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过程·第十六

繁体

酝酿过程·第十六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

出自————《英语国家史略》

《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第二部·国家的形成》

出自————《战争通史》

   约翰国王在艰苦的斗争中死去了,但他也是在四面楚歌中死去的。他在位时对国家管理不善,因而反对势力似乎结成了共同对付他的强大联盟。迫使他同意大宪章的那些英国贵族同他发生了战争。

他们邀请残酷无情的腓力二世的儿子、法国国王路易作为他们的君主进入英格兰,外***队和剽悍的冒险家们也接踵而至。在亨博河以北起来暴动的贵族得到了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的支持,西部的叛乱得到强大的北威尔士诸侯卢埃林的支持,多数城镇都反对国王,伦敦更是充满敌意。辛克港掌握在敌人手中,温切斯特、伍斯特和卡莱尔虽然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显得相距甚远,却也联合起来反对国王。

   另一方面,不讲信义的约翰国王用王国的独立地位换取了教皇的坚决支持。他还雇佣了一支强大的外***队作为国内唯一的正规军。一些最显要的军事贵族,如深孚众望的威廉·马歇尔和著名而浪漫的切斯特伯爵兰诺尔夫,在本阶层的有力支持下站到国王一边。总的说来,见到主人之间争端再起而感到迷惑的人民大众,倾向于国王,反对贵族,当然更反对外国入侵者。可是他们在双方的手里都注定难逃厄运。双方势均力敌。各种迹象表明,可能要发生持久的内战,它会把国家带回斯特凡和莫德时代的无政府状态中去。约翰本人一生狡猾奸诈,精于权术,在宗教政策方面善于看风使舵。及至风烛残年,他仍有好斗的精神和力量。对此,他的敌友莫不感到震惊。可是就在这时,他得了痢疾,加之劳累和饮食无度,便一命呜呼了。莎士比亚勾画了他临终的痛苦;

    你们也没有一个人肯去叫冬天来,

    把他冰冷的手指探进我的喉中,

    我只恳求一些寒冷的安慰;

    你们却这样吝啬无情,

    连这一点也拒绝了我。 [ 译者注:莎士比亚戏剧《约翰王》第五幕第七场,朱生豪译。 ]

   约翰国王在激烈的斗争中去世后,这场斗争并未结束,只是斗争的形势有所改变。对立的利益集团和派别除了要更有效地控制英格兰之外,还有许多别的企图。路易正在不列颠岛上战斗。许多人尽管破坏过自己的誓言,却仍向他发誓效忠。叛乱的贵族同他们的苏格兰和威尔士盟友狼狈为奸。他们之中谁也不想实现和平。但是,随着约翰的去世,进行叛乱的唯一正当理由已经不复存在。毫无疑问,年方九岁的亨利理应继承他祖父所建立的大帝国的一切权利及其臣民的忠诚。他是英格兰的合法国王。约翰的***有什么理由成为他的无辜儿子的负担呢?历史上***不已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新的一页羊皮纸尚待书写。各方势力对这些需要考虑的问题都很清楚。然而,把生命财产献给国家事业的那些人,此时此刻对约翰仍怀眷恋之情。威廉·马歇尔秉性刚直,行动果断。假如他未能对国王尽责,那么亨利二世所建在的、不断发展的英国文化所依赖的强大君主集权制的国家就可能重新陷入封建诸侯割据的局面,甚至或将陷入不可设想的地步。教皇的使节知道罗马的政策确实没有变化之后,也支持威廉·马歇尔。一二一六年十月二十八日,年幼的国王在格洛斯特加冕即位,开始了长达五十六年的统治。在加冕仪式上,教皇使节为他施涂油礼,由于约翰渡过瓦什河时丢失王冠,新国王戴上了一个简单的金圈,但这一代替品足以作为他的权力的象征。

   年已古稀的威廉·马歇尔不甚情愿地担当摄政王。他把切斯特伯爵和约翰的忠实仆人休伯特·德·伯格拉到了自己身边,切斯特伯爵本来可以同他争夺摄政王这个职务,但没有坚持自己的要求。新政府重新公布了一二一五年被教皇轻率撤消的大宪章,这一举动既说明新政府比较明智,也反映了它的软弱地位。保皇派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佩戴白色的十字架。教会主张进行有效的宗教讨伐,革除了反对派首脑的教籍。亨利三世后来对格罗西特斯特主教说:“过去,当我们是孤儿和小孩的时候,当我们的臣民不仅同我们疏远而且组织起来反对我们的时候,是我们的母亲——罗马教会——再次把这个王国置于我们的权威之下,为我们戴上王冠,把我们扶上王位。”

   在亨利三世的统治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令人失望,但国家仍在艰难地前进。火红的铁块在铁砧上锤打着,在锤子的敲打下,变得比以往更加坚硬。在这段时期,撒克逊老百姓长期以来享受的权利和法治已经无影无踪,他们在贵族以及主要得到教会支持的国王雇佣军的铁蹄下呻吟着。他们的统治者互相倾轧,不仅由于嫉妒、野心和好战而不能和睦相处,而且正在产生巨大的裂痕。由于强烈的民族主义,统治者明显地分成两派。那个时代乖张多变,并且允许各种大胆尝试,不受任何普遍政治理论的摆布。

