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雷”:北越,1964年—1968年·第一
“滚雷”:北越,1964年—1968年·第一
作者:小隆·阿·诺迪安 ·美国
出自————《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1964年8月初,北越鱼雷艇向正在公海执行巡逻任务的美国“马多克斯号”驱逐舰发动了攻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因此下令对北越海军基地实施惩罚性空袭。美国国会通过了东京湾决议,授予约翰逊总统全权调遣美***队参加东南亚战争。
到1965年,事情已经很明显,在苏联的帮助下,北越的防御力量正在全面增长。
那年不但北越空军初露锋芒。而且在某些战斗中,SA-2(当时还是新式武器)地空导弹也得到广泛使用。这样一来越南很快就成了苏美技术和战术原则的试验场。河内政权依靠由地面引导的苏制的截击机、雷达指挥的高炮、小口径目视瞄准自动武器和地空导弹构成了一个综合防空体系。这一体系依靠大量的雷达站对来袭的美国飞机实施预警和跟踪。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军面临的是一个日益先进、高度密集的防空体系。美国很快发现,他们必须改变战术和技术,才能对付这种三位一体(即地空导弹、高炮以及技术日益熟练的飞行员驾驶的米格截击机)的威胁。
1964年的东京湾事件
1954年法国从东南亚撤出之后,美国就不断增加对南越非***政权的支援。1964年以前,美国仅限于给予财政援助和派遣军事顾问。然而,到了1964年,南越政府显然已无力固守抵御越共叛乱分子的防线了。
由于缺乏有关越共叛乱规模的准确情报,美***政首脑感到束手无策。1964年7月31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实施海上巡逻,目的是在北越沿海地区进一步搜集情报。于是,装有特种电子情报装置的“马多克斯号”驱逐舰便开始进行巡逻。
8月2日,三艘北越鱼雷艇高速向“马多克斯号”逼进。“马多克斯号”一边规避鱼雷和机关炮的攻击,一边进行还击。在“提康德罗加号”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的支援下,他们击沉了北越的一艘鱼雷艇,重创另外两艘。美国国务院向河内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并警告他们说,如果河内再无端对美军发动攻击,就要承担严重的后果。另一艘驱逐舰“特纳乔伊号”也开赴该水域与“马多克斯号”会合,以增强安全性;“星座号”和“奇尔沙治号”两艘航空母舰受命驶入东京湾,与“提康德罗加号”航空母舰会合。
8月3日,“马多克斯号”和“特纳乔伊号”恢复巡逻活动。据美官方报道,巡逻地区距北越海岸至少有11海里。8月4日日落时,这两艘驱逐舰收到了位于36英里以外处的雷达回波,经分析就是前次向美舰发动攻击的那种型别的鱼雷艇。当鱼雷艇距离美舰6,000码时,美舰开了火。这次战斗持续到深夜,两艘北越鱼雷艇被击沉,另两艘被击伤。美舰安然无恙。
为了对美***舰在东京湾遭到攻击这一事件进行报复,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立即对北越的几个海军基地实施空袭。8月5日下午,“星座号”和“提康德罗加号”上的舰载机轰炸了位于荣市(为北越最重要的海上转运中心之一)的五个北越巡逻艇基地和一个油料仓库。共摧毁8艘鱼雷艇,击伤21艘,炸毁全部储油罐。美国为这次报复行动也付出了代价,有两架飞机被事先未曾料到的猛烈高射炮火击落。
美国这次对北越实施空袭两天之后,第一批苏制米格歼击机出现了。在福安机场发现了***中国提供的30架米格-15和米格-17,因为这两种飞机外形相似,因此弄不清每种有多少架。这种机动性较好的飞机成了北越空军的主力。以前它只有4架直升机、30架教练机和50架运输机。
8月7日,美国对参加东南亚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急剧变化,那一天国会通过了东京湾决议,授权总统“可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包括使用武装力量”。2个中队的B-57轰炸机立即进驻南越边和机场,几个中队的F-100和F-102歼击机进驻岘港。F-105歼击机则进驻泰国打卡里的皇家空军基地。
“燃烧着的标枪” 据估计,到1964年底,越共控制的南越土地约为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1965年,越共袭击美军和南越军队的次数增加了。2月7日,越共向波莱古发射了迫击炮弹,美军被击毙8人,击伤126人,9架直升机和1架运输机被击毁,5架直升机和6架轻型观察机被击伤。
约翰逊总统被这次袭击激怒了,他立即下令实施报复性反击,并声称这次报复性反击应该是“联合的”、“迅速的”和“适当的”。当天上午,美空军和南越空军的飞机袭击了北越执礼附近的兵营,这次行动代号为“燃烧着的标枪Ⅰ”。第二天,美国和南越的A-1E、F-100飞机以及“突击者号”上的舰载机联合轰炸了荣市;越共进行还击,袭击了归仁的美军设施,这下又激怒了南越空军、美国海军和空军,它们在2月11日再次轰炸了荣市,这次行动是“燃烧着的标枪Ⅱ”行动的一部分。
越共的活动不断升级,南越的政治军事形势始终动荡不安,因此,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一个长期的空袭计划,给北越以更加沉重的打击。
“滚雷”1965年 约翰逊总统于2月13日批准了名为“滚雷作战”的空袭计划。3月2日,130架美国和南越空军的飞机轰炸了广和的海军基地和邦村的弹药库。19架A-1H“空中袭击者”式飞机突击了广和,44架F-105,40架F-100,20架美空军的B-57轰炸机攻击了弹药库。因为有4架飞机被高射炮击落,所以,美国觉得应重新考虑自己的突击战术。
为了尽量缩短飞机暴露在地面火力的攻击之下的时间,美国命令飞机只能从目标上空通过一次。轰炸航路也从低空高速进入目标改为10,000到15,000英尺的中空,飞机在这一高度已经超出了致命的小型武器和高炮的有效射高(最有效的射击高度为4,000英尺)。
“滚雷”战役的开始阶段,规定只能突击北纬20度线以南的那些经参谋长联席会议选定、国防部长和总统批准的目标。因此,每天下发一份精心选定的目标表,通知驻越南的地区指挥官应何时突击哪些目标,以及怎样实施突击。美国轰炸机不得突击港口和工厂,而只能突击往南方运送物资的后勤运输系统,如桥梁、物资集结地、兵营、弹药库、铁路线和交通阻塞点。
3月中旬,限制放宽了,但华盛顿仍然控制着突击目标的批准权。突击目标表改为一周下发一次,使战区指挥官有了较大的机动余地。
3月19日的轰炸标志着美国对北越的持续空袭的开始,其目的是:
用显示美国对南越政府的支持和保护的办法来提高南越的士气;
因河内支持越共在南方的侵略行径,而对其进行惩处;减少人员和物资流向南方。
由于3月份“滚雷”作战活动仍然在继续着,于是雷达站开始在目标表中出现。雷达站是北越防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4月的第一周,米格机首次与美机交锋,使美军尝到了综合防空体系的厉害。4月3日,当美海军飞机轰炸清化铁路公路桥时,米格-17同为A-4“天鹰”式护航的海军F-8“十字军战士”式歼击机进行了缠斗。虽然双方飞机均无损失,但美海军发出了提防米格机的警告。
第一滴血:夺取空中优势的第一阶段 第二天米格机再次出现在战场上,美国飞机在空中流下了第一滴血。当时美空军的F-105歼击轰炸机从泰国何功空军基地起飞,在F-100的护航下,再次轰炸清化桥。两架米格-17运用传统的地面引导截击的战术,冲出烟雾,冲向在清化桥以南10英里处上空盘旋的F-105飞机。
米格机从后方偷偷靠近两架F-105,发动了一场纯粹的“打了就跑”的攻击。米格机距F-105约3,000或4,000英尺时才被另一个F-105双机发现。尽管第二个双机组发出了警告,但第1个双机组毫无反应;米格机逼近到1,500英尺时开了火,等护航的F-100赶来援救时已经晚了,两架F-105均被击落。
通过对这次突然袭击进行分析,弄清楚了以下几个问题:
1、攻击机载弹时,处境十分不利,因此,要运用充分考虑到有米格机发动攻击的可能性的战术。
2、对攻击机提供米格机可能来袭的警报是十分必要的(这次就是F-105忽视了米格机来袭的警报),但有时发现米格机已经为时过晚,因为北越地处美国地面雷达的探测范围以外。
3、护航的F-100飞机的盘旋速度慢,而且不能迅速加速,以挫败米格-17打了就跑的攻击行动。
从敌人这次突然袭击的战果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种由地面引导的打了就跑的截击战术,如运用得当,效果是很好的;同时也暴露出美国突击战术的不足之处。在这以后,F-4取代F-100执行为攻击机护航的任务。F-4不仅速度更快,航程更远,机动性能更好,而且还能携带雷达制导的AIM-7“麻雀”空空导弹。美国认识到在北越不象在17度线以南那样,美国的飞机可以畅行无阻,因此便开始重新评价北越的武器装备和美国的能力。
高射炮 截至当时为止,北越的高射炮对美国的攻击机造成的威胁最大也最多。被高炮击落的飞机数量占损失飞机总数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4,500英尺以下防空火力最强,飞机会遇到从步枪到37毫米高炮组成的钢铁火网。在5,000到10,000英尺,57毫米和85毫米炮是主要威胁,100毫米的炮弹可以打到20,000英尺。以上这些炮都用雷达进行瞄准。截至1965年底,北越部署的雷达控制的高炮已达20,000门以上。
到了1965年中期,被高炮击落的美国飞机已达50架。为避免被高炮击中,就至少要在25,000英尺以上飞行,但在5,000—7,000英尺以上飞行,投弹的精确度就要降低,为了避开较小口径的高炮的猛烈攻击,美空军和海军规定轰炸高度应在4,000—5,000英尺。
突击飞机对付雷达控制的高炮的唯一手段就是采取闪避动作,即在高炮开火的瞬间。飞机急剧改变航向、速度和高度。一旦雷达发现飞机改变了航向,飞机就要再次采取闪避动作。在飞行员为了实施准确的攻击,必须稳住飞机进入轰炸航路之前,这种机动动作效果很好。飞机投弹以后,飞行员就立即做猛烈的闪避动作,以摆脱雷达的跟踪。
飞行人员早就知道,多次通过严密防护的目标是不妙的,因此他们把通过目标的次数限定为一次,如有可能,就以最短间隔从不同方向交叉进入目标,以扰乱高炮的跟踪。许多目标防护得十分严密,北越甚至采取组成拦阻火网的办法,即把炮口指向轰炸机可能投弹的方向,形成一道坚固的钢铁屏障。即使飞机采取各种规避方法,也不得不通过这个火网。
1965年末,为了降低雷达控制的大口径高炮的效能,美军将EB-66C“棕色摇篮”式飞机部署到越南。这种飞机以对方雷达的频率施放功率强大的电子干扰信号,使信号在操纵员的屏幕上显示出来。这种雪花状的杂波能将从攻击机上反射回来的雷达回波盖住。EB-66C飞机可担负两项任务,一是全程护送轰炸机飞抵目标;二是在目标区外的安全距离上对雷达实施干扰。
地空导弹 1965年4月5日,美空军U-2和海军RF-8侦察机在北越拍摄的照片证实了一件长期以来就预料到的事,北越修建了地空导弹阵地。苏联制造的SA-2导弹(北约名称为“导线”)的部署,标志着北越综合防空体系第二阶段的完成,陆基防空火力范围扩大了,射击的斜距可达24英里。
虽然这些导弹阵地对美国飞机显然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是因为害怕误伤帮助修建阵地并训练北越人使用导弹的苏联技术人员,只好不把它们作为突击目标。
SA-2导弹形状像一根电线杆,在雷达制导下飞向目标,由近炸引信引爆。一个发射连通常有六具发射架,环形配置在中心制导雷达四周。SA-2的制导雷达(北约的代号为“扇歌”)可有效地引导导弹飞到3,000到60,000英尺。
1965年7月24日,美国开始领教了地空导弹的威力。一枚从河内西北40英里处发射的SA-2导弹击中了美空军的一个F-4C小队,由于队形过于密集,一架F-4C被击落,另外三架受重伤。
SA-2的出现迫使美军感到有必要改变突击战术。自从7月份一架F-4C被击落后,美机在攻击导弹射程以内的目标时,其飞行高度便降低到只距地面数百英尺,即在SA-2导弹3,000英尺的有效杀伤高度以下。确保飞行员到达目标前将飞机拉起,拉起的时机要以能发现目标并准确投弹为准。
这种权宜之计远远不够理想,因为飞机又进入了致命的高炮的火力范围。虽然如此,但飞机高速超低空进入,再结合闪避动作,高炮炮手做出反应的时间就非常短,难以对飞机实施跟踪。与此同时,美国还搞了一个紧急项目,即为战术飞机装配消极和积极式的电子设备、以对付北越的SA-2导弹、雷达控制的高炮和探测雷达所构成的威胁。
