旧领程番等一十三长官司。 正统四年,十三长官司皆改属宣慰司。 后又属程番府,即定番州所领诸司也。 今亦设贵州卫。 ◇贵州前卫在府城内西北隅。 洪武二十六年建,属贵州都司,今亦设贵州前卫。 ◇安顺府东至贵阳府金筑安抚司百三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二百四十里,西至云南平夷卫界三百二十里,北至安庄卫九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八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七十里。 古荒服地。 汉为西南夷地,后为郡地。 唐为罗甸国地。 宋为羁縻蛮地《志》云:宋为普里部。 元置习安州《元志》不载。 属云南普定路。 明洪武十六年,改安顺州,属普定府。 十八年,府废,改属普定卫,隶四川都司。 正统三年,改隶贵州布政司州亲领十四寨。 《名胜志》:嘉靖中,州移治普定卫城内。 万历三十年,升为安顺军民府,领州三、长官司六。 今曰安顺府。 府右临粤西,左控滇服。 形势雄远,屹为襟要。 ○普定废县在府治西。 《志》云:元置县,隶普定路。 明初,省入安顺州。 今《元志》不载。 今仍置普定县属府。 又府治旧在今治南,地名八十一寨。 正统中,移治普定卫西南。 ○旧坡山州治西北。 两峰相峙,中有石关,为郡治之要隘。 旧《经》云:州治马头山,即此山之麓也。 又新坡山,在府西北三里。 其岭长广五里,府治枕之,以为形胜。 《志》云:府西南三里有红土坡,土色如朱。 西南十里有黑土坡,土色如墨。 岩孔山府东四十五里,高峻盘亘,顶平广可坐万人。 旁多孔穴,有崖孔寨,山因以名。 又马首山,在府东南四十里。 ○搏翠峰,《名胜志》云:在府东北五里。 其麓有龙潭洞,出洞十余丈,即天生桥。 《广记》:天生桥,石壁千仞,环绕如城,水经其下,惊涛急湍,乃天设之险。 ○碧波桥河在府东二里。 又府西十里有宁谷桥河。 ○旧坡石关在旧坡山上。 又普利驿,《志》云:在南门外。 宁谷长官司府西南三十里。 元置宁谷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授土酋顾兴仁为副长官。 正统初,授其三世孙雄为正长官,领二十九寨。 ○马鞍山司西十一里,以形似名。 ○干海子司东南四十里。 水泛成湖,波面甚阔。 《志》云:云南值旱,此水必泛溢,境内常丰。 云南雨潦,此水必涸,境内多旱。 盖地脉相通,互为盈缩云。 又清水井,在司东南三十里。 西堡长官司府西北九十里,元置西堡寨。 明洪武十九年,置司。 二十五年,授土酋卜却,领四寨。 ○习安废州在司北浪伏山下。 《志》云:元置州于此,隶普定府,明初废。 ○伐木山司南六十里。 山高箐深,多材木。 ○白石崖,在司西南五十里,崖甚险峻,惟一径可以攀援。 顶平广可居。 又有泉,四时不竭。 蛮尝据此为硬寨。 成化中,官兵讨破之。 楚由洞司东南五十里,山高万仞,盘桓起伏,迤逦三百余里。 洞在山畔,深广亦百余里。 又播老鸦洞,在司东南六十里,山势峻险,洞深不可测。 ○谷陇河司治前。 西北流五十里,下流合于乌江。 《志》云:司南四十里有索桥,在谷陇河上。 水势湍急,系藤为桥,以济往来云。 ○阿驴寨在司境,蛮寨也。 洪武十五年,吴复击破西堡贼,拔阿驴等寨。 二十六年,顾成平西堡贼,拔阿得等寨,寨盖与阿驴相近。 镇宁州府南七十里。 东北至金筑安抚司百五十里,西至永宁州六十里。 古荒服之地。 汉、唐、宋为罗甸国地。 元始置镇宁州《通志》:宋为普东部,元于罗黎寨置和弘州,寻改镇宁州。 隶云南省普定路。 大德间,改属曲靖宣慰司,隶湖广。 《元志》皆不载。 明洪武十四年,属普定府《志》云:时置州于罗夷寨,即罗黎也,寻改属四川普定卫。 正统三年,改属贵州布政司州亲领六寨。 《名胜志》:嘉靖十二年,州迁治于安庄卫城内。 万历三十年,改今属,领长官司二。 今亦为镇宁州。 州介滇、粤之间,山川险阻,翼带南垂,亦为要地。 ○火烘坡州治北。 古名和弘。 元置州治此。 山高峻,其气燥燠,虽隆冬登陟,汗常浃背。 《舆图》云:州治火烘寨,亦名罗黎寨是也。 ○既济泉在州治东,其地极热,此水独凉。 ○安庄驿州北三十里,亦曰白水站。 《志》云:州城内有税课司。 洪武十六年,置司于普定府城内。 永乐九年,改为普定卫税课司。 正统三年,改属镇宁州。 又改曰镇宁州,在城税课司。 十二营长官司州北三十里,元为十二营寨。 明洪武十九年,置司授土酋陇阿佐世守,领二十九寨。 ○普定故城司东南二十里。 《志》云:洪武十四年,大军克普定,暂立此城,为守御。 十五年,征南将军傅友德徙于今卫治,而故城遗址尚存。 ○马鞍山司东三十里。 又司西北三里有猫儿山。 皆以形似名。 ○公具河司东北四十里。 旁有公具寨,因名。 灌溉田亩,军民利之。 又阿破河,在司北五十里,亦以旁有阿破寨而名。 土人以藤索为桥而渡,名索渡桥,又名阿破桥。 又龙潭,在司治北,水色常黑,虽旱不涸。 ○天生桥司东北四十里,为往来要道。 康佐长官司州东四十里,元为康佐寨。 明洪武十九年,置长官司,授从征官。 薛福寿又以于成副之,领四寨。 ○摆山洞司东七里。 广七丈,深不测。 旁有摆山寨,因名。 永宁州府西南九十里。 东至镇宁州六十里,西至普安州百九十里,东北至安庄卫界百五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百六十里。 古荒服地。 汉、唐为地,乌蛮、农人、犭乞犭老所居。 元置永宁州,属普定路《志》云:元初为达安夷民打罕,寻改为永宁州。 大德中,改属湖广行省。 至正中,为广西泗城州所并。 明洪武十四年,普定土酋安瓒不恭,命颍州侯傅友德讨平之。 十六年,仍置永宁州,属普定军民府。 十八年,府废,属普定卫,隶贵州都司。 正统三年,改属贵州布政司亲领六寨。 郭子章《黔记》:州初治打罕寨。 宣德间,改建于关索岭所,俗仍谓之打罕州。 成化三年,打罕州土同知韦阿礼作乱,调广西泗城州土舍岑善忠剿平之,即此。 万历四年,又改建于安南卫。 《志》云:州西去安南卫三十里。 似误。 其相去盖百里。 万历三十年,改今属,领长官司二。 今仍曰永宁州。 州山川险阻,林箐蓊蔚,控御边陲,恃为保障。 ○红崖山州西北八十里。 四面悬崖,壁立万仞,惟东面一径可登。 山畔有洞,宽广若堂,深数十丈。 相传诸葛武侯驻兵处,上有诸葛营。 ○打罕坡,在州北十里,旧名达安坡。 道经其上,凡十里,崎岖险峻。 ○盘江州西三十里,自普安州流经顶营司西。 又南流径此江之西岸,即慕役长官司境。 亦谓之北盘江,以别于南盘江也。 有盘江巡司,其地名黄土陂。 《志》云:盘江巡司在州西北百八十里。 似误。 ○者马河,在州西北六十里,即者卜河之误也。 自安南卫流入境,注于盘江,有者马桥跨其上。 ○查城驿在州北八十里,与安庄、安南二卫接界。 慕役长官司州西七十里。 旧《志》作百七十里,似误。 元置慕役寨。 明洪武十九年,置司授土酋阿夷,又以从征官杜仲仁副之,领四寨。 ○安笼箐山司北五十里。 山峦相接,林木蓊密,周四十里。 官道经其中,险阻难行。 秋冬多雾,昏晓不辨。 《舆程记》:箐东北去关索岭四十里。 ○象鼻岭,在司西北四十里,路出滇南必经其上,险峻难登。 ○盘江司东四十里,即北盘江也。 又东南,而南盘江自云南罗雄州界流合焉。 东南入广西泗城州境。 白水河司西北三十里驿道侧。 自安庄卫西南流经此,有白虹桥跨其上。 