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百二十二 内容: 卷一百二十二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叙》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贵州三◇思南府东至铜仁府界二百九十里,西至四川遵义府界四百里,南至石阡府界百四十里,北至四川彭水县界六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二百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三百九十五里。 《禹贡》梁州荒裔。 秦黔中郡地。 □□因之,后□□□。 后周武帝时内附,以其地属黔州。 隋初置务川县,属庸州。 大业初,改属巴东郡。 唐武德四年,置务州治务川县,贞观四年,改为思州。 天宝初,曰宁夷郡。 乾元初,复故。 宋为羁縻蛮地。 政和八年,开置思州仍治务川县。 宣和中废。 绍兴初,复为思州。 元置府,寻改置思州军民安抚司《通志》云:至元中改为思南宣抚司,隶湖广行省。 《元志》不载。 明洪武五年,改思南宣慰使司,治今镇远府,隶湖广布政司《志》云:思州自唐永隆中已为田氏所据,历宋至元皆内附。 明初,田仁厚等献地来归,置司授之,仍令世守。 永乐十一年,改为思南府时宣慰田宗鼎以不法废,因改为府。 隶贵州布政司,领县三、长官司四。 今仍曰思南府。 府襟带川、蜀,控扼黔、楚,山溪连亘,蛮獠环错,昔人以为柯要路唐初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柯要路,请置郡抚之。 盖地接黔、播今四川彭水县,故黔州治。 播州,今四川遵义府。 自播以西南,皆汉柯郡地,形援便易也。 安化县附郭。 隋务川县地。 《志》云:唐置思州,治务川县。 后没于蛮。 宋大观初,蕃部长田恭归附,仍置思州。 后废置不一,元初置新军万户府,寻改为思州军民安抚司,徙治龙泉坪。 其地有龙泉,因置龙泉平长官司为附郭。 今石阡府龙泉县是。 后毁于火,移治清江。 至元十八年,仍还旧治。 至正中,田氏族属相争,分据其地,以献伪夏,始设思南道都元帅府,复徙今治。 明初改为宣慰司,治镇远州。 二十二年,还治水德江。 永乐十一年,始为府治。 弘治十四年,始建土城。 嘉靖二十八年,以石。 万历二十八年,复分置安化县于郭内。 城周四里有奇,门五。 编户二里。 永德江长官司附郭。 在府治东南。 元置水特姜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土酋张坤元世守其地。 明洪武初,张乾福来归,置司授之。 二十二年,改今名,为宣慰司治。 永乐十一年,为府治。 十八年,复以土人扬潮海为副长官。 今编户四里。 蛮夷长官司附郭。 在府治西南。 洪武十年增置,授土酋安辉世守,复以李斌副之,属思南宣慰司,寻为司治。 今编户三里。 ○思王废县在府南。 唐武德三年置,属思州。 贞观初,州废,属务州。 四年,改务州为思州县,仍属焉。 唐末废。 《志》云:县在府南,水路三百里。 今镇远府东八十里有故城。 又扶欢废县,在府西南五十里。 《志》云:唐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扶欢县,属溱州,以县东有扶欢山而名。 后废。 溱州,今见四川真安州。 多田废县府西北四十五里。 《唐书》:武德四年,务州刺史奏置,以土地稍平,垦田盈畛而名。 贞观八年,改属费州,后废。 《志》云:县北有乐浮山。 又扶阳废县,在府西北八十五里。 刘句曰:隋仁寿四年,庸州刺史奏置,以扶阳水为名。 今《隋志》不载。 唐武德四年,属务州。 贞观四年,改属费州,后省。 ○城乐废县,在府西北百五十里。 唐武德四年,山南道大使赵郡王孝恭招慰生獠,置属思州。 初筑城时,人歌舞之,故曰城乐。 贞观初,属务州。 八年,改属费州。 后没于蛮。 涪川废县府东北百里。 《隋志》云:开皇五年置,属黔州。 大业初,属黔安郡。 唐武德四年,属务州。 贞观四年,属思州。 是年置费州治焉。 天宝初,改州为涪川郡。 乾元初,复为费州,后州县俱废。 宋白曰:州界有费水,因以名州。 《通志》:费州,后周宣政初置。 唐武德间,移州治蒙笼山。 误。 废县在府西。 隋初置,兼置州治焉。 大业初,改州为郡。 唐武德二年,复曰州。 刘句曰:蛮首领谢龙羽遣使朝贡,授州刺史,封夜郎郡公是也。 又改县曰建安。 四年,又改州曰州,寻复故。 开元中降为羁縻州,属黔州都督府,后废。 《志》云:州南有新兴废县,唐初与州同置。 又有宾化废县,亦隋初置,属州。 唐因之。 后俱废。 《通志》云:《唐志》称蛮国,其王号鬼主,别部曰罗殿王。 似去今郡甚远,盖思州迁徙亦不一地,故址亦不可得而考矣。 废充州《志》云:在故州北百五十里。 唐武德三年,以别部蛮置,所领平蛮等县七。 《通典》:羁縻充州所领有梓潼县,与湖广沅州西废业州接界。 开元二十五年,充州酋赵君道来朝。 又后唐天成二年,有清州刺史宋朝化来朝。 宋乾德三年,有南宁州刺史龙彦舀来贡。 景德四年,有罗瓮井都指挥使颜士龙来贡。 皆蛮也。 《寰宇记》:南宁州,本清溪镇,唐置,在黔州西南二十九日行,从南宁州至罗殿王部落八日行,与云南接界,曰充州,曰琰州,曰犍州,曰庄州,曰明州,曰州,曰矩州,曰清州,凡九州。 每年朝贡自州、袭州、峨州已下凡四十四州,洞内羁縻而已。 时于黔州置都督府,管播州下五十三州,即南宁州以下诸州。 是也。 又梓潼废县,考新、旧《唐书》不在充州七县之列,未详所据。 或曰、充等州皆在今黎平、都匀之境。 废庄州在府境。 隋郡地。 唐贞观三年,以南谢蛮首领谢疆地置南寿州。 四年,更名庄州,领石牛等七县,寻复置清兰县属焉。 十一年,升为都督府。 景龙二年,府罢,属黔州都督府。 州南百里,有桂岭关。 又废应州,在庄州之北。 刘句曰:南蛮别种有东谢蛮,在黔州西数百里,地方千里。 贞观三年,首领谢元深入朝,因开其地为应州,领都尚等五县。 《唐志》:东谢蛮在西爨之南,居黔州西三百里。 又废矩州,与应州相近,唐武德四年置。 显庆初,矩州人谢[C043]灵反,黔州都督李子和讨平之。 唐末,仍没于蛮。 废明州在府南境。 刘句曰:西赵蛮在东谢之南,其地山洞深阻,莫知里数。 