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繁体

甲午战争

作者:桑田悦、前原透 ·日本

出自————《简明日本战史》

出自————《战争通史》

   一、战争起因

   明治 [ 译者注:明治天皇朝的年号(1868~1912年)。 ] 初年,日中两国曾就台湾问题发生过纠纷,不久又在朝鲜问题上产生分歧,日本准备承认朝鲜的独立并与其缔交。中国清政府视朝鲜为其属国企图阻碍这一行动,从而引起了江华岛事件和京城之变。

1885年双方签定《天津条约》,就不擅自出兵达成了协议。然而,中国竟污蔑日本是个盲目追随欧洲、政治斗争尖锐的区区小国。日本已意识到与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遂组建师建制,积极扩充军备。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中国判断日本忙于政治斗争无暇顾及国外,遂违约出兵,一部在牙山登陆,将重兵集结平壤,企图实施***。日本政府知悉后,派遣大岛混成旅和军舰至仁川、京城附近。以保护当地日侨,同时以不惜开战的决心与中国进行交涉。中国清政府也决意开战,7月25日双方在丰岛海域发生海战,甲午战争爆发。

   二、双方企图

   中国计划由海军扼守渤海湾口,将重兵集中在平壤附近,一举击败日军。日本力争在列国进行干预之前速战速决,拟有三种方案。甲案:击败中国海军后将陆军运送至渤海湾,力求在直隶 [ 译者注:今河北一带。 ] 平原进行决战,此为最佳方案。乙案:视海战情况压制朝鲜半岛。丙案:本土防御。

   三、战争经过

   7月29日,大岛混成旅在成欢击溃清军,第5师也被派往前线,首先在朝鲜半岛实施牵制作战。期间,日大本营迁至广岛,伊藤首相也参加大本营会议,以谐调政略和战略。因难以捕捉与中国舰队决战的时机,决定先实施乙种方案,计划于8日末自朝鲜半岛进入满洲,占领辽东半岛,之后准备在翌春进行直隶作战。

   9月16日,第1集团军打败清军占领了平壤。17日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胜优势的中国舰队,掌握了制海权。其后,第1集团军继续北进,于12月下旬渡过鸭绿江攻入南满,第2集团军于11月22日攻占辽东半岛。翌年2月12日,联合舰队在威海卫全歼北洋舰队,第2集团军占领了威海卫。此后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冒严寒协同攻占牛庄城、田庄台,将清军驱逐出辽河河口。

   攻占威海卫后的2月18日,清政府经由美国公使请求媾和,3月10日起双方在下关开始会谈。因发生袭击清政府全权代表李鸿章事件,日本方面做出让步,4月17日以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岛,赔偿白银2万万两等为主要条件签订了媾和条约。此间日军占领了澎湖岛,并为在直隶平原展开决战积极进行准备。

   四、三国干涉

   媾和条约签订后的第六天,俄、德、法三国出面干涉,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俄国出于本国染指远东的需要,向清政府卖人情,阻止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德、法则与俄国串通一气,进行干涉。

   日本国民对此极端愤慨,但终因无力与三国为敌,饮泣归还辽东。此战的胜利提高了日本的国威,使日本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时机日趋成熟。同时,暴露了所谓“东方睡狮”——中国的软弱无能,进一步加速了列国对中国的侵略步伐。此外,日本在卧薪尝胆的口号下积极对俄备战。

  主要数据

   一、日军方面

   (一)陆军

   开战前,以7个师为基干,平时兵力6万余人、战时动员兵力约15万,开战后加上后备役部队战时总兵力约27万。

   战斗序列:始派遣大岛混成旅(以第5师的两个步兵团为基干),后派遣第5师主力。

   1894年9月1日编成第1集团军,同年10月3日编成第2集团军并先后派往前线。

   ┌─第1集团军(司令官为山县有朋上将,12月8日后为野津贯道中将),以第5师和第3师为基干。

   └─第2集团军(司令官为大山岩上将)包括第1师、第2师和第6师(12月6日投入师主力)。

   此外,以直隶平原决战为目标,1895年3月动员和临时编成了如下部队:

   ┌─第1集团军 近卫师(自第2期作战起)、第1师、

   │  第3师和暂编第7师(以4个屯田步兵营为基干)。

   ├─第2集团军 以近卫师(仅第1期作战)、第2师、第4师、第6师及16个暂编机枪队为基干。

   ├─第5师 作为独立师负责守备奉天省,配署6个后备营。

   └─其他 6个后备营、4个要塞炮兵连,守备辽东半岛;5个后备营守备朝鲜半岛。

   参战总兵力:240,616人,火炮294门

   7个野战师(共123,047人,野战炮168门、山炮72门),39个后备步兵营,暂编第7师,12个要塞炮兵连等。

   伤亡:战死战伤1,417人,病死11,894人,不明177人,合计别3,488人。另因战伤等退役者3,794名。

   (二)海军

   开战前:军舰28艘,57,631吨;鱼雷艇24艘,1,475吨;合计 59,106吨。

   另:机帆船3艘、代用舰(武装商船)4艘等。

   舰队编成

   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中将)

   ├─常备舰队(司令官同上)

   │ ├─本队:海防舰3艘(松岛、桥立、严岛)、小型护卫舰2艘、

   │ │  炮舰1艘、伪装巡洋舰1艘(西京丸)。

   │ ├─游击队:巡洋舰5艘(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州、千代田)。

   │ └─通信舰1艘、鱼雷艇6艘、辅助舰6艘。

   └─西海舰队(司令官:相浦纪道少将,后为井上良馨少将)