洪武二十五年建。 《志》云:白水河自高崖下注,长数十丈,飞沫如雨,凡二三里。 瀑布之大者,无逾于此。 其下流注于盘江。 又郎公河,在司东南三十里,湍流急疾,不能为桥。 惟设舟楫以济往来,或曰即白水河下流也。 顶营长官司州北七十里。 旧《志》在州南百五十里,似误。 元置顶营寨。 明洪武四年,置司授土酋阿光,继又以从征官程士贵副之,领四寨。 ○箭眉山司西百里。 地名陆堡。 势极高大,周四十余里。 河流萦纡其下。 巅有两峰,峰畔一谷甚宽平,可耕艺。 土气多燠,蔬果四时不乏。 然多烟瘴,不可居。 惟土著仲家居焉。 鸡公背坡司东三十里,形如鸡背,与关索岭对峙,下临溪涧,山路艰险。 ○关索岭,在司北三十里,岭极高,周回百余里。 入滇者道必由此,与安庄卫接界。 ○盘江在司西二十里,自安南卫流经司界而入州境。 今有盘江渡,与安南卫接界处。 普安州府西南二百里,东至永宁州百九十里,南至云南广南府界五百四十里,西至云南平夷卫界百十里,西北至云南沾益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安南卫一百六十里。 汉初西南夷地,后汉属郡。 蜀汉为兴古郡地。 隋属州。 唐武德二年,置西平州。 贞观元年,改盘州以盘江为名,领附唐、平夷、盘水三县。 隶戎州都督府,后为南诏之东鄙,东爨乌蛮居之,号于矢部一作榆市部。 其后爨酋阿宋号齐弥部,寻复为于矢部。 宋宝中,附于蒙古。 蒙古置于矢部万户府《通志》延四年置,寻改为普山府。 至元间,改置普安路领和龙、八纳、习旧、普安四部。 隶云南行省,寻改为宣抚司一作安抚。 后复为普安路《通志》领和龙、习旧、八纳三千户所。 镇宁、永宁、习安三州,普定、永山、石梁、罗山四县,隶曲靖等处宣慰司。 明洪武十六年,置普安军民府,隶云南布政司。 二十二年,改置军民指挥使司,隶云南都司。 寻改,隶贵州都司《志》云:初置军民府,授土酋那邦妻恭。 恭卒,子普旦袭。 洪武二十五年,普旦与越州叛酋阿资等连兵袭陷普安府,事平,罢州置卫。 又移治今城。 永乐元年,改普安安抚司,属普定卫。 十三年,改为州初置安抚司,授土酋慈长。 十三年,长复谋不轨,因改为州。 隶贵州布政司领罗罗蛮民十二部,号十二营。 谓部长曰营长。 《名胜志》:州初治撒麻寨,寻迁海子,复迁卫郭。 万历十三年,迁入卫城。 万历三十年,改今属。 今仍为普安州,又置普安县属焉。 州当云、贵之噤喉,达川、广之声援,据险立城,控扼群蛮,实为要害。 ○普安城《志》云:旧城在今州东三十里,元普安路治此。 洪武中,迁于今治,城周七里有奇。 附唐废县州南百里。 地名黄草坝。 唐置县,属羁縻盘州。 又平夷废县,在州西百二十里。 即今云南之平夷卫。 又盘水废县,在州东盘江上。 《唐志》:盘州领三县,即此也。 天宝以后废。 今亦见云南陆凉州。 ○罗山废县,在州西百里香罗山。 又有永山、石梁二废县,俱在州西,皆元置,属普安路。 明初废。 ○番纳牟山州治西北,州之镇山也。 驿道经此,一名云南陂。 陂陀相续,往来者行石齿中,其西有和合山。 又营盘山,在州治西,相传武侯征南时结营于此。 《志》云:州治南一里,有雄镇山。 普安卫治在其下,治东又有笔架山。 三峰相峙,中峰特起。 八部山州东三十里,九峰摩空,一泉奔注。 普安旧治在其下。 又新盘山,在州东七十里。 新兴站在其上。 又八纳山,在州东北七十里,高二十里,顶宽平有潭,四时不涸,旧有夷寨。 又盘江山,在州东北百八十里,接安南、安庄二卫界。 《志》云:州东南百五十里,有杨那山,势极陡峻,者卜河出焉。 安南所在其下。 广午山州北九十里,林木郁然,下有小溪流入山穴。 又罗摩塔山,在州治北百八十里,四面峭壁,惟一径可通。 上有寨,其东北崖下瞰盘江。 ○香罗山,在州西百里,平夷千户所在其上。 又夹牛山,亦在州西百里,乐民千户所在其上。 又州西南二百七十里,有党壁山,四山环绕,东南一箐,外狭中旷,可容数百家。 土夷每避暑于此,又名躲瘴。 格孤山州东北四百五十里。 山势雄峻,界连滇、蜀。 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自曲靖帅师循格孤山而南,径捣乌撒。 盖循格孤之南而西北出也。 《志》云在州东南,似误。 ○得都山,在州东南四百二十里,一名白崖。 产雄黄、水银。 《志》云在州治东,亦误。 碧云洞州南三里。 本名水洞,外狭内广。 又州治南有新石洞乐民所城。 西有天桥洞,以有石如桥也。 ○盘江州东百里。 自安南卫流入永宁州界,又绕流入州境。 《志》云:州东百二十里有盘江渡。 即安南卫及顶营司接界处也。 又东南流入永宁州慕役长官司界。 《一统志》:盘江自乌撒普畅寨经州东北。 误。 又拖长江,在州东七十里,源出沙陀石崖中,下通盘江。 者卜河州东南百八十里。 源出杨那山,流经安南卫境,下流入盘江。 《志》云:州南二百里,有磨溪,即者卜河下流也。 又深溪河,在州东南百二十五里。 源出木邦寨,西南流经黄草坝,曲折三百里,入盘江。 ○软桥河,在州东三十五里。 又南板桥河,在州东南八十里,上接州南三十余里之大水塘。 俱流入盘江。 响水州南五十里,水入石洞,声闻数里。 又三一溪在州治东。 《志》云:水源有三:一出州北沙河庄,一出云南坡,一出城北三里目前山。 三流合一,入于水洞。 ○以冲海子,在州西南安所城南,周三里,深不可测。 旁有石门,海子之水注入焉。 ○芭蕉关州东八十五里,又倒木关,在州南四十里。 州西百十里又有分水岭关,东南三百四十里有安笼箐关。 ○何买寨,在州南。 洪武二十四年,傅友德等克普安,别将杨文拔何买寨,唐铎击破楚华山寨。 寨亦在州境。 亦资孔驿州西七十里石象山下,递运所亦在焉。 亦曰亦资孔站。 又西七十里至云南之平夷卫,滇黔孔道也。 天启二年,安邦彦叛,围贵州,四出侵掠,云南抚臣闵洪学遣兵援黔,收复新兴、普安等城,及亦资、孔站是也。 又新兴驿在州东七十里,亦曰新兴站。 有新兴堡城,周二里。 又东八十里至安南卫之尾洒驿。 ○湘满驿,在州治南,又有湘满站,在州城北。 又税课局在州城东门外。 保甸铺在州东。 弘治十一年,官军讨普安乱贼,营于保甸铺侧,为贼所袭,死者甚众。 ◇普安卫州治西南。 洪武二十二年建,属贵州都司,领守御所四。 今亦设普安卫。 乐民守御千户所州西南百里夹牛岭上。 洪武二十二年建,所城周一里。 平夷守御千户所州西百里香罗山上。 亦洪武二十二年建,城周一里。 安南守御千户所州东南百六十里杨那山下。 亦洪武二十二年建,城周二里。 安笼守御千户所州东南三百里安笼箐口。 亦洪武二十二年建,城周一里。 ◇都匀府东至平越府黄平州界二百二十里,西至龙里卫平伐长官司界百二十里,南至广西南丹州界三百十里,西北至平越府界百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七百十五里,至京师八千二百四十五里。 古西南夷。 汉、唐为地。 五代时,蛮名都云《五代史》:晋天福五年,都云酋长尹怀昌帅其属十二部附于马氏,即此。 宋为羁縻合江州、陈蒙州地。 元置都匀军民府《元志》:又有都云、桑林、独立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管番军民总管。 又有都云县,属定远府。 都云洞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宣抚司。 《一统志》:元置都云等处安抚司,属云南行省。 《通志》:元置都云军民府,领都云县。 