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李筌注孙子·下 内容:  李筌注孙子·下作者:李筌出自————《李筌注孙子》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九变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绝地无留, 〔李筌曰:地无泉井畜牧采(来)樵之处为绝地,不可留也。〕   衢地合交,  〔李筌曰:四通曰衢,结诸侯之交地也。〕   覆地无舍,  〔李筌曰:地下曰圮,行必水淹也。〕    围地则谋,  〔李筌曰:因地能通。〕  死地则战。 〔李筌曰:置兵于必死之地,人自为私斗,韩信破赵,此是也。〕   途有所不由,  〔李筌曰:道有险狭,惧其邀伏,不可由也。〕   军有所不击,   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争,   君令有所不行。 〔李筌曰:苟便于事,不拘君命。 穰苴斩庄贾,魏绛戮杨干是也。〕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知用兵矣。 〔李筌曰:谓上之九事也。〕   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李筌曰:害彼利此之虑。〕   杂于利,故务可伸;   杂于害,故患可解也。 〔李筌曰:智者为利害之事,必合于道,不至于极。〕   是故,屈诸侯以害,  〔李筌曰:害其政也。〕   役诸侯以业,  〔李筌曰:烦其农也。〕   趋诸侯以利。 〔李筌曰:诱之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李筌曰:预备不可阙也。〕   故将有五危:  〔李筌张预曰:下五事也。〕   必死可杀,  〔李筌曰:勇而无谋也。〕  必生可虏,  〔李筌曰:疑怯可虏也。〕   忿速可侮,  〔李筌曰:急疾之人,性刚而可侮致也。 太宗教宋老生而平霍邑。〕  洁廉可辱,   爱民可烦。 〔李筌曰:攻其所爱,必卷甲而救;爱其人,乃可以计疲。〕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篇〉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  〔李筌曰:军,我,敌,彼也。 相其依止,则胜败之数,彼我之势可知也。 绝山,守险也;谷近水草。 夫列营垒,必先分卒守隘,纵畜牧,收樵采而后宁。〕   视生处高,  〔李筌曰:向阳曰生,在山曰高。 生高之地可居也。〕   战降无登:  〔李筌曰:敌自高而下,我无登而取之。〕   此处山之军也。 敌若绝水,必远水;  〔李筌曰:引敌使渡。〕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汭,令半渡而击之,利。 〔李筌曰:韩信杀龙且于潍水,夫概败楚子于清发是也。〕   欲战,无附水而迎客;  〔李筌曰:附水迎客,敌必不得渡而与我战。〕   视生处高,   无迎水流:  〔李筌曰:恐溉我也。 智白灌赵襄子,光武溃王寻,迎水处高乃败之。〕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唯亟去无留;交军斥泽之中,依水草而背众树:〔李筌曰:急过不得,战必依水背树。 夫有水树,其地无陷溺也。〕   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   而右背高,前死后生:  〔李筌曰:夫人利用,皆便于右,是以背之。 前死,致敌之地;后生,我自处。〕   此处陆上之军也。 凡四军之利,  〔李筌曰:四者,山、水、斥泽、平陆也。〕   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李筌曰:黄帝始受兵法于风后,而灭四方,故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养生处实,   是谓必胜,军无百疾。 〔李筌曰:夫人处卑下必疠疾,惟高阳之地可居也。〕   陵丘堤防,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定也。 〔李筌曰:恐水暴涨。〕   绝涧遇: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李筌曰:善用兵者,致敌之受害之地也。〕   军旁有险阻、草莽、葭苇、小林、翳浍,可伏匿者,谨复索之,奸之所处也。 〔李筌曰:以下恐效之可奇伏诱诈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远而挑战,欲人之进者,其所居者易、利也。 〔李筌曰:居易(勿)之地,致人之利。〕   众树动者,来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 鸟起者,伏也;  〔李筌曰:藏兵曰伏。〕  兽骇者,覆也。 〔李筌曰:不意而至曰覆。〕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采樵者也;  〔李筌曰:烟尘之候,晋师伐齐,曳柴从之。 齐人登山,望而畏其众,乃夜遁。 薪来即其义也。 此筌以樵采二字为薪来字。〕  少而往来者,营军者也。 辞卑而备益者,进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轻车先出居侧者,阵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李筌曰:无质盟之约请和者,必有谋于人。 田单诈骑劫,纪信诳项羽,即其义也。〕  奔走阵兵者,期也;  〔李筌曰:战有期及将用,是以奔走之。〕   半进者,诱也。 〔李筌曰:散于前不一,欲以诱我。〕   杖而立者,饥也;  〔李筌曰:困不能齐。〕   汲役先饮者,渴也;  〔李筌曰:汲未至先饮者,士卒之渴。〕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李筌曰:士卒难用也。〕  鸟集者,虚也。 〔李筌曰:城上有乌,师其遁也。〕  夜呼者,恐也;  〔李筌曰:士卒怯而将懦,故惊恐相呼。〕  军扰者,将不重也;  〔李筌曰:将无威重则军扰。〕   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 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军无悬甀者、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李筌曰:杀其马而食肉,故曰军无粮也。 不返舍者,穷迫不及灶也。〕  谆谆翕翕,徐言人者,失其众者也;  数赏者,窘也;  〔李筌曰:窘则数赏以劝进。〕  数罚者,困也。 〔李筌曰:困则数罚以励士。〕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李筌曰:先轻后畏,是勇而无刚者,不精之甚也。