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古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军事 内容: 四、古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军事作者:龙源 于可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四、古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军事罗马最初为意大利半岛第伯河南岸一小城邦。 约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进入王政时代(公元前753一前510),即军事民主制时期,在此期间,曾一度受到伊达拉里亚人的统治。 至公元前509年,建立了奴隶制共和国。 当时它处于许多民族的包围中,意大利北部的高卢人、中部的伊达拉里亚人和萨莫奈人不断威胁着它的生存。 自公元前5世纪初始,罗马采用结盟战略,进行了一系列扩张:公元前477一前396年,经三次维爱战争击败伊达拉里亚人,占领第伯河流域及其南岸大片土地;公元前343年一前290年,经三次萨莫奈战争与一次拉丁同盟战争,彻底打败反罗马同盟者及萨莫奈一高卢人联军,占据意大利中部;再经5年的皮洛士战争(公元前280一前275),征服南部意大利,终于统一了意大利半岛。 自公元前3世纪中期始,它两度与北非强国迦太基角力,并将其击败,称雄西地中海,迈出了征服地中海世界的第一步。 在攻伐过程中,罗马军制发生了较大变化。 1、罗马军制与装备的嬗变古罗马军制是典型的兵民合一制。 在王政时代,亦即军事民主制时期,军队以胞族为基础。 当时罗马有3个部落,30个胞族,每一胞族提供100名步兵、10名骑兵,全军共步兵3000,骑兵300步、骑兵各由3名军事指挥官指挥。 其最大的战术单位是千人队,下分10个基本战术单位百人队,3个千人队构成其整个步兵武装力量。 骑兵也分为3个战术单位,分别以3个部落的名称命名。 王政时代末,骑兵增加了一倍,约600人。 当时的武器主要是青铜剑,有较长的劈砍型和较短的戳刺型两种。 匕首因刃状不同而分为树叶形、三角形、短剑形三种,也是青铜质,铁制较少,长度从25-44厘米不等,刀柄木制、骨制或石制。 投枪据矛头形状分为粗大型与纤细型两种,大者长达半米以上,小者仅10厘米。 它们是后来罗马轻装兵所用长矛和投枪的原型。 士兵有头盔、木盾,最早的木盾制作简单,以木板为骨架蒙上牛皮即成。 至公元前7世纪,使用青铜盾,时值伊达拉里亚人统治,罗马人可能从他们那里学会了使用青铜盾与方阵战术。 至公元前6世纪,青铜圆盾被椭圆形大盾取代。 公元前6世纪中期,罗马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激烈,出现塞维图里乌斯(公元前578一前536年在位)改革,居民依财产多寡划分为五个等级,各等级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标志国家形成。 胞族兵制遂被公民兵制取代。 全体罗马贵族与平民均为公民,亦均为士兵,服役年限为1760岁,17-45岁在野战军中服役,46-60岁战时负责守卫后方。 他们自筹武器,战后解甲归农。 只有参加20次远征的步兵和10次远征的骑兵,方免除兵役。 诸兵种的划分及装备情况与财产资格相关:第一等级中一部分组成骑兵,自备全套骑兵武装,其他第一等级者组成重装步兵,其进攻武器有矛、剑,防护武装有头盔、圆盾、胫甲、胸甲,皆铜制或皮制。 第二、三等级为次重装步兵,装备与重装步兵相似,但无胸铠和铜盾,仅有圆形木盾。 第四、五等级公民为轻装步兵,无衣甲,前者持一矛,后者持投石器或弓箭。 塞维还建立了“百人团会议”作为军事与行政领导组织,“百人团”是军事基层单位。 第一等级有98个百人团,其中骑兵18个、步兵80个;二、三、四等级各为20个,第五等级30个,工匠与乐师各2个,无产者仅象征性地有1个,共193个百人团。 每一个等级中,又按年龄分为青年百人团(1745岁)和年长百人团(46-60岁)。 百人团大会既是人民大会,又是战士会议,充分体现了当时罗马的兵民合一制。 军团最高指挥官称“军团司令官”,由百人团大会任命,数目3一8人不等。 