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赫尔大楼·第十四
斯赫尔大楼·第十四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一九四零年四月九日凌晨4点钟,德***队毫无预先警告,越过了丹麦国境,与此同时,其它一些德国部队在丹麦的一些港口登陆,其中包括哥本哈根。一小时以后,当可怕的轰炸机还在丹麦上空飞行的时候,德国驻丹麦公使交给丹麦政府一份备忘录,要求它投降。
德国人声称,他们没有任何敌意,只是为了保护丹麦免受盟国入侵。他们答应尊重丹麦的中立,不干涉这个国家的内政。
虽然丹麦政府投降了,但是,450万勇敢和独立的丹麦人民却拒不受辱。没有过多久,一个又一个的抵抗战士小组便自发地组成了。如同波兰的情况一样,丹麦的这些抵抗运动的组织里不问其成员的政治信仰如何,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人和保守党人并肩战斗着。抵抗组织的领导人来自各个阶层,他们之中有大学教师、商人、自由职业者和工人,甚至还有一位文人。
丹麦人并不满足于传统的破坏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怠工,他们更富有想象力,采用了心理战。开初,他们遇到德国人的时候,装作没有看到他们的样子,过不多久,一些故事使流传开了,当然,这些故事是虚构的,但毕竟反映了丹麦人的态度。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哥本哈根市中心,一个德国兵在一个很小的圆形掩体里站岗,他惊奇地发现过路人一下子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他这里来了,人们在笑一张标语牌,标语牌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钉在这个德国兵的掩体外面的。标语牌上写着:“他没有穿裤子”。一场旨在取笑占领者的运动方兴未艾。
一九四三年八月的同一天,发生过六、七起大规模破坏事件。德国人以占领工厂作为回敬。那时,自发的罢工活动正在波澜壮阔地展开。德国人在绝望之中还派部队占领大街,实行了宵禁,并威胁说要扣押人质。这样做的结果,却只是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了。
纳粹的行政首脑瓦尔纳·贝斯特博士飞回柏林,要求耐心等待,并制定一项灵活的政策。他说:如果能做出一些让步的话,叛乱的苗头就可以平息下去。但是,元首不肯让步,他在8月28日那天给丹麦政府发去了一份备忘录,要求执行军事管制法,实行直接由德国进行的新闻检查,完全禁止罢工和集会,并要求把破坏分子处以死刑。第二天,丹麦政府在取得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的完全同意之后,拒绝了希特勒的这些要求。当天晚上,德国士兵公开接管了丹麦全境。然而,希特勒的烦恼只是刚刚开头,因为整个丹麦已经在抵抗运动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了。
过了一个月,德国人下令逮捕丹麦犹太人。但是,当特别警察执行这一命令的时候,除了477个上了相当年纪的人以外,所有其他的犹太人都神秘地消失了。丹麦大约有6,000名犹太人,他们在丹麦起义者的帮助下秘密地转移到了瑞典。纳粹分子进行的“最后解决”办法第一次遇到整个一国人民的坚决抵抗。
大规模转移犹太人的工作激发了以后的抵抗运动。铁路沿线的破坏活动不断增加(这些活动都是由代表各个主要抵抗组织的七人争取自由委员会搞的),使得德国部队的调动比平时要减少百分之二十五。游击队员活动非常积极主动,他们炸毁了整座整座的工厂,其中包括生产V-2飞弹主要部件的哥本哈根的格洛布斯工厂。