1965年11月,美空军将经过专门改装的F-100F部署到泰国呵叻空军基地。这种被人们称为“野鼬鼠”的双座飞机装有灵敏的雷达寻的和预警接收机。“野鼬鼠”飞机利用这种接收机可对SA-2导弹的S波段“扇歌”雷达进行探测定位,还可在导弹射前,向飞行员发出导弹雷达已转换到L波段的预警。
这种接收机还可对高炮的C波段雷达和截击机的X波段雷进行探测定位。美空军、海军和陆战队有越来越多的歼击机和强击机安装了这种接收机。有了这种接收机,攻击机就能再次在4500英尺以上穿越有导弹保护的地区,这样既使其置身于致命的高炮的射程以外,又低于SA-2导弹的最佳杀伤高度。攻击机飞行员依靠飞机自身携带这种接收机和在防空区外活动的EB-66C监视飞机发出的警报可在4,500英尺到15,000英尺高度很容易目视发现发射出来SA-2导弹,并采用急盘旋俯冲下降的方法来规避导弹,一旦“扇歌”雷达针对飞机的俯冲机动,修正了SA-2导弹的发射数据,攻击机应急速拉起,这样高速飞行的导弹就来不及急速转跟踪飞机,从而飞出了有效的射击范围。
米格飞机 事实证明,北越的米格-15和米格-17可与美最好的歼击机相匹敌。歼击机的转弯速度和半径的大小是衡量性能优劣的传统标志。米格-17的水平转弯速度和半径比1965年美国的任何飞机都要优越。美国认识到,他们研制多用途飞机截击型歼击机的倾向,造成了飞机空战能力的降低。
远程导弹固然可以减少发生空中格斗的可能性,但若交战规则要求飞机进行目视识别或在导弹未击中目标时,那么攻击飞机就不得不进行近距空战了。除此以外,1965年发生的几次零星的空战使我们痛苦地看到,空中近距格斗并未过时,飞机上只装远程导弹、不装航炮的设计思想(F-4即如此)造成了飞机能否进行近距空战这一严峻的问题。谁要是认为已经用了十年之久的米格-17是一种陈旧飞机,无法同美国的现代作战飞机抗衡,那他就大错特错了。人们听到许多飞行员呼喊,“噢,还是来架F-8吧!”虽然歼击机的设计思想的基础正在发生动摇,但美国在北越仍然不得不依靠现有的飞机作战。
北越的防空体系 北越的高炮、地空导弹和米格歼击机部队与预警雷达和地监哨,利用通信联络组成了1个严密的体系。任何来犯的飞机都要遭到这个体系的攻击。高炮虽然是这一防御体系中最有效的武器,但高度越高,其效果愈差。然而,高度增加了,地空导弹的威力也随之增大,因为导弹可加速到它的最大速度。
米格歼击机在任何高度都是一种威胁,它们常常通过引诱美国歼击机进入地空导弹或高炮伏击圈以及赶走EB-66C干扰机和“野鼬鼠”飞机等手段,提高防空体系中其他兵器的攻击效率。截至1965年底,被北越新型防空体系的各种防空兵器击落的美国飞机达80架。
“滚雷Ⅱ/Ⅲ”1965年—1966年
1965年5月12到17日,为使美国和北越外交官进行谈判,美国暂时中止了空袭。但未及一周,谈判宣告破裂,于是美国于5月18日恢复了轰炸。重新开始的轰炸活动被命名为“滚雷Ⅱ”,随着新名称而来的是北纬20度线以北的新目标。
与米格机的空中格斗 1965年6月,海军击落了第一架米格飞机。“中途岛号”航空母舰上的美海军第21歼击机中队的F-4B,在一次迎头攻击中,用两枚AIM-7“麻雀”空空导弹击落了两架米格-17。这次战斗很不一般,因为雷达制导的AIM-7“麻雀”导弹是一种中程武器,是当时唯一的一种能向目标前半球、侧后方及后方发射的导弹。
然而美国制定的在北越上空空战的交战规则要求,飞行员不能仅从雷达荧光屏上捕捉到目标机后就开火,而是要先进行目视识别。一俟飞行员靠近看清目标机,他一般也就进入飞“麻雀”导弹的射程之内了。这时如果目标机是迎头飞来,那么,暂时尚不能对之发起攻击,攻击机可先实施机动,飞到目标的后半球,向其炽热的发动机发射热寻的“响尾蛇”导弹。
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空军的F-4“鬼怪”无法攻击近距目标,因为它们的导弹在2,000英尺之内效果极差,另一个原因是它们没有航炮。
参加6月17日空战的四名F-4机组成员(他们是路易斯·C·佩季中校和他的后座约翰·C·史密斯上尉;杰克·D·巴特森上尉和他的后座,一位雷达截击军官)声称,他们进入米格-17武器射程之前,虽准备发射AIM-7导弹,但关键问题是,在进入AIM-7导弹的最小射程之前佩季中校必须能够对雷达荧光屏上的不明机进行准确的目视识别,认定它是米格-17。
随着美国对北越的持续空袭,与米格机遭遇的次数也随之增加。在1965年整个夏季,北越空军共损失了五架米格机。但是由于苏联不断提供新飞机,到年底,北越的米格机的数量已达70架。即使如此,但在最近蒙受损失(数量约占这支羽翼未丰的空军的总机数的十分之一)以后,他们执行由地面指挥的拦截任务时,在到达攻击位置之前,即行脱离返航。这种避开战斗的作法是为了重新训练飞行员,也可能是对其战术进行重新估价。在整个战争中此种情况出现过多次。
对付地空导弹的武器“野鼬鼠”、“百舌鸟”和“铁手” 1965年7月,SA-2导弹击落第一架F-4C之后,过去禁止攻击的几个地空导弹阵地也列入了美国空袭的目标表。7月25日,F-105轰炸并重创了河内西北40英里处的两个导弹阵地。然而在这次空袭中,有三架F-105被高炮击落,后来又有两架受伤的飞机在返航途中坠毁。尽管如此,美国仍继续执行了“滚雷”任务,攻击北越的目标,其中包括导弹和雷达阵地。
1965年圣诞节,所有轰炸活动均宣告停止,让外交官们在谈判桌旁进行另一轮会谈。中止轰炸一直持续到1月30日,但外交上的谈判仍旧毫无结果。美国随即发起了“滚雷Ⅲ”行动。
北越充分利用了这段暂停轰炸的时间,修复被炸坏了的地面设施,并扩大了高炮和地空导弹的火力范围,使仅仅在一个月以前仍很不完善的防空体系有了很大发展,除22个导弹阵地外,还配置了400多门高炮。
此外,北越设置了许多新的假导弹阵地,这便给确定真阵地的确切位置增加了困难。正如格兰·夏普海军上将所指出的:“我们很快就清楚了,地空导弹阵地是经常变换位置的,我们只能在分析了可疑的阵地的照片之后方能对其实施突击。当然,等到照片分析完了以后,导弹阵地早已挪到别处去了。……这样,我们又得重新寻找。”
美国规定,禁止突击河内周围30英里以内的目标,北越利用这一点,开始在那一地区大量部署地空导弹。从河内沿通往中国的铁路还修建了一些阵地,来自苏联和中国的物资就是用这条铁路运来的。
海防四周10英里内也修建了SA-2阵地。美国飞行员是禁止穿越这一空域的,轰炸导弹阵地和由它保卫的目标,就要付出重大的代价。“野鼬鼠”飞机部署到越南之后,通常由一架“野鼬鼠”同携带常规武器的三架F-105歼击轰炸机共同活动。这四架飞机组成一个人们称之为“铁手”的小队,这一小队飞在主突击队的前面。
“野鼬鼠”飞机的任务是搜寻SA-2导弹阵地上的雷达发出的电波,担任护航的F-105则在主突击机群到达主要目标上空实施突击之前,先用炸弹和火箭力图将导弹阵地摧毁。如果“铁手”小队得手,主突击群即能从中空飞向目标。这样既可避开导弹的威胁,又可飞在高炮的有效火力高度之上。
继首批四架“野鼬鼠”之后,又有三架于1966年2月到达越南。到1966年春季,美国政府将F-100F“野鼬鼠”飞机进行了改装,使之能携带专用武器,即海军研制的AGM45“百舌鸟”空地反辐射导弹。这种导弹发射后,能自动飞向SA-2的“扇歌”雷达的辐射源。这样雷达操纵员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关机,要么甘冒阵地被炸的危险。雷达关机意味着SA-2导弹无法发射:雷达停止辐射(雷达辐射是“百舌鸟”导弹的制导源)导弹就成了“瞎子”,从而也就失去了摧毁雷达的机会。
虽然将雷达站全部摧毁最为理想,但为了达到短时期内的战术目的,用迫使其关机的方法来压制雷达也同样有效。
对北越实施大规模突击时,使用“铁手”小队压制地空导弹成了美国标准的作战样式。除此以外,为了压制高炮,空军也使用了“野鼬鼠”飞机和带炸弹、2.75英寸无制导空地火箭的F-105D飞机。海军用来压制防空武器的飞机是装备“百舌鸟”导弹和炸弹的A-4和A-6攻击机。
1966年下半年,美空军和海军都开始采用一种专门对付高炮阵地上操作人员的炸弹,它叫集束炸弹组,即在一个大霰弹筒内装有许多小炸弹。霰弹筒投下后即裂开,散放出数百个小炸弹,爆炸时就像一阵猛烈的迫击炮袭击,足以覆盖整个高炮阵地,迅速将防空掩体外的一切人员杀伤。
压制高炮的飞机首先进入目标区,然后,就在攻击机开始进入轰炸航路时对高炮阵地投掷集束炸弹或其他炸弹。只要时间协调得准,在高炮手被压制(指炮手被迫离开炮位进入掩体)的时间里,攻击机完全能够完成轰炸程序并脱离目标。
在压制高炮的小队牵制高炮使其无法射击时,携带“百舌鸟”的“铁手”小队则在一旁等候用导弹对付开机工作的SA-2导弹的雷达。正如压制地空导弹时所采用的战术一样(即使高炮阵地没有摧毁),只要攻击机有足够的时间飞抵主要目标而高炮未能开火,压制任务就算完成了。
北越采用了米格-21飞机 北越空军于1965年末采用了米格-21飞机,防空体系中截击机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米格-21“鱼窝”式在设计上同以前的米格-15、米格-17和米格-19一样,也是一种执行要地防空任务的截击机。米格-21的有效载荷和续航能力不如西方飞机,但其空战性能十分优良。其高空转弯能力优于F-4“鬼怪”式歼击机和F-105“雷公”式歼击轰炸机。北越一开始使用的是米格-21“鱼窝C”式,装有一门30毫米内装航炮和两枚AA-2“环礁”式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由于航空电子设备很简单,这种米格机只能在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活动。这种飞机上只装有测距雷达,无法用来搜寻目标。但是米格-21是一种在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活动的截击机,因此这些缺点并不影响其效能。
1966年的“滚雷Ⅳ”
1966年2、3月份,季风季节限制了地面和空中的活动。4月份天气逐渐转晴,“滚雷”战役第四阶段也随之开始。美军首次被批准对北越全境实施空中突击,唯靠近中国边境的地区和河内、海防周围除外。这样过去不准突击的储油设施,现在也可突击了。
四月中旬,天气已大大好转,“小鹰号”和“提康德罗加号”航空母舰上的飞机突击了位置更加靠北的目标。铁路调车场、水泵站、煤炭处理厂、靠近中国边境的锦普发电厂、海防附近的汪秘热电厂等一个接一个地遭到突击。由于一批新目标被批准突击,因此便建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分配系统。
美国空军和海军将北越分成六个目标区,亦称之为路线包干区。过去空军和海军在突击地区相互轮换,这样让飞行员们轮流暴露在或多或少有危险的地区内。现在空军负责靠近泰国和南越基地的西部和河内目标区,海军负责靠近航空母舰的海防和沿海各目标区。
按照这一新规定,整个突击地区一分为二,一个军种负责一个目标区。这样便可使飞行人员更加熟悉各目标的地形和部署在那里的防空兵器。目标区的重新划分使战损率大大降低。飞行员熟悉了地区情况之后,就能制订更理想的突击路线,以便将暴露在敌防空火力下的时间减至最低限度。
由于采用先进的技术,美国空军和海军可以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全年对北越供应线实施阻滞。1966年前,一到雨季海军就要取消许多北部目标区的突击任务,因此,北越人便趁机在阴云掩护下自由行动。尽管天气不好,空军依然能出动,那是因为F-105飞机上装有“天点”式雷达,故可进行雷达轰炸。设在老挝的地面雷达站(L-85阵地)负责跟踪飞机并发出投掷武器的信号。1965年7月之后,海军装备了A-6“入侵者”式全天候轰炸机,该机配有先进的雷达系统,故而可以在恶劣天气情况下和夜间活动。
夺取空中优势的第二阶段 1966年的前五个月里,只进行过零星的战斗活动。在这以后,美国空军和海军突击的地区进一步北移,进入到米格飞机的活动半径以内。因此,与米格机的空战次数急剧增加。
1966年首次空战是由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第55战术战斗机中队的一个F-4C小队打的。当时他们正为突击河内东北25英里的北江桥的F-105飞机护航。“鬼怪”式从雷达上发现大约一个小队的米格-17飞机对头飞来。在第一次攻击中“鬼怪”式发射了“麻雀”和“响尾蛇”导弹,但均未命中目标。激烈的空中格斗随之展开,双方都开了火,米格-17用航炮,F-4用导弹,最终F-4的导弹击中了目标,击落了两架米格-17(“麻雀”和“响尾蛇”各击落一架)。
三天之后,为EB-66C护航的一架F-4C同几架米格-21发生了空战。F-4C由保尔·吉尔摩少校和威廉·史密斯中尉驾驶,他们发射了数枚“响尾蛇”导弹,击落了一架米格-21,这是越南战争中击落的第一架米格-21。在以后的几周里,空军的F-4C又击落了数架米格-17。
1966年海军首次取得战果的飞机是F-8E“十字军战士”式歼击机。那一次他们是为A-4“天鹰”式护航,在海防北面同4架米格-17格斗,在50英尺高度上用一枚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击落一架米格-17,这个战果来之不易,因为红外线反射受地形干扰很大,海航第211战斗机中队中队长哈罗德·L·马尔中校成了在北越上空取得空战战果的第二位F-8飞行员。
