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西汉末农民起义战争
九、西汉末农民起义战争
作者:颜吾芟
出自————《中国秦汉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九、西汉末农民起义战争
西汉末年,社会危机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西汉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外戚王莽于公元8年夺取了刘氏政权,建立“新”朝。王莽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企图通过实行复古“改制”,来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结果“改制”失败,致使已经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终于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西汉末农民大起义,按照起义的地区,大体可分为3个系统,即:今湖北西北王匡(?~公元25年)、王风领导的绿林军;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樊崇(?~公元27年)领导的赤眉军;今河北一带铜马、大彤、尤来等大小数十支总数上百万人的起义军。河北一带的起义军人数虽多,但各部不统一,所以其影响、作用和活动范围均不及绿林军和赤眉军。
(一)绿林军推翻新莽政权的战争
新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今湖北、湖南及河南南阳一带)地区发生严重饥荒,灾民无数,他们四出到野泽掘取野菜充饥,因人数众多,时常发生纠纷。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总是站出来,主持公道,为大家排忧解难,受到灾民拥戴,被推为首领。于是王匡、王凤领导灾民,组成起义军。最初他们只拥有数百人,后来南阳(今属河南)人马武、颍川人王常、成丹等也聚众来投,队伍壮大。他们以绿林山(今湖北京山北大洪山)为基地,四出攻打附近的乡聚,杀富济贫,史称“绿林军”。几个月后,队伍壮大到八、九千人。
绿林军起义后不久,山东爆发了樊崇领导的赤眉军起义,并很快扩展到十余万人。全国其他地区也都相继爆发农民起义,震撼了新莽的统治。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改变了以前招降、收买的手段,组织了百万以上的军队对农民起义军实行全面***,重点放在以赤眉军为主的东方。对于绿林军则命令荆州牧率精兵2万进行围剿。
1、云杜之战
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发兵进攻绿林军。王匡闻讯,率绿林军出山迎敌。绿林军以主力在新莽军必经的云杜(今湖北京山)附近设下埋伏,由马武率一部兵力切断敌退路。新莽军到达后,绿林军优兵四起,莽军惊慌失措,数千人被歼。荆州牧率残军回窜,又遭马武军截杀,荆州牧被俘,其余被歼。绿林军缴获了莽军全部辎重。随后,绿林军乘胜攻克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然后回师攻占云杜和安陆(今湖北安陆北),擒获王莽派来巡视的大司马士。
云杜之战是绿林军自起义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的胜利。从此绿林军威名大震,附近义军、农民纷纷来投,队伍迅速发展到5万余人。
