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川渎异同序 内容: 川渎异同序作者:清·顾祖禹出自————《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序》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水源于山者也,山附于水者也。 水源于山,则水之源不异;山附于水,则水之流不异。 如是,则曷异乎尔? 曰:源不异而流不能不异,流之大势或不异,而其间浸淫、淤阏、升沉、迁改之迹,亦不能不异。 是故言郡邑而不详其山川,言山川而不考其同异,未可云辨于方舆者也。 《禹贡》以山川源委条贯于九州之次,一经一纬,灿若列眉。 《职方》诸书,未有继之者也。 司马迁著《史记》,昔人称其明于山川条列,然所记载,仅错见于群篇之中,而《河渠》一书,未为详核。 班固志《地理》,复为《沟洫志》,沟洫何必不在地理中与? 其于江、汉、淮、济,何以略而不书与? 后世言川渎者,则纡回复乱,如棼丝之不可理也。 志郡邑者,则凌杂剥裂,如累砾之不可辨也。 《唐六典》叙十道山川,推本《职方》,而未能远法《禹贡》。 故于川渎源流,未遑综论于十道之后。 郑氏《通志》自谓准《禹贡》以理川源,本《开元十道图》以续今古。 予尝读其书,以为不足以实其言也。 今所诠次,大略本之《禹贡》遗意。 其间略者详之,阙者益之,旧迹新途,判然杂合者,则分别而书之。 言川渎而不言山者,以川渎之异多,而山之异少也。 嗟乎! 其间盖有天事焉,有人事焉。 大河之日徙而南也,济渎之遂至于绝也,不可谓非天也? 开凿之迹,莫盛于隋,次则莫盛于元。 其间陂陀堙障,易东西之旧道,为南北之新流,几几变天地之常矣,又何从而验其为氵、沮、济、漯之故道也哉? 说者曰:《禹贡》导川,先及黑、弱,而今别为西裔之川。 洛、渭次于四渎之后,而今目为一方之水。 济川虽绝,诸家皆载其源流,而竟视为枯渎。 盘江悬隔岭表,于禹迹何与焉? 漕渠一时之制耳,恐非万世之经也。 海运特元人故辙,何容附于川渎之后? 乃犹谓无倍于《禹贡》所未解也。 曰:《易》不云乎? 观其会通,行其典礼,圣人所以经世而善俗也。 夫时势迁流,姑勿论矣。 即《禹贡》以来四千年间,其为山崩泽竭、地震川移之类,亦不知凡几也。 《诗》有之曰:百川沸腾,山冢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是以王横有九河湮没之言,班固有商竭周移之慨。 使神禹生于今日,亦必不能执《禹贡》之旧文绳今日之山川矣。 子犹欲规规而索之,毋乃不知晦朔与春秋乎! 诚欲识古今之因革,究天地之变通,亦于其所以异者求之可已。 发布时间:2025-05-12 08:12:40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