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的危机·第二十
西线的危机·第二十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指挥职务的变更
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日,巴尔克将军和我来到“G”集团军群司令部,该司令部当时驻在阿尔萨斯的莫尔谢姆。解除集团军群司令官布拉斯科维茨将军及其参谋长吉尔登费尔德中将的职务,是件不愉快的事情。
当我们在树木成荫的孚日山旁经过时,我想起了上次到这一地区时的情景,想起了当年怎样突破马其诺防线,怎样风驰电掣般地向多农进军,怎样冲进法军第43军司令部以及列斯堪尼将军又是怎样率其司令部正式投降的。当时,在取得辉煌胜利的战局结束时,我在一个师里当作战科长。现在我已当了集团军群的参谋长。这个集团军群总算逃避了被歼的命运,但却面临着难以对付的危机。
布拉斯科维茨将军是旧军校出身,具有东普鲁士人那种坚强的特点。他刚刚把他的集团军群从法国南部的困境中解救出来,但是由于他第一次在波兰,这回又在阿尔萨斯,跟希姆莱争吵,冒犯了上司。象其他的许多人一样,他成了希特勒及其助手们的替罪羊。后来,他在荷兰指挥部队时,曾取得很好的成绩,最后在纽伦堡自杀惨死 [ 注:他作为战争罪犯等待受审时,跳楼自杀身死。 ] 。
巴尔克在上任以前,先到希特勒那里,听他长时间讲述了军事形势。元首认为,英美军队将被阻于以下之线:由斯凯尔特河口开始,沿“西部壁垒”至梅斯直到孚日山。由于补给的困难,敌人必将停止前进。希特勒宣称,他要利用这一停歇时间,向比利时发动一次反攻。他说十一月中旬就是执行这一行动的合适时间,实际上这一时间推迟了约四个星期。随后讨论了“G”集团军群的情况。希特勒怒气冲冲地责难了布拉斯科维茨指挥部队的方法,他斥责他胆子太小,缺乏进攻精神。事实上,他是想让布拉斯科维茨攻击巴顿第3集团军的翼侧,并把它击退到兰斯(我们不久就证明,希特勒的这一指责是荒谬的)。最后,希特勒正式下令:巴尔克应竭尽全力守住阿尔萨斯-洛林一线,因为政治形势要求守住旧帝国的省分。巴尔克还应为赢得时间而进行战斗,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要指望调动在阿登地区进攻的部队来支援“G”集团军群。
九月初,伦斯德元帅重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我的老友维斯特佛尔中将给他当参谋长 [ 注:维斯特佛尔由意大利来到这里。他在意大利给凯塞林当参谋长。 ] 。原来的总司令莫德尔元帅调去指挥驻荷兰和比利时的“B”集团军群,他顺利地把曾在诺曼底浴血作战的残余部队解救了出来,不久,由于坚守荷兰南部而使他的声望提高。九月末,由于在阿纳姆取得胜利,情况有所好转。
我们同伦斯德及其司令部的关系非常融洽,这在随后的三个月中证明是至关紧要的。还在和平时期,我就认得这位元帅。他是一个受人尊重和敬佩的人,他和曼斯坦同被认为是德国第一流的战略家。维斯特佛尔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之一,我们在非洲共事的时候就互相了解,而且工作配合得非常好。这种人事关系是很有用的,因为伦斯德对巴尔克的任命开始曾表示异议,理由是巴尔克没有同西方军队作战的经验。巴尔克是个性很强的指挥官,他从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在过去的一年里真是飞黄腾达,已由一个师长提升为集团军群司令官。伦斯德很少了解东线作战的情况,其实巴尔克在东线曾表现了卓越的战术才能。因此,老元帅开始对这一新任命有些怀疑,是不足为奇的。不久,这一怀疑就消除了,我们愉快地在一起共事,这可能与我同伦斯德和维斯特佛尔相识有很大关系 [ 注:我很遗憾,在《为欧洲而战》这一名著中,凯斯特·维尔莫特模仿了美国官方史书《洛林战役》对巴尔克的评价,把巴尔克说成是喜欢虚张声势的履行严格纪律的人。对于美国的这部史书,除了对巴尔克的叙述以外,倒是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它对这次战役行动作了确实而公正的叙述。 ] 。