南北十八日行,东西十二日行。 赵氏代为酋长。 贞观二十一年,西赵酋长赵磨奴请内附,因置明州。 其土俗略与东谢同。 胡氏曰:东谢蛮西接蛮,南接西赵蛮。 之别部,曰罗殿,今广西买马路。 自桂州至邕州横山寨二十余程,自横山至自杞国三十二程,又至罗殿十程。 唐贞观十三年,渝州人侯弘仁自开道,经西赵出邕州,以通交桂,即此道也。 又蛮州亦近府境。 唐贞观中置,领巴江一县,属黔州都督府。 贞元十三年,有蛮州刺史宋鼎等请入朝,即此。 寻没于蛮。 ○岩门山府城西南。 两相对峙,岩壁险峻。 官道出其中,左曰大岩门,右曰小岩门。 永胜、武胜二关依岩而立,郡之门户也。 去岩门数里,有迎春、藏春二洞,又有钟鼓洞,皆奇峭。 ○万胜山,在城东南一里,四面陡绝。 元末红巾之乱,郡人避兵于此。 又城东三里,有东胜山。 思唐山府东北四里。 《胜览》云:山南连河只水,北枕内江水。 内江,即水德江也。 又有三峰山,《志》云:在城东,高竦奇秀。 或曰即城南三里之三台山。 又天马山,在城南二里,与三台相接。 ○大龙头山,在府东北七里。 其南有白鹿峰,在城东七里。 又铜锣山,在府东十五里,以水出山峡中如锣鸣也。 或曰:以山形如锣而名。 又东十五里为马鞍山。 石柱山府西二十里。 顶有巨石,参差屹立,为郡之胜。 又思王山在府西南三百七十里,旧名龙门山。 又无党山,在府城南百里。 四面悬绝。 或云即婺川县之华盖山。 未详。 ○屏风山,在府北百二十里。 府北百八十里,又有石马山。 峰峦竦拔,独冠诸山。 上有巨石如马。 又蒲竹山,在府北二百里,山极高峻。 ○乌江在府城南。 自石阡府流入界,至府南十里,经鲇鱼峡,湍流澎湃,险不可言。 旁有大岩,岩有一孔,若鲇鱼口然。 经城北一里,有香炉滩。 滩石如鼎,因名。 滩下为白鹭洲,突出中流。 《志》云:洲在城东北一里,双峰峙左,二水绕傍。 又北历狮吼洞。 乌江越府城三十里,至洞下,泻十余里,声如狮吼,舟莫能行。 稍北为潮底泊。 江流经此,平静无波,商旅皆于此易舟而下。 至府北三百五十里为龚滩,洪涛汹涌,声震如雷,长十余里,惟轻舟始得济。 又北历袁滩而入四川彭水县界,亦谓之黔江,亦谓之涪陵江也。 详见前大川乌江。 水德江府东南一里。 源出乌江,东北流入四川彭水县界,入涪陵江。 又思印江,在府东三十里,旧名思印水,源出朗溪。 下流合水德江,唐以此名州。 上费溪在府东北百里,旧费州以此名。 北流入四川黔江县界,亦曰黔江。 又东北入湖广施州界,谓之清江。 ○青鸾溪,在府西五十里,下流入乌江,俗名黑鹅溪。 石牛潭府西南三十五里,澄澈深广,水际有石如卧牛,因名。 又龙泉,在府东二里万胜山下。 马家泉,在府南十三里。 自山麓悬流,势如瀑布,俗名白水泉。 皆有灌溉之利。 ○永胜关府西二里。 府西南二里又有武胜关。 皆在岩门山下。 ○太平关,在府东一里。 府南十里。 又有德胜关。 《志》云:府城西南又有水关。 ○洪渡,在府北三百里,盖即乌江渡口,其傍居民皆事舟楫以济人。 板桥镇府东百二十里,有巡司戍守。 《志》云:司旧置于石阡府苗民司北。 弘治十四年,酉阳蛮争沿河司地,因迁司治于此,以固藩篱。 又府西北二百八十里,有覃韩偏刀水巡司。 府北三百七十里,有都儒、五堡、三坑等处巡司。 司本属婺川县,后改今属。 婺川县府北二百四十里。 隋开皇末置务川县,属庸州。 大业初,属巴东郡。 唐武德四年,置务州治此。 贞观四年,为思州治,后废。 宋政和八年,仍置务川县,为思州治。 宣和四年,废为务川堡,隶黔州。 绍兴初,复为县,思州治焉。 元曰婺川县,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初属思南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安夷废县在县南。 本务川县地。 宋政和八年,析置安夷县,属思州。 宣和四年,废为寨,属黔州。 绍兴初,复故。 元并入婺川县。 《通志》:今镇远县,即宋之安夷县,恐误。 ○华盖山县西十里。 峰峦高大,林木深邃。 昔人尝避兵于此。 或以为无党山也。 《胜览》云:无党山在思邛县南四十四里。 亦详见附郭。 又安峰山,相去里许有笔架山。 又多罗山,在县西四里。 其相接者有马鞍石岩,又西一里有山羊岩,皆高胜。 又木悠峰,在县西四十里。 上有水月宫,产朱砂。 岩前山县东北二十里。 山产朱砂。 又东北三十里,有长钱山,亦产朱砂,地名板场。 《志》云:县有板场坑、水银场税课局盖置于此。 成化九年废。 又泥塘山,在县南五十里,亦产朱砂。 ○大岩山,在县东八十里。 山有岩屋,颇深广,容百余人。 又卧龙山,在县北五十里,地名祥川。 其相接者有金藏崖,颇幽胜。 《志》云:金藏崖在县东五十里。 ○倒羊江县北五里。 江城关临其上。 或云:江源出华盖山,东北流入于乌江。 又丰乐河,在县东五十里。 又有罗多水,在县东八十一里,流经县东六十里之丰乐渡。 合丰乐河南流入府界,注于乌江。 又河只水,在县东二十一里。 流合丰乐河。 《志》云:河只、罗多皆獠姓名也。 暖塘县北五里。 至冬尤暖,秋分后鱼皆聚焉。 又县东北二十里,有来雁塘,昔有雁集于此,人以为瑞。 ○焦岩关县东十二里。 关北有焦岩渡。 又缺窑关,在县东北百五十里。 ○乌金关,在县西二十里。 又西十里曰杉木关。 又石板关在县西五十里。 又西二十里曰长滩关。 江城关,在县北五里。 又县北八十里,有天生关,百里有濯水关。 《志》云:县西南百三十里,有九杵关,路通遵义,旧为要害。 又县西有石槽、檬子、土地三关,俱接遵义境,旧皆有兵戍守。 《通志》:九杵关在县东三十里,似误。 印江县府东三十里。 唐开元四年开生獠地,置思邛县,属思州,在今镇远府界,后废。 宋政和八年,置邛水县,属思州。 宣和中废为堡,隶黔州。 绍兴初复置县,隶思州。 元置思邛江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后讹邛为印。 明初因之,授土酋张氏世守,隶思南宣慰司。 永乐中,属思南府。 弘治十八年,长官张鹤龄罪废,改置今县。 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大圣登山县东五里。 山高耸,为县境之望。 ○思印江县南十里。 源出朗溪司,北流入水德江。 又中洲溪,在县北五里,流入思印江。 ○峨林关县南七里。 又秀宝关在县南三十里,犭乞楠关在县东七十里。 沿河溪长官司府东北二百十里,西北至婺川县百七十里。 