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战术

繁体

第十一章·战术

作者:罗尔纲

出自————《湘军兵志》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一章·战术

一、扎营

湘军用兵,以孙子兵法“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争取主动为原则①,分别说来,不外四点:一扎营垒以自固,二慎拔营以防敌袭,三看地势以争险要,四明主客以操胜算。湘军兵力少于太平天国。湘军初起,不及二万人,后来曾国藩所统最多的时候不过十二万人,共独当一面的大将,大抵万人左右,至曾国荃围大京,始增到五万人。湘军陆军的战斗力,又远弱于太平天国。因此,他的战略就不得不采取“攻势防御”的一法,先求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能乘隙致人而不致于人。湘军的战术,如扎营、如拔营、如看地势、如明主客,都是从这一个原则出发的。

现在先说扎营。扎营战术,本是中国古代行军常法。太平军兴,效法古人,益加改进,凡军行所至,筑垒如城,掘壕如川,坚深无匹。湘军初起未暗扎营,屡为太平军所破,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陆军大败于岳州,即由于此。湘军既屡败,曾国藩惩前失,乃学习太平天国筑营战术,并博考中国古代扎营成法和历代战争的得失,定为“扎营之规”。其规如下②:

扎营之地,忌低洼潮湿,水难泄出。忌坦地平洋,四面

①这是李鸿章论通军行军成规的话。见下节引文。其实,湘军一切战术无不如此。孙子兵法所谓“致人不致于人”,实为湘军一切战术的原则,

②见曾文正公杂著卷二、营规札营之规。

受救。忌坐山太低,客山太高。忌斜坡半面,炮子易入。

扎营之地,须择顶上宽平,旁面陟竣者,(四面陟峻者难得,或一面二面陟峻亦好。)择背山面水者。(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泽,亦难择此好地。但或前、或左、或右,有一面阻水者即易御敌。)择砍柴挑水便益者。(汲道最关紧要,如为贼所断,则不可守。)

每到一处安营,无论风雨寒暑,队伍一到,立刻修挖墙濠,一时成功。未成之先,不许休息,亦不许与贼捐战。墙子须八尺高,一丈厚。筑墙子不用门板竹木,里外皆用草坯土块砌成,中间用土筑紧,每筑尺余,横铺长条小树,底免雨后崩裂之患。上有枪炮眼。内有子墙,为人站立之地。

濠沟须一丈五尺深,愈深愈好,上宽下窄。濠中取出之土,须覆于二丈以外,不可太近,不可堆高,恐大雨时,客土仍流入濠中也,

花篱用木,须粗大约长五尺余。埋土中约深二尺,坚筑旁土,以梦摇不动为主。或用二三层,或用五六层。

凡墙子濠沟、花篱三者阙一不可;墙子,取其高而难登也;濠沟,取其深而难越也;花篱,取其难遽近前也。日垒、日壁,曰土城,名虽不同,皆墙子之类也。日池、日堑、曰陷马坑、(不甚宽长,其上虚铺以土。)日梅花坑,(乱挖深坑,约四五尺,大小无定。)名虽不同,皆濠沟之类也。日木城、(立木圆排,周围如城。)日栅.(亦系立木,不必周围皆有。)日梅花桩、(乱钉者日梅花桩,分层次者日花篱笆。)日鹿角、(树之有权材者)日捣马桩、日拒马。日挡木、(中有横木,用小大斜穿以架子地。)曰地刺、(用竹削尖钉于地)曰铁蒺藜,日铁蔓角、名虽不同,皆花篱之类也。墙子只可修筑一道,濠沟则两道三道更好,花篱等则五层六层更好。

一营开两门,前门宜正大,后门宣隐件。营官中军帐对前门,中留甬道宜阔。亲兵各栅扎甬道两旁,前哨扎前门,后哨扎后门,左哨扎左,右嗡扎右。两张相距略宽,以留水火之路、营外开厕数处.宜远;营内开厕两处,专备夜间之用。火药挖一地窖,上覆草栅.用泥涂之,仍安气眼,免其潮湿。

