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五·海防中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五·海防中
作者:贺长龄
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台湾始末偶纪
鲁之裕
台湾闽海诸岛之饶也。幅南北约三千里。东西踰六百里。汉番生齿。百有余万。其产布谷金石牛马齿革羽毛竹木丝枲蔗漆药物。其番有生者熟者。其聚族而居之所曰社。合台湾之社有三百五十六焉。其社有生番。有熟番。生者何。不与汉。不达吾言语者也。熟者何。汉番杂处。亦言吾言语吾语者也。而总之射生饮血嗜杀果。挟其饶以致旁近诸岛相为犄角。明以前禁弗与通。隆万间华人刘香老林道干者贾其中。寻踞之。未几为颜思齐所夺。思齐者亦华人。习于倭而因以用之者也。思齐死。乃并入于红毛。郑芝龙之投诚也。子成功闽。思得台湾以苟存。台湾之门户曰澎湖。俗呼铁门限。以其有吸铁石焉。船至则胶。前此之所以不通也。至是洋人见王衣冠者乘巨鲲。时时往来冲突其间。踰月铁石尽。成功适载辎重至。停泊澎湖。而使何斌诱诸番应于台。红毛守者不能拒。成功遂僭王其中。至康熙二十一年成功卒。子克塽来归。 朝命籍而郡县之。置府一曰台湾。县三曰台湾凤山诸罗。监司一曰厦门道。更为置南北二路营将弁。佐之以守备。分防之以千把四司。而总辖之以元戎。布星罗。制甚善也。尝综其形势而论之。闽粤江浙之贾舶出洋。皆不能越台湾而别由乎他路者。固以其三千里之区曲。而抱乎东南海隅也。而澎湖则中枕乎台之曲。以相犄角焉。形胜据而产复饶。此台之治乱之所以易也。且台之东所联属者为吕宋琉球红毛诸国。西南则交趾。又东则暹罗柔佛大年占城六昆皆近焉。直西则与马六甲咬叭哑齐英圭藜荷兰大西洋相通。北则日本朝鲜。直接乎盛京。要皆可一帆而涉。远者不踰旬日。近或旦夕间可达。台湾内滨于广东福建浙江江南山东五省。外罗以数十余国。台湾而得洁己爱人恤兵明于治要者柄之。则五省以有所卫。而无虞于外患。而澳门厦门宁波崇明四口之贸易者源源其来矣。如是而沿海之汛隘。俱可以无警。台湾之治忽。其有关于内也。岂浅鲜哉。
靖海侯施琅传
陶元藻
琅字尊侯。号琢公。晋江之海滨人。貌魁梧。方颐广额。膂力绝人。比长。随族父武毅伯于福军中。时主兵者募壮士。有鼎重千钧。命诸壮士举。咸以不能对。惟琅从容举之。环步数巡。仍还其所。众乃异之。既而从戎讨山寇有功。授游击。时唐王聿键僭号福州。授为左冲锋。尝统偏师。迷入榛莽。有虎导之行。始与前军会。前军望见琅与虎偕。争趋救。虎逸。琅笑曰。微虎我何由至此。众大惊。唐王败。郑成功罗致之。为左先锋。相得甚。军储卒伍。及机密大事悉与谋。嗣因成功将掠粤之惠潮以佐饷。琅不可。成功勿怿。复有将弁犯法当诛。成功为之解。琅不从。由是成功疑其背已。欲杀之。琅觉。宵奔。自度土人皆成功牙爪。渡必不能脱。缘山而行。山故多洞。乃匿于洞中。俄而追者数十骑果至。火光烛天。大索岩穴。琅所匿洞。忽生棘刺。索者不可得。归报成功。成功喟然叹曰。我一患于中原矣。琅父大宣。弟显。遂被害。越数日。琅从洞中出。昼伏宵行。乃抵晋。从定远将军。解福州围。授同安副将。破洒州垒。擒其骑将。降万余人。升总兵官。旋升水师提督。成功卒。子经犹据厦岛。康熙元年。琅密陈金厦可取状。 上嘉纳焉。即命便宜行事。遂率将士搏其岛。克之。降万八千人。晋秩右都督靖海将军。入为内大臣。封伯爵。而岛既破。经收残卒数千。窜台湾。伪将刘国轩以澎湖险要。据澎湖。经死。子克塽继。士卒渐众。仍抗 命猖獗如初。二十年内阁学士李光地。又陈台湾可取状。并荐琅才可用。总督姚启圣亦奏琅能。仍出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驻厦门。明年六月将兴师。筹划指挥。统其权干制府。而亲率其旅。在提督军门。适候南风。或言不利于行者。琅曰。吾泊舟地离贼远。北风起。舟从风散。非二三日不能集。今夏至前后二十余日。风微浪静。夜可泊洋。聚而观衅。不过七日。举之必矣。且国轩为郑氏枭将。澎湖破。则台湾不战而自下矣。遂行。入澎故道。皆为贼据。官军不得泊。因次七罩湾。水驶石恶。忽潮涨石尽没。得平坦以渡。国轩筑短墙。置腰炮。环二十里。琅遣前锋蓝理等。夺舰直入。会南潮发为疾流所压。贼船四合。琅亲督大冲其围。总兵官吴英继之。杀贼将大小七十。贼兵二千。取虎井桶盐盘屿。遂督师分三队。东指牛龙山为奇兵。西指牛心湾为疑兵。中又分三股。攻贼坚垒。贼坚拒良久。总兵官林贤率先陷阵。大师继至。呼声振撼波涛。自辰至申。焚舟百余。杀其将三百。兵万二千有奇。凡海洋占候。云合风生。雷鸣风止。将战时黑云起。国轩方椎牛置酒相贺帐中。忽闻雷鸣。贼军皆错愕无措。遂大败。遁归台。我军乘势趋台湾。国轩就缚。克塽出降。果如出师时琅所料。盖琅家于海滨。知澳岛险易。又向依郑氏。熟悉其上下军情故也。台湾平。琅由海道报捷。七日抵京师。而启圣以飞骑由内地。后琅二日到京。 仁皇帝嘉琅功。封靖海侯。世袭罔替。琅还朝。以步履难。命侍臣扶挟上殿。恩赍有差。年七十六卒于官。谥襄壮。子世纶世骠世范。范袭侯爵。骠为水师提督。以康熙六十年朱一贵叛。征讨有功。赠太子少保。谥勇果。其克台湾。亦以六月。与琅平台之期。先后相符云。
平台纪略总论
蓝鼎元
台湾治乱之局。迥出人情意计之外。其地方数千里。其民几数百万。其守土之官。则文有道有府有县令。大小佐贰杂职若干员。武有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大小弁目若干员。其额兵七千有奇。粮储器甲舟车足备。又当国家全盛。金瓯靡缺。而朱一贵以喂鸭小夫。焉倡乱。不旬日间。全郡陷没。此岂智能所及料欤。太平日久。文恬武嬉。兵有名而无人。民逸居而无教。官吏孳孳以为利薮。沈湎樗蒱。连宵达曙。本实先拨。贼未至而众心已离。虽欲不败。弗可得已。然鹿耳鲲身。夙称天险。郑氏一踞其间。遂历三世。 国家图之数十年。费钱粮几百千万。而后能收之。今不动声色。七日恢复。巨魁就擒。孽从授首。良由我 圣祖仁皇帝德福齐天。神威远震。 谕旨遥颁。老幼无不感激流涕。至仁厚泽。沦浃人心者深也。虽然今日之奏勋。乃他年之龟鉴。知此说者。其知未雨绸缪之道乎。台湾海外天险。较内地更不可缓。而此日之台湾。较十年二十年以前。又更不可缓。前此台湾。止府治百余里。凤山诸罗。皆毒恶瘴地。令其邑者。尚不敢至。今则南尽郎娇。北穷淡水。鸡笼以上。千五百里。人民趋若骛矣。前此大山之麓。人莫敢近。以为野番嗜杀。今则入深山。杂耕番地。虽杀不畏。甚至傀儡内山台湾山后蛤仔难崇爻卑南觅等社。亦有汉人敢至其地。与之贸易。生聚日繁。渐廓渐远。虽厉禁不能使止也。地大民稠则绸缪不可不密。今郡治有水陆兵五千余人。足供调遣。凤山南路一营。以四五百里山海奥区。民番错杂之所。下淡水郎娇。盗贼出没之地。而委之一营八百九十名之兵。固已难矣。诸罗地方千余里。淡水营守备。僻处天末。自八里岔以下。尚八九百里。下加冬笨港斗六门半线。皆奸宄纵横之区。沿海口岸。皆当防汛戍守。近山一带。又有野番出没。以八九百里险阻丛杂之边地。而委之北路一营八百九十名之兵。聚不足以及远。散不足以树威。此杞人所终夜思而不能寐者也。台民好为盗贼。不因饥寒。方庆削平。又图复起。去岁平台。大定之后。尚有布散流言。啸聚岩谷。复谋作乱者数次。屡经扑灭。至岁余始殄。而王忠一贼。伏匿深山。至我 皇上即位。乃克就缚。可见地方广大。搜捕弗及。虽平台仅在七日。而拔尽根株。东擒西剿。亦有两载艰难。欲谋善后之策。非添兵设官经营措置不可也。以愚管见。划诸罗县地而两之。于半线以上。另设一县。管辖六百里。虽钱粮无多。而合之番饷。岁征银九千余两。草莱一辟。贡赋日增。数年间巍然大邑也。半线县治。设守备一营。兵五百。淡水八里岔设巡检一员。佐半线县令之所不及。罗汉门素为贼薮。于门内设千总一员。兵三百。下淡水新园设守备一营。兵五百。郎娇极南僻远。为逸盗窜伏之区。亦设千总一员。兵三百。驻札其地。使千余里幅员。声息相通。又择实心任事之员。为台民培元气。寇乱风灾大兵大疫。而后民之憔悴极矣。然土沃而出产多。但勿加之刻剥。二三年可复其故。惟化导整齐之。均赋役。平讼狱。设义学。兴教化。奖孝弟力田之彦。行保甲民兵之法。听开垦以尽地力。建城池以资守御。此亦寻常设施耳。而以实心行实政。自觉月异而岁不同。一年而民气可静。三年而疆圉可固。五年而礼让可兴。而生番化为熟番。熟番化为人民。而全台不久安长治。吾不信也。顾或谓台湾海外。不宜辟地聚民。是亦有说。但今民人已数百万。不能尽驱回籍。必当因其势而利导约束之。使归善良。则多多益善。从来疆境既开。有日辟无日蹙。气运使然。即欲委而弃之。必有从而取之。如澎湖南澳。皆为海外荒陬。明初江夏侯周德兴。皆尝迁其民而墟其地。其后皆为贼窠。闽广罢敝。乃设兵戍守。迄今皆为重镇。台湾古无人知。明中叶乃知之。而岛彝盗贼。后先窃踞。至为边患。比设郡县。遂成乐郊。由此观之。可见有地不可无人。经营疆理。则为户口贡赋之区。废置空虚。则为盗贼祸乱之所。台湾山高土肥。最利垦辟。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不归之民则归之番。归之贼。即使内贼不生。野番不作。又恐寇自外来。将有日本荷兰之患。不可不早为绸缪者也。闲居无事。燕雀处堂。一旦事来。噬脐何及。前辙未远。可不为寒心哉。
平定台湾述略
赵翼
台湾自古不隶中国。文献通考云。泉州之东。有岛曰澎湖。澎湖旁有毘舍耶国。即是也。明嘉靖中。海贼林道干为俞大猷所逐。遁入台湾。皆土番。道干不乐居其地。杀番取其血固舟。入占城。天启中。有奸民颜思齐。引日本倭据之。郑芝龙附焉。遂为巢穴。崇祯元年、芝龙就抚。以其地僦荷兰红毛夷。我 朝顺治初大兵下闽。芝龙降。其子成功不从。据金门厦门诸岛屡为患。十六年自江南败归。十八年夏。随袭取台湾。时荷兰固守不肯下。成功告之曰。此地本先人故物。我欲得之耳。金帛悉以归汝。荷兰乃赀去。成功名台湾曰东都。设天兴万年二县。康熙元年。成功死。子锦袭。改东都为东宁。县为州。增安抚司三。南北路及澎湖各一。其地肥饶。谷岁三熟。闽粤人争趋之。日富庶。锦据以扰沿海地。无宁岁。二十年锦卒。子克塽袭。伪将刘国轩镇澎湖。二十二年我靖海将军施琅克澎湖。克塽国轩降。乃设台湾府。及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其地东倚山。西栖海。北至鸡笼城。南至下淡水。长千余里。东西阔四五十里。或十余里。山之东则层峦迭巘。皆生番所居。打鹿为食。不隶版籍也。六十年。奸民朱一贵倡乱。总兵欧阳凯战死。府城及诸罗凤山俱失。一贵称义王。僭号永和。闽督满保遣提督施世骠。总兵蓝廷珍。以万七千兵入平之。俘一贵。雍正元年。以诸罗北境辽阔。增设彰化县。及北淡水同知。六十余年以来。地大物奫。俗日益淫侈。奸宄因芽其间。官斯土者又日事朘削。会漳泉二府人之侨居者。各分气类。械至数万人。官吏不能弹治。水师提督海澄公黄仕简。率兵至。以虚声胁和。始解散。自是民狃于为乱。竖旗结盟。公行无忌。淡水同知潘凯者。方在署。忽报城外有无名尸。当往验。甫出城。即为人所杀。并胥役歼焉。当事者不能得主名。则诡以生番报。谓番性嗜杀。途遇而戕之也。使人以酒肉诱番出。醉而掩杀之。奏罪人已伏法。而杀人者实脱然事外。于是民益轻视官吏。而番亦衔刺骨。乾隆五十一年。彰化县有林爽文者。恃其所居大理杙。地险族繁。恣为盗贼囊櫜。闽广间。故有所谓天地会者。为奸徒结党名目。爽文借以纠约不逞之徒。啸聚将起事。太守孙景●至彰化。趣县令俞峻。及副将赫生额。游击耿世文。率兵役往捕。不敢入。驻营于五里外之大墩。谕村民擒献。否则村且毁。先焚数小村怵之。被焚者实无辜也。爽文遂因民之怨。集众夜攻营。全军尽没。赫耿俞皆死焉。时十一月二十七日也。明日。贼乘势陷彰化。孙守及都司王宗武。同知长庚。前同知刘亨基。典史冯启宗。悉为所杀。十二月六日。又陷诸罗。县令董启埏死之。淡水同知程峻。亦为贼所害。凤山县有庄大田者。亦盗魁。乘乱起。十三日陷县城。县令杨大奎自刎死。惟府城有总兵柴大纪。及监司永福同知杨廷理等。率兵民固守。贼屡攻不能破。而彰化之鹿港。贼已遣伪官来监税。有泉民林凑等起义擒之。是以府城鹿港两海口俱未失。闽中闻变。黄仕简率兵由厦门渡海。入府城。陆路提督任承恩。亦率兵由蚶江渡海入鹿港。副将徐鼎士。由闽安渡海入北淡水。俱以五十二年正月初旬至。贼势稍敛。黄仕简命大纪北取诸罗。总兵郝壮猷南取凤山。大纪连战复诸罗。遂守之。壮猷南出二十里为贼所阻。任承恩之至鹿港也。距大里杙贼巢。仅四十里。亦以兵少不敢进。壮猷顿兵几五十日。以二月二十一日。始进复凤山。凤山空无人。招民复业。贼即潜入其中。与外贼相应。三月十日城复陷。游击郑嵩死焉。壮猷等遁归府城。先是二月中。 上见两提督彼此观望。恐不能速殄贼也。有 旨令闽督常青为将军往督师。至是适至府城。人心稍固。闽督李侍尧甫任。即预约广督孙士毅调兵四千备缓急。而凤山再陷之信至。立即趣兵往。遂以三月末悉抵台。贼方攻城急。赖以不陷。李侍尧又奏调浙兵三千。 上益以驻防满兵一千。令将军恒瑞为参赞。赴府城。提督蓝元枚亦为参赞。分浙兵二千赴鹿港。有 旨以失律诛郝壮猷。