“G”集团军群的情况
“G”集团军群在巴尔克于九月二十一日接替指挥时的部署情况如下:
诺贝尔斯道夫将军的第1集团军位于梅斯-圣萨林地域;
曼提费尔将军的第5坦克集团军在吕内维尔和埃皮纳尔之间掩护孚日山;
维斯将军的第19集团军掩护南孚日山和贝尔弗特山口。
诺贝尔斯道夫在第48坦克军时是我的老军长,以后他一直在东线作战,于九月六日接任第1集团军司令官。曼提费尔也是直接由东线调来的,于九月十一日接任新职。他也是我们熟悉的人,他在基辅突出部作战中曾起过卓越作用。维斯是一位有经验的步兵将领,他于一九四四年六月开始指挥第19集团军,那还是在地中海沿岸作战的时候。在沿罗纳河谷撤退时,他发挥了很高的指挥才能。
巴尔克是在危急时刻接任指挥的,要想了解这一情况,必须从九月初谈起。那时,美军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于八月二十五日占领巴黎,并继续挺进,通过兰斯直取凡尔登,但因汽油供应不上被迫停止在莫泽尔河西岸。艾森豪威尔决定,主要的军需品优先供应英国第2集团军和美国第1集团军,以便向比利时进军。于是,暴躁的巴顿,在这眼看就要耀武扬威地打进德国的时刻,只得先停止下来 [ 注:我这里不想评论,艾森豪威尔是否该采纳蒙哥马利穿过比利时直取鲁尔区的进攻计划。在《为欧洲而战》一书中,维尔莫特谈到了蒙哥马利准备使用强大兵力的计划,但是就是这位陆军元帅的参谋长盖因甘德将军在《战役胜利》一书中正确提出相反的看法。必须指出,虽然对鲁尔区实施突击,会部分解决盟军的补给问题,但同时也使德军防御减轻了负担,集结在莫泽尔河一线用于阻止巴顿的各师可以调到比利时方面,用于阻挡蒙哥马利。 ] 。
九月四日,巴顿的汽油供应有了好转,经集团军群司令官布莱德雷同意,美军第3集团军重新发起进攻,打击的对象是德国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到八月底为止,只有9个步兵营、两个炮兵营、10辆坦克,后来由意大利调来了第3和第15装甲步兵师,还有已经消耗很大的党卫军第17装甲步兵师,兵力上有所加强。此外,还从德国调来了几个警察营和两个新编的“国民掷弹兵”师,支援第1集团军 [ 编者注:“国民掷弹兵”师编制水平比普通的步兵师低得多,这已经是德国的最后预备队了,它们是一九四四年夏季大危机的产物,几乎没进行训练就投入了战斗。 ] 。
在莫松地带进攻的美军第12军,遇到了顽强的抵抗,九月五日至十日在莫泽尔河一线展开激战。美军曾设想迅速挺进莱茵河一线,但此时不得不改变计划,规规矩矩地打一场突破德军预有准备防御的战斗。然而,九月十二日,美军在南锡南北建立了莫泽尔河登陆场,并以钳形攻势直取洛林的旧都南锡。这一行动取得了成功,南锡于九月十五日陷落。但是,美军没有利用这个大好时机迅速向萨尔开进。第12军军长埃第将军拒绝了第4装甲师师长伍德将军的建议。伍德认为,我们的第1集团军没有预备队,不能抵抗沿马恩-莱茵运河向萨尔堡实施的猛烈突击。
九月十六日,巴顿将军令美军第12军立即向东北进攻,在达姆施塔特地域进抵莱茵河一线,并在东岸建立登陆场。从这道命令看,巴顿是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的,他透彻地了解坦克战的特点。对这样的命令,不该有什么误解或曲解。然而,第12军却把进攻的时间推迟到九月十八日,原因是要清除南锡附近的几个孤立的德军集群,这就使我们的第1集团军赢得时间在圣萨林地域集结。
与此同时,在吕内维尔也展开激战,该城多次易手;在梅斯以南也有激战,美军在这里建立了一个莫泽尔河小型登陆场 [ 注:在这场战斗中,梅斯德军军官学校的学员作战非常英勇。 ] 。九月十八、十九日,我第5坦克集团军在吕内维尔附近参加战斗。该集团军集结起来,准备向美军后方实施一次深远突击,但由于莫泽尔河一带情况非常危急,曼提费尔将军奉命立即参加战斗。
