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滚雷”战役·第三 内容: “滚雷”战役·第三作者:保罗·伯比奇 等 ·美国出自————《北越上空的战斗》出自————《战争通史》   (一九六五年三月~一九六五年十二月)   认真开始轰炸   一九六五年二月十二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一个对北越为期八周的作战计划。 该计划是通过国防部长呈交总统的。 二月十三日,约翰逊总统批准了这一计划。 这个计划的代号叫“滚雷”战役。 “滚雷”战役将是一个与南越政府共同实施的、慎重而有限的空军行动计划,其目标是对北越北纬19度线以南的军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攻击。 该计划要求美国和南越飞机共同进行攻击的有下列军事目标:兵营、雷达阵地、机场、弹药库、桥梁和仓库。 三月二日进行了第一次空袭,袭击了邦村的弹药库。 参加这次空袭的兵力包括44架F-105、40架F-100、7架RF-101和20架B-57,此外,还有KC-135空中加油支援飞机。 南越空军的19架A-1H飞机袭击了广溪海军基地。 第一次袭击中,突击部队再次遇到了防空高炮火力的抗击,在整个越南战争中,这一直是空中优势的最大威胁。 在这次袭击中,美国损失了4架飞机,有3架是在突击高炮阵地时损失的。 于是美军马上就对压制高炮的战术进行了重新审查,认为只有在为了掩护主力突击部队而绝对必要时才可有计划地对高炮采取压制行动。 在第一次突击中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假若飞行员通过目标只是一次,然后就退出目标区,那么战斗损失本来是可以减少的,因为进行多次攻击或留在目标区上空临时寻找目标,这都可能增加损失。 相反,用少量飞机对同一目标群相机进行反复突击,反而会较多地获得战术的灵活性和攻击的突然性,同时还可大大缩短每架飞机暴露在敌火力上空的时间。 三月中旬,在陆军参谋长罗德·约翰逊将军进行现场调查之后,总统放宽了以前提出的某些轰炸限制。 在这之前总统和国防部长对所有的突击目标都要一天一天地加以批准,甚至还要规定出突击的日期和具体时间。 现在,虽然总统和国防部长还要继续选择目标,但已不再是逐日以天为单位批准了。 现在目标的选择按每周一组进行,而每次突击的具体时间由战场司令官决定。 对地面目标的限定也有了进一步地改变,已允许对公路和铁路随意进行武装侦察,担任压制高炮的和战斗巡逻的飞机在返航的途中也可以用没有耗尽的弹药突击目标。 米格飞机的首次攻击   四月四日,美国空军突击了位于河内以南70英里(112公里)的清化铁路公路两用桥,事实证明,这是所有目标中最难突击的目标。 突击这个目标时,飞行员遇到了空中优势的第二种威胁——米格飞机。 美国空军使用F-105作为摧毁这座桥梁的突击力量,F-100飞机担任支援,对米格飞机进行战斗巡逻。 虽然飞机投的炸弹有很多命中了这座桥梁,但没有一个桥孔结构倒塌。 美国飞机再次突击这座桥梁时,有两架飞机被米格飞机首次击落。 经过如下:   由四架F-105飞机组成的“锌”小队从柯叻起飞,按计划本来是突击队的第四小队,但由于加油问题和阴霾天气对能见度的影响,该小队的飞机没有按计划行动就开始以“密集编队”通过目标上空。 不过这次突击任务在该区域上空飞行的特派作战指挥官指挥,他命令“锌”小队在检查点上空作等待飞行,“锌”小队便在目标区南10英里(16公里)的指定空域等待了三、四分钟,而在将近完成一个圆圈飞行时,三号机飞行员突然发现有两架飞机向本小队高速俯冲过来。 当这两架飞机向三号机接近,相距3000~4000英尺(914~1219米)时,他看清是米格飞机,他们正准备对“锌”小队长机和二号机实施攻击。 他立即用无线电呼叫:“长机,急转摆脱,注意后面米格飞机,长机,急转摆脱,长机,我们被咬尾。 ”四号机也发现了正在进行攻击的米格飞机,并发出了同样的警报。 