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时代。 共和初期,百人团会议仍保持其军事性质,但军团最高长官为两位执政官,他们由百人团会议选出,任期一年,具有军事与民政权。 作为军权代表,他们是军团总司令,负责征兵,补充兵员,任命部分军团司令(另一部人由百人团大会选出),领导军事行动。 至公元前5世纪末4世纪初,在统一意大利的战争中,罗马统帅卡米路斯(公元前447一前365实行了军制改革。 首先,他抛弃了按财产资格划分兵种的办法,以年龄和战争经验来配置阵列,更有利于提高战术;其次,改进和统一武器装备,由国家统一供给部分给养和武器。 重装步兵使用投矛和双刃短剑,矛长15-2米,重4-5公斤,可投30米远;剑长约半米,宽4一7厘米;持半圆形大盾,高125米,宽08米,木制、蒙以牛皮,用铁片镶边,中央衬以铁片着铜盔、胫甲、胸甲,胸甲皮制,其上有一块铜制护心镜。 轻装步兵武器有剑、弓箭、几支轻投枪、投石器等,其衣甲为皮制头盔和轻铠甲;投矛手持圆形或半圆形皮盾,直径约09米,投石手和弓箭手无盾。 后备兵用长矛作战,衣甲与重装步兵相似。 骑兵使用长矛和长剑,持皮盾,但无马甲。 在近代著名罗马史专家蒙森(18171903)的心目中,罗马人在武器使用上极为高明:“重标枪与剑配合使用,其产生的作用与近代战争中使用火枪与刺刀是极为相似的。 标枪的投掷用来为刀剑的肉搏作准备,正好像先射一排枪,再用刺刀冲锋一样。 ”古罗马的军纪一向极严格,奖惩分明。 对战功卓越者,予以各种奖励或由百人团大会表彰或提职、多分战利品,或退役后赐以金钱和土地等,并授以奖章。 对第一个攻入敌城、敌舰或敌军堡垒的勇士,奖以花冠,即最高奖励为将者,若一战歼敌5000人以上,授以月桂冠,举行凯旋式,此为最高荣誉。 重奖同时,也施重惩。 身为士卒者,必依令而行,违者处死,如士兵站岗时睡觉,或以石砸死,或乱棍杀之。 对临阵怯敌或逃兵,施以“什一抽杀律,”即将逃卒横排一列,每十人抽杀一人。 对犯小过之卒,动辄施以鞭笞、降职、服苦役乃至剥夺公民权等处罚。 严格的军法有效地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 2、战术与兵力的变化(1)战术罗马王政时代初期的战术,已不可考。 至王政后期,希腊甲兵方阵战术传入,使罗马从军队组织到武器装备,以及战术的运用,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希腊的影响。 当时,罗马军团采用大型方阵作战,每一方阵由第一、二、三等级的60个百团构成,人数在6000左右,皆持长矛,纵深8横列,前6列为重装步兵,后两列为轻装步兵。 四、五等级提供的轻装步兵配合方阵作战,其人数在1200左右。 方阵两侧为骑兵,前面有轻装步兵的散兵线。 整个阵势人数约为8000从战术角度看,这是一种步骑混编的密集作战队形,其战术基本点立足于“震荡冲击”,没有后备队,力量来自爱国主义和严格的军纪,由于队形较呆板,不适应起伏不平的地形,故常被萨莫奈人和高卢人所打败。 但罗马人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实行了新的战术。 卡米路斯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军团制改革,它带来了战术上的更新。 首先,它以年龄、受训程度及经验原则取代了根据财产资格配置战士的原则。 重装步兵,亦即真正的军团部队,排成三线:第一线枪兵为最年轻的战士,第二线主力兵是有经验的壮年士兵,第三线后备兵是久经沙场的老兵。 每线由10个中队组成。 其次是小战术单位化,即中队,一军团由30个中队组成,但诸兵种中队编制不一。 枪兵、主力兵每中队120人,后备兵每中队60人。 每一中队为一小方阵,通常纵深6列,每列20人,两人间隔约18米,正面宽约36米;各中队间隔约36米。 第二线各中队布于一线各中队间隙的后面,可向前填补空隙,也可向左右移动,加强一线纵深。 第三线与二线间隔距离稍远一些,由10个中队组成,是整个方阵的决定性力量。 通过这两点变化,使每个人的能力和经验可得到充分发挥,加强了机动性、灵活性。 每一军团配有1200名轻装步兵,他们以户籍为标准,不依年龄分类,布阵时列于正面和两翼,成散开队形作战。 每军团还有骑兵300名,分为10个小队,一般布于两翼侧。 整个军团成阵,正面约720米。 