第5坦克集团军于九月十八日发起进攻。曼提费尔当时辖有第15装甲步兵师、第111、112、113装甲旅、第11和第21装甲师,他可以通过第47和第58坦克军司令部指挥这些部队。从战斗序列上看,倒很象回事,但是,真正的突击兵力是很小的。第21装甲师实际上没有坦克,当时只有一个二流的步兵旅;第11装甲师从第19集团军调出来,这时还正在途中,它从法国南部撤出来时,已被打得肢离破碎了;第15装甲步兵师在浴血作战中也已被削弱;第112装甲旅只有少量的坦克;第113装甲旅还正从萨尔堡下火车的地域向前开进。根据西线总部给布拉斯科维茨的命令(实际是希特勒的命令),第5坦克集团军应对美军第4装甲师的翼侧实施突击,收复吕内维尔,清除美军在莫泽尔河的登陆场。希特勒的错误,主要在于还没有把所有的兵力调集起来就发起了反击。
九月十八日,第15装甲步兵师和第111装甲旅经艰苦奋战突入吕内维尔;九月十九日,第113装甲旅猛烈攻击了马恩-莱茵运河以北阿拉库尔的第4装甲师的“A”战斗指挥部 [ 注:“A”战斗指挥部比英军装甲旅稍弱。 ] 。我军“豹”式坦克优于美军“谢尔曼”坦克,但是敌人有强大的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支援。雾散以后,他们的制空权也发挥了作用。德军在进攻中损失了约50辆坦克,而一无所获 [ 注:巴顿一整天都在视察战场,得出的印象是,敌人可能在二十日向萨盖明实施深远的突破(见《洛林战役》一书)。 ] 。(见图56)
尽管曼提费尔反对,布拉斯科维茨还是命令他于二十日重新发起进攻。曼提费尔只好执行命令。但是,由于美军在阿拉库尔的兵力实在强大,第111和113装甲旅只能处于守势 [ 注:这些旅归第58坦克军指挥。 ] 。当时真正的危险是,第12军眼看就要在第1集团军和第5坦克集团军之间楔入,美军先头部队很快就要插至莱茵河一线。
这就是巴尔克将军和我刚到“G”集团军群时的情况。
圣萨林之战
九月二十一日,巴尔克下令发起大规模进攻。不惜任何代价要将第12军阻止于圣萨林一线。这时,希特勒还在坚持要清除莫泽尔河岸美军的登陆场。第1集团军应以其左翼实施突击,第5坦克集团军则奉命向阿拉库尔地域的第4装甲师进攻。第58坦克军以第111装甲旅的兵力实施进攻,同时,由第19集团军所辖的第11装甲师进行支援。
九月二十二日早晨下起了雾,这使我们的坦克有了掩护,不至于受到控制着整个西线战场的敌军战斗轰炸机的攻击。起初,第111装甲旅向朱维里兹的进攻尚且顺利,但不久天就放了晴,敌军的歼击轰炸机蜂拥而至,攻击我们的坦克。美军的炮兵继续进行猛烈射击,他们的坦克发起了强有力的反击。结果,第111装甲族实际上是被歼了,日末时,全旅只剩下7辆坦克和80人。
这对“G”集团军群来说,真是出师不利。显然,在美国空军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我们的坦克是毫无办法的。坦克战的一般原则在这个战场是不适用的。九月二十二日白天,在朱维里兹附近继续展开激战。法国第2装甲师向埃皮纳尔以北施加重压。与此同时,美国第7集团军由罗纳河谷向北开进,直取贝尔弗特山口,威胁着我第19集团军的左翼。
九月二十二日,希特勒重申他的命令,即必须歼灭马恩-莱茵运河以北的美军,并于九月二十四日,以第559国民掷弹兵师的两个团,在第106装甲旅的支援下,向圣萨林以西发起进攻。开始又取得了一些胜利,到了十点钟,美军的歼击轰炸机飞来进行猛烈的轰击,情况立刻起了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继续进攻简直等于把部队白白送礼,但是没有办法说服希特勒。尽管伦斯德元帅亲自呈请希特勒停止进攻,希特勒却坚持让第11装甲师去攻击阿拉库尔附近的美军。这个师有两个装甲步兵团,但只有16辆坦克,再加上第58坦克军的余部,曼提费尔将军发起反击只有50辆坦克。
哪知,九月二十五日,曼提费尔却收获不小。他先派出侦察查明,阿拉库尔以北是美军防御的薄弱点,于是他令第11装甲师攻打这里,获得了出敌不意的效果。另外一个有利条件是,正好下起了雨,还有云,歼击轰炸机来不了。在第11装甲师进行深远突破时,曼提费尔把第58坦克军的余部也投入战斗。二十五日天黑时,他的先头部队离阿拉库尔已不足两英里了。