元置,属播州军民安抚司,以土酋张文龙世守其地,冉永安副之。 明改今属。 编户三里。 ○鬼岩山司东十里,高百丈,延袤二十余里,为江东诸山之望。 东南接酉阳境。 又高歇峰,在司北十里,形如削壁,高耸入云。 ○河由江司北十里。 源出铜仁府乌罗司。 又石马江,在司西百三十五里。 下流俱入水德江。 《志》云:司北五里有五门滩,四十里有培塔滩,乱石横江,水势最险。 又有黎芝滩,与湖白滩相距十里,崖石险峻,皆江流所经也。 ○桃竹溪,在府北高歇峰,下流合河由江。 朗溪蛮夷长官司府东四十五里,北至沿河司二百六十里。 唐贞观八年,置朗溪县,属巫州,在今湖广沅州界。 元为朗溪洞,洞人犭乞獠据此。 明洪武十年置是司,授土酋田荣。 永乐四年,又以土酋任鉴副之,属思南宣慰司。 十一年,改属乌罗府。 正统四年,府废,复改今属。 编户二里。 ○琴德山司东五里。 山多材木,望之郁然,为司之胜。 ○仁溪在司治前。 出山岩中,自高而下,居人引以溉田。 中有川主洲在司治东南,居人建川主庙于其上,因名。 ○皂岭关司东五十里。 又司北四十里有松岭关。 ◇思州府东至湖广沅州界九十里,东南至湖广天柱县界二百五十里,南至黎平府界三百里,西至镇远府界百里,北至铜仁府界百二十里,东北至湖广麻阳县界二百八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二十里。 《禹贡》荆州。 秦为黔中郡地。 汉为武陵、二郡地。 唐为思州地。 宋因之。 元属思州军民安抚司《通志》:元至元十二年,思州田氏降,置沿江安抚司,隶思州安抚司。 寻自龙泉坪移安抚司治清江,即此地也。 后宣抚仍还旧治。 至正中,其族属镇远州知州田茂安始分据其地,以献伪夏。 于是创设思南府,而宣慰田琛徙治都坪。 思州自此分为二。 按《元志》有沿河等处长官司,疑即《志》所称沿江安抚司。 明洪武三年,分置思州宣慰司《志》云:吴元年,田氏归附。 是年始置宣慰司,仍隶湖广行省。 以田琛世其职。 一云:明初以思南授田仁厚,而以思州授其子弘正。 琛即弘正之子也。 永乐十一年,改为思州府时田琛与思南宣慰田宗鼎有隙,弄兵坐废,隶贵州布政司,领长官司四。 今仍为思州府。 府东连沅、靖,西抵涪、渝,扼瓠之噤喉《元志》:思州蛮有犭羊犭黄、犭乞猪、木犭、猫数种,盖皆瓠之苗裔,为楚、蜀之唇齿。 且重山环抱,溪水萦流,商贾贸迁,居民辐辏,实西南雄胜之地矣。 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附郭。 元置台蓬、若洞、住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六年,改置是司授土酋何梦霖。 二十五年,省入黄道溪长官司。 永乐十一年复置,授土酋周斌与何氏,并世其职,为府治。 十三年,营府城,后复展筑。 有门四,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平溪废长官司府东北五十里。 《志》云:元置平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都云军民府。 考《元志》:平溪等处长官司属管番军民总管府,去府境似远。 明初废。 又废都素府,《志》云:在府北七十里。 元初置,寻废。 ○松园屯山府城北。 高大磅礴,为郡之镇。 《志》云:府治北有后山,旧在城外,议者以俯瞰城中,敌至难守,乃筑石城环之,周百二十丈。 今亦曰据胜山。 又龙塘山,在府城北,产铅铁。 一云:山在府东六十里。 又平山,在府北十里,顶平如台。 ○独峭山,在府东北一里,孑然孤峭,卓异群峰。 又平轩山,在府东一里,一作平壖山。 又岩前山在府东五十里。 峨山府南三里。 其山律而嵬峨,登陟颇艰。 下有架溪,跨以木桥。 往来者经其上。 《志》云:府南一里,有点灯山,亦高竦,夜常有光如灯。 又上下住溪山,在府西三十里,诸溪之水流经山下,潴而复流,因名。 白崖府西五里。 高峻难登,中有空洞,下临深潭。 ○打宝坡,在府南五里。 又府南百里,有岑贾坡,外接洪江,苗所出没。 又十万囤,在府东十里,其地平旷,可屯十万兵。 ○清江在府东,即氵舞水也。 经镇远府境,曰镇阳江。 流至府西三十里,曰注溪,以众水所潴也。 又东经城南曰架溪,至府东三十里曰平溪,流入湖广沅州境,注于沅江。 《志》云:府东八里曰异溪,以小水派流,合平溪大河而名。 ○洒溪,在府城北,源出都素司之马口溪,绕城北而东,合于架溪,谓之清江。 一云,洒溪在城南,似误。 养苗溪府西北八十里。 源出岩洞中,有巨石障流,土人架木槽引以灌田。 又转水在府西北四十里,群山四合,水经其间,众流悉汇,旋绕数曲。 风气完固,可建城邑。 引流而东南,至府北十里,为纸漕溪。 又东南,入于清江。 ○龙溪,在府西五十里,相传土人击铜鼓于此而龙出,因以成溪。 府西二十里又有凹溪,东岸有油鱼洞,西岸有铜鱼洞,俱流合于清溪江。 ○平溪关府东北三十里,又东北三十里有鲇鱼关,俱属平溪卫。 又黄土关,在府南十五里。 ○盘山关,在府城北。 《志》云:关倚城临水,一径盘回。 又清平关,在府南一里,都哨关在府东一里。 平溪驿府东北四十里。 平溪卫城外有平溪渡。 又东北三十里有晃州驿,又七十里为便溪驿,有便溪浮桥。 又东五十里即沅州也。 ○磨寨,在府北五里,有磨寨渡。 又府北五十里,有云盘渡,转水津济处也。 都素蛮夷长官司府西九十里,本蛮地。 明初为马口寨,属黄道司。 永乐十一年,始置是司。 编户二里。 ○土麻山在司治北。 又江头山,在司东北三十里。 《志》云:山在府西北八十里,旁有歇路坪,土人每遇节序,则相聚笙歌于此。 又天应山在司东南十里。 旧《志》云:山在司西百里,最高耸,土人尝祷雨于此。 呼雷而雷应,因名。 ○天平囤山,在司南二里。 《志》云:土人避兵处也。 又有狮子口山,在司境平牙寨,为洞苗出没处。 ○马口溪司北一里,即洒溪上源也。 又左溪,在司南十里。 泠水溪,在司西南二十里,下流俱入于清江。 又竹溪河,在司北,流合洒溪,有竹溪河渡。 施溪长官司府北二百五十里,元置施溪、漾头等处长官司,属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迁置施溪长官司于平地寨,授土酋刘道忠,隶湖广沅州卫,寻属思州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改今属。 