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秦汉兵法·礼记 内容: 秦汉兵法·礼记出自————《秦汉兵法·礼记》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原文] (节选)曲礼上第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 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 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 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 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夫唯禽兽无礼, 故父子聚鹿。 是故圣人作, 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檀弓上第三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檀弓下第四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 陈弃疾谓工尹商阳曰:“王事也。 子手弓而可。 ”手弓。 “子射诸! ”射之,瑟一人,张弓。 又及,谓之,又毙二人。 每毙一人,掩其目。 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 ”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 ”礼运第九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礼器第十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忠信,礼之本也。 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 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 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 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 礼之大伦,以地广狭; 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 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郊特牲第十一季春出火,为焚也。 然后简其车赋而历其卒伍,而君亲誓社,以习军旅: 左之右之,坐之起之,以观其习变也。 而流示之禽,而盐诸利,以观其不犯命也。 求服其志,不贪其得。 故以战则克,以祭则受福。 祭义第二十四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居处不庄,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莅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战陈无勇,非孝也。 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亨孰(羶)[馨]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 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 ’所谓孝也已。 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 养可能也,敬为难。 敬可能也,安为难。 安可能也,卒为难。 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 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 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经解第二十六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 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 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 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 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此之谓也。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帝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 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 以之阖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 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 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 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 ”聘义第四十八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 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 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 用之于战胜,别无故; 用之于礼义,则顺治。 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 故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 勇敢强有力而不用之于礼义战胜,而用之于争斗,则谓之乱人;刑罚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 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 [鉴赏]《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秦汉以前各种古礼的记录和孔门弟子及后学关于礼仪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学者戴圣纂辑。 戴圣,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 字次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 任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 故所著《礼记》又称《小戴礼记》。 宣帝时立为博士。 《礼记》共49篇,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中庸》、《大学》等重要篇章。 宋代将阐发孔子中庸思想的哲学论文《中庸》,论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则的政治论文《大学》两篇文章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成为仕子的必读书。 可见《礼记》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的基本政治主张就是礼治。 《经解》篇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 ”礼对于经国的作用,就象秤用于秤轻重,绳墨用于划曲直,规矩用于画方圆。 因此,“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此之谓也。 ”“治国而无礼……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 ”可见,礼是全部政治社会活动的准则和支柱。 《礼记》中有关军事的篇章很多,如《曲礼》、《檀弓》、《礼运》、《郊特牲》、《祭义》、《聘义》等篇都议及到军事问题。 儒家政治主张体现在军事上,就是军事为礼治服务,受礼制制约。 一、《礼运》篇说,在“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出现了战争,大禹、商汤、周文、周武和成王、周公就是经由战争而成为杰出人物的;他们之所以是君子,是圣王,不是战争本身,而是因为他们一切严格遵从“礼”的要求,“未有不谨于礼者也”,用礼来裁决判明人民的是非,用礼来考察人民的诚信,用礼来指明人民的过失,用礼来树立仁德的准则和讲求谦让的美德。 战争行为更要受礼的制约,礼是评判战争的准则。 那么,什么是符合礼义的战争呢? 《聘义》篇则把“战胜”和“争斗”区分得很清楚:“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战胜。 ”这是合乎礼义的战斗。 如果勇敢“用之于争斗,则谓之乱人。 ”这是不符合礼义的暴乱行为。 二、儒家所提倡的礼,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意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规范而提出来的,带有鲜明的实践性。 《礼记·礼器》篇说,“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战争也要合于礼,军事训练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将士知礼。 “班朝治军,……非礼威严不行。 ”这个威严,就是尊卑上下的严格区分及其统率服从的关系。 《郊特牲》讲通过田猎来进行军训,《仲尼燕居》讲“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 ”都是说明礼的实践性,礼对战争活动的具体指导意义的。 从战争必须有严密的统属关系,必须有严格的纪律这一角度来说,《礼记》所提出的观点是有借鉴意义的。 三、《祭义》篇引孔子门徒曾子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居处不庄,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莅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战阵无勇,非孝也。 五者不遂,灾及于亲。 敢不敬乎。 ”就是讲,曾子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的遗体。 使用父母的遗体,怎么敢不严肃慎重呢! 平日举动不庄重,就不是孝。 事奉国君不尽职,就不是孝。 任职不兢兢业业,就不是孝。 交朋友不讲信用,就不是孝。 临阵作战不勇敢,就不是孝。 这五个方面没有做到,灾祸就会降临到双亲身上。 怎么敢不严肃慎重呢! 这里,“战阵无勇,非孝也”,将作战勇敢与忠孝挂上了钩。 儒家伦理学说中如此解释孝道,实在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 可以设想,这是在战国时代兼并剧烈、战争频繁的情势下,儒家学者对传统观念所作的一种重大修正;把它说成出自以孝著称的曾子之口,就更有说服力了。 四、《礼记》中也有许多礼义是不足取的。 今天,鲁迅所说的礼教杀人的时代早已过去,阅读《礼记》必须予以批判的吸取。 比如《檀弓》下记述的商阳遵礼杀敌的事就十分迂腐可笑。 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 陈弃疾谓工尹商阳曰:“王事也。 子手弓而可。 ”手弓。 “子射诸! ”射之,毖一人,张弓,又及,谓之,又毙二人。 每毙一人,掩其目。 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 ”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 ”就是说:楚国的工尹商阳和公子弃疾追赶吴国军队,赶上了,弃疾对工尹商阳说:“这可是国家大事啊。 您可以拿起弓来。 ”商阳把弓拿起来,弃疾说:“您放箭啊! ”商阳射箭,射倒了一人,就把弓藏到弓袋里。 又赶上了吴国军队,公子弃疾又激励商阳用弓箭杀敌,射倒了两人。 每当射倒一个人,商阳都要把自己的眼睛挡起来。 他终于叫驭手停下车子,说:“朝廷议事我不曾坐在朝堂,国群宴飨我不曾参与其中,位卑礼薄,杀了三个敌人,也足以复命了。 ”对于这件事,孔子评价说:“连杀人的事情之中,也存在着礼哩! ”显然,孔子是赞赏这种礼仪的。 再如:《檀弓》上:“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就是以死循道,杀身成仁的儒家礼教。 实在是不足取的。 发布时间:2024-09-06 08:33:08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