如果说丹麦人没有正式和德国交战的话,那么,他们的行动却完全好象交战国一样,而且,尽管德国人占领了他们的国家,他们仍然为使希特勒政权的垮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一九四四年底,抵抗运动的领导人要求英国皇家空军来摧毁盖世太保存放在奥尔胡斯大学的档案材料。空袭十分成功,抵抗运动又提出了另外一个轰炸目标,那就是哥本哈根的斯赫尔大楼。在这座建筑物里,存有几乎全部的盖世太保卷案,但是,鉴于斯赫尔大楼的最高一层已经变成囚禁丹麦重要人士的监狱,英国人没有答应抵抗运动的这个要求。
过了一个月以后,抵抗运动又通过无线电发出了如下的呼吁:斯赫尔大楼里的档案非常危险,必须摧毁它们,而不必顾虑囚禁在里面的丹麦人。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之后,英国空军终于放弃了它原先的决定,开始研究空袭的计划。轰炸目标方圆一公里内的房屋建筑物以及飞机路径的丹麦景色都用模型复制下来了。在丹麦报界工作的抵抗运动的成员向英国人提供了有关地区的最新照片。这些泄密的照片刊登在哥本哈根的《贝林时报》上:它们是一篇无可指摘的报导中的插图。纳粹的新闻检查人员在照片上看到的是一次失火的情景;第二天,这份报纸便经过斯德哥尔摩转到了伦敦。
三月十九日,在诺福克机场的大厅里,鲍勃·巴特森机长的飞行队向英国皇家空军的70名人员宣布,他们应当在第二天中午,连续三次轰炸斯赫尔大楼。斯文·特胡埃尔森向他们介绍了攻击目标的情况,这个人不仅属于丹麦抵抗组织的谍报网,而且是英军情报处的少校。他说:这是一座U字型大楼,有五层,按照惯例伪装成栗色和绿色,城里只有这样的一幢大楼。特胡埃尔森命令飞行员们以超低空飞行接近目标,然后便向建筑物的正面投下携带的炸弹,这样做,可以给犯人们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从位于大楼另一侧的楼梯逃出去。
第二天,天气非常不好,行动被推迟了。但是到了三月二十一日黎明,天空晴朗,一架蚊式轰炸机在强风中从诺福克机场起飞了。驾驶员史密斯中校发出了信号,另外18架蚊式飞机成对地起飞了,接着,28架P-51野马式飞机也飞上了天空。
“史密斯”就是巴兹尔·恩布里空军少将,别人称他为史密斯中校。他曾亲自指挥了对奥尔胡斯的空袭。他想把整个机队一直带到攻击目标的附近,然后由巴特森上尉接他的班。
轰炸机群贴着北海海面飞行,浪花撞击在它们的挡风玻璃上溅落开来,留下一层白色的盐霜。然而,轰炸机仍不往高处飞,希望这样作能躲过德军的雷达。
在斯赫尔大楼的最高一层里,关押着32个人,其中有克赫里斯腾·吕斯特·汉森。他是丹麦的警察总监。他被人从牢房里带了出来,走下楼梯。他问人家要把他带到哪儿去。
“我不能回答您,”看守回答道。接着,他又低声地说:去弗勒斯莱夫——一个靠近德国边境的集中营。据说,重要的犯人都在那儿被处决。但是,当汉森走到大门口的时候,正好原先要来带他的汽车开走了,于是,他又被重新押回牢房。
快到九点的时候,又有一批犯人被带进斯赫尔大楼四层的一个房间里。其中有一个人名叫延斯·伦德。一位德国法官和一位丹麦翻译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审问他。每当他拒绝回答问题时,他们就一起动手打他。将近11点45分的时候,有人拿来两根背机枪用的皮带。伦德知道他将被狠揍一顿。他现在只想着一件事,那就是哈拉尔德·桑德巴克牧师奇迹般的越狱。牧师是乘英国皇家空军对奥尔胡斯空袭的机会逃出盖世太保的魔掌的。
蚊式飞机从海拔50公尺的高度接近哥本哈根。巴特森上尉通过结着盐霜的挡风玻璃辨清了一个重要的调车站,过了一会儿,他又发现了他所要寻找的标记:一个正好位于斯赫尔大楼之后的湖泊。
在大楼最高一层的牢房里关押着神经科医生莫根斯·福格教授,他是争取自由委员会的成员。他想,这嗡嗡的声响一定又是德***用飞机为了吓唬人在向屋顶俯冲。甚至连机枪的哒哒声也不能使他信服,这是一次真正的空袭。他爬到他的牢房里的上层铺位上,通过扶小的窗口向外观看。这时,飞机正好朝他飞来。他赶紧向后一仰,躺在地上。炸弹带着刺耳的啸叫声落了下来。他爬到床位底下,用手提箱保护自己的头部。