   历史上,贵族不时自相残杀或则犯上作乱。他们有时同教会并肩作战,但更经常的是同教会分庭抗礼。史书中有关这类战争的混乱和单调情况的记载不知曾使多少读者愤然掩卷。亨利三世得以闯过那多事之秋,为英格兰带来了他幼年时所来曾经历过的歌舞升平的景象,残酷的战争和混乱状态只是表面现象,处境艰难的重要角色没有说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意识到的各种潜流在流动着,五百年以后这些潜流在欧洲各地横流。现代世界所应作的几乎所有重要决策,在中世纪的英格兰社会中并不罕见。在冲突中产生了英雄人物,其中有军人,也有政治家。悠悠岁月使我们无法体会他们的磨难,而他们的功绩和观点则光照后人,使我们读起有关记载时,历历在目,如闻昨日之事。

   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其中的一些英雄人物。大主教斯蒂芬·兰顿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为英格兰确立了不受国王、贵族甚至僧侣侵犯的民权。他抵制约翰国王,也抵制教皂,因此约翰和教皇有时对他非常反感,使他险些丢了性命。他不但通过天主教会为基督教世界的统一而奋斗,而且为了英格兰的利益而勇于反对教皇。他是国王的忠实仆人,但也积极支持大宪章,支持它过去和现在的一切精神。这个左右局势的核心人物讲求实际,足智多谋,有时由于邪念而左右摇摆,但其远大、明智,大胆、平凡和自由主义的目标毫不动摇,也是不可动摇的。他即使不能称为我国宪法的建筑师,至少也是一位忠于职守和忠实可靠的工程建筑管理员。

   在那动荡之秋出现的第二位英雄是休伯特·德·伯格。莎士比亚以其神力无比的笔锋,先后描绘了英国史中的大多数高峰,用朝阳照亮了它们,使我们看到层峦起伏的群山中有数峰突起。休伯特当然也被他送入我们的视野。莎士比亚笔下的休伯特是一位军人兼政治家,他精通军事和法律,熟悉军界和宗教界的最高人物,因而具有一个人在这种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智谋。作为约翰的首席政法官,他对当朝的罪恶和蠢行负有直接责任,因此,人们长期视之为死对头。他在欧洲骑士界的明星威廉,马歇尔之下,是维护君权和抵抗叛乱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同时,他超越于互相交恶的各个派别,坚决维护英格兰的利益。不列颠岛不应该受到贪婪的贵族的蹂躏,也不应遭受外国冒险家的掠夺,更不应为了教廷的神圣利益而遭到任意肢解。

   贵族的叛乱在海陆战斗中被***下去了。国王的力量在林肯取得了辉煌的决定性胜利。据说,在林肯的街头,四百名保皇派骑士同六百名贵族厮杀了整整一天,狠狠地打击了他们,而骑士中只有三个人死亡。当时人们不愿意把这次喧闹的场面叫做战斗,而称之为“林肯闹市”。要想全面描述当时的场面是很难的,但是可以肯定,骑士们平均每人至少带着八至十名顽强的随从,几乎无懈可击、全副盔甲的武士在人群中互相厮杀,时而追杀未穿铠甲的敌人,时而同敌方的武士激烈搏斗,但可能也不会特别激烈。除了这次战斗之外,还施展了复杂的策略和计谋,诸如侧翼包抄、背后袭击、买通当地人秘密登陆或进行零星的冲突,总之,各种手段都用上了。最后,保皇派智胜叛乱者,打败了他们。在最正规的战斗中难免有失,叛乱的贵族首领之一佩哈什伯爵托马斯 [ 译者注:“佩哈什伯爵”是爵号,“托马斯”是这位伯爵的名字。 ] 不幸被人一剑刺死,这一剑透过脸盔深深刺入了他的脑子。但对其他几乎所有穿铠甲的人来说,这是一次愉快的险遇。胜利者的报复主要落在敌人的随从和平民身上,平民受到残酷的劫掠和屠杀。

   “林肯闹市”使年幼的亨利三世取得了陆地上的胜利,休伯特则在多佛海峡战胜了路易派出的法国援军,切断了叛乱者同大陆的联系。在残酷的斗争中,谈判却未间断。谈判进行得非常激烈,同时,每一方都蹂躏对方的领地,遭殃的当然是那里的居民。休伯特在兰顿大主教和教皇使节的支持下,从未失去对大宪章的控制,虽然大宪章名义上是联系反对势力的纽带。正如教皇所指出的那样,虔诚的英国保皇派同基督教世界的利益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不过,这种冲突并没有表面化。不仅在国王和贵族之间,而且在宗教界以及在英格兰和罗马之间都实现了和解。