截至1966年6月底,海军已击落5架米格-17,自己未遭到损失。空军的战果是击落敌机10架,自己损失2架。乍一看起来这个此例似乎表明美国明显地占有空中优势,然而第一年的空战中有两个因素值得注意,第一,米格机攻击的主要目的是迫使美国飞机盲目扔掉炸弹,以此来瓦解我们的突击活动。事实上,许多次米格机就在美国飞机的攻击点实施截击,随后迅速脱离。只要实施得当,米格机是可以达到瓦解我们的目的的,而暴露在护航的美国战斗机火力下的时间则很短暂。
第二个因素更为严峻,那就是北越飞行员的作战经验迅速增长。北越空军成立仅仅只有两年,就在强烈的激励下奋起保卫他们的国家。美国能从大量人口中挑选飞行员,而北越可供选择的人就少得多,同时他们的技术水平也落后很多。大多数被选中的北越空军飞行员甚至连汽车都没开过,更不消说驾驶速度达马赫数2的截击机了。虽然如此,但在1966年这一年当中,这支弱小的空军逐渐成熟起来,而且能够主动求战,战术也不断地改进,在整个夏天同美国飞机作战中进一步成长起来。
高射炮:最有效的杀伤手段 1966年夏季,北越继续完善其令人生畏的防空体系。据估计,当时北越已经拥有5,000的门高炮,其中一半配置在河内和海防地区。1966年访问过河内的一名叫约翰·M·范戴克的记者其所著的《北越生存战略》一书中写道,“每一座高层建筑物包括旅馆、办公楼和剧院的楼顶上都配有高炮。”1966年,高炮仍是主要防空武器。自从两年前我们开始轰炸北越以来,共损失飞机455架,其中85%是被高炮击落的。
除了保护河内和海防两地的固定式高炮以外,机动高炮继续随着美国攻击目标的改变而实施机动作战。
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火力,北越还仔细研究了美国的突击战术,修建了许多假高炮阵地,目的是使美国飞机避开它们,而这却使美机从经过伪装的真阵地上空飞过,上了圈套。
F-105“野鼬鼠”,地对空导弹的猎手 1966年夏,美军开始装备地对空导弹的猎手——F-105F“野鼬鼠”飞机。F-105F飞机是派到东南亚的第二种专门对付地空导弹的飞机,它比F-100F更适于发现并摧毁地空导弹。F-105F比F-100F速度快,航程也远,同执行攻击任务的F-105战斗轰炸机协同行动更为方便。到了1966年夏天,已有13架F-105F到达越南,在这以后的三个月内又有10架到达。
北越的地空导弹操纵员开始改进战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降低“百舌鸟”导弹给他们造成的威胁;二是提高SA-2导弹的效能,因为SA-2至今连一架飞机也未击落。地空导弹的雷达操纵员学会了只在捕捉目标和发射导弹所需之最短时间才开机工作。大量的苏式防空导弹正是在这方面显示了它特有的灵活性。虽然每个导弹操纵员都愿意用导弹本身的截获雷达发现和跟踪来袭飞机,但“百舌鸟”导弹的出现无疑使正在工作的导弹阵地警觉起来。为了不使“铁手”飞机发现,搜索敌机的任务改由远程预警和(或)地面控制雷达担任。根据预警雷达获得的初步情报,导弹操纵人员处于戒备状态,只将雷达通电、暖机,使之处于“假载荷”状态,等到外来情报表明敌机已逃入火力范围,再突然开机跟踪目标。在开机的短暂时间内,雷达迅速捕捉目标,并引导SA-2导弹飞向目标。
如果操纵员未能捕捉到目标,也未能在接到敌机进入火力范围的情报期间及时跟踪,雷达将关机。由于“百舌鸟”导弹是靠雷达的连续幅射波寻的,故导弹操纵员采用上述战术是十分有效的。为了躲避F-105飞机的攻击,导弹操纵员还采用了其它一些技术措施,例如,操纵员估计装备“百舌鸟”导弹的“铁手”飞机已飞到附近,(他们通常可根据下列情况来辨认,一是飞在中空,二是飞在攻击机的两翼)他就发射SA-2导弹使之沿简单的导弹弹道飞行,在导弹与目标接触前的时间内,雷达不开机,处于“假载荷”状态。当SA-2导弹开始接近目标时,操纵员方打开雷达进行末端制导。SA-2导弹速度比“百舌鸟”导弹快,这样就占优势,“铁手”飞机可能发射“百舌鸟”导弹,但如果SA-2导弹操纵员在地空导弹击中或未击中目标的一瞬间关掉“扇歌”雷达,“百舌鸟”导弹击不中雷达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随着战争的推进,这种战术上的对抗不断得到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使敌人变成瞎子:雷达干扰机 1966年9月,F-105D飞机首次装备了单独的雷达干扰吊舱,单架飞机活动时,再也毋需干扰机护航了。第一种干扰吊舱一开始的编号是QRG-160,后来改为ALQ-71,其长度为10英尺,安装在通常挂炸弹的机翼挂架上。每个吊舱内有三对杂波干扰机,它们可发射L、S及C波段频率的电磁波,干扰远程高炮和地空导弹的截获制导雷达,吊舱底部安有三对天线,因此,每个干扰机都能发出垂直的和水平的极化信号。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进行相互掩护,每个F-105D小队都编成倒“V”形编队,倾斜角为30度,飞在后面的飞机比飞在前面的飞机要高数百英尺。在一开始的时候,由于干扰吊舱数量极少,只安在每个编队最外面的两架F-105D上,这两架飞机比飞在编队中间的飞机暴露在敌炮火的攻击之下的时间要长。EB-66C远距离干扰机继续担负降低依靠雷达的预警系统和(或)地面控制截击系统的效能的任务,以弥补F-105飞机干扰活动之不足。EB-66C上的电子情报装置还可对这一地区的电磁活动进行监视、分析,找出F-105飞机应干扰的频率范围。因为北越开始更换雷达,以减轻干扰造成的影响,所以,确定干扰频率的任务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美军利用EB-66C飞机上的电子情报装置监视到处转移的导弹部队,这一任务须要用EB-66C飞机和照相侦察机共同完成。一个导弹阵地可在四小时内拆除并转移到新地点,然后只需六小时即可重新投入战斗。
1966年10月初,F-105D上的QRC-160吊舱首次接受了实践检验。美国空军第388战术战斗机联队的F-105D飞机飞了100多架次,检验吊舱的性能,对每一架飞机来说,每飞一个架次就等于一次远征。F-105D飞机的飞行高度为10,000到17,000英尺,在这一高度,飞机通常可碰到37毫米、57毫米和100毫米高炮以及SA-2导弹的攻击。
在10月7日这一天,共探测到10个炮瞄雷达信号和12个“扇歌”雷达信号,但高炮和导弹均未发射。第二天飞行时,吊舱的效能显示得更为突出,当时小队中一架未装吊舱的飞机遭到了37毫米、57毫米、85毫米高炮和一枚导弹的攻击,而另外两架装有吊舱的飞机只遇到37毫米高炮不精确的目视拦阻射击。装备了干扰吊舱,F-105D就可在12,000到10,000英尺的中空第二次穿越敌防线。在这一高度上飞行,既有利于发挥其速度、航程和机动性方面的优势,又可避开致命的自动武器的火力攻击范围,也不必担心会被高空雷达制导高炮和地空导弹击中。
美国空军的战斗轰炸机使用的是QRG-160型主动干扰机,而美国海军战术飞机主要使用的是装在机内AN/ALQ-100型欺骗回答式干扰机。这种干扰机可以欺骗地空导弹和高炮的雷达,破坏其精确火控跟踪。海军还在许多飞机上安装了如AN/ALE-2这样的箔条撒布器,撒出的一包包的铝箔条向地面漂落,就会在雷达荧光屏上造成虚假的图像。空军的EB-66C、海军的EA-IF、EKA-3、陆战队的EF-10B等远距离干扰机,用干扰脉冲形成一条进出走廊,进一步提高了攻击机的生存率。
电子对抗降低了北越雷达系统的效能,其结果是同米格机交战次数增加了。
1967年的“波洛”行动:设置诱饵
尽管美国装备了积极和消极的干扰设备,并采用相应的战术,使雷达控制的高炮和地空导弹的效能降低了。但对付日益增长的米格机的威胁的姿态却是防御性的。轰炸北越机场是减少米格机活动最有效的手段,但机场仍然被列在禁止攻击的目标表上。这样,与米格机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就是在空中干掉它。
尽管美空军和海军已击落了23架米格机,但几乎每次交战米格机一开始都是享有优势,因为它们可在地面控制员的引导下对美机实施截击。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飞机打败米格机,不是因为米格机战术低劣,就是米格飞行员在跟踪目标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尾巴”也被咬住了。
不管是在哪一种情况下,性急的美国飞行员都要等米格机先来实施拦截,然后才能投入战斗,而这种机会并不是常有的。面对这种毫无准备的不利情况,美国空军着手制订一项计划,有意引诱狡猾不易捉摸的米格机进行空中格斗。
此项计划是12月12日在第七航空队司令部制订的。并确定由装备F-4C飞机的第八战术战斗机联队联队长罗宾·奥尔兹上校组织进行试验。这一计划的代号是“波洛”行动,旨在利用北越开始认为有些事是理所当然的,毋需加以考虑这一情况,亦即北越依靠广大地区内配置的预警和地面引导截击雷达作为耳目,在攻击机群到达目标区之前就能发现它们。
截至当时为止,几乎每天出动的攻击机都编成标准队形,在飞行途中由KC-135加油机进行空中加油,这实际上是通过敌人的雷达告诉敌人美机来袭了。在标准突击编队中,不同机种在不同的地点与各自的加油机会合,载弹的F-105的空中加油高度低于重量较轻、速度较快的F-4“鬼怪”式护航飞机的加油高度。
北越对这种编队进行了仔细分析,通过在雷达荧光屏上观察飞机不同的位置及其运动,推断出飞机的型别和任务,再对雷达获取的情报进行分析后,引导米格截击机飞向他们判断的载弹的飞机或其他飞机,如降低他们雷达效能的EB-66C或“野鼬鼠”飞机。美军情报部门又说,北越还对飞机间的通话进行监听,以搜集有关突击目标或战术方面的情报。
在“波洛”行动中,美军依靠的是北越仍然会遵循的当时的标准作战程序。但是,北越人无法从雷达荧光屏上辨认出主要突击机群这次是由携带空空导弹的F-4空战战斗机组成的,而不是由带炸弹的F-105飞机组成的。
这些“鬼怪”式飞机飞行时编的是标准的F-105飞机编队,模仿它们在较低的高度上进行空中加油,并在机上装有F-105的雷达干扰吊舱,通信联络也模仿F-105飞机的方式。
这种作法一直延续到米格机升空实施截击时为止,米格机感到出乎意料,碰到的不是带着沉重炸弹的F-105,而是F-4,一下子同14个带导弹的F-4C小队搅到空战当中了。执行“波洛”任务的其他飞机还有6个小队的F-105战斗轰炸机,配有对付雷达的“百舌鸟”导弹的“野鼬鼠”飞机,还有4个小队的EB-66C远距干扰机,EC-121远程雷达监视机以及为KC-135加油机护航的F-104战斗机。
14个F-4C“鬼怪”式小队的飞行间隔为5分钟。这样在目标区上空便可连续提供55分钟的空中掩护。估计55分钟会大大超出北越米格-21飞机的续航时间。一俟米格机前来交战,美空军是不会放过这个扩大战果的机会的,美机将迫使米格机进行缠斗,一直到它们的油料耗尽。
欺骗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要绝对保密。F-4“鬼怪”式必须秘密进行改装,以便携带目前只有F-105飞机才携带的QRC-160雷达干扰吊舱,此外,F-4飞行员还必须运用F-105的通话方式和作战程序。
这些战斗机分东西两队。东队由366战术战斗机联队的F-4C组成,负责夹市机场和吉碑机场上空的掩护,并在北方实施拦阻性战斗空中巡逻,以阻止米格机逃往中国境内的庇护机场。
西队假扮成F-105突击队,其实是由奥尔兹上校指挥的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的F-4C飞机组成,它们利用F-105飞机的加油方式、加油高度、进入航线、进入高度、飞行速度、无线电呼号和通话方式,以便进行欺骗。当他们成功地引诱米格机前来交战时,F-4C飞机在福安和嘉林机场上空的云上等待米格机升空后对其进行攻击。
行动的日期选在1967年1月2日,这时战略部署已安排就绪。由于北越上空天气不好,起飞时间推迟了一小时。下午8点,奥尔兹亲自率领第一小队进入目标区。他们先是飞向东南,平安地飞过福安机场上空,然后再飞向东北并飞返原地,北越人终于上钩了,尽管时间比预料的要晚一些。
奥尔兹上校对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叙述的:“战斗一开始,米格机突然从云层中钻出来。不妙,第一架钻出来的正好处于我的飞机后方,我想这更多的是巧合,不是事先安排好的。果然,一会儿又从四面八方钻出来许多飞机。”
奥尔兹作左转弯以抵消米格机所占的优势,并向位于左前方的第二架米格机发射了两枚AIM-7E“麻雀”导弹。这架米格机消失在云中,“麻雀”导弹未能击中目标。奥尔兹随即把注意力转到这一区域的其他米格-21飞机上。