九月二十六日,曼提费尔调整了部署,第二天继续进攻阿拉库尔附近的激战持续了三天。下雨对我们有利,装甲步兵为了击退伍德少将指挥的第4装甲师而尽了最大的努力。九月二十九日,歼击轰炸机又出现了,曼提费尔的进攻受阻。这时,巴尔克将军亲自到伦斯德司令部去,强调指出,要把进攻继续下去,至少还需要3个师,而且要有足够的支援兵器。西线德军总部已经没有预备队可以给他了,因为这时美军第1集团军正在向亚探挺进,伦斯德承认,“G”集团军群的突击力量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尽管希特勒有令,我们的进攻也不能再坚持下去。第58坦克军军长克鲁格将军在关于这次行动的报告中,把他的失败归咎于敌人拥有压倒优势的空军和炮兵。
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第559国民掷弹兵师攻击圣萨林以西的格莱米塞林区,美军第35师被迫后退 [ 注:第559国民掷弹兵师在党卫军第13军编成内行动,为第1集团军的左翼。如果把它编给第5坦克集团军,情况会更好些,因为这样就可以由一个集团军在圣萨林地域协调整个战斗行动。 ] 。巴尔克根据与伦斯德商谈的结果,于九月二十九日停止进攻,这使美军指挥部非常不安,第12军军长埃第将军同意退过塞列河。这个命令激怒了巴顿将军,他非常正确地撤销了这道命令,并令美军第6装甲师实施反击 [ 注:见《洛林战役》原文第252页。 ] 。
我们完全撇开了希特勒的命令,向格莱米塞和阿拉库尔攻击第12军,证明是正确的。当巴尔克于九月二十一日接替指挥“G”集团军群时,就已看出,美军决心打通一条去萨尔河和莱茵河的道路,而且只要给予巴顿以行动的自由,他就可以完成这项任务。这时,“西部壁垒”仍然没有部队,根本谈不上建立坚固的防御。根据我们的观点,对第12军的先头部队实施反击,是很有利的,因为这使美军丧失了在尔后进攻中取胜的信心。虽然我们的攻击代价很高,但是它很及时,事实证明这一举是正确的,而且真正阻住了美军第3集团军。
我们现在才知道,当时巴顿是根据艾森豪威尔九月二十二日的命令停止前进的。这位盟军总司令决定采纳蒙哥马利的建议,主攻选在北翼,扫清安特卫普的接近地,以期在冬天到来以前占领鲁尔区。因此,令美军第3集团军无条件地转入防御。这一步棋的对错姑且不论,但是它确实使“G”集团军群松了一口气。我们获得了几个星期的宽限,以便重整我们已经垮了的部队,并作好抗击敌人尔后突击的准备。
十月的暂时平静
十月是非常平静地渡过的,只是在我们当面的梅斯以南以及在第19集团军地带内的孚日山西坡有过几次局部的行动。由于亚琛附近的情况危急,我们只得让第3和第15装甲步兵师调出,换给我们的却只有一个警卫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谈不上什么进攻行动的,一切精力都集中在加固防御上。
俄国战场的德军部队还有相当的战斗力,从那里来的人看到我们西线部队的情况都深为震惊。装备的损失大得惊人,例如,第19集团军原来拥有1480门火炮,而在从法国南部撤退时就损失了1316门。我们所辖的部队是个杂牌军,有空军人员,有警察,有老有少,特种营的成员不是有胃病就是有耳疾,甚至从德国调来的装备很好的部队,实际上都没有经过训练,从演兵场直接送到战场,有的装甲旅还没有进行过连级规模的训练,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损失那样多坦克的原因 [ 注:我们还得到一个由俄国战场调来的师,即党卫军第30步兵师。但是,这个部队带有一种反抗情绪,我们建议把他们解散。这一请求被拒绝了。 ] 。
我们部队的条件说明,“G”集团军群要作大量的司令部工作。我们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把新来的装甲旅送到第11和第21装甲师去受训,这两个师属于德国国防军中第一流的部队,他们曾在俄国和非洲长期作战,屡建战功。遗憾的是,德军最高统帅部采取了错误的作法,即继续组建新的装甲部队,主要是编入党卫军序列,忽视给老的装甲师增补人员和装备。