   经过一年的战斗之后,法王路易被迫于一二一七年撤离英格兰。他的希望完全破灭了。政府为了表示说话算数,第二次公布了大宪章。一二一九年,年迈的威廉·马歇尔在胜利中去世了。休伯特接着统治英格兰达十二年之久。他是个严厉的统治者。在他执政期间,曾经在动荡的年代里先后为约翰和威廉·马歇尔担任过雇佣军指挥官的福克斯·德布洛特,拥有越来越大的势力,并企图扰乱国内刚刚出现的和平局面,休伯特决心把他驱逐出去。一二二四年,经过两个月的围攻拿下福克斯的堡垒贝德福城堡之后,休伯特在城墙前绞死了幸存的二十四名指挥守军的骑士。第二年,作为绥靖的手段,又重新颁布了大宪章。就实质而言,这是最后的文本了。从那时起,大宪章成为英国决律和传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亨利三世在未成年时没有经历动荡的岁月,那么大宪章可能只是一个党派文件而在历史档案馆中发霉了。

   任何人在长期的统治中都难免犯错误,所以每个政治家不得不时常向刚愎自用的统治者让步。但是,休伯特在任职期间却始终坚持了阻止国王收复法国境内属地的原则。为了这个原则,他不仅直言进谏,而且还采取拆台的办法,甚至在必须临敌出战的时候组织不光彩的溃逃。他拖延发动战争的准备工作,坚决反对宠臣和冒险家由外国渗入国内。此外,他还竭力反对教皇为了执行庞大的欧洲计划而不顾一切地向英国索款的企图。他维持了社会秩序;国王长大以后,他还限制国王身边的朝臣侵犯大宪章所规定的权利。他的立足点完全代表了英格兰的利益。

   一二二九年,休伯特已经殚精竭虑,同时气数已尽,恶运降临了。国王这时二十二岁,已经加冕执政。他用尽自己的封建权力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率军到达朴次茅斯,要去法国保卫那些在诺曼底陷落之后仍属英王的属地。休伯特无法制止这一行动,但运送远征军东渡的任务显然在他的权限之内。国王要渡海冒险时,海边没有船等待他,或者只有寥寥无几的船只,也没有给养,没有军费。这使国王勃然大怒。亨利三世虽然平常温和可亲,有一副学者派头,而且爱好艺术,但此时却拔剑冲向首席政法官,指责他接受法国人的贿略而背叛国王。这确实是个很不愉快而又令人难堪的局面,陆军希望到海外打仗,而海军和财政部却不能或不愿意把他们送到海外。后来,这场争执平息下来,国王也心平气和了。远征军在第二年上船东渡,休伯特也保住了他的地位。但他的官职已难久保。一二三二年,他被宫廷中的一个小集团赶下了权力的宝座。由于生命受到威胁,他到布伦特伍德去避难。不久,他被人从那个避难所揪了出来。一个普通而卑贱的铁匠接到给休伯特上脚镣的命令时表示,他宁愿死于任何一种酷刑,也不愿意执行这个命令。据说,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不就是多次使英格兰免遭外国人的浩劫而把英格兰交还英格兰的那个忠心耿耿的休伯特吗?”这句话一直被史学家视为休伯特的真正丰碑。

   在约翰统治时期,法国南部发生了世界史上最残酷的悲剧。在图卢兹伯爵雷蒙六世统治的领地,经过几代人的时间逐渐产生了一种异端邪说。这种异端邪说在理论上阴暗而苛刻,实际上却比较温和。阿尔比派,也叫“纯洁派”,驳斥有关死者复活、炼狱和地狱的论点。他们认为,地上的一切生命都是魔鬼作祟的结果,物质阶段很快就会过去,灵魂从这可憎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之后,将在极乐的天堂归于上帝。有这种信仰的“完人”守身禁欲,大体上渴望一死。但有确切材料说明,大多数人在摆脱超自然的恐怖力量之后,在当地风和日丽的气候中形成了欢乐的性格和性生活随便的习惯。那里各阶层的人对今生的浮沉抱着超脱的态度,同时对来世也无所忧虑,因而感到万分幸福。从这幸福中产生了彬彬有礼的精神文明和强烈的信念。

   教皇自然不欢迎他们打碎一切精神枷锁的做法。西方世界的道德规范是以原罪、上帝的拯救和只有靠教士才能免入无涯的苦海地狱这些论点为基础的。不过这一基础并不十分巩固。过了一个时期,教皇才意识到在法国南部蔓延的这种新罪恶的严重性和广泛性。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经发现,它就立刻成为比从异教徒手中抢救圣墓更为重要的问题了。一二零九年,为了一种新的目的而进行的十字军讨伐开始了。罗马所能调遣的一切世俗力量在法王腓力的率领下扑向阿尔比异端派。在法国的一些局部地区,法律正式认可将信奉左道邪门者和其他不受欢迎的人火焚的做法。其手段之野蛮残暴,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消灭新异端邪说的过程持续了二三十年。异端派在“完人”的带领下,顽强战斗,势若猛虎,把死亡看作从肉体罪恶中的最终解脱。这次讨伐进行得很彻底,阿尔比派的邪说在火刑柱上灰飞烟灭。只有那些住在当地深山密林里的贫困饥饿的人,仍对即将罚入地狱的说教保持着疑虑,而人类的纪律和责任以及教会的权力和费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这种说教。