编户一里。 ○丹川废县《通志》云:今司治。 唐武德初,置丹川县,属夷州。 贞观初,州废,改属务州。 是年县废。 县盖以溪水产丹砂而名。 旧《志》:施溪司在府南百四十里,似误。 ○御屏山司北里许。 又司北二十里者蜡傍山。 其相近者有六龙山,苗常出没于此。 ○漾头山,在司南三里,又大龙坑山在司西三十里。 独径岩司东北十里,路狭岩险,设隘御苗。 《志》云:司境有朱砂坑四十八面,明初督其课以充贡,寻改折秋粮二十三石。 罢其贡,坑犹存。 ○施溪司东里许,其上流自铜仁府来,流经司北十里,有龙门滩。 滩险损舟,下流达湖广辰州府界。 黄道溪长官司府东北百三十里。 元置黄道溪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初仍置司,授土酋刘贵,又以土酋黄文聪副之。 二十五年,迁治武陵坪,仍属思州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改今属。 编户一里。 ○丹阳废县《通志》:今司治。 唐初置丹阳县,属思州。 贞观初改属务州。 二年废。 旧《志》:黄道司在府南百二十里,似误。 ○野鸡坪废长官司,在司西。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废。 《志》云:司西有务程龙鳌坪长官司,又有岳溪都坪长官司,洪武二十五年,俱废入黄道司。 ○旗头山司西三十里,山势险峻,高可万仞。 又鳌山在司西八十里,以形似名。 ○黄崖冲山,在司西南五里,山势险固,其中平广,有据险避苗囤。 又杨柳岩,在司西二十里,亦险峻。 九曲坡司西十里,山高路险。 又田壖坪,在司西北三十里,四山围绕,中有广原沃野。 坪前半里为小石桥,路出晃川,通沅州大道。 又前四里余为大石桥,皆往来通津也。 嘉靖中,议者谓田壖坪一带系平溪、万山、黄道等卫司及沅州相邻接,为三省屯寨通衢。 又迫近大陇山叛苗,宜筑一城,增兵戍守云。 ○泉洞,在司西七里,崖壁千仞,瀑泉飞泻,下成溪河。 以艇从傍入,洞广容百人。 ○黄道溪司西南八十里。 《志》云:司北五里有淘沙溪,西北三十里有瑰楼溪,五十里有白崖溪,为思州、铜仁分界处。 溪左山上常有戍兵屯守。 又田塍岩溪在司西五十里,有渡。 诸溪下流皆附平溪大河入于沅江。 ○龙泉,在司治北。 其水清洁而甘,居民赖以溉田。 ◇平溪卫府东北三十里。 西南至清浪卫七十里,东北至湖广沅州百六十里。 洪武二十二年建,隶湖广都司。 今设卫,仍隶湖广。 卫当黔、楚之冲,控御溪苗,东西应援,良为要地所属关、堡、驿、站,分见上府境及湖广沅州。 ◇镇远府东至思州府界二百二十里,东南至湖广靖州界四百二十里,南至黄平州湄潭县界六十里,西至平越府兴龙卫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遵义府界百四十里,北至石阡府界百八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里,至京师七千三百三十里。 《禹贡》荆、梁二州荒裔。 汉为郡地。 唐为思州地,寻没于蛮蛮名竖眼大田溪洞。 元初,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寻改为镇远府,属思州军民安抚司《通志》:元至元十二年,置招讨司。 二十年,改为军民总管府。 似误。 明洪武五年,改为镇远州,隶湖广行省《通志》:时改置思南宣慰司,治镇远州。 二十二年,始徙治水德江州,直隶湖广布政司。 永乐十一年,仍于州置镇远府,隶贵州布政司。 正统三年,省州入府,领县一、长官司二。 今仍曰镇远府。 府东达沅辰,西通贵竹,当往来之冲,为扼要之地嘉靖中,知府周瑛议镇远东接沅州,西接播州,中间道路险阻,乃云贵往来必繇之所,而所属邛水、施秉等司县,又与洪江一带生苗接踵。 百姓平居无事,皆带镖弩自随,有事则肤刃接矣。 故镇远者云、贵之门户也,邛水、施秉者镇远之噤喉也。 欲通云、贵,当守镇远;欲守镇远,宜经营邛水、施秉等司县。 此形势之可考,事理之必然也。 镇远县附郭。 《一统志》:元置镇安县,寻改安夷县,后又为金容、金达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地,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改为镇远、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属镇远州,授土酋何氏世守。 正统三年,改属府。 弘治十一年,长官何伦以罪废,因改为镇远县。 《城邑考》:府旧无城,嘉靖三十年议者言府治前逼大江,后逼高山,参错广轮,丈不盈百。 纵使筑城,寇自高临卑,势难固守。 迤西三里,地名平昌。 高爽饶衍,可容万家。 后山如圭如笏,前江环绕,如拖练然。 四围诸山,皆如龙翔马驰,拱揖相向,宜于此设立城池。 但地连镇远卫教场,宜相视地形,彼此易置。 不果。 乃即旧址为城,有门三,周四十五丈,而于江南岸筑土城为县治。 编户三里。 ○思邛废县府东南九十里。 唐开元中,置思邛县,盖治此。 《思南志》:府东南三百九十里有废思邛县,即此也。 后徙而北,今为印江县。 又思王废县,在府东八十里,亦唐故县治。 今俱见思南府。 《通志》:府境有定安、永安二县,皆元置,属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寻废,未知所据。 金容金达旧长官司《志》云:在今府东八十里,元初置司于此。 又有杨溪、公俄等处废蛮夷军民长官司,在府西。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 明初,并其地置镇远金容金达司,是也。 又晓爱、泸洞、赤溪等处废长官司,在府东。 又府东七十里有卑带洞、大小田等处废长官司,皆元置,属思州安抚司。 明初俱废。 《通志》:府南有废德珉蛮夷长官司,元置,未详所据。 ○中河山府治东半里。 《志》云:元置镇远军民总管府以授田氏,治中河山上,即此。 有两水夹流,山处其中。 两崖皆有巨石,卓立水中,上丰下俭,呼香炉崖。 南麓有洞曰太和洞,北曰北洞。 一名东岩洞。 又吉祥山,在府治西半里,临江,状如燕窠,上有吉祥寺。 《志》云:府城中有五老山,以五峰相接而名。 ○铁山,在府东北三里,石皆铁色,下为铁溪。 溪之第一湾,有巨石,下瞰如屋。 其第二湾,有长潭,潭之北岸为铁山绝顶,南岸石委积成洞,有蹊隧通镇阳江。 江边群石错立,急湍奔泻,名浮石滩。 其东有石侧立,上多树木,名古牛崖,郡之名胜也。 又笔架山,在府东南五里,三峰并耸。 石崖山在府治北。 石高百仞,屹立如屏,亦曰石屏山。 郡之镇山也。 山半有石窦,久雨窦中水出,其明如虹,则江必溢。 居民候此以避水。 山右有路旋绕屈曲,名九曲冈。 《志》云:苗自金浦狗洞来,必由县后大石崖山。 自施秉鼓楼坡来,必由卫后小石崖山。 有事时戍守于此。 ○双峰山,在府西三里,一名平昌山。 《志》云:诸山自府北境白羊坡顿伏而来,至此方止。 双峰圆耸插天,江水环其前。 四山回合,中有平原可居,演武场在焉。 又一里有狮子山,自东南望之如狮,自北望之如展旗。 又六里有白石柱,临江骈立,一大一小,高数十丈。 西至偏桥,有西峡渚山,悬崖飞瀑,奇胜不一。 观音山府东十里,岩石错立,俗名观音岩。 《志》云:府西十里,亦有观音岩,岩高数十丈,屹立江上。 下有石洞,可据船而入,称为幽胜。 又太平山,在府东二十五里,上有小池,虽旱不涸。 ○巴邦山,在府东南四十五里,周围陡绝,苗蛮出没,居人尝避兵于此。 又思邛山,在府东南八十里。 《一统志》:山连思邛水,在旧思邛县东。 又都来山,在府东南九十里。 《志》云:山在旧思邛县东五十里。 唐锦州有常丰县,与此接界。 又都波山,亦在旧思邛县东,接洛浦县界。 常丰、洛浦在今铜仁府境,去府界远,恐误。 鼓楼坡府南十里。 冈阜重复,状如鼓楼。 又马场坡在府东十五里,两旁皆深谷,中有一路,苗自白虫来者必经此,为戍守要地。 ○大洞,在府东五里分水岭北,俗名七间屋。 以宽广相似也。 嘉靖中,好事者名曰凌玄洞。 ○镇阳江在府治南。 一名镇南江,又名氵舞溪。 《汉志》:无阳县有无水,首受故且兰,东入沅。 今受兴隆黄平诸水,过府城而东流三百余里,入于沅江。 铁溪在城东北铁山下,南流入镇阳江,其水刚利可淬铁。 又焦溪在府东十里,宛溪在府东十五里,梅溪在府东五十里,秋溪在府东百三十里,下流皆汇于镇阳江。 ○松溪,在府西北一里,府西五里有牙溪,又西五里曰小田溪,相近者曰勇溪,犭乞犭老所居,傍多隘口,又白冰溪在府西三十里,自盘石奔流入江,洁白如冰。 自铁溪以下,所谓镇远九溪也。 平宁陂府西六十三里,居民引水溉田,四时不竭。 又龙池,在府北一里。 ○云根五窍泉,在府西油榨关崖下,五窦并出,行者藉以济渴。 ○油榨关府西三十里。 旁有二仙坡山,二峰突立,其状如人。 崖壁险固,控拒所资。 又焦溪关,在府东三十里,临焦溪上,有焦溪桥。 《志》云:府东三里有复古关,府治东有东关,城北又有北津关。 西北有镇西关,旁有西关泉。 府西三里又有西南坡关。 西二十里有望云关,相近者曰九曲关。 俱洪武二十二年以后次第增置。 又铁山关,在城东北铁溪上。 瓮蓬关府西五十里,为戍守要地。 《志》云:府东四十里,有沙关,地名金蓬洞。 又东二十里,有梅溪关。 ○清浪关,在府东七十五里,清浪卫治于此。 烂桥关府西七十五里,镇阳江西岸长坡上。 万历中,播酋杨应龙作乱,焚东坡烂桥,楚黔路梗。 即此。 东坡堡,见兴隆卫,盖与烂桥相接。 又紫冈关,在府西北八十里。 ○老鹰关,在府东北九十里,与思州府都素司接界。 又凯料关,在府北九十里,与石阡府接界。 《志》云:自瓮蓬关以下,俱洪武二十三年以后置。 相见堡在府西。 《志》云:堡初属沅州,后属镇远卫。 嘉靖中,改属府。 又柳塘堡,在府北,属偏桥卫。 ○茅坪寨,在府南,苗寨也。 成化二年,茅坪诸处苗作乱,官军讨平之。 镇远驿在府治西。 又偏桥驿,在府西六十里。 清浪驿,在府东九十里。 《志》云:驿西去卫十五里,又西五里有清浪桥。 施秉县府西南六十里。 《通志》:元至元二十年,置施秉、前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元志》不载。 明洪武五年置施秉蛮夷长官司,授土酋杨氏,属思州宣慰司。 永乐十年,长官杨政麒从宣慰田琛之乱,官废。 正统九年,改置今县。 编户二里半。 ○岑{敖山}山县北一里。 《尔雅》:小山多石曰{敖山}。 土人呼高为岑也。 元末有陈元帅者,屯兵于此,营垒尚存。 又岑麓山在县治后,四面陡立,冈峦重复。 《志》云:县初治仁化镇。 正统十四年,苗叛,县毁。 景泰间,招抚复业,依此为治。 巴施山县东北二十五里,其山圆耸插天,状如卓笔。 又癞头坡在县北十五里军民会哨于此。 ○洪江在县治南,即镇阳江之别名也。 又有秉溪,在县西南,北流入洪江。 ○响泉,在县治内,泉声触石如雷,冬夏不涸,灌溉甚广。 ○岑麓堡县治北。 《郡志》:县旧有岑麓等四堡。 又邛水司,旧有荡洞等十六堡。 镇远司,旧有金浦一堡。 正统十四年,皆为苗贼所毁。 天顺、成化间,议于府境及邛水司要冲处所立荡洞、岑麓、八弓、得民等四堡,不果。 成化八年,始筑荡洞堡。 嘉靖中,始筑岑麓堡。 后相继修葺,为守御之备。 偏桥长官司府西六十里。 元至元二十年置偏桥中寨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安德,属镇远州。 正统三年,改属府。 编户二里。 ○凤凰山司北三里,又司东二十里有马鞍山,与府接境,峰峦特起,形如马鞍。 ○瓮蓬洞,在司东十五里,江水经此而出,隘口凡五。 行舟过此,如入瓮中。 瓮蓬关以此名。 稍西又有芙蓉洞,水自洞出,流经瓮蓬。 长不满百尺,高百余丈,旋凿旋塞。 又果老岩,在司西五里,亦幽邃。 ○杉木河在司北。 出黄平州湄潭县界,流入境。 又东南入镇阳江。 又黄平河,在司西。 其上源即黄平州之西门河也,下流亦入镇阳江。 ○偏桥在司东十里。 左倚高崖,右临溪水。 斫石架木,以通往来。 又有烂桥关,在司西十五里,见上。 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府东八十里。 《志》云:元置安宁县,寻改邛水县。 《元志》不载。 明洪武五年,置团罗、得民、晓隘、陂带、邛水五长官司。 二十五年,并四司入邛水司,授土酋袁诚本为副长官,属思州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五里。 ○马首山司南一里。 其山东昂西伏,状如马首。 明长官邓章尝聚兵保民于此。 又岑楼山,在司东南八里。 金朝山,在司西十五里。 又西五里为巴邦山,与府接界。 ○岑药洞,在司西八里,崆峒深邃,莫测其际。 ○邛水在司治南。 源出蛮地,东流入洪江。 ○荡洞堡在司东北。 又司东南有得民等堡,为戍守要地。 《黔略》云:邛水、施秉与洪江一带生苗接踵,清浪卫止控扼在外道路,其苗所自入防御最切者,荡洞、得民诸处是也。 ◇镇远卫在府治西南镇阳江西岸。 洪武二十三年建,领长官司一,隶湖广都司,今亦设卫本省,湖广仍设镇远卫。 臻剖六洞横坡等处长官司卫西七十里。 元置臻洞、涪洞等处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即此地。 明初废,洪武二十三年,改建是司。 ◇偏桥卫府西六十里,偏桥长官司南。 西南至兴隆卫六十里。 洪武二十三年建,隶湖广都司。 今亦设卫本省,湖广仍设偏桥卫。 卫当黔、播之咽喉,为辰、沅之藩屏。 苗蛮有警,卫实当其冲。 万历二十六年,播酋袭据偏桥,掠兴隆、镇远,楚黔路梗。 事平后,益为重地余见上偏桥司。 ◇清浪卫府东七十五里。 洪武二十三年置,隶湖广都司。 今设清浪卫,仍隶湖广。 卫当往来之冲,控扼苗蛮,亦为要地。 ◇铜仁府东至湖广麻阳县界百二十里,东南至湖广沅州界八十里,南至思州府黄道溪长官司界七十里,西南至思州府都素长官司界二百里,西至思南府印江县界二百里,北至四川邑梅长官司界二百二十里,东北至湖广五寨长官司界百五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七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里。 《禹贡》荆州南裔。 汉为武陵郡地。 隋属清江、明阳二郡。 唐初为辰州地。 垂拱初,分置锦州。 五代以后,仍没于蛮《通志》:宋为思、珍二州地。 元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初,隶思州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置铜仁府,隶贵州布政司,领县一、长官司五。 今仍曰铜仁府。 府东连溪洞,北接苗,窥伺之患,视他郡倍多。 盖辰、沅之要隘,而思、石之门户也。 镇压得人,则楚、黔两路可恃以无恐矣。 铜仁县附郭。 元置铜仁,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 《一统志》:初隶都云定云等处安抚司,后改隶思州也。 明洪武五年,改置铜仁长官司,授土酋李氏世守,隶思州宣慰司。 永乐中,建府治焉。 万历二十五年,以土司李永不职,改置今县。 《城邑考》:府旧无城,景泰二年,始筑土城。 嘉靖二十七年,改以石,有门六,城周五里有奇。 编户五里。 ○常丰废县《志》云:在府西南五里。 唐垂拱二年置,曰万安,属锦州。 天宝元年,更名常丰。 今见湖广麻阳县。 又洛浦废县,在府东北,亦唐锦州属县也。 今见湖广永顺宣慰司。 ○德明洞废长官司,在府西北,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明初废。 ○东山府城东。 嶙峋峭拔,迥出群山,为郡之镇。 又东里许,为天乙峰,亦雄峻。 又石笏山,在府东五里,一名文笔山。 《志》云:文笔山在府东南五里,高插云汉。 ○铜崖山,在府城西南,高十仞,屹立铜仁大小二江间。 又天马山,在府南五里。 又南一里曰晒袍山,其南四里曰双贵峰。 《志》云:府南三十里又有玉屏山。 俱秀耸。 诸葛山府西十里,形势突兀。 俯瞰诸垤,上有武侯屯营故址。 《志》云:府西三里曰三台山,其相接者曰半月山。 又有席帽山,在府西二里。 凤山,在府北三里。 皆以形似名也。 又狮子山,在府南七十里,以山形雄踞而名。 百丈山府西百里。 峰峦律,林木丛茂。 一云山在府西二百十里。 又层嶂山,在府西百十里,层崖叠嶂,如壁立然。 《志》云:府西二百里,有独崖山。 又有将军山,在府北六十里。 ○黄蜡洞,在府东五里。 又东五里有滴水洞,又府北四十里有川江洞。 皆深邃。 ○铜仁大江府城西南。 源出乌罗司西,九龙山东。 流经城南,又东入湖广麻阳县界,谓之锦水,下流入于沅江。 ○铜仁小江,在府城西。 源出府西北瓮济洞,东南流至府治,西北合于铜仁大江。 今城西南有双江渡,崖削水深,渡以小舟,即二江合流处也。 ○龙势关在府东北。 又东北有石榴关。 《志》云:毛口寨隘在府东北二十里,黑坛隘在府东北七十里,张家寨隘在府东北八十里。 又倒马关,在府北。 又北有清水塘关、芭茏瓮梅关及倒水关,并为守御处。 ○施溪漾头关,在府东南三十里,接施溪司界。 亚寨堡府西北六十里。 宣德七年,总兵萧绶大征叛苗,于贵州设亚寨等十堡,是也。 后遂为戍守重地。 又孟溪堡,在府西一百里。 《通志》云:宋置龙泉葛泽长官司于此,元因之。 宋元《志》皆不载。 明初置今堡。 又小桥堡,在府西北百八十里,接四川酉阳平茶司境,亦苗蛮出入之冲也。 又落马堡,在府西北二十里。 落壕堡,在府西五里。 城北堡,在府城北门外。 石子营府北三里。 又府西三里,有坝地冈营。 东三里,有木桶营。 《志》云:府境近郊之守,如石子奥、黄蜡滩、坝地冈、木桶营、凯槽溪、龙于寨诸处,皆为要地。 又乌业营,在府西北,一名乌泥营。 又西北有河界营,嘉靖二十七年,讨叛苗,官军自铜仁进屯乌泥营,又屯河界营是也。 ○天生寨,在府北百二十里。 正德八年,官军讨叛苗,入天生寨囤,绝蛮峒水道,贼平。 今其地有天生桥。 又龙于寨,在府西二十里,其地有龙于渡。 又开添铺,在府南,有兵屯守。 《通志》:府境有废太平溪金场。 永乐十三年置,宣德八年废。 省溪长官司府西百里。 《一统志》:元置省溪等处军民长官司,隶都云定云安抚司。 后改省溪、坝场等处蛮夷长官司,隶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杨氏,又以戴氏副之,隶思州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改今属。 编户一里。 ○五云山府西五里。 常出五色云,因名。 又江头山,在司西九十里,罗江出焉。 司北三里又有仙女洞,亦幽胜。 ○罗江司北二里。 源出江头山,至司西二十五里,其流始大,东流合于铜仁江。 水产金,或谓之省溪。 又司北七里,有云舍泉,西流注于罗江。 提溪长官司府西百四十里。 《一统志》:元置提溪等处军民长官司,隶都云定云安抚司,后隶思州军民安抚司。 