〕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李筌曰:徐前而疾后曰委谢。〕  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李筌曰:是军必有奇伏,须谨察之。〕  兵非多益,  无武进,  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李筌曰:兵众武,用力均,惟得人者胜也。〕  夫唯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专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专亲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李筌曰:文,仁恩;武,威则。〕  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地形篇〉  〔李筌曰:军出之后,必有地形变动。〕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李筌曰:先之以待敌。〕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曰:敌无备,出而胜之;敌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李筌曰:往不宜返曰挂。〕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李筌曰:支者,两俱不利,如挂之形,故各分其势。〕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李筌曰:盈,平也。 敌先守隘,我去之。 赵不守井陉之口,韩信下之;陈豨不守漳水,高祖下之是也。〕  险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勿从也,引而去之。 〔李筌曰:若险阻之地,不可后于人。〕  远形曰: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李筌曰:力敌而挑,则利未可知也。〕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李筌曰:此地形之势也。 将不知者以败。〕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灾,将之过也。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李筌曰:不量力也。 若得形便之地,用奇伏之计,则可矣。〕  卒强吏弱,曰弛。 吏强卒弱,曰陷。 〔李筌曰:陷,败也。 卒弱不一,则难以为战,是以强陷也。〕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李筌曰:将为敌所怒,不料强弱,驱士卒如命者,必崩坏。〕  将弱不严,教导不明;吏卒无常,阵兵纵横,曰乱。 〔李筌曰:将或有一于此,乱之道也。〕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李筌曰:军败曰北,不料敌也。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李筌曰:得战胜之道,必可战也;失战胜之道,必无战可也。 立主人者,发其行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李筌曰:进退皆保人,非为身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居死地。 〔李筌曰:若抚之如此,得其死力也。 故楚子一言,三军之士皆如挟纩也。〕  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李筌曰:虽厚爱人,不令如骄子者,有勃逆之心,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 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李筌曰:胜之半者,未可知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困,举而不穷。 故兵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李筌曰:人事、天时、地利三者同知,则百战百胜。〕  〈九地篇〉  〔李筌曰:胜效之地有九,故次〈地形〉之下。〕  孙子曰:  地形者,兵之助。 故用兵: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覆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战其地者,为散。 〔李筌曰:卒恃土,怀妻子,急则散,是为散地利也。〕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 〔李筌曰:轻于退也。〕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 〔李筌曰:此阨喉守险地,先居者胜,是为争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 诸侯之地三属,  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 〔李筌曰:对敌之旁,有一国为之属,先往而通之,得其众也。〕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 〔李筌曰:坚志也。 白起攻楚,乐毅伐齐,皆为重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覆。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众者,为围。 〔李筌曰:举动难也。〕  疾则存,不疾则亡者,为死。 〔李筌曰:阻山背水食尽,利速不利缓也。〕  是故,散地则无战,  〔李筌曰:恐走散地。〕   轻地则无止,  〔李筌曰:恐逃。〕  争地则无攻,  〔李筌曰:敌先居地险,不可攻。〕  交地则无绝,  〔李筌曰:不可绝间也。〕  衢地则合交,  〔李筌曰:结行也。〕   重地则掠,  〔李筌曰:深入敌境,不可非义失人心也。 汉高祖入秦,无犯妇女,无取宝货,得人心如此。 筌以掠字为无掠字。〕   覆地则行,  〔李筌曰:不可为沟隍,宜急去之。〕  围地则谋,  〔李筌曰:智者不困。〕   死地则战。 〔李筌曰:殊死战,不求生矣。〕   所谓古善战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待,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李筌曰:设变以疑之。 