   在这次十字军讨伐运动的领导人当中,最突出的是“巴黎地区的一个小领主”,一个叫西门·德·孟福尔的人。他升到了指挥这次战争的重要地位,被公认为有力的领导者。“经神圣军队中的贵族以及在场的教皇使节和教士提议,他被封为贝齐埃尔和卡尔卡松的子爵。这个精明能干而残酷无情的人完成了他的血腥使命,身后留下一子。他的儿子沿用了他的名字,继承了他在贵族中德高望重的地位,也承袭了使他千古留名的一种思想。

   休伯特·德·伯格的行为并非无可指摘,但他的***是一些人有意策划的。这些人的目的不是维新,而是夺权。这次阴谋的核心人物是德·伯格以前的政敌、温切斯特的主教德罗奇斯。在一二三二年的圣诞节会议上,政府机构中的几乎所有重要职务都由德罗奇斯的朋友所占据,而他自己则躲在幕后。他的这些朋友中的多数人和他一样,都是普瓦图人。德·伯格的败绩比德罗奇思及其同伴的胜利更有影响。德·伯格是行使全权、有时甚至行使君权的最后一个伟大的首席政法官。他下台后,几乎处处迎承国王的意旨和宠幸的管衣官一类的宫廷职务,要比名门贵族所担任的首席政法官之类的高级政府职务显赫得多了。由于普瓦图人、萨瓦人和普罗旺斯人越来越多地担任英格兰的宫廷职务,贵族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敌对情绪。在威廉·马歇尔的次子理查德·马歇尔的带领下,贵族开始对外国权贵发出怒吼。德罗奇斯反驳说,为了不被叛乱的本国臣民所害,国王需要外国人的保护。为了维护这一观点,他从普瓦图和布列塔尼雇佣军中找出了许多外族人。

   这次斗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年轻的理查德·马歇尔同卢埃林亲王联合,把亨利三世追到威尔士边界,洗劫施鲁斯伯里,骚扰德罗奇斯的占领区。一二三四年春,亨利三世被迫接受了他们的条件。虽然理查德·马歇尔于四月阵亡,新任大主教埃德蒙·里奇仍要求国王履行协定。普瓦图官员统统被解职,德罗奇斯动身去意大利旅行。休伯特·德·伯格再度荣获原来的封地和财产。

   亨利三世在统治中期从国外招纳了很多宠臣,其中第一批就是普瓦图人。这些外族人引起了贵族反对势力的仇恨,因为他们控制国王,垄断各种职务,并且在英格兰榨取非法的利益,而他们对英格兰的民族利益又完全漠不关心。亨利三世喜欢阿谀奉承之徒,酷爱奢华,而且自然地把普瓦图和普罗旺斯的伟大冒险家推荐给乖僻的贵族。普罗旺斯是中世纪行吟诗人的故乡和骑士精神的发祥地。它的文化使亨利三世为之倾倒。一二三六年,他同普罗旺斯的雷蒙之女埃莉诺结了婚。埃莉诺带来了许多穷亲戚,其中有她的四个叔叔。一批新来的外国人掌握了有利可图的监护权、主持结婚仪式权、无继承人的土地和有俸圣职,而怨气冲天的贵族阶层认为这些都在他们的权限之内。亨利三世喜欢对那些可爱的亲戚大肆赠礼。他统治时期的种种弊端也应由他们负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阿尔比派的西门·德·孟福尔的儿子的名声并不坏。

   英格兰不满情绪的更深的根源,是教皇对虔诚而感恩戴德的国王所产生的影响。教皇格雷戈里九世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进行着殊死的搏斗,需要更多的金钱,因此他的使节奥托对英格兰教会的改革深感兴趣。一二四〇年,奥托要求教士交出五分一的地租和动产,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伯克郡的一些教区长发表了一个宣言,否认罗马向英格兰教会征税的权利,敦促教皇象其他主教那样“自食其力”。尽管如此,奥托在一二四一年初返回罗马时,还是带去了大量财宝,而且教皇把下一任的三百个有俸牧师职位赐给了忠诚的意大利教界。一二四三年,英诺森四世当选为教皇,再度向英格兰索取财富。那一年,教皇的使节禁止英格兰主教在教皇推荐的许多人士获得职位之前任命有俸牧师。自一二三五年以来一直担任林肯郡主教的罗伯特·格罗·西特斯特,带领英格兰教士拒绝教皇的要求,成为他们的旗手。他是一个学者、科学家和圣人,曾任牛津神学院院长。尽管他仍然认为教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为一百多年以后威克里夫 [ 译者注:英国宗教改革者,他翻译的《圣经》对于促进英国民族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对罗马教廷的勒索钱财和腐败作风发动的攻击充当了先锋。