定云府领合江、陈蒙二州,俱隶思明路,寻合置都云、定云等处安抚司,隶云南行省,皆未知所据。 明洪武十六年,置都云安抚司,隶四川布政司。 二十三年,改置都匀卫军民指挥使司自是改云为匀。 谓云之为物,变化不一。 改匀字,取均匀为义,仍隶四川布政司。 永乐七年,改属贵州都司时都匀卫领七长官司,卫属贵州都司,而七长官司则属布政司,寻复属卫。 弘治六年,复置都匀府与卫同城。 领州二、县一、长官司八。 今仍曰都匀府。 府山川环峙,控扼广远。 西固粤西之唇齿,北接川播之藩篱。 明初,散毛、散狗二蛮作乱,凉国公蓝玉遣凤翔侯张龙讨翦之,境内始宁。 天启初,都匀、麻哈之间,有长田一带苗蛮助安邦彦为乱,掠清平、新添诸路,饷道为梗,官军讨平之,贼势始杀。 《志》称黔中四苗仲,而狡悍无如匀、哈,制之不可无策矣。 ○都云废县府西南十七里。 《志》云:元置县于此。 又有都云、桑林、独立等处废长官司,在府西二百里。 今府城,明初卫治也。 洪武二十三年,苗叛,平羌将军何福讨平之,筑城于中都云竹林蛮寨,奏改安抚司为卫,都云为都匀。 从之。 初为土城,寻以石。 弘治中,改为府城,有门五,城周八里有奇。 又有内城,周不及二里。 今仍置都匀县。 合江废州《志》云:在府东南二百五十里,宋所置羁縻蛮州也。 元因之,寻改为合江州长官司。 考《元志》有峡江州,属管番军民总管府,盖讹为合江也。 明初废。 又陈蒙废州在府东南百里。 《志》云:亦宋所置羁縻州,元初因之,寻为陈蒙蛮夷军民长官司,亦属管番军民总管府。 明初废。 又定云废府,《志》云:在府东百五十里,元置。 今《元志》不载。 又府北七十里有都镇、麻乃等处废长官司,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亦明初废。 ○龙山府西五里。 高万仞,双峰插天,为府境之望。 《陆东游记》:出都匀西门,渡邦水河,河阔百余武。 及岸,西过小团陂,又西为观音坐山。 山旁道达姬家冲,稍西北上煤炭坡。 又西里许曰笄山,即龙山麓也。 盘曲崎岖三四里而及山巅。 群山环列,不啻儿孙。 郡城楼堞,市衢井舍,历历在目。 ○小孤山,在府西二里。 又府西北十里有养牛山,上有寨。 西北五十里有二龙戏珠山。 二山环绕,中有圆山,其状若珠。 东山在城东。 其相接者曰谯山,山高可望远也。 又蟒山,在府南三里。 府东南五里,又有文笔山。 ○七星山,在府北七里。 又府城西北一里有笔架山,三峰高耸,以形似名。 ○邦水河在府城西。 自邦水司流入,南流为都匀河。 罗氏云:都匀河即平越卫之麻哈江是也。 又东南径独山州,为独山江,入广西天河县境。 详见广西大川右江。 长河在府城北。 有二源,俱出山涧中。 至城东北三里,合流为一。 其下流达湖广黔阳县,可通舟楫。 又便河,在府城东,起自北门,历西南一带,环城围绕,阻绝诸苗入城之路。 今淤。 又三道河,在城东二里,下流合邦水河。 ○胡公堰,在府城北一里,明初指挥胡纲所筑。 城西之田赖以灌溉。 ○平定关府北二十五里。 其南有平定桥。 又靖盗关,在府北二十里。 威镇关,在府西四十里,今改为粟谷堡。 《志》云:府西十里又有屏山关,路通平伐。 贼往往出没于此,因增置关戍守。 摆沙寨府西北三十里。 天启初,府境长田诸苗应安邦彦为乱,平越官军讨之,克其摆沙大寨。 寨居诸寨之中,去平越百里。 官军由间道袭破之,进攻瓮岳等寨,复攻府城西南仲贼,克江时、户西、高平、养古数十寨,扫荡二百余里云。 来远驿府北一里。 又府北七十里有都镇驿。 ○云津渡,在府西一里,邦水河渡处也。 府东五十里又有扬安渡,即长河渡处。 近《志》云:府东四十里有马尾渡。 清平县府北百三十里,北至清平卫一里。 自昔为蛮夷地。 洪武十四年,开置清平堡。 二十二年,升为清平长官司,属平越卫。 二十三年,置清平卫于司北,因改属清平卫。 弘治八年,改司为县,属都匀府。 编户〔一〕里。 ○恭溪望城崖岭等处废长官司县东南三十五里,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明初废。 今为望城堡。 ○香垆山县东三十里,壁立千仞,延袤三十余里。 众山环列,若戈相向,盘亘三四重。 鸟道悬崖而上,可容百万人。 有瀵流一溪,沃畴千畎,聚落蜂屯,保以为奸。 正统末,苗韦同烈者凭险旅拒于此,官军讨之,久而弗克。 景泰三年,乃就抚。 正德十二年,苗阿向等复据旧巢作乱,列栅数十里,积粟聚兵,结都黎、都兰、大漂、大坝、龙对诸苗相形援,诏湖贵合兵讨之。 环列山下,弗克攻。 侦知苗俗以长至日为岁朝,至其夜,架梯悬崖,直捣其巢,焚其寨栅,遂平之。 因城香垆为官戍。 嘉靖十三年,增拨清平卫中左所兵戍守。 东山县东三里,有岩洞之胜。 又东二里,有马鞍山。 ○盔山,在县西三里,形如覆釜,一名锅底山,又西二里有葛贡山。 又石仙山,在县南三里。 又南一里有万朝山。 双乳山,在县北六里。 县北二十里又有罗仲山。 望城山县东二十五里。 又有笔架山,在县东二十里。 其相近者为小华山,又天榜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木级坡县南五里。 两木交生,如阶级然。 苗蛮恒出没于此,为戍守要地。 又龙王坡在县南四里,王家坡在县东一里,观音坡在县北二十里。 ○云溪洞,在县北十五里。 溪水从洞流出,资以溉田。 旧名大空洞。 相近有宾阳洞,一名小空洞。 《志》云:县北七里,有天然洞。 嘉靖十五年,新开其左为太极洞,土人以云溪、宾阳、天龙为三洞。 ○山江河县东五十里。 或云源出香垆山,又县东八十里有舟溪江,其上源即兴隆卫之重安江也。 并流而南,经平定长官司界,合为一川。 又南合于麻哈江。 东门溪在县城东。 又西门溪在县西五里,勇胜溪在县南九里,凯还溪在县北五里,下流皆合于山江河。 《志》云:县西北五里有葛贡连塘,有灌溉之利。 ○济生池,在县治西北。 《志》云:县城即清平卫城也。 正统十四年,苗贼围城凡十四日,军民赖此以济。 又有便河在城内。 正德八年,凿引城濠水注之,以防不虞,因名。 ○鸡场关县南十里。 又县北罗仲山上有罗仲关。 俱洪武二十五年建。 ○清平驿,在县治南。 《志》云:卫城南一里有清平驿。 洪武十六年,建为翁霾驿,隶四川黄平安抚司。 至十九年改清平驿,隶平越卫是也。 《滇程记》:兴隆卫达清平,有黄安、周洞、重安、罗冲、落灯等七亭,由清平达平越,有鸡场、胡资、杨老、羊场、三郎等五亭。 又云:陟梅岭关渡麻哈江,地与羊鸡之场为诸蛮互市处。 以十二辰相递,历十二日一市,每场岁三十市。 黎树寨在县东北苗寨也。 景泰二年,湖广督臣王来攻香垆山贼,分军一自龙场进,一自万朝山进,一自重安江进,诸将破黎树翁沟三百余寨,又招抚衮水等二百余寨,遂会兵香垆山下。 贼党缚其魁出降。 重安江,见平越府,即废重安长官司也。 ○龙角塞,在县北五十里,亦苗寨。 《志》云:县多犭乞犭老诸苗,是也。 都匀长官司府南七里。 《志》云:元为上都云等处军民长官司。 今《元志》不载。 明洪武十六年置司,授土酋吴赖为副长官。 景泰三年,授其孙正为正长官。 编户〔一〕里。 ○凤凰山司治南。 又司东十里有都云洞,洞有南北二门。 或云元置都云洞长官司,即此地也。 明初因之。 弘治六年,始徙长官司于今治。 ○黄土坡,在司境,苗寨也。 弘治三年,黄土坡蛮王和等作乱,官军讨平之。 ○都匀河司治南,即邦水河也。 自府城西南流经此,曰都匀江。 《志》云:司南有马尾河,独山、平州往来所经也,即都匀河矣。 