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 内容: 四、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作者:张文强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出自————《现代军事理论》四、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一)曹魏军事家曹操三国时期的军事家首推曹操。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 东汉末年,刘氏皇帝名存实亡,天下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曹操以5000人的军队起家,通过进攻农民军,占据兖州(治今山东金乡西北),又收编农民军组成一支颇具实力的“青州兵”,成为众多割剧军阀中的一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抓住时机,将虽已徒具虚名却仍有着无可替代号召力的汉献帝迁往自己控制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并改以许县为都,自己以司空执掌朝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随后,曹操又募民在许县及其他地方屯田,解决了自己的军粮问题。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开始四处用兵,实现他翦灭群雄、统一天下的抱负。 不久,曹操就攻灭割据徐州的吕布,占领徐州。 建安五年(公元220年),占有北方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的袁绍见曹操势力迅速发展,起10万大军来攻曹操。 曹操当时实力比袁绍弱得多。 由于敌强己弱,曹操采取扼守要隘,以逸待劳、相机而动的正确方针,坚守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线。 战争打响后,曹操先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连杀袁军大将颜良、文丑,随后抓住机会,亲率轻骑突袭袁军屯粮之所成功,大败袁军。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曹操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他成功地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当时名士诸葛亮评价此役说,曹操能“以弱克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随后,曹操进兵肃清袁绍残余势力,又率军远征平定三郡乌桓,尽占袁绍故地,基本统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进,但遭到江东孙权与寄寓荆州的刘备强有力抵抗,曹操自己又以北方将士与江东军队进行水战,犯了以短击长的错误,大败而回。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亲率大军西征关中,一路屡设奇谋,顺利进入关中腹地,又巧施反间计,使关中诸将互相猜忌离心,随后一战成功,平定关中。 至此,曹操统一北方,也为后来的曹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此后,曹操几次试图向东南、西南发展都没有获得成功,于建安二十五年死于征途之中。 曹操在当时各股割据势力中实力并不很强,但他却能逐一翦灭群雄,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他所具有的良好的军事素质和出色的指挥才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曹操深通兵法,他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并注《孙武兵法》十三篇,流传至今。 曹操也善于带兵,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便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 曹操更善于用兵,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 ”他确实是一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 西晋人陈寿称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看来不是过誉之辞。 (二)蜀汉军事家诸葛亮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字孔明,琅琢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读书,留心世事,自负地认为自己是春秋名臣管仲和名将乐毅一流人物。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群雄中屡遭失败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助自己成就霸业。 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然后谋取中原曹操的战略设想。 这即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后大为叹赏,遂请诸葛亮为谋士,诸葛亮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建安十三年,基本统一北方的曹操率十数万大军南进,直扑刘备寄寓的荆州。 新任荆州牧刘综慑于曹军声势,不战而降,刘备形势岌岌可危。 诸葛亮这时挺身而出,亲自去江东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 结果孙、刘联手大破曹操,刘备并在战后占据了荆州。 建安十八年,诸葛亮率军自荆州沿江西上,配合刘备攻占益州。 至此,诸葛亮帮助刘备实现了当初他在隆中提出的战略设想。 建安二十四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大意失去荆州。