于是人心咸奋。出师有日矣。时贼虽猖獗。势力尚未甚大。各村民俱未为所胁也。而诸将以五月二十四日出师。虑兵少或不敌。甫交绥即退。常青又请兵一万。贼得以其暇。蚕食各村。不从者辄杀。于是遍地皆从贼。庄大田驱以扰府城。林爽文驱以扰诸罗。势益炽。迨官兵从省调至闽。又守风过海。凡两三月。则我兵仅增万而贼已增十余万矣。诸罗为南北之中。林爽文必欲陷之。自六月中攻围。连日夕不止。大纪与兵民共守。常青先后遣总兵魏大斌参将张万魁游击田蓝玉副将蔡攀龙贵林等。三度往援。皆为贼所截。张魏田蔡仅得入城。损兵大半。贵林及游击杨起麟都司杭富等。皆被戕于贼。诸罗之围益密。入者不能再出。大纪告急之文。用小字书寸纸。募人间道夜行。始得达府。而贼禁粒米不得入城。攻益急。诸罗士民。悉力拒守。凡百余战。幸皆不大。然已饥疲不能支。常青催恒瑞自府城赴援。时蓝元枚已殁。则催总兵普吉保自鹿港赴援。各有兵五六千。俱以贼势盛不敢进。孤城将旦夕陷矣。 上念诸罗被围久。特改名嘉义以旌士民。而先已预烛事几。虑诸将不足恃。六月中即调陕督福康安为将军。及内大臣海兰察来统兵。并发明诏。声言调兵十余万来灭贼。冬十月。所调蜀番及粤西兵五千先至。有 旨官兵不必至府城。当即往鹿港进。会飓风不得渡。守风于崇武澳。二十八日。忽得顺风。一昼夜数百艘尽抵鹿港。海口樯竿如栉。列数里。贼闻之。不测多寡。谓真有十万兵至。始惧。十一月八日。福将军等起行。贼方列拒于仑仔顶。海兰察率巴图鲁侍卫发矢殪十余贼。贼即披靡。海兰察笑曰。此一犬耳。何畏。遂麾兵入。沿路复击杀贼之伺隙者。至牛稠山再败之。即以是日抵嘉义。城中官民出迎。饥羸无人色。见将军至。无不欷歔啜泣。喜其来而悲其晚也。有山名小半天者。四面陡绝。贼遁而聚于此。十八日。百道仰攻。又克之。贼自倡乱以来。狃于官兵之持重。不虞此次之难抗也。遂遁归大里杙。大里杙已筑土城颇坚整。二十四日。官兵至。贼犹数万出拒。退而复集者数次。既夕。我兵伏沟间。贼万炬来索战。我兵在暗中。贼不能见。而我兵视贼则历历可数。发枪箭无不中。贼自知失计。遽灭火。复击鼓来攻。我兵又从鼓声处击之。杀死无数。黎明。遂克其城。林爽文已携孥走。据守集集埔。其地前临大溪。溪之上就高岸垒石为陡墙。长数里。其所预营扼险处也。十二月五日。官兵腾而上。杀千余人。于是贼党皆溃。林爽文先匿其孥于番社。惟与死党数十人。窜穷谷丛箐中。十三日先获其孥。五十三年。正月四日。林爽文潜出觅食。遂擒之。而庄大田之在南也。虽与林爽文同逆。又各自号召。不相下。乘官兵未南下。益焚掠。聚粮为旅拒计。已又思出降。计未定而将军已于十六日至牛庄。大田仓猝出拒。败而走。官军追之。累战皆捷。极南有地名郎峤者。负山临海最辽阻。庄大田与其党潜匿焉。将军先遣水师由海道绕而截之于水。自以大兵环山围之。贼冲突不得出阵。杀者数千。溺海者数千。擒而戮者亦千余。庄大田亦就获。台湾平。
上福节相论台事书
郑光策
一宜出奇兵以覆贼巢也。贼之根本。在彰之大里杙。其可以翘此巢穴以为牵制者。则鹿仔港与淡水两处之兵。但鹿港傍海。地处其下。又隔以大肚溪之险。路径丛杂。傍山一带。贼皆据险守望。仰以攻之。其势稍难。若淡水则重关迭隘。高据崇山。望下情势了然在目。出大甲溪数里。据牛山头。即望见大里杙。且其地平坦。依海而西。则连于鹿港。依山而东。则直捣贼巢。此诚用闲出奇之势也。淡防同知徐梦麟虽文职。然曾阅其文报。才具晓畅。似可倚以办贼。彼处守为徐鼎士。亦与徐君协心。前曾屡请进兵。乘虚捣贼。但兵力尚弱。仅足以自守。鄙意鹿港淡水两处。皆为要区。若得会合两处之兵。径攻贼穴。则贼必还而自救。南路之围。不攻自解。若使贼不及防。而得破其巢。则根本既翘。势更溃散。此两处不可不速为谋画。且鹿港新失大帅。人心摇惶。而淡水又为贼之后户。恐为大兵所蹙。或谋奔突北窜。淡水地多险隘。又多富庄。后通内山。路尤深奥。若令贼首窜入。必难收拾。宜于现在兵内。再截留数千。分作两枝。一枝当命一大帅带领将弁。副以饷银粮米。直趋鹿港。会同淡水。以攻贼巢之前。其一枝亦宜精选骁勇有智谋者。助以饷银。不须粮米或由五虎门。或由蚶江配船径往淡水。以助二徐。为攻贼巢之背。内则防其窜逸。外则批亢捣虚。或令分兵以连络鹿港之声势。俟大兵云集。即期同时并举。贼之腹背受敌。势必不支。此亦一要机。不可失也。至大里杙山后生番各处。亦宜并檄徐君购通。毋令贼首窜入。
一宜招义勇以厚兵威也。官兵与义勇。互相为用。无官兵则义勇之势不壮。无义勇则官兵之用不灵。二者不可偏废。然究其得力义勇。实便于官军。官军地势不明。音语不通。登涉险阻。未必皆属历练。不便一也。官军来自长途。力已困敝。又兼以渡海风涛。水土不服。易生疾病。且人非土者。无所系累。未必皆具敢必死之心。其不便二也。官军远方赴召。又隔以海潮风汛。缓急不能应时。前之所召者。或疲病死亡。后之所赴者。又只足补缺。所召虽多。不能一时并集。且沿途劳费。不如义勇易于购募团结。其不便三也。台地山林丛杂。溪谷险隘。将来贼首势败。其党伙必逃窜深山。搜捕殊为费力。惟用土人以招土人。彼有恃则易降。用土人以购土人。其亦易得。此官军不如义勇之便四也。且贼所残破之地愈多。则流离愈众。我此时不招为义勇。其桀骜不驯者。必归于贼。是愈长贼锋。即负骑墙之见者。不见从我之为利。亦难以歆动余众。其当用义勇五也。又按全台攻守大势。南击凤山。中固府城。北攻贼爽。兼用闲道以援诸罗。又进而助鹿港。助淡水。地将千里。分战守而计。非每处用兵万人不可。且自府城至诸罗。诸罗至彰化。遥遥百数十里之地。中无数枝重兵屯驻策应。使步步为营。随进随守。随用以招抚。以自固其后。则其势必不免为贼所兜围。否则既进之后。亦必为贼所邀截。诸罗援兵。所以屡通而屡梗者。坐此病也。现在台地兵额。除死伤病废。其尚存而可用者。度不能过三万。义民之额。又随口粮之有无以为聚散。时绌时赢。然合兵而计。其数亦不过五万。以之为守。或仅足以支。以之为战。必不敷于用。所召各省之兵。闻又不及万人。聚之则势孤。散之则力薄。此其情势。更不可不亟增义民。厚其粮饷。命各处再募数万人。或即团为土兵。以益声势。庶敷调遣。若谓义勇多系流亡。苟且粮食之人。无济于用。窃又以为不然。凡兵之勇怯。在乎将之能抚恤训练。得其欢心与否。果得其心。虽驱市人以战。可也。且贼之始事。其阴谋团结者。亦不过数百人。其余皆乌合之众。然何以喧嚣一呼。力拒官兵者。每处动以万计。盖以贼每得胜归。必立犒牛酒。死亡者尸必抢归。而我军每事限于军需则例。于义勇所给发口粮。及一切恤死赏功之令。反未能尽行。又风闻每遇争战。官军多驱义勇为前行。及归论功。义勇又常居后。既不足以得其欢心。又何以致其死力。闻台地诸义勇。惟台防同知杨廷理所募。抚最为有方。战守亦最用命。此番再募。务须慎择将领以抚驭之。而中堂亦时于赏罚之中。示以至公至仁。以振作其气。盖人无畛域。视之为义勇。则彼亦以义勇报矣。视之为官兵。则彼亦以官兵报矣。且贼之所用为贼者。祇此土著之人。我之所用为兵者。亦此土著之人。以土著破土着。尚有不足用乎。
一宜通广庄以分敌势也。用兵之道。宜明客主劳逸之势。主则常逸。客则常劳。逸则常胜。劳则常败。台地自用兵以来。我兵多主守。贼兵多主攻。攻则致人。守则致于人。攻者出其不意。可以更番而迭来。守则无所不备。常虞顾此而失彼。故贼能以少而制我之多。我则常以聚而受制于散。今欲制之。必先多树其敌。张其虚声。使贼亦有四顾受攻。奔命不遑之势。而后可以反客为主。转逸为劳。此其要道。既在多其进兵之区。更须传招广庄。以为内应。按全台大势。漳泉之民居十分之六七。广民在三四之间。以南北论。则北淡水南凤山多广民。诸彰二邑多闽户。以内外论。则近海属漳泉之土著。近山多广东之客庄。广民骁悍腾锐。器械精良。闽民亦素畏之。前漳泉械时。广庄不与。闽民亦无敢挠乱之者。此番逆首。多系漳泉。广庄初时各自团结。据庄为守。以待官军。今岁自二月以前。并未尝投合于贼。无如官军力弱。或阻于地势。不能相卫。彼虽团结拒守。然无官军以为之主。声势既不相统领。力量又不足相当。其迫近贼界者。累遭焚杀。诉援无人。不得不依违其间。以求免旦夕之屠戮。究其心最为可原。招之亦最易动。凡庄村各有头家。此人便足主持此庄之一切。诚得重购募人。先通广庄。令其阴相团结。送来投。官军一到。即为援应。如不能攻。亦不妨各反正之旗。以助声势。广庄若为我用。贼之疑备益多。多备则必劳。多疑则必叛。外劳而内叛。其为坐擒之形必矣。
一宜专逆魁以速蒇事也。现在南北所失诸地。俱未恢复。贼首有名字者。亦复错处散布。不止一人。则用兵之所先。或北或南。不可不筹大局。伏思当前此南贼庄大田攻扰府城之时。南路自应为急。凤山初为贼得。部署未定。贼众又多在府城。宜遣一军渡海。由打狗溪入凤山。径袭其虚。大兵扼其前。奇兵议其后。似可夹攻成擒。今南贼得地既久。守备必周。袭之无益。又闻其攻扰府城。数月不能得志。近知大兵云集。亦颇有敛退自固之思。似可置为缓图。且闻凤山一带。路径险阻。若大兵先清南路。恐相持需日。使北贼得以乘闲谋我之弊。且逆魁在北而不在南。鄙意不如径攻诸罗。诸罗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此利于用兵者也。诸罗既通。便进攻彰化以取贼巢。南路之贼。只宜别派一军。领以大将。镇扼附近府城险要之处。以攻为名。以守为实。使贼近不敢越府城而北。以为牵制足矣。至北路既胜。则南路传檄招之。必有枭贼首而来降者。固不待痛剿而服也。
一宜多闲谍以制胜机也。此行除各逆首外。其陷贼者大局当主抚。然其用力却在于必剿。盖贼之所以鸱张无忌者。以我军之不能战也。陷贼各庄。为贼所禁格。虽欲自拔而出。其势不能。我虽空言招之。不过破散其心。于事未必有济。惟能剿进十里。则十里胁从之庄不招自服。剿进百里。则百里之内不抚自从。顾剿之之道。当贼初起时。只须堂堂之阵。自足以为声势。今贼势广袤。我军虽有敢战之兵将。然其胜负之局。与贼平分。未能操乎必胜。惟能用奇兵以振荡之。虚实相生。使其瞀乱不测。便有胜机。其要道莫先于用闲。闲得则可因势而利导之。其疑也可惊。其虚也可袭。其逸也可劳。其坚也可陷。闻前此我兵之举动。贼皆周知。而贼兵之虚实。我反不测。又如凤山陷时。闻贼有决流灌军。借甲赚城之事。及东城之战。又为坑陷以诱我师。此贼能用闲用奇。而我谍不周之失也。今宜不措重金。广募闲谍。必购知贼之腹心头目。为其谋主者几何人。为其任用者几何人。其粮草足供几时。其屯聚要害者几处。其精锐之众若干。其随声附和者又若干。其短长得失。亲睦猜嫌之情状若何。皆宜广搜博采。尽得其虚实。便可购用反闲。以迭出奇师。或声东击西。或阳退阴进。或昼静夜起。或合分。贼众虽多。心必不固。苟能数惊数误之。必可以制其死命。此在临时相机决胜。非能预言。汉赵充国但广用闲人以为耳目。复神明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之二言。固已握全算矣。
一宜明约束以收人心也。贼之初起。诸彰虽破。人心未尽从贼。贼势犹未蔓延。特贼以势胁各庄。勒出供应之具。各庄惧其残破。不得不供应之。官军因其有交通之。于贼过后。颇闻乘势焚抢。以为破贼报功。其远隔城郭。拒守以俟命者。官军又不能救。各庄既无所依。所以从贼益固。贼势益张。今于军伍所到。务宜严申约束。凡来降者。秋毫勿犯。其大庄远隔贼乡。不能挈众而来者。但使先期送。申明不敢藏匿逆魁。官军到时。皆释兵闭门。自毁其一切营栅拒守之具。便可勿问。所全既多。亦易蒇事。昔朱一贵之乱。满制军令民于各庄门闾及出入之衣帽等。书有大清二字。便释不诛。今亦宜仿此意。示以生路。便足摇动其心。大信既昭。则人心自服。俟大势已定。斯时虽有贼魁逆首。或应缘坐家属。窜藏各庄。一经搜捕。不患不献。此特一吏卒之事耳。固不必其先汲汲也。此节虽系老生之常谈。实行军不易之要道。伏惟留意。
蛤仔难纪略
谢金銮