又司境有羊咢诸苗,多濒都匀河而居。 邦水长官司府西二十里。 《志》云:元为中都云、板水等处军民长官司地,今《元志》不载。 明洪武十六年置司,土官吴氏世袭。 编户〔一〕里。 ○箐口山司西南二十五里,高险多箐。 《志》云:司境多犭木犭老属蛮,依山为险。 ○邦水河在司东南。 本名板水,后讹为邦。 即都匀河上流也。 一名板水塘。 平浪长官司府西五十里。 《志》云:元都云安抚司地。 明洪武十六年,分置是司,土官王应铭世袭。 编户〔一〕里。 ○凯阳山司西南六十里。 山险峻,有寨在其上,即凯口囤也。 围十余里,高四十丈,四壁斗绝,独一径仅尺许,盘旋而登,上有天池,虽旱不竭。 嘉靖十五年,部苗阿向据此为乱,抚臣陈光宅檄水西安万铨讨之,屯兵囤下者三阅月。 仰视绝壁,无可为计。 独东北隅有巨树,斜科偃蹇半壁间,去地二十丈许。 乃募壮士乘夜先登,垂徽引下,人继上,复攀缘至囤顶,仅得二三十人。 即举火发炮,大呼曰:天兵上囤矣。 贼惊起,自相格杀及夺径坠崖者甚众。 会抚臣失士心,阿向走免。 月余,复袭杀守囤官军而据之。 诏安万铨进剿,万铨招下之。 《平凯记》:凯口苗阿向自正德末据大囤为乱,官军屡讨之,不下。 嘉靖十五年,檄水西兵与官军合势俱进,寻破其囤,斩向。 向侄阿四者更名王聪,聚党袭破戍军。 复据囤为乱,官军复进讨。 聪乘夜来犯,官军擒斩过当,追击至囤下,沉贼于溪河甚众。 随援绳梯,直捣其巢,贼皆降溃,进攻老虎山,克之,追擒聪于里耸山中。 继而其党王佑、王毛复乘虚据囤,官军购旁寨顺民攻复之。 余孽走谷坡箐中,次第抚定。 悉擒其党,贼遂平。 于是更凯口囤为灭苗镇,益兵守御。 鸡冠山在县东,以形似名。 《志》云:司西北二十里,有雄黄洞。 ○麦冲河司东南十里。 岸有古寨,下流入于都匀河。 正德三年,都匀、清平间叛苗富架重恶龙作乱,官军讨之。 一由杨安干麦冲进,一由清平索驴撒毛进,即此麦冲河也。 平州六洞长官司府西南百五十里,元为六洞、桑远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明洪武十六年,置司,授土酋杨氏世守。 编户一里。 ○六洞山司西南七十里。 山险峻,上有大六洞寨。 ○凯口洞,在司东北三十里,苗人常避兵于此。 ○平州河司治南。 水中有沙洲,土人开肆贸易其上。 ○羡塘寨在司境。 洪武三十一年,顾成讨司境叛苗,破苗坡、羡塘、光金、蒙台诸蛮酋是也。 麻哈州府北六十里。 西至平越军民府三十里,北至清平卫七十里。 古蛮地。 元置犭乞犭老寨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通志》:元置麻峡县,寻改为麻哈长官司,迁治于犭乞犭老寨,误也。 考《元志》,麻峡属定远府,而麻哈长官司则《志》不载。 明洪武五年,改置麻哈长官司授土酋宋氏,后改为土同知,隶平越卫。 弘治八年,升为州,又改今属州内为石墙,外为土墙,有门四,领长官司二。 今亦为麻哈州。 州西控平越之肘腋,南壮都匀之肩背,苗蛮错聚,捍御所资也。 ○波陇山州东十里。 《志》云:州西十里有铜鼓山,有树状如圆鼓,因名。 ○玉屏山,在州北一里。 又州南二里,有天马山。 ○麻哈江州南五里。 其上流为两坌江,为水,下流即邦水河也。 《志》云:州南又有摆递河。 ○都镇驿州城内,都匀、平越之交也。 乐平长官司州西北四十里。 南至平越府二十里。 元犭乞犭老寨地。 明洪武五年,置乐平长官司,授土酋宋氏为副长官,隶平越卫。 弘治八年,改今属。 编户〔一〕里。 ○马场山司东北五十六里,与牧马场相连,因名。 ○乐平溪司治南。 下流合于麻哈江。 《志》云:司境有紫疆苗,夹溪而居云。 平定长官司州西北百里。 东北至清平卫六十五里。 洪武二十二年,置司授土酋吴氏,初属平越卫。 三十年,改隶清平卫,后又改今属。 编户一里。 ○扬古山司北二十里。 又有平孔山,在司南三十里。 ○舟溪江司东八十里。 又司东北五十里为山江河,有山江渡,至清平城四十里。 司东又有平定溪,流入山江河。 独山州府南百五十里。 东至广西融县界百六十里,南至广西天河县界二百里。 古蛮地。 元置独山州军民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洪武十二年,改为九名九姓独山州长官司境内有九名九姓苗也。 隶都云卫。 弘治八年,升为独山州有土城,仍属都匀府,领长官司二。 今仍为独山州。 州密迩粤西,襟带南服,为边隅要地。 ○独山州南二十里。 山尖圆高峻,无他山联属,因名。 又镇夷山,在州治南,山高顶平,土酋结寨其上,以镇苗蛮,因名。 ○独山江在州南,即都匀河之下流也。 又南入广西天河县界。 又母鱼河,在州南二十里,流入独山江。 ○阿坑关州北三十里。 又鸡公关,在州南四十里。 其相近者又有〈缶覃〉子窑关。 合江洲陈蒙烂土长官司州东百里。 西北至府城二百里。 《志》云:宋置合江、陈蒙二羁縻州。 元初因之,寻置陈蒙蛮夷军民长官司,隶管番军民总管府。 明洪武十六年,改置是司,授土酋张氏为副长官,属都云卫。 后改今属,编户一里。 ○丙王山在司东,高数百丈。 又梅花洞,在司东南三十里。 宣德九年,叛苗据此为变,都指挥顾勇讨破之。 相近者又有石黄洞,亦叛苗据守处。 《志》云:司境多短裙苗,皆依山洞为窟穴。 丰宁长官司州西南七十里,北至府城二百二十里。 《志》云:元都云安抚司地。 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司,授土酋扬氏,隶都云卫。 弘治八年,改今属。 编户一里。 ○行郎山司西南八十里。 山麓斗绝,山顶平坦,道路崎岖。 土人造梯以登,上有蛮民二百余家。 半山岩中有流泉涌出,四时不竭。 《志》云:司境有仲家苗,皆依山以居。 ○黑石关在司南,为戍守要地。 ○谷劳寨,在司西南。 洪武二十六年,顾成讨丰宁叛苗。 藩台、谷劳、摇安诸寨皆近司境。 ◇都匀卫与府同城。 洪武二十三年置卫,寻增置都匀府,而卫不改,隶贵州都司。 ◇平越军民府东北至偏桥卫百八十里,东南至都匀府百里,南至新添卫七十里,西北至四川遵义府三百五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二十里,至京师七千五百里。 《禹贡》荒服地。 秦为黔中郡地。 汉、唐为所据,叛服不常。 宋为羁縻蛮地《通志》:宋嘉泰初,土官宋永高克复麦新地,亦内附,号黎峨黑等寨。 元置平月等处长官司。 按《元志》有平伐、月石等处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疑即此地矣。 元置平月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管番军民总管府。 明洪武十四年,置平越卫军民指挥使司领杨义、麻哈、乐平、清平、平定长官司五,属四川布政司,寻改属贵州都司三十年割清平、平定二长官司属清平卫。 弘治七年,又改麻哈长官司为州,隶都匀府。 万历二十七年,平杨应龙,分播州地置平越军民府,与卫同城而理,领卫二、州一、县三、安抚司一、长官司一。 今仍为平越府。 府山溪深险,苗夷环伺,介黔、播之肘腋,为楚、蜀之藩维。 万历中,分道讨播,平越其北出之要也。 事平,置府于此,厚襟带之防,成崎角之势,屹然雄镇矣。 ○平越城今府治。 洪武十四年建土城,置卫于此。 三十年,改以砖石。 有门四,城周八里有奇。 今置平越县。 三陂地蓬等处废长官司府东南三十里。 