此后湘军将上都遵照这个规条扎营。每到一处扎营,无论风雨寒暑,队伍一到,就立刻修挖墙濠。限两个小时完成。未成之先,不准休息,也不准与敌人捐战。就是住.夜,同样要深沟高垒,使敌人尤法攻破。曾国藩教导他的部将坐元度说:

扎营宜深沟高垒,虽仅一宿,亦须为紧不可拔之计。但使能守我营垒,安如泰山、纵不能进攻,亦无损于大局①。

蔡锷高度评价湘军这个宿营制度说:“夜间宿营,虽仅一宿.,亦须深沟高垒,为坚不可拔之计,则防御之紧严,立意之稳健,尤为近世兵家所不及道者也。”②太平天国北伐援军大将陈仕保在安徽凤台县展沟集的牺牲,幼天王洪天贵福王王洪仁玨在江西石城县扬家牌的全军覆没,都因为一宿即行,不讲求深沟高垒扎营,给敌人夜袭所致,可知蔡锷的评价足不错的。在咸、同时,战争两方,主要是营垒手夺战,野战是少有的,营垒争夺战,第一步是要能自守。能自守,才可以在营垒电面,静候敌人的间隙,然后突然发动攻击,以逸待劳,以主待客,经常取得胜利。曾国藩生平所自夸的“结硬寨,打呆战”③,胡林翼论“愈持久,愈神妙,愈老到,愈坚定,待贼变计,

①见曾文正公书札卷五,与李次青。

②见蔡锷曾胡治兵语录第十二章战守。

③据曾国藩同治五年十月十三日病难速疮请开各缺仍留军中效力折、见中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五

乃起而乘之,此可称为奇兵而附其背,必胜之道也”①说的都是这个战术:故共时用兵,凡善扎营的,即称劲旅②。及到同治年(一八六三年).曾国藩自安庆往天京,沿途视察军情敌势以决进止,他回来上 奏清廷,至以太平军筑垒掘濠日就草率,指为敌势衰微的一端,而湘军则修垒浚濠今实胜于昔,引为可喜的事③。扎营在当日战争上的重要可以概见,

湘军不但扎营以求自固,它进攻敌人的坚垒、名城,也用扎营战术来围图敌人以收功,咸丰十年(一八六零年)六月,曾国荃进围安庆,胡林翼写信指示曾国荃并迫论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围武昌旧事说:

二十二日将关內关外各营概行逼近直至车经渡而止,此军舒卷操纵。求库仓廪、均以水师为根本、故前濠后濠,安庆宜之,他处尚不尽然也。林翼在天平架,李忠武在洪山,预议后濠,乃各于后面十余里兴工,其时惟邢星槎遵依剪实办理,人固笑其拙也。石边到后,则后濠变为前濠,人又叹其巧。此议本出于李忠武,林翼至今思之有余情焉④。

湘军围武昌,挖前檄来防武昌城内太平军的出击和突围,而挖后濠则是预防敌人的救兵。一般人虑不及远,故笑挖后濠为拙、后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援军到了洪山,于是湘军的后濠变为前濠,以抗扣在达开援军,人又叹其巧、从胡林翼这封信,可知湘军围攻敌人时运用扎营战术的巧妙咸丰十年(八六年)四月十二日,胡林翼命令进攻安庆集贤关太平天国骁将刘跄林等四

①胡林翼咸丰十年八月十九日致吴翰臣,见胡文忠公遗集卷七十七抚鄂书牘。

②据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八,再议练军事宜折。

③据曾文正公好稿卷十八,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

④见胡林忠公遗集卷七十六,抚鄂书牍致曾观察。

坚垒的将领鲍超、成大吉说:

顷于午间奉寄一函。切嘱莫攻战垒,而于距贼垒二里外,以兵力分前后左右围之。每一面只须三营,遙遙柑制,邀截椎汲.靜待十日,贼必无水、无米、无新。自行奔溃。仍另留六营、五营以备策应援剿。缘攻坚必伤勇士..不宜多伤士卒也①。