“我又看到另一架从10点钟方向钻出来,从右向左飞来,也就是说,正好在我面前兜了半个圈子。当我攻击的第一架米格机消失以后,我打开加力,猛压坡度,以占据有利位置对付第二架米格机。我将机头拉起约45度,从米格机内侧切入。注意,它正在转弯向左飞,因此我再次将飞机拉起,向右作滚转,这一动作名叫“矢量滚转”,我拉到它的上方作半倒飞,等着它作完转弯。我算好时间,以便继续滚转到它后下方。当时我与米格机间的夹角为20度,距离4,500到5,000英尺。当时情况就是这样。老实讲,我不知它是否看到了我。我在它后下方,看到它在蔚蓝的天空中被太阳照出的轮廓。我发射了两枚‘响尾蛇’导弹,其中一枚切掉了他的右机翼。”
奥尔兹击落的这一架米格机使米格-21被击落的数目达到三架,而美机无一损失。奥尔兹小队的四号机用一枚AIM-9“响尾蛇”导弹击落了一架企图跟踪奥尔兹的僚机(二号机)的米格机。此时,二号机正在追踪另一架企图从另三架F-4式后面逃跑的米格-21。奥尔兹本人发射了两枚AIM-9“响尾蛇”导弹,但是导弹的红外传感装置出现误差,使其向阴云反射的阳光飞去。奥尔兹小队的二号机用瞄准具(飞机正前方)进行雷达跟踪,发射了两枚AIM-7E“麻雀”导弹,第二枚导弹制导准确,飞行了一英里半到两英里,正好在米格机的安定面前面爆炸,一个巨大的火球裹住了飞机。米格机打着滚进入螺旋,尾后拖着黑烟,穿过阴云坠落。
尽管遭到打击,米格-21仍旧从云层里往外钻,显然是想在地面引导下实施截击。米格机在美机前后半球进行协同攻击,企图引诱F-4E驱赶后半球的米格机,这样,原先处于前半球的米格机稍微晚到一点,就正好处于有利的正后方位置。奥尔兹一开始作的垂直矢量滚转便使敌方的这种战术失去了作用。但是击落三架敌机后,奥尔兹小队油量不多了,只好返航,这时“福特”小队正好进入战区。
“福特”小队由小詹姆斯上校带队,于下午3点05分到达战区,他们受到攻击的样式同奥尔兹小队一样,即两架米格-21从10点钟方向、第三架从正后方下侧发起攻击。詹姆斯上校一开始就转弯攻击10点钟方向的两架米格机,但并不知道还有一架米格-21从尾后进入攻击位置。他在后来作证时,以此为例说明北越采用这种战术的效果以及双座机的优点。这架米格-21实际上已进入了向“福特”小队的3号机和4号机发射“环礁”导弹的范围以内,此时詹姆斯的后座飞行员才发现了来袭的敌机,赶紧呼叫驾驶员作防卫性的急转弯脱离。
五分钟后到达的下一个小队的代号是“漫步者”,由约翰·B·斯通上尉带队。在斯通亲自追逐正在前面的两架米格-21的同时,突然又有一架米格机吐着火蛇呼啸而过。他们在作规避动作时,僚机掉队了,当时僚机误把“漫步者”4号机当成了长机。斯通继续追逐那两架米格-21,发射了三枚AIM-7E“麻雀”导弹。他不知瞄准具锁定了没有,就用瞄准具的光环套住米格机,使第二枚麻雀击中了机翼与机身接和的翼根部。米格机燃起大火,飞行员跳伞,在云中徐徐下降。
当时已经击落了六架狡猾的米格-21飞机的“漫步者”小队,继续在布满飞机的天空中追逐着米格机。3号机用导弹制导雷达盯住了一架米格机,并同时发射了两枚AIM-7E“麻雀”导弹,第一枚未进入制导,第二枚随米格机一道飞入云层,未能看到战斗的结局。
后来斯通又发现了更多的米格飞机。右前方12英里处有三架,在左侧或左前方3英里处又有两架。正当斯通转弯去对付左面的米格机时,3号机报告斯通说在其尾后还有一架米格机。斯通向尾后看了一眼,正好看到在700英尺处一架米格-21正在开火射击。30毫米航炮炮口喷着火舌。
当斯通作急转弯规避米格机攻击时,2号机和4号机对另外两架米格机开了火。米格机为了避开美机的攻击,它们分开了,一架向左下方、另一架向右上方飞去。斯通的僚机“漫步者”2号机发射了两枚AIM-7E麻雀导弹,一枚命中了,使那天击落敌机的数量达到7架。
追逐另一架米格-21的4号机,发射了两枚AIM-7E“麻雀”导弹,但均未命中。于是他把武器开关扳到“热寻的”位置,又发射了两枚AIM-9B红外制导的“响尾蛇”导弹,但都差一点命中。他又发射了导弹,但为躲避米格机的攻击,他向右做急转,所以无法看到导弹的飞行轨迹。
3号机发射一枚“麻雀”导弹后,那架米格机赶快急盘旋下降规避,后来形势对3号机不利了,一架米格-21向他发射了大量的火箭和30毫米炮弹,但他向左转弯逃跑了。由于天气不好,东队无法从东京湾进入目标区,因此也就无法同米格机交战了,那天的战绩是米格-21被击落7架,这个数字几乎占北越米格-21的一半。据情报部门估计,1966年底,北越空军参战的米格-21大约为15架,还有一些飞机尚未开箱组装。“波洛”战役表明,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美国飞行员是能够同日益发展壮大的北越空军较量的,并能将其击败。“波洛”战役是美国在北越上空首次占绝对优势情况下展开的一场空战。
北越蜇了你一下:“他们不会立即置你于死地……” 北越挨了重重一击,但却没象以往那样斗志消沉下去,相反在第二天上午,米格机又象一群从蜂房里涌出来的恼怒的蜂子一样,恐吓和骚扰在北越上空正常执行任务的RF-4C气象/侦察机。侦察、监测气象对于制定突击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执行此项任务的飞机可以监测和监视可能的攻击目标周围的气象情况和地面军队的活动情况。
在“波洛”战役之后的两天中,即1月3日、4日,由于米格机的攻击,美国无法实施侦察任务。于是,美国决定设置一个类似“波洛”行动那样的骗局,来对付米格机的威胁,充分利用米格机的频繁骚扰,希望再能发动一次空袭。
1月6日,两架真正的战斗机F-4C代替了执行例行侦察任务的RF-4C,这次行动很像“波洛”行动,但规模要小得多。这两架F-4C以密集队形沿气象/侦察航线飞行,使对方的雷达操纵员认为是一架RF-4C,目的是引诱米格机出动。果然像往常一样,北越引导四架米格机前来拦截入侵者。两架F-4C迎战了米格机,击落了两架,进一步削弱了米格-21的实力。
“使你更有力量……” 季风季节,浓云密布,暴雨倾盆,能见度极差,使得一月底二月初美国在北越上空的行动次数大大减少,只有在短暂的晴天里才能实施大规模突击活动。虽然倾盆大雨也给地面部队的运动带来了困难,但是北越支援南越叛乱分子的人员和物资却丝毫没有减少。低云对驳船和卡车的活动十分有利。他们不必担心攻击机会像在晴天那样一直在公路上和航道上巡逻。
3月份,天气开始放晴,美军发现高炮的数量从1966年预计的5,000门激增到7,000门,其中有1,200门是雷达瞄准的。新的高炮中有百分之六十是高效能的37毫米和57毫米炮。高炮的数量增加了,地空导弹亦不例外,SA-2导弹阵地估计大约有30个,每个阵地上有六个发射架。
到1967年4月,北越空军估计已拥有97架飞机,这是当时达到的最大数量。这些飞机当中除有少量的米格-15外,还有75架米格-17,16架米格-21,以及6架伊尔-28中程轰炸机。随着飞机数量的增多,米格机部队的飞行员数量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4月份是1967年第一个好天气的月份,美机与米格机交战50多次,击落敌机9架,但自己也损失7架,这证明北越飞行员技术日益成熟了。每次前来截击美国攻击机的米格机多达16架。为了对付这种情况,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首次批准轰炸驻有米格机的和乐和夹市机场。截至5月份,共有26架米格机在地面上被摧毁。
5月份美机继续每天同米格机交战,现在形势变得对美机有利。到了6月份,美国空军与北越空军的击毁率为5:1,美国占优势。因为北越空军不断派米格机进行空战,所以一个接着一个的米格机场被列入空袭目标。但是6月5日一天内就损失了三架米格机,北越终于罢手了。截至当时为止,除了在地面上被摧毁的以外,已有54架米格机在空中被击落,而美国只有11架飞机被米格机击落。
许多米格机于6月份转场到了中国的机场,以免在地面上被摧毁。此后,美国飞行员就很少在空中见到米格机了。
1967年的美国新式武器
F-4D“鬼怪B” 1967年,美空军开始在越南使用F-4D“鬼怪”式飞机。开始F-4D型飞机上装有经过改进的轰炸计算机和瞄准具。新型瞄准具可利用稳定的雷达测距器计算空战所需的前置量,它能自动计算飞机和目标的弹道,指示飞行员应飞的航向,只要飞行员将机头对准目标,其“火神”式航炮即可命中目标。
1967年6月2日,F-4D开始参加空战,三天后取得了首次胜利。第一批取得战果的F-4D飞机属于美国空军第555战术战斗机中队。
“火神”式航炮 1967年5月,美空军装备了一种新型航炮,SUU-16。这种M-61A1型20毫米“火神”式航炮装在F-4D机身中心线下的一个吊舱内。最初设计的F-4“鬼怪”式飞机只带空空导弹,这样做的理由是要采用远距空空导弹的新技术,近距空中格斗已经成为过去的事了。
新式“火神”式航炮弥补了导弹在近距无法使用的缺陷。F-4飞机加装航炮的头一个月内就击落了3架米格机,到1968年4月1日停止轰炸前又击落了7架。这些事实表明,这种航炮的效果是良好的。
“白星眼”式滑翔炸弹 美国海军于1967年3月首次在东南亚战场使用了“白星眼”式滑翔炸弹。
“白星眼”滑翔炸弹长约11英尺,直径1英尺,装有垂直安定面,以保证准确地滑翔,它利用电视制导系统飞向目标。飞行员首先将炸弹的制导系统对准座舱中经过改装的雷达电视荧光屏上的特殊的深浅对比临界点上,这样“白星眼”滑翔炸弹头部的制导摄像机就对准了地面上的那个点,然后飞机就可以在对方火力有效高度以上投下炸弹,随后脱离,尽量减少飞机暴露在高炮火力下的时间。
飞行员不间断地接收来自炸弹制导摄像机的电视图像,直到炸弹命中目标。如果需要,飞行员可修改炸弹的弹道。“白星眼”式滑翔炸弹不但能提高轰炸机的生存能力,而且还能提高炸弹的命中精度。这意味着只消派出几架飞机就可顺利完成任何指派的任务。
5月19日,在一次使用“白星眼”式滑翔炸弹的攻击任务中,发生了自战争爆发以来海军参加的最大规模的一次空战。那一天从“好人李查德号”和“小鹰号”两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海军飞机,执行“A”级(最大规模的)突击任务,前去轰炸河内热电厂,因此导致了大规模的空战。
两架A-4“天鹰”式飞机接受了向热电厂的窗户里投掷“白星眼”炸弹的任务,这个严密防护的目标的最薄弱的地方就是窗户。为了压制高射炮火,海军航空兵第24战斗机中队的6架F-8E战斗机在A-4飞机之前到达目标区。除此以外,“小鹰号”上的舰载机还对附近一个卡车停车场进行了牵制性突击,以转移北越的注意力,使其防空武器应接不暇。
北越空军的米格-17在美主攻机群突防时进行了截击,其中一架被菲尔·伍德上尉驾驶的F-8击落。A-4飞机用突然降低高度的办法增大速度并拉开了与米格机的距离,在最后10英里的航程里他们在超低空飞行。密集的高射炮火和SA-2导弹布满了天空,击落了两架护航的F-8。但A-4则成功地将飞机拉起向目标投下了“白星眼”炸弹。海军航空兵第24和第211战斗机中队的F-8向10架企图追赶A-4的米格-17实施了截击,同米格机展开了一场混战,从“树顶的高度一直打到4,000英尺”。保尔·斯菲尔中校咬住了一架米格-17,很快就将其击落。他的僚机,J·B·巴博·李上尉也打下了一架米格-17,A-4顺利地飞过山岗回到了海上。
EC-121型雷达监视飞机 1967年8月,经过改进的载有一部高性能雷达的EC-121空中预警雷达监视飞机投入使用。早在1965年4月第一架F-105飞机被击落后,美军就开始使用了EC-121。美国从空中进行雷达监视,就能在北越空军的地面引导截击雷达覆盖的范围内与之抗衡。尽管综合防空雷达网使北越一开始具有较大优势,可是自从EC-121飞机开始在老挝和东京湾上空盘旋活动以后,再加上海军定位识别警戒区的巡逻哨艇收集的电子情报,美军就得以监视北越上空的大部分飞机的活动情况了。早期的EC-121高空性能较好,但在低空,由于雷达信号通常受到地面反射回来的杂波的干扰,故性能不佳,然而,大部分激烈的空战是在超低空至几千英尺的范围内进行的,在这个高度范围内,雷达性能一般都很差;在防空区外的远距离上,性能就更差。
经过改进的EC-121飞机称为EC-121M“铆钉头”式飞机。即便在杂波多、雷达无法看到飞机的情况下,该机也能指示米格机的位置。这是因为EC-121具有先进的敌我识别能力。
米格机又开始活动了,夺取空中优势的第三阶段 1967年6-7月间,米格机几乎销声匿迹,只让高炮和地空导弹来对付“扬基海盗”。就是那些敢于升空活动的米格机,也总是同美国突击编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它们只是来进行训练和截击练习。随着对北越的轰炸日益猛烈,美机的活动范围离河内越来越近了。
在7月下旬一段短暂时期内,米格机的活动变得积极起来,同“好人李查德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海军F-8飞机进行了缠斗。7月21日,海军航空兵第24战斗机中队的8架F-8C和第211战斗机中队的1架F-8E共击落了4架米格-17,使舰载机联队击落米格机的数量翻了一番。
8月份,空战又激烈起来了。米格机又大量出动与美机争夺空中优势。他们采用了一种充分利用护航的F-4的弱点的战术。北越空军先是引导米格-21飞机在超低空飞行,隐藏在山脊后面不让EC-121M、海军雷达哨艇和执行反米格战斗巡逻任务的F-4飞机上的雷达发现,这样一直飞到与美机并行的位置,在目标稍后一点儿。一旦米格-21飞到突击机群的后面,地面截击控制员就立即让它以最大速度爬高到攻击位置。
