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太公兵法·第六 内容: 太公兵法·第六作者:西周·吕尚出自————《太公兵法》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安徐而靜,柔節先定,善興而不爭,虛心平志,待物以正。 〔今本《六弢》〕  武王問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 一者,能獨往獨來。 黃帝曰:『一者,階於道,機於神。』用之在於機,顯之在於勢,成之在於君。 故聖王號兵為凶器,不得已 而用之(下文「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一段,似後人攙入,故節去之。)。」武王曰:「兩軍相遇,彼不可來,此不可往。 各設固備,未敢先發。 我欲襲之,不得其利。 為之奈何?」太公曰:「外亂而內整。 示飢而實飽,內精而外鈍。 一合一離,一聚一散。 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 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 欲其西,襲其東。」武王曰:「敵知我情,通我謀。 為之奈何?」太公曰:「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連上,並今本〈文弢·兵道篇〉〕  天道無殃,不可先倡;人道無災,不可先謀。 全勝不鬥,大兵無創。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 凡謀之道,周密為寶。 〔連上,在今本〈武弢〉〕  兵不兩勝,亦不兩敗。 兵出踰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國,必有破軍殺將。 疑志不可以應敵。 〔孟氏《孫子》注引〕  將以誅大為威,以賞小為明,以罰審為禁止而令行。 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民悅者,賞之。 〔連上,並今本〈龍弢〉〕  武王問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勢因於敵家之動,變生於兩陳之間,奇正發於無窮之源(孟氏《孫子》注引)。 故至事不語,用兵不言。 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聽也;兵之用也,其狀不定見也。 倏而往,忽而來,能獨專而不制者,兵也。 聞則議,見則圖,知則困,辯則危。 故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 上戰無與戰,故爭勝於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曹操《孫子》注引此二句,「前」作「先」);設備於已失之後者,非上聖也;智與眾同,非國師也(孟氏《孫子》注引);技與眾同,非國工也。 事莫大於必克,用莫大於玄默(賈林《孫子》注引)。 動莫大於不意,謀莫大於不識(孟氏、杜佑《孫子》注引,「大」孟作「神」、杜作「善」)。 夫先勝者,先見弱於敵而後戰者也,故士(古通事)半而功倍焉。 聖人徵於天地之動,孰知其紀? 循陰陽之道而從其候,當天地盈縮,因以為常。 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見形而戰,雖眾必敗。 善戰者,居之不撓,見勝則起,不勝則止。 故曰:無恐懼,無猶豫。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四句亦《吳子》引,「莫過」作「生於」)。 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失利後時,反受其殃。 故智者從之而不失,巧者一決而不猶豫。 是以,疾雷不及掩耳(傅子《意林》引此句均作「不暇」,隋唐作「及」與此同。),迅雷不及瞑目(杜佑作「疾電」,陳皞《孫子》注作「卒電」,「瞑」陳作「瞬」。);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禦之? 夫將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見而視者,明也。 故知神明之道者,野無橫敵,對無立國。」武王曰:「善哉!」〔今本〈六弢·軍勢篇〉〕  夫兩陳之間,出甲陳兵,縱(《通典》作「從」)卒亂行者,所以(《通典》此下有「多」字)為變也。 〔今本〈龍弢〉,《孫子》注「所以」一作「欲以」。〕  武王問太公曰:「律音之聲,可以知三軍之消息,勝負之決乎?」太公曰:「深哉! 王之問也。 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宮、商、角、徵、羽,此真正聲也,萬代不易。 五行之神,道之常也。 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勝攻也。 古者,三皇之世,虛無之情,以制剛強。 無有文字,皆由五行。 五行之道,天地自然。 六甲之分,微妙之神。 其法以天清淨,無陰雲風雨,夜半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當耳,大呼驚之。 有聲應管,其來甚微;角聲應管,當以白虎;徵聲應管,當以玄武;商聲應管,當以朱雀;羽聲應管,當以勾陳;五管聲盡不應者,宮也,當以青龍(原注其聲應乎角音之管,是敵陳木神用事矣。 當以白虎方位,日時勝之。 蓋角聲屬木,白虎屬金,以金能克木也。 餘倣此。)。 此五行之符,佐勝之徵,成敗之機也。」武王曰:「善哉。」太公曰:「微妙之音,皆在外候。」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敵人驚動則聽之。 聞枹鼓之音者,角也。 見火光者,徵也。 聞金鐵矛戟之音者,商也。 聞人嘯呼之音者,羽也。 寂寞無聲者,宮也。 此五音,聲色之符也。」〔今本〈六弢·五音篇〉〕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未戰先知敵人之強弱,預見勝負之徵,為之奈何?」太公曰:「勝負之徵,精神先見。 明將察之,其效在人。 謹候敵人出入進退,察其動靜,言語妖祥,士卒所告。 凡三軍悅懌,士卒畏法,敬其將命;相喜以破敵,相陳以勇猛,相賢以威武。 此強徵也。 三軍數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 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 此弱徵也。 三軍齊整,陳勢以固,深溝高壘,又有大風甚雨之利;三軍無故,旌旗前指;金鐸之聲揚以清,鼙鼓之聲宛以鳴。 此得神明之助,大勝之徵也。 行陳不固,旌旗亂而相繞,逆大風甚雨之利,士卒恐懼,氣絕而不屬;戎馬驚奔,兵車折軸;金鐸之聲下以濁,鼙鼓之聲溫(濕之誤)。 此大敗之徵也。 凡攻城圍邑,城之氣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氣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氣出而西,城可降;城之氣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氣出而東,城不可攻。 城之氣出而復入,城主逃北。 城之氣出而覆我軍之上,軍必病。 城之氣出高而無所止,用兵長久。 凡攻城圍邑,過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輔。 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武王曰:「善哉。」〔今本〈六弢·兵徵篇〉〕  刀子之神名曰脫光,箭之神名續長,弩之神名遠望。 〔《藝文類聚》六十引《太公兵法》〕 发布时间:2025-06-01 08:25:20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