   在教皇的勒索下痛苦不堪的教会以及本身利益受到宫廷侵犯的贵族,怀着对外族人的共同仇恨联合起来。一二四四年,贵族任命一个委员会来确定给国王拨一笔款项的条件,随后发生了一场危机。贵族坚持说,除了一些法官外,首席政法官、国务大臣和财政大臣应由议政大会选举。贵族的代表在议政大会中占大多数。政务会中有权召集议政大会的四个成员也应以同样的办法选出。国王在困境中向早已被榨取大量钱财的教会求援,但教会在格罗西特斯特的影响下拒绝了他的要求。一二四七年,贪婪的普瓦图人怂恿国王实行专制,他们还拉拢国王的三个异父兄弟,即约翰的王后伊莎贝拉改嫁到卢西格南家以后所生的三个儿子.亨利唱出了新调子。他在一二四八年说:“仆人不应评判主之人,附庸不应评论领主或用条件束缚他。他们应该听从领主或主人的支使,服从他的意志。”他说了这番话也未能得到他急需的款项。他不得不出卖银具和珠宝,对购买者给予新的特权,或者承认他们过去已有的权利。他没有支付薪金,并强索礼物;他向森林法庭勒索钱财,对民众横征暴敛。一二五二年,国王以十字军运动为借口,要求教士交纳三年的地租和财产的什一税。教士根据格罗西特斯特的忠告,拒绝交税,因为国王不愿批准大宪章。格罗西特斯特翌年去世,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决抗拒教皇和国王的税收。

   与此同时,亨利三世,秘密地在大陆上承担了更多的义务。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于一二五〇年去世,因此罗马要把他所管辖的西西里纳入教皇统治范围的计划又死灰复燃。一二五四年,亨利三世为他的小儿子埃德蒙从教皇手中接受了西西里的王位。这是愚蠢的行为。这件赠礼所附带的条件使这一行动达到了愚不可及的地步。根据条件,英国国王必须提供一支军队,并负责偿还教皇的九万英镑巨债,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数目。这个消息一经公诸于世,便引起全国对亨利的怒海狂涛。议政大会和教会都拒绝给他财政援助。亨利的愚蠢行为似乎还不止于此。在一二五七年的德皇选举中,他的弟弟、康沃尔伯爵理查竞选皇帝,亨利为保证理查当选浪费了大量金钱。最后的赠行则是亨利三世完全没有能够防止卢埃林的胜利,后者在一二五六年将英格兰人赶出了威尔士,并策划摧毁在苏格兰的英格兰势力。亨利受到轻视,失去信任,充满恐惧,囊空如洗,缺乏人力,面临着愤怒而强烈的反抗。

   格罗西特斯特晚年对他的朋友西门·德·孟福尔抱有很大希望。西门娶了国王的妹妹为妻,继承了莱斯特伯爵领地,并且在英格兰属地加斯科涅担任过四年总督。此人大权在握,而且甚为活跃,因此引起了国王宠臣的嫉妒和反对。由于他们的陷害,他在一二五二年出庭受审。调查委员会判他无罪,但他以从国王手中得到一笔款项作为条件,被迫同意辞职。他同国王的友情破裂了,一方是出自轻蔑,另一方是由于不信任。因此,人们意想不到的一位人物便成为贵族和全国反对势力需要已久的领袖。

   在英格兰有许多比西门更显要的贵族,况且他同国王的关系受到损害,因为有人指控说,他在结婚之前竟诱奸了他的新娘。但这位外籍领袖在意志坚定的五个儿子的支持下,将成为英国贵族的核心人物和主导力量。他逐渐得到了大多数封建领主、整个伦敦市、所有的下层教士乃至全国的支持。一名宫廷官员在一二五八年七月写的信保存了下来。信中说,国王已向巨大的压力让步。政事管理改革委员会建立起来,双方同意,“公职概由英格兰人担任”,“罗马的使节、外籍商人和银行家应该降到适当的地位”。当时还提出了分给外籍人的士地、宫廷的地位和要塞的守卫等问题。这位官员写道:“贵族面临着难以轻易完成的艰巨使命,他们正在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祝他们如愿以偿!”

南非战争·第二十一

南非战争·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在战争的旋涡中进入了二十世纪。她投入了近五十万部队,这是她有史以来向海外派出的最大一支军队。南非的冲突起初只是小规模的殖民冲突,不久便需要全国作出极大..

索尔兹伯里勋爵领导的政府·第二十

索尔兹伯里勋爵领导的政府·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八六年夏,人们并不能立即看出,在爱尔兰自治问题上的分歧使英国的政治分野发生了重大变化。索尔兹伯里政府依赖自由党反对自治派,这一派在国会和..

爱尔兰自治·第十九

爱尔兰自治·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格拉德斯通于一八八零年再次担任首相时,他的处境不如他在十二年前任职时那样顺心。那时内阁坚定,党内统一,通过了许多改革法案。如今表面上前程似锦,因为他在胜利..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第十八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在美国发展成世界上头等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她的人民正忙于完成美洲大陆的拓殖活动。南北战争开始时,从大西洋岸边向西拓居的运动已经进行了二百五十年,拓殖地..

美国的“重建”·第十七

美国的“重建”·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在大西洋彼岸,北军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但是,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紧迫的问题是在战败的南方恢复秩序和繁荣。谢尔曼军队所经之处和弗吉尼亚平原等南方大..

格拉德斯通与迪斯雷利·第十六

格拉德斯通与迪斯雷利·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历史进入了长期的、承先启后的、迅速发展的时代,即进入了格拉德斯通和迪斯雷利担任首相的时代。这两位伟大的议会活动家在一八六八年到一八八五之间交..