古之善筹边者。却敌而已。开疆辟土。利其有者。非圣王所欲为。顾是说也。在昔日不可以施于台湾。在今日复不可以施于蛤仔难。其故何也。势不同也。台湾与古之边土异。故筹台湾者不可以彼说而施于此也。夫古之所谓筹边者。其边土有部落。有君长。自为治之。其土非中国之土。其民非中国之民。远不相涉焉。偶为侵害。则慎防之而已。必欲抚而有之。有其土而吾民不能居。徒为争杀之祸。故圣王不愿为。而为之者过也。若台湾之在昔日。则自郑氏以前。红夷踞为窥伺。海寇处为巢穴。及郑氏之世。内地之人居之。田庐辟。亩浍治。树畜饶。漳泉民利其肥沃而往者日相继。其民既为我国之民。其地即为我国之地。故郑氏既平。施靖海上言以为不当弃。 朝廷韪其说。遂立郡县。岂利其土哉。顺天地之自然不能违也。夫昔日之台湾。与内地远隔重洋。黑水风涛沙汕之险。非人迹所到。然犹不可弃。弃之则以为非便。乃至今日之蛤仔难则较为密迩矣。水陆毘连。非有辽杳悬绝之势。而吾民居者众已数万。垦田不可胜计。独咨嗟太息。思为 盛世之民而不可得。岂情也哉。况杨太守入山。遮道攀辕。如赤子之觌父母。而民情亦大可见也。为官长者弃此数万民。使率其父兄子弟。永为逋租逃税。私贩偷渡之人而不问也。此其不可者一。弃此数百里膏腴之地。田庐畜产。以为 天家租税所不及也。此其不可者二。民生有欲。不能无争。居其间者。漳泉异情。闽广异性。使其自自杀。自生自死。若不闻也。此其不可者三。且此数万人之中。一有雄黠材智桀骜不靖之人。出而驭其众。深根固蒂。而不知以为我疆我土之患也。此其不可者四。蔡骞窥伺。朱濆钻求。一有所合。则藉兵于寇。赍粮于盗也。此其不可者五。且其形势。南趋淡水艋舺为甚便。西渡五虎闽安为甚捷。伐木扼塞以自固则甚险。蛤仔难为贼所有。是台湾有近患。而患即及于内地。此其不可者六。今者官虽未辟。而民则已辟。水陆往来。木拔道通。而独为政令所不及。奸宄凶人。以为逋逃之薮。诛求弗至焉。此其不可者七。而或者曰。台湾虽内属。而官辖之外。皆为番土。还诸番可矣。必欲争而有之。以滋地方之事。斯为非宜。不知今之占地而耕于蛤仔难者已数万众。必当尽收之。使归于内地。禁海寇勿复往焉。而后可谓之还番。而后可谓之无事。否则官欲安于无事。而民与寇皆不能也。户口日繁。民见膏腴之地。而不往耕。其势所不能。我有弃地。寇伺隙而取之。又何乐而弗为也。故使今之蛤仔难可弃。则昔之台湾亦为可弃。昔之所以留台湾者。固谓郡县既立。使吾民充实于其中。吾兵防捍于其外。番得所依。寇失所踞。所谓安无事者此也。今之蛤仔难亦犹是已矣。或则又曰。蛤仔难之民。久违王化。其心叵测。骤欲驭之。惧生祸端。信哉是言也。夫君子之居官。仁与智二者而已。智者之虑事。不在一日而在百年。仁者之用心。不在一己之便安。而求益于民生国计。倘敬事以爱民。蛤仔难之民。即尧舜之民。何祸端之有。杨太守之入也。欢声动地。驱为义勇。则率以从。索其凶人。则缚以献。安在其久违王化哉。一方之辟。必有能者筹度乎其间。其见诸事者。蔚为功业矣。或徒见诸言。而其时不能用。后卒不易其言焉。如善筹台事者。陈少林蓝鹿洲二公者可以法矣。当康熙时。漳化淡水。未曾设官。政令巡防。北至斗六门而止。或至半线半骂。要不越诸罗辖内二百里之地。自半线以北。至于鸡笼七八百里。悉荒弃之。亦诿于番。即台邑之罗汉门。凤山之琅峤。皆摈弗治。当事者逡巡畏缩。志存苟安。屡为画地自守之计。名曰禁民勿侵番地。实则藏奸矣。故少林作诸罗县志。慷慨着论。其言曰。天下有宏远深切之谋。流俗或以为难而不肯为。或以为迂而不必为。其始为之甚易而不为。其后乃以为必不可不为而为之。劳费已什伯千万矣。明初。漳潮间有深澳。即今南澳泉属有澎湖。尔时皆迁其民而墟之。且塞南澳之口。使舟不得入。虑岛屿险远。劳师而匮饷也。及嘉靖间。倭寇入澳。澳口复通。巨寇吴平许朝光曾一本先后据之。两省罢敝。乃设副总兵以守之。至于今岿然一巨镇矣。澎湖亦为林道干曾一本林凤之巢穴。万历二十年。倭有侵鸡笼淡水之耗。当事以澎湖密迩。不宜坐失。乃立游击以戍之。至于今又巍然一重镇也。向使设险拒守。则南澳不惫闽广之师。澎湖不为蛇豕之窟。倭不得深入。寇不得窃踞。漳泉诸郡。未必罹祸之酷。如往昔所云也。今半线以至淡水。水泉沃衍。诸港四达。犹玉之在璞也。流移开垦。舟楫往来。亦既知其为玉矣。而鸡笼为金台北门之锁钥。淡水为鸡笼以南之咽喉。大甲后拢竹堑。皆有险可据。乃狃于目前之便安。不规久远之至计。为之增置县邑防戍。使山海之险。弛而无备。必将俟亡羊而始补牢乎。南澳澎湖之往事可已。按少林此论。其情形恰与今日相似。今之蛤仔难即昔之漳化淡水也。但尔时海上尚属宁静。今则海寇罗织。日睥睨于其间。其势为尤亟耳。且夫制治之方视乎民。民之所趋。不可弃也。沃足以容众。险足以藏奸。台湾之地。大概如此。有类乎蛤仔难者。尚当以渐致之。其事非止于蛤仔难也。然而自昔以来。苟安者众。艰巨之事。使后人当之。岂所以为民为国哉。
论蛤仔难形势
谢金銮
蛤仔难西负山。东面海。而山势南北对抱。故三面皆山如环而缺其一面也。中有浊水大溪。末流与浊水合。北亦有溪三。溪源皆出内山。东流注于海。诸罗志所谓三港合流者也。海口北山东尽为乌石港。南山东尽为苏澳。自乌石港至头围二围。路皆缘山西行。渐折而南。至于三围。头围居海口北倚山。其南为乌石港。西渡荒埔。过金面山之南。而至二围。二围之北。有山名曰扩扩山。西南过白石园汤园而至于三围。其北有坑曰旱坑。西南踰溪达于四围。又东南踰溪达于五围。五围去山稍远。北附溪。其东北为渡船头。自头围至五围。皆属西势。所在小围无数。皆与番社参错。东面大海中有龟山。略与三围对。龟山之内。沙汕横亘。自北而南。三港之水。皆会于沙汕之内。此西势之地形也。东势居浊水溪之南。垦田尚少。番社亦稀。而旷野荒埔。一望无际。其地大于西势。潘贤文居于罗东。在东势之西。颇近山。有阿里史社岸里社二番与之密迩。浊水溪源。斜出于东势之西。西山之内。皆生番盘踞。远望则玉山在焉。玉山当东势之背。杨太守图说曰。以方向定之。则西势宜称北势。东势宜称南势。令所云仍番人之旧称也。又曰。西势合众小围。并溪洲凡二十三庄。其田皆围民所垦。番族则自打马至摆老郁凡二十三社。又东势自歪仔歪至猴猴社凡十二社。其田皆番民所垦。东势无民垦田。
蛤仔难原始
谢金銮
蛤仔难在台湾之东北。淡水之背也。台湾绵亘千余里。背阳向阴。水皆西流。而蛤仔难则背阴向阳。水皆东流。故其地当为台湾之正面。自大鸡笼山。居台湾之极北。有双峰陡高。不可极者。为三貂山。一作山朝三貂之支。东入于海。如象之弯其鼻也。蛤仔难居三貂之南。弯环之内。迤北有港。曰蛤仔难。港南一望平旷。水丰土腴。草木鲜润。番人居者。旧有三十六社。多在海口。自台湾初开后。已与内地人通往来。番乘艋舺。凿大木为小舟出贸易。其时半线以北。尚未设官。此地属诸罗后山之北境。康熙五十六年。金筑周宣子为诸罗令。作邑志。蛤仔难之名始见于策。宣子作三貂蛤仔难图。虽甚简略。然其中之三港合流。其东之沙洲龟屿。其内山之黑沙晃。南境之直加五社。并详于志。其时 国威暨讫。诸番向化。其声息固无所不通者。惜乎其急抚之也。内地民人蕃庶。地力已尽。蛤仔难番既通贸易。漳泉广东之民。多至其地。垦田结庐。以居以食。蚕未辟。官吏不至。以为乐土。闻风者接踵以至。于是围堡御患。自北而南。为头围二围三围。又南为四围。漳人有吴沙者。遂统其事。众推为长。沙有才能。略识经纪。设立乡勇。以防生番。内地来者入饼银一二十。助乡勇费。任耕其地。陆路由三貂入。其初险径。仅容一人行。牛不得度。以后渐辟以广。然寂无人。生番伏路。行者多中伤。沙乃定为日期。率乡勇迎外入者以益众。且通有无。嘉庆三年间。有龙溪萧竹者。颇能文章。喜吟。究于堪舆之术。自谓得异传。竹从其友游台湾。穷涉至蛤仔难。吴沙疑之。居且久。乃为标其胜处为八景。且益为十六景。今所传兰城拱翠龙潭印月曲径香泉浊水涵清之类者皆是也。竹悉为赋诗。或论述其山水络甚详。然其时未有五围六围者。要其可以建围之地。竹于图中皆递指之。当竹之时。垦耕居民。至四围而止。吴沙既富。自恨不为良民供租税。且百货不通于彼。乃阴以图求敢言于当事者。得奏报升科。愿出赋。为请设官建署。其时镇道恶周罗以化外置之不问。未几。萧竹卒。吴沙亦死。越一二年。海寇蔡骞以贼艘进苏澳。侵蛤仔难。欲取其地。吴氏率耕民御之。骞使告于吴氏曰。吾欲得地。为耕种计耳。此间地旷。愿得共垦。于尔无伤也。吴氏曰。吾辈为良民。若为盗。吾何敢通盗。骞曰。吾得耕地。且不为盗。吴氏曰。地固在也。盍尽焚汝舟。吾与汝登岸。骞不可。率众贼登陆。海口番人怖与。贼大戮番人。适其时。耕民与番社有衅。蔡骞率众登陆。番不知其为海寇也。而以为耕民约内地众从水道来夹攻。乃大骇。多散走徙去。吴氏擒数贼献于官。蔡骞败去。于是蛤仔难耕民日益众。嘉庆八年。蛤仔难大疫。众相率祈祷。按丁口出钱。稽簿册得男女六万。初。吴沙死。其子光裔嗣为长。无才能。不得众心。
论埔里社事石甫文集
姚莹
台湾本海外岛夷。不宾中国。自郑氏驱除狉獉。始辟入籍。时止三县。半线以北。康熙之末。犹番土也。朱逆既平。乃增彰化。设淡厅。遂极其北境。至于鸡笼。山前之地尽矣。然南北袤不过一千九十四里。嘉彰最中。腹内自山至海。乃百余里耳。入内供粟。岁不过十万。而兵饷给外者倍之。其不能利益 国家明矣。嘉庆中。又开噶玛兰。遂及山后。增幅员百里。论者皆以形胜为言。夫 圣德遐被。八荒皆我外藩。鸿图式郭。远迈隆古。乃侈言沧海之一舟。大圜之一星。岂非陋耶。若夫雕题裸体之民。言语不通。蹲伏深山。垦耕自给。没世不敢出山一步。然犹慕化充屯。则是我 天朝之赤子较诸汉奸不法者奚翅十倍。此土牛立界。所以严申厉禁。诚仁之至也。有司守此边陲。不以宣播德威为务。乃任彼私人。交通豪猾。违禁开边。且肆其凶残。暴其枯骨。所当骈首境上。以昭炯戒而慰番黎。乃复隐忍逾年。越垦之诘。发自武臣。斯时犹有阿意庇奸。为依违之说者。向非邑令抗争。镇道明决。则奸人之计仍行矣。卒之投鼠忌器。曲赦有罪。使 国禁不申。番冤莫理。政刑之失。孰有甚于此者哉。火炎不烈。厉禁益虚。于是奸人故智复萌。不及数年。而水社之谷。复归汉佃。番愚不知讼诉。社众日衰。外迫凶番。内惧汉逼。不得已从奸人之谋。欲引外社熟番自卫。汉奸更从而蹑其后。养虎揖盗。其事益愚。其情益可悯矣。邓同知身入内山。穷履生番之境。可谓壮甚。而水社之山川秀美。埔社之地土沃饶。言次犹津津称之。且以番黎拙于治田。不能深耕灌溉为惜。循吏而言如此。以余观之。喜功利者贪壤地之膏腴。惧开边者守土牛之虚禁。此皆见止一隅。未深计久安之策也。水埔二十四社。自雍正乾隆间。即称沃衍。惟时番族犹盛。足以自固。汉人不知虚实。无敢深入。且开辟未久。地利有余。今山前无隙土矣。旧族日滋。新来不已。无业可执。则有三种莠民。一舆夫千百为。动与兵。二赤棍结党立会。散处市廛。三盗贼窃劫频闻。诛之不尽。此全台之大患也。不为区处。台湾未可言安。则旷土之开。云胡得已。汉人蕃衍。丁口已二百五十余万。而生熟社番。不及二十分之一。匪惟贫削。实亦丁衰。寡弱之形。殆若有天数焉。其不能自固者。不仅水埔二社也。势既寡弱。则奸民欺凌益甚。况频年深入。虚实周知。即外社熟番。亦垂涎至矣。虽有明禁。而趋利忘生。旋驱复入。昔者杀番掘冢。其首恶既释不诛。今兹负耒而来。安能遂置重典。一再宽宥。禁碑尚可恃乎。既不能禁。不但社番被逼。有走险之虞。抑且地形险阻。设有巨奸。招聚亡命。即林爽文之大里杙也。其患可胜言哉。则安抚之道又不可不讲矣。
论台湾要害皇朝武功纪盛
赵翼
台湾之变。总督李公赴闽。道过常州。邀余偕行。佐其幕事。凡一年有余。此编即幕中所记也。事皆与方略合。故不复删改。林爽文本漳人。其将反也。当漳泉二府人械之后。恐泉人不同乱。乃邀泉人刘志贤共起事。欲使为泉人倡。刘志贤自署理番同知。至鹿港收货税。有泉民林凑等起义擒之。鹿港得无恙。是时贼方起。漳人仗贼之势。常凌泉人。及黄任两提督率兵至。贼稍敛。则泉人又仗官兵之势凌漳人。迨官兵久顿不进。贼势日炽。胁各村民从之。不从者辄焚劫。于是泉人亦皆弭首附于漳矣。惟凤山县南。有粤民数十村。结寨自守。贼终不敢犯。贼本乌合。非真有不可扑灭之势。故福将军等兵至。一鼓即败之。乃知前此诸将之过于畏慎。未免重视贼也。今台湾既平。有当酌改旧制者。彰化县城。宜移于鹿港。而以台湾道及副将驻之。康熙中。初取台地时。仅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地。凤在南。诸在北。台湾居其中。又有鹿耳门海口通舟楫。故就其地设府治。其后北境日扩。闽人争往耕。于是诸罗之北。增彰化县。彰化县北。又增北淡水同知。则府城已偏于南。且旧时如海口仅一鹿耳门。由泉州之厦门往。海道八九百里。今彰化之鹿港。既通往来。其地转居南北之中。由泉州之蚶江往。海道仅四百里。风顺半日可达。此鹿港所以为台地最要门户。较鹿耳门更缓急可恃也。幸林爽文等皆山贼。但知攻城。不知扼海口。故我师得扬帆至。然海舟大。不能附岸。须鹿港出小船二十里来渡兵。倘贼稍有智计。先攻鹿港。鹿港无城可守。其势必拔。拔则据海口禁小船。我海舟虽至。亦不得薄而登。所恃以入台者。袛鹿耳一门耳。兵即由鹿耳入府城。又须自南而北。转多纡折。必不能如此次之路捷而功速也。彰化城距鹿港二十里。不傍山。不通水。本非设县之地。若移于鹿港。镇以文武大员。无事则指麾南北。声息皆便。有事则守海口以通内地应援。与鹿耳门互为关键。使台地常有两路可入。则永无阻遏之患。时 上方有 旨修筑台郡各城。余嘱李公以此奏。李公以筑城事别有司之者。遂不果。然此议终不可废。后之意海疆者。或奏而行之。实千百年长计也。
