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后记
译者后记
作者:瓦尔特·戈利茨·德国
出自————《德军总参谋部 1650~1945》
出自————《战争通史》
《德军总参谋部》全称为《1650年-1945年的德军总参谋部史》,作者瓦尔特·戈利茨是德国历史学家,著有《德军总参谋部简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兴登堡》、《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会战》等著作。
《德军总参谋部》是作者的主要著作之一,最早 以连载形式发表于德国《世界报》,成书、出版于1950年,1953年、1967年再版。30年后,作者应广大读者和出版社的要求,经过补充最新资料,结合当前形势,浓缩了第一版的内容,于1997年出版了新版《德军总参谋部》。本译本就采用了这一版本。
总参谋部是各***队最重要的指挥机构之一,是最高统帅不可缺少的军事顾问。它负责贯彻国家最高统帅的命令和指示,平时负责搜集敌情,拟订并组织实施动员计划和作战计划,计划和组织军事训练和教育,战时指挥和协调军队的作战行动。对总参谋部的组织和建设,各***队都历来给以高度重视。
德军总参谋部的雏形始见于17世纪后期,经两个世纪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成为世界各***队所效仿的楷模,一战后战胜国将禁止和解散德军总参谋部专门列为《凡尔赛和约》的一个条款,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总参谋部死灰复燃,再次成为指导战争的主角。在德***事思想、军队建设和战争指导等方面,德军总参谋部始终扮演了舵手和学校的角色,为德***队培养了无数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杰出的将才,它的精神和传统不仅构成其军队的灵魂,而且对德国民众的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军总参谋部的历史就是德***队的发展史。
作者以德军总参谋部所指导的历次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为主线,结合各个时期德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介绍了德军总参谋部在近三个世纪里的形成、发展和没落过程,及其在军队建设和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描述了历任总参谋长的禀性、优长、功过及其与政治和社会的关系。此书虽名为德军总参谋部发展史,实属一部德***队发展简史和德国历代著名将帅小传。
关于德军总参谋部,在我国尚无系统的介绍和研究。因此,该书的翻译与介绍无疑将为德***事史和现代德***事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也为我军特别是总参谋部的建设提供借鉴。同时,对广大非军事领域的研究德国问题的学者,也是一个了解德国历史的新视窗。不仅如此,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早自20世纪50年代,西方便开始将德国“总参谋部作为其经济管理中指挥组织的样板”加以学习,将其工作方法应用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普鲁士-德意志总参谋部的一些工作原则,“再度成为现代世界的流行时尚”。从这个角度说,《德军总参谋部》中译本出版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军事领域,各种领域、各种机构的管理者、领导者们都会从该书中得到启迪,有所受益。
更新于:20天前主要参阅资料
主要参阅资料作者:瓦尔特·戈利茨·德国出自————《德军总参谋部 1650~1945》出自————《战争通史》 鲍尔,马克斯:《前线和后方的大战》《回忆与思考》蒂宾根,1921 贝克,路德维希:《论文集》由汉斯·斯派达尔出版,斯图加特,1955 伯努瓦·梅尚,J.:《德国军队史(1915~1935)》(第1~2卷),巴黎,1943 贝赫,..
世界末日·第十一
世界末日·第十一作者:瓦尔特·戈利茨·德国出自————《德军总参谋部 1650~1945》出自————《战争通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老总参谋部的终结(1939~1945) 慕尼黑会议代表了希特勒最大的政治成就,同时也意味着为争取德意志人自决权进行的斗争已达到其顶峰,它甚至使英国的广大阶层都解除了思想武装。像慕尼黑协..
反战斗争·第十
反战斗争·第十作者:瓦尔特·戈利茨·德国出自————《德军总参谋部 1650~1945》出自————《战争通史》 ——路德维希·贝克与1933~1938年的总参谋部 焚烧国会大厦、国会通过总理授权法、在波茨坦的卫戍教堂举行就职典礼以及建立巩固的一党专政独裁国家,成了民族政权初期的分水岭。统帅部特别是军队最高统帅即帝国..
