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在风雨飘摇中,日本国内之防御措施·第一 内容: 在风雨飘摇中,日本国内之防御措施·第一作者:王辅·中国出自————《日军侵华战争1931-1945》《被迫投降·第八》出自————《战争通史》   当美军于1944年7为,相继攻占了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塞班岛、提尼安岛、关岛等之后,随之即在这些岛上加紧扩建日军原来的机场,并完善各种飞行设施。 3个月后,美军的B-29战略轰炸机群,连连飞到这些机场。 从此日本本土遭到由这些基地起飞的美国空军的大规模轰炸。 这种大规模连续轰炸之结果,使日本的社会逐步丧失机能,海上、陆上之交通瘫痪;大城市(除文化古城京都、奈良)已无区别的被夷为平地,工、商业已经停顿,教育亦已中止,大批民众亦因此而流离失所,而对战争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 (一)B-29对日本的战略轰炸   1944年11月1日,1架从马利亚纳基地起飞的美军B-29侦察机,飞往日本东京地区进行侦察。 事后这架侦察机的飞行员和领航人员认为,再没有比侦察东京这样容易的事,因他们飞过硫磺列岛和小笠原群岛之后,迎面即可看到和飞行航线平行,点点散在于约350公里海面上的伊豆诸岛,这些小岛的连线,把飞机引导至面向太平洋的相模湾和东京湾,当空中刚发现三浦半岛时,而在东京湾西岸的横须贺海军基地、横滨市、川崎市和在东京湾西北侧的东京市,则相继进入眼帘。 侦察这一地区,面状的反光地标——东京湾、印幡沼、霞浦和线状反光地标——相模川、利根川,则可为空中提供判断方位、确定地面目标的有利依据。 随着空中侦察之后,美军将印好之日文传单,在东京地区进行空投,劝告居民离开东京,免遭空中轰炸。 然而在军、警统治下的日本民众,奉命将拾到的传单上交。 并禁止传播、议论。 东京地区的气氛又一如往日。 美军为了麻痹东京地区的日本人,在投放传单后的20天内,没有派飞机到东京上空。 11月24日,星期五,美军以110架B-29轰炸机(每架载弹量为9吨),突然轰炸东京及其以西的三鹰中岛飞机工厂,东京市民及上层,首次感受到了大轰炸的威胁。 然而对美国战略空军来说,这仅仅是开始。 任何国家的高级军事指挥机关,对其本国及敌国的有关情况,总是了解得异常清楚,以便为防卫和进攻提供依据。 这一点,美军的指挥机关也不例外。 进入1945年,美国空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更趋剧烈。 美军太平洋战略航空队的目标组人员,根据以前的资料,知日本城市的房屋建筑多为木制结构的这一情况,提出对日本东京及其它各城市采用“火攻”的建议,并得到了批准。 美军的气象人员,时刻注意着日本地区的气象变化,特别是季节风的出现,然而这一天终于到来。 3月9日,东京地区刮起了每秒20公尺以上的大风。 美国战略空军按计划以334架B-29轰炸机,共载炸弹3千吨,于夜间到达东京上空,按划定的轰炸区域,投下了燃烧弹。 东京顿时一片火海。 成千上万的人为了逃命,跳入冰冷的隅田川(河)或附近的河塘之中。 这次大轰炸,东京有27万户的房屋被烧毁,占东京住房的18%。 烧死、烧伤达72489人。 日本侵略者开始受到严厉惩罚。 紧接着,美国战略空军根据美军将发动对冲绳岛、硫磺岛的登陆战役和按照瘫痪日本的空军作战计划,又以大机群于3月12日夜间对名古屋、3月14日夜间对大阪、3月17日夜间对神户进行轰炸。 3月19日夜间再次轰炸名古屋。 日本本土当时的城市共为207处,除指定的京都等为文化城市未予轰炸外,有115个城和市遭到轰炸。 主要城市至1945年7月份已被夷平或烧毁。 美国战略空军宣布:对日本战略轰炸之任务已经完成,今后仅需作补充轰炸而已。 (二)日军本土防御之战区划分   由于美军机群的连续大规模战略轰炸,美军骑兵第1师于2月3日攻占了马尼拉,接近日本本土的硫磺岛守军第109师团、混成第2旅团、战车第26联队等被美军第3、第4、第5陆战师全部歼灭。 师团长栗林忠道中将、混成第2旅团长千田贞季少将、战车联队长西竹一中佐等全部战死。 该岛于3月17日失守。 