每一军团编制为:枪兵十中队(各120人),共1200人主力兵十中队(各120人),共1200人后备兵十中队(各60人),共600人轻装步兵六十小队(每队20人),共1200人骑兵十小队(各30人),共300人总计步兵4200骑兵300但此数字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军团兵员在3000~6000人之间波动。 军团成阵作战时,两翼和正面的轻装步兵最先开仗,掷标枪,然后撤退,枪兵进入战斗,每人先投两支重投枪,而后以剑拼杀;若被击败,则退入第二线各中队间的间隙处,与主力兵一起对敌;第二线发生危机时,决定性的后备兵始加入战斗。 由此产生了罗马的一名谚语:“事情发展到后备兵了,”亦即说事陷险境了。 古罗马的三线方阵是西方冷兵器时代最为完善的战术,恩格斯曾予高度评价:“罗马军队提供了在尚不知如何使用火药的时代所发明的最完善的一套步兵战术。 它保持重装步兵和密集编队的优势,还做到:各个小的单位具有机动性;能在起伏地上作战依次配备成几线,一部分用于支援与替换,一部分用作强大的预备队,最后,采用了一种比斯巴达的训练方法目的性更明确的单个士兵的训练方法。 因而罗马军队战胜了同他们作战的一切军队。 ”扎营也是罗马战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营地有临时与经常两种,经常性营地相当于今日的兵营临时性营地主要用于行军或出征。 宿营有严格规定:早晨开始行军,下午扎营,晚上休息;次晨,闻第一次号声士兵卷起帐篷,第二次号声收拾行装,第三次时开始行军或出征。 扎营既能防敌偷袭,又可作为休整、出击或战败藏身的据点。 对此战术蒙森曾评论道:“彻底的设防营地体系使罗马人在战争中,可以获得攻守合用之利。 他们可以依照环境而决定接受会战,或是拒绝会战。 而在接受会战时,他们可以在营塞防壁之下作战,正好像在城墙之下作战一样。 ”罗马攻城技术和战术的进步直接受惠于希腊化时代。 首先是破城锤(意即牡羊),这是一根很长的大木梁,头部包以铁片或青铜片,状如羊头,但也有尖状和圆状的。 攻城时,或由数名士兵抬着直接撞击,或悬于木架,通过士兵推动猛闯。 活动攻城塔底部有轮可以移动,下层装有破城锤,上面几层有投掷器和轻装战士,他们射箭或擂石以驱散守城之敌;最大的活动攻城塔还装有跳板,士兵可以从上面冲上敌墙。 此外,攻城战术还有弩炮(发射标枪、石块或长箭)、挖地道、火攻等。 其中火攻战术不仅用于攻城,也用于野战,如将麻片蘸油系于长竿之上点燃,对付大象。 (2)兵力估算罗马共和前期的兵力,各时期变动较大。 王政时代的胞族兵为步兵3000,骑兵300,共3300人;塞维改革时,若依照其193个百人团计,兵力当近2万;卡米路斯军事改革时,正值统一意大利的战争,兵力有所增加,当时罗马公民兵共4个军团,每军团以4200人计,当有16800人;此外,每军团配有盟邦军队的5000步兵、900骑兵,共23600人,故其总兵力约4万左右。 在布匿战争时期,罗马兵力急剧增加,据波利比乌斯统计,第二次布匿战争前夕,罗马及其盟军总兵力为步兵70万、骑兵7万余,这个数字显然过于夸大。 根据霍普金斯的研究,在公元前225一前23年间,罗马军队的正常规模是:兵员总数为男性成年公民的13%当时罗马人口约600余万,除老、少、妇女外,成年男性约200万,故其公民兵约为26万,加上盟军(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盟国供兵力约为罗马兵力的3/5),其总兵力约在3040万左右”。 3、第一次布匿战争(1)战争起因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雄心勃勃,转而南图,直指迦太基势力范围。 此时迦太基已立国500余载,雄居北非,西括西班牙南部,北及撒丁尼亚、科加嘉、西西里诸岛,为西地中海霸国,海外贸易极为发达,财力丰厚,被视为当时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可谓国富兵强。 该国农民极少,故公民兵不多,其主要陆军为职业雇佣兵,训练有素,若指挥有方,不失为精兵劲旅。 但他们是为利而战,相较之下,罗马公民兵及其盟军更具优势。 不过迦太基的海上力量比罗马雄厚。 战争初,罗马根本没有舰队,而迦太基则随时可动员三四百艘五十桨舰船,而且大船皆据希腊化的海上技术最新成就装备,航务人员也富有经验。 