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明初废。 今为地蓬铺。 ○叠翠山府东南三里。 群峰稠叠,青翠可挹,三江皆会其下。 又石关口山,在府东南二里,两崖如门,官路经其中。 又月山在府南一里,又南二里曰笔峰山。 高耸卓立,四时常青。 ○文笔山,在府东南五里,一峰挺秀,如立笔然,下临三江。 稍西曰天马山,与文笔并峙。 又有笔架山,亦在府南五里。 氵翁霾山府北六十里,山高林深,霾雾氵翁郁。 又峨黎山在府东八十里,绝顶有泉,又有穿岩,岩孔穿透,广容千人。 七盘坡府东五里,官道经其上。 高峻崎岖,折旋凡七,坡下有溪。 一云以盘回七里而名。 又倒马坡,在府西南五里。 官道经此。 骑行者苦其险仄,马多困踣。 ○燕子洞,在府西二里。 又西八里有百人洞,一名穿洞,清泉涌出,广容百人。 ○麻哈江府东南三里。 其上源即黄平州之两坌江。 南流入境,其水清深,萦绕城下。 又东南经扬义司界而入麻哈州境。 ○马场江,在府南四里,与羊场江通,其水湍急而深,中流如沸。 又南合于麻哈江。 《志》云:卫东南七里有三江口,三江即马场、羊场与麻哈江也。 三水会合,波流萦回,为郡之胜。 清水江府西四十里。 其上流自新添卫流入界,源远流阔,雄吞诸溪。 又北经乖西、巴乡诸苗界而入乌江。 天启初,安邦彦作乱,围贵阳。 抚臣王三善分兵从清水江驰救,是也。 地松河府东北十五里。 其地名松屯,南流入麻哈江。 又羊场河,在府东五里,横截驿道。 弘治十年建石梁于其上,曰通济桥,俗以为葛镜桥也。 跨两山间,石壁千仞。 从山坡百级而下,过桥则复百级而上,皆用舟渡,每患覆溺。 里人有葛镜者,捐赀建桥于此,因名。 流通马场江,入麻哈江。 ○冷溪,在府西南四十五里,流入清水江。 ○武胜关府南二里。 又谷芒关在府南四十五里。 梅岭关与新添卫接界,在府东四十里。 七星关,在府北五里。 《志》云:府东南二十里又有羊场关,以羊场河而名。 又有高平寨,亦在府境。 ○平越驿,在府城内。 又城南有平越站,又府南三十里有黄丝站,府东三十里有杨老站。 《志》云:自遵义入贵州之通道也,有杨老堡。 清平卫府东北六十里,东北至兴隆卫六十里,西至扬义长官司四十里,南至都匀府一百三十里。 古夷地。 明洪武十四年,始开置清平堡。 二十二年,增置清平卫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通志》:二十四年,移卫治于清平堡北。 似误。 万历二十七年,改属平越府初领清平、平定二长官司。 弘治七年,改清平司为县,属都匀府,又以平定司改属麻哈州。 《志》云:卫与清平县同城。 今城邑及山川险隘,俱详见清平县。 今亦设清平卫。 卫群山环拱,溪水交流,居川、黔之间,为要会之处。 兴隆卫府东北百二十里,南至清平卫六十里,西至黄平州界七十五里,东北至偏桥卫六十里。 古夷地。 宋、元皆为羁縻蛮地《通志》:宋为狼洞寨,属黄平府,元因之。 未详所据。 明洪武二十二年,始置兴隆卫军民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通志》:洪武八年,为四川播州重安长官司地。 二十二年,颍国公傅友德征南,以其地当西南要冲,始置是卫。 初名兴龙,后改为隆。 万历二十一年,改今属。 今亦设兴隆卫。 卫北接川播,东控溪蛮,为三方之保障楚、蜀、黔也,壮四达之噤喉。 ○兴隆城今卫治。 洪武二十六年建,寻以石,为门四,城周三里有奇。 ○香垆山卫西南十五里,与清平卫接界。 峭拔高耸,叛苗常屯据于此。 今详见清平县。 龙岩山卫城北一里。 一名龙洞山。 石势崭岩,水色深碧。 相传龙居其中,时出云雨。 明初卫名兴龙,以此。 一名狼洞。 其相接者又有揭榜山,崖壁端直而峻削,因名。 ○大翁山,在卫北二十里,形势雄伟。 其对峙者曰马鞍山,岩石甚胜。 飞云岩卫东三十里。 一名东坡山。 壁立千仞,奇胜万端。 下有澄潭,旁为月潭寺。 今置月潭公馆于此。 ○截洞,在卫南。 景泰二年,苗贼韦同烈伪称苗王,纠众数万屯聚截洞,攻平越、清平。 官军进讨,会师兴隆。 贼迎战,击败之,遂退据香垆山洞,盖与香垆山接。 ○重安江卫南三十里。 源出苗境。 两山夹岸,水深莫测。 当滇、贵驿道,维舟为渡。 又南入清平县界,为舟溪江,下流入麻哈江。 ○处洞河,在卫西十里,源出苗境,东流经处洞,至卫城西,有兴隆大河及兴隆小河流合焉。 又东入镇远府之镇阳江。 高溪在卫西南,傍有高溪屯。 又秀溪,在卫东三十五里东坡堡下。 下流皆入重安江。 ○大石关在卫北。 又卫南二十里有重安关。 关南有重安桥。 《志》云:卫西南二十五里,有重安巡司。 旧属黄平安抚司,今属黄平州。 ○东坡堡,在卫东二十五里,又卫南三十里有重安堡,皆置站于此。 又黄平驿,在卫城南,亦兼置兴隆站。 黄平州府北七十里。 西北至四川遵义府三百里,东南至兴隆卫界七十五里。 古荒服之地。 秦隶黔中郡。 汉、唐以后,为柯蛮所据,叛服不常。 宋为羁縻蛮地《一统志》:宋为黄平府,立上下三曲二长官司,隶叙州。 今《宋志》不载。 元置黄平府属播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八年,改为黄平安抚司,仍属播州宣慰司初杨氏世守其地。 元至元中,黄平蛮叛,播州杨氏将罗季明讨平之,遂有其地。 明初罗镛归附,仍令世守。 万历二十七年,改为州,又改今属。 今仍曰黄平州。 州控御蛮獠,襟带黔楚,且土田沃饶,山溪险固,北出播州,界壤相接焉。 ○黄平城今州治。 元置府于此,旧有土城。 明初因旧址修筑。 洪武八年,改建安抚司。 以地多叛苗,复置黄平守御千户所于城内,隶四川都司。 十五年,改隶贵州都司。 万历中,并所入州。 《城邑考》:城本洪武二十五年筑,以石,有门三,周九里有奇。 重安废长官司州东南百里。 元黄平府地。 明洪武八年,置重安长官司,授土酋张佛保,又以冯铎副之,世守其地,属播州宣慰司。 万历二十七年废。 《一统志》:司在播州东南四百里,又东三十里即兴隆卫司,近重安江,故名。 ○葛浪洞,等处废长官司在州西,元置,属播州军民安抚司。 明初废入黄平安抚司。 ○梯子山州西北五十里,山最高,中有一径至山之巅,屈曲陡峻,梯石为磴而上。 又都凹山在州西北三十里。 州北六里,又有琴坡山。 ○笔架山,在州治南,以形似名。 州南五里又有铜钉山。 相近者又有宜娘山,上有垒。 又斗崖山在州西五里,亦曰西岩山。 《志》云:废重安司北五十里有马鞍山,亦高峻。 马鬃岭州东四十里,官路所经,接镇远、石阡二府界。 岭之阳有马蹄井。 ○七里谷,在州东五里,俗名七里冲。 两山壁立,中通一路。 杨应龙畔时,屯兵二十七营于此,以窥黄平,盖以此为贵竹咽喉也。 又州城东有梅子洞,以多梅树而名。 又有燕子洞,在州西十五里。 ○两坌江州西南十五里。 有两源:《一统志》:两坌江源,一出上塘,一出大原。 流转三波,合而为一。 流入平越界,即麻哈江之上源也。 又州西有水,流入两坌江。 ○泠水河,在州城东,水白而寒,三伏亦不可涉,下流亦入两坌江。 西门河在州西北。 自北而东,入镇阳江。 又东溪在州东北,流入西门河。 ○苗里水,在废重安司西南,出苗里寨,下流入镇阳江。 ○马鬃岭关在马鬃岭上。 其东有镇宁关,属石阡府。 又烂泥关,在州北。 《志》云:州北十五里,又有深沟关。 ○丹章寨,在废重安司西南,旧为叛苗屯聚处。 余庆县州西百六十里。 北至四川遵义府百六十里。 