救左则击其右,惶乱不暇计。〕   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李筌曰:挠之令见利乃动,不乱则止。〕  敢问:敌众以整,将来,待之若何?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李筌曰:孙子故立此问者,以此为秘要也。 所爱,谓敌所便爱也。 或财帛子女,吾先困辱之,则敌进退皆听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给,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李筌曰:不虞不戒,破敌之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李筌曰:夫为客,深入则志坚,主人不能御也。〕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李筌曰:气盛力积,加之以谋虑,则非敌之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李筌曰:能得其力者,投之无往之地。〕   死焉不得,   士人尽力。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  〔李筌曰:固,坚也。〕   无所往则斗。 〔李筌曰:决命。〕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李筌曰:投之必死,不令而得其用也。〕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李筌曰:妖祥之言,疑惑之事而禁之,故无所灾。〕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死,非恶寿也。 令发之日,士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颐。 〔李筌曰:弃财命,有必死之志,故割而流涕也。〕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李筌曰:夫兽穷则搏,马穷则啄,令急迫,则专诸、曹刿之勇也。〕   故善用军者,譬如卫然。 卫然者,恒山之蛇也。 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 敢问:贼可使若卫然乎? 曰:可。 夫越人与吴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也,相救若左右手。 是故,覆马埋轮,未足恃也;  〔李筌曰:投兵无所往之地,人自斗.如蛇之首尾,故吴越之人,同舟相救,虽缚马埋轮,未足恃也。〕   齐勇若一,整之道也;  〔李筌曰:齐勇者,将之道。〕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李筌曰:刚务得者,因地之势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李筌曰:理众如理寡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无知;  〔李筌曰:为谋未熟,不欲令士卒知之,可以乐成,不可与谋始。 是以先愚其耳目,使无见知。〕   易其事,革其谋,使民无识;  〔李筌曰:谋事或变,而不识其原。〕   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 〔李筌曰:行路之便,众人不得知其情。〕   帅与之登高,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发其机。 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李筌曰:还师者,皆焚舟梁,坚其志,既不知谋,又无返顾之心,是以如驱羊也。〕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深则专,浅则散。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 四彻者,衢地也。 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 背固前隘者,围地也;背固前敌者,死地也。 无所往者,穷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李筌曰:一卒之心。〕  轻地,吾将使之偻。 〔李筌曰:使相及属。〕   争地,吾将使不留。 〔李筌曰:利地必争,益其备也。 此筌以趋字为多字。〕   交地,吾将固其结。 衢地,吾将谨其恃。 重地,吾将趋其后。 〔李筌曰:馆谷于敌也。 继一作掠。〕   覆地,吾将进其途。 〔李筌曰:不可留也。〕   围地,吾将塞其阙。 〔李筌曰:以一士心也。〕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李筌曰:励志也。〕   故诸侯之情,殆则御,  〔李筌曰:敌围我则御之。〕   不得已则斗,  〔李筌曰:有不得已则战。〕   过则从。 〔李筌曰:过则审蹑。 又云:陷之于过,则谋从之。〕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李筌曰:三事,军之要也。〕   四五者,一不知,非王霸之兵也。 彼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李筌曰:夫并兵震威,则诸侯自顾,不敢预交。〕   是故,不养天下之交,不事天下之权;伸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国可拔也,城可隳也。 〔李筌曰:能绝天下之交;惟得伸己之私志,威而无外交者。〕   无法之赏,无政之令。 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李筌曰:善用兵者,为法作攻,而人不知;悬事无令,而人从之。 是以犯众如一人也。〕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李筌曰:犯,用也。 卒知言与害,则生疑难。〕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李筌曰:兵居死地。 必决命而斗以求生。 韩信水上军,则其义也。〕   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败为胜。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  〔李筌曰:敌欲攻,我以守待之;敌欲战,我以奇待之。 退伏利诱,皆顺其所欲。〕   并力一向,千里杀将,   此谓巧事。 