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为夺回荆州,在称帝不久即向孙吴发动进攻,结果大败而回,军资器械损失殆尽,蜀汉元气大伤。 章武三年,刘备病死。 从此,蜀汉的担子落在身为丞相的诸葛亮身上。 当时,蜀汉东失荆州屏障,北临强魏,局促西南一隅,而南部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又乘机起兵反叛,形势异常紧张。 在这“危急存亡之秋”,诸葛亮先根据战略形势的需要,毅然与孙吴捐弃前嫌,派使臣主动与孙吴通好,随后修明政治,严肃法令,很快稳定了蜀汉的政治局面。 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平定南中叛乱。 针对南中的实际情况,他采取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正确方针。 南中大族孟获,在各族中很有威信,诸葛亮为了让他心服,对他七擒七纵。 最后孟获终被感动,声称:“南下不复反矣。 ”由于处置得当,诸葛亮仅用数月时间便平服了南中各少数民族,终诸葛亮一生,南中没有再发生过反叛之事。 从蜀汉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间,诸葛亮曾五次出兵伐魏,试图以攻为守保住弱小的蜀汉政权并希望能创造出对蜀汉有利的局面。 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诸葛亮最终没能获得成功。 于建兴十二年八月在第五次北伐中赍志以殁。 诸葛亮北伐虽没成功,但他仍然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诸葛亮在对强大曹魏的5次北伐中,除第一次因错用先锋马谡导致小败外,其他几次都处于主动地位,进退自如,制人而不制于人。 这正说明了他出色的军事素质和杰出的指挥谋略。 他也善于带兵和用兵,行兵作战,部伍“戎阵整肃,赏罚肃而号令明。 ”行军安营皆合法度。 诸葛亮死后,他的对手司马懿巡视其营垒处所,不得不叹服他为:“天下奇才”。 诸葛亮针对蜀弱魏强的特点,培训出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弩兵,并改制出“一弩十矢俱发”的连弩,号称“元戎”,用来武装军队。 他又针对己方粮运困难的情况,设计出新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在对魏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他还曾设计出步、弩、车、骑四兵种编组作战的“八阵图”。 诸葛亮带兵突出的成功之处是法令严明,人们所熟知的“失街亭、斩马谡”的故事便是诸葛亮法令严明的例子。 但他法令虽然严明,却处置公平,而且凡有法令,一定三令五申,使被罚者心平口服,死无怨言。 因而史称他“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三)孙吴名将1、吕蒙吕蒙(公元178年~公元219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 吕蒙少时南渡,依姐夫孙策部将邓当。 邓当死,吕蒙代理其众,任别部司马。 后随孙权四处征讨,屡立战功,被孙权任以横野中郎将。 赤壁之战时,吕蒙随周瑜、程普等人大破曹操,后又随周瑜击走曹操大将曹仁,收复荆州。 因功拜偏将军,领寻阳令。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率大军南攻濡须(今安徽巢县南),吕蒙随孙权拒敌,屡进奇谋,又劝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堡以为依托,终使曹操知难而退。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吕蒙代病故的鲁肃镇守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与蜀汉荆州对峙。 建安二十四年,吕蒙利用蜀汉荆州守将关羽北攻曹魏之时,设巧计袭破荆州,同时采用厚待蜀军家属的攻心策略,使从对曹前线回救荆州的蜀军军心迅速瓦解。 关羽士卒溃散,兵败被吴军擒杀,吕蒙夺得荆州全境。 吕蒙袭取荆州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此后不久,吕蒙病死。 吕蒙初时不喜读书,后从孙权劝告,攻读兵书史籍。 大将鲁肃再见到他,称赞他:“吾谓大弟(谓吕蒙)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可算是孙吴一位兼资文武的名将。 2、陆逊陆逊(公元183年~公元245年),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家世江东大族。 陆逊21岁时,入仕孙权幕府,历任东西曹令史、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等职。 吕蒙袭取荆州时,为麻痹关羽,称病返回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以智谋出众又“未有远名”的陆逊代任其职。 陆逊对关羽卑辞通好,很好地配合吕蒙达到了麻痹关羽的目的,使吕蒙的奇袭计划大获成功。 孙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蜀汉刘备亲率大军南进,企图一举夺回荆州。 陆逊被孙权委任为大都督,率军5万人抵御蜀军。 面对刘备的汹汹来势,陆逊采取避敌锐气、后发制人的策略,率军实行战略退却,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一线坚守。 待蜀军师老兵疲,有机可乘之时,陆逊率将士发动全面反攻,火烧蜀营40余座,歼敌数万人,缴获军资器械无数,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成功范例。 战后,陆逊以功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 此后,陆逊历任上大将军、右都护等职,后又为丞相,先后屡建大功。 后陆逊因废立太子事得罪孙权,于吴赤乌七年(公元245年)愤恚成疾病故,年63岁。 发布时间:2024-06-16 08:19:15 来源:常能网 链接:https://www.changnen.com/post-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