台湾城工可缓议
郑光策
城工一事。遍访熟识台地之人。据云台地土脉松浮。每岁震动不常。有自数次至数十次者。溪道路。尚且崩坍迁徙。岁无定形。改建崇城。实为无益。且台地多沙少土。基址难坚。内山虽有山石。而水门浅小。殊难运出。即陡遇溪涨。亦不过数日即消。不可恃以集工。查红毛旧立赤嵌一城。系三合土所筑。以制小而矮。所以仅存。若城工大段。俱用三合土。制既袤长。一遇震动。必成断缺。断缺之后。兴工修补。以新合旧。必不胶粘。此事费恐不赀。未可轻举。且台城所以不守者。非竹城之难守。以兵力单而人心散也。若经理得宜。自有众志之城。亦不藉天设之险。鄙意宜且仍旧。或多栽刺竹。深堀濠沟。自足为守。若以奉有 明旨。不可不遵。则当相其形势所便。先筑一城以为之式。试看期年之后。如不坍塌。然后遍行兴工。庶大工不至尽归于乌有也。又闻 明旨。有以工代赈之说。现在官署仓库。及民间村庄屯田军卫处所。一切建置。俱有大工。似不必专藉于筑城。至于兴建工程。俱宜不惜重工。期于宏敞完固。昔诸葛忠武之治蜀也。一切道路桥梁邮馆亭障。皆为经久之计。实为后世制作之楷模。晚代创造。多取办目前。近来官工。恶薄尤甚。鄙意任事者欲其绝无染指。固有所难。惟有厚与价值。大其规模。凡事不尚华丽。以朴厚完固为期。庶几有人心者。或尚不至苟且焉。
筹划海寇疏顺治十七年
给事中王命岳
臣闻善用兵者。用我之所长。以攻彼之所短。必不用我之所短。以就彼之所长。则今日办海。在谨持浪战。详布置之方而已。往者布置失宜。兵将皆狃安城郭。高居广厦。要害无驻镇。海下无舟师。所造战船。皆在内地。一旦兴兵。四面疾呼。各港战舰。动费招携。兵马陆行。数日始达海岸。我息已露。贼备已完。我劳贼逸。我生贼熟。宜乎未奏获丑之功也。今之布置。臣请得借箸而筹之。夫自漳州之海澄县出港。以趋厦门。则必经海门山。向者贼舟泊于山外。我舟泊于山内土名大涂尾。因岸上无兵护船。并大涂尾不便久驻。退入镇城。镇城去厦门殊远。贼始解甲高枕而卧矣。臣按海门山与厦门相望。过海门山之左。地名青浦。青浦之左。是为镇海卫。卫则有城。为逆贼上岸往来通津。此系漳州第一要紧门户。形势可据。往者弃而不守。臣诚不知其何解也。以臣愚见。宜设大将一员。领兵数千据之。而分驻一营于青浦。青浦下。则海门之外贼舟不敢泊。贼舟遁而吾舟泊之。则青浦之陆兵可以护海门之舟师。海门之舟师又可以渡镇***浦之陆兵。是海澄一路。贼无日不防矣。自泉州之同安县地方出港以趋厦门。则嵩屿鼎尾排头高浦石浔州刘五店一带。绵亘三四十里。皆与厦门相望。不需巨艘。即扁舟可达。嵩屿者。前抚张学圣过厦门之所也。嵩屿数里至鼎尾。鼎尾有港。鼎尾数里至排头。排头十里至高浦。高浦有城。高浦十里至石浔。石浔十里至州。则贼筑城此地以牵制我师者。州十里至刘五店。之数处者。无处不可渡厦门。而高浦为适中之地。人烟辏集。又有坚城。乃弃而不镇。反使贼得逍遥于州之浒。臣又不知其何解也。以臣愚见。宜设大将一员。兵数千。镇守高浦城。则州之形危。又分一二大营于排头鼎尾等处。而泊舟师其下。则岸上之陆兵可以护岸下之舟师。岸下之舟师又可以渡岸上之陆兵。是同安一路贼无日不防矣。其分拨驻守镇海卫高浦城等处兵将者。靖南王之事也。分拨海门舟师者。海澄公之事也。分拨高浦鼎尾各处舟师者。副将施琅之事也。藩兵皆北人。臣以为不宜轻试巨浸之中。而水师用土兵。则与贼共分其长也。况黄梧于贼。势不两立。施琅于贼。雠深杀父。皆足令独当一面。协力捣巢。但恐二人兵少。宜以漳泉水师之兵将佐之。如是布置已定。我数数戒师如期。将渡者又竟不渡以疲之。如是十余次。则贼之意懈而防弛。然后度天时。齐人力。出其不意。约束并驱。一鼓而歼之。直崇朝事耳。至于居重驭轻。则有靖南王。镇守省城。居中策应。则有提督马得功。兵马久驻泉州。兵民相宜。兴化漳州各有城守。皆足自护城池。其余港口照旧分汛。则是我逸贼劳。我暇贼忙。此万全之策而王者之节制也。相机而动。系丑之颈而制其命。如掇鱼于釜而盬其脑矣。
陈台湾弃利害疏台湾府志
施琅
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隔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明季设水师标于金门。所出汛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台湾一地。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也。然其时中国之民潜至生聚于其间者。已不下万人。郑芝龙为海寇时。以为巢穴。及崇祯元年。郑芝龙就抚。将此地税与红毛。为互市之所。红毛遂联络土番。招纳内地人民。成一海外之国。渐作边患。至顺治十八年。为海逆郑成功所攻破。盘踞其地。纠集亡命。挟诱士番。荼毒海疆。窥伺南北。侵犯江浙。传及其孙克塽。六十余年。无时不仰 宸衷。臣奉 旨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兹则木棉盛出。经织不乏。且舟帆四达。丝缕踵至。饬禁虽严。终难杜绝。实肥饶之区。险阻之域。逆孽乃一旦纳土归命。此诚天以未辟之方舆。资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岂人力所能致哉。夫地方既入版图。土番人民。均属赤子。善后之计。尤宜周详。此地若弃为荒陬。复置度外。则今台湾人居稠密。户口繁息。农工商贾。各遂其生。一行徙弃。安土重迁。失业流离。殊费经营。实非长策。况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使渡载不尽。苟且塞责。则该地之深山穷谷。窜伏潜匿者。实繁有徒。和同土番。从而啸聚。假以内地之逃军流民。急则走险。纠党为祟。造舟制器。剽掠滨海。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固昭然较著者。且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该夷赋性狡黠。所到之处。善为鼓惑人心。重以夹版船只。制作精坚。从来无敌于海外。未有土地可以托足。尚无伎俩。若坐弃数千里之膏腴。以资其停泊。必倡合党与。窃窥边场。逼近门庭。沿边诸省。断难晏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建成效。如仅守澎湖而弃台湾。则澎湖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界于台湾。远隔金厦。岂不受制于人。是守台湾即所以固澎湖。必须联为臂指。各相犄角。声气关通。应援易及。可以宁息。况昔日伪郑所以得负抗逋诛者。以台湾为老巢。以澎湖为门户。四通八达。游移肆虐。任其所之。我之舟师。往来有阻。今地方既为我得。见在官兵。星罗布。风期顺利。片帆可至。虽有奸萌。不敢复发。部臣抚臣。未履其地。去未敢决计。臣阅历周详。不敢遽议轻弃者也。且海氛既靖。内地溢设之官兵。尽可陆续汰减。以之分防台湾澎湖两处。台湾设总兵一员。水师副将一员。陆师参将二员。兵八千名。澎湖设水师副将一员。兵二千名。通计兵一万名。足以固守。又无添兵增饷之费。其防守总兵副参游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转升内地。无致久任。永为成例。在我 皇上优爵重禄。推心置腹。大小将弁。谁不勉励竭忠。然当此地方初辟。该地正赋杂饷。殊宜蠲豁。现在一万之兵食。权行全给。三年后开征。可以佐需。抑且寓兵于农。亦能济用。可以减省。无庸尽资内地之转输也。盖筹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无谓彼中耕种犹能少资兵食。固当议。即为不毛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当时封疆大臣。狃于目前。苟安为计。画迁五省边地。以备寇患。致贼势愈炽。而民生颠沛。往事不臧。祸延及今。致遗 朝廷宵旰之忧。臣今熟审该地形势。知而不言。至于后来。万或滋蔓难图。窃恐 皇上责臣以缄默之罪。臣又焉所自逭。故当此地方削平。定计去。莫敢担承。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之诚永固边圉。以臣会议具疏之外。不避冒渎。以其利害自行详细披陈。伏祈 睿鉴。
论台镇不可移澎书代
蓝鼎元
连接宪翰。令某暂驻台湾。不可遽尔班师。但当事已议台镇移澎。更设副将。是总兵处北。殊为蛇足。裁营减兵之说。台人闻知。颇有嚣嚣窃笑者。若果台镇移澎。则海疆危若累卵。部臣不识海外地理情形。凭臆妄断。视澎湖太重。意以前此癸亥平台。止在澎湖战胜。便尔归降。今兹澎湖未失。故台郡七日可复。是以澎湖一区。为可控制全台。仍有此议。不知台之视澎。犹太仓外一粒耳。澎湖不过水面一撮沙堆。山不能长树木。地不能生米粟。人民不足资捍御。形胜不足为依据。一草一木皆需台厦。若一二月舟楫不通。则不待战自毙矣。台湾沃野千里。山海形势。皆非寻常。其地亚于福建一省。论理尚当增兵。易总兵而设提督五营。方足弹压。乃兵不增而反减。又欲调离其帅于二三百里之海中。而以副将处之乎。台湾总兵。果易以副将。则水陆相去咫尺。两副将岂能相下。南北二路参将。止去副将一阶。岂能俯听调遣。各人自大。不相统属。万一有事。呼应不灵。贻误封疆。谁任其咎。澎湖至台。虽仅二百余里。顺风扬帆。一日可到。若天时不清。台飓连。浃旬累月。莫能飞渡。台中百凡机宜。鞭长不及。以澎湖总兵遥控台湾。犹执牛尾一毛欲制全牛。虽有孟贲乌获之力。总无所用。何异欲弃台湾乎。台湾一去。漳泉先为糜烂。而闽浙江广四省。俱各寝食不宁。山左辽阳。皆有边患。某庸愚无识。以为此土。万万不可委去。若遵部议而行。必误封疆。某杞人妄忧。中心如焚。非特为桑梓身家之虑。惟望恕其狂瞽。且赐明示解惑焉。
覆制军台疆经理书代
蓝鼎元
