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北洋舰队的基地与实力·第三 内容: 北洋舰队的基地与实力·第三作者:戚其章·中国出自————《北洋舰队》出自————《战争通史》   第一节 北洋舰队的基地   建立一支舰队,必须有驻泊舰只的港口和修理舰只的船坞,所以基地是不可少的。 北洋舰队初建之前,北洋只有几艘炮舰,屯泊大沽口。 一八八○年(光绪六年)八月,为了迎接从英国订造的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到华,清政府调登州、荣成水师艇船及弁兵到大沽操演,以便舰到时配用。 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九月,清政府在大沽海口选购民地,建造船坞,并设水雷营和水雷学堂。 这样,大沽口便成为北洋舰只的临时基地。 但是,大沽口的地理形势,不适合大舰队的长期驻泊。 所以,清政府又想以旅顺口为海军重地。 一八八○年(光绪六年)冬天,先在旅顺筑黄金山炮台,为旅顺设防的开端。 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十月,超勇、扬威两舰从英国驶抵大沽,李鸿章亲往验收,并乘往旅顺察看口岸形势。 为什么要选择旅顺口作为北洋舰队的基地呢? 当时西方国家选择海军基地的条件有六:“水深不冷,往来无阻,一也;山列屏障,可避颱飓,二也;路连腹地,易运糗粮,三也;近山多石,可修船坞,四也;滨临大洋,便于操练,五也;地出海中,以扼要隘,六也。 ”而旅顺口恰好“兼此六要”。 [ 注:张荫桓:《三洲日记》第五卷,一○页。 ] 同年,清政府在旅顺设了水雷营、鱼雷营和屯煤所,并置备了挖泥船,以浚深海港。 于是,旅顺的海防和建港工程便全面开始了。 旅顺海岸炮台的修建,花了七年的时间,到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基本完成,共分两个炮台群:一是口西海岸炮台 [ 注:俗称“西炮台”。 ] ;一是口东海岸炮台。 [ 注:俗称“东炮台”。 ] 西炮台包括:威远炮台,有十五公分口径炮二门;黄金山炮台,有二十四公分口径重炮一门、轻炮二门,十二公分口径炮四门,格林炮四门;黄金山下炮台,有十五公分口径炮四门;蛮子营炮台,有十五公分口径炮四门,馒头山炮台,有二十四公分口径重炮一门、轻炮二门,十二公分口径炮二门;城头山炮台,有十二公分口径炮二门,八公分口径炮四门;老虎尾炮台,有二十一公分口径炮二门。 东炮台包括:摸珠礁炮台,有二十公分口径炮二门,十五公分口径炮二门,八公分口径炮四门,老砺嘴炮台,有二十四公分口径炮四门;老砺嘴后炮台,有十二公分口径炮二门。 总计东西炮台共有炮台九座,大炮四十八门。 此后,又增修炮台四座,添置大炮二十三门。 从一八八九年(光绪十五年)开始,又环绕旅顺背后,陆续修筑陆路炮台十七座,有各种大炮七十八门。 于修炮台的同时,清政府调总兵张光前统亲庆军三营驻守西炮台,总兵黄仕林统亲庆军三营驻守东炮台,四川提督宋庆统毅军九营一哨专防旅顺后路。 以上三军,均辖于北洋大臣。 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五月,清政府为巩固旅顺后路,并兼防金州,又决定在大连湾修建炮台。 到一八九三年(光绪十九年),共花六年的时间,建成海岸炮台五座:黄山炮台,有二十一公分口径炮二门,十五公分口径炮二门;老龙头炮台,有二十四公分口径炮四门;和尚山西、中、东三炮台,共有二十一公分口径炮二门,十五公分口径炮二门。 陆路炮台则为徐家山炮台,有十五公分口径炮四门。 总计炮台六座,大炮二十四门。 这六座炮台,“坚而且精,甲于北洋”。 特别是其中老龙头、和尚山东炮台和徐家山旱炮台。 “此三台之精坚,尤胜于各台”。 [ 注: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第六卷,五页。 ] 大连湾的驻守部队,为提督刘盛休所统的铭军八营,亦辖于北洋大臣。 另设北洋前敌营务处,以道员充任,代理北洋大臣处理日常事务,有“隐帅”之称。 担任此职的先有刘含芳,继任者为龚照〔山与〕。 这样,旅、大二地,互为犄角,防务极为严密。 但正如左宗棠所说:“战事还凭人力,亦不专在枪炮也。 ” [ 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第二四卷,五二页。 ] 后来旅、大之失,不是防务不坚,完全是守将的贪生怕死和畏缩不前,而将炮台拱手让敌。 至于旅顺的船坞,因工程浩大,一直进展迟缓。 一八八五年(光绪十年)十一月,清政府从德国订造的定远、镇远、济远三舰到华,李鸿章亲往验收,并乘赴旅顺视察建港情况。 这时,正值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决意“大治水师”。 李鸿章也认为:“为保守畿疆计,尤宜先从旅顺下手。 ” [ 注:《洋务运动》第三册,三二三页。 ] 所以,虽然“浚澳筑坞,工费过巨”,“先其所急,不得不竭力经营。 ” [ 注:《洋务运动》第二册,五六七页。 ] 特别是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到华后,旅顺船坞的修建更是刻不容缓。 李鸿章说:“铁舰收泊之区,必须有大石坞预备修理,西报所讥有鸟无笼,即是有船无坞之说,故修坞为至急至要之事。 ” [ 注:《洋务运动》第三册,三二二页。 ] 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五月,清政府派奕〔言瞏〕、李鸿章、善庆检阅海陆军,并巡视海防工程。 不久,为加快旅顺船坞的施工进度,即决定将工程包给法商德威尼承办。 到一八九○年(光绪十六年)十月,旅顺船坞始全部竣工。 这是一个大工程,当时被称为“海军根本” [ 注:《中日战争》第一册,三五页。 ] ,“其规模宏敞,实为中国坞澳之冠”。 [ 注: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第四卷,一页。 ]   北洋舰队的基地除旅顺外,还有威海。 威海的设防虽晚于旅顺,但地位却越来越重要。 本来早在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山东巡抚丁宝桢《筹办海防摺》即有以威海为海军基地之议,他说:“威海地势……紧束,三面皆系高山,唯一面临海,而外有刘公岛为之屏蔽,刘公岛北、东两面为二口门岛。 东口虽宽,水势尚浅,可以置一浮铁炮台于刘公岛之东,而于内面建一砂土炮台,海外密布水雷,闭此一门,但留岛北口门为我船出入。 其北口门亦有山环合,可以建立炮台,计有三砂土炮台于内,有二浮铁炮台于外,则威海一口可以为轮船水寨。 轮船出与敌战,胜则可追,败则可退而自固,此威海之防也。 ” [ 注:《丁文诚公奏稿》第十二卷,一二页。 ] 当时,不少人也有此议,如说:“北洋形胜,威海卫岛屿环拱,天然一水寨也。 ” [ 注:张荫桓:《三洲日记》第七卷,七一页。 ] 甚至认为:“旅顺口形势不及威海卫之扼要,将来北洋似应以威海为战舰屯泊之区,而以旅顺为修船之所,较为合宜。 ” [ 注: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第六卷,五页。 ] 但是,当时限于财力,清政府决定威海的海防工程“俟北洋饷力既裕乃办。 ” [ 注:张荫桓:《三洲日记》第七卷,七一页。 ]   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威海开始为北洋舰队停泊之地。 [ 注:据《练勇营练勇苗国清口述》(一九五七年)。 ] 是年,北洋水师开来威海。 初来时,只十二条船:快船超勇、扬威,蚊子船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练船操江、镇海、康济、威远。 但当时只在威海刘公岛设有机器厂和屯煤所,北洋的舰只也是临时屯泊,故还称不上基地。 同年,清政府决定在威海设鱼雷局,但迄未兴办。 一八八三年(光绪九年),始由候补道刘含芳主持,在威海金线顶建了鱼雷营。 一八八五年(光绪十一年),山东巡抚张曜专程来威海考察,并接见当地士绅学者名流,询问提督署衙建立何处为宜。 [ 注:戚廷阶:《威海始末》。 ] 但李鸿章专力于旅顺船坞工程,仍认为:“察度北洋形势,就现在财力布置,自以在旅顺建坞为宜。 ” [ 注:《洋务运动》第三册,三二二页。 ] 直到一八八七年(光绪十三年),李鸿章始奏派绥、巩军各四营到威海,以道员戴宗骞为统领。 