迦太基既兵强马壮,绝不允许罗马染指其势力范围,两国交兵在所难免。 早在公元前275年,伊皮鲁斯国王皮洛士兵败东归时,曾预言:“我给迦太基和罗马留下多好的一个战场啊! ”可谓先见之明。 公元前265年,叙拉古王海龙二世兵围西西里的墨西拿城邦,城内居民分为两派,分别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迦太基捷足先登,打败海龙二世,占领了墨西拿。 罗马早存夺取西西里及其商业城市之心,因而对此极为不满。 但要对强大的迦太基开战,元老院尚举棋不定,最终森杜里亚大会(即人民大会)通过了战争提案,从而导致了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的一系列海外大战的第一次交锋,即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一前241)。 (2)米里海战公元前264年,罗马出兵西西里,与叙拉古联合作战,至公元前262年,占领了西西里大部。 陆上虽然节节胜利,但迦太基利用其海军优势进行了有效地反击,这使罗马认识到,若无舰队,不能从根本上击败敌军,因而在公元前261年决然兴建海军,并很快组建了一支由100艘五帆船、20艘三帆船构成的舰队。 但其船体笨重不灵活、船员训练不足、缺乏海战经验,为弥补此不足以及发挥步兵优势,他们采用了新的海战技术即“乌鸦战术”:在船头安设“接舷小吊桥”,这是一条18英尺长的长板,以大栀为枢纽,长板前端设一铁钩,接近敌舰时,吊桥便搭到敌舰的甲板上,像乌鸦嘴那样咬住对方,使其无法逃走,而后步兵从桥上冲过去,打一场海上陆战。 罗马之所以能大破迦太基海军,皆赖此战术。 公元前260年,两军相遇于墨西拿附近的米里海角。 对此战经过,古希腊史学家波利比乌斯(约公元前204一前122)曾有记载:初见敌舰,迦太基人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缺乏海战经验而满怀蔑视,自谓取胜如囊中取物,130艘战舰未排成战斗队形便向敌舰驶去,待看到所有敌舰前部都悬着吊板,感到莫名其妙。 战斗一开始,双方战舰因吊板而联结在一起,罗马士兵冲上敌舰,在甲板上展开肉搏,“一部分迦太基人被杀死,另一部分人在惊恐中投降了敌人,因为海上的战斗好像是陆上的战斗了”。 此役,罗马人以其新战术歼敌舰50艘,首次取得了海战胜利。 公元前257年,罗马海军再败迦太基舰队于撒丁岛附近。 自此,迦太基丧失了海上优势,退至西西里西部三个据点,依垒固守,战争陷于相持。 罗马意识到在西西里难以速胜,遂决定开辟第二战场,进军非洲。 (3)北非战役公元前256年,由330舰组成的罗马舰队向非洲进发,全部人员约为14万,行至西西里西南岸时,遇迦太基舰队拦截。 迦太基舰队共350艘,全部人员15万。 两军战于埃克诺穆斯海角。 罗马人把自己的战舰列成楔形,而以运输船为楔形之底部,他们很容易地突破了迦太基舰队的阵势,从四面八方包围了敌舰。 在这场搏斗中,罗马人再度使用了乌鸦战术,迦太基人的右翼逃脱,左翼被歼。 此役是西方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罗马以24舰的代价,歼敌舰100艘,其中30余只被击沉,64只被俘,取得了中部地中海的制海权。 接着罗马军登陆北非,攻克了距迦太基城不远的克鲁佩阿,俘敌2万余人。 由于给养困难,罗马元老院作了一个错误决定,仅留守15万步兵、500骑兵、40艘战舰,其余回师,从而削弱了远征军力量。 迦太基乘此时机重新招募雇佣兵,以斯巴达名将克桑提波斯为帅。 公元前255年春,克桑提波斯率12万步兵、4000骑兵、100头大象与罗马军战于巴格拉达河的平川,罗马军几乎全军覆灭,仅2000余人逃回克鲁佩阿。 此时罗马派来一支增援队,闻此噩号,便不再进攻,仅接应残卒返国。 不料归途中,遭风暴袭击,364舰仅存80艘,25万士兵丧命,出征非洲以惨败告终。 (4)战争的结束此后,战事再转入西西里。 罗马新造舰只220艘,对迦太基在西西里的重要据点帕诺尔姆司(今帕列尔摩)发动水陆进攻,以奇袭战术将之攻克。 但它的舰队再遭风暴,150舰沉入海底。 公元前250年,迦太基增援西西里,并带有战象,准备夺回帕诺尔姆司。 罗马军陈兵战壕内,坚守不出,迦太基军忍耐不住,攻打罗马阵地。 