《元志》不载。 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杨秀纂,后又以张秉仁副之,属思州宣慰司,寻改今属。 编户一里。 ○磴山司东三里。 山高险,有石磴萦纡而上。 又滥泥山,在司西三十里。 ○提溪司西五里,源出滥泥山。 引流而东,入于铜仁大江,中产砂金。 《志》云:府东一里,有印江,流合提溪。 大万山长官司府南百里。 元置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杨政华,仍隶思州宣慰司,后改今属。 编户一里。 勒舍废长官司在司东。 《志》云:元置,属思州安抚司,寻废入大万山司。 ○新坑山司北五里,岩谷深邃,土人尝避兵于此。 《志》云:山产朱砂、水银。 又大万山,在司南三里,司以此名。 ○司前溪司南一里。 出大万山,东北流入于铜仁大江。 乌罗长官司府西二百里。 宋为乌罗洞,属思州。 祥兴元年,湖南制置使张烈良等起兵兴崖山,军败奔思州乌罗,为元军所袭,皆战死。 元因置乌罗、龙于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杨世雄,属思南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置乌罗府治焉。 又以冉兴祖为副长官司。 正统四年府废,改今属。 编户三里。 ○九龙山司西九十里。 高百丈,下分九枝,铜仁大江出焉。 俗名饭甑山。 又迎虹山,亦在司西南,高出群山之表,朝旭初升,山色光映,因名。 相近又有云朵山,秀丽如云。 ○石梁山,在司东五里。 山石横亘,如栋梁然。 又东五里有琴阁山。 《志》云:司东十三里,又有木降山。 木耳坡《志》云:在司治旁,官道经其上。 俯视群山,森列其下,苍翠郁然。 ○观音囤,在司西南三里,崖壁峭峻,卓然天险。 上有三井,可容五百人。 又万胜蹬在司西南三十里,上亦有井,可容百人。 苗乱,土人恒藉此以避兵。 ○乜江司治南。 上纳乌罗溪、羊溪二水,下达湖广辰州,可通舟筏,其旁地为宋陇诸苗蛮所据,阻绝不通人迹。 ○木耳溪,在司西南。 源出山洞中,其流曲折,东抵平南寨,为九十九渡水。 又乌罗溪,在司治东,源出林箐诸山,流潆司前,为乜江上源。 ○平南关在司南。 其相近者,又有野猫关,东近府境之孟津堡,西近思南府朗溪司界。 向设官兵戍守。 平头著可长官司府西北百三十里。 元置平头著可、通达等处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杨氏。 又以田氏副之,属思州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属乌罗府。 正统四年,改今属。 编户一里。 ○森崖山司治西。 峰峦高耸,林木蓊郁,望之如云。 又石榴坡,在司西南,道出乌罗司,最险仄,有毒雾,行者畏之。 ○甘梗泉在司南石崖中,一泉涌出,清浊分流,居人资以灌溉。 ○地架堡在司东北。 控御苗蛮,最为要地。 《边略》:地架及小桥、亚寨,与湖广麻阳县之鸦剌关为三省连接处,戍守最切。 鸦剌守则铜信溪、小坡水、草奥水、打田石、羊头等处,隘兵可以不用。 亚寨守则毛口寨、石子奥、黄蜡滩、白水洞等处,隘兵可以不用。 地架守则孟溪堡、平南关、冠带河、瓮绞囤、龙于寨、张家寨、四十八旗、提溪、省溪等处,隘兵可以不必全用。 地架、亚寨不守,则张家、毛口、瓮绞诸处防御最切矣。 嘉靖中,议者又以地架偏在一隅,应西迁苗羊坪,为地架、小桥适中之处,可与乌罗、朗溪相应援,不果。 油蓬堡在司西。 《志》云:司孤悬苗界,地最广饶,赋役出办居多。 与乌罗、朗溪及四川之邑梅司接壤,守御至切。 而油蓬堡、苗羊坪、冠带河皆置戍处也。 嘉靖中,议者以孟溪堡偏守一隅,宜迁于油蓬堡,乃平乌二司适中处,且可与四十八旗相应援云。 又冠带河堡,在司西南,苗犯思石,此为必由之道,有险囤可以固守。 ○四十八旗屯军,在司东南,为湖广军民杂处之地。 嘉靖中,议筑堡于此,恃为险囤,不果。 地运寨在司东南,苗寨也。 《志》曰:贵州叛苗有黑潭、乾溪、骂劳、吕、骂冲、地所、塘寨、蜈公、地运、平头、地根、老条、龙塘、苟脑、山总、栗凹、治古、麦地、抱木、老见、旦逞、普杓、田坪、乌牌、平茶、麻峒、木枰等二十七寨,多在铜仁北境。 《边略》:嘉靖二十七年,贵州及湖广境内群苗皆叛,备兵使者赵之屏讨之,分兵屯河界、龙势、麦地三营,剿境内龙塘、鬼堤、江口、小茶园、麦地、都库、骂劳、桐木坪、上下中地、所见、老条、新江口十四寨,又调湖广鸦剌、眉亮二营,剿境内田坪、旦逞、栗凹、匏颈、麦冲、狗脑坡六寨,又调四川地架、平茶二营剿境内塘寨、地根、地、地架、吕蜗、新寨、抱木、普杓八寨,次第克平,前后凡七十二垒,是也。 ◇石阡府东至铜仁府界八十里,东南至思州府界三十里,南至镇远府界百八十里,西至平越府余庆县界百六十里,北至思南府界百二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里,至京师七千七百六十里。 《禹贡》梁州荒裔。 汉为郡地。 唐为思、夷二州地《通志》:唐武德四年,置夷州,即今府治。 误。 宋为羁縻蛮地。 元置石阡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明初,改隶思南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置石阡府,隶贵州布政司,领县一、长官司三。 今亦为石阡府。 府山溪峻险,江水萦纡,悬崖削坂,茂树深林,为黔、播参连之地,蛮苗丛蕞之墟。 盖边方胜境,形援要区也。 石阡长官司附郭。 元置石阡等处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杨正德,属思南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为府治。 十四年,又以土酋安景文为正长官,而杨氏副之。 《城邑考》:府旧无城,正德五年,始筑土城。 嘉靖初,建三门,城周三里有奇。 ○龙山在府城东南隅。 山高耸,左崖畔有古洞,洞内石隙中有水泻入深潭,至春弥漫,流出五巴寨,入于大溪,冬则涸。 时有大风飓发,俗呼为风鬼洞。 《志》云:洞在石阡司治后龙山下,即此。 又金鸡山,在石阡司治东,高百丈。 