戴宗骞自带绥军四营驻威海城郊和北岸:正营在北竹岛村;副营在南竹岛村;左营在北门外;后营在天后宫后。 分统总兵刘超佩带巩军四营驻威海南岸;中营在沟北村;前营在城子村;右营在百尺崖所城外;炮队营在海埠村东夼。 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又调派护军两营驻刘公岛,以总兵张文宣为统领。 这时,威海的海防工程才全面地展开了。 根据德人汉纳根的设计,威海基地的第一期工程以修建海岸炮台为主,共计八座炮台:威海北岸的北山嘴、祭祀台筑炮台两座;南岸的鹿角嘴、龙庙嘴筑炮台两座;刘公岛岛北筑炮台一座,岛南筑地阱炮两座;威海南口的日岛筑铁甲炮台一座。 “庶水路(按:此“路”字疑为“陆”之误)相依以成巩固之势”。 [ 注:《洋务运动》第三册,五八页。 按:原拟在刘公岛建地阱炮台两座,结果只建成一座。 ] 在拟建各海防炮台的同时,还计划在刘公岛上修建海军公所 [ 注:即北洋海军提督衙门。 ] 、铁码头、子药库、船坞等。 当时为了解决刘公岛上饮水的困难,除打水井外,还设计在海军公所二进院内和几处炮台修筑“旱井”。 后来,在施工时,感到威海海上防御力量还有些薄弱,又在威海南北两岸各添筑海岸炮台一座,刘公岛添筑炮台四座。 到一八九○年(光绪十六年),威海各海岸炮台陆续建成。 这样,威海海岸炮台就有十三座了。 其中,威海南岸炮台三座:皂埠嘴炮台,有二十八公分口径炮两门,二十四公分口径炮三门;鹿角嘴炮台,有二十四公分口径炮四门;龙庙嘴炮台,有二十一公分口径炮两门,十五公分口径炮两门。 威海北岸炮台三座:北山嘴炮台,有二十四公分口径炮六门,九公分口径炮两门;黄泥沟炮台,有二十一公分口径炮两门;祭祀台炮台,有二十四公分口径炮两门,二十一公分口径炮两门,十五公分口径炮两门。 刘公岛炮台六座:东泓炮台,有二十四公分口径炮两门,十二公分口径炮两门;东峰炮台,有二十四公分口径炮一门;南嘴炮台,有二十四公分口径炮两门;旗顶山炮台,有二十四公分口径炮四门;麻井子炮台,有二十四公分口径地阱炮两门;黄岛炮台,有二十四公分口径炮四门。 日岛炮台,有二十公分口径地阱炮两门,十二公分口径炮两门,六公分半口径炮四门。 合计起来,共有海岸大炮五十四门。 后来,为了预防敌人从陆路进攻基地,又计划在威海修筑陆路炮台四座。 其中,威海南岸陆路炮台两座;所城北炮台,有十五公分口径炮两门,十二公分口径炮一门;杨枫岭炮台,有十五公分口径炮两门,十二公分口径炮两门。 北岸陆路炮台两座:合庆滩炮台,有十五公分口径炮两门;老母顶炮台,有十五公分口径炮两门,十二公分口径炮两门。 这一工程从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开始兴工,由于进度缓慢,到甲午战争爆发时,才建成三座炮台,老母顶炮台始终没建起来。 这样,威海防御后路的大炮总共只有九门。 一八九一年八月,李鸿章以威海南口过于宽阔,“日岛矗立中央,复分两口,各宽五里,是该处 [ 注:按:指威海港。 ] 共有三口,一片汪洋,毫无阻拦”,“非相地扼要酌设雷营,不足以资捍御”,奏请在威海南北两岸各设水雷营一处,各营弁兵匠人等一百三十六人。 并在南岸水雷营附设水雷学堂,招收鱼雷学生四、五十人。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威海的海上防务。 威海宏大的海防工程,曾引起当时许多人的称赞,认为威海从此可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海屏藩”。 有人写诗赞道:“意匠经营世无敌,人工巧极堪夺天。 有此已足固吾圉,况是众志如城坚! ” [ 注:于本桢:《观威海炮台》。 ] 李鸿章也认为“工程并极精坚,布置更臻完密”。 各炮台“相为犄角,锁钥极谨严。 ” [ 注:《洋务运动》第三册,一四五页。 ] 实际上,他们都是只看到台坚炮利海防巩固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后路空虚而无保障的一面。 [ 注:参考拙作《中日甲午威海之战》,六○-六一页。 ] 这样,后来便给日本侵略军以从威海后路“蹈瑕而入” [ 注:戴绪贤等:《哀启》。 ] 之机。 但不管怎样,后来的事实证明,威海的炮台设施对防御敌人从海上进攻,还是起了作用的。 