斯芬克斯·第九
斯芬克斯·第九作者:瓦尔特·戈利茨·德国出自————《德军总参谋部 1650~1945》出自————《战争通史》 ——汉斯·冯·泽克特统帅部与部队局(1918~1933) 战争失败之后——尽管多数军官并不认为德国军队被打败了——一位共产党作家出版了一本针对旧军队的书,名为《皇帝走了,将军们留下了……》。如果把这句话用在..
无言的独裁·第八
无言的独裁·第八作者:瓦尔特·戈利茨·德国出自————《德军总参谋部 1650~1945》出自————《战争通史》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1916~1918) 在战争年代,最能说明威廉时期大搞空洞虚假爱国主义的一项群众活动是,在帝国所有大城市中树立兴登堡的木雕像,不愿捐款者可在木雕像上钉入铁钉 。单从这些雕像身上就使人隐..
没有统帅的战争·第七
没有统帅的战争·第七作者:瓦尔特·戈利茨·德国出自————《德军总参谋部 1650~1945》出自————《战争通史》 ——1906~1916年时期的小毛奇和法尔肯海因 在俄国革命和德法在摩洛哥问题上日益紧张的阴云笼罩下,小毛奇于1906年1月1日登上军队总参谋部参谋长的宝座。自1904年,英国和法国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划定了各..
伟大的计划·第六
伟大的计划·第六作者:瓦尔特·戈利茨·德国出自————《德军总参谋部 1650~1945》出自————《战争通史》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伯爵 德国国防军创始人,1897年曾在大总参谋部任进军部中校的冯·泽克特将军,后来一再强调指出,总参谋部的任务不是培养天才,而是要培养健康活跃和敏捷聪慧的普通参谋人员。他认..
先发制人的战争还是政变·第五
先发制人的战争还是政变·第五作者:瓦尔特·戈利茨·德国出自————《德军总参谋部 1650~1945》出自————《战争通史》 ——阿尔弗雷德·冯·瓦尔德泽伯爵 在世纪之交,一位名叫弗朗茨·亚当·拜尔莱因的年轻无名作家出版了一部题为《耶拿还是色当》的小说。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轰动,一版再版,其原因与其说是由..
伟大的沉默者·第四
伟大的沉默者·第四作者:瓦尔特·戈利茨·德国出自————《德军总参谋部 1650~1945》出自————《战争通史》 ——赫尔穆特·冯·毛奇 1857年被任命为人事处长的冯·曼陀菲尔少将向国王建议,由毛奇接任赖赫尔的总参谋长之职。这在普鲁士军事历史中是一个奇特的巧合,正是这种巧合,为这位伟人在总参谋部与军事内阁的..
战争哲学家·第三
战争哲学家·第三作者:瓦尔特·戈利茨·德国出自————《德军总参谋部 1650~1945》出自————《战争通史》 ——克劳塞维茨及反革命和革命时期的总参谋部 1814年战胜拿破仑之后,在普鲁士,人们把改革的最后一线希望由施泰因和格奈泽瑙,转到一个在普鲁士后期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的人物身上,这就是当时被任命为普鲁士..
创始人·第二
创始人·第二作者:瓦尔特·戈利茨·德国出自————《德军总参谋部 1650~1945》出自————《战争通史》 ——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泽瑙(理想主义时期) 1800年,年已45岁的库尔——汉诺威炮兵团中校格哈德·约翰·达维德·沙恩霍斯特,在经过长时间思考之后,上书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恳请加入普鲁士军队。沙恩..
先驱·第一
先驱·第一作者:瓦尔特·戈利茨·德国出自————《德军总参谋部 1650~1945》出自————《战争通史》 ——弗里德里希时代普鲁士的军需总监部和侍官总署 提到战史这个概念,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公元前216年8月2日,汉尼拔在普利亚平原奥凡托河畔的坎尼附近,以5万人歼灭罗马8.6万人的场景;或是1757年严寒的12月弗里德里希..
军队领导
军队领导作者:瓦尔特·戈利茨·德国出自————《德军总参谋部 1650~1945》出自————《战争通史》 有一些统帅,他们不需要任何建议,而是自己审慎权衡,自己定下决心,其幕僚只是负责将其决心付诸实施。但这只是对伟人巨将而言,这种人几乎数百年才出现一个。 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支军队的指挥官总还是少不了咨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