图1 一九六七年八月二十八日米格-17和F-105在北越上空格斗   长机和二号机都没有对警报作出反应,米格飞机继续攻击。 这时三号机又发现这两架米格飞机后面还有两架米格飞机正在进行占位,准备攻击“锌”小队的三、四号机。 三号机指挥本双机组向左急转摆脱,转向正在进行攻击的米格飞机。 与此同时,米格飞机的长机组在“锌”小队的三、四号机前上方冲过,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浅灰色的米格-17飞机,机翼下面有中国的红星和红杠标记。 米格飞机在“锌”小队长机后,距离约1500英尺(457米)时用机炮射击。 “锌”小队三号机看到了从长机的飞机后半部炸掉的金属碎片。 差不多与长机同时,第二架米格飞机在僚机的攻击位置,间隔200英尺(60米),距离200~300英尺(60~90米),向“锌”小队二号机开火。 “锌”小队三号机看到了二号机后面起火。 这两架米格飞机估计在距离700~800英尺(213~243米)时停止射击,改平坡度,继续向前直线高速退出攻击。 另两架米格飞机没有向“锌”小队三、四号机攻击,而跟随前面的两架米格飞机退出。 对米格飞机进行战斗巡逻的F-100飞机,由于正在掩护轰炸桥梁的飞机,再加上阴霾的天气,没有发现这次突然袭击,所以也未能反击米格飞机。 从首次损失的两架飞机中也发现了米格飞机的一些有趣的战术。 很明显,由于受能见度的限制,米格机飞行员是利用地面截击引导雷达的引导占据了后方攻击位置。 他们第二个战术就是打了就跑,这一战术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运用得很成功。 首次击落米格飞机   一九六五年六月的第二周,美国空军取得了首次击落米格飞机的胜利。 虽然米格飞机当时的活动与后来的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战斗轰炸机飞行员还是根据EC-121“大眼睛”支援飞机发出的一连串关于米格飞机活动的通报,开始发现了敌机活动航线的规律。 EC-121飞机在东京湾上空进行低空飞行,机上装有搜索雷达和无线电中继发射机,能够测定敌机的距离和高度并向友机发出警报。 当时对米格飞机的警报是通过彩色信号传递的。 黄色信号表明米格飞机已升空,红色信号意味着米格飞机在约十分钟内可能与你交战。 通常,警报信号是循环的,首先出现黄色信号,然后变成红色;当米格飞机佯动返航时,信号又变成黄色。 但此后不久,当最后一批美国飞机完成突击目标任务后退出攻击时,警报信号又变成红色。 米格飞机有可能跟踪到目标区之外,但却很少进行攻击。 第二次红色信号亮的时间,选在我方护航飞机的油量已经很少的时候。 可以预料,米格飞行员可根据他们的雷达来判定我方护航机群返航的时间,以及护航机由于所剩油量很少而仅能实施一次快速截击的时间。 根据这样判断的结果,战斗轰炸机飞行员建议,美空军制定战斗机战术应以这样的事实为基础,即当突击队进入目标区时,米格飞机就要退出;即使他们果真要进行空战,也只是在护航机剩油量很少的时候对最后一个编队进行攻击。 根据这一建议,一九六五年七月十日,由第45战术战斗机中队的四架F-4C飞机组成的一个护航小队推迟了通常的起飞时间,直到突击队出航前20分钟才起飞。 然后护航小队跟随在最后一批F-105突击小队之后,比其它F-4护航小队晚到约15分针。 运用这一战术是让第45战术战斗机中队F-4护航小队佯装最后一批F-105小队到达目标。 飞行中保持无线电静默,高度和速度与其它F-105小队相同。 该小队的编队队形是以长机和二号机在左,三、四号机在右。 小队内单机之间距离约2000英尺(609米),两对双机之间距离5000英尺(1524米)。 选择这种编队可保证对后方有更大的警戒范围。 第二对双机(第二个机组)在长机组后作曲线机动,以掩护长机组。 长机和三号机用雷达进行搜索,二、四号机负责目视搜索。 F-4飞机在目标区附近,在等待航线上待机。 燃油快到返航油量时,长机决定向北方越界再飞一次,预计敌机会在那里出现。 