第二年,王莽又派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率兵进攻绿林军。这时绿林山一带发生了疫病,起义军死亡过半。为了避免在不利情况下与莽军作战,以及防止疫病吞噬全军,四月,绿林军决定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公元25年)率领,西入南郡(郡治在今湖北江陵),吸引莽军的注意力,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及朱鲔、张卬(一作张印)率领,北上南阳,这是绿林军主力,称“新市兵”。七月,新市兵进入随县,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聚集数千人起兵响应,称“平林兵”。汉室宗亲刘玄(?~公元25年)在这时加入平林兵中。同年冬,汉宗室、南阳豪强、春陵(今湖北枣阳南)人刘、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兄弟也聚集宗族子弟、宾客七、八千人起兵,加入绿林军,称“春陵军”。十二月,下江兵转战至随县与主力会合,绿林军声势更为浩大。
2、仳水之战
绿林军进入南阳后,南阳郡前队大夫(即郡太守。王莽改制改称)甄阜、郡属正(即郡尉)梁丘赐立即调集10万大军前来***。莽军在小长安聚(今河南南阳南)小胜春陵军后,便不再将绿林军放在眼里。甄阜、梁丘赐下令将辎重全部留在后方,轻装前进。莽军渡过潢淳水,前临沘水(今河南泌阳西),依两水立营。甄阜、梁丘赐又下令毁掉兵营房舍,砸碎釜甑,拆毁后方桥梁,欲与绿林军决一死战。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绿林军分两路向莽军发起进攻。下江兵为右翼,首先击破梁丘赐军,接着,左翼春陵、新市、平林3支兵也击败了甄阜军。莽军全军溃败,甄阜、梁丘赐死于乱军之中,10万大军被歼及溺死于潢淳水达2万余人。绿林军又一次取得了重大胜利。
3、清阳之战
绿林军打败甄阜、梁丘赐军后,立即转兵向西,进攻严尤、陈茂军。此时,严尤、陈茂正在荆州地区***当地起义军,闻甄阜、梁丘赐兵败身亡,急忙挥军北上,企图占据宛城(今河南南阳),挽回南阳莽军失败后的不利局势。
宛城是中原重镇,西屏武关,北通洛阳,战略地位干分重要。当严尤、陈茂率军到达清阳(今河南南阳东)地区时,与绿林军遭遇,双方展开激战。绿林军奋勇冲杀,歼敌3千余人,号称莽军名将的严尤,抵敌不住,与陈茂率残部狼狈逃走,放弃原计划,退守颍川。绿林军获得大批俘虏和装备,兵力扩大到十余万人,随即围攻宛城。
地皇四年二月,绿林军领袖为了扩大影响,在宛城南面的清水沙洲上设坛,立刘玄为帝,国号“汉”,建元“更始”。
4、昆阳之战
刘玄称帝后,绿林军(汉军)一面由刘率领主力继续围攻宛城,一面派王凤、王常、刘秀等率兵北进,相继攻占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以保障主力攻克宛城。
绿林军(汉军)不断发展壮大,接连攻城略地,使王莽终于认识到绿林军(汉军)对关中威胁最大,遂将***重点从东方的赤眉军转向绿林军。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三月,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征发各郡兵42万,号称百万,从洛阳南下援救宛城,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汉军)。各地郡兵奉命向洛阳集中,旌旗辎重,千里不绝。王邑、王寻率先头部队10万人,在颍川会合了严尤、陈茂军后,直逼昆阳。
此时,驻守昆阳的绿林军(汉军)仅八九千人。面对强敌,绿林军(汉军)将领在弃城而走,还是坚守拒敌的问题上发生激烈的争执。刘秀从全局出发,坚决主张坚守昆阳,以保证主力攻克宛城。正当议而未决之时,莽军已逼近昆阳城北,绿林军(汉军)将领们终于同意刘秀的意见,决定由王凤、王常坚守昆阳,派李轶、宗佻、刘秀等13骑乘夜突围,到郾县、定陵一带去调集援兵。
莽将严尤颇知用兵之道,他根据当时的战略形势,提出:昆阳虽小,但城坚难攻,大军应绕过此城,先攻宛城绿林军(汉军)主力,绿林军(汉军)主力一破,昆阳必将不战自破。但主帅王邑不知兵法,自恃兵众,欲血洗昆阳,再救宛城,他宣称:“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莽军列营百余座,将昆阳包围了数十层,旌旗蔽野,钲鼓之声闻于数十里之外,日夜攻打,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强攻。绿林军(汉军)战斗得极为艰苦,守将王凤一度动摇,向王邑乞降,但王邑认为攻克昆阳指日可待,不许王凤投降。使守军认识到只有拼死坚守,以待援军才能有生路,于是更加顽强地与莽军搏杀。最紧张时,城内居民也一起登城固守,打退了莽军无数次疯狂的进攻。