德意志的兴起·第十五

德意志的兴起·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二部·维多利亚时代》出自————《战争通史》 当美利坚合众国受到严峻的考验、狂躁不安的拿破仑三世巩固他在法国的统治地位之时,莱茵河彼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八六一年,普鲁士的威廉一世继腓特烈大帝之后登..

合众国的胜利·第十四

合众国的胜利·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邦联失败了。南北战争中相当长的最后阶段,是北方征服南方的阶段。在钱塞勒斯维尔和葛底斯堡战斗、维克斯堡战斗、查塔努加战斗和奇卡莫加战斗发生之后,战争在同年..

钱塞勒斯维尔之战与葛底斯堡之役·第十三

钱塞勒斯维尔之战与葛底斯堡之役·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六三年春,波托马克河兵团和北弗吉尼亚兵团在拉帕哈诺克河两岸继续对峙。素有“勇士乔”之称的胡克曾在安蒂坦河战斗中指挥一个军而威名远扬..

罗伯特·李和麦克莱伦·第十二

罗伯特·李和麦克莱伦·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波普将军在一八六二年八月一日抵达前线。这位新指挥官的任务就是在麦克莱伦部队从詹姆斯河一线回来同他会师之前,在不打大仗的情况下尽量扩大战果。华盛顿..

里士满战役·第十一

里士满战役·第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形势对南方极为不利,人们产生了失望的情绪。设在里士满的邦联政府和司令部不断接到令人忧郁的报告和数字,南方的处境似乎十分困难。北方彻底封..

合众国在危险中·第十

合众国在危险中·第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六零年,决定性的总统选举开始了。二月,南方的参议员杰斐逊·戴维斯要求北方各州废除《人身自由法》,停止干扰一八五零年颁布的《追捕逃亡奴隶法》的执行,服..

奴隶制与脱离联邦·第九

奴隶制与脱离联邦·第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在一八五零年以后的几年里,美利坚合众国的前途使美洲充满希望,使欧洲既羡慕又嫉妒。美洲大陆已被征服,得到哺育。在十年之间,美国的进出口和国内贸易增长了一..

美国史诗·第八

美国史诗·第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一部·伟大的共和国》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一五年标志着美国一个发展阶段的结束。在此之前,美国大陆的社会生活主要受欧洲的影响。随着一八一二年反英战争的结束,美国开始注意国内问题,背靠大西洋,把目光转..

英语民族的迁徙·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第七

英语民族的迁徙·(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第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很久以前,澳大利亚就已进入人类的想象世界。早在希罗多德 [ 译者注:古希腊历史学家,在西方史学界有“历史之父”之称。 ] 时代,人们就传说在..

英语民族的迁徙·加拿大和南非·第六

英语民族的迁徙·(一)加拿大和南非·第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拿破仑的垮台急剧地加速了各国占领世界荒凉地区的活动。同拿破仑的长期斗争阻止了英语民族的扩张,可以用来建立第二大英帝国的人力和船只尽数耗费在..

帕默斯顿·第五

帕默斯顿·第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帕默斯顿年逾古稀,仍在主持国政。除了托利党组阁的一小段插曲之外,他在一八五五年以后的十年里始终是英国首相。同俄国签订和约以后,他很快就遇到了另一次危机。这次危机也..

克里米亚战争·第四

克里米亚战争·第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政治生活一如既往,只是由于通过重要的《改革议案》而略有变化。约翰·拉塞尔勋爵领导下的辉格党人是当时的执政者。拉塞尔家族从亨利七世时代就开始..

改革与自由贸易·第三

改革与自由贸易·第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三零年,欧洲的良主势力又开始抬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建立了奥尔良王族统治下的君主立宪制。新国王路易·菲利普是革命党人菲利普·厄加利代的儿子。 菲利普·..

坎宁与威灵顿公爵·第二

坎宁与威灵顿公爵·第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在英王乔治四世执政的十年期间,传统政治力量的格局迅速解体。一百多年来,辉格党和托利党在下议院就各种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同时,辉格党内部也进行着斗..

胜利后的和平·第一

胜利后的和平·第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出自————《战争通史》 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欧洲在一八一五年夏天实现了和平。这次和平比较持久,虽有内部骚乱和局部冲突,和平却一直维持到德意志扩张取代法国优势之时。在同法国革命和拿破仑..

厄尔巴岛与滑铁卢·第二十五

厄尔巴岛与滑铁卢·第二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一五年,欧洲和美洲沉浸在和平的气氛之中。波旁王族的一个年迈、顽强而放任的成员登上了法国王位,他对亲戚、谋臣和追随者所犯的错误熟视无睹。他的拥护者比他更..

一八一二年的战争·第二十四

一八一二年的战争·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詹姆斯·麦迪逊是一八零九年三月选出的美国新总统。他在杰斐逊手下担任国务卿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是著名的政治理论家。他比较固执,处理具体问题的艺术和判断能..