元末为余庆州,属播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十五年,改长官司,隶播州宣慰司,土官毛氏世守其地。 万历二十七年,改置今县。 编户〔一〕里。 ○白泥废长官司县东北百四十里。 元置白泥等处长官司,属播州安抚司。 至正末,改为白泥州。 明洪武十七年,复为长官司,授土酋扬氏世守,隶播州宣慰司。 万历二十七年,并入余庆县。 ○拱辰山县南百五十里,以山势北向而名。 又紫霄山,在废白泥司东四十里,山势巍耸,上凌霄汉。 ○小乌江县南六十五里。 源出县东境之树溪。 西南流入于乌江。 《志》云:县东北有鱼窟头山,鳌溪出焉,下流入小乌江。 白泥河在县东废白泥司南。 源出黄平州葛根洞,流经此,又东北入南府界,亦入于乌江。 ○走马坪寨在县东南。 旧为控扼苗蛮之处。 嘉靖三十四年,督臣冯岳以播州之三度关、余庆之走马坪、石阡之龙泉司为三省接壤苗蛮之冲,请各立哨堡于其地。 瓮安县州西北百八十里。 西至四川遵义府百二十里。 《志》云:宋绍兴中,开设瓮水寨,为黄平府地。 土酋犹氏世守。 明洪武十七年,犹恭以地归附,授瓮水安抚司,属播州宣慰司。 万历二十七年,播酋杨应龙作乱,出瓮安,犯龙里。 事平,改置今县,编户〔一〕里。 ○草塘废安抚司县东百里。 元置旧州草堂等处长官司,隶播州军民安抚司。 土酋宋氏世有其地。 明洪武十七年,宋显威以地归附,授草塘安抚司,仍隶播州宣慰司。 万历二十七年,并入瓮安县。 ○旗山县南五里。 山顶有洞,一名川岩。 又万丈山在废草塘司东南二十里,崖壁高峻,矗立万丈。 又有后岩,在废草塘司治北,沿岩曲折而上,石壁列两傍,如雉堞然。 ○龙洞,在县北三里之鼠场,极幽邃,水深数仞,中有一石,横架如桥,宽平可涉。 ○乌江县西五十里,与四川遵义府接境。 又东北入石阡府界。 县境诸山溪之水,皆流合焉。 ○黄滩关县西十五里。 明万历中,李应祥自平越进攻播贼,破四牌、乾溪等寨,直抵黄滩关,是也。 《志》曰:四牌寨在县东四十里,旧播州叛苗所聚。 飞练堡在废草塘司北十里,傍有飞练泉。 万历中,播酋作乱,攻贵州边界,围飞练。 又攻东坡、烂桥诸寨,焚之。 楚黔路梗,黄平、龙泉所在告急,是也。 东坡寨即兴隆卫之东坡堡,与烂桥寨皆接偏桥卫境。 西坪寨在县西。 明景泰五年,草塘苗贼黄龙、韦保等作乱,攻劫西坪、黄滩等处屯寨营堡。 贵州督臣蒋琳会四川兵进讨,龙等据地泡山寨。 其党黄定干据水坪大寨,官军击破之,尽焚其巢。 分兵破中潮山及三百罗等寨,贼犹据沿江崖箐以抗拒。 于是克乖西、谷种、乖立诸寨,擒其贼首。 余寨遂望风逃遁。 ○乾溪寨在县东。 或云元所置乾溪、吴地等处长官司也。 明初,废为寨。 又东有中坪寨。 天邦囤在废草塘司西北三十里。 万历中,贵州兵讨杨应龙,与贼战于飞练堡。 贼佯走天邦囤,诱官军至,尽歼之。 湄潭县州北百里。 本播州之苦竹坝、三里、七牌地。 明万历二十七年,议者以湄潭川当川、贵之险要,始置县于此。 四十七年,官军讨永宁叛酋,败贼于湄潭,是也。 今编户□里。 ○容山废长官司在县东。 旧《志》:在播州东三百二十里。 元置容山长官司,隶播州安抚司。 明初因之,授土酋张氏世守,地界湖、贵间,溪山荒旷,土地卤瘠。 嘉靖中,为臻洞所残破,民夷桀骜,长官不能治也。 万历中,平播因以兵威略定其地,故有湄潭驿。 于是改置县,而长官司遂废。 ○湄潭水在县西。 《一统志》:播州东二百里有湄潭水,下流入乌江。 ○三江水,在废容山司东五里。 有三源,俱出苗界山箐中,流经司东之望浦,合为一川,下流亦入乌江。 凯里安抚司府东北百里。 西北至四川遵义府三百二十里。 本柯蛮地。 元为播州安抚司地《名胜志》:元置凯里安抚司,属播州军民宣抚司,土酋扬端世守其地。 明初,端之孙友与其弟仇杀而司废。 今考《元志》不载凯里司,疑有脱误。 明正统中,分播州宣慰司地,置凯里安抚司。 嘉靖九年,改属贵州清平卫《通志》:司在卫东四十五里。 万历二十七年,改今属。 今亦设凯里都司。 司接壤川、贵,于遵义尤为密迩。 语曰:骨肉醯,参商播、凯。 甚言其相倚之切也。 扬义长官司府东南二十里。 元为平月长官司地。 明洪武十四年置司,土酋扬氏世守其地,属平越卫,编户一里。 ○杉木箐山司西五十里。 峰峦高峻,苗倚为险。 《滇记》:由杉木箐出水西之卧遮龙场,约五十里。 又西有撒以河、乌西桥、六归河,皆水西境内之大道也。 ○十里溪司西八十里,清水江支流也。 《志》云:明初王师征蛮,尝驻兵十万于此。 ◇平越卫治府城内。 洪武十八年,置属贵州都司。 黄平守御千户所在黄平州治南。 洪武十八年建,亦隶贵州都司。 ◇黎平府东至湖广靖州二百三十里,西至都匀府界三百六十里,南至广西柳州府六百里,北至镇远府二百六十里,东北至湖广沅州三百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五十里,至京师六千二百里。 《禹贡》荆州荒裔。 秦属黔中郡。 汉为武陵郡南境地。 唐为夷、叙二州地。 宋为诚州地地分十洞。 五代时,属马氏置诚州。 后为土酋杨正崖所据,遂以十洞移徽、诚二州刺史。 宋乾德中,授其土酋为蛮夷官。 太平兴国中,十洞酋长杨通蕴内附,使其弟杨通宁来贡。 以通宁为诚州刺史。 淳化初,复以通蕴之子为诚州刺史,诏于武冈之西作城,赐名靖州。 寻为董氏蛮酋所据,而杨氏还次故诚州,遂与靖州分治。 熙宁八年,诚州蛮来降。 明年,靖州蛮董整白降。 诚、靖之分益可见矣。 元置上黎平长官司《元志》:上黎平及诚州富盈等处二长官司,俱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又有上里平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一统志》:元为潭溪等处长官司。 《元志》不载。 明洪武五年,置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 后又立五开卫,俱隶湖广。 永乐十一年,改置黎平、新化二府,属贵州布政司,领县一、长官司十三。 今仍曰黎平府。 府南通交广,北走沅辰,山川环绕,苗蛮错伺,为控扼要地。 ○黎平城今府治。 元置上黎平长官司,在府西。 明初,改设长官司。 洪武十八年,立五开卫以镇抚苗蛮。 十九年,始筑土城。 二十三年,改以石,环城为池。 永乐十一年,建府治于城西。 弘治八年,迁入城内,在五开卫治之南。 有门四,城周八里有奇。 诚州富盈等处废长官司在府西北,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明初废。 又五开洞长官司,《志》云在府境。 府东又有废铜鼓长官司。 皆元置,明初废。 《元志》不载。 ○五龙山在府城中。 高不逾数仞,广十余里,山势盘纡,连绵相属。 有二涧夹之,皆西北流。 中央曰黄龙山,府治其上。 南曰赤龙山,北曰玄龙山,皆以方名。 府城南北跨二山之巅,其傍二山,仅培娄耳。 宝带山府南三里。 蟠旋如带,亘二十余里,达城西北,皆山麓也。 其相接者曰笔架山,在城南五里。 又锦屏山,在城东三里。 山高耸,为郡之镇。 ○太湖山,在府东北五里,又府东北五十里,有挂榜山。 又五十里,有森嘉坡山。 又五十里,曰白山,皆苗贼出没处。 太平山府东四十里。 其东南二十里曰丑家山,苗贼巢穴也。 又巴龙山,在府东南九十里。 龙见山,在府东百里,皆高胜。 又有跕玻山,在府南四十里。 ○石井山,在府西南四十里。 又府西六十里,有天甫山。 西南百二十里,有四寨山。 