4月1日,美军盖尔少将的第3两栖军,霍奇中将的第24军在冲绳岛登陆;4月5日,苏联发表了苏日中立条约不延长的通告,至此日军大本营即着手安排本土的防御作战。 4月8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本土及附近地区防御作战的部队战斗序列。 将日本本土划分为3个防御地区,即东部区(名古屋以东至津轻海峡)、西部区(名古屋以西至九州)、北部区(北海道、南库页岛、千岛群岛)。 各防区的部队编成为:  第一总军:(东部地区)司令部位于东京。 司令官杉山元元帅,参谋长须藤荣之助中将。 辖:  第11方面军(仙台),计:1个军、6个师团、两个旅团;  第12方面军(东京),计:6个军、22个师团、13个旅团(内战车两个师团、3个旅团、高炮1个师团);  第13方面军(名古屋),计:1个军、7个师团、4个旅团(内高炮1个师团,战车1个旅团)。 共8个军、35个师团(包括高炮、战车各2个师团)、19个旅团(包括4个战车旅团)。 第2总军:(西部地区)司令部位于广岛。 司令官畑俊六元帅,参谋长冈崎清三郎中将。 辖:  第15方面军(大阪),计:两个军、9个师团、3个旅团(内高炮1个师团);  第16方面军(福冈城南二日市)计:3个军、15个师团、11个旅团(内有1个高炮师团、3个战车旅团)。 共5个军,24个师团(内有高炮2个师团)、14个旅团(内有3个战车旅团)。 第5方面军:(北海道、南库页岛、千岛群岛地区,由大本营直辖)司令部位于札幌。 司令官樋口季一郎中将,参谋长荻三郎中将。 辖:5个师团、两个旅团、3个要塞守备队。 航空总军:司令部位于东京。 司令官河边正三大将,参谋长田副登中将。 辖:  第1航空军(东京),计:两个飞行师团;  第2航空军(长春);  第5航空军(由南京刚移至汉城),计:1个飞行师团(第13飞行师团仍留南京);  第6航空军(福冈)。 计:2个飞行师团;  航空总军直属:3个飞行师团,两个飞行集团。 (第3航空军。 在新加坡,归南方军建制;第4航空军在菲律宾被歼灭)   另外,日军大本营于同日将台湾、朝鲜以及留在新不列颠岛、布干维尔、留在加罗林群岛和特鲁克岛上的部队,依次编成第10、第17、第8方面军,和原第31军,均归大本营直辖,即:  第10方面军:(原台湾军)驻台湾。 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参谋长谏山春树少将。 辖:1个军,8个师团,5个旅团。 其防地为台湾、冲绳岛、先岛群岛。 第17方面军:(原朝鲜军)驻汉城,司令官:上月良夫中将,参谋长:井原润次郎中将,辖;两个军、9个师团、3个旅团。 (战时归关东军指挥)  第8方面军:驻新不列颠岛的腊包尔。 司令官今村均大将,参谋长加藤钥平中将。 辖:1个军,3个师团,又4个旅团。 第31军:驻特鲁克岛。 军司令官麦仓俊三郎兼52师团长。 辖:1个师团(另还有两个师团及3个旅团已在塞班、关岛被消灭,仅存番号而无部队)。 日本大本营在作了这些防御组织措施后,在本土的东海岸、南部海岸、西部海岸,强迫居民、学生,挖掘防御工事。 此时的日本国内,昼夜遭受轰炸,男子被迫入伍,沿海各村构筑工事,军队调动和运输频繁,人民的情绪极为沮丧。 战争来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本土。 (三)新组建之本土防御部队   上述日军在国内之防御部队,共为72个师团(包括8个航空师团),又35个旅团。 其中45个师团和24个旅团,是在1945年的2月、4月、5月、6月份4次仓促编成,训练时间很短,武器更是不足。 新编部队所装备的轻武器,步枪仅达50%,轻机枪77%,野、山炮25%,对战车炮26%。 航空部队多为特攻用的旧式飞机与教练机。 飞行员多数飞行在200小时,经验不足,技术不佳。 其新部队之编成情况为:  第一次:2月28日下令,编成18个沿海防卫师团,1个独立混成旅团,即:  第88、89、140、142、143、144、145、146,147、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60师团,独立混成第107旅团。 