严尤见昆阳久攻不下,又建议:网开一面,撤去一角包围,让守军出逃,传播战败的消息,使宛城绿林军(汉军)胆寒。但王邑仍拒绝采纳,自恃兵多将广,一定要强攻下昆阳,以显示兵威。然而,他又不认真指挥作战,将攻城之事搁置一边,整日忙于向附近郡县勒索贿赂。
正当昆阳激战时,李轶、宗佻、刘秀等人在定陵、郾县紧急调集各路援兵,但一些将领贪惜自己的财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愿救援昆阳。刘秀提醒他们:如果能破敌,将来珍宝财物会比现在多万倍;如果为敌人所败,脑袋都保不住,还谈什么金银财物。于是各路援兵跟随李轶、刘秀开赴昆阳。更始元年(公元23年)六月,李轶、刘秀率1万余援军赶回昆阳。刘秀率精锐步骑兵1千余人为前锋,李轶领主力在后,前至距莽军四、五里列成阵势。王邑、王寻见绿林军(汉军)援兵人少,根本未将刘秀放在眼里,只派几千人开营迎战。刘秀立即向莽军发动猛攻,斩杀数十人,鼓舞了士气,接着又向莽军发动连续进攻,歼敌近千人,大败莽军,绿林军(汉军)士气大振。
此时宛城在绿林军(汉军)的长期围困下,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守将岑彭(?~公元35年)终于被迫投降。但这个消息尚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动摇莽军军心,假传宛城已破,绿林军(汉军)主力将至昆阳。消息传到昆阳城内,守军立刻士气高涨,更加坚决守城,并随时准备出城歼敌。莽军得此消息,个个心情沮丧,士气低落。绿林军(汉军)在气势上已占据了优势。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决定对莽军中坚发起进攻,使其丧失指挥功能,造成莽军混乱,再乘机破敌,解除昆阳之围。他又精选了3千勇士,迂回到城西,涉过昆水,直攻莽军中坚。此时,王邑、王寻仍不以为然,他们见刘秀来攻自己,乃亲率万余人迎战。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他们下令各军不准擅自出战。刘秀指挥3千勇士,猛攻王邑、王寻军。莽军士兵多系被胁迫来的,本无斗志,经不住刘秀军的猛攻,很快溃败奔逃,其余各军因未得到出击的命令,不敢轻举妄动。刘秀军击败王邑、王寻的中坚,斩杀王寻。此时昆阳城绿林军(汉军)见莽军阵脚已乱,立即开城杀出,与援军内外夹击,一时间杀声震天。莽军失去主帅,各军不知所措,乱作一团,很快全军崩溃,四散奔逃。此时又逢狂风暴雨,瓦掀石滚,绿林军(汉军)穷追猛撵,莽军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无数兵卒溺于滍水(今河南叶县沙河),水为之不流。王邑、严尤、陈茂仅率极少数残军逃回洛阳。绿林军(汉军)缴获了莽军大量辎重和装备,各种战利品堆积如山,绿林军(汉军)一连搬了一个多月还没搬完。
昆阳之战,绿林军(汉军)消灭了王莽的主力军,震动了新莽朝廷上下,使其统治临于土崩瓦解之势。这次战役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刘秀为绿林军(汉军)的胜利,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昆阳保卫战之后,绿林军(汉军)内部将领之间的矛盾激化。刘玄在农民将领李轶、朱鲔等人的支持下,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刘稷及其部将刘稷处死。刘秀表面无所举动,暗中却窥测时机,积蓄力量。
5、攻陷长安之战