在大楼的下面一层,伦德也听到了机枪射击的可怕的响声,他忙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法官张大了嘴,没有回答。伦德想到这是德国人在搞演习。接着,发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房屋被震得直晃。法官抓住了伦德,把他推到楼梯上,炸坍的墙壁倒塌下来,一时,尘土飞扬,人们惊恐万状地从楼梯上往下跑。伦德从法官的手中挣脱出来,滑到了楼梯的栏杆上,赶过一群嚎叫的男人和女人。三楼的楼梯上,人特别多,他只好离开了楼梯扶手。一部分楼梯已经倒塌,他看见有一个人就在他的前面消失在一片昏暗的烟火尘雾之中。然后,他突然发现身边有个大洞口,大街就在洞口的下边。于是,他跳到了大街上。
头六架蚊式飞机成功地炸到了斯赫尔大楼的底部。然而,直到第二批飞机开始攻击时,警报才拉响了。有一架飞机冲得太低,它的机翼触到了调车站的一根柱子,这架飞机刚把炸弹扔下来,就在贞德学校上方坠毁了。飞机上含有大量辛烷的燃料溅落在学校各处,学校也着了火。另外五架蚊式飞机继续攻击:一架向东面的达格玛尔胡斯大厦飞去,德国人的另外一个总部就设在那里,其余的几架则把它们携带的炸弹向斯赫尔大楼倾泻下来。第三批飞机朝着调车站附近升起的浓烟冲去,把炸弹都扔向烟火中了,然后,径直向英国返航,驾驶员们以为他们已经命中目标了,其实,滚滚浓烟显然是来自贞德学校的大火。
飞机的第一次攻击刚一结束,福格教授便从他的床底下爬出来,向他的牢房门口冲过去,可是门上挂着锁,打不开。这时候,他听到了飞机的第二次冲击声,便又匍伏着爬到床底下。隔着几间囚室,警察总监汉森绝望地抓着一张小床,大楼仿佛在摇晃。他不敢通过楼板下去,因此,当轰炸机的轰隆声一停,他便拼命向牢房的木门冲过去。可是,门没有被冲开,于是,他随手抄起了一把凳子,把门砸开了。当他来到走廊上的时候,抬头一看,大吃一晾,他已经看到天空了,整个屋顶已经被掀开了。现在,他听到了福格和其他的犯人在叫喊,并在敲打着他们各自的牢房门。“应当让他们从那儿出来!”他向最后的一个德国看守喊道。
福格听到了他的喊声,便也立即朝着牢房门口叫了起来:“你们是不是吓疯了?”
看守吓得呆若木鸡,汉森从他的口袋中取出钥匙,犯人们于是被解放了。他们来到了位于大楼后部的楼梯上,这儿远离正门的大火。开始的时候,福格跟着他们走,后来他突然觉得,德国人可能也走这条路,他们会在下面等着,以便重新抓住这些犯人。从三楼上,他走向正门的楼梯。他在那里碰上了一位难民,布兰特·雷伯格博士。他觉得很有趣,因为在所有的犯人中,只有他们两人是教授,而且想到了向正门走去。
然而,雷伯格却站在那儿纹丝不动,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他的周围横躺着十来具尸体。福格碰一下他的肩膀说:“难道咱们还不快走吗?”他们从瓦砾里走了出去,一直走到大门口。他们在门外发现了一个负了伤的姑娘躺在地上。福格正要把她拉起来向大街跑的时候,警报器响了。“希波斯”——投靠德国的丹麦警察——赶来了!他们便扔下了那位姑娘,跑到了街上,远离了警报区。在全部的32名犯人中,只有六人在大火中丧生,其余的人都重新获得了自由。
伊·亚尔瑟率领手下的人拿起六个消防水泵对准火焰滚滚的斯赫尔大楼喷射。他准确无误地料想到大楼最高一层的犯人们会试图从楼房的后部逃走的。他往那儿走去,以便营救这些人。但他在一道栅栏前面被一名德***官挡住了,德***官命令他带着他的消防水泵回到大楼正面主要的起火的地方去。亚尔瑟借口说,他不懂德悟。他想让大火烧毁盖世太保的所有档案。
一个穿着橡胶长靴的志愿消防队员向他们跑了过来,自愿地给他们当翻译,但是,当亚尔瑟朝他的踝骨上踢了一脚以后,他立刻就明白子,然后就转身离去。那位德***官也厌烦地走开了。过了一去儿,一些着了火的卡车停了下来。亚尔瑟指着一个用混凝土建造的掩体,大声地向司机们叫道:“爆炸物!爆炸物!”所有的人立刻都散开了,其中包括守卫栅栏的卫兵。
亚尔瑟终于脱身了,他带着他的人到了斯赫尔大楼的后边,开始用水龙头灭火。就在这个时候,大楼正面的火势越来越旺,再也无法控制了,盖世太保的档案就放在那里。一个小时以后,这座建筑物只剩下了几堵空墙。
当亚尔瑟带着他的卡车队来到贞德学校里的时候,大火还在燃烧着。消防队员和修女们在力图抢救百名被包围在着了火的地下室里的孩子。亚尔瑟发现混凝土块、椅子、砖头和孩子们搅在一起,他感到恐怖极了。一位消防队员正在不停地说:“这太残酷了!这太残酷了!”