接到宪檄。内开台疆经理事宜十二条。具见未雨绸缪。为台地苍生谋善后之策。职等自当遵命。次第举行。亦有胸中未能悉达。不得不质疑问难者。台湾海外天险。治乱安危。关系 国家东南甚巨。其地高山百里。平原万顷。舟楫往来。四通八达。外则日本琉球吕宋荷兰暹罗噶吧安南西洋诸番一苇可杭。内则福建广东浙江江南山东辽阳不啻比邻而处。门户相通。足为藩篱之限。非若寻常岛屿。介在可有可无间也。值兹寇乱风灾之后。民生凋瘵。大异本来富庶面目。然风俗尚多浇恶。奸宄未尽革心。网密则伤。网疏则犯。治安之政。宜严而不宜宽。将安将治之民。宜静而不宜动。伏读宪谕。凡诸逆起事之所。应将房屋尽行烧毁。人民尽行驱逐。不许往来耕种。阿猴林山径四达。大木丛茂。宽长三四十里。抽藤锯板烧炭砍柴耕种之人甚多。亦应尽数撤回。篷厂尽行烧毁。防患拔根。至周至决。职等再四思维。一人谋逆。九族皆诛。乱贼所居之地。虽墟其里可也。惟是起贼非止数处。数处人民。不下数百家。则亦微有可虑者。人情安土重迁。既有田畴庐舍。室家妇子。环聚耕凿。一旦驱逐搬移。不能遍给以资生之藉。则无屋可住。无田可耕。失业流离。必为盗贼。一可虑也。其地既广且饶。宜田宜宅。可以容民畜众。而置之空虚。无人***。则是弃为贼巢。使奸宄便于出没。二可虑也。前此台地。何人非贼。国公将军而外。伪镇不止千余。今诛之不可胜诛。俱仍安居乐业。而独于附近贼里之人。田宅尽倾。驱村众而流离之。贼之罪。重于作贼。三可虑也。台寇虽起山间。在郡中居其九。若欲因贼弃地。则府治先不可言。况琅峤并未起贼。虽处极边。广饶十倍于罗汉门。现在耕凿数百人。番黎相安。已成乐土。今无故欲荡其居。尽绝人迹往来。则官兵断不肯履险涉远。而巡入百余里无人之地。脱有匪类聚众出没。更无他人可以报信。四可虑也。锯板抽藤。贫民衣食所系。兼以采取木料。修理战船。为军务所必需。而砍柴烧炭。尤人生日用所不可少。暂时清山则可。若欲永远禁绝。则流离失业之众。又将不下千百家。势必违误船工。而全台且有不火食之患。五可虑也。疆土既开。有日辟。无日蹙。台地宋元以前。并无人知。至明中叶。太监王三保舟下西洋。遭风始至此。未几而海寇林道干据之。颜思齐郑芝龙与倭据之。荷兰据之。郑成功又据之。 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过此再四五十年。连内山山后野番不到之境。皆将为良田美宅。万万不可遏抑。今乃欲令现成村社。废为邱墟。设为厉禁。断断不能。六可虑也曩者诸罗令周锺瑄有清革流民。以大甲溪为界之请。凤山令宋永清有议弃琅峤之详。今北至淡水鸡笼。南至沙马矶头。皆欣然乐郊。争趋若骛。虽欲限之。恶得而限之。职等愚见以为。人无良匪。教化则驯。地无美恶。经理则善。莫如添兵设防。广听开垦。地利尽。人力齐。鸡鸣狗吠相闻。虽有盗贼。将无逋逃之薮。何必因噎废食。乃为全身远害哉。今窃议于罗汉内门中埔庄设汛防兵三百名。以千总一员驻札其地。琅峤亦设千总一员。兵三百名。控扼极边一带。三六九期操演之外。准其自备牛种。就地屯田。以为余资。虽险远而弁兵便焉。槟榔林在平原旷土之中。杜君英出没庄屋久被焚毁。附近村社。人稠密。星罗棋布。离下淡水营内埔庄汛防不远。无庸更议。至各处乡民。欲入深山采取树木。或令家甲右互结。给与腰牌。毋许胥役需索牌费。一分一厘。听从其便。伏读宪檄添防之制。宜速议定。以便题覆。全台共计增兵三千六百名。必请 旨额外添设。就内地各标营。分额招募。按班来台。如往例三年一换。然后内地不至空虚。无顾子失母之病。诸罗地方辽阔。鞭长不及。应划虎尾溪以上。另设一县。驻札半线。管辖六七百里。鹿子港虽口岸扼要。离半线仅十五里。不用再设巡检。将巡检设在淡水八里坌。兼顾鸡笼山后。笨港设巡检一员。移典史归诸罗县治。南路凤山营县。虽僻处海边。不如下埤头孔道冲要。然控扼海口。打鼓眉螺诸港。乃匪类出没要区。当仍其旧。不可移易。添设凤山县丞一员驻札搭楼。稽察阿猴林笃佳等处。弹压东南一带山庄。下淡水巡检一员。不许郡。仍令驻札下淡水。稽察淡水以南各庄。及诸海口。台凤诸各县。各练乡壮五百名。在外县丞巡检。各练乡壮三百名。无事则散之陇亩。有役则修我戈矛。乡自为守。人自为兵。
此万全之道也。伏读宪檄。营伍操练宜勤。虚冒旧弊宜除。塘汛分防宜变通。三者皆极切当时弊。有兵不练。与无兵同。兵不能识将意。将不能识兵情。是为乌合。器不与手相习。手不与心相应。是谓生疏。职每诫谕台属标营。定以三六九日。按期操演。三令五申。如临大敌。又为之捐造账房鎗火药。以足其用。其分防外汛之兵。大汛每驻一二百人。亦令如期操演。查足器械。塘兵专递公文。多人无益。每塘止定三名。小汛之兵。不上数十人。分作两班。赴就近大汛操演。不许懒惰。有操期不至者。大汛记名。逐月造册报查。又不许无故擅离汛防。凡有逃亡事故。立即报移内地调补。不许在台招募一人。以滋弊窦。违者参革员弁。务使地皆实兵。兵皆可用。前此虚冒名粮之弊。尽数廓清。独将弁书识一项。未能遵谕革绝。缘武人不学者多。鲜有亲操翰墨。而兵马钱粮。文移册籍。非可全凭口说。且自古军中识字。名将不废。若用其人而不给其粮。情理亦未甚协。不揣愚懵。妄为酌议。台镇中营游击。及各营守备。应各予书识八名。外营游击各六名。千把总虽系微员。亦不可全无一字。应予书识各一名。水师副将。南北二路参将。各予八名。总兵书办十六名。使麤足备具文书。不至如从前冒滥。将伙粮尽行禁革。亦可谓节啬至矣。台地少马。无以壮军容而资冲突。今拟镇标三营。城守一营。各设马兵六十名。南路北路二营。各设马兵八十名。共马四百匹。即在添设三千六百兵额之内。请 旨配拨。先自内地带马来台。以后换人不换马。或有倒毙。方就台地孳生买补。时或孳生不足。亦向内地采买以来。则无苦累民番之处。伏读宪檄。除奸务尽。附和倡乱之徒。非胁从可比。应将党恶创惩。黥其左面。同家属押逐原籍。拘管稽查。复承列单开出名数。深得火烈民畏鲜死之义。台网久漏吞舟。民不知国法为何物。安逸而思为乱阶。甫平而又图复起。续获诸贼。职等于军前权行专擅。竿首街。使莠民丧胆。其潜通奸匪。附和接济之人。照宪檄处分。押回原籍。惟是黥面虽羞。毕竟敷药即去。似不如馘耳之不可复续。较便稽查。其五月间旧贼。已散为民者。非奉宪行。及他有所犯。不问及。所以开更新之路。使安静而不自危也。伏读宪檄。要口设备。议建鹿耳门城。水陆分守。窃谓鹿耳城。止用修筑。不必从新建造。其港暗礁浅沙。渺茫纡险。非有显然门户可以遵道而行。故须设立荡缨标记。指引迷途。毫厘偶差。立见虀粉。虽不建城。固亦未易入也。前此癸亥平台。海潮骤涨。巨舰连而入。今夏大师进剿。潮水亦高数尺。皆赖 朝廷洪福。海若效灵。游魂丧魄。夫岂城之故哉。且台贼多自内生。鲜由外至。倘贼来自外。则郡治兵将云屯未易侵扰。若贼起自内。虽隆之城至于天。非徒无益。反为漳泉内地之害。职等所见不广。以为因仍补葺。厥功已多。此刻物力困惫。俟他日另议可耳。郡治栽竹为城。价廉工省。职等谨遵宪檄。会同勘度地势。环万寿亭春牛埔。将文武衙署。兵民房屋。沿海行铺。俱包在内。种竹围一周。护以荆棘。竹外夹道宽三四丈。削刺桐插地。编为藩篱逢春发生。立见苍茂。刺桐外开凿濠堑。但台地粉沙无实。土浅则登时壅淤。深则遇雨崩陷。多费无益。止可略存其意。开濠广深六七尺。种山苏木濠内。枝坚刺密。又当一层障蔽。沿海竹桐不周之处。筑灰墙。出地五尺。高可蔽肩。为雉堞。便施鎗。开东西南北四门。建城楼四座。设桥以通来往。量筑窝铺十二。以当台。如物力不敷。城楼未建。植木栅为门两重。亦可暂蔽内外。三年之后。丛生茂密。虽未及石城坚好。然亦已牢不可破矣。郡县既有城池。兵防既已周密。哀鸿安集。匪类革心。而后可施富教。而台湾之患又不在富而在教。兴学校。重师儒。自郡邑以至乡村。多设义学。延有品行者为师。令朔望宣讲上谕十六条。多方开导。家喻户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转移士习民风。斯又今日之急务也。
台湾保甲责成乡长书代
蓝鼎元
台疆辽阔已极。台民不驯特甚。皆内地作奸犯科。逋逃萃止。豺心野性。随处鸱张。迩者北路窃劫频闻。涓涓之势。渐不可长。若防汛照管不周。真有顾此遗彼之患。兼班兵自远新来。良匪情形。路径要害。皆生疏弗能熟识。延建汀邵福兴宁兵丁。音语皆不同。不能细侦密访。如枘凿方员之不相入。即有二千协防。尚不足供措置。况又有掣回之忧。茫茫千里。星星塘汛。勿论移镇澎湖。必致覆餗。即驻台亦难高枕而卧也。所望一二贤能文职。振奋精神。以实心行保甲之实政。家家户户。自为清革。使盗贼无自而生。联络声援。守望相助。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使盗贼无托足之地。虽不设立官兵。亦何不可。但今保甲之法。久已视为具文。莫肯实心料理。而署事各官。又皆有五日京兆。推诿后人之意。真末如之何也。团练乡兵。亦是靖盗一法。而行之不易。虚应故事。则亦犹之保甲。鄙人愚见以为。作贼可以欺官。不可以欺民。能避巡兵。不能避乡里。莫若因其势而防范之。就各县各乡。佥举一干练勤谨有身家顾惜廉耻之人。使为乡长。就其所辖数乡。家喻户晓。联守望相助之心。给之游兵。以供奔走使令之役。如有一家被盗。则前后左右。各家齐出救援。堵截各处要口。务必协力擒获。另设大乡总一二人。统辖各乡长。督率稽查。专其责成。乡长有生事扰民。纵容奸匪。缉捕不力。救护不齐等弊。大乡总稽察报查。如有失察。一体同罪。是虽无乡兵之名。而众志成城。不啻有乡兵之实。今拟台湾中路。设乡长六名。南路凤山。设乡长十二名。立大乡总二名分辖之。每乡长一名。准给养游兵四名。大乡总一名。给外委千把总衔牌。以荣其身。准养游兵十名。其游兵名粮。每月银一两。米三斗。就官庄内拨出支给。以为赡养之资。计三县游兵一百四十名。每月支银一百四十两。米四十三石二斗。三县乡长。共二十六名。大乡总四名。应给养廉多少。宪台酌量定夺。伊等工食。既皆仰给于官。则与官兵一例。文武均行约束。调遣无敢不从。凡地方有窃劫盗贼。责各乡长限期缉获。解官究处。初限不获。拘游兵比责。再限不获。乡长罚月粮工食。戴罪图功。三限不获。拘乡长正身重惩。大乡总记大过一次。凡盗贼不能缉获至三次者。乡长责革。大乡总追销外委职牌。以示惩劝。虽月粮似觉过重。但为地方之利。自不得顾惜小费。欲节省则每名月银七钱五钱亦可。米三斗不易也。无月粮则彼将生事扰民以为食。非徒无益。为害更大。且天下亦无枵腹而为人办事之理。必资其养廉。方可责以清操。大乡总能干练办公勤谨。三年无过犯。有绥靖地方实迹。量行擢用。以示鼓励。某庸陋无知。总为地方念切。用思以人治人之道。不知宪台以为何如也。
请开台湾米禁疏雍正四年
浙闽总督高其倬
窃查阅省泉漳二府。向资台米以济民食。自朱一贵变后。巡台御史恐其运出接济洋盗。又恐听民搬运。以至台湾米价腾贵。或生事端。遂禁止不许过海。泉漳之民。有米无米。在所不顾。不知台湾地广民稀。所出之米。一年丰收。足供四五年之用。民人用力耕田。固为自身食用。亦图卖米换钱。一行禁止。则囤积之米。废为无用。既不便于台湾。又不便于泉漳。究竟泉漳之民。势不得不买台湾之民。亦势不能不卖。查禁虽严。不过徒生官役索贿私放之弊。臣查开通台米其益有四。一泉漳二府之民。有所资藉。不苦乏食。二台湾之民。既不苦米积无用。又得卖售之益。则垦田愈多。三可免泉漳台湾之民因米粮出入之故。受胁勒需索之累。四泉漳之民既有食米。自不搬买福州之米。福民亦稍免乏少之虞。至开通米禁有须防之处二端。亦不可不加详虑。其一恐泉漳之民。任意搬买。或致台湾米贵。查台地一年丰收。足供四五年之食。嗣后应于冬成之时。详加确查。若台湾丰熟。即开米禁。倘年成歉薄。即禁止贩卖。虽年岁稍丰。而一时偶有米贵情形。臣亦即随时查禁。必不敢疏忽滋事。其一恐买米之船。接济洋盗。查海洋之中。劫米为盗者颇多。买米为盗者实少。闽地历来诸臣。既于此鳃鳃过计。臣亦不敢不于此详细周防。嗣后泉漳之民。过台买米者。俱令于本地方报明。欲往台买米若干。载往某处贩卖。取具联保。详报臣等衙门。即飞行台湾。及所卖之府县。两处稽查。如有不到。即系偷卖。必严惩联保。究出本船之人。尽法重处。如此查防。自不致接济洋盗矣。
请开台民携眷之禁疏乾隆二十五年
福建巡抚吴士功
窃惟我 朝德威远敷。薄海内外。共沐 恩膏。如台湾府属一厅四县。令归隶版图。将及百年。久成乐土。居其地者。俱系闽粤滨海州县之民。俱于春时往耕。西成回籍。迨后海禁渐严。一归不能复往。其主业在台湾者。既不能弃其田园。又不能搬移眷属。别娶番女。恐滋扰害。经升任广东抚臣鄂弥达具奏。凡有妻子在内地者。许呈明给照搬眷入台。编甲为良。人人有室家之系累。谋生念切。自然不暇为非。更令有司善抚教之。则知感激奋兴。安生乐业。旋经议行在案。嗣于乾隆四年。前督臣郝玉麟。以流寓民眷。均已搬取。即有事故迟延。亦属无几。请停止给照。续于乾隆九年。巡视台湾御史具奏。以内地民人。或闻台地亲年衰老。欲来侍奉。或因内地孤独无依。欲来就养。无如例有明禁。因甘蹈偷渡之愆。不肖客头奸艄。将船驶至外洋。如遇荒岛。诡称到台。促客登岸。荒岛人断绝。坐而饥毙。俄而洲上潮至。命尽归鱼腹。因碍请照之难。致有亡身之事。请仍准携眷。经部议令该督抚确查定议。俱如所奏。乃十二年。督臣喀尔吉善。复以前奏未定年限。恐滋弊混。请定限一年之后。不准给照。自此停止以来。迄今十有余年。凡有渡台民人。禁绝往来。不能搬移。现在汉民已逾数十万。其父母妻子之身居内地者。正复不少。向之孑身过台者。今以垦辟田原。足供俯仰矣。向之童稚无知者。今已少壮成立。置有田产矣。若弃之而归。则失谋生之路。若置父母妻子于不顾。更非人情所安。故其思念父母。恋妻子。冀图完娶之隐衷。实有不能自已。以致迫不择音。甘受奸艄之愚弄。冒险偷渡。百弊丛生。伏查乾隆十七年。原任台湾县知县鲁鼎梅。纂修县志云。内地穷民。在台营生者数十万。其父母妻子。俯仰乏资。急欲赴台就养。格于例禁。贿船户。顶冒水手姓名。用小鱼船夜载出口。私上大船抵台。复有渔船乘夜接载。名曰灌水。经汛口觉察。奸艄照律问遣。固刑当其罪。而杖逐回籍之民。室庐抛弃。器物一空矣。更有客船患通习水积匪。用湿漏之船。收载数百人。挤入舱中。将舱封钉。不使上下。乘黑夜出洋。偶值风涛。尽入鱼腹。比到岸。恐人知觉。遇有沙汕。辄绐令出船。名曰放生。沙汕断头。距岸尚远。行至深处。全身陷入泥淖中。名曰种芋。或潮流适涨。随流漂溺。名曰饵鱼。穷民迫于饥寒。罔顾行险。相率陷阱。言之痛心。臣思愚民之被害。奸艄之肆恶。其言凿凿可据。具与乾隆九年巡台御史原奏不谋而合。该知县身台湾。见闻自确。载之邑乘。考订非虚。臣一载以来。心察访。实属确有之事。然卒未有因陷溺而告发者。缘事在汪洋巨浸。人迹罕到之地。被害者既已没于波臣。侥免者亦缘自干禁令。莫敢控诉。故偷禁虽严。而偷渡者接踵。臣与督臣俱令先后查拏。或偷渡未成而被获。或出港遇风而返回。计一载之中。共盘获偷渡民人二十五案。老幼男妇。九百九十名。内溺毙三十四人。其余均经讯明。分别递回原籍。其已经发觉者如此。其私自过台。在海洋被害者。恐不知凡几。伏念内外民人。均属 朝廷赤子。向之在台为匪者。悉出只身之无赖。若安分良民。既已报垦立业。有父母妻子之系恋。有仰事俯育之辛勤。自必顾惜身家。各思保聚。此从前督抚诸臣。所以迭有给照搬眷之请也。及奉准行。过台之后。亦未有眷口滋衅生事者。民鲜土著。则有离去之思。人有室家。各谋久安之计。乃因良民之搬眷。禁以奸民之偷渡。致令在台者困羁逆旅。常怀内顾之忧。在籍者怅望天涯。不免向隅之泣。以故内地老幼男妇。茕独无依之人。迫欲就养。竟至铤而走险。毕命波涛。非所以仰体 皇上如天之覆。一视之仁也。
