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退让一步:察敌破绽再进攻·第十五计 内容: 退让一步:察敌破绽再进攻·第十五计作者:刘济昆出自————《毛泽东兵法》出自————《现代军事理论》策略/战略退却,形势弱时先予退让,保存军力,静待反攻时机,再一举溃敌。 看官,毛泽东在陕北的第二年,即一九三六年,著书立说,写成一本可以与古代《孙子兵法》媲美的兵书:《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这本书集毛泽东兵法之大成,只是香港和海外华人未必有机会拜读。 这里,笔者择其要点介绍,应可使读者一开眼界。 这本兵书中,毛泽东谈论最多的是“战略退却”——毛泽东兵法中最重要一法。 毛泽东举例阐述:“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毛泽东又提到:“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术。 ”毛泽东在书中引用了《左传》中《曹刿论战》全文:春,齐师代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遂之。 毛泽东分析道:“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毛泽东随后又举了中国战史中“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有名大战实例——楚汉成皋之战:成皋故城在今河南省成皋县西北境,为古代军事重地。 公元前二零三年,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曾相持于此。 当时项羽接连攻下荥阳、成皋,刘邦几乎溃不成军。 但后来刘邦终于等待到楚军在筥水半渡的时机,大破楚军,复取成皋。 新汉昆阳之战:昆阳故城在今河南省叶县境内。 公元二三年,刘秀(东汉光武帝)在这里击破王莽的军队。 这次战争双方军力强弱悬殊:刘秀只有八九千人,而王莽有四十馀万人。 但刘秀利用王莽的将军王寻、王邑轻敌懈怠,用精兵三千突破王莽军队的中坚,乘锐进击,大破敌军。 袁曹官渡之战: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 公元二○○年,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战于此处。 当时袁绍拥军十万,而曹操兵少粮尽。 但曹操利用袁军的轻敌无备,实行轻兵偷袭,烧了袁军的辎重。 袁军慌乱,曹军出击,歼灭了袁军主力。 吴魏亦壁之战:吴指孙权方面,魏指曹操方面。 赤壁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的长江南岸。 公元二零八年,曹操率兵五十馀万,号称八十万,进攻孙权。 孙权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出兵三万,利用曹军有疫疾,又不习水战,用火攻烧曹军船只,大破曹军。 吴蜀彝陵之战:彝陵在今湖北宜昌县东。 公元二二二年,吴将陆逊在这里大败蜀汉的刘备。 这次战争开始,刘备军连战皆捷,进到彝陵,已入吴境五、六百里。 陆逊守七、八月不战,直待刘备“兵疲意沮,计不复生”,利用顺风放火,大破蜀军。 毛泽东非常精明地指出:“战略退却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反攻。 退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处在强敌的进攻面前,若不退让一步,则必危及军力的保存。 ”毛泽东嘲笑极左人物的原则,什么“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勇猛果敢,乘胜直追”、什么“全线出击”、什么“夺取中心城市”、什么“两个拳头打人”。 “两个拳头打人”,今天看来十分好笑,即使八岁小童也懂得两个拳头同时打人是打得不痛的,远不如一个拳头有力。 但当年是极左人物指挥整个共产党作战的“伟大方针”,结果招致数以万计的红军战死沙场。 即使不上战场的中共人员,一旦不赞成“两个拳头打人”,就会被整肃,被冠以“机会主义”的头衔。 毛泽东本人就遭批判过。 邓小平、谭震林当时也因支持毛泽东“诱敌深入”、“抽肥补瘦”的军事路线而被指责。 发布时间:2025-07-29 08:28:08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3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