昆阳之战后,新莽统治末日来临。不仅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且统治集团内部也众叛亲离,不少地主豪强也乘机起兵,如天水豪强隗嚣占据陇西,蜀郡太守公孙述割据巴蜀等。王莽能控制的地区,仅剩洛阳至长安之间的狭窄地带。为了作最后挣扎,王莽将在东方与赤眉军作战的太师王匡(?~公元23年)、国将哀章调回,固守洛阳;命王邑从洛阳赶回长安,任为大司马,并任张邯为大司徒,苗诉为国师;令都尉朱萌、右队大夫(即弘农太守。王莽改制改称)宋纲防守武关;任命九位将军,均以“虎”为号,称“九虎将军”,率北军精兵数万,在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回溪(今河南洛宁北)一带布防。为了逼使九虎将认真防守,拼力死战,王莽将他们的家眷扣留在宫中做为人质。当时,新莽国库中有60多万斤黄金和无数珍宝,九虎将要求王莽散财励士,但王莽只给每位将领4千钱,引起九虎将和兵士的极大不满,无心作战。
昆阳大捷后,绿林军休整了近3个月,于同年八月,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北攻洛阳;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西入关中,直取长安。在此之前,刘秀已率兵攻取了颍川郡的父破(今河南陕县西南),招降了附近的5个县,被任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随后北渡黄河,到河北招降那里的各支起义军及州郡县王匡率领北攻洛阳的军队,一路进展顺利。九月,攻克洛阳,杀王匡、哀章。十月,刘玄将首都自宛城迁移到洛阳。
西路军在武关迫降都尉朱萌,攻杀右队大夫宋纲,占领了武关,进入关中。这时,析县(今河南西峡)人邓晔、于匡,弘农人王宪等起兵响应。绿林军(汉军)又在华阴击败了九虎将,迫使史熊、王况“二虎”自杀,另“四虎”逃亡,剩下郭钦、陈晕、成重“三虎”收集残兵退守渭口(今陕西华阴北)。李松率3千人与邓晔合兵进攻渭口,未能攻下。于是2人驻守华阴,以待后队,同时分兵出击莽军。邓晔命王宪率数百人,北渡渭河,进入左冯翊(今陕西西安北),向长安北侧迁回。王宪军所到之处,莽军望风归降。李松也派部下韩臣向西直取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击败新莽波水将军窦融,并乘胜追至长安的长门宫(今陕西西安东北)。
绿林军(汉军)兵临长安,城内市民纷纷起而响应,举行暴动。王莽手中无兵可调,便效法秦二世,将狱中囚徒释放出来,编成军队,命将军史湛指挥,进攻绿林军(汉军)。但这支囚徒军刚过渭桥,便发生哗变,一哄而散,并掘毁了王莽的祖墓,焚烧其九庙。
十月一日,绿林军(汉军)攻入长安宣平门,与王邑、王巡等指挥的莽军激战。第二天,城中市民放火焚烧皇宫,引起王莽及众大臣极度惊慌。第三天,王邑指挥的莽军经过数日激战,伤亡惨重,无法抵敌,与王莽退守未央宫中的沧池渐台,企图依池拒守,做最后的挣扎。绿林军(汉军)与长安市民将渐台团团包围,猛烈攻打,王邑、王巡先后被杀,王莽无处可逃,长安商人杜吴冲上渐台,将王莽杀死。随后,绿林军(汉军)占领了整个长安城。新莽政权终于被推翻。不久,刘玄移都长安。
绿林军(汉军)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由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最终攻入长安,推翻新莽统治,其原因除人心向背等政治因素外,在军事上:其一,全国农民起义的迅猛发展,使农民起义军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莽军则陷入完全的被动。绿林、赤眉、河北等地的农民起义几乎同时爆发,且同样发展迅速,轰轰烈烈。各路起义军虽然在主观上缺乏主动的配合和支援,但客观上,各路起义军的迅猛发展,使王莽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只能派兵分头***,分散了兵力。莽军多方应付,疲于奔命,在战略上完全陷于被动。当绿林军处在最困难时,王莽将***重点放在东方,投入主要兵力进攻赤眉军,使绿林军摆脱了困境,迅速发展壮大。当王莽意识到绿林军对其统治已构成严重威胁时,一次又一次的军事***又全归于失败,终于被绿林军彻底推翻。因此绿林军的胜利,实际上也是整个起义军的胜利。其二,以王匡、刘秀为代表的绿林军将领,执行了正确的军事战略。云杜之战,关系到绿林军的存亡与发展。王匡正确地做出决断,不死守绿林山,而是主动出击,设伏于莽军必经之路,以少胜多,全歼莽军,使绿林军迅速发展壮大。