如果上述行动实施得当,当米格机进行高速攻击时,美国飞机几乎得不到或根本得不到预警时间。米格-21的起始爬升率大约是每分钟30,000英尺,因此在30秒或不到30秒的时间内即可以爬至攻击位置。这样在“环礁”导弹飞离米格-21的导轨之前,从EC-121M飞机上的旋转雷达和雷达哨艇的雷达荧光屏上只能看到几个快速移动的影子。
即便有预警时间,米格机的体积那么小,也很难发现。飞行员进行规避时连看到米格机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逃脱它的攻击了。米格机攻击之后就俯冲脱离,护航的战斗机根本无法飞至其尾后。
8月23日,美空军在执行轰炸安员调车场的任务中第一次尝到了这种新战术的滋味。两架米格-21从25,000英尺高的阴云上面突然冒了出来,向执行反米格战斗巡逻的美机各发射一枚“环礁”导弹。带队长机是第2连的阮文国(音译)上尉。
米切尔·奥康纳在他所著的《黄星王牌飞行员》一书的“空战”一章中是这样描写的,“米格机在低空增速,地面截击控制员不间断地向米格机提供美机的最新数据,并引导北越飞机到达美国飞机尾后的位置。米格机打开加力爬到25,000英尺,然后从云中俯冲下来,突然向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的一个F-4D小队发动攻击。阮上尉和他的僚机各发射一枚“环礁”导弹,一枚飞向F-4长机,另一枚飞向4号机。由拉里·卡里根上尉和查理士·雷恩中尉驾驶的“福特”4号机的尾喷管被击中,发生了爆炸。之后不久,由查理士·泰勒少校和罗纳德·西特纳上尉驾驶的“福特”1号机也被击中,炸成了一个大火球。人们看到三个降落伞徐徐飘向地面。“
人们在发现米格机之前,两枚“环礁”导弹就命中了目标;没等人们反应过来,这两架“蓝色匪徒”就逃得无影无踪了。
突击机群中少了两架执行反米格战斗巡逻任务的F-4飞机,在突击安员调车场时遭遇到更多的米格机。整个天空一下子到处都是米格-17、米格-21、F-4和F-105。一架F-4向一架飞机发射了两枚AIM-7“麻雀”导弹,结果被打的是一架F-4,而不是飞行员认为的米格机,直到导弹进入了跟踪,驾驶员才弄清真像,感到十分害怕,他赶快让后座的武器系统军官解除了导弹跟踪,让那两枚导弹沿着弹道飞去了。与此同时,几架米格-17咬住了几架刚刚脱离轰炸航路的F-105,并用航炮击伤其中一架。另一架打算追击F-105的米格-17发现自己成了戴维·B·沃德罗普中尉的那门愤怒的20毫米航炮的靶子。沃德罗普驾驶F-105正要脱离目标,突然发现另一架F-105处境不妙,于是他打开加力靠近了米格机,随即开了火。他对当时情况是这样描写的,“不一会几,它的翼尖和机翼中部冒火了,它开始向右作慢滚。我放慢速度再次开火。它继续向右滚,撞地后爆炸了。”
奥尔兹上校目睹了这一场面,事后他说,“太漂亮了。米格-17尾喷管冒着火向地面栽去。尾喷管冒火不是因为打开了加力,而是着了火。那架体积巨大的F-105飞机紧跟在后面,机头喷着火焰,就像一条大鲨鱼追一条小鱼一样。”沃德罗普那天并没就此罢手,他从两架米格-17后面向前赶去,几乎从正侧面开了火,开火的角度为85度,距离为3,000米。他的20毫米炮弹击中了目标,后来米格飞机钻入云层不见了。他滚转倒飞,从云的另一端钻出来时,又抓住了目标。他在作机动动作过程中发现瞄准具上稳定飞机姿态的陀螺仪在不停地抖动,瞄准具失灵了。沃德罗普在不用瞄准具的情况下开了炮,炮弹击中了座舱后面,米格机爆炸了。
那一天以米格机击落两架执行反米格战斗巡逻任务的F-4D,一架F-105被航炮打成重伤而结束。北越空军的米格-17被击落两架,击伤一架。
为了减少因美军不间断地突击米格机场造成米格机在地面受到损失的数量,北越空军在越南境内只留了20架米格机,其余飞机均转场到中国南方的机场,因为那里是禁区,不会遭到攻击。米格机每天都从中国飞至北越的机场,把那里当成拦截的中转站。实施截击后,立即返回中国,以防在地面受损失,北越空军利用中国这个庇护所,可以在空中安全地训练飞行员,完善其战术,不会受到美机的干扰。
8月底,约翰逊总统下令禁止轰炸河内周围的禁区。从8月24日起禁炸10天,给北越以时间,使之对美国的和平倡议做出响应。到了预定时限,但河内仍未做出答复,于是时限又进一步延长。停炸期间,美机和米格机的遭遇减少了,美国海军和空军都没有取得战果。
停战谈判破裂后,突击目标表里又增添了10个新目标,其中9个在河内和海防禁区以内。
10月末,美国终于下令突击福安机场。这是北越空军严密设防的主要机场,也是实施地面引导截击作战的中心。美军预定在10月25日这一天对这个过去经常飞越、但从未突击过的主要的米格机场进行首次突击。
美海军和空军飞机协调一致地对福安周围的强大防空兵器进行了压制。首次突击成功地摧毁了地面上停放的4架米格-21和4架米格-17,此外还可能击伤一架米格-15。在空战中还击落一架米格-21。这架米格机先是被威廉·L·科克少校驾驶的F-4发射的一枚AIM-7“麻雀”导弹击伤,后来又被科克少校用20毫米航炮击落的。
即使福安遭到了突击,米格机的活动却仍然很活跃。10月26日米格机又被击落4架,其中3架是被美空军的“鬼怪”式击落的。另一架是被海军F-4击落。
1967年秋:任何措施都无法阻挡
由于美国对北越恢复了轰炸,因此米格机继续在新的空战当中抗击美突击机群。美国空军现在已得到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批准,可以轰炸除嘉林国际机场之外的所有米格机场,米格机则奋力保护这些机场。
美机除了遭到米格机的顽强抗击外,还受到北越综合防空体系中其他兵器的袭击。例如遭到保卫“铁三角”心脏地区目标的前所未有的大量地空导弹的抗击(“铁三角”指由太原、河内、海防三地构成的北越工业心脏地区)。挫败地空导弹越来越感到棘手。北越开始拥有最新式的SA-2跟踪雷达,即“扇歌F”雷达。这种雷达具有电子光学跟踪能力。这种雷达大批运到北越,以抵消美机实施雷达干扰所造成的影响。
“扇歌F”系统具有高超的电子光学制导能力,即使在遭到强烈雷达干扰的情况下,操纵员也照样能发射SA-2导弹。除此以外,它采用的是被动光学工作方法,使“野鼬鼠”飞机捕捉不到“扇歌”雷达发出的波束,从而也无法向其发射“百舌鸟”导弹。这种电子光学装置可使SA-2导弹攻击3,000英尺以下的目标,而老式的雷达在这一高度因受到雷达杂波干扰而无法工作,随着新式“扇歌”雷达的使用,美国飞行员再一次在战术上处于劣势。
米格机的战术:打成平手 到了1967年底,美国飞行员又击落了8架米格截击机。1967年8月里,美国曾占有明显的优势,当时北越空军损失了24架米格-21,而美军只损失6架飞机。但北越空军逐渐将比分追平。现在,北越飞行员当中不只一人声称曾打下几架敌机,据说有的人打下敌机的数量在五架以上,成了王牌飞行员。从1967年8月到1968年2月这半年期间,美军共损失了18架飞机,而只打下5架米格-21。
虽然如此,但是在这六个月中,美国重创了米格-17飞机,共击落17架。12月9日,美机执行轰炸越池和天松两个调车场的任务时发现米格机又搞出一种新战术,即米格-21和米格-17在攻击美国突击机群时进行了协同,它们从不同方向多次进入实施攻击。
米格机采用的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实施攻击的战术,使执行反米格战斗巡逻任务的美机在发现米格机和不间断地进行观察上变得十分困难。这种新战术是如此有效,以致在执行一次任务中有两个编队的突击飞机被迫把炸弹投掉,以便在对方精密安排的攻击面前进行自卫。
米格机同综合防空体系中其它兵器相互配合实施协同攻击更为娴熟,人们对此已看得十分清楚。这不但表明北越飞行员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而且表明防空作战的指挥员策划这种攻击的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美国飞机单单被米格机击落的数目与米格机、高炮和地空导弹共同给美机造成的损失和比,已从1967年的8%上升到1968年头三个月的22%。
米格机通常实施双机攻击,采用双机跟进队形,如果美机对前一个双机组实施攻击,那它们就会受到前后夹攻,前一个双机实际上是个诱饵。空中格斗一旦展开,米格-17就利用自己优良的转弯性能,在美军突击编队的主要攻击目标附近作车轮状盘旋飞行。米格机的这种盘旋飞行的地点通常距离高炮阵地不远,这样,高炮可伏击追击米格-17的美国战斗机。北越增加了保卫各个目标的SA-2导弹的数量,并发射了空前数量的导弹,以弥补效能下降了的雷达之不足。美国飞行员一天之内要规避的导弹数量多达60枚。虽然如此,但美国的电子对抗的效能还是很高的,尽管北越发射的导弹数量增加了三倍,而SA-2的击毁率却从1966年的2.8%降为1967年的1.75%。
1968年1月14日,两架米格-21击落了一架EB-66C飞机。遭受这次损失后,面对日益增多的抗击活动,EB-66C干扰机的盘旋区从“铁三角”移到了更为安全的老挝和东京湾地区。虽然在更远的地区盘旋飞行更加安全,不必担心米格机的攻击,可是干扰的能力和效果却降低了。北越用米格机来抗击综合防空体系中其他兵器受到的这一威胁,这一手确实奏效,降低了EB-66C支援干扰机的效能。
1968年的首次有战果的空战无疑是整个战争中最出乎寻常的交战之一。那一次空战发生在老挝境内的一座叫做“L-85”的陆基雷达站上空,战斗是在一架直升机和三架活塞式轻型运输机之间展开的。L-85雷达站遭到了三架苏制安-2“子驹”式飞机的攻击,它们试图对雷达站进行轰炸扫射。一架美国直升机对此做出反应,双方机上人员手持轻型武器相互射击。在这场战斗中,直升机击落一架安-2飞机,接着又把另一架企图轰炸雷达站的安-2击落。第三架安-2在逃跑途中受到直升飞机的追击,被打成重伤,坠毁在距雷达站18英里处。
鉴于空中突击毫无成效,北越后来便派地面部队去攻占这个对引导美国轰炸机到达目标(尤其在季风季节里)至关重要的雷达站。
3月10日,北越军队与守卫雷达站的100名苗族士兵进行了激烈的肉搏战,最后终于占领了该站。
1月30日,美国和南越被迫对敌人发动的一次全面的地面攻势做出反应,在这次攻势中,敌人对南越所有的居民中心(包括西贡在内)发动了攻击。在头三天里,估计有7万名突击士兵对44个省会中的36个,6个直辖市中的5个,242个区首府中的64个,以及50个村庄和几乎所有的机场发动了攻击。
整个2月份,到处都在进行激烈的战斗,西贡和顺化最为激烈,甚至进行了残酷的巷战。但是北越的进攻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南越未因此而成为齑粉,相反他们表现极为出色,对自己和他们的共和国更加坚信不移。
从战术上来说这次春季攻势对北越是一场灾难。据估计,参加进攻作战的越共和北越部队中阵亡人数过半,然而重要的土地却未曾攻占。北越的武元甲将军并未达到任何他所宣称的目的,只有一点除外,即这次攻势尽管在战术上是失败的,但确实对美国的决心造成了重大的政治创伤。
约翰逊总统在厌战的美国面临大选之际,宣布美国于8月31日起停止轰炸20度线以北地区,以促使北越回到谈判桌上来。遭受战争创伤的河内正急切地希望减轻身上的压力,以便能休养生息,故而也急切希望获得时间。
北越政府第一次改变了对谈判所持的强硬态度。几天之后,美国又将停止轰炸线向南延伸了70英里,到了19度线。
1967年北越的损失超出了它的补充能力,在春节攻势中又损失了十万名士兵。对北越来说,同意谈判所获得的好处要比美国大得多。最直接的一个好处就是美国停止了对北方的轰炸,长远的好处是赢得了时间,用以向南方进行渗透和在南越训练干部。
在1968年停炸之后的漫长岁月里,美国趁巴黎和谈之机重新评价了自己的地位。美国新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提出了越南化理论,即让越南人在一线同***作战。具体的作法是增加南越军队的员额,加强其军事力量,并在采取绥靖政策的名义下,在乡间建立强大的基层机构,以对付***在农村的颠覆活动。
华盛顿开始重新武装南越军队,提供了M-16步枪、M-60机关枪、M-79掷弹筒、迫击炮、榴弹炮、装甲车、直升机和喷气式飞机等,美国还开始实施大规模训练南越军队的计划,目的是重新训练南越军队,并训练南越军队其他专业人员,而这些人员过去是依靠美国提供的。
1967年12月,美海军在战区内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攻击飞机,即A-7A型“海盗”式飞机。海军航空兵第147攻击机中队的A-7从“突击者号”航空母舰起飞,参加了12月4日对荣市附近的桥梁和公路的突击。
A-7是一种亚音速飞机,从外表看跟F-8战斗机差不多,但载弹量大,航程远。同其前辈A-4和比,A-7载弹量要大一倍,在载弹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航程大一倍。
1968年3月中旬,美空军在泰国打卡里空军基地部署了一种可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和夜间执行任务的飞机,这就是F-111改进的F-111A,它是一种高性能的战斗轰炸机,其空重达46,172磅。