罗马人用箭和标枪击伤战象,使之受惊回奔,扰乱其军队,再趁机杀出,大败敌军。 此战的意义在于,它驱散了罗马人在大象面前的恐怖情绪。 但在海战中,罗马失利,损失100余舰。 公元前249年,其舰队再遭风暴,120舰全沉海底。 此时,罗马处境异常艰难,金钱耗尽,人力锐减。 但迦太基也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将注意力集中于非洲防务,而把西西里的防守重任交与雇佣兵。 罗马元老院见有机可乘,向富豪借债集资,建造了一支250艘的舰队,于公元前241年奇袭迦太基驶向西西里的运粮船及护卫舰,击沉120艘。 不久又于爱格提斯一战,俘敌舰70只,击沉50只,全获大胜,占领了整个西西里岛。 至此,战争以迦太基失败而告终。 双方和约规定:迦太基放弃西西里,无偿交还一切战俘,十年内赔款3200塔兰特。 但是,第一次战争只不过是因西西里而引起的一次前哨战,下一阶段才是一场夺取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斗争。 4、第二次布匿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迦太基雇佣的士兵发生了一场为时3年的内战,双方手段均极其野蛮,波利比乌斯称之为“在战争史上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战争中最残酷和充满了无法无天行动的战争”。 罗马乘此时机,兵取撒丁、科西嘉两岛,并占领了西班牙一部。 迦太基平服内乱后,为弥补在地中海中部的损失,派名将哈米尔卡(? 一前229带兵出征西班牙,八九年内,在当地招募了15万军队,占领了西班牙大部。 及其婿哈斯杜路巴尔(? 一前221)继任西班牙统帅,进一步扩张势力,并营建新迦太基城,以至引起罗马的干预,双方议定在西班牙以埃布罗河为界。 依条约,萨干坦城本属于迦太基的势力范围,但它亲罗马,公元前219年,哈米尔卡之子,继任西班牙统帅的汉尼拔将之攻陷,次年,罗马以此为由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一前201)正式爆发。 (1)汉尼拔罗马人原计划兵分两路,一路兵伐迦太基,一路进攻西班牙,以牵制汉尼拔,使其无法回救。 但此计划为汉尼拔所打乱。 汉尼拔(公元前247一前183)九岁随父出征,在征服西班牙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军事经验相当丰富。 公元前221年,他继任西班牙统帅时,年仅25岁,却已是一个成熟,毅力和体力都十分旺盛的人,堪称帅才。 古罗马史学家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评论道:“他多么大胆,多么不怕危险,他在危险之中多么小心谨慎;没有一种劳动可以使他的身体感到疲乏或在精神上感到沮丧,他以同样的忍耐力来熬过酷暑与严寒从们常常看见他裹在军用斗篷里和站岗或是放哨的战士们睡在一起,他的衣着和他的同龄人毫无区别,只有从武器以及马匹上才可以认出他来;不拘是在骑兵中,还是在步兵中,他总是一马当先,第一个冲出去战斗,而在战后最后离开战场。 ”他是世界古代史上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罗马宣战时,他已作好一切准备,并制订了战略。 他认为,罗马只是暂时拼凑起来的强国,其盟国并不心悦诚服,只要他兵伐意大利,“帮助意大利人向罗马作战”,他们就会叛离罗马。 同时,千里行军进攻罗马防守薄弱的意大利北部,既可联合当地高卢人,又可达到战略奇袭的目的,可以一举三得。 在战术方面,汉尼拔也占有优势,他深知亚历山大使用骑兵所带来的兵法上的革新,而罗马却未注意到此点。 公元前218年四五月间,汉尼拔率9万步兵、12万骑兵、37头战象自新迦太基城出发,于10月雪天越过阿尔卑斯山,这是一次精心计划、熟知敌情、巧妙而勇敢的行动,但沿途损失重大,进入波河河谷时,仅剩2万步兵、6000骑兵了。 从当地高卢人补充队伍后,便向罗马进军。 12月,与罗马军步兵36万、骑兵4000相遇于特利比亚河畔,汉尼拔以步兵正面牵制、以骑兵侧面进攻,重创罗马军。 