华盛顿、亚当斯和杰斐逊·第二十三

华盛顿、亚当斯和杰斐逊·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欧洲政治事务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原封不动地在美国提了出来,全国普遍掀起有关法国革命的辩论。以法国革命为榜样的相应组织在杰斐逊思想的影响范围内到处出现,而..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拿破仑的垮台·第二十二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拿破仑的垮台·第二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英军从海上撤离拉科鲁尼亚之后,西班牙便没有能够阻止法国元帅行动的有组织的军队了。各地的西班牙军队相继失败,只有无法消灭的游击队还在继续活动。..

法国皇帝·第二十一

法国皇帝·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威廉·皮特的后继者坚决进行战争,可是不如他那样内行。从一八零六年一月皮特逝世到一八零九年威灵顿上台这三年里,战争形势对英国很不利。她徒劳无益地远征地中海沿岸地区,..

特拉法尔加战役·第二十

特拉法尔加战役·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八零四年,皮特重新上台。他全力恢复英国的作战能力。英法再次开战以来,英国单枪匹马地对付拿破仑,在她历史上最困难的两年里单独坚持了战争。由于皮特的努力,奥地利..

冲突中的法国·第十九

冲突中的法国·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的辉格党人,尤其是改革派和激进派起初对法国革命抱欢迎态度,不久他们便为其过火的行动而感到失望。十八世纪的伦敦经历过大规模的动乱,但在威尔克斯时代的打乱和一七..

法国革命·第十八

法国革命·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八九年震撼法国大地的巨大变革同世界上的历次变革有着根本的区别。英国曾在十七世纪经历了王室和人民之间的权力大转移,但国家的基本制度未受触动,或者至少很快就恢复了,..

美国宪法·第十七

美国宪法·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美洲独立战争已经结束,十三个殖民地获得了自主权。它们在战争中为自己的原始政治组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它们根据一七七七年签署的《联邦条例》建立了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这个..

小皮特·第十六

小皮特·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九部·拿破仑》出自————《战争通史》 罗金厄姆侯爵长期等待着组阁的机会,可是当一七八二年三月这个机会终于来到时,他的寿命只有四个月了。康沃利斯在弗吉尼亚的约克敦投降一事对英国社会的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野心..

印度帝国·第十五

印度帝国·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十八世纪,英国在印度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仅仅作为贸易机构建立起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日益迅速地发展成幅员辽阔的帝国。一七零零年前后,只有一千五百名英国人..

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四

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七七年,华盛顿在费城北面的瓦利福奇避冬。每次战斗结束后,都有许多人开小差,他的军队只剩下九千人马。到了春天,部队还会减员三分之一。他们缺少衣物和..

独立战争·第十三

独立战争·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七五年五月,美洲殖民地在宾夕法尼亚的恬静小镇费城的建筑业工会议事厅再次召开大陆会议。代表们是德高望重的律师、医生、商人和地主,他们对形势的发展感到紧..

同美洲的冲突·第十二

同美洲的冲突·第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乔治三世继位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引起了深刻的变化。在原则上和法律上,国王在决定政策、选择大臣、任用官员和确定支出的问题上仍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权力。数百年..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第十一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第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五六年十一月,皮特初次作为国务大臣参加内阁。当时腓特烈大帝宣称:“英国长期处于临产的剧痛中,但她终于生下了一个伟人。” 自马尔博罗以来,还没..

美洲殖民地·第十

美洲殖民地·第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皮特的上台和他指挥的世界性战争的胜利,将对北美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必须来研究一下美洲殖民地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悄悄地逐渐发展的情况。在十七世纪..

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与一七四五年的战事·第九

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与一七四五年的战事·第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反对派强加给沃波尔的英西战争不久便扩大为一场欧洲大战。英国本想在西班牙殖民地和西班牙本土进行海陆战争,没想到却卷入欧洲战争。这次..

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第八

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第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南海泡沫”的丑闻激起了托利党人的希望,他们似乎即将作为一支政治力量重新上台。辉格党政府已经信誉扫地。流亡国外的博林布鲁克此时满怀希望,同他在英..

汉诺威王朝·第七

汉诺威王朝·第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出自————《战争通史》 一七一四年夏末,英国举国上下等待着乔治一世国王的到来。九月十八日,乔治在格林威治登陆。这位幸运的德意志王子不会讲英语,对自己的新王国也毫无热情。对他来说..

乌得勒支条约·第六

乌得勒支条约·第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人人注视着英国宫廷的一举一动。欧洲各地都知道,马尔博罗对安妮女王的影响已经消失。哈利通过巧妙的手腕和艾比盖尔的帮助力图建立托利党政府,以结束人人厌倦的战争。..

奥德纳德之役与莫拉克之战·第五

奥德纳德之役与莫拉克之战·第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在这次彻底的胜利之后,荷兰人不愿再作必要的努力。他们在一七零二年曾经可怜地蹲在内伊梅根城墙的墙垛后面,英国的新指挥官手提军刀请他们出战,不过这已..

马尔博罗:布伦海姆与拉米伊之役·第四

马尔博罗:布伦海姆与拉米伊之役·第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人们认为安妮女王统治时期是英格兰空前强盛的时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马尔博罗的军事天才不同凡响,他为女王献策时能够深谋远虑,这使日益强大的英..