鲍超,成大吉遵照命令,不到二十天,就把这四个坚垒夺取,把守这四垒的太平天国最精锐的军队全部消灭。这是太平天国兵力士气一次很重大的损失。胡林冀叫嚣说:“功抵塔忠武岳州,李忠武九江矣!”②曾国藩也疯狂地狰笑说:“今而后喜可知也③这样关系重大的战果,只足从运用扎营战术轻轻得来,考湘军战役,在其前夺取九江,在其后夺取安庆,夺取天东,论其规模大小虽有分别,时间的短长也有不同,但都同是用扎营战术求用困!坚城而夺取的。

呤喇(A.F.Lindley)在太平天国节命亲历记论述湘军用扎营战术占领安庆事说:

他们扎起那不可言米的战役,气势凶凶地把辫子盘在剃光的头上,恶很很地样器大旗,把钢锣敲得震天地响,举起了绘满可怕图纹的付首,毫无节制地張费着火药,震耳欲聋地大声呵喊肯削法,然后驻扎在城,上大炮射程之外的地点,建筑制无数敌人爬不进他们也爬不由的坚固土垒和木栅,把这个苦难的城市刚团地围困起来。.

当太平军坚守安庆的时候,清军完全明白,要是跑们违反了他们的战略原则企图爬上安庆的城墙,就一定会遭到

①见胡文忠公遗集卷八十二,抚鄂书牍致鲍军门成总镇。

②胡林翼咸丰十一年五月初七日致曾制军,见胡文忠公遗集卷八十二,抚鄂书牍。

③曾国藩咸丰十一年五月初七日致沅远弟书,见曾文正公家书卷七。

严重的打击,因此他们十分精明地在安庆周围。自扬子江上游直到城边,修建了绵长的木栅封锁线。他们运用哲学的思维,精皆地计算到,当城内粮尽的时候,他们的兵士就可以吃得饱饱地爬上城墙而不会遇到任何“严重的打击”;同时还可以用最简便的好办法来随意搜罗那些饥饿待毙的守军的头颅。这样就可以占领这个城市。这种办法虽然历时长久,但是轻而易举的,毫不费力,用不着战斗就可以结束战爭,并领到人头赏金①。

呤喇这样生动的,深刻的描写,使我们对湘军这种用扎营围城的战术,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战史的了解,都有着帮助的作用。

二、 拔营

湘军拔营的规律有“第一、队伍要严整,哨探要分明:第二、不贵神速,但求稳妥、湘军定有行路之规三条②就是教将上整肃队伍和哨探敌情的。其规如下:

凡拔营时。以七成队预备打仗,以三成队押夫若败在前。则七成队走前,锅帐担子走中间,以三成队企后押之。若贼在后,则以三成队走前,押锅帐担子同行,留七城队在后防贼、如有十营八营同习拔行,则各营七成队伍分班行走.不许此营之队参入彼营队中,尤不许锅咔担子参入七成队中、至押夫之三成队,专押本营之锅帐担子,不许此营与彼营混乱。

凡拔营须漩好手先走,或营官或统领或哨官坡兴皆可。择其善看地势。善看贼情者向前深看,在大队之前十里成二

①见王维周译本第十二章。

②见曾文正公杂著卷二。

十里仔细看明,一探所标,二探村庄,恐有贼匪埋伏在内。身边带七八个人,每遇一条又路,即派一人往看,若遇过桥过渡尤须谨惧,恐大队过水之后,遇贼接仗,进则容易,退则万难。

每营派一弁在后押尾,凡锅帐拒子过完之后,查明,恐有病者落后。又恐本营勇夫在后滋事,又恐游勇假名滋闹。

这一条行路之规,教将士拔营的时候,就做打仗的潍备,一以防敌袭。一以防敌伙。要防故袭,必须队伍严整,然后方可以应战,要防敌伏,必须哨探分明,然后方免于陷敌,湘军拔营,有预备打仗的队伍,有押辋重的队伍,分班行走,层次不乱,又定有敌在前在后的不同,故能队伍严整。有得力将弁先行侦探敌情,故能哨探分明至于要求步步稳妥,则必须节养士兵的气力,体恤士兵的艰苦,使到处可以立脚。故湘军拔营行路定例,日行仅四十里,少或二、三十里,以求敌劳而我逸,致人而不致于人。李鸿章论述此规矩:

楚军营规,无论调援何父,事势缓急,仍守古法,日行三、四十里,半日行路,半日筑营,粮药随带,到处可以立脚,劳逸饥饱之间,将领节养其气力,体恤其艰苦,是以用兵十余年,卒能成功,为其能自立于不败之地,致人而不致于人①。

曾国藩上奏清廷也说:

臣处行军之例,每日行军支帐,埋锅造饭,不向州、县索米应,略师古法,日行仅四十里,少或二、三十里。李鸿章之淮勇、亦仿楚师之法,其步步稳妥在此四。

从曾、李二人的论述,可见湘军拔营不贵神速,但求稳妥的理由,拔营能够队伍严整,哨探分别,便不患敌袭,不患中伏,能步步稳

②李文忠公书集奏稿卷八,密陈剿埝事宜片。

②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二,遵旨赴山东剿贼并陈万难迅速情形折。

妥,便可以逸待劳,致人而不政于人。所以湘军川兵,很少有在拔营的时候,致遭全军覆没的事,便是因为这个拔营的成规周密所致的。

不过,湘军拔营,因求步步稳妥,无论形势缓急,日仅行三四十里,却不免过于迟钝,曾国藩自已也承认此点①,所以后来到与捻军作战的时候,因捻军万骑剽速,不得不责诸将疾驱以赴事机,已不能再守前规②。但是,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代,以处在劣势的湘军,而与优势的敌人作战,除了步步稳妥,先求自立于不败之地,却是不可能制胜敌人的。

三、看地势

湘军用兵,极重看地势,时人称为湘军派③。因为作战的方晰,山地与平原完全不同,故在作战前,必须审地形的险易。而战地位置的利害,与山林沮泽的形势,河川道路的远近,处处有关,故地位的利害,又须审于平时。孙子所谓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的说法,便是说地形的险易;所谓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的说法,便是说地位的利害。曾国藩指教他的弟弟曾国荃说:

凡平原旷野开仗,与深山穷谷开仗其道迥别。去城四十里,凡援贼可来之路,须令哨长、队长轮流前往该处看明地势,小径小溪,一丘一壑,细细看明,各令详述,或令绘图呈上,万一有出隘迎战之时,则各消队皆已了然于心:古人忧学

①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二,遵旨赴山东剿賊并陈万难迅速情形折。

②据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八,再议练军事宜折。

③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光绪二十二年八月二十四日记道:“与黄将论战争,颇称李希庵,与余所闻不同,亦以看地势为亡,湘军派也。”

之不诉。 又曰“明之”,余以为训练兵勇亦须常件常辨也①

地形的险易,既审核于作战之前,而地位的利害,义先讲辨于平日,湘军对看地势一事的重视可见:故曾国藩攻武马,先乘小舟赴迪日相度地势;左宗棠攻杭州,先轻骑赴徐杭察看地势。他们都在看明地形之后,才定进攻的方略,而身履行间的统将如塔齐布、罗泽南、王鑫、刘典等,更都以善肴地势见称。塔齐布常以单骑清晨独往看地势,不使将士得知,死后曾国藩至以此事奏闻。罗泽南每战必先独审地势,身经大小百数战,其著名的大战,如岳州之战力扼大桥一路,崇、通之战力破羊楼峒数垒,武、汉之战进攻花园坚垒,田家镇之战直捣半壁山,都由战前先审地势,扼险要,而后出奇制性。玉鑫每战。将接仗的前一夜,传各营官齐集,和他们畅论敌情、地势,袖中出地图十余张,每人分给一张,令诸将各抒所见,如何分支,某营埋伏,某营并不接仗,待事毕后,专派追剿。诸将一一说毕,他乃将自己主意说出,每人发一传单,这便是议定的主意。第二天打完仗,有和初议不合的,虽有功亦必加罚。时人称为有名将风。刘典嘉应州之战,他在战前的几天,先将附近数十里内大小路径和各统领营官履勘指厕,了如指掌,到了战时,各路冲、堵、抄、战各尽共能,故一战便收到全部消灭敌人的战果。湘军统将不但塔、罗、王、刘四人善看地势,凡做统领的当临敌的时候,都以亲看地势为第一义。其统领以下,营官、哨官以至哨长队长,也都须学习审择地势。而大师保举将领,又往往以善看地势做重要的考语。如曾国藩保举罗泽南,则称他“尤善审择地势”②。左宗棠保举刘典,则称他“用兵最长于审察地势,”③因为湘军全军自大帅以至下