       旧式炮舰等9艘(金刚、赤城、武藏等)。

   二、中国方面

   (一)陆军

   八旗(清古制世袭军)约20万人,绿营(汉人组成)约50万人,但军制混乱,缺乏战斗力。清政府赖以依靠的是勇军(太平天国之乱时征集)和练军(八旗、绿营中选拔组建的部队)。开战时兵力:步兵862个营(每营平均350人)、骑兵192个营(每营约250人),合计约35万人。武器:各种形式混杂,以毛瑟枪、克虏伯式野炮为主。

   据传,战争中又招新兵组编部队,兵力合计达63万人。1895年2月前后,营口、牛庄城和辽阳方面的清军约有8.6万人,同年春布署在直隶平原方面的清军达20万。

   (二)海军

   清海军拥有军舰82艘、鱼雷艇26艘,合计约达8.5万吨,分为以下四个水师。

   ┌─北洋水师:海防舰4艘(定远、镇远、来远、经远)巡洋舰7艘、炮舰3艘、鱼雷艇4艘等。

   ├─南洋水师

   ├─福建水师

   └─广东水师

   除北洋水师外,其他三个水师训练、战备水平低,难于进行远海作战,除广东水师的3艘巡洋舰外未参加战斗。

   (三)日方战费

   临时军费 陆军17,123万日元,海军3,965万日元合计2.1亿日元。

   [ 注:日陆军的暂编机枪队于1895年3月编成。1个队:军官1人,士兵65人,机枪6门,弹药车12辆。 ]

   三、参考文献

   参谋本部编:《1894年日清战争 [ 译者注:即甲午战争。 ] 史》(1~7卷6册及附图)

   海军军令部编:《1894~1895年海战史》

大东亚战争·战争结束·第五

大东亚战争·战争结束·第五作者:桑田悦、前原透 ·日本出自————《简明日本战史》出自————《战争通史》 硫黄岛作战 (1945.2.19~3.26) 一、硫黄岛作战背景 在基本收复了菲律宾以后,盟军一面进一步增强军事力量,一面向日本本土周围地区逼近。参谋长联席会议于前一年10月就命令尼米兹在1945年1月20日攻占父岛或..

大东亚战争·对付大反攻·第四

大东亚战争·对付大反攻·第四作者:桑田悦、前原透 ·日本出自————《简明日本战史》出自————《战争通史》 改变方针,加强绝对国防圈 (1943.9~1944.3) 一、盟军正式反攻 盟军在开战之初就已着手扩充军备,现已逐步拥有了强大的陆海空兵力。欧洲战场局势好转以后,盟军就在考虑如何对日正式反攻,但对反攻方向有..

大东亚战争·攻防转换·第三

大东亚战争·攻防转换·第三作者:桑田悦、前原透 ·日本出自————《简明日本战史》出自————《战争通史》 初期作战胜利后战争指导的研究 (1942.2~4月) 一、盟国方面的战略设想 盟国方面在阿卡狄亚会谈中重申了首先打倒德国的方针,决定加紧扩大军需生产,同时在太平洋方向力争保住马来亚防线和菲律宾。但是,由于..

大东亚战争·初期进攻作战·第二

大东亚战争·初期进攻作战·第二作者:桑田悦、前原透 ·日本出自————《简明日本战史》出自————《战争通史》 初期作战计划和作战发起时的态势 (1941.12) 一、初期进攻作战的目的与计划 在战争指导上,重要的是在开战之后迅速占领南方重要资源地区的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以确立自给自足态势。为进攻这些地区,应首..

大东亚战争·开战前·第一

大东亚战争·开战前·第一作者:桑田悦、前原透 ·日本出自————《简明日本战史》出自————《战争通史》 开战前经纬 一、日美在中国问题上的对立 日俄战争后致力经营大陆的日本与在美洲推行门罗主义、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围绕中国问题,其对立日益加剧。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对华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满苏边境冲突

满苏边境冲突作者:桑田悦、前原透 ·日本出自————《简明日本战史》出自————《战争通史》 从边境纠纷到张鼓峰事件 (1937.6~1939.9) 一、概况 满洲事变后,日军进驻整个满洲,与苏军隔边境成对峙状态,双方经常发生边境纠纷。满苏边境从来就没有明确划定,而且界标等又受破坏,双方对边境线的划分一直存在分歧,..

中国事变

中国事变作者:桑田悦、前原透 ·日本出自————《简明日本战史》出自————《战争通史》 变事概况 (大东亚战争前) 中国事变实质上是满洲事变的继续,它与太平洋战争也息息相关。 1933年5月的塘沽协定,宣告了满洲事变的结束。其后,日本加速了侵占华北的步伐,与不断尖锐化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对立日益加深。1936年10月的..

满洲事变

满洲事变作者:桑田悦、前原透 ·日本出自————《简明日本战史》出自————《战争通史》 满洲事变(1) (1931.9.18~1933.5) 一、排日情绪与出兵山东 清朝倒台后的中国,军阀间的内战接连不断,排外、恢复国权运动也随着高涨。21条要求以来,斗争矛头开始指向日本,国民的排日情绪日盛。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后,内战、..

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作者:桑田悦、前原透 ·日本出自————《简明日本战史》出自————《战争通史》 战争概况 一、战争起因 俄国入侵远东始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已获得阿穆尔河 [ 译者注:黑龙江 ] 以北地区和滨海州,并继续向桦太 [ 译者注:库页岛 ] 、千岛、对马及马山等地渗透,因俄土战争和柏林会议,难于再向巴尔干方向扩..

北清事变

北清事变作者:桑田悦、前原透 ·日本出自————《简明日本战史》出自————《战争通史》 一、义和团之乱 甲午战争后,中国在康有为等人的变法运动推动下,积极引进欧洲文化、效法其政治制度,试图加速近代化进程 。但不久,西太后一派政变成功,推翻了新政权,推行保守、反动、排外的政策,民众的排外情绪也相当高涨。..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