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军官的基础·第一

一名军官的基础·第一 作者:巴巴拉·塔奇曼·美国出自————《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出自————《战争通史》 1911年11月,二十八岁的史迪威中尉第一次到中国。那时这个古老的独立国家刚刚蹒跚地步入二十世纪。在他到达中国六个星期以前,革命爆发了,从一座城市蔓延到另一座城市,与大清帝国军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战..

看到革命的来访者·第二

看到革命的来访者·第二 作者:巴巴拉·塔奇曼·美国出自————《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出自————《战争通史》 史迪威是从上海进入中国的;上海是通商口岸中最大的港口,也是这种口岸的缩影。他第一眼看到的是外国军舰——两艘日本的、两艘法国的、一艘英国的、一艘德国的和一艘美国的——不是以客人的身份而是以占..

世界大战·第三

世界大战·第三 作者:巴巴拉·塔奇曼·美国出自————《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出自————《战争通史》 1912到1917年,即史迪威二十九岁到三十四岁的那几年,对这位美国陆军军官来说,太平淡了,没有机会运用这样年龄的人的旺盛精力。 虽然欧洲军人从这个时期的中期就遇到了最大的挑战,美国军界却依然象一潭死水,几..

派驻北京·第四

派驻北京·第四 作者:巴巴拉·塔奇曼·美国出自————《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出自————《战争通史》 从法国回国十天之后,史迪威的生涯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使他从此同中国有了联系。他一回到国内就能够看出,由于陆军十分庞大,加之美国存在着厌战情绪,在军界发迹是没有多大指望的。他生性急躁,没有耐心等待命..

“胜任团”与蒋介石之发迹·第五

“胜任团”与蒋介石之发迹·第五 作者:巴巴拉·塔奇曼·美国出自————《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出自————《战争通史》 返回美国以后,年过四十的史迪威又回到了学校。1923年,即打胜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以后,在美国军队里没有多少别的事情可做。战败可以振兴军事建设,大获全胜又会导致军务的废弃。 此时地平线上已..

“醋性子乔”·第六

“醋性子乔”·第六 作者:巴巴拉·塔奇曼·美国出自————《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出自————《战争通史》 史迪威于1929年7月来到本宁堡步兵学校任战术科主任,当时“本宁改革”在马歇尔的推动下正在进行。这次改革的目标是把依靠作战教范和教室内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法改变为依靠实战经验的教学法。战术是主要科目,因..

出任武官:中国最后的机会·第七

出任武官:中国最后的机会·第七 作者:巴巴拉·塔奇曼·美国出自————《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出自————《战争通史》 史迪威晋升为上校以后,于1935年7月7日重返北平。这时中国的前途、日本的扩张和这些事对美国的影响都摆在他面前,等待他以军事观察家的身份去加以研究。武官要研究的主题是驻在国的能力和意图。..

“派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第十

“派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第十作者:巴巴拉·塔奇曼·美国出自————《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出自————《战争通史》在卡梅尔,一个星期日上午,阳光明媚。已经是12月份了,天气倒还很暖和。史迪威将军夫妇在家里招待从奥德堡来的一些新下级军官。朝着花园的门敞开着,从楼上卧室的窗户望去,浩瀚的太平洋波涛起伏..

被保护者·第十二

被保护者·第十二作者:巴巴拉·塔奇曼·美国出自————《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出自————《战争通史》 缅甸丢失后,中国完全被日军封锁,美国开始担心中国与世隔绝后是否还能继续抵抗下去。现在显然需要以有形的支援来鼓励中国,但问题是怎么把物资运到中国。由于日军占领了密支那,航线被迫北移,空中运输变得更加..

总统的政策·第十四

总统的政策·第十四作者:巴巴拉·塔奇曼·美国出自————《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出自————《战争通史》 蒋夫人于1942年11月来到美国之后,由白宫转交给她的礼物中,有一件是新泽西州东奥林奇的凯思琳·奎因太太寄来的一封信,信中夹着一张三美元的汇票和一张剪辑下来的新闻图片,图片上是日军空袭上海之后坐在铁道..

史迪威必须走·第十五

史迪威必须走·第十五作者:巴巴拉·塔奇曼·美国出自————《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出自————《战争通史》 向中国提供物资,向中国的空军和地面部队提供军需品的工作是这场战争中最艰巨的后勤任务,大概也是任何战争中所未有过的艰巨的后勤供应问题。如果说地形和气候等自然障碍造成的困难极大,那么由于相互对抗和..

“整个亚洲的前途危若累卵”·第十八

“整个亚洲的前途危若累卵”·第十八作者:巴巴拉·塔奇曼·美国出自————《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出自————《战争通史》 史迪威在缅甸的几个月中,中国的局势由于政治和经济瘫痪的关系,由于日军发动新攻势以及中国内部日益加深的不团结和不满情绪的影响,令人非常吃惊地恶化了。对政府不满的情绪在去年12月爆发出..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