一个被埋压在砖头底下的女孩子绝望地叫着:“我妈妈不知道我在哪儿呢。”
为了使她安静下来,一位消防队员说:“我已经给你妈妈打电话了。”
“我们家没有电话。”小女孩呻吟地说道。
另一个消防队员也和孩子们一起被压在瓦砾底下了,他大声叫着:“快把我拉出来!”但是,他的同伴们在尘雾、浓烟和烈火面前被迫退却了。
从这个地狱里被抢救出来的大部分孩子都已吓得惊恐万分。但是,一个小女孩却还在说:“我的裙子脏了!”并且正不停地拂拭身上的尘土。一个男孩要点东西吃。
丹麦人非常高兴地看到斯赫尔大楼已在浓烟烈火中毁坏。这样一来,数百名抵抗运动战士就可以免遭毒手。之后,他们又听说了贞德学校的悲剧:83个孩子、20名修女和三位消防队员丧生。
第二天,地下报纸《北欧新闻》报以全丹麦的名义宣布:
……飞行员们把哥本哈根市中心的斯赫尔大楼——纳粹德国的肆虐和盖世太保的罪行的象征——摧毁了,对此,我们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然而,不幸的是,轰炸超过了原定的目标,致使许多丹麦人丧生,尤其是弗雷德里克斯贝格·阿雷法语学校的孩子们。
……那些失去了他们最亲爱的孩子的家长们是难以得到慰藉的。我们谨向他们表示最深切的同情。
不过,他们间接地为丹麦的战斗而作出的牺牲将使我们竭尽全力工作,以便使所有其他的丹麦儿童不仅能生存下来,而且能在自由的丹麦安全地生活下去。那时,大街小巷再也不会由于侵略成性的国家的意志和野蛮人执行的政策而被战争摧毁。
“自由的旗帜正在全欧洲飘扬”·第三十三
“自由的旗帜正在全欧洲飘扬”·第三十三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出自————《战争通史》 邓尼茨没有把握是否能够满足艾森豪威尔的无条件全线投降的要求,尽管他接受这样的条件,他却控制不了东线的那些人,他们非常恐惧俄国人,可能是他们还不知道已经发布的命令,拼..
漫长的投降的开端·第三十二
漫长的投降的开端·第三十二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人在波罗的海的行动已经抢在俄国人前面。与红军会师指日可望。马修·李奇微把他的第18空降军 [ 注:原文为第58空降兵团。 ] 借给蒙哥马利,参加德国北部的战役,他指令美军第七装甲师摸..
“东方的铁幕越来越接近了”·第三十一
“东方的铁幕越来越接近了”·第三十一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出自————《战争通史》 四月三十日深夜,布赛的庞大的游动的防卫圈即将瓦解。精疲力竭的士兵只是由于害怕被布尔什维克消灭,所以还在西线继续战斗,以便同温克的第12集团军会合。 执行阻止俄国人突破防卫..
“而现在,你却在我们背后插刀”·第三十
“而现在,你却在我们背后插刀”·第三十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出自————《战争通史》 自从波兰流亡政府一九三三年 [ 注:原书如此。似乎应为1939年。 ] 迁到伦敦后,关于这个国家悲惨命运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大国似乎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接着斯..
“元首死了”·第二十九
“元首死了”·第二十九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出自————《战争通史》 四月十八日上午,维斯瓦河的集团军群几乎完全濒于支离破碎的边缘,军官们马上就要公开叛乱了。 布赛的第九集团军不再是一支军事力量了,而是一群被包围着的、精疲力尽的、在绝望中试图逃跑的乌合..
独裁者之死·第二十八
独裁者之死·第二十八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出自————《战争通史》 墨索里尼到达科莫市政厅不久,就给多娜·拉凯莱发了一份电报。此前,拉凯莱动身到蒙泰罗别墅去了,那里距离被游击队包围的沃尔夫居住的洛加特利别墅还不到一公里半。墨索里尼在电报中对他的妻子说..
“意大利解决办法”·第二十七
“意大利解决办法”·第二十七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出自————《战争通史》 敌人从东、西两面侵入德国领土,越来越多的德国人终于醒悟了,他们根本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有关投降的谈判日益增加。从希姆莱到格恩格罗斯,都出于不同的动机,进行着谈判。 三月一日,有..