条陈台湾事宜状庸正 年
台湾知府沈起元
卑府既无知识。初到台地。见闻未广。无可以仰佐高深。何敢妄置一喙。顾有不忍不言。不敢不言者。惟大人恕其狂率。而鉴其愚诚。幸甚幸甚。一偷渡之禁不可不为转计也。其间有必不可禁。必不可不禁者。而以现在之法处之。则二者皆失。其必不可禁者。则漳泉内地无藉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一切农工商贾。以及百艺之末。计工授直。比内地率皆倍蓗。而必曰尔其坚坐饿死。无往求生为也。既非为民父母之道。且或亲戚兄弟。在台成业。此既需人助理。彼可相依为活。合之则两全。离之则两伤。此必不可禁者也。其必不可不禁者。则以海外之地。作奸犯科之民。动辄渡洋。于内地为漏网。于台地为养奸。此必不可不禁者也。法当第禁奸民之偷。而不当禁良民之渡。且必许良民之渡。而后可禁奸民之偷。何也。将禁奸民。必行重法。而欲行重法。非分别奸良不可。今也不然。惟偷渡是禁。奸良共处其中。岂可概施以大法。不得已以杖责逐回之法处之。即有奸匪。台地无从分别。将亦从轻典。则在奸民岂足以示惩。夫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流奔注。而欲以轻法止之。是以只手而障崩堤。必不能矣。以轻法而止良民之渡犹且不能。而以止奸民之渡更何望焉。沿海内地。在在可以登舟。台地沙澳。处处可以登岸。汛口官役之所不能查缉。虽日日处分数官。无补于事。力不能禁。而徒使良民之偷渡者。有死亡沉溺之惨。有流离失所之痛。既至于不忍言。不堪言。而奸民之偷渡者。仍以台地为逋逃之薮。今日逐之。而明日又来。将致盗贼充斥。奸匪横行。其患恐有不可言者。必许良民之渡。而后可禁奸民之偷。仍照前升道吴所议。有来台者。令内地州县。查明有无过犯。取族的保。给照来台入籍。毋使吏胥阻挠。此如开一正门。以待善良之步趋。其有作奸为匪。州县不准给照者。计乃独出于偷渡。而后取而惩以大法。则奸民无可混淆。而良民亦得而乐其业矣。若谓渡台者即非良民。与虽良民而台地必不容多人。以防异日之患。则大不然。夫即今台地。皆闽广流民。闻之当日。其民风气最。近稍浇漓。然终觉畏法易治。所谓奸匪恶少。亦第如斗米之杂升谷而已。一良有司厘剔之即善耳。此在内地亦然。不独台地也。且人之乐生恶死。原有同情。使其室家安堵。农贾乐业。驱之为乱。亦无从者。若以人众为可虑。则台地见在之人。亦未为少也。即内地之人。亦何必不可为虑。渡禁开而台地之人。亦未必遽多。渡禁严而来台之人。亦未尝或减。昨闻之王镇云。近日台民比前加多几倍。盖以不禁渡台。凡农工商贾。来去自如一。自禁之后。一去则不可复来。故来者不敢复去。所以禁愈严而人转多。此玉镇阅历之言。是今日之禁渡。毫无补于 国计。而徒有害于生民。断非可久之道明矣。总因前此台变。祗以居官者撤其武备。隳其纪纲。平时百计以酿乱。临变仓皇而失措。事败之后深讳其故。乃更张其辞。不罪其上而罪其下。以为此流民之所致也。台民之可畏如此也。事事为因噎废食之计。岂可胜叹哉。倘为 皇上历言其故。知当日台变之在无兵而不在有民。在无官而不在民多。今但当择其治民之吏与养民之术而已。则我 天子神圣。必能豁然于中。而不肯鳃鳃为无益之禁矣。至搬眷之说。尤在宪台洞悉之中。更无庸卑府之赘词也。一调任之新令太骤也。
台地重洋远隔。六年一宦。诚属太远。故蒙宪台有请三年更代之举。荷蒙 皇上曲体臣。无微不照。有一年更代之 旨。此诚旷世之恩也。顾卑府以为若求善治。非久任不可。三年考绩。乃千古不易之良法。况台地此时。正须经理。盖台地章程草率。不比内地。内地规模。乘历代文明之治。而台郡自 本朝开疆以前。尚属洪荒草昧。其初乘郑氏草窃之余。苟且从事。六十年以前。官斯土者。祗为贪黩纵侈之资。未有经理地方之实。是以赋役不均。疆界未正。城栅未立。番汉之处置无法。上下苟安。幸而熟番则朴不扰。生番则顽钝无知。故为易治。至于今日。土地日辟。民人日增。熟番之知识日开。生番之气息渐通。正须廉干能员。经理其地。可以化流民为土著。化熟番为汉人。化生番为熟番。均其赋役。正其疆界。治其城邑。以保障海滨一带之内地。惟此时为要。顾期其盛理。虽甚盛才。非三载不能着效。虽蒙 圣恩周详。先令其学习半载。然可学者文移案件而已。至于为政之道。存乎其人。人各有心。心各有志。为名者有喜功求进之心。为利者有刻薄苛敛之术。即有实心为 国为民者。而意见各殊。一番更代。必有异辙。下何适从。且人安其心而后能理事。今一年之后。头绪粗得。而已跃跃有去思。居官者逆知其功之不能竟而志灰。为下者逆计其令之不足遵而情涣。未有不日益草率苟且者。此理之固有。势之必至也。此事所关地方甚大。奏明仍以三年为率。而以半载为协理学习之期。地方幸甚。一水师偏裨之不宜用闽人也。向来台地兵卒。大抵骄横懒惰成风。近日行伍数足。约束颇严。顾闻各路分防之将校。终有不能严加约束者。原其故。实缘将领即系闽人。则部下之卒。非其旧时侪伍。即其同乡戚友。在提镇大员。分尊势重。可以弹压。若夫参游以下。分既相联。情复甚接。握手相向。耦居无猜。非甚大犯。谁不姑息。狃于成习。渐不能制。夫闽海水师固非闽人不可。至于将校。似仍宜以外省人领之。即如江浙粤东之人。亦能便习水道。易地相制。则在将校可以法绳下而无所瞻。在兵伍自严奉约束而无敢怨怼。此亦转移积习之微权也。以上三条。卑府不揣愚昧。窃以为台地至要之事。故不计可否而妄陈之。惟宪台裁择焉。
治台湾私议雍正 年
台湾知府沈起元
夫台湾片土。自开辟以来。几千万年。无论不入版图。即淮南志怪。山经纪异。亦所未及。自明时郑贼潜于此。引致红毛。明末郑贼更踞此称乱。至我 朝剪除氛孽。而台湾始入版图。数十年以来。七百余里重洋。遂为内沼。哨帆商舶。如游内港。糖粟之富。甲于闽省。形势之壮。屹然为东南七省之藩障。自台湾入版图而后。滨海之地。烽烟永息。所系綦重。则所以经理台郡者。可不随时度势。绸缪整顿。为万年不拔之计哉。按台郡之入版图。正如洪荒初辟。章程制度。草草未立。而六十年以前。官斯土者。因循废弛。既所不免。至朱一桂变后。震动当宁。地方大臣未敢以致乱之由据实陈告。乃徒为因噎废食之计。禁官府之携家。禁民户之搬眷。禁内民之渡台。汰道标之守兵。以为是可以久安长治矣。何其远欤。起元来摄府事。凡四阅月。历览山川形势。番汉情形。叹其幅广而控制之道未备。膏壤多而经理之术未详。兵吏远。地广人稀。以致生番不时出没。奸民间且生心。深思远计。今日之经理台郡者。宜分文武之驻防。扼山海之形势。恤熟番而抚生番。招流民而尽地利。重文吏之权。定考绩之期。数年之后。方有可观者耳。
一台湾之治宜防山而不宜防海也。在昔伪郑窃踞此岛。如釜鱼楯豕。惴惴焉朝不保夕。人民未集。田土未辟。寄宿于海滨片土。唯虑我 朝大兵之入。故鸠其丑类。聚处海滨。以台湾县一席之地。为其居室。以安平镇为门户。鹿耳门为扼塞。重兵猛将。咸萃于此。于南则防打鼓山。于北则防鸡笼城。皆以备内地之大兵也。若今日我 朝之处置台地。则宜有大异者。台湾以西。虽有七百里重洋。实我 朝之内沼也。海舶往来。皆我同族。固无可防。即外岛如红毛吕宋咬吧诸国皆微小。震摄 天威。通商贸易。隐为属国。都无可虑。是海不必防也。所宜防者山耳。山不独生番之出没宜防也。凡台郡平埔内之山。层迭僻阻。树木丛杂。溪壑阴邃。人罕到之处。不知其几。或且通连内山。稽察稍懈。奸匪匿其中。集数十无赖。树旗歃血。即图不轨。生番之为害犹浅。而汉民之为匪叵测。如曩者朱一桂之于三角岔乌山等处。陈三奇之于阿猴林。猴完之于苃仔林。是其故事矣。故防之不可不密。乃协镇三营。屯于安平。总镇三营。屯于台湾。南路一营。屯于打鼓。惟北路一营。在诸罗山。稍为居中之地。其余重兵皆在海滨。且道府县治皆滨海涯。回顾腹地。东西则深阻重山。南北则辽旷千里。夫居中驭外之道。治天下与治一方无以异。设立县治。处置兵卫。必占形胜。今台地兵防之垒与府县之治。皆守其外而虚其中。御其前而空其后。腹心阃奥之地转。弃而不之计。一旦有意外。彼有盘踞之固。有建瓴之势。而我方自外而入。仰高而攻。不已左乎。在 国家初得台湾时。亦以人民尚未集。田土尚未辟。可居可耕之地。惟台邑左右。方百里地耳。故置壁垒。设府县。皆因伪郑故址。即其营置官室。以为官府驻札地。今 圣教日广。户口日繁。田土日辟。南自郎峤。北至鸡笼。延袤一千七百余里。皆为人烟之境。地广则规模宜远。防险宜密。形禁势格之道。诚不可不讲也。愚以为诸罗居全台之中。负山带溪。形胜独得。宜迁府治及镇标三营于此以控制南北。而后中权之势始握其要。安平片石。离台邑二十里。不必专驻重兵。应本道及海防厅于台邑。收协标两营于内地。而一营于安平。则鹿耳门虽云要口。已足稽察弹压。而外御之势已备。南路则宜迁凤山县治于埤头。当居民辐辏。行旅往来之孔道。以亲民事。设下淡水同知于新围万丹之间。凡淡水以东。上至罗汉门。下至海口。凡番汉盗贼之事属焉。南路营参将所属。原有守备一员。宜更添设一员。一则自凤山以北。阿猴林观音山之外。淡水以西。沿海一带之地属焉。一则分兵五百。建营于山猪毛口。自枋寮以北。罗汉门以南。淡水以东。沿山一带之地属焉。而统辖于南路营参将。如此则重山复水之中。在在有官有兵。可杜生番之出没。消山匪之奸心。而南路可以无虞矣。镇标既居诸罗。则北路一营。可移驻于半线沙辘之间。以控制八里岔鸡笼之汛防。于耳目亦近。驾驭亦便。而北路可以高枕矣。至彰化大肚溪以北。幅员既广。地土日辟。四五年后。民居稠密。必宜更设一县者也。议者欲于蓝张兴庄鹿仔港南嵌奇武子社傍。添设巡检四员。少佐大员之所未及。其说未尝不可。微员虽多。不足恃也。
一台郡荒埔之宜垦而不宜弃也。即凤邑沿山一带。二三十里之广。百余里而遥。与台邑罗汉门内。重山迭。泉甘土肥。其可耕而树者。可数万顷。可引而溉者。不下数十道。而北路四五百里膏腴之产。更弥漫无际。使举而教民开垦。可活数十万穷民而裕如。是天设之以济闽民之穷也。但开垦之事。县令事繁。宜端委之南北二路同知。令兼水利捕盗之衔。而使之清画地界。与经理水利。其清地界也。则当用限田之法。存恤番之意。何也。地皆番地。向者番民寡而不能耕。亦愚而不知耕。供饱之余。弃而不惜。故往往以数百甲之地。得数十金而售之。以致近日平埔社番。亦能耕作。而已无寸土可耕矣。官府若不为之地。异日番民之生路既穷。亦虑激而为患。故凡开垦荒埔。必酌番民生息之地。能耕者即划地而教之耕。不能耕者。按甲而贴其饷。此恤番之要策也。至汉民开垦。向来请垦。混以西至海东至山为界。一纸呈请。至数百甲而不为限。业户招集佃丁。又私行广垦。以致欺隐日甚。甲亩不清。且一业户而包垦既多。所招之佃。又不问其来历。耕作之时。一庄数十人。或数百人。收获之后。忽然散去。其为奸匪。业户亦不及知。家甲之难清。亦坐是焉。且所垦既多。田不耕耔。但知广种薄收。不知深耕易耨。农工之惰。亦由是焉。故将来开垦必宜用限田之法。如一人一牛付垦。十甲不容混呈广垦。庶可杜豪强之兼并。溥美利于穷黎。清疆理而绝欺隐。屏游丁而劝力作。法莫善于此矣。其理水利也。台地溪泉。大者数十。小者无算。向以溪道迂浅。故水发则有泛滥四溢。冲决田禾之患。不设堤闸。故急泻于海。则有灌溉无资之虑。是宜浚之使深。多开旁支。节其高下。以引致田间。筑堤以蓄之。开斗门以泄之。则可以资灌溉之利。可以杜冲决之患。水为利而不为害。无水旱之虞。而一登再登之谷。可以接济。漳泉两郡之民。永无艰食之患矣。