当绿林山疫病严重,队伍大量减员时,王匡等人果断舍弃根据地,分路行动,不仅使自己摆脱了困境,而且扩大了影响,进一步壮大了队伍。昆阳之战,刘秀胆识过人,充分体现出他杰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才能,是绿林军战胜数十倍之敌,消灭莽军主力的大功臣。其三,莽军将领庸碌骄狂,盲目轻敌。云杜之战,荆州牧率2万精兵,被王匡等不足万人之军全歼,不能说这不是因轻敌所致。沘水之战,甄阜、梁丘赐骄傲轻敌,致10万大军被绿林军以少胜多,2将兵败身死,也是轻敌所致。昆阳之战,莽军主帅王邑狂妄自大,盲目轻敌表现到了极点。莽军以42万大军南下救援宛城,是为夺取战略上的主动。但王邑看不到宛城所具备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不迅速挥军南下,而是驻足昆阳,在一个无足轻重,不具任何战略意义的小城,为显示所谓兵威,以几十万大军与区区八、九千人进行决战,可见无能之极。严尤的两次建议,不能说不具备战略远见,但这些对莽军战略全局极为有利的良策,全被骄狂无能的王邑拒绝。莽军几十万大军顿兵坚城之下,坐视宛城失守,战略上丧失了可贵的时机。当刘秀等以区区万余人回救昆阳时,王邑不利用其兵力上的优势,全力围歼绿林军援军,而是仅出动极少部队与其交战,变优势为劣势,给刘秀等以可乘之隙,结果被斗志高昂的绿林军杀败,攻破中坚,主帅之一的王寻也被杀,牵动全军,几十万大军陷于混乱,终于战败溃散。实际上王邑哪怕采用严尤一条建议,或接受王凤投降,或以优势兵力围攻绿林军援军,都有可能使刘秀无用武之地。其四,莽军士气不高,兵无斗志。莽军中士兵多系强征而来的农民,有不少人还是临时强拉入伍的,他们对王莽随心所欲、脱离实际、搜刮式的“改制”早已恨之入骨,不愿为王莽统治集团卖命,士气极为低落,与农民起义军高昂的斗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绿林军能一次又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客观原因。
(二)赤眉军反对新莽统治的战争
绿林军起义后的第二年(公元18年),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樊崇率领100多人在莒县起兵。当时青、并、兖、徐等州正发生严重的灾荒,广大农民无法生存,纷纷起而响应樊崇。很快这支起义军就发展到1万余人,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杀县吏,劫官府,多次打败前来围剿的新莽地方郡兵,声势越来越大。后来,樊崇的同乡逢安,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徐宣、谢禄、杨音等聚集了数万人归附樊崇。比樊崇早1年起义的琅邪海曲(今山东日照西南)妇女吕母率领的起义军,在吕母死后,其部众大多数也并入樊崇起义军。起义军已发展到十余万人。
最初,王莽集团对樊崇起义军十分轻视,尤其对起义军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只以言辞为约束,甚为轻蔑,认为他们是“饥寒群盗,犬羊相聚”。后来见起义军日益壮大,地方郡兵屡遭败绩,特别是领青、徐2州牧事田况所率的4万大军也为樊崇起义军击破,王莽才渐感忧虑不安。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太师羲仲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率大兵***樊崇起义军。景尚、王党进入青、兖地区后,到处抢杀劫掠,引起当地人民的憎恶。樊崇见莽军来势汹汹,率领起义军避开其锋芒,与莽军周旋。一直到地皇三年(公元22年)二月,樊崇见莽军四处转战,已疲惫懈怠,于是指挥起义军对莽军发起突然进攻,景尚、王党猝不及防,其军遭全歼,景尚被杀,王党下落不明。
这一仗使王莽统治集团上下震动极大。同年四月,王莽又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公元22年)统十余万精兵东征,企图一举消灭樊崇起义军。樊崇闻讯,立即指挥起义军作好准备,为了避免与莽军交战时,双方混在一起,无法识别,樊崇下令全军用朱色涂眉,作为标识,由此被称为赤眉军。