十月末,当伦斯德元帅来到我们司令部,说他是去参加隆美尔元帅的国葬途经这里,我当即大惊失色。他说,凯特尔打电话告诉他,隆美尔在诺曼底遭到空袭而负伤,健康正在恢复的时候,因旧病复发逝世;并说,这次他是作为希特勒的代表去参加葬礼的。当时伦斯德元帅的确一点也不知道隆美尔是怎样被谋杀的。后来,我被关在战俘营里的时候,才得知隆美尔之死的可怕真象。
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也常常被蒙在鼓里,并不知道一些事情的真象。根据希特勒的手谕,任何人都不得知道份外的事情。指挥官也不掌握什么情况,他们为提高士气,只得讲一些什么非凡的新式武器,什么正在发展潜艇战,什么敌军内部分歧在增长之类的话,要么就是传播戈培尔的宣传机器里制造出来的一些鬼话。本书是以研究军事问题为目的的,因此对这些伤脑筋的问题不拟赘述。
我们预料,美军下一次的突击将通过梅斯和孚日山之间的“洛林大门”,这是历史上德国和法国入侵别国时都曾走过的地方。一九一四年,法军总参谋部选择这一地域作为实现其著名的第17号计划的场所,在圣萨林和莫兰什之间,卡斯特瑙第2集团军在巴伐利亚皇太子茹普列希特手下遭到惨败。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在同一地域也面临着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象一九一四年一样,我们也要重视贝尔弗特山口,美军大有可能通过该山口从南面突入阿尔萨斯。但是,我们确信,主要突击方向还是指向洛林,因为向阿尔萨斯的进攻必然会在莱茵河两岸停止下来,至少暂时是这样。
因此,第1集团军优先得到了换班部队的加强和军需品的补充。第11装甲师从前线调了下来,到圣阿沃尔德编入集团军预备队。由我们这里调走了第5坦克集团军司令部和第47、第58坦克军的司令部,调换给我们的只有一个第89军司令部。总的看来,第1集团军掩护“洛林大门”,第19集团军则负责防守孚日山一线。
在作战准备中,我们着重进行夜间战斗的训练,因为美军享有制空权,我们无法在白天进攻。我们的行动计划是以弹性防御原则为基础的,其价值已经在俄国的历次会战中得以证实。配置在前进阵地的部队肯定会遭到敌人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的袭击,因此我们下令,在发现敌人即将发起进攻时,前边的部队就要后撤若干英里,在前沿只留下一些警戒分队。这样,敌人只是向一片空堑壕进行破坏性射击,我们的部队就可以保存实力,以应付主要的战斗。
在我们的后方,成立了专门的指挥机构和劳工勤务机构,以从事加固“西部壁垒”的工作,我们自己又在这些防御工事之前构筑了几道防御地区。行政勤务部门和居民都参加挖掘掩蔽部。时间是短促的,当美军发起进攻时,防御工事还远远没有构筑完毕。但是,尽管如此,这些工事在尔后的激烈战斗中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此外,还布设了许多地雷。 [ 注:马其诺防线对我们的价值是不大的,因为它总的方向不对头。但是地下掩蔽部还是有用的。 ]
十一月初,我们的防线较之一个月以前是坚固了许多。此外,我们指望遍地泥泞会阻挡美军坦克的前进。不过,我们的防御确是无固可守,在日以继夜的轰炸下,我们不能正常得到补给,而且弹药奇缺。我们几乎没有什么自行火炮,有些师一门也没有。不错,我们有相当可观的野战炮兵,但是其中大部分是缴获的火炮,只有不多的炮弹。我们有各型坦克140辆,其中100辆编给了第1集团军。
巴尔克被说成是“出名的乐天派”,但是他对集团军群的部队的突击力从来不抱幻想。他在给约德尔写信,请求增援时承认,他从来没有指挥过“装备这样差的杂牌部队”。
最后的战斗·第二十二
最后的战斗·第二十二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阿登地区的进攻 我不想详述我离开“G”集团军群参谋长职位以后,紧跟着发生的一些情况。我不但失去了参谋长的职务,而且也被正式免除了在总参谋部的职务。这一事件是一九四四年末处于黑暗而不讲法治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在..