是故,政举之日,无通其使;  〔李筌曰:政令既行,闭关折符,无得有所沮议,恐或众士心也。〕   励于廊上,以诛其事。 敌人开阓,必亟入之,  〔李筌曰:敌开阖未定,必急来也。〕   先其所爱,  〔李筌曰:攻其积聚及妻子,利不择其用也。〕   微与之期,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李筌曰:墨者,出道也。 出迟道而从之恐不及。〕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李筌曰:处女示弱,脱兔往疾也。〕  〈火攻篇〉   孙子曰:   凡攻火有五:一曰火人,  〔李筌曰:焚其营,杀其士卒也。〕   二曰火积,  〔李筌曰:焚积聚也。〕   三曰火辎,四曰火库,  〔李筌曰:烧其辎重,焚其库室。〕   五曰火地。 〔李筌曰:焚其队仗兵器。〕   行火有因,  〔李筌曰:因奸人而内应也。〕   因必素具。 〔李筌曰:干[艹刍]、蒿艾、粮粪之属。〕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时者,天之燥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四者,风之起日也。 〔李筌曰:天文志月宿此者多风。 《玉经》云:『常以月加日,从营室顺数十五至翼,月在宿于此也。』〕   火发于内,则军应之于外。 〔李筌曰:乘火势而应之也。〕   火发,其兵静而勿攻,极其火央,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之。 〔李筌曰:夫火发兵不乱,不可攻。〕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 〔李筌曰:魏武破远绍于官渡,用许攸计,烧辎重万余,则其义也。〕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李筌曰:隋江东贼刘元进攻王世充于延陵,令把草东方,因风纵火。 俄而回风,悉烧元进营,军人多死者。〕   昼风久,夜风止。 〔李筌曰:不终始也。〕   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术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水可以绝,火可以夺。 〔李筌曰:军者,必守术数,而佐之水火,所以明强也。 光武之败王莽,魏武之擒吕布,皆其义也。 以水绝敌人之军,分为二则可,难以夺敌人之蓄积。〕   夫战胜攻取,不修其政者,凶! 命之曰费留。 〔李筌曰:赏不踰日,罚不踰时。 若功立而不赏,有罪而不罚,则士卒疑惑,日有费也。〕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非利不动,  〔李筌曰:明主贤将,非见利不起兵。〕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李筌曰:非至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用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怒可复喜也,愠可复悦也;亡国不可复存也,死者不可复生也。 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之道也。 〈用间篇〉  〔李筌曰: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费日千金。 外内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李筌曰:古者发一家之兵,则邻里三族共资之。 是以不得耕作者七十万家,而资十万之众矣。〕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李筌曰:惜爵赏不与间谍,令窥敌之动静,是为不仁之至也。〕   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主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李筌曰:为间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  〔李筌曰:不可取于鬼神象类,唯间者能知敌之情。〕   不可验于度,  〔李筌曰:度,数也。 夫长短阔狭,远近小大,即可验之于度数;人之情伪,度不能知也。〕   必取于人知者。 〔李筌曰:因间人也。〕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李筌曰:五间者,因五人用之。〕   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者也。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者也。 〔李筌曰:因敌人失职之官,魏用许攸也。〕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者也。 〔李筌曰:敌有间来窥我得失,我厚赂之,而令反为我间也。〕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得于敌者也。 〔李筌曰:情诈为不足信,吾知之,令吾动此(也)间而待之。 此筌以待字为非传也。〕 生间者,返报者也。 〔李筌曰:往来之使。〕   故三军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非圣不能用间,非仁不能使间。 非微不能得间之实,非密不能得间之宝。 密哉密哉,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闻间事者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 〔李筌曰:知其姓名,则易取也。〕   令吾间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 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 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五间之事,必知之,  〔李筌曰:孙子殷勤于五间,主切知之。〕   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唯明主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 〔李筌曰:孙子论兵,始于计而终于间者,盖不以攻为主,为将者可不慎之哉!〕 发布时间:2024-09-12 08:13:40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