次年春,他离开冬季营地,率军绕过罗马设防阵地,直扑罗马城,诱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 一前217)率师追击,4月,于特拉西美诺湖畔埋伏,前后夹击,一举歼灭罗马军队4万人,弗拉米尼战死。 此役,“汉尼拔作战计划的完美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并使它完全丧失了抵抗力。 这个伟大的迦太基人的才智是个决定因素。 ”(2)坎尼战役面对一系列的军事灾难,罗马暂时将共和国交给一位能干的军事独裁官费边(? 一前203)。 费边看到汉尼拔孤军深入、后援不济、缺乏粮草等弱点,便率军尾随汉尼拔,不即不离,使其不能肆意妄为,却不与之决战,必要时不惜退出几个阵地,固守丘陵地带,使敌骑兵无用武之地。 他说:“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和绝顶的天才军事家作战。 ”这一拖延战术既使罗马军团免受打击,又能消磨敌军军力及士气,诚属良策,但却使罗马乡村及盟国遭到大量破坏,罗马主战派呼声越来越高,认为拖延战术有损罗马尊严。 公元前216年,愚蠢蛮干的特林提阿瓦罗当选执政官,罗马人要求他速战速决,瓦罗当即表示看到敌人的当天就结束战争。 汉尼拔了解瓦罗的脾气,更知道其大部分军队是仓促募集的,缺乏训练。 所以他采用激将法,夺取坎尼并控制其周围麦田。 坎尼为罗马重要粮仓,瓦罗决心全力夺回,为此投入8万步兵、9600骑兵。 布阵时,他为了集中兵力而牺牲灵活性,放弃中队队形而改用密集队形,中央是70列步兵,各列间有一小段距离,两翼为骑兵,欲以步兵的强力冲击,突破敌方阵线。 针对瓦罗的战术,汉尼拔将4万步兵和14万骑兵也分作三个战列,步兵居中,骑兵置两翼,各拉得很长,整个阵势呈凸向敌军的半月形。 他还知道当地中午时猛刮东风,故选阵地时,使自己军队背对风向。 同时,在山谷中埋伏精兵,并安排了500名诈降兵。 8月2日,双方布阵完毕,各自临战训话,鼓励士气,然后步兵们大声吼叫,弓箭手、投射手和投石手前进,战斗猛烈。 汉尼拔带部分骑兵也加入战团,见冲不垮罗马阵势,便令诈降兵行动。 这500人从队列中冲出,向罗马一方奔去,假装投降,罗马人缴其械后,置于后阵。 接着,汉尼拔率大队伪装后溃,罗马中军追进,此时迦太基阵势成新月形,汉尼拔适时令两翼骑兵及山谷奇兵出击,此时正当午时,东风刮起,使罗马人睁不开眼,秩序大乱。 500诈降兵也抽出暗藏的短剑,从背后进攻,“他们从一个行列到另一个行列,不分青红皂白地乱击,因为他们站在行列后面,所以屠杀了很多人。 ”罗马人四面受围,叫嚣最凶的瓦罗率右翼首先溜走,左翼随之,只剩下中央约万余人坚持战斗,不久被歼。 坎尼之战始于上午八九点钟,结束于黄昏后2小时。 据波利比乌斯记载,罗马骑兵仅逃脱370人,余者被歼,步兵7万被杀,1万被俘,全军覆灭。 迦太基方面仅损失5700人。 汉尼拔于一天之中,采用了四个策略:利用风力、以兵诈降、伪装溃退和山谷奇兵,全获大胜,足以使此战役成为千古名战。 坎尼之战虽以其辉煌战术而载入史册,但在战略上并不是一场决定性会战。 (3)美陶鲁斯战役坎尼之战后,汉尼拔仍施其既定的结盟战略,一时也收到效果,南部意大利各邦、西西里的叙拉古、中部的萨莫奈人和卡普亚城,以及北方的山南高卢,均纷纷背叛罗马,马其顿也与汉尼拔结盟,一个敌视罗马的包围圈似乎形成了。 但罗马并未垮台,费边重掌军权,招募新军,派军监视汉尼拔的行动;同时善待盟邦,促其忠诚,对背叛者严加打击,于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1年间,先后攻克卡加普亚和叙拉古,将之夷为平地,以杀一儆百,挫败了汉尼拔的战略。 此时,罗马在战火中,已培育出一位卓越的青年军事家,即小西匹阿(公元前236一前184。 他极有将才,依蒙森评价,他有一种特殊动人的魔力,“好像是一个闪耀发光的光圈一样”,他沉着冷静、待人热忱、精于算计、信心坚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追随着智慧的领导”,“有一种纯正先知者的本质”,“在行动上有王者之风他是一位优秀的军官和一个精炼的外交家”,深得人心”。 他善于学习,从汉尼拔那里不仅学到了战争艺术,也学会了治军本领。 公元前210年,领兵出征西班牙,次年,乘敌军分散,突袭新迦太基城,普施仁政,很快得到西班牙的民心,站稳脚根。 西班牙守将、汉尼拔之弟哈斯杜路巴尔(? 一前207)丢失西班牙后,应汉尼拔之请,领兵越阿尔卑斯山增援意大利。 