第二次:4月2日下令编成军部6个,野战师团8个,旅团两个,即:  第51、52、53军(以上编入第1总军),第55、57(以上编入第2总军),第58军(编入17方面军,即朝鲜军);  第201、202、205、206、209、212、214、216师团,独立混成第101、109旅团。 第三次:5月23日下令编成8个野战师团,11个沿海防卫师团。 15个独立混成旅团,即:  野战第221、222、224、225、229、230、231、234师团;  沿海防卫第303、308、312、316、320、321、322、344、351、354、355师团;  独立混成第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旅团。 第四次:6月6日下令编成战车6个旅团,即:  独立战车第2、3、4、6、7、8旅团。 另在当年的2月13日下令编成第51、52两个航空师团;2月20日下令编成第53航空师团;  7月10日下令编成第20航空集团。 日军在1945年春夏之间急速编成这么多部队,不仅兵器不足,各部队兵员也严重不足,不少师团仅有半数。 九州、四国和箱根关以东沿海地区的作战工事,完成约60%至80%,其它地区的工事仅完成50%。 九州、四国储备的弹药、油料等物资均按预定计划完成,但粮食储存量仅达到60%。 箱根关以东地区,粮食储存量达到50%,但其它物资则极为不足。 (四)日军拟采用之本土防御作战式样   日军大本营根据硫磺岛作战和冲绳岛作战给美军造成重大损失的经验,决定在本土防御时,首先进行关键性的“水际作战”,即当美军海上部队集结于近海地区和登陆换乘时,以大量的自杀空中特攻部队、岸防炮群、水上自杀机动艇群、水下小型自杀潜艇、水下人员操纵的大型自杀鱼雷,进行集中攻击,消灭美军大部于换乘时节。 当部分美军由登陆艇群到达滩头时,日军在预先部署好的炮兵群、坦克群、空军机群、反坦克炮群及轻火器的支援下进行连续的逆袭。 当部分美军在扩大滩头阵地时,则利用已构筑好的坚固工事和机动部队进行反击。 这些抗击美军的登陆作战,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当时陆军大臣阿南惟几所设想的:进行有力一击,然后相机进行和谈的主张。 日本当时对本土的防御重点是两处:一是东京地区,即该地以东的鹿岛滩、东南的九十九里滨和东京西南地区的相模湾;二是九州南部地区,即九州南部东侧的有明湾(志不志湾)和九州南部西侧的吹上滨沿岸(即伊作町西部海岸)。 在兵力部署上,除有沿岸防御师团、野战师团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机动打击兵团,即由上村利道中将指挥的第36军。 该军有较强的步兵师团8个、坦克师团两个(当时日本国内仅有两个坦克师团)。 军部位于东京以北琦玉县城的浦和这一机动地区。 (五)自杀性武器之种种   为了抗击美军在日本本土登陆,日军发明了不少自杀性的特攻武器,除自杀飞机外,还有水上和水下武器。 水上自杀武器摩托艇。 艇长5. 1米,重1. 4吨,以汽车的发动机作动力,最大时速达26海里,装有炸药250公斤,有两枚12公分直径的火箭弹;由一人操纵,对美军军舰撞击爆炸。 到日本投降时,已生产出这种小艇6200只。 日军称装备这种自杀性舟艇的部队为“震洋特攻队”,意为威震海洋。 水下自杀武器“人工鱼雷”。 长14. 75米,重8. 3吨,最大时速30海里;头部装炸药1550公斤。 一人操纵,撞击美军军舰。 这种“人工鱼雷”共生产约400支。 日军称装备这种自杀性鱼雷的部队为“回天特攻队”,意为回天有术。 水下自杀武器小型潜艇。 艇长17. 28米,重量为19. 3吨,水下时速为10海里,携带鱼雷两发、炸药600公斤。 由两人操纵。 发现美军军舰后先以鱼雷攻击,然后进行撞炸。 这种小型潜艇,共生产了约200艘。 日军称装备这种小型自杀潜艇的部队为“海龙特攻队”。 还有一种小潜艇,被命名为“蛟龙”。 艇长26. 25米,重量59. 3吨,乘员5名,水中行驶时速16海里,携带鱼雷两发。 到日军投降时,已生产出110艘,另有500艘正在建造。 日军称装备这种小潜艇的部队为“蛟龙特攻队”。 这些特攻武器,和德国发明的V-1、V-2飞弹一样,最后并未能挽救日本侵略者的灭亡。 发布时间:2025-11-06 08:08:07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