从此,威海卫为北洋舰队永久驻泊之区,旅顺口为北洋舰队修治船只之所,各建有提督衙门,都成为北洋舰队的基地。 第二节 北洋舰队的实力和装备   对北洋舰队的实力和装备情况,也需要做一些了解。 历来人们认为,北洋舰队和日本舰队在实力和装备水平上是不相上下的。 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见解。 当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北洋舰队成军的时候,北洋舰队的实力是超过日本舰队的。 那时,日本海军两千吨级以上的战舰只有浪速、高千穗、扶桑、金刚、比睿五艘,共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三吨,而北洋舰队则拥有两千吨以上的战舰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七艘,共二万七千四百七十吨,后者是前者的两倍。 但是,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新添了两千到四千吨级战舰松岛、严岛、桥立、吉野、秋津洲、千代田六艘,总吨位增加到三万七千二百二十二吨,反倒超过了北洋舰队。 因此,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舰队的实力早已超过北洋舰队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因为:一方面,北洋舰队成军后,日本政府即以超过北洋舰队为目标,大大加快了发展海军的速度;另方面,清政府却从此不再添置一艘新舰。 当初清政府大力筹建北洋舰队,主要是为了抵御日本的侵略,而如今却坐视日本海军力量的日益加强,是否由于没有经费呢? 完全不是这样。 主要问题是慈禧等人不顾国家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而把用于国防的海军经费挪去修建颐和园了。 这笔钱究竟有多少,历来没有确切的数字,这里只能作一个大体的估计(见下表)。 这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 再加上息银及其他有意隐瞒的款项,当时从海军经费中挪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款项起码在两千万两以上。 这笔款,如果用来买定远这样的铁甲舰,可以买十一艘;如果用来买致远这样的巡洋舰,则可以买二十四艘。 要是真这样做了的话,中日海军力量的对比岂不是就全然不同了吗? 名目每年用款(万两)1888-1894年用款小计(万两)从海军经费中挪拨款30210光绪十七年从海军经费中拨款100各省督抚任筹海军需要款260岁修从海军经费中划拨款15105由新海防捐暂行挪垫款1751,225合计1,900   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 需要指出的另一点是,清政府在买舰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而不象日本政府那样充分发挥内行人员的作用,精于筹算,把钱花在刀刃上。 据统计,从一八七八年到一八九三年的十五年间,日本共从英、法两国购舰十艘,全部是战舰,其中四千吨级的三艘,三千吨级的两艘,两千吨级的四艘,一千吨级的一艘。 在这十艘战舰中,有九艘是日本舰队的主力,其中八艘参加了黄海海战。 而清政府则相反,一来买舰没有明确的计划,多而滥;二来买舰由外行的官员主持,轻信洋商代理人的宣传,上当受骗。 结果买来的舰只大都不能用于实战,虚掷了大量金钱。 清政府的买舰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其情况如下表 [ 注:表中所引的时间,是舰只造成后开回中国的时间,不是开始订造的时间,也不是下水门时间。 ] :分期公元中国纪年舰名单价(万两)合价(万两)第一期1863年同治二年金台、一统、广万、得胜、百粤、三卫、镇吴90①1867年同治六年安澜、镇涛、澄清、绥靖、飞龙、镇海4. 0241868年同治七年澄波4. 