公元前207年春,兵抵波河流域,连同新募的高卢兵,共48万步兵、8000骑兵,与罗马两个军团相持。 哈斯杜路巴尔派人送信给汉尼拔,以期联合行动。 此时汉尼拔尚在意大利南部宿营过冬,罗马执政官尼禄和弗拉卡斯率4万步兵、2500骑兵专门监视他。 尼禄因其部下截住了送信兵,知悉迦太基军的计划,便决定留弗拉卡斯继续监视,他本人则领7000精兵秘密火速北上,增援己方的两个军团。 哈斯杜路巴尔见敌援军赶到,遂决定先避其锋芒,于尼禄到达当夜,兵退美陶鲁斯河谷,不料向导逃走,为寻找道路费了许多时间,终被罗马人发觉,全速追上,将之包围。 哈斯杜路巴尔被迫决战,布阵如下中央为利古里亚人,其前面有战象,西班牙人居右,高卢人居左。 罗马方面,尼禄军对敌左翼,另两个军团分别与敌中、右军相对。 首先冲锋的是西班牙人,接着利古里亚人也卷入战潮。 西班牙人久经沙场,熟悉罗马战法,利古里亚人也是一个顽强好战的民族,攻杀激烈。 此时,尼禄所率的右翼因地形影响,尚未交战,见左方战事剧烈,遂留少数兵力牵制敌之左翼,亲自率主力绕过己方两军团的后面,直袭敌军右翼,逼其向中军退却。 哈斯杜路巴尔见败局已定,孤身杀入敌群,最后战死。 是役,迦太基方面损失不下一万,罗马阵亡者约2000会战结束当夜,尼禄率军火速回师,6天后回到汉尼拔前面的阵地。 此时,汉尼拔尚不知悉此会战。 美陶鲁斯战役是罗马的一次空前大捷,它恢复了罗马人的信心,战争主动权开始转到罗马手中。 汉尼拔方面,虽然他的大名仍令罗马人谈虎色变,但外援无望,西西里、西班牙尽失,结盟战略失败。 至公元前205年,身陷意大利南端一隅之地,处境艰难,再无取胜希望。 (4)撒马战役公元前205年,小西匹阿回到罗马,劝罗马出征非洲,以迫使迦太基召回汉尼拔。 元老院采纳了此建议,任命他为远征将军。 次年,他率领52艘战舰、400只运输船和25万士兵在乌提卡附近登陆,通过外交手腕得到同盟者努米底亚人的支持,该族首领马西尼沙为他提供了几支宝贵的骑兵。 随即战于乌提卡城郊,他采用夜袭战术,歼敌4万,生俘5000不久,他在罗马历史上首次使用骑兵冲锋,大破迦太基和另一支努米底亚人组成的援军,使迦太基丧失了骑兵来源地与粮食供应地。 迦太基情势危急,便决定求和,同时召汉尼拔回师。 公元前203年6月,汉尼拔率军登船回国,尚有15~2万士兵。 他回国后,开始招募骑兵,这个行动使迦太基人精神大振,拒绝批准和约,并拘禁罗马使臣。 翌年,小西匹阿诱使汉尼拔进入撒马会战。 这是一片开阔地,迦太基人在此缺乏水源,而罗马则可利用其骑兵优势。 汉尼拔见势不利,便请求和,小西匹阿拒绝,只得列阵开战。 在素质和训练方面,汉尼拔军远处劣势,故布阵带有冒险性。 当时他的部队由三部分组成:其嫡系远征军、迦太基城防军以及临时招募的非洲兵,前二者战斗力强,而后者则靠不住。 因此,他将城防军置于最前线,配以利古里亚人和高卢人的辅助队;非洲兵为第二线,他自己率领总预备队,构成第三线。 在一线前面,布置了80头大象。 2000骑兵置于两翼,迦太基人居右,努米底亚人居左;由于骑兵太少,他无法再施迂回至敌军的两侧翼的坎尼战术了。 其计划的正面突破,这是一场赌博,成败关键在于大象队,如大象听话,则乱正面之敌,这既可使一线出击有利,又可使二线新兵士气顿增,最后,凭借第三线精兵作决定性打击。 罗马方面,小西匹阿仍是传统的三线阵法,不过稍有改变,将第二、三线各中队与第一线各中队对齐,使方阵产生许多通道,以让敌方战象通过。 他本人率老兵组成第四线。 意大利骑兵居左,马西尼沙所率的努米底亚骑兵居右。 据波利比乌斯记载,会战由两方的努米底亚骑兵开始,同时汉尼拔命战象冲击,但由于受到罗马人号角齐鸣、惊天动地的惊吓,左翼大象调头后冲,致使己方的努米底亚骑兵大乱,马西尼沙乘机率骑冲击,很快将敌赶出战场,并开始追击。 中央大象虽然冲进罗马方阵通道,却很快被制服。 接着意大利骑兵击溃了迦太基骑兵,并猛烈追击。 骑兵追出战场后,双方步兵开始短兵相接。 最初,汉尼拔一方占了优势,但由于第二线未能支援,致使一线逐渐后退并终于向后逃跑,为了夺路,与第二线自相砍杀。 罗马的一、二线兵相互配合,向前推进,紧逼着他们向第三线退却。 由于汉尼拔的第三线拒绝让路,他们便绕过侧翼,落荒而逃。 此时战场景象十分凄惨,尸骨堆山,血流遍野,小西匹阿命令清扫战场,以便作最后攻击。 他将一线士兵撤到两翼,命二线与三线士兵以密集队形前进,与汉尼拔的第三线进行最激烈的苦战,由于双方数量、精神、勇气、兵器大体相当,故战事迟迟不决,双方都发挥出最大的勇气,奋力拼杀,互不相让。 