在其机内的小型武器舱里和八个翼下外挂点上可携带30,000磅的武器和副油箱,这种大型可变翼攻击机的载弹量是F-4或F-105的三倍,可以高速在低空突防,并可突击远程的目标。
在三月和四月的一次名叫“战斗矛手”的行动中,F-111A飞机执行了55次突击北越严密防护目标的任务,其间被击落了3架,三月2架,四月1架。由于保养问题武器系统出现的故障,以及被击落而引起的名声不好等原因,F-111A飞机于1968年4月撤出战斗。
1968年,与米格机的遭遇和空战的次数大大减少,空军的F-4D与米格机交过几次手,在一月和二月共击落了3架米格-21和5架米格-17。然而北越也击落了许多美空军飞机,双方的战损率不相上下。
分析
尽管本章着重讲的是在北越上空的空中作战,但是读者不要忘记,主要的战斗是在南方的地面上打的。在南越,虽然我们采用飞机来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而且这些飞机具有强大的摧毁力,但由于南方作战的特点,其实际效能有所下降。北越陆军和越共很少在开阔地带作战,因为在那里美国空中力量很容易对付他们。美国使用了大量先进的指挥与控制和传感器武器,以确定行踪不定的北越陆军和越共侵略者的准确位置。然而,越南人在茂密的丛林的掩护下,主动出击,美军实际上对他们是无法进行空中监视的。
造成近距空中支援作战中出现逆转的种种障碍也影响了空中阻滞作战。美国通过空中阻滞行动对穿行在老挝和柬埔寨密林中的大批补给品运输队实施攻击。他们为此专门设计了用来执行复杂的阻滞任务的飞机。在使用的一系列武装运输机中,AC-130“幽灵”式性能最佳,用它们来探测部队的运动情况,以及摧毁沿胡志明小道运送的物资非常有效。机上安装的微光光电传感器和红外跟踪装置,可在夜间准确地发现向南运动的车辆。
在很多情况下,美国采用大面积轰炸的方法封锁像穆嘉山口那样的阻塞点(穆嘉山口是北越通往老挝和柬埔寨的主要路口)。只消几架B-52即可将几英亩的地区摧毁,这样做的目的是摧毁补给品贮藏处和可疑的北越军队驻防处。对北越的轰炸经常停,而且一停就是几个星期,但是在整个战争中,对位于老挝、柬埔寨和南越境内的胡志明小道的轰炸却从未停止过。
在1968年春季大规模的春节进攻作战期间,空中力量使得美军赢得了胜利,而且使美国空中力量在这次作战中能有机会攻击固定阵地上的北越和越***队,并重创了发动春节攻势的入侵者。评价对北越的轰炸效果时,必须考虑到这一情况,即在空中力量的使用上美国给自己作了许多限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苏联和中国直接进行干涉,如果中苏进行干涉,这场有限战争就可能扩大为超级大国间的直接对抗。因此,美国飞行员只好严格按照交战规则和限制行事。这样做产生的直接后果是,空中作战活动的威力受到削弱,与北越的这场战争打成了一场消耗战。
北越防空体系的增强无疑受益于美国循序渐进的轰炸战役,它在基本上没有受到阻碍的情况下成长为综合性的防空体系,使美国飞机遭受到巨大损失。在为期三年的轰炸活动中,北越防空体系共击落了900多架美国飞机,其中被高炮击落的有700多架!被SA-2“导线”式地空导弹击落的100多架,被米格机击落的有50多架。当读者们回想起1964年东京湾事件之前,北越的防空体系只包括为数不多的几部雷达和高炮时,这些统计数字就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
美国为了避免误伤苏联顾问,把正在建造的SA-2导弹阵地列为禁止攻击的目标。除此之外,河内、海防等主要城市以及沿中国边境的缓冲区也被列为禁区。这些地方成了北越补给品和防空阵地的庇护所。
另外,美国以停炸诱使北越进行谈判的作法,为北越提供了改善和重建防空阵地的机会。北越的抗战决心和美军在作战方面的许多限制以及停炸等情况,削弱了美国在军事、技术和经济上享有的优势,使北越得以在遭受猛烈空袭的情况下,从事长期抗战。
空中作战的战术与技术 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空中作战的战术与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进行空战以来的历次战争中的情况是一样的。雷达,这个在1940年不列颠之战中首次使用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无形的盟友,在北越的空中作战中也起了重大作用。
北越整个防空体系依赖许多雷达站为其提供来袭美国飞机的远程预警情报、制导SA-2导弹、协助大口径高炮瞄准射击,以及充当地面引导截击网的眼睛,引导米格截击机进入攻击位置。对这一庞大的、作用相互关联的雷达体系的价值无论怎样估价也不会过分。
越战早期的教训是,尽管现代喷气战斗机的速度增大了,但高炮却仍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武器。事实上,在3,500英尺以下飞行无异于自杀。到了1968年,美国飞机为了尽量减少暴露在无处不在的高炮火力之下而采取的办法有二,一是在飞临高炮火力密集地区时,飞行高度不宜太高!二是使用当时拥有的电子对抗设备,以减低大口径高炮雷达火控系统的效能,大口径高炮的射高可达到美机通常飞行的10,000到15,000英尺的高度。
急剧改变航向和高度也可破坏高炮的目视瞄准。这些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存能力,但是仍然未能使飞机完全摆脱高炮的威胁。1968年美机损失的总数当中,被高炮击落的仍占绝大部分。
这些统计数字使全世界的防空计划人员不得不重新认识到,高炮是防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将被导弹取代的陈旧武器。
另一方面,首次在北越露面的SA-2“导线”式地空导弹却有点令人失望。SA-2导弹1965年7月首次使用后,在技术上确实使美国大吃一惊,迫使美国在研制出挫败它的电子对抗手段之前不得不改变战术。一开始,美国飞机采用低空飞行的办法,飞行高度低于SA-2导弹3,000英尺的最低作战高度,但这样一来又容易遭到高炮的杀伤。但是不到一年,美国飞机就装备了可提供附近的SA-2雷达活动情况的雷达跟踪预警装置。
有了这种雷达预警装置,再加发现导弹发射后及时进行机动规避,美国飞行员就可甩掉SA-2导弹。采用雷达跟踪预警装置后,美国飞机又可以在有利高度上飞行。这样不仅高炮的威力减弱了,而且飞机耗油量减少,更便于实施战术协同。
为了更有效地干扰SA-2导弹、高炮和探测雷达,美空军采用了EB-66远距干扰飞机,此外还采用了一套干扰吊舱,如ALQ-71,ALQ-87和ALQ-101以及其它。ALQ-72吊舱用来干扰敌机载火控系统,如米格-21的“旋转扫描”雷达。
在越南部署的F-100F和后来的双座F-105F/G等飞机都装有专门跟踪敌雷达的雷达探测装置。一旦探测到敌雷达,这两种飞机就和其他飞机一起,用“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和其他武器将其摧毁。
海军采用自己的电子对抗手段对付SA-2导弹、高炮和米格机的威胁。除雷达跟踪预警装置外,海军飞机还安装了金属箔条撒布器,机内还安装了欺骗/回答式电子对抗设备。EA-6A、EA-8、EA-1F和海军陆战队的EF-10B等远距探测干扰飞机,产生的电子干扰杂波可有效地压制或欺骗北越的雷达,干扰地面引导截击系统的通信联络。装备“百舌鸟”导弹和常规武器的战术飞机——“铁手”小队,为海军提供了在实施空袭之前压制防空兵器的能力。
同SA-2导弹的斗争发展成了一种变化多端的对抗与反对抗的态势,其间双方都采用了新技术和新战术来压倒对方。随着美国对抗措施的改善,SA-2导弹的威力日益下降,但它确实逼着美国动用了大量的飞机来对付它,如执行“野鼬鼠”和“铁手”任务的飞机。在很多情况下,SA-2导弹迫使飞机为了规避它的攻击而将炸弹投掉。这样飞机就无法完成任务了,而且还会遭到防空体系其他兵器的攻击。不管怎么说,当这种像电线杆一样大的导弹尾部拖着火焰飞向天空时,那种可怕的情景总会分散美国飞行员的注意力的。
夺取空中优势的战斗 北越的米格机是其防空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性能在历时三年的“滚雷”轰炸战役中得到了很大改进。米格机与庞大的地面引导截击网密切协同,行动十分灵活。
到了1966年底,也就是北越空军首次进行空战以来仅仅过了一年,米格机就成了美军实施轰炸战役的重要障碍。米格机凭借雷达探测面广的优势,被引导到美国飞机的后半球,占据有利的攻击位置,对美机实施突然袭击;如果形势不利,则可脱离战斗。
米格-17和米格-21是北越空军截击机的主力。亚音速的米格-17主要在较低的高度上活动,通常作为防御点状目标的截击机使用。米格-21通常在美攻击机进入轰炸航路之前发起攻击,目的是迫使其丢弃炸弹。
攻击机在飞抵目标之前,最容易受到攻击,因为它必须按事先预定的航线飞行,以便捕捉目标,进入轰炸航路。如果米格机没有能够迫使攻击机在抵达目标前丢弃炸弹,它们将暂时退出战斗,等攻击机飞临目标上空时,让高炮和SA-2导弹来对付。此时更多的米格-17则在目标的另一侧,待机攻击战斗中受伤的美攻击机。
速度达到马赫数2的米格-21是北越最有效的截击机。米格-21的高速攻击很难探测和对付。北越的地面引导截击控制员熟知美国雷达的弱点,因此能够引导米格-21避开美国雷达的搜索,飞到攻击机群的侧翼。一俟米格机飞到攻击机群的尾后,控制员就命令其快速爬高,并发射“环礁”式导弹,美国飞机上的远距探测雷达几乎来不及探测和向攻击机发出警报。应接不暇的美护航战斗机很难目视发现从尾后高速接近的体积很小的米格机。
另外,随着越战的发展,米格机发动攻击的次数越来越多,协调得也越来越好,常常同时从几个方向进入攻击,或是采用鱼饵战术,把护航战斗机从易遭攻击的攻击机身边引开。到1968年停炸时,任何人都觉得米格机已是一支需认真对付的力量,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1965-1968年东南亚空战情况表击落敌机数被敌击落数美空军8641美海军3414美空军各型机击落敌机数F4C/D58.5F105D/F27.5美海军各型机击落敌机数F8C/E/J18F4B/J14A1E1A-4C1从1965年到1968年,美国飞机在空战中共击落了120架米格机,自己被击落了55架。前表列出了美国各军种的各型飞机在空战中击落敌机和自己损失的具体数字。(表中列举的“鬼怪”式和“雷公”式飞机有击落“半架”的情况,这是指在一次空战中F-105将一架米格机击伤,随后F-4将其击落,故各算半架)。
在北越上空夺取空中优势的战斗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65年4月—1966年3月 第一阶段是以米格-17击落两架美空军的F-105D开始的。北越空军主要的截击机是米格-17,美空军和海军则主要使用F-4“鬼怪”式和F-8“十字军战士”式两种飞机。北越没有什么有经验的飞行员,他们一般不主动出击。在这一阶段里,美国空、海军飞机主要突击远离米格机基地的北越南部和西部的目标。北越主要依靠SA-2导弹和高炮同美机对抗。因此在这一阶段没有发生什么空战,双方也没有什么战果和损失。
第二阶段 1966年4月—1967年7月 在1966年春季里,米格飞机开始截击美国攻击机群,试图迫使其丢弃炸弹,这种行动愈演愈烈。北越在这一阶段投入使用的米格-21携带高性能导弹,故对美国飞机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国则使用中空突防、雷达预警和电子对抗等战术和设备,降低了北越的SA-2导弹和高炮的效能,迫使北越更加依赖截击机。米格机虽然击落了一些美国飞机,但他们自身的损失更大。1967年6月,米格机和美机的战损率为3.77:1。
第三阶段 1967年8月—1968年10月 在1967年夏季里,北越完善了他们的综合地面引导截击网,同时,米格机也采用了新的攻击战术,以便对付美国的攻击机群和护航战斗机。例如米格-21,在地面截击控制员的精确引导下,对美国攻击机群实施超音速冲刺攻击,在1967年6月到12月期间,米格-21共击落了美机6架,自身无一损失。1967年7月到1968年3月间。这一战术和米格-17的低空作战战术都卓有成效,美国损失了24架飞机而只打下27架米格飞机。
尽管美军增加了护航兵力,并采用了新的编队队形,但是1968年10月31日在北越终止作战行动之前,美军的战损比仅略胜一筹。
美海军飞机的空战情况 在取得的整个战果当中,F-4“鬼怪”式独占鳌头,共击落敌机72.5架。但在海军飞机取得的战果中,F-4享有的优势地位却被其前辈,F-8“十字军战士”式飞机所占。F-8飞机在每次空战中的击毁率也最高,达到0.7。