041875年光绪元年龙骧、虎威、飞霆、策电15. 0601876年光绪二年福胜、建胜12. 0241879年光绪五年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15. 090第二期1881年光绪七年超勇、扬威32. 565第三期1885年光绪十一年定远、镇远182. 43651885年光绪十一年济远68. 6691888年光绪十四年致远、靖远85. 01701888年光绪十四年经远、来远87. 0174   [ 注:这七艘舰到华后,又退回变卖。 九十万两是中国亏损的银子。 购买舰只和炮位的价格为一百零七万两。 又,表中合价的数字,皆采用四舍五入法。 ]   第一期所买的舰不下二十艘,都是几百吨的小型炮舰,共花银三百五十七万两。 但是,这些炮舰的质量是非常差的。 飞龙在海上“被风击沉”,镇海使用不几年就“不堪驾驶”。 [ 注:《洋务运动》第二册,四○一页。 ] 即使被赫德吹得神乎其神的龙骧等四舰和镇东等六舰,问题也是很多的。 当时,李鸿章完全相信赫德,也认为这些炮舰、“可为攻守利器”。 [ 注:《洋务运动》第二册,五一七页。 ] 对此,左宗棠则持不同的看法,他指出:“蚊子船(即指炮舰)炮大船小,头重脚轻,万难出洋对敌,只可作水炮台之用。 ” [ 注:《洋务运动》第二册,五二三页。 ] 左宗棠的话不是毫无根据的。 有人曾论及镇东等炮舰的缺点说:“是船之制,凡有四弊:船身甚小,而船首之炮重三十五吨 [ 注:镇东等六舰的舰首大炮有两种旧式前膛炮:一种重三十五吨,口径十一英寸,弹重五百三十六磅,装药量一百三十五磅,一种重三十八吨,弹重八百一十八磅,装药量一百六十磅。 此处单指前一种而言。 ] ,其炮尚是旧制,从口进纳弹药,弹出其远仅十二里。 [ 注:此为华里,合六公里,指最大射程,英厂所制作的《三八吨炮射程表》只计算到四千七百九十码(约合四千公尺)。 故其有效射程不会超过四公里。 即使用来防守海口,如此短的射程,也无多大实用价值。 ] 施放之时,船小炮重,船身必至摇簸。 设使敌船之炮从而乘之,再一着弹,恐至沉溺于洪涛巨浸中。 此一弊也。 船首之炮虽以机器转旋,而但能进退高下,不能左右咸宜,船身欹侧,测量施放必至未有定准。 [ 注:当时驾驶镇东等舰来华的英人琅威理也说:“船小炮大,炮口前向,不能环顾,左右则不甚灵,必须船头转运便捷方可中的;则是舵工当与炮手相应,如臂指之相使,较他种兵船更难精熟也。 ”(《洋务运动》第三册,三六七页。 ) ] 此二弊也。 船身四周所包铁皮仅厚数分,不能当敌人之巨炮。 且无事之时,船身必日事刮磨……日久锈生,损坏必速,反不如木质之可久。 此三弊也。 是船名为‘蚊子’,谓我往攻人而不能受人之攻,故其行贵速,一点钟必行四十五里,庶几易避敌船之轰击。 今是船于一点钟仅行三十里 [ 注:合八海里。 ] ,过于迟钝,易为敌船所追袭。 此四弊也。 ” [ 注:王韬:《燮? ?园尺牍》第一一卷,一二页。 ] 由此可知,花费巨款买这些炮舰,是毫无意义的。 何况这样的炮舰当时中国已能制造,无必要到外国去买。 有人即指责李鸿章说:“福建船政办理多年,糜费不少,何以竟不可用,仍须购自外洋? ” [ 注:《洋务运动》第三册,三三四页。 ]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再看一下日本,很早就注意买舰的质量。 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即镇东等六舰夹华的头一年,日本政府从英国买回的三艘战舰都是两千多吨的,“其中扶桑一舰,号称铁甲;比睿、金刚两舰,号半铁甲。 [ 注:《洋务运动》第二册,五二七页。 ] 而清政府却见不及此。 假使清政府能将买炮舰的三百五十七万两银子用来买定远这样的铁甲舰,可买两艘;而用来买致远那样的巡洋舰,则可买四艘。 可见,清政府在这个时期的买舰活动,既虚掷了金钱,又未收到应有的效果,盲目性是很大的。 清政府第二期买舰,开始注意到提高军舰质量和节省经费问题。 这次从英国买来的超勇、扬威二舰,都是巡洋舰。 而且清政府还派了督操提督丁汝昌、管带官林泰曾和副管带邓世昌到英国去把舰驾驶回来 [ 注:舰上只雇佣了少数洋员。 ] ,既省了保险费,又节约了大量佣金。 但是,这两艘舰也并不象赫德所吹的那样“船坚炮利,实为西洋新式利器”。 [ 注:《洋务运动》第二册,四六八页。 ] 超勇、扬威二舰与日本扶桑、金刚、比睿三舰相比,舰首炮的威力较大一些,平均时速也快二海里,但其防御力量弱,日舰扶桑铁甲厚九英寸,金刚、比睿两舰铁甲各厚四英寸半,而超勇、扬威两舰的舰身却系木质外包二英寸铁皮,怎么能称得上“船坚”呢? 但总的来看,清政府第二期买船较第一期注重了军舰质量和节省经费。 清政府第三期买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和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五艘巡洋舰。 在这七艘战舰中,对济远舰的非难较多。 但对这些非难,我们要作具体分析。 因为济远舰是德国造的,而这些非难多来自英国制造商。 薛福成说:“英、德两国之厂,势不相下。 中国济远快船,德厂所造也,而英厂颇訾议之,固多过当之论。 ”“夫外洋匠师务求相胜,亦犹自古文人之相轻,虽有佳文,欲指其瑕,不患无辞。 制造之学,求一利或生一弊,乃理势之自然。 济远舰上重下轻之病,诚不能免。 厥后闻有补救之议,似已稍改其式矣。 ” [ 注: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第三卷,二一页。 ] 后来事实证明,济远舰的制造虽然还“未尽善” [ 注:《洋务运动》第三册,三九九页。 ] ,但质量并不象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差。 这时期所买的七艘战舰构成了北洋舰队的主力,并远远地超过了日本当时海军的实力。 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买舰的盲目性减少了。 这时期在外国订造舰只的一个特点,就是派出专门的造船技术人员和海军人员到国外监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造船的质量。 问题是清政府从此停购船只,致使日本海军力量反而后来居上了。 再从装备情况看,北洋舰队也是落后于日本舰队的。 据计算,北洋舰队主要战舰的平均功率要比日本舰队少一千八百八十五马力,平均时速要少一海里,平均舰龄则要大两年。 特别是北洋舰队的武器装备,更是落后于日本舰队。 试看下表。 由下表可知,北洋舰队在重炮和机关炮两项上占优势,日本舰队则在轻炮和速射炮两项上占优势。 而机关炮是一种小口径炮,只有杀伤力,而没有穿透力,对敌舰作用不大。 所以北洋舰队主要靠重炮。 但是,北洋舰队只比日本舰队多九门重炮,这点优势还是很有限的。 更重要的是,北洋舰队使用的全是旧式后膛炮,炮弹仅是一个弹头而无弹壳,施放时先将弹头填进炮膛,根据射程的远近加一定数量的火药包,然后引火发射。 而日本舰队则以速射炮为主,使用的是带弹壳的新式炮弹,其发射速度是北洋舰队的四至六倍。 对比之下,北洋舰队在武器装备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 舰队舰名重炮轻炮速射炮机关炮32公分30. 5公分26公分24公分21公分20公分18公分15公分12公分6磅3磅12公分北洋舰队定远4212镇远4212致远3217靖远3217济远3110经远228来远228平远128超勇2410扬威24108567158112(小计)26230112(合计)161日本舰队松岛111116严岛111116桥立1111115吉野24224浪速4611高千穗4610秋津洲411610千代田141113扶桑410比睿1163104113621805458(小计)174715558(合计)277   总之,北洋舰队在当时是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舰队,但与日本舰队相比,无论在实力上还是在装备上,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对此,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估计。 发布时间:2024-07-28 08:04:44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