又宝唐山在府西北百二十里。 山高广,为郡境之望。 摩天岭府东八十里。 其高摩天。 又铜鼓岩,在府东北二十里。 有洞高大如屋,深远可三里许,中有溪水横流。 又罗团洞,在府东北十五里。 洞门高广,旁有石磴如床,容二百余人。 ○福禄江在府西。 源出苗地,至府界为古州江,东至永从县,南合彩江,为福禄江。 又南合大岩江,为南江,流入广西怀远县界。 新化江在府西。 源出天甫山,东北流经八舟、龙里、亮寨、欧阳诸司,又东北入于沅江。 一名三石江。 又清水江,在府西北,出生番界,东至赤白两江口,合新化江。 ○宝带江,在府西南三里。 源出石井山下之庄家潭,东北流绕宝带山,沿城西北,至府城北五里,汇于潋村溪。 又东北经挂榜山,又北经亮寨西,又北入于沅江。 敛村溪府北五里,出府东北六十里之敛村山。 西流经太湖北而入于宝带江。 又宁溪水,在府东,源出府东南六十里之丑家山,北流经宁溪堡,又北入于敛村溪。 ○陵溪关府东九十里。 又府南百五十里有播阳关。 地青寨府南六十里。 又枷勺寨,在府南二十里,防苗要地也。 ○罗团堡,在府东二十里。 又东二十里为宁溪堡,有土城,周一里。 《志》云:宁溪山箐险厄,苗蛮出没。 隆庆中设堡,属隆里所戍守。 又二十里为铁炉堡,有城周三里。 又平苗堡,在府东九十里,今废。 一名苗坡堡。 《边略》:罗团以下四堡,皆五开卫军防戍。 水井堡府南二十里有土城,周一里。 又府东南三十里,有燕窝冲堡,山谷深险,苗贼潜伏处也。 亦曰燕巢冲。 ○镇罗堡,在府北九十里中林司界,今废。 黄团驿府东一里。 又东三十里有铜鼓驿。 又三十里为铁炉驿。 又三十里为江团驿。 《志》云:府东百二十里,有三里坪驿,有城,周一里。 又东三十里曰西楼驿,亦有小城,可戍守。 ○石家驿,在府东百八十里,即湖广靖州之石家堡也。 亦有土城,城北五里曰横江桥,通道所经。 又永平驿,在府东二百十里,亦有土城,东北去靖州不过三里,今亦详见靖州。 永从县府南六十里。 《一统志》:唐为溪洞福禄州。 宋改福禄永从军民长官司。 元因之,属思州安抚司。 今《元志》不载。 明初,改永从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改今属。 正统七年,又改为永从县,有土城。 编户二里。 ○江头山县西五里,又县南三十里,有上皮林山。 又南十里,为洒洞山。 又南二十里,有冲口山。 ○福禄江在县南。 自府西流入界,有彩江自县西流合焉。 南入西山阳洞司界。 ○永从溪,在县南三里,源出江头山。 东流入湖广通道县界,为多星江。 ○赤沙上寨在县西。 又县南有赤沙中寨,县东有赤沙下寨,又顿洞寨在县西南十里。 潭溪蛮夷长官司府东南三十里。 《通志》:宋置潭溪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属诚州。 元因之,属都云定云安抚司。 今《元志》不载。 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石文汉,属思州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三里。 ○潭溪旧城《志》云:旧址东北去府三十里。 本上黎平之官团寨,明初,置司于此。 正统间,始移今治。 ○铜关铁寨山司东二十里。 山高峻,其上平广,可容千人。 三面绝险,惟南有径可登。 《志》云:山之西一里,有石崖,四壁峭绝,中可容二百人。 ○磨山,在司东四十里。 又司西北二十里有天桥山,一名湾寨山。 ○潭溪在司南。 有巨石跨其上,广二丈余,长十倍之,名天生桥。 《一统志》:潭溪在洪州泊里司治南。 恐误。 ○顿洞寨司南四十里。 又有容洞、铜锣二寨,俱在司南七十里。 司境之寨,凡二十有五,此其最著者。 八舟蛮夷长官司府北七十里。 《通志》:宋置八舟蛮夷军民长官司。 元因之,属思州安抚司。 《元志》不载。 明初置是司,授土酋吴金骨。 初属思州宣慰司,寻改今属。 编户二里。 ○八舟山司治南。 上有石如人,名仙人岩。 ○八舟江在司南。 自府境流经此而入龙里司界,即新化江也。 ○新寨在司北。 又司北四十里有平南寨。 《志》云:司境之寨,凡二十,此为最著。 ○权寨,在司南。 其前有权寨渡。 洪州泊里蛮夷长官司府东南百二十里。 东至湖广通道县界八十里,南至广西罗城县界百十里。 《一统志》:宋置洪州泊里等洞蛮夷军民长官司。 元因之,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从征官李德舆世守。 初属思州宣慰司,寻改今属。 编户四里。 ○龙洞山司治南。 洞宽广,深里许,傍有龙潭。 又都莫山,在司南十里。 特洞山,在司西南五十里。 ○六平山,在司西北十里。 又司北十里有陆陪山。 《志》云:司东二十里,有石崖山,又东二十里,有磨山。 洒洞山在司西南。 下有泉,曰洒洞泉,亦名神泉。 明初俞通海克蛮贼于此。 《里道志》:洒洞北去府城百二十里。 ○洪州江司治北。 流经府东龙见山,下入靖州通道县境,入渠阳江。 渠阳江盖渠水之别名也。 又潭洞江,在司南一里,出龙洞山,东流合洪州江。 ○上黄溪,在司东南,源出洒洞山,东北流入通道县界,会洪州江,入于渠阳江。 《志》云:洪州司山势险绝,有泉数道,合流成江,深广可以行舟,即洪州江也。 ○特洞寨在特洞山上。 高数十仞,四面壁立,惟一径仅尺许,曲折而入,上有天池,虽旱不竭。 其中平田数百亩,皆腴壤也。 又东曰都莫大寨,去司治九十里,为苗贼哨聚之所。 ○江口寨在司北五里,又北十里曰草坪寨。 《志》云:司北四十里,有秦洞寨。 五十里,为吴家寨。 又潘老寨,在司北百十里。 又十里曰上黄寨,又四十里曰浦洞寨。 司境之寨,凡三十有八也。 曹滴洞蛮夷长官司府西北百里。 元置曹滴等洞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杨都。 万历初,属思州宣慰司,后改今属。 编户六里。 ○容江巴黄废长官司在司东南。 《一统志》:宋置,元析置曹滴洞司。 明初,以容江巴黄司并入曹滴洞。 按《元志》不载容江巴黄长官司也。 又旧曹滴洞司,《一统志》云:在府南六十里。 《黎乘》云:故地名龙峻,成化十年移治霸留,即今司治。 ○银赖山司南十里。 旧有银赖洞寨。 明初俞通海讨古州诸蛮洞,首克银赖洞及三门会水古州蒲洞,进克铜罗蛮,又克龙里四寨,克洒洞及上黄洪州迷洞。 又克杨潮三达及龙寨两洞,蛮贼悉平。 其地皆在府境。 苗沙山在司治西。 容江之水出焉。 亦曰苗沙洞。 又高韦山,在司南三十里。 高镜山,在司东七十里。 ○容江在司治西南,下流入福禄江。 ○高镜溪,在司东,出高镜山,流合新化江。 又高韦溪,出高韦山,下流亦入新化江。 ○忙敛寨司南五里。 又司南四十里有五湖寨,相近有高牙寨。 又赖洞寨,在司南七十里,或以为即银赖洞寨也。 相近又有铜罗寨,又司北四十里有罗洞寨。 古州蛮夷长官司府西北八十里。 宋咸平初,古州刺史向通入贡,其后皆臣附。 元置古州八万洞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杨秀茂,属思州宣慰司。 二十五年,古州蛮叛,都督俞通海讨平之。 三十年复叛,诏楚王、湘王合征之。 事平,复令杨氏世守。 永乐十一年改今属。 编户二里。 ○废古州在司东。 《志》云:在府北八十里。 原隰平旷,可为邑居。 相传宋时古州治此,土人呼为里古州,又北三十里有古城屯。 ○古州江在司西南。 