①曾文正公家书卷五,咸丰七年十一月一十五日与沅浦九弟。

②曾文正公奏稿卷三岳州水陆官军四获胜仗折。

③左文襄公奏稿卷十九,请简派帮办军务人员以资赞助折。

级官佐,人人都以看地势为行军的要务,人人都知道审择地势,故用兵有少自陷于危地,而常得据险要以制敌命,其得力都在于此,至于看地势须有两件应注意的事:第一、须择好手,不可用不善审择的人前往,以致误事①。第二须单身前往,切不可带队伍以致惊动敌人,关于这一点,曾国藩教曾国荃说:

凡看地势察贼势。只宜一人独往。所带极多不过五人,如贼来追抄,则赶紧驰回,贼见人少亦不追也,若带人满百,贼来包抄,战则吃贼亏,不战而跑回,则长贼之焰,两者俱不可。故近日名将看地势者,相戒不带队伍也②。

这是教人不可带队伍看地势的道理。大将轻身往前政察看地势虽然冒险些,然而在和太平天国作战之役,湘军将领却没有因独往看地势而致伤亡的,

用兵得险要,则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失险要,则进、退、攻、守都失所据。而欲得险要,则必须审择地势,偏裨营哨,都知道看地势,做大将的统领尤须精审地势,然后才能据险要,出奇以制胜。湘军派看地势,可说是把中国古代讲论地势的兵法,发挥到精审的地步。

四、明主客

曾国藩论兵,极重主客的说法,以守者为主,攻者为客,主逸而客劳,主胜而客败。共说与普法战前法国兵学家所主张者殆同,其时俄、法两国也盛行此说③。所以湘军作战,极要辩明主客的关系,曾国藩说:

①曾文正公杂著。

②曾文正公家书卷七,咸丰十一年四月初八日致沅弟。

③据蔡锷曾胡治兵语录第十一章兵机。

宜使贼来寻我,我不去寻贱,仆于用兵,深以主客二牛为重。扑营则以营盘为主,扑者为客;野战则以先至战地为主,后至战地为客,临阵则以先呐喊放枪者为客,后啊喊放枪者为主①。

又说:

贼来寻我。以生待客也。主气常靜。客气常动,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微而后壮,故善用兵者,最善为主,不喜作客②。

以主待客,便得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故能蓄锐以应;以静制动,故能待变而起。主胜而客败,故要我常为主,敌常为客凡敌米攻营,则凭墙坚守,避其锐气,坚忍不出,待敌气衰力疲,彼竭我盈,然后出战,常收胜利。倘遇敌为主,我为客的时候,则必须反客而为主,如攻城不可力取,必筑坚垒以自守,挖长濠以困敌,使敌不得不来攻,敌-岔城来求战,便是我反为主,敌反为客了,李续宾打败互达开援军于武昌,便是用以主待客的战术。曾国荃夺取安庆、夺取天京,便是用反客为主的战术。

这个战术,有一个极重要的地方,就是我不去先发寻敌,却要敌来子我;到了改来寻我时,我却千万不要出来应战,则我常为主.我便可以操纵敌人待机以制敌。其目的是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曾国藩教曾国荃说:

凡扑人之墙,扑人之濠,扑者客也。我若越濠而应之,则是反主为客,所谓致于人者也。我不越濠,则我常为主,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世③。

便是说明这个道理。这是湘军一个拿手的战术,自已越守得久,

①曾文正公书札卷六,与罗伯宜。

②曾文正公书机卷十五,覆刘馨宝。

③曾文正公家书卷六,咸丰八年正月十七日致沅浦弟。

敌人的弱点越加暴露,胜利的把提就越大,胡林冀所谓“愈老愈坚,湘军之本领也,切莫改样。①便是指这个战术来说的。

稍考起来,湘军这个明主客的战术,还是从太平天国学来的。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七月初九日,湖南巡抚骆秉章上奏清廷论湘军攻江西瑞州、袁州事,曾对这个战术详加论列说:

臣维逆贼自金田起事以来,每遇雄师、则图踞坚城老之,盖以攻之百,不如守之一,客之劳,不如主之逸也。贼凭坚城,用大炮,而将士以血肉之躯当之,骁勇者以避贼为耻,往往冒险仰攻、毕命于丸弹之下,而于我究无所损,且一军精锐几何。折损既多,士气自挫。若徒以攻坚为能,而不思变计,恐适堕奸术,仍于事无补也。. 猾贼诡计多端,若悉力稳踞瑞、袁两城,官军专务攻坚,与之死斗,似非所宜。巨拟饬诸路一面相机搜剿,将旁近股匪次築歼除,贼如出城援应,即可乘机痛剿,倘仍负固一城,则枝叶膨枯,本根亦当自萎,亦反客为主。致人而不致于人一说也②。

案这一封奏折是左宗棠写的。当时左宗棠在骆秉章幕府,主持军事。左宗棠足湘军里而一个重要人物,与曾国藩、胡林翼齐名。他与刘時衡的信又论说:

攻城之难。人皆知之,而老兄辄欲为其难,一何其执也此状与土匪不同,自企田起事以来, 即以守局疲我而挫其锐,实我之锐气挫则徐起乘之。近年因九江环攻不得,盆悟守城之易。故江西诸郡既陷,辄拌死守之。贼为其易,而官

①胡文忠公遗集卷六十八,咸丰十年正月十二日致金逸亭余会亭丁月台。

②见左文襄公全集内骆文忠公奏稿卷五,援江备军会攻袁州鄂省援军收复新吕上高逃攻瑞州折。左宗棠这一份骆文忠奏稿,是把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时替骆写的奏折编辑起来收在他的全集内的。

军好为其难,殊不可解。欲反客为主,以逸待势,自不若?要立营,断接济接应,而以时雕剿旁县为愈。此策仆早发之,而人不能用。假使官军不贫近功,先清其接济之路,渐逼渐近,何至于此①。

左宗棠在咸丰六年时已完全了解太平天国明主客的战术,并提出了他的“反客为主”的对策,也就是要向太平天国学步,而人还不能用。到了咸丰十年(一八六零年)曾国藩也认识清楚了,他指示部将张运兰说:

“狗逆”(案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跟下有两点,***分子狂吠他为“四眼狗”北处“狗逆”,就是曾国藩对英王陈玉成的狂吠。)从不先发,最善反客为主,贵军不可堕其术中,为贼所致也②。

他指示部将李元度也说:

“狗逆”用兵,从不先发搦战,贵军亦不宜轻于出队,为彼所致,反主为容也③。

据上稽考,这个明主客以争取主动的战术,湘军实是经过多年给太平天国打败,从战败的经验里学来的。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我国枪炮还任很窳梏的阶段,攻击力很薄弱,左宗棠说:“自古攻城无善策,徒伤壮④”,胡林翼说:“凡城垒之坚者,自古并无攻法,驱血肉之驱,与炮石相抗,伤亡必多,锐气先控”⑤。都是说明这种情况⑥。