“追捕歹徒”·第二十六
“追捕歹徒”·第二十六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出自————《战争通史》 美国军队和俄国军队会师后,希特勒帝国被分为两半。南部由凯塞林元帅指挥,包括德国东南部,半个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的大部,南斯拉夫西部和意大利北部。从德累斯顿到亚得里亚海,凯塞林的整个..
我们应该建设一个新世界,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第二十五
我们应该建设一个新世界,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第二十五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出自————《战争通史》 希特勒歇斯底里大发作的那天,美国第84师的一支摩托化部队开进了地下避弹室以西160公里的扎尔茨韦德尔市。4千名集中营囚犯和苦役犯同市民一样惊恐地躲藏在市内,他们的..
“元首歇斯底里大发作”·第二十四
“元首歇斯底里大发作”·第二十四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出自————《战争通史》 斯大林虽然向哈里曼保证,苏联的主攻方向是德累斯顿,但是到四月二十二日,他的意图完全暴露无遗了,即使最天真的人也看得一清二楚。科涅夫的一支部队确实在向德累斯顿前进,然而,另一支更..
“险境”·第二十三
“险境”·第二十三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出自————《战争通史》 东北战线出现了近两个月相对平静的局面,朱可夫准备对柏林发起总攻。海因里希趁机修补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防线。他从红军俘虏的口供中了解到:在总攻发起前的几天内,红军将在屈斯特林-法兰克福地区发动小..
西线的胜利·第二十二
西线的胜利·第二十二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出自————《战争通史》 盟军全线推进,所向披靡。在北面,蒙哥马利逐步向汉默尔堡进击,一路上只遇到了一些象征性的抵抗。他所遇到的主要障碍是古恩特·勃鲁门特里特指挥的那个集团军。勃鲁门特里特决定采取有条不紊的退却战术..
“如此卑劣地歪曲”·第二十一
“如此卑劣地歪曲”·第二十一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出自————《战争通史》 关于“纵横字谜”行动的频繁电报往来似乎使形势更加恶化了。耶稣受难日那天,罗斯福又收到了一封电报。斯大林在电报中指责说,德国人趋阿斯科纳会议之机从意大利抽调了三个师的兵力派往东线 [ 注..
“O-5”·第二十
“O-5”·第二十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出自————《战争通史》 希特勒在东南部的最后企图失败了。本应粉碎多尔布亨进攻的塞普·狄特里希攻势,由于策划不周,一开始就令人失望,结果以溃不成军而告终。 党卫队中校弗里茨·哈根的战斗小组从另外一支部队搞来了一些汽油之..
罗斯袋形阵地·第十九
罗斯袋形阵地·第十九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出自————《战争通史》 整个西线已濒于土崩瓦解的边缘。在南面,豪塞尔的G集团军群已被布雷德利拦腰切断,在北面,约翰内斯·勃拉斯科维兹指挥的H集团军群已被蒙哥马利肢解粉碎。这就意味着艾森豪威尔的三个集团军,即辛普森..
在兰斯作出的决定·第十八
在兰斯作出的决定·第十八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出自————《战争通史》 多少年来,在东欧的历史上,但泽都是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城市。它不仅仅是波兰的主要出海口,而且是波罗的海的最重要的港口。但泽在当时更是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那些被苏联的攻势截断了退路的德..
鲍姆别动队·第十七
鲍姆别动队·第十七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出自————《战争通史》 三月二十四日,巴顿命令他的第四师向莱茵河挺进。目前,统帅该师的正是攻占了雷马根桥的威廉·霍格。在霍格的指挥下,第四师一口气前进了40公里,抵达阻拦他们前进的最后一道障碍——美因河。协同作战的还..
“美妙的一天”·第十六
“美妙的一天”·第十六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出自————《战争通史》 希特勒预定于三月二十三日星期五举行军事会议,可是,会议一直拖到第二天凌晨二点二十六分才开始。这是一次小范围的会议,除了希特勒的三个副官——京舍、贝罗和约翰迈耶——以外,外交部的瓦尔特·赫..
在两河之间·第十五
在两河之间·第十五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出自————《战争通史》 三月二十二日,希特勒的庞大的德意志帝国已被压缩到两条河流之间了;奥得河和莱茵河。无论是在东线还是在西线,他的敌人们正在准备发起强大的攻势,而且确信,这些攻势将使他们取得最后的胜利。蒙哥马利对..