又东有黄杨山,上多黄杨木。 又知府山,在府东三里,其右曰侯山。 崖门山在府治西南。 有两山,高下相并,谓之崖门。 崖下水流合平茫水,入大溪。 西上有洞向北,深广莫测。 《志》云:司西五里有排衙山,其相近者曰云堂山,一名琵琶山。 草塘后洞苗所出没处也。 《一统志》:琵琶山在府南四十里。 ○骆驼山,《志》云:在石阡司西三里。 又西为飞马山。 府西南又有挂榜山,府南曰温塘山。 青山府北七十里。 山高耸,多林木。 又北五里为笔架山。 《志》云:石阡司北又有文笔山。 又迎仙峰在府西北百五十里,下有龙塘泉。 ○望乡崖,在府西百六十里,下亦有泉,曰望乡泉。 香炉囤府北十里。 平地高二十丈,可容五百人。 避苗寇者倚此为险。 又十万囤,在府南六里,可容十万人。 ○寒林箐,在府城西,以竹树阴森而名,城西北有杉木箐,多杉木。 秋满洞《志》云:在石阡司治南。 成化中,郡守余志《记略》曰:府南梭寨隔岸有山,高峻凌空,下有秋满洞。 洞门开敞,洞后穿过塘池寨、平茫溪,石泉长流,资以灌田。 正统间,苗贼为乱,民多窜入洞内。 贼不敢入,但守洞口,计当困死。 民从洞后逸出,皆得免。 又龙洞在府西南龙底江上,阔三丈余,深一里。 又府西张家寨旁高山上亦有洞峻险,人不能至。 ○乌江府西百五十里。 自四川遵义府流入界,又东北流入思南府境,又北入四川彭水县界而为涪陵江。 详见大川乌江。 龙底江在府城西南三里,亦谓之大溪。 其上源为包溪、铺溪,流经府东黄茅囤而合流,绕府前入思南府界,注于乌江。 ○洋溪,在府北十里,出铜仁府提溪司山中,西南流入界。 又西经龙泉县界,有桶口河流合焉,入于乌江。 又深溪在府西百二十里,各容溪在府西八十里,皆西流注于乌江。 登沙塘在石阡司治南。 居民筑堤遏水以避旱。 又司治西有新寒陂,相近者有各容陂,皆潴水溉田。 《志》云:府城南一里有温泉,泉源涌出,四时清暖。 相近又有小温泉,岁旱居民皆决渠引水以溉田。 ○平贯沙洲,在石阡司治北,上有平贯寨,寨前有温泉潭,又保大沙洲,在司治西,相近者为石滩。 《志》云:龙底江所经也。 ○松明关在府治东。 又东有凯斜关,南去镇远府九十里,镇远卫军戍守。 又大定关,在府东南,官路所经地。 属镇远卫。 ○镇宁关,在马鬃岭,大路岭属黄平州。 盖境相接也。 又武定关在府境白马岭上。 《志》云:松坎关在府治南,府东北又有石灰窑关。 铜鼓关在府西北。 《志》云:石阡司与思南府蛮夷司接界处。 又镇夷关在府北,地属思南府印江县,接近府境。 《志》云:石阡司又有象鼻关,司前又有太平寨。 ○茶园关,在府南,与偏桥卫接界。 又府西南有锡乐坪关,与平越府余庆县接界。 龙泉县府西百二十里。 西南至四川绥阳县百七十里。 元初置大保龙泉长官司,寻改为龙泉坪长官司,思州安抚司治于此。 明仍为长官司,属思南宣抚司。 永乐十一年,改今属。 十七年,以土酋安永和为正长官。 万历二十七年,播酋杨应龙突犯龙泉,长官安民志战死。 播平,改为龙泉县,以民志后世袭土县丞。 编户二里。 ○绥阳山在县治西北。 又鸡公山,在县西北二十里。 《通志》云:唐绥阳县治绥阳山下。 又鸡翁县在鸡公山下,今俱见四川绥阳县。 ○东山,在县东二十里。 又县东五十里有石牛山。 腾云洞县北十里。 平地突起一峰,四面险阻,中通一孔,外窄隘而中高广,可以避兵。 ○青竹崖,在县治东北,一名深箐。 又县治东有玛瑙崖、山羊岩,皆高险。 又黄蜡箐,在县治东。 县北又有隘头箐、石笋峰、中宗崖,皆错列近境。 黄杨古囤县东三十里。 岩绝壁,有大河环绕其上,可容百万人。 又龙泉坪,即今县治,旧长官司以此名。 万历中,杨应龙以播州叛,突攻龙泉,又从龙泉移兵攻婺川。 既而湖帅陈琳进兵白泥,分两翼,使陈良比等由龙泉坪进,是也。 ○桶口河在县北,流合洋溪,西入乌江。 又县治北有清江溪,亦流合桶口河。 又犭乞木溪,在县南,环绕县治,入于清江溪。 又鱼□孔泉,在县□□□□□深不可测,常有小鱼从中出。 ○牛水口关县西八十里。 《志》云:县界又有天井关、青龙关、张教坝关、竹坝平关,俱为戍守处。 又东山寨在县南。 邓坎寨在县南。 杨应龙攻龙泉,袭官军于邓坎。 官军击走之,破其金竹、青冈嘴、虎跳关等七寨,盖县境去播最近也。 苗民长官司府西南八十里。 本蛮地,名曰壁林。 明洪武十年置司,建文初,授土酋汪得英,属思南宣慰司。 永乐十一年,改今属。 编户二里。 ○洋川废县《通志》云:在司南洋溪山下,唐夷州属县也。 今见四川绥阳县。 ○马鞍山在司治东,山形昂耸。 又东有黄杨山,多黄杨树。 又笔架山,在司治南。 司西又有青山。 ○长沙岭,在司东。 《志》云:司南有烂沉箐,又有来林箐。 司西有大夫峰,又有斜崖,环拱司治。 ○小溪司北四十里。 源出山箐中,出溪口会于乌江。 水流迅疾,恒有涨溢之患。 《志》云:司北有相公滩,即溪流湍激处也。 又有金场滩,在司治南。 沙洲在司治东,山溪之水汇流经此,北入于小溪。 ○大龙潭,在司北,澄深不测,有灌溉之利。 ○板桥司北四十里,跨小溪上。 正统初,建桥以便行旅。 天顺三年、成化十四年以后,屡经修治。 板桥巡司亦置于此。 《志》云:板桥巡司在府西北三十里。 弘治中迁治于思南府东。 境内之巡司遂废。 ○金树寨,在司前,旧为戍守处。 葛彰葛商长官司府南百里。 元置葛彰、葛商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五年,仍置是司,授土酋安永,属思南宣慰司。 永乐中,改今属,编户二里。 ○夜郎废县《通志》:在司西六十里。 唐武德四年,置夜郎县,属夷州。 贞观初,与州俱废,即此县云。 ○狮子山在司治旁有二山,皆高耸。 又司东有飞凤朝阳山。 又金顺山,在司东五十里。 下有石荫泉,广一丈,深莫测。 ○麒麟山,在司治南。 又南为云谷,其相接者为聚兵墩峰,峻险可以屯兵。 隘门山在司治北,两峰相峙,险隘如门。 又司西有擒苗山。 其相近者曰三尖峰、黄杨岭。 又有峰洞岩、瓮古岩及山丹、绵花诸坪,俱为西面之险。 ○杉木岭,在司北。 又北为葛冲岩。 《志》云:司东有甘猛崖,司南有坪耕箐,司境又有崖头、葛蔓诸箐,皆以岩险阴而名。 ○乐回江在司南。 其源有三,至方竹箐合为一。 流出司东北,又折而西流,注深溪,入乌江。 ○氵龙陂,在司南,旁有氵龙滩,皆乐回江所经也。 ○牛塘坝关在司境。 又司南有乐回寨。 发布时间:2025-05-12 08:04:54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