一归化生番之宜结其心也。熟番固极驯朴。惟在有司视同赤子。恩恤为主。即生番间为民害。其间犷悍者。亦第如虎狼之性与人殊。见人搏噬。要无争夺计谋。其畏汉人亦甚。兵防稍严。窜匿不暇。至于归化生番。如内悠六社。大武八社。水连沙十五社。磈垒番内之加泵社。加者野也社。其人虽悍。性本朴直。既已归化。即无二心。每次征番。一经调度。率先效力。不但不为民害。兼能助剿凶番。宜约云贵土司之例。即其土官。奏明 皇上。给以冠带俸食。使治其番众。毋为凶暴。与之约法。毋得招匿逋逃。彼益鼓舞效顺。不特可使之固结而无叛志。即有梗化者。彼更可为我之捍御。应胜于兵力数倍。俸食之需。计岁费布数百疋。盐数百石而已足。我 国家威德远布。日盛月新。将来生番且渐化为熟番。其机已动。其势亦所必至。岂得仅以毒蛇猛兽待之。遂为长策乎。
一本道之权宜专重也。台郡重洋阻隔。风汛不时。每地方有事。动须请命两司。两司请命两院。文移往返。辄须累月。一经驳议。往往经年。事之丛废。半由于此。且台地与内地不同。唯本道熟悉情形。可以随宜裁处。两司在内。以遥度耳闻之见处之。所以彼此饬查。每无定局。至如词讼命盗等案。其审实重犯。固应解院。而原告干证应审人等。远涉重洋。水陆千有余里。其为拖累。何可胜道。至于钱粮本无解司。原系另行奏销。每年核定应协济兵饷若干。遣官支领外。其征比缓急早晚之宜。亦与内地不同。原非藩司所能稽察。愚以为刑名钱谷之事。统归本道查审详院定案。不必更经藩臬衙门。则一凡公事可以随时办理。况两御史坐镇台地。倘台道有所缺失。御史可以就近纠察。不必以专擅为嫌。至于海疆重地。文武宜带兵威。方可资其弹压。缓急可恃。故向来设立道标之制。自有深意。曩以台变之故。谓道标之无用。遂议裁汰。夫台变之际。岂独道标之无用。又岂可尽废耶。以 皇上之用人。今日之吏治。而仍用昔年之制。未尝不大有补于海疆也。
按两巡台御史自康熙年间设乾隆中裁
条陈闽省利害疏康熙十二年
总督范承谟
切惟古今之时势。有常必有变。人臣之谋国。有经必有权。兹当滇南告警。变起仓卒。一切关系疆场之事。有斟酌权宜。可济时变者。即不得概执引经之说。以疏于事先。而忽于未然也。臣且就闽省目前情形。为我 皇上陈之。闽人活计。非耕则渔。一自迁界以来。民田废弃二万余顷。亏减正供。约计有二十余万之多。以致赋税日缺。 国用不足。而沿海之庐舍畎亩。化为斥卤。老弱妇子。展转沟壑。逃亡四方者。不计其数。所余孑遗。无业可安。无生可求。颠沛流离。至此已极。迩来人心皇皇。米价日贵。若不安插。倘饥寒迫而盗心生。有难保其常为良民者矣。我 皇上停止海界之禁。正万姓更生之会。而闽地仍以台寨为界。虽云展界垦田。其实不及十分之一。且台寨离海尚远。与其弃为盗薮。何如复为民业。如虑接济透越。而此等迁民。从前飘流忍死。尚不肯为非。今若予以恒产。断无舍活计而自取死亡之理。即钉油铁丝绸布帛。皆奸商巨贾。势豪土棍。有力者之所办。穷民亦无此资本。何由而济。如虑逼近沿海。难免寇侵掠。夫海贼可以登岸之处。不过数所。余皆海潮涌入之小港。时涌时退。不能停泊。若设防兵堵御要害。则寇亦无隙可乘。设立水师原为控扼岩疆。未有弃门户而反守堂奥之理。目今多事之时。海逆不无窥伺。伏乞 皇上允臣相度形势。应仍旧者照旧防备。应更移者奏请更移。务使将领不得偷安。则门户既固。而迁民可以开垦复业。无以粮赍寇之忧。无透越接济之虑。兵既卫民。民不失所。此捍外安内之要着也。从来富国强兵。莫有过于鱼盐之利。闽自禁海以来。利孔既塞。是以兵穷民困。目下青黄不接之际。追呼虽频。输将仍缓。兵丁乏授食之需。引领协济。各省处处添兵。在在索饷。安能及期协济乎。今惟有请照木筏取鱼事例。容渔户沿边采捕。每十筏联为一甲。行以稽查连坐之法。遇开港之时。止许随带干粮。不许多携米谷等物。令就近将领率防兵巡哨。督押渔筏。朝往暮归。仍照编甲次序。湾泊内港聚集一处以便稽察。其采捕之鱼十取其一以充国课。此项钱粮。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如有赢余。或存贮备修船只。一举而数善备焉矣。事如可行。臣即相机设施。如不可行。决不致贻边疆之患。兵饷裕而 国用自足。荒田垦而流离可辑。催科缓而人心共安矣。
台湾班兵议上观镇军石甫文集
姚莹
比闻大府檄下。议改台湾班兵。召募土著。愚窃为过矣。台湾自古海外荒服之地。明末郑氏窃据。为闽浙江南忧者四十年。康熙时始入版图。于今一百三十三载。设立重镇。总摄师干。俾以专杀之典。为东南沿海数十郡外藩。日本荷兰无敢窥伺者。台湾之功也。台澎一镇。水陆十三营。额兵一万四千六百五十六名。自督抚两院。水陆二提。漳州江州建宁福宁海坛金门南澳七镇。福州兴化长福延平闽安邵武六协五十八营。抽拨更戍。多者一千。或七八百。少者一百。或数十名。其到台也。又分布散处。每内一营。分台营者十数。极多不过百人而已。匪特三年之中。分起轮班。出营收营。纷纷点调之烦。配坐哨船或西船。重洋风涛。岁有漂溺之患。而且戍台之兵。既有兵糈。又有眷米。岁费十数万。 天庾正供。曾不少惜。此亦何所取而必为之哉。尝推原其故。窃见前人立法定制之善。不可易也。夫兵者凶器至危。以防外侮。先虑内讧。自古边塞之兵皆由远戍不用边人。何也。欲得其死力。不可累以室家也。边塞战争之地。得失无常。居人各顾室家。心怀首鼠。苟有失守。则相率以迎。暮楚朝秦。是其常态。若用为兵。虽颇牧不能与守。故不惜远劳数千里之兵。更迭往戍。期以三年。赡其室家。使之尽力疆场。然后亡躯效命。汉唐以来。咸遵斯制。台湾海外孤悬。缓急势难策应。民情浮动。易为反侧。然自朱一贵林爽文陈周全蔡牵诸逆寇乱屡萌。卒无兵变者。其父母妻子皆在内地。惧干显戮。不敢有异心也。前人犹虑其难制。分布散处。错杂相维。用意至为深密。今若罢止班兵。改为召募。则以台人守台。是以台与台人也。设有不虞。彼先勾接。将帅无所把握。吾恐所忧甚大。不忍言矣。其不可一也。兵者貔貅之用。必使常劳。勿得宴安。自古名将。教习士卒。劳苦为要。苟平居习为安逸。何能驱策争先。故练技艺。习奔走。日行荆棘之丛。夜宿冰霜之地。寒能赤体。暑可重衣。然后其兵可用。今营制训练。各有常期。将弁操演。视同故事。惟班兵出营入营。约束烦难。且以数十处不相习之人。萃为一营。彼此生。操练势难画一。将备惧罚。即欲不勤操演。有所不能。是于更换之中即寓习劳之意。益以贤能将帅。讲习训练。斯成劲旅。若改为召募。则日久安闲。有兵与无兵等。其不可二也。兵以勇敢为上。百战之兵。所向无前者。胆气壮故视敌轻也。古者名将教士。平时练其胆气。使习陷危机而不惧。然后大勇可成。台洋之涉。亦可谓危机矣。駴浪惊涛。茫无畔岸。巨风陡起。舵折桅欹。舟师散发而呼神。舶漂流而破碎。大鱼高于邱岳。性命轻于鸿毛。若此者班兵往来频数。习而狎之。胆气自倍。一旦冲锋。镝昌矢石。庶不致畏葸而却步。且平日海洋既熟。即遇变故亦来往易通。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此之谓也。今若改为召募。免其涉险。则恇怯性成。遇难望风先走。胆气既无。鲜不溃败。爱之适足以死之。甚非 国家所以养兵之意。其不可三也。然而大府之所以议改者。亦自有说。请一一释其疑。一曰节糜费。闽省兵糈。仅能支给。自林陈蔡三逆军兴。各府县运谷赴台。积贮空其大半。频年买补。尚缺额者十数万石。而台湾每岁运谷。不能时至。各县借动仓谷。垫放兵米。旧贮未满。又有新借。各县借口。不免亏空。且台湾新设艋舺一营。兵米不敷支给。是闽省仓储。颇形支绌。若改班兵为召募。则内地眷米一项。岁可省谷数万。数年之后。不惟补足。且有赢余。并可减运。以给艋舺兵米。此节糜费之说也。殊不知内地仓储并不亏于军需。而亏于官吏。军需所缺。历年采买。不难报竣。所虑者有采买之名。而无买谷之实。及至交代。辗转流抵。虚报存仓。至于台谷。不过运期稍迟。虽有借垫。运到即还。何至亏空。若艋舺不敷兵米。则台地亦尚有别可筹。何必贪节省之虚名。而误百年之大计。二曰处游民。台地口禁虽严。而港汊纷歧。自鹿耳门鹿港八里岔三正口外。南路则打鼓港东港大港喜树仔。北路则笨港五条港大甲椿梢后陇中港大埯乌石港。其它私僻港口。不可胜纪。无业之民。偷渡觅食。日渐增多。非游聚市廛。为地棍罗汉脚。则结众成。肆为盗贼。缉捕惩治。不胜其众。若召募为兵。若辈有可资生亦所以区处之道。此处游民之说也。不知召募之额有常。而游民之来无限。不为兵者。又何以处之。且若辈惰游无根。小不遂意。及或犯法。则逃去无所顾忌。若操之稍急。又鼓噪为变。一旦奸民蠢动。此辈皆其逆党矣。况台地漳泉澳三籍。素分气类。动辄械。将弁带兵弹压。非彼之。即彼之党。不更助之乱乎。其患无穷。不待智者而决矣。三曰免烦扰。台湾班兵。三年抽换。往来络绎。则有造册移报之烦。缺额事故。则有补革案牍之烦。台防鹿港蚶江厦防四厅。配船候渡者无虚日。内五十八营。外十三营。收营出营者属于途。且班满出营之后。多不遵约束。纷纷滋事。带兵员弁。既畏如虎狼。地方厅县。更难于治问。若改为召募。则诸弊皆清。此免烦扰之说也。不知文移案牍。不过书识之劳。厅营纷纭。各有旧章可守。倘其出营滋事。一能吏足以安之。若虑烦扰。务求安便。此事简民之区所宜讲求。而非所以施于繁要。况海外重兵之地乎。然则由前三者其害甚大。由后三者并无所利。吾不知议者何所取。而轻改旧章也。夫老将言兵。计出万全。忠臣谋国。期于久远。事必权其利害。而利之所在。弊即在焉。亦视其大小何如取。班兵之制。于今一百余年。推其弊。不过如此。其利则保障全海。而改为召募。则其害不可胜言。而并无所利。可以决所从违矣。
覆赵制军言台湾兵事书石甫文集
姚莹
奉谕以台营恶习。几有魏博牙兵之势。莹以为此不足为台地深忧。皆告者过耳。自古治兵与治民异。兵者凶器。其人大率觕鲁横暴。驭之之道。惟在简严。简者不为苛细。责大端而已。严者非厉刻酷。信赏罚而已。夫虎豹犀象。虽甚威猛。然而古有豢畜之者。驭得其道也。马牛犬羊。虽甚驯扰。仆夫童子。可操鞭棰而驱之。壮夫卤莽。或受蹄角之伤。重且死者。驭之不得其道也。市井无赖。三五殴。其势汹汹。老儒学究。向判曲直。反受诟谇。道傍之人。袖手窃议短长。纷纷未已。一武夫健者。奋怒叱之。二比哄然而散。台营情势。亦若是而已矣。今之走告于执事者。非妇人老儒。则道傍袖手者也。请质言之。台湾一镇。水陆十三营。弁兵一万四千有奇。天下重镇也。兵皆调自内地。督抚提镇协水陆各标五十三营。漳泉兵数为多。上府各营兵弱。向皆无事。兴化一营稍黠。多不法。其最难治者。漳泉之兵也。人素勇健而俗好。自为百姓已然。何况为兵。水提金门两标尤甚。昔人惧其桀骜。散处而犬牙之。立意最为深远。然如械娼赌。私载违禁货物。皆所不免。甚且不受本管员弁钤束。不听地方官申理。康熙雍正之间尤甚。乾隆嘉庆以后。屡经严治。乃稍戢。此兵刑二律。所以于台地独重也。重法如迅雷霹雳。不可常施。常施则人侧足不安。故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然小者可弛。而大者不可弛。小者宿娼聚赌。揽载违禁货物。欺虐平民之类是也。若械人命。不受本管官钤束。不服有司审断。则纪纲所系。必不可宥。此轻重之别也。故治兵者不可不知简严之道。不辨轻重者不可以简。不简者不可以严。不严者不可以用威。威不足则继之以恩。恩不足则守之以信。自古名将得士力者。皆由用此。今之治兵者。大抵既不知简。又不能严。有罪而不诛。则无威。将不习弁。弁不习兵。劳苦之不恤。而朘削之是求。则无恩。当罚者免。当赏者吝。则无信。此所以令之不从。禁之不止也。然则以为不足虑者有说乎。曰。兵之可虑而难治者叛变耳。自古骄兵乱卒。大抵在其本乡。形势利便。易于叛变。若客兵则有溃而无叛。其形势不便故也。魏博之牙兵。皆魏博人也。故敢屡杀逐其大将而不受代。若台兵则皆拨自内地。上游与下两不相能也。兴化与漳泉不相能也。漳与泉复不相能也。是其在营常有彼此顾忌之心。必不敢与将为难明矣。况其父母妻子。皆在内地。行者有加饷。居者有眷米。 朝廷豢养之恩甚至。设有变。父母妻子先为戮矣。岂有他哉。虽台地之民大半漳泉。而兵与民素有相仇之势。故百余年来。有叛民而无叛兵。乃治兵者每畏之而不敢治。则将之懦也。且漳泉之人其气易动而不耐久。一夫倡而千百和。初不知何故。及稍知之。非有所大不愿则已懈。更盛气势以临之。鼠伏而兔脱矣。如吹猪脬。初虽甚壮。但刺小孔。即索然。此漳泉之人之情也。漳泉之兵既治。则他可高枕而卧矣。大抵为吏而曰其民恶者。必非良吏。为将而曰其兵恶者。必非良将。今姑为救弊之法。有三事焉。一曰小事勿问。大事勿赦。二曰按期实操。每月亲考。三曰责成千把。不得频易。如此。则宽猛并而恩威不致滥施。营伍肃而惰游不得滋事。责成专而功过有所归属。三者至为浅易。而实行之甚难。惟执事之力为主持耳。