纵横字谜行动·第十三
纵横字谜行动·第十三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出自————《战争通史》 当卡尔·沃尔夫重新返回意大利的时候,他发现他的一位参谋军官、党卫队的欧格恩·多尔曼上校也和他一样,对未来表示忧虑。多尔曼仪表堂堂,老于世故,说话尖刻。对他的朋友来说,他是个颇有头脑的人;可..
“我为上帝的事业而战”·第十二
“我为上帝的事业而战”·第十二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出自————《战争通史》 在希特勒对人类犯下的全部罪行之中,他那个“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办法”最使文明世界感到张皇失措和局促不安了。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里曾明确规定了这一条行动准则。 在这一本书中,他不仅..
“要是大桥在我面前炸毁,那该怎么办呢?”·第十一
“要是大桥在我面前炸毁,那该怎么办呢?”·第十一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出自————《战争通史》 自拿破仑以来,还没有一个入侵者能够渡过莱茵河,盟军也一直把它看作是进抵德国腹地之前的最后一个大障碍。数月间,盟军在制订作战计划时,谁也没有认真地考虑过完整无损地..
潮涨潮落·第十
潮涨潮落·第十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出自————《战争通史》 东线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平静时期,这一方面是一个简单的后勤供应问题(苏军的快速推进与后勤供应脱节),另一方面是由于德军仍在不时地进行顽强的防御战。苏军科涅夫元帅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遇到德国陆军元帅舒埃..
“铁幕将要落下来”·第九
“铁幕将要落下来”·第九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出自————《战争通史》 二月十四日,艾森豪威尔在他的战术总部会见了蒙哥马利,该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宗奥旺。艾森豪威尔对指挥问题的争论记忆犹新。他抱怨“马歇尔和美国参谋长们常常骂他太偏向于英国人的意见,丘吉尔和英国..
战争与和平·第八
战争与和平·第八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出自————《战争通史》 二月十四日清晨,戈培尔和他的新闻官鲁道夫·泽姆勒到他的老朋友格布哈德医生的疗养院去探望希姆莱。这座位于柏林以北120公里处的隐秘的居所已成了希姆莱非正式的大本营。希姆莱喜爱霍恩利琴的幽静的与世隔..
雷击战役·第七
雷击战役·第七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出自————《战争通史》 克里米亚会议的情况于二月十二日见报以后,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都表示热烈赞同。在英国,《曼彻斯特卫报》、《每日快报》和《每日工人报》等报纸都在头版发表文章赞扬三大国所达成的各项协议。《基督教科学..
在巴尔干战场·第六
在巴尔干战场·第六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出自————《战争通史》 在雅尔塔,关于波兰问题的讨论只是戏剧性地突出了关于欧洲所有解放了的国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巴尔干比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更加尖锐地摆着。 1944年春天,俄国人在他们三条强大的阵线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
“赞同罗斯福的裁决”·第五
“赞同罗斯福的裁决”·第五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出自————《战争通史》 下午四点,当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始的时候,利瓦吉亚大厅里的寒暑表刚好指着摄氏5度。房间尽头壁炉里的柴火熊熊地燃烧着。面色红润的丘吉尔穿着一身将军制服,不停地吸着雪茄烟。罗斯福的亲密合作..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第四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第四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出自————《战争通史》 德国在东部战场和西部战场不仅遭到地面进攻,也遭到来自空中的毁灭性打击。东线灾难的全部严重性,也许还能瞒得过公众耳目,但几乎所有德国人,包括希特勒本人在内,都面临着遭到空袭的危险。..
“很可能是一次决定性会议”·第三
“很可能是一次决定性会议”·第三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出自————《战争通史》 希特勒预言美英之间会有日益加深的裂痕,并非出自于那种把愿望当成现实的需要。象一九四四年那次一样,英国人主张仅仅在德国北部发动一次进攻就行了,而美国人却要求在广阔战线上发动攻势..
“最后一分钟”·第二
“最后一分钟”·第二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出自————《战争通史》 一月二十日上午五点之前,一架大型客机——美制C-54运输机——在马耳他岛着陆。机上坐的是温斯顿·丘吉尔和其他英国领导人,他们来参加一次“蟋蟀行动”——一次和美国军政领导人四天会议的代号,它是..
东线狂澜·第一
东线狂澜·第一作者:约翰·托兰·美国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出自————《战争通史》 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早晨,柏林东南60公里的萨岗空军第三战俘营里,1万名盟军士兵显露出某种压抑的兴奋。 尽管严寒刺骨,鹅毛大雪下个不停,战俘们还是拥挤在营房前,议论着最新消息:俄国人已经打到东边..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