①左文襄公书牍卷三。

②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二, 复张凯章。

③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三, 致李次青。

④左文襄公书牍卷三。

⑤胡林翼札霆营鮑副将喻都司,见胡文忠公遗集卷八十四,抚鄂批札。

⑥太平天国与湘军作战:双方火器都是乌枪、抬枪、前膛铜炮、铁炮,攻坚力很薄弱。到战争木期:英、法侵略军帮助遣廷在江苏浙江作战,始有用当时西洋最新式的武器后膛炸炮攻城的事。

攻坚城、坚垒既徒取伤亡,先发而不能制人,反不如采取守势,以主待客,以逸待劳,以静待动,争取主动,使战不战之权操之于我,而不操于敌。所以战术偏重于攻势防御,太平天国采用千前,和军学步于后,这都是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的。

  五、水师战术

上面说的都是湘军陆军的战术。太平天国强在陆军而弱于水师,湘军则强在水师而弱于陆军。清廷论功,首推曾国藩创立湘军水师①。因为夺取长江都出自水师,而陆军围安庆,围天京,又都依靠水师运输,军资源源而来,得以持久作战,始收围城之功。论太平天国与湘军双方水师的强弱,其根本原因固然是由于太平天国未能创立水师,而不在于战术的谁优谁劣,但是,湘军水师的战术,在古代的战法里也还是值得一说的。

考湘军水师战术,可分为结营、行军、接仗三种。其结营方法,则小船依洲,大舟横流,相距要疏,以避暴风撞损。其行军方法,则乘逆风逆流,其次顺流逆风,最忌顺风顺水,以进则疾驰如飞,退则寸步难挽。至于接仗方法,则以舢板当先,以快蟹、长龙为指挥。遇暴风掀波,舢板必覆,则退保于大舟。大舟不能战,遇败则弃快蟹、长龙而以舢板退归。故百船虽败,一船可全;全船伤亡,一人可战。

初湘军水师屡因顺风顺水出队,致遭覆败,其后始严戒不许顺风出战②,故胜则易归,败也易退。湘军水师这种战术,虽然不过是江湖水战的方法,但曾国藩当日也是经过惨痛的失败才懂得战争必须首先求保存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能收克敌制胜的逍理的。

①见曾文正公荣哀录。

②据曾文正公奏稿卷二,靖港败溃自请洽罪折、及卷六湖口陆营迭胜水师小挫折,卷七水师先胜后挫请将营官参处片。

更新于:16天前

第十三章·制度的影响

第十三章·制度的影响作者:罗尔纲出自————《湘军兵志》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三章·制度的影响一改革清代的兵制 这是本书最后一章。在这一章中,要对湘军制度的影响加以探讨,湘军制度的影响,可分为三方面,其第一方面的影响,便是改革了清代的兵制,代替了绿营的地位。第二章说过,清代在咸丰前,国..

第十二章·解散

第十二章·解散作者:罗尔纲出自————《湘军兵志》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二章·解散一、 原因关于湘军本身的种种制度,在上面第五章至第十一章这七章里,已经叙述了。现在,便要说到湘军的解散。湘军解散,起于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七月,时距占领天京还不到一月,曾国藩即下令遣撤。惟水师经吏部等议准改为..

第十章·选拔

第十章·选拔作者:罗尔纲出自————《湘军兵志》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章·选拔特别人才的选拔湘军的选拔,可分为两途:一、特别人才的选拔,二、军功的选拔。前者为幕府人物的选拔,经过曾国藩亲自教导后,就往往以不次的超保出来的。后者则为军前将士的选拔,就每次军功保案,循阶按级的保举的。特别人才的..

第九章·训练

第九章·训练作者:罗尔纲出自————《湘军兵志》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九章·训练一、总说曾国藩自称“训练之才”,以治兵善于训练自负①。他训练军队,以训为首要②。他在长沙初练军队时,每逢三八操演,都亲身训话,常常讲说到两三个钟头,他把训又分为训营规,训家规两种③,而以训家规即三纲五常的伦理为根..