更新于:14天前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二十·剿匪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二十·剿匪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平定教匪总论三省边防备览 严如熤贼匪滋事之始。赤子弄兵潢池耳。得贤良司牧胆略过人者抚而辑之。若龚遂之治渤海。张纲之定广陵。虞诩之平朝歌。可无大烦师徒也。迄事变既成。党与已众。巢穴寖多。多用师固艰于..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九·苗防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九·苗防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坊苗 魏源抚苗如抚子。备苗如备疾。御苗堤御水。攻苗鸷攻伏。抚苗道二。文告不与。目不诗书。足不城市。奚知文。奚知告。则聚所欲欤。则去所恶欤。何谓所欲。盐布入于峒。药材出于山。何谓所恶。莠苗不于寨。奸..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八·蛮防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八·蛮防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滇中兵备要略 孙鹏备兵以民也。而未雨绸缪。尤在山川要害之地。滇古西南夷。于唐为南诏。西北拒吐蕃。东北际黔巫。东南达交桂。西南扼缅甸。环境之彝。十居其七。王公设险。于斯要矣。岂可一日不备哉。而备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七·蛮防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七·蛮防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湖南苗防录叙 魏源魏子曰。历代以来皆蛮患。而明始有苗患也。南夷之苗。自洪水窜征后不闻。而殷周之所挞伐。荆庸勾吴之所冠带。皆蛮国。暨江以南。靡然声教。于是汉曰武陵蛮。唐曰五溪蛮。则自岳澧常德进辰沅..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六·海防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六·海防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五兵政十六海防下防海惠士奇防海之法。莫详于宋。有海军。有海船。有海道。其海军则镇江海水军。江阴水军。明州水军。平江许浦水军。建康靖安水军。唐湾水军。池州清溪鴈汊控海水军。其海船。则有刀鱼..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四·海防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四·海防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三兵政十四海防上防海 李光坡言险者莫如水。海尤水之不测者也。盖巨浸稽天。既不可以里道计。而奸宄驾舟重洋。渺如浮沤之着水。又不可以追程及。所以古来环海攻守。其法甚备。只可以纪一时之宜。终难据..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三·山防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三·山防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二兵政十三山防三省山内边防论一三省边防备览 严如熤安置南山之大计。莫如适中之处设重臣以一事权。辽阔之处分州县以专其治理。绥靖之大规不外此矣。考明时原杰于郧阳设巡抚。将山内州县辽阔者。分设县治..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二·塞防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二·塞防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一兵政十二塞防下平定准噶尔附论 赵翼臣既摘平朔漠方略。然自策妄阿拉布坦渐强。继以噶尔丹策零。世济其恶。我西北两路。又常驻重兵。备堵剿。迨额尔德尼招之捷。敌始乞和。我皇上御极。与之定边界。并..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一·塞防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一·塞防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八十兵政十一塞防上荅人问西北边域书 魏源承询本 朝西北边域之略。 国家威棱震迭。际天稽颡。括地成图。东尽东海。南尽南海。西不尽西海。北不尽北海。而欲征图朔貊。轮弱水。厥制严武。至雄以博。窃钩档册..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地利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地利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卷七十九兵政十地利下读管子乘马篇 顾栋高余读管子。至凡立国都。必于大山之下。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无近水而沟防省。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喟然叹曰。此世之变。周官之法度尽矣。然而后..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九·地利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九·地利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读史方舆纪要序 顾祖禹客谓顾子曰。子所著方舆纪要一书。集百代之成言。考诸家之绪论。舟车所经。亦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里道。问关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与从容谈论。考核异同。子于是书。可谓好之勤..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八·兵法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八·兵法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城守篇 魏源仁人不问伐国。书生不足谭兵。而守圉之制。兼爱者详之。专城之名。守土者居之。道非同傥忽也。事非必将帅也。用非必乱世也。以救人。以卫民。兵者不得已而用之。故言攻不如言守。作城守篇。守备上豫..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七·兵法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七·兵法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案兵家 汪缙兵分权谋形势阴阳伎巧四家。综其要旨有三。一曰养民气。一曰定军志。一曰审敌情。三要由二本。一曰本之刑名以立法。一曰本之阴符以圆机。所谓养民气者。民兵之实也。民气战之实也。民有六不可用。民..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六·保甲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六·保甲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治盗宜严责成疏顺治十三年 工科给事中姚延启窃见近日各处雈苻啸聚。掠公行。郡县不敢申报。道将置若罔闻。如晋中清源蒲州等处。失事隐匿。自非抚按精明觉发。几以封疆为儿戏矣。我皇上特谕刑部申饬讳贼之令。煌..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五·保甲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五·保甲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保甲说 李光型记曰。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苟一乡之事不治。何论一县。保甲者。分之极其细而不紊。合之尽其大而不遗。故必知地方之险易。村居之疏密。而后联比分甲。可行出入守望之政。知台驿递之远近。桥..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四·马政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四·马政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论马政 王心敬马。兵国之必需。矧今西番启衅。将来此一路之马。至者少而用者多。使非及时畜聚。临用缺乏。欲望兵强而威振。得乎。然如唐人监牧之制。可行而难得其人。如宋保马之法。则累民而无益于事。为今之计。..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三·屯饷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三·屯饷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储饷议 卢纮今夫师动而饷随焉。未有师行于前。而饷不继于后。能必战胜而攻取者也。闻之战其野。即食其野之粟。因粮于敌。我无转运之劳。而敌假赍粮之便。如楚失敖仓之守。而汉乘之。隋失洛口之守。而唐藉之。此天..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二·兵制下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二·兵制下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营制小 顾栋高兵以卫民。营以驻兵。淮安自唐宋以迄于元。兵制见于前史尚矣。明初。改元淮安路总管府为卫指挥使司。俾世其官。而又设有屯田。因粮于屯。取兵于丁。当是时。淮安大河二卫军官屯丁万余员名。应守城..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一·兵制上
皇朝经世文编·兵政一·兵制上作者:贺长龄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议兵 姚鼐兵民分。虽有圣人不能使之复合者。势也。今有人焉。命其子弟。入则挟筴操管而学书。出则量庾籔。权轻重。度长短。持算而营什一之利。其子弟必无一能矣。今君国子民者。佹而使耕稼之农。听号令。习击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