在等待航线南端完成转弯后,雷达截获了目标,距离33英里(53公里)。 不久,三号机也截获了目标。 由长机和二号机组成的长机组决定在三、四号机前面加速,对米格飞机进行目视判断。 使用这个战术的目的是使长机组在僚机组前拉开7~10英里(11~16公里)的距离,目视判明敌机后,F-4长机组则急转脱离,随即由后面的僚机组发射“麻雀”导弹。 为节省油料,长机组没有用加力,僚机组在长机组后飞S形航线。 这样机动的结果,当目视发现米格飞机时,两个双机组的距离只有2至3英里(3. 2~4. 8公里)而不是所要求的7至10英里(11~16公里),因距离太近,僚机组未能发射雷达制导导弹。 当他们从敌机的前方通过后,便各自转弯了,结果米格-17对僚机组进行了攻击。 就在僚机组开加力的同时,米格机飞行员投掉副油箱在三、四号机后作了急转弯和机动占位,并同时进行了开火射击。 两架F-4飞机上的飞行员都看到了米格飞机机头炮口发出了闪光。 虽然最初米格飞机可以在盘旋中切F-4飞机的半径,但F-4仍可在转弯中加速,拉大距离。 四号机飞行员托姆·罗伯茨上尉和罗恩·安德森上尉开始时处在三号机的僚机位置,三号机由肯·霍尔科姆和阿尔特·克拉克上尉驾驶,但罗伯茨感到霍尔科姆得到的掩护还不够,所以就在转弯过程中向右偏离,打算有所弥补。 米格飞机在冲前时作了个斜半滚倒转。 而霍尔科姆上尉一见敌机冲前,就马上决定向右压坡度作30度俯冲以增大距离。 米格飞机力图追击,在后边追到相距四分之三英里(1. 2公里)时,霍尔科姆加速,距离加大,向左转弯冲向米格飞机,几乎在对头的情况下对米格机实施攻击。 由于雷达不工作,他无法发射“麻雀”导弹。 米格飞机是对头通过的,通过时还进行了射击。 米格飞机冲过后,肯·霍尔科姆以小坡度转弯盯住敌机,然后作60度俯冲至10000英尺(3048米)的高度。 由于他一直使用加力,速度达1. 3马赫数。 然后他开始作大负荷的划大圈横滚,而这时米格飞机已转到他后方,距离1英里(1. 6公里)。 当他完成划大圈横滚的四分之三时,他发觉米格飞机在他七点钟(210°)方位上再次射击。 在他完成大负荷横滚时,米格飞机再次冲前,然后转弯,改平,下降并钻入云中。 肯和阿尔特这时的高度是13000英尺(3962米),速度为0. 95马赫数,米格飞机几乎在其正前方。 肯在相距1~1. 75英里的距离上发射了响尾蛇红外制导导弹。 他没有看到这枚导弹的情况,又发射了第二枚,这枚导弹在米格-17飞机后方爆炸。 将飞机击毁。 由于燃油不足,他开始向乌隆基地返航。 与此同时,四号机的托姆和罗恩在向右急转后打开加力从20000英尺(6096米)高度俯冲。 在12000英尺(3960米)高度上,飞机加速至约1. 4马赫数,托姆开始以4个负荷拉起。 在作这一机动的过程中,进行追击的米格飞机被甩下了一段距离,但仍在继续跟踪。 在拉起过程中,托姆失去了与米格飞机的目视联系,因此就继续爬高至33000英尺(10050米),在顶点翻转,作了一个反殷麦曼 [ 注:即倒飞半斤斗翻转——译注 ] ,以便重新加入小队编队。 在顶点改出时,他看见米格飞机处在大约28000英尺(8534米)的高度上,坡度90度,正在改出垂直状态。 他作完机动,米格飞机在他前方约4000~5000英尺(1219~1524米)处,他发射了“响尾蛇”导弹。 导弹通过米格飞机的尾喷管在左翼尖附近爆炸。 罗伯茨发射了第二枚导弹,但这枚导弹却没有跟踪。 最后,第三枚导弹击毁了米格飞机。 美国空军在北越空战中首次击落米格飞机的功绩,应归于肯尼思·E. 罗伯茨上尉(机长),阿瑟·C. 克拉克上尉(飞行员),托马斯·S. 罗伯茨上尉(机长),罗纳德·C·安德森上尉(飞行员)。 两次空战总共时间不超过四分钟。 “萨姆”导弹和更多的米格飞机   美国空军因空战胜利而欣然自得的好景并不长。 刚刚取得这次空战胜利之后不久,一架EB-66(双发电子对抗飞机)就截获了制导地对空导弹(萨姆)的雷达信号。 这表明北越将使用给空中优势带来威胁的第三种武器——“萨姆”导弹。 经侦察测定,这个“萨姆”导弹阵地位于河内以西,而以前这里并未发现有过这样的阵地。 