王匡、廉丹率领莽军,一路奸淫抢掠,杀害百姓。在兖州无盐(今山东东平东),莽军打败了这里的一支农民起义军,杀死起义军1万多人。王匡极为得意,欲乘胜直扑梁郡(今河南商丘)赤盾军。廉丹劝他休整军队,以免兵士过分疲劳。王匡不听,竟自率军而走,廉丹无奈只好领兵相随。樊崇了解到莽军动向后,立即指挥泰山地区的赤眉军主力,急进至莽军南移途径的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地区,设下埋伏。王匡由于无盐的胜利,不把起义军放在眼里,大摇大摆地向梁郡前进。当莽军行至成昌时,遭到赤眉军的突然进攻,王匡、廉丹指挥莽军仓促应战,双方展开激烈的冲杀,互有伤亡,但赤眉军越战越勇,莽军渐渐支持不住,王匡见势不妙,弃军先逃,廉丹不肯逃走,被起义军杀死,莽军全部被歼。随后赤眉军又攻下无盐,守军1万余人也全部被歼。赤眉军乘胜西进,推进到濮阳(今河南濮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一线,威胁洛阳,与绿林军形成摇相呼应之势。
这时王莽感到赤眉军的威胁最大,急忙令国将哀章率30万大军驰援败逃至洛阳的王匡,准备再向赤眉军发动进攻。又派大将军阳浚率重兵驻防敖仓(今河南荥阳北)。后得知绿林军已建立政权,并围攻宛城,王莽又感到绿林军对关中威胁最大,急忙改变计划,把主力用于南方。
此后赤眉军在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交界地区,积极活动,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有力地配合了绿林军的行动。
(三)赤眉军攻灭更始政权(绿林军)的战争
当更始皇帝刘玄移都洛阳时,赤眉军正活跃于濮阳、颍川一带。樊崇亲率20余人赴洛阳联络。但刘玄拒绝与赤眉军合作,只授给樊崇等人一些空头官衔。樊崇见刘玄集团不怀好意,便在刘玄迁都长安之前,率众人潜出洛阳继续领导赤眉军。
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刘玄将首都移往长安。赤眉军乘更始政权西移的机会,立即兵分两路向西发展,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领,攻取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南击宛城;一路由徐宣、谢禄、杨音率领,进占阳翟(今河南禹县)、梁县(今河南临汝西南)。由于王莽政权已被推翻,起义目的已经达到,赤眉军中许多士兵离家长久,思乡心切,不愿继续从军作战,要求东归。樊崇等人认为部队东归必散,同时出于对刘玄集团的愤懑,决定西攻长安,以求新的发展。于是,这年冬季,樊崇、逄安和徐宣、谢禄等两路大军分别由武关和陆浑关(今河南嵩县北)进攻长安。赤眉军沿途击败了更始抗威将军刘均和讨难将军苏茂两军,于次年(公元25年)正月,会师于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这时,刘玄派其丞相李松率大军前来堵截,结果被赤眉军打败,损失3万余人,李松弃军逃回。赤眉军继续向长安推进。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在郑地(今陕西华阴县北)拥立一个15岁的汉宗室后裔刘盆子为皇帝,国号也称“汉”,年号“建世”。随后顺利进占华阴地区,又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击破更始王匡、陈牧、成丹、赵萌、李松诸部,直逼长安。
这时刘秀也在河北称帝,并派大将邓禹攻取河东,从北面威胁长安。这样不仅削弱了更始政权的实力,而且迫使更始政权不得不派兵抵挡刘秀军,分散了兵力。
在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刘玄与一部分绿林军将领的矛盾迅速激化。绿林军将领张印等建议弃城东移,遭到刘玄拒绝,于是张印与申屠建、廖湛、胡殷等密谋武力劫持刘玄东移南阳,但事机泄露,申屠建被杀,张卬、廖湛、胡殷发兵进攻刘玄,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刘玄逃出长安,奔入赵萌营中,因怀疑王匡、陈牧、成丹是张印同谋,诱骗3人到赵营。陈牧、成丹先到,被杀,王匡闻讯,逃入长安。刘玄指挥李松、赵萌进攻长安,经过1个多月的战斗,王匡、张卬战败,投奔赤眉军。刘玄重新回到长安,但赤眉军已兵临城下。九月,王匡与赤眉军联合攻打长安宣平门(即东都门)。李松出战,兵败被俘,其弟城门校尉李汛被迫开门投降,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处死,更始政权灭亡。