F-8飞机内装有4门20毫米航炮,并可携带4枚“响尾蛇”导弹,故常常被人们称作“最后一种使用航炮的战斗机”。海军中装备较老式的F-8飞机的中队与只装备导弹的F-4飞机的中队之间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大部分F-8飞行员认为,体积较大的F-4飞机执行截击任务比遂行近距空战任务更为适合。F-8于1966年6月才击落了第一架米格机,几乎比海军的F-4在战争中首次击落米格机晚一年。但F-8总共只损失了几架,却击落了和当数量的米格机,从而显示了自己的威力。在空战中F-8是美国唯一的一种能在水平转弯中攻击米格-21和米格-17的飞机,除此以外,F-8飞行员的训练主要集中在空战的机动动作上,从而使飞行员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从战损比中可以看出来。F-4飞行员的训练则一分为二,既训练空战的机动动作,又训练截击。
尽管F-8飞机的翼载荷较小,瞬时间承受大重力加速度的能力较大,可凭借这两点有利的条件与米格机缠斗。但F-4的飞行人员发现“鬼怪”式飞机的推重比较大,可长时间承受大的过载,故可在垂直方向上同米格机较量(在空战训练中甚至可同F-8缠斗)并能战而胜之。在北越上空,F-4是一种威力很强的飞机,它的航程大,装备有雷达制导的“麻雀”导弹和先进的全天候火控系统,其杀伤力超过了F-8和北越的米格机。但是由于美军交战规则的限制,它在航程方面享有的优势并未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F-4的后座飞行员,即火控系统和雷达操纵员,被称为雷达截击军官,他是在近距机动格斗中极有价值的一位成员。虽然F-4的双座结构曾引起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到底是单座好还是双座好,事实证明许多F-4在格斗中幸免于难,都是因为有了警惕性很高的后座飞行员的缘故。通过早期的空战,人们发现,F-4飞机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少一门近距格斗用的航炮,另一个缺陷是,“响尾蛇”和“麻雀”导弹的性能也不尽如人意。这两种导弹本来不是用以对付高度机动的小型目标的,限制其发射范围的因素很多,如高度速度比、提前角、下视干扰等(AIM-7易受杂波干扰,AIM-9易受热反射干扰)。这些综合因素使导弹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使用,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偏出了发射范围。因此,导弹必须加以改进,飞行人员也需进一步训练,以便更加熟悉导弹的发射范围。
A-1和A-4两种攻击机亦曾击落过多架米格-17,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因为这显示出飞行员的进取精神和战术的效能。这两种飞机,特别是A-1,都不是用来进行空战的,但是飞行员具有高超的飞行技术和射击技术以及运用得当的战术,终于击败了米格-17。
1968年停战以后,海军就开始详细地研究空战的情况。研究报告(“奥特”报告)认为,北越空中作战的经验表明,只有空—空导弹是不够的,美国应重新重视近距空战这一领域内的问题。
在进行此类空战训练中,应让飞行员同不同类型的飞机交锋,并在格斗环境中发射导弹。海军根据这一建议于1969年成立了一所“战斗机高级枪炮武器学校”。
“奥特”报告还建议,下一代的战斗机在技术上必须认识到空中格斗的要求。“鬼怪”式飞机设计中放弃了的那些东西,诸如消取了的航炮、良好视野座舱和无烟发动机等均应加以恢复。
美空军空战情况 美空军打米格机的主要能手是F-4“鬼怪”式飞机,这种飞机仅仅服役了一年,就在1965年夏首次与米格机交锋。“鬼怪”式飞机原来是一种海军飞机,由于国防部要求各军种的飞机要统一化,空军才订购了它作为夺取空中优势的主要的战斗机。
空军的F-4飞机有两名飞行员,(后座飞行员叫武器系统军官)而不是像海军那样,配有一名飞行员和一名雷达截击军官。1968年空军的“鬼怪”式飞机击落了58.5架米格机,在两个军种当中名列榜首。
空军不久就发现了“鬼怪”式飞机在近距空战方面的缺陷,于1967年5月开始在一些飞机上加装20毫米航炮吊舱,并确定在即将服役的F-4E飞机的机身内加装航炮。外挂航炮吊舱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因为吊舱产生的阻力使油耗增大,机动性降低。但是从1965年到1968年,加装航炮吊舱的F-4C和F-4D两种飞机还是击落了10架米格飞机。
空军飞行员发现,不应同转弯半径较小的米格-17和米格-21进行水平转弯格斗,而应发挥F-4的加速性能和垂直爬升能力,这样才能击败北越对手。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避免在小速度情况下与敌交战,尤其不能同机动灵活的米格-17交战,但是F-4飞行员都乐意在低空作战,因为低空空气密度大,发动机加速性能好,飞机转弯性能也好。
F-4的推重比大,配有双人机组,并装有优越的雷达和远距导弹,可以弥补其体积大、发动机冒烟等缺陷。飞行员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使之终于战胜了米格机。
按照原来的意图,F-105“雷公”式飞机不是用来打米格机的,打米格机纯粹是出于自卫的需要,满载炸弹的“雷公”式飞机是米格机的主要攻击目标,F-105不得不经常杀开一条路才能脱离目标区。设计“雷公”式飞机时,是将其作为高速低空战术核轰炸机使用的。为了在越南执行突击任务而进行了改装,机身外部加装了炸弹挂架。驻在泰国的两个F-105联队承担了空军突击越南的任务的75%。幸好在F-105的设计中,机内装有一门20毫米“火神”式航炮,它能给米格机以致命的杀伤。F-105的机翼小而窄,谈不上有什么好的转弯性能,但在低空飞行速度很大。一旦投掉了笨重的炸弹,地面上任何武器也别想打中它。
F-105主要执行突击任务和“铁手”任务或“野鼬鼠”任务,即压制地面防空兵器,而从未承担过夺取空中优势的任务。即便这样,它仍击落了27.5架米格机,名列第二。1966年末米格机活动加剧以后,F-105装备了AIM-9“响尾蛇”式热寻的导弹,以加强自卫能力,然而导弹只击落了2.5架米格机,其余都是用20毫米航炮击落的。
引诱米格机进行交战是十分困难的,就像把越共和北越陆军引出丛林里的老巢那样不容易,这种情况使美国飞行员感到十分沮丧。
地面和空中的这种游击队式的作战是整个越南战争的一大特色。只有当形势对***有利时,他们才进行常规作战。1965年到1968年,美国在越南夺取空中优势的作战中之所以能取得2.18:1的战损比是由许多重要因素造成的。
空空导弹的效能 从1965年到1968年8月1日的这段时间里,美空军飞机共发射了442枚导弹,击落米格机52架,击毁率为11.7%。尽管这一原始数据材料未将有意在有效范围之外发射的导弹、可靠性低下或其他影响因素考虑进去,但结果确实说明,空空导弹的性能未能达到预期的指标。
美空军的F-4C、F-4D,美海军的F-4B、F-4J等飞机装备的都是雷达制导的AIM-7“麻雀”导弹。F-4同F-8一样,也可携带红外制导的AIM-9“响尾蛇”导弹。除此以外,F-4D还能携带AIM-4D“猎鹰”空空导弹,这三种导弹都是防御性武器,用于攻击机动性差的轰炸机。导弹本身同与之相配合的火控系统在使用和维护方面都比较复杂、敏感,要求也很高。
AIM-7D/E“麻雀”导弹机动性很好。由于弹头体积较大,并装有近炸引信,因此杀伤半径很大。这种导弹还可以全方位远距捕捉跟踪目标,其尾后攻击距离为5,000英尺到3海里,迎头攻击距离为12,000英尺到13海里。
但是这种导弹有许多缺点,所以在越南战争中的使用效能有所降低。用“麻雀”导弹实施攻击时,机组成员必须高度协调一致。空战时,飞行员在座舱内要做一系列的操纵动作,再加上产生的扭力和大过载,因此很难准确地发射导弹。由于麻雀导弹是一种主动雷达寻的导弹,因此从飞机锁定目标一直到击中,机组必须始终用雷达照射目标。如果高度机动的小型目标机的飞行员知道有敌机来袭,那么跟踪、锁定和连续照射这一整套动作就难以实施了。
此外,麻雀导弹捕捉低空目标较为因难,因为其制导系统常常把地面较强的雷达回波当作目标来跟踪。因此,AIM-7D/E的低空性能很差。
从1965年到1968年8月1日这段时间里,美空军的“鬼怪”式飞机共发射了224枚AIM-7D/E“麻雀”导弹,只击落敌机20架,击毁概率仅为8.9%。
AIM-9B“响尾蛇”空空导弹靠目标机的发动机和机身产生的红外线辐射寻的。这种导弹结构简单,重量轻,价格较便宜。飞行员发射时先打开保险,然后通过耳机监听导弹导引头捕捉到的目标的信号。
一旦导弹确实锁定目标后,飞行员按下发射按扭,导弹就飞向目标。然后飞机即可脱离,以便攻击其他目标,因为无需对导弹的制导提供任何其他信息。AIM-9B最小射程为2,000英尺,最大射程从4,000英尺到2.6海里,(视高度而定)。AIM-9B尽管操作简便,但也有许多缺陷。这种导弹必须在目标机尾后很窄范围内的追击航线上发射。“响尾蛇”导弹导引头的视野只有3.5度,观测角为正负25度。如果在有效发射范围的中心对毫无察觉的目标进行攻击,导弹命中概率和当高。米格-21使用的类似“响尾蛇”的“环礁”导弹的观测角很有限,被攻击的飞机只要做几个大过载机动转弯,即可轻易地摆脱这些导弹的攻击,因此,飞行员确定对机动目标实施攻击的发射位置是十分困难的。AIM-9B的非冷却硫化铅导引头对短波红外辐射很敏感,因此很容易错误地跟踪其他高强度的红外辐射源,诸如太阳、云层、地面热源、以及水面折射的阳光等。
AIM-9B的另一个缺点是,发射时飞机的过载有一定限制。要想精确地发射“响尾蛇”导弹,飞机就不能超过2个过载,否则红外导引头就无法跟踪目标。
尽管有这些不足,但AIM-9B仍是飞行员在空战中非常愿意使用的武器,因为它操作简便,可靠性好,捕捉目标能力强。美空军飞机从1965年2月到1968年3月共发射了175枚AIM-9B导弹,击落敌机28架,击毁概率为16%。
1966年美空军的F-4D飞机还装备了AIM-4D“猎鹰”式红外寻的空空导弹。这种导弹的操作程序同AIM-9B类似,只有一点不同。因为AIM-4D装有冷却的、更加敏感的导引头,所以机动性更好,可在较大过载状态下发射,其最小射程大约是2,500英尺,最大射程是1.2到3海里(视高度而定)。其缺点一是导引头保持冷却的时间只有两分钟;二是导弹必须实际击中目标才能将其摧毁。从1965年到1968年3月1日,美国在东南亚共发射了43枚AIM-4D导弹,击落敌机4架,击毁概率为10.7%。
由于设备复杂,可靠性差,环境限制以及导弹本身固有的缺点等原因,从1965年到1968年,在对付高度机动的小型战单机方面,空空导弹相对而言效果是不好的。
交战规则 如果在交战规则中没有对目标进行目视识别这一条规定,那么AIM-7“麻雀”导弹在中距离向上发射情况下的效果会更好。
由于要求对目标进行目视识别,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麻雀”导弹便无法进行远距离发射,这就大大降低了突然性,而突然性正是空战取胜最重要的因素。
政治因素 在1967年4月以前,美国禁止美机攻击停在地面上的北越米格机,这样便使北越可以选择交战的时间或地点,或只在有利于他们的条件下交战。当美机得到了许可直接攻击米格机的机场后,北越被迫处于防御地位。他们在地面和空中损失了大量飞机,只有采取把飞机疏散到中国或其他边远机场的办法了。这样一来,米格机对美国飞机的威胁便减弱了。
多用途飞机 美军没有一种专门执行夺取空中优势任务的最为理想的飞机,因此,被迫使用原设计用于舰队防空和其他多种用途的飞机来执行大部分空战任务。美空军、海军和陆战队使用的F-4B、F-4C、F-4D、F-4J等飞机作为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使用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其所携带的导弹是专门对付轰炸机的,机上未安装近距航炮,而且机动性也有限,这些都影响了飞机的整体性能。
罗伯特·D·格尔茨少校在一份报告中说:“显而易见,在飞行包线上大部分超音速阶段,米格-21在能量速率和过载方面享有极大的瞬时机动优势,在亚音速阶段,米格-21处于最大功率时,在上层包线部分享有持续的机动优势,并随过载的增大扩展到下层包线部分;另一方面在飞行包线上整个亚音速部分,F-4C在效率上享有持续的机动优势,此种优势可扩展到大部分超音速部分。”
在整个飞行包线上,F-4C只在航程和首次攻击的能力上享有压倒米格-21的优势。
为了弥补性能上的不足,F-4飞行员采取了“打了就跑”的战术,使自己的高能潜力和多种武器的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
美空军的突击活动 美空军对北越的阻滞活动始于1965年2月8日。那一天,南越空军和美空军的A-1“空中袭击者”式和F-100“超级佩刀”式飞机突击了北越的执礼兵营。参加“滚雷”战役的美空军飞机有A-1“空中袭击者”式、F-100“超级佩刀”式、F-104“战斗明星”、B-57轻型轰炸机、F-105“雷公”式、F-4“鬼怪”式、F-111A、以及B-52“同温层堡垒”式等飞机。