阿尔萨斯-洛林之战·第二十一
阿尔萨斯-洛林之战·第二十一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巴顿进攻 十月十八日,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在布鲁塞尔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 [ 注:维尔莫特:《为欧洲而战》原文第562-563页。 ] 会上同意再次攻打鲁尔区。主要任务分配给了美军第1和第9集团军,其行动..
红军·第十九
红军·第十九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在这一章里,我想总的谈谈对红军的印象。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在同俄军打仗时所获得的经验,在价值上将逐渐降低,这就需要对俄军的能力有新的估价。然而,俄国军人的特点和素质以及其作战方法,未必有什么本质的变化。第二次世界..
防守波兰·第十八
防守波兰·第十八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概况 一九四四年春天和初夏,德军已在准备抗击由东、西两面实施的兵力悬殊的突击。福埃 [ 译者注:福埃(1775-1825)是法国将军,政治活动家,在拿破仑麾下参加了滑铁卢会战。 ] 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拿破仑的队伍在向滑铁卢进军时..
由乌克兰撤退·第十七
由乌克兰撤退·第十七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乌克兰的圣诞节 一九四三年圣诞节前夕,“南方”集团军群又处于十分危急的状态。我们得知,第24坦克军受了重创,俄军已在布鲁西洛夫地域突破。 据报称,俄军正向日托米尔开进。第48坦克军奉命阻止他们的前进。圣诞节这一天,我..
基辅突出部·第十六
基辅突出部·第十六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日托米尔的胜利 俄军沿第聂伯河大举进攻正是如火如荼的时候,第48坦克军在贝列亚斯拉夫以南击退了俄军的多次进攻。但在我们的两翼,情况可不算怎么好。十月中旬,科涅夫将军在克列缅丘格以东夺占了三个登陆场,尔后向克里维罗格..
退回第聂伯河一线·第十五
退回第聂伯河一线·第十五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俄军的夏季攻势 军事评论家们研究德国于一九一八年突然失败的原因时。得出的结论是:这是鲁登道夫大举进攻失败的结果。另外的原因就是,“当军队知道,最后的兵力正在消耗掉,而且是白白消耗掉的,因而士气非常之低落。” ..
库尔斯克会战·第十四
库尔斯克会战·第十四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不能失败” 一九四三年三月末,东线天气转暖,开始解冻,“冬帅”让位给更加专横的“泥神”,双方作战行动都有所收敛。全部的装甲师和一些步兵师从前线撤了下来,哈尔科夫地域的坦克兵团都集中在第48坦克军。第3、第6和第11..
曼斯坦的伟大成就·第十三
曼斯坦的伟大成就·第十三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向北顿涅茨河退却 回想起来,那是十二月二十二日,第48坦克军军部和第11装甲师接到命令,要他们放弃齐尔河防线,加速向西边约九十英里的塔钦斯卡亚开进。这是因为意军在顿河中游被击溃,曼斯坦不得已方采取了这一步。俄军..
斯大林格勒的灾难·第十二
斯大林格勒的灾难·第十二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对第6集团军的严峻考验 顿河两岸的坦克大会战方兴未艾之际,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的处境越来越危急。困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大批军队即将束手就擒,俄军业已稳操胜算。人们考虑到,有那样多的军队被围,而希特勒却反对任何..
“静静的顿河”·第十一
“静静的顿河”·第十一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最高统帅部 九月,我从非洲回来以后,向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作了报告,并将隆美尔强调阿拉曼处境严重的信件交给他。哈尔德以他那惯常殷勤的态度接待了我,并以与其说是学究的方式,倒不如说是教授的方式向我询问了各样..