又南流入府境,即福禄江之上源。 ○王梅寨司北四十里。 又司北三十五里,有秦洞寨。 司北六十里,有蒲洞寨。 《志》云:司境之寨,凡四十有五。 西山阳洞蛮夷长官司府西南二百里,古生苗地。 明永乐五年,置司授土酋韦方魁,属思州宣慰司。 十一年,改今属,地多峒人,犷悍难治。 正统中,峒人叛乱,后稍平。 嘉靖八年,复韦昌金世守。 编户二里。 ○大岩山在司治北。 《志》云:山之西为高峰岭,又西南有西山,东有大有山。 ○小岩山,亦在司北,与大岩山相连。 ○大岩江在司南。 源出大岩山,东南流入福禄江。 《志》云:福禄江自永从县南流入境,会于大岩江,亦谓之南江。 湖耳蛮夷长官司府东北百二十里。 《志》云:元置湖耳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元志》不载。 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扬再禄,属思州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改今属。 十二年,又以土酋欧景甫为副长官司,属新化府。 府废,仍属黎平府。 编户二里。 ○白云岩山司西五里。 又西三里有响水洞。 水出洞中,冲激有声。 《志》云:司西又有犭乞狼山。 ○石流山,在司东三十里,飞泉迸出,乱石四流。 又东十里有九牛山。 ○朗溪在司东。 源出石流山,一名楠溪。 东流入湖广会同县界,亦曰郎江。 《志》云:朗江旧流东合清水江,入沅水,其后南徙,土人谓之变溪。 ○清泉,在司治西南。 两石相向,中有泉穴,深不可测。 ○固安寨司东二十里。 又司北二十里,有秃洞寨。 又北十里有溪口寨。 ○长滩寨,在司西三十里。 又张寨,在司西北二十五里。 《志》云:司境之寨,凡四十有八。 亮寨蛮夷长官司府东北九十里。 元置亮寨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龙政中,属思州宣慰司。 永乐中,属新化府,后改今属。 编户一里。 ○程岩山司西五里,石壁临溪,其相接者有罗丹山、龙池山。 又西有石门山,皆高胜。 ○错寨在司西南。 《志》云:寨南有错寨渡,又罗丹寨在司西罗丹山下。 ○诸葛寨,亦在司西。 《志》云:府北八十五里,有诸葛营,即此寨也。 司因以名。 欧阳寨蛮夷长官司府东北八十里,《志》云:元置欧阳洞军民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 《元志》不载。 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扬氏世守,属思州宣慰司。 永乐中,属新化府,后又改今属。 编户一里。 ○东茶山在司东。 《志》云:司西七里,有邦寨山,又西曰吴寨山。 ○东茶溪在司东北,出东茶山,流入亮寨界,下流合于湖耳司之朗溪。 新化蛮夷长官司府东北六十里。 《志》云:元置新化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元志》不载。 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欧明万,属思州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增置新化府治焉。 宣德十年,府废而长官司如故,属黎平府。 编户一里。 ○六叠山司西十五里。 盘回六叠,始至山顶,因名。 ○杨家寨司东五里。 相近有莲花、乌潭、琴图等寨。 又司东十五里有休团寨。 中林验洞蛮夷长官司府北百里。 《志》云:元置中林验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元志》不载。 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从征官杨盛贤,仍属思州宣慰司。 永乐中属新化府,后改今属。 编户一里。 赤溪湳洞蛮夷长官司府东北三百里。 《志》云:元置赤溪湳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元志》不载。 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吴世铭,属思州宣慰司。 永乐六年,杨通谅以功为正长官,而吴氏副之。 寻属新化府,后改今属。 编户一里。 ○江口寨司南三里。 又司南十里,有小湳寨。 《志》云:司境连苗窠,屯寨错列,由山路三百里而达镇远府。 龙里蛮夷长官司府北八十里。 《志》云:元置龙里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官抚司。 《元志》不载。 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杨光福,仍属思州宣慰司。 永乐中,属新化府,后改今属。 编户一里。 ○{浦女}洞寨司北十五里。 明景泰四年,{浦女}洞贼由石流山攻掠古城乡,参政甄完击败之,追至黄蘖山而还。 山盖在司界。 ◇五开卫在府治北。 洪武十八年建,隶湖广都司。 今设卫,仍隶湖广。 黎平守御千户所府西南三十里。 洪武二十一年,置有土城,周一里有奇。 中潮守御千户所府东南四十里,建置同上,有土城,周不及二里。 《志》云:府东南百十里,有中右所。 百四十里,有中中所。 皆置土城为戍守处。 盖府境诸司皆在西北,惟洪州一司僻在东南。 中潮等三所皆在洪州北境,其间丛山峻坂,密箐深林,磴道萦纡,中惟一径,东达通道县,西至郡城,中潮其冲也。 苗贼出没,必由于此。 盖府东南之锁钥矣。 新化亮寨守御千户所府东北五十里,建置同上。 有土城,周三里有奇。 龙里守御千户所府东北八十里。 洪武二十五年置,有土城,周二里有奇。 龙,亦作隆。 新化屯千户所府东北四十里。 又东北至新化司二十里,建置同上。 有土城,周二里有奇。 其相近有江口、关峡二堡,皆为守御处。 《一统志》:五所俱属五开卫。 ○平茶所,在府东九十里,亦有土城,周二里有奇。 去所二十里曰来威屯。 又有平茶屯所,在府东百二十里。 亦有土城,周一里有奇。 又怀仁所,在府东南百三十里。 今废为朝阳屯。 又长春所,在洪州司北,今废为上黄堡。 武阳所,在府西,今废为天甫屯。 平和所,在府东北,今废为龙岩湳洞屯。 平茶以下,皆洪武二十五年所置也。 ◇铜鼓卫府北百二十里。 洪武二十年建,后二年废。 永乐三年,复建,隶湖广都司。 卫城周三里有奇。 今设卫,仍隶湖广。 ○楚王山卫东三里。 《志》云:卫城四围皆高山,可以屯兵。 其东三里,曰楚王山,有楚王川垒,明初征蛮时筑。 ○清水江在卫西南,即新化江也。 江水清深,旁皆乱山丛箐,为生苗巢穴,可通竹木牌筏,至靖州之远口堡。 《志》云:自卫而西百二十里,抵清水江,江南三十里,抵亮寨司。 似误。 ○枫香堡卫东三十里。 成化中,水冲苗蛮为患,因设堡筑城,拨卫军戍守。 又东四十里为黄泥关,山溪险隘,可据为囤。 又五十里至纠坡堡。 嘉靖初,吴洞苗为患,设立堡城,置军哨守。 又百里至靖州。 石炭堡在卫西。 又西为营寨。 又西为山洞屯。 《志》云:卫西八十里,抵藕洞苗寨,皆山箐深险处。 发布时间:2025-05-12 08:00:03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