对另外五个可疑的阵地以前曾进行过目视侦察鉴别,但还不知其能否作战。 关于这种新增加的威胁情况,已向准备进攻北越的飞行员们作了简单的介绍。 七月二十四日,当从乌汶基地起飞的F-4C正在进行对米格飞机的战斗巡逻时,一架EB-66电机突然截获了较多的地对空导弹的雷达信号,于是便向自己的所有飞机发出了警报。 据判断,这个阵地也位于河内以西。 收到警报信号不久,一位F-4C飞行员发现一枚导弹正在爬升,估计速度为1个马赫数,爬高角大于50度。 几秒钟后,他看见导弹击中了其它小队中的一架F-4飞机。 这架飞机在棕色的火球中解体了。 另两枚导弹则在这个飞行小队的后面爆炸了。 其它F-4飞机作规避动作并成功地退出了战斗,但所有飞机都在这种新式爆炸中受了伤。 通过这次对抗,使人学到了知识,知道迅速、急剧的规避动作是对付“萨姆”导弹的有效战术,同时还知道了在“萨姆”导弹威胁的空域内应避免密集编队队形。 由于这种新的威胁性武器的投入使用,就出现了对付它的称作“铁拳”的新任务。 参加执行“铁拳”任务的飞机,其首要任务就是搜索和摧毁导弹阵地。 用特种探测导弹雷达的设备改装的第一架战斗机是F-100F,叫“野鼬鼠I”,这种“野鼬鼠”飞机可探测出导弹阵地所用的雷达信号,并跟踪飞向信号源,然后攻击导弹发射阵地。 “铁拳”任务需要特种飞机、特殊的武器装挂和特别的战术。 八月份,在突击的目标清单中增加了更多的可疑导弹阵地。 查明和摧毁这些导弹阵地已成了八、九两个月空中作战的主要部分,但是所有已知的阵地并没有配置导弹。 这两个月内米格飞机的活动也不甚活跃,只有少数几次报告目视发现了米格飞机。 十一月份,米格飞机和“萨姆”导弹的活动有所加强。 美国飞机曾在十个不同的空域发现了米格飞机。 十一月五日,美国空军一架F-105被“萨姆”导弹击落。 十一月七日,两个F-4小队摧毁了两个已配置导弹的发射阵地。 十五天以后,担任“铁拳”任务的两个F-105飞行小队摧毁了另两个导弹阵地,这两个小队利用地形作掩护,直至到达目标还没被敌人发现。 F-105飞机将是第二批改装担任“铁拳”任务的飞机。 一九六五年“滚雷”战役的战果是:美国空军飞行员到北越遂行战术突击的总出动量为10570架次,投弹量在80000吨以上。 在这些出动架次中,美国空军摧毁了大量车辆、建筑物、桥梁和渡口。 在夺取空中优势的作战战果中,还包括摧毁了大量防空高炮阵地,“萨姆”导弹发射架和雷达阵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认为对空战是十分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密切的编队协同、良好的目视搜索能力、勇敢的进攻精神和训练有素等,在今天与米格飞机的空战中也仍然是有效的。 编队的队形则根据所需要的目视搜索和雷达搜索范围而定。 由于美国空军是在敌国领空内作战,在那里敌雷达可引导其战斗机向我机接近,所以雷达曾起过重要作用。 美国空军使用了EC-121预警飞机,当北越战斗机一起飞,就用它进行识别,同时向美国飞机进行通报。 为了规避跟踪的“萨姆”导弹,飞机采用了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作急剧机动的战术。 美国空军还开始使用特种“野鼬鼠”飞机和用于突击导弹发射阵地的“铁拳”飞行小队。 突击敌防空体系所采用的全部战术,就其性质而言,都具有必要程度的机动灵活性。 不管什么时候,一旦发现所用的战术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较高,就立即改变战术。 这种战术的变化,也给突防高度、规避机动、投射技术、武器系统操纵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带来了相应变化。 发布时间:2024-08-17 08:19:25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