西班牙王位之争·第三

西班牙王位之争·第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西班牙王位战争爆发之时,双方不愿大动干戈,这是战争史上尚未出现过的现象。欧洲已经筋疲力尽,它的幻想也已经破灭。威廉和路易十四之间建立的新关系,反映了“海上..

大陆战争·第二

大陆战争·第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威廉国王刚刚出发去参加大陆战争,失去军队保护的不列颠岛便受到入侵的威胁。路易十四计划进攻英格兰,因此詹姆斯国王有了复辟的希望。两年来,詹姆斯二世在圣日尔曼的流亡..

奥朗日亲王威廉·第一

奥朗日亲王威廉·第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七部·英格兰的崛起》出自————《战争通史》 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把自己的岳父赶下不列颠王位的伟大亲王威廉,从童年开始就在严酷的环境中生活。他幼年丧父,终身无子。他过着没有爱情的生活,因为他是为了国家的..

一六八八年的革命·第二十六

一六八八年的革命·第二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奥朗日亲王威廉密切注视着詹姆斯国王的行动。海德兄弟二人丢官不久,出类拔萃的荷兰人戴克维尔特使作为威廉的使节到达伦敦,其任务是代表他请求詹姆斯采取比较温和的措..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第二十五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第二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自从詹姆斯一世执政以来,王权同国会的斗争一直左右着英格兰社会。现在,这一斗争又恢复到它开始时的状况。八十年坎坷不平、艰难曲折的道路使君主政体在表面上几乎恢复..

辉格党与托利党·第二十四

辉格党与托利党·第二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二世发现新的国会选举并没有使他的处境有任何好转,便使国会又休会了一年左右。在这次休会期间,“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名称初次得到应用,这两个党派从此使不..

天主教会的阴谋·第二十三

天主教会的阴谋·第二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在一六七三年二月的国会会议上,查理二世了解到,他的臣民对于同荷兰新教共和国进行战争感到厌恶。在他主动卷入的这场战争中,他不是英格兰贸易的保护者,而是路易十四的..

欢乐的君主·第二十二

欢乐的君主·第二十二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请回国王的这届国会是一个力量均衡的国会,代表全国的对立势力。它成功地解决了恢复王政所遇到的政治问题。然而,它不是合法的立宪机构,因为它不是国王下令召开的。人们认为..

王政复辟·第二十一

王政复辟·第二十一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护国公克伦威尔死后留下的真空是无法填补的。他在临终时指定他的长子理查德为继承人,但他的话“模糊不清,而且不完整”。理查德被他的政敌谑称为“摇摇欲坠的家伙”,他心地善..

护国公·第二十

护国公·第二十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君主制不复存在了。上议院已被撤消。英格兰的国教陷入瘫痪状态。下议院剩下的议员也寥寥无几,被人轻蔑地称为“残余国会”。他们自以为身居高位,是国会事业的最后一点标志。他们认..

英格兰共和国·第十九

英格兰共和国·第十九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六部·王政复辟》出自————《战争通史》 在处决查理之前,英格兰共和国甚至就诞生了。一六四九年一月四日,一小撮屈从克伦威尔和铁甲军的下院议员决定:“除了上帝,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基础……英格兰下议院是由人..

弑君之斧·第十八

弑君之斧·第十八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到一六四六年春天,保皇派完全失去了对议会军进行武装抵抗的能力。雅各布·阿斯特利爵士随着国王的最后一股部队在斯托昂瑟沃尔德 [ 译者注:英国的一个小集镇。 ] 的战斗中失败被..

马斯顿荒野之战与内斯比之役·第十七

马斯顿荒野之战与内斯比之役·第十七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一六四四年初,查理国王控制了英国的大部分地区,而且他在牛津有规模可观的国会。他在军事上似乎已经稳操胜券,但苏格兰人的入侵扭转了局势。他们在大军南下的..

大叛乱·第十六

大叛乱·第十六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国王同国会在一六四二年的头几个月里进行的谈判,只是加深了双方的分歧。他们都在加强自己的力量。圆颅党 [ 译者注:即英国议会派,其成员皆剪短头发,故名。 ] 的一名军官写道..

国会造反·第十五

国会造反·第十五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各种不屈不挠的力量强迫国王去做他最担心的事情。苏格兰侵略军占领了达勒姆和诺森伯兰。他们的领袖同英格兰的议会势力和清教徒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仅提出了对苏格兰有影响的..

个人独裁·第十四

个人独裁·第十四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查理国王的个人独裁并非悄悄地或逐渐地建立起来的,他公开宣布过自己的意图。他说:“我们通过经常召开国会会议已经向人民表明,我们是喜欢让国会发挥作用的。然而,它最近滥用权..

查理一世与白金汉·第十三

查理一世与白金汉·第十三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出自————《英语国家史略》《第二卷·新世界》《第五部·内战烽烟》出自————《战争通史》 关于即位不久的查理一世的情况有许多记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于对此深有研究的日耳曼历史学家兰克的手笔。他写道,查理一世“刚满二十五岁,可谓风华正茂。他骑在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