进入俄国·第十
进入俄国·第十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引子 一九四二年十月到十一月初,我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的加米施住医院,治疗在非洲染上的阿米巴痢疾。这的确是一种最讨厌的沙漠病,它可以轻易地夺去人的生命,因为这些微小的阿米巴癖性恶劣,它寄生在患者的肝脏里,破坏它的..
再见吧,非洲!·第九
再见吧,非洲!·第九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阿拉曼的僵局 一九四二年七月四日早晨,非洲坦克集团军的处境十分危急。非洲军序列中共有36辆完好坦克,还有几百名精疲力竭的步兵。炮兵倒很强,因为我们缴获了大量的英军火炮,但是我们德国的火炮几乎已经没有炮弹了(第15装甲..
从托卜鲁克到阿拉曼·第八
从托卜鲁克到阿拉曼·第八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托卜鲁克的陷落 贾扎拉战役可以说是六月十五日中午结束的。随后,第8集团军全面向国境线撤退,这时坦克集团军正在接近托卜鲁克的防御外廓。六月十五日晚,另一场战斗打响了。这场战斗被称为托卜鲁克-阿德姆防线的争夺战。 ..
贾扎拉战役·第七
贾扎拉战役·第七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进攻准备 1942年3月,隆美尔飞抵希特勒总部,商讨非洲战场的下一步行动。总的来说,隆美尔对此行不算怎样满意。最高统帅部正热衷于准备俄国战场的夏季攻势,征服埃及在全盘计划中只占一个小小的位置。特别是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对隆..
隆美尔的失败和崛起·第六
隆美尔的失败和崛起·第六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冲向铁丝网 11月23日战斗结束后,非洲军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用拜尔莱茵将军的话来说,“西递拉杰格以南的大片地区,成了尘云烟火之海” [ 注:隆美尔:《无仇之战》原文第76页。 ] 他谈到,天黑时,“数以百计的燃烧着的..
西迪拉杰格·第五
西迪拉杰格·第五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1941年11月19日至23日,第8集团军和非洲坦克群展开了一场在战争史篇中占据独特一页的坦克战。这场战斗进展速度之快,双方胜负变化之大,是从来没有过的,在大量飞机和火炮支援下的1000多辆坦克参加了这场有充分机动自由的旋风式的..
在隆美尔指挥部·第四
在隆美尔指挥部·第四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隆美尔 一九三八年夏天,我在驻柏林的第3军司令部工作。当时我还是一名年轻的骑兵上尉,从军事学院直接调到这里,这是第一次担任参谋工作。一天,一位上校来到我的办公室,这人很结实,机警而精力充沛,他的脖子上系一枚令人羡..
巴尔干战局·第三
巴尔干战局·第三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两个战局之间 1940年夏天对德军来说,是战争中最痛快的时日,因为我们赢得了自拿破仑时代以来没有先例的一连串的胜利。凡尔赛之辱总算是洗雪掉了。我们看到的前景,是无忧无虑的、兴盛的和平时期。我们的占领军在法国和荷兰驻下来..
征服法国·第二
征服法国·第二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在西线 波兰战局还没有结束,第3军就调到了西线。十月初,我们来到了特里尔以北地区。我的一个弟弟当时在萨尔布吕肯附近的一个预备师当排长(和平时期他是林业部的高级官员),我顺便去看望他。这使我有幸亲眼看到了著名的“西部壁垒”..
波兰战局·第一
波兰战局·第一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四时四十五分,德军开始进攻波兰。地面部队开进以前,德国空军对波兰机场、铁路枢纽和动员中心进行了破坏性轰炸。进攻一开始,我们就掌握了全面的制空权,从而使波军的展开受到严重干扰。我机械化部队急速越过国境..
作者序
作者序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出自————《坦克战》出自————《战争通史》 这本书是根据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写成的。我作为德军总参谋部的一名军官,曾在非洲、俄国和西线参加了一些较大的战役,并同德国许多著名的军人有过密切的往来。有一年多的时间,我曾在隆美尔元帅的司令部工作。 我不揣冒昧地谈谈我个..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