绿林、赤眉这两支西汉末农民战争中最主要的起义军,在推翻新莽政权后不久,即陷入火并之中。在战争中,绿林军由于内部分裂,战斗力明显下降。在遭受赤眉军和刘秀两面夹攻的情况下,无能的刘玄作不出任何改变局面的军政决策,只以消极防御分兵抵挡的办法对付两面进攻,结果节节败退,使自己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其手下各部将领在战斗中,互不支援,各自为战,终于被各个击破。赤眉军抓住了更始政权(绿林军)的一系列失误,连战连胜,最终灭亡了建立两年零十个月的更始政权。但两支大军的火并,使刘秀得以坐享其成。
(四)刘秀统一河北的战争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刘玄移都洛阳后,不顾大多数绿林军将领的反对,派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的名义,持节北渡黄河,出使河北。
当时黄河以北有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数十部农民起义军。他们各领部曲,“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营强盛为名”,总共有上百万人。除了农民起义军外,还有不少豪强武装和新莽政权的残余势力。更始元年十二月,汉景帝第八代孙、赵缪王刘元之子刘林等人,立诈称汉成帝之子刘子兴的卜者王郎(?~公元24年)为帝,都邯郸,成为河北声势最大的割据力量。
刘秀到河北后,以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所过撤免贪官,***冤狱,释放囚徒,恢复汉官名称,博得了相当一部分河北人士的好感,得到一些地方实力派的支持。信都(今河北冀县)太守任光首先表示支持刘秀,刘秀遂以此为基地,征发附近各县壮丁,得精兵4千。接着新莽和成(今河北晋县南)卒正(即太守)邳彤举城归附刘秀。昌城(今河北冀县西北)人刘植、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人耿纯也各率宗亲子弟数千人,以其所据县邑,投靠刘秀。很快刘秀就聚集了1万余众。刘秀还招揽一些有才能的地主知识分子,如邓禹(公元2年~58年)、冯异(?~公元34年)等。为了扩大声势,刘秀还假借当地起义军城头子路和刁子都(一作力子都、刀子都)的名义,四处招集人马。
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刘秀羽翼丰满,发兵进攻王郎。王郎派大将李育驻守柏人,刘秀军先头部队由前部偏将朱浮、邓禹率领,2将未探明敌情,冒然进军,被李育击败,辎重全部丢失。刘秀率主力在后,闻朱浮、邓禹失利,收其散卒,与李育交战,大破李育军,将失去的辎重全部夺回。李育退守柏人城。刘秀攻之不下,遂引兵转而攻打广阿。这时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太守耿况、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太守彭宠各遣其将吴汉、寇恂等率领“突骑”(能冲突敌阵的重骑兵),前来协助刘秀进攻王郎,同时刘玄也遣尚书仆射谢躬领军到河北支援刘秀,刘秀兵力大增,遂东围钜鹿。王郎部将王饶坚守钜鹿,刘秀军攻打月余不能下。后王郎遣倪宏、刘举率数万兵来救钜鹿,被刘秀军击败,战死数千人。四月,刘秀指挥大军进围邯郸,五月,城破,王郎被杀。从此,刘秀在河北站稳了脚跟。
刘秀攻灭王郎后,刘玄恐其势大难制,派人赴河北,封刘秀为萧王,令其罢兵回长安。同时撤消了耿况、彭宠等人的职务,任命韦顺为上谷太守、蔡充为渔阳太守,苗曾为幽州牧,并令谢躬率军屯驻邯郸,控制刘秀。刘秀以河北未定,拒绝了刘玄的命令,从此刘秀与更始政权之间出现裂痕。