第八章·招募与遣撤

第八章·招募与遣撤作者:罗尔纲出自————《湘军兵志》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八章·招募与遣撤一、招募 湘军招募,有三大规条: 一 、统兵必亲自招募,不假手于人;二、严定选兵标准;三、必在湖南原籍招募,取具保结。曾国藩组织湘军,鉴于绿营将不知兵,兵不用命的弊病,敞用自招的山农,以代有籍的世兵。在湘军制..

第七章·饷章与饷源

第七章·饷章与饷源作者:罗尔纲出自————《湘军兵志》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七章·饷章与饷源饷章湘军饷章分为陆军饷章、水师饷章和马队饷章三种。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年)十二月,曾国藩初招湘军于长沙,其时长沙刚解围,各路兵勇往来不绝,他遍查其饷章,参差不齐,其中张国樑勇营月饷五两四钱,江忠源勇营月..

第六章·湘军营制

第六章·湘军营制作者:罗尔纲出自————《湘军兵志》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六章·湘军营制湘军陆军营制在上面几章里,已经把产生湘军的当时情况、成立的经过,首领与成分,和制度的渊源等,一一叙述于上。现在,再进而叙述它本身的种种制度。在本章里,先说营制。湘军营制,分为陆军营制、水师营制和马队营制..

附考二·湘军渊源辨

附考二·湘军渊源辨作者:罗尔纲出自————《湘军兵志》 附考二·湘军渊源辨湘军制度的渊源,有两点是要辨明的。第一点是曾国藩在奉旨初出长沙帮办团练的时候,他在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说:“臣拟现在训练章程,宜参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盈成法”。他向清朝皇帝说,他编练新军打算采用戚继光与傅鼐两人的成法。但今天稽考..

第五章·湘军制度的渊源

第五章·湘军制度的渊源作者:罗尔纲出自————《湘军兵志》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五章·湘军制度的渊源一、湘军的编制渊源自戚继光的编制湘军在清代的军队里面,是属于“勇营”的一类。勇营是清代中期后,当遇有兵事国家经制的军队不够用的时候,临时招募,在绿营外别自成营,到事定即遣撤的军队。所以..

第四章·湘军的首领与兵将

第四章·湘军的首领与兵将作者:罗尔纲出自————《湘军兵志》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四章·湘军的首领与兵将一、曾国藩湘军的首领叫做曾国藩。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年)出生。他的家居住在湘乡县荷塘都大界里,是一个小地主的家庭。他家不曾有过中科举做官僚的人,到他的父亲曾麟书应童..

附考一·湘军非团练辨

附考一·湘军非团练辨作者:罗尔纲出自————《湘军兵志》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附考一·湘军非团练辨湘军不是团练,史实分明,本来是不会错误的。但后来有些人,他们不知道曾国藩奉旨到长沙的第二天,就向清廷建议创立新军,并且立刻着手来编制湘军,只因看见遣廷命令曾国藩办理湖南团练的谕旨,就以为曾国藩是办..

第三章·湘军成立的经过

第三章·湘军成立的经过作者:罗尔纲出自————《湘军兵志》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三章·湘军成立的经过一、决策 湘军的创立,是出于反革命巨魁曾国藩的决策,而是出乎清朝统治者的意图外的大事件。 自从嘉庆以来,绿营腐败不可恃,清朝统治者是早已知道的,但始终不曾有另建新军的意图。镇压川、楚白莲教起..

第二章·太平天国革命扫荡了清朝权力的工具绿营

第二章·太平天国革命扫荡了清朝权力的工具绿营作者:罗尔纲出自————《湘军兵志》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二章·太平天国革命扫荡了清朝权力的工具绿营一八五一年一月(清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太平天国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清朝立刻派钦差大臣调动它的最主要的军队绿营向革命进攻。从革命开始,太平天国..

第一章·绪言

第一章·绪言作者:罗尔纲出自————《湘军兵志》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第一章·绪言曾被称为军事学家的蒋方震①说过:“湘军,历史上一奇迹也。书生用民兵以立武勋,自古以来未尝有也。谚有之,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而秀才则既成矣。虽然书生之变相,则官僚也,民兵之变相,则土匪也,故湘军之末流,其上者变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