如果仅此相拼,汉尼拔尚有获胜希望,但在此紧要关头,马西尼沙追击逃卒的骑兵赶回战场,从后面冲锋,致使迦太基军彻底失败,汉尼拔率少数骑兵逃走。 是役,罗马方面战死1500人,迦太基则在2万以上,还有同样多的人被俘。 迦太基兵败投降,被迫订立和约放弃非洲以外的全部领土,除保留10艘船舰外其余悉交罗马,50年内赔款1万塔兰特,非经罗马允许不得与任何国家开战。 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 撒马战役决定了西地中海的统治权,它使罗马人跨出了意大利的门槛,走上了支配整个地中海区域的通途。 此后的50余年里,它不断东征,两次马其顿战争的胜利使它获得了希腊的统治权;公元前192一前190年发动的叙利亚战争使它夺取了小亚细亚和色雷斯,迈出了东侵西亚的步伐;至公元前149年,罗马鉴于迦太基的经济复苏,惧其东山再起,悍然发动了以强凌弱的“帝国主义战争”,即第三次布匿战争,经三年鏖战,彻底毁灭了迦太基。 至此,罗马已成为东起小亚、西抵大西洋、横跨地中海的霸国。 5、汉尼拔战略战术得失汉尼拔率卒不及三万,面对十数倍于己之敌,纵横意大利半岛16载,所战皆捷,使罗马人闻风丧胆,这不能不归功于其战术天才。 他善于学习,布阵之时,既发挥亚历山大骑兵的战术,也吸收了罗马军团方阵的优势,步骑协同,威力非常;他善于判断敌情,击其弱点精密计算,有备无患,指挥灵活,善出奇谋;利用地形,出敌不意。 这使他成为一位能够应付任何环境的将才。 波利比乌斯评论道:“对于罗马人和迦太基人所遇到的一切命运,不管是好是坏,其起因只能是汉尼拔这一个人和他的一颗心。 这个人的影响是太巨大,简直是惊人,他的心可以适合于一切人力范围之内的任何工作。 ”蒙森也认为,“他喜欢采取偏僻和出人意料的路线,埋伏阻击和所有的一切计谋对于他都是家常便饭。 他对于对方的性格,喜欢作极谨慎的研究,这也是前无古人的。 他组成了一个当代无双的谍报系统一一甚至于在罗马城内,他也经常派有侦探一一所以他对于敌人的一切计划,都能经常获得情报。 他本人也常常化装和戴着假发,亲自去搜集情报。 在这个时代的历史书中,几乎每一页都可以证明他的军事和政治天才。 ”另一方面,罗马战争观念的呆板、机械,也使他的天才得以发挥尽致。 罗马在统一意大利、与蛮族作战的过程中,取胜全赖罗马方阵这一卓越战术,纯粹依赖士兵的勇气、纪律和训练,至于将道,则聊胜于无。 他们的统帅,不要求经验、能力、熟识地形、指挥灵活等将才,只需善于调换一些战斗队形即可。 这种军事教员式的将领显然不是长于兵事的汉尼拔的对手。 汉尼拔是一位天才的战术家,这无可非议,但他不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 汉尼拔制胜战略,在于瓦解罗马盟邦,在其四周联成一个敌视罗马的包围圈,迫使罗马投降。 此本为良策,无可厚非。 但也有不周之处,此策的立足点,在于盟国对罗马不忠,他以为,自己大军一到,敌盟便会自然解体,这本身就有主观臆断之嫌。 况任何良策,皆宜因敌而设,顺势而变,不可固持一谋。 坎尼之战后,此策虽有成效,但罗马的拉丁盟邦却无一叛离者,当此之际,汉尼拔就应当认识到,罗马联盟的力量首在罗马城,应当率兵攻陷之,如罗马城破,其盟国定不战自降。 但他仍固守旧策,几度兵临城下而不攻,坐视罗马摆脱困境,恢复军力,诚如李维所论:“这个时间上的延误,已经挽救了这个城市和这个帝国。 ”直至西班牙、西西里、卡普亚尽失,方幡然悔悟,却为时已晚。 待小西匹阿远征非洲成功,无奈引兵回国,致使纵横16载,终究劳而无功。 撒马一战,敌方占有一切优势,败北亡命,非个人之力所能挽回,遂成为千古憾事。 有的学者以为,汉尼拔所以不攻罗马城,是“非不为也,乃不能矣”,谓其无攻城之器,亦无攻城之卒。 此论似不够全面,汉尼拔军确无攻城战具,但坎尼一战,罗马瘫痪,无力监视其行动,此时他声势大振,势如日当中天,完全有时间有能力赖盟国之力,修攻城之具,训攻城之兵,但他一味墨守旧策,不思改更。 由此观之,汉尼拔之功,成于其战术运用之精妙娴熟;汉尼拔之败,首在固持一策,不能顺势变通。 因此,我们可以称他为天才的战术家、军事奇才,却不可视其为战略大家。 发布时间:2024-06-09 08:37:28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