刘秀的下一个目标对准了这里的农民起义军。他命令吴汉征集幽州10郡兵马,幽州牧苗曾阳奉阴违,被吴汉袭杀。接着刘秀又派耿算攻杀韦顺、蔡充,翦除了更始政权在这里的力量。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刘秀首先进攻铜马起义军,双方战于鄡县(今河北钜鹿北)。当时铜马起义军拥众数十万,刘秀居劣势,他采取坚守营垒,耗其锐气的策略,不与其大军交战,专断其粮道,消灭铜马军的小股部队。相峙月余,铜马军兵疲粮尽,乘夜退走,刘秀挥军紧追,在馆陶(今河北馆陶)击败铜马军。后高湖、连重起义军赶来救援,与铜马军余部合兵,反击刘秀军,双方在蒲阳(今河北完县西北)激战,最后都被刘秀击败。刘秀将战败的起义军编入自己的军队,实力大增,扩充到数十万人,声威大振,被称为“铜马帝”。接着,刘秀又在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击败了大彤、青犊等部十余万农民起义军,并以协同进攻为名,将谢躬军调出邯郸,令吴汉、岑彭袭取邯郸,乘谢躬得胜回军,毫无提防之机,设伏击杀谢躬,吞并其军,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冬,赤眉军分两路进击长安。刘秀闻讯,立即以邓禹为前将军,率6员裨将,领精兵2万乘隙西进,攻略河东,侍机南进关中;同时命寇恂为河内太守,负责兵马粮械的补给;任冯异为孟津将军,驻守孟津,防卫更始政权留驻洛阳的朱鲔、李轶,当时2将手中掌握着30万大军。刘秀自己亲率主力北上,进攻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的尤来、大抢、五幡等农民起义军。
邓禹受命后,从野王(今河南沁阳)出发,沿黄河北岸西进。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率兵经箕关(今河南济源西)入河东,击破更始守关将河东都尉,获辎重千余乘,接着进围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连攻数月,未能下。六月,更始政权派大将军樊参率军数万人,由大阳(今山西平陆西南)渡过黄河,欲解安邑之围。邓禹挥军迎敌,在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乘樊参军刚刚渡河立足未稳之际,突然发动进攻杀樊参,全歼其军。不久,更始政权又派驻河东的定国公王匡、襄邑王成丹及在弘农被赤眉军击败逃至此的抗威将军刘均等合兵十余万,共击邓禹。邓禹战败,部下骁骑将军樊崇战死。天黑后,王匡军始停止进攻,邓禹部下劝其撤兵,被邓禹拒绝。第二天是“六甲穷日”,王匡不肯出兵,使邓禹得以喘息,他整理部队,重新进行部署。第三天天亮,王匡指挥全军猛攻邓禹,邓禹命各部不得妄动,待王匡军冲至营下,突然击鼓出击,大破王匡军。王匡等将皆弃军而逃,邓禹率轻骑急追,杀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弭强,获得无数兵器。自此河东全部为刘秀所有。
正当邓禹在河东作战时,孟津将军冯异为配合其行动,派兵出天井关,进占上党,诱降更始军(绿林军)十余万人。后更始朱鲔向河内发动进攻,被寇恂击败,冯异乘机反攻,夺取颍川、汝南、穰县(今河南邓县)及新野等地,进逼洛阳,使洛阳完全陷于孤立。
刘秀在元氏击破尤来、大抢、五幡农民起义军后,一路追击至右北平,连战连捷,不提防,在顺水(今河北徐水),被农民军杀了个回马枪,刘秀大败,弃军逃走,其军损失数千人。农民军紧追刘秀,刘秀慌不择路,几乎被擒,幸好为部下王丰、耿龛所救,逃至范阳(今北京大兴),其军数日不知刘秀下落,十分恐懼。农民军因元气已大伤,打败刘秀后,迅速退去。刘秀收集部队继续追击,在安次(今河北廊坊)再次得胜,杀千余人。农民军退入渔阳(今北京密云),刘秀命吴汉率耿算、陈浚、马武等12将紧追不舍,终于在潞东、平谷(均在今北京通县)将农民军攻灭。
至此,河北地区全部为刘秀据有。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部(今河北高邑东南)称帝,改元建武,国号汉,史称东汉。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