A-1、B-57、F-100以及后来短期使用的F-104等飞机都在北越上空执行过任务,但后来因地面防空力量日益增强,它们又先后撤出了战斗。在“滚雷”战役中,使用的主要攻击机是F-105“雷公”式,它是美国所生产的体积最大的单座单发战斗轰炸机,最初是设计用于投掷战术核武器的。F-105尽管体积大,但高空飞行速度仍可达马赫数2,它也是世界上低空飞行速度最快的飞机。该机内装有一门20毫米“火神”式航炮,在机外的五个挂架上和机内武器舱内共可载弹8,000磅。在执行远程“滚雷”任务时,F-105通常在一个武器舱内装一个机内油箱,再带两个450加仑的外挂副油箱,六枚750磅炸弹和两个干扰吊舱。
美空军广泛使用的另一种战术飞机是F-4“鬼怪”式飞机。这种双座双发飞机一开始是执行空中巡逻任务的,1965年中期开始执行突击任务或突击与护航的双重任务。F-4的载弹量和(或)外挂油箱的最大重量可达8吨。继F-4C之后F-4D也被派往东南亚,D型机装有改进的武器投掷系统和陀螺稳定计算前置量的射击瞄准具。
美空军于1968年8月在东南亚开始使用先进的F-111A型飞机,但经过短期的作战检验之后即撤离了,原因是这种飞机在技术上有缺点,保养困难,部队反映很不好。
B-52“同温层堡垒”式战略轰炸机也参加了“滚雷”战役。从1966年到1968年,这种装有八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对北越南部狭长地区内的目标实施了数千次轰炸。B-52每架可载28到30吨高爆炸弹,它们避开河内和海防等SA-2导弹密集地区和米格机活动频繁的地区,轰炸诸如运输网等目标。
随着地面防空武器威胁的加剧,美国空军改变了战术。在一开始的时候,亦即到达敌区之前,采用的基本战术是中空突防。然后从低空高速飞向目标,接近目标后立即跃升,随后进入俯冲攻击,最后在低空高速退出。这种方法开始很有效,但由于北越高炮数量的增加,而且找到了确定来袭飞机位置的方法,美国飞机被击落的数字开始增大。
为了避开中型和轻型高炮的攻击,美机又改为在中、高空突防,此外还利用EB-66C干扰机和规避战术以削弱雷达控制的高炮的威力。综合运用了上述方法之后,突防战斗轰炸机只有在进行俯冲轰炸的那一短暂时间内才会遇到中小口径高炮的威胁。
北越于1965年7月开始使用SA-2导弹,对在中、高空突防的飞机造成了威胁。北越至少向美空军突击机群发射了13枚SA-2导弹,美机被击落8架,击伤数架。由于SA-2导弹构成了严重威胁,美空军又改用在低空突防的战术,以规避这种新式武器的攻击。
但是,这样一来高炮造成的损失又增加了,因此突防高度又改到6,000到12,000英尺之间。随着经验的增多,飞行员发觉只要有足够的预警时间,SA-2导弹是能够规避的,美国的攻击机和执行反米格机战斗巡逻任务的飞机加装雷达寻的和预警传感器后,使发现SA-2导弹的机会大大增加。在执行突击任务时还使用EB-66C干扰机和“野鼬鼠”飞机,以降低SA-2导弹的效能或将其摧毁。
从1966年10月开始,攻击机上安装了电子对抗干扰吊舱。带吊舱的飞机组成四机编队,作为较大的突击机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带吊舱的飞机之间相互支援,以干扰SA-2的制导雷达和指挥高炮的火控雷达。这样,攻击机又得以在15,000到20,000英尺的中空(正好在大多数高炮的射程之上)突防。
为了保护突击机群免遭米格机攻击,以及进一步削弱地面防空武器的效能,美军还动用了F-4护航机、EB-66C远距干扰机、“野鼬鼠”压制机等支援保障力量,在1968年停炸之前,美军一直采用多种不同类型的飞机密切配合活动这种标准的突击战术。
美海军的突击行动 1965年8月2日北越鱼雷快艇攻击了“马多克斯号”军舰以后,美海军即出动F-8“十字军战士”式战斗机和A-4攻击机进行了报复。从这次东京湾事件一直到1968年10月31日停炸这段时间内,海军的战斗机和攻击机自始至终参加了对北越的突击。从1964年到1968年,海军使用的飞机计有,A-1“空中袭击者”式、A-3“空中战士”式、A-4“天鹰”式、A-6“入侵者”式、A-7“海盗Ⅱ”式以及F-4“鬼怪”系列飞机。
A-1“空中袭击者”式是一种大型螺旋桨攻击机,但在六十年代初仍同许多海军攻击机一起在一线服役。一开始A-1主要执行突击任务,但它易遭高炮、地空导弹和米格机的攻击,因此后来就不再担任突击防护严密的目标的任务了,改为为搜索与救护飞机护航。到1968年,A-1飞机已全部退出现役,由新型飞机取而代之。战争初期,A-3“空中战士”式轻型轰炸机曾被用来突击北方的目标,由于它又大又慢,易遭地面防空兵器和米格机的攻击,因此后来改为执行加油、侦察和电子对抗等任务。
由于小型的A-4“天鹰”式是海军主要的轻型攻击机,突击北越的大部分任务都是由它执行的。A-4飞机可携带炸弹、火箭和“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可执行突击、武装侦察和“铁手”压制防空兵器的任务。陆战队有几个中队的A-4飞机在南方实施近距支援,未曾到北方有严重威胁的地区活动。
A-7A“海盗Ⅱ”式飞机于1967年12月投入使用。这种在昼间能见度良好条件下活动的轻型攻击轰炸机的载弹量是A-4的两倍,在战区很受欢迎。
1965年7月,“独立号”航空母舰上的第75攻击机中队的A-6A飞机开始执行作战任务。A-6A“入侵者”式飞机装有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载弹量大、航程远,可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和夜间突击目标。海军陆战队的A-6A飞机除了突击北越20度线以南地区的目标外,还在南越执行近距支援任务。
美国海军主要利用F-4飞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都使用这种飞机)遂行战斗巡逻任务,尽管也用这种飞机执行压制高炮的任务和突击任务。另一方面,海军陆战队的“鬼怪”式飞机主要执行突击任务,为在南越作战的盟军部队提供近距空中支援,并突击北越南部非军事区以北的目标。
航空母舰在南中国海和东京湾的活动时间通常为几周到一个月,然后进行轮换休整和再补给。派飞机到北越活动的这些母舰一般在南越北部海岸外一个叫做“杨基站”的海域附近活动。
海军飞机一般来说采用的是前面讲过的空军的突击战术。开始时他们采用的是低空飞行剖面,后来为了避开广泛配置的高射炮火的袭击而改变了战术。飞行的最低高度上升到3,500英尺,他们采用配合突击的方法使防空武器应接不暇。同时采用多批次攻击的办法和一架飞机只进入一次的方法,以减少暴露在炮火之下的时间。EA-1E、EDA-3B型干扰机和使用火箭或集束炸弹压制高炮的飞机始终伴随突击机群活动。
1965年中期SA-2导弹出现之后,海军把A-1飞机从威胁严重的地区撤出,开始使用雷达寻的预警系统,并且在所有飞机上都加装了防御性电子对抗设备。A-6A用来在夜间或恶劣气候条件下攻击严密防护的目标,以减少暴露在米格机和防空兵器的攻击之下的机会。A-6A还使用“小斗犬”和“白星眼”等远距导弹以减少自身的暴露。
同空军一样,海军也认识到要减少损失并完成轰炸任务,必须装备电子对抗干扰机、远距干扰机和压制高炮、地空导弹的导弹。据此,通过实施快速反应电子对抗计划,再加上获得了SA-2导弹是可以战胜的经验,以及使用压制地空导弹的“铁手”小队,终于使地面防空武器击落美机的数量减少了。
1968年3月31日,美国停止了对北越20度线以北目标的空袭,不久,停止空袭的范围又扩大到19度线,这年夏天和初秋,美国飞机继续突击19度线以南的目标。由于米格机驻扎在北部,因此没有发生空战,但是高炮仍使美国飞机受到损失。
1968年10月31日,在北越实施三年另九个月的“滚雷”战役的轰炸活动终于告一段落。其间美空军、海军和陆战队的战术飞机共飞行304,000架次,B-52飞机共飞行2,300架次,对北越的目标投掷各种炸弹达643,000吨。
更新于:26天前
结论·第十
结论·第十作者:小隆·阿·诺迪安 ·美国出自————《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纵观空中战争的历史,可以看出,它一直是一种复杂的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飞行员驾驶的是利用脆弱的金属、木头和帆布制成的双翼机,时速可达100英里以上,飞行员必须巧妙地机动到敌机尾后,用机枪向它射击。 尽管飞..
1982年马岛战争·第九
1982年马岛战争·第九作者:小隆·阿·诺迪安 ·美国出自————《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阿根廷和英国之间进行了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战争,以争夺一群靠近阿根廷海岸、居民不到2,000的遥远岛屿的控制权。 战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阿根廷脱离西班牙统治而宣告独立的时..
1973年—1983年中东战争·第八
1973年—1983年中东战争·第八作者:小隆·阿·诺迪安 ·美国出自————《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虽然以色列和埃及,叙利亚之间的停火协议于1973年10月24日结束了大规模的赎罪日战争,但沿两条边境线的局部小型战斗一直持续到1974年。 1974年,有关国家在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帮助下进行了多次谈判之..
赎罪日战争:1973年阿以之战·第七
赎罪日战争:1973年阿以之战·第七作者:小隆·阿·诺迪安 ·美国出自————《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1973年10月发生的为期两个半星期的战争,是自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以来,阿以之间进行的最为凶残的战争。事先曾拟定周密的计划是此次战争的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埃及和叙利亚还决定在最为神圣的..
消耗战:1967年—1970年阿以战争·第六
消耗战:1967年—1970年阿以战争·第六作者:小隆·阿·诺迪安 ·美国出自————《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从1967到1970年,以色列、埃及和叙利亚三国的飞机和防空武器参与的空中作战是人们知之甚少的空中战役之一。1967年六天战争之后,双方之间先是发生了偶然的遭遇战,到了1969年便发展成为阿拉..
六天战争:1967年阿以之战·第五
六天战争:1967年阿以之战·第五作者:小隆·阿·诺迪安 ·美国出自————《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一步一步地走向战争 中东本来就不稳定的和平在1964年于开罗召开的阿拉伯联盟首脑会议上又受到了冲击,会上叙利亚、约旦和黎巴嫩同意改道约旦河,以剥夺以色列的宝贵的灌溉用水的计划。当这项工程..
为孟加拉国而战:1971年印巴战争·第四
为孟加拉国而战:1971年印巴战争·第四作者:小隆·阿·诺迪安 ·美国出自————《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继1965年难言胜负的印巴战争之后,交战双方都同意将各自的军队撤出对方领土,划定由联合国负责的巡逻停火线。1966年9月,印巴两国的军界领导人举行会晤,并同意在边境附近限制集结各自的军..
克什米尔之战:1965年印巴冲突·第三
克什米尔之战:1965年印巴冲突·第三作者:小隆·阿·诺迪安 ·美国出自————《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1965年印巴冲突的根源要追溯到1947年,当时英国以宗教信仰为线,把印度次大陆分为信奉印度教的印度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与中国和苏联接壤的北方省克什米尔的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然而..
1971年—1973年越南冲突:“后卫Ⅰ”和“后卫Ⅱ”战役·第二
1971年—1973年越南冲突:“后卫Ⅰ”和“后卫Ⅱ”战役·第二作者:小隆·阿·诺迪安 ·美国出自————《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出自————《战争通史》 1968年3月停止轰炸以后,美国在北越除进行空中侦察外,停止了一切活动。到了1971年末又开始从南越撤军,自那以后,南越自己便承担了地面防御任务。1971年美国在对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